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文稿)

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文稿)

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文稿)
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文稿)

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文本根据教师授课录音整理)

鲍健强 教授

第一章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它在人们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复杂的是真正让你说明科学是什么,好像谁也说不清楚,包括专家学者。就像哲人讲的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复杂的,最复杂的常常是最简单的。

中国古代的科学叫什么?中国古代没有这“科学”两个字,术语它是用来翻译西方的词的,早期不叫科学,早期我们中国人把它翻译成格致学(叫格物致知),中国早期的词语中没有“科学”(SCIENCE),叫什么呢?科学叫“格物致知”这一点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格物——接触事物的意思;致知——获得真知的意思。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古籍《礼记?大学》曰:“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玉”。明代有一本《格致丛书》,清代有一本《格致原镜》,这些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百科全书。

科学——术语翻译来自日本,后来是日本人把它翻译成科学的,日本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启蒙大师,教育家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成了“科学”,取代了“格致学”。十九世纪末,中国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先生从日本把“科学”一词介绍到中国,(当时包括孙中山在内的众多革命家都留学日本,向日本学习)。从此,“科学”一词才开始流行。著名的“五四”运动提出了“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使科学一词在民众中流传和普及。

有一个日本学者认为西方的学问跟中国的学问很不一样,中国古代的学问是文史哲不分的,是通才之学,国同之学,西方的学问是一科一科的,所以他就把西方的学问翻译叫科学,取分科之学的意思,这样的翻译从日本带回来了,早期的留学生带回来了,大家觉得科学更能表明西方学问的特别,所以中国人用科学这个词也就是一百年左右,甚至广泛传播开来不到一百年,但是在一百年之内,科学已成为现代生活中的最显眼的词语,五四运动引进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德先生就是民主,赛先生就是科学。科学一旦成为一个生活中日常术语之后,人们再想说什么是科学就搞不清楚了,你问我什么是科学我反而搞不清楚,一问我反而不知道了。

西方的科学(SCIENCE)是从拉丁文中衍生出来,是指“学问”、“知识”、“智慧”的意思。虽然科学由来已久,但是,科学家(SCIENIST)一词直到上个世纪才出现。1833年,在剑桥召开了英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会议上,著名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威廉。休厄尔建议仿照“艺术家”(ARTIST)一词创造了一个新词“科学家”,用来称呼像法拉第那样一些在实验室中探索自然奥秘,增进人类自然知识的人们。

科学家是对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统称,在人类历史上,有四位杰出的科学家代表四个不同时代的科学发展水平。

1、亚里斯多德----古希腊自然哲学集大成者,工具论--三段论。

2、牛顿----近代经典物理学创立者,F=MA 主要研究宏观低速的物质运动,(三维空间) 惯性定律:动者恒动,静者恒静----第一推动力。

3、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代表人物,E=MC 2提出著名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

(四维空间)增加了时间维,时间是不可逆的。

4、霍金----当代科学的杰出代表,提出了“宇宙

大爆炸理论”,(一种科学,一种被科学界所接受的科

学假说)。2002年来到杭州,浙大演讲“膜的新世界”

我前面有一位浙大的女同学在记笔记“11维空间”,

我想这个“11

这时我才明白什么叫科学,科学不是功利的和实用的,

它是问的是“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怎么做是

技术问题,这个自然现象背后是什么规律?如何来说

明和解释这个规律是科学的任务。

1、从逻辑上看

第一,科学理论必须是自恰的,即本身能做到逻辑上的一致性,至少要能自圆其说,不能前后自相矛盾。

第二,科学理论必须是简明的,不能包含不必要的假设和条件,为以后的失败留好了退路,也就是说,要符合下面要谈到的“奥卡姆剃刀”的原则。

第三,科学理论必须是能够被证伪的,不能在任何条件下都永远正确、不能有任何的修正。

第四,科学理论必须是有清楚界定的应用范畴的,只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领域中能够适用,而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包。

2、从经验上看

第一,科学理论必须有可以用实验或观察加以检验的预测,而不是只是空想。

第二,在实际上已有了被证实的预测,也就是说,一个科学理论不能只被证伪,却从未被证实过,否则这样的理论是无效的。

第三,检验的结果必须是可以被别人独立重复出来的,而不是一锤子买卖,或者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只有你一个人做得出那个结果,别的研究者重复不出来,还要怪别人功夫不如你。

第四,对于辨别数据的真实与否要有一定的标准,什么是正常现象,什么是异常现象,什么是系统误差,什么是偶然误差,都要划分得清清楚楚,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结果随意解释。

科学是一多维度、多层面的概念:

1、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2、科学是一个历史过程

3、科学有自己的范式、方法、价值和标准

4、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和组织体系

5、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第二节什么叫技术

技术是什么?很直观,很具体。很实用。举个例子,90年前(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起因是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这个消息从欧洲到中国整整走了一个多月,而今天从中国到欧洲只要十几个小时,消息是即时的,同步的,因为网络技术改变了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现在消息比一个自然村要快得多。这就是技术。看得见,模得着的。

另外大家都知道欧洲“空客308”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已经实用化到中国试飞。光一个起落架就有很多很复杂的技术,着落的一瞬间有很大的冲击力,都要做过计算,材料强度,控制系统的实验和测试,是一种系统的技术。

现在大多数科技人员是从事技术和工程工作,有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统计,2000年来,从事科技工作的人群中,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比例从90-95%下降到5-10%,而从事技术和工程的比例从5-10%,而从事既有科学成份,又有技术成份工作的比例在20%左右。

从科学原理和规律的揭示到制造成技术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说明科学和技术的一体化趋势。

列表:

日光灯: 1859----1938年 用了79年成为用技术产品

采棉机: 1889---- 1942===== 53年

拉链: 1891-----1918 =====27年 电视: 1919-----1941 =====22年

喷气发动机 1929-----1943 =====14年

雷达: 1922-----1935 =====13年

复印机: 1937-----1950 =====13年

蒸汽机: 1764-----1775 =====11年

尼龙: 1928---- 1939 =====11年

无线电报: 1889-----1897 =====8 年

三极真空管 1907-----1914 =====7 年

圆珠笔: 1938-----1944 =====6 年

激光: 1962----1962======1 年

技术常常不会是这也不可能,那也不可能,而是一切皆有可能。只要符合科学规律,甚至无所不能。(美国宇航局的飞行器可以像鸟一样,无人侦查机可以像蜻蜓一样。)

第三节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现在我们已经习惯把科学与技术统称为科学技术或科技,说明科学与技术呈现一体化趋势,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成为时代的特征。但是严格地说科学与技术是还有差别,但界线比较模糊了。

现在大多数科技人员是从事技术和工程工作,但有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统计,2000年来,从事科技工作的人群中,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比例从90-95%下降到5-10%,而从事技术和工程的比例从5-10%,而从事既有科学成份,又有技术成份工作的比例在20%左右。一般我们把科学技术分为三个层面: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叫科学研究人员,

第四节 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一个历史过程,科学的核心是一种精神和方法。而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始终缺少科学精神,缺少科学方法。尤其是科学的精神。

什么叫科学精神?

(1)怀疑一切的批判态度;

(2)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

(3)尊重人格的宽容思想。

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一个过程,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随着科技的发展,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理论都进一步发展,如从欧几里德几何学到非欧几何学(在曲面上讨论几何学问题);从牛顿力学到量子力学(从认识宏观低速的物质运动到认识微观高速的物质运动)科学是在怀疑中进步,在批判中成熟。

所以,科学精神是对原有的科学理论总是持怀疑和批判,西方对历史总是摇头的----这不是终极真理,真理是发展的,科学理论也会发展,科学界没有权威,只有真理。

例如,亚里斯多德关于“运动理论”----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得快”,1000多年没有人怀疑,因为他是学术权威,人们非常崇拜,当两个人在讨论一个问题时,

当时只要

有人站出来说,亚里斯多德说,双方都会停止辩论,听听亚里斯多德怎么说的。

但是,近代科学家伽利略不相信学术权威,他相信真理,他就进行了逻辑推理,发现了“悖论”,并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和斜面小球滚动实验,从而进行了证明。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始终缺少科学与理性,缺少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尤其是科学的精神即怀疑一切的批判态度,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尊重人格的宽容思想。

其实,也许有人要问:在出现“科学家”一词之前,像牛顿那样的大科学家叫什么?叫“自然哲学家”。牛顿创立牛顿力学体系的原著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近代原子论的创立者道尔顿的著作《化学哲学新系统》(1808年),这以前的科学教科书都叫《自然哲学讲义》,今天,凡在美国获得的博士都叫“PH?D” (哲学博士),因为在历史上,那些只知道一点知识的,从事体力劳动人是工匠,所谓博士是知识渊博,是通古今之变,明天地之理的人。当然,今天的博士也许只是某一个学科领域,某一个研究方向上的一个专家,因为当代科学的领域的确是太大,范围太广。

科学从本质上讲是产生于西方,确切的讲是产生于欧洲。那么,东方什么时候接受科学的呢?在日本,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学说的影响,当时,日本的科学叫“格致学”。当明治维新运动以后,日本人才从荷兰引进近代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被称为“兰学”。

当时,有人说,中国古代有过辉煌的科学成就,青铜、陶瓷、丝绸等等,这些都是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的科学技术,(一个有趣的科学史实,中国的科学技术史是一个外国人写的,是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写了十几卷),有人说中国的科学技术犹如一条流入沙漠里的大河,只有源,没有流。

关键是科学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缺乏科学的思维方法有一个例子是非常典型

的:十六世纪近代科学革命最主要是方法上的进步,这个方法就是实验的方法,如伽利略在研究力学时,就专门设计了小球的一个光滑的斜坡滑道,通过一次次的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规律:落体的下落时间与物体的重量无关,惯性定律:发现速度并不是与距离成正比,而是与时间成正比等等,所以著名的画家兼科学家的达?芬奇说:“实验是确定性之母”。

与达?芬奇同时代的中国著名的学者王明阳也力图探究自然的奥秘。中国的亭园里总是要种毛竹,王明阳想要观察研究一下毛竹的生长过程,他独自观察毛竹,用了三天三夜,结果受凉病倒,并成为历史的笑话“王明阳格竹子”。

王明阳格竹子本身,从表面看,是一种愚蠢的举动和方法,没有理论的指导,如为什么要研究毛竹的生长,怎么研究?但从历史上看,这是一种进步,因为中国的传统是学问是在人的内心做的。中国的贤哲们总认为:“学者也,使人求于内也。不求于内而求于外,非圣人之学也”,因此,“格物之功,只能在身心上做。”

中国文化传统中有一个重要思想是“天人合一”,在今天人们强调人与自然和诣发展的时候,西方人就十分欣赏这个思想。

不寻求自然规律而是用简单的类比方法:如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阴阳人分男女;甚至天园人的头也园;天会乱风人会呼吸……一般荒谬的毫无意义的类比,许多科学的萌芽都被扼杀。无怪乎,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只能用来看风水,发明的火药只能用来放鞭炮,而西方则用指南针来征服海洋,用火药做成大炮打开中国封闭的国门,人们不仅要问这是为什么?

“方法”一词起源于希腊文,意思是“沿着正确的道路运动”,从词意上讲“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和学问。

思考问题有思想方法,思维方法,实施领导就有领导方法,从事管理就有管理方法;进行教学就有教学方法;从事科学研究,就有科学研究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说“必先明其道”,道就是一种思维方法。

方法本质上是一种智慧。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是很讲智慧的,也就是说很讲方法。举一个例子:乾隆皇帝手下有个大臣,能说会道。有一次,乾隆皇帝问大臣:什么叫忠?什么叫孝?朕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忠;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孝,乾隆让大臣去死,之后大臣以遇到屈原巧妙化解。

方法是没有永恒的,或固定的模式。对处理同一个问题,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方法,也许有一百种结果,方法的优劣是由实践来检验的。但是,方法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人的认识是有规律的。年轻人经验少,梦想就多,创造力就越强,因为阅历肤浅,失败就多,年纪大的经验多,梦想就少,创造力就下降,因为,怕失败,输不起。实际上,让一个人去经历挫折也是一种方法。失败是一种资本和经历,更成熟。

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是人长期经验积累和沉淀后形成的思维定势。在教育方法上,中国古代有一句名言,叫“棒里出教子”,有的人觉得小孩子不打不成才,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你去打打看,越打小孩子越不行。西方人很少打小孩子,总是以鼓励为主,与小孩子朋友。这是比较先进的教育方法。

思维定势-我们可以形象地举个例子:我们说砖头除了造房子,还有什么用途?砖头是用来造房子的,这是人们的思维定势。打破思维定势就是一种创造,砖可以打狗,做登子,当锒头,玩游戏,(多米诺骨牌),锻炼身体(举重)等等。

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发散性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的特点,超越逻辑,摆脱思维定势,通俗说,最好异想天开。

与发散性思维对应的是收敛性思维方法-这是逻辑方法和理性的方法。比如你只要一分析,砖除了造房子以外的用途,再怎么发散地去思考,都离不开砖的自身的特性:1、强度(打钉子);2、形状(登子);3、重量(举重)等。

第五节东西方科学传统和思维方法的比较

广义科学方法论(Scientific Methodology) 科学意义上的方法,如科学的思维方法,这个方法是科学的,那个方法不科学。

狭义科学方法论(Methodology in Science)科学研究中的方法,如实验方法,观察方法,数学方法,分析方法,系统方法等。

A、东西方科学研究方法和传统的不同特点

(1)西方----注重对自然研究----逻辑和理性

(2)东方----注重对人的研究----伦理和道德

(1)西方----炼金术----追求财富----导致化学(科学)

(2)东方----炼丹术----长生不老----导致迷信

两种不同的研究对象,两种不同的追求目标,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法所带来的不同的现实。

古希腊科学开创了科学的两大支柱:一是逻辑,二是理性。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文化和文明,相继都落了,唯有古希腊的科学文明和科学方法,伴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现代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正显示出勃勃的生机。

中国在古代科学技术有过辉煌,但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了,为什么会落后,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科学文化这个要素,尤其是科学的思维方法。缺乏理性精神和逻辑方法等等。

B、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的思维方法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法中有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方法。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出现了三子(孔子、老子、孙子),三书(《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三学说(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兵家权谋),但中国人中的大多数并不熟悉和了解这些,这些东西是非常优秀的。

另一个东西,许多人更不了解,即中国的《易经》,国外的科学家非常崇敬。《易经》对自然有一些独特的思想方法,今天也非常有价值。《易经》有三易:

(1)变易---世界是变化的,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2) 简易---错综复杂的变化背后是有规律的,揭示和把握这种规律,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3) 不易---世界上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就是“变”是不变的。

东西思维方法和传统都有自己的特点,有长处,也有不足,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第二章科学技术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的规律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知识体系

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亚当斯密斯《国富论》认为,经济的增长是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由市场供需关系的平衡与不平衡机制来调节的,是完全的自由的市场经济理论。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几乎被忽略了,一方面是19世纪的科学的发展水平不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不高。

20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出版了《经济发展理论》提出了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第一次把技术进步视为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因素,提出了技术创新所引发的生产方式的创新,组织方式的创新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熊彼特的理论一开始并没有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

20世纪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是凯恩斯主义认为,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存在许多问题,以利益最大化来自发调节市场供需关系,会引发生产过程和资源浪费,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已经得到证明。提出国家通过货币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手段干预经济,这一思想也是受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影响。

一、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和文化影响

二、科学技术的评价:科学的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三、科学技术与社会各要素的互动和影响

四、科学技术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脉络

第三章科学技术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东西方科学技术演化的历史脉络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有人说,这是中国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因为中国是亚细亚生产方式,即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也有人认为这是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度和超稳定结构所造成的,也有人认为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中国人始终被束缚在土地上等等,总之,原因是多方面的。(近代科学的落后已是事实,探讨这个问题不是要寻求一个公认的答案,而是进行一种自我反思,一个不能反思自己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第二节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远古——火的利用(第一次征服自然力)、劳动工具。

古希腊——自然哲学把科学与哲学集为一体,从神话中摆脱出来,用理性的眼光看自然。

中世纪——

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科学实践的产物,它们将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因此,一部自然科学史同时就是一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那么,我们历史地考察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过程,我们就可以发现科学研究方法是和当时的科学研究的特点相关的。

希腊科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特点:古希腊科学文明产生比较晚,在地中海沿岸。

1、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公元前2000多年。

2、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公元前4000多年。标志是金字塔:国王(法老)在生前为自己建陵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高146米,50层楼,边长为240米,据统计有230万块大石头,用了10 万人,化了30年时间,(胡夫金字塔)如何建?

(1)印度的恒河流域;

(2)巴比伦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拉里斯河(中东地区);

古希腊文明与河流文明是不一样的,希腊是地中海,城堡。

1)继承别国的先进文化和文明,起点比较高。

2)生产力水平提高了,手工业的商业比较发达,内陆对商人是反感,不创造价值,士、工、农、商。

3)地理环境有因素。孔子《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海与山不同,变化,风险,束缚在土地上,眼光短浅。

4)脑力劳动者出现。

5)文字出现,语言会有断点,失传,周而复始。

6)自由的学术环境。

亚里斯多德认为,科学与哲学产生有三个条件:1、惊异;2、闲暇;3、自由。

自然哲学家许多既是科学家又是哲学家。有学派和学园,一天到晚讨论问题。思维不断进步,出现一大批杰出的人物。

◆泰勒斯-米利都学派

◆苏格拉底

◆柏拉图

◆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坚信:“上至宇宙天体,下至人间万物,任何事物除了质的规定性以外,都存在着量的规定性。唯有“数”才能揭示出事物的隐藏在其感觉表观之下的真正的本质。”认为“自然是一本用数写就的书。”无怪乎在古希腊的柏拉图学园门口有一个警句:“不懂数学者免进。”正是对“数”的崇拜,西方学者不断锻造数学思维的工具。

◆亚里斯多德

◆德谟克利特

◆欧几里德

欧几里德几何学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思维的条理性、语言的严格性、体系的严密性、推理的逻辑性上都无可挑剔的数学公理的演绎系统。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形成一个公理化的逻辑体系。

什么叫“不证自明”?二点间直线距离最近----为什么?不知道!不证自明的公理。

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等于180度——为什么?可以通过不证自明的公理来证明。直线是180度,圆是360度,如果以前人类定义圆是180度,那么,今天人们就会说直线是90度,三角形内角和都等于90度。

古希腊科学的最高成就是欧几里德几何学。《几何原本》有13卷,后来补了2卷。《几何学》是明朝末年,徐光启翻译过来的,是多少的意义(数学)欧几里德几何学是在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和定理的基础上,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建立的完整的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知识的理论体系,对后来科学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近代科学中

牛顿的力学体系也是一个公理化的逻辑体系。当然,后来出现了非欧几何学,是讨论曲面上的几何学问题。

◆阿基米德

◆诗人荷马

◆寓言家伊索

◆芝诺-运动悖论:善跑者(阿基留斯)与龟比赛。

人龟

古希腊科学达到顶峰的几个标志:

1、自然哲学——A)元素论

B)原子论——不可再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原子论另一个重要理念是还原论的思想。物质运动方式是由下一层的分子结构和运动所决定;分子运动方式和特性是由原子结构和运动方式所决定的。

材料-物理性能(强度、硬度、性、弹性)是由分子的结构(晶体结构、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原子晶体的缺陷,电子云分布,共价键,离子键等方式决定的。

2、经验科学——亚里斯多德为地心说求证,通过经验和逻辑证明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3、描述科学——记录观察现象,没有整理分析上升为理论。如动物学、植物学,临床医学,描述动物的习性、繁殖、胚胎、分类等。

4、理论科学——最高成就是欧几里德几何学。《几何原本》有13卷,后来补了2卷。《几何学》是明朝末年,徐光启翻译过来的。是多少的意义(数学)欧几里德几何学是在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和定理的基础上,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建立的完整的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知识的理论体系,对后来科学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近代科学中牛顿的力学体系也是一个公理化的逻辑体系。

古希腊自然观的特点:

1、具有初级综合的特征。由于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对自然界的一些细节上作出科学的回答,只能在一个广阔的范围上,对自然现象进行进行直接观察,从整体上来认识宇宙,认识自然界存在的方式,从总体上来构画自然的总的画面。

万物是由什么所组成?自然的本原和基始?

2、处在直觉和猜测性思辨的阶段。原子论的思想很精彩,但有许多东西很有意思,当时,德诺克利特力图用原子的运动的不同形式来解释自然的各种变化和运动,原子论不仅解释宇宙万物,而解释人们的“喜、怒、衰、乐等情感的变化。人从鱼变来的,日心说已经提出过,马克思称之为天才的直觉,近现代科学发展总能从古希腊那找到胚胎和萌芽。

古希腊的科学方法的特点:

1、以观察方法为主——仰以观天文,府以察地理。

2、演绎为主的逻辑方法——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大前提:人总是要死的;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苏格拉底也要死的。三段论是后来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的基础。看上去非常简单,但中国传统的科学思维方法缺少这种形式。

中世纪后期把亚里斯多德学说作为经院哲学的基础,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圣经》是真理,那么,圣经中的每句话都是真理。

古希腊的科学观的特点:

1、科学与社会、经济、生产的不密切。科学家出于对自然的好奇,有学生问苏格拉底

逻辑有什么用途,苏格拉底说,给点钱,让他走。

2、科学与技术各自独立发展,分道扬镳。古希腊科学发达,古罗马技术先进,没有交流,也没有相互的需要。

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是犹太人创立的。犹太人原来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地区,他们的祖先在公元1200年迁移到埃及尼罗河流域,由于不堪忍受埃及人的奴役,据说在犹太人人摩西的领导下回到巴勒斯坦,定都在耶路撒冷,后来,犹太人人又被罗马帝国所征服。

历史上犹太人总是受到迫害,二次大战希特勒也不放过犹太人。这个民族有野草的味道。后来联合国承认了以色列国,它与中东国家矛盾很深,有五次中东战争。

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犹太人中出现了一个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耶稣基督。他诞生于公元元年,耶稣宣扬上帝派救世主来解救苦难深重的人类的思想,反对罗马统治。耶稣言传身教,影响越来越大。教会抓住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

后来,出现了另一位基督教创始人保罗,继承基督教的事业,宣扬耶稣复活了,强化信仰的作用。公元最初的两个世纪,罗马教会不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但是到了公元325年,信教的人越来越多,罗马教会不得不承认,并于这一年由罗马教皇主持了全世界第一次基督教教主会议,从此,基督教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参与了历史的创造。

基督教从科学史上看是消积的,它用信仰和天启取代了对自然的探索,人们研究自然的热情被窒息了。

中世纪有一位教皇叫格里哥里一世,就宣扬“不学无术是最大的虔诚”,对古希腊的科学文化进行清绞,把古希腊,一位女自然哲学家杀害,把学术书籍烧了,有点像中国的焚书坑儒”。

信仰的另一个代名词是盲从。一个教皇提出的是:“不是先理解了再信仰,而是信仰了以后再理解”。

中世纪科学进入低谷的原因:1、宗教神学的摧残(科学是神学的“婢女”);

2、科学自身不成熟,缺乏力量;

3、闭关自守,缺乏交流(进入封建社会)。

中国在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科学技术到达一个高峰。隋朝、唐朝(618-907年)南北宋(900-1279年)。

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

1、青铜器技术——俦造技术,艺术水准

2、数学——十进制,二进制(阴阳二爻,八卦)

3、丝绸

4、陶瓷

5、四大发明

第三节近代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与科学革命

近代科学前中西方科技比较

近代科学三步曲:1)前奏——文艺复兴运动

2)序曲——科学革命

3)正剧——科学进步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复兴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和传统。科学-真;宗教-善;艺术-美。两个著名人物:

◆但丁——马克思的《资本论》首页“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个性的解放,从

神权到人权;

◆达?芬奇——多才多艺,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其名画“蒙娜丽莎”,艺术歌颂谁?圣母玛利亚?农村少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近代科学革命的特征—— 理性主义、经验主义;

近代科学革命的大旗——实验科学;

近代科学革命的标志——A 、哥白尼——《天体运动论》;B 、维萨留斯-《人体结构论》。

第四章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第一节 现代科学的四大前沿

现代科学的四大前沿:1、物质结构

2、宇宙天体

3、生命科学

4、人工智能

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宇宙大爆炸理论

黑洞:物质和能量高度聚集,爆炸后由于高温高压,是基本粒子聚合的过程。宇宙大爆炸理论与基本粒子研究正好吻合,物质由此产生,时间由此产生,

空间也由此产生。爆炸以

前是什么: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二个观察证据证明宇宙大爆炸理论:A)射电望远镜的光谱分析:太空中有3K的残留温度;B)星球观察:有“红移”现象,所有的星球都是离你而去(象气球吹大的过程)。

当然宇宙大爆炸理论目前仍然是一个假设,只是一个被科学家普遍认可的假设,英国有一个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霍金,居然思维活跃在科学最前沿。

1、物质结构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提出原子论,当时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最小的不可再分割的微粒所组成,原子的本意是不可再分的意思。道尔顿提出的近代科学的原子论,还是把原子作为不可再分的微粒。20世纪的现代物理学革命,人们发现了电子,认为原子不是不可再分的,有什么东西不知道。物理学家用α粒子去轰击原子,发现了原子核,原子核与电子是什么关系,卢瑟福原子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后来发现高速旋转。原子核也不是不可再分,它有质子、中子以及更小的基本粒子。

胀观宇观宏观微观渺观

总星团星团类星体银河系太阳系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夸克

实际上,现代科学的发现,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从时空尺度上:A)广度上:3×1027 ;B)深度上:3×10-25。

1900年创立的科学界最高奖-诺贝尔奖大部分都是奖给在这两个领域的科学家。前面的任何一项科学发现人们都兴奋不已,但是现代科学的后两个前沿的进展,人们总是忧心仲仲。1997年科学界有两件轰动社会的事件:一是英国科学家宣布克隆成功“多莉”羊;二是深蓝机器人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

2、生命科学-克隆技术

今年上半年有两件科学事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1)美国通用电器公司(IBM)设计的命名为“深蓝”(Deep Blue)的RS/6000计算机以3.5比2.5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

(2)克隆羊。1997年2月28日世界权威的科学刊物——英国《自然》杂志正式公布,英国爱丁堡的罗斯林研究所“克隆”出了一只名叫“多莉”的小绵羊。这则科学消息不仅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而且惊动了世界政界要人,惊动了社会普通百姓。

何为“克隆”?为何会震惊世界?其实,“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这个英文词最初起源于植物学,意思是无性繁殖。自然界有许多植物是不通过繁殖体(孢子和种子)而生长出植株,如吊兰、草莓、柳树等,它们的茎枝可以落地生根。在动物领域,有许多低级动物是不分性别的,它们通过分裂和出芽两种方式进行繁殖,因此也称之为“克隆”。

以“克隆”方式繁殖的生物,它的遗传基因是“拷贝”(COPY 即复制)下来,由于“克隆”的过程没有外来的基因和基因重组,生物个体的进化比较缓慢,较为高等的生物以有性繁殖取代了“克隆”(无性繁殖)。有性繁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增加了后代在变化环境中生存机会,也有利于基因突变的传播,因而对生物的进化是有利的,因此,“克隆”并不是什么新名词。但是,新的问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克隆”成功哺乳动物——“多莉”小绵羊,使生命所遵循有性繁殖规律发生了逆转和突破,科学家创造了高等生物也可以被“复制”的奇迹。

被称为现代生物高科技的“克隆”技术从理论上讲并不复杂,以CLONE“多莉”为例,英国科学家威尔莫特博士(克隆“多莉”研究小组的领导者)是从提供卵细胞的母羊体中提取一个卵细胞,去掉细胞核,制成具有生物活性但无遗传物质的卵“空壳”,再从一只母羊

的乳腺中取出一个普通组织细胞与上述那没有遗传物质的卵细胞融合,生成一个含有新的遗传物质的卵细胞,当这个细胞分裂繁殖成为胚胎到一定程度母羊便怀孕产下小羊“多莉”。科学家威尔莫特声称,“克隆”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目前仍有许多障碍,科学家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将其植入一头母羊子宫,但是,CLONE“多莉”的成功已表明克隆高等动物的道路上已没有不可逾越的生物技术障碍了。

现代科学出现了空间科学、海洋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等,不以学科或专业分类,而是以研究领域分类,这就需要多学科,多角度和全方位地进行研究。

第二节现代科学技术的五大特点和趋势

1、科学技术发展呈指数增长规律科学技术加速度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科学知识呈指数规律增长。以重大科研成果数、科技图书数量、科学杂志数量和学术论文数量作为评价指标,其增长呈指数比例关系。

(2)从科学发现、发明到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尤其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更为加快。

(3)科学技术新陈代谢、更新周期缩短。19世纪技术更新周期约为80-90年,20世纪50年代为15年,90年代为1-2年,而现在几乎就在同时。

科学技术加速度发展的原因:

■人类积累的总体科技能力不断提高;

■科学研究领域日益扩大和深化;

■科学研究工具更为先进;

■各国普遍重视科技发展。

2、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综合及整体化趋势

(1)学科的分化趋势

学科的分化——表现为把某学科的个别分支从该学科中分离出来,使之发展成为新的学科。由于学科的分化,形成了各门学科的塔式结构和庞大的学科体系,世界上学科总数约有2600个。

(2)学科的综合趋势

学科的综合——表现为单一学科的研究和应用由于受到限制,不得不同其他学科进行联系,甚至必须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力量,从而导致不同学科之间的借鉴、渗透和融合。

■交叉学科(也叫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类型。

■边缘学科——由2个或3个学科相互交叉而在边缘地带形成的学科。

■横断学科——不以某种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而是从横的方向把各种物质结构及物质运动形式中的某些共同属性或普遍联系作为研究对象。

软科学学科——又称软科学,这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智能性的高层次学科。

综合学科——这是利用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从不同侧面或层次去研究特定的自然界客体所形成的新学科。技术也表现出综合的趋势,技术的综合方式:多种技术综合为一个使用目标服务;一项基础技术的出现导致许多工业领域多种应用技术的发明。

(3)科学技术的整体化趋势

科学技术分化与综合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科学技术的整体化。表现在:

■整个自然科学越来越成为一个前沿不断扩大的多层次的统一整体;

■科学技术理论越来越走向基础统一;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逐步统一,形成新的联盟。

3、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趋势

(1)技术的科学化和科学的技术化趋势

■新兴技术的产生是科学向纵深发展的结果。

■技术的重大改进和突破需要科学理论指明方向。

■传统生产技术的发展也日益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科学的技术化:直接观察和使用简单仪器的科研方法让位于运用先进实验技术和复杂、精密实验设备的科研方法,科学研究越来越具有工程技术的特点。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形式,已由过去的技术对科学的单向联系,发展为科学同技术的双向联系。

(2)科学由生产的女儿变成生产的母亲

20世纪以前,科学和生产的关系主要体现为生产决定科学。到了20世纪,科学走在了生产的前面,给予生产以直接的推动和指导。现代科学实验,不仅促进了科学理论的发展,而且直接推动生产的发展。

(3)形成“科学—技术—生产”联合体

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部分组成,现代技术可分为实验技术、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在“科学—技术—生产”联合体的形成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科学与技术的矛盾运动。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生产形成了一个辩证发展的统一体。顺应这种趋势,一些国家出现了旨在加强科学、技术、生产相互联合、相互促进的综合体制,掀起了兴建高科技工业园的热潮。

4、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技术化趋势

■科学的社会化趋势科学的社会化——科学的公共事业化。19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活动演化为一项和人类的文明与发展密切相关的事业,登上了社会舞台。科学的社会化表现在:建立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和管理机构;建立各种学术组织;科研经费纳入国家财政计划;国家对科技队伍实行有效管理;制定相应的科技法规、科技政策。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大科学”概念,大科学——组织大量科技工作者参加,投入巨额科研经费,规模浩大的科学技术活动。大科学研究活动发展到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世界各国普遍将科技发展放在国家战略位置上,强化政府干预的广度和力度。

■社会的技术化趋势在现代化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影响已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其结果是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5、科学技术的数学化趋势

今天,无论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还是社会科学,都普遍处于数学化的过程中。

数学化——各门科学日益把数学和数学方法作为本门学科研究事物和现象的量,作为深刻认识和把握事物和现象质的重要工具和表达方式。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当代科学日益抽象化,为数学的应用准备了条件;

■数学本身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工具;

■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加速了进程。

6、二十一世纪将是信息的时代

信息技术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科技浪潮的主角和排头兵。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已占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世界各国均将信息技术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项目,信息科技的发展,将给21世纪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消费和生活方式,以及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带来难以估量的革命性变化。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最重要的资源和竞争要素,信息产业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中最宏大、最具活力的产业。

7、二十一世纪将是生命科技的世纪

有人称21世纪是生物技术世纪,以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粮食、健康、环境等重大难题

为目标的生物工程技术及产业应运而生,发展迅速。当前,克隆技术、基因复制技术、转基因技术等,都取得重大进展。水稻等农作物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及基因工程技术的深入研究,将引发农业新的绿色革命。生物新技术将使许多危害人类的疾病将得到有效的预防、治疗和控制。对人脑和神经系统的深入研究和突破,将揭开认知过程的奥秘。

8、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时代

新材料是现代文明三大支柱之一。目前,半导体材料、光纤材料、超导体、精密陶瓷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市场。材料高科技决定着工业的工艺方向、成本和质量,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21世纪在材料科技发展中最活跃的将是信息功能材料、纳米材料、高等陶瓷、生物材料、复合材料等。未来的制造业将全面进入柔性、智能、敏捷、精益、艺术化、全球化的新时代,虚拟工厂将形成全球制造系统。

9、高效、洁净和安全利用新能源的时代

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未来各国都把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关键科技领域给予关注。在21世纪,燃煤高效联合循环技术、核电能源、水力发电、燃料电池、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能源都将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人类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利用海水中氢同位素进行的受控热核聚变装置,在21世纪中叶可能实现工业化,以最理想的方式解决人类对能量的需求。

10、人类继续向空间、海洋、地球深部不断拓展

21世纪人类将进一步开拓天疆和海域,了解并征服深部地球。利用现代高技术成果,人们将更加积极地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探测宇宙中的暗物质与反物质,联合建立大型空间实验站,发射火星探测器,探索宇宙间的生命迹象,制造可深潜万米的水下机器人,实施大陆、海洋深钻的科学探井计划,以拓展人类新的生存和活动空间。

11、21世纪将是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纪

在21世纪,人类将更加理性地、科学地节制生育和消费,更加重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注意保护自然界动植物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重视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再生循环。以消耗化石能源为主的时代将被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取而代之。人们将理性地改革社会体制,使人类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12、21世纪将是高科技改变未来战争的世纪

高科技的介入将改变未来战争的样式,使不少局部战争成为“高技术战场”,高科技因素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关键因素。现代化战争形态的演变,使得战争资源的消耗密度发生了变化,在未来高科技局部战争中,国防动员将采取以高技术人才、高技术设备和高技术成果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型动员方式,“信息战”将是未来战争的重要形态。

第五章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何谓“知识经济”(美国称之为“新经济”),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1)农业经济(5%);2)工业经济(20-40%);3)知识经济(50%)以上。

第一节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

科学技术从本质上讲,它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表征了它属于生产力范畴。过去,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范畴,知识分子是老九,是专政的对象。

第二节现代科学技术使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

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使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马克思的“生产力

三要素”:(劳动者+ 劳动对象+ 劳动工具)×科技(催化剂)。

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开拓了新的生产领域和产业部门,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一产业:农业(过去以粮为纲,美国农业比重只占1%);

第二产业:工业(过去以钢为纲,1998年中国钢产量第一次突破1亿);

第三产业:服务业,交通、通讯、IT行业、教育等等。

1、劳动密集型产业——农副产品

2、资本密集型产业——宝钢,300亿投资,1万工人

3、技术密集型产业——IT行业

4、知识密集型产业——咨询业

第四节现代科技革命引发前所未有的工业革命和生产力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引发前所未有的工业革命和生产力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革命--动力需要(英国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革命--动力的远距离传递;

第三次工业革命: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引发了基因革命。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基因的双螺旋上的碱基配对进行全测序,确定基因总图,将会发现衰老基因、某些疾病的基因,身高基因等,这些都意义非凡。

第五节现代科技进步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现代科技进步通过变革产业结构而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美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一次白领工人超过蓝领工人,标志着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劳动者的知识化,使脑力劳动者比例加大。马克思提出的要消灭三大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已经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消失了。

第六节科学技术知识价值在不断提高

科学技术知识的价值提高了。福特汽车公司大型电机发生故障,三个多月一直查不出原因,只好请德国电机专家-斯坦因门茨,进行会诊,他经过现场考察,具体测算,最后在电机上划了一条线,说从这里打开,把线圈的数量减下来,结果电机恢复正常。问他要多少酬劳。他说1万美元,有人说他勒索,他说,画这条线1美元,知道哪里划线,9999美元。

有人统计一个数据,物质产品以公斤计算,铁矿几分钱;钢材几块钱;电冰箱几十块钱;汽车上百元,大屏幕彩电几百元,手提电脑几千元,有些药品上万元,电脑软件几乎没有重量可言,价值甚巨。为什么?这是知识的附加价值的体现,知识含量越高,其价值越高。

一张碟片,就物质成本而言,几角钱,一旦有好的内容,市场价格能达几十元,上百元。中国加入WYO谈判最艰苦的是保护知识产权问题,认为中国政府也参与了盗版,如图书资料,过去外文资料都是国家盗版,复印后出售给图书馆,光碟刻录机非常方便。

知识产权保护非常重要,以后没有人搞,搞了大量的劳动和心血得不到承认和保证,没有经济效益。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本章引言: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1) 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 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世界科技进步历史年表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10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技术。 2万年前,人类发明弓箭。 1万年前,人类进入定居农业社会。 前7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已有陶窑及模制的陶器。 前4241年,古埃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前4000年,埃及人已掌握陶器制造、冶金术、酒醋制造、颜料染色。 前2500年,埃及人用沙和苏打制取玻璃。 前21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六十进位制、乘法表。 前2000年,埃及人发明十进制,整数和分数计算法,三角形和圆面积计算法,正方角锥体和锥台体积计算法;发明防腐剂以保存木乃伊。 前1950年,巴比伦人能解两个变量的一次和二次方程。 前1200年,中国用蚕丝织丝绢。 前1200年,中国殷商青铜(铜锡合金)冶铸技术已达成熟阶段。 前1066年-前221年,周朝。 前770-前476,春秋时代。 前770年,中国已会铸铁。 前722年,中国开始用干支记日。 前700年,管仲(前725-645)记载了磁石。 前7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即后来的名的哈雷彗星。 前6世纪,希腊的泰勒斯(Thales,前625-547)发现琥珀摩擦生电,发现磁石吸铁现象。 前6世纪,希腊毕达哥拉斯证明了勾股定理,发现了无理数,提出了地球球形说,研究了音律。 前6世纪,印度人计算出2的平方根为。 前594年,希腊梭伦改革,确立民主政治,制定宪法,工商业兴起。 前551年,孔子诞生。 前5世纪,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完成古代原子论,认为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 前5世纪,中国的《周礼》中记载了用金属凹面镜从太阳取火的方法。 前475-前221,战国时代。 前462年,希腊巴门尼德、芝诺等埃利亚学派指出在运动和变化中的各种矛盾,提出了飞矢不动等有关时间、空间和数的芝诺悖论。 前400年,墨翟(前468-376)发现小孔成像。 前4世纪,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数学、动物学等进行综合研究,在《天论》一书中提出了地球中心说。认识到声音是由空气运动产生的。发表《动物自然史》等书,记载有500多种动物,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广泛观察的基础之上。 前4世纪,希腊的菲洛劳斯提出中心火说,是日心说的萌芽。 前4世纪,中国的庄子(前369-286年)中记载了钻木取火的方法,提出了“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事不竭”的观点。 前350年,中国战国时代的甘德、石申编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前3世纪,希腊欧几里德发表《几何原本》13卷。

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一)科学知识的构成 (二)科学认识的起点 (三)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四)科学发展的模式理论 (一)科学知识的构成 科学认识过程的成果是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逻辑推理和实验检验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 1、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科学事实的特点:可重复性 渗透着理论 系统性 相对独立性 科学事实的作用: 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础。 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 2、科学定律 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 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以全称命题的形式表现出来。 科学定律的特征: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具体的、历史的) ?简明性特征 科学定律的作用: ?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3、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基本要素:事实基础、理论背景、对现象、规律的猜测,推导出的预言和预见. 科学假说——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环节 惠威尔:”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做不出知识的进展的.” 没有大胆的猜测是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科学假说的一般特征 科学性 假定性 易变性

科学假说的来源 当出现已知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时,会产生猜测性说明。 当把某一理论类推到原来适用范围之外,对其对象的属性、规律进行猜测或设想时,会提出新假说。 为解决新旧事实之间的矛盾时会提出假定性说明。 建立科学假说的原则 解释性原则(能解释全部事实) 对应原则(不能与已检验的科学理论矛盾) 可预测性原则 科学假说的检验 ⑴逻辑分析——实践检验的辅助方法 主要是分析假说在逻辑上的合理性,以达到对假说进行初步筛选的目的。 ⑵实践检验——对假说中演绎出的若干可以直接检验的推论,与科学事实进行对照。 依据推论是否与观察或实验获得的经验数据相符合来决定假说的真伪。 ⑶证实与证伪 科学实践作为检验假说的标准,既能证实假说也能证伪假说。 检验中的复杂性 不能完全证实——确证 在逻辑上,方法的保真性是没有保证的 实践研究中不能一出现反例就否定假说 (实践是可错的、辅助性假说易谬) 所以,证实与证伪的对立不是绝对的,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⑷判决性实验 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主要方式,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 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有利于学术繁荣。 4、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科学理论的结构 基本概念——思维的基本单位、逻辑起点 基本原理或定律——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建立的基础。 科学推论——由基本原理演绎推导出来的结论。 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客观真理性——最本质的特征 要求科学理论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全面系统性 从事物的全部现象及其所有联系出发概括出来的普遍本质与规律。 逻辑完备性 整个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无矛盾性。

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他给我们人能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益处,已经融入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现代式楼宇、汽车、手机等等;但同时他们又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危害,可以说随处可见,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等。科学技术就好比一把双刃剑,我们用得好的时候就得益于我们,反之则伤害我们。因此我们必须要真确的认识他们,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他们与我们人类发展的关系,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利用好这把双刃剑。 关键字:科学技术发展人类

科学是什么?从1834年英国哲学家惠威尔首次提出科学一词,不同时代的人对科学都有不同的定义。 在哲学家你在看来,人类记忆力有限,他认为科学其实是一种人类活动,它包括社会的活动、科学历史的活动和文化活动。科学的关键在于发明,而不是发现自然规律的固有存在。当然我们是不信的,但在某些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眼里,这就是真理,比如费耶阿本德和罗蒂两位大哲学家。他同时认为,我们不能陷入科学主义深渊里,因为科学主义观点坚信科学最终能够解决我们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或者发现那些在我们经验感觉到的现实世界背后的一些真实世界的潜藏的真理。当然,现今社会对科学的定义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随意引用很容易出现错误。 《辞海》1979年版:“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法国《百科全书》:“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前苏联《大百科全书》:“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达尔文给出的科学的定义是我们当下大家所认可的,我们认为这就是科学的本质含义,我们称之为事实和规律。科学就是我们人通过实践所或得的事物本身的事实或者是规律,然后再依此为根据,做到实事求是,不依靠我们的大脑去构建。规律,则是客观实在的事物之间和其内部的本质联系。 二、技术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77年版的《供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许可证贸易手册》中,给技术下的定义:"技术是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不论这种知识是否反映在一项发明、一项外形设计、一项实用新型或者一种植物新品种,或者反映在技术情报或技能中,或者反映在专家为设计、安装、开办或维修一个工厂或为管理一个工商业企业或其活动而提供的服务或协助等方面。"这一定义是当今世界上有关技术的定义最为全面和完整的定义。这一定义实际是把所有能够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科学技术知识都定义

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摘要: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蕴藏着其许多发展规律。马克思基本原理从辩证的角度深刻揭示出一系列社会发展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 马克思基本原理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方面主要论述了以下三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制约着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及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的辩证原理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面矛盾的重要依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作为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等其它社会关系都受到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也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其本质的内在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素是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基本要素。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

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胡锦涛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

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变迁影响

科学技术变迁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结构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对于现代社会的变迁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变化和研究规模、组织形式的变化,一方面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政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促使现代社会变迁日益加速。 ①按社会变迁的规模,可划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整体的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变化,是各个社会要素变化合力的结果。局部变迁是各个社会体系要素自身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不一定与社会整体变迁的方向和速度一致。 ②按社会变迁的方向,可划分为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进步的社会变迁是指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来社会物质和各种社会 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变迁。反之,则是倒退的社会变迁。在社会变迁的实际过程中,二者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尽管人们对“进步”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和评判标准,但促进社会进步一直是人们研究社会变迁的主要目的。 ③按社会变迁的性质,可划分为进化的社会变迁和革命的社会变迁。进化的社会变迁主要表现在量的方面。它是一种渐进的部分质变的社会变化过程,是社会有秩序的、缓慢的和持续的变迁。革命的社会变迁即社会革命,是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在社会革命时期,全部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解体、改造和重组,社会由一种形态迅速过渡到另一种形态。 ④按人们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的程度,可划分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自发的社会变迁指人类在很多方面对于社会变化的方向、目标和后果没有理性的认识,只是盲目地参与和顺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指人们对社会变迁的过程、方向、速度、目标和后果实行有计划的指导和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社会变迁都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从网上转过来的,看对你有帮助么? 科技对人类的功过是非,已经成为人类不得不正视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科技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服务。本文主要讨论了重建科技价值观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价值观",并就这一科技价值观作了粗浅的哲学分析,以希望引起人们对科技价值观问题的重视。 关键词:科技价值观;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一. 科学技术的本质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本章引言: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 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1)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 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 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 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 (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 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 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一)汇总

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 2015年07月06日07: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 原标题: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世界科技发展呈现新的大趋势。为反映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从本期“观察”版起将陆续推出“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系列专版。今日刊发第一期,敬请关注。 ——编者 新一轮科技革命将深刻影响世界力量格局 创造未来的科技发展新趋势(大势所趋) 白春礼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并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重塑世

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我们只有认清趋势、前瞻擘划,才能顺势而为、抢抓机遇。从宏观视角和战略层面看,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正呈现以下十大新趋势。 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将催生产业重大变革,成为社会生产力新飞跃的突破口。作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的领域,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正孕育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和“人造叶绿体”、纳米科技和量子点技术、石墨烯材料等,已展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先进制造正向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器件一体化方向发展,极端制造技术向极大(如航母、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和极小(如微纳芯片等)方向迅速推进。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智能材料与3D打印结合形成的4D打印技术,将推动工业品由大批量集中式生产向定制化分布式生产转变,引领“数码世界物质化”和“物质世界智能化”。这些颠覆性技术将不断创造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驱动力,推动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刻调整,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科技更加以人为本,绿色、健康、智能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未来科技将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致力于研发低能耗、高效能的绿色技术与产品。以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加速光合作用、智能技术等研发应用为重点,绿色农业将创造农业生物新品种,提高农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篇一: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生活与哲学》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篇二: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社会实践;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教学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预习作业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六、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困惑1:如何导入新课 修改课件用网络流行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利用课本86页材料及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讲授新课: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利用学案网络热词的发展的材料,解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思考:1网络热词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网络热词的更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看书、思考、归纳 板书或ppt: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解析图 问题: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先进的社会形态中还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落后的社会存在也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 学生:举手回答 问题:你能否运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困惑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包括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关系中吗?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特点,是关系中的一点. 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才决定社会意识

人类社会发展现象

人类社会发展现象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往往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人们的思想动机或精神力量,而未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奥秘。唯物史观超越了唯心史观,它没有停留在“精神动力”的层面上认识社会历史,而是通过历史的表象,进一步探寻并发现了社会历史深处的“动力的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

几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离开了阶级斗争,就无法理解阶级社会的发展。“没有对看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未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使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酒社会体制的改革。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技术。社会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如果说,社会革命是用于解决现存的社会基本制度问题,把生产力从已不能容纳它的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那么,社会改革则适用于解决旧的社会体制,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离发展和社会进步。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个复合概念。科学及技术既相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法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及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世界科技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世界科技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科技馆副馆长黄体茂 在科技馆规划设计之前,客观地了解世界上典型的、水平较高的、主流的科技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正确理解科技馆的性质和特点,对科技馆的正确定位和实现较高的质量和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为区别传统意义上的、众所周知的科技工业博物馆,本文称要讨论的为现代意义的科技馆,简称科技馆,国外也有叫科学中心等名称的。 研究现代意义科技馆,有必要先探讨一下它的由来,再比较客观地了解一下它的现状,然后总结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而科学推测其发展趋势。 一、科技馆的由来 关于科技馆的由来,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教育家和科学家在教育思想改革中创造出来的,另一种是为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 (一)科学家和教育家在教育思想改革中创新出科技馆 从时间上看,最早具备现代意义科技馆特点的应算法国巴黎发现宫,它建于1937年。当时法国巴黎承办了一次万国博览会,即现在的世博会。政府为此投资兴建了一批建筑,其中包括漂亮的大宫和小宫。博览会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让-佩兰策划了一个叫“技术中的艺术”的展览,并在大宫展出,后不断改造、扩充,发展成为现在的发现宫形式。 是什么使让?佩兰产生建发现宫的想法呢?据说,是他与一位英国朋友、也是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讨论时说,不应把科学活动局限在科学家围,应把科学加以

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要设置一些公共场所,在这里通过科学表演向观众介绍生活中的科学,体现科学与公众的关系。他认为,多数公众对高深的科学原理并不感兴趣,也不可能理解,因此只告诉他们应用即可。他还说,发现宫反映的不是高技术,而是让平民百姓了解最基本的科学。连基本的科学都不懂,怎么可能了解高新技术呢?在此先不讨论这种观点是否准确,但应该承认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道出了科普的一般意义和大众教育的某些基本特点。 正是在这种思想引导下,发现宫开始尝试展出一些基础科学容。最初的形式有些象老师辅导的科学实验,后来逐渐地采取不用老师辅导而由观众自己进行的实验和演示,即现在的常设展览教育形式。要特别强调,发现宫是世界上第一个没有象传统科技工业博物馆那样的收藏品的科技馆。 (二)为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 谈到科技馆常使人联想到自然博物馆和工业技术博物馆这类科技工业博物馆。 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把自然界本身产生的动、植物的标本、化石等收藏起来,进行列和研究。出现了如1753年建成的伦敦大英自然博物馆等自然博物馆。 在科技逐渐发达起来后,特别是欧洲工业革命后,人们把由人设计制造出来的较为复杂的工具、仪器和设备收藏起来,进行列。出现了如1820年建成的德国柏林国家技术博物馆和1857年建成的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等工业技术博物馆。 到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候,人们发现,包括科学家在的所有人的知识都显得局限和贫乏,而人们又不可能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再回到学校进行系统学习。

从辩证法的角度浅析科学发展的规律

从辩证法的角度浅析科学发展的规律 科学既是一种认识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科学生产,科学的多重性质决定了他的发展具有多种规律。本文将从现象和本质、归纳和演绎、原因和 结果、否定之否定这四个辩证视角浅析科学发展的规律。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相互关系的一对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质就是事物的根本 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一事物的根本性质,对于该事物来说,就是它本身的特殊本质;对于他事物来说,就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而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泰勒斯说过“水是万物的本质”,从历史中单单抽出这一个拗口的名字和荒诞的论断不免让人难懂,其实对于万物本质的探索是人类从古至今不懈的追求,至今没有得到终极的答案。到底万物是由单一的元素构成,还是水、空气和火?抑或是像毕达哥拉斯所认为的那样“数就是存在 由之构成的原则,可以说,就是存在由之构成的物质。” 古希腊的不同学派有着五花八门的解释,留下了许多对我而言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等等。他们的理论如同今日我们在中学所学习的道尔顿的原子模型,还是高等物理中所阐释的质子、中子、夸克等构成物质的基础粒子,其实在都是在回答这同一个问题。书中下面一段话我认为很好地体现了人类科学的诉求,也许,科学就产生于人类想要通过理性来把握自然、宇宙与自身的这一种占有欲。 “自然界背后的实在究竟是一种在本质上同人类心灵所见的自然界相似的东西呢,还是一种对 人和人的福利漠不关心的巨大机器呢?一座山实际上是披着树木的绿袍、戴着永不融化的雪帽的一堆岩石呢,还是实质上是一批没有人的品质的小质点、一批不知何故能使人类心灵产生形式和色彩幻觉的小质点的集合体呢?” 既然对于有形的物质的分解至今都没有尽头,那么不妨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来探究万物的基础。柏拉图的“理式”学说中提出的涵盖世上形形色色物体的物体之普遍的类“universal class”存在于心灵当中,只有心灵才有把握住它们的本质,我认为用通俗的话讲出来就是“透过 现象看本质”。世界上有千千万万各种各样的马,白的、黑的、的卢、汗血,而它们都只是我 们心中“马”这一原型的映射。“自然界的一切对象都处在经常变化的状态,只有类型是实实在 在的和一成不变的。” 这些讨论,看似不免有些脱离了我们心目中“科学”的范畴,但其实在古希腊“科学”这一概念尚 未得到充分的建构,科学是包含在哲学中的,科学是在中世纪之后才逐步走向了现代的精确化和数学化。 首先,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象是个别、层面 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的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是事物内部深藏着的东西。同类现象具有共同的深刻的本质,而作为共同本质的外部表现的现象都是千差万别、多姿多态的。因此,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 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本质则是相对平静,相对稳定的。列宁曾以海水作比喻形象地指出,现象如同浮在水表面的泡沫,本质就象水底层的深流。第三,从人的认识来看,形于外的现象, 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藏于内的本质,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次,现象和本质又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着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现象又总是一定本质的表现,其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都是从属于一定的本质的。在现实中本质和现象总是结合在一起存在的,不可能有不表现为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也不可能有无本质的现象。 由此可见,把握了现象和本质的真实关系,我们就应该从现象入手认识本质,透过现象去把 握本质。既不能撇开现象去寻找所谓的本质,又不能为现象特别是假象所迷惑,而应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从事物的初级本质达到更为深刻的本质。

高中政治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4)人民群众的含义 (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 (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二、【重点、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四、【方法点津】: (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 (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 (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五、【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在

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摘要:社会科学技术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但其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但科学技术发展有利有弊,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既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也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不良后果。只有对科学技术有了清楚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利用科学促进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生活与环境存在着必然联系。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双刃剑、生活与环境一、引言 科学与技术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已成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科学发展不仅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其变化不能单一而论是好是坏,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二、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很大便利,以至于人类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做更多的事。同时,在社会生产力上,科学技术也起了巨大的作用,人类的需求基本能得到满足。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却忽略了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在人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的同时,环境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机器智能逐渐代替人工智能的时代里,人类生活变得更加轻松便捷,但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那么,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更加美好的生活还是毁灭性的灾害? (1)科技给人类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利用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在农业生产方面有了巨大的突破,使人类的温饱问题已不再是问题了。这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产物。这一点说明了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基本物质上的满足。 但是,飞速发展的科技也对人类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农药污染,工厂废气污染等一系列由科技发展所留下的“垃圾”,这些残留的“垃圾”带来的连锁反应(比如:酸雨、温室效应)使人类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据科学家们分析,水体污染、土地沙漠化和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冰川融化,到2050年将导致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植物与动物消失。科学家提出的“热死地球的‘2℃’”也可能成为现实。同时环境的破坏使地球本来的自然灾害也更容易发生,因此而产生的病毒,细菌的传播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毁灭性的。一些科幻电影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人类一些警示,如:《2012》、《后天》、《解冻》、《变种异煞》等灾难性电影。虽然现在看来这些都只是人类幻想出来的东西,但这些由人类超意识意识形态产生的东西是无法与现实脱离关系的。 (2)科技的杰出作品机器人给人类带来的影响20多年来,机器人从工业领域迅速的普及开来:它可以像牧羊犬一样放羊,可以像农夫一样采摘水果,可以像护士一样照顾病人,可以像战士一样献身沙场,可以像海豚一样探测深奥的海洋,可以像卫星一样遨游太空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机器人取代了众多传统工业的工人,承担更多的高危险工作。它们会在那些我们无法进入或十分危险的环境里,如外层空间、海底、深矿以及充满可燃气体和正在燃烧的建筑等地,发挥如人眼和人手一样灵敏的作用。

高二政治必修四: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课时数:1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其中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现象的总称. 2、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无论何种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的 , 社会意识具有二者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社会存在 3、社会生活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 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的矛盾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的规律, 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三)社会历史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的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 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 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是社会主 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练一练】 1、“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 帝一定是头牛。”该观点说明了( ) A、动物也有意识 B、上帝是人脑自生的 C、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D、上帝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2、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 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经是很正常的事。 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3、在新时期,我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将其写入 宪法,以更好的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领导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主要体现了(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4、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 A、社会意识 B、社会存在 C、人的思维和人的行为的组合 D、实践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人类的实践活动 C、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D、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 6.关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②其矛盾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③这一矛盾运 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④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 7、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2004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 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治职权,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体现了( ) 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C、社会是物质的 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文化,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反映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2、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就体现了这一点。 (2)、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就体现了这一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