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4比第3课时按比分配导学案人教版.doc
- 格式:doc
- 大小:209.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3课时比的应用(按比分配)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数学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
问题:(1)从这个信息中你能想到什么?(2)根据这个信息能确定这个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吗?【设计意图】简单的知识回顾,帮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让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2.引入新课。
比的应用十分广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跳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把连比转化成总数的几分之几。
分散解决问题的难点,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1.教学教材54页例2。
(1)PPT课件出示教材54页例2:如果按1∶4的比配制了一瓶500 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2)阅读与理解。
①题目中要配制什么?(配制500 mL的稀释液)②是按什么进行配制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的比进行配制)③“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0 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的体积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水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3)分析与解答。
讨论:你能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各是多少毫升吗?(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解答)交流汇报。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解法)思路一先把比化成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
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的体积:500×1 =100(mL)水的体积:500×4 =400(mL)(2)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也可以转化成分数问题,先把比转化成,再用总数× 。
设计意图: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知,重点是把几个量的比转化成这几个量分别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通过读题、释疑、讨论等帮助学生弄清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常用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巩固运用深化拓展1.某妇产科医院上月新生婴儿303名,男女婴儿人数之比是51︰50。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3课时按比分配人教版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3课时按比分配人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四单元第3课时,按比分配。
我们将通过探究实际问题,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学会按比分配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的方法。
2. 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按比分配问题,并独立解决。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的方法。
2. 教学重点: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按比分配问题,并独立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2. 学具:笔记本、练习本、铅笔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老师带来了一些水果,有苹果、香蕉和橙子。
我想请大家帮我一个忙,把这些水果分给几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分到一样多吗?2. 探究按比分配: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
如果有12个苹果,要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分到几个苹果呢?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12除以3等于4,所以每个同学能分到4个苹果。
这就是按比分配的意义,就是将总数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几个部分。
3. 例题讲解: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例题。
如果有15个橙子,要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分到几个橙子呢?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15除以4等于3余3,所以每个同学能分到3个橙子,剩下3个橙子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将剩下的橙子再按照比例分配给几个同学,每个同学再分到1个橙子。
所以最终,每个同学能分到3个橙子,其中有1个橙子是剩下的。
4. 随堂练习:请大家做一个练习题。
如果有20个香蕉,要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分到几个香蕉呢?用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5. 小组合作:请大家分成小组,一起解决一个问题。
如果有30个糖果,要分给6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分到几个糖果呢?每个小组可以讨论一下,然后告诉我你们的答案。
六、板书设计1. 按比分配的意义2. 按比分配的方法3. 例题讲解步骤4. 随堂练习题目七、作业设计如果有24个饼干,要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分到几个饼干?如果有18个蛋糕,要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分到几个蛋糕?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深刻理解了按比分配的意义,并掌握了按比分配的方法。
第3课时比的应用学习目标:1、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这一类应用题的特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不同解法。
2、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习重点:弄清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分配。
学习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这一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先由学生自学课本P54页,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这一类应用题的特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不同解法。
独立完成导学案。
带★的题可选做。
知识链接:把一个数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分配一、自主学习:求比的未知项:3.5:()=2 ():80=1.25二、合作探究(弄清总量与份数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规律和方法)例2 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上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
如果按1:4的比配制一瓶500毫升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毫升?思考:按1:4的比配制一瓶500毫升的稀释液,即把稀释液的总量平均分成()份,浓缩液占()份,水占()份。
2、自己动笔,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你想出了几种?每一种的解题思路是什么?3、小组交流两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你更喜欢哪一种?并把例题解答过程中的空白处填完整。
练习:1、学校买回120本新图书,按3:4;5分给三、四、五年级,三、四、五年级各分得多少本?2、幼儿园午饭分包子,按3:4:5的比分配给小班、中班、大班,中班分了60个,一共有多少个包子?我发现: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学以致用1、鸡的只数与鸭的只数比是4:7。
(1)鸡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
(2)鸭的只数是鸡鸭总数的()。
2、小红看一本书,已经看的页数与未看的页数的比是5:3。
(1)已看的页数占未看页数的()。
(2)未看页数占已看页数的()。
(3)已看页数占全书页数的()。
(4)未看的页数占全书页数的()。
3、六年级一班有80人,女生和男生的比是2:3,女生和男生各多少人?4、小明用60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的框架,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3:2。
《比的应用》教案设计
分数和比都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课件出示一组生活中的图片。
稻田杀虫剂是农药和水按1:500配制而成。
酒精溶液按75:100配制成消毒液
混泥土中水泥、沙子和
石子的比是2:3:5
(1)这种果汁溶液是按2:5配制的。
(2)混泥土中水泥、沙子和石子的比是2:3:5。
(3)一种杀虫剂是农药和水按1:500配制成的。
(4)酒精溶液和水按75:100配制成消毒液。
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关于比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出示实物稀释瓶。
同学们见过这个瓶子吗?它是用来做什么的?(把浓缩液加水进行稀释)浓缩液浓缩液稀释液
+水=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
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检验
浓缩液体积:水的体积
= 100 : 400
= 1 : 4
同学们,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方法一:每份是:500÷(1+4)=100(ml) 浓缩液:100×1=100(ml)
水:100×4=400(ml)
追问:为什么要“÷(1+4)”?
方法二:稀释液的份数:1+4=5
浓缩液:500× =100(ml)
水:500× =400 (ml)
答:略。
第3 课时按比分配(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52 页例2。
教学目标 1. 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和这一类问题的特点。
2. 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解答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分配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征及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按比分配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课时导入出示:师: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
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板书课题:按比分配)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初步了解按照不同的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二、探究新知探究点按比分配问题的解答方法1. 阅读与理解。
(出示)李阿姨按1 ∶ 4 的比配制了一瓶500 mL 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师: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预设1 :李阿姨按1 ∶ 4 的比配制了一瓶500 mL 的稀释液。
预设2 :要求的是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师:500 mL 是配好后的稀释液的体积,1 ∶ 4 表示什么?预设: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 ∶ 4。
2. 分析与解答。
师:请同学们自学例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自学教材,分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预设 1 :把稀释液总体积平均分成5 份,浓缩液占1 份,水占4 份。
先求每份是500÷5=100(mL),再求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小结:把比看作份数之比,先求每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
解题步骤:①求出总份数;②求出每份是多少;③求出各部分的量。
预设 2 :先求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解答。
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总体积的41+4,水的体积占稀释液总体积的41+4。
浓缩液:500×41+4=100(mL)水:500×41+4=400(mL)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
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的意义。
2.能正确运用按比分配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不同解法,使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会解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按比分配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按比分配问题。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 课件学生准备 练习本教学过程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
(1)200 kg 的14是多少千克?⎣⎢⎡⎦⎥⎤200×14=50(kg ) (2)某班有男生18人,女生14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18∶14=9∶7)(3)学校体育组买来了三种球,其中篮球5个,足球4个,排球8个。
①买来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的个数比是多少?(5∶4∶8)②买来的篮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517 ③买来的足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417 ④买来的排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817⑤如果不知道买来的球的总数,只知道买来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的个数比,那么你能求出这三种球的个数各占球总数的几分之几吗?(能,引导学生根据份数思考问题) 2.导入新课。
比的应用十分广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操作指导跳出原有的知识结构,把连比转化成总数的几分之几,分散解决问题的难点,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板块二走进生活,探究新知1.情境激趣。
同学们,有这样一首小诗,读一读,你知道写的是什么事吗?喜雨降临五月初,唤醒种子欲破土。
农家无眠早早起,笑看妻儿背药壶。
(描述农民春天雨后给农田喷洒除草剂的事)同学们,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上各种防止病虫害和增产增收的药剂、生活中的清洁剂、消毒剂等使用前都要加水按一定的比加以稀释,按什么比加以稀释呢?厂家在药瓶上的使用说明中已经注明。
第四单元4.3比的分配导学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比的分配,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学会用比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1. 比的概念的理解。
2. 比的分配的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比的分配示例题。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比的分配练习题。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比的分配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比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新课导入:讲解比的分配的概念,并通过示例题进行演示。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比的分配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讲解: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巩固比的分配的概念和运用。
5.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的分配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比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比的分配的概念3. 比的分配的运用作业设计:1. 完成比的分配的练习题。
2. 准备下一节课的内容。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总结,让学生掌握了比的分配的概念和运用,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比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下一节课中进行巩固。
同时,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和“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1:比的概念的理解。
比的概念是数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但对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使用生活实例: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比分、比例等,让学生了解比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使用图形辅助:教师可以使用图形来辅助讲解比的概念,如图形的相似性、地图的比例尺等,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理解比的概念。
- 使用数学公式:教师可以给出比的定义公式,让学生通过数学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比的概念。
第3课时比的应用学习目标:1、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这一类应用题的特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不同解法。
2、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习重点:弄清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分配。
学习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这一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先由学生自学课本P54页,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这一类应用题的特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不同解法。
独立完成导学案。
带★的题可选做。
知识链接:把一个数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分配一、自主学习:求比的未知项:3.5:()=2 ():80=1.25二、合作探究(弄清总量与份数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规律和方法)例2 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上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
如果按1:4的比配制一瓶500毫升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毫升?思考:按1:4的比配制一瓶500毫升的稀释液,即把稀释液的总量平均分成()份,浓缩液占()份,水占()份。
2、自己动笔,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你想出了几种?每一种的解题思路是什么?3、小组交流两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你更喜欢哪一种?并把例题解答过程中的空白处填完整。
练习:1、学校买回120本新图书,按3:4;5分给三、四、五年级,三、四、五年级各分得多少本?2、幼儿园午饭分包子,按3:4:5的比分配给小班、中班、大班,中班分了60个,一共有多少个包子?我发现: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学以致用1、鸡的只数与鸭的只数比是4:7。
(1)鸡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
(2)鸭的只数是鸡鸭总数的()。
2、小红看一本书,已经看的页数与未看的页数的比是5:3。
(1)已看的页数占未看页数的()。
(2)未看页数占已看页数的()。
(3)已看页数占全书页数的()。
(4)未看的页数占全书页数的()。
3、六年级一班有80人,女生和男生的比是2:3,女生和男生各多少人?4、小明用60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的框架,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3:2。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比第3课时比的应用教案设计新人教版第3课时比的应用【教学内容】第54——56页“比的应用”及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比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导学过程】【自主预习】1、我们在教学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配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2、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__________?(补充问题并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知探究】1、阅读例2主题图,再用自己的话表述题意,说说稀释液是怎么配制的?想一想“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5分之1,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5分之4。
2、自己动笔,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你想出了几种?每一种的解题思路是什么?3、对照课本,比较两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你更喜欢哪一种?并把例题解答过程中的空白处填完整。
4、对得数进行检验,并思考:这道题中完整的检验包含几个方面?检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5、练一练:P55练习十二题1、2、3题。
6、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
第3课时按比分配▶教学内容教科书P54例2,完成教科书P55“练习十二〞中第1~4题。
▶教学目标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分配的现实意义,掌握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转化思想,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创设问题情境。
师:在一次书画比赛中,元元和才才都获得了一等奖,学校拿出100元奖金奖励这两位同学,奖金可以怎样分配?【学情预设】两人都是一等奖,奖金应平均分配。
师:在一次演讲比赛中,成成和菲菲两位同学分别获得了一、二等奖,学校也决定拿出100元奖金奖励他们,还是平均分配吗?【学情预设】奖金不能平均分配给演讲比赛的两位同学,应该让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奖金略有区别。
2.揭示课题。
师:大家都说明了一个观点,当平均分配不合理时就需要用到一种新的分配方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分配方法——按比分配。
〔板书课题:按比分配〕【设计意图】教师考虑到知识根底和生活经验,先创设平均分的问题,再呈现不能平均分的问题,形成思维冲突,让学生感受需要新的方法,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课件出示教科书P54例2。
1.阅读与理解。
(1)师:同学们先读题,再说说从题中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配好后的稀释液的体积是500mL,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要求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师:你知道生活中是怎样配制稀释液的吗?【学情预设】把浓缩液和水按一定的比来配制。
〔3〕师:500mL是配好后的稀释液的体积,1∶4表示什么?【学情预设】预设1:把500mL的稀释液平均分成5份,浓缩液占1份,水占4份。
第3课时比的应用学习目标:1、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这一类应用题的特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不同解法。
2、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习重点:弄清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分配。
学习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这一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先由学生自学课本P54页,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这一类应用题的特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不同解法。
独立完成导学案。
带★的题可选做。
知识链接:把一个数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分配一、自主学习:求比的未知项:3.5:()=2 ():80=1.25二、合作探究(弄清总量与份数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规律和方法)例2 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上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
如果按1:4的比配制一瓶500毫升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毫升?思考:按1:4的比配制一瓶500毫升的稀释液,即把稀释液的总量平均分成()份,浓缩液占()份,水占()份。
2、自己动笔,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你想出了几种?每一种的解题思路是什么?3、小组交流两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你更喜欢哪一种?并把例题解答过程中的空白处填完整。
练习:1、学校买回120本新图书,按3:4;5分给三、四、五年级,三、四、五年级各分得多少本?2、幼儿园午饭分包子,按3:4:5的比分配给小班、中班、大班,中班分了60个,一共有多少个包子?我发现: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学以致用1、鸡的只数与鸭的只数比是4:7。
(1)鸡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
(2)鸭的只数是鸡鸭总数的()。
2、小红看一本书,已经看的页数与未看的页数的比是5:3。
(1)已看的页数占未看页数的()。
(2)未看页数占已看页数的()。
(3)已看页数占全书页数的()。
(4)未看的页数占全书页数的()。
3、六年级一班有80人,女生和男生的比是2:3,女生和男生各多少人?4、小明用60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的框架,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3:2。
第3课时比的应用学习目标:1、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这一类应用题的特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不同解法。
2、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习重点:弄清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分配。
学习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这一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先由学生自学课本P54页,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这一类应用题的特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不同解法。
独立完成导学案。
带★的题可选做。
知识链接:把一个数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分配一、自主学习:求比的未知项:3.5:()=2 ():80=1.25二、合作探究(弄清总量与份数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规律和方法)例2 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上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
如果按1:4的比配制一瓶500毫升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毫升?思考:按1:4的比配制一瓶500毫升的稀释液,即把稀释液的总量平均分成()份,浓缩液占()份,水占()份。
2、自己动笔,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你想出了几种?每一种的解题思路是什么?3、小组交流两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你更喜欢哪一种?并把例题解答过程中的空白处填完整。
练习:1、学校买回120本新图书,按3:4;5分给三、四、五年级,三、四、五年级各分得多少本?2、幼儿园午饭分包子,按3:4:5的比分配给小班、中班、大班,中班分了60个,一共有多少个包子?我发现: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学以致用1、鸡的只数与鸭的只数比是4:7。
(1)鸡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
(2)鸭的只数是鸡鸭总数的()。
2、小红看一本书,已经看的页数与未看的页数的比是5:3。
(1)已看的页数占未看页数的()。
(2)未看页数占已看页数的()。
(3)已看页数占全书页数的()。
(4)未看的页数占全书页数的()。
3、六年级一班有80人,女生和男生的比是2:3,女生和男生各多少人?4、小明用60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的框架,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3:2。
第3课时按比分配
2+3+5=10
20×2
10
=4(吨)
20×3
10
=6(吨)
20×5
10
=10(吨)
答:水泥要4吨,沙子要6吨,石子要10吨。
四、总结收获。
(4分钟)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主要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会分析按比分配中的数量关系,并会用它解决生产、生活中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了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