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

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

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
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

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 [中国香港]宋昭勋

【内容摘要】 Convergence是当今新闻传播学中最重要同时又语意模糊的概念。本文通过追溯该词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历史演进,阐释了不同传播语境下该词所表达的6种不同涵义:媒体科技融合(Con2 vergence in Media Technology)、媒体所有权合并(Convergence of Ownership)、媒体战术性联合(Con2 vergence of Media Tactics)、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Structural Convergence of Media Organization)、新闻采访技能融合(Convergence of information G athering)和新闻叙事形式融合(Convergence of News Sto2 rytelling),并简介了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业界及学界的影响。

【关键词】 convergence;媒体融合;新闻传播学

今天,科技界、商界、新闻传播界都在谈论一个词: convergence,似乎离开这个词便不能反映这些行业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然而,这个词被人们随意使用,不同的人用这同一个词表达着完全不同的意思,使得该词已经成为了模棱两可的时髦词。“这个术语几乎出现在每一篇关于未来新闻和信息业的论文里,但人们对它却知之甚少。”(史蒂芬尼,2003)本文旨在追溯convergence一词在新闻传播学中的演进历史,厘清其不同语境下的内涵与外延,以期正本清源,使人们对媒体融合这一现象和发展趋势有更清晰的理解。

一、Convergence词意溯源

根据牛津英文词典的注解,Convergence一词最早源于科学领域,如1713年英国科学家威廉?德汉(William Der2 ham)谈到光线的汇聚或发散(convergences and divergences of t he rays)。随后,该词被逐渐运用于气象学、数学、进化生物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

Convergence一词与大众传播真正意义上的联姻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法悖(Farber)和巴冉(Baran)1977年发表了“计算和通讯系统的聚合”(t he convergence of comput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一文;麻省理工大学的尼古拉?尼葛洛庞蒂(Nico1as Ne2 groponte)1978年用一个图例演示了三个相互交叉的圆环趋于重迭的聚合过程,这三个圆环分别代表计算机工业、出版印刷工业和广播电影工业。不同工业即将和正在趋于融合这一远见卓识第一次通过这个著名图例演示出来,获得了商界领袖的青睐,尼葛洛庞蒂因此而获得数百万美元的赞助,使他得以于1985年创办了后来声誉卓著的媒体实验室。随后,新闻传播界愈来愈多的思想家也开始意识到科技发展对与新闻媒体的影响。例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主席威廉?帕雷(William Paley)在1980年广播界年会上发表讲演,重点论述了新闻信息传播机制的融合(t he conver2 gence of delivery mechanisms for news and information)给业界所带来的新挑战(高登,2003)。

到底是谁最先将convergence一词用于传播科技相关领域实难考究,但传播学者伊契尔?索勒?普尔(It hiel De S ola Pool)对于该词的推广与普及功不可没(高登,2003)。在其1983年大作《自由的科技》(t he Technologies of Free2 dom)中,普尔提出了“传播形态聚合”(t he convergence of modes),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

1994年《纽约时报》报道圣荷两水星报(San,Jose Mercury News)与美国在线(AOL)共同推出名为《水星中心新闻》(Mercury Center News)的电子报服务时,用了一个小标题:“一次媒体聚合”(A Media Convergence)(高登,2003)。

20世纪90年代初,通信、消费电子产品、媒体和计算机还可以作为独立的产业存在,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提供不同的服务,但是,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数字化融合不仅改变了大众传媒获得信息的时间、空间及其成本,更主要的是为电信业、出版业和广播电视业出现产业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对此,葛林斯丁(G reenstein)和迦拿(Khanna)将融合定义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模糊或消失”(曹卫,郝亚林,2004)。当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于2000年初宣布历史性合并之际,convergence一词已经成为了电子信息传播中的常用语了(高登,2003)。

二、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的不同涵义

然而,这个愈来愈受青睐的术语即使在新闻传播领域

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 新闻学与传播学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6年第1期(总第138期)51 

也有着多种不同的涵义,而正是这些不同的涵义导致了人们对该词的模糊认识。有鉴于此,李奇?高登(Rich G or2 don)对不同传播语境下该词所表达的涵义作了如下分类: 11媒体科技融合(Convergence in Media Technology)

虽然科技完全融合的时代还未到来,但普尔提出的传播形态融合的理念使我们看到了未来媒体科技发展的图景:传媒机构的数字化传播内容管理体系的创建和广泛使用,可以相对容易地将各种数字形式传送到不同的传播平台,例如,电视将具备更多计算机的特点从而与网络相连,既可以接收和储存数字化内容,也可以让观众与荧屏上广告之类的内容互动。现在,移动电话已经有了摄像、录音、收看电视节目、收发电子邮件等功能。可以说,媒体科技的融合是新闻传播领域随之一切融合的基础。

21媒体所有权合并(Convergence of Ownership)

当今传媒集团最高层次的融合,是指媒体所有权的集中,维亚康母公司(Viacom)、迪斯尼(Disney)、维旺迪集团全球出版公司(Vivendi Universal)和美国在线时代华纳(AOL Time Wamer)常常被人们誉为当今全球经济环境下媒体所有权合并的典型案例。当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2000年进行所有权合并时,伦敦金融时报评论说,这次合并第一次清楚地表明:人们期待已久的各种节目制作及其传播方式的融合正在变成现实(高登,2003)。

然而,媒体所有权合并引起了许多传媒批评家的关注。记者兼学者的本?巴格迪肯(Ben Bagdikian)在其1983年第一版《媒体垄断》(The Media Monopoly)中就预测到:一些传媒公司将控制绝大多数普通美国人所读、所听和所见。他担忧这种所有权的集中和对内容的控制会压制社会上不同声音,从而导致新闻传播不能全面而准确地描绘社会现实。

在美国,早在科技融合之前,对媒体所有权集中的忧虑使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2 mission)于1970年通过了《广播/电视跨媒体所有权限制令》(Radio/TV Cross-Ownership Restriction),1975年通过了《报纸/广播电视跨媒体所有权禁令》(Newspaper/ Broadcast Cross-Ownership Prohibition),不允许一家媒体公司在同一城市中同时拥有广电媒体和报刊,并对同时拥有广播电视媒体的范围做了限制。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所有权的合并兴趣和发展趋势在业界有增无减。诚如论坛报(Tribune Co1)出版集团总裁杰克?富勒(Jack Fuller)所说:在同一市场拥有电视台、电台和报纸可以降低成本、增强效益,提供更优质的新闻(高登,2003)。由于信息传播科技、特别是网络传播等新兴传播方式的发展,过去对传媒所有权的限制规定已经过时,不能适应当前传媒市场的现实需要。

有鉴于此,1996年美国修正并通过了新的电信法,解除了对传播产业跨业经营的限制,以开放竞争的方式,让传播业者跨行业经营其它种类的传播媒体,以适应新科技所带来的新的传播环境。传媒公司之间通过收购、合并等手段,进行产权、营运、产品上的整合,形成规模庞大的多媒体集团,从事具有规模效益的多媒体业务。这样,报纸、电视台、电台、电影和互联网站的生产作业得以打破彼此的界限进行互动性融合,进而达到资源共享并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互相推动、促销、造势,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经济效益。

31媒体战术性联合(Convergence of Media Tactics)

战术性联合并不需要媒体所有权合并,通常是指在不同所有制下电视、报纸、电影、网络等媒体之间在内容和营销领域的通力合作。媒体共生理论(Media Symbiosis)已经告诉人们:媒体之间只有相互依靠才能共生共荣。这种依存关系如电影与电视、唱片与广播之关系一样。

媒体战术性合作的初衷是为了推销各自的传媒产品,例如,报纸和电视的合作者们就相信:交叉助销可以驱使报纸的读者去看电视、电视观众去读报纸;电视观众可以知道明天报纸上的新闻故事,而报纸的读者又可从天气版上看到电视台的最新天气预报;报纸记者能让电视记者在现场播报新闻时提供更详细、更深入的信息;电视记者携带照相机,而报纸摄影记者携带数码摄录机。如果对于一次剪彩仪式,报纸只要一张照片而电视台只要20余秒的录像的话,就完全没有必要派出两位摄影师了。

41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Structural Convergence of Me2 dia Organization)

随着媒体科技的融合及媒体所有权的合并,传媒从业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媒体组织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当奥兰多前哨报(Orlando Sentinel)与时代华纳有线电视合作开设一个24小时本地新闻频道时,他们组建了一支多媒体编辑队伍,这群编辑大多数都具有广播背景,他们在两个新闻编辑部之间进行协调,与文字记者沟通,将报纸内容变换成电视新闻。这便是媒体应需要而进行的组织结构性融合。

在这方面,真正落实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理念并将它发展到极致的是佛罗里达州坦帕市的“媒体综合集团”(Media G eneral)。该集团将它旗下的报纸(坦帕论坛报, Tampa Tribune)、电视台(WFLA-TV)和互联网站(坦帕湾网站,Tampa Bay Online)全部集中在同一个建筑物中,同一屋檐下,同一新闻室中,各种媒体的采访人员互相配合、协调,合作采访新闻,甚至由同一名记者同时采访报章和电视新闻以及电子版的时事新闻,同样的信息通过不同的形式,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体的产品,扩大了市场,节省了成本,获取了较大的效益(林任君,2003)。

51新闻采访技能融合(Convergence of Information G at hering)

新闻记者谈论媒体融合时,焦点总是集中在将来是否需要每一位记者使用不同的采访工具进行新闻报道。比如,报纸记者足否会扛着笨重的摄像机和录音设备四处奔波?为此,哥伦比亚大学的工程师们已经开发了一种可以背的移动工作站,以便记者能采集多种形式的内容(高登,

 新闻学与传播学 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

52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6年第1期(总第138期)

2003)。

2002年,背囊记者(backpack journalist)的概念首次出现在网络新闻学评论网站(Online Journalism Review)上,引起很大反响。简?埃伦?斯蒂文斯(Jane Ellen Stevens)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一位背囊新闻记者。她是一家报社的记者,同时也是电视台和网站的摄影记者。“现在你能想象聘请一位不懂计算机的记者吗?十年后,你同样不能想象聘请一位不能跨媒体工作的记者。”而MSNBC网站的普雷斯顿?门登霍尔(Preston Mendenhall)更是背囊记者的典型,他历时半月,横穿阿富汗,发回了大量的文字稿件、静态照片、录音录像等,在广播和网站播出(高登, 2003)。

61新闻叙事形式融合(Convergence of News Story2 telling)

网络的出现,使得新闻叙事形式的融合成为可能。多媒体新闻传播形式即是融合了文字、照片、声音、录像、动画和图表等多种形态的新闻叙事方式。佛罗里达州《圣彼得堡时报》(st1Petersburg Times)的网络互动特别报道(Online Interactive S pecial Report)制作了一系列优秀的多媒体深度报道,其中一篇关于圣彼得堡一条黑人街道的报道集报纸文字、广播声音、电视图像以及互动图表等多种陈述方式于一体,使受众感官获得了全方位的享受。

与过去的单一媒体报道方式相比,新闻叙事形式融合而产生的多媒体新闻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1容量大: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多媒体新闻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不再受传统新闻版面和时间的限制,存储成本越来越低。

21实时性:多媒体新闻可以随时随地更新信息,满足人们对新闻时效性越来越高的要求。

31互动性: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输不同,多媒体新闻的信息传输是双向的,用户既可以接收信息,也可以反馈信息,并且决定浏览的内容、顺序和时间。

41多终端:多媒体新闻的终端可以是计算机、手机,也可以是电视,甚至是能随身携带的电子书报。

三、Convergence的汉语翻译

新闻传播领域中的Convergence一词在大陆、香港和台湾通常来说有四种翻译法:汇流,融合,聚合,整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和别的一些汉语词典的释义,汇流主要指水流或人潮的会合;聚合有两层意思:(1)聚集在一起;(2)化工上指由单体结合成高分子复合体的方法;而融合是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整合则是集结不同的意见或事物,重新统合,成为新的整体。因此,我个人认为媒体融合、媒体整合更能贴切体现Convergence一词的本意。当然,最佳的译法是根据Convergence一词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涵义将其分别翻译成合并(如媒体所有权合并Con2 vergence of Ownership)、联合(如媒体战术性联合Conver2 gence of Media Tactics)、融合或整合(如媒体科技融合/整合Convergence in Media Technology)。

四、Convergence对新闻业界和学界的影响

媒体融合是上个世纪新闻传播业最为重要的发展现象,互联网的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传播功能极大地改变了传播机构的运作方式,使得传媒可以通过多种平台进行信息的采集、发放和分享。媒体的合并和传媒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融合新闻学(convergence journalism)的产生。美国德州南卫理公会大学(S out hern Met hodist University)的卡丽?安娜?施里亚杜(Carrie Anna Criado)和卡米尔?克列普林(Camille Kraeplin)两位教授从2002年开始,历时一年时间,首次对全美的新闻传播业及新闻院校媒体融合发展程度进行了全面调查,主要结论有:

11传媒组织和新闻教育工作者均普遍认为媒体融合对于新闻传播业的未来发展十分重要。

21他们所调查的报纸和电视台中,绝大多数进行了传媒战术性联合,相互分享新闻及人力资源。

31大学的新闻课程也开始走向融合,因为融合新闻技能培训已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跨平台传播训练已经或即将纳入课程规划。

以前,记者通常学习一种媒体的传播技能,然后便将自己所选定的这一领域作为终生职业场所。然而,21世纪的记者应该认清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努力加强跨媒体传播技巧训练,成为具备以多种形式进行写作和传播能力的融合记者(convergence journalist)。

(作者单位:香港树仁学院新闻传播系)

【责任编辑:张毓强】

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 新闻学与传播学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6年第1期(总第138期)53 

法学概论名词解释258个

法学概论名词解释 1、法律的历史类型:根据法律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对法律所做的分类。 2、法律渊源:指用于表现法律规范的各种具体形式,又称法律的表现形式。 3、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成文法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又称制定法。成文法因其是国家机关制定的,所以又称制定法。不成文法: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又称习惯法。 4、一般法和特别法:凡是在一国领域内对全体居民和所有社会组织普遍适用,且在它被废除前始终有效的法律,就是一般法。凡是只在一国的特定地域内或只对特定的主体,或在特定的时期内有效的是特别法。 5、实体法和程序法:实体法是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如民法、刑法。程序法:为了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如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法。 6、违法是指违反法律的规定,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7、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 8、法律规范:是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9、社会主义法律实施:指社会主义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 10、法律的适用:即通常所说的执法,指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的程序,实现法律对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整活动。 11、法律的遵守:指一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恪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即守法。 12、法律的效力:指法律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内,对什么人有约束力,包括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13、法律的解释:指对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条件所作的说明。 14、法律责任:指由违法行为引起的依法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责任。 15、法律制裁: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违法者,依法所采取的带有强制性的惩戒措施。

如何理解词语含义

【进门考】 【成语归类】 请写出含有十二生肖的成语: 请写出含有一至十数字的成语: 理解词语含义 如果将文章比做大海,那么词语就是汇集成大海的溪流;如果将文章比做高山,那么词语就是堆积成高山的土石。因此,正确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深层含义,是理解文章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呢?我们不妨试试探讨一下解题的方法: 一、导入: 例子:黄英考上了研究生,为自己充电,储备更多的新知识 “充电”什么意思?怎样才能理解正确? 充电:电池充电;比喻通过学习补充知识,提高技能等。 明确:理解句子含义,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即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二、热身: ①日晕和月晕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 ②学校的头头脑脑们谁也没想到在中考时竟然窜出这么多黑马。 ③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你明天来看吧,有热闹哩!”(《芦花荡》) “征兆”的基本义就是“征候、先兆”,在这里也是这个含义。 “头头脑脑”的本义是指身体的一部分,一般也比喻“领导”;“黑马”的本义就不言而喻了,现在一般比喻为“在比赛或竞争中出人意料的优胜者”。 “热闹”的本意是“景象繁荣活跃”,也引申为“一种场面”。在文中的意思为“老头子准备痛击鬼子”。“老头子准备痛击鬼子”这个意思是在词语的本意的基础上,并且联系上文的“我明天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这句话来解释的。如果只是简单地理解成“一种场面”,那就有失偏颇了。 小结:词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怎么样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有方法可寻吗? 三、方法探究: 方法一: 1、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福音书”本是基督教徒对《新约》的称呼。这里比喻好消息、幸福的消息。于勒被兄嫂打发去了美洲后,来信说自己发了财,要赔偿菲利普的损失,这对一心想发财的菲利普夫妇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幸福

第五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 高一《公民的基本义务》习题( 绿色字体为标准答案)

第五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高一《公民的基本义务》习题( 绿色字体为标准 答案) 第1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 A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B 依法纳税 C 依法服兵役 D 控告检举违法犯罪 第2题 / 共30题 下列不属于公民义务的是?() A

受教育 B 参与劳动 C 自觉纳税 D 选举与被选举 第3题 在我国,公民所尽的劳动义务越多,给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多,获得的经济权利也就越多,这表明?()A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B 享受权利的主体是广泛的 C 公民享受权利的范围是广泛的 D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互不相干 第4题 公民要自觉履行法定义务,下列哪项是公民坚决不能

做的?() A 保护环境 B 遵守交通规则 C 依法纳税 D 破坏公共财物 第5题 下列对权利和义务理解正确的是?() A 只享受权利,不用履行义务 B 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 C 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也是履行义务的主体D 可以选择性的履行义务 第6题

公民的某些基本义务同时也是基本权利,以下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 接受教育 B 依法纳税 C 选举人大代表 D 检举违法犯罪活动 第7题 有人认为“享受权利是自己的事,履行义务是别人的事。”这一观点是()。 A 正确的,履行义务靠自觉 B 错误的,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C 正确的,公民可以选择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

正确的,权利和义务是有区别的 第8题 “你不站岗我不站岗,谁来保卫咱祖国谁来保卫家”,这句歌词体现了公民应履行哪一项基本义务?() A 参加劳动 B 接受教育 C 依法服兵役 D 赡养父母 第9题 高中生小王将自己的一项实用型专利技术转让给了一家企业,获得报酬后主动缴纳了个人所得税,小王自觉履行了哪项公民的基本义务?() A

理解词语含义练习题

理解词语含义练习题 一、七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上学的资格。可是我没有书包。那时,我们乡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可我家里很穷,没有那么多的花布,我却执意非要不可。妈妈无奈,于是就东借西磨,好不容易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地发现,书包里面居然 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 设计啊! (1)试找出与“居然”相照应的两个词:①② (2)“居然”在此有何表达作用? 答案:(1)与“居然”照应的有“惊喜”和“独一无二”

(2)“居然”在此突出了“我”的惊喜心情。 二、……这种好事因为在台湾从未发生过,我十分高兴地去赴宴。原来菜都是校长家的厨师自己做的,清爽利落,很有家常菜风格。也许因为厨师是汕头人,他在诸色调料味中加了一碟辣酱,校长夫人特别声明是厨师亲自调制的。我嫌那辣酱稍甜,但还是区用了一些。因为一般而言广东人怕辣,这碟辣酱我若不捧场,全桌粤籍人士没有谁会理它。广东人很奇怪,他们一方面非常知味,一方面却又完全不懂“辣”是什么。我有次看到一则比萨饼的广告,说“热辣辣的”,便想跟朋友一试,朋友笑说:“你错了,‘热辣辣’跟辣没有什么关系,意思是指很热很烫。”我有点生气,广东话怎么可以把辣当作热的副词?仿佛辣本身

不存在似的……(文/张晓风) 在下面的选项中,任选两项,揣摩加点字“辣”的含义。 (1)辣酱() (2)辣妹子() (3)他的手段真够辣的() (1)像辣椒等有刺激性味道,或用辣椒做成的。(2)指从四处或湖南来的女孩子,或泛指性情泼辣、伶牙俐齿的女孩子。(3)很毒 三、《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④上学没几天,全班都知道了我是特困,因为我被安排住在便宜而破旧的老楼里。与众不同的我成为他们着重注意的人。他们用好奇和怜悯的眼光看我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上学一年多,前后左右的惊异的目光,让我如万骨穿心。我经常找一个角落,狼吞虎咽地噎.进

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词语是知识信息的基本载体。现代文阅读中,理解词义主要考查在上下文语境中词语含义的领悟,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理解同一词语在文中不同的指代意义。 它主要包括: 1.能正确筛选多义词在文中的义项; 2.能辨析文中的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3.能把握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 4.能够把握指代词和临时具有指代作用的词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5.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具体说,就是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词好在哪里,不用行不行,从而了解词语在文本中的作用。 【解题技法点拨】 一、词语辨析技法 同(近)义词的辨析,可从下述角度切入: 1.从相异的语素分析。 如“废除、解除、破除”三个动词,重点是区分“废”“解”“破”三个相异的语素:废是废止不用的意思;解是去掉消除的意思;破是打破揭穿的意思。 2.从词义的轻重程度上辨析。 如“蔑视”比“轻视”意义要重一些。“批判”比“批评”要重一些。“监禁”比“拘留”更重一些。 3.从感情色彩上辨析词义的不同。 如“团结、结合、勾结”,“鼓舞、鼓动、煽动”,这两组词语中,第一个是褒义词,第二个是中性词,第三个词是贬义词。 4.从词义指称的事物范围大小来辨析。 如“边疆和边境”都指远离内地靠近国境的区域。但“疆”比“境”的范围要大。 5.从语法特点上辨析。 (1)从词性上辨析。如“英勇和英雄”,一个是形容词,一个是名词。 (2)从构词方法上辨析。如“比赛和决赛”,一个是并列式,一个是偏正式。 (3)从担任句子成分上辨析。“必须和必需”。一个是能愿动词,作状语,一个是动词,作谓语。 二、词意解释技法 解释词义常用的方法有:1.语素分析法。先单个解释字的含义,然后组合起来理解整个词的含义。2.同义换言法。是以词解词的方法,即用浅显的概念去理解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较深奥的同一概念。3.词义辨识法。一个词的本义运用较少,更多的时候是其引申义,那么解答时,需辨清是比喻、借代或是以其他形式形成的语境义,认清来源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4.语境定义法。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了特定意义或临时意义,这就要审视语境,联系上下文揣摩其含义。 三、词用品味技法 词语在文中表达作用的品味,在语言组织时,可遵循“三步走”的路线进行:第一步,正面阐述。围绕该词语的意义,阐述它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第二步,反面强调。强调若删去该词,上下文句表达作用方面会有哪些削弱;第三步,小结归纳。总结该词在文中表达作用的不可替代性。 【典型考题例析】 例1.(2006年贵州省东南州中考试题) ·原题呈现· (一)正直(节选)

法学基础理论 侯健 历次辨析题答案

法学基础理论历次辨析题作业答案 第二、三、四章书面作业题参考答案 一、概念辨析(先阐述一组之内每个概念的含义,然后再分析它们的区分。能指出它们的联系更好。) 1.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在论述权利含义时,应注意这是指什么意义上的权利。一般地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几种不同意义的权利。例如法律、道德、宗教意义上的权利;习惯上的权利;非国家组织规章中所规定的本组织成员的权利(如政党党员的权利、工会会员的权利)等等。所谓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是指法律规定或承认、保障的、具有法律依据的权利,主要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权利主体是法律关系的主体或享有权利的人。一般是指个人(公民、自然人)和法人,也包括其他团体、组织以至国家。第二,权利的内容一般是指法律关系主体可以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或者要求其他人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例如以选举权而论,选举人(作为法律关系主体)有权参加选举;也有权要求主管部门将自己的姓名列入选民名单;在有人侵犯自己的选举权时,有权向主管部门提出控告,等等。 义务也有法律、道德、宗教、习惯、社会团体章程等意义上的义务。所谓法律意义上的义务,是指由国家规定或承认,法律关系主体应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一种限制或约束。这就是说,法律或者积极地规定或承认人们必须这样行为,或者消极地规定或承认人们不应这样行为。对承担义务者来说,前一情况是行为的义务,后一情况是不行为的义务。像权利一样,义务的主体,是法律关系主体或承担义务人,一般是指个人(公民、自然人)和法人,也包括其他团体、组织以至国家。这里应注意的是:法律意义上的义务与非法律意义上的义务之间的区别。例如某人的一定行为既违反法律(没有履行法律义务),也违反道德、习惯(没有履行这些方面的义务)等,在一般情况下,此人既要承担法律责任,也要承担违反道德、习惯的后果。但也可能某人的一定行为,仅违反法律(例如不合法律程序),但并不一定违反道德或习惯,或者反过来,他的行为仅违反道德或习惯,但却并不违法。在这两种情况下,此人仅承担一个方面的责任。 2.法律权力与法律权利 在现代汉语词汇和法律规定中,权利和权力,特别是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是有严格区分的。 首先,在中国现行宪法中,对中央国家机关使用了职权一词,对地方国家机关使用了权限一词,对公民则使用了权利一词。例如《宪法》第62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等职权;第107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等等方面的行政事务;第34条规定,公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第二,权利一词通常是与个人利益相联系的,但职权一词却只能指代表国家或集体利益,决不意味行使职权者的任何个人利益。例如《宪法》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

最新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知识讲解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一、所谓“重点词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 二是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三是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 四是在文章结构上起独特作用的词语。 二、知识梳理 (一)命题角度 1、词语的本义、引申义 2、词语的指代义 3、词语的语境义 4、词语的联想义 (二)核心方法:联系上下文 以《童年的朋友》为例: (一)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所指代的内容。 【例】语段中“可爱的动物”和“一根不断的线”分别指代什么? (二)依据具体语境,把握作者感情,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例】“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通过对比分析,结合平时对某个词语的认知和掌握,结合前后句的内容进行分析、综合,体会词语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含义。 【例】“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一句中的“睁”能否改为“瞪”?为什么? 练习一 童年的朋友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给弄坏了。它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接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1.首句“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个自然段的基本内容。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03:词语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3:词语 选词填空·词语的含义及运用 【安徽省】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9分) 与泰山相比,黄山要文气一些,没有寺庙香火,像一个不ān世事的人,自然,质朴。进山的人不求佛拜祖,不烧香许愿,它就这样敞开自己,接纳每一个有缘相见的人。作为一座山,这正是它的本分。山风凌厉,劲松回击,那些松树终把山风抽打到呜咽。奇石耸立,云海变幻,黄山总在不经意间给人类带来心灵的振撼。 ⑶“厉”在《新华字典》中有下面三个义项。文中“凌厉”的“厉”意思应为()。 A、严格 B、严厉 C、凶猛 【答案】⑶C(共2分) 【重庆市A卷】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不少人驻足 ..观赏,那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B.夕阳像一个巨人被捆缚了手脚,使出浑身解数 ....,憋红了脸,在天边挣扎。 C.阅读课上,同学们像一只只勤奋的小蜜蜂,扑在书上,呕心沥血 ....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 D.湖边的那棵柳树,依旧舒展着美丽的枝桠,随风轻轻地摇曳着它妖娆 ..的身子。 【答案】3.C 【解析】“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与语境不符。 【重庆市B卷】4.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 ...的一项是()(3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的瞳仁;斗虎一样,是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A.飞动闪耀强健B.飞扬闪耀强壮 C.飞动闪射强壮D.飞扬闪射强健 【答案】4.D 【解析】这段文字选自《安塞腰鼓》,然后分析所给词语,明确每组词语的差别,“飞动”指飘逸生动,“飞扬”指飞舞飘扬;“闪耀”指耀眼、闪烁的意思,“闪射”指放射光芒,“强壮”形容结实,有力气,“强健”形容身体强壮;最后结合选文中词语形容的对象“流苏”“瞳仁”“风姿”即选D项。 【福建省龙岩市】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8分) “以诗歌的名义相聚,文字与鲜花一起(生长成长)”,2020年4月15日晚,A春天读诗之夜诗歌朗诵会在北京77剧场华丽开场。“B开花就是解放!一个宇宙的诞生不始于一次爆炸而始于一次花开!”53岁的诗人西川,依旧激情饱满、节奏铿锵.,一首气势磅礴、才情(肆放肆意)的C开花,在他高昂雄厚的声音中传递到现场的每一个角落。连绵不绝的D开花意象,xuàn染出春天蓬勃升腾的生机;一声声“开呀”,点燃了每位观众的

如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如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理解关键字在用“顾名思义”这种方法解释词语的时候,有时,因为词语中的某个字我们不理解,因此就没法准确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这时,我们就要想办法理解关键字的意思。比如“狐假虎威”这个词语,如果不准确理解“假”的意思,整个词语就不能准确解释。那么,“假”这个关键字我们该怎样来理解呢?我们最好能请教一下字典这个老师。字典中关于“假”的意思有好多个: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跟“真”相反;借用,利用;据理推断,有待验证的……那么我们该选择哪一个义项呢?想想那个寓言故事,我们就会觉得应该理解为“借用、利用”。“假”字理解了,再用顾名思义的方法,狐假虎威的意思就理解了。●找近义词优秀的作者为了使文章的语言活泼而富有文采,某个意思往往不用常见的词语来表达,而选用一个比较书面化的词语。解释这类词语,我们可以采用找近义词的方法。例如,有一篇介绍未来海洋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潮汐发电站、海水温差发电站的建立,将会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而又价格低廉的电力。”其中的“低廉”怎样理解呢?我们就可以找它的近义词“便宜”来解释。近义词怎么找?第一,要读词语所在的句子;第二,可以用你头脑中的近义词替代那个词语试着读读那句话,如果句子意思不变,你就可以确定那个近义词可以解释这个词语。 推荐三种方法: 1、联系上下文或许我们的语文老师经常跟我们说起理解文章的一个注意点: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实,这里就告诉了我们解释词语的一个方法,那就是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有时,我们对于比较陌生的词语,或者只能意会那个词语的意思却说不出来,我们不妨到上下文去找找这个词语的意思。比如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有这样一个词语:飞来横祸,这个词语该怎样理解呢?在上下文中找一找,我们发现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词:“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这就是降临到司马迁头上的“飞来横祸”。 2、理解关键字在用“顾名思义”这种方法解释词语的时候,有时,因为词语中的某个字我们不理解,因此就没法准确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这时,我们就要想办法理解关键字的意思。比如“狐假虎威”这个词语,如果不准确理解“假”的意思,整个词语就不能准确解释。那么,“假”这个关键字我们该怎样来理解呢?我们最好能请教一下字典这个老师。字典中关于“假”的意思有好多个: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跟“真”相反;借用,利用;据理推断,有待验证的……那么我们该选择哪一个义项呢?想想那个寓言故事,我们就会觉得应该理解为“借用、利用”。“假”字理解了,再用顾名思义的方法,狐假虎威的意思就理解了。 3、联系生活实际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理解“络绎不绝”,我们不妨想想节日里商业街上的情景;理解“体贴入微”,我们不妨想想关心我们的长辈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理解“同心协力”,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1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 第一讲、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技法指导】 要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我们往往需要借助一些重点词语来体会。那我如何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呢? 1.联系上下文词句的字面义来理解词语意思。有的词语,前面或后面的句子已经充分地表达了它的意思,我们只要从这个词语的上下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去理解提炼就可以。如《草原》一课中的“洒脱”一词。它出现在句子“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中,我们联系下文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就能理解“洒脱”的意思是“不拘束”。 2.联系语境,结合词语的感情色彩来理解词语意思。如《窃读记》中的贪婪”一词。这个词语一般情况下是贬义词,形容非常贪心,但在本文中我们就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贪婪”岀现在“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个句子中,通过本段的阅读我们知道这是形容作者非常急切地读书,从而表现了她非常喜欢看书。 3.近义词替代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些词语的意思我们可以直接用近义词来解释,也就是把它的一个近义词放进文句中,看看有没有改变原句的意思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一句中的“腼腆”一词,我们就可以直接用它的近义词“害羞”来解释。 4.组词理解词语的含义。有的词语,我们可以直接用这个词语中的每个字去组词,然后通过所组的词语去理解它的含义。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我敬仰我的父亲”一句中的“敬仰”一词,就可以分别用“敬”和“仰”去组成“尊敬”“仰慕”这两个词语,这两个词语就可以解释“敬仰”的意思。 【典例分析】 童年趣事 每个人都有童年,而童年趣事就像海边那各色各样的贝壳,在海水的陪伴下闪闪发光,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光彩,数都数不完。而至今,我的手上还握着那一枚最闪亮的贝壳,那也正是我最难忘的一件童年趣事。 记得小时候,我家院子里有一棵在我出生时种的橘树。我经常拿小刀在树千上刻个记号,天天去测量自己是否长高。看着一条条横线,我真盼望快快长高。有一天,我忽然发现自已比那记号矮了。天啊难道我倒着长了?我心里害怕极了,连忙跑去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别的小伙伴都长高了,我却变矮了?”妈妈忙放下身边的活,把我抱到椅子上问:“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忙跳下椅子,拉住妈妈的手,把她拉到院子里,指着橘树说:“我天天用小刀在树上刻下我的身高,可是我今天来刻却发现自己的头顶在以前刻的橫线下面了我边说边在树上指岀那两条横线。妈妈听了我的话,又看了看树,沉默了大约半分钟后就莫名其妙地大笑起来,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出来了。过了许久妈妈才拍了拍我的头说:“傻瓜,不是你变矮了,是树长高了,以后可别做这种傻事了”我恍然大悟,原来

宪法 -名词解释

第一章宪法总论 1.成文宪法:是指在一个国家中由一个或几个宪法性文件构成的有统一法典形式的宪法。成文宪法是宪法规范赖以存在的主要形式,它的特点是宪法规范的特点明确、集中以及方便了解等。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宪法是成文宪法。 2.不成文宪法:是指在一个国家中不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而散见于多种法律文书、宪法判例和宪法习惯的宪法。英国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国家。 3.刚性宪法:是指制定、修改、解释的程序不同于一般的普通法律,具有特殊严格的要求,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美国宪法属于典型的刚性宪法。 4.柔性宪法:是指无论是制定、修改、解释程序还是法律效力都与一般的普通法律一样的宪法。英国宪法属于典型的柔性宪法。 5.宪法修正案:是指在不触动宪法原文的情况下,把依照特定程序通过的修正内容按前后顺序分条附于宪法原文之后。 6.宪法解释:是指宪法制定者或者是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或其他特定的主体根据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对已经存在并且正在生效的宪法规范的含义、界限及其相互关系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宪法解释既是使宪法规范适应社会实际的一种方法,也是保障宪法实施的手段和措施。 7.宪法习惯:是由依照宪法规定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职权的国家机关在实施宪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习惯,这些行为习惯与实施宪法的活动密切相关,经过长期的实践成为实施宪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8.宪法判例:是指宪法条文无明确规定,而由司法机关在审判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宪法效力的判例,宪法判例一般产生于实行不成文宪法的国家。 9.宪法结构:是指单一宪法文件的成文宪法在内容上的体系和安排,实际上是指宪法内容的相互关系及其外在表现形式。宪法结构有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之分。内部结构是构成宪法的若干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外部结构是指宪法与其他要素在组成更大社会系统中的相互关系。我国的宪法由序言、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国歌五个部分组成。 10.宪法修改:是宪法制定者或者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宪法修改权的国家机关或其他特定的主体对宪法规范中不符合宪法制定者利益的内容加以变更的宪法创制活动。 11.宪法监督:是宪法制定者通过一定的制度和程序对依据宪法规定有权解释宪法、修改宪法和实施宪法的特定主体所进行的宪法解释、宪法修改和宪法实施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所进行的监督活动,其目的旨在使宪法的规定准确实施和完全实现,从而实现宪法制定者的立宪目的。包括人民监督、立法机关的宪法监督、国家元首的宪法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宪法监督。字串6 12.最高代表机关审查制:是指由作为民意代表的立法机关,抽象的审查宪法行为是否违反宪法的制度。历史上最早由英国实行。 13.司法审查制:是指由普通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具体附带地就适用于该案件的法律的合宪性进行审查的制度。司法审查制度由美国自1803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创立。 14.宪法法院审查制:是指在国家机构中设立专门保障宪法秩序的宪法法院以抽象的原则审查为主,附带的案件审查为辅的方式审查法律文件等是否符合宪法的制度,代表国为德国。15.宪法关系:是指根据一定的宪法规范,在宪法主体之间产生的、以宪法中的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政治关系,是立宪社会最基本政治秩序在宪法上的表现。宪法关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国内各民族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组织之间的关系、国家与政党之间的关系、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我国的国家制度 1.共和制:为较多的资产阶级国家所采取的政体。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实际上和形式上都不

理解词语含义与句子含义

:理解词语含义与句子含义

————————————————————————————————作者:————————————————————————————————日期: 2

理解词语含义及句子含义 导入:如果将一篇精彩的文章比作一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树上生机勃勃的绿叶。有了词语的“绿叶”,大树才有其蓬勃的生命;同样,只有与树枝、枝干紧紧相连,词语的绿叶才能闪烁生命的光彩。因此,所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叶”与文章的“枝、干”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从而准确地把握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具体地说,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 一、重要词语的含义 一般地说,散文中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所谓文中含义,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词语的上下文,即通常所说的“语境”。常见的词语含义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主旨;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 (3)特殊指代(远指、近指);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词性活用)。 答题思路: (一)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个好的写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语。因此,当我们剖析一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想想这个词语是否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2008-03-14 22:49名词解释: 1 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 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 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公共权力: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4 政治权利: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5 个人利益:是指从公民个人角度出发,基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基础之上,源于人们生理、心理需求的物质及精神需要。/ 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 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团体利益:就是出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人们在维护各自利益的基础上结成的共同利益。 7 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权利:是指某人或某一群体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或正当性。 8 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 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 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立宪君主制:也称君主立宪制。在实行这种政体制度的国家,君主名义上为国家元首,是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实际上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政府等机关的限制。 11 共和制: 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的,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 12 议会共和制: 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由会议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都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的国家元首.政府由会议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和政党盟组成,并对会议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会议,重新选举

理解词语的意思

第一课——理解词语的意思 1.学会查字典法、联系上下文法、分解组合法、换此法、词义隐身法等五种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2.准确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从而理解句意、文意。 下面这段话中有很多的“意思”,你都理解他们的意思吗? “意思”真有意思 丁丁:你这人真有意思,怎么到现在才来? 冬冬:刚才我看见天有下雨的意思,所以晚来了一会儿,对不起! 丁丁:说句“对不起”就行了?你得意思意思。 冬冬:你怎么好意思?我不就晚来了一会吗?你说这话就没意思了。 丁丁:我的意思你还不明白?不过让你来点小意思罢了。 冬冬:那我请你看电影《有意思的小熊》。 丁丁:噢,这部电影讲什么意思? 冬冬:不好意思,我也没看过这部电影。 提示:“真有意思”中得“意思”是情趣、趣味的含义,“真有意思”就是真有趣;“有下雨的意思”中的“意思”是某种趋向或苗头的含义,“有下雨的意思”就是有下雨的迹象;“意思意思”中的“意思”中的“意思”是表示一点心意的含义,“意思意思”就是答谢他人;“好意思”表示讽刺;“没有意思”是没趣;“我的意思”中的“意思”表示意见、愿望,是“我的想法”的含义;“小意思”是表示没问题或不成问题;“什么意思”是表示疑惑;“不好意思”是婉转地表示歉意。 聪明的同学,一个“意思”竟然有这么多的含义,很有意思吧?你还知道“意思”的其他含义吗? 文章是有一个个句子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句子又是由一个个词语组成。要想读懂一篇文章,首先就得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读懂每一句话。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怎么样理解词语的意思。 1.查字典法 有些词有好几种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得意思也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比较这个词的几种意思哪种意思最合适就选哪一条。所以,查字典是理解词义很好的方法。我们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要多查一查字典或词典。 用查字典法理解词语要注意把解释的词条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中去,这样才能知道词语的准确含义。 例如“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中的“素”子是个难理解的词语,我们通过查字典可以知道“素”有一下几种解释:①本色、白色;②本来的、原有的;③颜色单纯、不华丽;④平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一、所谓“重点词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 二是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三是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 四是在文章结构上起独特作用的词语。 五是有比喻、反语、仿词等修辞意义的词语 二、所谓“文中”主要包含两种含义: 一是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树立整体阅读观念;二是指具体词语的“上下文”。 三、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主要有四种: (1)理解与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字面义;(2)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派生出的新义; (3)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指代义;(4)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殊隐含义; 四、理解在文中的作用指: 指词语在修辞、结构、和突出中心方面的作用。核心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 五、方法总结 1、整体感知是前提,局部揣摩是重点,“前后联系”是要点。 2、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3、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4、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联系上下文,注意细节描写,抓住中心句、中心段落来理解。 5、代词的指代义,须紧扣上下文,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 六、答题模式: 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2.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答题格式: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变成……,与事实不符。 3.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格式: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这些词与上文是——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4、动词、形容词的赏析(记叙文) 答题套路:“XX”、“XX”等词用得好,它把“……”(动作或形态,根据文章内容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它(以动写静,化静为动……)使之具有(人格化,形象生动)……(根据内容情况写) 例句:文章中“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中“肥胖”、“轻捷”等形容词用得好,“肥胖”形象地写出了黄蜂的形态,“轻捷”既写出了“叫天子”的形态,又写出了它灵敏的动作特征,这样使文章描写更生动形象。 多说一两句话麦父

逻辑学

一、下列划横线词项是集体词项还是非集体。 1、北京人环保意识很强。(集体词项) 2、北京人是首都公民,应当维护首都形象。(非集体词项) 3、青年人都要保持潮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集体词项) 4、我们的朋友遍天下。(集体词项) 二、下列定义正确么?为什么 1、天文学就是研究太阳系的科学。不正确,犯有“定义过窄”的错误。定义项“研究太 阳系的科学”比被定义项“天文学”外延小。 2、隐私案件是涉及有隐私内容的案件。不正确,犯有“同语反复”的错误。 3、集体主义者就是没有自由散漫作风的人。不正确,定义项是负词项:“没有自由散漫 作风的人”。 三、从划分和词项外延关系看,下列语句中词项的关系存在什么问题? 1、鸡、鸭、鹅、兔等家禽在宰杀后4至6小时烹调,味道较好。划分多出子项,兔子不 是家禽。 2、这次歌咏比赛共分四个组:专业组、业余组、青年组和老年组。划分的标准不一,并 且子项相容。 四、根据命题间的对当关系,选择相应的真命题来驳斥下列假命题。 1、价格昂贵的商品都是质量好的商品。有的价格昂贵的商品不是质量好的商品 2、有些犯罪行为不是违法行为。所有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五、根据直言命题推理规则,判定下列推理是否有效。 1、由“所有的侵略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推出“所有非侵略战争都是正义的”。推理无效。 其过程是SAP 2、由“我班的同学都精通电脑”推出“不精通电脑的就不是我班的同学。” 3、由“有些教师是高级知识分子”推出“有些高级知识分子不是非教师”。 六、分析下列三段论结构:1、指出它们的大、小前提和结论,大、小项和中项;2、写出它 们的逻辑形式,说明是第几格?什么式?3、用三段论规则检验它们是否是形式有效的推理。 1、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围城》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所以,《围 城》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第二格AAA式。无效,违反三段论规则1和第2格“前提中必有一否定;结论必否定”规则 2、科学是对客观世界作出正确反映的理论,而对客观世界作出正确反映的理论不是神学, 所以,神学不是科学。第四格AEE式。有效 3、药品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的,药品是商品,所以,有些商品是直接关系到人民 的生命健康的。第三格AAI式。有效 七、补充下列三段论中的省略部分,并说明推理形式是否有效,前提是否真实。 1、他又不当翻译,何必那么刻苦学习外语。省略大前提“当翻译的要刻苦学习外语”, 此三段论前提真实,但违反“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规则,犯了大项扩大的错误,所以,该三段论推理形式非有效。 2、学术论文都需要遵守逻辑规范,理论文章都是学术论文。省略结论“理论文章也需要 遵守逻辑规范”,该三段论推理形式有效。 3、拖欠租金是违约行为,因此,是要承担违约责任的。省略大前提“违约行为是要承担 违约责任的”,该三段论推理形式有效。 4、每一位选手都希望拿到金牌,我也不例外。省略小前提“我也是一个选手”,该三段 论推理形式有效。

宪法的定义(精)

宪法的定义 什么是宪法,这在我国公法学界居然是一个没有共识性答案的问题。02年蔡定剑作《什么是宪法》一文,下结论说宪法只该规定国家的政权结构和公民的权利,有着发现皇帝新装的新鲜感和成就感。后来有张千帆对宪法只应规定公民权利不应规定公民义务的力证,以及王世涛关于宪法对公民义务的规定并不僭越的反驳文字。宪法是一个国家内各阶级政治力量的对比、以及宪法是民主国家治国的总章程,这些历来在我国宪法学中被传授的观念,竟是无知觉地被丢进了回收站。 必须对本科大一的学生说清楚这些问题。 本文是我对自己的教案的一个简单的整理。 一、宪法词义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探究宪法一词在中文里的传统用法没有意义。宪法是一个纯粹的外来语汇,其拉丁文为constitutio,英文则为constitution.Constitution是多义词,也就不只有一种翻译法。 美国的约瑟夫?威勒的The Constitution of Europe一书,中译本名为“欧洲宪政”。威勒在他的书中一开始就交待:“英文辞典中有关 ‘constitution’一词的含义有多种,所有这些定义都与我们的研究有关”。 约瑟夫?威勒列举的关于constitution的含义是:1. 事物构成或组成的方式,即构成和构造;2. 构建的行为或过程,即确立;3. 机体的体质,如力量、健康等等;4. 治理一个民族、国家、公司或其他类似组织的基本原则体系。5. 体现这些基本原则的文件。我们常常将宪法意指一些书面的文件。但这只是威勒所言的constitution的最后一种意义。 这五种含义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第一种和第二种、第四种和第五种的亲缘性是一望可知的,而任何组织的有效治理,总与该组织的决策机构的构成、该组织的决策机构行使权力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密不可分。任何组织的机体的体质是否强健,端在于组织的构成和组成方式、以及治理这一组织的原则体系是否合理。——由于宪法往往使人单纯地联想到一份或多份纸质的文件,因此,译者将The Constitution of Europe不是翻译成欧洲宪法而是翻译成欧洲宪政,实在是明智之举。 Constitution这个词,即使它作为体现基本原则的文件的意义上,我们也看不出它是近代的产物。可以说任何的政治组织、特别是国家,都必然具有constitution,也就是说有宪法。在近代,人们在宪法一词上附丽了很多的价值内涵,这其中最显著的是法国人权宣言所言的无权力分立和人权保障则无宪法的断语。只有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才可以断言,某些类型的社会不存在宪法。 Constitution的动词形式是constitute.在谈到宪法时,我们应该注意宪法是一个构成性的、动态的过程。它不光指作为文件的宪法。 二、作为最高法的宪法 将constitution译为宪法,很容易使人们在潜意识里将宪法与一般性法律混同。在拉丁语中,法律的词根有lex和ius,英文中对应的law和justice,法文和德文中都有相应的词汇。在这一组单词中,前者是作为意志表述的法

怎样理解词语意思

1.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根据要求,在具体语言环境中选用合适的词表情达意。 3.能对某个词运用的好或差进行评价。 如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联系上下文,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例如: 谈起读书,人们都希望有个安静的环境,但这又谈何容易!在读到明人李乐句“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时,我好象立即受到一种启迪,悟到关键在自我调整。调整好了,即使身处闹市通衢,不也像没有“五浊”干扰的可独享读书之乐的深山古寺一样了吗? 画线句子中“调整”指( ) A .调整好读书的环境 B .调整好读书的心境 C .调整好心情和环境 D .调整好读书的情趣 二、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含义。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段落,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特定含义。 例如: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思一样吗?结合特定句子,分析词语含义。 ①挑山工挑着沉重.. 的担子,却比游人走得快。 ②这件事使他的心情变得沉重.. 起来。 ③他心潮澎湃,准备担起上级交给的这付沉重.. 的担子。 三、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词语意思。 本课目标剖析 知识点拨 理解词语意思,领会文字魅力

例如: 《为了忘却的记念》:“夜正长,路. 也正长。……”句中的“路”的含义是什么? 分析: 抓住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针对性,才能理解“路”是指与反动派作斗争的路,是指争取光明和真理的路。 四、注意感情色彩,明了词语意义。 很多词语富含感情色彩,但词语的感情色彩不是固定的,带什么感情色彩,常常取决于它所处的语言环境。 例如: 《我的老师》一文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狡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分析:“狡猾”一词,本指诡诈不可信,狡诈刁钻,本是贬义词,在这里是一种风趣的 说法,用作褒义,是淘气而机灵的意思。 五、结合修辞手法,理解词语意义。 理解“重要词语”,一定要弄清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以及色彩义(褒贬互换)等等。需要提醒的是,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确保理解到位。 例如: 《故乡》中“我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一句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的苦闷所在,也是文章要揭示的主题所在。 最后需特别指出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总体上把握语境,切不可脱离语境。另外就是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 (一)傅雷家书 经典精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