国学经典名句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497.50 KB
- 文档页数:65
国学经典名句100句(含注释) 《三字经》、《论语》、《⽼⼦》这些国学经典你读了吗?下⽂是yjbys店铺为⼤家分享详细的初中必考100句国学经典名句,背下来,定让你受益匪浅! 《论语》 01、⼦⽈:“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译⽂】孔⼦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舒畅吗?有朋友从远⽅来,不也很快乐吗?⼈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吗?” 02、⼦⽈:“君⼦⾷⽆求饱,居⽆求安,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 【译⽂】孔⼦说:“君⼦饮⾷不求满意,居处不求恬静,勤勉做事⽽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那⾥去匡正⾃⼰,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 03、有⼦⽈:“礼之⽤,和为贵。
” 【译⽂】有⼦说:“礼的应⽤,以和谐最为重要。
” 04、⼦⽈:“不患⼈之不⼰知,患不知⼈也。
”《论语》 【译⽂】孔⼦说:“不怕别⼈不了解我,就怕⾃⼰不了解别⼈。
” 05、⼦⽈:“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矩。
”《论语》 【译⽂】孔⼦说:“我⼗五岁⽴志学习,三⼗岁⽴⾜于社会,四⼗把握了知识⽽不致疑惑,五⼗岁了解并顺应了⾃然规律,六⼗岁听到别⼈说话就能明辨是⾮真假,七⼗岁可以随⼼所欲,⼜不超出规矩。
” 06、⼦⽈:“君⼦周⽽不⽐,⼩⼈⽐⽽不周。
”《论语》 【译⽂】孔⼦说:“君⼦普遍地团结⼈⽽不相互勾结;⼩⼈相互勾结⽽不能普遍地团结⼈。
” 07、⼦⽈:“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论语》 【译⽂】孔⼦说:“只读书⽽不深⼊思索就会茫然⽆所知;只是空想⽽不读书就会产⽣疑惑。
” 0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论语》 【译⽂】孔⼦说:“看见贤德的⼈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就要反省⾃⼰。
” 09、⼦贡⽈:“君⼦之过也,如⽇⽉之⾷焉:过也,⼈皆见之;更也,⼈皆仰之。
”《论语》 【译⽂】⼦贡说:“君⼦的过错,就像⽇⾷和⽉⾷⼀样啊:有了过错,⼈⼈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都仰望着。
国学经典名句及译文大全1.《四书五经》中的名句及译文《论语》•名句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名句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知,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失败。
《大学》•名句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译文:君子应该注重根本,根本建立之后,道德生活就会自然而然地展现。
•名句2: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译文:通过观察物理世界来获得知识,真诚地对待他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名句1: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中庸之道就是德行的极致,对百姓而言,少有能持之以恒的。
•名句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要想做成大事,不能急功近利,看重小利而忽视大事。
《孟子》•名句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一个没有信义的人,是不值得信赖的。
•名句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译文:若要天将重任给予某人,必然要先考验他的意志和才能。
《诗经》•名句1:有狐绥绥,其冠若亿。
–译文:那狐狸绵长的尾巴,真像亿万英寸长葱的一样漂亮。
•名句2:胡为乎汝维那胡为乎无敖?–译文:你为何悲伤,为何哀痛?2. 《道德经》中的名句及译文第一章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译文:道可言说的,不是永恒的道;名可命名的,不是永恒的名。
第十八章名句:归于无物,是名无状之状,无物之名。
译文:回归至无物,这即可称为无形之物,无物之有名。
3. 《论语》中的名句及译文•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不要对别人施加自己不愿受到的对待。
•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习并且及时实践,岂不是令人快乐的事情?4. 《史记》中的名句及译文•名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译文:若要天将重任给予某人,必定会先考验他的意志和才能,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肌肤饥饿,使他的身体空虚乏力。
国学经典名句解读国学经典名句知多少,以下是大学网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国学经典名句解读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译: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国学经典名句15篇国学经典名句1 1.不患位之不尊,⽽患德之不崇。
【译⽂】不怕没有显赫的地位,就怕德⾏不⾼。
2.不慈则⼦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译⽂】如果⽗亲不慈爱,那么⼉⼦也不会孝顺;兄长不友善,那么做弟弟的也不会对他恭敬。
3.爱⼦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译⽂】不以正确的⽅式、⽅法关爱⼦⼥,就会贻害⽆穷。
4.仁者爱⼈,有礼者敬⼈。
爱⼈者,⼈恒爱之;敬⼈者,⼈恒敬之。
【译⽂】仁礼是双向的。
仁者爱⼈,爱⼈者,⼈们也常常关爱他;礼者敬⼈,敬⼈者,⼈们也会常常尊敬他。
5.摩顶放踵利于天下,为之。
【译⽂】哪怕是从头到脚都磨伤,只要有利于天下,就⼀定去做! 6.爱⼦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译⽂】不以正确的⽅式、⽅法关爱⼦⼥,就会贻害⽆穷。
7.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体。
【译⽂】仁者的境界是“浑然与物同体”,⽆物我、内外、主客之分隔。
8.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每天反省⾃⼰:为⼈做事是否竭尽全⼒;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不欺;对⽼师教授的为⼈之道和知识技能,是否复习或实践过。
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译⽂】看见贤良的⼈,便考虑怎样向他看齐;看到不贤良的⼈,便⾃我反省有没有类似的缺点。
10.太⼭不让⼟壤,故能成其⼤;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译⽂】泰⼭不舍弃每块⼟壤,所以能这样⾼⼤;河海不嫌弃细⼩的⽔流,所以能这样深⼴。
11.临渊羡鱼,不如退⽽结⽹。
【译⽂】站在潭边希望得到鱼,不如回去准备织⽹捕捞。
12.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
【译⽂】栽种树⽊⼀定要培固其根本,树⽴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端正⾃⾝的思想和⾔⾏。
国学经典名句2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译⽂】孔⼦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不如喜爱它的⼈,喜爱它的⼈不如以它为乐的⼈。
” 2、⼦⽈:“默⽽识之,学⽽不厌,诲⼈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译⽂】孔⼦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不厌烦,教导别⼈⽽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3、⼦⽈:“君⼦坦荡荡,⼩⼈长戚戚。
100句国学经典名人名句及译文赏析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论语》【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0、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100句国学经典名人名句及译文赏析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论语》【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0、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100句必读国学经典名句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译: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3、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
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4、哀哀父母,生我劬(qu)劳。
——《诗经》译: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译: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
6、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7、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尚书》译: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
8、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尚书》译:(人要有九德)宽厚而庄重,温和而有主见,讲原则而谦逊有礼,聪明能干而敬业,善于变通而有毅力,正直而友善,直率而有节制,刚强而务实,勇敢而符合道义。
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11、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礼记·儒行》译:不要见到财利就做有损于大义的事,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决不改变自己的志节。
12、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祭义》译:自己不说出恶言,别人的忿语就不会返回到自身上来。
国学经典名句释义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诸葛亮(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准;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著去做。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国学经典名句解析时下,让孩子学习国学经典名句成为一种时尚,不仅可以让孩子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关键是可以让孩子学习古人讲述的道理。
以下是大学网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国学经典名句解析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诗人借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来比喻读书。
2.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译:处在安全时期也要考虑危险可能存在,考虑到这个就会去准备,有了准备就免去了危险的祸患。
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译: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5.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译:风声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年少的时候不努力学习,长大了只有伤悲的份。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译: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8.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译:一年中最重要的季节是在春天,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是在早晨。
9.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为名山了;水不一定要深,有蛟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10.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译:大自然的广阔无边为鱼跃鸟飞提供了宽广的空间,比喻在广阔的天地里,人们可以自由地施展才能。
国学经典名句解析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解读】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
国学经典名句及解释1. 人之初, 性本善。
- 出自《论语·为政第一》这句话意味着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
人们在出生时都具备善良的天性,但随着成长和环境的影响,人的善良本性可能会被扭曲或遗忘。
2.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出自《论语·诗学》这句话表达了君子和小人在面对事物时的不同态度。
君子心胸开阔、坦荡,所以经历挫折或者受到小人的欺负时都能坦然面对;而小人思虑多,常常为一些小事而烦恼不已。
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出自《三国演义·诸葛亮遗命》这句话表达了人生不可避免的死亡,但只要我们保持忠诚坚定的信念和追求,我们的品德和事业就会超越死亡,留下不朽的功业。
4.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出自《诗经·小雅·小宛》这句话意味着只有保持宁静淡泊的心境,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和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以取得长远的成就。
5.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出自《论语·子张》这句话表达了君子和小人在前进道路上的不同态度。
君子能够容忍不同意见,愿意听取他人的建议,从中得到更多的观点,从而达到和谐共处;而小人只顾自己的利益,追求一致性,容易产生冲突。
6.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 出自《论语·子路》这句话意味着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和规则,才能够取得成就和成功。
没有规则,世界将变得混乱不堪,无法形成有序的格局。
7.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 出自《红楼梦》这句话表达了在面对冲突和困难时,学会忍让和退让是明智的选择。
通过暂时忍耐和退让,可以化解矛盾,保持长久的和谐。
8.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 出自《论语·学而》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我们应该时常温习所学知识,不断扩充自己的见识,以提高个人能力和修养。
9. 力拔山兮气盖世。
- 出自《楚辞·离骚》这句话形容了人们在追求梦想和目标时所展现的坚韧和强大的力量。
国学经典名言及翻译大全【五篇】【导语】我们在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要注意理解其中的意思。
下面是无忧考网分享的国学经典名言及翻译大全【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一】国学经典名言及翻译1.知耻近乎勇。
——《中庸》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2.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译:君子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4.人皆能够为尧舜。
——《孟子》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能够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5.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有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10.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国学经典名言及解释我们在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要注意理解其中的意思,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国学经典名言及解释”,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国学经典名言及解释1、言忠信,行笃敬。
选自:《论语》【译文】说话忠诚老实,行为厚道严肃。
2、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选自《礼记》【译文】有时紧张,有时松弛,这是周文王、周武王处理政事的办法。
现在多指工作、学习和生活要劳逸结合。
3、一树百获者,人也。
选自《管子权修》【译文】培育一次而能得到百倍收获的,是培养人才。
培育人才虽然费时、费力,但是收获很大。
4、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选自《三国志》【译文】志士有百种品行,把德看作是第一位。
后来用来说明做人要把“美德”放在首位。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选自《左传》【译文】击第一遍鼓,士气振奋;击第二遍鼓,士气开始低落;击第三遍鼓,士气就完全消失了。
这句话鼓励大家趁情绪高涨时一口气将事情做下去。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译文】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说明向他人求学的重要性。
7、万物之中,以人为贵。
出处:范晔《后汉书?周举传》【译文】在天下的万物之中,人是最宝贵的。
8、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出处:《老子》【译文】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事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的事发展起来的。
9、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出处:《礼记》【译文】心不在那里,看什么也看不见,听什么也听不到,吃什么也吃不出滋味。
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注。
10、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
出处:桓宽《盐铁论》【译文】不因为不得志而改变气节,不因为地位卑下而改变志向。
11、不迁怒,不贰过。
出处:《论语》【译文】不拿别人发泄怒气,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12、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
出处:葛洪《抱朴子》【译文】不学习而想得到知识,就像想得到鱼而没有网一样。
13、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
国学的经典名言及释义关于国学的经典名言及释义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翻译: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翻译: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
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
放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乎羽,莫之知哉;祸种乎地,莫之知避。
翻译: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
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
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去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翻译: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的用处。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翻译:泉水干涸了,鱼被困在陆地上,互相吹腮上的水泡,互相泼残存的泉水;这种情况固然很感人,但是不如在江湖之中畅游,忘记对方的存在。
这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思想体现。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翻译:大自然给我以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是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7.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为之有野。
”翻译: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内储藏着多少财务,这就是聪明;带头思安进入屋内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
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中华国学经典及释义300句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以后要不断地复习、实习,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和我一起商讨学问),不也快乐吗?虽然人家对我不了解,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译文】(孔子的弟子)有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最基础的工作。
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着一副伪善的样子,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译文】(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信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家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出外要敬爱自己的兄长。
寡言少语,说话诚实可信。
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6、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 (《论语?学而》)【译文】(孔子的弟子)子贡说:“我老师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来取得人们信赖的。
”7、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译文】(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
”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吃饭时不要求饱足,居住时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国学精粹」中华国学经典名句及释义300句,字字珠玑国学文化精读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o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以后要不断地复习、实习,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和我一起商讨学问),不也快乐吗?虽然人家对我不了解,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o学而》)【译文】(孔子的弟子)有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最基础的工作。
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论语o学而》)【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着一副伪善的样子,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o学而》)【译文】(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信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o学而》)【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家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出外要敬爱自己的兄长。
寡言少语,说话诚实可信。
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6、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 (《论语o学而》)【译文】(孔子的弟子)子贡说:“我老师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来取得人们信赖的。
”7、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o学而》)【译文】(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
”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论语o学而》)【译文】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吃饭时不要求饱足,居住时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国学经典名句及解释谨慎·防微追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诗经·豳风·鸱鴞》迨(dài):趁着。
彻:整治。
绸缪(chóumoú):紧紧缠捆。
牖(yǒu)户:门窗。
天还未下雨,就要翻透桑田的土壤,并修补好门窗。
比喻事先要小心谨慎地做好准备工作。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周易·乾封》乾乾: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夕惕若厉:每天晚上进行反省。
厉,同“砺”,磨刀石。
无咎:不会有灾祸。
有德行的人从早到晚都小心谨慎,每天夜里都进行自我反思省语,就不会招灾。
成功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
《小学·外篇·嘉言》覆坠:失败。
燎毛:毛接近火而被烧。
谓成功极为艰难而失败极易。
尺蚓穿堤能漂一邑,寸烟泄穴致灰千室。
北朝·北齐·刘昼《新论·慎隙》蚓:蚯蚓。
穿堤:挖穿堤的孔洞。
漂一邑:指整个都邑洪水泛滥。
漂,浮。
邑:都城,城市。
一条蚯蚓挖穿的小洞能使大堤崩决,淹没城池;小烟囱的火星会把千家万户变为灰烬。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法句经·卷上》轻:看轻。
善:指好事,善事。
盈:充满。
积小善可成大福,犹如小小的水滴,可滴满一个大的容器。
一料火星,烧了万里江山。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祸患被忽视了,就会酿成大灾难。
细微可不慎?堤溃自蚁穴。
三国·魏·应璩《杂诗》堤溃:堤防被冲缺崩溃。
祸患要在它刚露出苗头时就小心提防。
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
《尉缭子·十二陵》畏小:谓担心小的地方出错。
治大:指管理大的区域或处理大的事情。
谓怕出小错就要小心谨慎,要做大事就要有智谋。
患生于忿怒,祸起于纤微。
汉·韩婴《韩诗外传》纤微:极其细小。
汉·刘向《说苑·谈丛》:“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意思相近。
灾患产生于发怒,祸端由于疏忽小事而引起。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谓自身修养的关键是屏除私心杂念,与人交往首先要言语谨慎。
片言必谨,福之基也。
清·金缨《格言联璧·惠吉》片言必谨:简短的句把话与必须小心谨慎。
福之基也:幸福的基础。
谨慎,保家之本。
清·金缨《格言联璧·齐家》小心谨慎是确保自家平安无事的关键。
祸不入慎家之门。
唐·王勃《规讽》谨慎持家就无祸患。
自爱者必慎。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慎:小心谨慎。
珍惜自己的人必然小心谨慎。
恭为德首,慎乃行基。
晋·羊祜《诫子书》对人谦恭,这在品德方面是首位的;小心谨慎,这是行动的基础。
慎而思之,勤而行之。
唐·白居易《策林》谨慎地思考,勤恳地实行。
昔之达人,杜渐防微。
晋·葛洪《抱朴子·明本》贤明通达之人,在错误或危险发生之初,就加以预防制止。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诗经·大雅·丞民》谓深明事理的人能保全自己。
事前要思免后悔。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2折事前一定要进行周密的思考谋虑,才能避免事情后果不如意而后悔。
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第16回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露。
“墙有缝,壁有耳”,与此义相近。
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做事不经过深思熟虑终归会后悔,为人能一再忍让自然可以无忧无虑。
谨德须谨于至微之事,施恩务施于不报之人。
明·洪自诚《菜根谭》谨慎,在德行修养上,要在极细至微的事情上做起。
给予别人好处,务必给予不能报答的人。
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荀子》有招来灾祸的言语,有招来耻辱的行为,君子对自己建立的功德事业要格外谨慎。
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礼记·文王世子》举:发起,兴起。
慎其终始:自始至终都谨慎。
从事宏大的事业必须自始至终都要谨慎。
慎能远祸,勤能济贫。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小心谨慎能避免灾祸,勤劳能由穷变富。
小孔不补,大孔叫冤苦。
清·杜文澜《古谣谚》卷三十六小的漏洞不去堵塞,大了就徒唤奈何。
若欲不忙,浅水深防。
清·杜文澜《古谣谚》卷四十四要想不邮问题,就要把小事当作大事加以防范。
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
明·洪自诚《菜根谭》谋求策划未成功的事业,不如体质已成功的事业;后悔过去的过失,不如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错误。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第64章要得到圆满的结果,临结束时也要如开始那样慎重细心,就不会败坏事情。
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荀子·正名》没有根据的言谈,不是亲见的行为,不是闻知过的谋划,应该持慎重的态度。
翼翼矜矜,福所以兴。
晋·张华《女士箴》翼翼矜矜:小心谨慎的样子。
兴:兴起。
遇事小心,处事谨慎,也就有幸福了。
终身为善,一言则败之,可不慎乎。
《孔子家语·六本》一辈子的善行,一句话就可以毁掉,能不谨慎吗?患至而后呼天,不亦晚乎?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二灾患临头才呼天撞地,不是太迟了吗?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诗经·大雅·云汉》形容小心谨慎,勤勤恳恳。
兢兢:小心谨慎貌。
业业:畏慎貌。
如霆如雷:如炸雷、疾雷一样。
临祸忘忧,忧必及之。
《左传·庄公二十年》灾祸行将降临而不知忧虑,忧患一定会到来。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诗经·大雅·大明》惟有这位文王,处事恭谨,唯恐有错。
小心翼翼,古训是式。
《诗经·大雅·丞民》古训:古人的训诫、教悔。
式:模式,法式。
处事恭谨,唯恐有错,古人这个教悔可以作为行动的准则。
圣人敬小慎微。
《淮南子·人间训》杰出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小心慎重。
不踬于山,而踬于垤。
《韩非子·六反》踬(zhì):被绊倒。
垤(dié):小土堆。
能绊倒人的是小土堆而不是山。
喻小事大意,会吃大亏。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临:面临。
渊:水潭。
履:踩,踏。
形容格外谨慎小心。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尚书·旅獒》在生活小节上失检点,最终会累及大节。
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墨子·大取》要取大利,避大害。
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孟子·离娄下》君子具有长远的忧虑谋划,就不会有眼前的祸患。
治身养性,务谨其细,……凡聚小所以就大,积一所以至亿也。
晋·葛洪《抱朴子·极言》修身养性,于细微处也万不可疏忽。
聚小成大,亿万是由一逐渐累积而成的。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元元年》对细小事物也尽力的人,成绩就大;细微处也谨慎的人,成就就显著。
弗备难,难必至。
汉·刘向《说苑·贵德》没预作困难的准备,困难一定到来。
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而败于纵。
明·方孝孺《逊志斋集·慎斋箴》人的修养和处世,往往由于谨慎而成功,由于放纵而失败。
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
汉·刘向《说苑·警慎》幸福产生于小心恭谨、意深言简,而祸患产生于自鸣得意。
明者慎言,故无失言;暗者轻言,自致害灭。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慎言》谓明于事理的人言谈谨慎,所以不说错话;暗于事理的人言语轻率,自招祸害和失败。
思难而难不至,忘患而患反生。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利害》预先虑及危难,危难可免;事前不防祸患,祸患必生。
节食则无疾,择言则无祸。
宋·何坦《西畴老人常言》节制饮食就不会患疾病,谨慎言谈就没有祸患。
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
宋·胡宏《胡子知言·文王》行为谨慎能使意志坚定,说话谨慎能使品德高尚。
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
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谓问题未出现之前就预作打算,解决问题就往往应付裕如。
反之,则常常觉得力不从心。
禁微者易,救末者难。
宋·王安石《风俗》纠正和禁止细微的不良倾向是容易的,要补救到了严重地步的不良行为就困难了。
天下之事,以为无足虑,则必有大可虑者。
明·张居正《与操·宋阳山》世界上人们以为不值得思虑的事,往往是大可操心的。
大名垂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
汉·陆贾《新语·慎微》赫赫大名留存万世的贤哲,都必定从细小的事情做起。
‘杜渐防微,慎之在始。
《晋书·王敦传》慎之在始:从一开始就小心慎重,谓不良倾向在刚露苗头时,就要及时防止。
路当坦处亦防倾。
清·田岩松《题劳山杖诗》在平坦的道路上也要防栽倒。
山陵之祸,起了豪芒。
汉·李尤《戟铭》山陵:泛指山。
深重的祸患,萌发于极为微细之中。
病加于小愈,祸生于懈惰。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八疾病稍为好转后若不谨慎,病情容易加重;灾祸产生于松懈和懒惰。
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汉·刘向《说苑·建本》事前不慎,事后懊悔也无济于事。
欲人不闻,莫若不言;欲人不知,莫若不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要使人听不见,不如不说;要使人不知道,不如不做。
力能胜贫,谨能胜祸。
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出力劳作能战胜贫穷,谨言慎行能战胜祸患。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一》善于为人师表的人,既要宣扬自己笃信的真理,又要行动上谨慎小心。
有:又。
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其身,不可掩也。
汉·董仲舒《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自己所说的话,不可抵赖;自己所做的事不能掩盖。
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社稷倾危,莫不由此。
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社稷:指国家。
小事不谨慎,便会变成大事,以至无法挽救。
国家的危亡,没有不这样造成的。
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资治通鉴·太宗贞观十二年》忽:疏忽。
富贵会导致骄纵奢侈,疏忽大意会产生祸患动乱。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积于忽微:在疏忽了细微之处积累而成。
困于所溺:束缚在所沉浸的事体中。
谓祸患常因小事不谨慎酿成;有胆有识而无所作为,往往是意志沉溺所致。
前虑不定,后有大患。
《史记·苏秦列传》事前考虑不周到缜密,事后必有大的祸患。
莫待临崖勒马收缰晚,只恐船到江心补漏迟。
元·佚名《牧羊记传奇》临崖勒(lè)马:比喻到了危险边缘才回头补救,已为时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