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I理想再灌注治疗04-6
- 格式:ppt
- 大小:21.76 MB
- 文档页数:62
AMI再灌注治疗延误原因分析及对策目的:通过对AMI再灌注治疗时间延误原因分析及对策,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
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对冠心病患者38例AMI患者进行再灌注治疗的调查,同时对90名急诊科护士、它科护士、CCU护士进行“对AMI再灌注治疗认识程度”进行调查。
结果:院前延误时间为180min—72小时(自身延误120 min 或2天,交通延误60min),院内延误146min至12小时(急诊科延误56min,他科延误60 min 至12小时,CCU延误30 min);38例患者和家人中仅有3例对AMI的知识有所了解。
CCU护士对AMI再灌注认识程度显著高于急诊科和它科护士。
结论:加强对AMI患者和家人关AMI再灌注治疗有关知识的宣教,提高认识;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加强对“AMI临床路径”的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专科专治,建立“绿色通道”,加强科间紧密协作,减少致死率和致残率。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延误;原因分析【Abstract】Objective for AMI reperfusion therapy time delays caus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reducing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Methods of self-questionnaire 38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AMI reperfusion therapy survey, while 90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it is nurses, CCU nurses’ awareness of AMI reperfusion t herapy degree “investigation. Results: pre-hospital delay time was 180min —72 hours (120 min delay itself or 2 days, traffic delays 60min), hospital delay 146min to 12 hours (emergency department delays in 56min, 60 min delay his subjects to 12 hours, CCU delay 30 min); 38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only three cases of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AMI. CCU nurses’ knowledge of AMI reperfus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its nurses. Conclusion of the AMI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o strengthen relations with the knowledge AMI reperfusion therapy in the church, to raise awareness;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staff; strengthen the “AMI clinical pathway” management, standardize clinical practice behavior, specia lists of tyranny, to establish a “green channel “to strengthen the close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Division, to reduc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Keywords】AMI Reperfusion therapy;Incur loss through delay;Cause analysis of 再灌注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方法,仅适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或新发生的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
2024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及质控指标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早期血管再灌注是有效降低卒中致残率、致死率的关键。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2024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中,第一个目标即为提高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
AIS再灌注治疗方法从静脉溶栓到取栓治疗,再到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AlS的早期再灌注治疗手段不断更新。
(一)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是通过外周静脉滴注或注射溶栓药物经过血液循环溶解动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可快速溶解血栓,迅速改善脑灌注。
静脉溶栓是在时间窗内治疗AIS的有效方法,也是国内外指南的首选治疗方式。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经过多模影像学评估后,静脉溶栓时间窗再次被拉长,EXTEND研究团队将CT及磁共振灌注成像引入静脉溶栓,该研究对发病4.5~9.0h或醒后卒中(从睡眠中点开始算起9.0h内)存在核心/灌注不匹配的AIS患者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与对照组比较,表现出良好的预后,因此也更新了2021版《欧洲卒中组织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指南》,将静脉溶栓时间窗延长到9ho(二)血管内治疗大血管病变患者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率较低,半暗带的恢复不尽如人意。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治疗成为大血管病变的重要治疗手段。
1.动脉溶栓动脉溶栓是早期血管内治疗方法,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引导下将溶栓药物选择性地送至血管闭塞部位进行溶栓治疗,可用较小剂量的药物在局部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相较于静脉溶栓具有较高的再通率,同时在DSA下可动态观察血栓溶解情况。
但动脉溶栓治疗为有创操作,且总体费用较高,不利于推广,同时动脉溶栓治疗作用有限,多作为机械取栓的补充治疗。
2.机械取栓机械取栓指在DSA下将取栓装置送至血栓部位,通过支架锚定血栓及抽吸将血栓机械取出。
2015的几项研究均表明,在大动脉闭塞患者中,机械取栓具有高再通率及良好预后,但6h取栓时间窗较窄,患者获益有限,探索更长的有效时间窗成为广大学者的研究方向。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简称“AMI”)是指各种原因造成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细胞的坏死。
AMI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如何充分运用中医、西医学的现有研究成果,有效地控制我国AMI的发病率,提高总体救治水平,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减轻社会负担,成为中国医生必须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很早就有关于AMI方面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AMI的中医学病名多为“心病”、“心痹”、“厥心痛”、“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或“真心痛”等。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治AMI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AMI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各种原因造成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细胞的坏死。
AMI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在我国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
根据2014年中国PEACE协作组研究报告,2001年~2011年,我国AM I人数增加了4倍。
根据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未来20年间中国将新增2100万例急性冠脉事件,发生700万例心源性死亡。
2、中医药在防治AMI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医学中AMI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 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其核心是再灌注治疗。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治AMI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药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很早就有关于AMI方面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AMI的中医学病名多为“心病”、“心痹”、“厥心痛”、“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或“真心痛”等。
后来,针对不同病机创立了人参汤、乌头赤石脂丸、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等方剂。
宋代伊始,活血化瘀法被应用于治疗胸痹心痛。
再灌注心肌治疗名词解释
再灌注心肌治疗是一种用于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
常见治疗方法。
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造成心肌组织缺血坏死所引起的。
再灌注心肌治疗的目的是通过恢复被梗塞的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减轻心肌梗塞引起的损伤,并恢复心肌功能。
再灌注心肌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也被称为冠状动脉成形术。
该方法通过导管在冠状
动脉内插入并膨胀支架,恢复血液流向受损的心肌区域。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和有效地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肌梗塞对心肌的损伤。
PCI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对符合条件的AMI患者进行
应用。
该方法具有较低的并发症风险,能够迅速缓解心肌缺血的症状,并且在恢复心肌功能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除了PCI外,溶栓治疗也是再灌注心肌治疗的另一种方法。
溶栓治疗通过给予溶解血栓的药物,使得冠状动脉中的血栓得到溶解,从而恢复血流。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尤其是在无法进行PCI的情况下。
再灌注心肌治疗在AMI的早期应用十分重要。
治疗的时间窗口内越早实施再灌注治疗,心肌受损越小,并且预后越好。
因此,对于怀疑AMI的患者,及早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再灌注心肌治疗至关重要。
总之,再灌注心肌治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治疗方法。
通过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心肌梗塞引起的损伤,并且有效恢复心肌功能。
无论是通过PCI还是溶栓治疗,再灌注心肌治疗都可以在AMI患者中取得良好的疗效。
及早的治疗干预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如何用“心梗三项”检测结果分析判断心肌是否受损?心肌受损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心梗三项是一种常用的心肌受损检测方法,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它的原理和应用。
此外,心梗三项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也有重要应用。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中,心梗三项可以作为筛查指标,帮助医生尽早诊断患者的病情。
同时,在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中,心梗三项也是必不可少的检测指标。
患者在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后,医生可以通过心梗三项的检测来判断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梗三项检测也可以用于慢性心衰、冠心病等疾病的监测和预后评估。
这些疾病通常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心梗三项检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提高治疗效果。
1.肌红蛋白(MYO)肌红蛋白(Myoglobin,简称Myo)是一种心肌蛋白标志物,被认为是目前心肌受损后最早出现异常增加的标志物。
它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中,在心肌和骨骼肌受损(如急性心肌梗死)、过度运动和肌肉疾病时会释放到血液中。
在急性心肌梗死时,肌红蛋白的浓度在胸痛初期的2-3小时内超出正常范围,6-9小时达到最高水平,大约24小时后又恢复到正常值。
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的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可以用作评估血栓溶解疗法下冠状动脉再通情况的指标。
在冠脉再通术后的30分钟至2小时内,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最高值。
因此,肌红蛋白浓度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的指标。
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的建议认为,肌红蛋白是用于心肌损伤的最佳早期标志物。
由于肌红蛋白是一种小分子物质,它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后可以迅速进入血液中。
因此,在AMI发生的1.5到6小时内,通过连续监测肌红蛋白水平可以早期诊断是否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
如果第二次检测值明显高于第一次检测值,那么具有极高的阳性预测价值;如果两次测定值之间没有差异,则具有100%的阴性预测价值,可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