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 考点一遍过 考点27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678.06 KB
- 文档页数:20
考点37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考查考生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其命题角度主要有:1.要求筛选出文章的基本观点、最新知识和基本概念。
2.要求筛选出阐述文中重要概念、知识的材料。
论述类文章中,对概念的解说、知识的阐述大多使用举例说明的方法。
有时在对有关材料的辨别或评价上,表现出阐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和难点。
3.要求筛选出体现作者观点或作品主旨的句子。
文章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如在对事情的评说中一般蕴含着文章的主旨,体现着作者的观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考点,主要包括客观型筛选题和主观型筛选题。
这一考点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预计2019年高考本考点仍然是必考考点,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强化训练。
考向一客观型信息筛选整合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生态美学蔡毅“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而人们常爱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好的、和谐的、生机勃勃的事物均可用“生态”来修饰。
所谓“生态美学”,其实就是一门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学科。
生态美学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人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从审美的情感观照出发来关怀现实人生,以人和自然环境关系的重构来扫荡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崇尚“人是机器”的观念所产生的荒诞感。
在自然生命原本和谐统一的意义上,重新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新赋予自然万物以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哲学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美学是一种以扬弃与建设为基本品性的美学形态,它突破了长期在美学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中心主义”。
从生态美学角度来看,大自然和自然之美是造物主提供给人类的宝贵财富,而人的职责就是爱护它,欣赏它,利用它,让自然之美自由自在地“绽放”出来。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综合考查考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从各地区高考试卷来看,其考查特点有:1.在考查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题,如2017年高考北京卷;二是主观题,如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等。
其中,以主观题为主。
主观题又分两种考查形式,一是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出几个句子要求翻译,二是另给一则文言短文要求翻译。
其中,以前者为主。
2.在考查内容上,既涉及重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还涉及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要想准确翻译文言语句,考生必须做到:(1)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及偏义复词有充分的理解,对常用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固定句式、固定短语等都有准确把握。
(2)首先,要严格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其次,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翻译时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再次,要遵照原文的风格,切忌断章取义。
预计2019年高考仍然会重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考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翻译的过程中,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切勿漏译、错译。
考向一关键实词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宋】王安石公讳锡,字昌龄。
公以天圣二年进士起家,改镇江军节度推官,知杭州仁和县。
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馀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
七年,为开封府推官。
坐考锁厅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者两人,降监和州清酒务。
当是时,庞宰相为枢密使,荐宜侍讲禁中,方召,而公以谪去。
久之,会明堂恩召还,同判尚书刑部。
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
成都钤辖司奏请不以南郊①赦除其罪,从之,逮捕亲属系狱,至更两赦。
有诣阙诉者,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原者,虽数赦犹论如法,公独奏释之,凡释百二十三人。
公于议法多如此。
复为开封府推官,当随尹奏事,仁宗问大辟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
1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9分)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
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
【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不概于圣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由:沿着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腐烂⑥抑人事乎抑:还是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
①⑦B。
②⑧C。
③⑥D。
④⑤7。
A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
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单独命题考查始于2014年大纲卷,到了2015年,课标全国I卷、课标全国II卷都单独设题,考查了“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古代男子的)字”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之后这一考点成为了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的固定题型,如2018年课标全国I卷、课标全国II卷、课标全国III卷都进行了考查,预计2019年高考仍是考查重点。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一般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制(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阶勋爵)、科举、姓名、礼俗(冠礼、婚姻、丧葬)、宗法(族、昭、穆,大宗、小宗,亲属,丧服)、宫室、车马、饮食、衣饰等。
复习备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要做到:阅读文言文时,要时时关注相关的文化常识专有名词,通过查字典、找资料等方式识记这些文化常识的具体内容,并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常识内容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加以整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刘鸿训,字默承,长山人。
万历四十一年,鸿训登第,由庶吉士...授编修。
神、光二宗相继崩,颁诏朝鲜。
甫入境,辽阳陷。
朝鲜为造二洋舶,从海道还。
沿途收难民,舶重而坏。
跳浅沙,入小舟,飘泊三日夜,仅得达登州报命。
遭母丧,服阕..,进右中允,转左谕德。
父丧归。
天启六年冬,起少詹事,忤魏忠贤,斥为民。
庄烈帝即位,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遣行人召之。
三辞,不允。
崇祯元年四月还朝。
当是时,忠贤虽败,其党犹盛,言路新进者群起抨击之。
诸执政尝与忠贤共事,不敢显为别白。
鸿训至,毅然主持,斥杨维垣等,人情大快。
而御史袁弘勋等本由维垣辈进,思合谋攻去鸿训,则党人可安也。
弘勋诋鸿训使朝鲜,满载貂参而归。
锦衣佥事张道濬亦讦攻鸿训,鸿训奏辩。
给事中颜继祖言:“鸿训先朝削夺。
朝鲜一役,舟败,仅以身免。
”帝是之。
给事中邓英乃尽发弘勋赃私,且言弘勋以千金贽维垣得御史。
帝怒,落弘勋职候勘。
已而高捷上疏言鸿训斥击奸之维垣等,而不纳孙之獬流涕忠言;谬主焚燬《要典》,以便私党孙慎行进用。
徐老师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一、(12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在寒冷的极区,人们举目瞭.望,常常看到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极光。
天暮.上,群星闪烁,静静地俯瞰.着黑魆.魆的地面。
突然,在大熊星座中___________出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如烟似雾,摇曳.不定,最后化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光环,萦.绕在北斗星的周围,宛如皓.月当空,向大地倾泄.下一片光华。
极光形状各异,世界上简直找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极光形体。
极光运动所造成的________的瑰.丽景象,时动时静,变换.莫测,是大自然这个魔法师,以苍穹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有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五颜六色去描绘。
其本色不外乎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___________的手法,将隐显明暗组合起来,一下子就变成了神奇的万花筒。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瞭(liáo)望天暮(mù)俯瞰(kàn)B.黑魆(xū)魆摇曳(yè)萦(yíng)绕C.皓(hào)月倾泄(xiè)一模(mó)一样D.瑰(guī)丽变换(huàn)莫测苍穹(qióng)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飘洒瞬息万变出神入化B.散落瞬息万变鬼斧神工C.散落浩如烟海出神入化D.飘洒浩如烟海鬼斧神工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游客文化体验、特色旅游活动需求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利用科技创新对外宣传、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扩大我市旅游业的吸引力与知名度。
B.全球2000多位科学家经过跨国的联合攻关和数年的不懈努力,人类史上首张清晰的超级黑洞照片终于在今年面世,引起广泛关注。
C.“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旨在提高学生们的审美素养为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优化育人环境。
浙江卷近几年的考查都集中在实词、虚词、成语、俗语。
从近两年的高考来看,成语和实词的辨识是考查重点。
但2017年的高考是一个材料中对词语与标点进行考查,因此,这极大限制了命题者对词语选择的偏好,实词、虚词、成语、俗语的考查皆有可能。
也正因为如此,该考点还是会侧重在语境中考查,多与现实生活相关。
考查侧重点依旧会在词语范围大小、词义轻重、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词语使用对象、词语搭配习惯等方面。
俗语的考查可能在张冠李戴、望文生义、不分轻重、不辨色彩、不识谦敬、语法错误等方面。
另外,该考点除了在必考内容中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外,在作文、语言表达等主观题型中,也存在很大的考查可能。
预计2019年高考还会沿用这种考查形式。
考向一实词辨析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中方不接受、不参与菲律宾提起的有关南海仲裁的立场没有改变”。
②看看驮着雪的墨绿勃发的常青树,看看杨柳而不干枯的枝条,你一定不会否认“冬天绝不是一片死寂”。
③工业废气、汽车尾气以及生活中的废气在一起,进而发生反应,生成了多环芳烃,而这正是雾霾致癌的元凶。
A.重申柔顺交汇B.重审柔韧交会C.重申柔韧交汇D.重审柔顺交会【答案】C【解析】①“重申”,再一次申述;“重审”,原审法院的判决在上诉程序中被上级法院撤销而由原审法院对该案重新审理。
根据语境应选“重申”。
②“柔韧”,柔软而有韧性;“柔顺”,温柔和顺,多指人的性情。
根据语境应选“柔韧”。
③“交汇”,(水流、气流等)聚集到一起,会合;“交会”,会合,相交。
根据语境应选“交汇”。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通过前面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了解了多媒体的基本概念,了多媒体技术的操作与运用。
②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认为,我们如果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就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之道。
③我国三大门户网站的股票在纳斯达克全线飘红,这是我国互联网产业步入并稳定健康发展的体现。
“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传记类文章中传主的品格、情操和主要事迹等信息以及筛选写景抒情类、议论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信息的能力。
中考中这一考点常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要求考生文中某些信息;有时也会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阅读概括能力。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战国策》)(乙)上①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②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③不能蔽也。
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④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
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上曰:善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有苗:古部落名。
③共、鲧、欢兜:指上古传说中的共工、姒鲧、欢兜,均为劣臣。
④望夷:秦朝宫名。
(甲)文中的齐威王和(乙)文中的唐太宗在性格上有什么共同点?邹忌和魏徵的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答案】都是善于纳谏、虚心纳谏的明君。
邹忌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事类比国事,含蓄委婉地劝谏齐威王要广开言路;魏徵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列举正反事例劝谏唐太宗要兼听广纳。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考点27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传记类文章中传主的品格、情操和主要事迹等信息以及筛选写景抒情类、议论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信息的能力。
高考主要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匹配式,即给出四个选项,每个选项有两句话,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一种是分类式,即从文中抽取六句话分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组,如2017年高考天津卷第10题。
其中,分类式最为常见。
有时也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如2018年高考江苏卷第9题.在分类式题目中,题干的要求一般会有两种:一种是“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的一组是”,一种是“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的一组是”。
考生要注意二者之间的差别。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知,“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设置错误选项常见的方法有:1.张冠李戴。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往往涉及多个人物、几件事情,而题干的要求多为“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某人……的一组是”。
因而命题人在设置干扰项时,往往会把次要人物所做之事说成是题干要求表现的主要人物做的,从而造成对象的错位.2.似是而非。
传记类文章中所选传主的优秀品德往往呈现多面性,而命题人在设置干扰项的时候,往往会忽视题干所提出的某一种传统美德,而将传主所做的好事全部列出,从而混淆正误,扰乱考生的视线.预计2019年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如果阅读材料是人物传记类文章,那么考查的内容一般是人物的情操、主要事迹等;如果阅读材料是议论类文章,那么考查的多是有关论点、论据的信息;如果阅读材料是游记类文章,那么考查的多是有关景物描写的内容等。
因此,考生解答筛选文中的信息类题目时,应先确定阅读材料是哪一类文章,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文中信息加以筛选。
考向一客观型筛选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韦敻传韦敻字敬远。
志尚夷简,澹于荣利。
弱冠,被召拜雍州中从事,非其好也,遂谢疾去职。
考点01 字音字音题往往是高考语文试题的“第一道菜”。
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一般着眼于常用且易误用的字,考查的主要形式是单项选择题,具体有正选(无错)、负选(有错)、同选(读音相同)、异选(读音不同)等几种类型,分值一般是3分。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1.虽然课标全国卷近几年来不曾单独设题考查,但字音作为基础性的知识,对考生理解句子乃至遣词造句都有重要影响,因此考生依旧要给予足够的重视;2.在自主命题地区,该考点依旧在不间断地考查,设置适当的语境或结合字形考查字音,成为了一种趋势;3.从考查内容上来看,多音字和习惯性误读字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考向一多音字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胆量.量.程量.入为出量.力而行B.和.蔼和.风和.颜悦色和.衷共济C.载.运刊载.怨声载.道载.歌载.舞D.咀嚼.倒嚼.味同嚼.蜡咬文嚼.字【答案】B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弹劾./隔阂.炽.热/整饬.不可胜数./数.典忘祖B.旖.旎/绮.丽扑朔./溯.源强.人所难/富国强.兵C.徜徉./佯.装隽.永/镌.刻相.机行事/相.提并论D.聒.噪/恬.静亢.奋/伉.俪哄.堂大笑/一哄.而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
A项,加点的字分别读hé/hé,chì/chì,shǔ/shǔ;B项,加点的字分别读yǐ/qǐ,shuò/sù,qiǎng/qiáng;C项,加点的字分别读yáng/yáng,juàn/juān,xiàng/xiāng;D项,加点的字分别读guō/tián,kàng/kàng,hōng/hòng。
技巧点拨1.据义定音。
多音字在表示不同的意义时,其读音也往往会不同,因此考生要学会根据一个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去判定其读音,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将音和义结合起来进行记忆。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传记类文章中传主的品格、情操和主要事迹等信息以及筛选写景抒情类、议论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信息的能力。
高考主要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匹配式,即给出四个选项,每个选项有两句话,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一种是分类式,即从文中抽取六句话分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组,如2017年高考天津卷第10题。
其中,分类式最为常见。
有时也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如2018、2019年高考江苏卷第9题。
在分类式题目中,题干的要求一般会有两种:一种是“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的一组是”,一种是“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的一组是”。
考生要注意二者之间的差别。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知,“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设置错误选项常见的方法有:1.张冠李戴。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往往涉及多个人物、几件事情,而题干的要求多为“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某人……的一组是”。
因而命题人在设置干扰项时,往往会把次要人物所做之事说成是题干要求表现的主要人物做的,从而造成对象的错位。
2.似是而非。
传记类文章中所选传主的优秀品德往往呈现多面性,而命题人在设置干扰项的时候,往往会忽视题干所提出的某一种传统美德,而将传主所做的好事全部列出,从而混淆正误,扰乱考生的视线。
预计2020年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如果阅读材料是人物传记类文章,那么考查的内容一般是人物的情操、主要事迹等;如果阅读材料是议论类文章,那么考查的多是有关论点、论据的信息;如果阅读材料是游记类文章,那么考查的多是有关景物描写的内容等。
因此,考生解答筛选文中的信息类题目时,应先确定阅读材料是哪一类文章,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文中信息加以筛选。
考向一客观型筛选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也。
孝绪七岁,出继从伯胤之。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考查考生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其命题角度主要有:1.要求筛选出文章的基本观点、最新知识和基本概念。
2.要求筛选出阐述文中重要概念、知识的材料。
考查方式: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题目要求限定字数)。
②揭示题目的含义,或者给文章加标题。
③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说明文的事理。
④解释文中出现的一些概念。
⑤用原文的语句回答问题或按题目要求找出相对应的语句。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①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
母语自信则是对母语品质和母语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母语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
②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视其为最美的语言。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
汉语拥有最为丰富的书面文献和自公元前841年以来不曾中断的历史记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因其承载的文化的先进性而对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这让我们自豪,也增强了我们对汉语的自信。
然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了动摇,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害。
“五四”期间,汉语严重欧化,有学者甚至主张用拼音来代替汉字:上世纪80年代,汉语的计算机输入成为难题,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是现在,国人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③对母语的不自信,究其本质,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
在当今形势下,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灵魂。
而汉语既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也是这种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不能再对汉语采取那种“自贬、自侮、自戕”的态度,而应重新拾回对汉语的自信。
④事实上,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
考点36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结构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句子。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或者能揭示文章题旨或主旨(文眼)、概括段意的句子。
2.从结构上说,指能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的句子,或者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3.从表达技巧上说,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对比、象征等手法的句子以及比较含蓄且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4.从位置上说,指段首的观点性、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段末的总结性、论断性的句子。
该考点或结合有关句子设置选项,或针对具体句子设置成主观题,要求考生理解其含意。
常见的设问形式主要有: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话的深刻含意;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等。
选项中常设置的陷阱有扩大或缩小概念范围,混淆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更换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等。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好的诗词是形象思维的产物。
写诗填词就是借助于观察、联想和想象形成表象、意象,进而把意象组成意境,创造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其中观察、联想和想象属于思维过程,表象、意象、意境则是思维的对象和产物。
写出的诗词又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句子、篇章。
关于表象、意象、意境的区别和联系,可以通过郑板桥的一段话来加以粗略说明。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这是对绘画过程的概括,也可以说是对形象思维过程的概括。
这里的“眼中之竹”就是“表象”,“胸中之竹”就是“意象”,“手中之竹”则是组织意象、形成“意境”、构成作品的过程。
“表象”是指感知过的事物留在头脑中的形象,是人们通过感知活动获得的关于事物的表面形象(包括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声音、气味、软硬等特征,也就是我国古人称之为“象”的东西),它形成于感觉知觉过程中,保存在大脑里。
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单独命题考查始于2014年大纲卷,到了2015年,课标全国I卷、课标全国II卷都单独设题,考查了“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古代男子的)字”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之后这一考点成为了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的固定题型,如2018年课标全国I卷、课标全国II卷、课标全国III卷都进行了考查,预计2019年高考仍是考查重点。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一般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制(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阶勋爵)、科举、姓名、礼俗(冠礼、婚姻、丧葬)、宗法(族、昭、穆,大宗、小宗,亲属,丧服)、宫室、车马、饮食、衣饰等。
复习备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要做到:阅读文言文时,要时时关注相关的文化常识专有名词,通过查字典、找资料等方式识记这些文化常识的具体内容,并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常识内容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加以整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刘鸿训,字默承,长山人。
万历四十一年,鸿训登第,由庶吉士授编修。
神、光二宗...相继崩,颁诏朝鲜。
甫入境,辽阳陷。
朝鲜为造二洋舶,从海道还。
沿途收难民,舶重而坏。
跳浅沙,入小舟,飘泊三日夜,仅得达登州报命。
遭母丧,服阕,进右中允,转左谕..德。
父丧归。
天启六年冬,起少詹事,忤魏忠贤,斥为民。
庄烈帝即位,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遣行人召之。
三辞,不允。
崇祯...元年四月还朝。
当是时,忠贤虽败,其党犹盛,言路新进者群起抨击之。
诸执政尝与忠贤共事,不敢显为别白。
鸿训至,毅然主持,斥杨维垣等,人情大快。
而御史袁弘勋等本由维垣辈进,思合谋攻去鸿训,则党人可安也。
弘勋诋鸿训使朝鲜,满载貂参而归。
锦衣佥事张道濬亦讦攻鸿训,鸿训奏辩。
给事中颜继祖言:“鸿训先朝削夺。
朝鲜一役,舟败,仅以身免。
”帝是之。
给事中邓英乃尽发弘勋赃私,且言弘勋以千金贽维垣得御史。
帝怒,落弘勋职候勘。
已而高捷上疏言鸿训斥击奸之维垣等,而不纳孙之獬流涕忠言;谬主焚燬《要典》,以便私党孙慎行进用。
考点28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所谓“内容要点”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指文章整体或某个层次、段落的主要意思。
“归纳"“概括"即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即概括大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抽象内容加以阐述,对含蓄内容加以解说等。
高考对这个考点的考查形式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文意”或“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命题人在命制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时往往使用下面几种方法:1.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曲解文章中一些词语的意思,特别是利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设置错误。
2.遗漏信息,以偏概全.文章的信息比较多,但选项在归纳时却故意漏掉一些信息,在细节上设置错误。
3.混淆时间,颠倒顺序。
选项故意把文章中提到的事件发生的时间混淆或者把事情的先后顺序颠倒等.4.张冠李戴,杂糅事件。
把某件事情的主人公说成另外一个人,把几个事件杂糅在一起概述等。
5.无中生有,歪曲事实.把没有发生的事情说成发生的事情,或者故意拔高、贬低人物等,造成错误选项。
6.牵强附会,胡乱联系。
文章中的两个人或两件事、两种物之间本来没有条件、递进、因果关系,但选项故意将其组合在一起,强加上或条件或递进或因果等关系。
预计2019年高考仍将继续保持这种考查形式,而命题人命制干扰项时,也会运用上述方法。
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特别注意.考向一传记类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盖传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
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
孙坚举义兵,盖从之。
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
坚薨,盖随策及权,擐①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
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
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②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
“重要句子”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结构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句子。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或者能揭示文章题旨或主旨(文眼)、概括段意的句子。
2.从结构上说,指能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的句子,或者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3.从表达技巧上说,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对比、象征等手法的句子以及比较含蓄且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4.从位置上说,指段首的观点性、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段末的总结性、论断性的句子。
该考点或结合有关句子设置选项,或针对具体句子设置成主观题,要求考生理解其含意。
常见的设问形式主要有: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话的深刻含意;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等。
选项中常设置的陷阱有扩大或缩小概念范围,混淆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更换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等。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好的诗词是形象思维的产物。
写诗填词就是借助于观察、联想和想象形成表象、意象,进而把意象组成意境,创造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其中观察、联想和想象属于思维过程,表象、意象、意境则是思维的对象和产物。
写出的诗词又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句子、篇章。
关于表象、意象、意境的区别和联系,可以通过郑板桥的一段话加以粗略说明。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这是对绘画过程的概括,也可以说是对形象思维过程的概括。
这里的“眼中之竹”就是“表象”,“胸中之竹”就是“意象”,“手中之竹”则是组织意象、形成“意境”、构成作品的过程。
“表象”是指感知过的事物留在头脑中的形象,是人们通过感知活动获得的关于事物的表面形象(包括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声音、气味、软硬等特征,也就是我国古人称之为“象”的东西),它形成于感觉知觉过程中,保存在大脑里。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具体操作时要抓住三个关键词:标准、筛选、整合。
所谓“标准”,就是“筛选”的目的、要求和方向。
这是解题的首要条件。
“筛选”,就是根据“标准”,经过辨别,把文章中的相关信息提取出来。
“整合”,就是根据“标准”,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文中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1.传主生活的时代,社会、家庭背景等客观因素。
2.传主的人生经历、主要事迹。
3.传主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4.作者对于传主及有关事实的评价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具体的考查形式有两种:1.客观题。
题型主要有两种,一是双项选择题(5选2),二是单项选择题(4选1)。
从局部或全文的角度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主观题。
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客观题与主观题都考查到了信息的筛选,不同的是,客观题须要筛选判断,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主观题则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后,再将其转换成符合试题要求的答案,准确表达出来。
历年的课标卷中,无一例外均涉及对此考点的考查,因此考生要予以重视。
考向一客观筛选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步青①即使是未曾涉足数学王国的人,对苏步青这个名字也不应感到陌生。
他是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与“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②苏步青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生院,获理学博士学位。
1931年,苏步青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了他“精培细育勤扶植,不出人才誓不休”的教书育人生涯。
尽管生活贫穷,条件艰苦,但苏步青为祖国培养数学人才的信心始终没有动摇。
新中国成立后,苏步青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苏步青严格要求学生德才兼备,鼓励学生一代超过一代,被称为“苏步青效应”。
考点27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传记类文章中传主的品格、情操和主要事迹等信息以及筛选写景抒情类、议论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信息的能力。
高考主要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匹配式,即给出四个选项,每个选项有两句话,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一种是分类式,即从文中抽取六句话分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组,如2017年高考天津卷第10题。
其中,分类式最为常见。
有时也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如2018年高考江苏卷第9题。
在分类式题目中,题干的要求一般会有两种:一种是“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的一组是”,一种是“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的一组是”。
考生要注意二者之间的差别。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知,“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设置错误选项常见的方法有:1.张冠李戴。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往往涉及多个人物、几件事情,而题干的要求多为“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某人……的一组是”。
因而命题人在设置干扰项时,往往会把次要人物所做之事说成是题干要求表现的主要人物做的,从而造成对象的错位。
2.似是而非。
传记类文章中所选传主的优秀品德往往呈现多面性,而命题人在设置干扰项的时候,往往会忽视题干所提出的某一种传统美德,而将传主所做的好事全部列出,从而混淆正误,扰乱考生的视线。
预计2019年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如果阅读材料是人物传记类文章,那么考查的内容一般是人物的情操、主要事迹等;如果阅读材料是议论类文章,那么考查的多是有关论点、论据的信息;如果阅读材料是游记类文章,那么考查的多是有关景物描写的内容等。
因此,考生解答筛选文中的信息类题目时,应先确定阅读材料是哪一类文章,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文中信息加以筛选。
考向一客观型筛选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韦敻传韦敻字敬远。
志尚夷简,澹于荣利。
弱冠,被召拜雍州中从事,非其好也,遂谢疾去职。
前后十见征辟,皆不应命。
属太祖经纶王业,侧席求贤,闻敻养高不仕,虚心敬悦,遣使辟之,备加礼命。
虽情谕甚至,而竟不能屈。
弥以重之,亦弗之夺也。
所居之宅,枕带林泉,敻对玩琴书,萧然自乐。
时人号为居士焉。
至有慕其闲素者,或载酒从之,敻亦为之尽欢,接对忘倦。
明帝即位,礼敬逾厚。
时晋公护执政,广营第宅。
尝召敻至宅,访以政事。
敻仰视其堂,徐而叹曰:“酣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
”护不悦。
有识者以为知言。
陈遣其尚书周弘正来聘,素闻敻名,请与相见。
朝廷许之。
弘正乃造敻,谈谑盈日,恨相遇之晚。
后请敻至宾馆,敻(不)时赴。
弘正仍赠诗曰:“德星犹未动,真车讵肯来。
”其为时所钦挹如此。
武帝尝与敻夜宴,大赐之缣帛,令侍臣数人负以送出。
敻唯取一疋,示承恩旨而已。
帝以此益重之。
武帝又以佛、道、儒三教不同,诏敻辨其优劣。
敻以三教虽殊,同归于善,其迹似有深浅,其致理殆无等级。
乃著《三教序》奏之。
帝览而称善。
时宣帝在东宫,亦遗敻书,并令以帝所乘马迎之,问以立身之道。
敻对曰:“《传》不云乎,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
欲不可纵,志不可满。
并圣人之训也,愿殿下察之。
”敻子瓘行随州刺史,因疾物故。
家人相对悲恸,而敻神色自若。
谓之曰:“死生命也,去来常事,亦何足悲。
”援琴抚之如旧。
敻又雅好名义,虚襟善诱。
虽耕夫牧竖有一介可称者,皆接引之。
少爱文史,留情著述,手自抄录数十万言。
晚年虚静,唯以体道会真为务。
旧所制述,咸削其稿,故文笔多并不存。
宣政元年二月,卒于家,时年七十七。
(选自《周书》,有删改)下列各项中,分别能够表现韦敻“淡泊名利”和“见识深远”的一项是()A.前后十见征辟,皆不应命弥以重之,亦弗之夺也B.敻唯取一疋,示承恩旨而已酣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C.弘正乃造敻,谈谑盈日,恨相遇之晚欲不可纵,志不可满D.旧所制述,咸削其稿家人相对悲恸,而敻神色自若【答案】B过分析相关语句来明确选项中的语句所表现的传主的品格。
(3)分析选项中的句子,找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A项,第一句出自第1自然段,主要表现韦敻对皇帝的征召的拒绝,即他不愿意做官,表现了韦敻淡泊名利;第二句也出自第1自然段,意思是皇帝对韦敻十分看重,但不能改变韦敻的志向,并没有表现出韦敻见识深远。
B项,第一句是说皇帝赏赐给韦敻很多缣帛,但韦敻只拿了一疋,以此表现对皇帝赏赐的感谢之情,这句话表明了韦敻淡泊名利;第二句是韦敻看到晋公的房屋时说的话,意思是沉溺于美酒、嗜好音乐,盖高大华丽的房屋,有一件这样的事情就没有不灭亡的,表现了韦敻认识问题的深刻,能表现韦敻的见识深远。
C项,第一句写弘正与韦敻的交往,主要表现了弘正与韦敻的投机,没有表现出韦敻淡泊名利;第二句是韦敻回答皇帝询问安身立命的道理的话,意思是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望,不要骄傲自满,表现了韦敻看问题的深刻。
D项,第一句写韦敻对自己所写文章的做法,表现了韦敻谦虚沉静;第二句写韦敻儿子去世时韦敻的表现,体现了他看问题的深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传是楼记【清】汪琬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
间命工斲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
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馀之书。
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①,启钥灿然。
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
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②尊斝③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
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
”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
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甚矣,书之多厄也。
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④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
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
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
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⑤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
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
善读书者,根柢⑥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
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注】①缃帙(zhì):浅黄色的函套。
②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
③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
④裒(póu)聚:聚集。
④呻占(zhān):诵读。
⑥柢(dǐ):树根。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所认为的正确的读书方法的一组是()①部居类汇,各以其次②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③采其华而忘其实④始乎博,终乎约⑤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⑥尊所闻,行所知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④⑤⑥【答案】D名师点睛1.分析题目中给出的语句的意义。
题目给出的六句话(或八句话)或叙事或议论,而考生在解题时,要分析、理解每句话的意义,即该句话体现了传主的什么品格等。
当然,须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叙述性语言,那么考生要弄清楚这句话写的是谁(是传主还是其他人),是事件的哪个阶段(是开始、发展还是结局);如果是议论性语言,那么考生要把握这句话是传主周围的人说的还是作者的观点等。
同时,考生还要注意“能全部表现”和“能直接表现”的区别。
2.分析文章描写的人物和叙述的事件。
考生要全面理解文章,关注下面几个方面:(1)了解文章中出现的各种人物。
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人物,明白这些人物与传主之间的关系。
(2)概括文章叙述的各类事件。
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事情,理解这些事情体现了传主怎样的品格。
(3)把握传主的生平。
明确文章写了传主的什么性格特点,这些特点与他的生活有何关系。
明确在官场上,传主有何特点,职位的变化是怎样的,为何会有这些变化等。
比如第1题,文章从多个角度对传主韦敻进行了介绍。
考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将文章中对传主的介绍梳理清楚,即可轻松答题。
考向二主观型筛选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公鼐传公鼐,字孝与,蒙阴人。
曾祖奎跻,湖广副使。
父家臣,翰林编修。
鼐举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屡迁左谕德,为宫讲官。
进左庶子,引疾归。
光宗立,召拜祭酒。
熹宗进鼐詹事,乃上疏曰:“近闻南北臣僚,论先帝升遐一事,迹涉怪异,语多隐藏。
恐因委巷之讹传,流为湘山之稗说。
臣窃痛焉。
皇祖在昔,原无立爱之心。
只因大典迟回,于是缴还册立之后,有三王并封之事,《忧危竑议》之后,有国本攸关之事。
迨庞、刘之邪谋,张差之梃击①,而逆乱极矣。
臣尝备员宫僚,目睹狂谋孔炽,以归向东宫者为小人,不向东宫者为君子。
尽除朝士之清流,阴翦元良之羽翼。
批根引蔓,干纪乱常。
至今追想,犹为寒心。
夫臣子爱君,存其真不存其伪。
今实录纂修在即,请将光宗事迹,别为一录。
凡一月间明纶善政,固大书特书;其有闻见异词及宫闱委曲之妙用,亦皆直笔指陈,勒成信史。
臣虽不肖,窃敢任之。
”疏入,不许。
天启元年,鼐以纪元甫及半载,言官获谴者至十余人,上疏切谏,并规讽辅臣。
忤旨,谯责。
寻迁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充实录副总裁。
鼐好学博闻,磊落有器识。
见魏忠贤乱政,引疾归。
初,廷议李三才起用不决,鼐扬言曰:“三才猷略素优,家近辇毂,可朝发夕至也。
”侍郎邹元标趣使尽言,以言路相持而止。
后御史叶有声追论鼐与三才为姻,徇私妄荐,遂落职闲住。
未几卒。
崇祯初,复官赐恤,谥文介。
(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①梃击案发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
神宗立长子为太子,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指使张差闯入太子居所。
时人怀疑郑贵妃想谋杀太子。
请简要概括公鼐举荐李三才的理由。
【答案】①李三才以谋略见长;②李三才家临近京师,早上出发晚上就可以到达。
名师点睛主观概括型筛选信息题的解题步骤可以概括为:明确概括要求—划定信息筛选的范围—按要求提取信息并进行概括。
1.明确概括要求。
要对题干要求进行适当的分解,明确信息筛选的目标、答题的范围。
如上题的题干“请简要概括公鼐举荐李三才的理由”,其中,“公鼐举荐李三才的理由”是信息筛选的目标。
2.划定信息筛选的范围。
根据题干要求的提示和原文的思路层次,划定信息筛选的范围,切记宁多勿漏。
3.按要求提取信息并进行概括。
“提取”,就是根据筛选的目标,从原文中提取出相关内容;“概括”就是用简练的语言对提取出的内容进行压缩提炼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
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