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科学体温的控制

八年级科学体温的控制

八年级科学体温的控制
八年级科学体温的控制

教案3.3.5 体温的控制每课必记

《体温的控制》教案

来自网络周敏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体温及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难点: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三、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作业,完成下表。

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腋窝温度)

1、引言

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56.8 ℃,低至零下89.2 ℃。而目前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那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来控制自己的体温的呢?

2、新课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这是从我儿子身上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值(几乎是在同一时刻测得的),到底哪个是我儿子的体温呢?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

学生明确:通常说的体温指的是人体内部的温度,体温实际上是一种简化了的说法。由于人体的内部温度不易测试,所以临床上常用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有所不同。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第一次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预习作业,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可指导学生进行方法的训练:1.选择一个人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2.选择一个家庭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3.选择同一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个人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得出:

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一度。

2.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

3.性别不同体温也会有个体差异,一般女子的体温比男子略高。

4.体温会因活动量、精神状态、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等等。

【教师活动】(设疑)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体温恒定是正常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就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既有利于动物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扩大了

活动的范围。

【教师活动】(设疑)人类为什么能够维持恒定的体温呢?显示几种器官在安静和活动情况下的产热量百分比统计表,要求学生用数学中已学过的统计图更形象直观地进行表示。同时得出产热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学生活动】画统计图后,分析讨论,明确:

产热的主要器官是内脏、肌肉和皮肤。安静状态下以内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肌肉和皮肤产热为主,尤其是骨骼肌,能使热量成倍增加。

【教师活动】(设疑)在产热的同时,机体又以各种方式将这些热量散发出体外,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那么散热的器官又有哪些?人体的散热途径有哪些呢?

【学生活动】

散热的方式主要有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两种。人体有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直接散发出取得,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当外界温度下降时,皮肤内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随之减少;相反,当外界温度上升时,则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也随之增加。但在炎热的夏天,主要的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散热,此时皮肤的直接散热已远远不能达到满足。

【教师活动】(设疑)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由于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了动态平衡的结果。请大家分析:在寒冷和炎热的环境中怎样才能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

【学生活动】第二次分寒冷组和炎热组讨论,得出结论:

寒冷环境中必须增加产热,如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如几乎不出汗,以减少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从而减少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也可减少热量散失。炎热环境中必须减少产热,如减少运动;增加散热,但炎热环境中可以减少产热,但不产热是不可能的,故炎热环境中以增加散热为主。

【教师活动】(设疑)机体的这种产热和散热过程有时受到谁的控制和调节呢?

【学生活动】读图分析:体温调节中枢在脑干中的下丘脑。

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如37℃)时,血液温度降至37℃以下,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主要通过战栗产热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温度。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如37℃)时,血液温度升至37℃以上,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温度。

【教师活动】拓展:进一步猜测当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时,人的体温将会怎样变化?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应明确:因为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当长时间置身于寒

冷环境中,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会引起体温降低;而在高温环境中过久,会因体内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如中暑、发热。

【教师活动】讲述体温调节的障碍。

发热后体温一般不超过40 ℃。体温高于40 ℃,称为体温过高,体温高达44.5 ℃而能生存的已是罕见。一般认为人的最高致死体温大约是45.5 ℃。

体温过低是不是一定导致人的死亡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2001年最小的新闻人物: 13个月大的小艾里卡。2001年2月底的加拿大埃德蒙顿市的气温仍然在摄氏零下30度以下。只有13个月大、刚学会走路的女婴艾里卡只穿着纸尿裤和一件T恤衫走向零下30度的室外!等她被发现时,身体已经僵硬,心脏也停止了跳动,体温已经下降到摄氏16度!在医护人员的救助下奇迹发生了:艾里卡的心脏突然跳动了一下,接着竟然连续跳动起来!小家伙复活了。科学家因此断言:冻体复活不是梦。

事实上,人体细胞冷冻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比如在治疗不育症时使用的精子冷冻、卵子冷冻、胚胎冷冻技术。科学家预测,人体冷冻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将十分广泛。可以把患了绝症的病人冷冻起来,几百年后当相关的技术出现后,再使其复活,经治疗而获得健康;再有,可以把字航员冷冻起来暂停人体老化的程序,数光年之后,他们抵达某个星系后解冻,他们的年龄就和离开地球时完全一样,没有任何衰老。人体冷冻技术使人的太空旅行有了实现的可能。目前不能确定人的最低致死体温。

上述体温调节是一种生理性调节,动物体还可以通过自觉行为来调节体温,大家还可以继续思考:还有哪些自觉行为可以调节体温呢?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1、动物会寻求温度适中的环境,如在冷环境中趋向热源,热环境中迁到风口等。

2、动物还有姿势的变更,如暑热时伸展肢体,严寒时则个体蜷缩、拱肩缩背或拥挤成

群、踏步或跑动等。

3、人更有为保温御寒、降温避暑更有添衣、脱衣,甚至安装空调等主动的影响环境的

行为。

【教师活动】打个不怎么恰当的比方,人体像一个自动控温的空调器。在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人体的体温通常是通过自身调节和行为调节来保持相对的平衡。不过人体体温的自我调节是有限度的,任何情况引起的体温变动超过了人体自身调节的能力,就会给人体造成实质性的损害,甚至死亡。所以会有中暑、冻死等不幸事故发生。

3、小结

通过《体温的控制》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4、作业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练习:3.5-体温的控制

3.5 体温的控制 A组 1.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更有生存优势的原因在于(C) A .恒温动物耗氧少 B .恒温动物需要的食物少 C.恒温动物更适应环境变化 D ?恒温动物所需要的能量少 2?古人说:“心静则凉。”下列对人脑在休息和思考问题时产生热量的比较,正确的 是(C) A .一样多 B .休息时多 C.思考问题时多 D .说不清 3?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在治愈后对体温的调节能力有所下降,特别是害怕夏季的高温天气。这是因为皮肤烧伤时损伤了(C) A ?大量神经末梢 B ?皮下脂肪组织 C.大量汗腺 D ?大量皮脂腺 4. 人在寒冷的 环境中,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出现颤抖现象,它的生理意义是(C) A .通过颤抖使体内热量大量散发 B .通过颤抖使体内热量大量贮存 C.通过颤抖使骨骼肌大量产热 D .通过颤抖使内脏器官大量产热 5. 在暑期军训中,进行队列训练时,一女生恶心呕吐,出现昏厥现象,下列处理不正. 确的是但) A .用冷水浸湿毛巾敷在头部 B .原地用人工呼吸进行抢救 C.给病人服用人丹、十滴水等 D .用30 C酒精擦身降温 6. 小明前几天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嘱咐下,小明每隔2小时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并记录在下表中(在15: 00测定体温后小明服用了退烧药): 对此,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D) A .小明在家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 .小明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小明在11: 00?13: 00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 .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四个小时内,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7.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8.1级地震。我国西藏日喀则等地也受到地震影响, 出现人员伤亡。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五节体温的控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了解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说出产热与散热的的主要部位、方式与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体温计的使用。 能够对调查数据分析、对比得出产热、散热的主要部位、方式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人的体温过高或过低并非一定是坏事,应辩证对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难点: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三、教学方法与设计: 通过组织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活动、阅读、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及小组合作等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5幅照片:老虎、鹰、鱼、青蛙和乌龟,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分类学的知识,根据“体温”这一个分类标准将其分为两大类。教师并给予适当的提示。 【学生活动】归纳得出结果。 1、恒温动物:可以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保持相应体温的动物。如狮子和鹰。 2、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如鱼、青蛙和乌龟。 3、鸟类和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

【教师活动】恒温动物我们又叫做温血动物,变温动物又叫做冷血动物。 【教师活动】讨论维持体温恒定有什么好处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维持恒定的体温的好处:体温恒定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扩大它们的生存范围,有利于动物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1)恒定体温是动物进行正常新陈代射的基本条件。 (2)可以扩大动物生存的空间。 (3)适应恶劣的环境。 【教师活动】人的正常恒定温度是多少(一般学生都会回答是37摄氏度). 【教师活动】那是不是人的体温一定是37℃呢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教师自然而然转到对人体体温的测量上面,让学生自己动手测一测自己的体温。 【教师活动】安排指定学生,分发温度计。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片,明确温度计使用的注意事项。 【教师活动】1、什么是体温(体温是指人体的内部温度)。 2、体温测量可在直肠、口腔、腋窝等处进行,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而言,直肠处的体温略高于口腔处的体温略高于腋窝处的体温。所以我们要准确测量人体的体温最准确的方法是要测量人体内的温度,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无法作到,所以我们一般选舌下作为测量温度的位置。 3、怎样准确读取体温计的读数根据动画的要求(一手拿体温计在手中慢慢转动,我们会看到一条黑色的线,即水银液柱所指示的刻度)。 4、注意实验时的安全,防止损坏体温计。 【学生活动】3分钟时间,让学生活动亲身测量一下体温。

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

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 [日期:2013-02-06] 来源:《考试报》2012年11月作者:陈卫东江苏省沭阳高 级中学 [字体:大中小] 人体体温调节在新课程教材中不再以专门章节形式出现,而是出现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一节的资料分析中。这并不表示其不重要,我们仍需要充分了解这部分知识: 1.体温调节的能量来源: 维持人体体温的能量哪里来?是由体内物质氧化分解所提供的。体内物质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一部分储存于ATP等高能化合物中,另外一部分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这部分散失的能量不是白白浪费掉了,而是用来维持体温。当体温有所降低时,通过调节,产能增多,散热减少;当体温有所上升时,通过调节,产能减少,散热增加,最终都能保证体温的相对稳定。 2.与体温调节有关的器官或系统: 与体温调节有关的器官有内脏器官、血液循环系统、骨骼肌、皮肤、甲状腺、肾上腺等。

肾上腺产生的肾上腺素能够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产能增多 3.体温调节的方式: 人体主要感受外界温度的变化。 对低温的调节:低温→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皮肤立毛肌收缩、皮肤表层毛细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体内物质氧化加快,产热增多 对高温的调节:高温→皮肤温觉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舒张,皮肤表层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加,散热增加 4.测量体温的方式: 人体测量体温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腋窝,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但是与实际体内温度相差最大。一般相差1℃左右;第二种测量方式是口腔,对测量工具需要严格消毒,与实际体温相差比较小,大约相差0.5℃。 另外还有一种测量体温的方式是直肠,这种方式很少对人使用,常使用于一些家畜,如猪。这种测量方式最接近体内温度。 5.人体散热的途径: (1)物理散热:①传导:通过皮肤与外界接触的空气或物体发生的传热;②对流:空气比热低,紧贴人体皮肤的空气层很快变温,温热空气比重较轻于是上升,并为冷空气所补充。温冷空气不断流动,从而产生对流,有效地使人体表面不断散热。当气温和周围物体的温度都接近于体温时,则不发生对流;③辐射:皮肤的辐射散热是由它与周围物体的温差所决定的,辐射量还与辐射面积成比例关系,夏季伸展四肢睡觉可增加辐射而促进散热,冬季蜷缩睡觉可减少辐射面积而减少散热。辐射是重要的散热方式之一,但当周围物体的温度接近人体体温时,辐射散热就失去作用;④蒸发:是物质有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热,体表水蒸发的过程(含汗液蒸发及体表水分蒸发)就是一个重要的散热过程。当气温和周围物体的温度接近体温时,辐射和对流都失去作用,这时的散热全靠蒸发。 (2)生理散热或皮肤散热:①皮肤血管运动与体温调节:人由于体内不断产热致使体内温度经常高于皮肤及周围环境温度,热就由体表向环境散失。而体内温度直接影响走向体表的血流量,血流量大,带到体表的能量多;血流量少,带到体表的能量就少,因此皮肤血流的变更在散热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②出汗与体温调节:出汗是在高温下调节体温的重要机制。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人不出汗,从皮肤和呼吸道都有水分不断渗出而蒸发,这种有皮肤蒸发的水分称为不湿汗。不湿汗与汗腺无关。当环境温度升高到30℃时或剧烈运动时,开始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可放散大量体热。35℃以上时,出汗是唯一的散热调节机制。 6.几个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

体温的控制教案

体温的控制教案 【教学内容】 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五节第1课时内容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②了解产热和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 ③了解脑干对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⑵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处,营造宽松、活跃的气氛,鼓励学生自由交流。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的习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温调节表明人体是协调统一的整体,应热爱生命,加强自我保护;培养学生真诚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科学、用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和大脑对体温调节的控制。 ②教学难点:大脑对体温调节的控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图片出示红外线的测温仪,联系当前学校甲流的防控,说明体温控制对人的重要性。(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恒定的体温 【教师活动】展示自己儿子的不同部位的体温,让学生了解人的不同部位的体温是有所不同的. 儿子不同部位体温值 【学生活动】让学生回答:1、哪个温度能代表我儿子的体温? 2、他的体温正常吗? 3、你能从中发现怎样的规律? 思考:1、面对这些数据我们该怎么处理呢? 2、你能想办法使这些数据更形象直观吗?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相关的处理数据的方法。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这些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从中寻找相关的规律。 1、比较每个人在不同时间段的体温有什么特点。 2、比较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体温是否一样?谁更高一些? 3、比较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体温是否一样?谁更高一些?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作答。教师小结相关规律。 【教师活动】让学生回忆哪些动物的体温是恒定的,属于恒温动物? 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作答。(教师可结合发高烧时的情况分析) 2、产热和散热 【教师活动】出示新闻资料2009年7月16日下午,气温高达40摄氏度。杭州一建筑工地,一位建筑工人顶着烈日作业,发现自己头痛,头晕,恶心,体温升高达40摄氏度。最后昏厥在工地上了。 并让学生想一想建筑工人得了什么病?分析此病发生的原因.(前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回答上来是中暑,后一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通过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来解决中暑病因的问题.) 【教师活动】展示几种器官在安静和活动情况下的产热量百分比统计表,要求学生用数学中已学过的统计图更形象直观地进行表示。同时得出产热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学生活动】画统计图后,分析讨论,明确: 产热的主要器官是内脏、肌肉和皮肤。安静状态下以内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肌肉和皮肤产热为主,尤其是骨骼肌,能使热量成倍增加。 【教师活动】设疑”如果只产生热量而不散发热量会有怎样的结果?”(必定有学生回答,温度将会升高,这样就自然找到了建筑工人中暑的原因是由于散热机制出现了问题,或者是产热和散热平衡遭受到了破坏.) 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要使人体保持正常的恒定的体温,那么应该怎么办?”(学生必定会想到要产热和散热相互平衡.) 【学生活动】最后让学生回归书本找到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充当小医生,提出治疗预防中暑的方案. 【学生活动】学生可能会提出: “将病人立即搬离闷热环境外,还要脱去衣服,让其平卧,用冷水毛巾湿敷头部或包裹四肢和躯干,一边用电扇吹风,让病人体温尽快下降。或则用酒精擦拭全身。”等方案. 【教师活动】设问一边用电扇吹风,让病人体温尽快下降。或则用酒精擦拭全身。是什么原因。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七年级所学的知识可以回答:由于风扇加速了身体表面的蒸发,从而降低了体温. 【教师活动】自然引出散热的第一种形式——蒸发散热。并且引导学生归纳出蒸发散热的条件——外界温度>体表温度 设问:如果,当外界温度≤体表温度时,人体的散热将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呢?如果是在寒冷的冬天,请同学们想一想,人体散热是多了还是少了?人体又是怎样来控制散热多少的? 【学生活动】回归书本,让学生独立阅读书本图3-36(血管分别在低温、高温和正常温度时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情况)据图分析: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是如何调节人体表面温度的? 【教师活动】先让学生掌握“低温时,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再使学生利用对比记忆法掌握“高温时,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

第五节体温的控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了解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说出产热与散热的的主要部位、方式与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体温计的使用。 能够对调查数据分析、对比得出产热、散热的主要部位、方式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人的体温过高或过低并非一定是坏事,应辩证对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难点: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三、教学方法与设计: 通过组织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活动、阅读、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及小组合作等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5幅照片:老虎、鹰、鱼、青蛙和乌龟,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分类学的知识,根据“体温”这一个分类标准将其分为两大类。教师并给予适当的提示。 【学生活动】归纳得出结果。 1、恒温动物:可以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保持相应体温的动物。如狮子和鹰。 2、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如鱼、青蛙和乌龟。 3、鸟类和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 【教师活动】恒温动物我们又叫做温血动物,变温动物又叫做冷血动物。 【教师活动】讨论维持体温恒定有什么好处?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维持恒定的体温的好处:体温恒定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扩大它们的生存范围,有利于动物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1)恒定体温是动物进行正常新陈代射的基本条件。 (2)可以扩大动物生存的空间。 (3)适应恶劣的环境。

体温的控制

第五节体温的控制 【知识要点】 一.体温: ⑴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属于恒温动物,尤其是人类在不同环境中,都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体温。 ⑵测量体温的部位:直肠、口腔、腋窝,其中直肠内的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 ⑶正常人的体温不是一个固定的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 二.产热和散热 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 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热和散热的协调,是受神经和激素两方面的调节。 (1)产热:产热的主要器官是内脏和骨骼肌。安静状态下以内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 产热为主。 ⑵散热: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 散热的方式: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 ①当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大部分的体热通过皮肤直接散热,小部分热量通过汗液蒸发来散 热。 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温度差越大,散热量越多,温度差越小,散热量越少。皮肤温度为皮肤血流量所控制。 A、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 B、在高温环境中,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量增加 ②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皮肤直接散热不能起作用,此时蒸发就成为机体唯一 的散热方式。 2)中暑产生的原因,具体表现(临床症状),预防及救护方法: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由于未能及时 有效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人体体温调节能力的最大限度,产热多而散热困难,便会出现中暑现象. 三. 体温受脑控制 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 注意: 1) 人体体温调节的方式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 2) 调节体温的中枢在脑干. 脑干(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 3) 人类还经常通过一些行为来调节,如增减衣服等. 4) 体温调节的大致过程: 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体温的调节: 神经调节: 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皮肤血管平滑肌,立毛肌,骨骼肌,肾上腺等). 激素调节: 肾上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协同作用使产热量增加 四、体温的恒定及意义: 体温恒定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并扩大 了活动的范围。 .

3.5体温的控制教学设计

《体温的控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体温及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难点: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三、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作业,完成下表。 1、引言 去年我们印象很深的是“非典”在中国的流行,我们每天必须要测量体温,如果体温超过了“38℃”可能就要被隔离,那么人的正常体温应是多少呢?学生回答:37℃左右。这是地球上气温最高的地方之一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死谷,最高气温达57℃,这是地球上气温最低的地方之一南极,最低气温达零下89 ℃。而目前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那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来控制自己的体温的呢? 2、新课 一、体温测量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这是从一个孩子身上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值(几乎是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 学生明确:通常说的体温指的是人体内部的温度,体温实际上是一种简化了的说法。由于人体的内部温度不易测试,所以临床上常用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有所不同。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第一次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预习作业,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可指导学生进行方法的训练: 1.选择一个人的数据可得出么结论? 2.选择一个家庭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3.选择同一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个人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得出: 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一度。2.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 3.性别不同体温也会有个体差异,一般女子的体温比男子略高。 4.体温会因活动量、精神状态、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等等。 【教师活动】(设疑)那么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体温恒定是正常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就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既有利于动物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扩大了活动的范围。 二、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教师活动】(设疑)春:春暖花开,万紫千红;夏天:赤日炎炎,骄阳似火;秋天:一叶落而知秋,金风送爽;冬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见,一年四季,我们所处的环境的温度不断在变化,但是在不发烧感冒的时候,人体体温总是在37度左右,我们的身体为什么能够维持恒定的体温呢?显示几种器官在安静和活动情况下的产热量百分比统计表,要求学生用数学中已学过的统计图更形象直观地进行表示。同时得出产热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学生活动】画统计图后,分析讨论,明确: 产热的主要器官是内脏、肌肉和皮肤。安静状态下以内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肌肉和皮肤产热为主,尤其是骨骼肌,能使热量成倍增加。 【教师活动】(设疑)在产热的同时,机体又以各种方式将这些热量散发出体外,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那么散热的器官又有哪些?人体的散热途径有哪些呢?【学生活动】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时,汗液蒸发成为主要散热方式。 讨论:比较冬天、夏天的手背皮肤血管深浅、粗细(用热水袋给一只手加热观察比较) 散热的方式主要有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两种。人体有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直接散发出取得,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当外界温度下降时,皮肤内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随之减少;相反,当外界温度上升时,则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也随之增加。但在炎热的夏天,主要的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散热,此时皮肤的直接散热已远远不能达到满足。 【教师活动】(设疑)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由于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了动态平衡的结果。请大家分析:在寒冷和炎热的环境中怎样才能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 【学生活动】第二次分寒冷组和炎热组讨论,得出结论: 寒冷环境中必须增加产热,如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如几乎不出汗,以减少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从而减少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也可减少热量散失。

体温和体温调节

第二十三章体温和体温调节Body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regulation

第一节人体的体温 一、体温(temperature) 表层体温(shell temperature):机体表层部分的温度。 主要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等部位的温度。 深部体温(core temperature):机体核心部分的温度。 主要指心、脑、肺、腹腔脏器的温度。 体温(body temperature):是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在不同环境温度下人体体温分布示意图 A. 环境温度20℃ B. 环境温度35℃

体温的测量和正常值: 直肠温度(rectal temperature):温度计插入直肠内6cm以上。 直肠的封闭性好,不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 易受下肢温度的影响。36.9~37.9℃ 口腔温度(oral temperature):温度计含于舌下、闭口。 应用比较方便。不能配合测量者不宜使用;受进 食、饮水及经口呼吸等因素影响。36.7 ~37.7 ℃ 腋窝温度(axillary temperature):将上臂紧贴胸廓,形成密闭的人工体腔。应用方便。测温一般需要5~l0min 。 36.0 ~37.4 ℃ 鼓膜温度可代表下丘脑温度 食管温度可代表右心房血液温度

皮肤温度(skin temperature):皮肤表面的温度 体表各部分温度差别大、不稳定 四肢末梢的温度最低,越近躯干和头部,皮肤温度越高 与局部血流量关系密切 影响因素:环境温度、精神紧张、发汗 平均皮肤温度(mean skin temperature, MST)MST=0.2 (T小腿+T大腿)+0.3 (T胸+T上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