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众合重点学科理论法学讲义-王锴

2011众合重点学科理论法学讲义-王锴

理论法学

专题一法

法按照产生方式的不同,分为制定法、习惯法和判例法。前者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据立法程序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后者是指国家赋予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的习惯、判例以法的效力。我们主要讲的是制定法。

1、全国人大制定的是基本法律(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是非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进行部分地不重合修改,但不得违反该法律的基本原则。

2、法律保留分为绝对法律保留和相对法律保留,其中,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和人身自由的限制和剥夺、司法制度(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与职权、诉讼制度)属于绝对法律保留,即只能由法律来规定。其余的属于相对法律保留,即可以由法律规定,也可以授权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来规定。

3、较大的市包括:(1)省会城市;(2)经济特区所在的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3)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唐山、大同、包头、大连、鞍山、抚顺、吉林、齐齐哈尔、无锡、淮南、青岛、洛阳、宁波、淄博、邯郸、本溪、徐州、苏州)。

4、国务院组成部门包括:外交部、国防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铁道部、交通运输部、工业与信息化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卫生部、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务院直属机构包括: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旅游局,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预防腐败局。

5、我国除了上述立法之外,还有其他的规范性文件形式,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决定、决议,各级政府可以制定决定、命令,各级政府的工作部门可以制定命令、指示。判断1: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享有地方立法权。

判断2:《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由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制定。

判断3:在尚未制定法律的情况下,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但如果之后制定了

法律,则该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全部失效。

判断4: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的事项包括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的税收、财政、文化建设等等。

判断5:行政法规不能规定对公民言论自由和财产权的限制。

判断6:《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属于立法。判断7:县政府发布的《关于禁止卖淫嫖娼的决定》属于立法

二、立法位阶

【体系】

判断2:经济特区法规都要优于地方性法规适用。

判断3:同一机关制定的立法之间的效力必然相同。

三、立法审查

判断2: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对任何法律进行变通。

判断3:省级人大常委会如果发现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不适当,可以不批准。

2、事后审查

【注意】

1、直接领导关系(本级人大对本级人大常委会、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本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既能改变又能撤消,且审查合理性。

2、非直接领导关系(本级人大常委会对本级人民政府、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对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机关对被授权机关),只能撤销,且审查合法性;

3、事先经过批准的法等同于批准机关自己的立法来进行审查;

4、例外:①地方的人大常委会对本级人民政府,只能撤销,但审查合理性;②地方的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对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只能撤销,但审查合理性;③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相当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但全国人大只能撤销,不能改变。

判断1: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地方性法规。

判断2:省级人大有权改变或撤销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

判断3: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经济特区法规。

判断4: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撤销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判断5:省级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不适当的省级政府规章。

判断6: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不适当的行政法规。

判断7:全国人大有权撤销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省级地方性法规。

关于改变或者撤销法律、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权限,下列哪一选项符合《立法法》的规定?(2008年卷一第14题)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违背《宪法》和《立法法》相关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B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和批准的不适当的地方性法规

C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D .授权机关有权改变被授权机关制定的超越授权范围或者违背授权目的的法规

第一步,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也可以由法律委员会与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召开联合审查会议,要求制定机关到会说明情况,再向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第二步,制定机关应当在2个月内研究提出是否修改的意见,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反馈。

第三步,制定机关不修改的,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委员长会议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和予以撤销的议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决定。 判断1:如果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在审判案件中发现行政法规同法律相抵触的,可以采取的方式包括:

(1)中止案件审理,逐级层报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书面审查要求;(2)中止案件审理,由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书面审查建议;(3)中止案件审理,由法官本人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书面审查建议。

判断2:如果中央军委发现某部门规章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可以采取的方式包括:(1)向国务院提出书面审查要求;(2)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书面审查要求。

法规的特别规定。

判断2: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对同一事项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的,必须由制定机关裁决。

判断3:地方性法规同部门规章对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判断4: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同法律对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关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适用,下列哪些选项符合《立法法》规定?(2009年卷一第62题)

A .同一机关制定的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时,适用特别规定

B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原则上不溯及既往

C .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裁决

D .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关于不同的法律渊源之间出现冲突时的法律适用,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08年卷一第56题)

A .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与地方性法规不一致的,适用地方性法规

B .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之间的效力没有高下之分,发生冲突时由国务院决定如何适用

C .公安部的部门规章与民政部的部门规章不一致时,按照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处理,直接选择后颁布的部门规章加以适用

D .某市经授权制定的劳动法规与我国《劳动法》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专题二 法的构成

【要点】

(1)穷尽法律规则,才能适用法律原则。(2)除非为了实现个案正义,否则不能舍弃法律规则而直接适用法律原则。(3)没有更强理由,不得直接适用法律原则。

4、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关系:

(1)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多个条文表述一个法律规则;(2)多个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多个条文表述一个法律规则;(3)一个法律条文表述多个法律规则;(4)一个法律条文表述一个法律规则中的若干要素。

判断1:《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这是法律原则。

判断2:《民事诉讼法》第24条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这是非规范性法律条文。

判断3:《选举法》第53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法可以制定实施细则,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这一规则属于授权性规则、委任性规则、任意性规则。

判断4:无罪推定原则属于公理性原则、基本原则、程序性原则。

判断5:任何法律条文都表述法律规则。

关于法律原则的适用,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08年卷一第51题)

A.案件审判中,先适用法律原则,后适用法律规则

B.案件审判中,法律原则都必须无条件地适用

C.法律原则的适用可以弥补法律规则的漏洞

D.法律原则的适用采取"全有或全无"的方式

关于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与法律条文,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8年卷一第54题)A.假定部分在法律条文中不能省略

B.行为模式在法律条文中可以省略

C.法律后果在法律条文中不能省略

D.法律规则三要素在逻辑上缺一不可

二、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

1、法律部门:按照调整对象和调整方式对规范性法律文件所作的分类

2、法律体系:部门法体系、国内法体系、现行法体系

【注意】

一个法律部门包含多个规范性法律文件;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可能属于多个法律部门

判断1:法律部门包含了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或具有同种调整方法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

判断2:由于香港法律制度是英美法系,澳门法律制度是大陆法系,所以当今中国的法律体系是不统一的。

判断3:中国古代“诸法合体”,所以不存在法律部门的划分。

判断4: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只能属于一个法律部门。

三、法系

判断2:英美法系不进行法典编纂。

法系是法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法系,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8年卷一第55题)

A .法系是一个比较法学上的概念,是根据法的历史传统和外部特征的不同对法所作的分类

B .历史上曾经存在很多个法系,但大多都已经消亡,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法系只有民法法系和普通法系

C .民法法系有编纂成文法典的传统,因此,有成文法典的国家都属于民法法系

D .法律移植是一国对外国法的借鉴、吸收和摄取,因此,法律移植是法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专题三 法的运行

【体系】

【要点】 一、

1、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第一,权利能力方面的差别

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有基本权利能力和特殊权利能力之分,在基本权利能力内容方面,自然人是相同的;而法人权利能力的范围由法人成立的宗旨和业务范围确定,因此法人权利能力范围不尽相同。

第二,行为能力方面的差别

自然人的行为能力有完全与不完全之分,而法人的行为能力总是有限的。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有可能分离,而法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都是同时产生、同时消灭的。

2、物:法律认可、为人类所认识和控制、具有经济价值、具有独立性。活人的人身不能成为物、人身的部分只有脱离人身时才能成为物。

3、权利、义务的关系:

(1)结构上,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前提是在一对法律关系中。

(2)数量上,总量相等。前提是在一对法律关系中或者在一个社会里面。

(3)产生和发展上,两者经历了从浑然一体到分裂对立再到相对一致的过程。在原始社会,权利义务是浑然一体的,随着阶级、国家的出现,权利和义务发生分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权利和义务趋于统一,每个人享有多大权利就必须负有多大义务。不存在只有权利没有义务或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的个人。

(4)价值上,在历史上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同,在不同的国家地位有主次之分。等级特权社会遵循义务本位;民主法治社会遵循权利本位,义务设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4、法律事实与法律关系之间的关系:

(1)同一个法律事实可以引起多个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2)多个法律事实(事

实构成)可以引起一个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判断1:甲强迫乙与自己签订了买卖合同,这在甲乙之间形成了一个合同法律关系。

判断2:任何法律关系都只反映国家意志。

判断3:甲和乙自愿签订了买卖合同,日后乙违约,没有将货物如期发给甲,那么,甲乙之间形成一个保护性法律关系。

判断4:甲将乙打伤后向乙赔偿,这在甲乙之间形成一个双向法律关系。

判断5:对于法人,权利能力都是相同的,行为能力则有完全与不完全之分。

判断6:活人的人身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判断7:月嫂合同的客体之一是小孩的健康、安全。

判断8:权利与义务相互以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权利的存在是为了保障义务的履行。判断9:任何人享有权利,就必须承担义务。

判断10:太阳照射是法律事件。

“在法学家们以及各个法典看来,各个个人之间的关系,例如缔结契约这类事情,一般是纯粹偶然的现象,这些关系被他们看作是可以随意建立或不建立的关系,它们的内容完全取决于缔约双方的个人意愿。每当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创造出新的交往形式,例如保险公司等的时候,法便不得不承认它们是获得财产的新方式。”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2009年卷一第91题)

A.契约关系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建立的社会关系

B.各个时期的法都不得不规定保险公司等新的交往形式和它们获得财产的新方式

C.法律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既有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思想关系的属性,又有物质关系制约的属性

D.法律关系体现的是当事人的意志,而不可能是国家的意志

孙某的狗曾咬伤过邻居钱某的小孙子,钱某为此一直耿耿于怀。一天,钱某趁孙某不备,将孙某的狗毒死。孙某掌握了钱某投毒的证据之后,起诉到法院,法院判决钱某赔偿孙某600元钱。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年卷一第7题)

A.孙某因对其狗享有所有权而形成的法律关系属于保护性法律关系

B.由于孙某起诉而形成的诉讼法律关系属于第二性的法律关系

C.因钱某毒死孙某的狗而形成的损害赔偿关系属于纵向的法律关系

D.因钱某毒死孙某的狗而形成的损害赔偿关系中,孙某不得放弃自己的权利

二、立法

立法分为广义的立法和狭义的立法。广义的立法泛指一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及认可的活动。狭义的立法仅指享有国家立法权的机关的立法活动,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修改、废止宪法和法律的活动。我们所说的是广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属于立法。

判断2:立法是对社会资源的第一次分配。

三、执法

包括广义的执法和狭义的执法。广义的执法包括行政和司法,狭义的执法仅指行政,我们讲

判断2:县政府对两村土地使用权属的裁决属于执法。

四、司法

司法,又称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

判断2:法官进行案外调解属于司法。

五、守法

守法即法的遵守,是指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以法律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活动。

1、守法的主体,是所有人、所有组织,包括共产党。

2、守法的范围,是一切法律渊源。

3、守法包括消极、被动的守法,即不违法;也包括积极、主动的守法,即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判断1:守法就是不违法。

判断2:守法只需要遵守制定法。

市民张某在城市街道上无照销售食品,在被城市综合管理执法人员查处过程中暴力抗法,导致一名城市综合管理执法人员受伤。经媒体报道,人们议论纷纷。关于此事,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2008年卷一第4题)

A.王某指出,城市综合管理执法人员的活动属于执法行为,具有权威性

B.刘某认为,城市综合管理机构执法,不仅要合法,还要强调公平合理,其执法方式应让一般社会公众能够接受

C.赵某认为,如果老百姓认为执法不公,就有奋起反抗的权利

D.陈某说,守法是公民的义务,如果认为城市综合管理机构执法不当,可以采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方式寻求救济,暴力抗法显然是不对的

六、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一)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

1、归责原则:

(1)责任法定原则

是指法律责任在法律规范中预先规定,当出现违法行为或法定事由时,按照事先规定的责任性质、范围和方式追究法律责任;

(2)公正原则

①对任何违法、违约行为都要追究相应的责任;

②责任与违法程度或损害后果相均衡;

③综合考虑行为人承担责任的多种因素,做到合理地区别对待;

④依法律程序追究法律责任,即做到程序正当;

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对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必须同样地追究法律责任。(3)效益原则

是指在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时,应当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讲求法律责任的效益。

(4)合理性原则

是指在设定及归结法律责任时应考虑人的心智与情感因素,以期真正发挥法律责任的功能。

2、免责分为:时效免责、不诉免责、协议免责、自首免责、立功免责、因履行不能而免责【注意】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不可抗力、无责任能力是无责,不属于免责。

3、法律责任竞合:同一主体、实施了一个行为、该行为同时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责任构成要件、数个法律责任之间相互冲突。

【注意】对于不同法律部门间法律责任的竞合,一般来说,应从一重。但各个国家的做法存在不同,有的国家禁止竞合,有的国家赋予当事人选择权。

判断1:任何法律规则都必然规定法律责任。

判断2:违法必然产生法律责任。

判断3:法律责任都是由违法引起的。

判断4:任何责任都可能因履行不能而免责。

判断5:不同国家对待法律责任竞合的态度是一样的。

(二)法律制裁

1、法律制裁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对不主动承担法律责任的人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2、法律制裁分为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违宪制裁。

判断1:有法律责任就必然要进行法律制裁。

判断2:大龙钢铁公司与鳄鱼机械厂因购销合同发生纠纷,经过上海市仲裁委员会仲裁,裁决大龙钢铁公司赔偿鳄鱼机械厂3万元。这是对大龙钢铁公司进行法律制裁。

判断3:宪法规范不具有制裁性。

七、法律监督

法律监督包括广义的法律监督和狭义的法律监督。广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由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狭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特定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我们讲的是广义的法律监督。

1、法律监督的要素:监督主体、监督客体、监督内容、监督权、监督规则

的法律监督。

判断2:检察院对小李的犯罪行为提起公诉,这属于狭义的法律监督。

判断3:法官和检察官的监督属于法律职业群体的监督。

专题四法律技术

一、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是指能够作为法官审判依据的规范或者资料。

1、根据是否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分为正式渊源(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和非正式渊源(正义标准、理性原则、政策、道德信念、社会思潮、习惯等)。

【注意】

(1)不同国家的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是不同的。

(2)适用原则:

①没有正式渊源,才能适用非正式渊源。

②有正式渊源的时候,只能在正式渊源不能为所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提供明确答案的情形下才能适用非正式渊源。这些情形包括:第一,适用某种正式渊源会与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强制性要求和占支配地位的要求发生冲突;第二,一项正式渊源可能会产生出两种以上解释的模棱两可性和不确定性。

【注意】(1)法律部门与法的渊源都是对规范性文件所做的分类,但分类标准不一样。法律部门是根据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式所做的分类,法律渊源是根据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制定机关和效力等级所作的分类。(2)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成为法的渊源的前提是缔结或参加。(3)规章不属于我国法的正式渊源。(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是否属于我国法的正式渊源,存在争议,但从我国的司法实践来看,法院和法官在审判案件中必须援引相应的司法解释,故仍属于正式渊源。

判断1:国际法不是法的部门,但属于法的渊源。

判断2: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法的部门和法的渊源划分,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不一样的。判断3:当代中国法律体系是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组成的。

判断4:习惯经过国家认可后便成为法的正式渊源。

张某过马路闯红灯,司机李某开车躲闪不及将张某撞伤,法院查明李某没有违章,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判李某承担10%的赔偿责任。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08年卷一第5题)

A.《道路交通安全法》属于正式的法的渊源

B.违法行为并非是承担法律责任的唯一根源

C.如果李某自愿支付超过10%的赔偿金,法院以民事调解书加以确认,则李某不能反悔D.李某所承担的是一种竞合的责任

二、法适用的一般原理

(一)法适用的目标

法律人适用法律的最直接目标是获得一个合理的法律决定。在法治社会,所谓合理的法律决定,是指法律决定具有可预测性(确定性)和可接受性(正当性)。法律决定的可预测性是形式法治的要求,可接受性是实质法治的要求。

1、可预测性

(1)法律决定的可预测性,是指作出法律决定的人在作出决定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避免武断和恣意。

(2)法律人为保障其法律决定的可预测性,必须将法律决定建立在既存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且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适用法律规范,如推理规则和解释方法。

2、可接受性

(1)法律决定的可接受性,是指按照实质价值或者某些道德考量,法律决定是正当或正确的。这些实质价值或者道德,主要是指特定法治国家或者宪政国家的宪法规定的、并被该国公民所承认的、法律和国家权力应该保障与促进的实质价值,例如人权、自由、平等。(2)法律人保障其法律决定的正当性不同于非法律人的区别在于:通过运用特定法律人共同体所普遍承认的法学方法,如类比推理或客观目的解释,保证其法律决定与实质价值或道德的一致性。

3、紧张关系

(1)法律决定的可预测性与可接受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在实质上,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之间的紧张关系的一种体现。

(2)从作为整体的法治来说,法律人应该努力在可预测性与可接受性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

点。在现代法治社会,人们总是要求法律决定具有高度的可预测性,同时具有高度的正当性。(3)对于特定国家和特定时期的法律人来说,首先理当崇尚的是法律的可预测性,因此法律决定的可预测性具有初始的优先性。

(二)法适用的步骤——三段论

大前提:法律规范(如:《刑法》第232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小前提:案件事实(如:小王故意杀害了小张,且情节严重)

结论:判决结果(小王应处死刑)

【注意】(1)大前提和小前提之间在具体适用时可能存在顺序颠倒;(2)案件事实与法律规范有时并非完全吻合,需要法官对法律规范作出解释,因此,法律解释对于法律适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3)三段论中“大前提”是价值判断,“小前提”是事实判断,“最后的结论”是价值判断。

(三)法律证成

法律证成即法官必须论证这个具体的案件为什么要适用这个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法律后果或者说从该法律规范中推导出的法律决定或裁决为什么是合适的。在这个意义上,法律适用就是一个法律证成的过程。

1、分类

法律证成可以分为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法律决定必须按照一定的推理规则从相关前提中逻辑地推导出来,属于内部证成;对法律决定所依赖的前提的证成,属于外部证成。

2、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的关系

(1)外部证成保证内部证成的前提正当

(2)外部证成和内部证成都是一个三段论的过程

判断1:村委会成员是不是《刑法》第93条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这是一个事实判断。判断2:小王有没有构成盗窃罪,这是一个价值判断。

判断3:利用ATM故障从ATM中取钱,属不属于盗窃金融机构,这是一个内部证成。

关于法的适用与法律论证,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2009年卷一第56题)

A.法的适用所处理的问题,既包括法律事实问题也包括法律规范问题,还包括法律语言问题

B.法的适用通常采用逻辑中的三段论推理

C.法的适用只要有外部证成即可,毋需内部证成

D.法律论证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与法律推理、法律解释没有关系

关于法律论证中的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08年卷一第52题)A.法律论证中的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之间的区别表现为,内部证成是针对案件事实问题进行的论证,外部证成是针对法律规范问题进行的论证

B.无论内部证成还是外部证成都不解决法律决定的前提是否正确的问题

C.内部证成主要使用演绎方法,外部证成主要使用归纳方法

D.无论内部证成还是外部证成都离不开支持性理由和推理规则

三、法律解释

(1)法律解释的特点、分类、方法

1、对于立法解释,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省级人大常委会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对法律的立法解释要求。国务院各部门、省级政府向国务院提出对行政法规的立法解释要求;

2、对于行政解释,国务院部门的法制机构、省级政府法制机构可以向国务院法制机构提出对行政法规的行政解释要求。

3、对于司法解释,如果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发生分歧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或决定。

判断1:张律师认为,我国刑法中毒品犯罪中的毒品概念,应当参照卫生部《精神药品目录》和《麻醉药品目录》的规定进行解释。张律师使用的解释方法属于目的解释。

判断2:文理解释方法永远优于目的解释方法使用。

判断3:较大的市的政府可以对自己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进行立法解释。

判断4:国家税务总局在执法过程中对《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条例》第70条进行行政解释。判断5:最高人民法院对《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条例》第90条在审判活动中如何具体应用进行司法解释。

200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规定:“刑法规定的'信用卡',是指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2009年卷一第51题)

A.该解释是学理解释

B.该解释属于有权解释

C.该解释和刑法本身具有同等效力

D.该解释所采用的是文理解释

在一起案件中,主审法官认为,生产假化肥案件中的"假化肥"不属于《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中的"产品"范畴,因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七条对"生产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有专门规定。关于该案,法官采用的法律解释方法属于下列哪一种?(2008年卷一第6题)A.比较解释 B.历史解释

C.体系解释 D.目的解释

为是杀人行为;所以结论是:对王某应当处以死刑。这个判断过程是一种有效的演绎推理。判断2:假设因为存在条件(1)有只猫在第一间房子的屋顶上;(2)有只猫在第二间房子的屋顶上;(3)有只猫在第三间房子的屋顶上。所以结论是:很有可能所有房子的屋顶上都有一只猫。这个判断过程是一种归纳推理。

判断3:假设因为条件(1)S是法定的某罪;(2)a是产生S的要素;(3)b是产生S的要素;(4)c是产生S的要素;所以结论是:S是由于a、b、c等要素产生的。这个过程是一个有效的设证推理。

判断4:假设因为条件(1)案件因素a、b从属于S的范畴;(2)案件因素a从属于T的范畴;所以结论是:b可能从属于T的范畴。这个评判过程在法学上是一种类推。

关于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下列哪一说法可以成立?(2009年卷一第9题)

A.作为一种法律思维活动,法律推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绝对事实和真相

B.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活动,法律推理完全独立于法律解释C.法官在进行法律推理时,既要遵守和服从法律规则又要在不同利益冲突间进行价值平衡和选择

D.法律推理是严格的形式推理,不受人的价值观影响

周某半夜驾车出游时发生交通事故致行人鲁某重伤残疾,检察院以交通肇事罪起诉周某。法院开庭,公诉人和辩护人就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质证,就法的适用展开辩论。法庭经过庭审查实,交通事故致鲁某重伤残疾并非因周某行为引起,宣判其无罪释放。依据法学原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2009年卷一第92题)

A.法院审理案件目的在于获得正确的法律判决,该判决应当在形式上符合法律规定,具有可预测性,还应当在内容上符合法律的精神和价值,具有正当性

B.在本案中,检察院使用了归纳推理的方法

C.法院在庭审中认定交通事故致鲁某重伤残疾并非因周某行为引起,这主要解决的是事实问题

D.法庭主持的调查和法庭辩论活动,从法律推理的角度讲,是在为演绎推理确定大小前提

专题五简答题与论述题

一、简答题

(一)类型

1、单考点型

简答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并阐释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的基本内涵。(2007年试卷四第一题,20分)

2、多考点型

(1)请根据以下材料,从法与政治(教材第80-81页)和法的作用(教材第20-21页)的角度简答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2008年卷四第一题,20分)

据新华社4月13日电:2006年4月,中共中央提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

《法制日报》2008年2月1日报道:2007年岁末,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时指出,要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这“三个至上”所蕴含的精神,不仅体现了执政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2)从法律意识与法律职业的关系的角度(教材第70-71页),简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的重要性。(2008年延期区卷四第一题,20分)

(3)1840年鸦片战争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农业社会是封闭保守的。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封建法律面临挑战。清朝统治者迫于内外压力,于20世纪初下诏修律,以收回领事裁判权为契机,法的现代化从制度层面上在中国正式启动。

新中国成立后60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国法的现代化以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为建设目标,历经曲折考验,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的法治思想和观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凝练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地指引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并推向深入,形成了以"三个至上"重要观点为精神实质和根本原则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2009年卷四一题,20分)

请结合中国法治现代化(教材第73页)发展进程,简答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三个至上"重要观点的认识。

(二)答题方法

先各自答,再找结合点。

最明显的结合点就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具有促进作用。

(三)参考资料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三个至上”

2007年12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即“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重要观点。

(1)重大意义

第一,“三个至上”从三个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实质,在法律思想史上第一次划清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原则界线,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指明了政治方向,明确了历史使命,提供了科学方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三个至上”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本质要求。

第三,“三个至上”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属性。

(2)精神实质

第一,党的事业本质上就是人民的事业。坚持党的事业至上,必须切实增强党的观念,始终做到党在心中,确保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各项工作中得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必须旗帜鲜明地同干扰、破坏党的事业,同干扰、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为作斗争,把确保国家安全特别是政治安全放在各项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实际行动捍卫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政权,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利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宪法法律至上体现在宪法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体现在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必须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必须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3)“三个至上”的内在关系

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高度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事业就是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也领导人民遵守和执行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树立、维护和尊重宪法法律的权威;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就是为了协调、保障和发展自己的利益,人民利益就是宪法和法律的最高价值。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①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中国化进程就已开始,特别是在中国共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