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新闻两则达标训练检测 新人教版

2013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新闻两则达标训练检测 新人教版

2013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新闻两则达标训练检测 新人教版
2013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新闻两则达标训练检测 新人教版

新闻两则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要塞.瓶塞.阻塞.

B.逃窜.撺.掇蹿.个

C.歼.灭纤.细阡.陌

D.溃.退反馈.匮.乏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锐不可挡策略惨败企图

B.气势磅礴拈据协定攻势

C.横度长江督战封锁管辖

D.排山倒海豫北拒绝业已

3.填空。

(1)新闻又称为,及时地、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狭义的新闻,专指。

(2)新闻稿通常包括、、、、

五个部分。

4.选词填空。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坚强顽强顽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战争战斗)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限制制服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5.结合加点的词语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

..敌阵,横渡

..长江。

答:

6.补写对联。

学习了这两则新闻后,有同学写了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内容拟写出下联。

上联:千帆竞发,百万雄师过大江

下联:

7.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华社北京2013年2月28日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28日表示,我国将于今年实施“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开展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

根据任务计划,“神舟”十号飞船将于今年6月至8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3名航天员驾乘飞船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

目前,“神舟”十号飞船已完成总装,正在进行出厂测试;长征二号F遥十运载火箭已完成测试,正在进行出厂前准备;航天员训练正按计划进行;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系统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运行正常、状态良好。

答:

二、课内阅读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至结尾,给各句依次标出序号,并回答问题。

8.文中说“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请分析中路军所遇敌情是怎样的。

答:

9.你认为这部分的分层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0.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答:

11.“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从句中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答: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新闻,回答12~15题。

中新网北京2013年1月18日电(记者孙自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嫦娥”二号工程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嫦娥”二号卫星于2010年10月1日发射,至2011年4月1日半年设计寿命期满,全面实现既定的六大工程目标和四大科学探测任务。随后于2011年4月下旬至5月底,开展补拍月球南北两极漏拍点、再次对“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进行高清晰成像等两项拓展试验。同年6月上旬起开展第三项拓展试验——受控从月球轨道出发飞往日地拉格朗日L2点,“嫦娥”二号环绕L2点进行为期10个月的科学探测后,拓展试验圆满成功。

2012年6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受控成功变轨,脱离L2点环绕轨道,飞往图塔蒂斯小行星,开展再拓展试验。12月13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千米远的深空,以10.73千米/秒的相对速度,与图塔蒂斯小行星由远及近“擦肩而过”,首次实现中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当天16时30分,“嫦娥”二号与小行星最近相对距离达到3.2千米交会时,“嫦娥”二号星载监视相机对小行星进行光学成像,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对该小行星近距离探测。至此,“嫦娥”二号再拓展试验圆满成功,“嫦娥”二号工程完美收官。

“嫦娥”二号再拓展试验的成功实施,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欧空局和日本之后第4个探测小行星的国家,它突破并验证卫星对小天体探测的轨道设计与飞行控制技术,实现中国航天飞行从40万千米到700万千米的跨越,并开创中国航天一次发射开展月球、L2点、小行星等多目标多任务探测的先河。

短短两年间,从距地球38万千米外的月球,到150万千米远的日地拉格朗日L2点,再到700万千米外的小行星……“嫦娥”二号卫星不断创造并刷新着“中国高度”。

12.请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答:

13.“嫦娥”二号卫星除了完成既定的六大工程目标和四大科学探测任务外,还进行了哪些拓展试验? 答:

14.请结合第3段中“‘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千米远的深空,以10.73千米/秒的相对速度,与图塔蒂斯小行星由远及近‘擦肩而过’,首次实现中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一句,说说运用数字的好处。

答:

15.文章最后一段是新闻结构中的哪一部分?其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四、写作练笔

16.【写法借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语言精当,极富表现力。如作者选用“占领”“扩展”“突破”“击溃”“控制”“切断”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节节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片段仿写】请你也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描写一个劳动场景(或游戏过程、运动项目等)。(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A项分别读:sài,sāi,sè;B项分别读:cuàn,cuān,cuān;C项分别读:jiān,xiān,qiān;D项均读kuì。

2.【解析】选D。A项“挡”应为“当”;B项“拈”应为“占”;C项“度”应为“渡”。

3.答案:(1)消息消息(2)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4.答案:顽强激战控制

5.答案:“冲破”一词,鲜明生动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攻势之凌厉;“横渡”一词,生动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6.答案(示例):军民一家,齐心协力攻南阳

7.答案:“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今年将实施载人交会对接。

8.【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内容的理解能力。抓住“一样”一词,思考中路军所遇敌情,筛选出西路军所遇敌情的相关语句即可。

答案: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9.【解析】选D。因为①至④句写的是西路军渡江所遇敌情以及对敌情的针对性分析;⑤至⑨句全面介绍了东路军渡江情况;⑩?句则是对渡江后战斗情况的介绍。

10.答案:具体准确地交代了时间,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

11.【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所有”“都”均表示范围,连用有强调之意。结合渡江大胜的事实,体会作者当时的自豪之情。

答案:作者当时充满了胜利的自豪之情,这种感情是溢于言表且发自内心的。

12.【解析】本题考查对新闻标题的拟写能力。先分析导语中的句子,提炼关键词语‘嫦娥’二号工程”“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再进行概括。

答案:“嫦娥”二号工程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3.【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能力。根据第2、3两段的内容提取相关语句进行概括。

答案:补拍月球南北两极漏拍点;再次对“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进行高清晰成像;受控从月球轨道出发飞往日地拉格朗日L2点,环绕L2点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科学探测;对图塔蒂斯小行星飞越探测,首次实现了对该小行星近距离探测。

14.【解析】本题考查对新闻语言特点的把握。运用数字可以把事物介绍得具体准确,体现新闻语言的特点。

答案:这句话运用数字准确说明了“嫦娥”二号的飞行速度、距地距离等,介绍得准确具体,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了新闻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15.【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的作用及作者情感的把握。文章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议论句流露出作者对“嫦娥”二号的赞美之情。

答案:结语。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嫦娥”二号成功发射的高度赞美之情。

16.答案(示例):他弯着腰,把篮球在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击溃()绥靖()() 阻遏()鄂豫()逃窜() 2.形似字组词。 3.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③“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 ④“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些词语内涵分别是什么?体现语言特点是什么? 4.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国民党的(A.广大B.大量C.多数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A.反对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A.作战 B.指挥C.鼓动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A.牢靠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A.弱点B.松懈C.劣势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二、阅读 (一) (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5.句(2)与句(1)形成鲜明对比。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一词和两个“”字,行文很严谨。 6.从句(4)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这种感情是() 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 C.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 7.句(5)中的“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8.前几句中与句(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相应的内容应是“”。 9.句(6)、(7)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是:。 (二)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①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②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③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④在过去一年中,

新闻两则公开课教案

新闻两则公开课教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新闻两则》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课时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单元提升练习卷

第一单元提升练习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得分: 一、基础知识。(40分) (一)读拼音,写词语。(6分) yuán dàn()那天晚上,我想吃yuán xiāo(),可妈妈却给我煮了jiǎo zi( ),里面的馅儿是老腊肉。妈妈从菜缸里捞出色如翡翠的蒜头,再用tānɡchí()舀了一点儿chén cù()倒在碟子里当作料。我用kuài zi( )夹了一个尝了尝,真是美味极了! (二)下面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4分) A.万象更新张灯结采残灯末庙 B.能歌善舞行善积得身无分文 C.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牛郎织女 (三)给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找近义词,写在括号里。(4分) 1.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 ) 2.这棵树粗壮极了,我双臂合拢 ..才把它抱住。() 3.春节是老北京人最闲在 ..的时候。 ( ) 4.藏戏与其他戏剧的特点截然不同 ....。( ) (四)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22分) 1.以“月亮”为描写对象,分别写一个比喻句和拟人句。(10分)

(1)比喻句: (2)拟人句: 2.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然后仿写一句话。(4分)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 ..一律是 玻璃的,有的 ..通通彩绘全 ..都是纱灯,有的 ..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 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3.用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造句。(2分) 这不是 ..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粥,而是 4.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陈述句。(2分)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5.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4分)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五)判断正误。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4分) 1.“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句中的“元旦”指的是公历一月一日。( )

1、新闻两则公开课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课时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

优质课获奖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1新闻两则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市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体裁的有关知识。 2.了解解放战争的概况。 3.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新闻这一文体的学习已经有了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有所了解。但是有必要通过这节课进一步掌握新闻特点,对于这段历史学生也应该有必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 3重点难点 1.掌握新闻体裁的有关知识。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并处理了字词,这节课我们共同继续分析课文。 二、合作探究 1.文本探究 (1)请写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文中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 结果。 【交流点拨】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 据点外,全部为我军解放。 (2)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方面的议论?详略是怎样安排 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交流点拨】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指出一方面是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另一方面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对我军善战略议,对敌军的情况详议。因为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国民党反动派 拒签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不能颠倒。因为对于胜利的取得,我军英勇善战是必须给予充分肯定,而且从 行文气势和语言衔接看也是最佳写法。 2.品味语言 新闻的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讲话”,这就要求语言准确,课文哪些句子或哪些词语你认为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方式:提问,由学生来寻找,来讨论。 (1)“百万大军”的数字准确吗? (2)“不含”一词的用法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1)“百万大军”是一个约数,体现我军气势之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不含”是不包括的意思,不包括九江,也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提升练习试卷(后附答案)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得分: 一、基础知识。(40分) (一)读拼音,写词语。(4分) rìkòu( )在侵华战争中zhìzào( )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强烈的民族chóu hèn( )让国人民反抗的心fèi ténɡ( )起来了。 (二)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解释所填的字的意思。(8分) ( )山倒海 居高( )下 全神( )注 千( )一发 (三)给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找反义词,写在括号里。(4分) ,不要( )。 1.考试时要沉着镇定 .. 的神州大地顿时( )了起来。 2.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平静 .. ,但也为失去了一个朝夕相处的同伴而感到( )。 3.终于脱险了,我们虽感到喜悦 .. 在四面八方的群众,此时( )在天安门广场,焦急地等待开国大典的开始。 4.分散 .. (四)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20分) 主席台。(8分) 1.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 .. (1)缩句: (2)“投向”能否改成“转向”?为什么? 2. 把句子改成不用“说”的句式。(4分) 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3.用词造句。(4分) 斩钉截铁: 4.读句子,注意加点词语,仿写句子。(2分)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 温暖。 5.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感情。(2分)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开国大典》的场面描写中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 ) 2.演讲就是说话,只要把话说清楚就可以了,语气、语调、姿态在演讲中可有可无。( ) 3.《狼牙山五壮士》是按照“接受任务—痛歼敌人—诱敌上山—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顺序来写的。( ) 4.课文《灯光》中的主人公是马宝玉。 ( ) 二、积累运用。(10分) 1.课文原文填空。(6分) , 。 , 。 ,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爱国名言警句填空。(4分) (1) ,死而后已。 (2)位卑未敢 。 (3)祖宗疆土,当以死守, 。 (4) ,视死忽如归。 三、阅读感悟。(20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提升练习

第二单元提升练习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得分 一、基础知识。(40分) (一)读拼音,写词语。(7分) 她独自一人在海滨散步,无名的qīliánɡ()和jìmò()之感írǎo()着她,让她感到有一点儿ǒnɡjù(),甚至想找一个人liáo tiān(),她努力ònɡhì()着自己的情绪,绕过沙滩上的hà lán(),迅速地回到了宾馆的房间。 (二)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的意思。(8分) ( )知非福 聚精( )神 跃跃( )试 垂头( )气 (三)给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找反义词,写在括号里。(4分) 1.向好友倾诉了愁闷 ..( ) ..( ),心里就舒服 多了。 2.看着文明 .. ..( )在渐渐消失,他感到有些绝望( )。 (四)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7分)

1.大黑猫得意扬扬 ....地念了一阵经。(8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 (2)仿写ABCC式结构的词语,至少写三个。 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在句中的括号里。(4分) 既然……就……即使……也…… 虽然……但是……不但……而且…… ( )我没有衣服穿,( )我是在一个热带气 候里,( )有衣服,( )穿不住。 3.读句子,注意加点部分,照样子再仿写一个句子。(5分) 住在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 (五)判断正误。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4分) 1.“父母从教堂回时,发现雄鹅不见了,他们会伤心的。”读到这里,我觉得尼尔斯其实也是一个好孩子。( ) 2.抓住描写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可以体会到一个人的性格和精神。( )

3.《鲁滨逊漂流记》是按照“流落荒岛—建房定居—救“星期五”—畜牧种植—回到英国”的顺序写的。( ) 4.汤姆·索亚是英国作家笛福笔下著名的儿童形象。( ) 二、积少成多。(写出诗句、对联中加点词语所代表的年龄,填在括号里,10分) 1.富家生女才及笄 ..,阿官门前筑新堤。( ) 2.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 ..梢头二月初。( ) 3.弱冠 ..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 4.花甲 ..双庆,犹欠三十春秋。 ..一周,尚余半百岁月;古稀 ( )( ) 三、阅读感悟。(20分) (一)课内阅读。(8分) 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我几乎花了一年工夫才完全布置好我那片用栅栏围起的小小的住所。那些尖桩或者圆桩沉得很,我要使出全力才举得起。我花了好长的时间才砍下那些木材,并且在林子里加工好,但是把它们运回家去的时间更要长得多。所以我需要花两天时间砍成一根木桩,把它运回家,在第三天才把它打进地里。为了打桩,我先用一根很沉的木棒,后想到了用铁撬棒打。尽管如此,打起桩还是很费劲,而且非常麻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

是指消息。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一是事实说话。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三是高潮在前。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四是简明扼要。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 走进新闻--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二、新闻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2、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三、合作探究,画画地图。 画画地图: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箭头标出。(可画在课本上的地图上)四、角色体验,变换阅读。 1.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2.当当军事家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主备课人:代卫凤审核:潘鑫组员:张合娅潘鑫徐刚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朗读新闻,要求学生听读,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能力训练,学会正确听读。第二课时,速读课文,把握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特点。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品析新闻的特点,并进行课堂训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神采奕奕”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知道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整个教学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对课文作反复阅读,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延伸拓展法。新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为让学生切实把握这种文体,教学中宜选择几则新闻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教学媒体 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对学生进行情景导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 导读: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点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二、教学设想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三、媒体平台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

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

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两则》教案

1 新闻两则 课文研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整体把握 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晚开始,6月2日结束,战役关键是开始后的三四天。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泽东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像,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 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这篇新闻,气势磅礴。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恢宏的气度。 这篇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相得益彰。 二、问题研究 1.怎样把握这篇新闻的诸种要素?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比较简短,把握新闻六要素也不难。只要把六个要素化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留意这六点,一点也不含糊,就能清楚地把握住了。举例来说,读到“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心里悬着六个问题,就会注意:人物?中路军30万人。时间?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地点?安庆、芜湖线。原因?要渡江。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结果?渡过三十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一般新闻作品的各种要素不像这样集中,但是把握要素的方法是一致的。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读别的叙事性作品,也容易把握情节内容了。 这篇新闻,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就要分别把握各种要素。 2.谋篇布局探究: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3.语言探究:作者谴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 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后面还注明“不含”,也是为了明确。 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有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这类例子还很多。

新闻两则课堂实录两则

资料说明:《新闻两则课堂实录》两则由xx[]会员整理上传,非原创作品,仅供教学参考之用,在此谨向原作者致以诚挚的敬意。 两则实录内容较多,以下仅提供部分预览,如有需要可在本文末尾直接下载Word文档到本地。 第一则: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重要的新闻,板书课题。 师:这则新闻是1949年4月22日夜,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想不想“一读为快” 生齐答:想。 师:“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带着问题读会更有的放矢。 师:读课文之后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这则新闻的内容表达出来。 师:大家先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消灭一切抵抗之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师:谁还说? 师:大家提出了三种说法。哪种说法最符合要求呢? 生: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最符合您提出的要求。他用课文的题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极为简练地用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生:我也同意第二种说法,因为用课文的标题说出课文的内容,正好是一句话。而且这句话较另外两种说法更简练。 师:对,就是这样。既要做到是一句话,又要做到简练。这样,才能和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区别。 师:下面请大家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生:我认为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应该是:“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已渡过30万人。” 师:我从同学们的回答中看到了思维的火花。现在有两种说法,大家想想,哪种说法准确地说出了全文的内容呢? 生:我认为第一种说法简明地说出了全文的内容。第二种说法不对。因为这篇文章是说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而第二种说法只说了30万,还差70万呢!从渡江人数看概括得不全面。下载本则免费新闻两则实录 第二则: [上课] 师:请坐。大家把书打开,翻到第一页。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新闻两则》。[板书新闻两则]昨天我要同学们回家预习一下,下面请一位同学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读一遍。Xxx,[指定学生]请你念读一遍。 生:[朗读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当该生把“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误读成“该路三十万人民解放军”时]

初二语文上册课文:《新闻两则》

初二语文上册课文:《新闻两则》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划分全国为若干“绥靖区”,在区的中心城市设“绥靖公署”,负责指挥国民党军队进攻人民军队。绥靖,安抚,平定,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

新闻两则说课稿

新闻两则说课稿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新闻两则》说课稿 3653字 学科语文吴小宝 一、说教材 (一)说出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战争为主题,其学习内容是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还要女里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人教版初二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所以通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样的新闻稿,让学生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伟大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 (二)说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与八年级学生现状比较分析,发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作为主要且必要的学习方式,但学生在现实学习行为中的探究和经验相对欠缺。所以,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而如何具体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读文章的思想内涵成为了教学的中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一)说具体目标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基于这一理念的理解,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通过圈点勾画,掌握课文的重点字词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2.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过程与方法:1.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2.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情感态度价值观:看到正义战争的伟大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 (二)说确定目标的依据 在阅读教学法上,《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有明确的阶段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这恰好构成了对学生能力的梯度要求。 教学理论上支出教学是一种交往、沟通行为,它具有建立在生活世界背景上的相互理解性和创造性,教学生活世界是教学客观世界和教师与学生的主体的精神世界的整体联结,它是通过解释和理解来实际展开,实现这两个世界的融合与沟通,师生在教学共同体中又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整合,从而建构出新的意义。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在建构主义基本理论的指

(名师整理)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优秀教案

1 消息二则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喜欢新闻,可以培养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即时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便遍知天下事。 1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了解两则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首先来学习第一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荻.港(dí)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退:溃败后退。 3.背景链接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4.文体链接 (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 2

初二语文新闻两则语文教案

初二语文新闻两则语文教案 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新闻两则语文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一:新闻两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 (二)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三)教育目标: 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二、重点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三、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

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揭题解题 (三)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识记重点字词: 鄂(湖北) 豫(湖南) 绥靖阻遏锐不可当气势磅礴回肠荡气聿闱乡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学习字词,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四)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五)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六)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或对照教材也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

《 新闻两则》说课稿

《新闻两则》说课稿 3653字 2014110197 学科语文吴小宝 一、说教材 (一)说出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战争为主题,其学习内容是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还要女里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人教版初二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所以通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样的新闻稿,让学生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伟大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 (二)说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与八年级学生现状比较分析,发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作为主要且必要的学习方式,但学生在现实学习行为中的探究和经验相对欠缺。所以,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而如何具体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读文章的思想内涵成为了教学的中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一)说具体目标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基于这一理念的理解,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通过圈点勾画,掌握课文的重点字词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过程与方法:1.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2.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情感态度价值观:看到正义战争的伟大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 (二)说确定目标的依据 在阅读教学法上,《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有明确的阶段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这恰好构成了对学生能力的梯度要求。 教学理论上支出教学是一种交往、沟通行为,它具有建立在生活世界背景上的相互理解性和创造性,教学生活世界是教学客观世界和教师与学生的主体的精神世界的整体联结,它是通过解释和理解来实际展开,实现这两个世界的融合与沟通,师生在教学共同体中又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整合,从而建构出新的意义。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在建构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课文的有意义处理。建构主义的核心主要体现为对两个问题的探究:知识是什么?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和认识显然也将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学实践。强调知识是一种学习者的主观建构,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有意义地面对、接纳外界的各种刺激,解决各种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世界,从而适应并改造世界。 三、说学生与学法 (一)说学生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提升练习题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提升练习题班级:姓名:分数: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得分 一、读拼音,写词语。(10分) tān fàn suàn miáo chén cùjiǎo bàn zhǔ zhōu luò tuo kūqìrán fàng nóng chóu shuǐ gāng 二、比一比,再组词。(10分) 贷(______)溜(_____)偎(______)靴(_____)捡(______)货(______)榴(_____)喂(_____)鞋(_____)拣(______) 三、把成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15分) 别出(____)(____)排(____)倒(____) 汹涌(____)(____)昂(____)挺(____) 心(____)意(____)聚(____)(____)神 她的服装设计总是(_______________),从不落俗套。 2.教授的话刚说完,会场上就传出了(______________)般的掌声。 3.这只大公鸡走起路来(_______________),神气十足。 四、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10分) 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如果……就……不但……而且……

1. (______)太阳离地球太远了,(_______)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2.太阳(______)离我们很远很远,(______)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3.(______)没有太阳,地球上(______)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4.(______)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______)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五、按要求写句子。(15分)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句子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闰土的心里有许多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0分) 花都开好了 ①记忆里,乡村多花,四季不息。而夏季,简直就是花的盛季,随便一抬眼,就能看到一串艳红,或一串粉白,趴在草丛中笑。 ②凤仙花是不消说的,家家有。那是女孩子的花。女孩子们用它来染红指甲。(A)花都开好的时候,最是热闹,星星点点,像绿色的叶间,落满粉色的蝶,它们就要振翅飞了呀。猫在花丛中追着小虫子跑,母亲经过花丛旁,会不经意地笑一笑。时光便靓丽得花一样的。 ③最为奇怪的是这样一种花,只在傍晚太阳落山时才开。花长在厨房门口,一大蓬的,长得特别茂密。傍晚时分,花开好了,浅粉的一朵朵,像小喇叭,欢欢喜喜的。(B)祖母瞟了一眼花说,该煮晚饭了,遂折身到厨房里。不一会,屋角上方,炊烟就会飘起来。狗开始撒着欢往家跑,那后面,一定有荷着锄的父母亲,披着淡淡夜色。我们早早把四方桌在院子里摆上了,地面上洒了井水(消暑热的),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光就要来了。花在开。这样的花,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