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厚德中学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导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厚德中学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导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厚德中学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导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厚德中学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导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

第16课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的社会状况,感知明治维新的时代特征。

2.掌握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提高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不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日本的明治维新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日本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实行民族振兴的历史转折点,给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经验。

3.日本这个民族通过对外学习,旁征博采,得以不断发展。这对我们今天改革开放有很大的启示。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明治维新对日本的重大影响。

2.难点:比较中日两国的改革。体会日本不断对外学习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明治维新的原因:幕府的专制统治阻碍日本的发展(根本原因)。美国等国的入侵。

2、明治维新的时间:(人物)

3、明治维新的性质:

4、明治维新的目的:

5、明治维新的内容:①政治上:加强,废藩置县;拥有无限权力;取消特权;②经济上:向西方学习,殖产兴业,鼓励发展 ,派遣,允许私有和买卖,全国统一征收。③军事上:实行制,建立制度。④文化教育:提倡,实行强制性。

6、影响:①积极性:摆脱了危机,日本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②局限性:不彻底,保留大量残余,也走上了一条对外的道路。

7、通过了改革直接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是、。

8、改革对我国的启示:改革是的动力,是国家强盛之路。以建设为中心,引进先进技术,重视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9、日本的对外政策变化:→对外开放→。

二、共同探究:

材料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盛行经纶;官武一途,以至庶民,个遂其志,使人心不倦;破除从来只陋习,以秉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与世界,以大秉皇基。

——《五条誓文》1868年

材料二:朕安抚尔等亿兆,终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置天下于富岳之安。

——天皇之御笔信

1.材料二中的天皇是谁?两则材料反映的是日本哪次改革》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将走上怎样的道路?

3.从作用上看,同一时期,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的改革与之最为相似?

三、同步练习:

1. 19世纪中期,日本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目标。首先打开日本大门的西方国家是()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俄国

◆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

◆反思

初中《历史与社会》论文

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业论文 摘要:传统教学中的初中历史作业形式单调和内容的重复,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也不能真正从作业中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作业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形成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业;设置原则;批改的方法 一、前言 作业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观念中的历史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一些老师和学生的眼里简直就是“鸡肋”。新课程的实施,把初中历史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远大目标,加强初中历史

的作业设置,非常重要。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二、作业设置的原则 作业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评析,可以发现问题,检查教学效果,并为调节控制教学过程提供信息。一般说来,初中历史的作业设置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作业形式的单调和内容的重复,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也不能真正从作业中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作业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作业活动、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如果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完成作业,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能让学生喜欢上作业,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秦朝一统内容时,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作业:一是查找资料排练《荆轲刺秦王》的历史剧;二是搜集资料写一篇有关秦始皇的小论文,同时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辩论,从而对秦始皇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2.实用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去做题、去背诵,重复性强、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1997 年国际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此后多国家、多地区纷纷 开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多国逐渐形成。反观中国的教育体系,自2003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模式,可是这种教学目标“一是三维目标作为中学课程总目标,并没有真正突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层面上,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都在一个层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段梯度层次” [1] 。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改革的方向,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培养新世纪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杆。 那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 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拟着重从高中历史教. 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策略作探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

素养是一个人品德、品格、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由出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学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至于学科素养往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具体学科素养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目标,即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本学科鲜明特征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价值观导向及学科品质等因素构成的素质。抛开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 品格与‘关键' 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2] ,核心素养体现了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 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度,而且体现了对以往三维目标的综合化及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的反映, 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有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结合近几年教

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现状及问题-课程改革论文-教育论文

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现状及问题-课程改革论文-教育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随着时代的发展,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推动了基础教育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近些年,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师教学重要的教学任务。历史学科作为我国中学教育教学体系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实现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是实现中学教学全面、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也只有保证课程改革的有效性,才能实现学校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总体而言,基础教育改革是必然的,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改革,其能保证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顺利有效进行,进一步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将深入分析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现状以及相关问题,以期为当前中学历史教师的课程教学带来积极的参考,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观念、理念决定着人的行为,也会对最终的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故要想实现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就必须改变观念。但是就目前而言,对于历史教育或者教师教学应当有的观念和理念,人们还莫衷一是。在一定程度上,部分人在认识上还比较模糊,部分教育工作者强调的方向还是教学研究,针对原理性的研究还比较排斥,更加注重实际的操作,以经验作为指导,理论探索不够。就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实际而言,如果只借鉴经验以及先进教学理念,一方面是外国的不一定适合我国,其他学校的不一定适合本校;另一方面是个别教师全面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在课程改革中往往什么教学观念流行就接受什么。特别是在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环境下,教学研究的呼声比任何时候都高,但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总之,观念的问题关乎头脑的自主认知。首先,从学科教育的角度来看,实际的历史教学还没有解决历史课程深层次的定位问题,在教材的编写和评价上则是受此影响存在少许问题。历史学教育、历史教育和中学历史教育这三个概念,过去没有明确的区分,故现在部分教师的基础教育课程一开始就脱胎于学科,历史课的内容也是一般的历史学常识,比较固定。其次,我国部分教师的历史学科教育在内容上强调历史教育的专业性,从教学层面上看,其是史料教学,而不是史学教育,这使我国和发达国家实施的历史阅读存在一定的教学差距。我国部分历史教师的教学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材料,对学生判断、质疑和反思、批判能力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影响。另外,需要澄清概念和把握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题.

《历史与社会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坎山镇中陈飞 一、课题的意义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拿到2013年新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课本,小镇水乡的封面图片呈现在我们面前。七年级下册的《历史与社会》主要包括四个单元——《中华各民族的家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的变化》《文明探源》。本册主要学习的是人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封面的小镇风情展示了水乡地区人们的生活景象,贴合本册内容。可见,图片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历史与社会》中,图片的类型主要有地图、景观图、历史资料图、人物头像语言图和数据图表等几大类。各类图片承载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思想内容,在课本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和亮点。 图片在课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表现为数量多,占幅面大。《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课本,全书分为四个单元,设有编号的图片就对多达两百多幅。具体分布在各个单元为:第五单元50幅,第六单元101幅,第七单元26幅,第八单元53幅。其他,还有一些没有编号的图片多幅。如课本封面上,各单元前言的插图,一些人物头像语言图和课本后面附录上的图表等等。课本每篇课文,每一页上都有一幅或几幅图片。 课本中的图片,以其色彩鲜艳,图面美观,直观性、形象性强,内容丰富,且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等独有的特点,紧紧地吸引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启迪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片与课本紧密结合,图文并茂。图片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并为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学生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2、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据教育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一节课40分钟时间,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那么,剩下的20分钟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更好地完成教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就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注意力理论告诉我们,注意力分为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课堂教学上需要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的完美结合。不随意注意的影响因素包括客观的刺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 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 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 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④全面展示历史发展 ⑤促进学生认识历史

浅谈初中历史课程学习评价改革实验初探

浅谈初中历史课程学习评价改革实验初探 发表时间:2011-07-11T17:00:45.86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陈贵龙 [导读] 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评价是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陈贵龙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十九中学 056000 摘要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评价是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调控教学活动的作用。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历史课程评价改革初探 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了解“标准”的要求,以及评价方法与过程,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学习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要求,还要注意考查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惟一的评价内容。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在实验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讨论法 讨论法是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它也是历史教学评价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与掌握,更有利于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 课堂讨论一般采用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相结合,每个小组6~8人,并选出组长、记录员、记时员、噪音控制员等。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每个成员就讨论主题都要发言,由记录员做记录。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秦王扫六合》《伐无道,诛暴秦》这两课后,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关于秦始皇功过的讨论。具体过程如下: 1.评价目标 观察学生在“秦始皇的功过”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是否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评价过程 确定讨论课题: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设计评价标准:探究问题(5分),资料收集(2分),史论结合(1分),语言表达(1分),合作协调(1分)。 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3.评价总结 根据评价标准,在组长的主持下小组进行讨论,并对每一位成员的表现做出评价。 4.反馈 学生普遍欢迎这种评价方式,为了准备这次课堂讨论,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去图书馆及上网广泛地收集材料。在辩论中,有的学生认为,“秦始皇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有学生认为,“秦始皇是残酷的暴君”。每位同学都力争使自己的发言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在讨论中,激发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初步学习了如何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通过该活动,教师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等。 二、活动法 活动法是指利用活动评价活动的方法,一般采用经过认真研究的活动评价标准进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等,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进行活动,如,做作业、进行演讲、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图表、参观考察、开展社会调查等。在活动中,学生运用与历史学习活动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活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的直观认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三、学生个人作品档案法 学生个人作品档案法是指收集学生个人的历史学习作品,建立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我校为七、八年级实验班的每位学生建立了“学生历史学习成长记录”档案袋。档案袋封面有评价记录表,袋内收入了与学生历史学习有关并能反映学生成就的材料,每一单元学习结束后,收集整理一次。学生本人是建立档案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提出要求并给予适当指导。档案袋里装有学生的历史学习单元计划、课堂学习表现记录、小组讨论记录、常规性作业、探究性学习作业及综合性学习作业、测验和考试卷、历史学习小结、收集的历史资料等。 对于学生档案的评价,我们尝试采用了学生自我、同伴、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综合评价的方法,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第。除对绝对成绩评定外,我们还设了相对评价成绩。如:某学生第一单元的测验成绩是及格,第二单元的测验是中,他的绝对评价成绩是中。但由于他相对自己来说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因此我们给他第二单元测验的相对成绩记上一个优。或,某学生第一单元测验成绩是优,第二单元测验成绩是良,他的绝对成绩下降了,但如果他这次测验的成绩仍是班级前茅,那么他的相对评价成绩还是优。此外,学生的每件代表性作品我们尽量做到有教师、家长以及同学和自我的评语,评语突出学生历史学习的特长和优点。有时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一些评价性的情感符号画贴在评价表上,如用三个括号可以组成笑脸或哭脸。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建立学生历史学习成长档案,实行学生自我、同伴、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综合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和家长了解教学目标并熟悉教学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建立学生、家长、教师三方良好的协作关系,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方法确实是一种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评价方法。 四、测验法 测验法是对学生历史学习成果进行数量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评论,是历史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一般用以评价学生一个教学单元、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历史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的测验、考试要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

初中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初中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初中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一、元谋人 P2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 二、北京人的文化遗存:(P3-P4) 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 用火方式: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三、了解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 (一)河姆渡遗址: P9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 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臸石器,还用动物骨 骼臸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 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P10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 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二)半坡遗址: P7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 P8遗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的房子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 的住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居民饲养猪、 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普遍使用磨臸石器。 P9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了大量陶器,陶 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 为彩陶。

四、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P12炎帝和黄帝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P14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 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P15 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北:P15尧年老后,部落联盟推举舜为 继承人。后来,舜又以同样的方式传位给禹。这种通过推举部落联 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 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陈胜、吴广起义 二、张骞通西域 P81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 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P82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臵西域都护府,这是今新 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三、丝绸之路 P83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P84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 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四、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P69—72,P71《秦统一文字表》和 《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政治上: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 全国分为分为36郡,郡下设县。思想上:焚书坑儒(小字部分)

初中历史课堂改革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途径和方法历史课是一门综合性、趣味性很强的科目,其学科的特点具有很鲜明的过去性。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纷繁复杂、丰富多彩,但它是过去的人和事,无法重现在人们眼前,如果传授方法不得当,往往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昏昏欲睡的感觉。因此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充分利用课堂4o分钟时间,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多种教学方式的设计,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手段,把不能重演的历史现象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直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 教师的自身素质包括思想修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教学技能素质三个方面。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情操、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历史教学工作,要不断充实与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形象语言的使用、丰富情感的流露、教学图片的设计等来展示教师自身的素质,以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1、教学中形象语言的使用 中学历史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叙述史实简略、概括,不可能象历史演义、小说那样生动、具体,教师若照本宣读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适当使用形象性的语言表述手段,使教学过程充满感情色彩,效果就大不一样。如教授《唐朝的对外交往》一章“晁衡与鉴真”时,我就选用了李白的《哭晁卿衡》一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短短几句,不但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展示了中日两国人民真挚友好的感情。而关于鉴真东渡,学生在小学学过,我就首先启发学生回忆,然后作生动的描述,这样人物呼之欲出,形象感人,亲切自然,同时又寓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2、教学中丰富情感的流露 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而目前有些中学历史教材限于篇幅,把原来生动的史实浓缩成抽象枯燥的概念,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强烈的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当然课堂上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而在《五四运动》一节中讲到“和会不顾中国是战胜国,拒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教案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教案北师大版教材内容 19世纪中期,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军队在日本登陆,日本的门户从此被打开。日本国内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社会矛盾尖锐。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以武士为首的倒幕派发动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支持明治天皇改革。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一、课程要求 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社会状况。通过对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的社会状况比较分析,再现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感知明治维新的时代特征。 简单了解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初步运用比较的方法,探讨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维新变法的不同点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科书的小字、史料、形势图及人物肖像图等,创设逼真的历史情境,充分展现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使历史知识生动鲜活起来,以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感悟明治维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日本是通过改革实现强国之路。明治维新成为日本民族振兴的转折点。 日本这个民族通过对外学习一,旁征博采,得以不断发展。这对我们今天改革开放有很大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成分挖掘课本资源,对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状况进行剖析,使本课内容鲜活起来;利用比较法,横向、纵向比较,让学生更能清晰地认清日本民族崛起的原因。 (二)教学媒体 多媒体展示 (三)课堂展示(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播放《甲午风云》片段,提问:场景中战败中国的是哪个国家?导入:那么19世纪中期的日本社会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日本又是怎样崛起的呢? 讲授新课 课件出示预习内容 第一篇章:自主预习,构建知识结构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题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题

《历史与社会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坎山镇中陈飞 一、课题的意义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拿到2013年新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课本,小镇水乡的封面图片呈现在我们面前。七年级下册的《历史与社会》主要包括四个单元——《中华各民族的家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的变化》《文明探源》。本册主要学习的是人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封面的小镇风情展示了水乡地区人们的生活景象,贴合本册内容。可见,图片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历史与社会》中,图片的类型主要有地图、景观图、历史资料图、人物头像语言图和数据图表等几大类。各类图片承载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思想内容,在课本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和亮点。 图片在课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表现为数量多,占幅面大。《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课本,全书分为四个单元,设有编号的图片就对多达两百多幅。具体分布在各个单元为:第五单元50幅,第六单元101幅,第七单元26幅,第八单元53幅。其他,还有一些没有编号的图片多幅。如课本封面上,各单元前言的插图,一些人物头像语言图和课本后面附录上的图表等等。课本每篇课文,每一页上都有一幅或几幅图片。 课本中的图片,以其色彩鲜艳,图面美观,直观性、形象性强,内容丰富,且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等独有的特点,紧紧地吸引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启迪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片与课本紧密结合,图文并茂。图片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并为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学生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2、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据教育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一节课40分钟时间,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那么,剩下的20分钟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更好地完成教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就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注意力理论告诉我们,注意力分为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知识结构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农业工具铁工具开始出现;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水利楚国孙叔敖修芍陂秦国李冰修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手工业冶铁创造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铸铜莲鹤方壶,出现金银错新技术漆工艺采用夹纻技术纺织麻织品的纤维相当细密煮盐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四川的井盐酿酒已能用曲造酒专著《考工记》商业商业发达,出现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社会变革土地所有制出现私田,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变革齐国管仲变法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教学建议复习课设计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农业1、铁制农具的使用要求学生记住我国铁器出现的最早时间、使用铁器的最早时间、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使用情况。理解铁制农具使用的重要意义。2、牛耕技术要求学生记住牛耕技术开始使用推广的时间,掌握牛耕技术运用的历史意义。同时,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余年,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是渐进的过程,且受农户经济条件的制约。 3、水利事业的发展让学生掌握当时中原地区普遍使用的灌溉农田工具是桔槔。根据书中的地图,要求学生记住春秋战国时期兴修的主要水利设施。二手工业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三商业要求学生记住当时主要的商品、重要的商业中心。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使学生了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春秋战国

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私田。私田的主人采用新的剥削方式,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使私田主人与耕种者之间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地主与封建农民之间的关系。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1、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指出春秋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重点介绍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2、战国时期的改革首先,让学生理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大背景。其次,简要介绍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最后,重点讲解商鞅变法以及历史意义。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初齐国和鲁国的税制改革,战国时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改革和商鞅变法。其中最典型、成效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从改革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政治上,主要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从改革的作用和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内部阶级力量的差异,其效果是不同的。齐国等国虽较早的过渡到封建社会,但由于旧贵族势力较大,变法受到很大阻力,所以变法不彻底。有的国家出现了内乱,政权不稳定。只有秦国借鉴了各国变法的经验,改革比较彻底,功效最大。总起来看,这些改革,都

初中历史新课改实施方案

初中历史课程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在历史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改变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具体措施 1、开展集体备课: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形成讨论、执笔、授课、修改、反思的备课过程。教学设计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创造机会。 2、加强业务理论学习:除参与学习组织的理论学习外,进一步加强备课组内的专业理论学习,积极接受新的课改信息和动态,并结合我校教学设施现状和学生特点进行讨论,有选择的接受新观点、新思路。 3、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问课堂要效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每周一次互听互评课。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利用学科特点,采取历史故事大赛、历史知识竞赛、手抄报等形式拓展课堂内容,培养学生能力。 5、改变家庭作业形式:由以往的习题、练习、试卷为主,改为适当渗透开放型活动。 6、改变以往测试为主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将作业、课外活动、开放型家庭作业纳入评价中。同时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三、实施阶段 准备阶段:参与新课改培训;成立历史新课改备课组;深入学习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认真学习历史新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明确学科任务;制定实验计划。 实施阶段:不断深入学习课改理论;加强业务学习;采取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及时总结、不断交流,共同提高。 总结阶段:实验教师书面总结课改中的心得和失误,教研组内交流;参与学习交流活动,互通有无,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 【篇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一、课程目标 (1)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2)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3)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及显著变化。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地图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 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用 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图三要素 教学难点:地图知识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同学们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地图;对自家周围环境的调查。 四、教学方法 情境式、活动式 五、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上节课请同学们了解自家周围的环境,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 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 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引出社区概念。 【板书】从社区看我家 【板书】1.社区

根据同学们的讲述,感性讲解“什么叫社区”:相对固定的区域、一 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间── 人类生活共同体。 进一步引导:“你是如何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的?”请同学们再看 书上的图1-1和1-2,看看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图1-1和图1-2的不同之处 那两幅图是不是一个社区呢?如果是一个地方,老师分别请一个同 学扮演杜鹃,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王朋家,再请一个同学扮演王朋,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杜鹃家。 “同学们能听清楚这两位同学说的话吗?为什么听不懂?” “如果我们将这两幅图改成图1-3,再从杜鹃家走到王朋家,是不是 就很清楚了?为什么?” 引出地图的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板书】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 才能正确地阅读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 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经纬网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地图就是将实际事物画在平面上的图形,但我们又不可能将 实际事物原封不动地画在图上,所以,就要缩小,从而引出比例尺 概念。让学生记住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 有大有小,以及它与地图上内容与范围的关系;知道用比例尺计算 地图上任何两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它 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 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知道表示城市、界限、河流、湖泊、地形、道路等各种图例。利用图册,反复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板书】3.地图 教师:我们知道了地图的语言,也就是地图的三要素,那么,我问 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地图:地图是将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 象加以综合,按照一定的数字法则建立地球和平面间的相互联系,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21世纪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趋势研究

21世纪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趋势研究 [关键词] 21世纪中学历史课程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历史学习知识体系 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而浩繁的工作。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中学历史课程经历了十多次改革,历史教育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做出了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需要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同仁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加以改造和完善,为不断提高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质量做出努力。本文仅谈谈对21世纪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设想,恳请历史教育界的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存在问题评析 建国后,我国的中学历史教育一直在改革中发展、前进,课程目标不断调整完善,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充实,教科书编印质量不断提高,为完成国家基础教育的任务、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历史素养及科学文化素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中学历史课程存在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表现为: 1.受前苏联中小学教育的影响,我国的中小学历史课程设计,目标过于宏大,超出了中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忽略了其学习历史知识的实际需求。 1956年的《初级中学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即提出“中国历史的教学,对青年一代的共产主义教育,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种有相当难度的编制课程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时常发生偏差。如初中历史课程要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还要求“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①高中历史课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如要求学生能够“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规律。”“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②这样的中学历史课程目标从贯彻国家政治意志来说,有一定的道理,但就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来说,则有很多困难,已大大超越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回顾50多年的历史课程目标与内容,就可以看到许多中学生难以认知和无法接受的既高深又抽象的专业教育范畴的知识与概念,被编入非专业教育的中学历史课程体系知识中,无论是20世纪五六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专业知识考试试卷

1 / 7 第 1 2 题)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专业知识考试试卷 一. .选择题: (每题 2 分,共 20分) 1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主要要素有( ) A .风力和降水 B .气温和气压 C .气温和降水 D 、.风力和气压 2. 长江和黄河都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有( ) A . 青海和四川 B .青海和西藏 C . 西藏和四川 D .河南和湖北 3. 分布在我国地形第二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A . 高原和平原 B .高原和盆地 C .平原和丘陵 D .山地和盆地 4. “汉承秦制”体现在哪些方面( ) ①郡县制度 ②监察制度 ③察举制度 ④皇帝制度 ⑤科举制度 ⑥行省制 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5.与《昭君出塞》相比, 《步辇图》反映的 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 A .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B .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 政府 C .利用和亲的方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D .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巨大的向心力 6.清朝前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 A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对外来侵略联系在一起 B .西方殖民者联合起来挑起民族矛盾,支持分裂破坏活动 C .中央开始设置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专职机构 D .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7.美国纽约地理坐标是 40°N 、 75°W ,关于纽约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北半球、西半球 B .南半球、东半球 C .北半球、东半球 D .南半球、西半球 8. 1876 年,英国商人修筑了淞沪铁路,许多中国人认为这会惊扰祖宗,破坏风水。清政府 后来用 28.5 万两白银将铁路赎回后拆毁。此事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 .清政府维护自己的统治 B .清政府维护人民的利益 C .中国人民反对外商修路 D .中国近代文明起步艰难 9. 1946 年,中共的土地政策从减租减息改为耕者有其田,其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性质的变化 B .革命任务的变化 C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 .革命对象的变化 10、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 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③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④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当代中国 的基本国情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二、填空题: (每空 1 分,共 10分) 11.《历史与社会》是 为实施 教育而构建的综合课程。 12.读左图,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①图中的 A 所处的地形区 是 。 ②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在穿越可可西里等 自 然保护区的路段时,采取了绕道行进,设置野生动物活 动通道 等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 。 ③请举一项事例说明清朝初期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所采取 的 措施。当前我国在该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④青藏铁路的建设能够体现区域经济发展中的 、 原则。 13.《历史与社会》课程十分重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同时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 问题,更自觉地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因此 .③④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教学大纲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一、课程教学目的 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在课程标准的研制、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理念。新形势下,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必须积极投身到历史课程改革之中,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发展的前沿动态理论分析与相应的实践探究作出全新的定位,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究准确认识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对应关系从而更为有效地分析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认识教材、利用教材、开发教材,培养学以致用、具有独立科研与实际工作能力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型应用型优秀教师。 二、课程教学任务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优化组合、中学历史教材与教学的优化组合、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训教学。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课堂教学共有36课时,分为五章。 课堂教学结构大纲: 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6学时) 第一节中学历史课程性质与价值、改革背景 第二节中学历史课程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第三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案例分析——“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

第四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前沿动态 第二章中学历史教材研究(8学时)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性质与编写依据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 第三节中学历史教科书案例分析——“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四节中学历史教科书教学评价 第五节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前沿动态 第三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优化组合(7学时) 第一节中学历史课标与历史教材内容选择 第二节中学历史课标与历史教材结构编排 第三节中学历史教科书实施建议 第四节高中历史教科书课例分析——“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四章中学历史教材与教学的优化组合(7学时)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科书与教学内容选择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科书与教学流程实施 第三节高中历史教材备课研究——“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初高中历史教材联系与教学衔接 第五章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8学时) 第一节校本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第二节图书馆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第三节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第四节史学新动态与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总 结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本学期继续担任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所教班级与去年一样多,分别是九(1、3、4)班。这三个班是平行分班,每个班的学生情况大体差不多。 本届九年级的教学时间已过半,现对这一学期的教学中作作如下总结: 1、对教材的把握进一步增强。由于去年教了一年九年级,更准确地说是从06秋~09春教了一个轮回,对本学科教材的编写思路、课程标准、教材重难点、中考的考试方向和考查要点都理解得比较清楚。所以教学时就可以更灵活地处理、整合教材,该补充拓展的就补充拓展,该少讲或自学完成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2、对复习专题的整理更加科学了。政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教师要对各知识点进行提炼、归纳,将相同内容的知识整合为一个专题。专题复习打破了教材的编写顺序,比如说:“主要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这一专题,相关知识点八下第五、六、七单元都有介绍,现在就是要把这些知识从每个单元中提出来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专题进行复习。根据课标要求和中考考试说明,我们把教材整合成七个专题,这学期随着我对教材的熟悉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我对这些专题的整理和补充更科学,精炼程度更高了。 3、团队意识进一步增强。政史合卷使我们牢牢树立了政史一家的思想,我们的目标就是政史要考到的位置值,所以两科老师密切配合,政史两科任意一科考好了,而另一科没考好,最终没有达得的位置值,那说明我们还是做得不够。所以我们加强了对思品或历史偏科学生的辅导力度,加强了教学进度和合卷测试的协调,增多了对一些不良课堂现象的磋商,增多了相互看课的次数。我们备课组一共三人,现正在全力组织复习。 4、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加注重反思和总结。每节课下来,我虽然没有写下教学后记,但我都是认真的在心里进行了反思和小结。因为我今年的课时量减少了,去年每班每周三节,今年变为两节,每班两节课上完一周就过去了,一学期一共也就只有十几周,所以我对每节课都是非常重视的,每节课我一定要上“精”上“好”。于是对每节课后的反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反思清楚了,设计出了更好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才能使下一次课更加优化。 当然不足之处也是有很多的。但我坚信:态度是成功的基础,目标是成功的主题,时间是成功的效率,行动是成功的保证。我会一步一个脚印,把我的教学工作搞好,让学校放心,让家长满意,让自己进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