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
- 格式:doc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19
华严宗五教断证图
华严宗五教断证总颂
不觉发心五教齐随宗立义不须疑小教资粮伏粗现细分伏除加行提初果通达断见尽二三修习分断思无学三位罗思尽辟支侵习佛无余
始教十向与四加伏除二障分别现小教资加位正齐种子还余初地断俱生种现断一分始小初地初果同三五七八九地分小教后五位齐平自后小教便不知十一分至等觉离妙觉断尽十二分胜应空相转小机
终七信与始十向二位同伏二执障分别俱生粗现行伏此位齐小总相十信位内伏细现终教初信还同贯小始二教加行齐后约三教明伏断
圆初顿七信相同终教初住堪齐功烦恼现行粗种断始小初地初果同圆信七连顿住一终住第七侵所知现断位当始七地小教四果乃同级
二障粗种圆九信顿终七住二行伏始教妙觉方齐此自后诸位始便无细种犹待圆顿终十信十住十行伏各进一位粗种断渐进至十细亦无圆顿终初行向地断现种尽及习一十一分尽圆与顿向地初平终等级顿断十二等离垢终极妙觉后不知二十分尽圆十向许顿十地洞消息圆教初地并二地与顿等觉妙觉齐断习二十一二分自后顿教不知名三地断习二十三等觉三十一分离三十二分习气尽妙觉法界转偏机。
五教止觀一乘十玄門合行敘夫五教止觀也者。
華嚴初祖帝心尊者所造。
且一乘十玄門也者。
第二祖至相大師所撰也。
偕釋于大不思議經。
而始起五教。
廼立十玄。
是顯於無閡重重因陀羅珠網之寶冊。
示乎圓融隱隱錠光頗黎鏡之玉章也。
或日書林井氏袖彼二小策子來謂云。
頃日彫刻入梓。
因思欲及于遐邇。
而卷軸至少。
若別行者恐煩披閱。
是故合集以行焉。
因乞措一辭於卷首。
繇旃應索書而為敘惟時元祿第九丙子八月穀旦寓智積覺眼空敬識華嚴五教止觀京終南山文殊化身杜順說行人修道簡邪入正止觀法門有五一法有我無門(小乘教) 二生即無生門(大乘始教) 三事理圓融門(大乘終教) 四語觀雙絕門(大乘頓教) 五華嚴三昧門(一乘圓教)第一法有我無門夫對病而裁方。
病盡而方息。
治執而施藥。
執遣而藥已。
為病既多。
與藥非一。
隨機進修異。
所以方便不同。
今偏就五停心中。
為眾生著我者。
說界分別觀。
眾生從無始已來。
執身為一。
計我我所。
然計我有二種。
一即身執我。
二離身執我。
言離身執我者。
謂外道計身內別有神我者是也。
廣如經論中破。
於此不更繁文。
言即身執我者。
執我如來慈悲為破此病故。
都開四藥以治四病。
其中別門各有藥病。
具如後釋。
言四病者。
一執身為一我。
二執四大。
三執五陰。
四執十二入。
言四藥者。
一色心兩法。
二四大五陰。
三十二入。
四十八界是也。
次釋。
若眾生執身為一我而成病者。
即說色心二法為藥。
亦云。
此中乃有色心二法。
云何為一我耶。
眾生聞此遂即轉執色心為實成病。
即為開一色即為開一心。
色為四色。
即四大是也。
開一心為四心。
即五陰中四陰是也。
此乃是四色四心。
云何但執一色一心為一我耶。
眾生又即轉執四色四心成病。
佛即為合四大為一色。
即五陰中色陰是也。
合四心為一心。
即十二入中意入是也。
眾生聞此又更轉執成病。
佛即為分一色為十一色。
言十一者。
即十二入中內五根外六塵。
成十一色也。
開一心為七心。
即十八界中六識並意識是也。
此乃是十八界。
云何直執一色一心為有我耶。
眾生聞此遂悟得入空也。
然十八界中各有三種。
謂內界外界中界。
五教道德院(一)很多人一提起“石头场的鬼屋”都能讲几件那‘鬼屋’闹鬼的事儿。
什么晚上在‘鬼屋’睡觉,到天亮时,却发现自己不知道怎么就睡在院子里了。
那说的有鼻子有眼,真而切真。
更有的人说,你没看么,本来这开发商都把推土机开到‘鬼屋’的墙边了,眼瞧着那推土机就灭火了,怎么也启动不起来。
后一打听这是那‘鬼屋’吓得司机说什么也不干了,开发商没法子,修道时,就绕过那座房子,从旁边拐弯了。
(看看那道路,真是拐弯的)要说这‘鬼屋’真正的名字是叫“五教道德院”。
这五教道德院是那五教?什么时候建的?到底有什么来历呢?说来话长。
刚刚推翻了帝制的中国,老百姓都盼着过上好日子,可谁曾想却进入了军阀混战的灾难,社会动荡不安、老百姓生活朝不保夕。
东北虽地处关外,也不能幸免。
大家心里没有依托,有个天灾病热的就知道‘跳大神’请黄仙。
人心浮动,守法懂礼的委曲着,窝窝囔囔地活着;心无顾及的,偷东摸西,什么事儿都做,胡子更是满街跑,杀人放火跟玩似的。
(到督军署拍一下吴俊生的图片……)民国20年,黑龙江省海伦居士范归一老先生为广布善行,慷慨捐资创立了五教道德院,他首先在本县建立了明信宣讲堂一所。
当时“诚信所感遐迩,从风四方老幼。
”看见老百姓人心思善、向善的心情多么强烈。
同年他在绥化开设一所施粥场,将善行具体到贫苦的老百姓心里。
(老道讲经的影片)1922年在他倡议下,由前副都统布特哈总管陈福龄、前电话局局长于驷兴、前林甸县县长黄海楼,以及孔祥麟等人的慷慨捐助,在省城齐齐哈尔成立了五教道德院。
这是哪‘五教’呢?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其实,这儒教就是儒学,孔子的思想,不是什么教派的。
但是,孔子仁爱的宗旨与一些教派的思想理论是差不多的,孔子的思想几千年来早就根植于老百姓的心中了,为了教化人心,孔圣人也就只好当一回教主了。
中国古代早就有儒释道三教归一的说法,因为这三教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
”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
小学六年级《彖庭和学校及我的五教》范文1.引言1.1概述本文将探讨小学六年级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彖庭和学校,以及我的五教。
通过描述彖庭和学校的特点、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分享我在这两个环境下的经历,旨在反思成长中的困惑与挑战,并总结教育对我的作用。
最后,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
1.2背景介绍小学六年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不仅意味着转变为高年级学生,还代表着即将升入中学并步入新的人生阶段。
在这一时期,彖庭和学校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彖庭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则是提供知识与技能培养、社交交往等全面发展机会的地方。
1.3论文结构本文分为5个章节,包括引言、彖庭和学校、我的五教、成长感悟与体会以及结论与展望。
在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本文主题及结构安排;接下来,通过2和3两个部分对彖庭和学校进行详细讨论,分别描述彖庭的特点以及学校的重要性,并分享我在这两个环境下的经历。
紧接着,在第4部分,将讲述在成长中所面临的困惑与挑战,并总结教育对我的作用和理解。
最后,在第5部分总结文章主要观点和收获,并展望未来学习生活中的规划。
以上是关于1.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撰写。
2.彖庭和学校:2.1 彖庭的特点:彖庭是我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彖庭是指家庭和亲属,我在彖庭中感受到了无尽的爱和支持。
家人给予我温暖、关怀、呵护和教诲,使我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我的彖庭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亲情。
父母经常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他们为了给我创造更好的条件,付出了很多努力。
他们给予我鼓励和指导,并时常提醒我要坚持努力,追求真理与美。
此外,家人还关注着我的思想发展,并给予正确引导。
每天晚上,在听妈妈讲故事的过程中,我可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对生命中重要价值观的体验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
2.2 学校的重要性:学校是我们接受正规教育的地方,对于我们孩子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学校里,我们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内容,并通过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交流来学习和成长。
中国古代师德师风什么是师德?师德就是教师的道德,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什么是师风?师风就是老师的风度。
《北齐书;元文遥传》:“行恭少颇骄恣,文遥令与范阳卢思道交游。
文遥尝谓思道曰:‘小儿比日微有所知,是大弟之力,然白掷剧饮,甚得师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代常识之古代师德师风。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尊师重教,并将这一传统视为社会文明进步之基。
教师不仅是授业的经师,更要做传道的人师,其道德操守、行为举止,向来受到严格的约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礼记;学记》)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师道尊严”。
社会重视教育,尊重教师,首先是由于教师德高身正,严于自律,所以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修身养德,致知力行,方能做好教育工作,赢得社会尊重。
这个简单的道理,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思考。
最早的师德标准古之学者必有师。
上古时代,很早就出现了教师这一职业。
但那时的教师是什么样,其风范若何,由于无文献记载,后人已很难稽考。
传说尧帝和舜帝在位的时候,曾经任命契这个人作“司徒”。
“司徒”这个称谓,后来演变为一种官职,推其本义,就是管理和教育学生的意思,也就是现在的教师。
尧舜为什么要任命一个“司徒”呢?因为当时“百姓不亲,五品不逊”;;社会风气不正、天下大乱,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要找个人出来管一管,怎么管?当时的说法是;;“敬敷五教”。
“敬敷五教”在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是一个很重要、很值得研讨的命题。
首先,这里面提出了实施教育的目的,即“五教”。
“五教”是针对五种主要的社会人际关系来实施教育。
古人认为,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是构成社会最重要的五种人际关系,称为“五伦”。
“五伦”是自然而然的,既是人的天性,又是自然的规律。
浅析虞舜“惟刑之恤”的道德情怀邮件群发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以道德为重心,用符合道德的方式治理国家,伦理最大程度地突显政治的作用。
虞舜在治理国家时,就是把道德情怀渗透到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尚书舜典》中记载,虞舜曾发出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的感叹,对于国家治理,虞舜倡导恤刑,用刑慎重不滥用,这说明在虞舜时中国古代的慎刑思想已萌芽,其精神实质就是将教化、国法和人情联系起来,重视人的生命价值、重视血缘亲情,体现出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怀,这也影响了后来的慎罚思想。
一、立五刑:德法并举,明德慎罚虞舜的惟刑之恤思想体现在立五刑,明德慎罚上。
虞舜执政,摄行天子之政,设立十二州,在全国颁布法规、统一律刑、律令严明。
《尚书尧典》记载:舜纳于百揆,百揆时叙是最早记载用制度治理社会的,中国古代形成的一整套完备的制度和惩治机制,成为治国的重要手段,保证了政治秩序的运行。
虞舜律令严明,有法可依。
命皋陶制定一系列法律制度来约束部落首领和人们的行为,确定包括昏、墨、贼等罪名,这是中国最早的刑事立法活动。
传说皋陶造律时,就是用刑罚惩治约束人们的行为的。
《左传》记载: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就是要重刑惩处罪犯。
皋陶对违法人员严惩不贷,庶顽谗说,若不在时,侯以明之,挞以记之,书用识哉,欲并生哉!工以纳言,时而飏之,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
(《皋陶谟》)舜帝为章显法纪,律令严明,处决四凶族: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
(《史记五帝本纪》)舜执法惟明克允、公平公正。
选用有德贤人皋陶执法,刑罚面前人人平等。
舜帝选皋陶为法官,要求他执法公正,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
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
五流有宅,五宅三居。
惟明克允!(《尧典》)舜命令皋陶行使刑罚,打击外来部落的侵扰,惩处抢夺财产的人。
皋陶根据犯罪的轻重,用不同的刑罚来处罚。
虞舜时代有刑罚,是有法可依的,惟明克允,就是只有明察案情,才能公正地处理案件,令人信服,才会赢得民众的信赖与拥护。
五教十宗五教一、小乘教,也叫作愚法二乘教,是对不堪受大乘教的二乘根机所说的教法,《四阿含》等经,《僧祇》、《四分》、《十诵》等律及《发智》、《六足》、《婆沙》、《俱舍》、《杂心》、《正理》、《显宗》、《成实》等论所说属之。
愚法是就所对机说,迷执自法,昧于大乘法空的妙理,所以叫作愚法。
小乘是就教法说,此教随机施设缘故,只说人空,不明法空,纵然少说法空,也不甚明显,只依六识三毒建立染污清净的根本,未达广大的境界,区别菩萨乘,叫作小乘。
澄观的《华严经疏》当中说小乘教就是天台的藏教,所摄法门和它无异。
二、大乘始教,是为从小乘始入大乘的根未熟者所说的教法。
此教是大乘的初门,所以对后面的终教叫它作大乘始教。
于中又有空始教、相始教二种。
空始教指《般若》等经,《中》、《百》、《十二门》等论所说,多明破相遣执的空义。
此教但为除有所得的迷执而显示一切诸法皆空,未尽大乘法理,所以叫作空始教。
相始教指《解深密》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
言众生的根性法尔有五种不同,定性二乘不能转为菩萨乃至成佛。
又明人法二空,说真如凝然常恒不变,不随缘转变诸法。
又说依他百法,广谈法相、少及法性,所说法性,也在法相名数之列,又只在生灭的事法上说阿赖耶缘起,所以叫作相始教。
贤首对空相两种始教意无轻重,但清凉澄观以为空胜相劣,而由空入终教。
三、终教,意思是大乘终极的教门,也叫作实教。
此教说二乘和一切有情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所以称为终教。
这指《楞伽》、《密严》、《如来藏》、《胜鬘》等经,《起信》、《宝性》、《法界无差别》等论所说。
此教以无性有情定性二乘悉当成佛故,说一切众生皆成正觉。
又说真如随缘生起诸法,万象即是真如,理事不隔,性相融通。
此教又多谈法性,少及法相,所说法相,也会归法性。
所说八识,通如来藏,随缘成立,具生灭不生灭二义。
所以对前始教,叫它作大乘始教。
此上始终二教都是依诸经教言说,渐次修行成佛的,所以又都称为渐教。
四、顿教,意思是顿修顿悟的教门,离言离相顿显顿成,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所以叫它作顿。
(一)五大教立人间1、五大宗教五教圣人皆奉天命应时应运下世教化人心,阐明大道之体用,是上天真理的代言人。
佛教:释迦牟尼——生于印度主张:明心见性,万法归一道教:老子——生于中国。
主张:存心炼性,报元守一。
儒教:孔子——生于中国。
主张:修心养性,执中贯一。
基督教:耶稣——犹太人主张:洗心移性,默祷亲一。
伊斯兰教:穆罕默德——阿拉伯人主张:坚心定性,清真返一。
“一”者为独一无二之真理,自古长存。
圣人皆悟此宇宙之秒理,故于其经教之间,在在印证出道真、理真、天命真的尊贵。
此五教之“一”字,其理同源也。
2、五大教宗旨可以说:一切宗教的宗旨都是为了探求真理——认识自己!似乎一切宗教都以坡岸为号召,而都立足于此岸。
其根本点是:“爱”、“博爱”、“慈悲”——爱人如己!——大慈大悲!——济世利人!3、大道真理夫道者,真理也。
修道者,研究真理而奉行者。
真理者,儒家之纲常维德也。
所以修道者,不得离真理也,离则非道也。
道之本源,由无极而降,谓之天道。
天道者,日月五星循坏之道即正道也,绝不能越轨,是公正无私之一大道。
天道降於地道,地道者,康状大道也,非崎岖之羊道也。
地道扬於人道,人道者,道德之道也。
凡修道者,应由人道修起,修人道者,儒家之三纲五常四维八德也。
人道修成,就可由地道之康壮大道,而登天道,即正道归一而得也。
修道应从何处是阐明真理可弘扬。
4、修道之途径现世修道之人,均不知从何修起,不知修道之真义。
道乃无极混元所生,道者,人之本性。
儒谓之仁德心;道谓之善良心;佛谓之慈悲心;耶谓之博爱心;回谓之恻隐心。
此五教之名虽异,而皆同出一理也。
修道者,应依其本性而修之。
天下虽有千宗万教,但理均同源。
修道者,应从三纲、五常修至四维、八德,若能修齐,可谓成道矣,修道可依此而修之。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四维:礼、义、廉、耻。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五教同源出一家割分门户贯堪磋劝人行善修真理道统明明玉无暇5、五教圣人的教理及本质中国自南北朝时期起就有三教合一之说,历代高僧大德多主张三教合一。
认真抓好“五教十力”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摘要: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和一个多元立体的教材体系,不断增加人力、财力和物力,提升领导力,加强执行力,增加凝聚力,激发创造力,扩大影响力,严格控制和规范教学运行过程,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保证和提高成人继续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成人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当前,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已成人们的共识,但如何保证和提高成人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提出“认真抓好‘五教十力’,全面实现教学目标”的观点,现就“五教”和“十力”简述如下。
一、“五教”所谓“五教”,是指教师、教材、教室、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管理。
(一)建设一支又博又专的教师队伍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保证和提高成人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
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根据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创造性的特点,通过内训、引进、选聘、培养、科研、使用等多种途径,铸造一支又博又专的教师队伍,以适应成人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另外,适当聘请政府官员、科研专家、企业老总等担任兼职教师(培训师),也是保证成人继续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必不可少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建设一个多元立体的教材体系教材既是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又是组织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提高成人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成人继续教育课程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继续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对于教材建设,必须反映科技和教育发展的规律、趋势,适应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力求做到结构新颖、内容反映科学发展最新面貌,力争在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教学适用性上都达到高水平、高质量。
同时,要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三)建设一批多功能的教学场所教室(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或多媒体电子教室或多媒体网络教室、语音室、实验室、训练基地等)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场所,要想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保证教学场所。
古代文化常识中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2)【五】【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死的五称】天子-崩诸候-薨大夫-卒士-不禄平民-死【唐代五大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欧阳洵褚遂良张旭【五常(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五等爵位】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 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谷】粟(稷)、豆、黍、麦、稻【五官】耳目口鼻身【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荤】(佛语)大蒜韭菜薤葱兴渠【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五陵】高祖长陵惠祖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味】酸、辛(辣)、甘(甜)、苦、咸【五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花蕾茴香子【五音】宫、商、角、徵、羽【五行】金、木、水、火、土【新中国五位语言大师】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赵树理【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福】《书经》上所记载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的终命。
“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
“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
“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
“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
“善终”是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
【五金】金、银、铜、铁、锡。
【五彩(五色)】青、黄、赤(红)、白、黑【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五常(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更与时钟的对应】一更(19-21)二更(21-23)三更(23-1)四更(1-3)五更(3-5)【五贡】恩贡、拔贡、岁贡、副贡、优贡【五常】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五花八门】五花:金菊花-卖花女木棉花-街上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酒楼上的歌女火辣花-玩杂耍的土牛花-某些挑夫;八门:巾-算命占卦的皮-卖草药的彩-变戏法的挂-江湖卖艺的平-说书评弹的团-街头卖唱的洞-搭蓬扎纸的聊-高台唱戏的【五伯】即五霸,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王、楚庄王【五兵】五种兵器,车兵,指戈、殳、戟、酋矛、夷矛步卒兵器,指矛、戟、钺、楯、弓矢,也指矛、戟、弓、剑、戈【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五种伦理关系【五代】指五个朝代,1)黄帝、唐、虞、夏、殷2)唐、虞、夏、商、周指五代十国的五代,前五代为梁、陈、齐、周、隋后五代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德】人的五种品德1)温、良、恭、俭、让2)孙子解为智、信、仁、勇、严【五帝】指上古五位帝王,1)伏羲、神农、黄帝、尧、舜2)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五教指的是什么
“五教”有多种解释,分别有以下几种:
一、五教分别指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伊斯兰教。
中国五大宗教是指在中国具有一定历史影响,形成中华民族风范,拥有一定规模性和区域性而形成具有一定地位的信教教别。
“中国五大宗教”的明确界定和提出,是新世纪新形势下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宗教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总结,也是对中国宗教史的正确解读;同时,更是中国宗教界在新形势下作出的正确抉择,我们相信随着“五教”的明确和“五教同光”活动的深入,中国宗教界将会出现新的面貌。
二、五教是五常之教,五种伦理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孟子·尽心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朱熹注:“时雨,及时之雨也。
草木之生,播种封植,人力已至而未能自化,所少者,雨露之滋耳。
及此时而雨之,则其化速矣。
教人之妙,亦犹是也,若孔子之于颜、曾是已。
财与材同。
此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
成德,如孔子之于冉、闵。
达财,如孔子之于由、赐。
就所问而答之,若孔、孟之于樊迟、万章也。
三、佛教华严宗的分派。
唐法藏《五教章》一《分教开宗》:“圣教方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
”
四、古代练兵的五项内容。
一是教战士眼看各种形色的旗帜,二是教战士耳听各种号令的数目,三是教战士足走前进后退的步伐,四是教战士手使各种长短的武器,五是教战士心想赏罚制度的必行。
五教熟练,战士就有勇气作战了。
五大教在天界之傳真世道澆漓,人心不古,棄道德而不顧,逞異端而行邪徑,上天本抱好生之德,為挽頹風,乃將天道降命於五教聖人,命其下凡設教,所以,天下始有儒、道、釋、耶、回五教之設,均以儒為宗,以神為教。
為期感化人心向善,五教聖人分佈於全世界,各以人種而教之,因而諸聖、佛、仙、神乃紛紛負天命而下凡,或設杏壇,以教弟子;或設鸞堂,藉飛鸞,以闡教;或設教堂,以傳道,喚醒迷頑之輩,回頭是岸。
五大教均有輝煌之業績,茲將五大教在天界之幻影,傳真於后,以悟世人:一、儒教儒教由孔丘秉承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統,發揚而設教,培育英才,而有吾黨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一直傳至孟軻。
是故,天界有「先師杏壇宮」之設也。
茲將「天界杏壇宮」傳真於后,以悟世人:先師杏壇宮在第七層天,有「先師杏壇宮」,此宮乃「至聖宮文華殿」之直屬,在和風靄靄,瑞氣融融之中,雲蒸霞蔚,氣象萬千。
在杏壇宮之前,有二架玉石牌坊,上懸一匾,書曰:「龍門集英」四大字。
左架,題曰:「禮門」。
右架,題曰:「義路」。
進入龍門道旁,有大樹千株,齊整筆直,千霄蔽日,人間未有,此樹名:「楷模樹」,惟杏壇有之。
杏壇宮之宮門高峻,上懸一匾,書曰:「杏壇宮門」四大字。
兩邊,有一聯曰:萬國人心宗泗水。
千秋師範仰尼山。
大門兩邊,接以圍牆,其高數千丈,所謂:「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
」杏壇宮分東、西兩廡,房舍新潔,淨几明窗,比櫛相連。
內中之人,俱是峨冠博帶,章甫逢掖,有伏案作字者,有倚橄吟哦者,有彈琴鼓瑟者,弦誦鼓歌之聲,不絕於耳,此皆歷朝之名儒也。
再入幾重房舍,則有美華房屋。
前舍,乃三千弟子之所居。
後舍,乃七十二賢人藏修肆業之所也。
至最後殿,規模壯麗,簷牙繪藻,丹漆輝煌,臺階九級,上圍白玉欄杆,天井亦極其宏敞。
殿之當中,立直一匾,上書:「大成殿」三個字。
下立一橫匾,書曰:「萬世師表」四字。
兩邊,有聯曰:道統溯淵源,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而傳夫子。
聖功欽作述,在詩書易象春秋禮樂以迄群經。
《华严五教止观》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华严五教止观》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又名《行人修道简邪入正止观法门有五》。
道教的仪式与仪轨探究祭祀和道观的祭祀仪式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多样的仪式和仪轨。
其中,祭祀和道观的祭祀仪式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探究道教祭祀的基本概念、仪式形式和仪轨体系,以及道观祭祀仪式的特点和意义。
一、祭祀的基本概念与形式1. 祭祀的概念祭祀是指人们通过特定的仪式和仪轨向神明或祖先表达敬意、祈求神灵庇佑的活动。
在道教中,祭祀被视为与天地、自然力量以及神仙之间建立联系的重要方式,具有祈福、祈禳、感谢等多重功能。
2. 祭祀的形式在道教中,祭祀形式多样,包括祭品供奉、神龛设立、烧香炷、击鼓舞蹈等环节。
神龛是祭祀时供奉神灵的地方,通常设立在寺庙或家中的一角。
烧香则是道教信众常见的祭祀行为,通过燃烧香火,表达虔诚和心愿。
二、道教仪轨的体系与特点1. 概念与意义道教的仪轨是指规范祭祀仪式的一整套制度和规定,体现了道教的宗教仪式体系。
仪轨的制定和遵循有助于维系宗教秩序,传承道教的思想和信仰。
2. 五教仪轨道教仪轨通常分为五教,即符教、仙教、灵官教、洞幽教和大荒教。
这五教仪轨分别用于不同类型的祭祀,涵盖了道教的方方面面。
每个教派和道观根据自身传统和地域文化的不同,可能有所差异。
三、道观祭祀仪式的特点与意义1. 道观祭祀的特点道观是道教信仰的集中地,道观祭祀是道教仪式的重要形式。
在道观祭祀中,常见的仪式包括正殿祭、重建仪式、神诞和道教节日的祭祀等。
这些仪式具有庄严肃穆、神秘莫测的特点,注重细节和仪容仪表。
2. 祭祀活动的意义道观祭祀仪式是道教信仰的核心,旨在维护宇宙秩序、恢复人与自然、人与神之间的和谐。
它具有弘扬道教思想、传承道教文化的作用,也是信众表达敬意、寻求庇佑的重要方式。
结语:道教的仪式与仪轨是其信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祭祀和道观的祭祀仪式承载着道教信众对天地、自然力量和神仙的崇敬和祈福。
深入了解和研究道教祭祀,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理解,体味传统智慧和人类与宇宙的关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五大宗教界代表人士在市宗教局的带领下前来我们大寨乡张庄小学,主要是为了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爱心。
在此,我代表五大宗教,向到来的各级领导和辛勤耕耘的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各位同学致以亲切的问候!
慈善创造和谐,爱心传承美德。
捐资助学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各族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宗教界的光荣传统,组织这次捐赠助学活动,我们宗教人士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知识改变命运,国家要强盛。
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我希望广大教师继续发扬爱岗敬业精神,关爱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成长,引导同学们好好学习,掌握真本领,早日实现中国梦。
最后,祝张庄小学的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并希望同学们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努力学习,茁壮成长。
比干(历史人物)比干庙雕像海峡两岸情系中华天上圣母妈祖和天上国神比干同一修道日。
九月九日国神比干出帝宫,国神宗祀、宗庙、宗教包含五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天神、地神、国神五教信仰的总称。
国神与国家的人民同荣共辱是五教信仰的正义神。
国神:天、地、立。
彭纲:“上摩穹清下澈坤厚,中丽日月”。
《易·离》:“日月丽乎天,百毂草木丽乎土。
” 宇宙之间和谐光明正义神,上报天神,下报地神。
[2]铜盘秘箱传篆两个碑刻记载:铜盘铭,周武王拿燕白旗却无法封比干,因有留下铜盘铭。
后人用神话强调继周的重要性,实际上是古代条件下传递特殊信息的一种可行的表达方式。
《史记》周武王文曰:“故修谱者,当知其所自出,姓氏之所由赐,及迁移之所起,卜居之凡来,与夫世代相承,并无所缺,斯宝录也。
”修谱者指:继周人。
懂释碑文,译释“独阙斯文” 铜盘铭十六字。
会写“感斯文”指:类同铜盘铭另外的文字叫“感斯文”。
《史记》周武王文曰:“使后代知天地之所由成,人物之所自出”。
译文:“使后代知道天与地之间万物形成起因,人物会自然出现”。
孔子从周,礼与铜盘铭。
周武王封比干,留下铜盘铭;孔子从周,严格要求后代人继周,继周人必须符合条件。
铜盘铭唯有十六字,今天留下铜盘铭两个碑刻:一、延祐五年推官张淑遂模汝州法帖,原帖是周武王写铜盘铭原文,尹王元恕同立石;周武王铜盘铭所在地理方向,原碑文汝州法帖解释所在之处是左林右泉,前岗后道,万世之灵,於焉是保。
原在辉城十五里即武王所封比干墓地。
汝州法帖记载周武王铭文叫“独阙斯文”。
一、唐开元中偃师县农民耕地出土铜盘铭,此铜盘铭为周朝第五代君王周穆王按照周武王所写原文另新写铜盘铭,万历十五年,卫辉府知府周思宸遂模立石。
周穆王铜盘铭所在地理方向原碑文蒙文奇解释所在之处是:右林右泉,后岗前万,世之藏,兹焉是宝。
指偃师县所在地。
碑文刻有“俯仰古今有‘感斯文’,书之日识月云时”。
译文:“从下到上从古至今有感斯文出现,后人能够书写出天地日识月云时的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