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选白文会校校勘凡例及校勘记撰写细则

文选白文会校校勘凡例及校勘记撰写细则

文选白文会校校勘凡例及校勘记撰写细则
文选白文会校校勘凡例及校勘记撰写细则

文选白文会校校勘凡例

一、本次会校以韩国奎章阁六家注本《文选》为底本,因其卷帙完

整,所用的李善注和五臣注分别出自北宋监本和平昌孟氏本,版本价值均较高。

二、对校本选用及简称如下:

1.《唐钞文选集注》,简称《唐钞》。

2.《吐鲁番本文选》,简称吐本。

3.北宋国子监刊本《文选》,简称监本。

4.尤袤遂初堂刊本《文选》,简称尤刻本。

5.胡克家刻《文选》,简称胡刻本。

6.陈八郎本《文选》,简称陈本。

7.赣州本《文选》,简称赣本。

8.明州本《文选》,简称明本。

三、参校本资料众多,不一一列举,随文注出。

四、本次会校采用定本式,底本有误据他本改正者,随文出校记。

五、底本不误,他本有误者,不出校记。

六、底本不误,他本异文可通者,于校记中列出异文。

七、底本上可以确定的讹(错字)、脱(缺字,或称作“夺”)、衍

(多字)、倒(颠倒)在本文中改正,并写出校记说明依据及理由。

校改原因显而易见的,则不出校记。

八、正文增删加上符号以便识别,加方括号“[]”表示增字,加圆

括号“()”表示删字。

九、避讳字予以改回,需改动的避讳字每字首字出校记,后迳改。

十、一般虚字出入不出校,于虚字涉及修辞优劣的,则出校。

十一、因底本系据宋本翻刻,故异体字予以保留,不再改动。

十二、正文有疑问,无法解决者,也在校记中加以说明。

校勘记撰写细则

一讹

讹即是误,是指底本文字明显存在的错字,须审慎加以改正,并将改正的情况写入校勘记。其校勘记的写法,大抵有以下表述方式。

(1)有版本依据的明显错字,须改正后出校,其校记的简要书写格式是:某,原作某,今据某本改。

(2)无版本依据的明显错字,须据他书改正后出校,其校记的简要书写格式是:某,原作某,某书引作某,今据改。

二脱

脱又称夺,是指底本文字有阙字漏句,须审慎加以补足,并将补正的情况写入校勘记。其校勘记的写法,大抵有以下表示方式。

(1)有版本依据的脱文,须补正后出校,其校记的简要书写格式是:某下某字原阙,今据某本改。

(2)无版本依据的脱文,须据他书补正后出校,其校记的简要的书写格式是:某下某字原阙,按某书做某,今据补。

三衍

衍即衍文,是指底本的文字存在不应有的多余字句。衍文的出现,或因不明文义,或因不明训诂,或因涉上下文,或因旁注羼入,无论何种情况,均须出校予以说明。其校勘记的写法,大抵有以下表述方式。

(1)有版本依据的衍文,须删正后出校,其校记的简要书写格式是:某字下原衍某字,今据某本删。

(2)无版本依据的衍文,须据他书删正后出校,其校记的简要书写格式是:某字下原有某字,按某书作某,今据某书删正。

四倒

倒即倒文,又称乙文,倒乙,是指底本的文字存在字词颠倒的错误,须加乙正。乙正后必须出校,其校勘记的写法,大抵有以下表述方式。

(1)有版本依据的倒文,须乙正后出校,其校记的简要格式是:某某,原作某某,今据某本乙正。

(2)无版本依据的倒文,须依据他书乙正,其校记的简要格式是:某某,

原作某某,按某书作某某,今据某本乙正。

五错简

错简又称舛乱,是指底本文字有颠倒,或单错,或衍漏错。陈垣校勘学释例谓:单错者,本处有阙文,错简在他处是也。互错者,本出有阙文,错简在他处,他处亦有阙文,错简在本处,所谓彼此互错也。衍漏错者,本处有阙文,而重出他处之文于此,又衍又漏是也。凡此,皆须改正后出校,其校勘记的写法,可以参照以下几种格式。

(1)有版本或他书依据或明显违背事理的错简,须改正后出校,其校记的简要简要格式是:某某,原作某某。某书作某某或依据常理当作某某,今据改。

(2)无版本或他书直接依据或在事在疑似之间的错简,一般不改底本文字,只在校记中说明正确意见或所疑之处。

六两通

别本或他书的异文,凡与底本义可两通者,底本文字一律不改,但须异文写入校记;凡属底本不误而他本有误者,则其异文一概不出校记。异文出校亦有种种不通情况,其校勘记写法,大抵有以下表述方式。

(1)义可两通,且有版本依据者,可迳列异文,亦可略加辨析,其校记的简要格式是:某,某本做某。

(2)义可两通,而无直接版本依据,须以他书为参证者,其校勘的简要格式是:某,他书作某,亦通,今不改。

七存疑

存疑主要是指通过本校和理校而发现的问题,在不能简单判定为讹、脱、衍、倒和错简,又无法直接作为两通异文胪列时,则有必要略作提示性考证,说明问题所在,以俟继续研究。此种带有提示性考证内容的校勘记的书写,大抵可以循以下表述方式。

(1)提示性考证在诸种意见中有明显的倾向性,其校勘记的简要书写格式是:某,某传引作某,按某书亦作某,疑是。

(2)校勘中虽有考证,并无明确倾向性,其校勘记的简要书写格式是:某,某书作某,按某某虽异,并皆有据。

八避讳

陈垣史讳举例说: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其流弊足以淆乱古文书,然反而利用之,则可以解释古文书之疑滞,辨别古文书之真伪及时代,读者便焉。对于避讳在校勘中的应用,亦当如陈书所言,集中于避讳改史实,因避讳而生之讹异两方面。凡陈书所举二十一例(避讳改前人姓,避讳改前人名,避讳改前人谥,避讳改前代官名,避讳改前代地名,避讳改前代书名,避讳改前朝年号,因避讳改字而致误,因避讳缺笔而致误,因避讳改字而原义不明,因避讳空字注家误作他人,因避讳空字后人连写遂脱一字,讳字旁注本字因而连入正文,因避讳一人二史异名,因避讳一人一史前后异名,因避讳一人数名,因避讳二人误为一人或一人误为二人,因避讳一地误为二地或二地误为一地,因避讳一书误为二书,避讳改前代官名而遗缺本名,避讳改前代地名而遗缺本名),原则上皆应逐一出校,至于改正与否,则大抵按下述两种情况分分别处理。

(1)史书撰著过程中出现的当世或前朝讳字,除缺笔者外,一律不作回改。缺笔者补为正字,其他避讳情况则在校记中予以说明。

(2)凡属后人传刻过程中因避讳而变更原文者,毋论缺笔或改字,一律予以回改。其改正情况亦须在校记中加以说明。

九不校

此所谓不校,并非不做校勘,而是说校勘所得的异文,有些不必写入校勘记。这类不必写入校勘记的异文,大抵有以下四种情况。

(1)底本不误,他本有误者,原则上不出校。但他本误字影响深远者,亦可在校勘记中略加辨析。

(2)显著的版刻错字,如巳,已,己三字,往往统写作巳,只须随文改正即可。

(3)古今字如華——花,内——納,异体字如歡——驩、讙、懽,搗——擣之类,可不校不改。

(4)无关紧要的虚字出入,如之,乎,者,也,兮之类,如非诗赋修辞用语,一般不必出校。

十校勘记的位置

现行古籍整理通则:将注释与校记分开,分别使用方圆括号出注,如校记用[ ],注码用(),各按顺序排列。按卷自为起讫,置于各卷之末。(置于各篇之后)

《孟子注疏校勘记》校勘方法探析

《孟子注疏校勘记》校勘方法探析-哲学 《孟子注疏校勘记》校勘方法探析 刘瑾辉吴秋雅 【摘要】 阮元主持校刻《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中的《孟子注疏校勘记》,是清代《孟子》校勘的典范之作。它广收当时可见的诸多版本,对宋代孙奭的《孟子注疏》进行了全面的校勘,有效地运用了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等传统校勘方法,校勘态度严谨,引征广博,乃属精审详实之作。 关键词 《孟子》;《孟子注疏》;《孟子注疏校勘记》 中图分类号:B22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5)03-0118-05 作者简介:刘瑾辉,江苏淮阴人,文学博士,(扬州225002)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吴秋雅,江苏宜兴人,(扬州225002)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生。 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堪称清代校勘的典范之作,其中的《孟子注疏校勘记》亦是清代《孟子》校勘的典范之作。《孟子注疏校勘记》广收当时可见的诸多版本,对宋代孙奭的《孟子注疏》进行了全面的校勘,校勘态度严谨,引征广博,乃属精审详实之作,是后人研治《孟子》的重要参考文献,也是孟学史上不可忽略的孟学著作。 校勘是对文献的校对勘正。陈垣的《校勘学释例》在总结前人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将历代校勘古籍的方法归纳为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作为校勘

史上的经典之作,《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有效地运用了各种传统校勘方法,并根据具体校勘需要,综合运用传统校勘方法,使校勘结果更精准。本文旨在考察《孟子注疏校勘记》对传统校勘方法的运用。 一、对校法:校异同,清源正本 一著的传世版本不止一种。对校法就是将这几个版本放在一起进行对校,遇到不同的地方,就把异文记录在底本上,这样人们看到校本的同时,也能对其他本子有所了解。对校是一个获得异文资料、发现错误的过程。陈垣说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目。故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有非对校决不知其误者,以其文义表面上无误可疑也……有知其误,非对校无以知为何误者。” “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说明在校勘四法中,对校法是第一位的,这是包括陈垣在内的前贤在校勘实践中的深切体会。《孟子注疏校勘记》娴熟地运用了此种校勘方法。 《孟子注疏》云:“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 《孟子注疏校勘记》云: 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按宋高宗御书《孟子》石经残本篇题并顶格,不空字。十行本正与之合,盖犹是旧欵。闽、监、毛三本并低一字,非,又篇题下近孔继涵、韩岱云所刻,经注本及《考文》古本无凡几章字,《音义》及足利本有。《孟子》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缪公。’信乎?”《孟子注疏》引赵岐注云:“人言百里奚自卖五羖羊皮,为人养牛,以是而要秦缪之相,实然不?” 《孟子注疏校勘记》云:

校勘整理通则

校勘整理通则 1 术语和定义 本通则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1.1 版本 版本是指一书经过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1.2 善本 善本特指抄刻时代较早、内容完整、字迹清晰、错误较少的版本。 1.3 校勘 校勘是指利用古籍的不同版本和其他相关资料,通过对比分析、考证推理,指出和纠正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字句、篇章上的不同和错误。 1.4 校勘记 校勘记是对校勘结果的文字记录。古籍的校勘,在完成误、脱、衍、倒等异文分析和审定正误后,需系统、扼要、准确地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一些文字称为“校勘记”。 1.5 校注 校注表示前人校勘注释的文字内容。 1.6 眉批 表示在书眉处的批注、评语、订误、校文、音注、题名等文字。有作者自加者,也有后人所加者。有已雕版上书者,也有刊印后书写者。 1.7 点校说明 点校说明是对点校整理工作的研究所得、原书的版本源流、校勘的方法体例等加以详尽说明。 1.8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向读者简要介绍一书的主要内容和学术思想等基本情况。 2 符号与约定 2.1 □ 表示古籍缺文,空围数与缺文字数相等。

□……□表示古籍缺文,但字数不清。 2.2 ■ 表示电脑无法输入的文字。如以组合方式自造字,则以【】标注。如:■【骨干】 2.3 ( ) 表示文中夹注、当作小字的内容。 3 古籍版本的选择 3.1 底本的确定 选择善本作为底本。 选择原则:(1)祖本或早期刊本;(2)内容完整无残缺的足本;(3)前人整理过的精校精刻本。 3.2 校本的确定 同书底本以外的其他版本。版本较多者,不必全选,应选择有代表性、质量较好者为校本。 3.3 他校本的确定 文义不安又无别本可作校资,应考虑他校。 4 古籍的校勘 4.1 校勘术语 4.1.1 是非校勘语 用于说明有明确依据的校改内容。常用的有:“据改”、“据补”、“据删”、“乙正”等。 4.1.2 倾向校勘语 用于说明没有确凿校改依据,但校者有倾向性意见者。常用的有:“疑误”、“疑脱”、“疑衍”、“疑倒”、“当作”、“当改”、“当删”、“义长”等。 4.1.3 异同校勘语 用于说明是非难定,校者亦无倾向性意见的异文。常用的有:“某本(或某书)作某”、“某本(或某书)有某”、“某本(或某书)无”。 4.1.4 存疑校勘语

校勘说明

校勘說明 校勘說明 一、《老子·德道經》帛書甲本,不僅是一部哲學巨著,而且是一部修真學的專著。是一部迄今所見《老子》版本中,修真學內容最爲突出和完整的版本,是最接近老子原著本義的珍貴版本,堪稱是一部修真學的教科書。本次《老子·德道經》帛書本的校勘,爲了盡可能恢復老子演創《德道經》之本義,自始至終由太上脈系當代傳人熊春錦先生親自主理,並親自圈定。 這項工作,是在新的特定的歷史時空中,在帛書本和楚簡本《老子·德道經》發掘的前提下,再加上眾多集約因素的作用,使其得到了比較圓滿地完成。她的完成,必將在探索《老子·德道經》的征程上翻開完全嶄新的一頁。 二、本次校勘,因爲帛書《老子·德道經》甲本中,充滿道家修真學之真義,隱含完整的修真理論方法訣竅,故以甲本爲主要依據,並且同時參考乙本、通行本和楚簡本。 採用甲本詞句時,註明乙本及通行本等相應詞句;採用乙本或通行本等的詞句時,註明甲本相應詞句。以利讀者鑒別區別修真學之義與常道之義。

楚簡本,因僅有不足兩千字,且排列順序與帛書本差異較大,僅在有疑難處作以訂校之用。 三、帛書《老子》與通行本在編排上不同。帛書本“ 德經” 在前,“ 道經” 在後;而通行本則反之。 且通行本第四十章與四十一章次序顛倒,第八十章、八十一章在第六十七章之前,第二十四章在第二十二章之前。此次完全恢復帛書本原章序,並同時用數字碼註明通行本之章序。 經名命爲《老子·德道經》,以合由德而道之理。並兼顧《老子》原名。 另爲突出每章之重點,根據前人所註及今重新勘校後的章義加了章題,以示提綱挈領,並且方便誦讀、記憶與查閱。四、文中引用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整理的帛書《老子》甲本,簡稱“ 馬王甲本” ;《藏外道書老子甲本釋文》,簡稱“ 道藏甲本” 。兩種本相同處,則稱甲本。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整理的帛書《老子》乙本,簡稱“馬王乙本”;《藏外道書老子乙本釋文》,簡稱“道藏乙本”。兩種本相同處,稱乙本。 甲乙本相同時,稱爲帛書。

试评陈垣“校勘四法” 历史文献学

试评陈垣“校勘四法” 陈垣先生的著作《校勘学释例》自1931年问世以来,就受到了整个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特别是由他首倡的“校法四例”,更是校勘学领域引发了一阵轰动。“校法四例”即“校勘四法”,以其系统性、科学性与独特性闻名于世。白兆麟先生评价说:“陈氏‘四校法’”,为建立校勘方法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校勘学史上是一个卓越的贡献。”① 陈垣先生在总结前人校勘经验与校法条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毕生所学才识,第一个明确而系统地归纳了四种校勘方法: “一为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即此法。” “二为本校法。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 “三为他校法。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四为理校法。段玉裁曰:‘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定其是非之难。’所谓理校法也。”② 陈垣“校勘四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总结了历代校勘学者所使用过的校勘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高度的概括。他列举出四种校勘方法,并给这四种方法取了准确、贴切的名称。他把他们看作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四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对校法,实际上就是比较异同。如陈垣本人所说,“此法最简便,最稳当,纯属机械法。”对校法就是参照可供比较的其他版本,找出不同之处,为进一步分析判断提供材料。它的短处在于,只校异同,不校是非,如果相对校的那个版本有误,也是照它的原样摘录下来。而其长处在于,使用这个方法不会掺入作者的主观色彩,因而可以把祖本或别本原封不动地展示出来。所以在校书时,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对校法在校勘四法里是前提,是基础环节。只有在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材料的前提下,校勘工作才能进一步顺利地开展。特别是有些字句,从文字语义上讲是没有问题的,只有通过对校法,才能找出其错误之处。

校勘

陈垣“校勘四法”历史文献学 陈垣先生的著作《校勘学释例》自1931 年问世以来,就受到了整个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特别是由他首倡的“校法四例”,更是校勘学领域引发了一阵轰动。“校法四例”即“校勘四法”,以其系统性、科学性与独特性闻名于世。白兆麟先生评价说:“陈氏‘四校法’,为建立校勘方法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校勘学史上是一个卓越的贡献。”①陈垣先生在总结前人校勘经验与校法条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毕生所学才识,第一个明确而系统地归纳了四种校勘方法: “一为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即此法。” “二为本校法。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 “三为他校法。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四为理校法。段玉裁曰:‘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定其是非之难。’所谓理校法也。”② 陈垣“校勘四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总结了历代校勘学者所使用过的校勘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高度的概括。他列举出四种校勘方法,并给这四种方法取了准确、贴切的名称。他把他们看作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四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对校法,实际上就是比较异同。如陈垣本人所说,“此法最简便,最稳当,纯属机械法。”对校法就是参照可供比较的其他版本,找出不同之处,为进一步分析判断提供材料。它的短处在于,只校异同,不校是非,如果相对校的那个版本有误,也是照它的原样摘录下来。而其长处在于,使用这个方法不会掺入作者的主观色彩,因而可以把祖本或别本原封不动地展示出来。所以在校书时,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对校法在校勘四法里是前提,是基础环节。只有在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材料的前提下,校勘工作才能进一步顺利地开展。特别是有些字句,从文字语义上讲是没有问题的,只有通过对校法,才能找出其错误之处。 本校法,实际上就是分析和考证。在没有其他版本可供比较的情况下,最适宜用次用。要求通览全书,把握中心思想,对书中相同或相似内容中前后矛盾、上下文矛盾的现象,以及章节结构矛盾甚至欠缺的状况,进行逻辑类推分析,整理并订正其错误之处。运用本校法的前提条件,是能够切实深刻地掌握本书的内容和思想,尽力减少最好是消除作者的主观判断因素。否则,一旦校勘从校勘者的主观因素出发,便成了为原作者修改文章,违反校勘的根本原则。陈垣在校勘《元典章》时,用纲目来校对目录,用目录来校对书中内容,用书来校对表,用正集来校对新集,从而订正了不少错误之处。本校法就是从字里行间找出矛盾之处,查找范围从数页到数卷不等。它的科学依据在于,凡著述者有固定的写作义1 例和文辞习惯,由于这种习惯的稳定性和贯穿于全书始终,校勘者便能从中发现端倪。 他校法,实际上就是考证。不论是本书引用他书文辞,还是他书引用本书文辞,都可以作为资料进行对校。引用的方法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直接引用原文,和原文完全无误,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作为校勘证据;另一种则是化用或节用原文,用其意而变其文,这种情况就只能当作参考或旁证。由此看出,在使用他校法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相关资料的校勘价值。众多资料中,哪些可以作为依据,哪些可以做根据,而哪些仅仅做旁证,都应该了然于心。陈垣先生说:“此等校法,范围较广,用力较劳,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就是说,使用他校法需要搜求的范围广,不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是不可能取得成绩的。“功夫不负有心人”,长期艰苦努力的工作必然会得到可喜的回报,如丁国钧的《晋书校文》和岑刻的《旧唐书校勘记》等等。 理校法,实际上是分析和考证。陈垣先生对该法的评价是:“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