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讲-总论-环境与地质环境 [兼容模式]

第2讲-总论-环境与地质环境 [兼容模式]

环境地质学试题整理

第二章 1.地质环境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与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与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3.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与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 4.人地复合系统 2.当前世界环境地质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与趋向 3.我国的猪哟啊环境地学问题 第三章 1.土地退化就是指土地受到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或人为、自然综合因素的干扰、破坏而改变土地原有的内部结构、理化性状,土地环境日趋恶劣,逐步减少或失去该土地原先所具有的综合生产潜力的演替过程。 土壤侵蚀模数单位面积土壤及土壤母质在单位时间内侵蚀量的大小,就是表征土壤侵蚀强度的指标,用以反映某区域单位时间内侵蚀强度的大小。 水土流失就是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就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与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与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就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土地盐渍化 土地次生盐渍化 2、简述荒漠化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3、简述土地盐渍化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第四章 1、水体污染源的种类与特性。 2、水资源开发产生的环境效应。 3、我国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措施。 第五章 1 矿产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 2 露天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3 地下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4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5 外排土露天采空区的1 矿产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 第六章 1、名词解释: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雾霾 2、煤炭开采利用过程对地质环境产生那些影响? 3、简述您熟悉的一种新能源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第七章 掌握: 1、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2、南水北调工程产生那些环境地质问题? 了解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终结版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环境地质学和地质环境概念,二者联系。 环境地质: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如:矿物的采取,腐败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蚀等的地质评价。) 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地质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地质体及其与大气、水、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总和。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2.环境地质学内容、对象、主要分支学科。 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研究8.生态环境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分支学科:1,环境水文地质学;2,环境工程地质学;3,环境地球化学;4,灾害地质学;5,城市环境地质学;6,矿山环境地质学;7,农业环境地质学等。 3.我国的地质环境变迁分为那四个阶段? 1.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原生地质环境相对稳定阶段2.60年代初-7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问题孕育发展阶段3.80年代初-9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急剧恶化阶段4.21世纪以来的地质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凸显阶段。 第二章 1.如何评价地质环境的质量和地质环境的容量 地质环境的容量:既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评价:可以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 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评价:地质环境质量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价: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 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2.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现实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地关系必须把握以下规律:1人地系统主从律;即人地之间存在着客观的主从关系。 2人地系统反馈律;即人对地的能动作用,总会伴随地对人的反作用的规律。 3人地关系递进律;即人类社会越是发展,对地球环境的控制能力越强,客观依赖性越高。 4人地适应律;即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必须合乎地球体系,功能释放物质转换与能量传递的自然规律,必须合乎地球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合理更新与维持条件。 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优化人地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既要充分考虑到自然资源的长期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的长期承受能力,也要满足当代人的现实需要,又要足以支撑或有利于后代人的潜在需要。 3.举例说明人为地质作用的类型 1,人为剥蚀地质作用,如矿山剥离盖层、工程挖掘土石、农业平整土地等;2,人为搬运地质作

环境地质学课后习题

1、环境地质学产生的社会、科学背景是什么? 答:环境地质学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及学科发展的时代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越来越大,以致各个学科都从自身专业出发,将自己的研究深入到环境领域,而传统的地质科学也在逐渐延伸着自己的研究领域。 世界地质工作发展整体上也正由以资源勘查为重点的时代进入到更加强调社会化与环境的时代;地质工作部署的重点正逐渐由山脉和盆地转移到人类活动密集的城市地区和重大工程建设区。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转移到灾害减轻、废物处置、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水资源与城市发展、公众健康等环境领域上来。因此,环境地质工作,尤其是城市环境地质和矿山环境地质已成为当前地质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肩负着推动地质科学发展的重任。 2、人—地关系包括那些内容? 答: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过程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人与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 3、为什么把系统科学作为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 答:因为概念是科学的基石,先进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发现的先导。因此,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必然具有强烈的科学方法论的色彩,以达到多学科的综合及普适性规律认识的目的。所以,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是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分析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系统。 4、环境地质学重点研究哪些科学问题? 答: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背景(自然与社会)、地质学机理、时空分布规律,并从地质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和谐发展的理念出发,探索地质环境问题防范、治理对策,以服务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人居环境改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主要研究四个科学问题,即: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规律;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办法。 第三讲:崩塌 1、坚硬块状岩体和软弱碎裂岩体崩塌的各自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答:①由厚层坚硬的岩层如灰岩、砂岩、砾岩、花岗岩、闪长岩等构成的斜坡体,岩石强度大,裂隙发育,形成高陡边坡; ②相对软弱的岩层如页岩、泥岩、板岩、片岩、千枚岩等强度较小,裂隙细密,岩石常呈碎块,个体稳定性较差,在稍陡的坡面上甚至偶尔的刮风或因人为踩踏,单个块体就会失稳,而形成泻溜。 2、山区和水库区崩塌致灾的差异。 答:1)山崩是在裂隙发育的陡峭斜坡上,失稳的岩土体在重力等作用下,发生的崩落现象。这种崩塌发现在山区以及具有高陡边坡的地形条件下。 2)库岸崩塌主要是水流冲刷、浸润岩土体、掏空水库坡岸作用造成。多发生在河岸或水库边岸带;在海边因海浪对陡立海岸的冲击掏蚀而破坏,也有可能发生崩塌。

环境地质学复习总结

◆绪论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 研究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简称人-地关系,包括:①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过程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②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地质学基础及社会学问题;③如何协调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四个科学问题 (1)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 (2)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 (3)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规律; (4)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办法。 ◆总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1.环境与地质环境 ?环境的概念 广义:系统以外的事物,也就是说,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或研究主体即系统而言的。 狭义:在环境科学中环境的内涵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事物或物质条件。?地质环境的概念 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是人类环境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指与人的生存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发生空间的总和,又称地质环境系统。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地质环境是一种空间概念,在实际应用时常加前后缀,如××地区地质环境调查,以说明研究对象的地理范围、观察对象的地质学色彩,调查意指对这个特定空间实体和现象的描述、刻画;环境地质用于学科的定名,如环境地质学,它将地质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问题发生的地质学本质,或指某些环境问题的地质学机理分析,既包括自然地质作用,也包括人为地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本质。简言之,地质环境可以理解为研究的对象,环境地质则是对这个对象的分析研究过程。

地质环境系统:根据地质环境系统的尺度层次,将人类地质环境分为全球地质环境和局域地质环境。 全球地质环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大圈层构成。其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称外三圈,地壳、地幔、地核称内三圈。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 ①以系统的方式存在②开放性③层次性④演化特性⑤自然-社会双重属性 ?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 组成要素:地质环境系统位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叠置的地球浅表层,其内部有空气、水、生物、岩石和土壤,它们代表了地质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 时空结构:P18(了解) 2.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 ?系统演化的基本概念 针对系统整体而言的,是系统整体结构、功能随时间的推移有别于先前的结构、功能的改变过程,是系统内部质的改变。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外部条件 (1)影响因素种类、个数的改变; (2)影响因素作用强度的改变; (3)作用强度速率的改变; (4)影响因素排列次序的变化。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几个阶段 (1)稳定阶段 (2)失稳阶段 (3)稳定态重建阶段 3.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属性的分类 地质环境问题的定义:由地质作用引发的,不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现象和过程,通称地质环境问题。 地质环境问题的分类: (1)按地质作用的类型分类:原生地质环境问题,次生地质环境问题;

环境地质学

四川省泸州市洪涝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课程名称:环境地质学 学院:国土资源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班级:2014级1班 学号:2 姓名:彭训飞 指导老师:舒成强 2015年11月15日

四川泸州洪涝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 洪涝灾害在中国是很普遍的一种自然灾害,所以泸州也有。通过对泸州近些年的洪涝灾害现状的了解,再加上看相关的书在网上查阅资料,找到了泸州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它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构成的,而并非单一的引起,利用对其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关键词:洪涝灾害的定义、洪涝灾害的成因、防洪战略与对策

目录 一、洪涝灾害的定义 4 二、泸州洪涝灾害的相关分析 6 (一)、泸州多年洪涝灾害情况 6 (二)、泸州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 6 1、自然因素7 2、人为因素7 (三)、洪涝灾害给泸州带来的影响8 (四)、防洪战略与对策8 1、工程措施8 2、非工程措施10 三、结论13参考文献13

一、洪涝灾害的定义 当洪水、涝渍威胁到人类安全,影响到社会经济活动并造成损失时,通常就说发生了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自然界的一种异常现象,一般包括洪灾和涝渍灾,目前中外文献还没有严格的“洪灾”和“涝渍灾”定义,一般把气象学上所说的年(或一定时段)降雨量超过多年同期平均值的现象称之为涝。 洪灾一般是指河流上游的降雨量或降雨强度过大、急骤融冰化雪或水库垮坝等导致的河流突然水位上涨和径流量增大,超过河道正常行水能力,在短时间内排泄不畅,或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河流暴涨漫溢或堤防溃决,形成洪水泛滥造成的灾害。洪水可以破坏各种基础设施,淹死伤人畜,对农业和工业生产会造成毁灭性破坏,破坏性强。防洪对策措施主要依靠防洪工程措施(包括水库、堤防和蓄滞洪区等)。 涝灾一般是指本地降雨过多,或受沥水、上游洪水的侵袭,河道排水能力降低、排水动力不足或受大江大河洪水、海潮顶托,不能及时向外排泄,造成地表积水而形成的灾害,多表现为地面受淹,农作物歉收。涝灾一般只影响农作物,造成农作物的减产。治涝对策措施主要通过开挖沟渠并动用动力设备排除地面积水。 渍灾主要是指当地地表积水排出后,因地下水位过高,造成土壤含水量过多,土壤长时间空气不畅而形成的灾害,

环境地质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地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任务 环境地质学就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就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与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 就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任务: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与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与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全球变化的研究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各章) 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三、四、五、六章) 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八章) 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七章) 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七章) 医学环境地质研究(九章) 生态环境地质研究(各章) 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的应用研究 ?研究方法 自然历史分析法地球化学法系统分析法环境地质制图方法 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环境地质评价方法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二、环境地质作用人类-地质环境系统中的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作用的基础概念内容。 ?1、如何理解地质环境概念?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与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与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与人类的关系: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场所,它构成了人类生活与生产条件的客观实体。 ?与其它环境的关系:地质环境与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及宇宙环境间的物质交换与能量流动(地质作用)?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质环境的容量:可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与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属于地球科学。它是运用地质学、地理学原理,合理利用地质资源,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学科。这是一门介于地质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科学。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地质学分支。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地质问题和人为环境地质问题,但也有人从狭义的地质环境概念出发,将问题局限于岩石圈。1972年,中国开始探索环境地质学的范围、理论和方法,并建立了研究机构。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它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系统学科。 研究领域 随着自然科学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与自然环境即地质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地质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渗、滑坡、沙漠化和各种地方病等表明,地质环境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很大,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在人们眼中,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和研究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仅是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更是人类对地质环境的作用。换言之,特别强调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研究领域广泛 ①区域地质环境 为区域规划、经济发展、土地整理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如中国地质灾害分布图。 ②地质灾害 为地质灾害预测提供依据,提出减灾减灾的预防措施。 ③化学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研究不同地区的地球化学背景,各种元素的丰度和分布特征;研究空气、水、土壤和矿物中有益有害元素和致病物质的富集和迁移;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畜健康的关系,预防和控制某些地方病和职业病,从而将某些元素的自然富集或缺乏对人和动物健康和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在一些城市,饮用水水质恶化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④古气候变化规律

环境地质学 修正版

环境地质学 1.环境地质学:是指研究与人类有关的地质环境及其问题的科学。 2.地质环境:系指与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有相互影响的地质体及地质作用的总和,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土地功能:土地具有的可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需求的功能。 4.环境水文地质作用:指地下水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下,由水化学、水动力学、水物理学和生物学性质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制约作用。分环境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环境水动力学作用、环境水文地质生态作用。 5.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露天矿的复垦与利用;废石堆、尾矿池复垦;地面塌陷和废弃矿井整治;矿山“三废”的综合利用。 6.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能源,起源于高温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分水热能、地压地热能、干热岩地热能、岩浆热能。 7.人类聚居:指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人类生活环境。 8.地质灾害:是不良地质作用的结果。不良地质作用是指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威害,以及对人居环境造成较强烈破坏的地质作用。 9.城市地质环境质量:城市地质空间适应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程度。 10.地质资源:主要指地球资源中的非生物资源,包括地球表面的冰川、水、海洋等地球非生物资源,以及油气、地下水、固体矿产等地下资源。 11.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12.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13.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14.环境地质问题:通常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等 15.地质环境条件:环境地质的组成要素称为环境地质条件。一般包括自然地质条件、生态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1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是在查明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价值、可移动性等)的基础上,从致灾体稳定性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对其潜在的危性进行客观评估。 17.基本地质环境条件:自然地质:⑴自然地理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和气候气象等);⑵地层及岩性条件;⑶地质构造条件;⑷水文地质条件;⑸岩土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质;⑹不良地质作用及结果等。 18.区域地质调查:是对选定地区的地质矿产情况进行的综合性调查研究工作。分为主要任务、工作方法、调查规范、工作程度。 19.综合性环境地质调查:调查内容与应用对象都是综合性的环境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即在调查内容上包括各种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在应用对象方面为各种开发建设服务。 20.专题性环境地质调查: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或用途,专门针对某一种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进行的环境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可分城市环境地质调查、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农业区环境地质调查、水库库区环境地质调查以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等。

环境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环境地质学考试参考 1.自然环境: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所组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客观物质世界或自然界。 2.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如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相应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和机构等社会环境。 3.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地质作用(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体现了自然对人类的作用。如火山爆发、地 震、洪水、滑坡及地质环境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引起的生物效应问题(地方病等);二是人为活动改变地质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 是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改变了环境或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所带来的问题。如水污染、资源枯竭、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废物处 置不当使地表元素分布更为不均等。?4.1962年国外首次提出了“环境地质学”的概念;我国70年代末“环境十年”, 80年代末“减灾十年”,90年代末“能源十年”。 5.环境地质学研究方法首先要以地质环境的研究为基础,其次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最后环境地质学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综 合性学科。 6.生态学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意义: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负载定额、协调稳定、时空有宜。(P7) 7.地质环境:是指与大气、生物、水相互作用最直接,又是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那部分岩石圈。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环境地质:是研究人类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环境地质则无空间概念。(P9) 8.自然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性:(1)在自然界某一行为过程中,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2)自然界中完全不同的行为作用可能导致相似的特征现象;(3)盲目地遵循“均变法则”或“递变法则”而导致的误解。 9.环境的负效应,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的必然表现。表现方式不同:超采—地表形变(坍塌,沉降) 表现程度不同;表现时间不同:短期,长期认识意识与手段的差别水坝建设;具有异位特点:地下水污染,与水的流动性有关; 具有连锁性:过量开采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资源枯竭-水质恶化,农业漫灌-土壤盐渍化-肥力降低-农业成本提高。 10.地质环境具有开放与封闭的两重性:开放性指的是系统与外界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而封闭性则是指体系与外界没有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1.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理论上讲是可以持续利用的,即用了一次之后,可以更新再被利用。水、土壤、动物、植物(包括森林、草场)、微生物等等。可更新资源的速度不同,有些较快,有些较慢。不可更新资源是指储量有限,能被用尽的资源。形成极其缓慢,有的需要数千年,有的需要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矿物是不可更新资源,例如,大多数岩石、泥炭、煤、石油、各种金属矿、非金属矿等。 12.地质循环:地球(表层)物质在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中形成、运动与转化的过程。构造循环和水文循环是其中重要的两个次循环。 13.造岩矿物仅有六种: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是地壳岩石的主要组成。 14.八种元素构成了岩石重量的98%: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15.根据决定矿物特征和出现的阴离子或阴离子团,矿物通常分为八类:硫化物类、氧化物类、卤化物类、碳酸盐类、硫酸盐类、磷酸盐类、自然元素类。 16.岩石是指除了水、沉积物、土壤和有机物以外的地球组成物。分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17.影响岩石强度的五个因素:力的类型与大小、岩石类型、围岩压力、温度和时间。 18.因大气、地表作用力而使岩石强度衰变的作用为风化作用。这个作用可以使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发生物理崩解和化学分解。 19.风化作用的物理化学分类: 物理风化:(1)应力释放:开挖岩石围岩或盖层导致岩石剥离;(2)晶体生长:如一些盐类矿物;(3)植物生长:根系发育产生 膨胀压力;(4)昼夜温差变化可引起岩石内部物质膨胀与收缩;(5)冰楔作用:岩石缝隙中水结冰可以对围岩产生压力,从而导致局 部岩石破裂。 化学风化:包括有机体的生物化学作用,它可以破坏岩石结构,降低矿物密度,增加岩石溶解能力,主要化学反应有:(1)氧化作 用;(2)水化作用;(3)水解作用;(4)碳酸盐化。 20:土壤:土壤学认为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由风化产物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具有肥力的薄的疏松物质层。而工程学则认为

环境地质的基本概念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环境地质的基本概念 (1)垮落带。破断后的岩块呈不规则垮落,排列也极不整齐,松散系数比较大,一般可达1.3~1.5。但经重新压实后,碎胀系数可降到1.03 左右。此区域与所开采的煤层相毗连,很多情况下是由于直接顶岩层冒落后形成的。 (2)裂缝带。岩层破断后,岩块仍然排列整齐的区域即为裂缝带。它位于冒落带之上,由于排列比较整齐,因此碎胀系数较小。关键层破断块体有可能形成图2137(c)所示的砌体梁结构。垮落带与裂缝带合称两带,又称为导水裂缝带,意指上覆岩层含水层位于两带范围内,将会导致岩体水通过岩体破断裂缝流入采空区和采煤工作面。两带高度和岩性及煤层采高有关,覆岩岩性越坚硬,两带高度越大。一般情况下,对于软弱岩层,其两带高度为采高的9~12 倍,中硬岩层为12~18 倍,坚硬岩层为18~28 倍。准确地确定两带高度,对解决水体下采图2-137 实际测得的不同类型覆岩开采后的破坏情况1 垮落带;2 裂缝带(a)覆岩为软岩层;(b)覆岩为中硬岩层;(c)覆岩为坚硬岩层煤问题及下解放层开采瓦斯突出煤层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弯曲带。自裂缝带顶界到地表的所有岩层称为弯曲带。弯曲带内岩层移动的显着特点是,岩层移动过程的连续和整体性,即裂缝带顶界以上至地表的岩层移动是成层地、整体性地发生的,在垂直剖面上,其上下各部分的下沉差值很小。若存在厚硬的关键层,则可能在弯曲带内出现离层区。 环境与地质环境 尹义环境的概念小于系统科学中环境的概含);环境是指系统以外的事物,也 就是说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或研究主体而言的。 狭义环境的概念〔环境科学中环境的概念):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的总和。主要指人类的生存环

环境地质学-教学大纲

《环境地质学》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 Environmental Geology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数】:2学分 【总学时数】:32学时 【课程代码】:0学时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性质 本课程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环境地质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内容和工作方法,了解各种地质资源的供求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表生地球化学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环境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各类环境问题,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参与灾害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实践。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生应先修完普通地质学、地球化学、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可以为工程地质等后续课程服务。 四、课程内容(*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分科 环境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内容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环境地质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地质环境的内涵*;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二、环境地质作用 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危机、人地关系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

三、环境地质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 第三章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 一、土地资源与土地环境问题 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土壤与土地的基本概念*、土地的基本特征;土地资源的现状;土地(壤)环境问题 二、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概念*、水土流失的现状、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的防治;土地沙质荒漠化——土地沙质荒漠化的概念*、土地沙质荒漠化的现状、沙质荒漠化的原因*、土地沙质荒漠化的危害*、沙质荒漠化的防治;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的概念、盐渍化土发育的现状、土壤盐渍化的形成、土壤盐渍化的危害;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的概念*;湿地减少;耕地日益减少 三、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保护的措施 第四章水资源与地质环境 一、水资源与地质环境问题 水资源的概念与特征——水资源的概念*、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地下水资源的特征;水资源供求的现状——中国水资源供求现状、水资源问题概述 二、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的定义*;水污染的判别指标*——pH值、悬浮物、有机物浓度、污水的细菌污染指标、污水中有毒物质指标;水体中主要污染物及来源* 三、水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开发的负环境效应——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水位下降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危害和控制措施);海水入侵。 四、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安排自学)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内容;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第五章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 一、矿产资源及其特性 矿产资源的基本概念;矿产资源的特征*;矿产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世界矿产的储量与生产状况、中国矿产的储量状况 二、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 露天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露天矿边坡失稳破坏、水土流失;地下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采空区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破坏水文地质环境、矿区山体开裂破坏;采矿诱发地震与岩爆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环境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环境地质学考试参考 1.自然环境: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所组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客观物质世界或自然界。 2.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如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相应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和机构等社会环境。 3.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地质作用(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体现了自然对人类的作用。如火山爆发、地震、洪水、滑坡及地质环境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引起的生物效应问题(地方病等);二是人为活动改变地质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改变了环境或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所带来的问题。如水污染、资源枯竭、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废物处置不当使地表元素分布更为不均等。 4.1962年国外首次提出了“环境地质学”的概念;我国70年代末“环境十年”,80年代末“减灾十年”,90年代末“能源十年”。 5.环境地质学研究方法首先要以地质环境的研究为基础,其次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最后环境地质学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综合性学科。 6.生态学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意义: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负载定额、协调稳定、时空有宜。(P7) 7.地质环境:是指与大气、生物、水相互作用最直接,又是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那部分岩石圈。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环境地质:是研究人类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环境地质则无空间概念。(P9) 8.自然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性:(1)在自然界某一行为过程中,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2)自然界中完全不同的行为作用可能导致相似的特征现象;(3)盲目地遵循“均变法则”或“递变法则”而导致的误解。 9.环境的负效应,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的必然表现。表现方式不同:超采—地表形变(坍塌,沉降)表现程度不同;表现时间不同:短期,长期认识意识与手段的差别水坝建设;具有异位特点:地下水污染,与水的流动性有关;具有连锁性:过量开采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资源枯竭-水质恶化,农业漫灌-土壤盐渍化-肥力降低-农业成本提高。10.地质环境具有开放与封闭的两重性:开放性指的是系统与外界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而封闭性则是指体系与外界没有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1.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理论上讲是可以持续利用的,即用了一次之后,可以更新再被利用。水、土壤、动物、植物(包括森林、草场)、微生物等等。可更新资源的速度不同,有些较快,有些较慢。不可更新资源是指储量有限,能被用尽的资源。形成极其缓慢,有的需要数千年,有的需要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矿物是不可更新资源,例如,大多数岩石、泥炭、煤、石油、各种金属矿、非金属矿等。 12.地质循环:地球(表层)物质在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中形成、运动与转化的过程。构造循环和水文循环是其中重要的两个次循环。 13.造岩矿物仅有六种: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是地壳岩石的主要组成。 14.八种元素构成了岩石重量的98%: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15.根据决定矿物特征和出现的阴离子或阴离子团,矿物通常分为八类:硫化物类、氧化物类、卤化物类、碳酸盐类、硫酸盐类、磷酸盐类、自然元素类。 16.岩石是指除了水、沉积物、土壤和有机物以外的地球组成物。分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17.影响岩石强度的五个因素:力的类型与大小、岩石类型、围岩压力、温度和时间。 18.因大气、地表作用力而使岩石强度衰变的作用为风化作用。这个作用可以使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发生物理崩解和化学分解。 19.风化作用的物理化学分类: 物理风化:(1)应力释放:开挖岩石围岩或盖层导致岩石剥离;(2)晶体生长:如一些盐类矿物;(3)植物生长:根系发育产生膨胀压力;(4)昼夜温差变化可引起岩石内部物质膨胀与收缩;(5)冰楔作用:岩石缝隙中水结冰可以对围岩产生压力,从而导致局部岩石破裂。 化学风化:包括有机体的生物化学作用,它可以破坏岩石结构,降低矿物密度,增加岩石溶解能力,主要化学反应有:(1)氧化作用;(2)水化作用;(3)水解作用;(4)碳酸盐化。

环境地质学复习总结

绪论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 研究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简称人-地关系,包括:①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过程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②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地质学基础及社会学问题;③如何协调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四个科学问题 (1)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 (2)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 (3)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规律; (4)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办法。 ◆总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1.环境与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地质环境是一种空间概念,在实际应用时常加前后缀,如××地区地质环境调查,以说明研究对象的地理范围、观察对象的地质学色彩,调查意指对这个特定空间实体和现象的描述、刻画;环境地质用于学科的定名,如环境地质学,它将地质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问题发生的地质学本质,或指某些环境问题的地质学机理分析,既包括自然地质作用,也包括人为地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本质。简言之,地质环境可以理解为研究的对象,环境地质则是对这个对象的分析研究过程。 地质环境系统:根据地质环境系统的尺度层次,将人类地质环境分为全球地质环境和局域地质环境。 全球地质环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大圈层构成。其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称外三圈,地壳、地幔、地核称内三圈。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 ①以系统的方式存在②开放性③层次性④演化特性⑤自然-社会双重属性 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 组成要素:地质环境系统位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叠置的地球浅表层,其内部有空气、水、生物、岩石和土壤,它们代表了地质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时空结构:P18(了解) 2.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外部条件 (1)影响因素种类、个数的改变; (2)影响因素作用强度的改变; (3)作用强度速率的改变; (4)影响因素排列次序的变化。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几个阶段 (1)稳定阶段(2)失稳阶段(3)稳定态重建阶段 3.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环境地质学(修订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分科 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随着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们已经意识到所有的环境问题都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大地构造循环、岩石循环、地球化学循环、水循环对大陆与海洋的分布和全球性气候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控制着地貌、岩石、矿物、土壤、水体的空间分布;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地质环境,人类活动又在改变着地质环境。人类与地质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地质学属应用地质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一切与人类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都属于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范畴。但迄今对其所应研究的内容尚无统一认识。概括起来,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全球变化的研究 全球变化研究是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海洋—大气—陆地相互作用与水循环研究、元素迁移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过去事件和作用过程的高分辨率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地表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演化与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重点-精华版

水文地质重点 绪论&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填空: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2、地下水:地下水是指赋存和运动于地表以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3、自然界的水循环包括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小循环:是指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又以降水形式降落入海洋;或是大陆表面蒸发的水汽,仍以降水形式降落回陆地表面。 6、大循环:是指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随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形成降水落在地面,再通过径流返回海洋的过程。 二、简答: 地下水的功能: (1)地下水是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 (2)工业生产需要大量使用地下水。 (3)农业生产需要有充足的水源保证。 (4)地下水是良好的载热物质,可将热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地表供人们使用。(5)某些地区的地下水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并具有较高的温度,利用这些地下水可治疗某些疾病。 (6)有些地下水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矿产资源。 (7)利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作为找矿标志寻找某些有用矿产的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填空: 1、空隙:包括松散沉积物中的孔隙、坚硬岩石的裂隙和可溶岩的溶穴。 2、对地下水储存和运移具有重大影响的是孔隙的多少和孔隙的大小。 3、孔隙度:衡量孔隙多少的指标称为孔隙度。它指岩石中孔隙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 4、裂隙:是坚硬岩石形成时或形成之后由于各种内外应力的作用,使岩体遭受破坏而形成的空隙。 5、结合水:由于静电引力作用而吸附在岩石颗粒上的水叫结合水。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

6、重力水:岩石空隙全部被充满,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液态水称为重力水。 7、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沿毛细孔隙上升一定高度,形成毛细水带,其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故称为支持毛细水。 8、容水性:是指岩石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裂隙率或溶穴率。 9、给水性:是指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能。取决于岩石的空隙大小,其次才是空隙的多少。 10、透水性:是指岩石可以被水透过的特性。决定于空隙的大小,可用渗透系数K作为衡量指标。 11、含水层: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12、隔水层:不能透过并给出水或只能透过和给出极少量水的岩层。 二、简答: 包气带和饱水带运动的区别: (1)饱水带水运动取决于重力势,包气带水运动则取决于重力势和毛细势。(2)饱水带任一点的压力水头是一个定值,包气带压力水头则是含水量的函数。 (3)饱水带的渗透系数是个定值,包气带的渗透系数随含水量的降低而变小。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填空: 1、水力坡度I:水力坡度可以理解为水流通过单位长度渗透途径为克服摩擦阻力所消耗的机械能。 2、起始水力坡度I。:克服结合水的抗剪强度,使之发生流动所具有的水力梯度。 3、根据渗透系数在空间位置变化情况,可将地下水含水介质划分为均质各向异性、均质各向同性、非均质各向异性、非均质各向同性。 4、流网:有一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所组成的网络成为流网。 二、作图: 1、流网作图细则: (1)首先根据边界条件绘制容易确定的等水头线或流线:地表水体的断面一般可看做等水头面;河渠的湿周必定是一条等水头线;平行隔水边界可以汇出流线(平行隔水边界)。 (2)中间内插(注意疏密的变化要符合实际情况)。 2、达西定律作图:

环境地质学复习思考题

思考题: (标出的页码只是为方便大家更快找到相关的一些内容,但并不是说只限于这些内容,书本上有些章节的内容也是有交叉的,所以其它页也会有相关的内容,请自己复习时进行综合,有必要也可自己查资料) 1-1. 环境地质学的含义是什么? 其所涉及的内容有哪些?p1-3 1-2.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p4-6 1-3. 学习、研究环境地质学有何重要意义? 2-1.什么是地质环境的容量?什么是地质环境的质量? P11 2-2.地质环境有那些基本特征?p11-12 2-3.请阐述人为地质作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p13-17 3-1. 请结合土地的基本特性阐述土地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p23 3-2. 土地开发利用中可能产生哪些方面的负环境效应?p26-36 4-1. 水资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40-42 4-2. 人类活动是如何使地球上的水平衡循环系统发生改变的?p45-47,p138-141 4-3. 水资源开发的负环境效应有哪些?简述它们产生的原因?p68-76 4-4. 地下水污染的特点与地表水有哪些不同?简述地下水污染途径的决定因素有哪些?p42/58-59 5-1. 矿产资源露天开采会引起哪些突出的环境问题?p87-91 5-2. 地下开采矿山资源会引起哪些突出的环境问题?p91-95 5-3. 矿产资源开采为何会破坏水文地质环境?其具体表现有哪些? 7-1. 简述环境工程地质学与传统工程地质学有何不同? 7-2.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p125-131 7-3. 城市地质灾害的特点有哪些?p141-142城市地质环境评价的目的?P248为何要进行地质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工作?p251-251 7-4. 请以中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阐述跨流域调水工程可能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P145 7-5. 城市废弃物在进行地质填埋处理时应如何考虑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屏障的作用?p152-153 8-1.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p164你如何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 8-2.简述原生灾害效应、次生灾害效应和后续灾害效应的特点 8-3.谈谈你怎样认识人类在进行技术应用和资源配置时与地质灾害的协调关系。 9-1. 主要的地球化学性地方病有哪些? p224-231从地球化学元素与地方病发生的关系,谈谈你对地质环境与健康的认识. 10-1.环境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和内容?p237-238 10-2.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p240

工程地质学重点知识总结

绪论 定义: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学科,它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是工程科学与地质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从工程地质角度,工程分三类:1、将工程岩土作为地基利用的工程;2、边坡岩土作为利用对象的工程;3、地下硐室作为利用对象的工程; 研究对象:地壳-【地壳主要由岩石圈组成】 地质环境:自然环境的一种,指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组成的环境系统。地质环境是地球演化的产物。 }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应力。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 外能,主要有太阳辐射热、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内力作用:遍及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等;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能力来源:主要有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 《 基本任务:查明工程地质条件; 中心任务: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评价 人类的所有工程都建造在地壳表层的一定的地质环境中。人类工程活动会使得自然地质环境发生变化【正反两方面】研究内容:1、工程岩土的性质2、各种动力作用3、岩土的应力-应变、破坏、力学模型等;4、对原有地质环境的改造5、进行工程地质区划6、科学预测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7、工程地质勘察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 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地质学分析;研究地质体、地质现象、自然地质历史形成演化。地质基础工作。基本的研究方法。 2、数学力学分析法—定量分析计算、评价 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地质分析为基础—地质模型—数学模型(理论经验公式等)—代入有关参数进行计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