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一课本知识结构

必修一课本知识结构

必修一课本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总目)

中央政治制度——————————朝代——————————地方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和相、卿士夏商封侯和伯

王位世袭制、宗法制西周分封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秦朝郡县制度

皇帝制度(以后各朝代都有)、中外朝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刺史制

三省制度隋朝州县两级制

三省六部制度唐朝道州县三级制

一参二府三司制宋朝用文官治理地方事务削减节度使的权

力、改道为路实行路州县三级制

一省(中书省)元朝省路府州县五级制(行省制度为首创)二院(枢密院、宣政院)制和宣慰司制度

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明朝废行省、设三司

保留内阁、六部,先后有增设清朝行省制度(所设机构基本同于明朝)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

1、中央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

传子不传贤,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

使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历代王权的

2、地方分封制

目的: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而实行分封

分封的主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内容诸侯的权力

评价消极方面:诸侯权力过大,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课后思考: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什么样的关系?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互为表里

宗法制是分封制分配权力的原则和方法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朝的统一

1、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

2、统一的过程

二、统一政权的巩固

1、建立皇帝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定自己的至尊地位)

皇位世袭

内容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2、建立中央官制

御史大夫

丞相诸卿

三公九卿制度

太尉

①四者各自的职责分别是什么

②他们的关系怎么样

③中央官制的特点是什么

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

“推恩西汉时建立刺史制度,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州只是监察

区,不是行政部门)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刺史制度东汉时刺史增添了地方行政和军权;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州变成了地方行政部门)地方全力增加,削弱了中央集权。

思考1:我们该如何评价汉代的刺史制度呢?

思考2:两汉时期“汉承秦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汉承秦制”:两汉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的制度,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汉朝又有所发展、不断完善。

①承袭秦的皇帝制度;

②承袭秦的中央行政设三公,但三公组成的机构演化成执行机构;

③继承秦朝的郡县制,但也实行封国制,郡国二制并行;

④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秦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汉设刺史监察;

2、隋朝→废除汉代的“郡”,实行州县两级制

3、唐代(道州县三级制)

①唐太宗时,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此时的道还

不是地方行政部门,只是监察部门)

②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以上的行政实体,导致地方权力过于强大,发展成为藩镇

割据局面,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4、北宋

措施:

①削减藩镇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②改“道”为“路”,监察州县

作用:

①积极: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

管理,防止了武人割据的重现。

②消极:中央文官不熟悉地方事务,行政效率低下。

5、元代

措施:

①实行行省制(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担任)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②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思考:如何评价行省制度的建立?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变化)

1、两汉→“中外朝”制

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措施:

①用布衣为相;

②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郡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③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外朝”——执行机构;

④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

2、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三声六部制的形成

形成:

①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又有中书省、门下省)

②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③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④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该制度形成的意义:

①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君权;

②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③后来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北宋→“一参”“二府”“三司”制

背景:唐后期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

措施:

①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

③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④三司史——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结果: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4、元朝→“一省”“二院”制

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行宰相职权;

②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③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

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明清

↓↓↓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思考:如何评价我国古时的科举制度呢?

本课思考题:

1、从秦到元,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2、从秦到元,我国古代的地方官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3、试简述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变化?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时间、标志

2、目的: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二、内阁的创立

1、原因:丞相制度废除后,国家政务由明太祖一人处理,政务繁多。

2、经过: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奠基

明成祖选拔官员入值殿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明宣宗时,内阁大臣有票拟权,地位日益提高。

3、性质:

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4、评价: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思考:中国的内阁与西方的内阁有何区别?(提醒:从双方性质和权力来源上考虑)

三、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1、南书房

背景:清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目的:扩大皇权

概况:康熙帝设南书房,南书房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

作用: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军机处

概况:雍正帝时,宫内设军机处,皇帝挑选亲信官员担任军机大臣。

职责: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作用: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发展

1、特点:极大地强化了皇权。

2、评价:

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一、古希腊海洋文明的产生

1、原因(理解地理位置对希腊文明产生的重要性)

一方面,古希腊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环绕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多海岸线和天然良港,为希腊提供了通向世界的便利通道,它有利于希腊的发展。

另一方面,重叠山峦和海洋的天然阻隔,又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从而形成众多小国。

2、本地区政治特色→城邦政治 1.小国寡民是突出的特点。

城邦政治(国家)的特点: 2.处于奴隶制阶段。

3.城邦之间摩擦不断,战事频繁。

二、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典型代表→雅典

4个血缘部落。

进入古代民主的黄金时代

三、希腊民主的衰落

标志:公元前3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大军征服希腊

衰落原因:(已记)

四、对希腊民主政治的评价(已记)

作用

缺陷

思考:古代雅典民主与现代美国民主对比如何?

雅典民主体制现代美国民主体

首席将军总统

公民大会国会

五百人大会

陪审法庭最高法院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于发展

一、关于罗马法的概念

广义上:罗马法是指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落马法律。

狭义上:指罗马公民法。

二、起源于发展

1、产生: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习惯法:特点及影响(见名师一号第28页)

制定成文法的原因:习惯发的弊端,导致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和斗争。

特点: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第一不成文法标志:《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意义:①是罗马第一不成文法,标

志着罗马法的诞生②在一定程

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

了平民利益。

29页)

一、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条件 1215年《大宪章》确立了“法律之上”、“有限王权

1、历史条件:长期的一会传统原则这是英国宪政史上永远的里程碑。

(理解) 13世纪封建性的议会制度基本形成,14世纪上半期一

会出现里上下两院。

2、政治条件: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1)原因:

(2)过程:1640年三级议会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的开始→1649年克伦威尔建立共和国→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在此期间辉格党和托利党出现,英国的政党政治开始形成)→

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革命成功(但并不意味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3、意义: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1、确立:

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内容:限制王权,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保证一会的权力(立法权、行政权、

司法权)和自由。

作用:

确立了英国“议会至上”的原则,使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逐渐成为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了。

3、 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结果:工

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席位,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

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责任内阁制

国王:国家元首,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下院):国家最高权力部门,拥有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军权、监督权。通

过对内阁的不信认案师有权解散内阁。首相:国家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拥有行政权并可以影响立法。有权解散议会。内阁: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对首相和议会负责。2、必要性:邦联值得弊端(有哪些?)

3、理论来源:启蒙思想家“三权分立学说”的提出(18世纪法国孟德斯鸠《论发的精

神》)

4、个人作用:华盛顿

二、建立

1、1787年宪法的颁布

原因:邦联制的弊端

会下

内阁(政府) 的多数对议会负责

任对议会集体负责

内容:

国会:有上下两院组成,核心权力是立法,还拥有对外宣战及弹劾

总统的权力

⑵三权分立总统:由民间间接选举产生,只向宪法负责。是国家元首、政府首

脑、军队总司令,拥有行政权但需经过国会批准;有权否定

国会通过的法律,但---;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 。

最高法院: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产生,终身任职,除非犯罪。

核心权力是司法权。

三权分立的特点:分权与制衡。用图表示如下:

总统(行政)

①③(图中数字都表示什么?)

②⑤④

(立法)国会最高法院(司法)

评价:

3、根据1787年宪法,1789年美国进行了第一次总统选举,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

统。

三、美国联邦共和制的特点:两党制

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思考:美国联邦共和制(总统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何异同?

第9课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一、法国资本主义制度→议会共和制的确立

(政府首脑是总理)

(主持内阁事务)

思考3、近代以来建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有那些共同点?

①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

3题②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③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第10课鸦片战争(课本P50)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状况;

②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的大门,掠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和资源:

③直接原因:中国人的禁烟运动(原因——鸦片走私使中国大量白银外流,危害中国人的身。

2、结果——中国战败(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⑴1942年8月,《南京条约》内容——影响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②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使人民生活更加困苦;

③开放五处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沿海的门户;

④协定关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⑵198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⑶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2、影响——社会性质、社会矛盾、社会任务和思想发生变化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2、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时间、地点、内容、影响

3、影响:政治、经济、思想

三、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见名师一号p53第12题)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课本P54)

直接原因——自然灾害

一、兴起的原因间接原因——外国的侵略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二、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了解)

1851·1金田起义(兴起的标志)——1851年秋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北伐、西征,夺取了清政府的半壁江山(进入全盛时期)——1856年秋天京变乱(变乱的原因和影响;是由盛到衰的转折点)——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攻破江北大营,取得三河镇大捷(局势暂时稳定)——1860年攻破江南大营,李玉成东征苏南,进攻上海受挫——1862年安庆陷落(天京失去屏障)——1864·7天京陷落(失败)

三、治国方略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

⑴性质——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农民的发封建的革命纲领。

⑵内容(熟读)

⑶目的:“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⑷评价:革命性、落后性、空想性

2、《资政新篇》1859年冬洪仁玕

⑴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熟读)

⑵评价:革命性、先进性、空想性

四、失败的原因(客观、主观)和教训

五、新特点

1、起义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

2、起义形式——利用外来的基督教思想

3、革命纲领——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4、担负任务——反封建反殖民侵略

5、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6、所属范畴——旧民主主义革命,具有国际意义

六、影响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P58)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①日本——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②列强——默许纵容态度

③朝鲜——1894年东学党起义(直接原因)

④中国——“避战求和”政策,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

2、经过

1894.7丰岛海战——8月清政府正式宣战——1984.7~9黄海海战——日本进攻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1895年初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战败,1985.4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内容——影响

①割地——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损失,台湾和祖国分离,掀起了瓜分中国和花粉势力范围的狂潮;

②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通商——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开设工厂,免受内地税——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方便列强掠夺中国的劳动力,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考中国战败的原因:

⑴内因:①清政府的极端腐败(根本原因);②慈禧太后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自保;③清军军事力量弱于日本。

⑵外因:日本精心策划,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二、义和团运动

1、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招抚(1898年兴起时)——镇压(1899年底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招抚(利用)——镇压(八国联军侵华)

*目的都是要消灭义和团

2、口号:扶清灭洋——爱国性、落后性

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夏

1、经过:1900.6,八国——1901.9

2、结果:中国战败,1901.9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的内容、影响,见课本p60~61

第13课辛亥革命(P62)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1、经济基础:清政府的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三个人物——章炳麟,邹容,陈天华。两个中心

——东京、上海)

4、组织基础: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和政党(1905.8,

孙中山,东京,同盟会,纲领——三民主义,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军事基础:黄花岗等武装起义

6、偶然性:四川的保路运动1911.5

**①根本原因

....:清政府的统治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直接原因

....: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二、辛亥革命的爆发新课标第一网

1911.10武昌起义——三镇光复——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独立

三、辛亥革命的高潮

1、中华民国的成立(了解)

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民国纪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自由平等,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

(2)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3)意义: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辛亥革命的失败(因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

1、标志:1912.3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

2、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由此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发育严重不良,无力量;

(2)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明确反帝,不发动群众,不铲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3)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且相互勾结。①帝国主义②立宪派和旧官僚③革命党人④袁世凯善于运用权术和阴谋

五、评价辛亥革命——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五、大革命失败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客观原因

1、原因

..

主观原因

2、教训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P70)

一、工农武装起义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

经过:1927.8.1——南下受阻——兵分两路

1、南昌起义转战海陆丰

意义

内容

2、八七会议见课本p71

意义

3、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9

进攻长沙受挫——文家市决策(向农村进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10,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开辟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为了总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毛泽东在1928—1931年相继写了三篇文章,从中详细的阐述了这一思想:

内容

1、土地革命见课本p71

意义

2、武装斗争——反“围剿”斗争

①1930年夏,全国已有十几块革命根据地,革命发展为燎原之势

....

3、根据地的建设②经济建设,发展生产

③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1931年冬,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武装斗争是形式,土地革命是基本任务,根据地的建设是

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毛

P74)

国民党领导,单纯依靠政府和军

共产党领导,动员全民族的力量,

**两条路线的区别在于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

....不同: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熟读)

认识日军的罪行,尤其是近年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崛起,我们要提高警惕,维护世界

..

的和平和发展

......。新课标第一网

百团大战:时间、地点、意义

中国远征军入缅:原因、时间,意义——世界反法西斯的一部分

胜利的标志:1945.8.15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

胜利的原因中国

国际

胜利的意义

第17课P78)

原因

重庆谈判时间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结果——双十协定,意义

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

年夏进攻中原解放区——1947.6(开始标志、主要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8.8

三大战役

共产党

P84)

(提出了什么样的任务;是二月革命的纲领性文件)3、七月流血事件(原因、表明了什么)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表明俄国革命走了什么样的道路、原因是什么)5、十月革命的结果,性质6、十月革命的特点7 、苏维埃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政治、外交------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最能反映各族人民、经济——目的性质意义、人民委员会的成立)

意义:

思考:请对比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的异同。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

1、形成:初步形成;确立;新发展

2、性质:1954年前相当于国家的最高权力部门;1954年后回归本位,成了单一的统一战线组织。

3、职能:1954年前代行人大职责;1954年后回归本位,其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4、基本特点: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5、影响:组成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在中共历史上从建立了4条统一战线,分别是大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到80年代是人民主统一战线、80年代后是爱国统一战线)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创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和特点、会议召开地历史意义)

2、巩固:1959年二大

3、发展:1964年三大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目的:

2、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建。

4、作用: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文化大革命

1、文化大革命发起的原因:

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前期侧重于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践踏上,造成了刘少奇冤案;后期集中表现在对民主法治的破坏,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1、背景:

①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健全②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制度不完善③人民的法律意识太单薄

2、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①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逐步形成了以宪法文核心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

②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是我国法律事业建设的里程碑。

3、民主制度的完善:

①完善人大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②加强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吉林省的海选制度)

③坚持和加强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12字方针)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加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有那些)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

1、含义:

2、针对问题:台湾问题。

3、形成步骤:四步

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港澳问题的解决

1、香港问题:

①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由来②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③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①1982年邓撒会谈,否定了英国的“主权换治权”方案,双方同意用

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

回归过程②1984年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为香港问题的解决提供

了法律依据;

③1997年7月1日收回

意义: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澳门问题:

①1987年签订《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解决

②1999年12月20日收回

3、中国成功收回香港澳门的原因分析: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发展:长期隔绝——1979《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大小金门,提出三通——1987台湾采取了一些开放政策,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海基会、海协会的成立——九二共识的提出——1993年新加坡“汪辜会谈”——2005年连战大陆和平之旅。

2、影响统一的因素:岛内台独势力和国外反华势力。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提出

背景:美苏对峙的世界形势

主要内容:

建国前后外交方针的不同:

不同的原因:

二、新中国中大外交成就

1、1949——1950年出现了第一个外交高潮,同苏联等17国建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作用)

和平共处五项原

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正

,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一战”时,日本独霸中国;华盛顿会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战期间

但依然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

新中国:打破了孤立、封锁政策,促使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成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思考3:比较新中国的独立外交政策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死牢诧异的原因。

答:(1)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必须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2) 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的失败。(3)外交是国内国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内政的延续。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一、新局面的开创

(1)1971年第二十六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原因、影响)

(2)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1973年正式建交。(原因、特点:民间推进官方)

(4)接着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思考: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二、新时期的外交建树(目标、内容)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两极格局的出现——从盟友到对手

①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1、双方从结盟到:②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力量对比;(谁升、谁降)

对手变化的原因③美苏两国矛盾尖锐: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

2、对手性质关系形成的表现:杜鲁门主义(目的:遏制社会主义苏联,进而向全球扩张;影响: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二、两级斗争的方式:冷战

1、为什么是“冷战”而不是“热战”?

①美苏双方实力相当,谁也不敢贸然发动战争;②二战刚刚结束,人民厌倦战争。

思考:美国为什么发动对苏联的冷战?(提示:从美苏双方的矛盾和冷战而不热战的原因入手)

2、美国的冷战政策:

3、苏联的应对政策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华沙条约组织

思考:华约组织的成立长生了什么影响?

4、“冷战”的影响: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

(不利影响的表现:德国、朝鲜的分裂,美国侵越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特别重视德国、朝鲜分裂的原因及古巴导弹危机说明了什么)

5、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特点: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思考:简析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原因及特点。

答:原因:a战后美国实力和野心空前膨胀,苏联的影响和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也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b美国认为是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妨碍了其实现称霸计划,因此必须要压制下去;c苏联是当时欧洲最强大、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强国,美国并不敢贸然越过战时双方划定的势力范围界线,采取直接武装冲突的政策;d大战刚刚结束,美苏双方都不愿也不敢重燃战火,使自己再次陷入战争。

特点:a国家集团的对抗以美、苏的对立为标志,由此构成战后国际斗争的中心和焦点。b两大国家集团的成员都是以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作为政治基础,使两大国家集团以美国为中心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面目出现。c双方的斗争形式以“冷战”为主,以“热战”为辅。在欧洲两国以冷战为主,在亚洲和非洲则出现了与之相呼应的热战,如朝鲜、越南战场等。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联合的的原因:

2、联合的过程:三步走(组成欧共体的三个组织)

3、欧共体在形成和发展中体现出来的特点:

4、欧共体成立的影响: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内外因两个方面、考虑美国对日本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2、日本经济的崛起对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3、日本经济崛起的影响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创始人:铁托、尼赫鲁、纳赛尔

2、含义:

3、兴起原因:及1961年,贝尔格莱德会议

4、任务:4、影响:

四、中国的崛起

思考:是那些因素促使世界在60—70年代开始出现多计划的趋势?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两极格局的解体

1、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东欧剧变表现:东欧各国的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

波兰剧变:1989年,东欧各国最早的剧变

事件:德国的统一:1990年10月

苏联解体时间:1991年底

过程:戈尔巴乔夫改革——1990年放弃党的领导权,实行多党制——1991年8月把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八一九事件——1991年12月

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

2、两极格局的解体的原因:

3、实质:社会性的根本性变化。

二、多极化去世的加强

1、两极格局的解体后国际格局的特点:

2、原因:

表现

(来源全品高考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