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种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种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种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自治区农业农村经济积极适应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妥善应对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攻坚时期。为正确把握区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发展态势、引领自治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自治区发改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新政办发…2009?173号)和《农业部关于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要求,结合新时期夯实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稳定与繁荣的基本要求,编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种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一章“十一五”农业发展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中央和自治区强有力的强农惠农政策带动下,自治区各级党政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把“三农”问题摆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有力措施,在各族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发展目标,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全区农业总产值1376.89亿元,增长231%。粮食总产量1170.70万吨,增长33.5%,实现了粮食生产“区内平衡、略有节余”总体发展目标;棉花总产量达到247.9万吨,增长26.7%,棉花总量、单产、商品调拨量等连续18年位居全国首位;油料总产量66.62万吨,增长71.1%;甜菜总产量486.97万吨,增长16.2%;全区地方西甜瓜总产量405万吨,增长80%;蔬菜总产量1233.8万吨,增长43.1%,其中生产反季节蔬菜241万吨,增长102.7%。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273.6万千瓦,增长39.05%,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0%,位于全国第二位。乡镇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完成增加值200亿元,增长88.4%。

(二)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已形成面积超200万亩以上的粮食主产区5个、100万亩以上的棉花主产区5个、15万亩以上的油料主产区4个;设施农业异军突起,反季节蔬菜、瓜果、食用菌、花卉等设施农业初具规模,2010年面积达到108.9万亩,比2005年增加1倍多;以酿酒葡萄、啤酒花、枸杞、红花、番茄、甜菜、油葵、亚麻等为主导产品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份额,已形成若干区域性优质高产特色产业带,成为国内外极具竞争力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其中番茄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占世界产量的20%、出口量占国际贸易量的1/4;红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60%以上,啤酒花和枸杞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0%和50%以上。

(三)农业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积极推进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农村沼气工程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金农工程”、退耕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和测土配方施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4%,农业病虫害有效防治面积达到3500万亩,防治处臵率达到95%,绿色防治面积占到总防治面积的30%,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400万亩;已有50万个农牧户用上了清洁燃料,受益人口近200万人,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改善。

(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迅速崛起,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设施农业每年以10万亩以上速度扩张,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产业,2010年温室大棚平均亩产值1.05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80元,已成为新疆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外向型农业的重要内容。同时,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快,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县6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88个、认定生产基地303个,面积达到1646万亩;有16个县市创建了30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427.8万亩,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88家,绿色食品产品达到204个;有效使

用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16家,有机食品64个。2009年农副产品及精深加工农产品出口总额达6.62亿美元,约占地产品出口总额的1/4。

(五)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围绕四大基地建设和构建高效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普及常规技术,突出推广高新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转化和保鲜储藏水平。农村信息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业信息化深入推进,一批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一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得到重点推广,优良品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达到35%左右;粮棉高产攻关、高新节水、标准化生产等重大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区积极推广滴灌、低压管道灌溉等高新节水新技术,面积达到240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86个县(市)全覆盖,面积达到3129万亩。

(六)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显著提高。到2010年底,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764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达8881家,比2005年增长8.3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自治区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319家,其中国家级23家,重点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了全区65%以上农户增收,覆盖基地面积2700多万亩,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流通体系更加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能力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674个,合作社成员数21.8万个,带动非成员50余万户,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抗御市场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七)农民收入实现持续较快增长。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43元,较“十五”末增长87%,“十一五”年均增速达到13.1%,比“十五”增速加快4.3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收入构成发生积极变化,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继续增加,从2006年来的五年间,共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862.48万人次,实现务工收入228.87亿元,人均2654元;农村二三产业和外出务工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从2005年的25.5%提高到26.8%。同时,随着国家补贴惠农政策的实施,粮棉主产区农民转移性收入比重也明显提高。

(八)地方国有农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方国有农场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税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农场职工人均减负153元;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场10个,在自治区农业发展中示范带动作用更加明显,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6.7亿元,比2005年增长43.6%,职均纯收入5682元,比2005年增长40.9%,职工养老、医疗等基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了农场职工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

“十一五”全区农业经济发展成就巨大,经验丰富,启示深刻。概括起来有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增加投入,保护和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坚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四大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必须坚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推广服务水平,不断增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保障作用;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区内外、国内外市场、资源,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和合作,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发展体制,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坚持团结稳定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手硬,紧紧依靠和调动全系统力量,做到全区“一盘棋”,形成推动“三农”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取得以上巨大成就的同时,新疆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得到进一步解决:(一)农业发展质量不高。农业增长方式仍旧以数量型粗放型为主,集约化程度和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还不到位,产业和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矛盾仍在较大程度上存在,优势、特色产业规模效应尚未充分显现,资源性、原料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市场开拓能力亟需提高,南北疆农民收入差距拉大。

(二)农业基础保障能力仍较薄弱。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素质不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手段落后,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加工转化中的应用水平较低,农业面源污染尤其农田残膜污染呈加重趋势,农机化发展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

(三)产业化水平低,加工转化能力弱。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还不强;标准化、规范化、商品化的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滞后,龙头企业地域分布不均衡、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水平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农民有序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

(四)农业生产融资困难。商业银行农村网点少,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较高、资金额度有限,加上农民贷款担保体系还未完全建立,龙头企业和农民贷款难问题突出,农业发展资金短缺,致使农业生产物化投入能力有限。

(五)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加。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人地矛盾愈加突出,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水平和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难度较大。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较差,转移就业增收任务艰巨。

此外,还存在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滞后,综合执法能力不强,与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

第二章“十二五”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农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分析和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

义。“十二五”时期我区农业总体上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存在对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要求。

一、有利条件与发展潜力

(一)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好。中央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继续稳定、完善、强化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国家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实施“向西开放”,新疆农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2号),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又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2010年国家还将出台加快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决策。这些宏观政策将给农民带来越来越多的实惠,促进新疆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新疆现有耕地近6200万亩,人均耕地2.95亩,为全国人均数的2倍多,耕地后备资源2.23亿亩,居全国首位。有大小河流570多条,地表年径流879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153亿立方米,淡水资源充沛;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600-3500小时,居全国第二位,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蕴育了多样性的农作物品种资源,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有100多种。葡萄、哈密瓜、番茄、啤酒花、枸杞等特色农产品以特有的品质饮誉国内外,是全球最适合番茄生长的地区之一。

(三)向西开放的区位地缘优势明显。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约占中国与邻国边境线总长度的1/4。新疆是连接中西亚地区的枢纽核心,是我国与中亚、欧洲连接的唯一的陆上大通道,目前已有17个一类口岸对外开放。与新疆接壤的中亚、俄罗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市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新疆的区位地缘优势更加突出。发挥好新疆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和便捷的陆路口岸运输联系,提升向西开放水平,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上加强与这些国家在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对新疆进一步开拓国外市场、发展外向型农业和利用境外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制约因素

(一)地方财政收入低,农业发展的经济基础薄弱。不仅自治区财力十分紧张,绝大多数县(市)财政是靠补贴的“吃饭”财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十分有限。全区乡、村两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达82.81亿元,村均85万元,“吃饭”财政导致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不足7%。加之新疆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贫困人口比重较大,农民自身积累对农业的投入也十分有限。自治区农业发展经济基础薄弱的局面,短期内还难以改变。

(二)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新疆绿洲经济区不到总面积的10%,森林覆盖率仅为4.02%,沙化土地面积已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40%以上,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近年,新疆每年约有900多万亩农田遭受风沙危害,使土壤中的有

机质、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流失,理化性质变差,保水保肥能力下降,直接影响到粮食、棉花等农作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虽然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53亿立方米,但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仅为44亿立方米。并且,沙尘、大风、干旱、洪害、雪灾、寒流霜冻、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农业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失,严重制约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产品市场半径大,提高竞争能力困难增多。在国外市场方面,目前农产品进口关税已降到较低水平,国外农产品进口压力加大,农产品出口面临的贸易摩擦增多,技术壁垒增强。新疆周边国家均是欠发达国家,居民消费水平不高,农副产品现实需求量还很有限。并且,尚未与周边国家建立农副产品绿色通道或签订农副产品贸易协议,灰色通关等不平等贸易限制了新疆农副产品大量进入中亚市场。从国内市场方面,新疆远离东部农副产品消费发达省区,陆路交通距离内地中心消费城市都在3000公里以上,农副产品运输成本高,市场半径过大严重限制了农产品销售,造成的损耗也很大。与此同时,我区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

(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劳务创收能力较差。总体来看,新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素质不高、农牧民增收渠道狭窄等方面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方面,全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1年,在外出农民工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20%,就地就近转移能力较差;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农民因语言障

碍外出务工就业能力普遍较低,致使就业区域小、流动性差、增收渠道狭窄。

第三章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任务

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自治区农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自治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强基础、保供给、促增收、惠民生”的基本思路,遵循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把加快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竞争力强的产业格局作为抓手,把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加市场竞争能力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质量,按照“提高质量、增加效益、调优结构”的要求,大力推进粮食、棉花、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四大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工转化、市场开拓四大能力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的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机械化、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确保农业不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促进自治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我区农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高度重视发展特色农业和保护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特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围绕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开发、引进和应用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和特色农产品精加工、综合技术,把传统适用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加强特色农业技术的普及与培训工作。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既要考虑区内市场,更要着眼区外、国外市场,立足多样化、优质化市场需求,突出区域特色,选择具有地方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生产潜力大的产品和产业,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壮大。

——坚持以质取胜的原则。大力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立足于全面提高优势特色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完善检测检验和监督体系,切实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发展优势农产品要立足于开发整个产业,构建优势产业群体,着眼于提高产业的竞争力。要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延伸产业链,推进产业升级,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区。

三、基本任务

根据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二五”时期,自治区农业发展要努力完成四大基本任务:——确保粮棉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区内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国家粮食安全后备基地建设,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适应市场需求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和品种结构。立足做大做强棉花产业,合理调控生产布局,稳定棉花面积,挖掘潜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从数量和质量上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加快推广农业节本增效品种和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开辟农村内部就业和增收领域;不断增强农民非农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认真落实惠农补贴政策,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

——提高农业支撑保障能力。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强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工程、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高效节水

工程、土壤肥料水体系建设工程、农村清洁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综合执法能力建设,夯实农业基础支保障展能力。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农业生产内涵挖潜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进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技术;适时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由基地建设向市场开拓转型,大力提高现代农业市场开拓能力和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推动现代农业由生产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基地建设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产业层次由农产品初级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加快农业生产从数量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转变。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开拓和外销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农产品品牌名牌创建活动”,集中力量扶持区内企业创建名牌、品牌,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的国内外知名品牌,显著提高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

四、发展目标

根据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我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未来五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发展目标:(一)主要农产品供应保持平稳增长。到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3000万亩,平均单产450公斤/亩,生产能力保持在1350万吨,其中优质小麦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单产400公斤以上,产量达到600万吨以上,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1200万亩,单产600公斤以上,产量达720万吨以上,玉米精深加工企业大幅度提高附加值,订单玉米面积达到

200万亩。棉花播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左右,平均单产130公斤/亩以上,比2010年增长近5%,总产260万吨以上,保持300万吨棉花生产能力。全区油料播种面积达到450万亩,产量达到75万吨;甜菜种植面积根据市场需求达到160-180万亩,年生产甜菜640-720万吨以上,制糖80-90万吨。

(二)设施农业和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实现快速发展。到2015年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50万亩,比2010年新增4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和拱棚面积分别达到90万亩和60万亩,深冬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产品市场供应期明显延长,设施农产品总产量达到500万吨,比2010年增长翻一番,亩均产值达到10000元,比2010年增长52.6%,全区农民人均来自设施农业均纯收入接近或超过1000元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区域化布局、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基地实现水、电、路设施全部配套,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提升设施农业整体竞争力,推进外向型设施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同时,加工辣椒、加工番茄、籽用瓜、亚麻、红花等特色农产品得到进一步发展,加工转化率进一步提高,市场优势进一步凸显。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基本健全,良好农业规范(GAP)得到有效推行,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田残膜回收率力争达到90%以上;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绿色、有机食品产品认证数量突破1000个,总产

量超过500万吨,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降低3个百分点。按照“分地域、分阶段、分时间”的原则,在全区全面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四)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到2015年,中低产田和盐碱地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农牧业生产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土壤基础地力提高一个等级,水肥利用率提高5-10个百分点,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占到适宜农户数的52.3%。农牧业机械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将达到1900万千瓦(地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显著提升。2015年,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5000家,比2010年翻一番;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达到1319家,年均增加48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培育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订单带动农户占全区农户比重达到60%;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到2015年,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8000个,50%以上的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参加农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30%以上,合作社成员增收水平超过其他农户20%以上,农民与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专业示范村镇建设继续较快发展。

(六)农业科技转化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

基层农业技术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基本实现“一户一人一技”,农产品生产全面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高效节水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推广粮食、棉花高产栽培技术各5000万亩以上,设施农业和优势特色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比“十一五”末提高约5个百分点。实施信息资源整合,信息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不断强化农业先进技术、管理体制和市场营销机制的推动作用。

(七)农民增收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以上,到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年均增长约11%,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南疆三地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区平均水平的85%以上。全区地方国有农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农场职工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以上,比自治区平均水平高出1600元以上。

第四章区域布局和种植业结构

在重点发展自治区产粮大县和伊犁河谷流域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规划区域粮食生产发展,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前提下,在南疆以棉花、设施农业、瓜果和特色园艺

生产为重点;在北疆沿天山一带以棉花、加工番茄、设施蔬菜为发展重点,继续围绕畜牧业发展调优粮食产业结构;东疆吐哈盆地以葡萄、哈密瓜、设施蔬菜为发展重点;伊犁、塔额盆地、阿勒泰等区域以优质小麦、玉米、杂豆、设施蔬菜和籽用瓜为发展重点。在乌鲁木齐、地州中心城市和大型工矿开发区所在县市积极发展“菜篮子”工程,确保城市蔬果供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快特色农业和优质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原产地认证和市场开拓工作。

一、粮食。粮食生产坚持“区内平衡、略有节余”的发展方针,按照国家粮食安全后备基地建设要求,加快调整粮食布局结构和品种结构,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转化能力,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增长。加大优质小麦生产比重,加速优质粮、专用粮的生产发展。重点发展北疆昌吉、伊犁、塔城、阿勒泰、博尔塔拉和南疆巴州、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州)的小麦、玉米及饲用玉米生产,北疆五地州冷凉区域和拜城、乌什县的花芸豆、鹰嘴豆等杂豆生产,北疆昌吉州、伊犁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哈密地区等地(州)优势啤酒大麦产区。

——优质小麦重点发展北疆的巩留县、尼勒克县、察布查尔县、木垒县、奇台县、阜康市、昌吉市、巴里坤县、伊宁县、新源县、昭苏县、特克斯县、霍城县、塔城市、额敏县、沙湾县、乌苏市、温泉县、青河县;南疆的轮台县、焉耆县、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拜城县、阿瓦提县、阿克

苏市、温宿县、喀什市、疏勒县、疏附县、岳普湖县、伽师县、巴楚县、麦盖提县、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阿克陶县、和田县、墨玉县、皮山县、洛浦县、策勒县等44个县(市)。

——夏玉米种植区主要包括和田地区、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巴州、伊犁州等地的和田县、于田县、洛浦县、墨玉县、皮山县、阿克陶县、巴楚县、伽师县、疏勒县、英吉沙县、疏附县、莎车县、麦盖提县、叶城县、乌什县、温宿县、新和县、沙雅县、阿瓦提县、库车县、焉耆县、轮台县、霍城县、伊宁县、察布查尔县等25个县。

——春玉米优势区主要包括昌吉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伊犁州等地的巩留县、新源县、尼勒克县、察布查尔县、温泉县、博乐市、昌吉市、呼图壁县、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木垒县、拜城县、叶城县、乌什县、莎车县、巴里坤县、塔城市、额敏县、托里县、沙湾县、乌苏市等21个县(市)。

——水稻种植优势区域主要包括温宿县、察布查尔县、米东区。

——马铃薯产业重点发展乌鲁木齐县、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泽普县、叶城县、拜城县、巴里坤县、尼勒克县、富蕴县、新源县、皮山县、沙湾县、塔什库尔干县、哈巴河县、伊宁县、昭苏县、木垒县等17个县(市)。

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大豆等豆类作物生产。

二、棉花。继续保持新疆棉花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依据

市场需求,优化调整棉花内部结构,积极发展优质中绒陆地棉、长绒棉和中长绒棉等优质专用棉品种。立足增强棉花产业市场竞争力,坚持改良品种、科学种植、提高单产、节水增效、加工增值的方针,在宜棉区继续建设和巩固国家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重点加大棉花强力、抗病抗逆性品种的育种力度;全力推进棉花高密度栽培+膜下节水滴灌为主的先进实用技术和精量播种技术;主攻原棉“一致性”和“三丝”问题,切实增强新疆棉花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南疆优质陆地棉区优先建设喀什地区的英吉沙县、岳普湖县、疏附县、泽普县、叶城县、伽师县、疏勒县、麦盖提县、巴楚县、莎车县、喀什市,阿克苏地区的阿克苏市、新和县、温宿县、沙雅县、库车县、阿瓦提县、柯坪县,巴州的轮台县、库尔勒市、尉犁县、和硕县、且末县,和田地区的洛甫县、墨玉县、和田县、于田县,克州的阿克陶县等28个县(市)。长绒棉区优先建设阿瓦提县、沙雅县、库尔勒市、巴楚县、麦盖提县。中长绒棉区优先建设岳普湖县、麦盖提县、巴楚县、莎车县、阿克苏市、沙雅县、库车县、库尔勒市、轮台县、尉犁县。

——北疆、东疆优质陆地棉区优先建设昌吉州的昌吉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塔城地区的乌苏市、沙湾县、和丰县,博州的精河县、博乐市,吐鲁番地区的托克逊县,哈密地区的哈密市等10个县(市)。北疆中长绒棉优先建设乌苏市和精河县,有机棉基地重点建设和丰县。

三、油料。适当扩大种植面积,加快新品种改良推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