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理学导论-徐永康 考研笔记

法理学导论-徐永康 考研笔记

法理学导论-徐永康 考研笔记
法理学导论-徐永康 考研笔记

第一章法的概念

法的特征:

1、国家创制性。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来源于国家,法律与国家权力之间有着

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2、特殊规范性。法律由法律规范构成的,是一种行为规范,并且有独特严密的逻辑结构(假

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3、普遍适用性。法律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社会规范,

4、国家强制性。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法的本质:

法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的属性:

国家意志性(法是国家意志的表现)

阶级性(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意志)

物质制约性(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该阶级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第二章法的作用和法律价值

法律的作用包括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两部分。

法的规范作用:

1、指引作用,指法律为本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标准和模式,引导人们选择合法的行为方式,

也可以预测到自己在某种情况下应选择何种行为方式。指引有个别指引和规范指引两种,个别指引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指示就特定的人和情况进行引导,规范指引是通过一个一般的规则就同类的人和情况进行引导。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它对人们行为的指引一般是规范指引。

2、预测作用,指根据法律的规定,人们可以预先推测出,在特定情况下别人将会如何行为

以及自己应该如何行为。

3、评价作用,指法律作为一种行为准则,是判断衡量他人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尺度和标准。

4、保护作用,指法律对合法行为的有效性予以确认,保障行为人享有基于合法行为应获得

的利益。

5、强制作用,指法律对违法行为的有效性予以否定,并对违法者进行惩罚和制裁。

6、教育作用,指法律在对一般人的行为进行指引,预测,评价,保护和强制的过程中,直

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并进而影响到人们未来的行为选择。

法的社会作用:

1、阶级统治作用:法律通过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以维护通知阶级的统治地位。主要表

现为,法律通过对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调整,维护统治阶级在以上领域的统治地位。

2、社会管理作用,法律通过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以管理一般的社会公共事务,如维护

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秩序,促进社会整体发展,提供一般的社会保障等等。

法的局限:

1、法律只能调整人的外部行为,而不应涉及人的思想

2、法律只能调整人的某些行为,而非全部行为

3、法律有其固有的不周延性

4、法律不可能平等的保护每一种利益

5、法律追求形式合理性,可能牺牲实质合理性

6、法律的运行需要辅助条件

法律价值:指法律能够满足人类、社会、国家的需要,这种主客体的需要与满足关系就是法律价值。

法律与自由的关系:

1、法律应该体现自由,法律作为规定人们如何人行为的规则体系,提供着调整人们行为和进行社会交往的某种框架,为人们的自由提供了模式。法律必须由人民意志所创立并同人民意志一同产生,真正体现人民自由。

2、通过法律实现自由,自由之实现部分取决于宪法和法律的性质和规定,部分取决于法律实施,后者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自由地实现。

3、法律限制自由,法律在实质上市对自由的保护,但又是限制自由的工具,这些限制是必要的。

法律和正义

1、法律意味着对任意暴力的限制,这是正义的主要内容。

2、正义对法律进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法律也是实现正义的重要手段。

法律与秩序

法律与秩序的关系相当密切,秩序是法律最基本的价值,也是人类活动最基本的前提。

第三章法的起源和发展

法的产生的标志是:

国家的产生,权力和义务的分离,诉讼和审判的出现。法的发展是社会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法的发展有质变和量变之分,法的量变是非本质的发展变化,法的质变是本质的发展变化。法的历史类型是按照法的阶级本质和它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对法律所做的基本分类。法的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表现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以社会革命为条件的规律,不断进步的规律,法的继承的规律。

资本主义法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原则: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维护民主法治,维护人权,实行法治的原则。

第四章法系的一般理论

法系:由若干国家和特定地区具有某种共性或共同传统的法律体系的总称。

世界上公认的法系有五种:

东方法律文明中包括中华法系,印度法系,和伊斯兰法系,西方法律文明中包括大陆法系和

普通法系。

民法系和普通法系的区别:

1、法律渊源方面的差异,制定法是民法法系的主要法律渊源,普通法系国家,判例法和制定法是主要的法律渊源。

2、法律分类方面的差异,民法法系国家讲法律分为公法和私法,普通法系国家却分为普通法与衡平法,实体法与程序法。

3、法典化方面的区别,民法法系国家一般在传统上实行法典化,而普通法系国家一般不实行法典化。

4、法律概念,术语上的差异。

5、适用法律技术方面的差异,民法法系国家一般实行演绎推理,而普通法系国家一般是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相结合。

6、法律发展方式上的差异,民法法系国家的法官只能依法办案,没有创制法律的权力,而普通法系国家法官可以造法。

7、诉讼程序的差异,民法法系采用的是纠问式诉讼,普通法系国家采用的是对抗式诉讼。

法律文化:法律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法的精神内核,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积淀下来的支配法律实践活动的群体性法律价值观,以及这种价值观被社会化的过程和方式。

法律文化的特征:法律文化的核心是法律价值观以及这种价值观被社会化的过程和方法。法律文化产生并体现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法律实践活动中,反过来也支配着法的运行过程与法的变迁。法律文化具有群体性。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法律文化通常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积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法律文化的分类:

1以法律文化的权利观和义务观为标准,可以将从古到今的各种法律文化分为义务本为模式和权利本位模式两类。

2以东西方法律文化在法律价值观上的差别为依据,可以讲法律文化分为东方型法律文化与西方型法律文化两类。

3以法律规范的内容所依据的总体精神为标准,可以将法律文化划分为宗教主义型,伦理主义型,现实主义型三种法律文化。

4以产生,实现法律规范的基本程序和方式为标准,可以将法律文化分为成文法型,判例法型和混合法型法律文化。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1、重视道德教化在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方面的作用。

2、主张人的因素在法律的执行和适用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3、重视调节在解决一般纠纷中的作用。

4、强调执法,司法官员应具有公正廉明,刚正不阿的品质。

第五章法律移植与法制现代化

法律移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吸纳到自己的法律体系之中,并予以贯彻实施的活动等。

法律移植的类型:

1、相同类型国家之间法律的融合和趋同。

2、落后或后发展的国家移植先进或发达国家的法律。

3、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法律移植。

4、区域性或世界性的法律趋同。

法律移植的内容从横向上来看可分为法理或法律意识,法律制度的移植,法律规范的移植。纵向上来看法律移植的内容可分为立法移植和司法移植。

法律移植的必要性:

1、法律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人类文明的标识,人类文明成果的共同性决定了法律移植的必

然性和必要性。

2、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基本特征决定了法律移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3、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决定了法律移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法律移植的注意问题:

首先,在法律移植时,既要对被移植的法律制度的人文背景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又要对本国法律文化的兼容性作科学和真实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理性的选择。

其次,在法律移植时要注意移植对象的先进性。

最后,在法律移植时,必须对本国法律的运行过程和运行状况,尤其对组织法律运行的机构进行必要的机理调适。

法制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和社会伴随着社会的转型而相应地由后进的传统型法制向现代型法制转化的连续性的发展过程。

法制现代化的目标:法律规范体系的现代化,法律组织机构的现代化,法律设施的现代化,法律意识的现代化。

法律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法律与道德的必然联系,借以确立法律的价值基础。

其次,作为一种信念伦理,传统中国法律是一种特别注重秩序的理性主义。

最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惯性机制,影响着当代社会法律发展的各个领域。总之,我国的法制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国本土资源,与我国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创建其独立品格,方能是一种永久性的,成功有效的法制现代化。

第六章依法治国理论

法治:在观念形态上,法治是建立在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宪政基础上的立国,治国的思想理论或原则。在制度层面上,法治是以法制为载体的一整套制度和原则的体现,其中包括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司法独立,权力监督和制约,正当的法律程序等,在运行形态上,法治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全过程和运行机制。

依法治国:就是要求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求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

及全体公民在宪法和法律内活动,使人民的意志在行使过程和最终目的上都得以实现,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法治和民主的关系:

1、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民主是法治产生的前提,民主决定了法治的性质,民主是法

治的力量源泉。

2、法治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法治是民主的确认形式,法治是民主的实现方式,法治是民

主的可靠保障。

3、民主与法治相统一。民主与法治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民主是有法治保障的民主,

法治是以民主为内容的法治。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法治的基本原则:民主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平等性原则,统一性原则。

法治的生成条件:

1、商品经济的发展

2、市民社会的发育

3、多元,民主政体的存在

4、自然法观念的建立

5、法律的相对独立发展

法治实现的驱动模式:

1、政府主导型法治驱动模式

2、社会演进型法治驱动模式

3、政府社会互动型法治驱动模式

第七章法律与社会现象的关系

法律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对法律有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决定法律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经济基础决定法律的性质和内容。法律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确认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限制削弱和扫除不利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

法律和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法律有决定作用,生产力对法律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法律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市场经济的法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确认市场主体资格的法律制度。

2、充分尊重和保护财产权的法律制度。

3、维护合同自由的法律制度。

4、宏观调控法律制度。

5、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法律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体现在以下:

1、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丰富和完善了法律的内容。

2、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刻的影响了法律的运行机制。

3、科学技术的发展向传统法律观念和法律思想提出了新的挑战。

4、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法学研究方法取得了根本性的突破。

5、法律对科学技术活动有组织和管理作用。

6、法律对科学技术发展有推动和促进作用。

7、法律对科学技术成果的使用和推广有保证和促进作用。

8、法律对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有抵制和防范作用。

法律与政治的关系:

1、法律在内容上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

2、法律始终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政治

3、政治的发展变化直接导致法律的发展变化

4、政治斗争原则上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

5、政治权力的划分和行使必须有法律依据

6、各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法律和政策的区别有哪些?

1、两者的意志属性不同。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政策是政党意志的体现。

2、两者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一般比较明确具体,形式上表现为规范性法律文件。

而政策比较原则抽象,形式上表现为党内文件。

3、两者调整的范围不同。

4、两者的稳定性程度不同。法律的稳定性较强,政策的稳定性相对法律要低。

5、两者的实施方式不同,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政策虽然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没

有国家强制性。

中国共产党法律与政策的相互作用:

1、从法律的制定来看,党的政策是制定法律的依据。

2、从法律的实施来看,党的政策对法律的贯彻执行有指导作用。

3、从政策的制定来看,政策的出台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4、从政策的实施来看,贯彻执行政策的活动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1、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法律的产生晚与道德。道德的产生是与人类社会同步形成的。

2、形成的方式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道德则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发

形成的。

3、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表现为规范性法律文件。道德没有特定的表现

形式。

4、调整范围不同。道德的调整范围要比法律广泛的很多。

5、作用的侧重点不同。法律主要作用于人的外部行为。道德则主要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

6、实施的方式不同。法律在实施上具有国家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道德在实施

上也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没有国家强制性。

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作用:

1、道德对法律的创制具有指导作用。

2、道德对法律的实施具有保障作用。

3、道德对法律的漏洞具有弥补作用。

4、通过立法,赋予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以法律强制力。

5、通过法律实施活动,可以弘扬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

第八章法的创制

法的创制:又称立法,通常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补充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专门活动。

法的创制具有以下特征:

1、法的创制是有特定国家机关进行的活动。

2、法的创制是一定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职权进行的活动。

3、法的创制是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4、法的创制是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

5、法的创制是制定、修改、补充和废止法律活动。

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也是指导立法的基本原则。

2、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性指立法必须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法

的社会主义本质,法的社会主义原则和民主原则不动摇。所谓法的灵活性是指在立法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事而制宜,选择不同的法律调整手段和法律机制来调控社会。

3、总结经验和科学预见相结合。

4、稳定性,变动性和连续性相结合。法的稳定性是指法律一经公布和生效,就应该在一定

时期保持不变,而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动。法的变动性指当法律不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实践和客观情况时。必须适时加以改变。所谓连续性是指法律不能随意中断。

立法体制:关于一国立法机关设置及其权限划分的体系和制度,它包括哪些国家机关享有哪些范围内的立法权。

我国的立法体制框架: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2)国务院的立法权(职权性立法权执行性立法权授权性立法权)。

(3)中央军委的立法权。

(4)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立法权。

(5)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

(6)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权。

综上所述,我国实行的是一元两级多层次的立法体制。所谓一元就是指我国的立法体制是一体化的,统一的。所谓两级是指我国立法体制分为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两个立法权等级。所谓多层次指中央和地方立法可分为若干层次。

立法程序:指一定的国家机关在创制,修改,补充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法。

我国现行的立法程序:

1、提出法律议案。提出法律议案是指享有立法提案权的机构或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向立

法机关提出的关于创制,修改,补充或废止某项法律的动议。

2、审议法律草案。审议法律草案是指立法机关对列入议程的立法议案所涉及的法律草案进

行正式的审查和讨论。

3、表决和通过法律草案。指立法机关对经过审议的法律草案以一定的方式表示最终的态度,

即由立法机关的组成人员最后对法律草案表示赞成还是不赞成或弃权的态度。

4、公布法律。指立法机关或国家元首将已经获得通过的法律以一定的方式予以正式公布。

第九章法的要素

法的要素:是指彼此相互联系,互相作用从而构成完整的法的系统的各种元素。法的要素包括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

法律规则:视具体规定人们权利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是法律的要素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内容。

法律规则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法律规则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必然反映国家意志。社会规范一般不反应国家意志。任何社会规范都有一定的强制性,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其他社会规范不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规范有普遍约束力,而其他社会规范约束有限。法律规则有特殊的逻辑和内容,其他社会规范则没有这么鲜明的逻辑结构。

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者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的基本性原理和重要准则的综合体。主要分类有,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法律原则和规则的区别:

1、在内容上,法律规则的规定是明确具体的,着眼于共性。法律原则着眼点不仅限于行为

及其条件的共性,还关注个性。

2、在适用范围上,法律规则适用某一类的行为,而法律原则对于人们的行为及其条件有更

大的覆盖性和抽象性。

3、在适用方式上,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而法律原则则不

是按照“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

在法的创制和实施过程中,法律原则的重要作用:

1、法律原则维护者法律体系的协调一致,法律原则是法律的灵魂,是整个法律制度的理论

基础。

2、法律原则指导人们正确运用法律和遵守法律。

3、法律原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法律漏洞。

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法律现象或法律事实加以描述、概括的概念。

法律规则的结构:

(一)假定条件:指法律规则中有关适用该规则的条件和情况的部分。包括两个方面,法律规则的适用条件和行为主体的行为条件。

(二)行为模式: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如何具体行为的部分。可为模式,应为模式,勿为模式。

(三)法律后果: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在做出符合或不符合行为模式的要求对应承担相应结果的部分,是法律规则对人们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的态度。

法律规则的种类:

1、授权性规则(人们有权作一定行为或不作一定行为的规则)和义务性规则(内容上规定

人们的法律义务,人们应当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规则)。

2、确定性规则(内容本已明确肯定,无需在援引或参照其他规则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则)

委托性规则(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准用性规则(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的具体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内容的规则)

3、强行性规则(指内容规定具有强制性质,不允许人们随便加以更改的法律规则)任意性

规则(任意性规则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或协商确定为与不为以及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规则)

4、权利独立规则(指仅规定某一权利或某一义务的法律规则)权利复合规则(指规定某一

行为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法律规则)

5、调整性规则(执行法的调整职能,它规定了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则)保护性

规则(执行法的保护职能,它是规定了对不合法行为进行制裁的规则)

6、确认性规则(在法律调整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方式进行评价,通过授予法律权利

和设定法律义务对该行为予以确认并加以调整的规则)构成性规则(以该规则的规定作为产生特定行为的前提条件)

第十章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由国家法定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的法的各种表现形式。

我国法律渊源的特点和种类:

特点:我国法律的渊源主要是成文法,其中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占主导地位,习惯法只是在个别情况下经国家认可才被认为是法律的一种渊源,我国除香港特别行政区外,判例一般不作为法的渊源。

种类: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特别行政区法、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法的一般分类:

1、按照法的创制方式和表达形式为标准进行分类,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2、按照规定内容的不同为标准进行分类,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3、根据法的地位,效力,内容和制定主体,程序的不同为标准进行分类,分为根本法和普

通法。

4、按照法的适用范围不同进行分类,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

5、按照法的创制主体和适用主体的不同进行分类,分为国内法和国际法。

法的特殊分类:

1、公法和私法

2、普通法和衡平法

3、联邦法和联邦成员法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属于法的各种渊源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必须有一个统一格式和标准,以便使一个国家的法虽因制定主体和效力的不同而各具形式,但能够相互联系,协调一致,最终形成统一的整体。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指对已经制定、颁布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根据一定的要求和规则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形式规范,内容协调的成文法系统。方法:法律汇编、法律编纂、法律清理。

法律汇编:指对现行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的目的或者标准进行分门别类,汇编成册的活动。

法律编纂: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全部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内部的加工整理使之成为一部系统化的新法典的活动。

法律清理:指有关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指定的或一定范围内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从体系,内容上进行审查,分析和整理,并作出继续适用,需要修改,补充或者废止决定的活动。

第十一章法律解释

法律解释:指在一定的法律适用场合,有权的国家机关或个人遵循法定的权限和程序,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法律文本所进行的阐释。

法律解释的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客观性原则

法律解释的主体具有普遍性,法律解释的对象是包含法律概念,法律原则,法律规范和立法意图的有国家权威性的公开的书面文本。

法律解释的方法: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原意解释、扩张解释、限缩解释、当然解释、目的解释、合宪性解释、比较法解释、社会学解释。

立法解释的框架是由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其他解释构成的。

法律推理:人们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前提得出某种法律结论的思维过程,包含形式推理技术和实质推理技术。

法律续造:当法律出现适用范围不确定、出现漏洞无规则可循,或者依照法律适用的结果出现矛盾和明显不合理的情形时,由法官以立法者的立场创制或运用法律进行价值补充、漏洞弥补或者利益衡量的活动。

第十二章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指讲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各个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在统一的统一体。

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

1、法律体系的统一性

2、法律体系的客观性

3、法律体系的层次性

4、法律体系的稳定性

在民法法系的法律理论中,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是一种基本的法律分类方法。这已经成为具有法典化传统的国家在建立其法律体系时所共同使用的结构,划分公私法的重要性在于,为国家的政治权利划定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从而达到限制国家权力,保护公民合法权利的目的,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既不属于公法也不属于私法的法律部门,使传统的公私法划分理论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因此我们在构建当代中国法律体系时,要超越传统的理论观点。

当代中国法律的基本结构:公法私法社会法三个部类构成的三元结构。

法律部门:根据一定的标准或原则对一国现行的所有法律规范进行分类而由同类法律规范组成的整体。其划分标准主要是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次要标准是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方法,此外还应该考虑到法律部门划分的平衡性,相对性和前瞻性。

我国的法律体系包括的法律部门有: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军事法刑法诉讼法。

第十三章法律实施

法律实施:法律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的贯彻执行。

法律实效:法律在社会生活中被执行,适用和遵守的实际效应和实际状况,即体现出法律实质上的效用或有效性。

法律效果:为了实现立法目的,价值和社会功能,通过法律实施达到调整人们实际行为和状态的客观效应和成果及其程度。

法律效益:法律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效用和利益。

执法及其特点:执法就是行政机关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特点:执法主体的特定性执法范围的广泛性执法过程的主动性和单向性执法内容的灵活性执法活动的国家强制性

执法体系:具有不同职权的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授权组织,为执法而构成的相互配合,相互分工的有机联系的系统。

执法主体:具备法律所赋予的执法资格,能独立实施执法权利承担执法责任的行政机关。包括以下几种: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行政机关依法授权或委托的组织

执法的原则:

1、依法行政原则。一切执法活动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严格按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越权

无效,违法要承担责任。

2、执法合理原则。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应当客观适度。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体现公平正

义的要求。执法行为必须符合法律的目的和宗旨,执法行为必须有合理动机,执法行为必须建立在正当考虑基础上,执法行为的内容和结果必须公正合理。

3、执法效率原则。行政机关在执法活动中,在一定的时期内执法总投入与执法总产出的比

率,即成本投入和效益产出的关系。首先要做到执法机构设置法定化,合理化。其次要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最后要实现执法方式程序的法定化。4、执法应急原则。行政机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取没有法律规定甚至在某些方面与法律相

抵触的行政行为,以满足保障国家安全和为何社会稳定的根本要求。

司法的定义及其特征:司法又称法的适用,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特征:

1、司法职权的特定性,司法职权的特定性指司法权只能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依照法定职权、程序来行使,具有国家权威性。

2、司法活动的专业性,参与司法活动的人员必须具备专门的理念、知识、技能,运用迪特

的语言,逻辑推理规律和职业技巧能力。

3、司法过程的程序性,司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具有严格的

程序性和合法性。

4、司法裁决的国家强制性,司法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实施的法律活动。

5、司法结果具有文书性,司法必须有适用法律的文书。

司法的基本阶段:

1、调查研究,分析案情,认定事实

2、确定适用的法律规则

3、作出法律决定

4、执行法律决定

5、监督检查

司法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公正合理

司法的基本原则:

1、司法公正原则,司法机关要依法公正的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偏不倚的裁判每个案件,

维护社会正义。

2、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国家司法权只能由国家司法机关统一行使,其他任何

组织和个人都无权行使此项权力。司法机关依照法律独立行使自己的司法权,只服从法律不受行政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的干涉,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时,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办事,裁判的基准只能是法律,而不是法官的主观意愿。

3、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4、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在审理一切案件时,都必须以案件的客观事实

作为定性定量处理的基点,而不能以主观臆断为根据。司法机关在审判案件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将法律作为处理案件的唯一标准和尺度。

5、司法责任的原则。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在职务活动中,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

的合法权益,造成一定后果应承担责任的制度。

守法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守法是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职人员以及广大公民都必须自觉遵守法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依法享有法定权利,履行法定义务。构成要素:守法主体守法范围守法内容

第十四章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去行为,必须服从法律。

法的效力位阶:法的效力的层次或等级,指一国法律体质中不同的法的渊源在效力方面的差别。

效力位阶确认原则:

1、宪法至上原则

2、等级序列原则

3、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原则

4、后法优于前法或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

5、成文法优先原则

6、国际法优于国内法原则

法对人效力的原则:属人主义属地主义保护主义结合主义

对人效力的法律规定:对中国公民的效力,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内一律适用我国法律,并且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对外国人的效力,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在中国领域内的,除法律另有规定以外,一律适用中国法律,另外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在中国领域之外的,如果侵害了我国国家和公民的权益,或与我国公民发生了法律交往,也可以适用我国法律。

对事效力的原则:事项法定原则完善设定原则一事不再理原则一事不二罚原则

对事效力的对象:对社会关系的效力对行为的效力

法的溯及力: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即新法颁布以后对其生效以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法的溯及力原则:从旧原则从新原则从轻原则从新兼从轻原则从旧兼从轻原则

发的空间效力包括域外效力和域内效力

第十五章权利与义务

法律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法律义务:是指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被动的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权利和义务在结构上的对立统一性。

2、权利和义务在总量上的守恒性。

3、权利和义务在功能上的互补性。

4、权利和义务在价值上的一致性。

人权:那些直接关系到人得以维护生存,从事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的最基本权利。

人权的法律保护:人权的国内法保护:人权的宪法体现,人权的立法规定,人权的司法保护。人权的国际法保护:人权保护在国际法上的体现,人权保护在国际司法上的运用。、

第十六章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而产生得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为内容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的特征:

1、法律调整性,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

2、国家意志性,法律关系是具有国家意志性的社会关系。

3、权利义务性,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4、国家强制性,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要素: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客体法律关系内容

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

种类: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国家

权利能力: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

已无能力:是法律所确认的,由法律关系主体能以自己的意志,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

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在法学上相应的成为权力客体和义务客体。

种类:物人精神产品行为结果国家权力

法律事实: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

分类:

1、行为和事实

2、确认式法律事实(只有当某种事实的存在得到肯定和确认以后,才能引起一定法律

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法律事实)和排除性法律事实(只有当某种事实的存在得到否定和排除以后,才能引起一定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

3、一次性作用的法律事实(短时间,一次性的存在并能产生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和

连续性作用的法律事实(长时间的,持续存在,呈现为一种状态的法律事实)

4、单一的法律事实(无须其他法律事实同时出现就能单独引起一种或者多种法律关系

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事实构成(某一个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同时需要多个法律所组成的系统)

第十七章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法律责任:由于实施了违法,违约行为或出现了某些法律事实而使责任主体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

法律责任的特征:

1、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时出现了违法,违约行为或某些法律事实。

2、应由责任主体承担法律责任。

3、责任主体承担的是否定性后果。

4、法律责任是国家机关依法追究的。

5、法律责任与权力,权利,义务关系密切。

法律责任的功能:

一、惩罚功能用处罚的方式使违法者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使其承担精神上的压力,来保护

法律确认的社会公共利益和主体的经济利益,维护社会秩序。

二、救济功能通过赔偿或者补偿的方式,把受到违法者,违约者侵害的事务或主体的权益恢

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恢复被侵犯的权利,补偿受到侵害者的损失。

三、预防功能通过是违法者,违约者承担法律责任的不利后果,使他们受到教育,并使其他

社会成员也受到教育,从而防止以后出现类似的违法,违约行为。

违法产生的原因:

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悬殊经济体制转轨,缺乏监督机制道德习惯滞后性

法律一是因素文化教育因素思想道德因素

违法行为的种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法律责任的种类:刑事责任民法责任行政责任违宪责任(细看p310)

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是指对因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法律规定而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认定、追究、归结以及减缓和免除的活动。

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责任法定原则,是法治原则在归责问题上的具体运用,它的基本要求为:作为一种否定性的法律后果,法律责任应当由法律规范预先规定: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发生后,应当按照事先规定的性质、范围、程度、期限、方式追究违法者、违约者或相关人的责任。责任法定原则的基本特点为法定性、合理性和明确性,即事先用成文的法律形式明确地规定法律责任,而且这种规定必须合理。

第二,责任平等原则,再确认和追究法律责任时,不能以责任主体的种族,民族,性别,职业,文化程度,财产状况,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应该一律平等的追究其法律责任。第三,责任与处罚相当原则,是公平观念在归责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其基本含义为法律责任的大小、处罚的轻重应与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的轻重相适应,做到“罪责均衡”、“罚当其罪”。内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①法律责任的性质与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的性质相适应。②法律责任的种类和轻重与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的具体情节相适应。③法律责任的轻重和种类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相适应。

第四,责任自负原则。每个人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地位,因此在归责问题上要求遵循责任自负原则。凡是实施了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的人,应当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负责,必须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同时,没有法律依据不能让没有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的人承担法律责任,国家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不得没有法律依据而追究与违法行为者或违约行为者虽有血缘等关系而无违法行为或违约事实的人的责任,防止株连或变相株连。

法律责任的免责条件:

1、不诉免责

2、自首,立功免责

3、补救免责

4、实效免责

5、客观不能履行而免责

法律制裁: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责任主体依其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的关系:法律责任是法律制裁的前提和基础,法律制裁则是实现法律责任的重要方式和内容。凡是责任主体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必然是承担法律责任的,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不一定都要受到法律制裁,这取决于违法行为的性质和社会危害性程度以及法律责任的大小。因此,法律责任着重于责任主体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它的实现并不依赖与法律制裁,法律制裁着重于责任主体所受到惩罚措施,它的实现依赖于专门国家机关的行为。法律制裁的种类: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细看p319)

第十八章法律监督

法律监督:广义的法律监督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活动进行监察督促,并对其行为的合宪性,合法性,合理性作出评价。狭义的法律监督指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立法活动,执法活动,司法活动的监督。

法律监督的要素:

1、法律监督的主体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人民群众

2、法律监督的客体

3、法律监督的内容

法律监督的意义:

1、法律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2、法律监督是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和尊严的重要保证

3、法律监督是促进政府廉洁,反对腐败的有效手段

我国的法律监督体系:

一、国家监督以国家机关为主体而实施的,具有法律强制力的监督。

1、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即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各自的职权范围对法的制定和法的实

施活动合法性的监督。包括对立法活动的监督和司法执法的监督。

2、行政机关的法律监督,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

否依法行使职权的监督。包括领导监督和专门监督。

3、司法机关的法律监督,是司法机关对法的实施所进行的监督,包括检察机关的监督和审

判机关的监督。

二、社会监督各种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对法的制定和实施活动的合法性监督。

1、政党监督

2、政协监督

3、社会团体监督

4、新闻工作着监督

5、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

大一法理学的复习资料总结和考试重点

大一法理学的复习资料总结和考试重点 葛洪义主编的版本 一、名词解释 1、法的渊源:主要是指法的形式渊源,即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的法的各种表现形式。 2、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对已经制定、颁布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根据一定的要求和规则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形式规范,内容协调的成文法系统。 3、法律编纂:又称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全部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内部的加工整理而使之成为一部系统化的新法典的活动。 4、法律清理:亦指法规清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制定的或一定范围内的法律文件从体系、内容上进行审查、分析和整理,并作出继续适用,需要修改、补充或废止决定的活动。 5、法律体系: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各个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在一致的统一体。 6、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是对一国现行的法律规范按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类。 7、法律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8、权力:权力是合法确认和改变人际关系或者处理他人财产或者人身的能力。 9、人权:人权是指那些直接关系到人得以维护生存、从事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权利,是人类社会最高形式的、最普遍的权利。 10、法的规范作用:法律作为调整人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11、法律的指引作用:法律为本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标准和模式,引到人们选择合法的行为方式,也可以预测到自己在某种情况下选择何种行为方式。 12、法律的预测作用:根据法律的规定,人们可以预先推测出,在特定情况下别人将会如何行为以及自己应如何行为。

张文显《法理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法律体系 6.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法律体系概述(见表6-1)★★★

表6-1法律体系概述

考点二:法律部门及其划分标准(见表6-2)★★★ 表6-2法律部门及其划分标准 考点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可以划分为九个主要法律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环境资源法、军事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6.2课后习题详解 1.如何理解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答:(1)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即法律规范的体系,又称“法的体系”或“法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法律体系的特征 ①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法律体系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法律构成的整体,只包括现行的国内法和被本国承认的国际法。 ②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体系化的有机整体。其作为一个“体系”,内部构成要素是法律部门,并且,法律部门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组合,呈现为一个体系化、系统化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既是法律体系的客观构成,也是法律体系的一种理性化要求。 ③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门类齐全是指在一个法律体系中,在宪法的统摄下,调整不同社会关系的一些最基本的法律部门应该具备,不能有缺漏;结构严密是指不但在整个法律体系之间要有一个严密的结构,而且在各个法律部门内部也要形成一个从基本法律到和基本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规、实施细则等的严密结构;内在协调是指在一个法律体系中,一切法律部门都要服从宪法并与其保持协调一致,即普通法与根本法相协调,程序法与实体法相协调等。 ④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从终极意义上讲,法律体系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它必须适应于总的经济状况,因此,法律体系的形成是由客观经济规律和经济关系决定的;但从法律关系的形成过程来讲,它又离不开人的意志、主观能动性、意识形态、文

自考5677法理学小抄.自考笔记.自考预测押题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法学绪论 1、释义:法学是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是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1)法是社会科学,具有科学性。 (2)法学的产生以法的产生为前提。 法学产生的前提,一般地说就是:第一,立法已发展到相当复杂和广泛的程度;第二、社会上已出现了专门研究者。 (3)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以往的法学有那些区别? 马克思主义法学使法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它与以往的法学具有原则的区别。 首先,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它认为,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这种意志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也就是说,法由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第二、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并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制定出来的,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意义上的法并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她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 2、法学是历史和国情的范畴 法学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深化为专门的学问和学科的。 法学一词,源自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共和时期的拉丁文。 不过,在法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学问或学科的问题上,至今信用证有种种歧视。同人胶所处环境和所受传统的影响联系在一起。这些见解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把法学同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的问题联系起来;而其差异,则主要是由两大法系的不同传统,对其法学学人产生不同影响所造成的。 在中国古代,法学曾经是关于刑名法术的学问,故称“刑名法术之学”或“刑名之学”。后来,中国古代法学在很长时期里主要采取了律学的表现形式,法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官方注律为基本形式的律学。 在当代中国,关于什么是法学的问题,一般都认为:法学,又称为法律学或法律科学,是研究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 笔记(经典)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 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1、2是基本职能。 6,货币流通规律(二)★★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知识讲解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第1,2章导论,法的概念 导论 1.法学的定义: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和学科的总称,我们的理解:一类是可见的外在的法律现象,即为规范——制度型法律现象;另一类是不可见的内在的心理——观念型法律现象。 2.应当注意的是,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学术分科实际上阐明的是法学的不同品质。首先,法学是理论性的。其次,法学是实践的。 3. 法理学的概念:法理学,以一般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法的一般原理为任务的学问。现代法理学注重于对法律用语及专门名词的分类和进一步理解。 4. 法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方面,法理学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原理、原则、概念、制度。 另一方面,从法学体系的内部关系看,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具有“基础理论”的地位。 5.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两人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诞生的标志,他们揭示了法律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根源于利益的冲突,法律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等客观规律。他们指出法律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揭示了法律与阶级、国家的联系。 6.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7.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和法权制度中,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西方法治文明和中国国情特点三者结合。 ◆核心架构:马克思主义法学三位一体的本原结构,即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 ■体现上述基本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即要以坚持全面发展的高度为前提,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两者和谐发 展之目的)。 ◆理论特色:“五个更加”。更 加关注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帮助;更 加重视以社会公共利益约束和限 制个人以享有和行使权利为名的 任性;更加重视以公共社会福利平 等再分配来调节在自由的经济交 往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强弱分化、 贫富差别;更加重视防止阶级分 化、阶级矛盾、阶级冲突在我们这

[重点]法理学重点笔记

[重点]法理学重点笔记 法理学重点笔记 (约占卷面分值的10%一12%) 基本要求 应试人员复习本部分内容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能够准确地把握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念和价值;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大纲的内容,能够对相关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分析,判断;能够运用法理学的基本知识来分析法律事件、案件或现行制度;注意法理学知识与法律应用学科知识的结合。 第一节:重点难点 一、法的本体 (一) 法 1、法的特征 (1)法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所谓法的规范性,是指法所具有的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指导人们行为的性质。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意志性。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的规范体系,具有强制性。 (4)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因而具有普遍性。 (5)法是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的规范,具有程序性。 2、法的本质 法律是统治阶级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表现。法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或根本意志,是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在政治、经济上的根本利益的反映。不仅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而且包括法本身,都是由统治阶级所处的社会物质

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的阶级意志性和法的物质制约性是法的不同层次的本质属性,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 3、法的作用 (1)法的作用的概念: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们行为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影响,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 (2)法的规范作用:根据行为主体的不同,法的规范作用可以分为: 第一,指引作用。 第二,评价作用。 第三,预测作用。 第四,教育作用。 第五,强制作用。 (3).法的社会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是指法具有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表现为: 第一,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 第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这些事务与统治阶级并无直接联系,在客观上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 (4).正确认识法的作用 那种“法律虚无主义”是错误的,但法律也不是万能的,应看到法的作用的有限性。表现在:?法只是社会调整方法的一种。?法的作用范围不是无限的。?法的自身特点所带来的有限性。法有主观意志性、概括性,且讲究程序,不能具体、迅速、及时地解决问题。?实施法律受人员与物质条件的制约。 (二)法律价值 1、法的价值的含义

育明考研:2013年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比较政治经济学笔记

七月一日之前推出全国58所院校行政管理视频和资料,优惠价为1680元-2500元。越早越优惠。。。还赠送最后三套押题卷和公共课阅卷老师一对一的点评指导。 育明教育包揽2008-2013年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状元!2008年第一名郭同学398分,2009年第一名冯同学418分,2010年第一名葛同学398分,2011年第一名周同学384分,2012年第一名王同学402分,2013年第一名郭同学402分。育明教育:《比较政治经济学》复习指导笔记 1.国际政治经济学与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P7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重点在国际层面的政治、经济关系。例如:霸权稳定论(theory of hegemonic stability)比较政治经济学的重点则在国内层面,比较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运作。例如:发展型国家理论(theory of developmental state) 区别与联系: (1)国家间的关系和国家间的比较 (2)国际层面与国内层面的互动 2.比较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发展及现状?P9-15.

3.全球化对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影响?P15. 4.现代国家与经济崛起的微观基础: 国王(武装)、贵族(土地)、商人(贸易)与教士(信仰)的互动 中世纪欧洲政治经济的特点: 政治:政治割据。 经济:封建生产方式。 5.国家自主性。P29 6.现在经济与现代国家的关系?P30-31 这两者的发展是同步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根源都是欧洲长期激烈的军事竞争。 首先,现代经济为现代国家在完善机构、制度、推动军事科技变革、满足军队和战争的日益增大的财政需求方面提供了支持。 其次,现代国家应对军事竞争的策略、措施则决定和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现代国家军事竞争迫使国家强化国内统治,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统一国内市场,而统一的国内市场对现代经济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现代国家主动支持和推动对市场经济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尝试。第三,现代国家为现代经济提供了安全保护、财产保护,并且以法规的形式保障私有产权,这就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现代国家还促进了现代经济所需要的资本积累。 7.现代国家系统的特点P39,国际市场的特点P43 。 8.英国霸权下的国际经济体系的内容,以及衰落的原因? 英国体系的中心-边缘关系是由两条主线连在一起的。一个是贸易,一个是金融。 英体系的衰落是国际、国内双重因素造成的:P52-53 9.波拉尼“双重运动”与全球化。 10.“嵌入性自由主义”P55。分析美国“特保案”。 11.英美体系的区别?P57 12.“出口导向战略”与“进口替代战略”的涵义与比较,以及存在的问题P60-61,应对措施P68。以汽车产业为例来分析。 A.涵义及比较: 出口导向战略,以贸易为中心,是一个依靠国际市场、以促进出口带动产品升级的发展战略。它是先出口以自己资源禀赋为基础的产品,然后利用外贸带来的资本再开发和出口其他产品。产品升级是出口导向战略的根本。一方面,------,另一方面--------。

法理学知识点教学文稿

法理学知识点1 一、名词解释 1.法学 法学是以法律这一特定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包括理论法学、应用法学、法解释学、法社会学等。 2.法理学 法理学,是法学理论学科,它通过研究法律现象来探寻法的内在规律,它研究整体的法、一般的法、探讨法的一般原理和最高原理,讨论法学和法律实践中带有共同性、根本性的问题。 3.法律 广义的法律,指所有由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狭义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经国家认可的习惯法。 狭义的法律仅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 4.法律的可诉性 法律作为一种规范人们外部行为的规则。可以被任何人在法律规定的机构中通过争议解决程序加以运用。 5.法的本质 法的本质是指法律这一事物自身的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 6.法律原则 法律原则是指能够作为法律规则基础或本源的原理或准则。 7.法律规则 法律规则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则。 8.法律概念 1参见高其才:《法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版。

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具有对内同质性和对外区隔性。 9.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也称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10.法律部门 法律部门,也叫部门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所划分的调整同一类法律规范的总和。 11.规范性文件的规范化 规范性文件的规范化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在制定规范性文件时,必须遵循有关要求,使规范性法律文件符合一定的规格和标准,从而使一个国家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成为内部和谐、外部协调的整体。 12.法律渊源 在实质意义上,法律渊源指法律内容的来源,如法律来源于经济或经济关系。 在形式意义上,指一定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效力和地位法律的不同表现形式。 13.法律的非正式渊源 法律的非正式渊源,是指那些具有法律意义的准则和观念,这些准则和观念尚未在国家正式法律中得到权威性的明文体现,如正义标准、公共政策、道德信念等。 14.法律的正式渊源 法律的正式渊源,是指那些可以体现于国的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中明确条文形式中得到的渊源,如宪法、法律法规等。 15.习惯法 习惯法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依据某种社会权威和社会组织,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6.制定法 制定法是指国家机关依照一定职权和程序创制的成文法。

司考法理学笔记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

2016司考法理学笔记: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2016司考法理学笔记: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2016年司法考试复习之初,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司法考试基础知识,供考生复习使用。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历史类型的理论 1.法的历史类型的含义 所谓法的历史类型,是按照法所产生和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及所体现的阶级的意志,对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法所作的划分。凡是建立在相同的经济基础之上,体现相同阶级意志的法,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法。 2.法的历史类型的种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上存在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并非每一个国家、民族的法都一定经历这四种历史类型。但法的历史发展的总体表明,从奴隶制法到封建制法,继而发展为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是法的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法的历史类型也由低级类型向高级类型的法依次更替。 3.法的历史类型更替原因 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直接原因。 (二)法的历史类型的其他划分方式 (1)英国的梅因把法分为“身份”的法和“契约”的法; (2)美国的庞德认为法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原始的法,严格的法,17、18世纪的衡平法和自然法,成熟的法,社会化的法,后来他又补充提出下一阶段的法是世界法; (3)德国的马克斯·韦伯把历史上存在的法分为形式不合理的法、实质不合理的法、实质合理的法、形式合理的法等; (4)美国的昂格尔认为人类的法律类型有习惯法、官僚法、法秩序(法治); (5)日本的田中成明将法分为自治型法、普遍主义型法、管理型法等。 (6)我国的不少学者将法划分为自然经济类型的法与商品经济类型的法;义务本位的法与权利本位的法;人治的法和法治的法、专制与民主的法等。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法理学核心笔记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法理核心笔记 一、了解命题人的思路、偏好、习惯 连续三年法理都有道分析题基本一样 重复率高,对连续三年的命题做出博弈的思辨 客观题不要随便的涂改,涂改后机器可能不识别 答主观题要简明扼要,要分段落,要分序号 二、(1)法理学重点问题分为: 1、一般重点:主观题占30%—40% 2、不经常的重点 3、非重点:偶尔会考 三、考试类型 (一)选择题:①属于记忆型的选择题;发展趋势:越来越少 ②理解型的选择题;考察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情况 ③应用型的选择题;这是最难的,考察全面的知识理解 (二)主观题:考生应具备:①法律人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法律实践中的矛盾、争议做更深层次的分析;应以现行的规则、原则来分析。 ②法学家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如何备考:重点放在法的本体论上,是解决分析问题的前提 引论 复习提示:《引论》对于教材来说本来就起到一个引子的作用,但从历年试题来看,本部分处于高频出题点,而且本部分的编写者为舒国滢教授。在这简单的“引论”当中却隐含着他的研究理路和学术旨趣,故考生不可轻视之一定要将之揉碎吃透。本部分有不少于10分的题目。 第一节法学 一、法学的概念 第一节是对法学的全方位论述,从法学的概念、性质到研究对象,最后还引出了法学思维的特点。占据导论三分之二的篇幅,充分说明了法大法理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就学术现状来说,目前法大法理学的最大特征就是注重对法学方法论研究,法律思维也是研究生上课的必修内容之一;在99年的综合课试题中,“法学”是作为一个名词解释出现的,04年的综合课也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过,05年又出了一个6分的简答,因此,建议大家对这节的论述不要掉以轻心。 二、法学的性质(2005年简答题) 此知识点出过简答。考生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熟记5点性质。 三、法学的研究对象 (一)法律制度问题 (二)社会现实或社会生活关系问题(何为法律制度的关联性?) (三)法律制度与社会现实之间如何对应的问题(结合教材P43法律作用的局限性之(3)“法律与事实之间的对应难题不是法律所完全能够解决的”,正因为该问题凸现了法律的局限性,所以法学家们才要研究它以使法律的作用更优化) ⊙特别提示:考生应该清楚三个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即法律、事实、二者对应关系,这既是它们的逻辑关系,也是考生的记忆规律。 以上内容应当理解透,本知识点出大题的可能性小,但极有可能成为客观题的题点,需要考生灵活把握。 △考法:[案例分析题]在“知假买假”案中,有的法官支持了消费者双倍赔偿的诉讼请求,有的没有支持?为什么面对似乎同样的事实,法官回做出相左的判决? 第二节法学思维与法学方法(★)

法学法理学课本笔记整理——法律技术方法

第八章法律技术方法 第一节法律技术方法的概念 一、法律技术方法的概述 1.法律技术方法,亦即常说的法律方法,是指法律职业者认识、判断、处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专门方法 2.法律方法的特征 ⑴专业性 法律职业者有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存在与其他职业者相区别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核心是法律思维⑵法律性 法律方法是根据法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法律是法律职业者判断是非的标准 ⑶实践性 ①法律方法的目的指向是一种实践指向,即如何有效地解决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法律问题 ②法律方法的主体是法律实践的主体 ③法律方法的评价标准是实践标准 二、法律技术方法的分类 (一)法律解释 1.法律解释是通过对法律、法规等法律文件条文、概念、术语的说明,揭示其中所表达的立法者的意志和法的精神,进一步明确法定权利和义务或补充现行法律规定不足的一种国家活动 2.只有被授权的国家机关才能进行法律解释,法律解释属于官方解释或有权(有效)解释 3.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⑴法律解释是抽象的行为标准,具有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的特征,而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却是具体的和千差万别的 ⑵法律词语、术语、概念经常具有多种含义,所以对法律规范的理解就会发生分歧。为了消除分歧,就需要有权威性的法律解释 ⑶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在改革时期尤其如此。有些新情况、新问题无需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或修改法律、法规来应对,可以通过法律解释来解决 (二)法律推理 1.法律推理是人们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前提(法律事实、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概念,判例等法律资料)得出某种法律结论的思维过程 2.法律推理分为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 (三)法律论证 1.法律论证是指在同时存在多种不同的法律主张的情况下,通过论述一系列理由来说服其他人接受其中最佳主张的活动 2.法律论证的特点 ⑴社会性 社会性是针对论证的性质和目的而言的,即并非自我的内心思维活动,而是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说服他人或社会公众的社会活动 ⑵说理性 说理性是指论证的内容在于通过陈述一系列的理由影响他人的思维并使他人接受 ⑶言辞性 言辞性是指论述的手段,即论证必须通过言词(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来陈述理由 ⑷论争性 论争性是指论证的过程,即为了说服对方、决策者(如法官)或公众,论证必须经过一定的公开程序,反驳和否定

【状元学长分享】2017央财行管考研逄锦聚《政治经济学》重点笔记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 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本章每年必有题出现,大题小题都有可能,重点在资本循环和 周转这一块) 一、名词解释 1、资本P69★★ ①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的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②资本是一种运动,不是物体,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④资本的基本特点:增殖性、运动性、返还性、风险性。 2、无形资产★★★★★(已不是课后题) ①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它可以较长期的为该主体提供一定的特殊权利,或有助于该主体取得一定的收益,通常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版权等; ②无形资产的主要特点是: ⑴具有非实物形态; ⑵它的存在使占有者或使用者借以取得单凭有形资产无法获得的收益; ⑶可有偿转让,某些无形资产还可以无限次向多个使用者重复转让使用权; ③无形资产的估价主要依据其潜在的获利能力,随着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围绕无形资产开展的经营和竞争显得越发重要, 3、剩余劳动(已不是课后题) ①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的劳动中超出必要劳动的部分,它会受工作日长短和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影响; ②剩余劳动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 ③在资本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相分离且劳动力进入市场的情况下,剩余劳动采取了剩余价值的形式。 4、生产成本P72 ①就是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而发生的资本耗费; ②生产成本的范畴对于企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⑴生产成本构成了企业产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衡量企业盈亏的界限,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有重要影响; ⑵生产成本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⑶生产成本也影响着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 ⑷此外,生产成本的回收状况,也关系到企业对原有正常生产规模的维持能力; 5、资本积累(重点!)★★★★★ ①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即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②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③资本积累的动因是资本增殖和市场竞争; ④资本积累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利润率、预付资本的大小、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积累率等。 6、资本积聚(06名解,3分) ①资本积累引起了资本积聚。 ②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③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资本积聚则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 7、资本集中P73★★★★★ ①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②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联合和发行股票、债券等。 ③资本集中的两个杠杆:竞争与信用。 8、风险投资(重点!)P76★★★★★ ①风险资本的运营即风险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风险投资就是将资本投向蕴含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性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和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殖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 用于风险投资的资本通常是通过一定机构和方式向社会各类机构和个人筹集,因而风险投资也是融资行为和投资行为的结合。经营风险资本的机构和个人就是风险投资者。 ②与一般的资本经营相比,风险投资的主要特点是: ⑴投资对象是高技术,新兴产业的企业或项目,因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效益的资本。 ⑵追求未来高额资本收益并主动承担高风险。 ⑶在投资的同时往往也参与管理或提供辅导、咨询等服务,目的是降低投资的风险。 ⑷具有资本主动退出的要求和机制。 9、资本循环P78★★★★★(99年简答10分,02年简答6分)

法理学笔记-重点

新编法学教程复习笔记 1. 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①法的本体; ②法的运动; ③法与社会现象的关系 2. 法学,又称法学或者法科学,是以法现象及其发展规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社 会科学的一个学科。 3.法学的性质: ① 具有科学性,它属于社会科学,因为运用法来管国家和社会,是有规可循的; ② 具有阶级性,因为法的产生是与阶级的统治要求直接相联系的,法学产生于统治 阶级有效运用法实现统治的要求。 4. 法学的职能: ① 意识形态的职能; ② 认识论的职能; ③ 应用的职能 5. 法学的产生以法的产生为前提,又以文字的表述和记载为重要条件。 6. 社会是由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所组成的有机体。 7. 社会调整是指一定的社会组织,为建、保护和发展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而对集体 的或个人的社会为按照一定规则进指导、管、监督和制约的活动。 10. 法产生的主要根源: ① 法产生的经济根源:法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 法产生的政治根源:由于社会分为益用、甚至对的阶级,少数奴隶主阶级 的统治取代原始的民主管。原始的氏族制最终被一种驾于社会之上的由职 业官所组成的,以有组织的为基础的特殊公共权所代替; ③ 法产生的文化根源 法的起源是社会内部生产的发展引起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

关系的变革,进而引起整个上层建筑,包括调整社会关系的社 会规范的变革。 11. 法产生的一般规: ① 法的形成表现为由个别调整发展为规范调整的过程; ② 法的形成经历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为成文法的过程; ③ 法的形成经历与道德、宗教等社会规范的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独的过程。 12.法产生的标志: ① 国家的产生;②权和义务的划分;③解决纠纷的专门机关的出现 15. 广义的法,是指国家制定、认可,并以国家强制保障实施的为规范的总称;狭义 的法,即特定或具体意义上的法,专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 。 16. 社会规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为规则,它包括法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 范、社会规章、习俗礼仪等。 17. 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特征: ① 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所谓制定,是指掌握政权的阶级,通过国家机关,按照一定 的权限和程序,创制成文法;所谓认可,是指掌握政权的阶级,根据其需要,由国 家机关承认在社会上早已存在并起作用的某些为规则(如风俗习惯、宗教信条、 道德礼仪等)为现的法规范,赋予法效,如判法、习惯法。 ② 法以权和义务为基本内容。所谓权,亦称法权,是指法所确认和保障的人 们可以从事某种为的权能;所谓义务,亦称法义务,是指法所规定的人们必须 某种为的责任。

西南政法大学考研笔记《法理学》最新笔记

西政考研之家论坛提供 https://www.doczj.com/doc/f616851765.html, 西政考研不得不来 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笔记 第一章法的基本概念 =================== 第一节法 ......... 法的特征 1.法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即法是一种社会规范(1)可为模式 (2)勿为模式 (3)应为模式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意志性(1)明示认可 (2)默示认可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的规范体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4.法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因而具有普遍性(1)法的效力对象的广泛性 (2)法的效力的重复性 5.法是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的规范,具有程序性 历史上法的本质学说派别代表人物 神意说托马斯.阿奎 理性说西塞罗(古罗马思想家) 主权命令说托马斯.霍布斯(英国思想家) 意志说让.卢梭(法国思想家) 自由说康德(德国哲学家) 事物性质说孟德斯鸠(法国学者) 民族精神说卡尔.冯.萨维尼(德国历史法学派创立人) 利益说鲁道夫.冯.耶林(德国法学家) 法的作用 1.法的规范作用(1)指引作用 (2)评价作用 (3)预测作用①对如何行为的预测 ②对行为后果的预测 (4)强制作用 (5)教育作用 2.法的社会作用(1)法在维护统治阶级方面的作用①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 ②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③调整统治阶级与其同盟者之间的关系 (2)法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①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 ②维护生产和交换条件 ③促进公共设施建设,组织社会化大生产 ④确认和执行技术规范 ⑤促进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如何正确认识法的作用 1.法的作用的重要性(1)是最主要的社会调整手段 (2)是社会运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稳定和平衡的工具 (3)具有其他社会规范所不具有的优点 2.法的作用的有限性(1)只是众多社会调整手段中的一种 (2)法作用范围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 (3)法自身特点而产生的有限性 第二节法律规范 ................ 法律规则的构成(三要素说) 1.假定条件(1)法律规则的适用条件 (2)行为主体的行为条件 2.行为模式(1)可为模式 (2)应为模式 (3)勿为模式 3.法律后果(1)合法后果 (2)违法后果 法律规则的分类 1.按照规则内容规定的不同(1)授权性规则(2)义务性规则 2.按照规则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1)确定性规则 (2)委任性规则 (3)准用性规则 3.按照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程度不同(1)强行性规则 (2)任意性规则 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区别 1.在内容上法律规则的规定是明确具体的,它着眼于主体行为及各种条件(情况)的共性 法律原则的着眼点不仅限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 2.在适用范围上法律规则由于内容具体明确,它们只适用于某一类型的行为 法律原则对人的行为及其条件有更大的覆盖面和抽象性 3.在作用方式上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 而法律原则的适用则不同 4.在作用上法律规则具有比法律原则强度大的显示性特征 法律原则是法律规则的本源和基础,甚至直接作为法官裁判的法律依据 法律原则的种类 1.按照法律原则产生的基础不同(1)公理性原则(2)政策性原则 2.按照法律原则对人的行为及其条件之覆盖面的宽窄和适用范围大小(1)基本原则 (2)具体原则 3.按照法律原则涉及的内容和问题不同(1)实体性原则 (2)程序性原则 关于权利的学说 1.自由说 2.范围说 3.意思说 4.利益说 5.折衷说 6.法力说 7.资格说 8.主张说 9.可能说 10.选择说 法律权利的特点 1.权利的本质是由法律规范所决定,得到国家的认可和保障 2.权利是权利主体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决定是否实施的行为,因而权利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3.权利是为了保护一定的利益所采取的法律手段 组成完整的法律权利结构的三要素 1.自由权 2.请求权 3.诉权 义务的概念 1.指义务人必要行为的尺度 2.指人们必须履行一定作为或不作为之法律约束 3.指人们实施某种行为的必要性 权利和义务的分类 1.根据根本法与普通法律规定不同(1)基本权利义务 (2)普通权利义务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终极笔记

政治经济学教程宋涛 第四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产阶段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它的形成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2、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获得货币,后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G)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二者区别:它们买和卖的顺序是相反的,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也不同 资本流通过程的完整公式:G-W-G’。G’=G+G即原付货币额上加一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流通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是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流通过程中出现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值之间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价值增值,从而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非等价交换都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但是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价值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3个部分: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维持他的劳动力的再生产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繁衍后代,延续劳动力商品的供给3、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用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对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劳动力的要求。 资本的本质: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法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了解西方法学流派的发展历史。名词解释:各法学流派。 第二章法学的研究方法总体上来说,本章几乎没有什么考点,大体了解即可。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总体上来说,本章几乎没有什么考点,大体了解即可。 第四章法理学概述本章的核心问题是:法理学是什么?其答案的四个要点都要展开掌握。其他知识点了解即可。 第五章法的概念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法的作用(告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作用。(2简答题:法的基本特征;法的本质;法的作用;法的局限性。 第六章法的渊源、形式和效力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的渊源;法的形式;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尤其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规章;行政规章等概念;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法的清理;法的汇编;法的编纂;法的分类(六种分类各自涉及的概念;法的效力;法的溯及力。(2简答题:当代中国主要法的渊源;法的形式和法的渊源的界分;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法的汇编和法的编纂的区别;法的一般分类;法的效力范围;法的效力的冲突与协调 第七章法的要素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的要素;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规则的分类(具体各种分类的概念都要掌握;法律原则;法律原则的分类(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性原则(2简答题:法的要素的特征及分类;法律概念的功能;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特点;法律规则的分类;法律原则的功能;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法律原则的适用。 第八章法律体系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律体系;法律部门;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是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的概念(2简答题: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和原则

【精品】2019年法理学笔记整理篇汇总完整版

法理学笔记整理篇汇总 法学体系是指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是由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习惯法,习惯经国家机关依法认可具有法律效力后,即成为习惯法。 理论法学:指主要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的法学分支学科,如法理学,法律思想史。 应用法学:通常是指在社会中实际运用的法学分支学科,其内容包括国际法学和国内法学以及关于法律的制定,解释和实施的学问。 技术规范:技术规范是有关使用设备工序,执行工艺过程以及产品、劳动、服务质量要求等方面的准则和标准。当这些技术规范在法律上被确认后,就成为技术法规。 技术法规:一般是指使用设备工序,执行工艺过程以及产品,劳动,服务质量要求方面的准则和标准,技术规范如被法律确认,就成为技术法规,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行为模式]:是从大量实际行为中概括出来作为行为的理论抽象、基本框架或标准。 ①可以这样行为→授权性法律规范(鼓励性规范、容许性规范) ②应该这样行为→命令性法律规范(“令行”法律设定了积极的、行为的义务;) ③不应该这样行为→禁止性法律规范(“禁止”法律设定了消极的、不行为的义务;) [法律后果]:一般是指法律对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赋予某种结果。①肯定性法律后果,即法律承认这种行为合法、有效并加以保护以至奖励。②否定性法律后果,即法律上不予承认,加以撤销以至制裁。 法的概括性(一般性):法律规范是一种抽象,概括的规定,即它的对象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特定的人;它是反复使用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的;它意味着同样情况同样适用,也就是通常讲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法的评价准则:它是法的价值一个方面,它是指在不同类价值之间或同类价值之间发

葛洪义《法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五编 法治国家【圣才出品】

第五编 法治国家 第二十一章 法的起源 2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 1.原始人的社会组织 一般认为,原始社会大体分为原始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原始社会主要指氏族公社时 期。作为一种组织,氏族具有以下特点: (1)氏族是按血缘关系来划分和组织居民,在氏族社会中人们同属于一个大家庭。这 与文明社会按地域来划分和管理居民是不同的。 (2)氏族组织内部实行原始的民主管理。氏族大会决定一切重大问题,氏族首领由选 举产生,没有任何特权。 (3)氏族是建立在原始共产制和群婚制之上的生产单位、消费单位和社会单位。 2.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 原始人的社会组织 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 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禁忌、图腾、复仇、巫术 法起源的原因:经济、政治、文化 法的起源的三个阶段 法起源的原因和标志 法形成的标志 人类法律正式形成的标志 法与氏族习惯的区别 法起源的形式:希腊雅典法、罗马法、日耳曼法 法起源的形式和规律 法起源的一般规律 法的起源

原始人的社会规范,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习惯。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1)禁忌 原始的人类发现,某些特定的事物、现象是神圣的、不可接触的对象。这种原始观念形成了禁忌物,从而产生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禁制。禁忌(制)的表现形式如下: ①以禁忌范围为基础,将之分为普通禁忌和特别禁忌。 ②以禁忌的存在时间为基础,将之分为永久之禁忌和一时之禁忌。 ③以禁忌的效果为基础,将之分为特权的禁忌和无能力的禁忌。 ④以禁忌的目的为基础,将禁忌分为人之禁忌、行为禁忌和物的禁忌。 ⑤以禁忌的作用为基础,还可以将禁忌分为保护禁忌和扑灭禁忌。 (2)图腾 图腾禁忌是后来出现的又一禁忌。原始先民认一些图腾物作为保护神,祈祷保护神保佑本族群的生存与发展。图腾崇拜主要表现为: ①崇拜者视图腾为保护者,人们崇拜图腾,也畏惧图腾。 ②用特殊的名称或徽号代表图腾。 ③崇拜者在一定程度上与图腾合而为一,表示与图腾同化。 ④图腾崇拜的禁忌种类繁多。 ⑤图腾崇拜有特殊的仪式。 图腾禁忌规则在原始氏族中具有惩戒和协调作用,是惩罚性规范的萌芽。 (3)复仇 复仇,是指被害人或其亲属对侵害他们的人所采取的一种报复行为。复仇习惯包括血族复仇、血亲复仇和同态复仇三个阶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