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的通知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发展的主体,是经济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提升的主要推动力,是现代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部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市加快建设上海南翼开放型经济强市、杭州湾北岸现代化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的必然选择。为指导我市“十二五”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进一步增强我市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依据《平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浙江省、嘉兴市发展服务业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发展实际,特制定《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任务是明确我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重点产业、政策措施。规划期限为 2011-2015年。 一、发展背景 (一)服务业发展基础 1、总量不断扩大、贡献不断增加 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7.1亿元,同比增长1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27%,“十一五”年均增长14%,实现了总量翻一番,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1.3%,比2005年的29.3%提高了2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9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7.1%;服务业地税收入完成7.67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占全市地税收入的比重达46.9%;服务业从业人员从2005年末的6.7万人增加到2010年末的11.9万人,占比从24%提高到24.8%。 2、投资不断加大、质量不断提升 2010年,不含嘉兴港区,服务业投资完成53.3亿元,比2005年增长98.1%,“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了翻一番。“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237个,累计完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 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档案局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八月 目录 前言 “十一五”回顾 一、档案资源不断丰富 二、档案利用服务成效明显 三、档案安全保管不断加强 四、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扎实推进 五、档案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新形势新要求 指导思想 主要目标 主要任务 一、档案资源建设 (一)加强档案馆资源建设 (二)加强档案室资源建设 二、档案利用服务 (一)做好查阅接待工作 (二)打造档案文化精品

(三)积极开展惠民活动 三、档案安全建设 (一)构筑思想防线 (二)构筑制度防线 (三)构筑技术防线 (四)构筑设施防线 (五)构筑网络防线 (六)构筑应急防线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建设数字档案馆系统(二)加快档案数字化步伐(三)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接收工作(四)推进资源共享和网络化服务五、档案馆馆舍建设 (一)加快市档案馆新馆建设(二)推进区县档案馆馆舍建设六、档案依法行政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标准

(二)加大业务监督指导工作力度 (三)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贯彻 二、深化科学研究 三、提升队伍素质 四、强化监督检查 前言 档案工作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工作,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指导“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进一步发挥档案工作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项规划之一,是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体系的组成部分。规划主要总结“十

张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报告

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规划 1.前言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注意相关语句通顺) 通过对家港市服务业的发展背景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充分对周边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分析,确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情况;研究和总结政府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当地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程度和地区部产业的各种联系,定位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大致方针;借鉴国外和国先进的发展模式;运用合适的专业分析模型预测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策略,地区性的重点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之间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带动家港市服务业的长效持续的发展,促

进家港市城市整体性发展。 1.1.2研究的意义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目前该区域的产业正处于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随着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长三角地区纵向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分工并行、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局面正逐步形成。面对这样的态势,家港市必须准确定位,捕捉机遇,主动承接国际及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转移,实现与大都市地区服务业互补,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快速构建家港服务业经济,提升家港在南各县级市中地位。 本次家港的社会经济与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服务业专项规划,主要是在“十二五”期间,指导和制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方针,使家港市经济的持续有力的发展,解决当前服务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未来5年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以及模式。 1.1.3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包括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对家港市服务业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搜集分析家港市服务业目前发展状况的相关资料; 2.参考文献法:查阅期刊、杂志、报刊、著作、网络等相关资料,借鉴国际、国服务业发展成功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家港市服务业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总体发展战略; 3.比较研究法:主要是针对服务业规划的联系和区别的比较,从比较中分析、归纳有关信息。比较时注意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为解决当前的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4.个案分析法:对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服务业规划方案进行个案分析研究,从中

“十二五”时期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研究进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研究进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进入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历史时期,也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同步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面临着人均耕地少、农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发展水平低、农业增产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压力增强、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等挑战。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满足新阶段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高技术的重大需求,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在“十五”现代农业技术主题和相关专项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在863计划中增设了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以下简称“863农业领域”)。“十二五”以来,863农业领域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坚持“突破前沿技术、创制重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引领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设立了植物分子设计与品种创制技术、动物分子与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农业生物制剂创制技术、农业生物环境控制与修复技术、农林生物质高效转化技术、数字农业技术与装备、食品制造与安全技术7

个主题,覆盖了《纲要》规定的全部农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和9个优先主题。项目实施以来,共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150项、国外发明专利58项;制订国家标准30项,地方、行业标准165项;获得国审新品种32个,新产品、新装置481项,软件登记著作权206项;发表EI、SCI、ISPT收录论文7772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54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24项(国家发明奖8项、科技进步奖16项);实现成果转让158项,成果产值15.44亿元。相比“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对农业高技术研发领域的支持比重有了较大提高,但增幅仅为10.7%,远低于20%的预期;平均每个课题国拨经费的支持强度由“十一五”的197.3万元增加到了1034.7万元,增幅高达424.4%,表明课题集中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承担国拨经费的比例分别为48.5%、39.3%和12.2%,与“十一五”的51.2%、41.4%和7.4%相比,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分别给企业让出了2.7%和2.1%的份额,由此可见“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在农业前沿技术研发活动中日渐显现;团队人员以中青年 科学家为主的中级职称人员比重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人员学历构成有了较大提升和优化。1、“十二五”期间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研究进展在各级责任主体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近5年的组织实施,863农业领域在技术创新、新品种培育、新产品/装备创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企业培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序言 规划意义:老龄事业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事业,是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编制实施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积极、主动、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对推动首都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规划性质:本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建设,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健全老龄工作体系为目标,提出“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内容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全市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依据。 编制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首都老龄工作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规划期限:2011年—2015年。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本市围绕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在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敬老优待服务,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方面稳步推进,《北京市“十一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得到积极落实。 (一)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全体人口。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建立了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制度上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的目标。建立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科学调整机制,196.6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逐年上调。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17.2万名参保人员享受到保险待遇。建立了福利养老金制度,61.3万名无社会保障城乡老年居民享受福利养老金待遇。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城乡老年社会救助体系,4万名老年人应保尽保。建立了新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实现了五保人员供养模式从村民互助向公共财政供养的转变。建立了高龄津贴制度,2.2万名9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享受高龄津贴。完善了征地超转人员生活保障制度。实行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老年父母奖励扶助制度。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 序言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是依照《中共无锡市委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 建议》和《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 规划编制的政策依据是:2008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进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进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年6月江苏省政府颁发的《江苏省服务业提速打算》以及2011年8月无锡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无锡市领先差不多实现现代化行动纲要》、《无锡市产业升级行动打算》等有关文件精神。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要紧分析“十二五”期间无锡服务业进展面临的形势、进展目标、进展任务、空间布

局及政策措施,是无锡以后五年服务业进展的纲领性文件,是营造服务业进展良好环境的重要内容,是各地区及有关部门编制实施服务业进展规划及相关重点领域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进展基础与形势分析 第一节“十一五”进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无锡服务业呈现健康快速进展的良好态势,成为我市经济进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服务型经济占主导的产业结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服务业贡献程度不断增强 “十一五”以来,无锡服务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张,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2005—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从1055.74亿元提高到2479.57亿元,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由37.8%提高到42.8%,上升5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

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时期

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发展规划 (2011年—2015年) 北京市房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发展规划 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房山区在国家和北京市扩大内需政策作用下,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全区“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2.2亿元,年均增长9.9%,完成规划目标的78%;区域税收达到181.8亿元,年均增长27%,完成规划目标的20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8.6亿元,年均增长65.9%,是规划目标的5.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53亿元,年均250.6亿元,是规划目标的2.78倍;全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94.5万人,比“十五”末增加7.5万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8平方米。 一、十一五期间房山区住房保障发展成就与现状 “十一五”期间,房山区在北京市政府和房山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把做好住房保障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把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目前多个住房保障项目已开工,部分项目已竣工入住,住房保障审核窗口、街道(乡镇)住房保障审核窗口已经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规模在北京市十六区县中处于领先水平,相当数量的中低收入家庭通过保障性住房改善了住房条件。 (一)房山区住房保障建设状况 1. “十一五”期间房山区住房保障稳步发展 房山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就组织建设了大规模的经济适用住房小区,解决了相当数量的中 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题。近几年来,在中央和北京市各级政府的总体 1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 发展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总则 (2) (一)规划目的 (2) (二)规划重点 (2) (三)规划依据 (2) (四)规划原则 (2) 二、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4)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4) (二)面临的挑战 (7) 三、发展思路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发展目标 (9) (三)总体思路 (10) (四)发展指标 (10) 四、重点任务 (12) (一)优先发展民生品质商业 (12) (二)大力发展特色时尚商业 (14) (三)积极推进现代引擎商业 (16) (四)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18) (五)创新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20) 五、优化布局 (22) (一)提升三大标志性商业中心 (22) (二)发展六类功能性商业中心 (22) (三)建设宜居型社区商业 (25) 六、保障措施 (26)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26) (二)优化商业服务业发展环境 (26) (三)加强商业建设的引导 (26) (四)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相关扶持政策 (27)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咨询、教育等社会组织作用 (27) (六)加强行业基础调查研究和规划动态评估工作 (27)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重要时期。商业服务业作为维系民生的重要行业,作为首都经济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的支柱型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 适应“十二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适应百姓生活方式和消费变化趋势,根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特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服务于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眼于商业服务业内涵式发展,将通过全面、系统、规范建设,构建面向未来,与城市经济运行系统相协调的现代新型商业服务系统,为服务和改善民生,促进北京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规划适用领域为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及典当、拍卖、租赁等特殊流通业。 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 “十二五”期间一切金融工作应聚焦在四大目标上国内金融业的市场化、有序的金融对外开放、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有效的调控监管体系。 中国金融环境分析 从今后10~15年的长趋势看,中国经济要保持稳定增长,面临的环境挑战主要有五个方面: 我国人口结构优势在2015年左右开始迅速消退,将构成未来经济增长的约束与潜在负担;环境与各种资源的约束,将增加未来世界和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的压力;困扰中国经济长期未解决的结构失衡(包括当前突出的储蓄消费结构失衡问题等),将在相当程度上伴随并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顽疾,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中心任务;可以预计,今后的10~20年内,以美元为主、“一极多元”、动荡不确定的国际货币、汇率体系,将是长期直接制约中国经济崛起的外部因素。加上我国金融发展长期不足,明显滞后于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构成了较大的约束。 为了应对这五方面的挑战,需要从现在开始,进一步融入金融全球化,充分发挥金融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 从中期即“十二五”时期看,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又将突现过去中国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所不曾有的两大重要特征: 一是美国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货币体系正处于大变革时期,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更为突出。以20国集团取代7国集团这一世界经济合作机制平台的更替为标志,世界经济金融秩序和进入变革、重整的探索期。探索初期,各国之间利益、实力的角逐与博弈,决定了世界主要货币之间汇率更趋不稳定,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倾向明显抬头,加上危机刚刚过后各国经济调整的艰难性、中期性这一内在态势,决定了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的增长相对于2003~2007年的高增长,将出现一个相对缓慢的增长期。经济的缓慢增长和调整时期国家间利益的冲突,必然会进一步增加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必然会对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金融政策的选择,形成过去任何一个“五年规划”时期所从未出现过的新情况、新挑战。这表明,我国金融业在进一步参与金融全球化中,需要保持外界有一定风险隔离的情况下,加大自我发展,注重把握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 二是中国自身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既面临着经济要继续保持稳定高增长的内在的强烈要求,同时又面临国际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以及为应对这场危机采取了部分政策措施而产生的新的结构调整压力。即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

十二五时期全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二五”时期全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生产总值(GDP ):由“十一五”末(2010年)的12359.3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末(2015年)的22005.6亿元,总量增加近1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由3%提高到3.3%。五年平均增长10.8%,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过2万元、2013年过3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35997元(折合5779美元),相当于全国比例由2010年的68.3%提高到2015年的72.9%。 图1 生产总值及人均水平 2.粮食:实现“十二连丰”,2015年产量达3538.1万吨,比2010年增长14.9%,五年平均增长2.8%。总量占全国份额由2010年的5.6%提高到5.7%。棉花、油料、肉类、水产品等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产量均稳居全国前列。 4000 800012000160002000024000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2000 1000018000 2600034000 42000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3.工业发展: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7969户,实现工业增加值9817.1亿元,比2010年增长93.2%,年均增长14.1%。五年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56%。冰箱、空调、彩电、洗衣机、水泥、汽车等优势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

4.经济结构: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14∶52.1∶33.9调整为2015年的11.2∶51.5∶37.3,其中三产比重上升3.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由29.8%提高到35.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9%提高到36.9%,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8.5%下降到26.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由2011 年的

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售后服务}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近年来,鹤壁市服务业发展较快,增加值已由2005年的4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6.96亿元,增长速度保持在12.4%左右;2010年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18%。 图1鹤壁市服务业增加值和增速变化时间序列 (注:2000—2005年数据为公报数据,2006—2010年数据为市统计局修订后数据)图22010年鹤壁市三次产业结构 税收贡献度不断加大。服务业已经成为鹤壁市税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至2010年期间,服务业税收实现了快速增长,由2005年的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45亿元,占总税收的比重由2005年的22.8%提高到2010年的33.3%;服务业税收年均增速高达30.5%,高于全市总税收年均增速近10个百分点。 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鹤壁市作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经过科学规划和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为主要支撑,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和中介等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10年,鹤壁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完成6.55亿元、25.38亿元、6.45亿元、7.7亿元、4.05亿元和26.83亿元,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分别达到8.5%、33%、8.4%、10%、5.3%、34.8%。

图32010年鹤壁市服务业内部结构 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全省率先实行了行政审批(许可)“两集中、三到位”。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成功组建,农商行组建工作积极推进,成立各种担保机构27家。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多名,并通过各类高层次人才兼职、担任顾问、技术指导、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合作研究等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为鹤壁提供智力服务。 (二)发展环境 1、有利因素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鹤壁市地处中原腹地,是豫北城市群的中心,也是晋冀鲁豫四省十三市经济协作区的中心,服务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京珠高速、京广铁路、石武高铁和107国道纵贯南北,鹤濮高速,壶台公路和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即长-鹤-泰铁路横穿东西,已成为豫北“十”字交通中心。距郑州国际机场130公里,可以就近与郑州共享航空港。距天津港口500公里,通过无水港的建设,产品可直通海外市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为商贸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基础设施完善。鹤壁市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城市道路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 北京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目录 前言 一、“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发展回顾 (一)口岸体系不断优化 (二)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三)运营情况持续向好 (四)口岸作用发挥明显 (五)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面临的发展形势 (一)建设世界城市对北京口岸发展提出新标准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北京口岸发展提出新要求 (三)区域合作赋予公路口岸新内涵 三、“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原则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三)规划布局 四、“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一)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打造国际航空枢纽

(二)合理利用铁路资源,拓宽铁路进出通道 (三)加强“出海通道”建设,调整内陆港功能 (四)加强服务创新管理,提高口岸整体工作效率 (五)推进口岸法制建设,提升口岸综合服务水平五、“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口岸组织领导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三)提高口岸宣传水平 (四)建设培养口岸人才

前言 北京口岸是首都对外开放的门户,是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为了更好地指导“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进一步加强口岸建设与管理,提升口岸综合服务水平,改善首都发展环境,增加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和口岸相关行业法规要求,结合首都特点,北京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开展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总结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主要成果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围绕北京城市发展战略要求,提出了口岸发展的指导原则和总体目标,明确了主要工作任务,并拟定了相关保障措施。 规划实施期限:2011年至2015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言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渗透能力强、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利用充分等突出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发展和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球软件技术和产业格局孕育着新一轮重大变革,为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带来创新突破、应用深化、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信息化发展规划(2O11-2015)》和《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28.3%,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集聚日益明显,国际化水平持续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已具备再上新台阶的坚实基础。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达到1.36万亿元,是2005年的3.5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10.2%提高到2010年的18%,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产业结构向服务化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所占比重稳步上升,新兴网络软件和应用服务快速发展。 产业聚集效应突出,企业实力明显提高。2010年,广东、北京、江苏、山东、辽宁、上海、浙江、福建和四川9个省市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之和占全国的87%。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示范带动作用和影响力快速提升。2010年,我国年收入过亿元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以下简称软件企业)已经超过2000家,其中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有7家,超过100亿元有4家,超过500亿元有1家,大企业日益成为产业创新和规模发展的主导力量。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部分领域取得突破。在“核高基”国家科

最新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2008-5-27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北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北京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有力举措,是推进北京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为促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科教文化资源丰富,各类创意人才荟萃。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率先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十五”以来形成了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会展、古玩艺术品交易等优势行业,并呈现出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明显趋势。特别是2003年以来,随着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文艺演出、影视节目制作、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广告会展、古玩及艺术品交易等传统行业优势进一步凸显;文化旅游、文化体育休闲、动漫网游、设计创意等新兴行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在形成,吸引相关文化机构和企业集群式发展。到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总资产达到5140.3亿元,实现增加值700.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0.2%,营业总收入2793.6亿元,实现利润110亿元,

上缴税金123.6亿元;按现价计算,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2004年增长14%,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初步确立。 当前,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首都城市功能的定位,首都城市所承担的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国内外市场对中国优秀文化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使北京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强大动力。从国际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发展创意经济有利于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从国内看,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加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北京市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新北京,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都为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宝贵机遇。 同时也要看到,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各个文化行业中心市场功能建设尚不平衡,文化创意人才价值尚未充分发挥,文化生产力素质有待增强,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尚不够完善,由此造成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产业的知名企业、驰名品牌还不多,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还不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有待完善。正视不足和差距,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需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立足环渤海,面向国内外,把握战略重点,抓住关键环节,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培育市场主体,健全要素市场,大力发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 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