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视域下的城市文化建设
- 格式:pdf
- 大小:233.96 KB
- 文档页数:3
新媒体视域下我国生态文明传播的嬗变与策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新媒体视域下,我国生态文明传播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新媒体视域出发,探讨我国生态文明传播的嬗变与策略。
一、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传播的嬗变1. 新媒体带来的机遇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传播的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
新媒体还为传播主体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使得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得到了更好的传播。
2. 传播内容的多样化新媒体时代,用户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传统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更加喜欢通过互动、游戏等方式来获取信息。
对于生态文明的传播来说,传播内容也需要更加多样化,以满足用户的多样需求。
3. 传播形式的转变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播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从传统的线下宣传到线上社交传播,再到移动端的传播,每一次变革都为生态文明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会。
4. 受众的互动性新媒体的传播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变得更加互动性。
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等平台来与传播主体进行互动,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
二、我国生态文明传播的策略1. 结合新技术,创新传播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宣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我们需要结合新技术,创新传播方式,以更加多样化的方式来传播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
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制作生态文明的体验活动,利用大数据分析来了解用户需求,以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个性化推送内容。
2. 优化内容,提高传播效果在新媒体时代,内容是王道。
为了提高生态文明的传播效果,我们需要不断优化内容,使得传播更加生动、有趣和具有影响力。
可以通过制作生态文明的微电影、纪录片等形式来提高用户体验,也可以通过制作互动的游戏或者活动来吸引用户参与。
3. 加强互动,提升传播效果在新媒体时代,互动性是传播的重要特点。
我们需要加强互动,提升传播效果。
新的媒介生态系统视域下地方高校助力区域文化传播创新性策略研究作者:陈倩倩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20期陈倩倩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广东珠海 519090摘要新媒体的加入,使得原有媒介生态系统由单传变为互播,区域文化传播模式和传播方法也要做出相应改变。
地方高校具备区域文化新媒体传播优势,同时也承担区域文化传播重要使命,在此前提下,地方高校助力区域文化创新传播成为必然。
文章从媒介生态系统嬗变理论依据基础上,论述了地方高校助力区域文化传播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地方高校助力区域文化传播的创新性策略。
即成立区域文化新媒体传播工作室,承接区域文化传播项目,搭建区域文化传播创业平台;联合策划和承办区域文化新媒体传播系列活动,提升区域文化传播力。
关键词媒介生态;区域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 G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0-0066-03根据《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截至2016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设备总量为13.68亿部,我国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了平稳发展阶段,自由评论、平等对话、实时互动为特征的新媒体发展势不可挡。
“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共识。
在媒介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的背景下,要满足受众需求,传播受众喜爱的区域文化信息,就必须创新理念、内容、方法以及话语体系,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视频、画面开展接地气传播,重构新媒体媒介生态系统传播模式。
地方高校承担文化传承、创新和传播使命,是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单位。
区域文化尤其是散落在边远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困于传统被动单线传播模式,远远跟不上新媒介生态系统中的跨屏互动、场景化、个性化和垂直化发展趋势,很难被外界认知,面临失传尴尬局面。
而地方高校具备新的媒介生态系统中的传播环境优势和传播因子要素优势,能够起到助力区域文化传播的作用。
1 媒介生态系统与区域文化内涵界定1.1 新旧媒介系统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1.1.1 原有媒介生态系统单线循环传播媒介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来源于媒介生态学(Media ecology)。
自2016年以来,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在传播的方式、理念和效果生成方面,颠覆和重构了传统的影音传播的模式,引发了学术界、新闻传媒业及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探究短视频与城市形象领域,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形象短视频的特征、机制以及传播价值等方面。
从研究个案的角度看,现有研究聚焦于成都、重庆、西安、上海、北京等城市。
上述城市不是直辖市,便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心城市”。
目前研究缺乏对于欠发达地区城市的观照。
黑龙江省作为中国最北部的边疆省份,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红色文化、北大荒文化、欧陆文化以及冰雪文化等多元文化荟萃的城市文化。
省会哈尔滨以城区建筑浓郁的欧陆风格和享誉中外的冰雪文化而著称,大庆则以铁人精神为代表的工业文化而知名,遍布省内的农垦城镇如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等,则浓缩了极具龙江特色的北大荒精神和文化。
近十年来,黑龙江的GDP 增长逐渐放缓,人口不断流失,在此背景下,研究以短视频为抓手,构建龙江城市形象,对于以“数字经济、冰雪经济和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为着力点的黑龙江省,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目前对于黑龙江城市形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既有研究重在归纳关于哈尔滨一隅的短视频内容描述,对于黑龙江其他城市尚无涉及,且对于短视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亟待提升的策略探究,缺乏应有的观照。
本文将美国学者爱德华·苏贾的“第三空间”理论应用于相关问题的考察,试图解决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拾遗补阙。
一、“第三空间”理论视域下城市形象的建构逻辑所谓城市形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1]。
显然,城市形象与大众传媒的传播、个人经历及人际传播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此基础上,苏永华进一步认为:所谓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一座城市能够被感知的所有要素的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是城市状况的综合反映”[2]。
爱德华·苏贾所谓的“第三空间”,其实质是在法国“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区域社会学和城市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性、社会性和历史性三元辩证法”“解构线性时间观和历史主义的单一统治”的基础上,建构了独立于第一空间(物理空间)和第二空间(想象空间)之外的混合空间。
收稿日期:2020-04-27作者简介:黄勇,男,华西都市报社主编,主任编辑,主要从事报纸新闻学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浅谈都市报副刊的“四化”建设———以《华西都市报》为例黄 勇(华西都市报社,四川成都610012)摘 要: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环境下,副刊能否撑起都市报的“半边天”?不少都市报都在尝试和突破。
本文从《华西都市报》副刊《宽窄巷》的实际编辑工作出发,提出了应从主题矩阵化、选题系统化、类型兼容化、生产社会化4个方面重构都市报副刊“四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都市报;副刊;“四化”建设;《华西都市报》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12-0074-03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5G技术的应用推广,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大,尤其是面向市场的都市报的新闻属性急剧减弱,新闻传播的效率越来越低。
在过去都市报主要传播新闻信息的时期,彰显价值阅读的副刊是可有可无的“从属品”或一周一期的“点缀品”。
如今,为了生存需要,都市报纷纷加大了副刊出版的力度。
副刊能否撑起都市报的“半边天”?不少都市报都在尝试和突破。
以《华西都市报》为例,2012年12月31日全新改版之际,副刊强势崛起,固定在周末两天出刊,每天8个对开版面。
2017年1月1日起,《华西都市报》副刊又改为每天出刊,每天4个对开版面;在周末两天,副刊的比重占到所有版面的一半。
2017年6月30日,在《华西都市报》副刊《宽窄巷》的研讨会上,时任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华西都市报社社长、封面传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鹏进一步提出:“在当下,报纸副刊和新闻版面应该平分秋色”。
副刊版面的增多,在有效留住读者的同时,也给副刊编辑部带来巨大的挑战:怎么做才能吸引读者?该给读者提供怎样的内容?怎样才能挑起“撑起都市报‘半边天’”的重任?笔者从《华西都市报》副刊《宽窄巷》的实际编辑工作出发,拟从主题矩阵化、选题系统化、类型兼容化、生产社会化4个方面,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重构都市报副刊的“四化”建设。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1362013年8月 新媒体环境下潍坊市城市品牌建设研究①潍坊职业学院 王美婷摘 要:城市品牌是一座城市的无形资产。
塑造城市的品牌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城市品牌中的吸引力、凝聚力以及辐射力,能够大大增强城市的竞争力,给城市带来巨大的价值。
本文对潍坊市的城市品牌进行了分析,结合新媒体环境的特点,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下对城市品牌建设的影响和意义,并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潍坊市城市品牌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 城市品牌 策略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3)08(c)-136-02城市品牌是一座城市的无形资产,是城市根据发展战略对自身进行定位,通过推广自身城市形象传递给社会大众的核心概念。
塑造城市的品牌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城市品牌中的吸引力、凝聚力以及辐射力能够大大增强城市的竞争力,给城市带来巨大的价值。
1 潍坊市城市品牌分析1.1 潍坊市地理人文环境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地扼山东内陆腹地通往半岛地区的咽喉,胶济铁路东西横贯市境,南依泰沂山脉,与临沂、日照两市相邻,北濒渤海莱州湾,东与青岛、烟台两市相接,西与东营、淄博两市为邻。
直线距离西至省会济南183公里,西北至首都北京410公里。
潍坊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弥河故道旁就有人群定居。
自夏朝以来,历代王朝政权均在此封国建邑,设州立府。
周代武王封太公望于齐,春秋分属齐、鲁、纪等国,后陆续属青州、莱州等。
悠久的历史为这座城市留下了雄厚的人文积淀。
作为山东半岛的重要枢纽城市,潍坊市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既拥有渤海岸海滨风光又拥有多处陆上山水风光, 大陆性季节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兼有。
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聚集了诸多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如潍坊市十笏园、潍坊市风筝博物馆、青州云门山、仰天山、龙云涧风景区、临朐老龙湾,同时拥有诸多现代游乐园,如富华游乐园、金宝乐园等。
·42·基金课题浅析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建设——以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王 芮 刘俊夫 唐源梓(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绵阳 621000)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8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年科研项目“新媒体时代四川幼专网络文化建设”,项目编号:SLC201808摘 要:现代新媒体设备的完善和互联网的普及,促进了网络文化的繁荣盛行,同时随着高校校园多媒体数字化、信息化等设施的完善,新媒体的介入为校园文化提供了全新的网络平台和物质技术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中也强调了网络信息事业的发展对推动高校文化建设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新媒体对于传统网络而言,有着其传播具有信息量大、载体多样、传播性强、互动便捷等特点。
微信、微博、抖音、交互网络电视等新媒介在如今广泛普及和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文化态势。
本文对如何发挥新媒体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作用和建设丰富校园网络的举措作具体阐述说明。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互联网文化机制0 引言新媒体的更新换代,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和发展,带动了校园网络文化朝着更高更远的地方发展奋进。
现如今高校大学生中占有网民主体很大的比例,截至2018年6月,10~39岁群体占总体网民的70.8%。
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据三成。
因此,高校互联网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机制,致力于反映校园文化为宗旨,提供网络文化主要包括体系制度文化,学生行为文化,精神文明活动和物质文化四部分,它以网络为介质,集中反映在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状态,生活及其行为。
涵盖着校园精神建设文化各方面,包括全校师生思想政治建设,文化活动以及生活等各方面。
[1]利用新媒体这一网络平台,融入校园生活各方面内容,更加全面地反映全校师生的真实的生活,这为传播积极向上正能量,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内容激发其新活力。
1 当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1 校园网络文化设施不完备校园网络硬件,软件设施不齐全,不管是校园内移动光纤的覆盖率还是办公室和教室网络设备的不完善,都极大地反映了校园网络设备的残缺。
试论传播学视域下新媒体对城市形象构建的影响作者:贾劼晗周阿根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07期【摘要】新媒体的出现为城市形象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解读了城市形象的概念的发展,分析了新媒体传播城市形象的特点与在构建城市形象时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新媒体构建城市形象时的几条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城市形象构建中图分类号:G206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7-0215-02城市形象的概念随着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更新,这一概念由于媒体产业的出现而具有了传播意义。
城市形象的构建与传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互相影响交融,城市形象的构建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而传播的过程与结果对城市形象的构建又有着反作用。
一、城市形象及其传播(一)城市形象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给人的印象与感受,公众对城市的认知的印象总和构成了人们理解的城市。
公众对于城市的认知包括地理环境、经济贸易水平、社会安全状况等。
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造成了客观环境复杂性。
环境的规模不同,人们认知的方式也不同。
过去人们对于城市形象的认知建立在“第一手资料”之上。
“信息环境”①的提出,使得在面对客观现实的复杂性时,城市形象这一概念得以丰富。
因此,在大众传播的视域下,城市形象是指基于媒体的报道与呈现下所投射在人们心中的虚拟印象。
(二)城市形象及其传播。
在信息化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一致好评。
国家形象与城市形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城市形象可以视为国家形象的一部分。
城市形象直接体现了公众形象,公众形象同时也反作用于城市形象的构建,城市形象的传播至关重要。
由于城市形象的传播意义重大,近些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在自己的平台上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城市形象的核心是“文化”,而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是一个积年累月的过程,传统媒体对于城市形象的传播采用了传统媒体的方式进行,许多珍贵的资料流传至今,但是,由于其传播方式的单一性与守旧性,生动、鲜活的城市形象未必能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商业创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自动控制、遥感遥测等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智慧农业、智慧工业、智慧消费及智慧生活全面普及,我们已经进入智慧经济时代。
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引入品牌塑造概念,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核心与灵魂,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是根据城市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品牌定位,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是一项文化工程、系统工程及长期工程,可以增强城市的软实力,构建良好的城市文化品牌形象,能够促进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绿色发展。
1 济宁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资源条件1.1 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及良好的经济条件济宁市地理位置优越,居于山东省的西南部,东部有至圣孔子诞生地的曲阜市尼山圣境,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曲阜市的石门山是著名的4A级景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有亚圣孟子的诞生地邹城,邹城的峄山与五岳之尊的泰山一脉相联,素有“岱南奇观”“灵通泰岱”之美誉。
南部有碧波荡漾的微山湖,淡水渔业资源极为丰富。
北部有水泊梁山,水浒文化在这里传扬。
西部有嘉祥县的青山、萌山,还有“大蒜之乡”金乡。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纵贯南北水运交通。
济宁市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我国八大煤炭生产基地;稀土资源极为丰富,位居全国第二;智能制造、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日新月异。
1.2 儒家文化圣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济宁市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文明之根,东方文化发祥地。
曲阜市是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诞生地,坐拥享誉国内外的孔府、孔庙、孔林的“三孔”。
邹城是孟子的诞生地,坐拥孟府、孟庙、孟母林、孟林的“四孟”。
儒家文化影响深远,是东方文明的象征,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济宁市也被誉为“东方圣城”。
汶上宝相寺的太子灵踪塔、佛牙、舍利子、金棺、银椁等佛教文物,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嘉祥县的武氏祠建于东汉时期,石刻画像,内容丰富,武氏祠汉画像石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
2021年第4期 NEW MEDIA RESEARCH18nmrmagz @2018年10月,两办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创新,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1]。
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新媒体传播推广,支持文化文物单位与融媒体平台、数字文化企业合作,运用5G、VR/AR、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开发馆藏资源。
支持展品数字化采集、图像呈现、信息共享、按需传播、智慧服务等云展览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
新媒体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三者的有机结合,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数字化,二是传播网络化,三是参与互动性[3]。
将新媒体技术与革命文物保护相结合,以此推进革命文物资源的信息化和数据化,创新革命文物传播的平台和方式,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是革命类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
1 馆藏革命文物数字化现状相比于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数字化程度普遍较低。
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根据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统计,馆藏文物1 845套,共计3 698件。
按文物级别统计,珍贵文物439套(1 129件),占比23.9%,一般文物888套(1 771件),占比48.3%;未定级文物518套(798件),占比27.8%。
除了珍贵文物采集了基本信息与数据外,大多数文物仍旧沉睡在文物库房内,鲜有机会与社会公众见面,博物馆自身的社会效益也得不到充分地发挥。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物数字化采集还处于初始阶段,缺乏全面、深度的信息。
受多重因素制约,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基础薄弱。
虽然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已对珍贵文物基本信息、照片影像资料进行了统一的采集与整理,包括文物名称和编号、级别和来源、质地和尺寸、完残程度等信息,但是在文物本体信息的深度采集,特别是在文物图像精细度、信息完整度方面还存在严重欠缺。
《大众传媒与城市形象传播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传媒在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城市形象不仅是城市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现,也是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大众传媒与城市形象传播的关系,分析大众传媒如何影响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并提出相关策略建议。
二、大众传媒与城市形象的塑造1. 定义与构成城市形象是指公众对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和认知,包括城市的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大众传媒是城市形象传播的主要途径,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2. 大众传媒的塑造作用大众传媒通过传递城市的新闻、文化、经济等信息,影响公众对城市的认知和印象。
同时,大众传媒还可以通过广告、公关等手段,主动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
例如,通过宣传城市的旅游景点、文化活动、经济发展成果等,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大众传媒与城市形象的传播1. 传播途径大众传媒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城市形象,包括新闻报道、专题节目、广告宣传、社交媒体等。
其中,社交媒体已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渠道。
2. 传播效果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特征等。
通过精确的目标定位和传播策略,大众传媒可以有效地将城市形象传递给目标受众,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大众传媒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挑战与机遇1. 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传统媒体面临严峻挑战。
同时,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价值观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增加了传播的复杂性和难度。
2. 机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大众传媒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分析受众特征、兴趣和行为数据,大众传媒可以更准确地制定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效果。
此外,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为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五、策略建议1. 加强媒体融合,提高传播效率。
传统媒体应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传播效率。
一、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现状(一)传播者现状在新媒体时代,传播者呈现多元化、大众化的特点。
政府及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个人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者。
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也能相互转化。
受众在接受传统文化信息以后,可能会对信息进行转发,从而其角色转变为传播者。
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之间没有清晰的界线,传播主体的地位也因此而弱化。
意见领袖掌握重要的话语权,拥有较强的舆论引导作用,其观点更容易被接受和认可。
(二)传播内容现状为了迎合大众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的习惯,在利用新媒体进行传统文化传播时对其内容也进行了相应的筛选、删减或改编,内容缺乏完整性。
虽然简短精悍的内容让人们在较短时间内对传统文化形成大概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
(三)传播媒介现状新媒体优化整合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体系,丰富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例如,虚拟现实、触摸屏幕、幻影成像等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电子出版物的增加以及视频技术的成熟,人们不仅可以通过阅读电子书、电子报纸等对传统文化加以了解,而且也可以通过快手、抖音等视频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
(四)传播对象现状新媒体传播对象覆盖面较广。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
2019年年初微信披露,微信月活跃人数保持在10.8亿用户左右。
此外,新媒体传播对象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信息的发出者可以借助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媒体工具与他人分享传统文化知识、观点等,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通过评论、回复等与其进行互动。
(五)传播效果现状传播受众对传统文化虽然具有较高的认同度高但是缺乏深层次的认知。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曾于2017年对公众文化自信指数展开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开放接纳能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自豪感。
但是,对于具体的文化领域或者文化精神,大部分受访者都缺乏深入的了解。
运用新媒体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运用新媒体,可以更好地传播校园文化,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新媒体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新媒体促进校园文化传播1.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校园文化学校可以创建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通过发布校园文化活动、优秀学生事迹、校园风景等信息,吸引更多学生和老师关注和参与。
通过这些平台,可以将校园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群体中,提高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线下互动活动,组织话题讨论、线上直播、线下演讲等形式的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建设校园文化网站学校可以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网站,展示学校的文化传统、历史沿革、学术研究成果等内容,为师生提供一个了解学校文化的平台。
通过网站的运营,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学校的文化底蕴,增强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1.信息传播的真实性与规范性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容易造成不真实的信息在校园中传播。
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审核机制,加强对信息的监控和管理,规范信息发布的流程,确保传播的信息真实、准确、规范。
2.新媒体传播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新媒体传播方式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过度依赖新媒体也可能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新媒体,培养对校园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新媒体平台运营的专业性新媒体平台的运营需要专业的团队来进行管理和维护,但学校内部可能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
学校可以考虑引进外部专业机构或人员来进行新媒体平台的运营,确保运营的专业性和效果。
1.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与运营团队建设学校可以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与运营团队的建设,培养具备新媒体运营技能的专业人才。
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方法路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是通过塑造城市的独特文化形象和传播城市的价值观念,来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的过程。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和路径:1.深挖城市文化资源:通过深入了解城市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资源,挖掘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元素。
这些文化元素可以是历史建筑、传统工艺、风土人情等,能够展现城市的独特性和特色。
2.打造标志性文化活动或节庆:举办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或节庆,吸引游客和居民参与。
例如,文化艺术节、音乐节、灯光节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增强城市的文化吸引力。
3.创建文化品牌IP:通过整合城市资源,创作和推广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IP(知识产权),形成城市的独特形象。
例如,创建城市吉祥物、文化形象、主题品牌等,使城市形象更加鲜明和可识别。
4.加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创造和推广,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牌价值。
例如,推动本土文化企业的创新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5.增强城市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其他城市、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引进外来文化元素和经验,丰富本地文化,并在国际间建立城市形象的认可度。
例如,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组织文化考察团等。
6.积极利用新媒体和社交平台: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积极进行城市文化品牌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线上推广和线下互动,提升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7.关注居民参与和认同:建设城市文化品牌需要得到居民的支持和认同。
因此,要鼓励居民参与城市文化活动、享受城市文化资源,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使城市文化品牌成为居民自豪和认同的象征。
总之,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文化资源、活动、IP创造、交流合作、新媒体宣传等多个方面。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推进,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和形象,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新媒体环境下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研究作者:张特来源:《南北桥》2022年第10期[ 作者简介 ]张特,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文化与传播,媒体融合。
[ 摘要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各行各业的市场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极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以及传统文化手艺的城市,保护其历史文化遗迹、发扬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与内涵,是每一个列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城、古镇应放在首位的事情。
本文通过阐述历史文化名城含义以及与新媒体的关系,分析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策略。
[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塑造与传播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10.066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中,记载有古人生活的古城與古镇遍布全国,每一座城镇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王侯将相争权夺利的王朝都城,有政治更迭、经济变换的古镇,有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起源地,有传承千年珍贵的文物遗迹,有独具民族特色精致工艺品的古街古巷等。
在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塑造与传播过程中,可以利用新媒体互动性、及时性等特点,有效促进城市历史文化传承性的提高以及传播力度的增强。
1 历史文化名城含义以及与新媒体的关系1.1 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1982年起确定“历史文化名城”的具体含义,“均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且正在延续使用的城市”。
截至2022年1月1日,已有139座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对其进行严格保护[1]。
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文化职能,许多具有政治色彩或者经济变换较大的古城,都建有宗教寺观等景观的特色古迹[2]。
1.2 历史文化名城与新媒体的关系在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深入探索并整合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记忆,释放人文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