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中国茶》导读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有关中国茶道的书籍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借助书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茶道的起源、发展和内涵,掌握茶道的精髓和技艺。
本文将介绍几本关于中国茶道的书籍,帮助您深入了解中国茶道的奥妙。
一、《茶经》《茶经》是中国古代茶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是陆羽。
这本书是茶道经典桂冠之作,是目前研究茶的最早、最完整的文献之一。
《茶经》阐述了陶器的伦理和技术,介绍了茶叶的种类、质量和冲泡方法等内容。
读者通过《茶经》可以了解到古代茶人对于茶的认识和处理方式,深入领悟茶的本质。
二、《百咏茶谱》《百咏茶谱》是清代乾隆年间工部员外郎陈五立创作的一本茶谱。
《百咏茶谱》以唐代白居易《茶诗》为基础,选用唐、宋、元、明、清各个历代文人墨客的茶歌诗词共一百首。
每首诗词印有诗人的名字和朝代,还注明了茶的种类和泡法。
作者以诗词的形式,将茶的品质、泡法与文化背景融合一体,使读者在欣赏茶歌诗词的同时,领略到了茶的优雅和历史渊源。
三、《新修茶录》《新修茶录》是清代乾隆年间茶学家宋岳庭编写的一本茶叶百科全书。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茶叶的分类、鉴别方法、生产工艺和冲泡技巧等。
《新修茶录》还对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全面而精确的茶叶知识手册。
通过研读《新修茶录》,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茶的种类、特点和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茶道修养。
四、《茶香录》《茶香录》是中国当代茶学家陆羽初代传人、茶岚公司创始人陈松龄所著。
这本书集茶香学、茶道学于一身,详细介绍了茶的种类、风味和冲泡技巧。
同时,陈松龄还将茶香与心理学、韵律学、绘画艺术等多个领域相结合,让读者能够更感性地感受到茶的精髓和内在美。
《茶香录》具有知识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点,是茶道爱好者不可或缺的一本读物。
五、《中国茶道》《中国茶道》是日本茶道史上最杰出的一本关于中国茶道的著作,作者是鸠月宜重。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茶道的历史、流派、茶具、茶艺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
关于中国茶道的书籍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茶道作为一门精深的艺术,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茶的热爱和追求,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国茶道,许多书籍涵盖了相关的知识和技巧。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中国茶道的经典书籍,以帮助您深入了解和掌握这门古老而美妙的艺术。
一、《茶经》《茶经》是中国茶道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文献之一。
它由陆羽所著,是中国茶文化的开山之作。
《茶经》系统地介绍了茶的分类、选购、保存以及烹制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这本书曾经对后世茶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研究中国茶道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
二、《百茶新谱》《百茶新谱》是中国现代茶道研究的经典之作,作者是茶道专家周易。
这本书主要从茶的品类、特点以及泡茶的技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茶道的人来说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书中配有精美的茶叶照片和泡茶示范,对于读者来说更加直观生动。
三、《茶•生活》《茶•生活》是茶道大师陈砺东的作品,是一本非常富有感染力的书籍。
陈砺东以自己丰富的茶道经验为基础,通过文字优美的描写和细腻的表达,让读者深入感受茶与生活的融合与交融。
这本书不仅展示了陈砺东对茶道的独特理解,还融入了他对生活的深思和感悟。
四、《周易茶经》《周易茶经》是茶道专家王周初所著,是一本深入浅出的茶道指南。
这本书从茶的起源、品种、制作、品味等方面逐一介绍,内容通俗易懂,非常适合作为入门读物。
同时,《周易茶经》还配有丰富的茶叶图片和注释,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茶道的知识。
五、《茶的道路》《茶的道路》是茶道爱好者杨海英的心路历程。
她从自己的茶道修行经验出发,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融入书中,用诗意的文笔展示了茶道的魅力与哲学。
这本书虽然不是传统的茶道教材,但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真诚的表达,让读者更深地领悟到了茶道的内涵。
以上是关于中国茶道的几本经典书籍的简要介绍。
这些书籍涵盖了茶的分类、选购、制作与品味等方面的知识,对于茶道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茶道的入门书籍中国茶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对于初学者而言,选择一本好的入门书籍非常重要,它可以引领我们领略茶道的魅力,了解其历史渊源和基本知识,同时提供实用的泡茶技巧和品茶经验。
以下是几本值得推荐的中国茶道入门书籍。
一、《中国茶道》《中国茶道》由中国茶叶专家、艺术家和作家应砚撰写,是一本经典的中国茶道入门书籍。
这本书首先介绍了茶道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由浅入深地讲解了茶道的哲学思想、礼仪和装束礼乐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不同种类的茶叶和泡茶技巧,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茶道指导。
二、《茶经》《茶经》是冯景编写的一本茶道入门经典著作,在茶道领域具有较高的声誉。
这本书简洁明了地介绍了茶叶的种类、茶叶的品质鉴定和选购等基本知识,并详细解析了茶的制作工艺和泡茶的技巧。
此外,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观点和心得,使全书更具魅力和独特性。
三、《茶话会》《茶话会》是茶艺大师陆羽所著的一本茶道经典之作,被誉为茶道的百科全书。
这本书内容详实,系统介绍了中国茶叶的种类、泡茶的工具、茶道的礼仪以及品茶时的细节要求。
读者通过《茶话会》可以充分了解茶的文化内涵、茶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以及茶道中情景的设定和流程。
四、《茶经初探》《茶经初探》是一本由茶道专家编写的入门教材,内容丰富全面,适合初学者阅读。
这本书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全面介绍了中国茶道的起源、流派和发展历程。
同时,书中还详细讲解了茶具的分类、茶叶的品质以及茶道的审美风格,使读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茶道的魅力。
五、《品茶的智慧》《品茶的智慧》是知名茶道大师彭鹏主编的一本茶道入门书籍。
这本书着重介绍了品茶的方法和技巧,从五感体验和心理感受两方面探讨了如何正确地品味茶的醇香和口感。
此外,作者还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品茶的注意事项和修养要求,使读者在学习的同时更有思考和体会。
通过阅读上述入门书籍,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中国茶道的基本概念、历史和文化内涵。
图解中国茶道全典 pdf《图解中国茶道全典PDF》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为了方便学习和了解中国茶道,我们特地准备了一本《图解中国茶道全典PDF》,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古老而独特的艺术。
第一章中国茶道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茶道起源于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古代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本章将从茶道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茶道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详细探讨。
第二章中国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茶道包含了茶艺、茶具、茶具摆设、茶文化传统、茶叶的品鉴与制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本章将一一介绍这些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
第三章不同地区的茶道特色中国茶道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和风格。
比如,四川的茶道注重茶的制作工艺和品鉴,福建的茶道则强调茶文化传统。
本章将分别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和西北六个地区的茶道特色进行介绍,展示中国茶道多样而美丽的风貌。
第四章茶道的礼仪与修身养性茶道不仅仅是一种品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
茶道礼仪和修身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和品德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章将详细介绍茶道的礼仪与修身养性,帮助读者了解和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第五章图解茶道的流程与技法茶道具有独特的流程和技法,通过图解的方式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本章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呈现茶道的流程与技法,包括准备茶具、煮水、选茶、冲泡、品鉴等环节,帮助读者更好地实践中国茶道。
第六章推荐茶道文化经典著作除了《图解中国茶道全典PDF》之外,还有许多经典著作对于了解和学习中国茶道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章将推荐一些茶道经典著作,供读者参考和借鉴。
结语中国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灿烂的历史。
《图解中国茶道全典PDF》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详尽的学习材料,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茶道的魅力和内涵。
希望本书能够成为读者学习和欣赏中国茶道的重要指南。
《中国茶文化》读后感(通用3篇)《中国茶文化》读后感1近来读了一本名为《中国茶文化》的小书,说它小是因为书很简短,只有九十页,但是内容却很广博,从思茶源、赏茶艺、悟茶性和揽茶情四个方面,把茶道的历史文化尽显无疑。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历程中,有两种事物与它密不可分。
一种是酒,另一种就是茶。
久而久之,两者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
前者强调热闹,而后者讲究静谧。
前者体现出刚烈张狂,而后者表达出柔绵仁礼。
所以茶更能找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更符合中国人的思想,甚至受到佛家、儒家的追捧。
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
可以说,中国茶道从萌芽开始,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最好的体现便是“禅茶一体”。
佛理广博精深,但以“四谛”为总纲。
其一为“苦”,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所有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参禅就是要看破生死,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即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茶性也苦,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征中,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为“静”。
佛教主静,而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也为静,茶人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坐忘的必由之路。
其三为“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就是从细小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
佛法也要求禅僧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领悟大道。
其四为“放”。
人生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法特别强调“放下”。
品茶也强调如此,偷得浮生半日闲,将手头的工作放下一下,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细细品味着香茗。
可以说,茶是佛家禅者最好的“朋友”。
儒家也对茶情有独钟。
茶道的平静、和谐正好与儒家的中庸仁礼不谋而合。
儒家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饮茶时,可以更多地审己、自省,清醒地看待自己,认识别人;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品茗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古雅去虚化,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
四库全书简介《中国茶道全书(典藏精品版)》是本家庭必备、人人都能读懂的中国茶百科全书。
从茶的起源、历史、品类到茶艺、茶道、茶俗,无不详尽完整。
一本书几乎涵盖了中国茶的所有门类,并精彩呈现选茶、论水、择器、冲泡……整套茶艺流程,带您品味茶香,品味自然。
第一篇茶源篇第一章茶的诞生第一节茶的起源1.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2.茶的别称3.《茶经》提出的十个茶事第二节中国是茶树的发源地1.茶树的原产地众说纷纭2.中国西南地区是茶原产地的中心地带3.中国古茶树4.中国茶文物第二章历代茶叶的发展第一节六朝以前茶的发展1.巴蜀是茶叶文化的摇篮2.茶业重心的东移第二节隋唐五代茶业的兴起1.唐代茶叶的主要产地2.唐代的茶叶生产和贸易3.唐代茶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三节宋元时期1.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2.茶类的演变第四节明清时期1.散茶的兴起和制茶的革新2.古代传统茶学的终结3.茶业向近代转变的过程第五节现代茶业的发展1.茶叶生产组织现代化2.茶叶服务体系现代化3.茶叶生产功能现代化第六节历代贡茶1.贡茶的起源2.唐代贡茶3.宋代贡茶4.元、明、清代贡茶第三章中国古代制茶方式的历史演变弟一节古代制茶方式的演变1.从晒干或烘干散茶到晒青饼茶2.从晒青饼茶到蒸青饼茶3.从蒸青饼茶到蒸青散茶4.从蒸青散茶到炒青第二节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类1.黄茶的产生2.黑茶的产生3.白茶的产生4.红茶的产生和发展5.青茶的产生6.花茶的产生第二篇茶类篇第一章茶的类别第一节茶的分类和命名1.茶的分类2.茶的命名3.《茶经》提出的十个茶事第二节历代名茶1.唐代名茶2.宋代名茶3.元代名茶4.明代名茶5.清代名茶6.现代名茶第二章红茶的品种第一节功夫红茶1.祁门功夫2.滇红功夫3.宜红功夫4.宁红功夫5.湖红功夫6.越红功夫7.川红功夫8.闽红功夫第二节其他红茶种类1.小种红茶2.红碎茶第三章绿茶、乌龙茶的品种第一节绿茶1.西湖龙井2.庐山云雾3.洞庭碧螺春4.黄山毛峰5.太平猴魁6.恩施玉露7.信阳毛尖8.六安瓜片9.老竹大方10.舒城兰花11.桂平西山茶12.休宁松萝13.涌溪火青14.敬亭绿雪15.九华毛峰16.龟山岩绿17.蒙顶甘露18.仙人掌茶19.天池茗毫20.贵定云雾21.青城雪芽22.顾渚紫笋23.径山茶24.雁荡毛峰25.日铸雪芽26.惠明茶27.金华举岩28.东白春芽29.婺源茗眉30.南京雨花茶31.无锡毫茶32.天柱剑毫33.云峰与蟠毫34.千岛玉叶与清溪玉芽35.遂昌银猴36.都匀毛尖37.高桥银峰38.金水翠峰39.永川秀芽40.上饶白眉41.湄江翠片42.安化松针43.遵义毛峰44.文君绿茶45.峨眉毛峰46.秦巴雾毫47.汉水银梭48.南糯白毫49.午子仙毫50.金坛雀舌51.华顶云雾52.泉岗焊白53.平水珠茶54.兰溪毛峰55.建德苞茶56.天目青顶57.普陀佛茶58.鸠坑毛尖59.天尊贡芽60.余姚瀑布茶61.安吉白片62.双龙银针63.磐安云峰64.仙居碧绿65.开化龙顶66.松阳银猴67.江山绿牡丹68.狗牯脑69.修水双井绿70.新江羽绒茶71.周打铁茶72.山谷翠绿73.龙舞茶74.瑞州黄檗茶75.窝坑茶76.云林茶77.攒林茶78.井岗翠绿79.眉茶80.小布岩茶81.麻姑茶82.宝顶绿茶83.峨眉竹叶青84.峨蕊85.前峰雪莲86.南山寿眉87.梅龙茶88.金山翠芽89.翠螺90.花呆山云雾茶91.车云山毛尖92.峡州碧峰93.双桥毛尖94.水仙茸勾茶95.隆中茶96.湘波绿97.狮口银牙98.江华毛尖99.南岳云雾茶100.东湖银毫101.岳麓毛尖102.雪峰毛尖103.官庄毛尖104.五盖山米茶105.郴州碧云106.黄竹白毫107.河西园茶108.韶峰109.牛抵茶110.桂东玲珑茶111.古丈毛尖112.碣滩茶113.南安石亭绿114.天山绿茶115.七境堂绿茶116.龙岩斜背茶117.莲心茶118.云海白毫119.大关翠华茶120.苍山雪绿121.化佛茶122.宝洪茶123.墨江云针124.绿春玛玉茶125.古劳茶126.象棋云雾127.凌云白毫128.桂林毛尖129.仰天雪绿130.瑞草魁131.紫阳毛尖132.南山白毛芽133.蒸青煎茶134.晒青第二节乌龙茶的种类1.武夷岩茶2.武夷肉桂3.武夷四大名枞4.铁观音5.闽北水仙6.凤凰水仙7.白毛猴8.八角亭龙须茶9.黄金桂10.永春佛手11.安溪色种12.台湾乌龙13.台湾包种第四章白茶、黄茶和黑茶的种类第一节白茶种类1.银针白毫2.白牡丹3.贡眉4.新工艺白茶第二节黄茶种类1.霍山黄芽2.君山银针3.蒙顶黄芽4.沩山白毛尖5.北港毛尖6.鹿苑毛尖7.温州黄汤8.皖西黄大茶9.广东大叶青10.海马宫茶第三节黑茶种类2.四川边茶3.湖南黑茶4.老青茶5.六堡散茶第五章紧压茶、花茶和中药保健茶的种类第一节紧压茶种类1.普洱方茶2.黑砖茶3.茯砖茶4.青砖茶5.花砖茶6.康砖和金尖7.米砖茶8.竹筒香茶9.沱茶10.湘尖茶11.圆茶12.饼茶14.六堡茶15.紧茶16.固形茶第二节花茶种类1.茉莉花茶2.珠兰花茶3.桂花茶4.金银花茶5.白兰花茶6.玫瑰花茶……第三篇茶道技艺第四篇养生茶疗第五篇中国茶文化第六篇普洱茶。
以下是一些了解茶文化的经典书籍,它们涵盖了茶的历史、种类、制作过程以及与茶相关的文化和哲学:1.《茶经》-陆羽这是一本中国茶文化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详细介绍了茶叶的分类、品鉴、泡法等。
2.《茶:世界上最重要的植物》-李安德森(The Tea Book: All Things Tea)这本书提供了关于茶的全球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综合性介绍,同时还包括茶的分类、种植和制作方法。
3.《茶道》-茶协会(Tea Association of the U.S.A.)这本书介绍了日本茶道的基本原则和仪式。
它详细解释了茶道的精神和哲学,并提供了关于茶具、茶席和茶道礼仪的说明。
4.《The Story of Tea: A Cultural History and Drinking Guide》- Mary Lou Heiss和Robert J.Heiss这本书深入探讨了茶的历史、种类、制作过程,并介绍了世界各地的茶文化和茶叶的品鉴方法。
5.《The Tea Enthusiast's Handbook: A Guide to the World's Best Teas》- Mary Lou Heiss和Robert J. Heiss这本书提供了对全球各类茶叶的详细介绍,包括产地、制作工艺和品尝指南。
它还包括茶叶搭配食物和茶具的建议。
6.《The Book of Tea》- Kakuzo Okakura这本书是一部关于日本茶道的经典文化著作,探讨了茶与日本文化、美学和哲学的联系,并介绍了茶道的仪式和价值观。
以上这些书籍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茶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以及茶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无论您是茶爱好者还是想更深入了解茶文化的人,这些书籍都值得一读。
茶道教案:寻找中国茶叶的起源一杯清香的茶水,可以带给人们身心的舒适和愉悦,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茶叶的起源和发展,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
在本次茶道教案中,我们将一起走进茶叶的起源地,探寻这段历史,更深刻地了解这一中国文化瑰宝。
第一章茶叶起源的传说茶叶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传说和版本,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神农尝百草”和“达摩面壁”的故事。
神农尝百草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神话人物,他曾在尝试各种植物后,将茶树上的叶子当成药物使用。
而达摩面壁则是传说中的一位禅宗祖师,他为了修行,在山洞中静坐9年,并以茶叶为主要食物。
这些传说围绕着茶叶的起源而展开,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是中国茶文化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章茶叶起源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茶叶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59年,西汉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时,就曾经带回来一些茶叶种子和树叶。
自此,茶叶在中国逐渐流行开来,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传统。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中国的茶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品味,不同的地区也因应当地的气候、土地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而发展出不同的茶叶品种和制作方法。
茶叶成为了连接人们心灵与文化的纽带,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青睐。
第三章茶叶的文化内涵茶叶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一大亮点,它既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情感和精神诉求的追求。
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人性的深度挖掘。
茶道中的点茶、品茶、赏花等仪式,以及茶席的设计和装饰,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风范。
同时,茶叶的文化内涵也深深地吸引着外国人的眼球和心灵。
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士,都被中国茶文化所吸引,并且希望通过品茗、学习和了解,更深刻地欣赏和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
结语走进中国茶叶的起源地,探寻这段历史,更深刻地了解这一中国文化瑰宝,不仅可以促进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了解,也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沟通。
⼀张图表读懂中国茶叶类别(含35种世界名茶)导读:中国茶类的划分有多种⽅法,根据制作⽅法和茶多酚氧化(发酵)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六⼤类:绿茶(不发酵)、⽩茶(轻微发酵)、黄茶(轻发酵)、青茶(乌龙茶、半发酵)、⿊茶(后发酵)、红茶(全发酵)。
外观由绿向黄绿、黄、青褐、⿊⾊渐变,茶汤也由绿向黄绿、黄、青褐、红褐⾊渐变。
⼀、绿茶特征与知名品类绿茶基本特征是:叶绿汤清,清⾹、醇美、鲜爽。
属不发酵茶。
外形多种多样,主要有:条形、针形、扁形、螺形、尖形、⽚形、束形、⽑峰、⽑尖、卷曲形、圆珠形、单芽形等等。
绿茶最讲究外形和⾊泽,追求清纯淡雅,故多采嫩芽制成。
明前茶(清明前采制)最为珍贵,其次为⾬前茶(清明后⾕⾬前采制)。
知名绿茶有:①西湖龙井(扁形,杭州);②洞庭碧螺春(螺形,苏州);③黄⼭⽑峰(⽑峰,安徽);④太平猴魁(尖形,安徽);⑤六安⽠⽚(⽚形,安徽);⑥信阳⽑尖(⽑尖,河南);⑦庐⼭云雾(条形,江西);⑧都匀⽑尖(⽑尖,贵州);⑨恩施⽟露(松针形,湖北)等。
⼆、⽩茶特征与知名品类⽩茶基本特征是:⾊⽩隐绿,汤⾊黄⽩,滋味鲜醇,清⾹⽢美,属轻微发酵茶。
主要产于福建福⿍、建阳、政和、松溪等地。
⽩茶分为⽩芽茶和⽩叶茶。
知名⽩茶有:①⽩毫银针,产于福⿍、政和等县;②⽩牡丹,产于建阳、政和、松溪、福⿍等县;③贡眉(寿眉),产于建阳、浦城等县;④天⽬湖⽩茶,产于江苏常州溧阳市天⽬湖旅游区。
三、黄茶特征与知名品类黄茶基本特征是:叶黄汤黄、⾦黄明亮,⽢⾹醇爽,属轻发酵茶,基本⼯艺似绿茶。
分为黄芽茶、黄⼩茶、黄⼤茶三类。
知名黄茶有:①湖南的君⼭银针、北港⽑尖、莫⼲黄芽;②四川的蒙顶黄芽;③安徽的霍⼭黄芽、皖西(霍⼭)黄⼤茶;④湖北的远安⿅苑⽑尖;⑤⼴东的⼤叶青等。
四、青茶特征与知名品类青茶基本特征是:青绿⾦黄,清⾹醇厚。
因外形青褐,故称为青茶,也叫乌龙茶。
属半发酵茶。
知名青茶有:①闽北乌龙茶(武夷岩茶—⼤红袍);②闽南乌龙茶(安溪铁观⾳);③⼴东乌龙茶(凤凰⽔仙—凤凰单枞);④台湾乌龙茶(⽂⼭包种、冻顶乌龙、东⽅美⼈等)。
《一本书读懂中国茶》导读
品茗读书会的各位茶友书友:
大家好
我是孙瑞江,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陈龙老师主编的《一本书读懂中国茶》,此书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此书今年11月份被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协会评选为“2019年向全国老年人推荐的优秀出版物”。
陈龙,出生于中国茶叶第一镇--安溪县感德镇,茶书网创始人、主笔,品茗读书会发起人。
咖啡、饮料、奶茶……任何一种饮品都无法取代茶的地位,从古至今,饮茶风尚一直都在传承着,从未间断。
爱茶就要懂茶,就要懂茶文化。
本书首先从为什么喝茶说起,再说冲茶喝茶,再去了解各种茶的品种,随后才是茶的种植、加工、选购、存储,以及茶具、水、茶俗茶礼、茶史等用具与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
总之,本书是想让不懂茶的人开始了解茶,并喜欢上茶、爱上茶,一本书就能找到自己想知道的品茶秘籍。
茶源于中国,中国是茶树的故乡,中国的西南三省云南、四川和贵州及其毗pí邻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核心地带。
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好茶生长的基础在于土壤、气候和地形。
中国茶叶产区辽阔,北起山东蓬莱,南至热带海南岛,西到西藏林芝,东至台湾岛,分为四大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北茶区和江南茶区。
横跨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区。
包括浙江缙云、四川蒙顶山、湖北恩施、广西苍梧、贵州石阡qiān、安徽休宁、江西仪征等名茶之乡。
茶树的树型有乔木、小乔木和灌木之分,茶树由根、茎、芽、叶、花、果组成。
茶叶采摘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茶叶的质量、产量和经济效益,还关系到茶树的生长发育和寿命,茶叶采收分春、夏、秋、冬四季采摘,春茶根据时间又分为早春、晚春、清明前、清明后、谷雨前等茶,其中以清明、谷雨之间的茶品质为最佳。
茶的鲜叶规格分为茶芽、一芽二叶、一芽三叶、一芽四叶、一芽五叶,根据叶子展开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三叶初展。
茶在我国古代就备受欢迎,被赞为“养生之仙药,延年之秒术”,如今茶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天然饮料。
茶叶兼具营养价值与药理作用于一身,它含有450种以上的有机化合物,不少于20种矿物质。
经试验测定,一杯咖啡含有80-100毫克的咖啡因,而同样一杯茶中咖啡因的含量则是30-75毫克,因此喝茶上瘾的概率小。
需要注意的是,茶叶中含的咖啡因成分有一定的耐受性,长期喝浓茶对健康不利。
与其它饮料相比,茶有着不可替代的健康地位,可以清除体内垃圾、减肥瘦身,降脂降胆固醇,清除腹部脂肪,美容养颜,预防便秘又抗癌,对抗电脑手机辐射,清血管、降三高,提神醒脑、利尿解乏。
茶叶的价格主要有品质和级别决定,品质主要指茶叶的产地和树种,级别由采摘的芽叶和加工工艺决定,例如西湖龙井的级别主要是采摘时间和采摘部位有关,茶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价格就相差很多,同样是龙井,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是最贵的。
同样的茶叶、手工制作的通常要比机器加工的贵,所以大家在购买茶叶的时候,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和口味进行选择。
八因子评茶法,用以评定茶叶品质,审评内容包括条索(或颗粒)、整碎、净度、色泽、汤色、香气、
滋味和叶底八项,通过采用一些易掌握和运用的技能,并指定审评区分出差别的因素,从而得出有关茶叶品质的结论。
选购茶叶需货比三家,不可过分追求新茶,要避开产地、原料、品牌等造假。
购买前先试茶,最好预选两三种品质类似、价格相近的茶叶,先看看干茶外形,再分别冲泡试饮。
如茶汤清澈明亮,入口觉得甘甜鲜香、口感润滑为好,如汤色深、浑浊,口感苦涩则差,不宜购买。
茶叶吸湿及吸味性强,很容易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及异味,若储存方法稍有不当,就会在短时间内失去风味,而且越是轻发酵、高清香的名贵茶叶,越是难以保存,影响茶叶变质的因素涉及温度、水分、氧气及光照等。
保存茶叶除了要注意高温、防潮、避光外,还要注意密封、防异味、防压等。
茶叶储存一般采用茶叶罐、食品袋、暖水瓶、冰箱及干燥剂贮存等方法。
人靠衣裳马靠鞍,品茶也需要茶具。
泡茶的器具从古代开始,不断改进,功能越来越精准细化,使品茶的过程趋于完美。
茶具的造型各异,色彩繁多,精美别致,是品茶时不可或缺的情趣。
基础茶具包括茶壶/盖碗、公道杯、品茗杯、闻香杯、茶盘、茶叶罐、茶滤、茶巾。
煮水器具包括饮水机、电热水壶、陶壶、玻璃壶、铁壶、银壶等煮水壶和炭炉、电磁炉、电陶炉等煮水炉。
茶道六君子是功夫茶艺里的辅助工具,材质通常为竹木或金属,包括茶筒、茶漏、茶夹、茶则、茶针、茶刮。
其他小道具包括茶荷、壶承、养壶笔、杯垫、茶刀、盖置、茶夹架、水洗等。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各地、各种泡法都会产生一些茶俗茶礼,并运用于喝茶泡茶之中。
泡茶包括行走、站立、坐姿、跪姿、行礼等肢体语言礼仪,还包括奉茶、泡茶礼仪。
北京大碗茶、潮汕Chaoshan工夫茶、广东早茶、四川盖碗茶、蒙古族奶茶、藏族酥油茶、侗dòng族打油茶、白族三道茶等不同地方、不同茶类有不同的风俗礼仪要求。
本书还介绍了大量的茶知识,比如、新茶与旧茶的区别,什么是明前茶和雨前茶,自来水怎么处理更适合泡茶,茶叶用量多少合适,水温对茶叶影响大吗,一杯茶冲泡多少次为宜,什么是醒茶,春夏秋冬适合喝什么茶。
同时介绍了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信阳毛尖、六安瓜片等大量中国名茶,通过茶的介绍、正确的品茶、购买、品鉴方法来了解名茶、品鉴名茶。
各位茶友可以静静欣赏,慢慢品味。
读书喝茶是一辈子的事。
这里是品茗读书会,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