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1.5-1中位线脚本
- 格式:doc
- 大小:179.50 KB
- 文档页数:7
9上§1.5.1三角形、梯形中位线(九年级上数学010)—— 研究课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一.学习目标:1.能证明三角形、梯形中位线定理;2.能用三角形、梯形中位线定理解决其它相关问题,初步掌握遇中点思维方向的选择.二.学习重点:三角形、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学习难点:用转化的思想的渗透 .三.教学过程旧景重现:1.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长是4cm ,则它的两条直角边中点的连线长为 cm .2.等腰梯形的中位线长6cm ,腰长5cm ,则它的周长为 cm .3. 如图1,D 、E 分别为△ABC 的边AB 、BC 的中点,若AC =12cm , ∠A =45°,则DE = cm ; ∠EDB = .4.(11 泉州)如图2,在四边形中ABCD ,P 是对角线BD 的中点,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PEF =18°,则∠PFE 的度数是 .5.(11 盐城)如图3,在△ABC 中,AB =AC ,AD ⊥BC ,垂足为D ,E 是AC 的中点.若DE =5,则AB 的长为 .知识探究1:我们曾经通过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并把它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探索得到中位线的结论.现在我们来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已知:如图在△ABC 中,点D 、E 分别是边AB 、AC 的中点.求证:DE ∥BC ,DE =12BC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__________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__________. 已知:如图,AF 是△ABC 的中线,EF 为△ABC 的中位线.则AF 与DE 有何关系?试写出你的结论,并加以证明.图1 图2 图3 AB C D E思考二:三角形中遇到两边的中点活学活用:1.(11 孝感)如图,在△ABC中,BD、CE是△ABC的中线,BD与CE相交于点O,点F、G分别是BO、CO的中点,连结AO.若AO=6cm,BC=8cm.求四边形DEFG的周长.2.已知:如图,点P为等腰梯形ABCD上底AD上一动点,连结PB,PC,点E、F、G分别为PB、PC、BC的中点.当点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PEGF为菱形.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M、N、P、Q分别为AD、BC、BD、AC的中点.试猜想线段MN、PQ的关系,并加以证明.4.在△ABC中,BC>AC,动点D绕△ABC的定点A逆时针旋转,且AD=BC,连接DC.过AB、DC的中点E、F作直线,直线EF与直线AD、BC分别相交于点M、N.(1)如图①,当点D旋转到BC的延长线上时,点N恰好与点F重合,取AC的中点H,连接HE、HF.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和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MF=∠BNE(不需要证明) .图①图②图③(2)当点D旋转到图②、图③中的位置时,∠AMF与∠BNE有何数量关系?请分别写出猜想,知识探究2:已知: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E ,F 分别是AB ,DC 的中点.求证:EF ∥BC ,EF =12(BC+AD ).思考一:梯形中位线和对角线的关系 .(10 无锡)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 EF 是梯形的中位线,对角线AC 交EF 于点G .若BC =10cm ,EF =8cm ,则GF 的长为 cm .思考二:遇到两平行线所截得的线段的中点时 .Ⅰ.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E 、F 分别是对角线BD 、AC 的中点.若AD =6cm ,BC =18cm , 求EF 的长.Ⅱ.(10 内江)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点E 在BC 上,AE = BE ,点F 是CD 的中点,且AF ⊥AB ,若AD =2.7,AF =4,AB =6.求CE 的长.Ⅲ.(10 鄂尔多斯)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C =90°,E 为CD 的中点,EF ∥AB 交BC 于点F(1)求证:BF =AD +CF ;(2)当AD =1,BC =7,且BE 平分∠ABC 时,求EF 的长.思考三:剪切等积变换.1.(06 济宁)直角三角形通过剪切可以拼成一个与该直角三角形面积相等的矩形.方法如下:请你用上面图示的方法,解答下列问题:(1)对任意三角形,设计一种方案,将它分成若干块,再拼成一个与原三角形面积相等的矩形;(2)对任意四边形,设计一种方案,将它分成若干块,再拼成一个与原四边形面积相等的矩形.2.(07 天门)如图①,等腰梯形中直线l将等腰梯形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可以拼成一个与原等腰梯形面积相等的矩形.请仿照图①的做法,用一条直线将等腰梯形分成两部分,并将这两部分拼成与原等腰梯形面积相等的矩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要求:用符号或文字简要说明直线l满足的条件,并分别在图②、图③、图④中画出来.3.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A=90°,AD=a,BC=b,AB=c,操作示例:我们可以取直角梯形ABCD的非直角腰CD的中点P,过点P作PE∥AB,裁掉△PEC,并将△PEC拼接到△PFD的位置,构成新的图形(如图2).思考发现:小明在操作后发现,该剪拼方法就是先将△PEC绕点P逆时针旋转180°到△PFD的位置,易知PE与PF在同一条直线上.又因为在梯形ABCD中,AD∥BC,∠C+∠ADP=180°,则∠FDP+∠ADP=180°,所以AD和DF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构成的新图形是一个四边形,进而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可以判断出四边形ABEF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而且还是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实践探究:(1)矩形ABEF的面积是;(用含a,b,c的式子表示)(2)类比图2的剪拼方法,请你就图3和图4的两种情形分别画出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示意图.联想拓展:小明通过探究后发现:在一个四边形中,只要有一组对边平行,就可以剪拼成平行四边形.如图5的多边形中,AE=CD,AE∥CD,能否象上面剪切方法一样沿一条直线进行剪切,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若能,请你在图中画出剪拼的示意图并作必要的文字说明;若不能,简要说明理由.。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学习目标】1. 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2. 掌握中点四边形的形成规律.【要点梳理】要点一、三角形的中位线1.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2.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要点诠释:(1)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每一条与第三边都有相应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 (2)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把原三角形分成可全等的4个小三角形.因而每个小三角形的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12,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为原三角形面积的14.(3)三角形的中位线不同于三角形的中线.要点二、顺次连接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的形状(1)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菱形.(3)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矩形.(4)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要点诠释:新四边形由原四边形各边中点顺次连接而成.(1)若原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则新四边形是矩形.(2)若原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则新四边形是菱形.(3)若原四边形的对角线垂直且相等,则新四边形是正方形.【典型例题】类型一、三角形的中位线1、(2016•北京)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90°,AC=AD,M,N分别为AC,CD的中点,连接BM,MN,BN.(1)求证:BM=MN;(2)∠BAD=60°,AC平分∠BAD,AC=2,求BN的长.【思路点拨】(1)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MN=AD,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定理得BM=AC,由此即可证明.(2)首先证明∠BMN=90°,根据BN2=BM2+MN2即可解决问题.【答案与解析】(1)证明:在△CAD中,∵M、N分别是AC、CD的中点,∴MN∥AD,MN=AD,在RT△ABC中,∵M是AC中点,∴BM=AC,∵AC=AD,∴MN=BM.(2)解:∵∠BAD=60°,AC平分∠BAD,∴∠BAC=∠DAC=30°,由(1)可知,BM=AC=AM=MC,∴∠BMC=∠BAM+∠ABM=2∠BAM=60°,∵MN∥AD,∴∠NMC=∠DAC=30°,∴∠BMN=∠BMC+∠NMC=90°,∴BN2=BM2+MN2,由(1)可知MN=BM=AC=1,∴BN=【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定理、勾股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举一反三:【变式】如图,矩形OABC的顶点A、C分别在x轴、y轴正半轴上,B点坐标为(3,2),OB与AC交于点P,D、E、F、G分别是线段OP、AP、BP、CP的中点,则四边形DEFG的周长为_____.【答案】5;解:∵四边形OABC是矩形,∴OA=BC,AB=OC;BA⊥OA,BC⊥OC.∵B点坐标为(3,2),∴OA=3,AB=2.∵D、E、F、G分别是线段OP、AP、BP、CP的中点,∴DE=GF=1.5; EF=DG=1.∴四边形DEFG的周长为(1.5+1)×2=5.2、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AH是高.(1)若BC=10,AH=8,则四边形ADEF的面积为.(2)求证:∠DHF=∠DEF.B【思路点拨】(1)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知:△BDE、△EFC的面积都等于△ABC面积的四分之一,进而可求出四边形ADEF的面积.(2)首先证明四边形ADEF是平行四边形,进而可得∠DEF=∠DAF,再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中线性质得线段相等,从而得角等,最终可得到∠DAF=∠DEF,即可证出∠DHF=∠DEF.【答案解析】(1)解:∵BC=10,AH=8,∴S△ABC=×8×10=40,∵点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BDE、△EFC的面积都等于△ABC面积的,∴四边形ADEF的面积=40﹣20=20,故答案为:20;(2)证明:∵D、E、F分别是△ABC各边中点,∴DE∥AC,EF∥AB,∴四边形ADEF是平行四边形,∴∠DEF=∠DAF,∵AH是△ABC的高∴△ABH、△ACH是直角三角形,∵点D、点F是斜边AB、AC中点,∴DH=DA,HF=AF,∴∠DAH=∠DHA,∠FAH=∠FHA,∴∠DAH+∠FAH=∠FHA+∠DHA,即∠DAF=∠DHF , ∴∠DEF=∠DHF .【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题目的关键是证明∠DHF=∠DAF 与∠DAF=∠DEF .3、如图所示,在△ABC 中,M 为BC 的中点,AD 为∠BAC 的平分线,BD ⊥AD 于D ,AB =12,AC =18,求MD 的长.【思路点拨】本题中所求线段MD 与已知线段AB 、AC 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但由M 为BC 的中点联想到中位线,另有AD 为角平分线和垂线,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构造等腰三角形ABN ,D 为BN 的中点,DM 即为中位线,不难求出MD 的长度. 【答案与解析】解:延长BD 交AC 于点N .∵ AD 为∠BAC 的角平分线,且AD ⊥BN , ∴ ∠BAD =∠NAD ,∠ADB =∠ADN =90°,在△ABD 和△AND 中,BAD NAD AD =ADADB ADN ∠∠⎧⎪⎨⎪∠∠⎩== ∴ △ABD ≌△AND(ASA) ∴ AN =AB =12,BD =DN .∵ AC =18,∴ NC =AC -AN =18-12=6, ∵ D 、M 分别为BN 、BC 的中点, ∴ DM =12CN =162⨯=3.【总结升华】当条件中含有中点的时候,可以将它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三角形的中线、中位线等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必要时添加辅助线,构造中位线等图形. 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 中,Q 是CD 上的一定点,P 是BC 上的一动点,E 、F 分别是PA 、PQ 两边的中点;当点P 在BC 边上移动的过程中,线段EF 的长度将( ).A .先变大,后变小B .保持不变C .先变小,后变大D .无法确定 【答案】B ;解: 连接AQ .∵ E 、F 分别是PA 、PQ 两边的中点,∴ EF 是△PAQ 的中位线,即AQ =2EF .∵ Q 是CD 上的一定点,则AQ 的长度保持不变, ∴ 线段EF 的长度将保持不变.4、我们给出如下定义:有一组相邻内角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等邻角四边形.请解答下列问题:(1)如图1,在△ABC 中,AB=AC ,点D 在BC 上,且CD=CA ,点E 、F 分别为BC 、AD 的中点,连接EF 并延长交AB 于点G .求证:四边形AGEC 是等邻角四边形;(2)如图2,若点D 在△ABC 的内部,(2)中的其他条件不变,EF 与CD 交于点H ,图中是否存在等邻角四边形,若存在,指出是哪个四边形,不必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思路点拨】(1)运用中位线的性质,找出对应相等的角;(2)根据题意易知满足条件的四边形即为第一题的四边形. 【答案与解析】解:(1)取AC 的中点H ,连接HE 、HF∵点E 为BC 中点∴EH 为△ABC 的中位线∴EH∥AB,且EH=12AB 同理FH∥DC,且FH=12DC∵AB=AC,DC=AC ∴AB=DC ,EH=FH ∴∠1=∠2∵EH∥AB,FH∥DC ∴∠2=∠4,∠1=∠3 ∴∠4=∠3∵∠AGE+∠4=180°,∠GEC+∠3=180° ∴∠AGE=∠GEC∴四边形AGEC是邻角四边形(2)存在等邻角四边形,为四边形AGHC.【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中位线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综合运用.本题较灵活,要求学生能够把题中的条件转化成角,从而找出相等的角来解题.举一反三:【变式】如图,AB∥CD,E,F分别为AC,BD的中点,若AB=5,CD=3,则EF的长是()A.4 B.3 C.2 D.1【答案】D;解:连接DE并延长交AB于H,∵CD∥AB,∴∠C=∠A,∠CDE=∠AHE,∵E是AC中点,∴AE=CE,∴△DCE≌△HAE,∴DE=HE,DC=AH,∵F是BD中点,∴EF是△DHB的中位线,∴EF=12 BH,∴BH=AB-AH=AB-DC=2,∴EF=1.类型二、中点四边形5、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DC,对角线AC、BD交于点O,AC⊥BD,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1)求证: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2)若AD=2,BC=4,求四边形EFGH的面积.【思路点拨】(1)先由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求出四边相等,然后由AC⊥BD入手,进行正方形的判断.(2)连接EG ,利用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求出EG 的长,然后结合(1)的结论求出2EH =92,也即得出了正方形EHGF 的面积. 【答案与解析】证明:(1)在△ABC 中,E 、F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故可得:EF =12AC ,同理FG =12BD ,GH =12AC ,HE =12BD , 在梯形ABCD 中,AB =DC ,故AC =BD ,∴EF =FG =GH =HE , ∴四边形EFGH 是菱形. 设AC 与EH 交于点M ,在△ABD 中,E 、H 分别是AB 、AD 的中点, 则EH∥BD, 同理GH∥AC, 又∵AC⊥BD,∴EH⊥HG,∴四边形EFGH 是正方形. (2)连接EG . 在梯形ABCD 中,∵E、G 分别是AB 、DC 的中点, ∴EG=12(AD +BC )=3. 在Rt△EHG 中,∵222EH GH EG +=,EH =GH , ∴2EH =92,即四边形EFGH 的面积为92. 【总结升华】此题考查了等腰梯形的性质及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定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得出EH =HG =GF =FE ,这是本题的突破口. 举一反三:【变式】如图,E 、F 、G 、H 分别是边AB 、BC 、CD 、DA 的中点. (1)判断四边形EFGH 的形状,并说明你的理由;(2)连接BD 和AC ,当BD 、AC 满足何条件时,四边形EFGH 是正方形.【答案】解:(1)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理由:连接AC ,∵E、F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EF∥AC,且EF =12AC , 同理,HG∥AC,且HG =12AC ,∴EF∥HG,且EF =HG ,∴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2)当BD =AC ,且B D⊥AC 时,EFGH 是正方形. 理由:连接AC ,BD ,∵E、F 、G 、H 分别是边AB 、BC 、CD 、DA 的中点, ∴EF=GH =12AC ,EH =FG =12BD ,EH∥BD,GH∥AC, ∵BD=AC ,BD⊥AC,∴EH=EF =FG =GH ,EH⊥GH,∴四边形ABCD 是菱形,∠EHG=90°, ∴四边形EFGH 是正方形.。
1.5.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 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它的性质.2. 能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3.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4.能运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结论.理解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和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2.难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辅助线的添加方法).(1)强调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2)要把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特点、条件、结论及作用交代清楚: 学习过程:在所给的图中画出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概念:1. 三角形中位线: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 已知:求证:证明:应注意的两个问题:①第一个结论是表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第二个结论是说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在应用时可根据需要来选用其中的结论(可以单独用其中结论).②这个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关键在于如何添加辅助线. 三、探索活动1.已知:△ABC 的周长为a ,面积为s ,连接各边中点得△A 1B 1C 1,再连接△A 1B 1C 1各边中点得△A 2B 2C 2……,则(1) 第3次连接所得△A 3B 3C 3的周长= ,面积= (2)第n 次连接所得△A n B n C n 的周长= ,面积=2. (2010红河)如图,在图(1)中,A 1、B 1、C 1分别是△ABC 的边BC 、CA 、AB 的中点, 在图(2)中,A 2、B 2、C 2分别是△A 1B 1C 1的边B 1C 1、C 1 A 1、 A 1B 1的中点,…,按此规 律,则第n 个图形中平行四边形的个数共有个.(3)(2)(1)C 3B 3A 3A 2C 1B 1A 1C B AC 2B 2B 2C 2AB C 1B 1C 1A 2C 1B 11C B A…_ DE _ BC_ A3. (2010曲靖)把一个正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第一次挖去中间一个小三角形,对剩下的三个小正三角形再重复以上做法……一直到第n 次挖去后剩下的三角形有________个.四、典型例题1.如图,△ABC 中,AD 是BC 的中线,EF 是中位线,求证:AD 、EF 互相平分。
题1
1.5-1三角形的中位线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性质;②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③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活动,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得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通过实战演练感受三角形中位线对数学解题的重要作用;体会转化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作用.
3.情感与价值观:在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中,从中心对称的角度认识数学对象,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感受探索活动中所体现的转化、类比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得证明及应用,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乎逻辑的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探索过程中抽象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正确的书写证明过程.
教学过程:
菜单与名称PPT内容呈现方式教师讲解的内容
1.问题情
境:PPT2~3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
半。
动画演示
教师出镜
PPT、动
画、 画外
音讲解。
师:同学们,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三角形中的一条重要线段。
请大家回忆:
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它有怎样的性质呢?(停3秒)
画外音:
1.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边演示动画边讲解)我们在八年级时曾采用剪拼的方法,发现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一半的这一结论。
1.5 梯形的中位线(1)---[ 教案]班级姓名学号主备人:学习目标:1.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梯形中位线定理2.能够应用梯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3.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梯形中位线性质教学难点: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学习过程:一、情景创设: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再认识,知道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的中点会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如果我顺次连接的是矩形,菱形或正方形,又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呢?二、引入新课1.梯形中位线定义:2.现在我们来研究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如下图所示:EF是△ABC的中位线,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EF与BC有什么关系?()(2)如果AD∥BC,那么AD与GC是否相等?为什么?(3)EF与AD、BG有何关系?由此得出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A D一半.E FB G C定理符号语言表达:在梯形ABCD 中,AD ∥BC∵ ;∴ 。
3 归纳总结出梯形的又一个面积公式:S 梯=21(a+b)h 设中位线长为l ,则l =21(a+b), S=l*h三、典例分析1、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 =AD +BC ,E 为CD 的中点,求证:AE ⊥BE2、如图,过平行四边形ABCD 的四个顶点A,B,C,D 分别做四条平行线L 1// L 2// L 3 //L 4 设L 1,L 2,L 3,L 4 与平行四边形ABCD 外的一条直线交于A 1,B 1,C 1,D 1证明AA 1+CC 1=BB 1+DD 13、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为对角线BD ,AC 的中点,求证:MN ∥BC ,MN =21(BC -AD )四、巩固练习1.已知梯形的中位线长为24厘米,上、下底的比为1:3,则梯形的上、 下底之差是( )A.24厘米B.12厘米;C.36厘米D.48厘米 2.若梯形的上底长为8cm,,中位线长10cm,则下底长为 3.等腰梯形ABCD 的中位线EF 的长为6,腰AD 的长为5,则等腰梯形ABCD 的周长 为4.一个等腰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梯形的高为2cm,,则梯形的面积为5.若梯形的周长为80cm, 中位线长于腰长相等,高为12cm,则它的面积为E FB CA DEB CA DM NB CA D6.有一个木匠想制作一个木梯,共需5根横木共200cm ,其中最上端的横木长20cm ,其他四根横木的长度(每两根横木的距离相等)7.如图:在Rt △ABC 中,AB 是斜边,DE ∥FG ∥BC ,且AE=EG=GC=3,D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