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b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疾病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

b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疾病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

b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疾病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
b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疾病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

【综述】b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疾病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

杨帅

【摘要】 b型流感嗜血杆菌(H ib)是引起儿童细菌性脑膜炎和包括肺炎在内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的病原

菌之一。在H ib疫苗使用之前,H ib所致脑膜炎在欧美等许多国家的发病率高达30/10万~600/10万,病死率5%,

致残率30%~40%。我国的监测结果显示,15岁和5岁以下人群H ib脑膜炎的发病率分别为418/10万和1017/10万,

病死率为917%,2114%的存活患儿留有精神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后遗症。本文对H ib感染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

流行概况、实验室诊断、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流感嗜血杆菌;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37814+1;R392233;R18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850(2008)06-0465-04

流感嗜血杆菌(Hae m ophilus influenzae,H i),尤其是b型(H ib),是引起儿童细菌性脑膜炎和包括肺炎在内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1〕。也能引起其他严重的侵袭性疾病,包括会厌炎、脓毒症、蜂窝组织炎、脓毒性关节炎、中耳炎、骨髓炎、心包炎和肺炎等疾病。脑膜炎和部分重症肺炎主要由H ib引起,其他则大多由不定型H i(NTH i)引起,尤其是老年人的慢性支气管炎〔2〕。H ib感染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 WHO统计结果显示全世界每年有300万例患者受H ib感染,其中死亡6万例,病死率为2%〔3〕。H ib 感染疾病成为又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1 病原学

1892年Pfeiffen首次从流感患者中分离到H i,H i 是一种革兰阴性小杆菌,常呈多形态性,无鞭毛,无芽胞形成,需氧或兼性厌氧,由于在人工培养时必须供给新鲜血液(V、X因子)才能生长,故名嗜血杆菌〔4〕。有荚膜的H i含荚膜多糖抗原,具有型特异性,利用血清学反应可分为a、b、c、d、e、f6个血清型,其中H ib是最主要的致病菌;无荚膜的H i称为NTH i(Non-type H i)〔5〕。

2 流行病学

211 传染源

人类是H ib惟一已知的宿主。受H ib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是该病的传染源。大多数传播是通过

作者单位:天津市南开区卫生防病站,100004

作者简介:杨帅,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与携带者接触所致,而携带者人数大大超过发病者。212 传播途径

H ib较广泛地寄居于正常人的上呼吸道,该病主要由呼吸道分泌物通过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进行传播〔5〕。在咽喉部获得感染,可导致咽喉无症状携带,并可持续数月,在感染者中少数人发生侵袭性疾病。咽喉携带H ib的发生率各国不同,在发达国家,携带率为l%~4%;在发展中国家则资料不多,冈比亚H ib携带率为33%。H ib携带率与年龄和H ib发病率密切相关,在发达国家,1岁儿童携带H ib罕见,而在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携带率高达3%~5%;发展中国家的H ib疾病发病较早,在那伐鹤(Nav oj o)印第安人H ib携带常见于3月龄儿童〔6〕。

213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5岁以下儿童是该病的高危人群,在美国5岁以下儿童H ib感染率为100/10万,其中脑膜炎为60/10万,占2/3;某些人群(如北美印第安人及爱斯基摩人)5岁以下儿童H ib脑膜炎的发病率高达300/10万~500/10万〔7〕。

214 危险因素

21411 环境因素:H ib携带或H ib感染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家庭人口数增加、居住拥挤、日托中心工作人员和与侵袭性H ib疾病密切接触者〔8〕。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由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亦可促进H ib的传播。暴露于吸烟和其他呼吸道刺激物可促进H ib的定居,并增加定居后侵袭性疾病的危险性〔6〕。

21412 宿主因素:H ib定居后发生侵袭性疾病的危险性与个体的H ib免疫水平有关。新生儿H ib抗体流行率较高,系由被动母传抗体获得。抗体滴度在3~4月龄最高,然后由于自然暴露于H ib或其他有交叉反应抗原的病原菌,致使儿童早期抗体逐渐上升。H ib

疾病发病率在新生儿低,在婴儿中期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8〕。在各种出血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如镰状细胞性贫血、无脾、抗体缺陷综合征、补体缺陷和恶性肿瘤(尤其在放疗期间)〕的病人中,H ib侵袭性疾病的危险性较高。美国H I V感染的成人侵袭性流感嗜血杆菌疾病(可分型和不能分型)发病率呈中度增加,但H I V感染对H ib疾病的发病率尚不清楚。许多研究表明,男女性H ib疾病发病率相同,但也有几份报告指出,男性儿童的发病率增加20%~50%。人群中H ib脑膜炎发病率的变化似乎不能仅以社会经济状况不同来解释,表明遗传因素可影响对侵袭性H ib疾病的易感性,如居住在我国香港的中国儿童H ib脑膜炎发病率比美国和欧洲人低10~20倍〔6,9〕。

3 流行概况

311 流行现状

31111 国外流行情况:在H ib疫苗使用之前H ib 所致脑膜炎在欧美等许多国家的发病率高达30/ 10万~600/10万,病死率5%,致残率30%~40%,但不同地区报告的5岁以下儿童的脑膜炎发病率差异很大,如英国为18/10万~33/10万,美国为60/10万,澳大利亚为3219/10万〔10〕,斯堪的那维亚国家、美国、澳大利亚的一些土著民族高达150/10万~450/10万,而在美国的Apache和Navaj o地区则高达500/10万〔11〕。不同人种小儿H i脑膜炎的发病率差异也很大,美国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5岁以下儿童H i 脑膜炎发病率高达500/10万〔11〕,北欧国家5岁以下儿童b型(H ib)脑膜炎的年发病率为26/10万~35/10万,西欧为25/10万~28/10万,美国加利福尼亚为60/10万,小于1岁的婴幼儿则达113/10万〔12〕。20世纪80年代在许多国家研制和推广了H ib 疫苗后,这些国家的H ib所致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消灭〔13〕。

31112 国内流行情况:我国学者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已对H ib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有所认识,如1943年樊培禄等首次在成都报告了2例H i脑膜炎,1956年(半年)上海传染病医院报告43例,病例数逐年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培养技术的提高,而不是发病绝对数的增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儿童医院开展了对流免疫电泳(C I E),其对儿童H ib检测的阳性率为25%,表明H ib脑膜炎在小儿细菌性脑膜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14〕。到目前为止,国内最大的一次H ib脑膜炎流行病学监测是由北京儿童医院在合肥市进行的儿童细菌性脑膜炎流行病学调查〔15〕。结果表明,我国合肥地区H ib脑膜炎占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5117%,3年中15岁和5岁以下人群H ib脑膜炎的发病率分别为418/10万和1017/10万,病死率为917%,存活患儿中2114%留有精神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后遗症。

312 流行特征

31211 地区分布:H ib感染疾病呈世界性分布,已有数十个国家有本病报告,但各地区的流行强度不同。H ib疫苗使用前欧美等许多国家的发病率较高,但不同地区报告的5岁以下脑膜炎发病率差异很大。亚洲尤其是我国的H ib脑膜炎发病率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使用疫苗前的水平,这与这些地区普遍存在滥用抗生素现象有关〔2〕。

31212 时间分布:H ib感染疾病冬季发病较高,夏季较低。分析嗜血杆菌在呼吸道成功定植并继发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主要与环境温度、呼吸道黏膜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以及菌株自身抗原性强弱等因素有关。寒冷季节一方面使人们的户外活动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冷空气的吸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呼吸道黏膜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使纤毛活动下降,影响分泌物的排除。这些因素均有利于嗜血杆菌在呼吸道黏膜成功定植,从而使感染相应高发〔16〕。

31213 人群分布:总的来说H ib感染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这种男性儿童较女性易患H ib感染同男性儿童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情况相一致,与感染的机会有关,但其性别之间的比例在不同国家不同疾病间有所不同,如瑞士部分地区患会厌炎的男女性比例为2∶1,脑膜炎则为114∶1;澳大利亚会厌炎男女性之比为55∶1,脑膜炎为1108∶1〔17〕。我国报告的结果也有差异,沈叙庄报道〔18〕,在确诊的32例小儿H ib病人中,男女性别比为114∶1,黄达枢报道的则为2∶1。

H ib脑膜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发病年龄小,婴幼儿易感性高,主要与这一时期体液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大量报道均表明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下,且以4~18个月年龄组为最危险。北京儿童医院的32例经脑脊液培养和对流免疫电泳(C I E)证实的脑膜炎中2岁以内的可达9910%, 1岁以下者可达6818%。

4 实验室诊断

411 培养法

培养法是检测H i的最基本方法。由于H i的生物学特点及临床标本的杂菌因素,合适培养基的选择对提高分离率至关重要。以往的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含H i生长所需的Ⅹ、Ⅴ因子)对呼吸道标本H i的分离并不理想,检出率仅为816%。Chap in等通过改良在培养基中加入万古霉素50mg/L、杆菌肽

300μg/L和克林霉素110μg/L等抑制杂菌生长,使分离率提高至5919%。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标本在2h内的及时送检接种对检出率亦极为重要〔19〕。

412 血清学法

主要是检测标本中的H i抗原成分。最早用于检测H i感染的方法是乳胶凝集实验。对脑脊液的快速鉴定比常规培养法的阳性率要高,且受抗生素的应用影响小。随后,对流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 I S A)及放射免疫标记法单克隆抗体技术被应用于H i的抗原检测,并使检出率极大提高。

413 分子生物学测定法

由于PCR方法的建立,使快速敏感地检测特定目的基因成为可能,van Ketel等〔20〕首先将PCR方法用于检测脑脊液标本中的H i。与常规培养法和血清学法比较,PCR法使检出率明显提高(1915%, 39/200),并可以区分出有无荚膜的存在。随后, Tenover等〔21〕使用PCR法检测脑脊液中H i的同时,用基因探针同时检测其中耐氨苄西林的基因,可进一步区分其中的氨苄西林耐药菌株,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PCR法的运用使H i检测技术进入新的时代。胡惠丽等〔22〕用直接原位聚合酶链反应(I SPCR)探寻H i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死亡病例中的地位,证实H ib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细菌之一,与患儿死亡有关系;亦说明直接用I SPCR检测儿童肺炎病原有灵敏、特异和可定位的特点。近年来还有学者通过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检测H ib。姜敏等〔23〕运用nested-PCR与玻片凝集法检测H ib 及氨苄西林耐药株。

5 预防控制措施

511 哺乳喂养

哺乳喂养对<6月龄儿童提供>90%的保护率,提示乳汁中抗体对鼻咽定居H ib可能有影响。

512 被动免疫

用超免疫球蛋白制剂作被动免疫疗法,对高危婴儿侵袭性H ib疾病可提供长达4个月的保护期〔6〕。513 化学预防

抗生素疗法可消除口咽部携带H ib。在美国等地,利福平20mg/kg口服,每天一次,连服4d,最大剂量600mg/d,一个月以下新生儿剂量减半,可降低6倍以上续发感染的风险,预防与侵袭性H ib疾病儿童密切接触者中的续发病例〔2〕。H ib对某些最有效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说明预防的重要性。

514 菌苗预防

由H ib荚膜多糖共价连接到蛋白载体或细菌膜蛋白复合物而构成的H ib结合疫苗于20世纪80年代末进入临床应用。自引入疫苗后,在美国5岁以下儿童H ib病发生率降低了98%〔24〕。H ib疫苗不仅能有效保护个体不受H ib侵袭,而且能降低人群中H ib携带率,有效地减少传染源,因此也能降低未接种疫苗儿童的感染〔25〕。接种H ib疫苗是预防H ib感染疾病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目前应用的H ib结合疫苗主要有4种:①H ib荚膜多糖结合白喉类毒素(PRP-D);②H ib寡糖-CRM197结合菌苗(Hboc);③H ib荚膜多糖结合奈瑟脑膜炎双球菌表面蛋白菌苗(PRP-OMP O);④H ib荚膜多糖结合破伤风类毒素(PRP-T)。HBoc 可与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和百日咳菌苗结合成Hboc-DTP,一次接种可以预防四种疾病。我国于1996年引进H ib疫苗,目前应用的H ib疫苗属多糖-蛋白结合疫苗,我国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于2003年成功研制H ib疫苗并批量生产,在儿童中推广使用,进口疫苗主要有葛兰素史克、默沙东、巴斯德H ib结合疫苗〔26〕。

H ib感染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的身体健康,预防控制H ib感染疾病刻不容缓,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该病的监测、预防控制工作,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预防控制知识,提高人们的防病意识和知识水平,推广应用H ib疫苗,尽快将这种疫苗纳入国家计划免疫,控制H ib感染疾病在我国暴发与流行。

参 考 文 献

〔1〕 Gl obal Pr ogra mme for Vaccinces and I m munizati on(GP V)1The WHO positi on paper on Hae m ophilus2influenzae type b conjugate

vaccines〔J〕1W eeklyep i2de m i ol ogical Record,1998,73

(10):64-681

〔2〕 董柏青,唐振柱,林玫1小儿流感嗜血杆菌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1广西预防医学,2002,8(4):249-2531

〔3〕 杨永弘,沈叙庄1重视儿科感染性疾病,关注疫苗与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1中华儿科杂志,2002,40(4):193-1951〔4〕 吴昕,贾作民1H ib感染性疾病的免疫预防〔J〕1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6,34(4):76-801

〔5〕 郑建红1流感嗜血杆菌在临床感染中的特点〔J〕1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6,23(5):209-2121

〔6〕 蔡彩萍1B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预防〔J〕1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9,10(3):128-1301

〔7〕 王亚娟1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J〕1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7,24(5):263-2661

〔8〕 Lerine OS,Kane M,Pierce NF1Devel opment,evalucti on and

i m p lementati on of H I B vaccines for young chidren in devel op ing

contries2current status and p ri ority acti ons1Pediatr I nfect D is J,

1998,17(Supp l9):95-1131

〔9〕 Srair HA,Aman H,al2Mada m,et al1Bacterialmeningitis in Sau2 di children1I ndi on J Pediatr,1992,59(6):719-7211

〔10〕 沈叙庄1小儿嗜血流感杆菌脑膜炎的流行病学概况及预防〔J〕1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2,7(1):472491

〔11〕 Eugene VM,Katherine LB,O rin S L,et al1Toward eli m inati on of Hae m 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carriage and disease a mong high2risk

American I ndian children〔J〕1Am J Public Health,2000,90

(10):1550215531

〔12〕 Granoff DM,M illie B1HaemopH ilus influenzae infecti ons in Fresno County1Calif ornia:A p r os pectiv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age,race,

and contact with a case on incidence of disease〔J〕1I nfect D is J,

1980,141(1):40-461

〔13〕 B lack S B,SH inefield HR1I m munizati on with oligosaccharide con2 jugate Hae m 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HbOC)vaccine on a large

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 on populati on:extended f oll ow2up

and i m pact on Hae m ophilus influenzae ep ide m i ol ogy〔J〕1Pediatr

I nfect D is,1992,11(8):610-6131

〔14〕 姜敏,杨永弘1中国b型流感嗜血杆菌研究历程〔J〕1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5):448-4501

〔15〕 杨永弘,冷志勤,陆达林,等1合肥市小儿b型流感嗜血杆菌性脑膜炎的发病调查〔J〕1中华医学杂志,1998,78(4):

251-2531

〔16〕 李云1儿童呼吸道嗜血杆菌的感染情况分析〔J〕1现代预防医学,2009,36(7):1389-13921

〔17〕 沈叙庄1小儿嗜血流感杆菌感染流行病学及预防〔J〕1临床儿科杂志,1992,10(4):281-2831

〔18〕 沈叙庄,杨永弘,张桂荣,等1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32例临

床分析〔J〕1中华传染病杂志,1990,8(4):2421

〔19〕 沈军1流感嗜血杆菌检测的研究进展〔J〕1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8,3(2):151-5511

〔20〕 van Ketel RJ,de W ever B,van A l phen L1Detecti on of Hae m ophi2 lus Influenzae in cerebr os p inal fluids by poly merase chain reacti on

DNA a mp lificati on〔J〕1J Med M icr obi ol,1990,33(4):271

-2761

〔21〕 Tenover FC,Huang MB,Rasheed JK,et al1Devel opment of PCR assays t o detect a mp icillin resistance genes in cerebr os p inal fluid

sa mp les containing Hae m ophilus influenzae〔J〕1J Clin M icr obi ol,

1994,32(11):2729-27371

〔22〕 胡惠丽,胡翼云,何乐健,等1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死亡病例中b型流感嗜血杆菌的检测〔J〕1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26(8):604-6071

〔23〕 姜敏,胡翼云,高薇,等1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流感嗜血杆菌b型检测中的应用〔J〕1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6,

6(1):18-211

〔24〕 姚越(编译)迈向全球的b型流感杆菌免疫接种〔J〕1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4,27(5):212-

2131

〔25〕 扈晶,赵宝明,尤铭德1b型流感嗜血杆菌及其疫苗研究进展〔J〕1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8,26(4):77-791

〔26〕 温群文,李博1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及其防治〔J〕1疾病控制杂志,2008,12(1):6-851

(收稿日期:2009-07-13)

【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对文稿中参考文献书写格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请按G B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举例:

〔期刊〕序号 作者(1~3位作者全部列出,3位以上者只列前3位,后加“,等”或“,et al”)1文题(参考文献类型标识)1刊名,年份,卷(期):起页-止页1

举例:

〔1〕 黄冰,黄文华,钟女奇,等1小鼠胚胎干细胞在六种培养体系的培养观察〔J〕1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0,8(1):1-61

〔2〕 Bottz F,Kirchneks S,N icklasW,et al1Detecti on of pasteurellceae in r odents by poly merase clain reacti on analysis〔J〕1Lab Ani m Sci,1998,48(Supp l):542-5461

〔书籍〕序号 作者1题名1见:主编者1书名(参考文献类型标识)1版次(第1版可略)1出版地:出版社,年份:起页-止页1

或:序号 主编1书名(参考文献类型标识)1版次1出版地:出版社1年份:起页-止页1

举例:

〔1〕 李梦东,主编1实用传染病学〔M〕12版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92-961

〔2〕 Cu mm ings JL,Bens on DF1De mentia:a clinical app r oach〔M〕12nd ed1Bost on:Butter woth-Heine mann,1992:47-751

〔3〕 汪敏刚1支气管哮喘〔M〕1//戴自英,主编1实用内科学18版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833-8401

〔4〕 W einstein L,S wartzMN1Pathol ogic p r operties of invading m icr oorganis m s〔M〕1//Sode man WA J r1Pathol ogic physil olgy:mecha2 nis m s of disease18th ed1Philadel phia:Saunders,1974:457-4721

本刊编辑部

(整理)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使用说明书.

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使用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 英文名称: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Conjugate Vaccine 汉语拼音:b Xing Liuganshixueganjun Jiehe Yimiao 【成分和性状】 本品系由纯化的b型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多糖与破伤风类毒素共价结合而成。为无色透明液体。 有效成分:纯化的b型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多糖。 辅料:氯化钠。 【接种对象】 本疫苗适用于3月龄婴儿~5周岁儿童。 【作用与用途】 本疫苗接种后,可使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用于预防由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侵袭性感染(包括脑膜 炎、肺炎、败血症、蜂窝组织炎、关节炎、会厌炎等)。 【规格】 每瓶为0.5ml。每1次人用剂量为0.5ml,含纯化b型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多糖应不低于10μg。 【免疫程序和剂量】 接种部位:臀部外上方1/4处或上臂外侧三角肌肌内注射。 自3月龄开始,每间隔1个月接种1次(0.5ml),共3次,在18月龄时进行加强接种1次;6~12月龄 儿童,每间隔1个月或2个月接种1次(0.5ml),共2次,在18月龄时进行加强接种1次;1~5周岁儿 童,仅需注射1次(0.5ml)。 【不良反应】 注射后一般反应轻微,接种部位可出现轻微红肿、硬结、压痛、偶有局部瘙痒感,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即可自行消退。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全身反应:主要为发热反应(多在38.5℃下),偶有烦躁、嗜睡、呕吐、腹泻、食欲不振,偶见非典型 的皮疹,一般可自行缓解。 【禁忌】

(1)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 (2)已知对该疫苗的任何成分过敏,特别对破伤风类毒素过敏者。 (3)严重心脏疾病、高血压、患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者。 【注意事项】 (1)以下情况者慎用:家族和个人有惊厥史者、患慢性疾病者、有癫痫史者、过敏体质者。 (2)使用前应充分摇匀,如出现摇不散的凝块,异物,疫苗瓶有裂纹、标签不清或过期失效者,均不得使 用。 (3)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免疫缺陷患者注射本疫苗可能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4)应备有肾上腺素等药物,以备偶有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急救用。接受者应在现场观察至少30分钟。 (5)本疫苗可与本公司生产的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混合后接种,不可与其他公司疫苗混合后接种。 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时,应在不同的部位注射。 (6)在任何情况下,疫苗中的破伤风类毒素不能代替常规破伤风类毒素的免疫接种。 (7)本疫苗严禁冻结。 【贮藏】 于2~8℃避光保存和运输。

流感嗜血杆菌肺炎

疾病名:流感嗜血杆菌肺炎 英文名:hemophilus influenza pneumonia 缩写: 别名:流感嗜血杆菌性肺炎 ICD号:J14 分类:呼吸科 概述:流感嗜血杆菌肺炎(hemophilus influenza pneumonia)是由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肺部炎症。过去认为本病在成人中罕见,主要发生在6个月~5岁的婴幼儿,常并发化脓性脑膜炎。近年来,流感嗜血杆菌在成人肺炎中地位为临床所认识,据统计10%~20%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由流感嗜血杆菌引起,33%~65%的医院内肺炎首先是鼻咽部流感嗜血杆菌内源性吸入作为始动菌,继发其他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而致。 流行病学:人类是流感嗜血杆菌的惟一宿主,它寄居于正常人的上呼吸道,无荚膜型菌株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均视为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鼻腔带菌率为25%,喉部带菌率为45%,大多为无荚膜型菌株,3%~15%为b型流感嗜血杆菌,但在婴幼儿集聚的机构,鼻咽部b型流感嗜血杆菌的带菌率高达58%,在成人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心脏病、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长期吸烟人群中,鼻咽部分分离到b型流感嗜血杆菌的机会增多。 本病具两个高发年龄组,即6个月~5岁的婴幼儿组和有基础疾病的成人组。男女均可发病,在婴幼儿组男女之比约1.5∶1,成人组男女相当。秋冬季为发病高峰季节,常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某些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病毒可促进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的发生,尤其在流行性感冒流行之际,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的发病率增加且病情严重。1892年Pfeiffer观察到此现 象,并首次从流感患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分离出流感嗜血杆菌,被误认为流感的病原菌而定名沿用至今。 病因:流感嗜血杆菌作为革兰阴性小杆菌,约1.5μm×0.3μm大小,呈杆状、丝状等多形 性。在急性感染标本中多以短小球杆菌形态出现。本组细菌不形成芽孢,无鞭毛,不能运动,部分菌株具有多糖荚膜。本菌为需氧菌,营养要求高,需X和V两种生长因子。X因子为存在于血红蛋白中的一种血红素,为含铁的卟啉,耐高温,是细菌合成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辅基,这些酶类是细菌氧化还原反应传递电子的重要物质。V因子为一种维生素B类物质,血液中所含的V因子通常处于被抑制状态,经80~90℃加热10min 后可使V因子释放。因此,流感杆菌在巧克力培养基上生长较佳。培养24h后,菌落可呈三种形态:M型(黏液型)、R型(粗糙型)和S型(光滑型)。有荚膜的菌株菌落呈M型,黏稠并有C D D C D D C D D C D D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附件1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为做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简称“人禽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预防和控制人禽流感病例的发生、传播,特制定本方案。 1 调查目的 1.1调查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为疫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2 发现和追踪病、死禽类及人禽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1.3 发现人传人的线索,并寻找其证据,为及时做好流感大流行应对准备提供依据。 2 组织与准备 2.1 启动条件 卫生行政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监测系统报告、群众反映、媒体报道、疫情通报等途径获知本辖区内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1)发生经省级及以上农业部门证实的禽流感疫情。 (2)发现人禽流感预警病例。 (3)发现人禽流感疑似、确诊病例。 (4)发现其他需要排除人禽流感的病例或需要开展调查的相关情况。 2.2 组织及实施 2.2.1县级卫生部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疫情调查的组织及领导;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开展禽流感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2小时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时采取

相应预防、控制措施,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根据需要,可请求上级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 2.2.2市级及以上卫生部门市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派遣调查组前往疫情发生地进行调查;市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应邀或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派遣前往疫区指导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2.3 调查准备 调查单位应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目的、调查组人员组成,确定成员的任务及职责。调查组成员一般包括有关领导、流行病学工作者、临床医生、消毒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其它相关人员等。 3 调查内容和方法 3.1背景资料收集 3.1.1当地地理、气象、人口等资料的收集 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当地相关部门等方法了解当地的地理状况(如地理位置、流域、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植被、湖泊、河流、交通状况等)、气象资料(如年均气温、年均月气温、年均降雨量、年均月降雨量、年均湿度、当年月均气温及月均降雨量及月均湿度等)、农林业(土地使用、农业种植、养殖业、野生动物、候鸟迁徙情况等)、人口资料(最新的人口总数、年龄别构成、流动人口数)、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如国民经济总产值、人均产值、医院数量及床位数、学校数量等)、其它相关资料如特殊风俗及生活习惯等。 3.1.2历史及横断面相关资料调查

国产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PRP_TT加强免疫效果评价

b型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Hib)可引起严重的脑膜炎、肺炎、会厌炎、蜂窝组织炎及骨关节感染。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Hib可引起约300万5岁以下儿童患病,其中38.6万患者死亡,30%~40%的Hib脑膜炎患者有神经系统后遗症[1]。Hib结合疫苗于1987年批准上市后,一些国家在短期内几乎消灭了这种疾病,但数年后,在大量人群中 基金项目:科技部疫苗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2008BA166B01).作者单位:1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菌种室(北京100050); 2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兰州730046). 通讯作者:谢贵林,E-mail:glxie@lzsws.gs.bnet.cn 【临床观察】 国产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PRP-TT加强免疫效果评价 李亚南1乔瑞洁2李红1刘佳2王浩2史晓玲2叶强1谢贵林2 【摘要】目的评价国产b型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Hib)结合疫苗PRP-TT的加强免疫效果。方法分别用安儿宝和呵儿贝两种Hib结合疫苗,对在广西柳州市常住儿童进行3、4、5月龄3针免疫,1年后,进行第4剂加强免疫。分别于3针免疫1年后和加强免疫1个月后采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和体外杀菌实验(Serum bactericidal assay,SBA)分别检测免疫前后血清IgG抗体浓度和加强免疫后SBA抗体滴度。结果安儿宝和呵儿贝疫苗3针免疫1年后,血清IgG抗体几何平均数浓度(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s,GMCs)分别为3.17μg/ml和3.00μg/m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gG抗体浓度在1.00μg/ml以上的血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9%(62/78)和76%(115/15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免疫后1个月,两种疫苗免疫血清中IgG抗体GMCs分别为71.33μg/ml和65.35μg/m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G抗体浓度均能100%达1.00μg/ml以上。两种疫苗加强免疫后的血清IgG抗体浓度与各自加强免疫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免疫后,两种疫苗免疫血清的SBA抗体滴度分别为5263和463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疫苗免疫后血清IgG抗体浓度和SBA抗体滴度均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696和0.689,P<0.05)。结论3针免疫1年后,两种疫苗免疫血清中IgG抗体仍保持较高的水平,第4剂加强免疫后,抗体水平迅速显著升高,100%达1.00μg/ml 以上,且具有有效的体外杀菌功能。 【关键词】嗜血菌,流感,b型;疫苗,结合;免疫接种,加强;免疫效果 【中国图书分类号】R378.4+1R39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03(2011)02-0213-04 Immune Effect of a Booster with Domestic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PRP-TT Conjugate Vaccine LI Ya-nan△,QIAO Rui-jie,LI Hong,LIU Jia,WANG Hao,SHI Xiao-ling,YE Qiang,XIE Gui-lin(△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Contro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logical Products,Beijing10005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mmune effect of a booster with domestic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Hib)PRP-TT conjugate vaccine.Methods The infants resided in Liuzhou City,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China were inoculated with two kinds of PRP-TT conjugate vaccine(Anerbao and Heerbei)respectively,for3times at ages of3,4and5months,and boosted with the same kind of vaccine12months later.The serum samples were collected12month after the3rd dose and one month after the booster,and determined for IgG titers by ELISA and serum bactericidal assay(SBA)respectively.Results The 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s(GMCs)of serum IgG of infants12months after inoculation with3doses of Anerbao and Heerbei were3.17and 3.00μg/ml respectively,which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percentages of serum samples with antibody con-centration of more than1.00μg/ml were79%(62/78)and76%(115/152)respectively,which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One month after the booster,the GMCs of serum IgG of infants inoculated with the two kinds of conjugate vaccines were 71.33and65.35μg/ml respectively,which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while the percentage of serum samples with antibody concentration of more than1.00μg/ml was100%.The serum IgG concentration after booster with each vaccin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booster(P<0.05).The SBA titers of serum IgG after booster with Anerbao and Heerbei were5263 and4637respectively,which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However,the serum IgG concentrations after inoculation with the two kinds of conjugate vaccines were related to the corresponding SBA titers(r=0.696,0.689,P<0.05).Conclusion The serum IgG12months after inoculation with two kinds of PRP-TT conjugate vaccines for3times remained at high levels,and in-creased rapidly after a booster,all of which reached more than1.00μg/ml and showed effective bactericidal activities in vitro.【Key words】Haemophilus,influenzae,type b;Vaccine,conjugate;Immunization,booster;Immune effect

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

附录A 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最初调查表

附录B 高致病性禽流感现地调查表 疫情类型(1)确诊(2)疑似(3)可疑 B1疫点易感禽与发病禽现场调查 B1.1 最早出现发病时间:年月日时, 发病数:只,死亡数:只,圈舍(户)编号: B1.2 禽群发病情况: B1.3袭击率: 计算公式:袭击率=(疫情暴发以来发病禽数—疫情暴发开始时易感禽数)x 100% B2可能的传染来源调查 B2.1发病前30d内,发病禽舍是否新引进了家禽? (1 )是(2 )否

B2.2发病前30d内发病禽场/户是否有野鸟栖息或捕获鸟? (1 )是(2 )否 B2.3发病前30d内是否运入可疑的被污染物品(药品)? (1 )是(2 )否 B2.4最近30d内是否有场外有关业务人员来场?(1)无(2)有,请写出访问者姓名、单位、访问日期,并注明是否来自疫区

B2.5发病场(户)是否靠近其他养禽场及动物集散地? (1 )是(2 )否 B2.5.1与发病场的相对地理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 B2.5.2与发病场的距离 _______________ 。 B2.5.3其大致情况 _________ 。 B2.6发病场周围10公里以内是否有下列动物群? B2.6.1 猪,_________ 。 B2.6.2野禽,具体禽种: ________ 。 B2.6.3野水禽,具体禽种: _________ 。 B2.6.4田鼠、家鼠: __________ 。 B2.6.5 其它:_________ 。 B2.7 在最近25-30d内本场周围10公里有无禽发病?(1)无(2 )有,请回答: B2.7.1发病日期: _________ 。 B2.7.2病禽数量和品种: _________ 。 B2.7.3确诊/疑似诊断疾病: _________ 。 B2.7.4场主姓名: _________ 。 B2.7.5发病地点与本场相对位置、距离:___________ 。 B2.7.6投药情况:。

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

·临床研究·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的 安全性及免疫原性 罗凤基1,李丽1,张国辉2,张政1,王朝云1,杨立清1,艾星1,白云骅1,芦强1,时念民1 1.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100021; 2.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北京100021 摘要:目的评价诺华公司生产的b型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Hib)结合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方法,将320名2~5月龄健康婴幼儿按照1∶1的比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种3剂诺华公司生产的Hib结合疫苗,对照组接种3剂某进口Hib结合疫苗,每剂间隔1个月,接种部位和途径均为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每剂接种后30min、6h、24h、48h、72h,对观察对象进行主动安全性观察;每剂接种后4~28d,观察对象主动报告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别于接种前和全程免疫后28d 采集指血,ELISA法测定Hib-PRP抗体水平,评价疫苗的免疫原性。结果实验组3针总局部反应发生率为12.67%,对照组3针总局部反应发生率为14.6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第1针局部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第2、3针局部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3针总全身反应发生率为19.33%,对照组3针总全身反应发生率为22.3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针次全身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接种疫苗后,Hib-PRP抗体水平≥1.0μg/ml的比例分别为97.33%和95.8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b-PRP抗体水平≥0.15μg/ml的比例均为100%。实验组和对照组接种疫苗后,Hib-PRP抗体水平分别为(3.82±39.76)和(5.22±43.22)μg/ml。结论未观察到诺华公司Hib结合疫苗与某进口Hib结合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存在差别。 关键词: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安全性;免疫原性 中图分类号:R378.4+1R39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03(2013)07-0991-04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conjugate vaccine LUO Feng-ji*,LI Li,ZHANG Guo-hui,ZHANG Zheng,WANG Zhao-yun,YANG Li-qing, AI Xing,BAI Yun-hua,LU Qiang,SHI Nian-min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enter of Chaoyang District,Beijing City,Beijing100021,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SHI Nian-min,E-mail:shinianmin@https://www.doczj.com/doc/f418889280.html,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Hib)conjugate vaccine manufactured by Novartis International AG.Methods A total of320healthy infants at ages of2~5month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ial and control groups according to a ratio of1∶1.The infants in trial group were injected i.m.with three doses of Hib conjugate vaccine manufactured by Novartis,while those in control group with an imported Hib conjugate vaccine,each at an interval of one month.Local and systemic adverse reactions were observed30min,6h,24h,48h and72h after each dose.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s)were collected4~28d after each dose.Hib-PRP antibody levels in sera were determined before the first dose and28d after the last dose by ELISA respectively,based on which the immunogenicity of vaccine was evaluated.Results The total local adverse reaction rates were12.67%in trial groups and14.69%in control group,which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local adverse reaction rate in trial group after the first dos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while those after the second and third dos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The total systemic adverse reaction rates were19.33%in trial group and22.38%in control group,which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systemic adverse reaction rates after each dose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rial and control groups(P>0.05).The proportions of subjects with Hib-PRP antibody levels of not less than1.0μg/ml were97.33%and95.80%in trial and control groups 通讯作者:时念民,E-mail:shinianmin@https://www.doczj.com/doc/f418889280.html,

关于中国甲型H7N9禽流感爆发流行病学特征的初步报告-中文版

关于中国甲型H7N9禽流感爆发流行病学特征的初步报告-中文版

关于中国甲型H7N9禽流感爆发流行病学特征的初步报告 摘要:背景2013年2-3月中国发生第一例人感染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确诊病例。截至4月17日,通过分析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来揭示目前中国H7N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测方法分离出H7N9病毒者判定为确诊病例。对每个H7N9病毒感染的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获得其人口学特征、暴露史、病例时间表信息。对密切接触者实行7天医学观察,对有临床症状者采集咽拭子标本并进行RT-PCR检测H7N9病毒。结果82例确诊病例中,平均年龄为63岁(2~89),73%为男性,84%为城镇居民,病例分布在中国的六个省市。根据现有掌握的77例病例信息,4人为涉禽人员,77%有活禽接触史,其中鸡接触率为76%。82例确诊病例中17例(21%)死亡,死亡病例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1天,60例危重,4例临床轻症病例出院,1例儿童病例未住院。两起家庭聚集性事件中,没有证据表明H7N9禽流感病毒存在人与人之间传播。1689例密切接触者中,1251例完成了医学观察,其中19例(1.5%)有呼吸道症状,H7N9病毒检测均呈阴性。结论大部分病人感染H7N9病毒表现为重症,病例间均无流行病学关联。密切接触者中无实验室证据表明H7N9病毒存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不排除这两个家庭内有限的人际传播。 2013年2月-3月,中国东部地区首次发现人类感染新型甲型H7N9流感病毒,其临床特点是急性重症性肺炎、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并致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CDC)分析了2013年4月17之前报告的H7N9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在这份报告中,我们总结了病例调查的初步结果,并继续追踪监测密切接触者,这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调查。 方法 病例定义:在世界卫生组织(WHO)2006年发布的H5N1病例定义的基础上,对此次人类感染H7N9病毒的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定义(附录S1,全文见“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实验室检测结果见附录S2。

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

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 (结合)联合疫苗告知书 尊敬的_______________儿童家长: 全球每年约有1300万儿童死于感染性疾病,其中脊髓灰质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感染、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这五大感染性疾病是导致婴幼儿死亡或残疾的主要原因。 五大感染性疾病疾病危害 1 脊髓灰质炎 (俗称小儿麻痹症)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疾病。小儿麻痹症无特效治疗方法,一旦瘫痪将造成终身残疾,影响孩子一生幸福。 2 b型流感嗜血杆菌(简 称Hib)引起的侵入性 感染 包括细菌性脑膜炎、肺炎和败血症等疾病,主要发生于2岁以下 的儿童,特别是婴儿,是引起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3 百日咳婴幼儿在频繁的咳嗽中常常出现惊厥和窒息,有5%-6%会出现并发症,多发生在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中,是婴幼儿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4 白喉通过飞沫传播,严重时可引发呼吸道阻塞或死于中毒性心肌炎。在地方性流行区,白喉的病死率仍超过10%。 5 破伤风一种致死性疾病,可引发肌肉强直和痉挛,严重时可诱发猝死。 婴幼儿如不住院和接受加强治疗,死亡率几乎可达100%。 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简称五联疫苗)是预防以上五种疾病的有效方法。它可以同时有效预防五种疾病带给孩子的威胁,并大大减少接种次数,减少孩子因注射引起的疼痛次数,降低婴幼儿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节省家长多次往返接种点的时间。五联疫苗属于第二类疫苗,需自愿自费接种。 注意事项: 1.接种对象:五联疫苗适用于2月龄以上(含2月龄)的婴幼儿。 2.接种部位:五联疫苗应采用肌肉注射,对婴儿推荐最佳注射部位为大腿前外侧(中间三分之一处)。 3.接种禁忌:①对该五联疫苗的任一组份或对百日咳疫苗(无细胞或全细胞百日咳)过敏,或是以前接种过含有相同组份的疫苗后出现过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者;②患有进行性脑病者;③以前接种百日咳疫苗(无细胞或全细胞百日咳疫苗)后7天内患过脑病者;④发热或急性疾病期间必须推迟接种本品。 4.不良反应:全身和注射部位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腹泻、呕吐、食欲不振、嗜睡、异常哭闹;注射部位触痛、红斑和硬结等。 5.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查看产品说明书。若本告知书的内容与产品说明书发生冲突的,以产品说明书为准。 6.来接种时请带好接种证及接种告知书;接种后留观30分钟。 7.本着“知情同意、自愿自费”原则,如符合接种条件,请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五联疫苗,费用为 (含注射器、注射费),并在下面空格处签名。 接种时间为年月日,接种地址:。 接种单位:(盖章) 我已了解以上说明,我的孩子身体健康,符合接种条件,自愿自费接种。 签名:时间:我已阅读以上说明,明白相关疾病对儿童的危害,但暂不接种。 签名:时间:

(整理)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

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 b Xing Liuganshixueganjun Jiehe Yimiao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Conjugate Vaccine 本品系用纯化的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CPS)抗原,通过己二酰肼(ADH)与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蛋白共价结合制成。用于预防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儿童的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肺炎等。 1 基本要求 生产和检定用设施、原料及辅料、水、器具、动物等应符合“凡例”的有关要求。 2 制造 2.1 菌种 生产用菌种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的有关规定。 2.1.1 菌种名称及来源 采用b型流感嗜血杆菌CMCC58547或CMCC58534菌株,来源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2.1.2 种子批的建立 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的规定。 2.1.3 种子批的传代 主种子批启开后传代次数不超过5代,工作种子批启开后至接种发酵罐培养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 2.1.4 种子批菌种的检定 检定菌种可用含羊血的巧克力培养基或Hib综合培养基。 2.1.4.1培养特性 b型流感嗜血杆菌菌种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含羊血的巧克力培养基或在Hib综合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生长需要X因子(氯化血红素)、V因子(β辅酶A);卫星试验阳性,菌落形状灰白色、半透明、光滑凸起,湿润,边缘规则。 2.1.4.2染色镜检 应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有荚膜,有时连成线状,亦可有单个阴性球菌。 2.1.4.3 生化反应 发酵葡萄糖、木糖、半乳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蔗糖、乳糖和果糖。赖氨酸脱羧酶反应呈阴性。 2.1.4.4血清学试验 将在35~37℃培养的菌苔,与Hib免疫血清进行玻片凝集试验,应有强凝集反应。 2.1.5 种子批的保存 种子批应冻干后保存于8℃以下。

我国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

我国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 医脉通2014-02-20发表评论分享 文献标题:Epidemiology of human infections with avian influenza A(H7N9) virus in China.文献来源:N Engl J Med 2014 Feb 370 6 :520-32 从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21日,H7N9病毒感染确诊病例已超过200例,其中2013年12月1日以后持续发病的H7N9确诊病例已超过65例。2014年2月6日,NEJM 发表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冯子健教授等关于我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论文。 2013年2月到3月间,我国确诊了第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本研究对每个确诊的H7N9病毒感染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并描述了2013年12月1日之前确诊的H7N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确诊病例采用RT-PCR、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测等手段确定H7N9病毒的存在。获取确诊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接触史、病情时间轴等相关信息。对有疾病症状的密切接触者监测7天,并采集有症状进展的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标本,通过RT -PCR检测是否存在H7N9病毒。 研究结果表明,在确诊为H7N9病毒感染的139例患者中,中位年龄为61岁(年龄范围为2岁-91岁),71%患者为男性,73%患者为城镇居民。确诊病例分布在我国的12个地区。9人为家禽从业人员,在可获得信息的131名患者中,82%有包括鸡类在内的活禽接触史。 共有137人(99%)住院治疗,其中125人(90%)患有肺炎或呼吸衰竭,现有数据的103名患者中有65名(63%)入住重症监护室。47人(34%)在疾病期的中位时间21天后院内死亡,88人出院,2例重症患者仍住院接受治疗,2例患者未入院接受治疗。 在4个家庭聚集性病例中,不能排除H7N9病毒人传人。除聚集性病例中的二代病例外,2675名患者密切接触者完成了监测,其中28名进展为呼吸道症状(1%),所有接触者的H7N9病毒呈阴性。 我国139例H7N9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 研究发现 1.139例确诊病例分布在10个省和2个直辖市,主要在华东地区。大多数H7N9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特征为:年龄较大(平均年龄61岁)、男性(71%)、城镇居民(73%)。

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精选版

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附录A 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最初调查表

附录B 高致病性禽流感现地调查表 疫情类型(1)确诊(2)疑似(3)可疑 B1 疫点易感禽与发病禽现场调查 B1.1 最早出现发病时间: 年月日时,发病数:只,死亡数:只,圈舍(户)编号: 。 B1.2 禽群发病情况: 圈舍(户)编号家禽品种日龄发病日 期 发病数开始死 亡日期 死亡数 B1.3 袭击率: 计算公式:袭击率=(疫情暴发以来发病禽数÷疫情暴发开始时易感禽数)×100% B2 可能的传染来源调查 B2.1 发病前30d内,发病禽舍是否新引进了家禽? (1)是(2)否 引进禽品种引进数 量 混群情 况* 最初混 群时间 健康状 况 引进时 间 来源 * 混群情况为:(1)同舍(户)饲养(2)邻舍(户)饲养(3)饲养于本场(村)隔离场,隔离场(舍)人员应单独隔离

B2.2 发病前30d内发病禽场/户是否有野鸟栖息或捕获鸟?(1)是(2)否 鸟名数量来源鸟停留地 点* 鸟病死数 量 与禽畜接触频 率** * 停留地点:包括禽场(户)内建筑场上、树上、存料处及料槽等; ** 接触频率:指鸟与停留地点的接触情况,分为每天、数次、仅一次。 B2.3 发病前30d内是否运入可疑的被污染物品(药品) (1)是(2)否 物品名称数量经过或存放地运入后使用情 况 B2.4 最近30d内是否有场外有关业务人员来场(1)无(2)有,请写出访问者姓名、单位、访问日期,并注明是否来自疫区。 来访人来访日期来访人职业/ 电话 是否来自疫区 B2.5 发病场(户)是否靠近其他养禽场及动物集散地? (1)是(2)否 B2.5.1 与发病场的相对地理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

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

人禽流感(human avian influenza)是由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某些感染禽类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高热、咳嗽和呼吸急促,病情轻重不一,严重者可致败血症、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而致人死亡 根据禽流感致病性的不同,可以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性禽流感 最近国内外由H5N1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禽流感称人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危害巨大 流感病毒是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一个成员,由特异的核糖核蛋白抗原区分为甲、乙、丙三型,均能引起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中甲、乙型可引起人类流感流行,乙、丙型仅能对人致病,甲型则可对人、猪、马、海洋哺乳动物和禽致病. 禽流感病毒系甲型流感病毒中的一些毒株,某些亚型(H5、H7)对禽类有高致命性,但近年发现可传染给人。 传染源: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其它禽类、野禽或猪也可成为传染源。已有证据显示病人也有可能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被感染。目前尚缺乏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流行特征:突然暴发,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季节性不强,来源常不明。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因扩散主要通过粪便中大量的病毒粒子污染空气。 临床表现:1、禽类的表现:(1)潜伏期极不一致,从几小时到几天,疾病常突然发生,迅速蔓延,病鸡事先往往没有任何症状就可发生死亡。(2)症状变化多端,从隐性至致死性感染,取决于受害的禽种、年龄、病毒、并发感染和环境因素等。(3)病鸡死亡前常表现精神沉郁、身体蜷缩、共济失调、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中毒症状,肿头,眼睑周围浮肿,肉冠和肉垂肿胀、出血甚至坏死,鸡冠发紫。 2、人感染禽流感后的临床表现:急性起病,早起表现类似普通流感,主要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有些患者可见眼结膜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摄氏度以上,热程1~7天,一般为2~3天。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半数患者有肺部实变体征,血白细胞升高,淋巴细胞大多降低,血小板正常。骨髓穿刺示细胞增生活跃,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伴出血性吞噬现象。部分患者ALT增高,咽拭子细菌培养阴性。重型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发病1周内很快进展为呼吸窘迫,肺部实变体征,随即发展为呼吸衰竭,即使接受辅助通气治疗,大多数病例仍然死亡。还可出现肺炎、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 不同亚型的临床特点:感染H9N2亚型的患者通常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感染H7N7亚型的患者常表现为结膜炎 重型患者大多为H5N1亚型病毒感染

流行病学调查表

流行病学调查表

————————————————————————————————作者: ————————————————————————————————日期: ?

附表1 流行病学调查表 一、病例的发现/报告情况 1.病例的首次发现单位(具体到科室): 1.1联系方式: (1)电话: (2)传真: (3)E-mail: 1.2发现时间: □□□□年□□月□□日□□时□□分 2.首次报告单位: 2.1接到报告单位: 2.2报告方式: □电话□传真□E-mail□网络直报□其它 2.3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分 2.4报告疾病名称: 3.首次报告时,是否进行网络直报: □是□否 3.1若进行网络直报,报告单位为: 3.2报告时间: □□□□年□□月□□日□□时□□分 3.3 报告疾病名称: 二、病例一般情况 1.病例姓名: 家长姓名(若是儿童,请填写): 2.性别: □男□女 3.民族: 4.出生日期: □□□□年□□月□□日(如出生日期不详,则实足年龄:□□岁或□□月) 5.身份证号码:□□□□□□□□□□□□□□□□□□(或家长身份证号码) 6.户籍:省市县(区) 乡(街道) 村(栋) 组(单元)号 7.现住址: 省市县(区) 乡(街道) 村(栋) 组(单元) 号 8.学习或工作单位: 9.联系电话:(1)手机:(2)家庭电话: (3)其它联系人电话: 10.职业:□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学生□教师□保育保姆 □餐饮业□商业服务□工人□民工□农民 □牧民□渔(船)民□干部职员□离退人员□家务 □待业□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其他 三、病例的发病与就诊经过 1.发病日期:□□□□年□□月□□日 2.发病地点: □家中□单位□其他 3.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前,是否自行服药: □是□否□不知道 3.1若自行服药,则服药种类: 4.请填写以下就诊情况: 就诊次数就诊单位就诊日期治疗天数诊断结果是否隔离入住院时间门诊/住院病历号转归第1次

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症状,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治疗【专业知识】

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症状,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治疗【专业知识】 疾病简介 流感杆菌(Hemophilus influenzae)是人类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以往一直被误认为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菌,但实际致病范围极广,除引起呼吸道病变外,尚可引起脑膜炎、败血症、结膜炎、女性生殖道感染、蜂窝织炎等。不仅是婴幼儿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亦是成人感染的病原菌之一。疫苗可预防由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小儿脑膜炎、败血症、脊髓炎、中耳炎、心包炎等严重疾病。最适宜5岁以下小儿。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病源菌:根据不同的生化反应可分为6个生物型:Ⅰ、Ⅱ、Ⅲ、Ⅳ、Ⅴ和Ⅵ。致病者多为Ⅰ、Ⅱ、Ⅲ和Ⅳ型。根据荚膜多糖抗原性不同,可将有荚膜菌分为a、b、c、d、e和f 6个血清型。b型致病力最强,其次为e和f。根据细菌外膜蛋白(OMP)又可分为不同的亚型。有荚膜者致病力大于无荚膜者。 流感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也可通过孕妇产道感染。新生儿由于有来自母体的被动免疫,故2个月内发病率低,3个月至3岁儿童的血清抗体水平最低,此期易产生感染。 二、发病机制 本菌可引起急性化脓性炎症、菌血症、败血症。内毒素为重要致病因素,内毒素即可使实验动物死亡。有荚膜菌,特别b型可引起原发性感染。无荚膜菌也是病原菌,多引起继发性感染,其致病力主要来自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可继发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百日咳、支气管炎的患者。感染后可产生抗荚膜特异性抗体而获得保护性免疫力。而特异的荚膜多糖可中和机体在感染过程中形成的抗体,抵抗体内白细胞的吞噬,还可能抑制呼吸道黏膜纤毛的活动。 症状体征 一、症状1.肺炎:80%为有荚膜的b型菌引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