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大二上)

教育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大二上)

教育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大二上)
教育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大二上)

教育学基础(大二上)

题型:

一、选择题:2分×10(20分)

二、辨析题:5分×4(20分)

三、简答题:6分×5(30分)

四、论述题:15分×1(15分)

五、案例分析题:15分×1(15分)

一、选择题2分×10(20分)

二、辨析题(判断是非+说明理由)5分×4(20分)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P64

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大致而言,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人口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完成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的功能。劳动力指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人,而这种知识与技能需要通过教育才能完成。

2、教育具有科技知识再生产的功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并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必须凭借教育的传递。

3、教育具有更新知识与社会生产技术的功能。现代社会,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后,教育与科技、生产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成为科技更新的重要因素。

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P65-66

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大致而言,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人口功能。总的来说,教育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教育以传播、继承与发展文化为己任,文化通过教育得以世代相传,不断地得到继承和革新,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传递——保存文化。这是教育最基本的文化功能。社会通过教育将前人所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伦理道德规范、科学技术知识,有计划地传递给下一代人。正是由于教育活动,人类文化才能一代又一代地承接下去而不致中断。

2、传播——丰富文化。文化的传播史单向的传输过程,而文化的交流是双向或多向的。教育作为传播—交流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就具有了丰富文化的过程。

3、选择——提升文化。文化选择是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机理,因而教育对文化也具有提升的功能。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与认知意向的改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

4、创造——更新文化。不断地创造和更新,是文化的生命力的体现。文化诸层面的发展变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如果不伴以必须由教育形成的人的心理素质及各种观念的现代化,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就只能是一个发育不全的畸胎,并不免流产。

3、教育万能论 P43-44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问题,历史上的西想家与教育家们有过诸多的论述,其中之一是将教育视为解决社会一切问题的途径的“教育万能论”的思想。

教育万能论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柏拉图认为一个理想与正义的国家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建立。

英国思想家、教育家洛克将他的教育万能说建立在感觉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论。他将人性看成是一卷白素,环境或者教育就是燃料,可以给它画上最新最美的图画。

对教育万能论进行精辟论述并对思想界产生最大影响的是法国18世纪唯物论者爱尔维修。他的教育万能论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育史改造社会的最重要手段;第二,教育是人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在爱尔维修看来,社会的发展与人的成长都依赖于教育,教育史万能的。

综上所述,柏拉图的教育万能论是基于建立一个理想国而提出的,其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洛克的教育万能论是基于人性的完善提出的,其哲学基础是感觉主义的认识论,而爱尔维修则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提出教育万能论。

4、儿童在生活中所学到的 P268资料夹

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

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

如果儿童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他就学会难为情;

如果儿童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内疚;

如果儿童生活在忍受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忍耐;

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

如果儿童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提高自己的身价;

如果儿童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

如果儿童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信任他人;

如果儿童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爱;

如果儿童生活在互相承认和友好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爱。

----心理学家诺尔蒂

教育从来都是在点点滴滴中,悄无声息地渗透进行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就是环境的产物,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都会对一个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西方的谚语说:环境比遗传更重要。

群体是个体与社会的中介,任何个体都生活在群体中。学生群体是指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学生联合体,具有重要的作用:

5、学生群体(的作用)P264-268

学生群体是指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学生联合体,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群体在教育过程中地位:学生群体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

二、学生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1、班级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班级环境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场所;班级活动为学生的社会化搭建了重要平台;班级舆论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群体气氛使学生能感到班级的温暖、教师的可亲)

2、同辈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同辈群体为学生社会化提供必要条件;同辈群体为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同辈群体为学生平等观念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同辈群体为学生进步提供了竞争的环境;同辈群体除了具有正功能外,还具有副功能。)

3、参照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4、学生群体凝聚力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凝聚力高的学生群体,其成员有较强的归属感,大家彼此信赖、相互帮助,不愿离开这样的群体;凝聚力高的学生群体,其成员愿意更多地承担群体的责任;凝聚力高的群体,其成员的特点必然影响到学生群体。)

6、广义与狭义的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上说,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7、德育的过程 P361-364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积极的教育认识和道德实践,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也就是把一定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

1、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四个基本因素构成的。

2、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3、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

4、德育过程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8、德育的概念 P355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的概念可概括为:德育是指在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思想和政治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互动。

9、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P99-100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作用巨大: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这些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

2、环境与人的发展差异。遗传素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充分的条件。相对于遗传素质来说,后天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世界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3、环境与人的发展方向与水平。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环境与人的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生存在物质资源匮乏、生产力落后的社会里,人的身心发展水平都普遍比较低,而生活在物质资源丰富、文化生活发达的社会里,人的发展水平会大大提高。

4、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虽然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环境不能决定一切。人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需要等对环境作出反应,个人对环境的态度不一样,其发展结果也就不同。

10、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P89-93

人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教育一定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规律。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有: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教育要循序渐进,不凌节而施。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面临不同的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因此,教育就要根据各个阶段的特征展开,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指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平衡;第二是指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正是由于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教育一定要了解人的这一生长发展规律,教师要了解人的发展的关键期,并抓住时机,加强教育力度。

4、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不同的人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不同;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倾向不同。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身心充分自由发展,潜能最大限度被开发,成为有专长,有个性的人才。

5、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针对这一特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意掌握每一个年龄阶段中那些比较稳定的共同特点,按照这些共同特征,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可变性及时调整教育措施。

11、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P258-260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的变化过程与结果。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就是学生在一定年龄阶段身心两方面发展的稳定的、典型的本质特征。

1、顺序性和阶段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一定的阶段性,反映了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顺序,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不能一刀切。同时要考虑好各阶段教育的衔接问题。

2、稳定性和可变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都大体相同。要求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腰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

3、不均衡性。学生的身心发展史不均衡的,具有非等速、非直线性的特征,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统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4、个别差异性。由于人的遗传、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及主观能动性不同,身心发展有明显的个别差异性。这是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的客观依据,也是教育必须促进个体的个性化的依据所在。

5、整体统一性。人的发展是身心的统一发展,是身心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12、我国教师享有的权利 P242-243

我国教师享有以下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价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这条规定赋予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有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

三、简答题6分×5(30分)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特征。P15

2、教育学产生不同阶段(诞生期)人物与贡献 P30-31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论》的提出,标志教育学的诞生。

洛克:《教育漫话》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论》为教育学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赫尔巴特本人也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3、教育学的理论流派(赫尔巴特以后) P34-37

1、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在实验生理学与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潮。以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为代表。

2、文化教育学。也称精神科学教育学,作为科学主义的实验教育学和理性主义的赫尔巴特式教育学的对立面,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李特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代表人物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等。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学者们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教育问题的研究。

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和著作: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

6、元教育学。

4、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P94-100

1、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可能性;人的个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受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阶段和过程;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作用,但遗传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前提,不决定人的最终发展结果。

2、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5、学校教育的特点 P104-105

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育与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学校教育的特点也就非常明显:

1、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

2、学校教育具有专业性。

3、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

4、学校教育具有基础性。

6、学校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P111-112

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因此,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学校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1、学校教育促进个人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学校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学校教育培养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

7、教育目的观和教育目的的结构 P118-119

教育目的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主要体现对教育在人的培养素质良规格、身心发展素质和社会倾向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各学校的培养目标,它是广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学校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国家统一制定的,或是学校教育家理想中的)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各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实际制定的)

各育目的(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德智体等各育目标)

教学目标(根据各育目标制定的教学结果的总设想)

课时目标(根据教育目标制定的不同课时的具体要求)

8、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 P127-132

不同的教育价值观的背后都隐藏着纷繁复杂的教育目的,因此,人们对教育目的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个体本位目的观和社会本位目的观

2、人文主义目的观与科学主义目的观

9、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P139

六十多年来,因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不同,我国教育目的表述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但也能概括出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

1、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我国制定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提供了科学的价值观和正确认识、处理社会与个人发展关系的方法论。

2、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教育一直坚持的方向和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的体现。

3、培养“劳动者”。我国各时期教育目的所要求培养的人才,都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

4、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是我国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是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身心素质的要求。

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我国教育目的不仅包含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还含有对整个民族素质全面提高的要求。

10、“五育”之间的关系 P142-143

“五育”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育。“五育”既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内在联系,它们共同构成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

首先,各育分别针对人的身心素质发展的某一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任务、作用和特殊的教育方法、手段,不能互相取代。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五育并举”,任何一育都不能偏废。其次,各育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每一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把各育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来认识。只有综合设计教育活动,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才能真正提高教育的实效。)

11、书院的特点 P184-185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系统中,书院是有别与官学和私学的教育组织形式。尤其是宋代的书院制度,以传道、求道、学道为精神旨意,充分发挥教育“涵养德性,变化气质”的功能,特点尤为鲜明。

第一,接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完善自我。

第二,注重教学与研究结合,形成自由争鸣的学风。

第三,注重学生自修和教师指导的结合,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第四,注重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相结合。

12、城市学校的三种类型 P188

拉丁文法学校,使用各国本民族语言教授自由民在商业生活中所需要的读和写的读写学校以及有别于女子修道院的女子学校。

13、学制的概念和类型 P192-194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组织(主要指学校)的总体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根据教育制度的选拔分层功能,可以将学校教育制度分为双轨制学校教育制度、单轨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分支型(或称为三轨制)学校教育制度。

14、教师劳动的特点 P225-226

教师劳动主要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殊性:

1、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

2、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教师工作的各个方面:教师性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对象(学生)的复杂性、教师劳动内容的复杂性;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3、教师劳动的协作性。教师教育是众多人参加、多配合的集体劳动,具有很强的协作性。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境的复杂性决定的。

5、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充分说明了教师劳动长期性的特点。造成这个特点的原因有:人的成长周期具有长期性;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塑造需要一个长期而不断反复的过程;教育结果显示的滞后性。

以上五大特点,说明教师的劳动和一般的生产劳动有着本质区别。只有了解教师的劳动特点,才能在教育中“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教育人、培养人。

15、两种对立的学生发展观 P260-261

1、“外塑论”学生发展观。该观点是以英国教育家洛克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这一观点突出教师的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视作完全消极被动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教师可随意地依据自己的目的向学生施加各种影响,控制学生的发展方向,把教育过程看成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强行灌输的过程。

2、“内法论”学生发展观。该观点是以卢梭、杜威为代表的。

这一观点突出了学生内因的作用而否定或贬低外因的作用,把学生看成能够完全决定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主体,认为学生具有一种内在的动力、不凭借外力帮助就能形成和谐的社会行为,而教师的任务只是刺激学生去学习,学生才是教育过程的中心。

16、目标模式的典范是泰勒模式,泰勒模式由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提出。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领域的经典著作《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 P297

17、贯穿我国当前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国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P306

18、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 P308-309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9、布鲁纳的教学理论 P331-333

针对20世纪中叶前教学理论的贫乏,布鲁纳率先探索并建立了现代教学理论。在布鲁纳的教学理论中,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是发现学习法。

发现学习法基本要素有:

1、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

2、探究解决方案

3、灵活组织外界提供的信息

4、灵活而执着追求问题的解决

20、教育理论的流派 P328-333

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

2、认知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布鲁纳(发现学习)

3、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原则)

21、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五个阶段 P347-348

非指导性教学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他不仅构建了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还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帮助情境。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感情。

第二阶段:探索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确定问题,教师接受并澄清学生的情感。

第三阶段:发展洞察力。学生讨论问题,老师支持学生。

第四个阶段:计划和做出决定。学生设计最初的决定,教师澄清可能的决定。

第五个阶段:整合。学生形成进一步的见解并做出更积极的行动,老师给予帮助。

2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四个基本因素构成的。 P362

23、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我国学校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实践锻炼、自我教育和品德评价法。P378

24、

25、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 P384-387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和美国学者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皮亚杰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建设上,科尔伯格的贡献体现在从实践上提出了一种可以操作的德育模式。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准确地说是道德判断发展理论。关于道德判断,他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论和道德认知教育论这两个重要假设。

道德认知发展论:1、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2、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中;3、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有助于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25、道德判断发展阶段 P386 表格必记

科尔伯格认为,高级的道德推理总是维系于高级的逻辑推理,个体的道德判断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经历性质不同但相互关联的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这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能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

“三个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六个阶段”是指:

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的阶段

1、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前习俗水平

2、以人际和谐为准,也称为“好孩子取向”

3、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习俗水平

4、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准则

5、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准则后习俗水平

四、论述题15分×1(15分)

1、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P279

师生关系总是建立在一定社会背景之中的,与师生双方密切相关,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就教育内部而言,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所以,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更主要地取决于教师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角色心理和行为定势,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传统学生观将学生看做被动的受体、教师塑造与控制的对象,学生在教育中处于边缘位置,对学生的教育是规范、预设的。现代学生认为,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学生具有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学生是责权主体,有正当的权利和利益;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正确的学生观来自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来自教师向学生的学习和对自我的反思。

2、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它包括了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特点、身体状况和班集体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为了能有效地理解学生,教师必须经常与学生进行心理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这样才能理解学生的想法,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支持与认可,从而也使教师得到学生的拥护和爱戴。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原动力,是照亮学生心灵的点点灯光。胸怀真正教育爱的教师会让学生在灵魂深处生发出高度自觉的内驱力和自策力,从而赢得学生的心理认同和由衷钦佩。爱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情感纽带,使学生的精神格外亢奋和充实,使教学由单一的认知方面进入全面的心灵对话,

因而教育爱在教育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经常走到学生之中,忌讳挖苦、讽刺学生、粗暴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师生对立。教师处理问题必须公正无私,使学生心悦诚服。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师生关系一般要经历生疏、亲近、依赖、协调、默契等阶段。师生初次接触难免有生疏感,学生难免有敬畏心理,教师应善于打破这种心理障碍,主动创造自然和谐的接触气氛;经过多次良好的接触,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从而产生愿意同教师亲近的感情;有了亲近感,在学习与生活中教师的诚挚关怀、耐心引导被学生理解,或在共同活动中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师生之间有了感情上的共鸣,再坚持情感的交流,就会把学生引上学习与进步的成功之路,学生必然信赖教师,师生之间心相通、情相近,学生的心窗向他们信赖的老师敞开着。这种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结果,也是成功地进行教育的重要条件。教师加强同学生的交往,既要有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正式交往,又要有在此之外的非正式交往,两者结合,互相补充,才能起到深化师生关系的作用。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和学生的心理交往,多和学生谈心、讨论问题,这样才能沟通思想,了解真实情况。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的交往不断深化后而得来的。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教师良好的文化科学素质是构建理想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赢得学生尊重,树立教师威信的重要前提。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和研究,使自己更加智慧,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己,克服个人的偏见和定势,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心、豁达、宽容理解等个性品质。

2、榜样示范 P379

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我国学校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实践锻炼、自我教育和品德评价法。

一、说服教育。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方法。其具体方式有讲解与报告、谈话、讨论、参观访问与调查等。

二、榜样示范。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和高深的政治思想原理具体化、人格化,以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影响学生心理,使教育有很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榜样是无声的语言,它往往比有声的语言更具有力量。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有了生动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便容易具体地领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感染,容易跟着学、跟着走。这样就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榜样的类型有:

1、伟人的典范。历史伟人、民族英雄、革命导师、著名科学家等各方面杰出的人物是民族的代表、人类的精英、为千万人所瞩目。他们传奇的一生、炉火纯青的思想、伟大的业绩、崇高的品德和光辉的形象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容易激起他们的敬仰之情,激励他们积极上进。

2、教师的示范。教师肩负着培养青少年的重任,其言行、举止、仪态、作风、为人处世和各方面的表现,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学生又具有向师性的特点,会很自然地将自己的老师作为效法的楷模。

3、学生的样板。青少年学生正是发展和成长中的人,因此,学生中的样板不可能很完美,也不可能表现得一直很稳定。但因他们与全体学生朝夕相处,为大家所亲近和熟悉,所以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学习。学生样板并不是高不可攀,与一般学生相比,他们有很多相同点,使人感到更真实、更亲切,因此容易引起共鸣,容易使榜样的力量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情感陶冶。情感陶冶发是教育者有目的地以用环境或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受教育者通过耳濡目染,使心灵受到感化的一种方法。主要方式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四、实践锻炼。实践锻炼是教育者组织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锻炼的方式有:执行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五、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法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其中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方法。

六、品德评价。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学生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思想品德给予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以引导他们不断上进,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预防和克服不良品德滋长的方法。品德评价的方式有: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操行评定。

五、案例分析题15分×1(15分)

1、德育(德育原则 P364-371)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德育的任务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也是对思想品德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德育原则,对于提高德育实践的自觉性和德育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向结合的原则

二、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向结合的原则

四、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扬长避短原则)

五、样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六、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

2、教师专业发展 P226-232 /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必须具有以下素养:

一、教师的专业知识

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养成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而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有待进一步塑造的人,因此这必然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

2、精深的学科知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成正相关。一个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对所教学科应有比较精深、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只有学科知识比较扎实的教师,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把握学科知识结构及其发展,把所教学科的知识教活教好,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因此,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知识。

3、扎实的教育学科知识。教师不仅是学科专家,更应是一名教育家,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更应该知道怎么教,后者就需要基于扎实的教育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学科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教育知识,才能科学施教,科学育人。教育学科知识是决定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但由于教育实践具有复杂性、情境性、即时性等特点,而教育学科知识往往带有一定的抽象性、普遍性的特点,两者间必然有一定的距离,理论与实践不一一对应,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智慧,把抽象的、普遍的教育学科理论知识,在实践场景中具体化、操作化,从中感知教育学科知识指导实践的作用与魅力。

二、教师的专业技能

在关于教师专业技能的研究中,存在许多与之相仿的概念,比如教师基本功、教师技能、教学技巧、教学能力等。西方关于教师专业技能的研究盛行于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能力本位师范教育”、“模拟教学”、“微格教学”都是强调在教师教育中发展教师教学技

能的产物。我国师范院校经常提及的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三字)和普通话(一话)即属于传统教师基本功的范畴。

三、教师的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在对教师职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这个职业的喜欢、向往的情感与态度,它为教师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1、专业理想。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2、专业情操。教师的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准。

3、专业性向。教师专业性向是指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或者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包括心灵的敏感性,爱的品质,交流,沟通的意愿,对教育工作的兴趣等人格特质。教师专业性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前提与素质基础。

4、专业自我。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的教学工作的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地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切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论述题

第一章 论述: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可以让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2、有利于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对实践具有发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 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高等教育学虽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综合层面的理性审视和把握,但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给出了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灯“中观”层面的阐述,这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为中心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 2、注重讲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理论的运用是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应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思考这种路线和环节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3、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校教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时间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理论中推进高教实践。 第二章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社会服务。虽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特别是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通过培养

《教育学》复习重点总结

目录 《教育学》 (1) 一、选择题 (1) 二、填空题 (3) 三、名词解释 (4) 四、论述题 (6) 五、案例分析 (9)

《教育学》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 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 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 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 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 《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 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全面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 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 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 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 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 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 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育学》。杨贤江的《新教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情况全

实用文档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实用文档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实用文档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招教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考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 一、概念: 1、来源: (1)孟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战国) (2)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东汉) 题:最早使用“教”和“育”两个字的是(孟子)。 最早对“教”和“育”两个字解释的是(许慎)。 2、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3、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中介 4.教育活动中的三对基本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

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No.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No.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No.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重点) ——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人在教育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性,社会主义社会也具有阶级性) ——2.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的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教育学考试重点

绪论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 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索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代表人物:孔子《论语》,韩愈《师说》等。中国乃至世界上最 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柏拉图《理想国》等。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夸美纽斯(捷克):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西方教育史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他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2、卢梭(法国):1762年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主义思想,高度尊重儿童。3、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斯宾塞:《教育论》(实证主义者),他提出教育任务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2、杜威(实用主义):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倡导儿童,活动,经验三个中心,是传统教育思想转向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标志。教育领域便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格局。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布鲁姆(美国):1956年《教育目标分类学》,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2、布鲁纳:1963年《教育过程》,提倡发现学习法,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3、赞科夫(苏联):《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实验教学论,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育的质的特点:1、目的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社会性:教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得概念 教育就是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得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得发展 正规教育得主要标志就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得教育制度得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得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得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得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得标志就是清朝末年得“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得全国统一得教育宗旨与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得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得《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得理想就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得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得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得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得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得基本教材与科举考试得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得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得特征 (1)教育得终身化 (2)教育得全民化 (3)教育得民主化 (4)教育得多元化 (5)教育技术得现代化 5、历史上得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得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得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得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得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得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得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她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得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与“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得掌握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得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得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就是最好得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教育的概念: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 P4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 (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 P 5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P7 (3)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 方法灵活. P7 (4)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 内容单一, 方法严厉. P7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P8 6、近代教育的特点 (1) .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 .教育世俗化; (4)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战以后世界现代教育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P11 孔子(公元前 551—— 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学雏形)主张: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P13— 14 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 :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叫定义; 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

————————————————————————————————作者:————————————————————————————————日期:

高等教育学(浙大版顾建民) 高等教育内涵: 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它的基础应确定为中等教育) 2.高等教育是由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提供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的组织方式来看,它应涵盖各种院校类型、授学形式和教育类型) 3.高等教育史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培养布标应确定为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 现代大学的许多特征主要来自中世纪的大学,当时大学的三个重要特征: 1.大学拥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 2.大学具有宗教性和国际性。 3.大学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 柏林大学: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等教育发生了变化,其特点主要为: 1.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开始受到政府重视。 2.由精英高等教育过度到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3.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特征更加显著。 4.高等教育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强调质量提升。 高等教育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现象、问题和矛盾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旨在扩展理论知识,后者着力解决实践问题。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法治化、终身化、民主化、国际化。 1901年,书院被统一改为学堂,延续千年左右的古代书院制度自此终结。 官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学堂,标志着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近几年,浙江高等教育变化显著,成就明显: 1.顺利实现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2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成果较为显著。 4.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教育的学科性质:高等教育是基础理论和教育原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特殊运用,具

(完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推荐文档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学总结绪论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内容: 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夫人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寓教于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礼记.学记》乐正克著(孟子的学生)化地成俗,其必由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又名《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 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把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1/ 12

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作用。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762 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应自然地发展)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该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776-177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著作《康德论教育》 1806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作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61 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善生活做准备。 1901 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