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点状数据的上海都市型工业空间格局研究_曹玉红

基于点状数据的上海都市型工业空间格局研究_曹玉红

基于点状数据的上海都市型工业空间格局研究_曹玉红
基于点状数据的上海都市型工业空间格局研究_曹玉红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 第34卷第9期

2015年9月V ol.34,No.9September,2015

基于点状数据的上海都市型工业空间格局研究

曹玉红1,2,宋艳卿2,朱胜清1,程先富1

(1.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芜湖241003;

2.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芜湖241003)

摘要:镶嵌于城市地域的都市型工业,有着其独特的区位特征和空间格局。基于2008年上海

都市型工业微观企业数据,探讨工业郊区化背景下都市型工业空间分布、集聚特征以及行业间

的空间邻近关系。研究表明:上海都市型工业企业区位选择具有中心城区与近郊区双重指向

性,在距离城市中心10~20km 区间都市工业分布最密集,空间分布的非均质特征明显。空间集

聚以城市内各类园区(商业楼宇、都市工业园、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集聚格局在行业间存在

一定差异。在空间邻近关系方面,各行业间呈现出基于相同要素投入、生产关联、共同市场、政

策导向的邻近布局以及基于异质排他性、环境要求的弱邻近布局特征。

关键词:都市型工业;空间分布;集聚;邻近性;上海

DOI:10.11821/dlyj201509000

1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的工业活动呈现分散化发展的空间态势[1],工业郊区化开始成为西方经济与工业地理学研究的一大热点[2-6]。中国的工业郊区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沿海发达省市。城区环境污染、土地使用制度变革、城市职能转换、企业自身追求规模经济等形成了工业郊区化的“推力”,而城市快速通道建设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时空的压缩效应,以及郊区优惠政策和科研院所集聚[7]等构成了工业郊区化的“拉力”。随着工业郊区化进程的加快,其弊端逐渐暴露。Charles Goldblum 对雅加达的研究显示,工业的边缘迁移导致了城市管理的低效率[8];Vise 的研究表明,工业郊区化带来了就业机会的分散化[9]。发达国家城市空心化现象已经显现,由于制度背景与发展阶段特征的差异,城市空心化在中国部分大城市初显端倪:①工厂搬迁带来了“厂搬人不搬”的既有事实[1],导致城市居民职、住分离状况加剧,通勤距离加大给城市交通施加了更大压力;②城市中心区的大规模更新改造,对保护城市传统历史风貌的努力形成严峻挑战[10];③郊区化过程给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带来冲击与破坏[11];④大量工业企业外迁,造成城市内部制造业的萎缩,直接导致服务业的增长乏力和城市内部就业压力。

发展都市型工业被认为是缓解上述弊端的有效措施[12]。都市型工业的空间布局及分异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城市功能发挥至关重要。国外关于工业布局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工业区位理论的研究上。后期转向城市地区工业布局现状及趋向的实证研究,且主要集中在世界著名的大中城市,如悉尼[13]、芝加哥[14]、纽约[15]、温哥华[16]、阿姆斯特丹[17]、收稿日期:2015-03-09;修订日期:2015-05-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14)

作者简介:曹玉红(1974-),女,安徽宿县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变研究。

E-mail:562432296@https://www.doczj.com/doc/f817254038.html,

1708-1720页

9期曹玉红等:基于点状数据的上海都市型工业空间格局研究

1709香港[18],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众多城市工业企业区位选择模型[19-22]。对于都市型工业各行业的空间区位研究也有较多涉及,如纺织服装行业[23-25],皮革与制鞋业[26,27],印刷出版业[28]等。现有研究集中在区位影响因素研究,如税收差异、能源价格、公共基础设施、土地价格[29-32]等。国内对于工业空间布局研究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尺度变换。李为运用传统工业区位理论探讨了中国轻纺、乳品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33,34];胡兆量运用数量方法系统阐述了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35];陈月英等以福建省销售额前300家企业为例,阐述了省域工业空间结构[36];曾刚对上海工业布局的研究显示从内环线、内外环线之间到外环线以外分别以劳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工业为主,认为除传统影响因素外,级差地租、现代交通设施、劳动就业也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因子[37];张文忠等在研究重庆市区企业空间扩散过程中发现市区企业向外扩散的产业主要集中在汽摩配件、食品饮料以及纺织服装类企业[38];国内一批学者[39-44]分别对南京制造业、上海外资制造业和北京制造业的空间分布演变展开了研究,发现了企业郊区化扩散与再集聚的事实。以上国内工业空间布局研究较少基于微观层面,将都市型工业及其各行业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对都市型工业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23-25],缺乏空间分布格局的定量研究。

都市型工业,是一种与传统工业相联系的轻型的、微型的、环保的和低耗的新型工业,是指以大都市特有的信息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加工制造、营销管理和技术服务为主体,以工业园区、工业小区、商用楼宇为活动载体,适宜在都市繁华地段和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增值快、就业广、适应强,有税收、有环保、有形象的现代工业体系[42]。有关都市工业的界定和类型划分尚无统一的标准,国内外各个城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予以划定[43]。上海于1998年在国内首次提出发展都市型工业,至2008年十年间其发展已日臻成熟。有关上海的都市工业类型划分是基于上海市统计局的统计口径,涵盖了七大行业,分别为服装服饰业、食品加工制造业、包装印刷业、室内装饰用品制造业、化妆品及清洁洗涤业、工艺美术品、旅游用品制造业、小型电子信息产品。在已有相关研究基础之上,以上海都市型工业企业的点状数据分析都市型工业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各部门的具体区位选择,剖析都市型工业各行业间的空间关系,为工业布局和企业选址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以期丰富工业、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概况

上海位于长江与黄浦江入海汇合处,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全市陆地面积约6218km2,南北长约120km,东西宽约100km。上海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中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2008年工业总产值达25638亿元,其中都市型工业总产值达3101亿元,占比达12%,规模以上都市型工业企业数量达4565家,从业人员达776256人。

研究区为整个上海市域。为分析都市型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发展现状,将上海2008年行政区划的19个区县划分为三个圈层区域。以人民广场为中心10km半径圈层为中心城区(图1),包括杨浦、虹口、闸北、普陀、长宁、徐汇、卢湾、黄浦、静安和浦东西部;10~20km半径圈层为近郊区,主要包括宝山中南部、嘉定东南部、闵行中北部、南汇西北部、浦东大部;20km半径圈层以外区域为远郊区,包括崇明、嘉定中西部、青浦、松江、金山、奉贤、南汇。

地理研究34卷

2.2数据来源

上海市都市型工业企业数据主要来自2008年上海

经济普查的企业数据库,分别是服装服饰业(2680

家)、食品加工业(617家)、包装印刷业(987家)、室

内装饰用品制造业(963家)、化妆品及清洁洗涤用品

制造业①(230家)

、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用品制造业(717家)、小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459家),共计

6653条完整企业记录,主要包括企业名称、地址、邮

编等信息。以企业名称和地址为依据,运用上海市工商

行政管理局企业基本信息查询系统对上述企业记录信

息、特别是地址信息进行校正(部分企业存在分支机

构),建立基于街道和门牌号信息的空间数据库。借助

上海交通智能地图系统确定企业具体空间位置,再利用

ArcGIS 9.3软件对2008年上海市地图(中国地图出版

社出版)进行矢量化并标注企业点状数据,建立矢量化

空间数据库,并将两个数据库进行链接,得到2008年上海都市型工业企业空间数据库。

2.3研究方法

2.3.1区位熵区位熵(location quotient ,LQ )是衡量产业发展专业化水平的最常用指标[45],其可用来测度特定区域内产业的相对集中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在研究产业空间分布过程中,区位熵可衡量地区产业分布的比较优势。其公式为:

LQ ij =()E ij E j ()E ir E r (1)

式中:LQ ij 为j 区域内i 部门的区位熵;E ij 代表所研究j 区域i 部门的企业数量;E j 代表研究区域j 的所有部门的企业数量之和;E ir 为j 区域所在大区域r 内i 部门的企业数

量;E r 为大区域r 内所有研究部门的企业数量总和。LQ ij 值大于1,表示该部门企业在

该区域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专业化水平高于平均水平;LQ ij 值越大,表示该部门在该

区域专业化程度越高;LQ ij 值小于1,则相反;LQ ij 值等于1,表示该部门企业在该区域

的分布状况接近总体水平。

2.3.2热点分析利用ArcGIS 9.3软件,根据研究区域面积大小和企业实际占地面积状况,建立基于1km×1km 格网的企业空间属性数据库,应用空间统计模块做热点分析(Hot Spot Analysis ),通过图视的方法直观展示都市型工业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分布情况。

2.3.3邻近性指数邻近性指数主要用于刻画产业部门之间的邻近关系[46],采用邻近性指数揭示都市型工业各行业间空间分布的邻近性。其公式为:

PI x ,y =é?

êêù?úúL x ,y E x ÷E y ()∑E -E x -1(2)式中:PI x ,y 为邻近性指数;L x ,y 表示y 部门的企业与x 部门的企业最邻近的次数;E x 为x 部门的企业总数;E y 为y 部门企业总数;∑E 代表所有都市型工业门类企业数量总

和。当PI 值大于0,表示y 部门企业与x 部门企业相邻的数量占x 部门企业数量的比重大于y 部门占区域整体(不包括x 部门企业)企业个数的比重,即可认为y 部门与x 部①为便于阐述,化妆品及清洁洗涤用品制造业、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用品制造业、小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分别

简称为化妆洗涤用品制造业、工艺旅游用品制造业、小型电子信息制造业。图1上海圈层分布图Fig.1Spatial structure of Shanghai 1710

9期曹玉红等:基于点状数据的上海都市型工业空间格局研究门有较强的邻近性;当PI 值为负值时,代表y 部门与x 部门有较弱的邻近性;当PI 为-1时,表示y 部门没有与x 部门最邻近的企业,两者没有邻近性。在任意两个部门之间,邻近性指数有可能是不对称的。

3上海都市型工业空间格局分析

3.1圈层空间分布特征

为探讨都市型工业各行业分布特征,选择人民广场为中心,分别以10km 、20km 、30km 、40km 和50km 为缓冲区半径,将研究区划分为6个圈层(图2),借此分析企业圈层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8年上海都市型工业企业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质分异特征,具体来看,其空间分布呈现以下特点:

(1)总体分布不均衡,中心城区与近郊区指向性明显。都市型工业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服装服饰、食品加工、包装印刷、室内装饰用品制造和工艺旅游用品制造均属劳动密集型,化妆洗涤用品制造和小型电子信息制造属资本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总量的89.64%,其中服装服饰占劳动密集型企业总量的44.94%。从各圈层企业总体数量规模来看,中心城区和近郊区都市型工业企业数量达2967家,占总量的45%,其中近郊区达30%(图3),可见,中心城区尤其是近郊区是都市型工业企业的主要分布区域。城市中心区“退二进三”的产业置换政策,带来了服务业在中心城区的聚集,致使都市型工业企业分布的峰值区域向外围推移,在10~20km 范围内形成了分布的峰值区域,此后随着距离的增大,企业数量递减,到50km 范围之外,数量达到最低,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外圈层服装服饰企业数量占绝对优势。通过各行业圈层的横向比较发现:服装服饰和室内装饰用品制造从中心城区到近郊区,企业分布数量的递增率最高;20~30km 范围内,服装服饰和食品加工企业递减速率最低,包装印刷和室内装饰用品制造递减率最高;20~40km 范围内,化妆洗涤、工艺旅游用品制造企业数量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水平,其中20~30km 处成为化妆洗涤用品制造业的峰值区。企业在不同圈层间的变化率反映了其对不同圈层的区位选择能力,递增率低和递减率低则表明其区位适应能力较强,对区位选择的敏感性较弱,反之适应能力较弱、敏感性较强。

(2)各行业空间分布形态各异。图3反映了都市型工业各行业企业在上海市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其呈现的主要类型有:①核心—边缘型:从中心城区和近郊区向远郊边缘区企业密度逐渐趋于下降,如服装服饰、食品加工、包装印刷和工艺旅游用品制造(图3b~图3d 、图3g )。②

外围—边缘型:从近郊区向远郊边缘区企业密度趋于下

图2各圈层行业企业数量

Fig.2Number of the industry enterprises in different buffer areas 1711

地理研究34卷

降,高密度区域并不出现在中心城区,如室内装饰用品制造(图3e )。③分散型:企业数量较少,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如化妆洗涤用品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城市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垂直风向带区域,在盛行风向上风向、黄浦江上游和崇明生态功能区较少布局(图3f )。④核心—外围轴向辐射型:由中心城区向外围沿某些方向辐射分布,在远郊区分布较少,属于扩张型形态,如小型电子信息制造(图3h )。

(3)各圈层相对优势产业各异。构建以人民广场为核心、由内向外10km 为递增半径的企业分布圈层,并进行区位熵分析,计算结果如表1。

就各产业而言:①随着距城市中心区距离的增大,服装服饰业的圈层区位熵逐渐增大,且趋势明显,从0.81上升到1.62,表明其在郊区特别是远郊区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与研究预期相符,原因在于服装服饰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利润率较低,为获取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企业趋向于郊区布局,只有少数劳动力指向性弱、市场指向性较强的服装简单整理加工和时装产业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布局。②食品加工业的市场指向性明显,同时迫于中心城区的高昂地租,其分布范围不得不向城区外围拓展,表现为其在0~30km 内均具有分布优势,相对其他产业,其在远郊区也具有相对优势,突出了部分食品加工业的原料指向性特点。③包装印刷业的圈层区位熵遵循距离衰减效应,从1.50快速降低到0.59,市场指向性显著。多数企业总部和营销策划部门在城市中心区集聚,为便于与客户的及时面对面沟通交流,包装印刷业也选择在城市中心区和近郊区布局。④室内装饰用品制造业圈层区位熵呈现倒U 型,究其原因在于企业的产品特性决定了企业占地面积较大,土地产出效率低,10~40km 是其可接受的区位范围,同时该圈层也是人口郊区化的迁入地,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地区。⑤化妆洗涤用品

制造业的突出特点在于其在远郊区特别是最外圈层的空间分布具有比较优势,究其原因

图3上海市都市型工业空间分布格局

Fig.3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rban industry in Shanghai 1712

9期曹玉红等:基于点状数据的上海都市型工业空间格局研究

在于产品原料多为危险品,出于安全考虑,不宜在城市中心区和近郊区大量布局。⑥工艺旅游用品制造业具有与包装印刷业同样的市场指向性特点,产品特点是“小而多”,决定了其适宜在中心城区布局,成为中心城区的第三大优势产业。⑦小型电子信息制造业在中心城区的比较优势仅次于包装印刷业,区位熵达1.45,小型电子信息制造业属技术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倾向于在人才、信息和技术汇集的中心城区布局,同时研究过程中发现,小型电子信息产业多由外资企业投资,由于制度背景、文化差异以及信息不对称,使得外资企业为规避风险、减少摸索成本倾向于中心城区[47],从而使得该产业在中心城区的集中趋势更加明显。

就各圈层而言:中心城区的比较优势产业为包装印刷、小型电子信息制造、工艺旅游用品制造和食品加工;室内装饰用品制造是近郊区的比较优势产业;服装服饰和化妆洗涤用品制造多倾向在远郊区30~60km 范围内布局。

3.2集聚空间分布格局

3.2.1总体空间集聚特征从都市型工业总体空间集聚来看,热点分析表明,中心城区及近郊区仍是集聚的热点区域:从黄浦、静安、杨浦南、虹口、闸北、宝山南、普陀北、闵行中北部到长宁东、徐汇北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环状集聚区域,类似于“火山口”型的集聚形态(图4a ),这与发展都市型工业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在中心城区东部(浦东西部)以及西部(普陀南、长宁西)未形成空间集聚区,这与城市职能空间分化息息相关:浦东西部是国际金融贸易区和各类企业总部所在地,以发展金融和总部经济为主;长宁西部为虹桥国际机场,现已形成以机场为依托的空港经济区;普陀南部以建设高端商品住宅区为主,部分地区处于待开发状态,从而形成了都市型工业企业在中心城区及近郊区集聚的两个空洞区。同时,在各远郊区县也形成了点状集聚区域。

从都市型工业空间集聚的载体来看,都市型工业园区、商业楼宇和各级开发区成为集聚的主要载体:中心城区以都市型工业园区为主;近郊区以国家级开发区最为典型,如虹桥、漕河泾、张江、金桥和外高桥五个开发区是企业在近郊区的重要集聚地,同时兼有市级开发区;远郊区则以市级和区县级开发区为主[48]。

3.2.2各行业空间集聚特征上海都市型工业各行业企业空间集聚态势各异:①服装服饰业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集聚模式,热点集聚区域出现在杨浦区南部,在浦东中东部、城区核心区和闵行北有次级集聚区的出现(图4b )。②食品加工业则形成环状集聚态势:主要围绕中心城区西侧,从闸北北、普陀北到闵行北、徐汇南再到黄浦与杨浦南形成环状集聚区,同时在环状集聚区外围,形成多点状集聚区(图4c )。③包装印刷业呈现中心集聚态势:在闸北区及其周边地区形成位于中心城区北部的核心集聚区,在闵行南部一带有少量集聚(图4d )。④室内装饰用品制造业形成“一大片两小片”三个集聚区:一大片是指由宝山南部、嘉定东南部和闵行西北部构成的大片集聚区;两小片

表1

上海市都市型工业圈层区位熵Tab.1Circle location quotient of urban industry in Shanghai

中心城区

近郊区

远郊区0~10km 10~20km 20~30km 30~40

km 40~50

km >50km 服装

服饰

0.810.870.991.051.351.62食品加工1.071.041.070.900.900.76包装印刷1.501.080.910.870.590.61室内装饰用品制造0.641.221.051.140.810.36化妆洗涤用品制造0.900.851.121.001.041.53工艺旅游用品制造1.210.990.961.080.910.52小型电子信息制造1.451.151.040.710.490.421713

地理研究34卷

分别指浦东西南部到闵行中部与奉贤区奉城工业园及以北地区。三片集聚区构成了室内装饰用品制造业的西北—东南方向集聚态势(图4e )。⑤化妆洗涤用品制造业形成市域西侧多点分散集聚态势:主要集聚区域出现在青浦与闵行交界处以西郊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地区,其次是宝山、青浦、松江和金山工业园区(图4f )。⑥工艺旅游用品制造业呈现“两带一片”集聚区:两带是从闸北南经黄浦、静安到徐汇北构成的中心城区集聚带和普陀北经闵行北到青浦东的边缘集聚带,一片是在奉城工业园区的集聚区(图4g )。⑦小型电子信息制造业相比其他行业集聚特征明显,形成了4个规模不等的集聚区:首先,在闵行虹桥镇与徐汇交界处的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形成小型电子信息制造的最大规模集聚区;其次,以张江、金桥两个开发区为核心和以外高桥保税区为核心形成小型电子信息制造在浦东的两大集聚区;第三,在嘉定中部形成了规模中等的集聚区(图4h )。

不同级别开发区的定位和对企业入区门槛要求各异,从而形成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空间分流:高科技企业多在国家级开发区形成高度集聚,市级及区县级开发园区企业类型多样。城市中心地区及近郊区设立的专业型都市型工业园区带来了各行业企业的高度集聚,如上海印刷媒体产业园(闸北)和上海国际包装印刷城(普陀)带来的包装印刷业集聚;上海国际家用纺织品工业园(杨浦)、虹桥服装精品园(长宁)带来的服装服饰业集聚等。总的来看,上海都市型工业企业的空间集聚格局在行业间存在一定差异。

3.3各行业空间分布的邻近性

对于上海都市型工业的空间布局研究是基于对各行业的个案研究,各行业企业之间的空间布局关系是怎样的?利用邻近性指数方法,从上海中心城区、郊区和市域三个不同尺度范围分析上海都市型工业各行业之间的空间关系(图5),结果显示其邻近关系呈

现以下特点:

图4上海市都市型工业企业空间分布热点

Fig.4Hot spots of the urban industry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Shanghai 1714

9期曹玉红等:

基于点状数据的上海都市型工业空间格局研究图5上海都市型工业各行业之间邻近性分析

Fig.5Proximity between departments of urban industry in Shanghai 1715

地理研究34卷1716

3.3.1邻近布局(1)基于相同要素投入的邻近布局:工艺旅游用品制造中包含编织刺绣、地毯类和玩具制造,其与服装服饰在原料需求上具有相似性,同时二者在工艺流程、技术以及劳动力需求上具有共性。在中心城区,服装服饰与工艺旅游用品制造处于相互邻近关系,在郊区和市域范围内,工艺旅游用品制造与服装服饰也有较高的邻近性。化妆洗涤用品制造与小型电子信息制造都属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且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多在工业园区内布局,对资金、技术、人才和政策等有着共同需求,在中心城区,两者间邻近性较强,在郊区和市域尺度下,两者互为最邻近产业。

(2)基于生产关联的邻近布局:化妆洗涤用品制造和小型电子信息制造对包装印刷有较大配套需求,特别是在接近市场的中心城区,包装印刷是与化妆洗涤用品制造和小型电子信息制造最邻近的行业,且邻近性是对称的。在郊区范围内,包装印刷与化妆洗涤用品制造间的相互邻近性表现稍弱,主要原因在于化妆洗涤用品制造的分散化布局与包装印刷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在整个市域范围内,包装印刷与化妆洗涤用品制造和小型电子信息制造相互间的邻近性大于平均水平。

化妆洗涤用品制造包含专项化学品制造,其中的纤维制品、皮革化学品和防水剂与香精香料都是服装服饰业的重要原料,其在三个不同尺度范围内与服装服饰业的邻近性数值均大于0。同时,香精香料也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在三个尺度范围内,化妆洗涤用品制造与食品加工的邻近性逐渐增强,食品加工在郊区和市域尺度下与化妆洗涤用品制造最为邻近。

(3)基于共同市场的邻近布局:工艺旅游用品制造与室内装饰用品制造的部分产品均可用于室内装饰,二者的用途相同,即两者会面对相同的市场和消费群体。由于室内装饰用品制造多在近郊区布局,两者在中心城区的邻近性表现不甚明显,在郊区和市域范围内,室内装饰用品制造分别是工艺旅游用品制造的第二和第三邻近行业。

(4)基于政策导向的邻近布局: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的金桥出口加工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市级开发区(如上海西郊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均把电子信息制造和食品加工定位为主导产业,在这样的定位决策引导下,联系较弱的小型电子信息制造和食品加工相互间表现出较高的邻近性,在中心城区尤为凸显。

3.3.2弱邻近布局(1)基于异质排他性的弱邻近布局:在测度的不同尺度范围内,小型电子信息制造均是服装服饰的最弱邻近产业,同样,服装服饰业在中心城区和市域范围内也是小型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最弱邻近产业。由于二者生产全过程的联系较弱,在劳动力需求等方面存在对立性,导致在布局过程中往往被引导至不同类型的工业园区内,小型电子信息制造与工艺旅游用品制造的弱邻近性也验证了二者的布局特性。化妆洗涤用品制造业与工艺旅游用品制造业相互间在多尺度下的弱邻近布局也是异质性导致弱邻近性的体现。

(2)基于环境要求的弱邻近布局:室内装饰用品制造业包含了家具和门窗制造业,此类行业多为噪声污染较大的行业,致使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多不会与此邻近布局,在郊区和市域范围内表现较为突出,化妆洗涤用品制造和小型电子信息制造与室内装饰用品制造互为弱邻近性产业。食品加工对环境质量特别是水和空气质量有较高要求,致使其与潜在污染源来源的包装印刷的邻近性较弱,在郊区和市域范围内,两者互为最弱邻近产业。

4结论与讨论

通过建立上海都市型工业企业空间数据库,运用区位熵、热点分析和邻近性指数分

9期曹玉红等:基于点状数据的上海都市型工业空间格局研究

1717析方法,围绕工业企业的圈层空间分布、集聚空间特征以及各行业企业间的邻近关系开展了初步探讨:

(1)都市型工业的区位选择具有明显的中心和近郊指向特征。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分布以10km、20km、30km、40km和50km为半径的缓冲区统计分析表明,都市型工业企业在城市内非均质分布,区位选择具有明显的中心城区与近郊区指向性,空间分布的圈层特征明显,10~20km范围内成为企业分布的峰值区域。空间分布呈现核心—边缘型、外围—边缘型、分散型和核心—外围轴向辐射型四种形态。食品加工、包装印刷、工艺旅游用品制造和小型电子信息制造与室内装饰用品制造以及服装服饰、化妆洗涤用品制造依次构成中心城区、近郊和远郊区的比较优势产业。与一般工业企业的区位差别主要是都市型工业在城市中心区以及近郊区分布为主,而一般的工业企业多以临港、临路的远郊型工业园区为主要空间载体,二者在区位选择上的最大差别就是都市工业可以存在于城市中心区,而一般工业只能分布在郊区的工业园区内[42,48]。这对正在进行的转型升级、“退二进三”等城市功能优化举措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尤其是在制定发展政策中,要考虑针对不同功能类型的企业实施差别对待,不能“一刀切”式地迁出,而应鼓励更多地采取“优二进三”的发展策略。

(2)热点分析显示,都市型工业企业在中心城区与近郊区形成“火山口”型集聚形态,从中心城区到远郊区,都市型工业园区、国家级开发区和市级、区县级开发区依次成为集聚的主要空间载体,同时,空间集聚格局在行业间存在一定差异。都市型工业在城市中心与近郊区呈现出典型的点状(工业楼宇为代表)和面状(都市工业园区[44]以及其他工业园区)分布,这与其兼顾城市产业功能转换与城市就业缓解压力有密切的关联。今后的都市型工业发展要尽可能与城市社区在空间上形成呼应,以便更好地提供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和谐。

(3)都市型工业各行业间的邻近性分析结果表明,服装服饰与工艺旅游用品制造、化妆洗涤用品制造与小型电子信息制造存在基于相同要素投入的邻近布局;包装印刷与化妆洗涤用品制造、小型电子信息制造,以及化妆洗涤用品制造与服装服饰、食品加工存在基于生产关联的邻近布局;室内装饰用品制造与工艺旅游用品制造存在基于共同市场的邻近布局;食品加工与小型电子信息制造则为基于政策导向的邻近布局。小型电子信息制造与服装服饰、化妆洗涤用品制造与工艺旅游用品制造存在基于异质排他性的弱邻近布局;化妆洗涤用品制造、小型电子信息制造与室内装饰用品制造以及食品加工与包装印刷存在基于环境要求的弱邻近布局。当然,都市工业本质上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中间过渡性产业形态,是城市退二进三调整中出现的新业态,各行业间的邻近性除了受要素投入、生产管理以及共同市场等影响外,还受到当地政府发展政策、经济历史基础和交通区位的影响。例如当地政府倡导盘活城区存量用地发展都市工业园区或商业楼宇,实现都市工业集中发展,会导致邻近性的改变;而当地原来的产业基础、配套条件也会影响不同行业间的邻近性;交通与区位则通过影响要素流的成本与便捷性来影响不同行业的空间组织[48]。

在转型期市场与政府共同作用于产业空间布局的制度背景下,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复杂多样,对都市型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限于数据内容的全面性,本研究只是基于企业的点位数据测度空间分布格局,忽略了企业规模带来的影响,当在后续研究中臻于完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冯健.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Feng Jian.Restructuring of Urban Internal Space in

China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Beijing:Science Press,2004.]

地理研究34卷1718

[2]Slater D W.Decentralization of urban peoples and manufacturing activity in Canada.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1961,27(1):72-84.

[3]Hamer A M.The comparative costs of location of manufacturing firms in urban areas:A Boston case study.Review of

Regional Studies,1972,2(1):95-134.

[4]Scott A J.Locational patterns and dynamics of industrial activity in the modern metropolis.Urban Study,1982,19(2):

111-141.

[5]Rogerson C M,Rogerson J M.Intra-metropolitan industrial change in the Witwatersrand,1980-1994.Urban Forum,

1997,8(2):195-223.

[6]Walker R,Lewis R D.Beyond the crabgrass frontier:industry and the spread of North American cities,1850-1950.Jour-

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2001,27(1):3-19.

[7]吕拉昌.新经济时代中国大都市的郊区化机制探讨:兼与美国郊区化的比较.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4):6-

10.[Lv Lachang.On the mechanism of suburbanization of China metropolitans:Also comparison with American subur-

banization in the Era of New Economy.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6,25(4):6-10.]

[8]Charles Goldblum,Tai-Chee Wong.Growth,crisis and spatial change:A study of haphazard urbanization in Jakarta,In-

https://www.doczj.com/doc/f817254038.html,nd Use Policy,2000,17(1):29-37.

[9]De Vise P.The suburbanization of jobs and minority employment.Economic Geography,1976,52(4):348-362.

[10]周一星,孟延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城市规划汇刊,1998,(3):22-27.[Zhou Yixing,Meng Yanchun.The ten-

dency of suburbanization of big cities in China.Urban Planning Forum,1998,(3):22-27.]

[11]杨芸,祝龙彪.郊区化对城市边缘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发展对策.城市发展研究,2000,(2):52-54.[Yang Yun,Zhu

Longbiao.Suburbanization's impact on ecosystem of urban fringe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Urban Studies, 2000,(2):52-54.]

[12]郁文凯.大城市发展都市型工业的国际经验及其对南京的启示.现代城市研究,2008,(6):68-71.[Yu Wenkai.Foreign

metropolis developing urban industry and its revelation for Nanjing.Modern Urban Research,2008,(6):68-71.]

[13]Logan M I.Manufacturing decentralization in the Sydney Metropolitan Area.Economic Geography,1964,40(2):151-

162.

[14]Reinemann M W.The pattern and distribution of manufacturing in the Chicago area.Economic Geography,1960,36(2):

139-144.

[15]Leone R A.The location of manufacturing activity in the New York Metropolitan Area.New Haven:Doctoral Disserta-

tion of Yale University,1971.

[16]Steed G P F.Intra-metropolitan manufacturing: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locational dynamics in Greater Vancouver.Cana-

dian Geographer,1973,17:235-258.

[17]Molle W T M.Industrial mobility:A 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 and an analysis of the migration of industry from the

city of Amsterdam.Regional Studies,1977,11(5):323-335.

[18]Leung H L.Loc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Hong Kong.Urban Studies,1979,16(2):205-211.

[19]Goldberg M A.An industrial location model for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67,1(1):60-

73.

[20]Goldberg M A.An economic model of intra metropolitan industrial location.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70,10(1):

75-79.

[21]Struyk R J.Empirical foundations for modeling urban industrial loca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1976,42(4):165-173.

[22]Schmenner R W.Urban industrial location:An evolutionary model.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77,17(2):179-194.

[23]Turner W H K.The evolution of the pattern of the textile industry within Dundee.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1952,18:107-119.

[24]Hall P G.The location of the clothing trades in London,1861-1951.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960,28:155-178.

[25]Riley R C.Locational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Huddersfield wool textile industry.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1970,61:77-84.

[26]Rimmer P J.The boot and shoe industry in Melbourne.The Australian Geographer,1968,10(5):370-381.

[27]Hoover E M.Location Theory and the Shoe and Leather Industries.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

[28]Steed G P F.Centrality and locational change:Printing,publishing and clothing in Montreal and Toronto.Economic Ge-

ography,1976,52(3):193-205.

9期曹玉红等:基于点状数据的上海都市型工业空间格局研究

1719 [29]Newman R J,Sullivan D H.Econometric analysis of business tax impacts on industrial location:What do we know,and

how do we know it.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88,23(2):215-234.

[30]Hong Hwang,Cheng Maichao.Industrial location and rising energy prices:A case of bilateral monopoly.Regional Sci-

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87,17(2):255-264.

[31]Martin P,Rogers C A.Industrial location and public infrastructur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5,39(3):335-

351.

[32]Joseph G K,Christos C P.The impact of location on urban industrial land price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0,27

(1):16-24.

[33]李为.关于我国轻纺工业区位选择因素的探讨.地理学报,1983,38(3):273-283.[Li Wei.A study on the factors influ-

encing the location selection for light industry in China.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83,38(3):273-283.]

[34]李为.我国乳品工业区位分析.地理学报,1986,41(3):224-232.[Li Wei.An analyses on location of dairy industry in

China.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86,41(3):224-232.]

[35]胡兆量.我国工业布局的变化趋势.地理学报,1986,41(3):193-201.[Hu Zhaoliang.The change tendency of the indus-

trial distribution in China.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86,41(3):193-201.]

[36]陈月英,徐效坡,范士陈,等.福建省域工业空间结构研究:以福建省销售额前300家工业企业为例.地理科学,

2006,26(4):414-419.[Chen Yueying,Xu Xiaopo,Fan Shichen,et al.On Spatial Structure of Industry of Fujian prov-ince:Takeing top300enterprises with the most annual sales of Fujian province as samples.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26(4):414-419.]

[37]曾刚.上海市工业布局调整初探.地理研究,2001,20(3):330-337.[Zeng Gang.Research on the modification of indus-

trial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Shanghai.Geographical Research,2001,20(3):330-337.]

[38]张文忠,樊杰,杨晓光.重庆市区企业的扩散及与库区企业空间整合模式.地理研究,2002,21(1):107-114.[Zhang

Wenzhong,Fan Jie,Yang Xiaoguang.Studies on spatial transfer and co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between urban region of Chongqing and Three Gorges Area.Geographical Research,2002,21(1):107-114.]

[39]吕卫国,陈雯.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与南京城市空间重构.地理学报,2009,64(2):142-152.[Lv Weiguo,Chen We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nterprises location choice and the urban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Nanjing.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9,64(2):142-152.]

[40]赵新正,宁越敏,魏也华.上海外资生产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地理学报,2011,66(10):1390-1402.[Zhao Xinzheng,

Ning Yuemin,Wei Yehua.Evolution and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production space in Shanghai.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1,66(10):1390-1402.]

[41]张晓平,孙磊.北京市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子分析.地理学报,2012,67(10):1308-1316.[Zhang Xiaoping,

Sun Lei.Manufacture restructuring and main determinants in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67(10):1308-1316.]

[42]姜爱林.都市型工业的涵义、现状与对策.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5,6(2):25-27.[Jiang Ailin.Urban industry:Mean-

ing,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Journal of Jiangsu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05,6(2):25-27.]

[43]邵晖.北京都市型工业发展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11,(5):29-35.[Shao Hui.Urba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layout

in Beijing.Social Science of Beijing,2011,(5):29-35.]

[44]王兴平,方澜.上海都市型工业发展与都市工业园区建设.现代城市研究,2004,(1):42-45.[Wang Xingpin,Fang

Lan.Development of urban industry and the constructing of urban industrial park in Shanghai.Modern Urban Research, 2004,(1):42-45.]

[45]Lanaspa L F,Sanz F.The evolution of the U.S.industrial landscape,1969-1995.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3,

37(2):239-258.

[46]Leslie T F,Hullachain Bó.Polycentric phoenix.Economic Geography,2006,82(2):167-192.

[47]Caves R E.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The industrial economics of foreign investment.Economica,1971,38:1-27.

[48]郗厚雪,蔡寅寅.上海市都市型工业空间组织及形成机理探讨.中国城市研究:电子期刊,2013,8(2):108-119.[Xi

Houxue,Cai Yinyin.Discussion on urban industrial space organizations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hanghai.E-Journal of China Urban Studies,2013,8(2):108-119.]

地理研究34卷1720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hanghai urban industry based on point data CAO Yuhong1,2,SONG Yanqing2,ZHU Shengqing1,CHENG Xianfu1

(1.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241003,Anhui,China;

2.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241003,Anhui,China) Abstract:The urban industry is embedded in the city area which has its unique 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pattern.Based on the micro-data of Shanghai urban industry enterprises in2008,with the methods of location quotient,hot spot analysis and proximity index analysis,the paper explor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industries,as well as the spatial proximity relations among various industri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suburbanization.Results show that:First of all,the location choice of urban industry enterprises in Shanghai has a dual directivity to both central city and suburban areas,the range of10~20kilometers from city center is the densest area of urban industries, and the overal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rban industries has obvious heterogeneous characteristics.Food processing,packaging and printing,manufacture of tourism crafts and manufacture of small-scal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onstitut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ustries of central city,manufacture of interior adornment compose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ustry of suburbs,and clothing accessories industry and manufacture of makeup and washing supplies constitut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ustries of suburban regions.Secondly,all kinds of industrial parks including commercial buildings,urban industrial zones and industrial estates in the city have become the major carrier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which present"crater" gathering morphology.There are also some differences among the inter-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pattern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Thirdly,when it comes to the spatial proximity relations, aside from being affected by some factors including the local government development policies,economic history basis and traffic location,the layout between all urban industries show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the proximity layout is based on the same factor inputs, productive correlation,common market and policy orientation while the weak proximity layout is based on the heterogeneous exclusivity and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Keywords:urban industry;spatial distribution;agglomeration;proximity;Shanghai

《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挖掘》试题及答案要点

《海量数据挖掘技术及工程实践》题目 一、单选题(共80题) 1)( D )的目的缩小数据的取值范围,使其更适合于数据挖掘算法的需要,并且能够得到 和原始数据相同的分析结果。 A.数据清洗 B.数据集成 C.数据变换 D.数据归约 2)某超市研究销售纪录数据后发现,买啤酒的人很大概率也会购买尿布,这种属于数据挖 掘的哪类问题?(A) A. 关联规则发现 B. 聚类 C. 分类 D. 自然语言处理 3)以下两种描述分别对应哪两种对分类算法的评价标准? (A) (a)警察抓小偷,描述警察抓的人中有多少个是小偷的标准。 (b)描述有多少比例的小偷给警察抓了的标准。 A. Precision,Recall B. Recall,Precision A. Precision,ROC D. Recall,ROC 4)将原始数据进行集成、变换、维度规约、数值规约是在以下哪个步骤的任务?(C) A. 频繁模式挖掘 B. 分类和预测 C. 数据预处理 D. 数据流挖掘 5)当不知道数据所带标签时,可以使用哪种技术促使带同类标签的数据与带其他标签的数 据相分离?(B) A. 分类 B. 聚类 C. 关联分析 D. 隐马尔可夫链 6)建立一个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根据已知的变量值来预测其他某个变量值属于数据挖掘的 哪一类任务?(C) A. 根据内容检索 B. 建模描述 C. 预测建模 D. 寻找模式和规则 7)下面哪种不属于数据预处理的方法? (D) A.变量代换 B.离散化

C.聚集 D.估计遗漏值 8)假设12个销售价格记录组已经排序如下:5, 10, 11, 13, 15, 35, 50, 55, 72, 92, 204, 215 使用如下每种方法将它们划分成四个箱。等频(等深)划分时,15在第几个箱子内? (B) A.第一个 B.第二个 C.第三个 D.第四个 9)下面哪个不属于数据的属性类型:(D) A.标称 B.序数 C.区间 D.相异 10)只有非零值才重要的二元属性被称作:( C ) A.计数属性 B.离散属性 C.非对称的二元属性 D.对称属性 11)以下哪种方法不属于特征选择的标准方法: (D) A.嵌入 B.过滤 C.包装 D.抽样 12)下面不属于创建新属性的相关方法的是: (B) A.特征提取 B.特征修改 C.映射数据到新的空间 D.特征构造 13)下面哪个属于映射数据到新的空间的方法? (A) A.傅立叶变换 B.特征加权 C.渐进抽样 D.维归约 14)假设属性income的最大最小值分别是12000元和98000元。利用最大最小规范化的方 法将属性的值映射到0至1的范围内。对属性income的73600元将被转化为:(D) A.0.821 B.1.224 C.1.458 D.0.716 15)一所大学内的各年纪人数分别为:一年级200人,二年级160人,三年级130人,四年 级110人。则年级属性的众数是: (A) A.一年级 B.二年级 C.三年级 D.四年级

心得体会:长三角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工(最新)

心得体会:长三角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工(最新)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差异化、高效率、可持续的一体化,各地区发挥所长、塑造特色,形成多元化分工协作,是差异化和一体化的基础,是高效率一体化的关键,是可持续一体化的前提。分工协作的集聚范围效应和产业链协同效应,可以形成发展合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同时,高效率高密度增长又需要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突破极限将会使区域发展条件恶化。为此,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宜打破沪苏浙皖的行政边界局限,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主体功能区圈定重要的点、轴、带、圈,促进国土空间的有序开发与保护,促进产业创新的合理分工与融合。 上海是最重要的服务中心,未来要增强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以及科创等“五大中心”功能和服务辐射能级,提升上海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更好地发挥其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引领长三角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增长极。为此,上海需要加快金融市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开放,推动全球功能性机构高度集聚,形成全球城市金融体系、贸易投资网络、航运资源配

置的重要枢纽。全面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科技创新的前瞻布局和融通发展,使上海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积极塑造具有全球影响的文化中心,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使上海成为传统与现代、人本与科技、精英与大众、全球与地域等各种形态的文化交融地。 沪宁杭合甬沿线地区,是长三角发展密度、高度、强度均最大的城市连绵地带,应该是长三角最重要、最显著的创新服务中枢走廊和改革开放的先锋地区。沪宁杭合甬沿线地区应进一步串联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X、杭州、宁波、苏州、无锡等创新型城市,打造沪宁合杭甬大“Z”字型创新服务中枢走廊。依托中心城市沿线集聚的优势,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城市综合服务质量和集成商功能,提高对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服务能力,提升融合创新、生产和市场的集成功能。作为长三角集聚最高端要素、汇集最优秀人才、实现最高产业发展质量的核心承载区域,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地区发展。 沿江沿海沿湾先进制造业提升区,要充分利用港口资源和综合交通走廊功能,发挥制造业基础好、后备空间相对充裕的优势,促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打造若干科技创

专题19 城市空间结构(等级考试题)

第六篇城市 专题19 城市空间结构 一、选择题: 1.(2018·浦东·一模)土地利用效益随着距市中心远近而变化。从市中心向郊区,土地利用效益下降幅度最大的是A A.商业用地B.居住用地C.工业用地D.农业用地2.(2018·黄浦·二模)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商业用地C A.在各类土地中占地面积最大B.土地利用效益低于工业用地 C.地租支付能力高于居住用地D.处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第二圈层3.(2018·虹口·一模)右图为某城市地价变化 图。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 现了两个峰值。该区可能建设了B ①蔬菜种植基地 ②高新技术开发区 ③大学城 ④美术馆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2018·闵行·二模)右图为某大城市商业、居住、 工业用地的地租水平与距市中心远近变化图,曲线Ⅰ在③ 位置处地租水平较高,原因可能是这里B A.位于市中心B.交通便捷 C.工厂密集D.环境优美 5.(2018·青浦·一模)从地租水平来看,图中③和⑤ 可能位于C A.市中心B.街道两侧 C.主干道交汇处D.城市绿地 6.(2018·普陀·二模)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 综合表现。右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 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 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C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万向空气质量较好 7.(2018·崇明·二模)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模式是,自中心城区到远郊依次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影响这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B ①土地价格②发展历史③交通条件④生活习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2018·奉贤·一模)从城市功能分区看,位于城市或区域的中心,交通便捷,人流量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全省石化等七类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福建日报]2014-01-07字号:T | T 2013年12月23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省石化等七类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近日由省政府印发实施。昨日,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我省出台《指导意见》的背景、意义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省政府制定《指导意见》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 近年来,我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突出工业支撑作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工业经济呈现出增速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良好运行态势。但是在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加剧、创新能力不足、招商引资缺乏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在局部地方比较突出,以及部分产业全国性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带来企业效益下滑等方面。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对我省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深入研究论证。在起草过程中,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依据国家对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和省领导的多次指示精神,力求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一般竞争性产业,尊重市场规律,引导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对电子信息、新兴战略性等目前尚在培育发展中的产业,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资源环境依赖性强和邻避效应突显的产业,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省发展改革委在文件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各设区市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和省直有关部门意见,先后进行7次修改和论证,选择对环保、生产要素具有较高要求的石化、汽车、船舶、冶金、水泥、制浆造纸和印染等七类产业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十大重点区域的重点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布局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充分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对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和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对统筹区 域协调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防止同质竞争,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对促进我省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和邻避效应,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指导意见》对七类产业布局是如何考虑的? 答: 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石化产业:石化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关联度高,产品覆盖面广,对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地发展积极性很高。但石化又是资源依赖性强,环境占用量大,物料互为供需,装置相互关联,布局密不可分,需要合理布局,一体化建设。 按照国家对炼化一体化、装置规模化、产业园区化、生产清洁化和产品高端化的要求,通过石化基地建设促进全国石化产业布局调整,引导石油化工项目在基地或园区集聚发展,以及我省环境承载能力,我省石化产业重点布局建设湄洲湾和古雷石化基地,适度发展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除以上三个区域外,其他地区不再布局新的石油化工中上游项目;同时明确全省新建的化工项目必须进入石化基地或化工园区(专

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挖掘试题和答案及解析

A. 变量代换 B. 离散化 海量数据挖掘技术及工程实践》题目 、单选题(共 80 题) 1) ( D ) 的目的缩小数据的取值范围,使其更适合于数据挖掘算法的需要,并且能够得 到 和原始数据相同的分析结果。 A. 数据清洗 B. 数据集成 C. 数据变换 D. 数据归约 2) 某超市研究销售纪录数据后发现,买啤酒的人很大概率也会购买尿布,这种属于数 据挖 掘的哪类问题 (A) A. 关联规则发现 B. 聚类 C. 分类 D. 自然语言处理 3) 以下两种描述分别对应哪两种对分类算法的评价标准 (A) (a) 警察抓小偷,描述警察抓的人中有多少个是小偷的标准。 (b) 描述有多少比例的小偷给警察抓了的标准。 据相分离 (B) 哪一类任务 (C) A. 根据内容检索 B. 建模描述 7) 下面哪种不属于数据预处理的方法 (D) A. Precision,Recall B. Recall,Precision A. Precision,ROC D. Recall,ROC 4) 将原始数据进行集成、 变换、维度规约、数值规约是在以下哪个步骤的任务 (C) 5) A. 频繁模式挖掘 C. 数据预处理 B. D. 当不知道数据所带标签时, 分类和预测 数据流挖掘 可以使用哪种技术促使带同类标签的数据与带其他标签的数 6) A. 分类 C. 关联分析 建立一个模型, B. D. 聚类 隐马尔可夫链 通过这个模型根据已知的变量值来预测其他某个变量值属于数据挖掘的 C. 预测建模 D. 寻找模式和规则

C.聚集 D. 估计遗漏值 8) 假设12 个销售价格记录组已经排序如下:5, 10, 11, 13, 15, 35, 50, 55, 72, 92, 204, 215 使用如下每种方法将它们划分成四个箱。等频(等深)划分时,15 在第几个箱子内(B) A. 第一个 B. 第二个 C. 第三个 D. 第四个 9) 下面哪个不属于数据的属性类型:(D) A. 标称 B. 序数 C.区间 D. 相异 10) 只有非零值才重要的二元属性被称作:( C ) A. 计数属性 B. 离散属性 C.非对称的二元属性 D. 对称属性 11) 以下哪种方法不属于特征选择的标准方法:(D) A. 嵌入 B. 过滤 C.包装 D. 抽样 12) 下面不属于创建新属性的相关方法的是:(B) A. 特征提取 B. 特征修改 C. 映射数据到新的空间 D. 特征构造 13) 下面哪个属于映射数据到新的空间的方法(A) A. 傅立叶变换 B. 特征加权 C. 渐进抽样 D. 维归约 14) 假设属性income 的最大最小值分别是12000元和98000 元。利用最大最小规范化的方 法将属性的值映射到0 至 1 的范围内。对属性income 的73600 元将被转化为:(D) 15) 一所大学内的各年纪人数分别为:一年级200人,二年级160人,三年级130 人,四年 级110 人。则年级属性的众数是:(A) A. 一年级 B. 二年级 C. 三年级 D. 四年级 16) 下列哪个不是专门用于可视化时间空间数据的技术:(B) A. 等高线图 B. 饼图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调整规划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前言 “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首都抓住奥运会举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提升“四个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出了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重点任务、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及若干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首都“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主要编制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一、回顾与展望 (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五”规划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经济总量显着增长,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总量显着增长。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57美元,突破5000美元。第三产业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工业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05年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一产业进一步优化,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2005年增加值为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和%,变化为2005年的%、%和%。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显示、集成电路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领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已初步形成。 3.重点产业加速发展。 以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软件、汽车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成长迅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多领域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按照2004年经济普查统计,金融业主营收入超过4100亿元,商务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1100亿元,信息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537亿元,软件业主营收入实现313亿元,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

苏州市空间大数据平台及应用实践

苏州市空间大数据平台及应用实践

THE BUSENESS PLAN 目录 建设背景工程概况平台介绍应用效果示范项目

PPT模板下载:https://www.doczj.com/doc/f817254038.html,/moban/ 行业PPT模板:https://www.doczj.com/doc/f817254038.html,/hangye/ 节日PPT模板:https://www.doczj.com/doc/f817254038.html,/jieri/ PPT素材下载:https://www.doczj.com/doc/f817254038.html,/sucai/ PPT背景图片:https://www.doczj.com/doc/f817254038.html,/beijing/ PPT图表下载:https://www.doczj.com/doc/f817254038.html,/t ubiao/ 优秀PPT下载:https://www.doczj.com/doc/f817254038.html,/xiazai/ PPT教程:https://www.doczj.com/doc/f817254038.html,/powerpoint/ Word教程:https://www.doczj.com/doc/f817254038.html,/word/ Excel教程:https://www.doczj.com/doc/f817254038.html,/exce l/ 资料下载:https://www.doczj.com/doc/f817254038.html,/ziliao/ PPT课件下载:https://www.doczj.com/doc/f817254038.html,/kejian/ 范文下载:https://www.doczj.com/doc/f817254038.html,/fanwen/ 试卷下载:https://www.doczj.com/doc/f817254038.html,/shit i/ 教案下载:https://www.doczj.com/doc/f817254038.html,/jiaoan/ PPT论坛:https://www.doczj.com/doc/f817254038.html, 建设背景

智慧城市 大数据+ 物联网 + 政府 市场信息惠民 政务公开 部门管理 互联网+ 企业应用 民生服务 空间地理+

1.空间地理信息成为部门业务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单一业务应用向综合管理平台转变。 3.大数据技术迅速渗透到业务管理应用分析。 4.“互联网+”成为民生服务最便捷的入口通道 5.技术创新、跨界融合、理念超前是部门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案1

必修2 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主备课人:黄志友 一、【教学构思】 结合课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 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重点]: 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难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形成城市不同空间结构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法、归纳法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讲授过程】 导入:人口最集中的场所就是城市,而城市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本单元即学习城市,主要介绍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即乡村聚落转变为城市聚落的过程)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要素:商业网点,人口分布、工厂、医院、行政部门等等。 它些要素并不是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工厂一般不会与大商场在一起。城市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功能小区,这些小区有规律的结合,从而构成城市的空间结构。 例:城市中心,交通发达,大商场,大银行,大型娱乐设施特别多,形成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而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又依据其不同要素组合形成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城市空间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八方面: [阅读城市的空间结构,思考问题] [问题]各分区的位置、特点和交通状况有何不同 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特点: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1、中心商务区:CBD 位置:城市中心部位 特点:1、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分区明显 2、交通便利,通信发达;

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与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研究_周介竹

文章编号:1674-7046(2009)05-0029-02 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与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研究 周介竹 (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44) 摘 要: 本文结合上海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分析上海近、远期轨道交通网络规划,针对上海2020年 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提出“2环13射”的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设想。 关键词: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城市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 U121 文献标识码:A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地铁、轻轨、市郊铁路、有轨电车以及磁悬浮列车等多种类型,被认为是“城市交通的主动脉”。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已经开通运行轨道交通的城市12个(含香港、台湾地区),其中大陆10个城市通车线路总计达30条,通车总里程729km 。截至2008年9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从1995年的43k m 增加到775.6km 。全国“十一五”期间计划建设1500km 左右轨道交通,总投资额在4000亿~5000亿元。 1 上海轨道交通的发展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始于1990年初。截至2009年7月,共开通8条线路(1-9号线,除7号线),运营线路总长250km ,车站总计170座(不含磁悬浮示范运营线),覆盖徐汇、长宁、静安、黄浦、闸北、普陀、卢湾、虹口、闵行、宝山、浦东新区、杨浦、松江13个行政区域,线网规模位列全国之首;上海轨道交通2008年共运送乘客约11亿多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达到436.2万人次(2008年12月31日),最高换乘客流达到116.7万人次,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1.32亿车公里,相当于从地球到月球往来170多次。 2010年,上海市轨道交通规划11条线路,投入使用的车站有280座,总运营里程将超过400km ,每日平均可承担客运量520万~580万人次,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35%~40%左右。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基本覆盖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将达0.56km /km 2(中心区达1.27k m /km 2);中心城区乘客平均出行1000m 左右就可到达站点,进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后平均25min 即可到达主要活动场所;中心城内站点600m 左右覆盖人口为37%,覆盖面积为23%。2 上海轨道交通网规划分析 2.1 上海轨道交通网现状 图1 “1环6射”的轨道网络布局 上海的轨道交通网络共经历了4次规划调整。1983 年,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总体规模为 176k m 的城市地铁系统规划;1992年,随着上海浦东的开 发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走向和网络又进行了一系列的 规划调整;1996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依据之前的地铁 系统再次对上海轨道交通规划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形成 总长471km ,由11条地铁轨道线、7条轻轨线组成的轨道 交通网络;上个世纪末,上海开展了轨道交通规划的新一 轮研究工作,采取国际方案征集的方式,确定了由市域快 速轨道线(R 线)、市区地铁线(M 线)和市区轻轨线(L 线) 组成的轨道交通网络;截止2009年9月,基本形成“1环6 射”的轨道网络布局(如图1),4号环线环绕城市主中心 城,1(5号)、2、3、6、8、9号线形成六条放射线,其中1(5 收稿日期:2009-07-16 作者简介:周介竹(1981-),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河南城建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 第18卷第5期2009年9月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Vol .18No .5Sep .2009

032.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 ——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黄蕾 摘要:长期以来,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及总体规划层面,市域范围的规划,缺乏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更会出现重城镇建设空间,轻非城镇建设空间的管控研究的现象。本文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的研究为关注点,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对于协同城乡均衡发展、营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空间、彰显城市独特人文魅力的重要意义。在技术内容方面,首先,从区域空间角度切入,从区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格局分析入手,确定城市生态、文化发展战略。其次,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对非城镇建设空间中生态、文化资源布局研究。最终提出以生态保育基底、核心山水田园群、外围山水田园组团、滨水生态廊道、环中心城休闲带等全方位构建全域山水田园空间规划。并加强对规划分阶段的时序安排,实现规划的空间落位与实施管控的实施策略研究。 关键词:空间规划,非城镇建设空间,山水田园,生态文化资源 1引言 1.1.以市域空间规划加强全域空间资源管控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可以确定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框架,空间规划的目标就是确保战略发展研究可以落地。 以往市域范围的规划,主要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侧重于市域结构管控,但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不足。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转变为市域空间规划,可加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对全域空间资源的统筹配置能力,对全域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的整体导控。从而指导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市域空间规划的方向,从而实现市域空间规划的“一张蓝图”。 1.2.同等重视“城镇建设空间”与“非城镇建设空间” 在《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点和要求》(暂行),“编制要点”—“加强空间开发管制”一节中,提出“在市域层次的规划,需合理确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比例和格局,确定市域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对各类空间中的建设活动提出管理要求。统筹安排城镇各项建设,以及生态、农业空间中的区域性基础设施、乡和村庄的规划建设”。 本文中所指的“非城镇建设空间”,即上述描述中除去“城镇空间”外的空间,主要以市域范围内大面积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农田、乡村)为主。 一直以来,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相对重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轻非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新时期的空间规划体系需要秉持“综合性思维”,对于非城镇建设空间的规划研究,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更需要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实现空间上“保护”与“发展”间的均衡。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邓悦1 , 王铮1 ,2 , 熊云波1 , 王凌云1 , 吴健平1 , 宋秀坤1 (1.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动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 2.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要:该文研究了浦东开发以来上海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 子地图、统计数据和遥感图象,对上海市的人口重心、商业重心进行计算,以考察上海市城市空 间结构的演变。并利用马尔可夫链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预测了上海市中心城区2002 年和2005 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关键词:上海市; 空间结构; 预测 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形式[1 ] 。依据地理学的观点,可以按城市 的外部(p hysical) 形态和人文(human) 形态来考察[1 ] 。从外部形态来看,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分布形态,这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研究热点[2 ] ,因为数据容易获得,容易描述。而城市的人文形态空间结构常常被忽视,包括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等,虽然偶尔有文献提到这方面,但是也仅仅是定性描述,缺乏定量计算[3 ] 。将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研究的文献就更少了,华楠,江景波对城市土地动态利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 ] ,但是仅限于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并未涉及空间分布。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学者研究的重要客体。改革 开放以来上海发展迅速,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表现尤其明显, 预测这种变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近来,吴建平,梅安新等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对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作了基础性研究[5 ] ,为深入探索提供了依据。吴志强(2000) [6 ]对上海市的城 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房国坤等(2000) [7 ]对城市扩张对环境的影响作了可喜的工作。这些文章对上海市土地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但出发点大都限于土地利用。 有关上海城市人文形态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则少之又少,影响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的平衡发展,在这少量的研究中有张善余对上海市人口分布势态的定性研究。[8 ] 本文根据上海市土地利用遥感航片、商业数据和人口指标,研究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人文形态。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有重点地研究了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的动态变化,并对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分布状况进行了预测。本文之所以将这两个 题材联系起来,是因为考虑到两者都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重要问题。 本文结构如下:第1 节是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位置的演变;第2 节对上海市土地 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预测。第3 节给出结论。 1 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1. 1 算法 首先需要说明重心和中心的区别,中心是指某要素占较大比例或某方面有重要地位的 地区;重心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原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作用点,引申为某地区某 要素的加权几何重心。形象而言,上海可以有若干个商业中心: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徐家汇,但商业重心只有一个;同样的,人口中心也可以散落在各个区,但人口重心也只有一个。关于上海市人口中心和商业中心的文章较多,本节则讨论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问题。 本文利用丁金宏(1996) [9 ]发展的人口重心计算模型,并推广到商业重心的计算。数据 采用上海市统计年鉴的人口数据和商业数据,其中浦西的人口数据从1990 年开始至1998 年,商业数据从1995 年开始至1998 年;浦东的人口数据从1994 年到1998 年,商业数据只

谈会展场馆的空间布局优化——以上海为例

谈会展场馆的空间布局优化——以上海为例

————————————————————————————————作者:————————————————————————————————日期:

谈会展场馆的空间布局优化——以上海为例-旅游管理 谈会展场馆的空间布局优化——以上海为例 李显红 一个国家及城市的会展场馆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这个地区整体的发展体系,而会展场馆的空间布局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以上海为例,简要阐述其会展场馆空间布局的现状,深入探讨上海会展场馆优化空间布局的有效策略,以期对上海会展事业的发展提供促进作用。 我国近些年来取得了可观的发展成果,各行各业都得到一定提升,无论第一、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都有了明显的进展。就上海而言,身为我国老牌的直辖市,同时又是全世界著名的经融中心,其发展速度之迅速,已成为全世界的典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海的会展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会展场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实现很大突破。但面临新时代社会不断加大的需求,上海市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优化会展场馆的空间布局,以应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会展场馆空间布局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市的会展事业已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其发展也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其相关产业的空间布局主要是通过场馆载体呈现三角结构形成,相关的会展节目和活动多集中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以及上海展览中心等地方。这体现出了上海近些年发展规划的路线,特别是会展事业的发展路线,近几年已规划得非常好,以致上海这些年举办了许多会展演出活动。不过正因如此,上海会展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外来参展人员不断增加,加上本地人口数量巨大,使得会展场馆承受的“压力”不断提升。在这样的形式下,现有的会展场馆已渐渐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所以结合会展事业长远发展看,合理优化会展场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习题:课练14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课练14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狂刷小题夯基础]——— 练基础小题 上海市某区原大菜市场建设于1991年,蔬菜年交易量约40万吨、肉类产品年交易量达100万吨以上,以批零同售、价格优惠著称。2013年3月1日,该大菜市场关闭,原商户大都分散到该大菜市场周边的7个标准化菜市场。如图为原大菜市场及周边地区简图,图中数据为各标准化菜市场与附近小区的距离(单位:米)。读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商业用地B.居住用地 C.工业用地D.绿化用地 2.原大菜市场关闭的原因最可能是() A.经营不善,亏损较严重 B.基础设施简陋,影响生活环境 C.市场饱和,竞争力下降 D.建设标准市场,增加市政收入 3.标准化菜市场分散经营最主要的好处是() A.更接近消费者B.降低运输成本 C.降低商品价格D.增加销售收入 如图为纽约市曼哈顿区昼夜人口密度差异图。据此完成4~5题。

4.造成该区昼夜人口密度差异的原因有() ①通勤交通发展②高层建筑出现③追求生活质量④互联网的兴起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关于城市功能分区判断正确的是() A.甲为休憩区B.乙为住宅区 C.丙为商业区D.丁为工业区 法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欧盟国家中较为典型。历史上,法国长期高度中央集权,巴黎一直是其政治中心。法国的人口、生产、服务活动高度集聚于巴黎,大巴黎地区人口数量为第二大城市里昂的7倍以上。20世纪60年代,法国选择了若干边缘城市集聚区建立“平衡城市”,阻滞人口和产业向巴黎集中,以消除巴黎与其他地区之间发展的高度不平衡问题。读法国“平衡城市”影响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法国人口高度集聚于巴黎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资源C.交通D.政治 7.法国建立“平衡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边缘城市集聚区

广州市餐饮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

广州市餐饮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 (初稿) 广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广州市商道咨询有限公司 二〇一一年九月三十日

目录 一、总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规划背景和目的 ...................................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规划范围和期限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规划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规划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发展基础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发展历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现状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存在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发展环境和趋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发展环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发展趋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发展定位和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发展定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发展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产业发展策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加强产业链延伸 ...................................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打造餐饮名企集群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加强餐饮文化品牌建设 .......................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五)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上海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和优化建议_于欢

业联盟内的研发机构,建立健全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再者,.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利用建立的研发平台对引进的技术或知识产权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高校科研人员合作技术攻关,加速企业人才建设,同时提升高校老师融入生产实践,从而具备从实践中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大力推进合作攻关 产业示范区的高校、科研院所的数量及科研实力居安徽省首位,在科技成果及知识积累、人才储备、实验手段、信息来源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科研与市场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特别是与科教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显著,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产业示范区的企业虽然具备一定的资金基础、产业化实力和市场运作能力,但企业的研发能力还有待提高,借用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尚需加强。为此,政府部门应该积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大力推进合作攻关。其次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的建设项目、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 三、结论 本文首先详细分析和总结了皖江承接产业示范区内高校与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其特征,然后系统地展现了校企合作中企业合作和校方的合作动机、合作内涵和合作形态。进而,以此为基础,系统的阐述了皖江承接产业示范区内校企合作所可能采取的合作模式,如企业联盟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员工素质提升联盟、联合研发机构的建设等,以期提高高校和企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和竞争力,其分析可以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0-04].http://www.p https://www.doczj.com/doc/f817254038.html,/quyu/zbdq/201004/P020100401610126542934.pdf [2]王雪.国外成熟的合作教育模式对发展我国四年制高职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13):65-67. [3]孟令权.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91-92. [4]百里清风,李海鸥.部属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对地方高校的启示[J].渤海大学学报,2012(1):127-130. [5]吴树山等.论论我校企合作的发展态势及其对策[J].科学进步与对策,1997(6):2-3 [6]付志荣.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基于高校视角的策略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2,30(2):102-105. [7]崔旭,邢莉.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制约因素研究—— —基于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0(6):45-47. 作者简介:梁艳(1979.08-),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工程大学讲师,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工业工程,,,,,,,,,,,,,,,,,,,,,,,,,,,,,,,,,,,,,,,,,,,,,,,,,,,,,,,,,,,,,,,,,,,,,,,,,,,,,,,,,,,,,,,,,,,,,,,,,,,,,,,,,,,,,,,,,,,,,,,,,,,,,,,一、上海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上海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功能也逐步调整。上海开始出现近代工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商及华商企业大多设在黄浦江、苏州河沿江地区,形成杨树浦、南市、曹家渡、闸北4个工业地区。1930年,上述4个地区布局了工业企业1781家。在1934年时候,当时的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上海市工厂设厂地址暂行通则》,根据该通则,吴淞、闸北、南市、浦东等地区为可设企业的区域。到1949年上海解放的前夕,上海市工业企业达到10079家,其中布局在规定区域内的企业2263家,占全市工厂22.5%(马学新,2009)。1956、1957年,全市首次工业调整改组,在近郊形成漕河泾、北新泾、彭浦、五角场、高桥、庆宁寺、周家渡、长桥等8个有行业特点的工业区。1957年,中共上海市委、市人委决定开辟闵行、吴泾、安亭、嘉定、松江等5个卫星城,扩建、新建工业建设项目尽量安排在卫星城和市郊城镇。到1962年,5个卫星城基本建成。1971年,在金山县金山卫建上海石油化工总厂,1978年宝山县盛桥、月浦、石洞口一带建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分别形成上海第六、七个卫星城,成为全国石油化工和钢铁工业基地。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根据方案对调整工业布局的要求,加强卫星城市政建设,一批在市中心区的企业迁市郊。同时,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闵行经济开发区和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到1990年,市中心10区剩下工业企业5739家,占全市工业企业43.8%(林尚立,2009)。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建成闵行、虹桥和漕河泾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新区和金桥出口加工区等4个浦东新区国家级开发区。从1994年开始,市政府在原松江、南汇、嘉定3个县级工业区、2个县级工业小区基础上,批准建立松江工业区、康桥工业区、嘉定工业区、金山嘴工业区、崇明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区、青浦工业园区、奉浦工业区、宝山城市工业园区、莘庄工业区等市级开发区,建成45个县级工业区,接纳从市区迁入的工厂,引进三资项目。从9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产业布局呈现出两个清晰的思路:一是围绕“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建设,形成了CBD。2001年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同意把上海城市建设的目标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国际大都市。二是围绕发展现代制造业,形成了“东南西北”四大产业基地。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上海的工业企业分布的基本格局上海产业空间布局的 演变和优化建议 ■于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研究所 区域经济 15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