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均等化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75.17 KB
- 文档页数:1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保健课开课模式探索侯雪创新教育模式下学校身体弱势群体体育教学方式的探讨,这对提升身体弱势人群体育教学效率,改进身体弱势群体体育教学模式,从而建立平等的具备社会主义特色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动力。
本文作者通过讨论高校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现状,对我国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和方法,供相关人员参考。
前言:随着我国相关政策的逐步实施,大学生身体缺陷的数量逐渐增多,参加高考的标准也在逐渐放宽。
实行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思想是要将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论作为根本,完全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个性需求,特殊问题特殊对待。
同时,要将契约式体育教学方式作为根本,将多种方式相互融合,建立一个身体弱势人群多方位体育教学方式的理念以及实践过程。
1.高校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现状1.1概念需统一,课程性质待更新近年来,特殊群体对于其身体和健康的概念说明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为促进体育教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
然而,许多概念非常模糊,我们需要有一个更加统一的认识。
目前,社会公众对于弱势群体这一个概念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容易将存在身体和生理上缺陷的人群组成在一起。
这就将弱势群体的概念进行了扩大化,不利于满足其发展的根本需求。
发展弱势群体的体育事业,必须要迫切改变发展计划,探索新的视野和领域。
因此,课程和性质的名称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不断改进和更新。
1.2教学状况有待加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学习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医疗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渴望能够满足其接受公平教育和进入大学学习教育的机会和要求。
早在2001年,北京、福建、天津、上海、南京等10个省和直辖市30个部属机关就曾经做过统计指出:目前,我国不能正常参加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超过了46.2%,并且这种趋势一年比一年还要明显。
但是,这种情况的平等并不意味着在实现过程当中对于每个人是平等的,高校对于弱势群体接受教育这一部分一直都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中国科教创新导刊I 2008N O .25C hi na Educa t i on I nnov at i on H er al d 体育与艺术教育我国《体育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
”普通高校弱势群体主要是指体弱病残的大学生。
高校弱势群体由于身体障碍课余时间很少从事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对增强学生体质,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康复,心理发泄起到重要的作用。
1研究方法1.1问卷调查法向牡丹江医学院、温州医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安徽中医学院四所高校的体育部发放《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课余时间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表》共发放问卷452份,回收452份,有效问卷429份,有效率94.9%了解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相关情况。
1.2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的国内有关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活动的有关文献报道,并对与本研究有关的内容作综述研究。
1.3数理统计法采用e xc el 表格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2调查结果与分析2.1普通高校弱势群体的人数与种类对四所高校总人数为52878,其中弱势群体大学生的人数是452,占0.88%。
其中身体残疾的大学生180人。
例如盲人大学生、聋哑大学生、肢体残疾大学生等占弱势群体大学生总数的39.9%。
先天性心脏病45,占弱势群体大学生9.2%。
身体虚弱的大学生175,占弱势群体大学生39.9%。
患有慢性疾病的大学生52人,占弱势群体大学生11%。
弱势群体在高校总人数的比例较小,但是也是不容忽视的部分,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2高校弱势群体业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统计分析调查发现,弱势群众学生每周进行三次以上身体锻炼的次数14.2%;但是其中高达92.7%弱势群体学生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少于30分钟的。
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是随意性的,缺乏充分的准备和安排。
尤其是那些身体残疾的大学生课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更加严峻。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与教学策略【摘要】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在体育活动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加强对他们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个性化指导、多样化体育项目参与、支持体系建立、师生互动加强等教学策略。
这些策略有助于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体育教育服务,促进体育公平与包容性的实现。
本文也强调了加强对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为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包容的体育教育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不懈努力,我们可以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和益处,实现全面发展和全人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体育弱势群体、成因分析、个性化指导、多样化体育项目、支持体系、师生互动、教学工作、体育公平、包容性。
1. 引言1.1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现状高校体育弱势群体是指在体育方面相对于其他同龄人存在明显差距或困难的群体,他们可能由于身体条件、体育技能水平、体育兴趣等各种因素而处于劣势地位。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中包括身体素质较弱、缺乏运动技能、缺乏运动兴趣等不同方面的学生。
在高校体育中,弱势群体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他们可能缺乏运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导致难以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也可能由于体能差异而感到自卑和排斥;还有一部分学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导致参与度较低。
了解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现状对于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至关重要。
只有深入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和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和帮助,促进他们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提升体育水平和自信心。
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改善现状,还能促进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和体育公平的实现。
1.2 研究意义: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个体问题,更是一个体现社会公平、促进教育包容性的重要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及相应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理解和关注这一群体,有效提高他们的体育参与度和体育素养,促进体育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
针对体育弱势群体的教学工作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这一工作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体育水平,更能够推动整个高校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质弱势群体测试跟踪分析[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找出体质弱势群体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的原因。
然后有针对性其进行一年的个别对待教学,并对一年中的体质测试成绩进行分析。
其结果显示,效果明显,这对学生的自身发展与终身的影响都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弱势群体体质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简称,也叫社会脆弱群体或社会弱者群体,是一个分析现代社会的经济利益分配和社会权力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
随着大家对弱势群体的理解,对这一群体的分类也越来越清晰。
本文就体育教学中体质弱势群体对体育课的兴趣进行深入研究。
所谓“体质弱势”是指一部分人在身体素质、运动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年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处于很不利的状况之中。
正确地认识这一教育群体,并解决好这个群体的体育教育问题,对于完善高校体育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体育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弱势群体”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教学问题,更是一个产生原因很复杂的社会问题。
重视了解和研究体质弱势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心理教育入手,加强体质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克服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心理障碍,逐渐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方法和合理的评定标准。
使学生认识体育;充分的了解生理知识;针对自身的情况合理的安排运动项目及运动量,以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
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好足够充分的准备。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及网上相关评论数余篇。
2.问卷调查法:对河北省高校中体质弱势群体1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137份。
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3.跟踪调查法:对140名学生进行一年的体质测试跟踪,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4.数据统计法:用Excel对一年来学生的体质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对象:对河北省3所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中140名(女93名、男47名)体质弱势群体中的学生进行体质测试跟踪及问卷调查。
普通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均等化研究
刘彩绵 南京工程学院
摘 要:在“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本文对普通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均等化展开研究。
阐明了体育教学均等化的实施意义,并提出确保体育教学管理合理化、促进体育教学资源均等化、坚持体育教学内容专门化的措施,旨在提高我国普通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普通高校 弱势群体 体育教学 均等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发生改变,导致他们很少参与体育锻炼。
学业压力大,课业繁多也是导致高校学生体育运动时间不足的因素。
学生过度的营养摄取导致肥胖现象频发,部分高校学生追求骨感,过分节食造成营养不良的现象也有。
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达标,肥胖、瘦弱等问题是导致其成为弱势群体的重要原因。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加大。
健康的弱势群体不断增加,指导此类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由于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也享有均等化的体育教学权利,为此,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学措施,促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均等化效果的实现。
一、普通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概述
“弱势群体”是指人体机能由于客观因素造成其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
在普通高校中,健康弱势群体学生通常指由于体型过度肥胖或瘦弱,及残障的学生群体。
由于个体的差异性,身体素质过差的高校学生也属于健康弱势群体。
普通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模式主要与正常学生一样,进行直接的体育运动学习。
这将导致弱势群体学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达不到体育教学目标,进而认为体育课是一种负担。
还有部分学校,针对健康的弱势群体学生,给予免修体育课的政策,这是剥夺学生公平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
也将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认为自身存在一定缺陷,从而加深心理影响。
还有部分普通高校开设了体育保健课,针对健康的弱势群体,讲授运动生理和处方的体育教学内容。
但由于教师未受过专业的知识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能力未得到发挥。
普通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也需要受到学校公平的体育教学活动,处于体育教学体系之中。
二、普通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均等化的实施意义
均等化的体育教学在普通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中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培养学生自觉展开体育活动的意识,进而提升国民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均等化的体育教学也体现了现代化的公平教育,教育公平是教育的主体思想,每个人都有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
虽然受教育者存在差异性,但在“有教无类”的思想指导下,需要实现教育的公平化,在普通高校中,对健康弱势群体学生展开体育教学的均等化,保证每一位学生享受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也将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针对当前普通高校存在教学结构单一等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解放体育教学思想,革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教育均等化概念全面落实。
普通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均等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展开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普通高校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从中掌握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均等化的学习氛围中,树立团结协作的意识,都将促进普通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普通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均等化的措施
1.确保体育教学管理合理化。
展开合理化的体育教学管理是实现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
针对普通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均等化的体育教学活动时,需要建立学生的健康档案,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弱势群体学生进行分组,并进行定期的观察记录,保证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通过体育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运动价值观,进而提高对体育教学的兴趣。
针对健康弱势群体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展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弱势群体学生积极的面对体育学习困难,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目标。
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普通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应用体育教学方法时,注意方法的简单高效性,以便素质较差的学生能更好的掌握。
强化师生间的亲切交流,明确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
基于普通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的个体特殊性,在进行体育成绩考核和评价时,需要综合各类信息进行考量,结合学生的健康档案和体育课上的表现情况,制定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标准,保证不同层次的健康弱势群体学生得到均等化的体育教学成绩。
教师多加激励学生,培养健康弱势群体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进而转换体育学习的价值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促进体育教学资源均等化。
针对普通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的差异性,为实现高效的体育教学,需要促进教学资源的均等化。
加大对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资源的投入,使其享受和普通学生同等的学习资源。
师资力量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因素,强化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教师展开专业的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的特殊体育教学技能有利于促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保证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资源用到实处,配备具有保健康复、运动处方经验的体育教师。
针对普通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的身体素质,聘用勇于创新的体育专职教师展开最佳的体育教学服务。
课余时间,体育教师还可以组织健康弱势群体学生进行体育运动,通过科学的竞技项目,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
从教学层面,实现普通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享有均等化体育教育的权利。
在进行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时,普通高校需要对健康弱势群体配置匹配的体育教学器材,以满足此类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
为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普通高校科研利用学校周边的环境,让健康弱势群体学生在大自然中进行体育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3.坚持体育教学内容专门化。
为保证普通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均等化,在教学内容层面,需要安排专门的教学内容。
结合高校健康弱势群体的身体素质情况,安排他们最易接受的教学内容,进而实现有效的体育教学干预。
由于弱势群体对于体育学习存在差异性,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学内容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展开不同运动项目的特殊化教学活动。
例如:对于过度肥胖的弱势群体学生,教师需要选用以有氧运动减肥为主的体育教学内容;针对过于瘦弱的弱势群体学生,教师需要通过养生调养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保证学生进行基础的体育运动。
坚持体育教学内容专门化,有利于实现普通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的个性化发展。
在体育教学活动的负荷和强度方面,教师需要严格把关,保证体育项目的安全系数。
通过专门化的体育教学内容,促进普通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展开科学有效的体育活动,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四、结语
实现普通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的均等化,是体现教育公平性的重要标志。
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也需要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享受同样的体育教学资源。
为促进均等化教学的发展,明确学生群体的主体地位,需要实施确保体育教学管理合理化、促进体育教学资源均等化、坚持体育教学内容专门化的措施。
这也有利于促进普通高校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强化我国教育领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爱刚.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课程均等化的研究——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7(5):80-81.
[2]林然.全纳教育观念下北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J].冰雪运动,2014(3):80-82.
[3]樊海珍.湖南省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实施现状与改革研究[J].体育世界,2011(11):78-80.
作者简介:刘彩绵(1979—),女,河北石家庄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基金项目:南京工程学院青年基金重点项目,名称:对普通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编号:QKJA201310.
2016年・12月・上期经营管理者
学 术
理 论
经营管理者 Manager' Journal
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