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 第一章 绪论

哲学 第一章 绪论

哲学 第一章  绪论
哲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概括了解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着重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特点及其伟大意义;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在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懂得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教学时间的安排:8学时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难点: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有重大意义的现实问题:

1、怎样看待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

2、怎样在实现四化建设的过程中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

1、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2、关于哲学基本问题。

3、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唯心主义哲学?

4、如何看待实践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需要现代化?

参考书目: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一、二、四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4、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一章第四、五、六节,第六章第四节,《列宁选集》第2卷。

5、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3卷。

6、列宁:《卡尔·马克思》,“马克思的学说”一节,《列宁选集》第2卷。

7、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

教学内容安排:

绪论是什么意思呢?绪论是开头的意思。也叫绪论、总论、概论、引论、导言、序言,等等。如:我们看小说的时候,开头先有个序;戏剧、电影一开始都有序幕,

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可以举出许多例子。

绪论的作用的是全书的内容作总的介绍,今天我们讲的绪论就是对哲学课的内容作总的介绍。据此,我们讲三节内容: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我们先讲第一节。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通过学习要把握哲学概念,哲学基本问题,搞清哲学的基本线索。围绕这些内容,我安排讲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二、哲学基本问题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我们学哲学,首先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哲学的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philosophy)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原意是“爱”和“智慧”的意思。在中国的古汉语中,曾有“智慧”、“聪明”、“有高深学问”的意思。

我国古代有“知人则哲”(知,通智)的说法,《尔雅·言者》释“哲”字曰:“哲,智也。”马克思也认为,哲学是现世的智慧。通俗讲,哲学这门学问,人们学习了以后,就会有智慧、很聪明。一句话,哲学就是教人聪明的学问(Philosophy is the knowledge which teaches the person intelligent)。为什么呢?我们可分析“眼不见为净”这句话。

我们经常讲:“眼不见为净”。这种观点是聪明的还是糊涂的?用哲学的语言说是唯物(materialist))的,还是唯心(idealism)的?

用哲学观点分析一下,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al materialism)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客观存在(objective existence)的,不以人的意志(will)为转移的,不是说因为人们看见了,它就存在,看不见就不存在,也不是因为人们承认它就存在,不承认它就不存在。否则,就走向反面成了唯心主义的观点。即“存在就是被感知(The existence is by the sensation)的观点,“眼不见为净”正是这种唯心主义的错误。我们学了哲学就不能坚持这种观点了,这样以来,我们就不就聪明起来了吗?

那么到底什么是哲学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如何理解呢?

1、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1)什么是世界观(what is the world outlook)

要知道世界观,首先要对世界有一大概的了解。世界也称为宇宙(Universe)。宇宙,天地万物的总称。《淮南子·齐训俗》:“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来今谓之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就是客观的物质世界(material world),就是世界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世界是指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的永恒运动的物质实体(Material Substance)。

什么是世界观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的观点。

(2)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

世界观人人都有。能不能说人人的世界观都是哲学呢?我们说不一定,一般人的世界观并不就是哲学。

世界观和哲学是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世界观是各个人在自身实践(practices)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是不自觉的,同时它又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没有经过理论论证,缺乏整体的一致性和逻辑严密性,有些观点还很不稳定,甚至是自相矛盾(the self-contradictory)的。哲学是专门的学问,是哲学家自觉建立起来的,具有自觉性和系统性(self-consciousness and systematic characteristic)。对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可概括为:世界观是一种自发的、朴素的哲学观点,哲学则是系统的、自觉的世界观。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方法论(methodology)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总的普遍的方法的理论。它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思想方法、认识方法、工作方法等具体方法的理论基础。

二者的关系是: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作用于方法论,决定(decide)着方法论;方法论作用于世界观,它促进特定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并直接体现着世界观的内容。

启示:我们学习哲学,既要弄通它的基本理论,又要善于把理论化为方法,成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natural knowledge, social knowledge and thought knowledge)的概括和总结

(1)哲学的研究对象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即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general rule)。

学术争论的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它的研究对象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思维和存在(thought and

existence)的关系。

第三种观点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第四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和物质(Consciousness and matter)的关系以及二者运动的最一般规律。(2)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specifically science)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指导和基础的关系。

第一,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区别,表现在哲学和具体科学各自具有不同的对象和内容。

第二,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的材料为基础,哲学离不开各门科学,依赖于具体科学。另一方面,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具有普遍指导作用,各门具体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二者决不可相互代替。

3、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它们都是对社会存在(social existence)的反映,都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但反映的方式,反作用的表现形式又不一样,哲学有自己的特点:(特殊性)

(1)哲学以概念和逻辑(concept and logos)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social existence)

哲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都反映社会存在,但反映的程度和方式各不相同,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采用政策、规章制度的形式直接反映经济基础(economic basis)及其社会生活。而哲学则以概念、逻辑的形式间接反映经济基础及社会生活。

(2)哲学具有世界观的指导作用

哲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存在都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但反作用的方式不同。政治带有强制性,道德艺术通过舆论、教育、传统、习惯发生作用,哲学反映在普遍的世界观的指导作用上,对统治阶级来说,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理论基础。具体说哲学有那些社会功能呢?

第一哲学具有世界观(world outlook)功能

第二哲学具有方法论(methodology)功能

第三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信念、理想(faith, ideal),对现实世界具有独特的批判功能,对人的活动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所得到的启示是:

(1)哲学并不神秘;

(2)必须学习哲学;

(3)学好哲学并不容易。

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概括和总结。它所研究和涉及问题很多,在众多的问题中,有没有最基本的问题?如果有,它是什么呢?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Engels)通过对自古以来哲学的复杂斗争状况和哲学发展史的科学分析,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围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了科学精辟的概括:“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thought and existence)的关系问题。”(马选四卷219页)我们如何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呢?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Which is the first question ,thought or existence)

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根本对立的两个派别,即唯物主义(materialist)和唯心主义(idealism)。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和表现,属于唯心主义派别。那到底谁观点正确呢?

启示:唯物主义观点是正确的,我们应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monism)哲学。二元论(dualism)是指认为世界并存着物质和意识两个本原的哲学学说。以法国的笛卡尔(Descartes)为主要代表。二元论把意识看成是本原,显然夸大了意识作用,贬低了物质的作用,最终导致唯心主义。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unity)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knowability)和不可知论(agnosticsm)的对立,凡是认为有统一性的,即思维能够认识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凡是认为没有统一性的,即思维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就是不可知论者。

启示:我们要坚持可知论的观点。

2.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最普遍、最根本的问题

我们正处在现实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纷繁复杂多种多样,但总结起来,无非两点;一类是物质观点,一类是精神观点,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不能不成为最普遍最根本的问题。

(2)二者的关系是任何哲学家都无法回避和必须回答的问题

这是由哲学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哲学是世界观,它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哲学家们研究现实世界,首先遇到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人与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不能不成为哲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全部哲学发展的历史证明这一点。

(3)如何解决二者关系问题,决定着哲学的根本方向和路线,是研究和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这是因为,如果认为存在第一性、存在决定意识(The existence decides consciousness),是唯物主义观点,反过来是认为思维是第一性,思维决定存在(Thought decide the existence)是唯心主义观点。哲学其他问题的解决,都以此为出发点的。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4)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启示:学哲学是否有用呢?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关于哲学基本问题。

第一种观点认为,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是完全是正确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从古代到当代哲学的发展中不存在一个基本问题。

第三种观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提出并没有多大意义,相反,甚至还会给以后哲学的发展带来消极作用。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产生和发展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materialism and idealism)的对立

由于对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把哲学、哲学家分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对立阵营。哲学称两个根本对立的党派,这是哲学上讲的党性原则。(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派别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叫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ancient simple materialism,metaphysical materialism or mechanical materialism, dialectical materialism)三个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自发的朴素的性质。认为世界上的万物不是神(God)创造的,是原初物质变化的结果。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永恒活火说”,“火—水,土—万物—火”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的“原子论”。中国的五行论“水、火、木、金、土”等。记载于《尚书·周书·洪范》之中。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决心冲破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的樊篱,提出“知识就是力量”("The knowledge is a strength)的口号,试图建立一个促进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的新哲学,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分别加以研究,养成了人们孤立、静止、片面地观察事物的习惯,把原子(atom)

看是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形成了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metaphysics idealism)。集大成者是费尔巴哈(Feuerbach)(1804—1872)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条件时讲,此不赘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也有两种表现形式。主观唯心主义(subjective idealism),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认为主观意识决定客观世界,“存在就是被感知”,代表人物是贝克莱(Berkeley)。客观唯心主义(objective idealism),把客观世界看成是绝对精神(absolute spirit)的产物,代表人物是黑格尔(Hegel)。信神信鬼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唯心主义哲学?

第一种意见认为,唯心主义有好东西,这不仅是指其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因素,而且是指唯心主义本身。

第二种意见认为,在唯心主义思想体系里,确有不少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与自身的唯心主义体系相矛盾的,

第三种意见认为,评价唯心主义须区分几个意见:一是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或哲学观点;二是唯心主义理论和著作;三是唯心主义者。

我们认为,唯心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错误的,它阻碍人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对之,辩证唯物主义应加以揭露和批判。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ialectical method and metaphysics)的对立

辩证法是同形而上学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学说。其特点:用联系、发展、全面(relation,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有三种不同形式:即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第一个历史形态。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被称为“辩证法奠基人之一”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人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中国的哲学家老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的性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等。

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第二历史形态。黑格尔提出矛盾(contradictory)是一切运动和生命的源泉,并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马选63/三)黑格尔之前康德(Kant)的星云假说,也适合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第三种历史形态。它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抛弃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体系,是辩证法历史发展的新的里程碑,是真正彻底的科学的辩证法。

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世界,是同辩证法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的特点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关系。

哲学上称为两个对立关系,也叫两种对立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和服务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影响和制约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为什么?

第一,解决世界的本原(arche)“是什么”的问题,是解决世界“怎么样”问题的前提。

第二,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本质问题,规定了解决世界是“怎么样”问题的方向。

第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哲学史上存在两大阵营,不存在四军对垒。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是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结合形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属唯物主义阵营;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结合是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结合是错误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辩证法形而上学

所以不是四军对垒,而是两大阵营、两条路线。下面分析哲学上派别对立的根源,实际上是两大阵营对立的根源。

3.哲学上派别对立的根源

(1)社会历史根源(social history root)

指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的性质和发展的水平状况。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出现以前,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阶级根源(social class root)。一般来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发展,同在社会发展中处于剥削地位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相联系。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同在社会发展中处于革命进步地位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相联系。

(3)认识根源。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认识根源在于主观和客观(subjective and objective)、认识和实践(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的统一;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认识根源在于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在哲学思想的发展史上发生一次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了,这并不是偶然的,是具体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social economy and class struggle)发展的产物

(1)经济条件(economic condition):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机器大工业逐渐发展,西欧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等)建立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大工业生产,进入资本主义高度发达阶段。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世界市场的出现,人们交往日益频繁,人们的视野不断开阔人们之间关系包括阶级关系日益明朗化。使得人们有可能从总体上把握客观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

(2)政治条件(political condition)

18世纪末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机器大工业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 生产力水平、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资本主义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工人失业,阶级矛盾激化,工人运动不断发展,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为增加工资和保卫自身权力而进行的两次武装起义。1836年—1844年于英国工人为争取普选权等民主权利,而进行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的起义。

这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阶级斗争已经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还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自己的历史使命, 没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的起来的政党的领导,提不出正确的纲领、路线、战略、策略,因而在斗争中找不到正确的道路,必然导致革命失败。这就产生了对科学的革命理论的迫切需要。所以,用科学理论武装工人阶级,已成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迫切需要,为了适应这种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但有经济条件、政治条件,还有自然科学条件。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条件(natural sciencal condition)

18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社会化的大生产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划时代的重大发现,特别是三大发现,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

细胞学说(cell theory)揭示了动物和植物之间,人和其它动物之间联系以及有机体构造的统一性,同时,也表明生物机体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和发展的,这就宣告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的破产。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给形而上学唯心主义(metaphysics idealism)以沉重的打击,为哲学上论证物质与运动(matter and movement)不灭原理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达尔文的进化论(the theory of evolution)沉重打击了唯心主义神创论和形而上学的物种不变化,证实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三大发现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universal relation)的,不断发展的,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不依赖于神、也不依赖于人而客观存在的,这就致命地打击了唯心主义、宗教迷信和形而上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但有社会条件、自然科学条件,还有深刻的理论来源。哲学史上一切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传统、思想,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思想准备,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1)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Hegel)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最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马选三卷63页)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被坚硬的唯心主义外壳所窒息了。如“核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功绩就在于炸毁了唯心主义的坚硬外壳,把辩证法拯救出来了,也就是抛弃了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2)批判的吸取了费尔巴哈(Feuerbach)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费尔巴哈在反对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斗争中,坚决维护了物质统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理,主张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是唯一现实的,我们的意识是人脑产物,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除此之外,还有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革命实践,领导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这一条件也是很重要的。毛泽东曾指出:“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是他们亲自参加了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毛选264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al method)、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高度统一彻底严整的理论体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高度统一彻底严整的理论体系。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natural view and historical view)高度统一彻底严整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解决了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的旧哲学把哲学看作是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并包括一切具体科学的所谓“科学之科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即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一次正确的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否定了那种企图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scientific nature and revolutionary nature)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实践性(practicality)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特点,也是区别于旧哲学最重要、最显著的特点。

实践性规定了它的科学性,其科学性表现在: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哲学的研究对象,使哲学成为科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形成完整的理论科学;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的统一;把自己看成是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真理。

实践性还规定了革命性,其革命性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书斋中的哲学、而是实践的哲学,在实践中产生不断的为广大劳动人民的实践服务;成为无产阶级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来源于科学性,革命性本身又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具有科学性。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革命和开放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的革命的学说,其批判性、革命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为基础,并且为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革命事业提供理论指导。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practice materialism),内在地包含着批判的、革命的要求。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的思维方法,必然也是批判的、革命的方法。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革命性本质还体现在对自己理论体系的态度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开放、发展的理论。这是实践的开放、发展性决定、是由科学的发展的开放性决定,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客观要求。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把一个伟大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给人类,并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无产阶级广阔的新天地。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如何理解实践的唯物主义?

哲学界近几年对于哲学体系如何改革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成果是把实践的领域拓宽了,使实践的意义不只停留在认识论的范围里,而且扩展到历史观和本体论的范围。对此,哲学界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但进一步就发生了分歧。

有的同志主张用实践本体论(practical ontology)代替物质本体论(material ontology)。所谓实践本体论是指,人类的存在只是一种实践中的存在,人类社会的存在也只是实践活动的存在,人类是通过这种实践存在来理解和把握世界的。不赞同“实践本体论”的认为,客观自然界虽然经过人的实践加工改造,但它还是物质的东西,而且也不能把实践结果和实践本身等同起来,实践本身是人的一种行动,并非本体。

还有人提出“超越本体论”(surmounting ontology),认为在客体里有人的实践印迹,因此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很难划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既不同于唯心主义,又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很难将其套进旧日两派的哪一派中。现代哲学思维应当超越主客体的界限,打破传统的本体论化的思维方法,不再追究世界的原始根据。反对者则认为提出“超越本体论”这个理论的根据,实际上是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取消了,把唯物主义当成了不正确的观点。

对于“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practice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al materialism)的关系,一些人著文指出,实践性不能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内容,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作实践唯物主义是可以的,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式定义为、命名为实践唯物主义,用实践唯物主义来整个代替辩证唯物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不妥的。有人则认为,我们不能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对立起来,它们是同一马克思义哲学的两种不同表述。如果不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就意味着不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革命实质,也就难说真正理解了辩证唯物主义。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与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要求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产生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优秀科学文化成果的直接继承和极大成者。概括了以往人类优秀科学文化成果,很自然地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它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回答时代提出的种种问题,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把近代自然科学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大提高。第一,现代科技革命使得科学技术跃居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和决定性的因素,是“第一生产力”(first productive forces)。现代科学革命创造的智能技术的生产力,已大大超过了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机器技术生产力。现代科学本身直接渗透到生产过程的全部要素中,从而使得科学技术在整个生产力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第二,现代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人的主观因素(subjective factor)在世界中的作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现代科技革命使人对自然的作用由理解、解释过渡到了实际控制,由分析物质结构和自然过程过渡到有目的地合成新物质和在实验中影响自然过程。在现代,“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工业,这个工业向经济提供生产所需要的重要中心资源”。第三,近代科学只是涉及宏观世界,而现代科技革命把人带入了大至200多亿光年的宏观世界和小到10-14厘米的基本粒子内部的微观世界。现代科学研究的问题几乎都是综合性的,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协同攻关解决的。

现代自然科学革命,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加深了人们对许多哲学问题的新认识。现代科技革命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在处理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时,我们要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经验和教训,防止几种错误倾向:一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否定自然科学成果;二是用现代科学成果来简单地否定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三是把最新的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简单地塞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四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的联系,看不到或者不理睬自然科学的新理论新成果。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哲学(modern philosophy)中的主导地位

现代哲学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在现代哲学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产生以后,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期,一个半世纪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出现了多得不可胜数的哲学理论和流派。

按照它们如何看待哲学与各种特殊科学的关系,可以把它们粗略地概括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scientific principle and humanism)这两大主要思潮。

属于科学主义思潮的哲学流派有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pragmatism)、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等。

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存在着以下五个方面的本质差异:

第一,阶级属性不同。

第二,理论实质不同。

第三,理论目的不同。

第四,理论视野不同。

第五,历史命运不同。

4、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论”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论的主要借口,一是“时代”的变化,二是科学的发展,三是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这些借口都是站不住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当今时代精神之精华,并没有过时。为什么?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客观真理,它所揭示的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不断被证实。(科学的发展不断证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人类解放任务尚未完成,因而不会“过时”。

(3)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教条,而是开放发展的体系,它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能够永葆青春和活力。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不会过时,不仅过去适用,现在适用,而且今后也适用。只是在个别场合的个别言论、结论、需修改确定。因此不会过时。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与中国的具体的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revolutionary practice and socialism)建设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形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The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three represent")重要思想。

(1)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推进了马列主义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进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这个情况极其特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一系列理论和策略问题,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正确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对发展马列主义(Marxism-Leninism)作出了重大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集中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并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What is the socialism)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how does construct the socialism)这一中心,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

基础上提出来的。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哲学世界观特别是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回答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问题,它既以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al materialism)、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为哲学基础,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ve relations)、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economic basis and overtopstructure)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的根本指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必将载入中华民族以及人类文明发展的史册,也必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的理论基础

现阶段,我们正在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事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对于帮助人们确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communism)信念,加强社会成员政治上的统一,具有政治的意识形态作用。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不断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伟大认识工具,具有理论的认识的作用。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科学的方法论的作用。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社会主义意识的最高形式,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spiritual civilization)建设中,对人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风貌的形成,具有思想教育的指导作用。

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在这短暂的历史中,我们有成功和经验,也有挫折和教训。我们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指引社会主义事业采取改革、开放的方针来发展和完善自己从而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只有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科学的、革命的精神实质来坚持贯彻和应用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不迷失方向,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学术争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需要现代化?

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现代化,以使其具备时代的特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提出哲学“现代化”的口号,用现代化去论述和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发展是不适宜的。

第三种观点主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提“要发展”为好。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功能(教材:反思、概括、批判、预测)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生的指南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水平,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增强鉴别是非的能力提高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和掌握各门科学。如文学批评。

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1.应当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新的科学的

世界观,是一种新的科学的方法论。

2.应当坚定不移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过时论(obsoletism)”。

3.应当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4.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即教条主义(dogmatism)和资产阶级自由化(bourgeois liberalization)。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怎样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前进

(一)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固有的理论品质,所谓与时俱进,是指马克思主义要随着时代、现实、社会、历史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白己的内容和形式,是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来不断分析和解决不同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从而得出创新性的结论。其实质,涉及的是马克思主义对待时代和对待自己的方式与态度。能否坚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能否保持生命力和发挥积极作用的根本所在。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根据在于: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scientific nature)。它力图揭示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展现的,马克思主义主张依据规律提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是它能够与时俱进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性。它否定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主张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主张自己提出的基本观点要随时随地以时代的发展和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主张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完善。这种时代性同时也就是批判性和革命性。这是它能够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practicality)。它归根到底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历程的内在根据是社会实践的要求、其功能是主张不断批判、超越和改变事物的现状。这是它能够与时俱进的生命根基。

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它继承和发展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对不同的学派和学说从不采取宗派主义的态度,因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开放体系。这是它能够与时俱进的丰富源泉。

马克思主义具有创新性。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义,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把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不断研究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新问题,从而得出创新性的结论。这是它能够与时俱进的活的灵魂。

所以,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就应从根本上学习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就是根据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展开的。把坚持与发展统一起来,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其一具体情

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区别开来

2.要把教条主义的坚持与与时俱进的坚持区别开来

3.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其实质就是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

4.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2.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呢?

(1)要完整准确的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克服截取只言片语、寻章摘句、肢解体系、曲解内容的方法。

(2)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说明和解决实际问题,反对忽视理论的经验主义(empiricism)、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dogmatism)、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pragmatism)。

思考题:

1.什么是哲学?

2.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伟大意义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基本功能?

5.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

(精选)[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意义,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哲学。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篇一 【摘要】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以其独特的方式引导人深层次地思考人生,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哲学赋予我们智慧,让我们用睿智的眼光看待世界,理性的姿态对待生活,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积极有益的指导,引领我们走向光明。所以,哲学是人生的精华,人生就一场追寻发现并运用哲学的旅行。 【关键词】觉解;人化;属人世界;自由解放;人生智慧 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意义,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哲学。哲学和生活密不可分,与人生更是紧密相连。哲学是探讨人生之学,只有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理解透彻,才能对其有“觉解”,实现对人生的启迪。 一、哲学及其与人生的关系 当提到哲学时,人们都会觉得它高深莫测,空洞又神秘。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在空中的思想阁楼,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时不免有人要问,既然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什么是哲学以及哲学究竟是什么?它与人生有何关系? 哲学一词是由古希腊语演化而来的,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则答案不一,从哲学的本义上来看,它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从与世界观的关系上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与方法论的关系上看,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上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那么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呢?其实,对个人而言,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我们这里所说的哲学,就是这种广义的哲学。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并不是一件稀罕东西,它是世界之上,人人都有的,人在世上,有许多不能不干的事情,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睡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不跟流行的大化跑,人身子跑着,心里想着,这个‘跑’就是人生,这个‘想’就是哲学。” 哲学与人生密切相关,可以说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哲学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哲学之外的学科使人成为“某种人”,那我们该怎样来获得哲学呢?答案中必少不了这两个字:觉解。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人所特有的“觉解”,他说:“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么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或问:人是怎样一种东西?我们可以说,人是有觉解的东西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东西。或问:人生是怎样一回事?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异于别的动物的生活者。”简言之觉是自觉,解是了解,人了解一件事物,知其是怎么一回事,还自己知道自己了解这个事物以及这个事物对于自己的意义,这就是觉解的含义。 二、哲学对人的理解 没有人生的哲学是空疏的哲学,没有哲学的人生是贫乏的人生。现在我们来谈谈从哲学层面上该如何来理解人生。 1.人的存在 人是一种超越性的,理解性的,创造性的存在。因为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所以人就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凝固的时空,存在的空虚,自我的失落和彻底的空白。大家都知道,人是自然而然的生,自然而然的死,可人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绝对不会就这样心甘情愿

哲学与人生 知识点总结

哲学与人生知识点总结

哲学与人生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1.客观实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永远在运动变化发展, 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2.什么是人生客观实际:社会历史条件,个人主客观条件,人生不 同阶段不同特点 3.从实际出发对人生选择的重要性:组号任何事情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选择;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选择会对人生起到负面作用;认识客观实际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自己。 4.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客观认识自己,使主观符合 客观;自己的主观愿望要适应时代潮流;主动选择。 5.物质是运动的:事物都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分不开;运动是有 规律的。 6.人生行动的限制因素:自身的体力和智力;社会历史条件。 7.为什么说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第一,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第二,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才能获得人生的体验和感悟。第三,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8.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路:选择决断之勇;克服困难之勇;坚持到 底之勇。

2.不承认差别和分期。和而不同是对人际和谐的基本阐释。人际交 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利益一致的条件下达到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实现总体上平衡和谐状态,是人们追求生存,求发展的共同利益决定的。 3.发展观: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存 在。 4.发展——发展不是单纯数量的增加,不是重复。发展是事物自身 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5.新事物——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 发展前途的事物。 6.判断新旧事物不能仅凭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能仅凭形式上现象 上是否新奇,而要看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7.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它不是对旧事物的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既克服消极过时的又保留合理积极的因素,并增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事物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8.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眼于发展,立足于发展, 与时俱进。支持新事物,促进新事物的发展。要学会辨别新旧事物。要正确立理解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

哲学与人生专业论文3000字

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哲学是什么?人生是什么?也许每个人的理解有不同。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生与哲学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生与哲学的论文篇一 哲学是什么?人生是什么?也许每个人的理解有不同。在我看来,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更确切的说,是一种让我们感觉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态度。 我喜欢把一个人的生命比作一条线

段,生和死是端点。线段有长有短,生命也是,有的人长命百岁,有的人则英年早逝。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一刻死去,不得不承认这是人生的无奈,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好地对待生活,以免有朝一日会带着满腔遗憾离开人世。 怎样才能生活得快乐而有意义呢? 当下的社会,绝大多数人已不再为生存忧愁,但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想要的幸福快乐并没有伴随着物质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

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似乎除了幸福,我们什么都有,这也许就是国家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的原因之一吧。 我们知道,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然而时代

的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有多少人懂得该适时停下追求物质的脚步,面对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是否早已经在物质中迷失了自我?看看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蒙上厚厚的尘垢? 我是一个喜欢睁大眼睛在黑夜里凝望的人,很多时候什么也不想,只是贪婪的享受夜的静谧;有时思绪飞快的转换,审视自己过去一路上的得与失,有时瞻望未来,想想以后的路该怎么走,问问自己究竟在追寻什么,又想要什么。 生活需要不断地反思,而且是理性的反思。傅佩荣教授曾说:“当 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

中职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中职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生命本身只是一次单程的旅行,无论长短,无论沿途的风光是否美丽,我们拥有的只是唯一的一次机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职哲学与人生的感悟,欢迎来参考! 1、偶像剧里那样的剧情,现在的我们还没有资格拥有; 2、生命中有很多东西,能忘掉的叫过去,忘不掉的叫记忆。 3、当这地球没有花你不爱我自有他 4、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5、活在悲剧中,说明老天让我自强不息。 6、人生有了远方也就有了追求的高度,人生一旦有了追求,远方也就不再遥远。一个人最可怕的是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7、记住,可以哭,可以恨,但是不可以不坚强。因为后面还有一群人在等着看你的笑话。 8、当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久了,女的会越来越爱男的,而男的会越来越随便。 9、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10、说着不想长大,可是,不管怎样,我们最终都会成长

11、全世界的人都离开你了我也会在你身边,有地狱我们一起猖獗 12、很多事,不是我想,就能做到。很多东西,不是我要,就能得到。很多人,不是我留,就能留住。 13、心绪比思维敏捷,语言比心绪理智。 14、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15、做事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16、相信自己,你能作茧自缚,就能破茧成蝶。 17、我希望你幸福,因为那是我最大的心愿。我又怕你幸福,因为那样你就会忘了我。 18、人生为棋,我愿为卒/行动虽慢,可谁曾见我后退一步。 19、心里装满爱的人,幸福随时都会在门外守候,只等你开门。 20、为了我的奥迪、为了老婆的迪奥、为了我孩子的奥利奥、加油! 21、你若能给我一生不变的爱恋,我定能给你不离不弃的陪伴 22、每一次看你在线,我都得提醒我自己,如果你想和我聊天的话,你早就开口了。 23、把悲伤看到通透时,未来,谁同渡半生都不介意 24、如果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的话,真理也要被关

波普尔

介绍波普尔 卡尔·波普尔(KarlR·Pper)(1902-1994),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后入英国国籍。1922年始学习数学和物理,1930年获木工学博士学位。青年时代倾向于社会主义思想,后又抛弃了它。1935年因《研究的逻辑》一书而响誉世界哲学界和科学界。1964年获英国女王授予的爵士头衔。卡尔·波普尔是举世闻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证伪主义创始人,被西方学界誉为“开放社会之父”。他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享有不容低估的世界性声誉。在西方,从科学家(包括一些获诺贝尔奖的科学泰斗)到文史哲界的专家,从政界要员到财界“大腕”,无不深受波普尔学说的影响。他那独具慧眼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以及关于民主社会的“三大悖论”——民主悖论、宽容悖论、自由悖论,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他那标新立异的“开放社会观”,曾引起世界轰动,至今仍是学界感兴趣的问题之一。 卡尔·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其批判理性主义在哲学界、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备受关注,讨论热烈。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公开承认从他那里受到思想启迪。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邦迪赞赏说,科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方法,而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波普尔的方法。 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lr poper, 1902一1994 ), 在生前被认为获得了一个学者所能想象得到的几乎所有的世俗荣誉:他是皇家学会会员英国学术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获封爵士(1965年)和勋爵(1982年),他拥有20个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他的著作被翻译成40种语言,他上交政要,遍及名流, 交游遍于全世界, 甚至隐然有王者之师光景(撒切尔夫人将他和哈耶克视为自己的两位老师。在波普尔的弟子中, 不仅有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这样的科学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大师, 也有索罗斯这样所有想发财的人眼中的天神。他去世时, 欧美报纸发表了无数歌功颂德的悼念文章。 然而, 他去世之后仅仅10年,却已经看上去完全过气了。他的学说渐渐被人淡忘,他的名字也不再经常被世人提起。一个特别有象征意义的细节是: 在 他曾经执教20余年的伦敦经济学院, 他用过的办公室, 并未被改建成波普尔纪念馆或波普 尔纪念室(这是许多文化名流身后得到的荣誉形式) , 而是被改建成了一个厕所! 逻辑实证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衰落,受其影响的一些学者对它的基本原则提出批判, 从而形成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rationalism), 后来研究者又将其称为“证伪主义”(falsificationism)。它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更为紧密,在50至60年代盛极一时,对哲学界和自然学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奥裔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卡尔·波普(Karl Popper, 1902~1994)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提出了“科学发现的逻辑”,主张对理性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普遍有效的科学理论并不来自经验归纳,科学理论是通过不断的证伪、否定、批判而向前发展的。他把“猜测与反驳”方

[人生与哲学论文]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人生与哲学论文]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生与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人生与哲学论文篇一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遇到的问题也有四个:第一个“是什么”,第二个“为什么”,第三个“怎么办”,第四个“好不好”。我所有的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讲是什么、为什么,不敢跟人家讲怎么办。因为这四个问题,前面两个问题是自然规律,“是什么”、“为什么”,是科学。太阳每天都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为什么?因为地球围着太阳旋转。而“怎么办”和”好不好”,是上帝留给人来解决的问题。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上帝给了你很大的创新的空间。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谁?这三个问题困苦了无数的智者,没人能得出完美的答案。千年来人们在不断的探索和追求。物理上人们拿到了答案,但在这里上人们还在追求。就像刚刚建国时国民党的被俘将领,在不断尝试建造永动机从来没有人成功。我对“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感兴趣我只想知道“我是谁?”换句话数我的人生意义在哪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如何解释人生? 每个人对人生都有不同解释或者说是期待。农民说:“我的要求不高,每年能够风调雨顺,粮食卖个好价钱就行.”话语中,透着纯朴,善良.这就是我们的农民.一年中风风雨雨期盼着收获的季节,脸朝黄土背朝天,早晚围着土地转.还好,如今农业税免了,农民的收成也有起色了,脸上也笑开了花.工人说:“还是你们自由,想什么时候干什么时候干,没人管;不像我们,早出晚归做好了没奖金,做错了还挨批.保不准哪天饭碗就没有了.正式工还好说,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当然了个别也没有.农民工就惨了,要不上钱来的有的是,为了城里人过上好日子卖掉了青春,到头来,连个养命钱都要不到.你说,钱就那么重要么,钱比良心重要”小学生说:“我是祖国的花朵,希望的明天”未来属于我们,我们需要多加营养,汉堡包,肯德基,统统上来!当然网络游戏也不能少,要全面发展,这才是硬道理.一个小皇帝六个围着转,是谁的不幸? 父母说:“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了,自己不拿着娇,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宠着”只是不知道他们小的时候是否也有这么好的命.只是希望将来他们也能享受到晚年的快乐.祝福他们,当然了,作为晚辈孝敬老人,是我们的责任,义不容辞警察说:“要是社会上没有了坏人该多好啊!人人心安理德,不用担心钱被人偷,也不用还怕有人抢劫,社会一片安宁祥和的气息,美!很美,即使失业了也行啊!”警察的天职就是保一方平安,维护社会的安宁.我们期待着他们失业.犯人说;“谁一生下来,就愿被人骂,那不是逼得吗?头脑发热,考虑不周,都是钱惹的祸.”钱是好东西,但钱也是送命的导火索.人活着为什么非要追求那些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呢?自寻烦恼.也许他们最清醒的就是他们手铐加身的时候,人一定要看清前面的路,否则是自寻死路.年轻人说:“活在这个社会真累,十年苦读寒窗,一朝大学毕业;茫茫沧海世界,遍寻安身之所.感受更多的是压力!压力!压的人有点喘不过气来.工作还没有着落,又面临着爱情婚姻,甜蜜的爱情似乎总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有房子还好,没房子那就是如同少林寺十八铜人阵,还不知道要奋斗多少年.”青春没有了,不年轻多好,什么也不用发愁,是啊!好像目前还没有什么可行办法.老年人说:“人老了,筋骨不行了,头脑也不灵活了,腰酸背疼,一身病.年轻人烦”老人的悲哀 就是晚年了突然发现自己没用了,反而成了儿女的负担了.说句良心话,老人还能活几年,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快快乐乐地来,安安静静地走呢? 人生得意对于每一个人都不同只在于你如何选择如何去面对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又无数次选择。曾经有人说过:人的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后悔。这就是人生,现在的社会不断出现问题人生的意义也在不断的接受考验每个人只看到了人生不好的一面或贪预想了而不思进取。在社会一个人羡慕另一个人;一个阶级羡慕另一个阶级;一种生活状态羡慕另一个生活状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真正的人生状态。人生的意义也在于奉献只有为他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很是偶然选了哲学的启迪这门选修课,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了吧,反正是一看见就是觉得不错,就选了,现在觉得,很真的没有选错。在这门课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包括为人处事的哲学、待人接物的哲学和爱情的哲学。下面我就细细道来了吧….. 首先,我觉得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人不能决定自己的生,但可以决定自己的死,可悲的是很多的人却轻易的决定了自己的死亡,跳楼、服毒、割脉等等的方式。他们觉得死是可以解决问题了,死了,任何烦恼也没有了,没有的工作的烦恼、爱情的烦恼和没钱的烦恼。在我看来,自杀的人是很愚蠢的,细想一下,你连死的勇气都有了,难道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么?工作的问题?可以再去找,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就不相信世界上没有适合你的工作岗位;爱情的问题?很多的人是因为了过不了这一关才自寻短见的。突然觉得也是很不值得的,失恋的原因,是因为她\他不再爱你了,你就为了她\他付出自己的生命。这很不值得,既然她\ 他已经不再爱你了,为了一个不爱你的人献上自己宝贵的生命,值得吗?那你的死真的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了;钱的问题?有的人因为没有钱了,炒股、炒楼失败了、公司倒闭了,就匆匆跑上楼顶,而后潇洒一跃,真的是解脱了。在我看来,这并没有解脱,相反,倒是把深深的罪留给了自己。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挫折是难免的,就像我们脚下的路,也是曲曲折折的,有时候甚至是坎坎坷坷的,对了,这就是人生。没有经历过曲折的人生是经不过推敲的,是很脆弱的。还是那首歌唱得好啊,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是啊,彩虹是美丽的,那是因为她经过的风雨的洗礼,才变得如此的有魅力。难道我们的人生不是这样的吗?只有经历过风雨、只有经历过挫折,这样的人生才会变得想彩虹般的多姿多彩。 其次,我懂得了做人的哲学。有的人,不会很在乎你对他做过什么,因为他觉得你对他所做的事情的你应该做的,甚至,他也不会对你说声谢谢,因为谢谢在他的口中,是多么稀少、多么稀缺的一个词语啊。有时候,因为你做得比平时不好,他就会说三道四的,对你的评价就很低。当你读他时,要理解他,因为他就是那种人,你是不能改变他的秉性的。男人的胸怀的被冤枉撑大的(马云),突然很理解这一句话,男人的胸怀要容得下一切一切,不仅仅是美味的食物,还有那不太美味的冤枉,慢慢的把他咽下去。突然之间,觉得伟大的人与我们平常人有什么区别了,那是他们能容我们所不能容之物。你不可能做到能让周围的人满意你,但只要做到让周围大部分的人满意就可以了,那你已经做得很好的了。 最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我觉得这种爱情观是超脱于现实的一种爱情,但恰恰这种爱情的最美好的。现代人的爱情,在我看来已经是变了味了,为什么?那是因为钱的加入。难道你不觉得么?之前有看过一篇这样的新闻,标题大概是“大四女生不忙工作,忙着找好老公”,有的男生就觉得很委屈,难道我们的爱情真的是经不起推敲,难道我们就不能一起努力奋斗、一起寻找我们爱的归宿?曾经的信誓旦旦都跑到哪里去了?有些女生就说了,对不起,没有钱,我们就拜拜,找个有钱的老公,我可以少奋斗几十年,这有什么不好?无可否认,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活生生的例子,当然,我也不能但从我的角度来论述哪个的对错,只是觉得这样的爱情真的是变味了。难道你不觉得吗? 找个时间,一个人,树下,石旁,静坐沉思,你就会发现,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哲理,你都可以触摸得到她走过的痕迹,那种感觉是很微妙的。

哲学与人生作业(1)

哲学与人生结课论文哲学感悟与人生思考 专业:133021 姓名:李宗明 指导教员:薛艳丽 时间:2016年7月

哲学感悟与人生思考 摘要:哲学有两大领域,一个是对世界的思考,追问世界到底是什么?另一个是对人生的思考,追问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因此,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人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炼的人生态度之学。 关键词:哲学;人生;哲学与人生 正文: 当初选这门《哲学与人生》的时候,是想着在沉重的专业学习重负下能给自己点时间放松,至少就是想着一个星期听一次心灵鸡汤讲座,能让自己暂时解放出来,聆听哲学老师的人生智慧。现在课程已经结束了,回首看来,也觉得自己选这门课的目标已经达到了。 在这门课里,老师用很多生活的鲜活例子来跟我们讲解哲学的智慧,让我受益匪浅,也感悟了很多。下面是我的一些对于哲学的想法。 哲学是什么?人生是什么?也许每个人的理解有不同。对一般人而言,哲学是一个既抽象又空洞的词汇。哲学是什么,因为哲学本身就是从提问开始。可以说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因为哲学已存在几千年,早就有过定义;说复杂,是因为迄今为止它永远是个问题,至今尚未有,也不可能有终极的答案。“哲学”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没

有出现,它来自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他把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思想翻译为“哲学”。中国晚清的学者黄遵宪最早把“哲学”这个词从日本介绍到中国。“哲学”是个非常深奥的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个说法。 在我看来,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更确切的说,是一种让我们感觉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态度。如果把一个人的生命比作一条线段,那生和死就是两端点。线段有长有短,生命也是,有的人长命百岁,有的人则英年早逝。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一刻死去,不得不承认这是人生的无奈,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好地对待生活,以免有朝一日会带着满腔遗憾离开人世。 怎样才能生活得快乐而有意义呢? 当下的社会,绝大多数人已不再为生存忧愁,但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想要的幸福快乐并没有伴随着物质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似乎除了幸福,我们什么都有,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国家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吧。 我们知道,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

哲学与人生感悟讲解学习

哲学与人生感悟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开场白。“人生而平等”这个观点影响了整个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西方很多基本价值观都基于此,依赖于此。教育对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而封建旧教育却是扭曲人性的教育,“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由此,卢梭提出自然教育思想。平等思想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和基本出发点。卢梭的平等思想在推动历史进步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资产阶级政治法律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斗争中起着鼓舞作用。没有这句话,所谓的西方文明,现代文明,就是个肥皂泡,一句空谈,一个纯粹的谬论。然而人生真的生而自由吗?自由真的可以在人生价值之中实现吗?“人生有梦,为梦想而生,那才是一个自由的人”。这是我的人生观点。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不是亡灵的画廊。人生的价值,一定就是让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能够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表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每个人都不免有一个理想,或为温饱,或为名利,或为学问,或为德行,或为事功,或为醇酒妇人,或为斗鸡走狗,所谓“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这种分别究竟以什么为标准呢?哲学家们都承认: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幸福。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对于这个问题也各有各的见解。积学修德可被看成幸福,饱食暖衣也可被看成幸福,究竟谁是谁非呢?我们从人的观点来说,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者在于他的心灵。人如果要充分地表现他的人性,必须充实他的心灵生活。幸福是一种享受。实现人生价值更是人生自由的一种追求。“人生而自由吗?”真的生而自由嘛?人在“自由”之中但是在我看来这里的"

波普尔科学客观性理论的“社会学转向”

第34卷第6期Vol.34№.6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A nhui N ormal Universit y(Hum.&Soc.Sci.) 2006年11月 Nov.2006 波普尔科学客观性理论的“社会学转向” 彭启福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波普尔;科学;客观性;社会学转向 摘 要:波普尔在科学客观性问题上,颠覆了科学哲学的传统理念,开启了从“心理学方法”向“社会 学方法”的转向。这一转向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客观性的追求不是奠基在科学家个体在研究过程中自我 心理控制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在价值中立的、排除个人主观偏见的研究态度上,而是奠基在科学家群体 乃至整个社会开放式的“批评性讨论”的基础上,奠基在这种批评性讨论社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的基 础上。 中图分类号:B56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6)06065305 On the Sociological Turn in Popper’s Theory about Objectivity in Science PEN G Qi f u(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 aw,A N U,W uhu241000,China) K ey w ords:Popper;science;objectivity;sociological turn Abstract:By turning f rom a psychological method to a new sociological method in the research of the objec2 tivity in science,Popper overturns the traditional idea in the former scientific philosophy.The typical char2 acter of this turn is to seek for the objectivity in science based on a scientist’s neither p sychological self control nor his value-f ree attitude in the scientific process,but on open critical discussions among the sci2 entists or among the whole society,as well as setting up a social system of critical discussion and making it better. 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是一位客观主义者,但他并不是一位传统的客观主义者。他坚持科学的客观性,但他对科学客观性的诠释和追求却与传统的科学客观主义者明显不同。在科学客观性问题上,波普尔颠覆了科学哲学的传统理念,开启了从“心理学方法”向“社会学方法”的转向。 一、对“培根神话”的反驳 从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 1626)以来,客观主义科学观在科学和哲学界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科学知识往往被视为通过客观的方法获得的客观的知识,客观性甚至被看作是科学的根本特征之一。所以,当波普尔宣称自己是一位客观主义者,并说自己的“许多工作是捍卫客观性,向主观主义观点进攻和反攻”[1]时,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异的地方。然而,波普尔并不是一个虔诚的培根信徒,正是他无情地反驳了有关科学中性的、客观的观察这一“培根神话”,坚持科学观察过程中“主观性”介入的必然性和合法性。 在19世纪30年代,针对培根所倡导的“无偏见的观察”或“中立的观察”的观点,波普尔提出了“理论先于观察”的理论。在《科学发现的逻辑》①中,波普尔就对在科学中坚持纯粹客观的观察这一主张的荒谬性进行了揭露。他指出:“如果我接到命令:‘记录下你现在正在经验着的东西’,我将不知道怎样执行这个模糊不清的命令。我是否该报告我正在写字;我听到铃响; 收稿日期:200606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OZBZX018) 作者简介:彭启福(1963),男,福建长汀人,教授,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诠释学、科学哲学。 ① 波普尔《研究的逻辑(德文版,1934年)》一书的英文版。

哲学与人生论文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哲学与人生”课程论文 所在院系会计系 专业班级 13级财务管理2班 姓名廖亨 学号 2013102030217 任课教师李大明 提交日期 2014年5月27日

生命与时间的哲学思考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渺小的,就像大海中一朵朵小浪花,一点不起眼;生命是伟大的,就像一颗颗璀璨的夜明珠,是无价之宝。父母养育了我们,给予了我们生命这个美好的东西,它很珍贵,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有些人好好珍惜了生命,让生命活出了精彩,创出了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而有一些人因为生活的挫折和坎坷,居然就轻易地舍弃了自己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这是多么的不负责任啊! 而时间又是什么呢?时间像一张弓箭,正所谓拉弓没有回头箭,只要你用足劲拉起弓,这只箭就会射出,只须一眨眼的工夫,箭就会在你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去不复返。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自己的父母和社会,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但是要得到优异的成绩就必须珍惜时间,珍惜这分分和秒秒来刻苦学习。 此时,我想到美国著名作家富兰克林曾说过的一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的确,只有珍惜时间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 时间在悄无声息的流走。朱自清爷爷说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但时间去了永远也回不来了。每一秒都在飞速流走,走在青草上,飞在空气中……时间一去不复返,看着真有一些心痛。想起吃饭时候,时间从我的饭碗中过去溜走;洗脸的时候,时间从流水中飞去;休息睡觉时候,它便大步大步的从你身上跨过,从你脚边飞去。时间是消无声息的,人世间没有人不走过风风雨雨,大大小小的困难的事。但在途中要和困难作斗争和时间赛跑。用最短的时间把一件事做好,这样不是又节省了时间又高兴又兴奋,多么好!而在困难中为了更好更快的做好它一定要认真思考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它。 这儿有个故事,在一个演讲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手举一张钞票迈着大步走上讲台,他对会议室里的人问:“这有20美金,有人要吗?”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

哲学与人生感悟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就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得开场白。“人生而平等”这个观点影响了整个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成为现代文明得标志之一,西方很多基本价值观都基于此,依赖于此。教育对于人得影响就是巨大得。“我们在出生得时候所没有得东西,我们在长大得时候所需要得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而封建旧教育却就是扭曲人性得教育,“出自造物主之手得东西,都就是好得,而一到了人得手里,就全变坏了。”由此,卢梭提出自然教育思想。平等思想就是卢梭政治思想得核心与基本出发点。卢梭得平等思想在推动历史进步中产生了巨大得影响,为资产阶级政治法律制度得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得斗争中起着鼓舞作用。没有这句话,所谓得西方文明,现代文明,就就是个肥皂泡,一句空谈,一个纯粹得谬论。然而人生真得生而自由吗?自由真得可以在人生价值之中实现吗?“人生有梦,为梦想而生,那才就是一个自由得人”。这就是我得人生观点。思想史就是思想得战场,不就是亡灵得画廊。人生得价值,一定就就是让自己得思想,让自己得价值观世界观能够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表现自己得人生价值。每个人都不免有一个理想,或为温饱,或为名利,或为学问,或为德行,或为事功,或为醇酒妇人,或为斗鸡走狗,所谓“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这种分别究竟以什么为标准呢?哲学家们都承认:人生得最高目得就是幸福。什么才就是真正得幸福?对于这个问题也各有各得见解。积学修德可被瞧成幸福,饱食暖衣也可被瞧成幸福,究竟谁就是谁非呢?我们从人得观点来说,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者在于她得心灵。人如果要充分地表现她得人性,必须充实她得心灵生活。幸福就是一种享受。实现人生价值更就是人生自由得一种追求。“人生而自由吗?”真得生而自由嘛?人在“自由”之中但就是在我瞧来这里得"自由"显然就是指人得属性,而人得属性有意识得与行为得两方面,那么,这个问题就得首先明确,无论人就是否生而自由,这其中得自由就是指“自由得意愿”?还就是指“自由得行为”?我可以说,不光就是人,就所有动物来瞧,如果从“自由得意愿”瞧,当然就是生而就有。但从现实行为瞧,(相对那些自由得愿望而言)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这就是从精神意识与现实行为这不同层面瞧问题时得结论。另一方面就就是“人生而自由吗?”这个判断得判断标准就是主观得还就是客观得?比如,我自由与否得问题,就是凭我自己得感受来判断呢还就是必须以某种客观标准来衡量?显然,如果就是前者,那么任何讨论都没有意义;如果就是后者,当然就就是有意义得,所以真正得问题在于:一个有关自由得客观标准就是否可能?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自由得以行为现象作依据,那么,“自由”指人得能力?还就是指环境条件?有时,环境就是没有限制性得,但个体能力不足而无法兑现意志;而有时候,个体能力足够实现意志,但外部环境限制了您得行为。那么所谓“自由”就是指个体能力得度还就是指环境所规范得行为空间得度呢?“自由”得社会学术意义就就是指“社会环境(法规)一方给人们行为上得容许度,这个度表现为两方面:1,各种行为性质得广度;2,任何性质得行为得深度。因此,自由不就是您喜欢不喜欢得问题而就是社会肌体之间完全可以量化比较得东西。比如,您可以不喜欢宽松得环境,您可以在笼子里悠然自得,可如果您要说您很自由,这就可能有误,因为自由就是对环境状态得一种客观度量,由不胡说。人喜欢自由这没得说,人在现实中不自由这也没得说,那么,尽可能使人自由更没得说。但平时人们口口声声说追求“人人平等”。这可能吗?世上没有绝对得公平只有相对得公平。“人人平等”得观念,纯粹就是瞎掰得,这既不就是事实,更不就是真理,而就是一种价值判断,一种价值取向。换句话说,这里没有实证得基础,而就是个人得形而上学。用更恶毒得话说,这纯属妄想、意淫。确实,当我们冷静下来,不再把理想主义当成客观规律,不再把个人追求视为客观真理,那我们会发现,人不但非“生而平等”,反而就是“生而不平等”。根据达尔文得进化论,“自私得基因”理论,或者人类行为学,我们会发现人确实就是不平等得,天生得不平等。人得能力差别,环境差别,机遇差别,经历差别,以及性格差别,等等,决定了人就是千差万别得,决定了人在任何权利上都不可能平等。这种不平等不仅就是一种事实,而且还就是个真理。它得唯一得“不足”就是在于某些人得脑子里还不“信仰”

9. 科学哲学之波普尔

第九讲科学哲学之波普尔 一、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问题 (一)经验主义的“分界”观 1.传统经验主义:科学的特征在于基于经验的观察方法,而非科学或形而上学的特征则在于其思辨方法。 2.逻辑经验主义:有意义的陈述包括分析命题和经验命题,前者虽然对实在本身没有任何断定,但它的形式是合乎逻辑的;后者属于经验科学的范围, 具有可证实的经验内容。 (1)证实原则(justification):如果一个命题在逻辑上得到证明,那它就具 有逻辑意义,如果是在经验上得到证明,那它就具有经验意义,所 有经验科学的陈述必须是能最后判定其真或伪的。 (2)形而上学既不想断言分析命题,也不想落入经验科学领域,它就不 得不使用一些无应用标准规定的、因而无意义的词,或者把一些有 意义的词用这样一种方式组合起来,使它们既不产生分析的(或矛 盾的)陈述,也不产生经验陈述。在这两种情况下,假陈述都是必 然的产物。 (二)波普尔的“分界”观 1.不能通过观察还是思辨区分科学和非科学,现代物理学理论如爱因斯坦理论是高度思辨的,而很多伪科学如占星术则是基于观察和归纳的。 2.经验证实原则是一个不可实现的理想。从逻辑上不可能通过诉诸经验的方式最终证实一个普遍命题,而一个反例则足以证伪一个相应的普遍规律。 3.证伪原则(falsification):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一种理论要成为科学,“就必须能同可能的观察或想 象得到的观察发生矛盾才行。”牛顿物理学和爱因斯坦物理学。 (1)如果一种理论与一切可能的观察都一致,就是说,一个无论如何也 找不出缺点或无法被驳倒的理论是不可证伪的、不可检测的,因而 不是科学理论。占星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决定论、唯心主义。 (2)分界问题不是意义问题:发现一个理论是非科学的或者形而上学 的,并不会因此而发现它是不重要的和无意义的。 (3)我们不可能把这条线画得过于分明,大多数科学理论都起源于神话。 比如,人们可以把牛顿理论的历史一直追溯到阿那克西曼德,而后 者则是不可检测、不可反驳的,但它仍然是有意义的。 二、归纳问题 (一)培根神话 1.获取知识的前提:破除“四假相”。为了进行纯粹的清白无暇的观察,我们必须清除我们心灵中的一切偏见、一切先入之见、一切理论。只要我们睁 开眼睛,耐心地、不带偏见地观察,被观察之物的本质就会向我们显现。

哲学与人生结课论文

一次哲学的“梦幻”之旅 ——《哲学与人生》课后感 哲者,智慧、道理也;学者,学问、规律也。哲学,顾名思义,白话讲来指讲求哲学和道理的学问。我想哲学一词,对于我们大家而言,其实并不陌生,我们或许接触过一些哲学方面的常识和故事,对哲学也有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了解,却往往未能深究。 对于我而言,作为非哲学方面专业的理科生来说,这样较为系统地学习有关哲学方面的知识还是第一次,哲学能够提升人们的观点从而使人对事物产生更深的理解,提高了人的思想和主观意识,使人们思想成熟,以哲学的视角看世界可以说是站在一个超越世界的立足点之上,从精神的自由与主动上反思自己的能力,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看世界,是一个不一样的、奇妙与思维同在“梦幻”之旅。 在这几周的哲学课上,我深刻的感受到,哲学是思想上升华。正所谓,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自然界的万物相伴皆有灵性,真实地相依存和对称,而人是万物的灵长,人若没有性情,思想没有附着,要比花无蝶、山无泉、石无苔更可惜可叹,进而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有限,思想却无限,哲学正是给人以思想上的升华,催人向前,给人启迪。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的东西实在很多,更是样样不同、件件迥异,哲学的思想处处可以充斥其中,学习哲学、了解哲学,以致学以致用。 哲学不是空洞的,不是失重的.哲学的目的是明确的,不得不说,我喜爱很多充满哲学的故事,记得一则故事是这样的: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一个是淡水,里面有鱼,名为伽里里海,从山脉流下来的约旦河带着飞溅的浪花,成就了这个海,它在阳光下歌唱,人们在周围盖房子,鸟类在茂密的枝叶间筑巢,每种生物都因它而幸福。约旦河向南流入另一个海,这里没有鱼的欢跃,没有树叶,没有鸟类的歌唱,也没有儿童的欢笑,除非事情紧急,旅行者总是选择别的路径,这里的水面空气凝重,没有哪种动物愿意在此饮水。这两个海彼此相邻,何以又如此不同?不是因为约旦河,它将同样的淡水注入,不是因为土壤,也不是因为周边的国家,区别在于:伽里里海接受约旦河,但绝不把持不放,没流入一滴水,就有另一滴流出,接受与给予同在。另一个海则精明厉害,它吝啬地收藏每一笔收入,绝不向慷慨的冲动让步,没一滴水它都只进不出。伽里里海乐善好施,生气勃勃,另外那个则从不付出,它就是死海。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世上有两种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生活中要容纳别人,释放自己,不斤斤计较,以水观人,水性至上,接受与给予同在。很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充满哲理,我们了解和理解其中的道理其实可以品味到很多东西,在精神上给予帮助。 哲学,也是远古以来就存在的,一直受很多先贤推崇,像是孔子,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开创了儒家学派的他,其广博深邃的思想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抛弃了争权夺势的利己主义观念,怀揣着理想主义周游列国,四处讲学,留给后人“仁爱之心”、“中庸之道”。这种核心价值观念是我们民族原创的,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在现今人们的功利心越来越强,为了达到一己私利可以不择手段之时,宣扬与继承孔子的“仁爱”,“人为贵”,“和谐”的价值理念就更为重要。孔子的哲学是以仁爱、和谐、诚信、中庸为核心的价值观,也是一笔无价之宝。 然而对于哲学中的中庸思想,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调和,抹稀泥,各打五十大板,一人一半,五五分成”,何以做到中庸,其标准是什么?《中庸》中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万物各有其位,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各安其位,各谋其政,以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融境界。其实,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境界不可能百分之百达到,却可以通过努力来无限接近。中庸其实就是要实现双赢,达到和谐。中庸之道其实是一种极高明的人生境界和处事艺术,它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追求“和谐”效应的基本特点。和谐社会并不是指人们无所事事,而是要创造环境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哲学与人生教学反思

《哲学与人生》教学反思与感悟 彬 县 职 教 中 心 田小锋

《哲学与人生》教学反思与感悟 彬县职教中心田小锋 随着国家对中职学校的教材改革,《哲学与人生》课也在教材的整合与提升过程中被中职学校作为德育教学必修课程供学生使用。它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既是对哲学课程的重大创新,也是发挥哲学指导作用和解决人生问题的体现,是中职学校一门全新的德育必修课程。通过本门课程,教会学生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积极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哲学与人生》更新教育理念,更突出了职教特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该课程教学进行初步探索,已在教学中取得一定成效。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知识亮点 在《哲学与人生》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地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创设自主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使每个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学习理论知识,并通过自身的理解牢牢掌握,增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哲学是照亮人生道路的灯塔,学生有许多困惑,需要得到哲学思想的引领。哲学是点燃人生智慧的火炬,学生有必要掌

握初步的哲学思维方法。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学习《哲学与人生》。作为教师,应从学生成才发展的终极意义来看待这门课程,而非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完成学校指派的工作。这样,教师就会有上好该课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会投入足够的热情和充分的精力去研究。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师也不要气馁,更不能轻易放弃。在教学中,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内容,找出知识亮点,将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所谓知识亮点,就是教学内容中内涵最丰富、意义最深刻、实用价值最大、表述最精彩东西。例如,教学“事物发展的永恒性及本质”时,运动、变化、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发展的实质、量变的含义、质变的含义、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及方法论要求等知识点就是亮点。通过对知识亮点的突出,知识条理就更加明晰,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也得以改变。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 要提高《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就必须让学生求之于知,激之于情,强之于志,悟之于理,践之于行,养之于能。在课堂上解放学生的脑,让其自由思考;解放学生的口,让其自由讲,让德育课真正“活”起来。 1、采用活动化教学方式。青少年听课存在“以兴趣为主导”的倾向,对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比较排斥。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使用图片、音像资料等教学工具,将枯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渗透在具体、有趣的实际案例中进行讲解。根据学生的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