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考研09 神经

生理考研09 神经

生理考研09 神经
生理考研09 神经

知识点93:神经纤维及其功能

1、神经纤维的功能

1.1 传导兴奋

1.2 轴浆运输

1.(2011)轴浆快速运输的主要是:A

A 带膜的细胞器

B 递质合成酶

C 微丝、微管

D 神经营养因子

1.3 营养性作用

2.(2010)脊髓灰质炎患者病愈后常有肢体肌萎缩后遗症,主要原因是:D

A 病毒对肌肉的直接侵害作用

B 神经的兴奋性支配作用减弱

C 神经支配由兴奋转为抑制

D 肌肉失去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2.1 完整性:结构;功能

2.2 绝缘性

2.3双向性

2.4 相对不疲劳性

3、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因素

3.1 纤维直径:正比

3.2 有无髓鞘、髓鞘厚度(轴索直径:纤维直径= 0.6:1)

3.(1997)下列有关同一细胞兴奋传导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传导到整个细胞

B 传导方式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部位,使之出现动作电位

C 有髓纤维的跳跃传导速度与直径成正比

D 有髓纤维传导动作电位的速度比无髓纤维快

E 动作电位的幅度随直径增加而降低

答案:E

层次:综合(记忆)

考点: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动作电位传导的机制;动作电位传导的影响因素解析:动作电位的幅度取决于Na+内流的量,而Na+内流的量取决于细胞膜内外Na+的浓度差,与细胞直径无关。但细胞直径能够影响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速度,细胞直径越大,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越快。

3.3 温度:正比

4、神经纤维的类型

4.1 周围神经纤维:A(α、β、γ、δ)、B、C

4.(2001)C类神经纤维包括:AC

A 自主神经节后纤维

B 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C 后根中的痛觉传入纤维

D 皮肤触压觉传入纤维

4.2 感觉神经:Ⅰ(a、b)、Ⅱ、Ⅲ、Ⅳ

知识点94:定向突触的传递

1、突触的分类:化学性突触(定向;非定向);电突触

2、突触的传递(电-化学-电):动作电位传递至突触前末梢→Ca2+内流→突触囊泡释放神经递质(出胞)→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电位

A 动作电位

B 阈电位

C 局部电位

D 静息电位

E 后电位

5.(1994)终板电位是:C

6.(199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C

3、影响因素

3.1 递质释放:Ca2+内流;递质释放相关蛋白活性

7.(2000)下列哪一项在突触前末梢释放递质中的作用最关键:E

A 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

B 神经末梢去极化

C 神经末梢处的Na+内流

D 神经末梢处的K+外流

E 神经末梢处的Ca2+内流

8.(2007)影响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量的主要是:C

A 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

B 突触蛋白Ⅰ磷酸化的程度

C 进入前膜Ca2+的量

D 突触小泡大小

9.(2001)影响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量的因素有:BC

A 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

B 锋电位的幅度

C 进入突触前膜的Ca2+的数量

D 递质小泡的大小

3.2 已释放递质的清除:突触前末梢重摄取;酶解代谢

3.3 受体:亲和力;数量

4、突触后电位

4.1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Na+内流→去极化电位

10.(200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电变化是:B

A 极化

B 去极化

C 超极化

D 反极化

E 复极化

4.2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Cl-内流→超极化电位

11.(1991)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的生产过程的描述,哪一项是是错

误的:E

A 突出前末梢去极化

B Ca2+由膜内进入突触前膜内

C 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D 突触后膜对K+、Cl-的通透性升高

E 突触后膜膜电位增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放冲动

12.(2006)下列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C

A 是局部去极化电位

B具有“全或无”性质

C是局部超极化电位

D 由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量减少所致

E由突触后膜对钠通透性增加所致

5、动作电位产生的部位

5.1 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轴突始段

13.(1992,2014)若干EPSP总和后足以达到阈电位水平,神经元上首先爆发

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A. 轴突始段

B. 树突

C. 胞体

D. 轴突末梢

答案:A 层次:记忆

考点:神经元动作电位产生的部位

解析: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轴突始段。

5.2 感觉神经元(有髓):第一个郎飞结

知识点95:人体内主要的神经递质和受体系统

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2、递质的种类: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神经肽;嘌呤类;气体类

临床联系:苯二氮?类药物为临床上常用的麻醉镇静类药物,包括丙泊酚、咪达唑仑、巴比妥酸盐等,通过作用于γ-氨基丁酸受体发挥镇静麻醉作用。

14.(1991)属于神经递质的是:ACD

A Υ-氨基丁酸

B 5羟色胺酸

C 5羟色胺

D 多巴胺

A 甘氨酸

B 色氨酸

C 酪氨酸

D 谷氨酸

15.(2007)去甲肾上腺素合成的原料是:C

16.(2007)γ-氨基丁酸合成的原料是:D

3、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3.1 分布

3.1.1 胆碱能神经元: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丘脑特异感觉投射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3.1.2 胆碱能神经纤维:运动神经纤维;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

17.(2002)下列各项中属于胆碱能神经纤维的有:ABCD

A α运动神经元传出纤维

B γ运动神经元传出纤维

C 骨骼肌交感舒血管节后纤维

D 支配汗腺的交感节后纤维

3.2 胆碱能受体

3.2.1 M型受体(阻断剂:阿托品):M1(脑);M2(心脏);M3(平滑肌);M4(平滑肌,胰腺);M5

18.(2005)在周围神经系统,毒蕈碱受体分布于:C

A 自主神经节

B 骨骼肌终板膜

C 多数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

D 多数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

E 消化管壁内神经丛所有的神经元

19.(2007)下列选项中,主要与毒蕈碱样作用有关的是:B

A 心脏活动加强

B 支气管痉挛

C 胃肠道收缩减弱

D 瞳孔扩大

20.(1995)下列哪个不是有机磷中毒时的毒蕈碱样表现:C

A 恶心、呕吐和腹痛、腹泻

B 多汗

C 肌肉颤动

D 瞳孔缩小

E 心率减慢

21.(2007)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时,出现“阿托品化”的表现有:ABD

A 瞳孔扩大

B 颜面潮红

C 心率减慢

D 肺部啰音消失

A 阿托品

B 解磷定

C 美解眠

D 尼可刹米

E 甘露醇

22.(1996)解除有机磷中毒时烟碱样毒性作用,首选:B

23.(1996)解除有机磷中毒时毒蕈碱样毒性作用,首选:A

3.2.2 N型受体(阻断剂:筒箭毒碱):N1(神经元);N2(骨骼肌)

24.(2006)下列药物或毒物中,可阻断N型胆碱能受体的物质是:A

A 筒箭毒

B 心得安

C 酚妥拉明

D 阿托品

E 烟碱

25.(1990)有机磷农药中毒出现的烟碱样症状是:B

A 多汗

B 肌束颤动

C 瞳孔缩小

D 支气管痉挛

E 流涎

26.(2012)急性有机磷中毒的下列临床表现中,能提示中度中毒的是:C

A 出汗、流涎

B 呕吐、腹泻

C 胸背部肌肉颤动

D 瞳孔缩小

27.(2008)当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可出现:ABC

A 骨骼肌收缩颤动

B 瞳孔缩小

C 大汗淋漓

D 心率加速

4、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4.1 分布

4.1.1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低位脑干

4.1.2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延髓

4.1.3 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多数交感节后纤维

4.2 受体

4.2.1 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α1;α2(突触前膜)

临床联系:右旋美托咪啶

右旋美托咪啶为新型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剂量依赖性的镇静催眠作用,还有镇痛、抑制交感活性、无呼吸抑制、稳定血流动力学、抑制应激反应、减少麻醉剂及阿片类药物用量和抗寒颤等作用。美国药品与食品管理局于1999年批准,将其应用于ICU短时间(24h)的镇静与镇痛,2009年批准用于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时镇静。右旋美托咪啶现用于神经外

科、儿科、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和困难气道管理等方面,临床应用状况良好,疗效佳且不良反应小

28.(2011)由α肾上腺素能受体介导的生理活动有:AB

A 瞳孔开大

B 骨骼肌血管收缩

C 胃肠平滑肌收缩

D 脂肪分解加强

4.2.2 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β1;β2;β3

A 心肌

B 血管平滑肌

C 虹膜辐射状肌

D 支气管平滑肌

29.(2009)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引起收缩或收缩力增强的肌肉是:D

30.(2009)去甲肾上腺素与β受体结合引起收缩或收缩力增强的肌肉是:A

A 瞳孔开大

B 气道阻力增加

C 血压降低

D 血糖降低

31.(2010)在周围神经系统中α1肾上腺素能受体被阻断后,可出现的生理功能改变是:C

32.(2010)在周围神经系统中,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被阻断后,可出现的生理功能改变是:C

知识点96: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单线式联系

2、辐散式联系:多见于传入通路

3、聚合式联系:多见于传出通路

4、链锁式联系:扩大空间作用范围

5、环式联系:形成反馈;后发放

33.(2011)下列中枢神经元联系方式中,能产生后发放效应的是:D

A 辐散式联系

B 聚合式联系

C 链锁式联系

D 环式联系

知识点97: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1、单向传播:突触前末梢→突触后神经元

2、中枢延搁:兴奋在中枢传播时需要较长时间

34.(2006)完成一个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C

A 传人与传出纤维的传导速度

B 刺激的强弱和性质

C 经过中枢突触的多少

D 感受器的敏感性

E 效应器的敏感性

3、兴奋的总和:空间总和;时间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突触前神经元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不同

5、后发放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35.(1997)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兴奋性化学传递的特征,哪一项是错误的:D

A 单向传递

B 中枢延搁

C 总和

D 兴奋节律不变

E 易受内环境改变的影响

36.(2003)突触的传递特征有:BD

A 双向性

B 总和现象

C 相对不疲劳

D 对内环境改变敏感

37.(2009)下列化学性突触传递特征叙述正确的是:D

A 双向传播

B 不衰减传播

C 兴奋节律不变

D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知识点98: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

1.1 机制:抑制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1.2 结构基础

1.2.1 链锁式联系:传入侧支性抑制

1.2.2 环式联系:回返性抑制

A 突触前抑制

B 突触后抑制

C 二者都是

D 二者都不是

38.(2001)超极化抑制是指:B

39.(2001)传入侧支性抑制是指:B

40.(1988)突触后抑制:ABC

A 是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实现的

B 突触后膜呈超极化

C 回返性抑制和交互性抑制均属突触后抑制

D 由一个兴奋性神经元直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抑制

2、突触前抑制

2.1 机制:兴奋性递质释放↓←Ca2+

2.1.1 内流减少

2.1.1.1 Cl-外流↑:细胞膜去极化→动作电位幅度↓

2.1.1.2 K+外流↑:复极化加快→动作电位时程↓

2.1.2 敏感性降低

2.2 结构基础:轴突-轴突型突触

41.(1998)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D

A 突触前膜超极化

B 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C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D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降低

E 通过轴突-树突突触的活动实现

知识点99:感受器及其生理特性

1、感受器:生物体内一些专门感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2、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2.1 适宜刺激

2.2 换能作用:刺激能量→感受器电位(局部电位)→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

42.(1993)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涉及:AB

A 将刺激能量转为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

B 先产生发生器电位,当达到一定水平时,可产生动电位

C 发生器电位是"全或无"的

D 发生器电位传入中枢一定部位,就会产生主观感觉

2.3 编码作用:刺激所包含的信息(类型、部位、强度、持续时间)→动作电位的序列

2.4 适应现象:若以一个强度恒定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某一个感受器,相应的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频率逐渐降低

43.(2007)当刺激感受器时,如果刺激仍在持续,但传入神经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此现象称为:D

A 传导阻滞

B 衰减性传导

C 疲惫

D 适应

44.(1995)正常情况下,下列哪一种感受器最容易适应:C

A 肌梭

B 伤害性感受器

C 触觉感受器

D 内脏化学感受器

E 肺牵张感受器

45.(2009)下列感受器中,属于慢适应感受器的有:BCD

A 环层小体

B 关节囊感受器

C 肌梭

D 颈动脉体

知识点100:感觉投射系统

1、特异投射系统

1.1 组成:特异感觉接替核→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

1.2 特点:点对点投射

1.3 功能:引起特定感觉;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46.(2010)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的生理功能有:AC

A 产生各种体表和内脏感觉

B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C 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D 建立丘脑和人脑皮层之间的反馈联系

2、非特异感觉接替核

2.1 组成:非特异感觉接替核→大脑皮层广泛区域

2.2 特点:弥散投射

47.(1994)感觉的非异性投射系统:CD

A 外周感受野与皮层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B 是由各种特异感觉传导途径共同组成的

C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很重要的结构

D 有多级神经元参与传递

2.3 功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

48.(2008)下列选项中,符合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功能的是:B

A 产生某种特定的感觉

B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C 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冲动

D 参与形成躯体平衡感觉

A 参与睡眠形成机制

B 参与学习与记忆机制

C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D 协调各种感觉在皮质与皮质下结构间的联系

E 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的传出活动

49.(2005)特异感觉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E

50.(2005)非特异感觉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C

知识点101:体表感觉代表区(第一感觉区)

1、定位:中央后回

2、感觉投射规律

2.1 躯干四肢:交叉性投射;头部:双侧性投射2.2 投射区域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

2.3 总体安排倒置,头面部代表区内部安排正立

知识点102:痛觉

1、分类

1.1 躯体痛

1.1.1 体表痛

1.1.1.1 快痛:快痛:Aδ类纤维→体表感觉代表区

51.(2012)传导快痛的外周神经纤维主要是:A

A Aα纤维

B Aγ纤维

C B类纤维

D C类纤维

1.1.1.2 慢痛:C类纤维→扣带回

52.(2013)传导慢痛的外周神经纤维是:D

A Aα纤维

B Aγ纤维

C B类纤维

D C类纤维

53.(1994)当脚趾受到机械性损伤刺激时,可引起快痛与慢痛:ABD

A 快痛由Aδ纤维传导,慢痛由C纤维传导。

B 快痛在传递过程中在脊髓要换神经元

C 慢痛在皮层的代表区与外周刺激部位间有点对点的关系

D 痛觉传入纤维兴奋的原因是伤害性刺激引起组织损伤,释放化学物质

1.1.2 深部痛(慢痛)→肌肉收缩→缺血性疼痛

1.2 内脏痛(慢痛):中空内脏器官对牵拉性刺激和扩张性刺激敏感

2、慢痛的特点

2.1 定位不明确

2.2 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

2.3 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自主神经反应

54.(1991)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C

A 刺痛

B 慢痛

C 定位不精确

D 必有牵涉痛

E 对牵拉不敏感

55.(2007)下列选项中,属于内脏性腹痛特点的是:A

A 疼痛部位不确切,接近腹中线

B 疼痛程度剧烈而持续

C 可有局部腹肌强直

D 疼痛可因体位变化而加重

3、牵涉痛

3.1 概念:由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远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3.2 机制:会聚-投射理论

知识点103:眼的折光功能

1、折光系统:角膜(折射主要部位);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56.(1988)眼的折光系统中,折光力最大的界面是:E

A 房水-水晶体前面界面

B 角膜后表面-房水界面

C 水晶体后表面-玻璃体界面

D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E 空气-角膜前表面界面

57.(1994)从物体射向视轴右侧的光线:AD

A 被双眼中央凹左侧的视网膜所感受

B 产生的冲动沿着右侧视束传导

C 产生的冲动在额叶视区内引起有意识的感觉

D 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像

2、简化眼:与正常眼折光系统等效的简单模型

3、眼的调节

3.1 晶状体变凸

3.1.1 机制:副交感神经→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凸

58.(1992)当睫状肌收缩时,可使:D

A 角膜曲度增大

B 角膜曲度减小

C 瞳孔缩小

D 晶状体曲度增大

E 晶状体曲度减小

59.(1996)当悬韧带放松时可使:B

A 晶状体曲度减小

B 晶状体曲度增大

C 角膜曲度增大

D 角膜曲度减小

E 瞳孔缩小

60.(2013)当睫状肌收缩时,可引起的生理效应是:D

A 睫状小带紧张性增加

B 角膜曲度增加

C 瞳孔增大

D 晶状体曲度增加

3.1.2 意义:增强折光能力

3.1.3 近点:眼做充分调节时眼所能看清楚的眼前最近物体所在之处

61.(1993)人眼的近点表示:C

A 视力

B 眼的折光能力

C 眼的调节能力

D 视杆细胞的功能

E 视锥细胞的功能

62.(2002)眼球前后径正常的人,眼的近点愈近,说明其:B

A 角膜愈呈球形

B 晶状体弹性愈好

C 缩瞳能力愈强

D 双眼球会聚能力愈强

E 对光反应能力愈强

63.(1989)眼的调节能力大小的指标是:BD

A 远点

B 近点

C 焦距

D 焦度

3.1.4 老视

3.1.

4.1 原因:晶状体弹性变差

64.(2012)老视发生的主要原因是:B

A 玻璃体透明度改变

B 晶状体弹性减弱

C 角膜透明度改变

D 房水循环障碍

65.(2007)视远物和近物都需要眼进行调节的折光异常是:B

A 近视

B 远视

C 散光

D 老视

3.1.

4.2 矫正:凸透镜

3.2 瞳孔缩小

3.2.1 机制:副交感纤维→虹膜环形肌收缩→瞳孔缩小

3.2.2 意义: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3.2.3 瞳孔对光反射: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双侧性

66.(1994)当光照增强时,瞳孔缩小,此反射称为:C

A 瞳孔近反射

B 直接缩小反射

C 瞳孔对光反射

D 直接光反射

E 减弱的瞳孔开大反射

67.(2010)正常情况下,用手电筒灯光照射左眼时出现的反射性反应是:D

A 左侧瞳孔缩小,右侧瞳孔不变

B 右侧瞳孔缩小,左侧瞳孔不变

C 左侧瞳孔明显缩小,右侧瞳孔略有增大

D 左、右侧瞳孔同等程度缩小

3.3 视轴会聚

3.3.1 机制:动眼神经→内直肌收缩→视轴会聚

3.3.2 意义:使物像始终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应点上,以避免复视

68.(2014)因眼外肌瘫痪或眼球内肿瘤压迫而产生复视的原因是

A. 物像发生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B. 眼球变形而导致眼内压过高

C. 入眼光线分别聚焦于不同焦平面

D. 物像落于双眼视网膜的非对称点上

答案:D 层次:应用

考点:视轴会聚的意义

解析:视近物时,眼的调节机制包括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和视轴会聚。其中视轴会聚的生理意义是使物像始终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应点上,以避免复视。因此,当眼外肌瘫痪或眼球内肿瘤压迫而导致视轴不能正常会聚时,物像落于双眼视网膜的非相应点上,产生复视。

69.(2005)下列关于正常人眼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D

A 视远物时需调节才能清晰成像于视网膜

B 晶状体变凸有助于消除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C 瞳孔缩小可避免强光对视网膜的有害刺激

D 双眼球会聚可避免复视而形成单视视觉

E 调节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得到加强

70.(1998)眼的视近物调节机制包括:ABC

A 支配睫状肌的副交感神经译放ACh

B 晶状体前后面变得更凸

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复习重点

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复习重点 知识结构与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考纲没有变化,重点考察的就是正负反馈调节.自身调节的区别以及相对应的例子.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而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必须记清楚这些代表性的例子,尤其是正反馈和自身调节的例子.还要注意联系后面章节区分哪些是正反馈哪些是负反馈,举例说明如血液凝固过程.分娩过程.排尿排便反射等这些都是正反馈,再如减压反射.肺牵张反射。甲亢时TSH分泌减少等都是负反馈,同学们应总结出一些例子,在解题时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生理过程中,既无闭合回路又无调定点的不属于反馈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这一章比较重点,每年都会有本章的考题,大的重点就是物质的交换和动作电位。这将会涉及到今后各个章节的学习,同学们必须深入的理解加以牢固记忆。几种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如果比较起来记忆在解题时更容易区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要理解去记忆。还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局部电位的例子,如微终板电位?终板电位?EPSP? IPSP等都是局部电位,同时大家还需要搞清楚的就是局部电位和局部电流的区别,局部电位是指没有达到动作电位水平,而局部电流则是指动作电位的传播方式,要注意区分二者。 第三章血液 主要是对血液成份及功能做了介绍,对今后血液学和呼吸系统做的基础。血量为全身血液的总量,成年人血量占总体重的7%-8%。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

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注意二者的区别,另外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的颗粒数成正比,而与颗粒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因此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晶体渗透压决定。要重点注意生理性止血为常考点,其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为纤维蛋白溶解。生理止血过程中,凝血块形成的血栓会堵塞血管,出血停止血管创伤愈合后,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会被逐渐降解液化,使被堵塞的血管重新畅通。 第四章血液循环 重点内容还是心肌细胞的生物电以及血压调节等部分,本章是生理学的一个大的重点章节,内容繁多,需要全面理解掌握。注意比较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心肌电生理特性这块需记忆:自律细胞的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窦房结起搏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0期去极化速度快、?幅度高、有平台期、有超辐射,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避免房室的收缩重叠,几个“最”:窦房结自律性最高,心室肌细胞收缩力最强,浦肯野纤维传到速度最快,房室交接处传导速度最慢。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是考试重点也是难点,以左心室为例的典型心动周期的生理表现是常考点,同学们在复习时也要归纳一下“最”:快速射血期末左室压力最高,等容舒张期末左室容积最小,心房收缩期末左室容积最大,快速射血期末主动脉压力最高,等容收缩期末主动脉压力最低,等容收缩期室内压升高最快。心输出量的调节也是考试重点,但在解题时总会觉得无从下手,主要是要弄清各种调节的大致机制及题目想考查哪方面内容。微循环这部分注意记忆哪些血管在哪部分起什么作用,如:调节器官血流量其主

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要点归纳

2017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要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考纲没有变化,重点考察的就是正负反馈调节.自身调节的区别以及相对应的例子.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而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必须记清楚这些代表性的例子,尤其是正反馈和自身调节的例子.还要注意联系后面章节区分哪些是正反馈哪些是负反馈,举例说明如血液凝固过程.分娩过程. 排尿排便反射等这些都是正反馈,再如减压反射.肺牵张反射.甲亢时 TSH 分泌减少等都是负反馈,同学们应总结出一些例子,在解题时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生理过程中,既无闭合回路又无调定点的不属于反馈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这一章比较重点,每年都会有本章的考题,大的重点就是物质的交换和动作电位。这将会涉及到今后各个章节的学习,同学们必须深入的理解加以牢固记忆。几种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如果比较起来记忆在解题时更容易区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要理解去记忆。还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局部电位的例子,如微终板电位?终板电位?EPSP? IPSP等都是局部电位,同时大家还需要搞清楚的就是局部电位和局部电流的区别,局部电位是指没有达到动作电位水平,而局部电流则是指动作电位的传播方式,要注意区分二者。 第三章血液 主要是对血液成份及功能做了介绍,对今后血液学和呼吸系统做的基础。血量为全身血液的总量,成年人血量占总体重的7%-8%。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注意二者的区别,另外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的颗粒数成正比,而与颗粒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因此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晶体渗透压决定。要重点注意生理性止血为常考点,其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为纤维蛋白溶解。生理止血过程中,凝血块形成的血栓会堵塞血管,出血停止血管创伤愈合后,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会被逐渐降解液化,使被堵塞的血管重新畅通。 第四章血液循环 重点内容还是心肌细胞的生物电以及血压调节等部分,本章是生理学的一个大的重点章节,内容繁多,需要全面理解掌握。注意比较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心肌电生理特性这块需记忆:自律细胞的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窦房结起搏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0期去极化速度快、幅度高、有平台期、有超辐射,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避免房室的收缩重叠,窦房结自律性?高,心室肌细胞收缩力?强,浦肯野纤维传到速度?快,房室交接处

1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是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型题 1.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是 A.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B.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C.患病机体形态结构变化的科学 D.患病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E.疾病的表现及治疗的科学 2.病理生理学总论内容是 A.讨论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 B.讨论典型病理过程 C.研究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功能和代谢和结构的变化D.单纯讨论疾病的概念 E.讨论系统器官的总体改变 3.基本病理过程是指 A.讨论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 B.讨论典型病理过程 C.研究某个系统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D.单纯讨论疾病的概念 E.讨论系统器官的总体改变 4.病理生理学各论是指 A.讨论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 B.讨论典型病理过程 C.研究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D.单纯讨论疾病的概念 E.讨论系统器官的病理生理学 5.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A.发热 B.水肿 C.缺氧 D.心力衰竭 E.代谢性酸中毒 6.病因学的研究是属于 A.病理生理学总论内容 B.基本病理生理过程内容

C.病理生理学各论的内容 D.疾病的特殊规律 E.研究生物因素如何致病 7.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是 A.病人 B.病人和动物 C.疾病 D.动物实验 E.发病条件 B型题 A.各个疾病中出现的病理生理学问题 B.多种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病理变化 C.疾病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D.重要系统在不同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E.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机制 1.各系统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的是 2.基本病理过程主要研究的是 3.疾病概论主要研究的是 C 型题 A.呼吸功能衰竭 B.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基本病理过程包括 2.系统病理生理学包括 x 型题 1.病理生理学主要从什么方面来揭示疾病的本质 A功能方面 B形态方面 C代谢方面 D细胞结构方面 E超微结构方面 2.病理生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 A.临床观察 B.动物实验 C.流行病学调查 D.病变器官形态学变化的研究 E.尸体解剖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知识分享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疾病概论 1、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死亡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判断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第二节的发病学部分 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 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第三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2、受体上调(增敏)、受体下调(减敏)的概念 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减少,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强的现象,称为受体上调(up-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高敏或超敏。 反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增加,或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敏感性减弱的现象,称为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减敏或脱敏。 第五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三种脱水类型的概念 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低血钠性细胞外液减少)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显著减少,细胞内液变化不明显。(正常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

中国药科大学生理学考研复习笔记

中国药科大学生理学考研复习笔记 绪论 考纲要求 1、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和阈。 2、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和功能。 考纲精要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2、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而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较好指标为: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可兴奋组织、细胞去极化并达到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生殖功能对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称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外环境与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 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基本调节方式: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病理生理学重点归纳

三种类型脱水的对比 体内固定酸的排泄(肾脏): 固定酸首先被体液缓冲系统所缓冲,生成H 2CO 3和相应的固定酸盐(根); H 2CO 3在肾脏解离为CO 2和H 2O ,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即固定酸中的H + 以CO 2和H 2O 的形式进入肾小管 上皮细胞,进一步通过H 2CO 3释放H + 进入肾小管腔; 固定酸的酸根以其相应的固定酸盐的形式 被肾小球滤出; 进入肾小管腔的H + 和固定酸的酸根在肾小管腔内结合成相应的固定酸排出体外。 呼吸性调节和代谢性调节(互为代偿,共同调节): 呼吸性因素变化后,代谢性因素代偿: 代谢性因素变化后,呼吸性、代谢性 因素均可代偿: 酸碱平衡的调节: 体液的缓冲,使强酸或强碱变为弱酸或弱碱,防止pH 值剧烈变动; 同时使[HCO3-]/[H 2CO 3]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呼吸的变化,调节血中H 2CO 3的浓度; 肾调节血中HCO3-的浓度。 使[HCO3-]/[H 2CO 3]二者的比值保持20:1,血液pH 保持7.4。 各调节系统的特点: 血液缓冲系统:起效迅速,只能将强酸(碱)→弱酸(碱),但不能改变酸(碱)性物质的总量; 组织细胞:调节作用强大,但可引起血钾浓度的异常; 呼吸调节:调节作用强大,起效快,30 min 可达高峰;但仅对CO 2起作用; 肾 调节:调节作用强大,但起效慢,于数小时方可发挥作用,3~5 d 达高峰。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代偿性: pH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即[HCO3-]/[H2CO3]仍为20:1, 但各自的含量出现异常变化。失代偿性: pH明显异常,超出正常范围。 判定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 pH值:7.35-7.45(动脉血) 动脉血CO2分压(PaCO2):33-46mmHg,均值40mmHg 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SB/AB):正常人AB=SB:22-27mmol/L,均值24mmol/L 缓冲碱(BB):45-52mmol/L,均值48mmol/L 碱剩余(BE):-/+3.0mmol/L 阴离子间隙(AG):12-/+2mmol/L,AG>16mmol/L,判断AD增高代谢性酸中毒

考研生理学基础知识重点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它是实用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技能 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基础理论的应用学科。 2.磷酸化:通常指二磷酸腺苷与磷酸根在连接,吸收能量形成atp的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底物水平磷酸化, 在胞浆内一个不需养的代谢过程;另一种是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内是一个需氧而复杂的代谢过程。 3.能量统一体:运动生理学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 形成的整体,称之为能量统一体。他描述的是不同运动与能量系统不同途径之间相对应的整体关系。 4.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5.兴奋: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6.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特性。 7.阈强度:是指在一定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 8.动作电位: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会出现迅速可逆性波动,这种可逆性的迅速变化的膜电 位成为动作电位。 9.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是指以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肌细胞兴奋过程和肌纤维机械变化为特征的肌细胞收缩过 程之间的中介过程。 10.强直收缩:若增加刺激频率,使每次刺激的间隔短于单收缩所持续时间,肌肉收缩将出现融合现象,即肌肉不能 完全舒张,称为强直收缩。 11.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肌肉长度缩短。 12.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 13.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14.肌电图:是指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经过引导、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到的图形。 15.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与他所支配的那些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 16.脊髓反射:人们把那些潜伏期短,活动形式固定,只需外周传入和脊髓参与的反射活动称为脊髓反射。 17.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的调整不同部位的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 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 18.内分泌:是由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所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系统。他与神经 系统和免疫系统相互配合,共同调节全身各系统的功能活动,使机体各个系统的活动能适应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 19.应激反应:通常将机体操遇紧急情况时紧急动员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的过程称为应急反应。 20.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成为肺活量。 21.酸碱平衡:集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及比例,维持体液pH恒定,称为 酸碱平衡。 22.碱储:NaHCO3 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 酸氢钠看成血浆中的碱储备,简称碱储。 23.身体成分:是指组成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总成分。根据各个成分的生理功效不同,常把体重分为体脂重和去脂 体重。身体成分以体脂%表示。 24.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这种营养障碍性 疾病表现为机体脂肪组织量过多,和/或脂肪组织与其他软组织的比例过高。 25.体质指数:时体重(千克)与身高(米)平方的比值。是肥胖诊断指标之一。 26.免疫:现代免疫的概念是指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并排除“非己”成分以保持机体安全的一种 生理功能。免疫反应的结果不总是对机体有利。 27.肌肉力量:集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通常按照其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区分为最大肌 肉力量、快速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三种基本形式。 28.最大肌肉力量:通常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29.快速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爆发力是快速肌肉力量的常见表现形式。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

精心整理 生理学基础总结 绪论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 4.胞外液。 5.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 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 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 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吞饮 动。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Na +内流与K +的外流及Na +—K +泵转运共同形成的、其引起取决于阈电位, 阈电位是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和不衰减的可传播性。 3.肌肉收缩是指肌肉的长度缩短或张力增加.其过程包括肌细饱的兴奋、兴奋一收缩耦联,收缩三部分,主要步骤如下图

血液 1. 占体重的 2. 透压) 3. 对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血浆蛋白产生胶体渗透压,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具有免疫功能。 作用是:能使组织液中的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 等渗溶液是0.9%Nacl,5%葡萄糖溶液。 4.血浆的正常酸碱度:PH7.35-7.4 5.低于7.35为酸中毒,高于7.45为碱中毒。 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数为(4.0-5.5)x1012/L;成年女性为(3.5-5.0)x1012/L。6.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一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7.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血沉,红细胞叠连)、渗透脆性(溶血,低渗溶液)。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愉O2和CO2以及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 红细胞原料是蛋白质和铁(缺铁性贫血),成熟因素是维生素B12,叶酸。 8.正常成人的白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吞噬作用和 免疫作用。 9.正常成人血小板有(100一 其主要功能为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生理性止 A抗原与 。 )和 也是由于K+外流产生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组成,但复极化比较复杂,持续时间较长动作电位共分为五个期,即 去极化期(Na+内流形成)、 复极化l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形成)、 2期(缓慢复极期也称平台期,K+外流和Na+内流形成)、 3期(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形成) 4期(静息期,离子泵转运形成)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政治思想方面:研究生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追求真理和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学术道德。 2、学业素质方面:熟练掌握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理论,熟悉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的过程、特点、实验方法和技术,熟悉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熟悉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过程和教材教法,熟悉常见疾病的病理诊断,参与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实践,熟练阅读专业英语文献,熟悉计算机在科研中应用,为今后参加各项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工作打好基础。 3、其他方面:具有优良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心。 二、学习年限 三年 三、研究方向 1、感染病理学 侧重于胃癌与妇科肿瘤中细菌L型感染与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关系。 2、肿瘤病理学 侧重于乳腺癌病理、胃癌病理和妇科恶性肿瘤病理研究的三个分支。 3、脑血管疾病病理生理学 脑血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及保护机制的探讨。 四、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必须全部完成,非学位课程选修不少于6学分的课程。包括学术讲座在内,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 (一)学位课程(必修课):22学分 1、政治理论 (1)自然辩证法40学时2学分 (2)科学社会主义30学时 1.5学分(3)形势与政策24学时1学分 2、英语 (1)英语读写72学时3学分 (2)英语听说72学时3学分 (3)专业英语60学时2学分

北京协和医学院306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知识框架复习重点

北京协和医学院306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知识框架 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考纲没有变化,重点考察的就是正负反馈调节.自身调节的区别以及相对应的例子.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而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必须记清楚这些代表性的例子,尤其是正反馈和自身调节的例子.还要注意联系后面章节区分哪些是正反馈哪些是负反馈,举例说明如血液凝固过程.分娩过程.排尿排便反射等这些都是正反馈,再如减压反射.肺牵张反射。甲亢时TSH分泌减少等都是负反馈,同学们应总结出一些例子,在解题时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生理过程中,既无闭合回路又无调定点的不属于反馈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这一章比较重点,每年都会有本章的考题,大的重点就是物质的交换和动作电位。这将会涉及到今后各个章节的学习,同学们必须深入的理解加以牢固记忆。几种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如果比较起来记忆在解题时更容易区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要理解去记忆。还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局部电位的例子,如微终板电位、终板电位、EPSP、IPSP等都是局部电位,同时大家还需要搞清楚的就是局部电位和局部电流的区别,局部电位是指没有达到动作电位水平,而局部电流则是指动作电位的传播方式,要注意区分二者。 第三章血液 主要是对血液成份及功能做了介绍,对今后血液学和呼吸系统做的基础。血量为全身血液的总量,成年人血量占总体重的7%-8%。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注意二者的区别,另外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的颗粒数成正比,而与颗粒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因此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晶体渗透压决定。要重点注意生理性止血为常考点,其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为纤维蛋白溶解。生理止血过程中,凝血块形成的血栓会堵塞血管,出血停止血管创伤愈合后,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会被逐渐降解液化,使被堵塞的血管重新畅通。 第四章血液循环 重点内容还是心肌细胞的生物电以及血压调节等部分,本章是生理学的一个大的重点章节,内容繁多,需要全面理解掌握。注意比较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心肌电生理特性这块需记忆:自律细胞的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窦房结起搏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

生理学重点总结

生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二.内环境和稳态:体液量(占体重的60%):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 1.内环境: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称为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三.生理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神经调节是主要调节形式,基本过程: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迅速、准确、短暂。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 四.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 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 五.应激与应急 参与应激反应的主要激素: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参与应急反应的主要激素: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A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被动转运: ⑴单纯扩散:小分子脂溶性物质、顺浓度、不耗能。如O2、CO2、NH3等。 ⑵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不耗能、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包括离子通道和载体转运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主动转运: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逆浓度、消耗能量。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离子泵钠泵)和继发性主动转运(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出入细胞的方式。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分泌递质属于出胞作用;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异物属于入胞作用。 二.细胞的跨膜电变化1.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兴奋性与与阈刺激:反变关系,阈刺激增大表示细胞兴奋性下降。 刺激的三要素:刺激强度(衡量兴奋性的客观指标)、刺激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2.静息电位RP: ⑴概念: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外相对为正,膜内相对为负。 极化: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状态。 去极化:电位差的数值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或除极。 超极化:电位差的数值向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 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⑴形成条件: ①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离子不均匀分布); ②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 ⑵形成机制:K+外流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不消耗能量。 ⑶特征: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 3.动作电位AP ⑴概念: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主要成分是峰电位。 ⑵形成条件:①细胞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差;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 ⑶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⑷动作电位特征:①产生和传播都是“全或无”式的;②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传播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③动作电位是一种快速、可逆的电变化;④动作电位期间Na+、K+离子的跨膜转运是通过通道蛋白进行的。 ⑸兴奋的周期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锋电位,兴奋性降至0,多大刺激也不兴奋 相对不应期:负后电位前期,兴奋性低于正常,阈上刺激才兴奋 超常期:负后电位后期,兴奋性超过正常,阈下刺激即兴奋 低常期:正后电位,兴奋性低于正常 ⑹.局部电位: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变化。 特点:①不是全或无;②可以总和;③电紧张扩布。 ⑺.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是产生动作电位,因此兴奋的传导实质上是动作电位向周围传播。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直径大的细胞电阻较小传导速度快。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以跳跃式传导,因而比无髓鞘纤维传导快。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⑴兴奋收缩耦联过程:耦联因子Ca2+、结构基础三联体

2015年暨南大学病理生理学试题示例,考研笔记,复试真题,考研真题,考研经验

1/8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f918556392.html, 1 2015年暨南大学考研指导 育明教育,创始于2006年,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投资创办,并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和硕士加盟,是一个最具权威的全国范围内的考研考博辅导机构。更多详情可联系育明教育孙老师。 脑功能不全 【考查目标】 1.了解脑的结构、代谢与功能特征、脑的疾病表现特征。 2.掌握认知障碍和意识障碍的概念、脑的结构基础、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病因和发病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3.了解脑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考查内容】 一、脑的结构、代谢与功能特征、脑的疾病表现特征。 二、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的概念 认知的脑结构基础 认知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病因和发病机制 认知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的概念 意识维持和意识障碍脑结构基础 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病因和发病机制、对机体的主要危害 意识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8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f918556392.html, 2 病理生理学实验 【考查目标】 掌握病理生理学各实验的目的、实验设计原理、材料与方法、注意事项等。着重动手能力和训练独立从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考查内容】 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高钾血症、发热、水肿、缺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失血性休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右心衰竭、呼吸衰竭、氨在肝性脑病中的作用、酸碱平衡紊乱。 【考查要点】 各个实验的目的、设计原理、材料与方法、注意事项等。 Ⅳ试题示例 1、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题6分,共48分) 试题示例:

西医综合考研资料-生理学笔记(11)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西医综合考研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考研西医综合复习资料——生理学笔记(11) 第十章、神经系统 NS作用:调节各器官功能及人体与外环境的适应 方式:反射;实现靠反射弧 第一节、神经元的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功能是传递信息,主经神经纤维实现 (一)神经纤维的传导特性: 1、生理完整性:膜完整 2、双向传导:双向传播信息 3、绝缘性 4、相对不疲劳性,不易疲劳、耗能小 (二)神经纤维的传播速度: 差别大,快慢与神经纤维粗细有关,粗则速度快,也受温度影响 (三)神经纤维分类: 1、据传出、传入神经电学特性分 2、据传入纤维粗细分: (四)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以AP(动作电位传导信息)细胞体合成的分泌物运送至轴突处

有两种形式:快速轴浆运输(经微管、分泌物、神经递质) 缓慢轴浆运输(经微管、微丝向周围延伸) 二、神经元间相互联系方式 (一)经典突触(主)以化学递质为媒介 突触是两神经元间发生相互联系的部位叫突触 方式:一轴突与一树突或胞体联系 分类:轴树突触、轴体突触、轴轴突触 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二)电突触:通过电活动传递(电紧张方式) 结构:神经元接触间隙小,缝隙联结/紧密联结(有小孔道,允许带电离子通过) 特点:传导速度快 意义:保证某些神经元产生同步兴奋 (三)非突触性的化学传递 神经元末梢释放化学递质,不能直接作用于后膜,而是通地扩散的方式作用于周围较广的效应细胞上。常见于:;单胺类神经元(交感神经:NE、DA、5—HT) 特点:有些交感神经末梢形成念珠状曲张体,内含化学递质扩散 1)不形成突触(无前后膜) 2)一对多的关系, 3)递质弥散距离大 4)效应细胞上有受体 意义:扩大信息传递范围 (四)局部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 长轴突:从中枢的一处向另一处传递(中枢各不同部位间) 短轴突:中枢的局限范围内传递信息(局部神经元) 联系途径、局部神经元回路,作用:在一个中枢内部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可有突触或电突触等

数字神经电生理系统配置及功能

数字神经电生理系统配置及功能 硬件部分: 功能模块及配件 模块功能: ,NET平台、多语言界面(中/英/俄/法/德)、自定个性化操作/回放界面、支持网络数据库、即时查看报告设定条件查找数据、灵活设置多样的采集模板、分析模板(可达到自动采集和自动分析) 基于MS Word的专业报告输出、可设置个性化报告模板适于各种应用 基本EEG采集、存储(支持网络数据库)、检索、分析、回放;多种参数2维(可实时)和3维地形图 实时棘尖波/癫痫活动监测、回放棘尖波/癫痫活动搜索及分析、频谱/趋势图/aEEG及分析; 相关分析/相干分析/小波分析/独立成分分析 导联设置可满足“10-20”和“10-10”系统可包含非EEG导联; 模块功能: 支持实时视频图像与EEG同步采集,可轻松实现双视频

睡眠采集/分析功能 具有EEG、眼动、下颌肌电、心电、腿动、血氧、二氧化碳浓度等采集功能 可完成睡眠分期、心率分析、腿部运动分析、血氧分析、睡眠现象搜索等 各种参数趋势图 模块功能: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VEP)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中/长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LAEP/LLAEP)、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 体感诱发电位(SSEP)、脊髓诱发(TSEP)、三叉体感诱发(SCEP) 认知电位(P300)、失匹配阴性波(MMN)、伴随负反应(CNV);

模块功能: 神经传导 运动神经传导;感觉神经传导;微移;复合传导;F波;H反射、H反射(成对刺激);重复电刺激;瞬目反射 交感皮肤反应;运动单位数目估算(MUNE);震颤分析;骶骨反射;球海绵体反射; T反射(*);经颅磁刺激(*);*项需另外购买相应的刺激器 定量肌电图 自发肌电:静息、纤颤、束颤、正锐波、肌强直放电、椎体束外刚性、震颤 干扰相分析(IPA):翻转幅度-翻转频率图/表、频谱分析图/表 运动单位分析(MUP):自动MUP采集和手动MUP采集、幅度分布/时限分布/相位分布/时限-幅度分布图表单纤维肌电图(SFEMG)、 巨肌电图 模块功能: 治疗多动症、矫正成瘾等 多用于科研 模块功能: R-R interval; R-R Valsalva; cardio-vascular refiex test 模块功能(此模块必须与脑电图模块和常规诱发电位模块同时配置): 多达21通道的(与脑电图同步)P300、CNV、MMN以及和 长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视觉诱发电位 诱发电位地形图

病理生理学肾功能不全重点知识点总结说课讲解

病理生理学肾功能不全重点知识点总结

肾功能不全 第一节肾功能不全:当各种病因引起肾功能严重障碍时,会出现多种代谢产物、药物和毒物在体内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这一病理过程叫做肾功能不全。 1.根据病因与发病的急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无论是哪种发展到严重阶段,均以尿毒症而告终。 第二节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指各种原因在短期内(通常数小时至数天)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临床生主要表现为氮质血症、水中毒、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1.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心发病环节:肾小球滤过率(GFR)急剧减少。肾小球滤过率是衡量肾脏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GFR 降低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肾血流量减少:动脉血压波动于80~ 180mmHg 范围内时,肾脏可通过自身调节保持肾血流量和GFR 相对恒定。但当休克、心力衰竭等使动脉压降到80mmHg 以下或肾血管收缩时,可使肾血流量显著减少,GFR 随之降低。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大量失血和严重脱水等引起全身动脉压下降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随之下降;尿路梗阻、肾小管阻塞、肾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管时,肾小球囊内压升高,导致肾小球有效滤过

压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作用不大,因为其降低会引起组织液生成增多,循环血量减少,进而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引起肾小球人球小动脉收缩,结果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亦下降。 (3)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肾脏储备功能较强,切除一侧肾脏使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50%,健侧肾脏往往可代偿其功能。但是,肾单位大量破坏时,肾小球滤过面积极度减少,GFR 降低,出现肾功能不全。 一、分类:多数患者伴有少尿(成人每日尿量〈400ml)或无尿(成人每日尿量〈100ml),即少尿型ARF。少数患者尿量并不减少,但肾脏排泄功能障碍,氮质血症明显,称为非少尿型ARF。 二、病因与分类: (一)肾前性肾功能衰竭:是指肾脏血液灌流量急剧减少所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脏无器质性病变,一旦肾灌流量恢复,则肾功能也迅速恢复。所以这种肾功能衰竭又称功能性肾功能衰竭或肾前性氮质血症。 常见于各型休克早期。由于血容量减少、心泵功能障碍或血管床容积增大,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和肾血管收缩,导致肾血流灌注急剧↓和肾小球滤过率↓,出现尿量减少和氮质血症等内环境紊乱。 (二)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肾实质病变而产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又称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1.肾小球、肾间质和肾血管疾病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间质肾炎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等。

历年医学考研复试真题——病理生理学

历年医学考研复试真题——病理生理学 一、广州医科大学 (一)名词解释 1.DIC 2.病理过程 3.超极化阻滞 4.低钾血症 5.多系统器官衰竭 6.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 7.钙反常 8.肝性昏迷 9.呼吸衰竭 10.假性神经递质 11.健全肾单位学说 12.脑水肿 13.内生致热源 14.去极化阻滞 15.缺血再灌注损伤 16.热限 17.心力衰竭不完全代偿 18.休克微循环淤滞期 19.血液性缺氧 (二)简答题 1.多系统器官衰竭患者肠道细菌和内毒素进入体循环的条件是什么? 2.高渗性脱水有哪些特点? 3.何谓急性肾功能衰竭?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哪三类急性肾功能衰竭? 4.简述ARDS病人呼吸衰竭的主要机制。 5.简述高动力型休克的可能机制。 6.简述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 7.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纠正酸中毒后为什么会发生手足抽搐? 8.哪些情况会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的产生? 9.判断脑死亡有哪些标准?

10.请写出目前比较公认的5类尿毒症毒素。 11.试比较肾病性水肿与肾炎性水肿发生机制的异同。 12.试述休克瘀血期微循环瘀滞的机制。 13.为什么治疗肝性脑病患者可以口服乳果糖? 14.血氨升高为什么能导致脑病? 15.严重II型呼吸衰竭的吸氧原则及理论依据。 16.引起乏氧性缺氧的原因有哪些? 17.应激时主要的神经内分泌变化有哪些?(举出4种以上)(三)论述题 1.代谢性酸中毒对机体有何影响? 2.感染性休克怎样产生TNF?在休克中起什么作用? 3.可谓矫枉失衡学说?请举例说明 4.内皮细胞损伤为什么引起DIC? 5.请叙述缺氧时肺血管收缩的机制 二、河南大学 2018年河南大学病理生理学复试真题 (一)名词解释 1.缺氧 2.肝性脑病 3.SIRS 4.凋亡 (二)简答题 1.血管内外液停交换失衡引起水肿的机制 2.肾性贫血的机制,高钾血症的治疗 3.发热与过热的区别 (三)论述题 1.休克与DIC的关系 三、华中科技大学 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复试真题(一)简答题 1.试述高血压导致心力衰竭的机制 2.试述ARDS导致呼吸衰竭的类型和机制 3.谈谈你研究生愿意选择的研究方向,并说说你的研究规划 四、南京大学 2018年南京大学病理生理学复试真题 (一)名词解释

生理学学习重点笔记总结

生理学学习重点笔记总结 一绪论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 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叫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叫内环境。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3.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自身调节。 4. 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调节形式,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5.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6. 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生理活动都是正反馈。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 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 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⑴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⑵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什么结构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它既可以作为载体将物质从浓度高处"背"向浓度低处,也可以作为通道,它开放时允许物质通过,它关闭时不允许物质通过。体液中的离子物质是通过通道转运的,而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例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则依赖载体转运。至于载体与通道转运各有何特点,只需掌握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⑶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低向浓度高处转运时需要消耗能量,称为主动转运。体液中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