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道 210 清涧县城过境公路改建

国道 210 清涧县城过境公路改建

目录

第一章概况 (1)

一、项目概况 (1)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 (4)

三、项目研究过程及内容 (5)

四、问题与建议 (7)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8)

一、项目背景 (8)

二、项目功能定位及建设的必要性 (9)

第三章交通分析与预测 (14)

一、交通调查与分析 (14)

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 (17)

一、建设条件 (17)

第五章建设方案确定 (20)

一、建设方案确定 (20)

第六章实施方案 (31)

一、实施方案 (31)

二、实施计划与建设工期安排 (33)

第七章节能 (34)

一、公路运输能耗分析及节能措施 (34)

二、节能计算的内容和方法 (35)

第八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36)

一、投资估算 (36)

二、资金筹措 (38)

第十章问题及建议 (45)

第一章概况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国道 210 清涧县城过境公路改建项目

2.项目地址:清涧县城

3.建设性质:新建

4.路线走向、主要控制点及建设规模

A、路线走向

起于210国道清涧县上十里铺村,国道桩号K472+000,利用清辛二级公路即现有北环线至惠家庙,跨东沟后与清辛路分离、经大高坪、韩家硷后路线折向西,经槐卜硷、在下十里铺村跨清涧河,接到旧路处,旧路桩号K481+000,,路线全长14.14公里。详见附图

B、主要控制点:起点、惠家庙、大高坪、韩家硷、槐卜硷、下十里铺、终点。

C、建设规模:路线全长14.141公里,实际建设里程14.141公里,新增占地670.3亩;

新建大桥5座,长605米,新建中桥2座,共162米;

新建小桥3座,共长24米,涵洞31道;

设臵隧道1770米/3座,平面交叉 16处。

5、技术标准: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以及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的有关规定,结合沿线地形地质条件,项目在区

域公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交通量预测结果、通行能力分析及相连路段技术标准的衔接,综合研究初步拟定采用行车速度60km/h 的二级公路标准,路基宽10.0米,路面满铺。

全线桥涵设计的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II级,沿线桥梁宽度与路基同宽。该项目技术标准见表1-1。

6.投资估算

工程估算投资为3.99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为2822.9万元人民币。工程所需人工及主要材料数量见表1-2。

本项目作为国省干线改建项目,建设资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建设资金由上级部门按照现行政策补贴,其余部分由地方政府自筹。

7.项目实施期限

本项目计划于2014年上半年开工,并于2015年底建成通车,工期24个月。

8、经济评价结果

公路项目国民经济盈利能力评价指标为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经济净现值(ENPV)以及经济效益与费用比(EBCR)和投资回收期(N)。具体结果见表1-3:

敏感性分析结果见表1-4:

国民经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本项目内部收益率(EIRR)为12.9%,大于基准折现率8%;效益费用比(EBCR)为1.66大于1;累计净现值(ENPV)为21792.64万元;投资回收期(EN)为14.39年,说明项目经济效益较好,项目是可行的。

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费用增加20%和效益下降20%的不利条件下,其各项指标仍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2)《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纲要》;

3)《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国家发改委2002年;

4)《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5)《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交通部 2010年;

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及其他部颁标准、规范等;

7)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8)《榆林市交通发展“十二五”规划》;

9)榆林市重点交通建设项目会议纪要;

10)清涧县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年);

11)清涧县“十二五”公路建设规划;

12)调查收集相关区域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及工程技术、建设条件等资料。

三、项目研究过程及内容

1、研究过程

我单位于2013年11月初接到国道210清涧县城过境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即成立了项目组展开工作。首先在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和协助下,项目工作组经过外业实地踏勘和相关资料的调查搜集,拟定了初步方案,明确了路线的大致方向;然后对该项目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旧路现状、沿线各村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分布情况、该区域的路网状况及该路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路线走向以及修建条件、交通量及运输量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调查,通过研究分析,做出对旧路适当性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通量预测,提出该项目的建设方案、技术标准及等级、建设规模等,做出工程投资估算,对方案进行设计、比选和论证;另外对路线方案范围内地质条件、现状及规划路网结构、河流泛区、路网布局等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推荐的技术标准,在1:1万地形图上进行路线、路基、路面、桥涵、路线交叉、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的概略工程设计。

在外业踏勘调查期间,项目组结合本项目的建设方案报告中提出的方案,经过初步研究对路线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其间主要对路线方案走廊、主要控制点、工程建设条件等进行了调查研究,补充调查了交通量、社会经济及交通运输方面的资料,外业调查期间,就路线方案、占地拆迁、工程造价等问题与当地交通

运输局及相关部门进行了充分沟通,并交换了意见。

在报告编写过程中,进行了经济资料整理和分析,交通量预测及建设标准的研究,结合路网规划、城镇规划、现状及规划的产业格局、资源分布情况,在广泛征求地方政府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路线方案,完成了项目的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

2、研究内容

本报告研究的范围为:榆林市、清涧县。

以项目影响区交通、经济资料为基础,预测项目通道交通量,分析影响项目路线走廊方案的主要因素,确定路线的主要控制点,并结合拟建项目在路网中的地位和功能,重点研究论证了路线方案、建设标准和规模等。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1)建设必要性

2)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及发展预测、区域交通现状及发展规划3)区域交通量分析与预测

4)技术标准

5)建设条件分析及路线备选方案拟定

6)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7)经济评价

8)实施方案

9)土地利用评价

10)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11)节能评价

12)社会评价

13)问题与建议

四、问题与建议

1、本项目建设影响因素涉及城市规划、产业基地规划、高速公路、水利、国土、环保等多个方面,应及时与相关部门达成一致意见,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项目沿线涉及到一定量的拆迁及新增占地,需沿线地方政府给予积极配合,全力做好群众工作,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

3、由于项目所在区域为山岭重丘区,填挖量较大,必将造成水土流失,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要求,以利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建议加快相关评价报告编制进度,尽早取得相关部门批复。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一、项目背景

清涧县地处陕北高原、榆林地区南缘、黄河中游、无定河下游。它东临黄河,同山西柳林、石楼两县相望,西滨子长,南接延川,北靠绥德,西北与子洲毗邻。是闻名遐迩的革命老区,享誉全国的“红枣之乡”、“道情之乡”、“石板之乡”、“粉条之乡”。

国道210是中国的一条国道,起点为内蒙古包头,终点为广西南宁的国道,全程3097km,是重要的南北国道干线公路,承担着中长途运输的功能,是公路网中重要的骨架道路。

国道210清涧线段在清涧县城内穿境而过,该段公路改建于1999年,现状道路等级为二级,设计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路面宽度10米。目前,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县城区域范围在不断拓展,国道210清涧县城段上至岔口,下至七里湾,位于城区内,该段国道街道化现象严重,两侧商铺房屋密集,道路混行严重,造成国道210清涧县城段交通拥堵、事故频发。同时,在K477+000高危边坡处降水导致山体滑坡频繁,交通中断时有发生,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实现国道210清涧县城段避绕城区,改线建设是迫切的也是必要的。

本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将避绕城区,缓解城镇化对干线公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道路的改线改建,在空间上拓展了城区发展范围,扩大了清涧县城区规模,推动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战略调整。同时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提高当地的

投资形象,改善区域发展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是适应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

二、项目功能定位及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功能定位

1、榆林市重要纵向干线公路

国道210起点为内蒙古包头,终点为广西南宁的国道,全程3097km,是重要的南北向国道干线公路,承担着中长途运输的功能,是公路网中重要的骨架道路,是区域路网中的大动脉,本项目作为国道210是市区及沿线各县(市)的重要运输通道。

2、清涧县城市道路外环

清涧县城沿河谷而设,秀延河南北贯穿县内使得县城一分为二,县城内东西向地形受限,随着县城的不断发展,其城市规模已延伸至东侧支沟内,所有东区车辆南下或北上需全部穿过县城内,使本就不宽余的县城内交通十分拥挤,本项目的实施,将国道210向东绕城而过,削弱国道210对清涧县域交通的干扰同时,还承担着清涧县东环线的功能,将对疏导过境交通,缓解城区交通压力起到重要功能。

(2)项目建设必要性

1、优化区域路网,提高区域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和整体服务水平的需要。

国道210是重要的南北向国道干线公路,承担着中长途运输的功能,是区域路网中的大动脉,主要服务于国家、沿线省市社

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居民出行。同时国道210作为榆林市综合运输通道中的纵一通道的一部分,是“能源化工产业带”综合运输通道,承担着区域中短途的交通运输功能,是沿线居民生产、生活赖以生存的生命运输线。

从区域路网来看,国道210与S205及多条农村公路连接,共同形成区域路网主骨架。该项目的实施,加密了区域干线路网,优化区域骨架路网结构,提了升路网整体的服务水平,加强了清涧县与绥德县、延边县、榆林市等县市的联系,对交通运输效益的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项目的改建,同时也体现了国省干线公路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

2、是拓展清涧县城区范围,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清涧县城被秀延河南北向贯穿,使得县城区一分为二,县城内东西向地形受限,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城市规模目前已延伸至东侧支沟内,所有东区车辆南下或北上需全部穿过县城内,使本就不宽余的县城内交通十分拥挤,增大了县城内的交通压力。

本项目实施后,在减少过境交通对城市布局、产业园区影响的同时,可在上、下十里铺之间南北释放5公里的空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加快城镇化进程。为清涧创造良好的城市格局和空间发展态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设该项目,有利于提高城市的交通功能,更有效的发挥城区交通网与外围干线网相辅相成的作用,增强城市的辐射能力,带动各行业发展和绿化、美化清涧县环境,使城市基础设施更加

先进、合理,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生活、人文及投资环境,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

3、结合城市规划,减少城市干扰,快速疏导转换过境交通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清涧交通将实现“内通、外联、中心疏散”、建成以三纵(210国道、沿黄公路、折淮公路)三横(清石路、清辛路、双石路延伸徐家畔)为主骨架,以县城环线(一大环)为中心,辐射全县、连接东西、贯通南北、串联乡村的全县公路交通网及半日交通圈。

国道210是南北方向的重要交通要道,在清涧县城穿境而过,而县城以清涧河为依托,形成北至上七里湾、岔口、南至下七里湾为南北狭窄的城市框架,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该段公路日趋街道化,直接承担城市和干线公路的功能,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区域交通与过境交通交织,影响了道路的快速畅通,降低了干线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已不能与其承担的道路功能相适应。

本项目作为城市外环线的东环,使过境交通流得以在清涧县城外围完成快速、有效的转换和疏导,削弱干线公路对城市发展的干扰,减少交通安全事故,有利于改善城市形象和环境。项另外目的实施在落实城市规划同时,将提高骨架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对完善清涧县公路网和提高清涧县交通运输网的综合运输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将使得区域路网布局更趋合理。

4、促进区域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按照清涧县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清涧县将形成“三区三心”的旅游发展大格局。三个旅游区为:红色革命旅游基地;民俗文化体验基地;沿黄河双红旅游区。三个旅游配套服务中心为:宽州镇配套服务中心;乐堂堡配套服务中心;解家沟配套服务中心,旅游业已成为清涧县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5、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需要;

清涧县结合城市建设现状及布局形态,在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方向与需要的同时,塑造贯彻绿色生态理念的可持续发展型城市。将构建“一轴一环两心七片区,中心结合组团,整体协调发展”城市建设布局。

一轴:以秀延河走廊为中轴,包括河道两侧的210国道与滨河路。这是县城生态廊道、景观廊道和交通干道,城市所有区域均被这一轴联系统筹起来;

一环:是城区东侧环路。依托已建成的东环路,将生产用地布臵于道路两侧,更好的利用川道剩余用地与交通资源,又能将生产用地与外围生产基地保持更好的联系,避免更多的交通量进入县城;

两心:是老城综合服务中心和岔口行政商务中心。

该项目的实施,从微观上,加强了县城中心城区与李家塔镇及东部村镇的联系,为县城东部区域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保障;从宏观上,构建新的产业经济带,利用产业组团乡镇的物

流、工业、科研功能优势。实现对黄河沿线乡镇形成黄河红枣产业轴,县域腹地构建特色农业产业区起到推动作用。

第三章交通分析与预测

一、交通调查与分析

1、调查概述

交通调查是交通需求分析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了解项目所在地区公路交通量的特性和构成,掌握公路交通流量、流向及车辆构成等数据资料,为拟建公路交通量预测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经济评价和公路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1)交通量分析

对各调查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各相关公路断面分车型交通量,其中青银高速、国道210清涧至延川段交通量较大,见表3-1。

(2)货类分析

经分析通道内的货车的货类比例见表3-2。

货类共分成9类,在9类货物中煤炭、矿石、矿建材料、石油比例较大,占78.8%,这一特点也与本项目作为区域能源运输干线功能相吻合。

2、交通量预测

远景交通量的预测,是为正确确定公路等级提供分析基础,为项目的建设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根据对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调查的资料分析,项目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的清涧县,榆林地处我国“三西”能源基地结合部,因此通道内以能源运输为主的货运交通将持续增长。此外,清涧县与榆林市及周边省市经济社会联系不断增强,客、货运输量也随之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公路交通自然增长的趋势要求。

目前由于通道内道路服务水平差,交通拥挤,一部分未能出行或者出行次数较少的潜在交通量因交通条件而受到制约,一旦

道路状况得到改善,那么这部分潜在的交通需求就会诱发演变为长期的交通需求,因此,在进行交通量预测时,须考虑通道通行能力的提高对交通运输量产生的诱增影响。

另外一般来说,较高等级公路的开通必然会促进它所覆盖的影响区内经济和交通运输体系的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诱导作用,因此,在进行交通量预测时,尚须考虑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对影响区经济和交通运输量产生的诱增影响。

目前,本项目与铁路间不存在竞争关系。因此,本项目在进行交通量预测时不考虑铁路客、货运输转移的可能性。与本项目有竞争关系的公路主要有西柏坡高速、京昆高速石太北线,在进行交通量分配时,与本项目放在统一的路网中进行分配,因此不再单独考虑其转移交通量。

综上所述,本项目预测的远景交通量由两部分组成:

★自然增长的趋势型交通量

★公路建成后产生的诱增交通量

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

一、建设条件

1)地理位臵

清涧县地处陕北高原、榆林地区南缘、黄河中游、无定河下游。它东临黄河,同山西柳林、石楼2县相望,西滨子长,南接延川,北靠绥德,西北与子洲毗邻。该项目位于榆林市西部,路线走廊总体呈北-南走向,沿县城东侧布线,是榆林市纵向国道干线公路,同时是清涧县东部外环路。

2)地形地貌

清涧县境内梁峁蜿蜒起伏,沟壑纵横交错,河谷深切,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属典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900m,最高点1282.2m(乐堂堡乡董家沟),最低点559m(双庙河乡贺家畔村黄河河道)。

3)地质构造

清涧县地质构造属华北陆台鄂尔多斯台向陕北斜坡东翼。基岩为古生代和中生代沉积岩,中生代岩层出露颇多,多系泥岩、沙岩、页岩。地面覆盖第四纪黄土,地貌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地表破碎,梁峁起伏,河谷深切。整体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900~1283米。

4)工程地质

⑴地质构造

清涧县位于鄂尔多斯盆地I级构造间歇陕北斜坡东翼,由于前震旦纪古老结晶岩第构成古老晶基底,且上覆沉积盖层巨厚,故区内岩层受构造应力微弱,形变不显,为一向西缓倾的单斜构造,无明显褶皱构造,仅见一些岩层呈缓坡状起伏,其中规模较大者为子长园子至清涧折家坪一带一个南北宽5~12公里、东西向延伸60公里的东端翘起、西端倾伏的鼻状拱起带;断裂构造也不发育,仅在石盘沟与黄河交汇处见有一断距3米左右的小规模正断层。

⑵地层岩性

调查地层总体上走向近南北,向西缓倾、倾角1°~3°,区域上为一单斜构造。

5)河流水文

项目影响区域内的河流均属黄河水系,主要有秀延河、无定河及黄河。地下水以潜水和承压水为主,潜水分布普遍,但富水性极不均匀。径流年内变化与降水年内变化相同,大部分径流集中在汛期(6~9月),径流季节变化幅度较大,双汛型特征明显。由于过于集中的降水同过于集中径流在同一季节,径流泥沙量大,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侵蚀模数高达18530吨/平方公里,年平均输

入黄河沙2264.1万吨。

6)地震

就清涧地区而言,地震活动相当微弱,仅发生十次较小地震(4级以上6级以下),且分布十分零散。

根据国家地质局1990年《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显示,项目区地震基本烈度为5~6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

7)气象

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多雨,冬季寒冷。据吴堡气象站1994—2003年气象资料,日最高气温达40.8℃,最低气温-20.7℃,年平均降雨量277.1~625.3mm,年蒸发量1674.4~2320.3mm,相对温度50~64%。年最大冻土层厚度58~89cm,无霜期179~232天,风向多为西北风,最大风速21m/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