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医学自己总结重点

社会医学自己总结重点

社会医学自己总结重点
社会医学自己总结重点

绪论

社会医学:是研究众多社会因素与个人及群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为制订社会卫生事业战略方针政策及规划和社会卫生保障措施等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从而保护和增进人们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医学研究的内容,性质,特点是什么

内容: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常见疾病的社会诊治。性质:社会医学是医学和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是医学和社会学的边缘学科特点:以人和人群为社会存在的整体来研究;立足于诸多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双向作用研究作用规律;研究方法的综合性;既认为保护和增进健康具有共同规律性,又承认不同的时期区域和人群及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水平,文化传统,民俗国情等有着不同的社会医学问题。

社会诊断:是指在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时,分析和评估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的社会因素是什么,即对社会卫生问题进行社会医学的诊断。

社会病因学分析:指研究各种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对人群的影响,以及导致人群患病和死亡的各种危险因素。社会处方:指针对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的社会因素采取相应的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及加强社会卫生管理来保护和增进人群健康,包括卫生发展战略和策略,目标与指标,政策和措施等。

社会医学的主要任务

答: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2、弘扬正确的医学模式;3、改发现社会卫生问题;4、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5、常见病的社会防治;6、促进人群健康;7、加强社会医学教育。

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与疾病作斗争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是人类对健康和疾病观察与处理方法的宏观概括,其核心是医学观。

医学模式的特点:产生的社会性,存在的普遍性,作用的广泛性,发展的动态性。

生物医学模式:a、健康要维持宿主、环境和病原体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疾病。这种保持生态平衡的观念,称为“生态学模式”。b、克服了临床手术的疼痛、感染和失血三大难关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类疾病并不只是生物因素,还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因而治疗方法除了传统的生物学方法以外,还应当包括社会科学法和心理学方法。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是:①现代医学模式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②现代医学模式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③现代医学模式全方位探索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因果关系

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容是什么: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它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A生物遗传因素,生物遗传因素是理解生命活动和疾病的基础。B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C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生活方式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人们的相互影响下逐步形成的。D医疗卫生服务因素,医疗卫生是一种控制疾病的社会措施。

现代医学产生的原因:1、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2、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的提高;3、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4、人们对健康和疾病认识的深化;5、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60%,环境因素17%,生物因素15%,医疗卫生服务因素8%);6、卫生保健实践的启示。

现代医学模式的观点:整体论,系统论,多元论。

社会医学基本理论

健康:指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指人的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大卫生观:卫生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和参与,强调卫生系统必须由封闭转为开放,与其他部门密切协作,动员全社会参与,使卫生工作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一系列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包括人口、环境和文明。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SDH)除直接导致疾病的因素外,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所拥

有资源所决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及其他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

社会卫生状况

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又受社会欢迎的方式和技术,是社区的个人和家庭通过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受的,费用也是社区或国家依靠自力更生精神能够负担的卫生服务。社会卫生状况:是指人群健康状况,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

人口老龄化:联合国规定,60岁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为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为老年型社会,即成为人口老龄化。

人口负担系数:指抚养比,是非劳动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值。

卫生政策:指根据情报分析而确定的以改善人群健康状况的目标重点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

社会卫生状况的内容:卫生政策,卫生行为,卫生资源,卫生保健,与卫生有关的卫生经济社会发展因素,人群健康状态。

基尼系数: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即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反应的是食品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

减寿人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PYLL)又叫死亡损失健康生命年,是指某一人群在一定时间内,在目标年龄(通常为70岁或出生期望寿命年)内因死亡而使寿命损失的总人年数。

无残疾期望寿命(life expectancy free of disability, LEFD)以残疾作为观察终点,,扣除处于残疾状态下所耗的评价期望寿命,从而得出无残疾状态的期望寿命。

健康期望寿命(active life expectancy, ALE)亦称活动期望寿命,是以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为基础计算而得,扣除了死亡、残疾和疾病对于健康的影响,衡量的是完全健康的期望寿命。

病残调整生存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 DALY)又称伤残调整生命年,某一人群的死亡损失健康生命年和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进行综合计算,再以生命年的年龄相对值和时间相对值作加权调整。

人均期望寿命:是指0岁时的期望寿命,具体来说是指在某一死亡水平下新出生的婴儿预期存活的年数。

社会因素和健康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特点有哪些①非特异性。②持久性或累积性。③广泛性。④交互作用。

社会经济与健康的关系:社会经济与健康的作用是相互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维护人群健康及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基础和根本保证,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以提高人群健康水平为先决条件。一、社会经济对健康的促进作用1,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3,通过教育间接影响二、社会经济对健康的消极影响1,环境的影响及破坏2,社会病的产生3,社会负面事件增多4,生活方式的改变5,社会流动人口的增多三、健康水平的提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劳动力水平的提高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2,智力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3,资源消耗减少。

社会人口与健康的关系:人口的过多导致:1,社会负担加重2,加重教育及卫生事业的负担3,加重环境污染和破坏4,导致生活水平下降5,人口流动可以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给居民健康带来有利的影响,人口流动也会带来一些特征的卫生问题,给医疗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阶层:是指由财富,权利和威望的不同造成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层次,其中阶层主要指社会经济地位。

亚文化:是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是非全社会性的思想文化的泛称。

反文化:是指人们对现存生活思想文化持敌对态度的某些思想行为。

生命质量评价

生命质量(QOL):是指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人们对自己身体状态、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况的感觉体验。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是指在病伤、医疗干预、老化和社会环境改变的影响下个人的健康状况,以及与其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相关联的主观满意度。

生命质量评价:指具有一定生命数量的人,在一定时间内生命质量的表现。

试述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评价内容①生理状况(活动受限,社会角色受限,体力适应度)②心理状态(情绪、认知能力)③社会功能状态(社会整合,社会接触,亲密关系)④主观判断和满意度(自身健康和生活判断,满意度与幸福感)⑤其他内容

生命质量评价主要适用于哪些方面①人群健康状态的评价。②疾病负担的评价。③卫生服务效果的评价,成本-效益分析。④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卫生服务方案的选择)。⑤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决策(计算治疗调整生存年等)⑥健康影响因素与防治重点的选择。

生命质量评价的特征:1,内容的综合,2,多采用功能或者行为术语,而非客观检查结果3,一般采用自我评价的方式,而非他人评价4,通常采用主观指标,而非客观指标5,具有时变性

生命质量测定方法:访谈法,观察法,主观报告法,症状定式检查法,标准化的量表评定法。

生命质量评价的应用:1、人群健康状况评价2、疾病负担的评估3、卫生服务方案的选择

4、卫生服务效果评价

5、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决策

6、健康影响因素与防治重点的选择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健康危险因素:是指机体内外环境中存在的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的各种诱发因素,包括生物,心理,行为,经济和社会因素。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HRA):是指研究治病危险因素与慢性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技术方法。

评价年龄:是根据年龄与死亡概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按个体所存在的危险因素计算的预期死亡概率求出的年龄。

增长年龄:又称可达到年龄,指采取降低危险因素的措施后根据预计的死亡水平算出的一个评价年龄。

健康危险因素的特点:长潜伏期,弱特异性,联合作用,广泛存在

简述健康危险因素并举例:1,环境危险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危险因素和社会环境危险因素,如沙尘暴,地震,就业压力,居住条件,家庭关系,2,心理行为危险因素,如肥胖,吸烟,酗酒,不良性行为,抑郁症3,生物遗传危险因素如血友病,白化病4,医学服务中的危险因素,如直肠镜检,x线检查被定期做。

简述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基本步骤①收集死亡率资料。②收集个人健康危险因素资料。③将危险因素转换成危险分数。④计算组合危险分数。⑤计算存在死亡危险。⑥计算评价年龄。⑦计算增长年龄。⑧计算危险因素降低程度。

慢性病自然史:无危险阶段,出现危险因素,致病因素出现,疾病形成阶段,症状显现阶段,劳动力丧失

个体评价的四种类型及区别: 1.健康型:评价年龄<实际年龄2、自创性危险因素型:评价年龄>实际年龄,且与增长年龄差距大3、难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型:评价年龄>实际年龄,且与增长年龄差距小4、一般性危险型:评价年龄≈实际年龄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应用: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在体检部门中的应用,在专业健康管理公司中的应用,在健康保险领域中的应用。

社会相关疾病的防治

社会病:是指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并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密切相关的疾病或者社会病理现象。

社会病的特点:公共性,产生根源的复杂性,对社会的严重危害性,社会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既是社会问题,也是健康问题或公共卫生问题

社会病的防治原则①积极开展全民健康教育;②加强开展全民的社会控制;③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④建立社会病的咨询与治疗机构。

我国农村居民自杀率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处方:根源:1.农村的医疗保健水平低2.农村有毒化学物质广泛的可获得性3.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较低4.农村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5.农村精神卫生服务力量薄弱社会处方:1 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素质2 普及有关自杀的知识3 规范有关自杀事件的媒体报道4 减少自杀的机会:减少自杀工具的可及性;加强对危险场所的防护和管理5 建立预防自杀的专门机构6 对医务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培训

吸毒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处方:根源:毒品的可获得性;同伴影响和团伙压力;成长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对毒品的容忍程度。社会处方:1、禁毒政策与法律实行综合治理的禁毒策略;坚持依法禁毒;把预防青少年

吸毒作为禁毒工作的基础2、吸毒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针对普通人群二级预防:针对易感人群三级预防:针对已经吸毒的人员

性传播疾病:是指通过性接触或类似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引起的性器官损害以及性器官外损害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简称为性病。

性病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处方:根源:性禁锢性放纵人口流动医疗条件社会处方:1.提倡健康的性观念和安全性行为2.采取适当形式广泛宣传性病防治知识3.加强对性传播性疾病的监测4.对性传播性疾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

身心疾病:又称心理身体疾患,狭义指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防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一类躯体损害性疾病,广义的是指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防起主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医学社会化:医学发展的社会化是指从个人分散的医疗活动转变为社会分工协作的系统医学活动的过程。

全版社会医学重点总结.doc

第一章概论 1.社会医学概念(P1) 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2.社会医学研究内容 ①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②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 ③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3.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①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②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 ③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④制定卫生政策和策略; ⑤开展特殊人群和特种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 第二章医学模式 1.医学模式的作用(P15) ①社会医学的灵魂 ②指导原则 ③为健康和疾病提供理论与方法学 2. 医学模式的转变(P16)(填空) ①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③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④生物医学模式 ⑤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P20) ①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②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 ③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 ④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第三章社会因素与健康 1.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P31) ①泛影响性和非特异性(作用的重叠性、作用及影响的非特异性) ②恒常性与积累性 ③交互作用 2.人口对健康及卫生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P47) 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流动 第四章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1.健康相关行为(P64) 指个体或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

康的行为。 2. 健康行为(P64) 健康状态下的行为模式,即理想的健康相关行为。 第五章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1. 社会医学研究方法的类型(P71) ①调查研究 ②试验研究 ③评价研究 ④文献研究 2.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P73) 第一步选择课题陈述假设 第二步制定研究方案 第三步收集资料 第四步整理和分析资料 第五步解释结果 3.现场调查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P76) ①观察法(非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 ②深入访谈法(非结构式访谈) ③专题小组讨论 4.深入访谈法的步骤(P76) 准备工作 调查对象的选择 设计访谈提纲 访谈员选择与培训 现场访谈 访谈结果分析 撰写报告 5.专题小组讨论的步骤(P77) 1)制订计划 2)决定小组的数量和类型 3)制订调查提纲、记录形式 4)培训调查人员、进行预试验 5)专题小组讨论准备工作 6)进行专题小组讨论 7)对专题小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 6.现场定量研究又称问卷调查,属定量研究(P79) 7.问卷设计的原则(P82)(填空) 目的性反向性实用性 8.问卷的一般结构(P81) 一份问卷通常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资料的登记(编码)等。 9.问卷设计的步骤(P82) ①明确研究目的 ②建立问题库

医学统计知识点整理(1)

医学统计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节统计学中基本概念 一、同质与变异 同质:统计研究中,给观察单位规定一些相同的因素情况。 如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定同性别、同年龄、健康的儿童即为同质的儿童。 变异:同质的基础上个体间的差异。 “同质”是相对的,是客观事物在特定条件下的相对一致性,而“变异”则是绝对的 二、总体与样本 1、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对象(个体)所构成的全体。 2、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变量值的集合。 三、参数与统计量 总体参数:根据总体个体值统计计算出来的描述总体的特征量。用希腊字母表示。μ.δ.π 样本统计量:根据样本个体值统计计算出来的描述样本的特征量。用拉丁字母表示。X.S.p 总体参数一般是不知道的,抽样研究的目的就是用样本统计量来推断总体参数,包括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 四、误差:实测值与真值之差★ 1.随机误差:是一类不恒定的、随机变化的误差,由多种尚无法控制的因素引起。随机测量误差、抽样误差。 2.系统误差:是一类恒定不变或遵循一定变化规律的误差,其产生原因往往是可知的或可能掌握的。 3.非系统误差:过失误差,可以避免或清除。 五、概率 是用来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量值,常用P表示。概率取值0~1。 统计上一般将P≤0.05或P≤0.01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表示其发生的概率很小,可以认为在一次抽样中不会发生。 第二节统计资料的类型★

变量:确定总体之后,研究者应对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特征进行观察或测量,这种特征能表现观察单位的变异性,称为变量。 一、数值变量资料 又称为计量资料、定量资料:观测每个观察单位某项指标的大小而获得的资料。表现为数值大小,带有度、量、衡单位。如身高(cm)、体重(kg)、血红蛋白(g)等。 二、无序分类变量资料 又称为定性资料或计数资料:将观察对象按观察对象的某种类别或属性进行分组计数,分组汇总各组观察单位后得到的资料。 分类:二分类:+ -;有效,无效;多分类:ABO血型系统 特点:没有度量衡单位,多为间断性资料 【例题单选】某地A、B、O、AB血型人数分布的数据资料是( ) A.定量资料 B.计量资料 C.计数资料 D.等级资料 【答案】C 【解析】ABO血型系统人数分布资料属于无序分类变量资料,又称为计数资料。因为是按照变量的血型分类,血型表现为互不相容的属性。所以本题选C。 【例题单选】测量正常人的脉搏数所得的变量是() A.二分类变量 B.多分类变量 C.定量变量 D.定性变量 【答案】C 【解析】脉搏数有数值大小,有度量衡,所以这个资料属于定量资料。本题选C。 三、有序分类变量资料 半定量资料或等级资料:将观察对象按观察对象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成等级后分组计数,分组汇总各组观察单位后得到的资料。 特点:每一个观察单位没有确切值,各组之间有性质上的差别或程度上的不同举例:- + ++ +++ 第三节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1.统计设计 2.收集资料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社会医学 期末复习 重点总结 完整版

第一章概论 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4.医学模式的五个阶段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5)现代医学模式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1)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 2)健康需求的提高; 3)医学社会化; 4)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6.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影响人类健康及疾病的主要因素/健康危险因素的分类/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拉隆达和德威尔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四大类12小类 1)环境因素:社会、自然、心理; 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职业危险因素、生活危险因素、消费形式; 3)生物遗传因素:成熟老化、遗传、综合内因; 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预防、治疗、康复; 7.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培养医护人员由单纯医疗型向预防保健型转变,要求医护人员加强对病人的同情心、责任感、人际交往、技术训练。医生要认识到,心理、行为、社会因素是当今致病的主因,大力宣传健康行为、预防疾病。) 2)对预防工作的影响; 3)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4)对医学目的的影响; 5)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第四章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 1.社会阶层:由财富、权利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主要三因素:受教育程度、工种、收入;其他因素:价值观念,卫生服务的利用,生活习惯,环境 社会阶层影响健康的机制 1)收入差距(相对贫困)而不是绝对贫困可能会直接影响健康。 2)收入差距大的社会化比收入差距小的社会显得更加亲善,有更少的暴力更低的信任度,更多的故意和对社区生活的不关心。 2.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社会保障、环境、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卫生服务等等。 特点: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恒常性和累积性;交互作用 四种因果关系(规律):单因多果,多因单果,多因多果,因果链 论述经济发展与健康的关系 1.衡量经济发展与人群健康的指标 1)衡量经济发展:GNP、GDP、人均GNP、人均GDP、HDI、GPI、GHI。 2)衡量人群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HALE、PYLL、DALY。 2.经济发展对健康的影响1)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通过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群健康; 2)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病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负性社会事件的增多,社会人口特征的剧烈变化 3.健康对经经济发展的影响: 健康水平的提高对经济有促进作用:1)增加劳动力供给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减少疾病损失 4)促进教育收益实现 5)促进自然资源利用 2.3点为经济发展和健康的双向作用

医学统计学章节重点归纳

医学统计学章节重点归纳 第一节概述 1、主要内容:a、卫生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设计和数据处理中的统计理论和方法)b、健康统计(医 学人口统计、疾病统计和生长发育统计)c、卫生服务统计(卫生资源、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医疗保健制度和管理中的统计问题)。 2、 卫生统计工作的步骤:设计、资料的搜集、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分析 3、医学统计资料主要四个方面:统计报表、报告卡(单)、日常医疗卫生工作记录,专题研究或实验。 4、观察单位:是获得数据的最小单位,观察单位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观察单位可以是人、标本、家庭、国 家等。 5、变异:是指客观事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6、变量: 观察单位的某种特征,称为变量。a、数值变量(定量变量)b、分类变量(定型变量或字符变量)。 7、总体: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确切的说是性质相同的所有观察单位的某种变量的集合。 8、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变量值就构成样本,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 9、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度,通常以符号P表示。 10、误差:测量值与真值之差或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之差。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第二节数值资料的统计描述 1、频数分布就是观察值在所取得范围内分布的情况。重要特征: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 2、频数分布类型:正态分布型频数、正偏态分布型频数,负偏态分布型频数。 3、集中趋势指标:算术平均数(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指标使用条件计算公式 算术平均数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 的数值变量资料 几何均数①对数正态分布,即数据经 过对数变换后呈正态分布的 资料;②等比级数资料,即 观察值之间呈倍数或近似倍 数变化的资料。 中位数①非正态分布资料(对数正 态分布除外);②频数分布 的一端或两端无确切数据的 资料③总体分布不清楚的资 料。为奇数 , 为偶数, 4、离散型趋势指标:极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指标计算公式主要优缺点 极差R=Xmax-Xmin 计算简单,便于理解;只考虑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异,不能反映 组内其它观察值的变异度,不稳定,受样本量影响很大。

医学免疫学总结

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医学免疫学概论 传统免疫的概念:免除疾病;针对病原微生物;对机体一定有利。 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的三大功能: 1、免疫防御:是机体杀死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中和其毒素的保护性免疫,又称抗感染免疫。 2、免疫自稳:免疫系统自身精细的网络调节,使机体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 3、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识别体内不断出现的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 免疫的类型: 一、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 种系进化中逐步形成;可以遗传;对一切异物均发挥作用。 二、特异性免疫 接触抗原后产生;仅对相应抗原有免疫;有明显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其特点比较如下: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性免疫应答 先天后天 迅速潜伏期 非特异性特异性 无免疫记忆有免疫记忆 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 (1)屏障作用 a皮肤和粘膜屏障:阻挡微生物侵入(机械阻挡);化学物质抑杀微生物。 b血脑屏障:阻挡微生物或其他大分子异物从血入脑组织或脑脊液。 c胎盘屏障:阻挡母体微生物进入胎儿。 (2)免疫分子 补体系统;防御素;溶酶菌;细胞因子。 (3)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细胞 a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其吞噬过程为:接触、吞入、杀灭。 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异物被消化破坏;不完全吞噬——异物不被杀灭,反而得到庇护在吞噬细胞内增殖。 B自然杀伤细胞:两种受体——杀伤细胞活化受体、杀伤细胞抑制受体。其主要生物学效应是:1、抗肿瘤作用;2、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1、骨髓:各类免疫细胞的发源地;B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2、胸腺:结构和大小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形成自身耐受。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分化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免疫系统。a淋巴结的作用:T、B细胞定居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急诊医学--重点-总结讲解学习

急诊重点总结 绪论 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贯穿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过程中的心肺复苏、现场急救、创伤急救、急性中毒、急危重症、儿科急诊、火灾救援的理论和技能都包含 在起科学范畴中。 主要任务:对不可预测的急危重病、创伤,以及患者自己认为患有的 疾病,进行初步评估诊断、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或对人为及环境 伤害给与迅速的内、外及精神心理救助。 EMSS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院前急救的技术指标: (1)院前急救时间:急救反应时间(从接到求救电话到派出救护车抵达伤病现场的平均时间。国际目标为5-10分钟),现场抢救时间,转运效果。 (2)院前急救效果 (3)院前急救需求 医院急诊hospital emergency:是EMSS种最重要而又最复杂的中心环节。 急诊分诊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5类: (1)急需心肺复苏或生命垂危患者(fatal patient):要立即抢救

(2)有致命危险的危重患者(critical patient):5-10分钟内(3)暂无生命危险的急症患者(acute patient):30分钟内(4)普通急诊患者(emergency patient):30分-1小时(5)非急诊患者(non-emergency patient) 要严密监护的危重患者: (1)心肺复苏后生命指征不稳定,需要持续循环、呼吸支持(2)病情垂危已不能搬动、转运 (3)只需要短时间监护救治即可治愈,无需再住院治疗(4)其他专科难以收入院的危重患者 医院急诊、急救工作的特点: (1)变化急骤、时间性强。 (2)随机性大、可控性小 (3)病谱广泛、多科交叉 (4)抢救工作难度高、涉及面广 (5)急危重病人的诊治风险大、社会责任重 急诊“救人治病”的原则 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 脓毒症感染的主要部位:肺部 最常见的致病菌:G-菌 SIRS(全身性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症)诊断标准:

社会医学(李鲁版) 总结

第一章概论 目的要求 重点掌握社会医学的定义、研究内容 熟悉社会医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任务、基本理论 了解社会医学的发展、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的定义 是从社会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以制订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主要研究社会性的医学问题及医学的社会方面的问题。 2社会医学的性质 具有医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交叉学科,连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3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通过社会卫生调查——作出社会医学“诊断”——提出相应的社会医学“处方” 社会医学的具体任务 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2、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 3、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4、制订卫生政策和策略。 5、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 4研究内容 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 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5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次卫生革命(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 第二次卫生革命(20世纪下半叶)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 主要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精神病等。 第三次卫生革命(20世纪70年代)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 6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 1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3生物、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4关注高危险人群和高危因素5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主导作用6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 第二章医学模式 目的要求 重点掌握医学模式的概念、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容及其对医学实践的影响 熟悉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及健康观 了解医学模式的演变 1医学模式的概念(medical model) 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人类健康与疾病总体的特点和本质的概括。属于自然辩证法领域,以医学为对象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即按照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医学科学水平下,观察与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医学统计学知识点范文.doc

第一章绪论 1、统计学,是关于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表达和解释的普遍原理和方法。 2、研究对象:具有不确定性结果的事物。 3、统计学作用:能够透过偶然现象来探测其规律性,使研究结论具有科学性。 4、统计分析要点:正确选用统计分析方法,结合专业知识作出科学的结论。 5、医学统计学基本内容:统计设计、数据整理、统计描述、统计推断。 6、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 同质与变异 同质,指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观察单位其性质应大致相同。 变异,指总体内的个体间存在的、绝对的差异。 统计学通过对变异的研究来探索事物。 (2) 变量与数据类型 变量,是反映实验或观察对象生理、生化、解剖等特征的指标。 变量的观测值,称为数据 分为三种类型:定量数据,也称计量资料,指对每个观察单位某个变量用测量或其他定量方法准确获得的定量结果。(如身高、体重、血压、温度等) 定性数据,也称计数资料,指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分组计数的定性观察结果。包括二分类、无序多分类。(进一步分为二分类和多分类,如性别分为男和女,血型分为A、B、O、AB等) 有序数据,也称半定量数据或等级资料,指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或次序分成等级后分组计数的观察结果,具有半定量性质。 统计方法的选用与数据类型有密切的关系。 (3)总体与样本 总体,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所有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包括所有定义范围内的个体变量值。 样本,是从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观察单位,对变量进行观测得到的数据。抽样,是从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观察单位。 参数,指描述总体特征的指标。 统计量,指描述样本特征的指标。 (4)误差 误差,指观测值与真实值、统计量与参数之间的差别。 可分为三种:系统误差,也称统计偏倚,是某种必然因素所致,不是偶然机遇造成的,误差的大小通常恒定,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随机测量误差,是偶然机遇所致,误差没有固定的大小和方向。 抽样误差,是抽样引起的统计量与参数间的差异。 抽样误差主要来源于个体的变异。 统计学主要研究抽样误差。 (5)概率 概率,是描述某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度。 必然事件,事件肯定发生,概率P(U)=1; 随机事件,事件可能发生,可能不发生,概率介于0≤P(A)≤ 1; 不可能事件,事件肯定不发生,概率P(∮)=0; 小概率事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概率P(A)≤ 0.05、或P(A)≤ 0.01。 医学科研中,P(A)≤0.05作为事物差别有统计意义,P(A)≤ 0.01作为事物差别有高度统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 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

急诊医学选择题填空题附答案

精心整理 急诊医学习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单选140题) 1、2005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频率为:B A 、80-100次/分 B 、100次/分 C 、120次/分 D 、60-80次/分 2、A 、 3、A 4A 5A 、6、A 7A 、8A 、5分钟B 、3分钟C 、10分钟D 、2分钟 9、使用单向波除颤仪,电击能量选择为:C A 、200J B 、300J C 、360J D 、150J 10、使用双向波除颤仪,电击能量选择为:C A 、100J B 、100-150J C 、150-200J D 、300J

11、成人心肺复苏时打开气道的最常用方式为:A A、仰头举颏法 B、双手推举下颌法 C、托颏法 D、环状软骨压迫法 12、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治疗时,推荐电击次数为:A A、1次 B、3次 C、2次 D、4次 13、被目击的非创伤心跳骤停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为:C A 14 A 15 A C 16 A C 17 A C 18 A、立即检查心跳或脉搏 B、先行胸外按压,在5组(或者约2分钟)心肺复苏后再进行心跳检查 C、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 D、调节好除颤仪,准备第二次除颤 19、成人心肺复苏时肾上腺素的用法为:A A、1mg,稀释后静脉推注,每5分钟重复一次

B、1mg-3mg-5mg,稀释后静脉推注,每5分钟递增; C、5mg,稀释后静脉推注,每5分钟重复一次 D、1mg-3mg-5mg---5mg,稀释后静脉推注,每5分钟重复一次 20、成人心肺复苏时血管加压素的用法为:A A、一次性静脉推注40U B、40U,每5分钟重复一次 C 21、18 (B)A D 22 A 23 A 24 A 25 A、洗胃液量 B、洗出液是否澄清无味 C、临床症状是否好转 26、异烟肼中毒时可用下列哪个药物拮抗:(C) A、VitB1 B、VitB2 C、VitB6 D、VitB12 27、有机磷中毒胆碱酯酶重活化剂使用时间:(D) A、1~3d B、3~5d C、5~7d

社会医学作业及答案

实习社区卫生服务 案例1 我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时间不长,大部分群众对这一新型服务还很陌生;有些人一谈起全科医生,就以“万金油"呼之,认为水平太低,不屑一顾,让上门家访的医护人员吃“闭门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对此也很苦恼,有些人下社区已经一、两年了,还是门庭冷落,惨淡经营。怎样才能让居民尽快地认识我们的能力、欢迎我们的服务昵? 要想让群众认识我们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首先要从大多数人的最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看病、就医入手,做好每一个上门病人的接待和诊治。如何迅速打开局面? 一位83岁男性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来到社区站。 病人:我患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二十多年了,到你们这里就是量量血压,血糖都不用你们量,因为怕你们量不准。 护士(瞥了他一眼):那我先给您建份病历吧? 病人:我不建,我不在你们这里看病。 (护士一转身进里屋了) 医生:想量血压没问题,但需要先休息一会。您坐下来好吗? 病人:我家离你们这里很近,3-5分钟就到了,一点都不累,不用休息! 医生:不是因为您身体感到劳累了,是因为您刚刚活动以后,心脏的活动是比安静情况下增强的,这样测量的结果就不准了。所以,您需要坐5分钟,行吗? (病人就坐下了。医生趁机详细询问了他的家庭情况、患病经过、治疗情况等,顺手记录在健康档案里) 医生(看表):好,5分钟到了,现在给你测量血压吧! (帮病人脱下袖子测量血压,紧接着进行了心肺听诊等检查,之后又搬了一个凳子过来) 医生:请把鞋子脱了,我要查一下您的足背动脉。 病人:什么“足背动脉”? 医生(表情惊讶):您得糖尿病20多年了,还不知道什么是足背动脉吗? 病人:20多年我一直在大医院找专家看病,可没有人说过这事啊?

医学统计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统计学 1. 对定量资料进行统计描述时,如何选择适宜的指标 定量资料统计描述常用的统计指标及其适用场合描述内容指 标 意义适用场合 平均水平;均 数 个体的平均值· 对称分布 几何均数平均倍数取对数后对称分布 中位数[ 位次居中的观察值 ①非对称分布;②半定量资料;③末端开 口资料;④分布不明 众 数 频数最多的观察值不拘分布形式,概略分析 ? 调和均数 基于倒数变换的平均值正偏峰分布资料 变异度全 距 观察值取值范围不拘分布形式,概略分析 标准差 (方差) 观察值平均离开均数的 程度对称分布,特别是正态分布资料 四分位数 间距 ? 居中半数观察值的全距 ①非对称分布;②半定量资料;③末端开 口资料;④分布不明 变异系数标准差与均数的相对比①不同量纲的变量间比较;②量纲相同但 数量级相差悬殊的变量间比较 定性资料:阳性事件的概率,概率分布,强度和相对比。 ¥ 2. 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防止概念混淆相对数的计算是两部分观察结果的比值,根据这两部分观察结果的特点,就可以判断所计算的相对数属于前述何种指标。 (2)计算相对数时分母不宜过小样本量较小时以直接报告绝对数为宜。 (3)观察单位数不等的几个相对数,不能直接相加求其平均水平。 (4)相对数间的比较须注意可比性,有时需分组讨论或计算标准化率。 3. 常用统计图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分析目的 常用统计图的适用资料及实施方法 < 图形 适用资料实施方法 条图组间数量对比用直条高度表示数量大小 直方图用直条的面积表示各组段的频数或频率

( 定量资料的分布 百分条图构成比用直条分段的长度表示全体中各部分的构成比 饼图构成比用圆饼的扇形面积表示全体中各部分的构成比 定量资料数值变动线条位于横、纵坐标均为算术尺度的坐标系 、 线图 半对数线图定量资料发展速度线条位于算术尺度为横坐标和对数尺度为纵坐标的坐标 系 散点图} 双变量间的关联点的密集程度和形成的趋势,表示两现象间的相关关系箱式图定量资料取值范围用箱体、线条标志四分位数间距及中位数、全距的位置茎叶图定量资料的分布' 用茎表示组段的设置情形,叶片为个体值,叶长为频数 第3章概率分布(连续随机变量的正态分布;离散随机变量的二项分布及Poisson分布)1. 服从二项分布及Poisson分布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二项分布成立的条件:①每次试验只能是互斥的两个结果之一;②每次试验的条件不变;③各次试验独立。 Poisson分布成立的条件:除二项分布成立的三个条件外,还要求试验次数n很大,而所关心的事件发生的概率 很小。 、 2. 二项分布、Poisson分布分别有什么特征 ①二项分布、Poisson分布都是离散型分布。 ②二项分布的形状取决于π与n的大小。π=时,不论n大小,对称分布。π≠时,图形呈偏态,随n增大而逐渐对称。当n足够大,π或1-π不太小,二项分布近似正态。 ③Poisson分布μ越小,分布越偏。μ越大,分布越对称。当n足够大时,分布接近正态。 4、正态分布应用 ①估计变量值的频数分布 《 ②制定参考值范围 ③质量控制 ④正态分布是很多统计方法的基础 5. 正态分布特征 ①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 ②正态曲线在横轴上方均数处取得最高点 ~ ③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位置参数)和标准差(变异度参数)(μ,σ2 ;标准0,1)

医学免疫学复习汇总讲解

医学免疫学复习……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immunity system,IS)识别“自我(self)”与“非我(non-self)” 抗原,从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生理防御机制。 2.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3.抗原: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或:指能够刺 激机体IS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且能够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4.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能与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免疫应答 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5.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或: 不同种属生物中存在的共同抗原表位),又名Forssman抗原。 6.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 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7.超抗原:是指某些抗原物质,在极低浓度下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是一类多克隆激活剂。 8.共同抗原表位:不同抗原间的相同或相似决定基。 9.抗体: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 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Ab)。 10.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1.单克隆抗体:由单一克隆B细胞针对单一抗原表位产生的均一性的高特异性的抗体称 为单克隆抗体。 12.补体系统:是由补体、补体调节蛋白和相关膜蛋白(受体)共同组成的一个具有精密 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13.过敏毒素:C3a、C5a被称为过敏毒素。它们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C3aR、C5aR结合,触发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其他血管活性介质,介导局部炎症反应。 14.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即活化的细胞)所产生的低分 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以及损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 15.干扰素: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有核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具有抗肿瘤、 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的作用。 16.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17.集落刺激因子:指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 化的细胞因子。 18.白细胞分化抗原: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 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 19.CD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称CD。即用CD加同一阿拉伯数字表示。称为CD分子或CD抗原。 20.细胞粘附分子:泛指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间相互接触和结合,起粘附作用的膜表面分子。 21.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 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定向迁移与居住)。 22.MHC: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英文字头缩写。是由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组成, 定位于动物或人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呈高度多态性。具有控制移植排斥、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功能。 23.HLA: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被称为HLA(human leukocyte antigen)抗原。人类的MHC,为编码HLA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被称为HLA复合体/ HLA基因。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 24.HLA和疾病关联:关联是指两个遗传学性状在群体中同时出现呈非随机分布。以相对风险率(RR)来评估。HLA和疾病关联是指带有某一特定HLA型别的个体,易患某一疾病(阳性关联)或对某一疾病有较强的抵抗力(阴性关联)。 25.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是指HLA基因复合体中,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或低于)随机出现的频率的现象(HLA不同座位上的等位基因的非随机组合)。 26.HLA基因复合体的多基因性:是指在一个个体中,HLA复合体基因座位在数量上和 结构上具有多样性。 27.HLA基因复合体的多态性:是一个群体概念,是指群体中不同个体HLA等位基因拥 有状态上存在差别,是导致个体间免疫应答能力和对疾病易感性出现差异的主要免疫遗传学原因。 28.固有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是机 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29.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一种细胞毒反应,指表达FcR的具有 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M-Mφ)通过识别Ab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带有Ag的)靶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同种异体移植物)。 30.NKT细胞:在小鼠是指能够组成性表达NK细胞表面的CD56(小鼠NK1.1分子)和TCR-CD3复合受体分子的T细胞。它主要分布于骨髓、肝和胸腺。绝大多数为CD4-CD8-双阴性T细胞(DN),少数为CD4+单阳性T细胞(SP)。 31.初始T细胞:从未接受过Ag刺激的成熟的T细胞。 32.效应T细胞:执行细胞免疫效应的T细胞,CD45RO+T细胞,存活期短,高亲和力IL-2R 和粘附分子。 33.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在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IgM,但随后可表达IgG、IgA或IgE, 而其IgV区不发生改变,这种可变区相同而Ig类别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Ig的类别转换或同种型转换。 34.B1细胞:是指组成性表达CD5和单体IgM分子的B细胞。在胚胎肝脏发生和分化后 迁移到腹膜腔、胸膜腔和肠道固有层等部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35.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病原微生物或宿主衰老、损伤和凋亡细胞表面的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表达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PRR称为膜型PRR,主要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和Toll受体等。存在于血清中的PRR称为分泌型PRR,主要包括某些急性期蛋白如MBL和CRP等。 36.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是PRR识别结合的配体,主要指病原微生物表面某些共有的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如G-菌的脂多糖、G+的肽聚糖和脂磷壁酸等),也包括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的特定分子结构如磷脂酰丝氨酸。 37.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或:所有表达MHC分子并能处理和提呈抗原的细胞都称为APC。或:APC是指能够表达被特异性T淋巴细胞识别的Ag肽:MHC分子复合物的任何细胞。) 38.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 39.外源性抗原:并非由APC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40.抗原提呈:是指转移至APC或靶细胞表面的Ag肽与MHC分子结合的复合物被提呈 给T淋巴细胞,并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TCR结合为TCR-Ag肽-MHC三元体,从而活化T细胞的全过程。 41.T细胞抗原识别:初始T细胞膜表面的TCR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特异结合的过程称为抗原识别,它是T细胞特异活化的第一步。 42.记忆性T细胞:是指对特异性抗原具有记忆能力、寿命较长的T淋巴细胞,参与再次免疫应答。 43.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系统对某种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应答(即:不能产生特异免疫 效应细胞或/和特异性抗体)的现象。 44.中枢耐受: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与B细胞发育的过程中,遇到自身抗原所形成的 耐受。 45.外周耐受:是指成熟的T及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正免疫应答,而 显示免疫耐受。 46.耐受分离:是指口服Ag,经胃肠道诱导派氏集合淋巴结及小肠固有层B细胞,产生SIgA,发挥局部黏膜免疫效应,但却致机体对该Ag产生全身免疫耐受,这种现象称为耐受分离。 47.免疫忽视:是指对低水平或低亲和力的自身抗原不发生自身反应性免疫应答的现象。(或:自身应答T细胞(ART)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性Ag并存,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发生,这种现象称为免疫忽视) 48.免疫隔离部位:是指体内某些与免疫系统在解剖位置上隔绝的部位,如脑、睾丸、眼的晶状体等。 49.超敏反应: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 适应性免疫应答。(或:抗原刺激引起免疫应答导致组织损伤和/或生理功能紊乱者。) 50.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又叫过敏原。 51.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即产生自身抗体 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现象。 52.自身免疫性疾病:因自身免疫应答而产生自身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出现临床症状。 53.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不全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54.肿瘤抗原:是指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肿瘤细胞异常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 的总称。 55.肿瘤特异性抗原:某种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

急诊医学考试重点整理.(精选)

急诊医学考试重点整理 急救医学是专门研究急危重症突发或慢性病急性发作过程中的相关临床变化规律及使用必要手段、仪器设备实施紧急综合救治与预防病情进展,对生命给予有效延续支持,为后续治疗提供可能的一门新兴学科。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由院前急救-医院急诊-ICU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组建起来的一种急救医学模式,三者分工明确、关系密切形成有效的急救网络,为急危重症患者铺高了一条生命救治的绿色通道。含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ICU)。 心脏骤停: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全身血液循环即刻中断,进而导致呼吸停止、脑功能丧失的一种濒临死亡的状态。 心脏骤停的诱因: 原发于心脏因素引起的心脏骤停:冠状动脉疾病,约占75-80%的由此所致;各种心肌炎和心肌病;心室肥厚;电生理异常;手术或诊疗操作意外;其他如各种先心病等因素。 继发于心脏外因素引起的心脏骤停:严重的呼吸功能受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大失血和严重休克;严重的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或过敏;电击、雷击;麻醉和手术意外;其他如胆绞痛等因素。 心脏骤停诊断:意识突然丧失,伴有或不伴有抽搐;呼吸呈叹息样或停止;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心搏及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肺脑复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现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BLS)、进一步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LS/ACLS)、后续生命支持(PLS

—以脑为重点的加强医疗) 1、心脏骤停的“三联征”包括:( A、 B 、 C ) A、突然意识丧失 B、呼吸停止 C、大动脉搏动消失 D、全身抽搐 E、瞳孔散大 2、判断心脏骤停的主要条件:( A、 C ) A、突然意识丧失 B、呼吸停止 C、大动脉搏动消失 D、全身抽搐 E、瞳孔散大 3、心肺复苏(CPR)有效的指征包括:( A、B 、C 、D ) A、颈动脉可触到搏动 B、面色由紫绀转红润 C、出现自主呼吸 D、瞳孔由大变小 E、可测到血压 4、关于电除颤,正确的描述有:( A、 B 、 D ) A、电除颤是救治室颤最有效的方法 B、除颤每延迟1分钟患者存活率下降7%~10% C、室颤/无脉性室速时,推荐电击3次后再进行CPR D、目前推荐双相波低能量(150~200J)除颤 E、如只有单相波除颤仪,能量选择推荐递增式(200J-300J-360J) 5、心肺复苏的常用药物包括:( A、C 、D ) A、肾上腺素 B、异丙肾上腺素 C、阿托品 D、胺碘酮 E、氯化钙 问答题: 1、简述心脏骤停的诊断要点(临床征象和心电图表现)。 答:心脏骤停的诊断要点为:①意识突然丧失,面色苍白或紫绀;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