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讲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1)

第二讲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1)

第二讲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1)
第二讲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1)

第二讲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同属于程序法,都是法院行使审判权应当遵守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规定。诉讼活动的共同规律和特点,决定了三者有不少相同或相近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根据我国民诉法第5条至第17条的规定,具体有:1、诉讼权利义务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2、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原则;3、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原则;4、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5、当事人平等原则;6、自愿、合法调解原则;7、合议、回避、审判公开、两审终审原则;8、使用本民族证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9、辩论原则;10、处分原则;11、人民检察院对于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原则;12、支持起诉原则;13、人民调解原则;14、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变通或补充规定原则。

在上述原则中合议、回避、审判公开、两审终审均属于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严格意义上不属于基本原则的范畴。支持起诉与人民调解两项原则与民事诉讼活动并无直接的关系,只是在起诉之前发挥作用;诉讼权利义务平等与对等原则仅适用于涉外民事诉讼;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变通或补充规定原则属授权性立法规范;自愿、合法调解原则是法院在对民事案件进行调解时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法院调解程序中发挥作用,与法院行使对民事案件的裁判权关系不大。

剔除这6项后,我国民诉法实际只规定了8项原则。

依照规定基本原则的法律与适用范围的不同,对8项原则又可划分为共有原则特有原则。凡依据《宪法》,参照《法院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确立的,对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普遍适用,在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中均作规定的基本原则可称为三大诉讼法的共有原则。它包括民事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原则;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原则。由于共有原则在民事诉讼的适用中具有特殊的要求,因而《民诉法》中予以重新规定。

特有原则是反映民事诉讼的特点和规律,根据民事诉讼的特殊要求所制定的基本原则。由于这些原则仅适用于民事诉讼,因而被称为民事诉讼的特有原则。这些原则有: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辩论原则;处分原则;另外、诚信原则也属我国《民诉法》未作明确规定,但又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一、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含义

当事人平等原则,又称为诉讼平等权利原则,是指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具有相同的诉讼地位,并具有相同或相等诉讼权利与诉讼义务的诉讼原则。《民诉法》第8条对此作出了

明确的规定。该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具体体现为:

(一)民事诉讼当事人具有平等的诉讼地位。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地位平等首先体现为一种平等理念。即无论是原告,是被告,还是第三人;是实体权利的享有者还是实体义务的承担者;是外国人还是本国人或无国籍人,不管其民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政治背景、宗教信仰、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差异和优劣,在民事诉讼中地位一律平等。民事诉讼中的原告和被告是诉讼中相互对立的的双方,但是二者只是称谓上的不同,在诉讼地位上没有优劣之分。原告与被告的确定与区分只是一种假定,是根据谁先起诉加以确定的,与实体权利的真正享有并不能划等号,因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最后均有胜诉的可能。因此,在民事诉讼法中,双方当事人应当享有平等的诉讼地位。人民法院对双方当事人应一视同仁,不应存在偏见或采用区别对待的方法。

(二)诉讼当事人双方所享有的权利与所承担的义务是同等的或对等的。

这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1、诉讼中双方当事人享有相同的诉讼权利。如对辩论权、委托代理权、提供证据权、查阅案件材料权、进行和解权、请求调解权、上诉权、申请执行权等双方当事人均相同地享有。2、双方当事人享有相对等的权利。由于原、被告在诉讼中具有身份上的差异,他们

之间的诉讼地位虽然是平等的,但诉讼权利在表现上可能不完全一致,如起诉权由原告享有,作为被告则不享有;但被告享有的答辩权、反诉权,则是原告也不享有的。还如,在对管辖法院的选择上,原告有一定的选择自由,相应的,被告则具有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权利。可见,虽然原、被告诉讼权利不一致,但确是对等的,从而也决定他们的诉讼地位是平等的。

(三)对当事人双方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在民事诉讼活动中,不管他有何社会地位,属于何种民族、种族,在适用法律,作出裁判时,都只能依据法律的规定,而不能考虑任何其他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后的结果符合权利实体公正的要求,真正保证当事人平等地位的实现。适用法律上的平等性包括适用诉讼法上的平等和适用实体法上的平等。

(四)人民法院应当保障诉讼当事人双方平等权利的实现。

民事诉讼法上的双方当事人诉讼地位、诉讼权利义务的平等只是书面上的规定,为双方当事人的平等提供了法律前提。但是现实中双方的平等必须要有制度的现实保障。如果只停留在书面上的规定,则只能是一种价值的追求,而不具有现实的意义。法院首先要为当事人双方提供平等充分行使诉讼的环境,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其次,法官在审判案件

过程中,必须保持中立,对双方当事人的主张给予同等重视,才能真正实现诉讼当事人的平等。法院的保障是当事人地位平等原则的内涵之一。

二、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法理基础。

(一)是宪法上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

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与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公民的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作为宪法在具体法律制度上的具体化,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平等原则以实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没有诉讼权利的平等,适用法律的平等便难以最终实现。可见,宪法上的平等原则是民事诉讼法上平等原则的根本依据。

(二)是程序公正的基本要素

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重要指标,程序不公正,司法也不可能公正。要实现程序公正,必须要满足能够确保程序公正实现的要素。当事人在诉讼中保持地位上的平等性,是程序公正的基本要素之一;缺少了当事人之间的程序平等性,程序公正就无从谈起,司法正义也就无法实现。可见,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是实现程序公正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

(三)是民事实体法上的私权平等和主体地位平等的必然要素

《民法通则》第3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地位平等。”任何自然人、法人在民事法律关系中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其权利平等地受到保护。作为民事实体法的自然延伸,平等原则也是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作为程序法的民事诉讼法应当反映和体现民事实体法的内在精神和基本要求,民事诉讼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就是保障当事人民事实体权利的切实实现。如果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不平等,那么民事实体法上的平等就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不可能得到实现。因此,民法上的平等原则是民事诉讼法上的平等原则的实体依据。

三、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完善

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诉讼当事人双方权利平等原则,但是立法上对该原则的落实与贯彻本身就不够彻底,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有失平衡之处;同时,立法上也缺乏法院保障双方平等权利实现的具体规定和措施,使平等原则难以落到实处。对此,可考虑从下述方面完善:(一)完善相关立法规定

1、民事诉讼法应当规定,原告撤诉应当取得被告的同意,从而确保被告能够充分地行使诉讼防御权,要求法院驳回原告提出的轻率之诉或无理之诉。而且基于撤诉视同自始

未起诉这一诉讼原则的规制,原告在撤诉后就同一争议再次向法院起诉的,法院仍须受理从而开始新的一轮诉讼,这对被告来讲又意味着要支出一笔新的诉讼成本,自然于其极为不公。虽然法院要经过审查最后决定是否准许撤诉,但法院也只是在其准许原告撤诉有使得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之行为得不到纠正之虞的情形下才不准许原告的撤诉申请。2、要取消对必须到庭的被告实施拘传的规定,因为对缺席法庭的原告,民事诉讼法中最多仅作出视为撤诉的规定。这样规定的结果,才能在民事诉讼法的具体内容上贯彻体现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二)完善民事诉讼法上的各项保障性制度

法律虽然确立了平等原则,但事实上由于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有无律师代理等方面的不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权利与地位存在着很明显的不平等。如有的当事人经济状况十分困难,他们有时会因负担不起律师代理费,就不能获得律师的帮助,这样他们就有可能在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必须加强配套制度建设,例如法律援助制度和诉讼费用的缓、减、免制度等。

(三)法官在审判案件时,要合理地行使指挥权与释明权,以提示当事人注意某些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使当事人不至于因为缺乏相应的诉讼技能而导致最后的败诉。

法院适度行使释明权不会导致平等原则的丧失,恰恰相

反,这是为了使平等原则获得切实地贯彻与体现。也就是说,当事人之间诉讼地位的平等,不是形式意义上的平等,而是实质意义上的平等。只有做到实质意义上的平等,当事人地位平等原则才具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应倡导并实现的当事人平等,应是实质意义上的当事人平等,而不是仅仅限于形式上的平等。

法院调解原则

一、调解原则的历史变迁

陕甘宁边区时期,马锡五审判方式“调解为主,审判为辅”;

1963年,第一次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提出“调查研究、调解为主、就地解决”的十二字方针;

1964年,又发展成民事审判“依靠群众,调查研究,就地解决,调解为主”的十六字方针;

1979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制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程序制度的规定(试行)》中,重申了十六字方针;

1982年3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时,第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着重调解”,把“调解为主”改为“着重调解”,以避免民众产生“审判为辅”的错误观念;

1991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为“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

2006年前后,又提出了“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十六字方针;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又按照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要求提出了“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

二、确立调解原则的原因

在我国,从历史到现实,之所以如此看重调解、强调调解,是有深层次原因的,这种原因,既有传统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民族心理定势方面的原因,还有现实制度、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主要有:

(一)从文化的视角看,调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相联系。

中国儒家的纲常伦理深深地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调处息讼是儒家礼教的要求。这种文化传统使调解的作用经久不衰,在诉讼中实行调解也被当事人视为当然而被接受。

(二)从纠纷所处的领域来看,调解与私法自治原则、当事人处分原则的精神是相一致的。

在民事诉讼中法律允许当事人对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自由处分,从而互谅互让,为调解结案提供了可能。在法院主持调解以解决民事纠纷的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对所适用的法律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双方就权利义务达成一致,从而形成调解协议。

(三)从民事诉讼目的(目的,保护民事权益、解决民事纠纷、维护私法秩序和创造民事实体法规范等)论上看,调解与民事诉讼目的和任务是一致的。

民事争议的解决不仅意味着争议前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简单恢复,而且也意味着确立一种双方当事人认可的新型权利义务关系状态,并消除当事人之间的对抗与紧张。调解无疑有利于此目的的实现。

(四)从调解自身的优势看,通过调解解决纠纷,比通过诉讼或者审判解决纠纷,更加彻底、灵活,而且更加节省成本。

如通过调解解决纠纷,当事人就失去了继续上诉的必要与可能,再审程序一般也不会被当事人加以利用。尤其是,通过调解解决纠纷,当事人通常都会自觉履行调解的协议,而无须进入强制执行程序,这样就省去了许多道程序,从而节省了许多诉讼时间和费用。可见,法院调解是快捷、经济地处理纠纷的方法和机制,值得推崇。

三、调解原则的主要内容

1、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应当根据需要和可能,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

对于能够调解的案件,可以进行调解,但是调解并非解决民事纠纷的必经程序,也不必然成为某一类案件的结案方式。

2、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自愿与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

自愿是指能否进行调解和调解能否达成协议,均需征得当事人双方同意。合法是指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必须遵守民诉法规定的程序,达成协议的内容必须不违反民法等实体法的强制性规定。

3、调解贯穿于审判程序的各个阶段。

无论是第一审程序,还是第二审程序、再审程序;不论是按普通程序,还是按照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只要是能够调解的案件,人民法院都可以进行调解。

4、调解和判决都是人民法院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

它们之间难分优劣,调解一般应当先行,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5、由于民事权利具有可处分性的特点,人民法院对大多数民事案件都可以进行调解,但是有一些特定的案件由于本身性质上的特点不适宜采用调解的方式。

如特别程序和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的案件;须采取罚款、追缴制裁措施的确认合同无效的案件;需要给予经济制裁的有严重违法活动的商事纠纷案件等,从性质上讲并不适合采用调解的方式加以解决。

四、调解原则的理论探讨与完善

(一)法院调解原则的理论争议

学术界对调解原则提出的质疑主要有:

1、法院调解原则是否属于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首先,调解的本质属性是自愿,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同意就不能进行调解。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调解的适用具有局限性,既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民事案件,也不可能对整个民事诉讼起指导作用,更不能统率其他规则。

其次,无论调解是否达成协议,只要双方进行了自愿协商活动,其实质都是当事人对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一种处分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愿合法的调解实际上已为民事诉讼的处分原则所包容,不具有独立的原则性价值。所以调解不能作为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

2、调解原则是否与法院行使审判权的性质相冲突?

把调解作为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与人民法院的职能相悖,这等于从根本上否定了法院是行使审判权的机关这一体质特征。而且,当前的立法对法院调解的规定缺乏科学性,调解不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公开审判的原则。将法院调解上升为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法律科学依据尚嫌不足。

因调解原则在我国有丰富的社会基础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是与我国主流文化相适应的,公民都普遍接受这一原则。从实践中看,调解原则只要注意其自愿性的贯彻,就能够发挥其积极作用,自愿性问题则是可以通过诉讼程序的科学设置加以解决的。从各国民诉法发展的大趋势看,法院参加和

主持调解的做法方兴未艾,也可以说是一个新的全球化的趋势。故虽然调解原则也许还有某些不足,但我们对调解制度必须注意加以改革与完善。

(二)调解原则的完善

1、调解必须建立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

尽管调解是民事诉讼中处理案件的方式之一,但从根本上说,是以判决结案还是以调解结案,其决定权是由当事人来选择的。法院不能强制当事人选择调解方式结案。在调解中,当事人作出权利处分也必须是出自当事人的自愿,不能强迫当事人作出处分。因此要从机制上改变“以判压调”的现象,同时改变或摈弃将调解结案率作为衡量法官工作业绩的标准之做法。

2、调解必须遵循合法的原则进行。

采用调解的方式处理民事纠纷,对案件事实与法律适用的要求虽然不如判决那样严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调解中对案件事实的准确认定就不重要,也不意味着就可以不管实体法上的规定,随意处置。

3、必须正确处理和把握调解与判决的关系。

判决与调解都是法院审结案件的方式,不存在优劣之分。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不能一味地偏重调解,而应当根据当事人的意愿和案件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当选择调解方式时,如果调解不成,应当根据法律的规定及时作出

判决,不能久调不决,影响诉讼效率。

4、当前,许多法院正在试行诉调对接,更要注意掌握一个恰当的度,特别是不能为追求案件调解率的排名,违背当事人的意愿,强制反复调解,损害当事人的利益。

辩论原则

《民诉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这条规定确立了我国民事诉讼的辩论原则。

一、我国民事诉讼中辩论原则的含义

(一)辩论原则的概念

辩论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就争议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有权在法院主持下进行辩论,说明论证本方主张的真实性了、合法性,并反驳对方当事人的意见与主张,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原则。

辩论原则一方面确立了当事人在诉讼中的的辩论权,使当事人通过行使自己的辩论权,证明自己的主张,反驳对方的主张,保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也使人民法院承担了保障当事人行使辩论权的义务,是审判公正性与合理性的内在要求。

(二)辩论原则的内容

1、从来源上看,辩论原则存在的前提是当事人辩论权的享有。

辩论权是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权利。辩论权是指当事人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就案件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各自提出自己的主张与依据,互相进行反驳答辩的权利。

2、从时间上看,辩论原则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

包括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和再审程序。民事诉讼中除了特别程序,都适用辩论原则。从诉讼一开始,双方当事人就有权就事实的认定与法律的适用问题,收集提供证据,陈述事实,说明理由,从而论证本方诉讼请求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反驳对方的诉讼请求。辩论原则最集中体现在法庭辩论阶段,但是当事人之间的辩论并不局限于此阶段。在诉讼的各个阶段,当事人都可以进行辩论。

3、从内容上看,当事人辩论的内容包括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

实体事项主要是指当事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本身的事实问题以及相关的法律适用问题,如民事法律关系成立与否?是否存在免责事由?应当适用何种法律等等。实体方面的问题往往也是辩论的中心事项。程序性事项也是辩论内容的重要事项,例如当事人是否具有诉讼行为能力,代理人的授权委托书是否存在瑕疵,主审法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是否需要回避、法院对本案是否享有主管权或管辖权等等。

4、从行使人员与方式上看,辩论可以由本人行使,也

可以由代理人行使,辩论既可以通过言辞的方式也可以通过书面的方式进行。

5、从立法要求来看,人民法院必须保障当事人双方充分的辩论。

一方面法院应当保持中立,让当事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发表他们的观点与见解;另一方面,法院应当为当事人辩论权的行使提供客观的物质条件与机会。对辩论权的保障是法院的一项重要审判职责,法院应当充分行使阐明权和诉讼指挥权,确保当事人辩论权的全面实现。如果法院违背此项保障义务,使当事人难以行使辩论权,则应被认定为程序严重违法的行为,当事人可以以此为理由提出上诉或申请再审。

二、我国辩论原则与大陆法系辩论原则的区别。

随着资本主义革命的爆发,人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西方国家逐渐以辩论式诉讼替代了先前的纠问式诉讼,辩论也被确立为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并不断得到完善,。大陆法系将此原则称之为“辩论主义”。

辩论主义是同职权探知主义相对应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当事人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必然结果。

辩论主义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内容:1、直接决定法律效果发生或消灭的事实必须由当事人主张,法院必须依照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作出判决。

法院不得随意变更或补充当事人的主张,不得将当事人未在辩论中提出的事实作为最后裁判的依据。

2、当事人一方所主张的事实,如果为另一方当事人所承认,法院必须予以认定并作为裁判的依据。

3、法院只能对当事人在辩论过程中提出的证据进行调查,以确认当事人间所争议的事实。

我国民诉法中的辩论原则是借鉴于苏联和东欧的法律制定的,同大陆法系的辩论主义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为:1、二者所依据的诉讼模式不同。

大陆法系的辩论原则依附于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是当事人主导作用在审理对象问题上的反映。我国的辩论原则最初规定在1982年颁布的试行民事诉讼法中,是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下的辩论原则,现行民事诉讼法虽然弱化了职权因素,但是离当事人主义仍有相当大的距离。

2、大陆法系的辩论主义是约束性的辩论主义,而我国的辩论原则是非约束性的辩论原则。

大陆法系的辩论主义要求法官作出的裁判必须以当事人在诉讼中扭捏诉讼资料为基础,法官必须尊重当事人对审理对象所作的选择,不得在当事人所主张的证据与事实之外,主动收集证据提出事实。我国辩论原则则是一种非约束性的原则,它没有规定当事人的辩论对法官作出裁判的效果,也没有规定法官审理对象只能以当,也正是这些差异事

人在辩论中提出的事实和证据为限。

我国民事诉讼所确立的辩论原则同大陆法系的辩论主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显示出我国辩论原则所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当事人的辩论对法院的裁判不具有约束力,这也是我国民事诉讼所属的职权主义模式相一致的。

三、我国辩论原则的完善

完善我国辩论原则就是要吸收大陆法系辩论主义的合理内核,并根据诉讼制度的现代发展,完善我国的法律规定。

1、明确规定法院的裁决只能根据双方当事人辩论的请求和事实作出,不能超越当事人辩论的内容作出裁判,即规定当事人的辩论内容对法院裁判的约束性。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当事人对于民事诉讼的主导地位,而不仅仅是将其作为法院了解案件情况的一个信息渠道。

2、诉讼中的证据只能由当事人自行收集,法院不得主动依职权收集证据。

法院只能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进行调查和认定。对于当事人确实无法收集到的证据,可以申请法院收集,但是这种情况要受到严格控制,不得随意使用。

3、民事诉讼中要承认自认的效力,建立自认法则。

自认法则是指当事人认可了对自己不利的事实,那么这一事实可以作为裁判的根据。这是大陆法系辩论主义的基本要求,而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对自认法则未作出规定,只

是从免除举证责任的角度对当事人的陈述作了规定,即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或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可免除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而且对这些陈述的事实也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而没有规定自认对当事人和法院的约束力。建立自认法则,既尊重了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又符合诉讼效益的原则。

4、辩论原则的完善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辩论主义,应当吸收西方当事人主义的先进成果。

社会在逐步地现代化,法律亦如此,西方的辩论主义也在不断进化。传统的辩论主义完全强调当事人的主导作用,法院是完全消极的。这就难免出现两个弊端,一是当事人恶意诉讼,违背真实义务;二是法院过于消极,完全任由当事人控制,可能导致诉讼拖延,并可能导致诉讼结果违背实体正义。所以现代的辩论主义补充了新鲜的内容,就是强调当事人的诚信义务与法官的阐明权。诚信义务要求当事人进行诉讼,不得滥用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不允许其基于恶意目的,故意作虚假陈述,以迟延诉讼,或以投机心理获取胜诉结果,违背诚信的要求。而法官的阐明权则是指在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不明确时,法院可以要求当事人作适当的解释或补充陈述,或者令当事人举证。

处分原则

民事诉讼法简答题

民事纠纷的特点: 1民事纠纷主体之间法律地位平等。 2民事纠纷的内容是对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 3民事纠纷具有可处分性,即纠纷主体依法拥有对发生纠纷的民事权益的处分权。 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种类: 自力救济、社会救济和公力救济。 民事诉讼的特点: 1民事诉讼的主体由法院、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以及检察院构成。 2民事诉讼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民事纠纷。 3从诉讼对象来看,民事诉讼解决的争议是有关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 4民事诉讼应依照严格的诉讼程序和诉讼制度进行。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 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由审判法律关系和争讼法律关系构成的特殊的社会关体系。 2、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体同了法院审判权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有机结合。 3、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一种既分立又统一的法律关系。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由审判法律关系和争讼法律关系构成。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和其他法律关系一样,也是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组成的。 民事诉讼上的法律事实分为两类: 一是诉讼事件,二是诉讼行为。 民事诉讼法的性质: 1、民事诉讼法是公法。 2、民事诉讼法是部门法。 3、民事诉讼是基本法。 4、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 民事诉讼法的任务: 1、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2、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行使民事审判权。 3、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 民事诉讼法的效力: 1、对事的效力 2、对人的效力 3、空间效力 4、时间效力 各种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的关系? 我国现行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一是和解二是调解三是仲裁四是诉讼。我们很难笼统地说某种民事纠纷的解决方式是解决民事纠纷的最好的、最合适的方式。事实上,作为社会矛盾之一的民事纠纷是纷繁复杂的,要想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有效的解决,必须针对其各自不同的特点,构建与此相适应的纠纷解决机制。在现代社会,只有构建多元的纠纷解决机制,并使之形成协调发展的有机体,才能满足社会现实的需求。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关系?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民事诉讼程序中依法享有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的国家机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我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诉讼参加人、其他诉讼参与人都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中,还有一个诉讼主体的概念,它与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特殊的情况下,诉

民事诉讼法形考任务五答案

形考任务五 一、单项选择题 1.二审法院根据当事人上诉和案件审理情况,对上诉案件作出相应裁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二审法院认为一审判决是在案件未经开庭审理而作出的,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2.甲起诉乙请求离婚,一审判决不准离婚,甲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审理后认为应当判决离婚本案诉讼程序应当如何进行?对离婚、子女抚养和财产问题一并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发回重审 3.甲某与乙某离婚一案,区人民法院判决解除婚姻关系乙不服提起上诉在二审审理过程中,乙某因病去世。下列关于本案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由二审人民法院裁定终结诉讼 4.公民甲诉公民乙一案由某县人民法院审理甲败诉,甲未上诉,后甲认为该判决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欲申请人民法院再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甲可以选择某县人民法阮或某县人民法院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 5.张某诉季某人身损害赔偿一案判决生效后,张某以法院剥夺其辩论权为由申请再审,在法院审查张某再审申请期间,检察院对该案提出抗诉。关于法院的处理方式,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法院直接裁定再审 6.某省高级人民法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审理某案,发现张某是必须参加诉讼的当事人,而一、二审法院将其遗漏。在这种情况下该省高级

人民法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通知张某参加诉讼,并进行调解,调解不 成的,裁定撤销一、二审判决,发回一审法院重审 7.关于检察机关民事抗诉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对于检察 机关提出抗诉的案件,法院应再审 8.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 下列哪一种情形属于人民检察院进行民事检察监督的范围?陪审员丁 某在市理合同纠纷案件的过程中接受当事人礼金1000元 9.居民甲与金山房地产公司签订了购买商品房一套的合同,后因甲未 按约定付款金山公司起诉至法院,要求甲付清房款并承担违约责任。 在诉讼中,甲的妻子乙向法院主张甲患有精神病,没有辨别行为的能力,要求法院认定购房合同无效。关于本案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乙或金山公司可以向法院申请认定甲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法 院应裁定诉讼中止 10.甲公司申请强制执行乙公司的财产,法院将乙公司的一处房产列 为执行标的执行中,丙银行向法院主张,乙公司已将该房产抵押贷款, 并以自己享有抵押权为由提出异议。乙公司否认将房产抵押给丙银行。经审查,法院驳回丙银行的异议。丙银行拟向法院起诉,关于本案被告的确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内银行应当以甲公司和乙公司为共 同被告起 11.关于执行行为异议与案外人对诉讼标的异议的比较,下列哪一选 项是错误的?申请异议人对法院针对异议所作裁定不服。可采取的救 济手段相同

司考民事诉讼法考点知识:民诉基本

xx民事诉讼法考点知识:民诉基本原则 一、辩论原则 法条:《民诉法》第12条 l、民事诉讼中的辩论的主持人是法院,参加人是当事人双方及依法享有辩论权的诉讼代理人。 2、辩论的内容是实体性争议问题和程序性争议问题。 3、辩论的形式有书面和口头两种。 4、辩论权的行使贯穿于民事诉讼全过程,而不只限于庭审辩论阶段。 5、法院应当保障双方当事人充分行使辩论权,为当事人行使辩论权提供便利。 6、未经法庭上辩论和质证的证据,不得作为法院裁判的根据。 例题一:A县法院对甲诉乙侵权纠纷一案未经开庭审理即作出了判决,该审判行为直接违反了下列哪一项原则或者制度?(2008延-49) A.违反了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B.违反了辩论原则 C.违反了合议制度 D.违反了回避制度 例题二:关于辩论原则的表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9-82) A.当事人辩论权的行使仅局限于一审程序中开庭审理的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阶段 B.当事人向法院提出起诉状和答辩状是其行使辩论权的一种表现 C.证人出庭陈述证言是证人行使辩论权的一种表现

D.督促程序不适用辩论原则 二、处分原则 法条:《民诉法》第13条 1、双方当事人都享有处分权。 2、当事人处分的内容是自己享有的民事实体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 例题:甲向法院起诉,要求判决乙返还借款本金2万元。在案件审理中,借款事实得以认定,同时,法院还查明乙逾期履行还款义务近一年,法院遂根据银行同期定期存款利息,判决乙还甲借款本金2万元,利息520元。关于法院对该案判决的评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该判决符合法律规定,实事求是,全面保护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B.该判决不符合法律规定,违反了民事诉讼的处分原则 C.该判决不符合法律规定,违反了民事诉讼的辩论原则 D.该判决不符合法律规定,违反了民事诉讼的平等原则 3、当事人处分自己的权利,应符合法律规定,不能危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利益,当事人的处分权不具有绝对性。 4、法院代表国家对当事人行使处分权进行监督,如撤回起诉和撤回上诉须经法院同意,有限且适当的国家干预是处分原则的题中之意。 例题:关于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意味着当事人拥有相同的诉讼权利B.处分原则意味着法院无权干涉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 C.原告提起诉讼与被告进行答辩是辩论原则的表现 D.调解原则适用于民事审判程序和民事执行程序 三、民事检察监督原则

评新《民事诉讼法》第条之规定

评新《民事诉讼法》第61、71、72、73条之规定 摘要: 我国证人在不出庭的情况下的作证方式,30年来经历了由单一化到多样化的发展过程,使法官在其中作出选择。依学理分析,证人特殊作证方式可分为单向叙事、双向交流、多向交流三种类型,各种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接近直接言词原则。法官的选择应有一定顺序,根据证人作证条件和查明案件事实的需要,按照最接近直接言词的规则确定证人在不出庭情况下的具体作证方式。关键词: 不出庭证人特殊作证方式;新《民事诉讼法》;法官裁量中正文: 证人不出庭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法律社会学视角分析,证人出庭问题有必然性,其解决结果可能永远无法达到法律学人期望的理想状态。然则,将证人出庭与不出庭采取对立性思维,对不出庭的特殊作证方式未从理论上深入探究,相关程序构思粗疏,制度应用就会失去应有的弹性。就本文而言,证人特殊作证方式是指证人在不出庭的情况下,通过其他手段向法庭陈述案件事实或者接受询问的替补性方案。随着现代技术发展和司法经验积累,证人特殊作证方式不断增多,必然使法官面临机能、成本各异的具体作证手段选择问题。对于新《民事诉讼法》确定的多种证人特殊作证方式,如何判断每一种方式在事实审理中的价值,如何从证人特殊作证方式系统功能最优化的视角进行科学设

计,以使案件审理活动符合民事诉讼的基本目标追求,都需要对新《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进行深入理解。通过类型化思考,确定相应的选择规则,方能使不同作证手段在立法上衔接有序,实现各方诉讼主体或者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一、证人证据 (1)、民事诉讼证据的定义 民事诉讼证据,是指在民事诉讼中用以证明和确认案件事实的各种依据。它具有以下作用: 1、证据是人民法院查明事实真相的手段,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案件一旦发生就成为过去,我们无法让时间倒转。唯一有效和可能的手段就是通过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最大限度地还原案件的本来面目。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在法律上以证据材料的形式表现出来,人民法院对这些证据材料通过严格的程序筛选,获得了有用的证据,并通过这些证据查明了事实真相,案件事实得以重构。 2、证据是当事人维护自己民事权益的武器 对进入诉讼的当事人来说,要得到人民法院支持,获得有利于自己的司法裁判,就必须用证据说话,证据充分不充分常常直接决定着诉讼的胜负。如果主要的证据灭失,即使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本身是真实的,除非对方当事人予以承认,否则人民法院也无法从法律上加以确认。

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管辖权异议的规定

中信五洲(天津)工程风险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行业洞察五一、管辖权异议的涵义 (2) (一)管辖权的含义 (2) (二)管辖权异议的含义 (2) 二、提出管辖权异议的主体 (3) 三、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时间及提出形式 (3) 四、人民法院对管辖权异议的处理 (4) (一)就地域管辖权提出异议 (4) (二)就级别管辖权提出异议 (4) 五、总结 (4)

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管辖权异议的规定 摘要:管辖权异议是指当事人认为受诉法院或受诉法院向其移送案件的法院对案件无管辖权时,而向受诉法院或受移送案件的法院提出的不服管辖的意见或主张。它是法律赋予被告的一种程序上的保护,也有利于规范法院对案件的审理,通过程序上的保护,进而对被告的实体的权利予以保护。结合2012年民事诉讼法对管辖权的修改,论述管辖权异议的具体规定。 关键词:管辖权;异议;限制 管辖权异议是法律赋予被告的一项程序上权利,当被告认为受诉法院无管辖权时,可以向此受诉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如果异议成立,就裁定将此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赋予被告此项权利,是对被告的尊重,更加有利于维护被告的实体权利,进而公正的审判案件。 一、管辖权异议的涵义 (一)管辖权的含义 管辖权是指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权力或权限。法院要对案件具有管辖权,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法院对所涉案件具有“标的物管辖权”,即法院具有审理该类型的案件的权力,同时,法院还需对案件当事人具有“个人管辖权”,即法院具有对诉讼中涉及的当事人作出影响其权利义务的裁决的权力。包括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 地域管辖与级别管辖不同。级别管辖从纵向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解决某一民事案件应由哪一级人民法院管辖的问题。地域管辖从横向划分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解决某一民事案件应由哪一个人民法院管辖的问题。 (二)管辖权异议的含义 管辖权异议,是指当事人认为受诉法院或受诉法院向其移送案件的法院对案

最新民诉法管辖规定实务操作要点106条

一、一般规定 法律依据:《民诉法解释》第三十七条至第三十九条。 1.管辖是在法院内部确定具体的某一民事案件由哪个法院行使民事审判权的一项制度。管辖规则以法律规定和法院裁定为标准,分为法定管辖和裁定管辖。法定管辖包括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裁定管辖包括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管辖权转移。 2.确定不同级别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为级别管辖;确定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为地域管辖。 3.确定案件的管辖权,以起诉时为标准。起诉时对案件享有管辖权的法院,不因确定管辖时的当事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的变更以及案件起诉后行政区域 (即法院辖区)的变更等相关因素在诉讼过程中发生变化而影响其管辖权。此为管辖恒定原则。 4.人民法院对管辖异议审查后确定有管辖权的,不因当事人提起反诉、增加或者变更诉讼请求等改变管辖,但违反级别管辖、专属管辖规定的除外。 5.判决后的上诉案件和依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案件,由原审人民法院的上级人民法院进行审判;上级人民法院指令再审、发回重审的案件,由原审人民法院再审或者重审。 6.民事案件确定管辖法院,需要履行两个步骤:第一步确定级别管辖。即明确各级法院各自受理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这一步骤发生在不同级别的法院之间;第二步确定地域管辖,即在第一步确定了某一级别法院行使管辖权的基础上,在该级别法院之间明确由某一具体法院受理一审民事案件。以上两个步骤须循序进行,不得颠倒。 二、级别管辖 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十七条至第二十条;《民诉法解释》第一条、第二条、第五百二十二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北京、上海、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案件管辖的规定》第一条、第二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商标法修改决定施行后商标案件管辖和法律适用问题的解释》第三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第十二条、第二十九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第二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第七条。 7.确定级别管辖的标准包括: (1)案件的性质; (2)案件的繁简程度; (3)案件影响的大小; (4)争议标的金额的大小。 8.中级法院管辖下列三类案件: (1)重大涉外案件; (2)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3)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9.涉外案件的管辖权并非全部属于中级法院,只有下列重大涉外案件才由中级法

民事诉讼法知识点详细版

民事诉讼法知识点详细版 第一讲民事诉讼基本理论 一、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1、私力救济机制:私人调解、和解; 2、社会救济机制:人民调解(可诉可确)仲裁(或裁或审); 3、公力救济:诉讼(强制执行力保障)。 二、民事诉讼法的性质和效力 1、从法律体系角度划分,属于基本法; 2、从调整的社会关系角度划分,属于部门法; 3、从内容的角度划分,属于程序法; 4、从公私法角度划分,属于公法。 三、诉讼标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诉讼标的是法院的裁判对象,即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与诉讼请求(主张)和诉讼标的物(具体对象)相区别。 四、诉的种类(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变更之诉) 1、确认之诉 原告请求法院确认其与被告之间存在或不存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诉,包括积极的确认之诉和消极的确认之诉。 2、给付之诉 给付财物之诉和给付行为之诉(积极给付之诉或消极给付之诉)。 3、变更之诉(形成之诉) 原告要求变更或消灭其与被告之间一定的法律关系的诉讼(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内容变更)。 五、反诉(构成要件,与反驳的区别) 1、构成要件 (1)主体:反诉的原告是本诉的被告,反诉的被告是本诉的原告。 (2)目的在于抵消或者吞并本诉原告的全部或者部分诉讼请求。 (3)独立性:本诉的撤回不影响反诉的效力。 (4)程序同一:程序必须属于同一种类。 (5)管辖同一:反诉应当向受理本诉的法院提起。(6)牵连关系: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法律关系、诉讼请求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或者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事实。 第二讲民事诉讼基本原则 一、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与对等,同等相区别)

二、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 1、同等原则(常态) 2、对等原则(报复) 三、辩论原则 1、辩论原则贯穿于诉讼程序的全过程,但不适用非讼程序和执行程序 2、辩论权专属于当事人 3、包括口头辩论和书面辩论 四、处分原则(与辩论原则相区分) 1、处分原则在诉讼程序、非讼程序和执行程序中均可适用 2、处分权专属于当事人 3、当事人可以做出实体性和程序性处分 4、处分必须依法处分,诚信处分 五、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 六、民事检察监督原则(公对公) 七、支持起诉原则(与公益诉讼没有关系) 第三讲民事诉讼基本制度(贯穿始终) 一、合议制度(合议制+独任制) 1、独任制的适用范围 (1)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审理的简单民事案件 (2)部分特别程序案件: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非重大、疑难的宣告公民失踪、死亡案件,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确认调解协议的案件,实现担保物权的案件 (3)公示催告程序的公示催告阶段 (4)督促程序 二、回避制度(适用对象,方式,法定事由,决定权,法律效力) 三、两审终审制度(两审终审为原则,一审终审是例外) 实行一审终审的特殊情形: 1、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所作出的判决、裁定 2、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的案件 3、确认婚姻效力的案件 4、一审以诉讼调解方式结案的:民事调解书自签收之日起生效,不得上诉 5、大多数裁定 6、小额诉讼程序

民事诉讼法学形考任务一答案

民事诉讼法学形考任务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县法院对甲诉乙侵权纠纷一案未经开庭审理即作出了判决,该审判行为直接违反 了哪一项原则或者制度?() 违反了辩论原则 2、关于民事案件的级别管辖,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第一审民事案件原则上由基层法院管辖 3、合同纠纷,当事人对合同履行地点.交货地点未做约定的,应当由什么地方的人民法 院管辖?() 被告住所地 4、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诉讼,原告向两个以上的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的,下列哪种表述是正确的?() 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 5、某省甲市A区法院受理一起保管合同纠纷案件,根据被告管辖权异议,A区法院将 案件移送该省乙市B区法院审理。乙市B区法院经审查认为,A区法院移送错误,本案应归甲市A区法院管辖,发生争议。关于乙市B区法院的做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与甲市A区法院协商不成,报请该省高级法院指定管辖 6、关于合议庭评议案件,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审判人员的不同意见均须写入笔录 7、关于回避,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法院驳回当事人的回避申请,当事人不服而申请复议,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人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审理工作

8、甲被生前工作单位申报为革命烈士,某报社对甲的事迹进行了宣传。乙四处散布言论贬损甲。对乙的行为,下列选项中谁可以向法院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甲的子女 9、下列关于回避程序相关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当事人对法院作出的回避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10、以当事人的所在地与人民法院的辖区关系为标准所确定的诉讼管辖是()。 . 一般地域管辖 11、关于辩论原则的表述,下列正确的是()。 督促程序不适用辩论原则 12、下列案件中属于专属管辖的是()。 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 13、民事审判权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内容是()。 民事裁判权 14、下列属于民事诉讼特有原则的是()。 人民调解原则 15、就民事诉讼法本身的特征而言,可以将民事诉讼法的性质概括为:部门法.基本法和()。 程序法 16、关于管辖权转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管辖权转移应报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17、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指的是()。 诉讼权利的同一性和对等性

从新民事诉讼法看我国的民事调解制度-文档资料

从新民事诉讼法看我国的民事调解制度 、民事调解制度中自愿原则与先行调解一)自愿原则是民事调 解制度的首要原则 民事纠纷解决中,调解的方式应用必须以双方当事人自愿为前提,因为选择调解方式的适用,关系到当事人的利益,因此作为司法机关应当尽量给予当事人选择的权利,因此在诉讼法中将自愿原则作为调解的基本原则是十分必要的,在此之前在民事诉讼调解中也一直坚持自愿原则,但此次新《民事诉讼法》修改中在第九十三条中再一次强调了自愿原则也具有多方面积极的意义。自愿原则是对当事人权利的尊重和保障,也起到了防止外界其他因素干扰的作用,还能够更加有效的发挥调解的作用。 二)先行调解被纳入新《民事诉讼法》 1.先行调解的立法沿革 在新民事诉讼法之前我国立法中也有关于先行调解的规定,例如《婚姻法》中规定的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但是大多散见于司法解释中,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等,但是对先行调解的规定都十分简单,同时缺乏程序上的规定,先行调解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也并不理想。新《民事诉讼法》在2013 年就已经开始实施,其中关于调解有许多新的规定,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

是先行调解被纳入其中。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 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从此先行调解被专门的法律确认。 2. 先行调解被纳入新《民事诉讼法》的意义 社会在发展,由于社会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社会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民事矛盾纠纷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些纠纷的解决有时并不能完全由诉讼判决的方式解决,或者由判决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矛盾,加重双方当事人的负担等因素,采用先行 调解这种简便灵活的方式能够弥补以上的不足,同时调解更加尊矛盾的化解。先行调解的应用简便,双方当事人既然选择了调解就做好了让步的准备,因此有利于解决纠纷,减少法院案件的积压率。 重双方当事人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在比较良好的氛围内更有利于 二、我国民事调解制度存在的不足 新《民事诉讼法》的出台在民事调解方面做出了更加全面的规定,对民事调解制度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新《民事诉讼法》在调解的规定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同时新《民事诉讼法》在民事调解的司法实践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新《民事诉讼法》在民事调解制度上的不足 1. 对调解效力的规定较为模糊 新《民事诉讼法》对调解协议的效力作出了新的规定,调解

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86482

判决:人民法院在诉讼中作出裁判的一种类型。 补充判决:法院对于应当裁判的事项没有判决,而在一部分判决宣告或送达之后予以补充的判决。 判决更正:法院已经存在裁判的意思表示,但是判决书存在误写、误算以及遗漏的情形。用裁定的方式。 判决的事实效力:判决的证明效力,法院在前诉判决中认定的事实在后诉中具有类似证明的作用,无需当事人举证证明。 判决的既判力:法院作出的终局判决一旦生效,当事人和法院都应当受该判决内容的拘束,当事人不得在以后的诉讼中主张与该判决相反的内容,法院也不得在以后的诉讼中作出与该判决冲突的判断。 民事裁定:人民法院对民事诉讼和执行程序中的程序问题以及个别实体问题作出的权威性判定。 民事决定:人民法院对诉讼中某些特殊的问题作出的权威性判定。 特别程序:人民法院审理某些非民事权益争议案件所使用的特别程序。 选民资格案件:公民对选举委员会所公布的选民资格名单有不同意见,向选举委员会提出申诉,不服选举委员会的处理决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案件。 宣告公民失踪案件:公民离开自己住所下落不明,经过法律规定的期限仍然没有音讯,人民法院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依法宣告该公民失踪的案件。 宣告公民死亡案件:公民下落不明满法定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依法宣告该公民死亡的案件。

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人民法院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对不能正确辨认自己行为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按照法定程序,认定并宣告该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 认定财产无主案件:人民法院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将某项归属不明的财产认定为无主财产,并将其判归国家或者集体所有的案件。 督促程序:人民法院根据债权人提出的给付金钱或者有价证券的申请,不经过开庭就直接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如果债务人不在法定期间内提出异议,则该支付令就具有强制执行力的程序。 支付令:在督促程序中由人民法院发布的限令债务人履行支付义务或者提出书面异议的法律文书。 支付令异议:债务人在收到支付令以后的法定期间内,向发出支付令的法院表明不服支付令所确认的给付义务的诉讼行为。 公示催告程序:人民法院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以公示方式催告不明的利害关系人在法定期间内申报权利,如果逾期无人申报权利,将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依法作出除权判决的程序。 除权判决:人民法院在公示催告期间届满以后,在无人申报权利时,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作出的宣告票据或者其他事项从此不再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 诉权:当事人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法院对民事争议进行裁判的权利。诉: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请求特定的法院就特定的法律主张或者权利主张(诉讼上的请求)进行裁判的诉讼行为。

新民事诉讼法对公益诉讼的规定

浅谈新民事诉讼法对公益诉讼的规定

————————————————————————————————作者:————————————————————————————————日期: 2

浅谈新民事诉讼法对公益诉讼的规定 2011级法律硕士(法学)2011021372 刘小庆近年来,诸如山西近百名儿童接种高温变质疫苗死亡、油田大面积溢油等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法律业界人士和有关部门多次强烈呼吁在民事诉讼法中增加关于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规定。2012年8月31日,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次修正案通过,新民诉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本次民事诉讼法首次写入公益诉讼内容,被视为本次民诉法大修的最大亮点。 新民事诉讼法解决了制约开展民事公益诉讼的“瓶颈性”问题——原告资格,令人欢欣鼓舞。民事公益诉讼的创立是在我国立法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新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比较原则,只是为这项诉讼制度的创立提供了法律依据,而具体的实施规则尚需在司法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但与此同时,公益诉讼应如何认定,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是否纳入公益诉讼范畴,起诉主体规定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较为模糊,具体哪些机关和组织有权提起公益诉讼,起诉主体竞合应当如何处理,是否会造成重复诉讼,公益诉讼中关于举证责任、赔偿的数额、以及赔偿金的归属与分配等,对于特定环境公益案件,管辖法院如何确定、诉讼请求如何限定、原告收集证据的权利有多大、环境损害鉴定如何进行、要不要缴纳诉讼费用、原告能否放弃诉讼请求或者与对方和解、法院能否调解、能否发布禁止令、如何确定裁判的效力范围、裁判文书如何执行,等等,诸如此类的特殊程序问题,均须通过司法解释予以明确,以更好地适用该项制度。 本文就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解与法律适用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关于适用范围 新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民事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是“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这种列举加概括式的规定,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只有在损害公共利益时,才可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提起公益诉讼。如果针对污染环境、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直接请求保护个体利益,则不属于本条公益诉讼的范围,而属于一般普通民事诉讼即私益诉讼。公共利益的核心在于公共性,涉及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尽管代表人诉讼涉及众多当事人,但受害人可以确定,诉讼目的是为维护个人利益,故仍然属于私益诉讼。二是可以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案件包括但不限于“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两类案件,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还可以根据实践的发展稳步拓展。鉴于民事公益诉讼还处于初步施行阶段,目前的适用范围应暂限于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两类情形为宜。 二、关于起诉主体 新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公益诉讼的起诉主体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关于其中“法律规定的”的限制范围问题,目前有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法律规定的”既限制“机关”,又限制“有关组织”;第二种观点认为“法律规定的”仅限制“机关”,而不限制“有关组织”。综合分析有关立法

民事诉讼法中关于管辖的规定

第二章管辖 第一节级别管辖 第十七条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重大涉外案件; (二)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三)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第十九条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第二十条最高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二)认为应当由本院审理的案件。 第二节地域管辖 第二十一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第二十二条下列民事诉讼,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一)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二)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三)对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人提起的诉讼; (四)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 第二十三条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四条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险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五条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票据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六条因公司设立、确认股东资格、分配利润、解散等纠纷提起的诉讼,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七条因铁路、公路、水上、航空运输和联合运输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运输始发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八条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九条因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事故发生地或者车辆、船舶最先到达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条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事损害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碰撞发生地、碰撞船舶最先到达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一条因海难救助费用提起的诉讼,由救助地或者被救助船舶最先到达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二条因共同海损提起的诉讼,由船舶最先到达地、共同海损理算地或者航程终止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三条下列案件,由本条规定的人民法院专属管辖: (一)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二)因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三)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四条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第三十五条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诉讼,原告可以向其中一个人民法院起诉;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节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

国家开放大学《民事诉讼法学》形考任务试题

国家开放大学《民事诉讼法学》形考任务1试题 "A县法院对甲诉乙侵权纠纷一案未经开庭审理即作出了判决,该审判行为直接违反了哪一项原则或者制度?() : 违反了合议制度 ; 违反了回避制度 ; 违反了辩论原则 ; 违反了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关于民事案件的级别管辖,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涉外案件的管辖权全部属于中级法院 ; 第一审民事案件原则上由基层法院管辖 ; 最高法院仅管辖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民事案件 ; 高级法院管辖的一审民事案件包括在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民事案件和它认为应当由自己审理的案件" "合同纠纷,当事人对合同履行地点.交货地点未做约定的,应当由什么地方的人民法院管辖?() : 合同签订地 ; 原告住所地 ; 被告住所地 ; 合同实际履行地" "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诉讼,原告向两个以上的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的,下列哪种表述是正确的?() : 由最先受理的人民法院管辖 ; 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 由双方协商确定管辖法院 ; 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 "某省甲市A区法院受理一起保管合同纠纷案件,根据被告管辖权异议,A区法院将案件移送该省乙市B区法院审理。乙市B区法院经审查认为,A区法院移送错误,本案应归甲市A区法院管辖,发生争议。关于乙市B区法院的做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将案件退回甲市A区法院 ; 与甲市A区法院协商不成,报请该省高级法院指定管辖 ; 将案件移送同级第三方法院管辖 ; 报请乙市中级法院指定管辖" "关于合议庭评议案件,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 审判人员的不同意见均须写入笔录 ; 陪审员意见得到支持.形成多数的,可按该意见判决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哪一项属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A、公开审判 B、检查监督 C、两审终审 D、回避 答案:B 2、甲是检查院民行科的检察员,其职责是对同级人民法院的民事案件进行检查监督,提起抗诉,其下列哪些行为违背了民事诉讼法?() A、甲经常旁听同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错误不大的当庭指出,错误严重的提起抗诉 B、甲只是对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并不对执行工作实行律法监督 C、甲对同级人民法院的法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等行为,也进行监督 D、甲只对同级人民法院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进行法律监督 答案:A 3、外国法院对中国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我国法院对该国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权利实行() A、同等原则 B、平等原则 C、对等原则 D、相对原则 答案:C 4、撤诉是当事人的一种处分行为,当事人撤诉,人民法院准许的,意味着() A、当事人对自己实体权利处分,而没有对诉讼权利进行处分 B、当事人放弃了自己的诉讼权利,但不意味着同时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实体权利 C、当事人放弃了自己的诉讼权利,同时也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实体权利 D、不是当事人对自己权利的处分,而是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权利的处分 答案:B 5、根据民事诉讼中的检查监督原则,检察机关可以() A、对当事人的诉讼行为进行法律监督,而不能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 B、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而不能对当事人的诉讼行为进行法律监督 C、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也可以对当事人的诉讼行为进行法律监督 D、对法官的审判行为进行监督,而不可以对法院和当事人的诉讼活动进行监督 答案: B 6、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未经质证的证据,不得作为法院裁判的根据。该规定体现了() A、辩论原则 B、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 C、处分原则 D、自愿原则 答案:A 7、民事诉讼中,原告申请撤诉,如果该行为有可能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就可以裁定不准予撤诉。这是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中什么原则的内容的具体要求?() A、监督原则 B、处分原则 C、检查监督原则 D、合法原则 答案:B 8、王某以借款纠纷为由起诉吴某。经审理,法院认为该借款关系的不存在,王某交付吴某的款项为应付的贷款,王某与吴某之间存在买卖关系而非借用关系。法院向王某作出说明,但王某 A、法院违反了不告不理原则 B、法院适用裁判形式错误 C、法院违反了辩论原则 D、法院违反了处分原则 答案:B 9、人民调解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根据自愿原则进行调解。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达成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

102民事诉讼法新制度及实施解读张卫平

102民事诉讼法新制度及实施解读张卫平: 张卫平(章程),点睛网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事诉讼法研究会会长、中国检察学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咨询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带教导师。 著有《民事诉讼法》、《转换的逻辑—民事诉讼体制转型分析》、《守望想象的空间》、《民事诉讼现代化与制度建构》、《司法改革:分析与展开》等,发表论文130余篇。率先提出了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问题,并提出了以民事诉讼体制转型为导向的,一整套关于民事诉讼体制、模式的宏观分析框架以及制度调整的理论与技术,形成了具有个人独创性的民事诉讼体制及转型理论。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民事诉讼法学专家 第一讲民诉法修改背景与诚实信用原则 一、前言 新《民事诉讼法》修改并不合时宜。 二、民事诉讼法修改的背景 我国民事诉讼“三大难”及其原因。 2007年、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简介。 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改属于“小改”,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属于“中改”。 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的部分内容是在回应社会诉求。 注意:要区分政治思维和法律思维。 三、诚实信用原则 (一)处分原则 (二)适用诚实信用原则 (三)抽象的诚实信用原则 第三讲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修改 一、第三人独立请求权的申请 二、第三人撤销之诉在各国的规定 三、案外人异议之诉 四、第三人撤销之诉主体 五、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请求 六、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启动 第四讲管辖制度与代理制度 一、管辖制度的修改 (一)协议管辖问题 (二)指定管辖问题 (三)应诉管辖问题 二、代理制度 (一)非法代理的诉讼结果是否有效

(二)公民代理的问题 第五讲证据制度、证人制度与鉴定制度一、证据制度 (一)举证责任 (二)举证时限制度 二、证人制度 (一)证人免出庭的情形 (二)证人费用 (三)律师费的承担问题 三、鉴定制度 (一)鉴定人的确定 (二)鉴定人出庭 (三)鉴定人不出庭 第六讲送达、审理与检察监督 一、送达 (一)留置送达 (二)电子送达 二、审理 (一)开庭审理 (二)发回重审 三、检察监督 (一)检察监督权的扩大 (二)检察建议 (三)检察机关的调查权

关于新民事诉讼法立案制度的理解与适用

关于新民事诉讼法立案制度的理解与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f517471483.html, 修改后民事诉讼法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了受理、管辖、送达等相关制度,特别是针对修改前管辖制度内外法的不统一、送达制度不尽完善导致出现“送达难”问题、审查起诉中被告不明确致使审理程序难以推进、当事人起诉权保护不尽严格引发对法院“立案难”的诟病等,进行了制度修改和有效完善。各级人民法院应严格依照修改后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依法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确保立案制度程序公正,维护人民法院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形象。 一、深刻认识民事诉讼立案制度的程序公正价值 1、平等保护当事人的管辖权益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对协议管辖、管辖权异议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完善,规定了应诉管辖,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也赋予人民法院管辖以正当的法律依据,有利于节省司法资源,实现司法公正与高效。 2、严格依法保护当事人享有的起诉权利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在起诉程序中增加了保障当事人起诉权的原则规定,并对明确的被告、明确的联系方式、被告应当提交答辩状、人民法院对不予受理的案件应当在七日内做出裁定等作了进一步要求。方便受诉人民法院准确认定双方当事人的诉讼主体资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滥诉,有助于规范审判秩序。对不予受理的案件要求人民法院必须在七日内出具书面裁定, 强调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享有的起诉权利,坚决杜绝某些法院出台与法律不符的内部指导意见等形式列举诸多不予立案的情形,切实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3、明确留置送达、电子送达的规定,推进审判程序的 有序高效进行 审判实践中当事人无故拒绝接受人民法院送达法律文书的行为时有发生,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对留置送达做了强制性的规定。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经进行尝试并积累了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此次修改增加了电子送达的内容,对提高司法效率减少司法资源的负担具有积极意义,对人民法院的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严格依法执行民事诉讼立案制度新规定 (一)用好协议管辖制度、规范应诉管辖制度和管辖移转制度,切实保障当事人管辖诉讼权利 1、关于协议管辖

论我国民事诉讼中合意的理论基础

论文关键词:合意程序主体性原则新程序正义论文摘要:从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看,合意已跨过私法的界限成为我国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制度。笔者以为,合意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兴起直接导源于当事人主体性原则和新程序正义理论的推动作用,文章重点分析了两种理论中所蕴含诉讼合意的契机。一、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合意合意通常是私法上的范畴,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就某一事项做出一致的意思表示;其中必然包括两个要素:意思表示一致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然而随着公法和私法相互交融渗透,合意已跨过私法的界域,成为民事诉讼法乃至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编辑。从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来看,民事诉讼上的合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管辖合意;(2)诉讼上的和解;(3)证据合意:自认合意、鉴定合意、证据方法合意或证据限制合意,确定各种证据方法和证明力的合意等;(4)放弃型的诉讼合意,具体有当事人不起诉合意、不上诉合意、撤回起诉合意、撤回上诉合意、停止诉讼程序的合意等;(5)执行程序中的诉讼合意,包括担保方法合意、担保物变换合意、关于执行方法的合意、执行和解、不为强制执行的合意等,其中尤以执行和解为普遍。川此外,有的国家,如日本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越级上诉的合意,甚至在美国民事诉讼法案件中可以用“合意判决”的方式加以解决。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诉讼合意的条文主要有:管辖协议(《民事诉讼法》第25条)、调解协议(((民事诉讼法》第85,88.89,90条)、执行和解(《民事诉讼法》第180条)、破产和解(《民事诉讼法》第220,202条)等。近几年,关于民事诉讼合意的立法实践方兴未艾,例如2002年4月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38条第1款规定:“交换证据的时间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认可。"2003年7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80次会议通过的《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二条又规定:“基层人民法院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案件的民事案件,当事人各方自愿选择适用简易程序,经人民法院审查同意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人民法院不得违反当事人自愿原则,将普通程序转为简易程序。”在立法上对当事人合意领域逐渐扩大的情况下,人民法院调解的改革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颇有代表的观点是以普遍存在于西方各国的诉讼和解取代法院调解。究其原因,“诉讼上和解立足于当事人说明以合意解决争讼,而法院调解则是以法院为基点解释争讼。…以合意解决争讼的本质是当事人再诉讼中达成和解而不是法院的调解活动。既然和解才是事务的本质,那么我国以法院的调解活动的合理性不能不成为问题。”还有学者建议重视我国调解制度在法律创制过程中所发挥的反思性作用,即通过调解的当事人提出解决办法和寻求双方的合意点,促进对法律制度的反思,寻求发展法律规范的契机。在我们看来,合意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凸显,直接导源于程序主体性原则和新程序正义理论的勃兴。二、程序主体性原则台湾学者邱联恭认为:“宪法在承认国民主体之同时,亦保障国民有自由权。依据此等基本权之保障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应肯定国民之法主体性,并应对于当事人及程序之利害关系人赋予主体权(程序主体地位)。此即所谓程序主体性原则,乃立法者从事立法活动、法官运用现行法及程序关系人(含诉讼当事人)为程序上行为时,均应遵守之指导原理。在适用此项原理之程上,其程序之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不应沦为法院审理活动所支配之客体。江伟教授认为:“以法的主体性原则的理论来考察宪法法理于诉讼法的关系,我们不难看出,欲使宪法规定的基本权获得保障,就应当在一定范围内,肯定国民的法主体性,并应对当事人及程序关系人赋予程序主体性,即程序主体地位。这就是所谓的‘程序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是立法者从事立法活动,法官适用现行法以及程序关系人(包括诉讼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时,均须遵循的指针。按照这一原理,程序当事人以及利害关系人,不仅不应沦为法官审理活动的客体,相反,应赋予对程序的进行有利害关系的人以相当的程序保障。;ici左卫民教授在《谁为主体,如何正义一一对司法主体理念的论证》一文中,从历史、政治和社会不同视角论述了当事人主体性,即“司法之主体性理念”确立的必然性。按照他的观点:‘司法之主体性理念’是指在司法制度的构建与运作中,尊重公民和当事人的意愿,保障其权利和自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