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试行)

一、总则

(一)导言

1. 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水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330号文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为我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规划基础,在进一步查清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节约、优化配置、积极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为编制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统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的技术要求,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特制定《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4. 编制《细则》的目的,一是明确各项规划任务开展的技术途径;二是界定规划有关概念与术语的定义及确切的内涵,明确采用的技术标准和要求;三是明确对基础资料和有关成果的要求,确保规划的统一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5.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各部分工作任务,本《细则》提出各部分工作所需的基础资料和成果,对资料年限、统计口径、适用范围、精确程度等提出具体要求;规范各种图、表具体内容,制作步骤与方法,表示方式与效果等;对评价及预测方法进行统一规范和规定。

6. 本《细则》包括正文及三个附件:附件1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附件2为“全国水资源分区”;附件3为“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

7. 各地在执行本《细则》的过程中,请及时与本次规划技术总负责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联系,以便相互沟通,协调解决规划中的技术问题,保证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

8. 各流域机构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细则》,编制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二)规划思路

1. 规划任务。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总体目标与要求,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等内容。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见图1-1。

图1-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2. 总体思路。规划编制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方向、任务和重点、模式和步骤、对策和措施,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规范水事行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3. 技术思路。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各个环节及各部分工作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相互之间动态反馈,需综合协调。本次规划各部分内容的相互关系见图1-2。

(1)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评价,可为其他部分工作提供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可利用量的基础成果;提供对现状用水方式、水平、程度、效率等方面的评价成果;提供现状水资源问题的定性与定量识别和评价结果;为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等部分的工作提供分析成果。

(2) 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要在上述两部分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为需水预测、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提供可行的比选方案。同时,在吸纳水资源配置部分工作成果反馈的基础

上,提出推荐的节水及水资源保护方案。

图1-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示意图

(3) 需水预测和供水预测。供需水预测工作要以上述四部分工作为基础,为

水资源配置提供需水、供水、排水、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预测成果,以及合理抑

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措施的可能组合方案及其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为水资源配置提供优化选择的条件;预测工作与以上各部分工作相协调,结合水资源配置工作经过往复与叠代,形成动态的规划过程,以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协调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4) 水资源配置。应在进行供需分析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分析论证与比选,确定合理配置方案。水资源配置以统筹考虑流域水量和水质的供需分析为基础,将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的供、用、耗、排水过程紧密联系,按照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进行。水资源配置在接收上述各部分工作成果输入的同时,也为上述各部分工作提供中间和最终成果的反馈,以便相互叠代,取得优化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同时为总体布局、水资源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选择及其实施确定方向和提出要求。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见图1-3。

图1-3 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

(5)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要根据水资源条件和合理配置结果,提出对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建议,提出水资源调配体系的总体格局,制定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综合措施及其实施方案,并对实施效果进行检验。

4. 规划重点。突出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分析、

水资源配置等方面。通过水资源调查评价,摸清水资源和可利用水资源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客观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为规划方案制定以及水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在节约、保护的前提下,研究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根据水资源开发潜力分析和经济社会发展预测,研究水资源宏观调配指标,确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合理用水指标,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根据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水资源管理等提供政策性建议。

做好规划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注重水资源问题的同时,更要重视其与经济社会的紧密联系,做到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第二,在注重工程项目布局和规划的同时,更要加强管理等非工程措施的安排;第三,在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更要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综合规划要突出水资源配置思路、格局、措施的总体安排,规划的对策措施要有指导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规划原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全面规划。制定规划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管理等做出总体安排。要坚持开源节流治污并重,除害兴利结合,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与农村、流域与区域、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近期与远期等关系。

2. 协调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规模、水平和速度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城市发展、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

3. 可持续利用。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合理配置地表水与地下水、当地水与外流域调水、水利工程供水与其他多种水源供水。强化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4.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确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模式与对策,提出各类用水的优先次序,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重点。

5. 依法治水。规划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认真研究水资源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问题。制定有关水资源管理的法规、政策与制度,规范和调节水事活动。

6. 科学治水。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规划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技术方法和规划思想,科学配置水资源,缓解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科学管理水资源,制订出具有高科技水平的水资源综合规划。

(四)工作要求

1. 协调各类规划关系。为保障规划工作的有序进行,一要协调好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之间的关系,突出综合规划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并与综合规划成果相衔接;二要协调好全国规划与流域规划、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之间的关系,本次规划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规划,各流域机构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各尽其职,组织流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规划工作,经过协调后,在形成流域规划初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全国平衡和协调,再经上下多次成果协调,最后形成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2. 做好与相关规划的有机衔接。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等国家计划及相关规划为基本依据。制定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生产力布局以及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建设、防洪减灾、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有机衔接,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采用技术、法律、经济和管理等手段和措施,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3. 把握规划深度。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应涵盖有关专业规划的总体思路、布局与方案,为制定相关专业规划提供依据,要对专业规划的编制或修订具有指导作用。全国规划重点在流域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进行水资源的宏观配置,把握全国水资源配置的总体框架、发展方向和重点。流域规划重点反映跨省或省际河流的水资源配置和宏观管理,针对流域水资源配置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把握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方向和重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水资源特点,按照统一的技术要求和步骤,因地制宜地做好区域水资源的配置与管理。

4. 加强规划的组织与协调。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资料和有关研究成果,组织和动员各种力量开展规划工作,保证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合理划分规划工作阶段,注重规划各个环节间的协调,适时有序地进行有关流域及区域基础资料和有关规划指标与中间成果等方面的协调与汇总,按时提出阶段性汇总成果。

5. 求实创新地编制规划。规划编制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国情、水情和各流域、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以解决重大水资源问题为出发点,按照科学和求实精神编制规划。同时,规划编制应具有较高的起点和前瞻性,要在思想、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有所创新,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采用现代的规划手段和方法,按照“四新”(新思路、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的要求编制规划。

6. 提高规划开放程度。规划要全面总结、合理吸收已有的规划和有关研究成果,坚持科学性、公正性和民主性,充分发挥专家的积极作用和规划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规划的开放程度,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7. 协调统一、平衡汇总。本次规划的编制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国按照统一的要求开展工作,对涉及全局性的问题,应提出宏观控制的目标与方向,采取上下协调的方式确定;规划基础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采取自下而上逐级进行平衡与汇总。工作方式采取一次性布置任务,分阶段开展工作,保持各阶段工作相互衔接,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式分批提交规划成果,分期进行阶段成果的平衡、协调与汇总,并按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反复协调平衡。

8. 加强规划的基础工作。要保证基本资料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有关规划的基础资料、发展指标、定额,以及规划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深入做好调查研究和专题研究工作,各流域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按要求进行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及时提交相关资料与成果(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见附件1)。

9. 严格控制规划进度。各地要遵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领导小组的部署和安排开展规划工作,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强协调、严格管理,保证工作进度。对于以往规划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要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做好人员培训工作,确保规划工作按进度计划顺利进行。

10. 确保规划成果质量。各层次规划都要严格按照《细则》的要求开展工作,特别要重视与规划有关的基础数据一致性的审查、复核与分析工作,并采用多种

方法进行相互比较、综合平衡,进行数据的合理性分析;对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检查、协调、汇总与平衡。要求各流域机构从水资源合理配置、统一管理等宏观角度对本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提出的有关基础资料、发展指标、定额、供需预测成果以及配置方案进行统筹协调。

(五)基本规定

1.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范围为除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的我国全部地区,各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按照职责范围和分工,组织开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2. 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水资源分区是编制规划的重要基础。本次规划采用全国统一的三级水资源分区(详见附件2《全国水资源分区》),三级以下分区由流域机构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并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备案。地表水水质评价及保护规划以水功能区为基本单元进行,并需将有关资料及成果归并到相应的水资源三级区。全国水资源分区与主要水功能区的对照关系详见附件3。

3. 规划水平年。2000年为基准年,2010年为近期水平年,2020年为中期水平年,2030年为远期水平年。

4. 水文系列。本次规划要求水文系列延长到2000年,水资源调查评价按1956~2000年同步系列进行。供需水预测与水资源配置部分涉及调节计算时应尽可能采用长系列。

5. 价格与投资估算水平。为使有关经济发展指标及投资具有可比性,要求对有关经济发展指标按照当年价和2000年可比价同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对于缺乏2000年末可比价计算的统计数据,可按照统计年鉴中的环比指数逐年推算。投资估算要求以2002年末的价格水平为准。

6. 水资源。除特殊说明外,本次规划所指的水资源是指通过水循环年复一年得以更新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对于可利用的其他水源(含通过集雨工程利用的雨水、处理并再利用的污水、可利用的微咸水以及已利用和规划利用的海水等)在规划中也应根据各地情况,统筹考虑。

7. 统计资料的延续性。本次规划规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部分对历史用水情况的调查仍采用现“中国水资源公报”规定的用水统计分类(其统计口径简称“原口径”);需水预测和供需分析及水资源配置工作,依照水资源分区,区别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分城镇和农村,按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三大类分别进行(其统计口径简称“新口径”);对2000年的供用水及其相关统计资料,应同时满足“原口径”和“新口径”的要求。

8. 本次规划要求提出全口径1的供、用、排、耗水调查统计与开发利用规划。在现状调查及供需水预测中,要求按城镇与农村分别统计供、用、排水现状以及进行供需预测与水资源配置。城镇范围指国家行政设立的建制镇、市、计划单列市和直辖市。除此之外,还要求对国家行政设立的建制市进行单独统计,统计范围现状为建成区2,预测成果范围为规划区。

(六)进度安排

1. 规划编制工作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阶段一“调查评价”:重点完成水资源分区及计算面积的核定、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水资源保护(已开展)等工作;部署水

①全口径:指评价区范围内的完整成果。

2建成区:指城市建筑基本连片、公用设施达到的地区,包括已建成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机场等。

资源综合规划信息系统开发及有关专题研究工作等。

阶段二“合理配置”:重点完成节约用水、需求预测、供水预测以及水资源配置等工作。

阶段三“实施方案”:重点完成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和规划实施效果检验等工作,并提交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最终成果。

2. 各阶段进度计划为:

2002年8月: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开展工作;

2003年10月:基本完成阶段一“调查评价”的工作,完成第一批专题研究工作;

2004年6月:初步完成阶段二“合理配置”的工作,完成第二批专题研究工作;

2004年10月:初步完成阶段三“实施方案”的工作;

2004年12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机构提交水资源综合规划初步成果;

2005年8月:提出全国及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送审成果;

2005年12月:完成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的审查与上报。

二、水资源调查评价

(一)基本要求

1. 根据我国水文资料积累情况,并考虑系列代表性的要求,全国统一采用1956~2000年(45年)同步期水文系列作为水资源评价的基本依据。

2. 对于实测径流已不能代表天然状况的水文站要进行水量还原计算,对于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而造成天然径流明显变化的水文站要进行天然径流系列的一致性分析处理,提出系列一致性较好、反映近期下垫面条件的地表水资源量评价成果。

3. 考虑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及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转化关系的变化,按近期下垫面条件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实现近期下垫面条件下地表与地下水资源的统一评价。地下水资源量按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评价,然后将成果归入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

4. 为了更好地反映水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解决大区和小区之间的水量频率组合问题,要求以三级区套地级行政区为计算分区(以下简称“计算分区”),计算降水量、天然径流量、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水资源总量的45年系列成果。

5. 根据近期水质监测资料,对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的水质进行分区评价,并对主要供水水源地进行单独评价。

6.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综合考虑河川径流特征、地下水开采条件、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技术经济等因素,估算流域当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提供依据。

7. 对水资源情势变化较大的水资源分区或行政分区,应分析水资源情势变化的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按照本次制订的规划方案实施前后两种情况预测未来水资源量、水质和可利用量的变化趋势。

(二)降水

1. 绘制1956~2000年和1980~2000年两幅同步期的年降水量均值等值线

图(编号分别为附图2-2-1和附图2-2-2),以反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规律。

(1)选择资料质量好、系列完整、面上分布均匀且能反映地形变化影响的雨量站作为绘制等值线图的主要点据。一般在降水量变化梯度较大的山区应尽可能多选一些站点,在降水量变化梯度较小的平原区着重考虑站点的均匀分布。在点据稀少的地区,可增选一些资料系列较短的雨量站,通过插补延长处理后作为辅助点据。按附表2-2-1内容填报选用雨量站年降水量特征值。

(2)选择准确、清晰、有经纬度且能分清高山、丘陵、坡地、平原等的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水资源一级区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成图比例尺自行确定,统一要求根据1:100万电子地图缩放。

(3)年降水量等值线线距为:降水量>2000mm者,线距1000mm;降水量800~2000mm者,线距200mm;降水量100~800mm者,线距100mm;降水量50~100mm 者,线距50mm;降水量<50mm者,线值25mm。各水资源一级区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

(4)勾绘等值线时,既要考虑各测站的统计数据,又不能完全拘泥于个别点据,以避免等值线过于曲折或产生许多小的高、低值中心和造成与当地地理、气候因素不相匹配的不合理现象。山区等值线的勾绘,要考虑降水量随地面高程变化的相应关系,但也不应将等值线完全按等高线的走向勾绘;等值线必须与大尺度地形分水岭走向大体一致,切忌横穿山岭。

(5)根据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对等值线的分布、走向、弯曲情况及高值区、低值区的位置进行合理性检查。地理因素对年降水量影响的一般规律是:靠近水汽来源的地方降水量要大于远离水汽来源的地方,山地要大于平原,迎风坡要大于背风坡。

(6)将本次绘制的等值线图与以往编制的有关图件进行对照,对有明显差异的地区要进行分析论证或做必要的修改。

2. 绘制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值等值线图,以反映降水量多年变化在地区上的分布规律。图编号为附图2-2-3,线值无量纲。

(1)采用45年(1956~2000年)同步期系列的单站Cv值作为勾绘等值线的主要依据,选站要求同年降水量均值等值线图。单站Cv值用矩法计算,可不做适线调整。

(2)全国拼图要求的等值线线距为:Cv>0.3者,线距0.1;Cv<0.3者,线距0.05。

3. 采用网格法、泰森多边形法或其他方法计算各分区1956~2000年的年降水量系列。填报附表2-2-2。

4. 按水资源三级区和地级行政区分别计算年降水量特征值,包括统计参数(均值、Cv值、Cs/Cv值)及不同频率(P=20%、50%、75%、95%)的年降水量,填报附表2-2-3。

(1)为便于比较,要求计算1956~2000年、1956~1979年、1971~2000年、1980~2000年等四个年段统计系列的特征值。

(2)统计参数分析规定:均值一律采用算术平均值,适线时不做调整;Cv 值先用矩法计算,再用适线法调整确定;Cs/Cv值一般可采用2.0,采用2.0确实拟合不好的地区(不是个别站),可以调整Cs/Cv值;用电算优选参数时,也应进行固定倍比适线调整和检验。

(3)适线要求:经验频率采用数学期望公式P=m/(n+1)·100%计算,频率曲

线采用皮尔逊Ⅲ型;适线时应照顾大部分点据,主要按平、枯水年份的点据趋势定线,对系列中特大、特小值不做处理。

5. 在各水资源三级区内,至少选取一个具有1956~2000年系列且年、月资料齐全的雨量代表站,分析计算不同频率(P=20%、50%、75%、95%)典型年和多年平均的降水量月分配。填报附表2-2-4。

6. 选取有60年以上且包含1956~2000年资料的长系列雨量站,通过长短系列的特征值和丰枯年数组成的对比分析,对45年(1956~2000年)和21年(1980~2000年)两个降水量系列的代表性进行评价。填报附表2-2-5。

7. 在各计算分区年降水量系列计算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各级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各个年代年降水量均值的变化趋势。流域机构分析重点为水资源一级区、二级区和省级行政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析重点为水资源三级区和地级行政区。

8. 在各水资源一级区选取一些有60年以上且包含1956~2000年资料的雨量代表站,分析年降水量的多年变化规律,包括丰枯周期、连丰连枯、极值比等。该项工作主要以水资源一级区为单元进行。

(三)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型蒸发器观

1. 蒸发能力是指充分供水条件下的陆面蒸发量,可近似用E

601

测的水面蒸发量代替。干旱指数为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是反映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

2. 绘制1980~2000年同步期年水面蒸发量均值等值线图(编号为附图2-3-1),以反映蒸发能力的地区分布规律。

(1)选取资料质量好、系列完整、面上分布均匀的蒸发站作为绘制年水面蒸发量均值等值线图的主要依据。

(2)不同型号蒸发器的观测值,应统一换算为E

型蒸发器的蒸发量。各省

601

(自治区、直辖市)采用的折算系数,尽量利用不同型号蒸发器的对比观测资料求得,并经过水资源一级区的统一协调后选定。

(3)等值线线距为:水面蒸发量>1000mm者,线距200mm;水面蒸发量<1000mm者,线距100mm。

(4)参照湿度、气温、风速和日照等影响蒸发能力大小的主要气象因子,对等值线图进行合理性检查。一般而言,气温随高程的增加而降低,风速和日照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大,综合影响结果一般是随高程的增加蒸发能力相应减少。平原区的蒸发能力大于山丘区,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疏、干旱高温地区的蒸发能力大于植被良好、湿度较大的地区。

3. 在有蒸发站的水资源三级区内,至少选取一个具有1980~2000年系列且年资料齐全的蒸发代表站,分析计算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的月分配,填报附表2-3-1。

4. 选择观测年数长、资料质量好、蒸发器型号不变的蒸发站,分析水面蒸发量的多年变化趋势。

5. 根据1980~2000年同步期的年降水量均值等值线图与水面蒸发量年均等值线图绘制1980~2000年同步期年干旱指数均值(无量纲)等值线图(编号为附图2-3-2)。

(1)将1980~2000年同步期年降水量均值等值线图与年水面蒸发量均值等值线图重叠在一起,用交叉点法(或网格法)求出交叉点(或网格中心)的干旱指数,绘制干旱指数等值线图。也可用单站计算点据结合交叉点法(或网格法)

进行绘制。

(2)年干旱指数均值等值线线值为:0.5,1,1.5,2,3,5,7,10,20,50,100。

(四)河流泥沙

1. 河流泥沙是反映河川径流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江河治理有较大的影响。本次统计分析的河流泥沙主要是悬移质泥沙。

2. 选取主要河流控制站和区域代表站,采用1956~2000年实测泥沙资料,分析计算1956~1979年、1971~2000年、1980~2000年、1956~2000年等三个统计系列的多年平均含沙量和输沙量,以反映各河流泥沙的时间变化情况。填报附表2-4-1。

3. 选择一些资料条件好、淤积严重的水库、湖泊和河段,进行泥沙冲、淤变化情况分析。

4. 选择中、小集水面积的典型流域,分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河流含沙量和输沙量的影响。

(五)地表水资源量

1. 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本次评价要求通过实测径流还原计算和天然径流量系列一致性分析与处理,提出系列一致性较好、反映近期下垫面条件下的天然年径流系列,作为评价地表水资源量的依据。

2. 单站径流资料统计分析是地表水资源量评价的基础,本次评价要求统一采用45年(1956~2000年)径流系列进行地表水资源量分析计算。

(1)凡资料质量好、观测系列长的水文站(包括国家基本站和专用站)均可作为径流选用站。

(2)由于河道外引用消耗的水量不断增加,许多水文站实测径流已不能代表天然状况,需要将测站以上受地表水开发利用影响而增减的水量进行还原计算,将实测径流系列还原为天然径流系列。对主要径流控制站(包括大江大河控制站、水资源三级区代表站和控制工程节点站)应进行分月还原计算,提出历年逐月的天然径流量;对其他选用站可只进行年还原计算,提出天然年径流系列。还原计算要求和方法参见附录Ⅱ-1。

(3)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流域下垫面条件,导致入渗、径流、蒸发等水平衡要素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造成径流的减少(或增加)。下垫面变化对产流的影响非常复杂,在还原计算中没有考虑;而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许多流域的径流因下垫面变化而衰减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必须予以考虑,以保证系列成果的一致性。因此,要对选用站的年降水~径流关系进行分析,检查1956~2000年天然年径流系列的一致性,若发现在同量级降水条件下1980年以后点据明显偏离1980年以前点据,则表明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影响较大,应对原1956~1979年天然年径流系列进行一致性分析修正。一致性分析修正方法参见附录Ⅱ-1。

(4)按附表2-5-1内容填报主要径流控制站历年逐月实测和天然径流量;按附表2-5-2内容填报选用水文站天然年径流量特征值。

3. 在单站天然年径流均值计算的基础上,选取集水面积为300~5000平方公里的测站(测站稀少地区,可选取一些集水面积小于300平方公里或大于5000平方公里的测站)的年径流深均值,还可采用一些区间点据(区间集水面积应与上游测站集水面积量级基本一致),绘制1956~2000年同步期年径流深均值等值线图(编号为附图2-5-1)。

(1)选用测站和区间的年径流深均值均应点绘于相应集水面积内径流分布的重心处,一般可用下列方法确定点据位置:

1)集水面积内自然地理条件基本一致、高程变化不大时,点据位置定于集水面积的形心处。

2)集水面积内高程变化较大、径流深分布不均匀时,可借助降水量等值线图选定点据位置。

3)区间点据一般点绘于区间面积的形心处,当区间面积内降水分布明显不均匀时,应参考降水分布情况适当改变区间点据位置。

4)各选用测站的集水面积一般不应重叠,若有重叠时,下游站应计算扣除了上游站集水面积后的区间面积的径流深,点绘在区间面积的形心处。

(2)年径流深均值等值线线距为:径流深>2000mm者,线距1000mm;径流深800~2000mm者,线距200mm;径流深200~800mm者,线距100mm;径流深50~200mm者,线距50mm;径流深<50mm者,线值分别为5、10、25mm。各水资源一级区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

(3)年径流深均值等值线的勾绘方法:

1)在选用站网控制性较好、资料精度较高的地区,应以点据数值作为基本依据,结合自然地理情况勾绘等值线;径流资料短缺或无资料的地区,如南方水网区、北方平原区、西部高山冰川区及高原湖盆区等,可根据已有的有关研究成果,采用不同的方法估算径流深,大体确定等值线的分布和走向。

2)等值线的分布要考虑下垫面条件的差异,不能硬性地按点据数值等距离内插,等值线走向要参考地形等高线的走向。

3)工作底图的比例尺不同,勾绘等值线的要求也不同:小比例尺图主要考虑较大范围的线条分布,局部的小山包、小河谷、小盆地等微地形地貌对等值线走向的影响可以忽略;大比例尺图则要考虑局部微地形地貌对等值线走向的影响。

4)勾绘等值线时,应先确定几条主线的分布走向,然后勾绘其他线条。等值线跨越大山脉时,等值线应有适当的迂回,避免横穿主山体;等值线跨越大河流时,要避免斜交。马鞍形等值线区,要注意等值线的分布及等值线线值的合理性。干旱地区要调查产流区与径流散失区的大体分界线,以确定低值等值线的位置和走向。

(4)年径流深均值等值线图的合理性检查:

1)选择若干个大支流和独立水系的径流控制站,将从等值线图上量算的年径流量与单站计算的年径流量进行比较,要求相对误差不超过±5%。相对误差超过±5%时,应调整等值线的位置,直至合格为止。对于同一幅等值线图而言,各控制站由等值线图量算的年径流量与相应单站计算的年径流量相比,不应出现相对误差系统偏大或偏小的情况。

2)将同期的年降水量均值等值线图与年径流深均值等值线图进行比较,两张图的主线走向应大体一致,高值区和低值区的位置应基本对应,不应出现一条径流深等值线横穿两条或两条以上降水量等值线的情况。

3)与以往绘制的年径流深均值等值线图进行对照分析。

4. 水资源分区天然年径流量系列计算。以大江大河一级支流控制站和中等河流控制站作为骨干站点,计算各水资源三级区1956~2000年的天然年径流量系列,再利用小河径流站或水文比拟法将水资源三级区天然年径流量系列划分为所属地级行政区系列,填入附表2-2-2中。水资源分区天然年径流量系列的计算

方法如下:

(1)水资源分区内有水文站控制,当径流站控制区降水量与未控区降水量相差不大时,可根据测站分析计算成果,按面积比折算为该分区的年径流量系列;当径流站控制区降水量与未控区降水量相差较大时,按面积比和降水量的权重折算为该分区的年径流量系列。

(2)水资源分区内没有径流站控制(或径流站控制面积很小)时,可利用水文模型或借用自然地理特征相似地区测站的降水~径流关系,由降水系列推求年径流量系列。

(3)逐年绘制年径流深等值线图,从图上量算水资源分区年径流量系列。

(4)地下水开采强度较大的北方平原区,可建立以地下水埋深为参数并考虑前期影响雨量的次降水~径流关系,由各年次降水量推求年径流量系列。也可用“四水”转化模型计算径流系列。

(5)在南方水网区,可将下垫面划分为水面、水田、旱地(包括非耕地)、城镇等类型区,分时段用降水量减水面蒸发量的方法估算产流量。在计算水面、水田产流量时,若某时段内水面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时,则该时段作为不产流处理。

5. 按水资源三级区和地级行政区,分别计算与年降水量系列相应的4个统计系列(1956~2000年、1956~1979年、1971~2000年及1980~2000年)的天然年径流量特征值,填报附表2-5-3。统计参数和频率计算方法同降水量的统计计算方法。

6. 按不同自然地理类型区,选取1956~2000年分月径流资料齐全的代表站,统计分析多年平均及4种典型年(P=20%、50%、75%、95%)的天然径流量月分配,并统计汛期起止月份及汛期径流量,填报附表2-5-4。

7. 出入国境、入海及出入省境径流量分析计算:

(1)选取国界附近及沿海的水文站,根据实测径流资料计算流入国境水量、流出国境水量、流入国际界河水量和入海水量。当水文站距国界较远时,计算流入国境水量时应扣除多控区间的水量,计算流出国境水量时则应加上未控区间的水量。当沿海水文站距海口较远时,应将测站水量加上未控区间水量作为入海水量。对于无测站小河的出国境水量和入海水量也要求进行估算。

(2)选取省界附近的水文站,根据实测径流资料计算入省境水量、出省境水量和流入省际界河水量。当选用水文测站距省界较远时,应根据测站的位置对出入省境水量进行多控区间或未控区间水量的修正。

(3)按水资源一级区统计1956~2000年出入国境水量、流入国际界河水量及入海水量,填报附表2-5-5。按水资源二级区统计1956~2000年出入省境水量、流入省际界河水量,填报附表2-5-6。分析水资源一级区各年代出入国境水量、流入国际界河水量和入海水量的变化趋势。

(六)地下水资源量

1. 地下水是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本次评价的地下水资源量是指地下水体中参与水循环且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本次评价要求对近期下垫面条件下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全面评价。

2. 要求详细调查统计: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水文气象资料,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1980~2000年期间浅层地下水、深层承压水、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实际开采量资料(用于农田灌溉的部分要求单独列出),因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引灌资料,水均衡试验场、抽(压)水试验等试(实)验成果资料,以及已有有关研究成果与资料。

3. 要求绘制一般平原区、内陆盆地平原区和山间平原区2000年平均浅层地下水埋深分区图(附图2-6-1),地下水埋深(单位:m)共分8级,分别为:<1;1~2;2~3;3~5;5~10;10~20;20~50;>50。

4.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情势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制约,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是按照水文地质单元进行,然后归并到各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为确定评价方法和选用水文地质参数,需按表2-1划分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绘制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分布图(附图2-6-2),并要求在该图的右下方列出I、II级类型区名称及面积。

5. 水文地质参数是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重要依据。水文地质参数包括给水度、弹性释水系数、渗透系数、导水系数、压力传导系数、越流系数、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河道渗漏补给系数、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系数及井灌回归补给系数等。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水文气象、地下水位动态、包气带及含水层与隔水层岩性特征和厚度、灌溉定额以及抽水试验等资料,考虑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间的转化关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选取符合当地近期下垫面条件的数据,确定相应的水文地质参数选用值。

6. 平原区M≤1g/L及1g/L<M≤2g/L两个矿化度范围3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要求:

(1)地下水资源量采用补给量法计算,同时计算排泄量和地下水蓄变量,并进行水均衡分析。

(2)各项补给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要求:

1)要求计算1956~2000年逐年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其中,1980~2000 3矿化度(M)范围界线采用本次地下水水质评价成果。

年期间的年均值用以计算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956~2000年系列成果用以计算水资源总量系列。在计算1956~2000年逐年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时,降水量P 采用本次降水量评价成果中地下水资源量评价计算区的逐年降水量;1980~2000年期间逐年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值可根据当年的年均地下水埋深Δ和降水量P ,从相应包气带岩性的P ~α~Δ关系曲线上查得;1956~1979年现状下垫面条件下的逐年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值可根据近期条件下平均地下水埋深Δ以及1956~1979年逐年的降水量P ,分别从相应包气带岩性的P ~α~Δ关系曲线上查得。要求绘制多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模数分区图(附图2-6-3)。模数分区共分6级,单位:万m 3/a ?km 2,色谱为:<5淡红色;5~10橙红色;10~20淡黄色;20~30淡绿色;30~50淡兰色;>50深兰色。

2)其它各项补给量均要求根据1980~2000年期间的相关资料进行年均值计算,并以此作为同步期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分项补给量。

3)以多年平均河道渗漏补给量、库塘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以及以地表水为回灌水源的人工回灌补给量之和作为多年平均地表水体补给量。要求将跨水资源一级区(或独立流域)调水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单独列出。为计算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与上游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量,要求将本水资源一级区引水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中由河川基流量形成的部分区分出来。由河川基流量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可根据地表水体中河川基流量占河川径流量的比率确定。

4)1980~2000年多年平均降水入渗、地表水体、山前侧向三项补给量之和为本次评价的地下水资源量。

5)同步期地下水资源量与井灌回归补给量之和为地下水总补给量。

(3)各项排泄量的计算要求:

1)要求根据1980~2000年期间的相关资料,分别计算多年平均潜水蒸发量、河道排泄量、侧向流出量,并调查统计1980~2000年期间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

2)评价计算区内各项多年平均排泄量之和为该评价计算区的多年平均总排泄量。

(4)要求采用1980~2000年期间地下水位等资料计算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蓄变量。

(5)平原区水均衡分析方法:

水均衡是指均衡计算区或评价计算区内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Q 总补)与总排泄量(Q 总排)的均衡关系。在人类活动影响和代表多年的年数并非足够多的

情况下,水均衡还与均衡期间地下水蓄变量(ΔW )有关。因此,在实际应用水均衡理论时,一般指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总排泄量和地下水蓄变量三者之间的水均衡关系,即:

Q 总补-Q 总排±Δw =X (2-1)

(单位均为万m 3)

δ%=总补100?Q X

(2-2)

式中,X 为绝对均衡差(万m 3);δ为相对均衡差(无因次)。

当X =0(亦即δ=0)时,可近似判断Q 总补、Q 总排、ΔW 三项计算成果基本

合理;|X|值或|δ|值较小时,可近似判断计算成果的计算误差较小;|X|值或|δ|值较大时,可近似判断计算成果的计算误差较大,亦即计算精确程度较低。

为提高计算成果的可靠性,本次评价要求对平原区各个评价计算区逐一进行水均衡分析,当评价计算区的|δ|>10%时,要求对该评价计算区各项补给量、排泄量和地下水蓄变量进行核算,必要时,对某个或某些计算参数做合理调整,直至其|δ|≤10%为止。

(6)要求绘制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模数分区图(附图2-6-4),模数分级、单位和色谱同附图2-6-3。要求填制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表(附表2-6-1)。

7. 为了计算水资源分区水资源总量系列,在平原区中M≤1g/L和1g/L<M≤2g/L两个矿化度范围,要求计算1956~2000年逐年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

8.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采用排泄量法计算。

(1)山丘区的排泄量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泉水溢出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和潜水蒸发量,这些排泄量之和称总排泄量。本次评价要求,对河川基流量进行1956~2000年系列计算,并统一修正到近期下垫面条件;对山前泉水溢出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和潜水蒸发量分别进行1980~2000系列计算;对总排泄量进行1956~2000年系列计算。此外,还要求计算1956~2000年山丘区浅层地下水蓄变量系列和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系列。

(2)河川基流量1956~2000年系列的计算要求:

河川基流量是山丘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量。在计算河川基流量时,尽可能选择受地表水蓄、引、提、调影响较小的径流代表站作为河川基流分割的选用径流站,采用分割河川径流过程线的方法(直线斜割法或加里宁试算法),对各选用径流站逐一进行计算。其中,1980~2000年要求逐年进行分割,根据1980~2000年逐年分割的成果,建立河川径流量与河川基流量间的关系曲线;1956~1979年近期下垫面条件下的逐年的河川基流量要求根据1980~2000年期间的河川径流量与河川基流量的关系曲线,按照1956~1979年逐年经还原和修正后的河川径流量进行查算。要求分别提出一般山丘区和岩溶山区1956~2000年河川基流量系列。

(3)山前泉水溢出量1980~2000年系列的计算要求:

山前泉水溢出量是指发生在山丘区与平原区交界线附近、且未计入河川径流量的泉水溢出量。要求对在山前出露、年均流量不小于0.1m3/s且未计入河川径流量的泉水逐一进行1980~2000年逐年溢出量的调查统计,缺乏统计资料的年份,可以相近年份资料近似代替。并要求确定各评价计算区1980~2000年山前泉水溢出量系列。

(4)山前侧向流出量1980~2000年系列的计算要求:

山前侧向流出量是指山丘区地下水以地下潜流形式向平原区排泄的水量。该量即为平原区的山前侧向补给量,计算要求同平原区山前侧向补给量。

要求计算1980~2000年逐年的山前侧向流出量,缺乏年水力坡度资料的年份,可以相近年份资料近似代替。

(5)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1980~2000年系列的计算要求:

山丘区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是指发生在一般山丘区、岩溶山区和未单独划分为山间平原区的小型山间河谷平原的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并扣除在

用水过程中回归补给地下水部分的剩余量,这部分水量在用水过程中均被蒸发消耗。采用调查统计方法,要求估算各评价计算区1980~2000年逐年的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缺乏统计资料的地区和年份,可以相邻地区和相近年份资料近似代替。

(6)潜水蒸发量1980~2000年系列的计算要求:

山丘区潜水蒸发量是指发生在未单独划分为山间平原区的小型山间河谷平原的浅层地下水,在毛细管作用下,通过包气带岩土向上运动造成的蒸发量(包括棵间蒸发量和被植物根系吸收造成的叶面蒸散发量两部分)。要求对各评价计算区1980~2000年逐年潜水蒸发量进行计算(计算方法同平原区),缺乏地下水埋深等相关资料的年份,可以相近年份的潜水蒸发量近似代替。

(7)山丘区总排泄量1956~2000年系列的计算。

1)1980~2000年逐年总排泄量的计算方法:

根据河川基流量、山前泉水溢出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和潜水蒸发量1980~2000年逐年计算成果,将对应年份各项排泄量相加,即为山丘区1980~2000年逐年的总排泄量。

2)1956~1979年逐年近期下垫面条件下的总排泄量计算方法:

首先,根据1980~2000年逐年总排泄量和1980~2000年逐年降水量,采用下列公式分别计算1980~2000年逐年的总排泄量占相应年份年降水量的比率:

i i i P Q 山总排=ζ (2-3)

式中,ζi 为1980~2000年期间i 年总排泄量占该年年降水量的比率(无因次);Q 山总排i 为1980~2000年期间i 年总排泄量(万m 3);P i 为1980~2000年期间i

年年降水量(万m 3)。

然后,根据1980~2000年逐年的ζi ,采用下式计算1980~2000年期间年均总排泄量占年均降水量的比率ζ:

212000

1980∑==i i

ζ

ζ (2-4)

最后,根据1956~1979年逐年的年降水量,采用下式计算1956~1979年逐年近期下垫面条件下的总排泄量:

ζ?=j j P Q 山总排 (2-5)

式中,Q 山总排j 为1956~2000年期间j 年的总排泄量(万m 3);P j 为1956~1979年期间j 年的年降水量(万m 3)。

1956~1979年逐年近期下垫面条件下的总排泄量计算也可用以上方法计算1980~2000年总排泄量占河川径流量的比率计算求得。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利用1980~2000年逐年的总排泄量(或比率)成果,建立与相应年份降水量(或河川径流量)的关系,利用该关系和1956~1979年逐年年降水量(或河川径流量)推求1956~1979年逐年近期下垫面条件下的总排泄量。

(8)山丘区浅层地下水蓄变量1956~2000年系列的计算要求:

山丘区浅层地下水蓄变量是指计算时段初地下水储存量与计算时段末地下

水储存量的差值。要求对各评价计算区1980~2000年逐年浅层地下水蓄变量进行计算(计算要求同平原区),缺乏地下水埋深等相关资料的年份,可以相近年份的浅层地下水蓄变量近似代替;1956~1979年逐年的浅层地下水蓄变量,可以1980年或接近1980年年份的资料近似替代。

(9)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1956~2000年系列的计算方法:

评价计算区1956~2000年近期下垫面条件下总排泄量系列与1956~2000年浅层地下水蓄变量系列之代数和,即为该评价计算区近期下垫面条件下1956~2000年地下水资源量(亦即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并以该系列中1980~2000年期间的年均值作为山丘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要求填报山丘区1956~2000年浅层地下水排泄量系列(附表2-6-2)。

9. 北方地区水资源分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采用下式计算:

Q资=Q山资+Q平资-Q侧补-Q基补(2-6)

(单位均为亿m3/a)

式中,Q

资为水资源分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Q

山资

为山丘区1980~2000

年期间的年均地下水资源量;Q

平资

为平原区1980~2000年期间的年均地下水资

源量;Q

侧补为平原区1980~2000年期间的年均山前侧向补给量;Q

基补

为平原区

内由本水资源一级区内河川基流形成的1980~2000年期间的年均地表水体补给量。

要求填报浅层地下水资源量成果表(附表2-6-3)。

10. 根据平原区及山丘区1956~2000年降水入渗补给量及其形成的河道排泄量系列,计算该系列的特征值,并填报附表2-6-4。

11. 平原区M>2g/L范围的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要求。

矿化度(M)大于2g/L的矿化度范围包括2g/L<M≤3g/L、3g/L<M≤5g/L 和M>5g/L共3个等级。分别计算这3个矿化度范围内的1980~2000年期间接近平水年年份的年降水入渗补给量和地表水体补给量,并以这两项补给量之和近似地作为相应矿化度范围的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

矿化度大于2g/L地区年降水入渗补给量和地表水体补给量的计算方法同矿化度不大于2g/L地区。

要求填报平原区矿化度大于2g/L的各矿化度范围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成果表(附表2-6-5)。

12. 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1)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及潜水蒸发量的计算要求:

在南方地区,大多缺乏连续的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资料和完整的水文地质资料,难以按北方地区的要求全面进行各项补给量、排泄量计算。目前,南方地区除个别平原区外,大多数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水平很低。因此,评价方法可适当简化。

要求计算平原区水稻生长期(含泡田期)及旱作期(含旱地全年)的年均降水入渗补给量、灌溉入渗补给量和潜水蒸发量。要求收集1980~2000年期间的降水量、水面蒸发量、引灌水量等资料,并尽量收集当地包气带岩性资料和1980~2000年期间零散的浅层地下水位资料,引用条件类似地区的水文地质参数,参照本《细则》对北方平原区的相关计算要求,进行粗略计算。并以年均降水入渗补给量与地表水灌溉入渗补给量之和近似作为年均地下水资源量。

(2)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要求:

南方地区的山丘区,由于缺乏水文地质资料,本次评价仅要求计算1956~

2000年逐年的河川基流量,近似作为山丘区1956~2000年地下水资源量系列。河川基流量的计算方法和技术要求同北方地区。

(3)水资源分区年均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各级水资源分区内,平原区年均潜水蒸发量和降水入渗补给量二者中数量较小者,与山丘区1980~2000年期间年均河川基流量之和,近似作为各级水资源分区年均地下水资源量。

要求填报南方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成果表(附表2-6-3)。

13. 平原区多年平均深层承压水资源量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方法另定。

14. 大型及特大型地下水水源地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的评价要求:

地下水水源地是指以工业、城市生活为供水对象的地下水集中开采区。要求对日开采量介于5万m3至15万m3的大型地下水水源地和日开采量大于15万m3的特大型地下水水源地逐一进行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并要求调查统计各地下水水源地地域内1980~2000年期间的年均地下水实际开采量,确定年均地下水超采量,以及调查统计超采的各地下水水源地引发的主要生态环境灾害状况。要求填报大型及特大型地下水水源地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及超采区状况表(附表2-6-6)。

(七)地表水水质

1. 地表水水质是指地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特征和性质。地表水水质评价内容包括各水资源分区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现状水质(含污染状况)、水质变化趋势、地表水供水水源地水质以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等。要求广泛收集各有关部门的水质监测资料,并注意对其口径与标准的均一化。

2. 水化学类型分析

(1)本次水化学类型分析要求在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相关成果及其他有关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分析。选用钾、钠、钙、镁、重碳酸根、氯根、硫酸根、碳酸根等项目,采用阿廖金分类法划分水化学类型,并调查分析总硬度及矿化度。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所选用水质监测站点的监测资料填入附表2-7-1中,并绘制总硬度分布图(附图2-7-1)、矿化度分布图(附图2-7-2)和地表水化学类型图(附图2-7-3)。

(2)总硬度等值线线值为:15mg/L、30mg/L、55mg/L、85mg/L、170mg/L、250mg/L。

(3)矿化度等值线线值为:50mg/L、100mg/L、200mg/L、300mg/L、500mg/L、1000mg/L。

(4)地表水化学类型着色图例为:重碳酸盐类为绿色,硫酸盐类为黄色,氯化物类为蓝色;阳离子分组,Ca组为空白,Na组为横线,Mg组为竖线;水型图例为,Ⅰ型为圆圈,Ⅱ型为圆点,Ⅲ型为十字。

(5)阿廖金分类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及方法见附录Ⅱ-2。

3. 现状水质评价

(1)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的基准年采用2000年,若2000年资料不全,可进行补测或以2000年前后1~2年的数据代替。

(2)评价范围应为进行了水功能区划的所有江、河、湖、库。

(3)按单站及河长或断面水质类别统计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成果,要求按河流、湖泊(水库)分别进行评价。

1)河流水质现状评价

评价项目为pH值、硫酸根、氯离子、溶解性铁、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

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氟化物、挥发酚、总氰化物、总砷、总汞、总铜、总铅、总锌、总镉、六价铬、总磷、石油类、水温、总硬度等24项。统一要求必评项目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挥发酚和总砷共5项;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可选评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总氰化物、总汞、总铜、总铅、总锌、总镉、六价铬、石油类等项目。评价执行国家标准GB 3838-200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采用单指标评价法(最差的项目赋全权,又称一票否决法)确定地表水水质类别,评价代表值采用汛期、非汛期和年度平均3个值,评价结果按河长统计,并以Ⅲ类地面水标准值为界限,给出超标率和超标倍数等特征值。

评价所用原始数据录入格式见附表2-7-2,评价结果填入附表2-7-3中,并绘制河流现状水质类别分布图(附图2-7-4)。各水质类别的着色为:Ⅰ类蓝色;Ⅱ类绿色;Ⅲ类黄色;Ⅳ类粉红色;Ⅴ类深红色;劣Ⅴ类黑色。

2)湖泊(水库)水质现状评价

湖泊(水库)水质现状污染评价项目要求同河流水质现状评价。富营养化评价项目增加总磷、总氮、叶绿素、透明度和高锰酸钾指数5项,控制标准可参照表2-2给出的浓度值;营养程度按贫营养、中营养和富营养三级评价。有多测点分层取样的湖泊(水库),评价年度代表值采用由垂线平均后的多点平均值。

表2-2 地表水富营养化控制标准

注:评价方法用评分法,具体做法为:①查表将单参数浓度值转为评分,监测值处于表列值两者中间者可采用相邻点内插,或就高不就低处理;②几个参评项目评分值求取均值;③用求

得的均值再查表得富营养化等级。

评价结果填入附表2-7-4。

4.现状底质污染评价

对污染较重的河流、湖泊(水库),要求进行底质污染现状调查评价。评价项目选用pH值、总铬、总砷、总铜、总锌、总铅、总镉、总汞、有机质(用TOC 表示)9项。采用国家标准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判别底质是否超标。TOC的污染判别采用《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中“有机质”的区域“顺序统计量”的95%含量值再乘以系数0.6作为相应区域TOC的判定值;其他评价项目的污染判别采用《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中相应的“顺序统计量”的95%含量值作为相应项目的判定值。

对已富营养化的湖泊(水库),除评价上述项目外,还需调查底质中总磷、

技术部门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技术部门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为建立和完善公司技术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员工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并通过此评价合理地进行价值分配,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原则 严格遵循“客观、公正、公开、科学”的原则,真实地反映被考核人员的实际情况,避免因个人和其他主观因素影响绩效考核的结果。 第三条指导思想 建立客观、公正、公开、科学的绩效评价制度,完善员工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以期更好地促进公司的发展。 第四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技术部门。 第二章考核体系 第五条考核对象

技术部门工作人员。 第六条:考核内容 1业绩考核:技术人员主要参照各部门工作计划并依据工作目标进行考核。 2、能力考核:通过员工的工作行为,观察、分析、评价其具备的工作能力。 3、态度考核:通过员工日常工作表现和行为,考察其工作责任感和工作态度。 第七条考核方式 考核实行直接主管评分和总经理签名确认的两级考核方式 第三章考核实施 第八条考核周期 以季度为考核周期,年终进行综合评定。 第九条考核流程 根据本办法和部门工作计划,每季度末对相关技术部门员工工作绩效进行综合评定,考核结果送交公司总经理。

第四章考核结果的应用 第十条考核结果等级分布 第十一条培训 在进行技术人员工作提升时,应把员工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参考资料,了解技术人员的培训需求,从而有效地开展培训工作。 第十二条绩效收益 技术人员绩效收益=绩效收益发放总额X考核得分宁100 第十六条审批流程 考核结果处理表按被考核者一一主管总经理的流程进行审批。 第十七条考核结果反馈 被考核者有权了解自己的考核结果,部门主管在考核结束后两个工作日内,向被考核者通知考核结果。 第十八条考核结果申诉 被考核者如对考核结果有异议,首先应通过双方的沟通来解决;如不 能妥善解决,被考核者可向总经理提出申诉。 附表: 1、员工工作业绩评估表

项目管理人员考核办法

XXXX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人员考核办法 拟制: 审核: 主管: 会签: 批准:

项目管理人员考核办法 1目的 为了更好的实现项目管理目标,提高项目管理效率,特制定本办法。 2定义 项目管理人员是指与XXXX有限公司签订劳动(劳务)合同,并受XXXX有限公司聘用担任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施工员、测量员、安全员、质量员、造价员、资料员、材料采购员、库管员等的相关管理人员。其中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为项目高层管理人员,施工员、测量员、安全员、质量员、造价员、资料员、材料采购员、库管员等相关人员为项目一般管理人员。 3考核范围及考核重点 3.1 考核范围:凡属XXXX有限公司各在建工程项目部所有管理人员均在考核范围之内。 3.2 考核重点 3.2.1 根据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特殊性,项目管理人员作息时间应服从工程项目质量、进度、安全需要,服从项目经理安排。 3.2.2 项目管理人员请假必须按规定程序办理请、销、续假手续,假期期满必须按时返岗,如未按规定程序办理相关手续的,按旷工处理。项目管理人员无故旷工三次(一天算一次),公司视其主动离职。 3.2.3 项目管理人员应严守职业道德,严禁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相关单位、个人进行吃、拿、卡、要。公司一旦发现项目管理人员有该类违纪行为,根据其情节严重程度分别处于警告、罚款、停职、辞退,并追究其对公司造成的一切损失及相关法律责任。 3.2.4 因项目管理人员个人原因造成工程项目较大及以上质量、安全事故,公司有权将其辞退,并追究其对公司造成的一切损失及相关法律责任。 4考核评分办法 4.1项目高层管理人员由公司工程技术部按月度对其进行考核评分,评分结果报综合管理部备案。

中国石化动土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中国石化动土作业安全管理规定1总则 1.1动土作业是指在中国石化生产运行区域(含生产生活基地)的地下管道、电缆、电信、隐蔽设施等影响范围内,以及在交通道路、消防通道上进行的挖土、打桩、钻探、坑探地锚入土深度在0.5米以上的作业;使用推土机、压路机等施工机械进行填土或平整场地等可能对地下隐蔽设施产生影响的作业。 1.2动土作业必须办理许可证。 1.3动土作业涉及到用火、临时用电、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时,应办理相应的作业许可证。 1.4许可证审批人和监护人应持证上岗,安全监督部门负责组织业务培训,颁发资格证书。 1.5作业期间应全程视频监控。 2管理职责 2.1许可证由动土作业所属基层单位提出申请。 2.2项目负责部门组织地下设施主管单位联合进行现场交底,根据施工区域地质、水文、地下供排水管线、埋地油气及燃气管道、埋地电缆、埋地电信、测量用的永久性标桩、地质和地震部门设置的长期观测孔、不明物、沙巷等情况向施工单位提出具体要求,经水、电、气(汽)、通信、工艺、设备、消防与动土区域所属基层单位等部门会签后,由项目负责部门签发。 2.3施工单位根据工作任务、交底情况及施工要求,制定施工

方案,落实安全作业措施。 2.4施工方案经施工现场负责人、建设基层单位现场负责人签署意见及工程总图管理等有关部门确认签字后,由施工区域所属单位的工程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 3管理内容及要求 3.1作业危害识别(JSA) 3.1.1作业前,项目负责部门要组织施工单位,针对作业内容,进行JSA分析,制定相应作业程序及安全措施。 3.1.2安全措施要填入动土许可证,并附动土作业点示意图。 3.2作业安全措施 3.2.1作业前,施工单位要对作业现场及作业涉及的设备(设施)、现场支撑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3.2.2挖掘坑、槽、井、沟等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3.2.2.1不应在土壁上挖洞攀登。 3.2.2.2不应在坑、槽、井、沟上端边沿站立、行走。 3.2.2.3在坑、槽、井、沟的边缘安放机械、铺设轨道及通行车辆时,应保持适当距离,采取有效的固壁措施,确保安全。 3.2.2.4拆除固壁支撑应从下而上,更换支撑应先装新的,再拆旧的。 3.2.2.5不应在坑、槽、井、沟内休息。 3.2.3在沟(槽、坑)下作业应按规定坡度顺序进行,使用机械挖掘时,作业人员不应进入机械旋转半径内;严禁在离电缆1米距离以内作业;深度大于2米时,应设置应急逃生通道;两人以上同时挖土时应相距2米以上,防止工具伤人。

轨道下山安全技术措施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TP-AR-L5588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制: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轨道下山安全技术措施 正式样本

轨道下山安全技术措施正式样本 使用注意:该解决方案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一采区轨道下山在四联巷口拨门,拨门门点位置坐标为(X:4032326.992,Y:19596236.492),掘进方位角为159?;按中线施工,沿煤层底板掘进,标高为+791。拨门前,先在开门口补打1排锚索加强支护,间距为1.5m,3根。拨门点采用打眼放炮的方法进行,施工前将放炮地点前后10米范围内的风水管路、电缆、皮带机尾用旧皮带、木板等掩护好,将电缆落地。采用锚网喷支护,喷浆时另外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在掘进机未安装完毕,仍采用放炮掘进。为确保施工安全,特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如下: 一、准备工作

1、技术科:指定巷道的开口位置,放好巷道的中线,并向施工单位贯彻本措施。 2、施工队:准备好打眼时所用的机具,炸药箱、放炮母线及发爆器,并安装一部刮板机。 3、通风科:在四联巷上侧20m处安装风机,在回风联巷口安装防尘水幕。 4、机电科:将风水管路接到位,安装水泵、排水管路,提前排完开口位置积水。 二、技术要求 1、轨道下山巷开口时掘进方式为炮掘,按技术科给定的中腰线掘进,炮掘50米后,改为综掘,掘进断面为矩形形,巷道毛宽3.8米,净宽3.6米,毛高2.7米,净高2.6米,毛断面面积10.26m?,净断面积9.36m?,巷道掘进时必须保证巷道的毛宽。巷道开口位置在D6点前20米处,巷道方位158°,

技术管理考核细则

双河采油队技术管理考核细则 为切实提高油水井管理水平,确保全年目标责任书顺利完成,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包括产量任务完成情况、生产管理、注水工作、质量管理、油井管理、技术管理,总分值55分。 1、产量任务完成情况(10分) 当月生产任务按时完成,每超欠1%,扣0.1分;抽油机电路故障当天内恢复,每口井每超一天扣除0.02分;杜绝无故停机、憋罐,每口井每天扣0.02分;产量分解至单井,未分解扣0.2分。 2、生产管理(10分) 油井故障原因与实际不符时,每口井扣除0.02分;故障上报不及时,每次扣除0.01分;坚持“一人一井”监督制,每次发现作业现场无人监督扣除0.5分。 3、注水工作(15分) (1)设备完好率,目标值95%。每低于1%扣0.5分,每高出1%加0.2分,上限最多增加0.5分,下限分数扣完为止。 (2)注水井利用率,目标值95%。每低于1%扣0.1分,每高出1%加0.1分,上限最多增加2分,下限分数扣完为止。 (3)配注合格率,目标值95%。2018年为92%。每低于1%扣0.1分,每高出1%加0.1分,上限最多增加2分,下限分数扣完为止。

(4)水质达标率,目标值95%。每低于1%扣0.1分,每高出1%加0.1分,上限最多增加0.5分,下限分数扣完为止。按照《甄家峁注水项目区注入水水质化验管理办法》执行,每缺1%,扣除0.1分(项目区)。 (5)注水时率指标,目标值90%。每低于1%扣0.1分,每高出1%加0.2分,上限最多增加2分,下限分数扣完为止。 (6)资料全准率指标目标值93%。每低于1%扣0.1分,每高出1%加0.1分,上限最多增加1分;三方数据不统一,1井次扣0.1分,下限分数扣完为止。 无注水任务的采油站该项得分为各站平均分数。 4、质量管理(5分) 刺洗不到位扣0.5分;杆管未仗量,扣0.3分;扶正器和油杆偏磨未更换,扣0.3分;油管丝扣损坏未更换,扣0.5分;洗井不彻底,扣0.5分;损坏井口设备,扣0.5分;监督不严造成,出现管柱落井事故,扣1分;其它作业质量问题,酌情扣分。 5、油井管理(5分) 未开展计量,或计量数据缺失的,每口井扣0.2分;技术组按月下发调平衡、换皮带轮、间抽井号,采油站按照井号执行,目标值为100%,每欠月度任务1%,扣0.1分,且本月未完成井数自动累加到下月任务中;其它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酌情扣分。 6、技术管理(10分) (1)示功图测示,按照项目区各季度测试安排,测试电流(项目区)、

最新项目管理及考核办法资料

分发号:******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 目的和范围 1.1 为了项目管理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理顺项目输入、计划编制、实施、考核、总结评价过程中的项目管理归口单位与职能部门,以及各归口管理单位之间的关系,提高项目运行效率,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1.2 为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充分调动项目成员积极性,实现对项目进度、质量及成本的有效控制,特制定本办法。 1.3 本办法适用系统项目管理,以产品开发项目为主,其他项目参考执行。 2 引用(相关)标准和文件 无; 3 定义 3.1 项目:是为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项目的“临时性”是指具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 3.2 项目类别定义:根据项目贡献度及规模分为四类:A类、B类、C类和D类。 3.2.1 A级项目定义:集团级别的项目; 3.2.2 B级项目定义:系统级别的项目; 3.2.3 C级项目定义:系统各职能部门或子公司级的项目; 3.2.4 D级项目定义:系统各二级部门或子公司部门级的项目 3.3 项目目标:项目所要达成的目标。 项目所要达成的目标可分为QCDS共4个目标。 3.4 QCDS:Q是指质量Quality的简称,C是指成本Cost的简称,D是指交付周期Date的简称,S 精品文档

是指销量Sales Volume的简称。 3.5 项目管理:是将资源、知识、技能、工具与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满足项目的要求。3.6 项目管理过程:项目管理输入、工具与技术和输出的逻辑组合。包括:项目启动、项目规划、项目执行、项目监控、项目收尾。 3.6.1 项目启动:包含获得授权、定义一个新项目或现有项目的一个新阶段,正式开始该项目或阶段的一组过程。 3.6.2 项目规划:包含明确项目总范围,定义和优化目标,以及为实现上述目标而制定行动方案的一组过程。 3.6.3 项目执行:包含完成项目管理计划中确定的工作以实现项目目标的一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需要协调人员和资源,还要按照项目管理计划整合并实施项目活动。 3.6.4 项目监控:包含跟踪、审查和调整项目进展与绩效,识别必要的计划变更并启动相应变更的一组过程。 3.6.5 项目收尾:为完结所有项目管理过程组的所有活动,以正式结束项目或阶段而实施的一组过程。 3.7 项目完成:按计划时间完成项目全部工作,并提交项目总结报告。 3.8 项目未完成:比计划时间延后而没有延期申请或有延期申请未通过批准。 3.9 项目延期:提前按程序申请并在计划到期之前被批准。 3.10 项目调整:暂缓、取消或概念变更,经**集团有关会议批准或按程序申报并批准。 4 职责 4.1 项目组长 精品文档

动土作业安全管理制度规定

1 基本要求 1.1动土作业是指工程工程的各种动土作业活动,包括人工与机械形式的土石方开挖、钻孔、打桩以及使用推土机、压路机等施工机械进行填土或平整场地等可能对地下隐蔽设施产生影响的作业。 1.2动土作业应按照作业许可证管理的范围要求办理作业许可证,涉及用火、用电、吊装、进入受限空间等高风险作业的还应办理相应的作业许可证。 1.3 作业前应针对作业内容进行JSA,制定相应的作业程序、安全技术措施和应急措施。 1.4 作业许可证审批人和监护人应经过培训,持有相应资质证件。审批人必须在施工现场进行确认和审批。 1.5地下或周围施工情况复杂的动土作业期间应视频监控。 2 引用文件 GB 50201-2012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HG23017-1999厂区动土作业安全规程 GB50484-2008 石油化工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中国石化动土作业安全管理规定》(中国石化安〔2016〕21号) 3 管控方式与职责 3.1 工程部负责动土作业的管理与实施。工程部各业务管理部门是动土作业的管理责任主体,安全管理部门是动土作业的安全监督责任主体,施工班组(或作业单位)是动土作业的实施责任主体。 3.1.1工程(施工)管理部门负责动土作业的施工管理。组织作业前的JSA及其交底,组织确认外部施工作业环境(如地质条件、地下设施、交叉作业等),检查确认内部施工作业方法、作业条件、安全措施,组织落实作业监护,检查日常施工作业情况。 3.1.2 技术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动土作业的施工技术质量管理。负责组织制定施工方案、方法或程序、安全技术措施,编制JSA并对作业人员进行交底,监督检查施工方案、程序及措施的执行情况,检查施工质量情况。 3.1.3 物资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动土作业所涉及的施工设备、器材的采购管理。组织制定或提供机械设备、工器具的操作规程、使用说明/要求、质量证明文件,参与制定施工方案、安全技术措施和JSA,监督检查机械设备的管理情况。 3.1.4 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动土作业的安全监督管理。负责对作业许可批准人和监护人实施业务培训与资格认定,检查确认安全防护措施落实情况并在作业许可证上签字,检查作业过程的安全状况。 3.1.5施工经理(或施工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动土作业。作业前组织JSA及其交底,组织协调、确认外部作业环境(空间隔离、交叉作业等),组织落实施工作业条件和安全措

轨道顺槽铺轨轨道施工安全技术措施(2021新版)

轨道顺槽铺轨轨道施工安全技术措施(2021新版) Security technology is an industry that uses security technology to provide security services to society. Systematic desig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831

轨道顺槽铺轨轨道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2021新版) 一、施工概况 经会议研究决定,现由我队在10207轨道顺槽铺设轨道,为确保施工安全,特编制本安全施工措施。 二、施工组织 1、施工负责人:秦学明 施工队组:综采一队 作业制:实行“三八”制作业,现场交接班制度。 三、施工前准备工作 1、施工前由技术科、机电科、安监科和施工队组对施工地点进行检查,确保无隐患后方可施工。 2、施工前对所用材料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3、施工前将施工所需的主材料(轨道、枕轨等),施工工具(手钳、扳手、大锤、铁锹、等)。配件(螺栓、螺帽、道夹板、道钉等)提前运送到施工现场。 4、施工前拉好中心腰线,保证轨道铺设的平直。 5、施工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各种施工工具和材料都要调试好以满足施工要求。 四、施工要求及方法 1、10207轨道顺槽全长1060m,巷道宽度4.8m,高2.8m,铺道采用24kg/m的轨道铺设,轨道长度8m,轨道间距600mm,枕木中到中间距800mm,轨道接头处铺设枕木间距为240mm。 (1)在10207轨道顺槽Ga6点处铺设车场,长度30m。 (2)10207轨道顺槽、及车场、累计铺设轨道1190m。 2、施工顺序:装运道轨、道岔、轨枕→卸道轨、道岔、轨枕→清理码放整齐道轨、道岔、轨枕→测量位置→清理底板→铺设轨枕→安装道轨。 3、施工方法:

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办法及细则

*****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办法(初稿) 为加强*****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激励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督促技术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促进制冷站技术管理工作精细化,本站结合《****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和《***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范围 1、****所有取得集团专业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包含M2级以上管理干部)。 2、未取得集团专业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职称但属于****技术小组在编人员且拟报专业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的技术人员(不包含M2级以上管理干部)。 二、考核周期 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周期为季度考核,制冷站考核小组于每季度末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绩效考核。 三、考核等级 依据考核分数和下列条件,将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类,考核总分采取百分制。 优秀:85分以上(含85分) 称职:75分以上(含75分) 基本称职:65分以上(含65分) 不称职:65分以下一律视为不称职

四、考核内容及评价方法 技术人员工作绩效主要从工作能力、工作任务、工作质量、工作态度、团队合作性、纪律仪表,学习培训七个方面分为五个级别来评价计分考核,分为ABCDE五个考核级别,具体描述如下: 工作能力 按照个人相应技术职称岗位职责的要求评价一个考核周期内工作能力表现。 A级:表现出超出职位要求的能力 B级:偶有超出职位要求的表现 C级:符合职位技能要求 D级:略有不符合职位技能要求的表现 E级:多数表现不符合职位技能要求 工作任务 评价一个考核周期中的平均工作任务量饱和度。 A级:工作任务极重,能按时高效完成但需长时间加班。 B级:工作任务较重,需经常加班以完成任务。 C级:工作任务基本饱和,偶尔加班即可完成。 D级:工作任务不完全饱和,有少量空闲。 E级:工作任务饱和度不足50%。 工作质量 评价一个考核周期中所完成的工作的质量情况。该项考核同时要求安排工作任务时需要明确工作质量要求。

项目管理及考核办法(参考)

项目管理和考核办法 一、项目部管理与考核的指导思想 1、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考核制度。 2、组建相对稳定的项目部,项目部同时负责一至多个工程项目. 3、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承担法律、法规界定的一切责任。 4、工程项目承接:工程部主要以内部挂牌竞标或直接指派的方式将项目交付给项目部。 5、加强项目考核,体现安全先行、质量为本、效率优先、绩效挂钩、多劳多得、公开透明的原则,具体考核实行单项目目标考核和年底综合考评相结合的办法。 6、严格落实项目成本预控、过程控制和竣工考核制度。 7 、项目部必须按公司规定程序及时报销,并做到帐目清晰、真实、规范。 8、年终以项目部为单位进行综合考评,项目部根据员工出勤天数、工作业绩、责任、贡献大小等因素结合综合考评结果,具体考核到人。 9、项目部首先必须维护公司的利益,确保工程施工安全、工程质量、施工成本等指标,本着为公司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原则。 10、树立服务客户、服务公司、服务业务,积极为公司市场开拓保驾护航的意识。 二、项目部人员组成 1、效率优先原则。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项目部人员以满足项目部正常运行为准,充分发掘项目部人员的潜能和积极性。 2、合理搭配原则。根据工程部施工管理人员工作年限、工作经验等合理搭配、优势互补的原则,确定项目部人员。 3、项目部的人员构成为:项目经理1名,施工员2-4名。 4、项目经理等级:分为二个等级,一级项目经理由工程部副经理兼任或施工管理经验丰富的一级建造师担任;二级项目经理由具有二级建造师或施工管理经验 5、施工员根据工作年限、施工经验、工作能力、工作表现等要求,按公司技术丰富的人员担任,工资待遇低于一级项目部经理。职称等级标准评定等级,并执

煤矿轨道铺设安全技术措施示范文本

煤矿轨道铺设安全技术措 施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煤矿轨道铺设安全技术措施示范文本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工程概况:省对我矿安全设施及条件验收,提出 需将井下18KG轨道更换为22KG轨道,现报施工安全措 施。 二、施工负责人:黄延安 三、安全负责人:李文贵 四、安全技术措施: 1、轨道工入井时,必须穿戴整齐(安全帽、水鞋), 带矿灯、自救器。 2、严禁穿化纤衣服或带烟火和点火物品下井。 3、班组长必须佩带便携式瓦检仪。 4、施工前由现场施工负责人与矿调度联系,停止施工 巷道提升运输。

5、工作人员进入斜坡行走时,必须严格执行“行车不行人,行人不行车”制度。 6、铺轨道时,轨道工必须由班组长统一指挥,站稳立牢,步调一致。 7、轨道工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机具的使用。 8、检查并带好工具材料,排除施工巷道内不安全隐患,方可进入施工地点。 9、拆除混凝土道床或用垛斧铲螺丝时,掌钎人要戴防护手套,打锤人不准戴手套,不准和掌钎人站在同一条线上,同时注意周围环境。 10、捣固道床或卧底时,前后间距不小于2米;使用撬棍起道或起道钉,不准手握满把;施工作业中,不准碰触电缆、电话线、管道等。 11、砸道钉时,必须手心向上栽道钉,用锤轻轻稳牢,随后用力钉进去;严禁在轨道上直道钉。

井下铺设轨道安全技术措施

回风巷铺设轨道 安 全 技 术 措 施 编制单位:生产技术科 编制日期:2015年10月20日

铺设轨道安全技术措施 一、作业名称:综掘回风巷铺设轨道 二、施工时间:10月24日 三、施工负责人: 四、主要参加人员:矿综掘队 五、工作内容:轨道选用24kg/m钢轨,轨距为600mm,道轨铺设长度约为1200m,轨枕选用木枕,枕木规格为长×宽×高=1200×150×150mm,轨枕设计间距为700mm;轨道采用10m长钢轨,道钉采用120×10×10mm的人工加工成的。轨道铺设沿巷道上帮铺设,轨道距巷道上帮留设500mm以上的安全距离。 六、工作标准及要求 1、轨道采用24kg/m的钢轨,轨道扣件齐全、牢固并与轨型相符。 2、轨道间距:600mm。直线段轨距上偏差为+5mm,下偏差为-2mm。 3、轨枕间距:700mm,偏差不超过50㎜,轨枕埋入巷道深度为100mm,轨枕必须与轨道固定牢靠,且垂直于轨道。轨枕靠上帮的一头必须平齐。 4、道床基础必须垫平、捣实,严禁出现枕木悬空。 5、轨道接头的间隙不得大于5mm,高低和左右错差不得大于2mm。 6、直线段2条钢轨顶面的高低差不得大于5mm。 7、必须使用同一型号钢轨。 七、施工方法与步骤 1、施工前的准备

(1)、检查铺轨地段的巷道、轨道中心线、位置等测点是否满足施工需要,特别是弯道部分的巷道是否够宽。 (2)、准备工具和备料:铺轨前,必须把施工中所有的工具准备齐全,按照要求把铺轨材料、道碴、轨枕和钢轨等准备好。 2、施工方法与步骤 (1)、平整道床:沿巷道底板的高度把道床平整好。 (2)、挖轨枕基础:随着道床的平整,按照轨道的中线间距700mm 挖枕基础。 (3)、摆设轨枕,摆设要以轨道中心线为准,用小线拉出轨枕一端的边线,保证轨枕排列整齐,轨枕间距按照规定摆设 (4)、摆设钢轨,摆设时要注意接头的间隙宽度,防止钉道时做过多的窜动。钢轨的接头在直线上应该对齐,接头的地方要悬空。轨枕中心距接头的距离不应超过300毫米。 (5)、钉道。钉道钉时要稳、准,钉入后逐渐加力,钉紧钉牢。道钉下入不稳时,严禁用力过猛,防止伤人。 (6)、穿道夹板螺丝时严禁用手指探眼。 (7)、铺设的轨道质量要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八、安全技术措施 1、凡参加施工的人员必须熟悉整个施工工序,了解施工步骤,对每项施工工序做到心中有数。 2、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必须听取措施贯彻,凡不参加措施贯彻、精神状态不佳者,严禁参加施工。

工程项目考核管理办法

工程项目考核管理办法 二00九年六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提高工程项目部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强化公司职能部室、所属各工程处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实现公司对在建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三大目标的有效控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的考核内容是指项目部在单项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施工管理,相关单项工程经营效果的考核执行《分公司内部承包经营管理办法》。 第三条本细则的执行依据是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定以及公司相关规章、制度。 第二章考核范围 第四条:公司范围内所有的在建工程项目均按照本制度进行项目考核管理。 第三章考核组织及原则 第五条: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日常考核工作由安监部、质量部、工程技术部、项目管理部等职能部门完成。 第六条:公司各职能部室应本着公正、公平、公开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履行自己的指导、监督、检查职能,为项目部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将项目部的施工管理情况真实反映出来,并及时总结经验修正不足。 第四章职能部室的监督考核职责 第七条: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施工组织情

况、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工期进度、资料管理等。 第八条:施工组织情况由项目管理部负责考核。通过对施工项目部管理人员配备、施工队伍选择、施工机械及工器具安排及施工现场管理实施情况等方面的检查,提出改进意见并监督落实。 第九条:施工进度管理工作由工程技术部负责考核。工程技术部应严格进行过程控制,查找工程项目进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监督落实,保证项目部工期进度安排能够实现业主目标。 第十条: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由工程技术部负责考核。工程技术部应监督项目部施工技术人员的到位情况和工作状态,及时进行施工组织设计、重要施工方案、施工技术措施的编制、审核工作,深入现场检查施工组织措施、技术方案、文明施工的落实情况。 第十一条:质量管理工作由质量部负责考核。质量部应及时深入现场检查、监督、指导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监督项目部质检人员的到位情况和工作状态,按时进行公司级的质量检验,保证项目质量目标以及公司质量目标的实现。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到项目部并监督整改。质量部监督检查项目部做好工程移交以及资料归档工作,定期进行质量回访,听取业主意见。 第十二条: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由安监部负责考

动土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动土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1 基本要求 1.1 动土作业是指在xx 油田生产运行区域(含生产生活基地)的地下管道、电缆、电信、隐蔽设施等影响范围内,以及在交通道路、消防通道上进行的挖土、打桩、钻探、坑探地锚入土的作业;使用推土机、压路机等施工机械进行填土或平整场地等可能对地下隐蔽设施、地上构筑物、以及道路通行安全产生影响的作业。 1.2 动土作业必须办理许可证。 1.3 动土作业涉及到用火、临时用电、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时,应办理相应的作业许可证。 1.4 许可证审批人和监护人应持证上岗,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组织业务培训,油田统一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1.5 作业期间应全程视频监控。 2 职责与分工 2.1 专业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系统)动土作业的监督管理。 2.2 安全环保处负责动土作业的安全监督管理。 2.3 二级单位负责动土作业的审查、审批和现场管理。 2.4 许可证由动土作业所属基层单位提出申请。 2.5 项目负责部门组织地下设施主管单位联合进行现场交底,根据施工区域地质、水文、地下供排水管线、埋地油气及燃气管道、埋地电缆、埋地电信、测量用的永久性标桩、地质和地震部门设置的长期观测孔、不明物、沙巷等情况向施工单位提出具体要求,经水、电、气(汽)、通信、工艺、设备、消防与动土区域所属基层单位等

部门会签后,由项目负责部门签发。 2.6 施工单位根据工作任务、交底情况及施工要求,制定施工方案,落实安全作业措施。 2.7 施工方案经施工现场负责人、建设基层单位现场负责人签署意见及工程总图管理等有关部门确认签字后,由施工区域所属单位的工程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 3 管理内容与程序 3.1 作业危害识别(JSA) 3.1.1 作业前,项目负责部门要组织施工单位,针对作业内容,进行JSA 分析,制定相应作业程序及安全措施。 3.1.2 安全措施要填入动土许可证,并附动土作业点示意图。 3.2 作业安全措施 3.2.1 作业前,施工单位要对作业现场及作业涉及的设备(设施)、现场支撑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3.2.2 挖掘坑、槽、井、沟等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3.2.2.1 不应在土壁上挖洞攀登。 3.2.2.2 不应在坑、槽、井、沟上端边沿站立、行走 3.2.2.3 在坑、槽、井、沟的边缘安放机械、铺设轨道及通行车辆时,应保持适当距离,采取有效的固壁措施,确保安全。 3.2.2.4 拆除固壁支撑应从下而上,更换支撑应先装新的,再拆旧的。

副斜井更换轨道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副斜井更换轨道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9319-46 副斜井更换轨道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根据基安达煤业有限公司矿井技术开拓初步设计及安全专篇要求,为符合矿井技改验收要求和满足矿井下一步生产需要,现对副斜井道轨进行更换。为保证更换道轨期间的施工及运输安全,特制定以下安全技术措施: 一、工程概况 副斜井更换30kg/m的新道轨。长度为497m,平均坡度为18°。 二、铺轨准备工作: 1.地测科人员按照设计放好巷道中腰线,巷道两侧都要有腰线,巷道每50m左右要有一组中心线,按设计位置划好道轨起点位置进行铺轨道。 2.用中腰线检查道床地板宽度和高度,不够时应

在保证不破坏水沟的情况下由生产部、机电部、机运队有关人员根据现场情况及时按排人员进行处理;轨枕、道岔运到现场后,现场负责人要组织职工认识、熟悉各配件,搞清楚名称、用途且每副道岔各种结构配件的需要数量。 3.把道轨和道岔的主件下到井下、运到铺设地点,在道床外垫平放置待用。轨枕装车下井运到铺设地点,在道床外的巷帮摆靠,摆靠位置距道轨间距不小于300mm。 4.拆除现有道轨运走拆除物或者在不影响其他地点安全生产的地点方码放整齐。 5.调度室、机电科及运输队负责人必须做好运送道轨和运料的协调工作。 三、道轨及道岔铺设标准: (一)轨道的铺设标准 1.铺设轨道前严格按照地测科标定的中线(巷道中心线即道轨中心线)与腰线(腰线以下1040mm即轨道水平面)落道芯,并保证底板平整,清净巷道内的

技术部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技术部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第一条绩效考核目的 帮助部门建立一个有效的双向沟通平台,建立绩效考核反馈机制,提高员工素质和个人绩效。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技术部全体员工,但以下人员不包括在内: 1.因公休/请假等原因,考核期间出勤率不足20%员工 2.试用期员工 第三条绩效考核原则 1.公开原则:管理者要向被管理者明确说明绩效管理的标准、程序、方 法等,确保绩效考核透明度。 2.客观性原则:绩效考核要以确立的目标为依据,对被考核人的评价 应避免主管臆断。 3.开放沟通原则:在整个绩效考核过程中,目标设立、过程督导、结 果考评及提出改进方向等环节应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 4.差别原则:考评结果分优等、甲、乙、丙、丁五个等级,并按照正 态分布强制区分。 5.发展原则:通过绩效考评的约束与竞争促进个人与团队的不断发 展。 第四条绩效考核定义 绩效就是员工通过其行为,以及技术、能力和知识的应用,对工作团队

目标及公司目标的贡献程度。绩效管理,他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是建立在员工和管理人员之间的积极主动的合作关系上,帮助员工不断提升能力以实现最佳绩效,并使他们的工作方向与组织的目标、价值达成一致。同时为薪酬、培训与发展等人事工作提供依据。 第五条绩效管理的构成 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进行的动态过程,包括以下五个不可或缺的环节:1.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的起点,指在一个绩效管理周期内,就员工(或 组织)“做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时候做、需要做多好才算成功” 等问题进行识别、理解并达成共识,他是绩效评价的基本依据。 2.持续的绩效沟通。是连接计划与评价的中间环节,指管理者与员工就 工作进展的情况,潜在的障碍和问题、解决问题的可能措施以及如何帮助员工实施等信息进行交流和分享的动态过程。 3.数据收集、观察和记录。数据收集就是有组织的系统的得到关于员工 绩效信息的过程。观察是一种收集数据的特定方式,通常是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而不是从他人得知。记录将是有关数据、观察结果、沟通和讨论情况予以书面记载以防止重要信息丢失。 4.绩效评价。评定和估价员工对绩效计划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绩效评 价本身不能防止问题的产生,只是进一步讨论、诊断、处置的起点。 绩效评价有效或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不能省却其他任何一个绩效管理环节。 5.绩效诊断和辅导。问题分析和解决,绩效诊断和提高是与员工一起分 析、讨论成功的真实原因,并加以消除和克服的过程。绩效辅导指借

动土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天津石化公司化工厂 编码:动土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版本:A 页码:1/5 1目的 为规范动土作业管理,确保动土作业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特制定本规定。 2 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天津石化公司化工厂界区内的地面勘探、开挖、掘进、钻孔、打桩和爆破等各种动土作业,以及界区外与本单位所属设施有关的动土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进入天津石化公司化工厂进行施工的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 3 职责 3.1厂级主管领导职责:负责对本单位界区内动土作业进行管理和审批职责范围内与本单位所属设施有关的重大危险动土施工。 3.1.1安全环保部:负责参加动土施工安全方案的审查,负责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检查、监督。 3.1.2设备部:参加施工方案的审查,对可能损坏管线、电力、邮电通讯、有线电视光纤、计算机网络光纤、厂际能源物料数采网络等设施和需要临时停水、停电的动土作业进行审查;负责向施工单位对动土作业区域的地下设施情况进行现场交底,提出具体要求,组织施工方案的审查和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3.1.3生产部:负责参加对施工方案的审查。 3.2施工单位:施工单位负责提出动土申请,根据工作任务、交底情况及施工要求,制订施工方案,落实安全施工措施,明确现场安全负责人,对施工过程的安全作业全面负责。 4 文件内容 4.1 动土作业要按照《天津石化公司动土管理审批程序》的要求,进行厂级审批后,在施工前需办理《动土作业许可证》,见附表一。《动土作业许可证》由施工单位填写,设备部根据现场情况,组织保运站(电气车间)、生产、安全、保卫、消防等主管部门、动土施工区域所属单位和地下设施的主管单位联合进行现场地下情况交底,根据施工区域地质、水文、地下供排水管线、埋地工艺物料管道、埋地电力和电信电缆、有线电视光纤、计算机网络光纤、厂际能源物料数采网络、测量用的永久性标桩、不明物和砂巷等情况向施工单位提出具体要求。

轨道铺设安全技术措施

轨道铺设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一、工程说明 为了60101高档普采运输方便,经公司领导研究决定对60101回风顺槽进行轨道铺设,工程量为350m,为顺利完成矿井联合试运转和竣工投产验收,在轨道铺设过程中保证安全和工程质量,特制定以下安全技术措施。 二、施工前准备 ㈠施工前,由技术人员(编写人员)负责贯彻批准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贯彻后方可下井作业。 ㈡轨道采用轨长为8m 、22kg/m轨道,轨距600mm,轨道整体铺设在巷道前进方向的中间,轨道靠左、右帮距离为1450mm,铺设轨枕规格为:长×宽×高=1200×160×140 mm的优质木材,轨枕间距 800mm;具体施工按轨道铺设安装图施工(附图)。 ㈢施工前由矿地测科提供腰线,测绘人员沿井巷直线段,每隔30m设一组腰线,曲线段每隔10m 设一组腰线。在施工中,曲线的起止点、直线段的变坡点、岔交点等都必须设腰线标明,确认无误后方可施工,保证工程质量,无腰线严禁施工。 ㈣施工工具: 风镐、弯道器、起道器、夯道镐、爪形撬棍、专用量具、轨道尺、水平尺、曲度规、刚尺等准备到位。 ㈤材料选择: 铺轨前对钢轨型号、材质、鱼尾板、垫板、轨枕等材料进行检查、保证、符合设计要求。 ㈥接风水管路、动力电源接至施工地点,将施工设备配备齐全,并运送到施工地点。 三、铺轨工艺 ㈠轨枕铺设要求

1.轨枕必须对齐放平整,利用中腰线核实。两轨枕中心距为800㎜。 2.钢轨接头下的轨枕必须选择规格标准、材质优良的轨枕。 3.严禁砼轨枕、木轨枕混合使用。 ㈡轨道铺设要求 两条轨道的接头,直线段取相对式,曲线段取错开式,但错距不宜大于3m ,使用的短轨不得小于2m。 ㈢轨头接缝 接头的高低内测错距不大于2㎜。直线段钢轨的联接应用悬接法,曲线段为悬错接法。 ㈣定道 施工中每铺设一根钢轨,要放正接头,插入轨缝铁片,安装鱼尾板,每个接头扣件要牢固、齐全。在轨道接头处应悬空。螺栓应涂润滑油,保证安装后与钢轨密贴。 ㈤轨枕 施工中,按照轨枕的间距使用板尺、粉笔将轨枕位置画在钢轨上,然后将轨枕放在所画的位置上。 ㈥道钉 使用道钉固定轨距,先目视然后瞄正方向,放正轨距尺调整钢轨,再钉道钉,紧接着补齐鱼尾板螺栓。 ㈦矫正轨道 按照中心线校正轨道,轨道中心线最大误差不得超过±50㎜。轨枕间距为800㎜,可利用专业工具拨正轨枕间距。 ㈧道岔铺设 1.道岔铺设前必须先在地面进行预组装,并检查道岔零件是否符合要求,然后将道岔轨枕按道铺设顺序编号,并拆解道岔,连同轨枕一同运至现场。铺道岔时,采用木道木。 2.道岔铺设顺序:

技术管理考核办法

技术部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司技术部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对技术人员的价值创造过程及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通过此评价合理地进行价值分配,促进各技术人员与公司共同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原则 考核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依据价值创造的结果和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表现,实现技术人员的薪资、效益分红、职位升降与考核结果紧密结合。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技术部各级工程师及工程技术人员。 第二章考核体系 第四条考核内容 绩效考核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主要包括: 1、综合能力考核和管理绩效考核; 2、个人绩效考核,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工作业绩评估:主要根据工作目标计划内容进行考核; (2)工作能力评估:主要针对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发展潜能、文化管理 执行能力、沟通协调组织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第三章考核管理 第五条考核方式 1、技术主管按照公司管理绩效进行考核,质技总监是考核负责人;

2、各技术工程师及技术员根据个人绩效进行考核,技术部负责人是考核负责人。 3、技术工程师及技术员工作业绩由直接上司进行考核;工作能力采用直接下属评价、相关性评价、直接上司三级考核方式。 直接下属评价:受被考核者管理的员工对其进行的评价; 相关性评价:与被考核者有工作关联部分的部门负责人对其进行的评价; 直接上司评价:一般指部门负责人对其进行的评价。 第六条考核时间与周期 考核对象考核负责人考核依据考核周期 部门负责人质技总监部门经营目标、管理绩效、述职报告年度 技术工程师、技术员技术部负责人工作业绩、工作能力、述职报告半年度 第七条考核程序 技术部对各工程师及技术员的个人绩效考核每半年一次,年终进行综合评定,年终考核结果为上、下半年考核结果的平均数,考核结果由质技总监审核。 技术工程师及技术员考核流程: 1、填写考核期内《工作目标计划表》,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质技总监备案; 2、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工作需要,调整期初制订的工作目标计划,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质技总监备案,工作目标计划调整次数视客观情况而定; 3、考核期结束前约半个月,由技术部根据《工作目标计划表》下发《工作业绩评估表》给被考核者直接上司进行评估打分; 4、考核期结束前约半个月,由技术部下发《综合能力评估表》给相关人员进行评估打分; 5、技术部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绩效考核结果处理表》,并按被考核者——部门负责人——质技总监——总经理流程进行审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