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NSTE-ACS
- 格式:pptx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23
NSTE-ACS介入治疗时机与处理策略选择(全文)NSTE-ACS根据心肌损伤生物标志物分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infarction,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NSTEMI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相当,但严重程度不同。
其区别主要是缺血是否严重到导致心肌损伤,并且可以定量检测到心肌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针对NSTE-ACS患者,有两种处理策略,即早期侵入策略和延迟侵入策略,早期侵入策略是指NSTE-ACS患者24h内便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但有发生出血、血管夹层等并发症的危险。
延迟侵入策略是指预先应用抗血小板、抗凝、抗缺血以及调脂治疗,72 h内接受侵入性治疗;NSTE-ACS患者选择早期侵入策略还是延迟介入治疗?如何选择临床获益最大的早期介入治疗的时间窗,一直是临床上关注的热点话题,现从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指南实践方面对NSTE-ACS患者介入治疗时机以及策略选择作一阐述。
一、NSTE—ACS机制:NSTE—ACS的病理生理基础主要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和(或)易损斑块破裂或糜烂所致的急性血栓形成,伴或不伴血管收缩、微血管栓塞,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减低和心肌缺血、损伤、坏死。
二、NSTE-ACS早期风险评估:由于心电图上无ST段抬高的典型表现,早期NSTE-ACS的患者就诊时易被忽视。
目前一些专业协会的指南及大规模临床试验提出了一些早期风险评估工具,有助于早期识别NSTE-ACS患者,并为选择合理的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缺血风险评估:GRACE缺血风险评分:对入院和出院提供了最准确的缺血风险评估,包括年龄、收缩压、脉率、血清肌酐、就诊时的Killip分级、入院时心跳骤停、心脏生物标志物升高和ST段变化。
TIMI缺血风险评分:包括7项指标,即年龄≥65岁、≥3个冠心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高脂血症、吸烟)、已知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50%)、过去7 d内服用阿司匹林、严重心绞痛(24 h内发作≥2次)、ST段偏移≥0.5 mm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增高,每项1分。
NSTE—ACS危险分层5例分析与处理体会作者:杨旭然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年第11期【摘要】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危险分层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5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根据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5例NSTE-ACS患者危险分层被分为3组,其中高危组、中危组各2例,低危组1例。
高危组患者的IMT为(1.16±0.31)mm,明显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低危组患者的IMT为(0.91±0.12)mm,明显高于低危组患者的(0.69±0.09)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NSTE-ACS;危险分层;IMT;处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BNSTE-ACS(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病变血管发生不同程度阻塞的疾病[1]。
由于该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不具有典型性,经常会被误诊为心肌损伤,且心电图检查ST段无明显抬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临床诊断困难,延误患者最佳治疗时间[2]。
因此临床迫切需要对NSTE-ACS患者进行风险评估的方法。
我院对NSTE-ACS患者危险分层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更多的医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分析我院于2010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5例NSTE-ACS患者的临床资料。
5例患者的诊断结果均符合2007年中华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无严重器质性疾病。
5例患者中均为女性,年龄在68~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8±1.5)岁。
1.2 处理方法1.2.1 危险分层评估方法5例患者入院后,我院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GRACE评分标准对其疾病危险分层进行评估,GRACE评分标准中共包括8项内容,分别为年龄、心率、动脉收缩压、血肌酐、心电图ST段变化、心功能Killip分级以及心肌标志物升高和入院时心脏骤停,计算患者8项指标得分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