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对比
- 格式:docx
- 大小:20.91 KB
- 文档页数:2
中西方教育理念有何差异我国的教育使学生在不停地努力学习、努力提高。
从小时候起,中国学生就被很浓的学习气氛包围。
在压力的推动下,没有人会在激烈的竞争面前选择安逸。
因为考试题目的答案是唯一的,如果你不按老师说的、书本上写的答,就一定是错的,这样就使学生不去研究为什么,就成了一种学习习惯。
而西方国家的一个理念就是去研究为什么要学,这是一个习惯,这样才会创新。
一、我国学校教育理念与西方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1.知识观念陈旧,重知识积累轻知识应用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十分钟就可以完成。
正是由于进度快,所以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但我们的快进度是有代价的,即我们省略了动手制作的全过程,因而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到成功,也不会体验到失败;不会知道照着书上的程序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材料的性质是否符合试验要求,也包括具体的操作细节是否有误差。
在这样一个自己动手的全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思考、选择、寻找失败的原因,要克服各种困难。
这样学到的原理,就不只是书本上的抽象定义,而是混杂着自己亲身经历和真实体验的生活道理。
2.重共性而轻个性创新能力的核心特征是独特性,而独特性基于个体的差异性。
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重共性而轻个性,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灌输个人服从集体的社会观念。
要求个体时时处处与大家保持一致。
班级和学校都是集体的实物载体,个人在班级和学校的管理制度制约下,学会了压抑自我。
而在以集体主义消灭个人主义的同时,也消灭了一些个性色彩浓厚的创造型人格特质。
反映在教学上,学校规定了统一的教学进度,学生们被动地适应老师。
学得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只好“等”,还要强迫自己继续听已经明白的课堂内容。
与此同时,学得慢、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在统一的教学进度要求下不得不“赶”,而“赶”得很吃力的学生往往失去了娱乐乃至休息的时间。
总之,我们的学校教育忽视个体差异的存在,用一个尺码的鞋让所有的学生去穿。
其结果必然是有的人要小脚穿大鞋,有的人却要削足适履。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比较文化是人类自我表达和自我认识的一种形式,它在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该社会或该地区的基本精神内涵。
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人们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有所不同。
在世界范围内,东西方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文化,它们的不同点和相似点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比较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
1. 社交礼仪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社交礼仪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比较注重个人空间的保护和个人权利的表达,因此在交往中会更加直接,讲究个人独立和自主的原则。
在会面时,他们通常是握手或者拥抱互致问候。
他们也喜欢喝酒和跳舞来增加气氛。
相反,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比较强调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注意他人的情感和感受。
在中国文化中,与人见面时应该先行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等,不要过于直接。
中餐时会互相推杯换盏,但不会喝酒过量或跳舞来增加气氛。
2. 文化内涵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文化内涵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西方文化讲究科学性和实用性,强调个体权利和信仰自由,个人的品德成就和社交听闻比较重要。
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信仰是自由民主,市场经济和人权,强调个人选择和自由的生活方式。
中国文化更侧重于道德性和人文性,强调社交关系和亲情友情,个人的学识和文化艺术水平比较重要。
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信仰是文化自信,尊重传统,团结和睦,强调国家的统一和生态环境保护。
3. 教育观念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教育观念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学习和成就,更注重实际操作和技能。
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创新的能力,推崇“内行不如己行,外行多多益善”的原则。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集体和国家的教育,强调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推崇“行行出状元”的原则。
中国学生在学校中更多的修炼课外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例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4. 消费观念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消费观念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西教育比较2007-05-28 01:06一.中西教育比较中国最需要的是创新,然而中国学生最缺乏的也是创新,中国学校最不能容忍的也是创新。
妨碍中国人创新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这种并不科学的理念和做法。
中国的教育人们对它的批判是严厉全面尖锐的,但并不一定是深刻的。
就像孩子发烧,任何人一摸其脑袋就知道孩子病了,也能说出一些分析和责怪的话来,但是对于其真实病因尤其是如何治疗却不是一般人所能说出的了。
这就是经验与科学的区别。
我对中国的教育批判严厉。
概括地说:它用最繁琐的内容最专制的形式最高昂的代价让人学了许多(不能说全部)最没用的东西——正所谓“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教育(商经政界产业界也有类似现象)有意无意地把一张纸变成万卷书来教来学——必须予以革命。
什么叫教育,谁才有权对别人进行教育?教育在世界上确实存在,但是只有父母对孩子、师傅对徒弟、主人对仆人、上级对下级、尊者对卑者、胜者对败者、强者对弱者才有权这样做,因为前者有理有利有力有予,而后者无力有错有罪有取。
老师与学生、学校与学生、政府与公民不应是这种关系,因而也就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总是居高临下的(所谓教书育人听着就是一种带有恩赐色彩的单向灌输过程),教育必然以教育者而不是被教育者为主为本,宾语不可能变成主语,客体不可能变成主体。
教育也必然是停留在传授已知,必然是专制封闭僵化不平等的。
有比较才有鉴别。
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像我们一样不能创新,对中西方情况作一对比,就可以立即看出我们的问题所在。
西方并不存在我们所理解的教育,或者我们所说的西方教育与中国的教育并不一样。
西方的education不是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教育也不是西方的e·ducation,按照中国式的教育西方很难有创新,按照西方的education中国则一定能创新。
education和教育的差别,就像放养动物和圈养动物的差别。
教育使人成为知识的奴隶,而education则使人成为知识的主人。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与体系对比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
然而,由于文化、历史和政治等多方面原因,中西方在不同领域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聚焦于教育领域,探讨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与体系对比。
一、教育观念的差异西方国家强调个性化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方法也比较灵活,教师不仅在知识传授上扮演重要角色,还需要充当学生的辅导员和指导者。
而在中国,教育被看作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承传,注重学生在纪律、秩序和道德规范上的培养。
这就使得中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强调学生的纪律性和知识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生们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二、学科设置的差异在中西方教育体系中,学科的设置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西方国家的学科体系更加全面,学科种类多、难度不一。
而中国的学科体系则更加注重掌握主要的科学基础,这也使得中国学生更容易在基础科学领域获得好成绩。
不过,由于中国学科设置比较单一,学生对其他领域的掌握能力相对较弱。
三、考试制度的差异在中国,高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对于学生决定自己的未来方向有重大影响。
高考制度体现了中国的考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标准化测试成绩。
而在西方国家,高中生的学术表现并不能完全决定他们的发展方向。
除了成绩,西方国家还注重学生的兴趣、课外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进行深度研究和学习。
四、师资队伍的差异在中国,在很长的时间里教育部门财政紧张,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无法得到保证。
但是,中国教育资源的紧张并没有使得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渐衰弱下去,反而使得教师们为了赚取生活费更加努力工作。
而在西方国家,许多学区都拥有雄厚的财政支持,教师的工资和待遇要优于中国。
同时,西方国家教育系统注重教育的跨学科和应用性,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更高,而且教师对于教育的热情和投入态度也被严格要求。
总之,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和体系的对比,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个文化的不同之处,而且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全面、深入的教育观点。
从东到西的教育水平有何差异?
一、东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
东方教育注重纪律和刻苦,追求分数的高低,重视应试能力的培养。
而西方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
东方教育强调集体主义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西方教育则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多元价值观的培养。
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东方国家普遍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而西方国家注重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保障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致力于打破社会阶级对教育的束缚。
三、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的差异
东方教育体制相对严谨,教育内容注重基础学科的学习。
西方教育则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从小就参与各种兴趣班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差异
东方教育依赖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
西方教育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倡导学生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五、学生压力和学习成果的差异
东方教育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强调竞争和分数的重要性,但也造成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而西方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总结:
从东到西的教育水平存在诸多差异,包括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压力和学习成果等方面。
虽然各自有其优势和劣势,但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有能力、有素质的国民。
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吸纳两种教育制度的优点,以实现教育水平的平衡与提高。
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1. 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强调菜肴的口感和烹饪技巧。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更注重营养均衡和食物的原汁原味,强调生食、沙拉和烤肉等。
2.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尊老爱幼、孝道等价值观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较为突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
3. 礼仪文化:在中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在社交场合非常注重礼仪,如尊老爱幼、谦虚有礼等。
而西方文化中,礼仪相对简单,更强调平等和直接的表达。
4. 教育观念:中国教育观念注重学术成绩和考试分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较大的压力。
而西方教育观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5. 时间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相对灵活,人们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较为严格,人们注重效率和准时性。
这些只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差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中外教育存在哪些差异
1.教育理念:中西方教育理念存在差异。
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
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而中
国教育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强调学生的纪律性和集体主义。
2.教学方式:中西方教学方式也存在差异。
西方教育注重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而中国教育注
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的听讲能力。
3.课程设置:中西方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存在差异。
西方教育注重多元
化和个性化的课程设置,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强调学生的兴
趣和特长;而中国教育注重基础课程和应试课程的设置,强调学生的应试
能力和成绩。
4.教育资源:中西方教育的教育资源也存在差异。
西方教育注重提供
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艺术设施等,鼓励学生自主学
习和探究;而中国教育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学生的学习主要依赖于教师
的讲授和课本。
5.教育评价:中西方教育的评价方式也存在差异。
西方教育注重学生
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强调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而中国教育注重学生
的考试成绩和排名,强调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成绩。
需要注意的是,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并不是绝对的,也存在相互借鉴和
融合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中西方教育的交流
和合作也越来越频繁,相信未来中西方教育将会越来越融合和发展。
对教育孩子中西方的想法对比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比较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比较“真笨!”“没出息!”“丢人!” VS “如果你这样做会更完美。
”小孩子是一种很脆弱的生物,他们会因为父母的一句表扬心花怒放,也会因为父母的批评而放弃自我。
有很多朋友跟我抱怨父母总是夸赞“别人家的孩子”,当取得了一点小成绩,想获得父母的认可,还是被批得一无是处,这种心情比被领导痛骂一百次还要难过。
他们会想:“连最亲最近的爸爸妈妈都不相信我,谁还会信任我?”良好的亲子关系,从来都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公平对话基础上的,别让你居高临下的姿态,把孩子从你身边越推越远。
“要想成功,就要坚持不懈地练习、练习再练习。
” VS 鼓励孩子自由发展,找到自己真正的天赋所在。
中国人崇尚勤奋,但有些时候,勤奋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工作效率低下且质量不高。
中国妈妈从不甘心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人说学弹钢琴好,孩子们就去学弹钢琴;有人说跳舞好,女孩们就都去学跳舞,趋之若鹜且投资巨大。
很少有家长思考过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适合什么。
另外,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
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
相反,西方人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期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也比较淡薄,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帮助孩子找到真正的热爱。
小时候,孩子们常说:妈,我渴了。
妈,我饿了。
妈,我衣服呢?妈,买好吃的了吗?而跟爸爸永远就一句话:爸,我妈呢? VS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最自豪的事情就是担任总统期间,他从来没有错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
在国外,我们经常看到独自带娃的白人老爸,最好的例子就是“女儿奴”贝克汉姆。
而中国爸爸在家可能抱十分钟就不知所措了,不信就不妨对比一下《爸爸去哪儿》和《妈妈是超人》里的明星爸妈们。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对比:
一、我国高考之类的选拔型考试,以其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表达了特定的人才偏好:脑子快,思维敏捷,语言机巧,对细微之处的觉察度高。
与中国更注重人才的精细性所不同的是,西方人对人才更多地讲究眼光、视野、对事物的综合把握、思考角度新颖、有创意等等。
二、中国教育所推崇的聪明更多地体现在猜度他人的思绪,揭开层层谜团,西方教育更推崇于自我潜力的开掘,以产生有别他人思路的创意。
西方人比较注重人的发展潜质,中国人判断人的聪明与否,是当场显示的机智,而不是以后的发展潜力。
中西方对智力的判断,前者更接近于小聪明,后者可属于大智慧。
三、西方人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宇宙自然的理解和控制,中国人则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人的理解和控制。
四、西方的智慧标准更注重从无到有的发明创造,中国的智慧标准则是赞赏从直到曲的机智谋略。
五、西方所推崇的聪明人多是深刻揭示自然法则的理论家和巧妙利用自然力量的发明家,中国所推崇的聪明人多是精于处世且深谋远虑并随机应变的精明者。
六、西方人的智慧更多的是体现在理性思维上,而中国人的智慧多体现在感性思维上。
七、西方人更注重把文字作为思想情感交流的工具,而中国人更注重把文字作为文采学识展示的门面。
“表达思想情感”自然是越简单越清晰越好,而“展示文采学识”却是越曲折越绕弯越显得精深。
八、中国的考试历来注重知识的复述、背诵、记忆,能够在大脑中大量储备书本知识,并在被提问时快速提取的人就被视作是高智力水平的聪明人。
我国的学校教育总是鼓励学生饱读书本,并将熟悉书本知识视作学识渊博,而西方的价值观是,知识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体现其价值,所以学校教育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边思考边学习边创造。
九、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教学内容都集中在书本知识的灌输,以及系统学科知识的传授,而科技实验和社会实践方面的课程即使在大学也很少,更不用说中小学。
相比较,美国的中小学就已开设大量贴近生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园艺、电脑、缝纫、烹饪、木工、机械、摄影、绘画、乐器等丰富多彩的实用专业课程。
这些课程通过对学生实行各种基础的技术培训,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职业、行业与谋生,并使他们从中积累和发展了隐性知识。
中西方大学课堂教学比较
一、授课形式上。
中国的大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课堂是教师为主导;西方大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课堂是学生为主导。
这样概括也许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同样也要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一味“把持”讲台而无师生互动,但就总体情况而言,中西方大学的教学确实存在上述区别。
毫无疑问,除了实验课、实践课,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师讲授占了相当的份量,尤其是理论教学;而西方大学教师的讲授占课堂的比重十分有限,有的仅三分之一。
在欧美大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除通常意义的讲授外,还有专题讨论会、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个人陈述、实验、讲座、实地调查、案例分析、辩论、个别辅导等,其中以课堂讨论为最,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形式。
学生们认为最精彩的课不是教授的讲授课,而是师生共同的讨论课。
二、在教学方法上。
西方大学论辩占据主导地位。
在对研习作品进行分析、拆解、揭示关系的基础上,教师从书中抽取出所有富于争议的命题,让学生进行直接考察, 然后展开辩论,使真理
在不同的意见相互碰撞中浮现出来。
课堂教学非常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许多课程的教学重在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教师只是当好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5]
三、学习方式上。
合作学习也叫小组学习,是西方大学中另一种很常见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课堂讨论课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方法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代西方高等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表明,在大学期间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不是学校,也不是教授,而是他们的同学。
据说这一发现在很多大学经过无数次重复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四、学习气氛上。
在西方大学里,即或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也是轻松、活泼的。
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提问,不管有无见地,老师都给予鼓励。
因为这证明学生在思考,而不是只用耳朵听。
师生之间没有“师道尊严”约束的平等关系是课堂和谐气氛的基础,因此,课堂上师生之间直呼其名,学生可以随时提问,并质疑老师的讲课。
被指出问题的教授并不因此感到难堪,不仅马上纠正自己的错误,还会对学生的质疑表示赞赏。
这种情况在中国是比较少见的,因为教师是课堂权威的象征,在知识的传播与真理的探求中,尤其是在对知识的占有上,师生并不是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
五、课程内容上。
西方大学从课堂教学上就给学生的学习以很大的自主空间,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其实,除了课堂教学,西方大学在很多方面都充分体现了“自由教育”的理念。
例如,在选课上,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课程,实行完全学分制,课程之间的关系也不强求先修后修;课程内容包罗万象,除了一般各学科专业的课程外,诸如“爬树课”、“行走的艺术”、“哈利波特与科学”、“同性恋音乐学”、“哲学与星际迷航”等,不一而足;没有固定的班级,以课程为单位组织授课,不分专业和年级,多为10-20人的小班教学,教学组织形式松散;上课时间也很有弹性,有的教师甚至征求学生的意见安排授课时间;上课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不要求学生必须到课。
“在美国的高校中,如果有些学生在某一方面有特殊的专长,那么学校也会给予他们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绝不会强迫他们接受统一安排的课程。
在教与学方面显示出极大的自由度。
六、考试形式。
中国基本上还是在延续着科举考试制度。
考试的时候大家都答卷子,现在考试有一些变化,不用再长篇大论地写答案了,而是选择答案,删掉错误答案等等。
今年高考又有新的A卷B卷等不一样的形式。
可是美国的升学考试就跟中国的升学考试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是按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来定,究竟什么时候上大学,由自己来定。
比如说这个孩子自我发展得比较好,在比较早的时候,用比较短的时间内自学完很多课程,那他可能在高一的时候或者高二的时候就觉得我可以达到高考的水平了,他就去参加SAT的考试,拿到大学入学资格的证书。
拿到这个入学考试资格证以后,就可以随时去进大学了。
具体什么时候进大学也没有规定,也许他认为我还只有高一,还没到年龄,我还想玩两年再上,那你就还玩两年吧。
或者你拿到了证,你年龄也到了,但你突然觉得很累或者你有什么其他原因,想去旅游,也许搞掉一二年,等到你想去学的时候你就可以去学。
同时也不受年龄局限,有很大年龄的大学毕业生,好几十岁了。
中国现在这方面也很好,打开了这个渠道,非常的好。
他们的大学里采用学分制,中国现在也很普遍了。
一年内你把所有的学分都积够了,你就可以毕业。
如果你采用马拉松式的学习,学了一年又去打一年工挣一年的钱,你再学一年,你可能学六年,或者是八年,只要学分积够了就可以不读了。
如果你想同时读两个专业,只要积分够了就可以了。
这就是国外的考试,跟中国的区别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