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语文仿真模拟检测试题8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12
2011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11月测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伉(kàng)俪采撷(xiã)风尘仆仆(pú)处变不惊(chǔ)B.饿殍(piáo)羞赧(nǎn)雕栏玉砌(qì)不容置喙(huì)C.菲薄(fěi)毗邻(pí)惊魂甫(bǔ)定掎角之势(jǐ)D.拜谒(yâ)隽永(jùn)栉风沐雨(zhì)恬退隐忍(tián)答案:1.A(B饿殍piǎo C惊魂甫定fǔD隽juàn永)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洪战辉展示了当代中国青年崇高的人生追求,对那些逆境厄运加身,总是觉得低人一等,自嗟自伤、怨声载道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
B.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紫禁城”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璀璨夺目的“三雕”——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精品。
C.以分发给每人一百元钱然后遣散的方式来应对民工集中追索欠款,德龙建筑公司的这种做法也只能是扬汤止沸,对问题的解决是毫无帮助的。
D.著名导演李安凭借《断臂山》获得7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配乐、最佳编剧三项大奖。
一个华人导演能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上获此殊荣,真是匪夷所思。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洪战辉展示了当代中国青年崇高的人生追求,对那些逆境厄运加身,总是觉得低人一等,自嗟自伤、怨声载道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
B.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紫禁城”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璀璨夺目的“三雕”——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精品。
C.以分发给每人一百元钱然后遣散的方式来应对民工集中追索欠款,德龙建筑公司的这种做法也只能是扬汤止沸,对问题的解决是毫无帮助的。
D.著名导演李安凭借《断臂山》获得7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配乐、最佳编剧三项大奖。
201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本试卷共4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4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煎.熬翩跹.信笺.草菅.人命B.渎.职赎.罪案牍.穷兵黩.武C.狙.击诅.咒趔趄.人为刀俎.D.遏.制揭.发歇.息竭.尽全力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美国电影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播出,它采用现代科技并融合了中国元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人们对之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B.姚明因为左脚压迫性骨裂,被迫退出本届奥运会比赛。
这个消息对热爱姚明的球迷来说无异于平地一声雷.....。
C.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在设计、建造上融入了科技、人文、绿色奥运理念,比起以往奥运场馆的确卓尔不群....,更加璀璨夺目。
D.晚会上,演员们个个粉墨登场....,把自己的绝活都展现了出来,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对于实施素质能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又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B.看完那部电视剧后,除了荧屏上活跃着的那些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之外,我仿佛还感到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那就是作者自己。
C.文学事业是一种精神劳动,对于从事这种精神劳动并卓有成效者,政府应给予奖励。
D.七彩瀑布群,位于香格里拉县尼汝村的一个群山深处,一条名为“尼汝河”的高原融雪河流和陡峭的山峰造就了这一旷世奇观。
4、下列各段括号内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最简朴者最富有,无色却如图画一般灿烂,无声却如交响乐一般和谐。
我们的周总理是(①芳泽满人间的伟大公民,又是最简朴无华的普通公民②最简朴无华的普通公民,又是芳泽满人间的伟大公民)。
回首人生,老年人是一部历史;把握今朝,老年人是一面旗帜;憧憬未来,老年人是一道风景。
河南省名校2011届高考考前仿真模拟卷(八)语文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经世致用是传统学术经典中的精髓。
经世致用的思想,在先秦时代的经典中,就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尽管先秦诸子的学术主张有许多歧义,以至于后人已经习惯于按照‚百家争鸣‛的术语,来概括这一时期学派林立、观点各异的学界特点;然而,如果我们以俯瞰的视角来分析和总结包括儒学在内的各个学派的主要特色,并且尝试以最为简洁的语言来加以表述,那么,笔者愿意把它概括为为人、为学、为政之道。
其主要内容无不关注于讲究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研讨学问、如何治国理政以达于济世安民等。
因此,先秦诸子均是‚入世之学‛(道家之流派中,有标榜逍遥、出世者,名家以思辨著称,似乎与‚入世‛有异,但其立学之核心,亦未曾逾越‚入世之学‛的大范畴)。
他们投身学问的初衷、追求学问的目的,基本都是为了应对现实社会提出的问题,为了探讨家国天下的‚经济之道‛。
先秦诸子的学问,就是经天纬地的大学问、济世安民的真学问。
他们做学问,不曾把自己臵身于世道之外,去追求所谓‚纯粹的学问‛,而是自觉地把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影响或改造所处的时代,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不惜给自己压上一副沉重的担子。
我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承担意识‛、‚使命意识‛,莫不来源于此。
如果我们说,广义的先秦诸子之学,是我们传统学术的基石与经典;那么,我们就应该同时承认,‚经世致用‛既是构建传统学术体系的核心价值之所在,也是学术精髓与学术宗旨之所在。
经世致用是仁人志士的情操所在、境界所在。
重视把学习所得的学识,以‚力行‛的方式,付诸于实践,贡献于社会,是我国传统文化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仁人志士为人处世重要原则。
我们可以断言:‚经世致用‛,不是明清之际才形成的学术流派,也不是一个‚学风‛、‚思潮‛所能够涵盖的问题,而是古代学术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精华之所在。
银川一中2011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B B项,一般“古诗”没有这种作用,应该是指《诗经>。
2.C c项,指代对象错误,“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是指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体会。
3.D D项,张冠李戴,列举罗素的例子不是赞美中国古诗,而是赞美中国的山水风光。
4、A、雄:难以(程度副词)5、C、②④⑤。
(①说的是况钟被启用,③说的是两人用心帮助百姓。
⑥说的是平思忠的廉洁。
)6、C、应该是让平思忠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做事7、(1)、苏州地区赋税繁多劳役沉重(1分),豪强猾吏(1分)舞文弄墨以奸求利(1分),是(1分)号称最难治理的地方。
句意顺畅(1分)。
(2)、况钟主持政务,细心而且周密(1分)。
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1分)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奖励和惩罚(1分)。
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进出(1分)时行奸作伪。
句意顺畅(1分)。
8、⑴①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
“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
③烘托,渲染。
作者通过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④引发联想,韵味清远。
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
(对艺术特点的概括2分,结合诗歌做具体赏析3分。
意思对即可。
)9、寄托了诗人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
理由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㈠寓情于景。
篱菊的意象与诗中的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归隐的情绪。
①篱菊的意象,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
河北省2011届高三高考仿真试题语文模拟试题(课标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大卫·邓比是美国的一个影评人,他在48岁那年重返大学校园,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学生。
他在《伟大的书》——重读大学的重要成果—-中解释这种行为,是因为当年发生在美国知识界的一场争论——西方传统“经典”,是神圣不可侵犯,还是狗屁不是。
这些经典作品中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居然能使激进派勃然大怒,恶语相加;又使保守派趾高气扬,志得意满。
邓比因此被搞得义愤填膺,却又困惑不已。
此外,邓比还发现,自己也“正在经历某种危机”。
什么危机呢?他说:“我被铸进现代‘活在媒体里'的模子中……我觉得我读过的、懂得的东西在流失。
我有的是缺乏知识的资讯、缺乏原则的意见、缺乏信念的本能。
”每个人都生活在媒体里,如果说,这就是邓比所谓危机的话,那么,他指的正是那种面对媒体的疲惫感。
他寻找解决危机的办法,仍然是“认真地阅读";在他看来,读书“或许可以终止我被媒体吸纳的生活,让我重新找到方向”.所以,《伟大的书》不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阅读经典的书,而是一本探讨为何要阅读经典的书。
他要我们思考,经典究竟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如果说这本书对当下的我们确有针对性或现实意义的话,恐怕就表现在无论是我个人还是我们大家,都面对着邓比曾经面对的问题。
巧的是,很多年来,我也一直做着影评人的工作,也曾陷入一种厌倦的情绪,也并非是对电影或影评感到厌倦,而是厌倦于那样一种“镜像社会"的生活氛围,一种被表征和幻象所塑造的、使人得不到真实感的生活.读这本书,我得到一些启发,我想,我虽然没有条件再回大学重读某一门课程,但我可以尽量做到,以平心静气的阅读,抵抗“生活在媒体中"对人的异化。
这只是就我个人而言。
年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0112011 年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程鸣本卷满分150 分,答卷时间150 分钟第 1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题 3 分阅读下边文字,达成 1~3 题。
当下文艺责备缺什么责备精神不停弱化赖大仁文艺责备的基天性质与功能,其实不不过在于对文艺现象进行描绘与阐释,更重要的还在于,站在这个时代应有的价值立场上,对今世文艺现象进行审美评判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个时代的文艺发展趋势,赐予规范与指引。
目前的问题是文艺责备界自己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这类责任,由此造成了此刻文艺责备的某些缺失,这类缺失或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对此刻文艺发展面对问题的研究。
真实的文艺责备不可以只就文艺现象讨论文艺现象,而要从时代需要出发,在对目前文艺现象的观照中,发现拥有必定广泛性和趋势性的问题,对此加以评析谈论,辨明是非。
跟着社会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动,新世纪以来文艺现象显得更加复杂多样一方面,网络文化、图像文化以及其余各样新媒体文化蓬勃流行,与今世文学艺术互相影响浸透,并且在市场花费主义的作用下,文艺现象极为芜杂,以致存在各种乱象,让人头晕眼花迷惑莫辨;而另一方面,理论界一些人又不论现真相况如何,不停把西方流行的所谓文学消亡论、艺术终结论等各样时兴理论引进来大加炒作,把文艺界搞得莫名慌张不知所措。
面对这样的现实,此刻的文艺责备有责任仔细研究分析一下。
二是缺乏对文艺价值观的仔细商讨和踊跃指引。
此刻文艺已经充足开放多元发展,从创作题材到创作方法、文艺形式的创新都已经不行为问题,真实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文艺终究表现和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终究形成什么样的精神价值导向?无须讳言,在此刻社会客观存在的享福化、花费化、娱乐化、游戏化现象的影响下,一些文艺创作一味将就知足这类现实需求,放弃了应有的价值立场,在必定程度上堕入了价值观的迷乱;而文艺中这类迷乱的价值观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民众,致使社会价值观的更大杂乱。
模拟语文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冬至大如年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在今天一般人看来,它似乎只是时令标记,由于生存条件的改善,以及全球气候的变暖,人们已很少有对隆冬的深刻体验,寒冬不能构成致命威胁,冬节自然也就很难引起常人的注意。
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不仅将其视为时气变化的坐标,将冬至所在的月份奉为“天正”,而且它在古代也曾长期被视为一个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号称“亚岁”。
冬至又称长至,冬至这天离北回归线的太阳到达了最远点,由于照射角度的关系,冬至北半球接受太阳照射的时间最短。
因此,冬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从冬至开始,太阳北归,北半球接受日照的时间愈来愈长,白昼也就越来越长,这就是湖北民谚所说的“冬至日头升,一天长一针”。
其实,冬至在上古就是新年,在历法时代之前,人们通过天象观测,很早就发现了冬至点,并以此作为年度时间循环的起点。
冬至居于新旧更替的时节,在古人观念中它自然也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冬至节俗中诸多年俗内容就来源于人们对这一时节的感受。
人们常将冬至与大年对举,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俗语。
古代南北居民都很看重冬至。
中古时期年节、寒食、冬至并称三大节。
唐人又以“小岁”称冬至,照唐正例,官员休假七日,白居易在小岁日对酒吟出“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的佳句。
宋人最重冬至,民间有“肥冬瘦年”之谚。
事实上,宋人也是将冬至作为年节来过,孟元老在追忆东京(今开封)节令生活时说:“冬至,京师最重此节。
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祖先,一如年节。
”人们在冬至节间,互相馈赠节物,在冬至前一夜要守冬,如年节守岁。
而且冬至很早就有了祈祷添岁的民俗,在原始的民俗观念中,人与自然同禀一气,在一阳复始的时节,人只要能与自然同步相应,人们就会获得新的生命力。
老人是家庭的尊长,在小孩添岁的同时,尤其要为老人延寿。
为老人祈祷的民俗之一是,妇女给家里的长辈奉献新作的鞋袜,古代称之为“履长至”。
文成中学2011年高三第八次模拟考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ﻩA.熨.帖(yù)怃.然(wǔ)轧.钢厂(zhá) 悄.无声息(qiǎo)B.瓦砾.(lì) 癖.好(pǐ)和.稀泥(huó)差.之毫厘(chā)C.盘桓.(huán)嫉.恨(jí) 刽.子手(kuài) 垂涎.三尺(xián)ﻩD.奢靡.(mǐ) 供.职(gòng)涮.羊肉(shuàn)硕果累.累(léi)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每当换季的时候有些人总会发现皮肤干燥,搔痒难忍,却并没有明确的部位,抓挠也无处下手,这其实是血液中的维生素含量过低造成的。
B.城亦如人,性情品味各异:杭州水灵飘逸如妙龄女子,北京方正权重有天子龙颜;上海乃华丽世家几经事变奢华不改,广州却是新起富豪独据南天。
C.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树起了原始的木栅栏。
D.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的时光痕迹,好像时间在古老的身躯里凝滞住了,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公安局长女儿公务员考试取得99分的事件,暴露出部分官员以权谋私的特权行为,使得一些不符合招考条件的人员得以登堂入室....,进入政府部门工作。
B.青春、时尚、流行,似乎成了某些选秀类节目的清规戒律....,以致脱离了它的艺术为上、全民舞台的属性,渐渐滑落到时尚娱乐至上的地步。
C. 小说家很像一个修行的人,虽然穿行在繁华世界里,但是内心会有那种在深山古刹的清寂感。
修习好了心性,不管世态如何变幻,他们都会安之若素....。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西工大附中第八次适应性训练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
当今作者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
由此联想到一个问题:《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路径有多少?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本文‛,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
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
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
由于时间距离的存在,这两种‚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相反,二者总是通过习俗、传统等相互联系,统一于历史这个贯通古今的‚大视域‛中。
而所谓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读者从自身所处的‚视域‛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
经典诠释的空间,也就是历史这个‚大视域‛。
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论语》在成书后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
就此而论,《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
经典的开放性、经典诠释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的行为。
相反,人们常常是在两种相对固定的路径中来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一种是考古学的路径,即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一种是历史哲学的路径,即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臵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
河北省2011 届高三高考仿真试题课标版(语文)
河北省2011 届高三高考仿真试题课标版(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 分,考
试时间150 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
大卫·邓比是美国的一个影评人,他在48 岁那年重返大学校园,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学生。
他在《伟大的书》--重读大学的重要成果--中解释这种行为,是因为当年发生在美国知识界的一场争论--西方传统”经典”,是神圣不可侵犯,还是狗屁不是。
这些经典作品中到底有些什幺东西,居然能使激进派勃然大怒,恶语相加;又使保守派趾高气扬,志得意满。
邓比因此被搞得义愤填膺,却又困惑不已。
此外,邓比还发现,自己也”正在经历某种危机”。
什幺危机呢?他说:”我被铸进现代’活在媒体里’的模子中......我觉得我读过的、懂得的东西在流失。
我有的是缺乏知识的资讯、缺乏原则的意见、缺乏信念的本能。
”每个人都生活在媒体里,如果说,这就是邓比所谓危机的话,那幺,他指的正是那种面对媒体的疲惫感。
他寻找解决危机的办法,仍然是”认真地阅读”;在他看来,读书”或许可以终止我被媒体吸纳的生活,让我重新找到方向”。
所以,《伟大的书》不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阅读经典的书,而是一本探讨为何要阅读经典的书。
他要我们思考,经典究竟跟我们有什幺关系?如果说这本书对当下的我们确有针对性或现实意义的话,恐怕就表现在无论是我个人还是我们大家,都面对着邓比曾经面对的问题。
巧的是,很多年来,我也一。
2011届高考语文模拟卷兴国平川中学邓良钰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是A.翘.(qiáo)楚令人咋.(zhà)舌向晚跫.(qióng)音满目疮.(cāng)痍B.炸.(zhà)糕投机捣把赧.(nǎn)然一笑渐臻.(zhēn)佳境C.胴.(tóng)体溘.(hé)然长逝畏葸.不前(xǐ) 寸草春辉D.针灸.(jiǔ) 混.(hún)水摸鱼锃.(zèng)光瓦亮逸兴遄.(chuán)飞2、下面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为避劫难,国民政府决定“国宝”南迁。
一批有爱国之心的文物工作者承接了这项的文物大迁徙工程。
1939年2月,他们将部分“国宝”于贵州安顺严华洞,虽然贵州曾遭敌机轰炸,所幸文物安然无恙。
一位当事人说:“事后回想,心有余悸。
,在万里辗转中,我们一行人的脊梁愈挺愈直了!”A.史无前例埋藏不过确乎B.绝无仅有藏匿但是反而C.绝无仅有埋藏但是反而D.史无前例藏匿不过确乎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大家都很喜欢和老周交往,因为这人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风光霁月....。
B.前天深夜,邻居王大爷家遭不速之客....偷窃,物品被翻得七零八落,存折首饰全没了踪影。
C.山西疫苗事件发生之后,曾有七位家长到法院门口击鼓升堂....,要求起诉山西省疾控中心和北京华卫时代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D.王勃在滕王阁盛会上,当众挥笔而书,率尔成章....,于是《滕王阁序》喷薄而出。
4、下列各句中,语意清晰,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最近卫生部组织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公布了4批43种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19种易被滥用的食品添加剂的黑名单。
B.赣州中心城区公交线路将形成一纵一横两条快速公交为主线,4个区域均衡分布相结合的线网格局。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高考模拟检测试题试卷学校:西关中学命题人:张焰(卷面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娱乐时代的文学选择尽管有人无视他们的存在,有人轻视他们的作品,但却无法忽略这群“80后”作家在年轻人中的号召力。
前不久,一份由近十万名网民投票选出的“当代读者最喜爱的100位华语作家”名单上,既有李白、苏轼这样的古代文学大家,也有鲁迅、老舍这样的近现代著名作家,更有韩寒、郭敬明等受到年轻人追捧的青春文学写手。
毫无疑问,网络让文学加速进入了娱乐时代。
几年时间里,网络文学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文学“神话”。
从描写青涩爱情的青春小说,到描写困惑和挣扎的成长小说,一阵阵风潮来而复去。
到2007年,以惊险、刺激见长的“盗墓小说”大行其道。
系列小说《鬼吹灯》至今已出版了多本,销量惊人。
某著名导演有意将这部小说拍成电影,希望能打造成中国版的《夺宝奇兵》。
网络小说的走红让网络成为更多“80后”展示才华、表达自我的载体。
网络的平民化气质使文学更具娱乐性。
在网络上,这些年轻作家或网络写手如明星一般,可以拥有百万计、千万计的点击量。
不仅是他们的文学创作,哪怕只是生活纪录和个人言论,发表在博客上都可能演变成公众话题。
网络给“80后”提供了舞台,更成就了许多平民写手的文学梦想。
没有题材和体裁的限制,没有文字和内容的要求,只要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发表于网络上。
于是以“一文成名”者并不鲜见,一些作品或以精彩的故事、或以鲜明的特色吸引了网民的注意力,也赢得了出版商的青睐。
网络上的原创作品,也成了出版商挖掘畅销书的“金矿”。
网络成就了文学的繁盛,同时也预示了传统文学的失落。
书店里,纯文学书籍已经成为“配角”,摆在最显眼位置的,大都是经营管理类图书和时下热门的“说史”图书。
而在畅销书柜台上,知名作家的作品也被讲述都市情感的通俗小说、网络小说所包围。
2011年河南省百所名校高三仿真模拟(八)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考试时间150分,满分15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诗---中华文化的灵魂周笃文世界上没有哪种艺术像我国古诗一样如此久远辉煌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文化。
早在4000年前的《尚书晓典》,就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诗乐结合的理论。
虞舜的《南风歌》、《卿云歌》也正是同一时期的产物。
‚卿云烂兮,纠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只十六字却昭示出一个伟大民族诗意的觉醒,从太古洪荒迎着朝阳高歌猛进。
此后的《诗经》、《乐记》也都被尊为经典。
隋唐以后朝廷以诗赋取士,影响更大。
正如《乐记》所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可见地位之显赫。
从艺术上讲,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的古典诗词,它精炼、美听、微妙、易让,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近世,真如群星丽天,森罗万象,美不胜收。
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无不喜闻乐诵,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首选。
流传之广,辐射之大。
积淀之深都是绝无仅有的。
古诗所构建的美学理念,也随之深入人心,渗透到中华文化各个方面,成为其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
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
比如音乐,刘勰就提出了‚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命题。
再如绘画,董其昌认为‚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
‛《诗经》云:‚诗者天地之心……万物之户。
‛画家为山水写生,本身就是宇宙诗化的再创造。
建筑艺术也不例外:东坡《涵虚亭》诗:‚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真是天人合一的化境。
我国的戏剧,本质是诗剧。
唱腔、对白多为韵语。
场景布臵讲究空灵,象征,处处诗意洋溢。
乃至如《本草纲目》这样的医药典籍,也博引诗文,极富文采。
被王世贞称为‚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津津然谈议,真比斗以南一人。
‛甚至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也说过杜甫的‚细推物理须寻乐‛之诗句激励着他钻研物理。
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这几乎无处不在了。
诗主性灵,重高节,它对于人格的形成,智性的开发影响巨大。
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谭嗣同的《狱中题壁》都集中体现了先烈们在困厄面前的浩然正气。
它将亿万斯年鼓舞着人们奋发前行。
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名片,早已蜚声世界。
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读到康熙皇帝1693年为宣武门教堂作的对联:‚无始无终,先作心身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开济大权衡。
‛极为钦佩,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
上世纪美国大诗人庞德最佩服中国古诗。
他认为‚中国诗人把诗质呈现便很满足‛,他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从而开创了‚意象诗派‛。
‚斧藻江山,追逐风月‛是古诗的一大亮点。
东坡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便使西湖大添娇妩。
1920年罗素来到杭州,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
他说:‚西湖的古文明,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
‛我相信‚中国人才是世界最文明的人。
与欧洲相比,我觉得中国充溢着哲理平和的气氛。
‛(《罗素回忆录》)正是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才使这位睿智的老人如此动情。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杜甫就是这样在尊重前贤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方崭新的诗歌天地。
作为身处时代壮潮的我们,应当谦恭地学习古人,接通文脉。
并立足当代美学思潮,勇于探索,继雅开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东坡赤壁诗》,2010年第4期)1.下列对中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诗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尚书晓典》中的诗乐结合的理论,到后来的《诗经》、《乐记》都被尊为经典。
B.隋唐以来朝廷以诗赋取士,因此古诗的地位更加显赫,也对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影响极大。
C.古典诗词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精练、美听、微妙,美不胜收,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D.古诗构建的美学理念,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
2.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代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吟咏古诗成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首选,因此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
B.文章举例翔实,分析透彻,巧妙引用,含蓄典雅,说明古诗是中华文化的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
C.美国诗人庞德非常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
D.古诗中丰富的营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育浓厚的文化气质,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引用杜甫的诗句,高度赞扬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尊重前贤、勇于创新的可贵做法,及其因此而取得的骄人成绩。
B.如音乐、绘画、戏剧等其他艺术,甚至医药典籍等都深受诗歌影响。
如戏剧本质就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处处诗意洋溢。
C.作者充分肯定古诗的作用,号召人们虚心学习古诗,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D.自古至今,很多名人高度评价中国古诗,如1920年罗素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认为西湖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源贺,西平乐都人。
贺伟容貌,善风仪。
太武素闻其名,及见,器其机辩,赐爵西平侯。
谓曰:“卿与朕同源,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
”从击叛胡白龙,又讨吐京胡,皆先登陷阵。
以功进号平西将军。
太武征凉州,以为乡导,问攻战之计。
贺曰:“姑戚外有四部鲜卑,各为之援,然皆臣祖父旧人。
臣愿军前宣国威信,必相率请降。
外援既服,然后攻其孤城,拔之如反掌耳。
”帝曰:“善。
”乃遣贺招慰,下三万余落。
及围姑臧,由是无外虑,故得专力攻之。
凉州平,以功进爵西平公。
贺为人雄果,每遇强寇,辄自奋击,帝深诫之。
时断狱多滥,贺上书曰:“案律,谋反之家,其子孙虽养他族,追还就戮,所以绝罪人之类,彰大逆之辜。
其为劫贼应诛者,兄弟子侄在远道隔关津皆不坐。
窃惟先朝制律之意,以不同谋,非绝类之罪,故特垂不死之诏。
若年十三已下,家人首恶。
臣愚以为可原其命,没入官。
”帝纳之。
出为冀州刺史,改封陇西王。
既受除,上书曰:“臣闻人之所宝,莫宝于生命;德之厚者,莫厚于宥死。
然犯死之罪,难以尽恕。
权其轻重,有可矜恤。
臣愚以为自非大逆、赤手杀人之罪,其坐赃及盗与过误之愆应入死者,皆可原命,谪守边境。
是则已断之体,更受生成之恩;徭役之家,渐蒙休息之惠。
刑措之化,庶几在兹。
”帝嘉纳之。
已后入死者,皆恕死徙边。
久之,帝谓群臣曰:“昔源贺劝朕,宥诸死刑,徙充北藩诸戍。
自尔至今,一岁所活,殊为不少。
济命之理既多,边戍之兵有益。
苟人人如贺,朕临天下,复何忧哉!”群臣咸曰:“非忠臣不能进此计,非圣明不能纳此言。
”上书称病乞骸骨,至于再三,乃许之。
朝有大议,皆就询访,又给衣药珍羞。
太和元年二月,疗疾于温汤。
孝文、文明太后遣使屡问消息,太医视疾。
患笃,还于京师。
三年,薨,赠侍中、太尉、陇西王印绶,谥曰宣王。
(选自《北史·源贺列传》,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拔.之如反掌耳拔:攻下B.辄自奋击,帝深诫.之诫:告诫C.已后入死者,皆恕死徙.边徙:迁移D.又给衣药珍羞.羞:通“馐”,美味的食物5.以下句子中,全都能表明源贺善于言辞的一组是( )①臣愿军前宣国威信,必相率请降②每遇强寇,辄自奋击③以不同谋,非绝类之罪,故特垂不死之诏④其坐赃及盗与过误之愆应人死者,皆叮原命,谪守边境⑤非圣明不能纳此言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太武帝平索听说过源贺的名字,见到后,欣赏他魁梧高大的身材,因此十分器重源贺。
B.源贺凭借战功屡屡升官,他多次给太武帝进计献策,深受太武帝的信任。
C.源贺为人仁慈宽厚,他向太武帝进谏请求免除死刑犯的死罪,太武帝采纳了。
D.太武帝很看重源贺,即使源贺退休在家,太武帝一有大事还是要派大臣与之商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臣闻人之所宝,莫宝于生命;德之厚者,莫厚于宥死。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群臣咸曰:“非忠臣不能进此计,非圣明不能纳此言。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1分)离亭燕张昪①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目无言西下。
[注] 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
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
②低亚:低垂。
8.“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天下云而响应。
(贾谊《过秦论》)(2)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常在于险远。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李白《蜀道难》),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之一》)乙选考题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