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

选择题

第一章:先秦

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A)

A、“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

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C、“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

D、“思无邪”为核心的批评观

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A)

A、“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B、“引譬连类”

C、“考见得失”

D、“和而不流”

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A)

A、“尽美矣,又尽善也”

B、“尽美矣,未尽善也”

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

D、“尽善矣,未尽美也”

4、教材认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C)

A、作者之意

B、作品之意

C、读者之意

D、古人之意

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6、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

A、“仁政”理论

B、人性无善恶理论

C、人性恶理论

D、人性善理论

7、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

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

A、“仁政”和人性论

B、“虚静”和“物化”

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9、《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

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庄子》较深的影响

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第二章:两汉

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B)

A、“直谏”说

B、“发愤著书”说

C、文应“实录”说

D、“疾虚妄”说

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A)

A、卫宏

B、刘安

C、孔子

D、毛公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C)

A、“劝百而讽一”

B、“怨而怒”

C、“主文而谲谏”

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A)

A、《毛诗大序》

B、司马迁《报任安书》

C、《论衡?艺增》

D、《论语?八佾》

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出自(A)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司马迁《报任安书》

C、王充《论衡?自纪》

D、《毛诗大序》

6、王充《论衡》的主旨是(B)

A、“讽谏”说

B、“疾虚妄”

C、“文为世用”说

D、“知人论世”说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1、最早提出“文人相亲,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D)

A、陆机

B、刘勰

C、钟嵘

D、曹丕

2、提出“诗赋欲丽”这一观点的是(C)

A、钟嵘《诗品》

B、陆机《文赋》

C、曹丕《典论?论文》

D、刘勰《文心雕龙》

3、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C)

A、《文心雕龙?体性》

B、《文赋》

C、《典论?论文》

D、《诗品序》

4、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古代文论家是(A)

A、曹丕

B、陆机

C、钟嵘

D、刘勰

5、在文体论上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和十类的古代文论家分别是(B)

A、曹丕和钟嵘

B、曹丕和陆机

C、陆机和刘勰

D、钟嵘和刘勰

6、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A)

A、《文赋》

B、《文心雕龙?神思》

C、《诗品序》

D、《典论?论文》7、陆机《文赋》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这里的“会意”是指(A)

A、具体构思

B、中心思想

C、领会文章主题

D、驰骋想象

8、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

9、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著作是(D)

A、《文赋》

B、《典论?论文》

C、《诗品》

D、《文心雕龙》

10、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是(D)

A、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

B、人类对自然的斗争

C、美是根本的,朴素是首要的

D、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11、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B)

A、文章的体裁与文学性质的一致性

B、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

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C、创作时要体会各种文学体裁的性质

D、读者要领会文学体裁的性质

12、《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格”,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C)

A、“风即文辞动人,骨即主题鲜明”

B、“风即文辞,骨即文意”

C、“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D、“风即讽刺,骨即刚正不阿”

13、与《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最高成就的是(B)

A、《典论?论文》

B、《诗品》

C、《文赋》

D、《文选序》

14、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A)

A、“直寻”

B、“诗赋欲丽”

C、“诗缘情而绮靡”

D、“滋味”说

15、钟嵘评诗,把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大体系,它们的源头则分别是(D)

A、屈原和《庄子》

B、《论语》和《楚辞》

C、《诗经》和《庄子》

D、《诗经》和《楚辞》

第四章:隋唐五代

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A)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2、提出诗歌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主张的是(A)

A、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B、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C、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D、司空图的《与王驾评诗书》

3、皎然的诗论作品除《诗仪》一卷外,最重要的是(D)

A、《诗品》

B、《诗格》

C、《文镜秘府论》

D、《诗式》

4、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C)

A、陈子昂

B、司空图

C、皎然

D、韩愈

5、韩愈提出了“气盛言宜”论。所谓“气盛”是指作家(B)

A、很高尚的仁义道德修养

B、仁义道德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人格境界

C、高尚的道德修养而具备的充沛的阳刚之气

D、创作的作品具有雄伟而磅礴的气势

6、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继承了(C)

A、《毛诗大序》的“讽谏”说

B、《论语》的“兴观群怨”说

C、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D、王充的“疾虚妄”说

7、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文论家是()

A、韩愈

B、陈子昂

C、皎然

D、白居易

8、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理论的唐代诗论家是(D)

A、陈子昂

B、白居易

C、皎然

D、司空图

9、司空图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A)

A、钟嵘《诗品》的“滋味”说

B、陆机《文赋》的“诗缘情而绮靡”说

C、曹丕《典论?论文》的“诗赋欲丽”说

D、《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

10、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来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的古代诗论家是(B)

A、钟嵘

B、司空图

C、陆机

D、刘勰

第五章:宋金元

1、教材认为:在道与文的关系上,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里的观点是(B)

A、“文以载道”

B、“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C、“文者以明道”

D、“有道有艺”

2、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古代文论家是(D)

A、唐代韩愈

B、唐代白居易

C、宋代苏轼

D、宋代欧阳修

3、(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段文论出自于(A)

A、苏轼的《答谢民师书》

B、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C、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D、欧阳修的《梅圣愈诗集序》

4、在《送参寥师》一诗中提出用佛教“空静”观来说诗的是(D)

A、司空图

B、皎然

C、严羽

D、苏轼

5、苏轼的所谓“枯淡”说,其意思是(B)

A、指诗歌创作应“得意而忘言”

B、指诗应在平淡中饮食丰富的意味和理趣

C、批评宋代一些诗的淡乎寡味

D、批评代以议论说理入诗的现象

6、李清照在《论词》提出的著名观点是词应(C)

A、“清空雅正”

B、“点铁成金”

C、“别是一家”

D、“脱胎换骨”

7、宋代诗话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D)

A、欧阳修《六一诗话》

B、张戒《岁寒堂诗话》

C、吕本中《紫微诗话》

D、严羽《沧浪诗话》

8、提出以禅喻诗的“妙悟”说的古代诗论家是(C)

A、唐代皎然

B、唐代司空图

C、宋代严羽

D、宋代苏轼

9、提出“诗有别材”、“别趣”说的是(A)

A、严羽的《沧浪诗话》

B、张戒的《岁寒堂诗话》

C、苏轼的《书黄子思诗集后》

D、皎然的《诗式》

10、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是(C)

A、元好问

B、张炎

C、严羽

D、李清照

11、元好问的《论诗十三首》第六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是(B)

A、说潘岳文章没有写出他的高尚情志

B、 B、批评潘岳文格与人格的不统一

C、赞扬潘岳《闲居赋》情感高尚,但仍未写出他真实而高尚的人格

D、说文章总是不能表达作者的真实心声

12、元好问的《论诗十三首》第八首:“沈宋驰骋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这是说(A)

A、沈宋诗仍袭齐梁诗风,陈子昂改革诗风有巨大功绩

B、沈宋与陈子昂都注重改革齐梁诗风,并均有功绩,只是陈子昂功劳最大

C、沈宋无力废齐梁诗风,只有陈子昂才能力矫齐梁诗风

D、沈宋虽然风流文场诗坛,但只有陈子昂与之齐心合力,才能矫正齐梁诗风

第六章:明代

1、教材认为,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之一是情景问题。他主张(B)

A、“情主景附”

B、“情景适会”

C、“情景互相独立”

D、“为情造景”

2、“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个通达的诗论观点出自(D)

A、李贽的“童心说”

B、袁宏道的《序小修诗》

C、严羽的《沧浪诗话》

D、谢榛的《四溟诗话》

3、李贽“童心”说的“童心”就是(C)

A、无知

B、虚心假意

C、真心

D、正直之心

4、提出“《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A、金圣叹

B、袁宏道

C、李贽

D、谢榛

5、提出诗文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著名口号的是公安派中的(A)

A、袁宏道

B、袁宗道

C、李贽

D、袁中道

第七章:清代

1、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分别是(C)

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B、“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

C、“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

D、“因事作文”和“文事相谐”

2、“《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论作者是(B)

A、李渔

B、金圣叹

C、袁枚

D、李贽

3、李渔认为戏曲创作在“立主脑”,他的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D)

A、情节所反映的主题思想

B、情节所表达的作者的爱憎感情

C、构思和布局

D、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4、李渔的一部内容涉及戏曲、歌舞、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A)

A、《闲情偶寄》

B、《风筝误》

C、《十二楼》

D、《比目鱼》

5、王夫之的诗学著作颇丰,其中一部论古代诗歌创作、批评、鉴赏的诗话性著作是

(C)?

A、《姜斋诗话》

B、《诗广传》

C、《明诗评选》

D、《古诗评选》

6、“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段诗论出自(B)

A、严羽的《沧浪诗话》

B、王夫之的《姜斋诗话》

C、袁枚的《随园诗话》

D、叶燮的《原诗》

7、教材认为:自《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C)

A、《说诗晬语》

B、《姜斋诗话》

C、《原诗》

D、《沧浪诗话》

8、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D)

A、沈德鸿

B、王夫之

C、袁枚

D、叶燮

9、《原诗》作者认为在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C)

A、才

B、胆

C、识

D、力

10、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因而提出“神韵”说的诗论家是(D)

A、王夫之

B、沈德鸿

C、袁枚

D、王士禛

11、清人张宗柟辑王士禛论诗之语为(B)

A、《五代诗话》

B、《带经堂诗话》

C、《渔洋诗话》

D、《池北偶堂》

12、沈德鸿的论诗著作是(A)

A、《说诗晬语》

B、《渔洋诗话》

C、《随园诗话》

D、《姜斋诗话》

13、沈德鸿在诗歌理论上提出了(A)

A、“格调”说

B、“性灵”说

C、“神韵”说

D、“肌理”说

14、袁枚的诗论著作主要有(B)

A、《原诗》

B、《随园诗话》

C、《姜斋诗话》

D、《带经堂诗话》

15、为了与沈德鸿的“格调”说相抗,袁枚提出了(D)

A、“神韵”说

B、“肌理”说

C、“情景”说

D、“性灵”说

第八章:近代

1、刘熙载在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是(C)

A、《诗概》

B、《词曲概》

C、《艺概》

D、《文概》

2、“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这段文论出自(A)

A、刘熙载《艺概》

B、王国维《人间词话》

C、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D、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3、被教材视为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纲领、“小说界革命”宣言的是梁启超的(D)

A、《告小说家》

B、《译印政治小说序》

C、《外交欤?内政欤》

D、《论小说与群政之关系》

4、提出小说理论“熏、浸、刺、提”说的清代或近代文论家是(B)

A、清代的金圣叹

B、近代的梁启超

C、清代的李渔

D、近代的王国维

5、“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B)

A、金圣叹

B、梁启超

C、李渔

D、刘熙载

6、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D)

A、《宋元戏曲史》

B、《人间诗话》

C、《蕙风词话》

D、《人间词话》

7、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C)

A、“格调”说

B、“神韵”说

C、“境界”说

D、“性灵”说

8、“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我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这段著名词论出自(A)

A、王国维《人间词话》

B、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C、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D、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填空题总复习概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先秦

1、孔子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他言行记录的著作《论语》。

2、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孔子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记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6、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7、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8、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9、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留志,是为得之。”

1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1、《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文,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3、《庄子?外物》篇中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要“意在言外”的传说,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边的,均与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一书的文艺思想有着较深的关系。

第二章:两汉

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怨”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3、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4、《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都认为汉代治《毛诗》的是毛公,他是赵人,为河间王博士。因此,《毛诗序》的作者当是卫宏。

5、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6、《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7、《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8、《毛诗大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9、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佚文篇》),这也建立在其自然论的基础上。

10、王充在《论衡》多处提到“增”,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妄增,即是说假话;二是妥

增,则是在不悖事理的前提下,对语言表达来一点夸大其辞的修饰,对事情描摹得更鲜明。这种“增”就很像文学创作中的夸张手法。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1、《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即所谓的“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2、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

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

4、《典论?论文》说,“夫文本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5、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章分“四科”: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实际上共分八种文体。

6、《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7、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四部文学理论批评论著,按时间先后是《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

8、教材指出:《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9、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产生了巨大作用。

10、在艺术技巧方面,还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即“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11、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会意”是指具体构思,“遣言”是指词藻问题,“音声迭代”指语言的音乐美。

12、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13、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14、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指的是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狭义的文当即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

15、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具有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含义。

16、《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17、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能(才性) 之间的关系。

18、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形式,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

19、刘勰提出个性形成有四个的因素:才,艺,学,习,对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刘勰能兼顾而不偏废。

20、刘勰在《体性》篇中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

21、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轻健的语言表达。

22、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和《诗品》的作者分别是曹丕、陆机、刘勰、钟嵘。

23、《诗品》与《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24、在诗歌创作实践上,《诗品》品评了汉魏至齐梁122 位诗人的五言诗。

25、钟嵘的“文想”思想的核心是“直寻”。

26、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心情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性灵”。

27、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见《诗品序》),强调感情真挚。

28、钟嵘认为,“诗”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见《诗品序》)。他要改革“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崇尚清新自然。

29、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

30、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31、钟嵘所最欣赏的诗人都符合“风力”与“丹彩”均备的标准,这实际上为他所憧憬的“建安风力”树立了标准。

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风,三曰赋。”

第四章:隋唐五代

1、陈子昂的《修竹篇序》,就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一个纲领。

2、“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是陈子昂对齐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

3、“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陈子昂对齐梁诗风徒具华丽词藻而匮乏深微的情志寄托的批判。

4、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齐梁文学提出了“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判,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

5、陈子昂的代表诗作《感遇》三十八首和著名的短诗《登幽州台歌》都是体现他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骨峻之作。

6、唐代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诗式》,另有《诗仪》一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书中有所引录。

7、皎然的诗论,侧重于探讨诗歌的艺术创造精规律。而他关于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意境的创造问题。

8、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还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9、教材认为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论中的“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修养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

10、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的观点,使他的古文理论高于前人。

11、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12、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和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的。

13、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长文《与元九书》中。此外在《读张籍古乐府》、《寄唐生》、《新乐府序》等诗文中,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

14、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强调的重点在于“义”,也就是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

15、白居易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藉的原则,主张要写得“其言直而切”,

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这样写出的作品,必然会直白露。

16、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教材认为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

17、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思于境偕”的主张,教材认为,“思”可以理解为创作中的神志,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在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汇,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

18、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从鉴赏诗歌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19、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

20、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第五章:宋金元

1、欧阳修晚年作《六一诗话》,开诗论中诗话之一体。

2、教材认为: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步趋韩愈,重申了道对文的重要性,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自至”(《答吴充秀才书》),反对“道未足而强言”,片面追求文辞。

3、“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里表露得比较重要的诗论思想。

4、苏轼在《与谢民师书》中说:作文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5、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苏轼提出“随物赋形”的主张,强调主体在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而自然的关系。

6、在《送参寥师》一诗里,苏轼采用了佛教的“空静”观来说诗:“欲会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讲到了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所构成的一种最佳精神状态。

7、李清照对当时有些人认为诗与词并无本质区别,词即长短句之诗的观点持不同看法,著《论词》一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

8、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了对词创作的一些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破碎”;二,要有“铺叙”;三,讲“故实”;四,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

9、严羽是宋代著名的诗论家,他论诗的代表作是经后人编辑成书的《沧浪诗话》。

10、严羽强调学诗要以“识”为主,就是说诗人要有高度的审美判断力。

11、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妙悟”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12、“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的,“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

13、“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

14、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15、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以!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16、元好问是金代诗坛上杰出的诗人,也是重要的诗论家,他所写的《论诗三十首》绝句,上继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下开清代王士禛、袁枚等人的续作,影响深远。

17、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六首中说:“心声心画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判了晋代诗人格与文格不统一的现象。

18、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四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赞扬了陶渊明诗天然浑朴之美。

19、《词源》是张炎晚年之作,是李清照词论著作《论词》之后最为重要的一家词论专著。

20、教材指出:在《词源》中,张炎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第三,他还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

21、张炎在《词源》中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味。”

22、张炎在《词源》中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洞仙歌》,王安石的《桂枝香》,姜夔的《暗香》、《疏影》等词“皆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

第六章:明代

1、明代诗论家谢榛的论诗著作主要是《四溟诗话》,一名《诗家直说》。

2、教材认为,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情景”,他说:“诗乃模写情景之具”(《四溟诗话》卷四)。又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同上卷三)

3、教材认为:谢榛主张情和景应该互相融合,而二者的融合取决于“情景适会”。(《四溟诗话》卷二)

4、谢榛认为诗有体、志、气、韵四要素。他说:“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其妙。”(《四溟诗话》卷一)

5、谢榛认为诗有兴、趣、意、理四格。这四格其实就是诗歌的四种审美类型。

6、李贽对文学理论批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童心”说。

7、李贽认为:“《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将之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传统联系起来,给予它与正统诗文一样的地位。

8、李贽的“童心”说理论观点与明代前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后来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

9、明代公安派以公安人三袁为代表,其中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中坚。他提出了“独抒性灵”的口号。

10、公安派中的袁宏道提出了“独抒性灵”的口号,其所谓“性灵”与李贽所说的“童心”说是一致的。

第七章:清代

1、金圣叹称《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天下六才子书”。他的文学评论尤以评点《水浒》、《西厢》著名。

2、金圣叹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最有成就的批评家。

3、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他说:“某尝道《水浒传》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4、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他说:“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闲情偶寄》)

5、王夫之的诗学著作有《诗广传》、《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

6、王夫之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一是“神于诗者,妙合无垠”;二是“巧者则有情中景”;三是还有一种“景中情”。

7、叶燮著作颇丰,尤以其诗学著作《原诗》内外篇著称,被认为是继刘勰《文心雕龙》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8、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和“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9、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

10、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其中的识处于核心地位。

11、王士禛诗学著作颇丰,清人张宗柟辑其论诗之语为《带经堂诗话》最为著名。

12、王士禛是清初具有广泛影响的诗人和诗论家。其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神韵”说。

13、教材认为:王士禛“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4、沈德鸿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诗论著作《说诗晬语》。主张诗歌创作应有益于教化,提出“格调”说。

15、教材认为,沈德鸿的“格调”指的是体裁和音节二者,二者兼美,即是他认为有“格调”的作品。

16、袁枚在他的论诗著作《随园诗话》中提倡“性灵”说,以与沈德鸿的“格调”说相抗。

“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之外。”这段诗论出自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所

17、

作的《随园诗话》。

第八章:近代

1、刘熙载最为后人所推崇的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著作是《艺概》。

2、刘熙载的《艺概》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以文学评论为主。

3、教材指出:《艺概》以少总多,以点带面,史与论并重且能生发,在写作方法上显示出刘勰《文心雕龙》影响的痕迹。

4、在文学方面,梁启超积极倡导“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以与其社会政治改良思想相响应。

5、梁启超前期诗论代表作品是《夏威夷游记》、《饮冰室诗话》。

6、教材认为:梁启超在其前期的诗论著作中,主张将“新思想”、“新境界”、“新语句”与传统诗歌的“旧风格”相结合。

7、教材认为:梁启超“文界革命”的核心在于提倡大量引进“新名词”以“俗语文体”表达“欧西文思”。

8、梁启超的小说理论主要体现在《译印政治小说序》、《告小说家》等文章中。其中前者被视为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的纲领、“小说界革命”的宣言。

9、《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史》是王国维在文学研究方面最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10、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名词解释总复习概要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名词解释总复习概要

第一章:先秦

1、“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

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2、“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3、“养气”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最本质的人格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4、“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以意逆志”的“意”当是指读者之意,而“志”则是作者的思想意志。就是说读者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但是我们在理解“以意逆志”时要联系孟子说话的整个意思。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即是认为,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意逆志”呢?这就要求“知人论世”了。即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可以说“知人论世”是“以意逆志”的前提,而“以意逆志”则是“知人论世”的结果。孟子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大量的诗话、词话等大抵都是运用这一原则进行文学评论和批评的。

5、“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是庄子提出的艺术创作论。他认为,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境地,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物化”说则要求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

6、“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庄子的“言不尽意”说,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南北朝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两汉

7、“发愤著书”说:“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伟大的事迹而概括出来的。他自受宫刑摧残后,因受刺激而更加坚定了其抱负信仰,并由此联想到多少先贤因遭困厄而发愤著书。其“发愤著书”说中的“愤”固然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更主要的,乃是“发愤忘食”,为珍惜光阴孜孜不倦之谓矣。

8、“讽谏”说:《毛诗大序》提出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运用文艺来揭露、批判现实的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

9、“诗六义”说:《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

五曰雅,六曰颂。”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和典型性的特征。

10、“情志统一”说:《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在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情志”说正确地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的提出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发展影响很大。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11、“文气”说:曹丕的《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章创作意义的重要性,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特征形成的。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12、“诗缘情而绮靡”说:这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陆机对诗歌创作的要求是:只讲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这结后来刘勰“率志委和”说颇有影响。

13、“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一般以为,风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则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言语表达。可以认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自然英旨”说(直寻说):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强调感情真挚,强调诗歌应以抒情为主,对一切妨碍抒情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他都表示反对。提倡“直寻”和“自然英旨”,主张诗歌创作要以自然为最高的美学原则,强调感情真实。既然强调“直寻”、“自然”,要求“真美”,自然要反对数典用事的掉书袋和拘忌声病的当时盛行的“永明体”。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即不是借助于掉书袋的数事用典,而是语言自然明晓。而对于“永明体”,由于禁忌太多,苛细琐碎,所以“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15、“诗有三义”说: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他将“兴”放在第一位,正是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想特征。钟嵘认为,如何运用兴、比、赋的方法来写作,正是创造作品中“深厚滋味”的关键所在。

16、“滋味”论:是钟嵘用来作为衡量诗歌作品的重要尺度。钟嵘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他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评论家。他认为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钟嵘的“滋味”说是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审美范畴。

第四章:隋唐五代

17、“兴寄”和“风骨”说:这是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要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

18、“取境”说:这是皎然关于诗歌创作问题的论述。他关注到了诗歌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而后一种则是前代诗论家很少触及的,然这又是创作的实情。即有时要在有些创作灵感的基础上,继之以艰苦的构思,根据诗情、诗意的需要,深入采掘。皎然诗论正视这种情况,这是难能可贵的。

19、“不平则鸣”说: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理论。他的“不平则鸣”,包括抒发各种类型的情志。因此,从本质上看,“不平则鸣”应是和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进而更进一步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理论。

20、“气盛言宜”说:这是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孟子“养气”说而提出的诗论。这里所谓的“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先道德而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的统一,这本是传统儒家的重要文学思想,而韩愈则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阐发,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传统文学理论。

21、“为时”、“为事”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他所谓的“为时”、“为事”,具体地说就是“救济人病,裨补时缺”。所谓“救济人病”,就是主张用同情、怜悯的笔墨,来抒写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裨补时缺”,就是要用诗歌来暴露“时缺”,提示时政的弊端。白居易的诗论虽然总的来说应该列入儒家文艺思想的大范围中,但又有很大的发展、突破,他扬弃了儒家文论中保守、消极的内容,而将其积极、进步的内容发展到了最高程度。

22、“韵味”说: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他自觉强调意境的特殊内涵,即丰富的审美韵味,而且,他比钟嵘更自觉地把“味”作为论诗的原则和衡诗的标准。这些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深入而精辟的阐述,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23、“四外”说:司空图所说的“四外”,指“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谓“韵外之致”,应该是指意境作品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指意境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而“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意境作品在表层描绘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些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深入而精辟的阐述,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24、“思与境偕”说“思与境偕”说是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诗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的论说,这实际上是在讲创作时如何构思形成作品的意境,是对刘勰“神与物游”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思”,可理解成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思与境偕”说明艺术思维是与具体物象相结合的,“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

第五章:宋金元

25、“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表露的比较重要的思想,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比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26、“空静”说苏轼在《送参寥师》一诗里,用佛教的“空静”观来说诗:“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讲到了创作主体与客体所构成的一种最佳精神状态。

27、“传神”论:苏轼发展、丰富了前人“传神”的美学思想,从诗与画共通规律入手,探讨形似与神似的关系,强调艺术地表现客观事物时,要以典型化的“形”来集中传达出客体之物的生命内涵“神”。通过对特殊的“形”的描写表现出其内在的“理”,从而达到传神的目的。

28、词“别是一家”说:这是李清照在《论词》一篇中提出的著名观点,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的音乐美。6、“妙悟”说: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在佛教禅宗里,妙悟本指主体对世界本体“空”的一种把握。就诗而论,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而“悟有浅深”,每位诗人并不是都能在自己的创作中完美地遵循这种艺术规律,因而造成了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了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分。

29、“妙悟”说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妙悟”本是佛教禅宗词汇,本指主体对世间本体“空”的一

种把握,就诗而言,“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真觉,一种感悟。他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按照“妙悟”说的观点,诗应写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而孟浩然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善于将禅意融入诗心,使诗境与禅意合一,因而诗歌显得超脱空灵,意境悠远,余味无穷,盎然的诗意中又富于禅意,这在严羽看来是“一味妙悟”之作。“妙悟”是创作才能的一种表现,与“学力”没有必然的关系。诗人要把领会诗歌艺术的特殊性作为诗人创作的最重要的条件

30、“兴趣”说: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提到的“兴趣”,实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的“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诗歌艺术的感性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31、诗有“别材”“别趣”说:严羽以“别趣”、“别材”之说反对宋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所谓“别材”,是从创作主体上讲的,而这种诗人的特别才能主要地便体现在“妙悟”上。所谓“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讲的,这种特别的“趣”便是“兴趣”,而不是有些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性理。

32、“清空”说:“清空”的审美要求,是《词源》的主要理论观点之一。“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张炎所说的“清空”,主要是指意境作品的特殊的风格。这种理论在词论史上是颇为新鲜的,也是他着力进行阐发的思想。

33、“意趣”说:张炎认为,所谓“意趣”,是和“清空”关系很密切的,指上乘词作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审美情趣,它是词作者所赋予作品的,同时也是鉴赏者参与之下才能实现的。实际上,他所说的“意趣”,就是指词中的意境美。张炎继承并发展了诗学领域中率先提出的意境理论,这也是张炎在词学领域中的主要理论贡献。

第六章:明代

34、“情景”说:情景是谢榛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诗乃模写情景之具”。同样的景物,主体不同,后有不同的观感。诗歌内在的情感要深长,外在的景物要远大,情和景应该互相融合,而二者的融合取决于“情景适合”。

35、“童心”说:明后期重要的思想家李贽,他的思想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的童心就是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要的价值标准。这种观点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方的,成为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理论源头。

36、“性灵”说:公安“三袁”提出“性灵”说,其中三袁中的袁宏道更是“独抒性灵”。其所谓性灵与李贽所说的童心是一致的。性灵的唯一规定就是“真”,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物真则贵,文亦如此。

第七章:清代

37、“以文运事”“因文生事”说:这是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他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史记》所处理的是现成的历史事实,这对作者就构成了限制,作者的艺术才能就体现在对现成史实的组织和处理上。而《水浒传》则不然,作者可以根据艺术的需要进行自由的虚构,而这种虚构性更可以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从纯艺术的角度可以看出,金圣叹更推崇这种虚构文学。

38、“立主脑”说: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其所谓“立言之本意”,就是说一部戏曲是为何人而作,为何事而作。

39、“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其神韵说的中心就是诗歌的审美表现方式问题,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诗人对主体的情感

不能直接全面地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能作全面精细的刻画。然,整体的世界尽管没有被直接描摹出来,但应该是具体可感的,如镜中花、水中月一样。

40、“格调”说:沈德潜所说的“格调”,实际上包括体裁和音节二方面,这是他选诗的首要标准。他主张诗歌所表现的性情应该有益于教化,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格调”说所指的体裁指的是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及技巧系统,体现为一套具体的法则。而音节是字音经过选择和有规则的组合构成的语音模式,形成诗歌的音乐美。

41、“性灵”说:袁枚的“性灵”说,是袁枚诗学的最高价值标准。性灵说主张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可以是和道德、政治无关的性情,只要是真性情,就是有价值的。性灵说的另一方面内容,是主张诗歌在艺术创作上要“变”,要有创造性,要在学古中求变。在审美方面,性灵说主张风趣,摆脱庄严的道德政治面孔,凸现轻松活泼的个性表现。

第八章:近代

42、“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王国维认为,文学是超越功利的纯粹艺术,文学的审美功能是其价值的根本体现,而“境界”正是从审美层面对诗词艺术提出的理想标准。唐代以来有关意境的理论至此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43、“隔”与“不隔”说:王国维所指的“不隔”,要求作品内容“情景真切”,艺术表现方法“自然传神、造语平淡,尽弃人为造作之痕迹。”“不隔”的思想吸纳了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更是与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如钟嵘的“直寻”、司空图的“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之的“现量”、王士禛的“神韵”等理论一脉相承。

44、“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对于同是体现出自然真实之美的作品之境界,王国维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概括出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点:“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做主,一宏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诗缘情 2.发愤著书 3.词别是一家 4.尚巧贵妍 5.文笔 6.文以载道 7.意、趣、神、色 8.义理、考据、词章 9.兴观群怨 10.不平则鸣 11.风骨 12.《南词叙录》 13.诗言志 14.六观 15.以禅喻诗 16.幽情单绪 17.诗大序 18.“文气”说 19.性灵说 20.小说评点 21.以意逆志 22.吟咏情性 23.别裁伪体 24.《花部农谭》 二、简答题: 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 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论语·阳货》记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2.《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而·”这一言论揭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里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说,这一文学影响了唐代韩愈的“”说。 4.汉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提出了它的诗歌讽刺观。 5,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与的性质特点之关系,认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6.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的说法,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7.“文章合而著,歌诗合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提出了诗“”说;李清照在《论词》里提出了词“”说。 9.明代诗论家谢榛主张情与景应该互相融合,二者的融合取决寸:“情景;而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其一是“”,结合得天衣无缝,其:是“景中情”,在写景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 10.当沈德潜的“”说的诗歌理论盛行之时,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 二、名词解释题 1.(孟子的)“养气”说 2.(袁宏道的)“性灵”说 三、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刷焉。……至于梁、陈间,串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棠棣之花”,感花以讽兄弟也,“采采苯苜”,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反是者,可乎哉!然则“馀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离花先委露,S,j叶乍辞风”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

中国古代文论总复习

中国古代文论总复习 第一,二章总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诗言志"最早见于. A,《尚书》B,《左传》C,《论语》D,《诗大序》 2,"以意逆志"的提出者是. A,孔子B ,墨子C ,孟子D,庄子 3,"发乎情,止乎礼义"意思是. A,抒发感情,抑制礼义B,从感情出发,必然阻止礼义 C,起于情性,而归结于礼义D,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就合乎礼义4,"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说这话的是. A,孔子B,庄子C,屈原D,司马迁 5,汉代称"文学"指. A,一切文化典籍B,一切学术著作C,具有文学性的作品 D,指汉大赋 二,多项选择 1,"诗言志"作为我国早期的文学理论,概括了. A,诗歌的基本特征是表情达意的B,诗歌的本质是表现的 C,诗歌的本质的模仿的D,诗歌的本质是非感性的 E,诗歌的本质是非理性的. 2,墨子提介"非乐"是. A,否定和反对音乐B,是反对文学 C,反对音乐而不反对文学D,是反对一切艺术的娱乐性 三,名词解释 诗言志 2,"比兴" 四,判断正误 1,孔子提倡诗教只看到了文学的教育作用. 2,庄子主张自然美,反对人工雕饰,只会导致对文学艺术的取消. 五,简答题: 孔子的文学观主要有哪些内容 庄子的文艺观主要有哪些 六:论述题 孔子是如何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的 第三章总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曹丕的"文气"说是讲. A,文章的气势B,讲作家的道德品质修养 C,讲"建安风力" D,讲作家个性气质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陆机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是担心 . A,文章没有内容B,文章没有主题 C,构思没有文彩D,思想不能正确反映外物和词不达意 3,陆机《文赋》说:"谢朝华于己披,启夕秀于未振",指.

云南开放《中国古代文论专题》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试卷 学年度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论专题套别:A套(√) B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 ) A.般若学 B.涅盘学 C.禅宗 D.密宗 2.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 A.血缘 B.地缘 C.亲亲 D.同门 3.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 ) A.什伍里甲制度 B.郡县制度 C.户籍制度 D.宗法制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 A.《刑书》 B.《法经》 C.《秦律》 D.《汤刑》 5."以物比德"属于( ) A.整体思维 B.伦理思维 C.辨证思维 D.类比思维 6.佛教的创始人是( ) A.张道陵 B.葛洪 C.释迦牟尼 D.孔子 7.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 ) A.三纲 B.五常 C.五伦 D.十教 8.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 ) A.24个 B.25个 C.26个 D.27个 9.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 A.炎帝 B.黄帝 C.仓颉 D.孔子 10.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 ) A.《说文解字》 B."书同文" C."文字神赐" D."圣人造字"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在商代,宗教崇拜的对象大体有( ) A.佛 B.上帝 C.超自然神 D.天地神祗 E.祖先神 2.察举是一种由下向上选拔官吏人才的制度,其中最著名的三科为( ) A.孝廉 B.茂才 C.秀才 D.贤良方正文学 E.探花 3.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宗族祭祀 C.军事讨伐 D.宗法体系 E.家族血缘 4.下列属于庶族平民礼俗的有( ) A.三月三 B.七月七 C.春节 D.清明 E.端午 5.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有( ) A."天人合一" B."天人感应" C."天人交胜" D."天人之分" E."重天轻人"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 1.文化现象 2.《神灭论》 3.本草之学 4.中体西用论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大势。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 一、填空题 1、《乐记》是代儒家文论的重要总结。 2、曹丕的《》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现存的文学理论专文。 3、《》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 4、《》是中国第一部诗论专著。 5、清代章学诚评价《》为“体大思精”、“笼罩群言”。 6“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语出的《》。 7、清代最富于创造性的小说评点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提出了人物理论。 8、“立主脑”是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的《》篇中提出的。 9、我国古代第一篇词论专文是《》。 10、“诗有三境”是唐代提出的关于诗歌意境创造的看法。 11、《曲律》的作者是。 12、儒家有三不朽:、、。 13、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的思维方式,大体上分为、、。 14、先秦的思想文化主要指和。 15、《》最显著的特点是兼容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成为实行儒道互补的最早的成功典范。 16、儒家将经籍《》《》《》《》《》尊为五经。 17、汉人的文学评论对象主要有三方面即《》《》和汉赋。 18、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较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 19、曹丕将文气大致上分为两类,清为之气,浊为之气。 20、作为创作时作家的心理特征,缘情又有三种情况即、、。 21、陆机论的主体心理包括:、、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 22、钟嵘的文论思想分为:吟咏情性说、、、。 23、三教是指:、、三种文化思想。 24、儒道释三种文化对唐宋金元文论的影响表现在:、、三大理论中。 二、名词解释 1、发愤著书: 2、诗无达诂: 3、象外之象: 4、兴趣说: 5、滋味说: 6、以己度物 7、物我同一

中国古代文论选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先秦 1、《尚书.尧典》 《尚书》也称《书》或《书经》是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关于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尧典》是我国古代文论的最早记录。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舜命夔用乐教胄子,使他们“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阐明了文艺的教育作用。二、从“诗言志”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讲述了诗歌与音乐结合的具体情况。“诗”是“乐”的歌词。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都源于节奏这一命脉。由于诗歌本来是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因而使得语言具有音乐性,我国古典诗歌一般都有和谐的节奏和韵律,表现出音乐美,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 三、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朱自清: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志”基本义指人们的主观方面,包括我们所说的思想感情在内。历代文人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所谓“诗言志”并不是忽视反映现实,而是要求诗人在有了对现实的真情实感的前提下以抒情的笔触,反映激动过他的现实。 2、《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孔子,名丘,字中尼。在世界观上,强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对鬼神宗教迷信又采取存疑的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在政治上,他提出“正名”、“复礼”的主张,意在恢复、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但又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孔子的文艺思想:一、内容与形式:主张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用“思无邪”概括《诗经》的全部作品,说明他重视内容,并把“仁”看成“礼”和“乐”的本质。“辞达而已矣”说明他既注重内容,又不忽视形式。由此可见,孔子兼重内容与形式,他不以内容代替形式,也不以形式偏废内容。这在文艺批评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二、文艺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明诗和乐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说明他认为诗歌可以提高人们从事政治、外交等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兴”说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力作用;“可以观”说明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相互切磋,达到团结的目的;“可以怨”说明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政治发表批评意见;“事父”、“事君”,则是孔子从他的政治立场出发,说明诗歌要为礼教服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诗歌还能给人以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三、诗歌的艺术特征:孔子已经注意到了诗歌反映现实的特征,并且认为诗人是带着激情反映现实的,同时他也注意到诗歌具有“言外之意”的艺术特征 3、《墨子》 墨子,名翟,战国时思想家,墨家派创始人,做过木匠,在政治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和要求,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非乐》篇中。“非乐”就是反对、否定音乐。“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于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这是墨子社会思想的总原则,也是他文艺思想的总原则。音乐究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一.填空题:(2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1.孔子论语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4.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6.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7.西晋陆机《文赋》进一步把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 8.陆机《文赋》:陆机,西晋文学家。 9.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10.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1.《典论?论文》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12.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13.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认为是“直寻”。 14.钟嵘把诗经分为:小雅和国风。 15.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16.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 17.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18.韩愈在《答李朔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19.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 20.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主张诗歌功利目的。 21.白居易主张诗歌达到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22.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之致耳。” 23.李清照著《论词》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 24.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了“妙悟”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25.杜甫的组诗《戏为六绝句》. 26.王土禛是清初的诗人和诗论家,《带经堂诗话》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神韵”说。 27.《红楼梦》的开卷诗.“满纸谎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8.王士禛认为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 29.金圣叹说:“圣人之作书也以德,古人之作书也以才。”这是把作家从道德家中分离. 30.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31.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是讲意境性质。 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33.风骨:“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34.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35.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36.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37.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38.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39.《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40.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参考题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着作《论 语》。 2.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 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 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 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6.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7.“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 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8.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9.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提 出了“以意逆志”说。 10.庄子、《庄子》 11.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3.《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 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 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题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填空题总复习概要 > 第一章:先秦 > 1、孔子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他言行记录的著作《论语》。> 2、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3、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4、孔子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 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记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 6、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 7、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8、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 9、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留志,是为得之。” > 1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 11、《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文,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 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 13、《庄子?外物》篇中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 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要“意在言外”的传说,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1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边的,均与先秦诸子著作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不背会死系列

1、孔子以“仁”为基础的文艺观包含哪些内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也就是“爱人”和怎样立人成人,即培养理想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固然有现实的途径,离不开道德行为方面的努力,但同时也需要借助艺术与审美。孔子之所以重视艺术与审美,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为了实现“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理想的人格。这一文艺观念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命题体现出来:(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文之以礼乐” 总之,“仁”构成了孔子美学和文艺观的基础,所谓“成于乐”、“游于艺”、“吾与点”、“文之以礼乐”等重要命题都必须在“仁”的哲学基础上才能理解。孔子文艺观的核心,不是去解答某些具体的艺术审美问题,而是要以“仁”的心理情感去影响人、感化人、培养人,从而使人类生活真正能立于一个很高的精神层面上,具有美的价值和意蕴。孔子的美学和文艺观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这一方面。 2、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你如何理解?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说“兴”是指“引譬连类”。 孔子提出“诗可以兴”的命题,不仅是因为“诗”可以让人学会运用象征性语言的艺术,学会用譬喻、“告诸往而知来者”的语言方式来解释世界,学会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进行类比联想,而且还在于这些方法和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在于提升人的精神,以达到礼仪教化和人格的完成。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注说:“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说“考见得失”。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孔安国云“群居相切磋”,朱熹说是“和而不流”。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孔安国说“怨刺上政”。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文论专题》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括号内) 1.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 )”的丰富和完善。 A. 诗可以兴 B.诗可以观 C.诗可以群 D.诗可以怨 2.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其西晋陆机的“( )”就是例证。 A.文已尽而意有余 B.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D.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 A.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 B.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 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 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 4.《沧浪诗话》最大特色便是以( )喻诗。 A.禅 B.儒 C.释 D.道 5.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 )、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 A.想象的 B.诗意的 C.意象的 D.直觉的 6.“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的地位。 A. 配合和中介 B.核心和主宰

文论专题复习资料

试卷代号:125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文论专题试题 2009 年1 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情感特征。( ) A.模仿B.表现C.审美D.认知 2.为强调“大美”之自然、本真、天放的独特禀性,庄子从比较的角度说到“三籁”之声。其中除了“地籁”、“人籁”还有( )。 A.“天籁” B.“物籁”C.“神籁” D.“灵籁” 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 ”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诗体B.诗辨C.诗法D.诗评 4.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 下面( )属于创作对象论范畴。 A.“理、事、情”说B.“才、胆、识、力”说C.“师法自然”说D.“妙造自然”说 5.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 ) ”说著名。 A.滋味B.品味C.食味D.气味 6.李渔论及戏曲时说到:“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重机趣》)。这里“机趣”所指的是( )。 A。格局B.结构C.情节D.词采 7.在《美学》中,黑格尔将——艺术看作是属于诗的门类下“戏剧体诗”的一个具体类别。“戏剧体诗” 除了悲剧之外还有正剧和喜剧,——被看作是时间上最早出现的剧种。 A.悲剧B.喜剧C.正剧D.悲喜剧 8.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 )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 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形象B.画面C.声音D.历史- 9.“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 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活'的'人( )。 A .泰纳B.伊瑟尔C.孔德D.拉封丹 10.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将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古代文论考研复习题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古代文论考研复习题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绪论部分: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1.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 (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2.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并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是文艺的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3.名词解释:“三表法”。 (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精编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精编 诗言志:中国古代最早的文论。语出尚书●尧典,意思是诗歌表达人的情志,它概括地指出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志,本意是指人的思想感情,但在儒家诗教的影响下,历代文人往往把它解释为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强调了思想的一面,又忽视了情感的一面。 文以气为主:语出《典论论文》,曹丕以为文学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关键是作家的“气”。所谓气,是指作家先天的气质个性以及由气养成的某种素质,它是一种自然的东西,是作家各种主客观的因素的综合体,即使是父子兄弟也不能相传给予,作家的作品风格就是这种气的自然体现,开创了古代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论的先河。 公安派:指明代湖广公安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三兄弟,为代表的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提倡以独创精神的表现个人真情实感的文学流派。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中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主要观点:情是文章的思想感情,指文章的内容,采是指作品的文采,即语言技巧是形式,情采指文学内容与形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内容是经,形式是纬,形式依附于内容,内容有赖于形式来表达,二者要很好地结合,达到华实兼顾,文质并美。 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在《修竹篇序》中首先批评了诗歌创作的一些流弊,一方面指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另一方面,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这些使诗歌创作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接着赞美东方虬,提出“兴寄”问题,兴寄的一般概念是托物寄兴,抒写情性,恢复正统儒家等论所强调的“言志”传统。 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目的是探讨文学作品的内部规律,包括:1、创作激情的产生;2、通过想像进行构思的问题;3、因袭和创新问题;4、对于内容和形式的问题;5、作家的才性和作品风格问题;6、关于文章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简述司空图“韵味说”的主要内容:要求诗人所表现的情意在寄于语言形式和物象描写之外,有味外视之旨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指诗歌唤起读者想象后感受到的趣味。韵外之致:是晚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的关于诗歌艺术境界的理论,指的是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和意境能充分激发读者的想像,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班固《两都赋序》主要内容:对汉赋的产生、兴盛及政治意义和美学价值都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首先,探索汉赋发展的源流,着重介绍西汉武宣之世辞赋创作的盛况并分析其原因,记述汉赋所表述的内容及文学价值,班固指出其源出自楚辞是古诗之流,指出汉赋所表达的内容:一是抒下情,通讽谕;一是宣上德,尽忠孝。这大体上指出汉赋的政治特色,反映了那个时代统治者对文艺为政治服务提出的要求,其次,进一步阐述汉赋在政治上的意义,强调要恢复和发展西汉辞赋的传统,并说明了自己写作两都赋的缘由。 叶燮在《原诗》中主要阐述了哪些观点:原诗是一部在理论上建立自己体系的著述,对诗的源流正变,本未,盛衰都进行了系统的考查,以长篇论文的形式,突破了北宋以来以诗论诗的体裁,通篇贯穿着对教条主义和复古主义的批判精神。作者在原诗中阐述了以下观点:第一部份,他认为天地间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用“理、事、情”三者来概括,三者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无往而不在,无往而不合,因此诗歌决不止于抒情、决不限于对事物表象的描绘,二者应该是现象真实与本

最全中国古代文论试题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家”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讲先 一、填空题 1.孔子、孟子 2.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 方法论。 6.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7.“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 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8.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9.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10.庄子、《庄子》 11.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3.《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 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 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4.(孔子的)“文质”说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5.(孔子的)“辞达”说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题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 _____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_____ ”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___________ ”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________________ ”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_______ 而绮靡”,“赋_________ 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_______ 》和《 ________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___________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_____________ ”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_________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 _________________ 》。 白居易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___________ ”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_________ ”和“ _________”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_________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 __________ ”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________ 。尽得__________ ”。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 ___________ ”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参考)

中国古代文论笔记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和产生——先秦时代 一、孔子 1.诗言志 《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诗言志,歌永言”。就是说 诗是人的心灵的表现。由此确立了中国文艺的民族特点,与西方文艺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2.“思无邪”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 “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尽善尽美 孔子论雅乐与正声时说过《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又主张“放郑声”,因为“郑声淫”,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其主要观点即是提倡雅乐,反对郑声。要求文学作品“尽善尽美”、雅正中和,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4.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是孔子论《关雎》的话,意思就是快乐而不过分,哀愁而不悲伤,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要“诗无邪”,从音乐上讲,就是提倡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从文学作品上讲,就是不能过于激烈,应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5.文质彬彬 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6.辞达 “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 二、孟子 1.知言养气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2.以意逆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