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四单元《荀子》《老子》选读素质升级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四单元《荀子》《老子》选读素质升级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四单元《荀子》《老子》选读素质升级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四单元《荀子》《老子》选读素质升级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三、四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

一、(12分)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星晨瑞历 繁启蕃长 畜积收藏

B .缀菽饮水 晖润不博 隆礼尊贤

C .楛耕伤稼 籴贵民饥 企者不立

D .轻偌寡信 未兆易谋 慎终如始

【答案】C(A 晨—辰,B 缀—啜,D 偌—诺)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田艹岁稼恶. 不好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

已 丑 B.????? 前后.相随 后,与“前”相对 楚王后.

车千乘 后边,形容词 C.????? 怪星之党见. 同“现”,出现 自见.

者不明 同“现”,显示 D.????? 故能成其大. 伟大 为大.于其细 大事

【答案】B(楚王后车千乘:后边跟着,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3.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禹以治,桀以乱 ②以文之也 ③报怨以德 ④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⑤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④⑥

D .①④⑤

【答案】D(①④⑤因为,②③用,⑥把)

4.下列句子中的“为”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②皆知善之为善 ③为大于其细 ④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⑤古之学者为己 ⑥知之为知之

A .①②④

B .③④⑥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答案】D(①因为,②④⑥是,③做,⑤为了)

二、(9分)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是以日.退也

B.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C.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D.是以圣人犹难.之

【答案】AC(都是名状,B名动,D意动)

6.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禹以治,桀以乱

C.则王公不以为宝

D.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答案】BC(都是省略句,“以”后省略代词“之”)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家大师,他继承了孔子、孟子的学说,并把他们的政治观点进一步发扬光大,在政治观点上,他们都是一致的。

B.荀子的思想包含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他最早提出了人定胜天的观点。

C.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著作。

D.老子的文章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有些句子成为历代传诵的经典名句,如“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答案】A

三、(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乙亥北行日记(四则)①

(清)戴名世

六月初十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十三日,三更启行。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布满空中,雷电大作,大雨如注,

仓卒披雨具,然衣已沾湿。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

..主人门,皆不应。圉人于昏黑中寻一草棚,相与暂避其下。雨止,则天已明矣。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私叹水利不修,天

下无由治也。苟得良有司,亦足活其一邑。惜无有以此为念者。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象,或如山,如怪石,如树,倏忽万状。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是日仅行四十里,抵临淮;使人入城访朱鉴薛,值.其他出。薄暮,独步城外。是时隍中荷花盛开,凉风微动,香气袭人,徘徊久之,乃抵逆旅主人宿。

二十三日,宿东阿之旧县。是日大雨,逆旅闻隔墙群饮拇战,未几,喧且斗。余出观之,见两人皆大醉,相殴于淖中,泥涂满面不可识。两家之妻,各出为其夫互相詈,至晚乃.散。乃知先王罪.群饮,诚非无故。

七月初二日,至京师。芦沟桥及彰义门俱有守者,执途人横索金钱,稍不称意,虽襆被欲俱取其税,盖榷关使者②之.所为也。涂人恐濡滞,甘出金钱以给之。惟徒行者得免。盖辇毂之下而为御人之事,或以为此小事不足介意,而不知天下之故,皆起于不足介意者也。是日大雨,而余襆被书笈为逻者所开视,尽湿,涂泥被体。抵宗伯张公③邸第。盖余之入京师,至是凡四,而愧悔益不可言矣!因于灯执笔,书其大略如此。

(选自《戴名世集》,有删节) 注:①《乙亥北行日记》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戴名世从江苏江宁到北京途中的日记,自农历六月初九起,七月二日止。②榷关使者:主管关税的人。③张公:即张英,桐城人,时任礼部尚书。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甫.行数里甫:刚刚

B.遍叩逆旅

..主人门逆旅:旅店

C.值.其他出值:遇到

D.乃知先王罪.群饮罪:怪罪

【答案】D(罪:惩处,判罪。)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妇人汲井且.浣衣

若属皆且.为所虏

B.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至晚乃.散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盖榷关使者之.所为也

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C(C项两个“乃”都当“才”讲,副词。)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初十日,所见的是一幅和谐安宁的农家风情图,这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的

图景相似,作者特别赞美妇女也参与农业生产的“江北之俗”。

B.十三日,作者遇雨狼狈不堪,由雨后道路皆水联想到水利的重要,进而发出“苟得良有司,亦足活其一邑”的喟叹,表达出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心。

C.二十三日,记述了一件世态小事,绘形绘声地描写了酒徒猜拳、喧闹、谩骂以及醉后于泥淖中厮搏的情景,虽只有几十个字,但酒徒形象跃然纸上。

D.这四则日记所记述的是沿途风光和民情世风,只是一些日常见闻之事,并没有惊世骇俗的内容,但即小见大,从中可见到的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答案】C(“绘形绘声地描写了酒徒猜拳、喧闹、谩骂”不对。)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苟得良有司,亦足活其一邑。(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看了十分羡慕他们,认为这一家之中,有万物各得其所的真谛,很遗憾自己远远不如他们(安适)。

(2)私下感叹水利得不到修治,天下就没有办法治理了。如果得到好的官吏,也足以养活那一方百姓。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上

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

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1)古诗常常借景抒情,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注重炼字寄寓感情。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巧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首联紧扣江边春雨的特点,写出了一个苍茫的空间,并用鸥鸟飞翔的形象,

暗示悠闲自在的生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隐逸江湖的愿望。

(2)“扑”字和“护”字用得最妙,通过拟人手法把“风”和“柳绵”写得很有人意,写出了诗人的惜春之情。花落时,让风去扑救它,表现出了诗人对春色的挽留;让柳绵去护春寒,而柳绵又无力,寄寓了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的感情。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2)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而世之______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________________,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答案】(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只是当时已惘然

(2)竟无语凝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人之所罕至焉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五、(2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17题。

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入闱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忽有人白:“报马来。”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家人因.其醉,诳而安之曰:“但请睡,已赏矣。”王乃眠。俄又有入者曰:“汝中进士矣!”王自言:“尚未赴都,何得及第?”其人曰:“汝忘之耶?三场毕矣。”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家人又诳.之如前。又移时,一人急入曰:“汝殿试翰林,长班在此。”果见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洁。王呼赐酒食,家人又给之,暗笑其醉而已。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凡数十呼无应者。家人笑曰:“暂卧候,寻他去。”又久之,长班果复来。王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长班怒曰:“措大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王亦倾跌。

妻入,扶之曰:“何醉至此!”王曰:“长班可恶,我故惩之,何醉也?”妻笑曰:“家中止有一媪,昼为汝炊,夜为汝温足耳。何处长班,伺汝穷骨?”子女皆笑。王醉亦稍解,忽如梦醒,始知前此之妄。然犹记长班帽落。寻至门后,得一缨帽如盏大,共疑之。自笑曰:“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

异史氏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

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怳,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王子安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床头人醒,宁不哑然失笑哉?顾得志之况味,不过须臾;词林诸公,不过经两三须臾耳,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家人又诳.之如前诳:欺哄

B.迨.望报也,草木皆惊迨:等到

C.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进:推荐

D.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絷:拴、捆

【答案】C(进:进献)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5分)( )

A.家人因.其醉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故乘其醉而.玩弄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秀才入闱,有七似焉.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D.则狐之.恩与荐师等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答案】D(D都是结构助词“的”;A因为/通过;B表承接的连词/表转折的连词;C 兼词,于之/代词,哪里)

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王子安虽是名士,却没有名士风范,中了进士翰林,就大摆进士翰林的架子,酒醉之后,大呼长班、出耀乡里,闹出了许多笑话。

B.异史氏把秀才参加科举考试打了七种比方,穷形尽相地描绘了考生们的心理和神态,似丐、似囚、似冷蜂、似病鸟等,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C.本文通过王子安身上发生的异事,不仅写了科举制度的黑暗,而且揭露了科举制度

对知识分子灵魂的腐蚀和精神的摧残。

D.“异史氏曰”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表明了他对所记之人和事的态度,使作品的主题更鲜明、突出,与司马迁《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A(王子安没中进士翰林)

17.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进入了考场,每个孔洞里都有头伸进来,每个考房里都有脚伸出来,像秋末的冷蜂。

(2)当事的人痛哭得要死,可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他,他可笑极了。

【参考译文】

王子安是东昌的名士,被困在家中(没有当官)。参加春闱试后期望很高。接近发榜的时候,放开饮酒而喝得大醉,回到家中睡在内室。忽然有人报告:“报喜的人来了。”王子安踉踉跄跄地起来说:“赏给十千钱!”家人因为他喝醉了,骗他安抚他说:“请(你)只管睡觉,已经给了赏钱。”王子安才又睡。不一会儿又有进来的人说:“你考中进士了!”王子安自己说:“还没有到京都去,怎么会考取呢?”那人说:“你忘了吗?已经考完三场了。”王子安大喜,起身大喊道:“赏钱十千!”家人又像先前一样骗他。又过了一段时间,一个人急忙走进来说:“你殿试取进翰林,长班在这里。”果然看见两个人衣冠整洁地在床前下拜,王子安叫着赐给酒食,家人又(像先前那样骗说)给了他们,暗笑他喝醉了酒罢了。过了一段时间,王子安自己想不能不出去在乡里显耀一下,大喊长班,共喊了几十声也没有人答应。家人笑着说:“暂时睡觉等候,我们找他去。”又过了一会儿,长班果然又来了。王子安捶床跺脚,大骂道:“下作奴才到哪里去了!”长班气恼地说:“措大无赖!先前与你开玩笑,你还真的骂人了?”王子安大怒。突然起身扑向他们,打落了他的帽子。王子安也跌倒了。

妻子进来,扶起他说:“怎么醉成这个样子!”王子安说:“长班可恶,我因此惩罚他,我哪里是喝醉了?”妻子笑着说:“家中只有一个老太婆,白天为你做饭,夜里为你暖脚。哪里有长班,伺候你这穷骨头?”子女都笑他。王子安醉意也缓解了,忽然好像梦醒了,才知道先前都是虚妄的。可是他还记得长班的帽子掉落。寻找到门后,得到一项像灯盏大的缨帽,大家都怀疑这事。王子安自己笑说:“过去的人被鬼开玩笑,我今天被狐仙奚落了。”

异史氏评论说:“秀才进入春闱(考试),有七种情况与他相似:刚入时,光脚提篮像乞

丐。念他的名字时,官吏呵斥骂他,像骂囚犯。他进入考场,每个孔洞里都有头伸出来,每个考房里都有脚伸出来,像秋末的冷蜂。他们出了考场,神情恍惚,(眼前)天地好像颜色不正,好像刚从笼中出来的病鸟。等(考中的)报告时,草木皆兵,时常出现梦想幻觉。有时想到一时考中,那么一会儿楼阁都已建成;有时想到一时考不中,那么一会儿骸骨已经腐朽了。这时行坐不安,就像被拴住的猴子。忽然有骑马的人来传信,报条上没有自己,这时神色一下子改变了,猛然间像死了一样,就像中毒的蚊蝇,摆弄它它也不觉得了。刚失志之时,心灰意冷,大骂阅卷人有眼无珠,自己的文笔没有灵气,一定要把桌子上的东西全部烧掉;烧了还没有完,又用脚踩踏它;踩踏还没停,又把它投入污水沟中。从此就披散头发,进入山中,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类的文章拿给自己看的,一定要拿着武器赶走他。很短时间以后,日子一天天过去,气愤逐渐平息了,写文章的习惯又发作了,于是就像刚出壳的小鸟,只能衔木造窝,重新开始了。这样的情况,当事的人痛哭得要死,可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他,他可笑极了。王子安心中,很短时间想到很多,想鬼狐暗中嗤笑很久了,所以乘他喝醉了酒而来与他开玩笑。妻子醒来,哪还有不哑然失笑的呢?回想那得志的景况,不过一会儿的时间;词林的那些人,不过是经过了两三个‘一会儿’罢了,王子安一会儿都尝尽了它,那么狐仙的恩情和选荐自己的老师等同。”

六、(15分)

18.下面文字中有三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相应句子的序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4分)

①从设计风格上,合肥高铁南站融入了皖南建筑“四水归堂,五岳朝天”的寓意。②“四水归堂”原来指的是四方雨水流入天井,这里象征四方旅客汇聚到车站换乘。③“五岳朝天”则体现在屋顶向上翘起的封火墙、以及南北立面向内倾斜的板型柱上。④可以说,它最好地诠释了悠久厚重的徽文化,展示了安徽崛起的蓬勃活力。⑤同时,高铁南站大体量地采用玻璃幕墙,其中包括国内首创的悬挂式幕墙更是独一无二。⑥外观上首先显得简洁大气,看上去干净清爽;其次是通透,即使是傍晚或者阴天,室内也能获得很好的自然采光。

【答案】③“以及”前面的顿号删去,或改为逗号。⑤删去“更是独一无二”。⑥“首先”放在“外观上”之前。

19.二维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些商家为使二维码更受关注,设计了很多富有创意的二维码。请对下面这个二维码进行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双筷子挑起碗中的面,而挑起的“面”就是二维码。这种设计具有动感,给人以食欲诱惑,切合商家经营的行业,构图简洁明快,很有创意,倍受青睐。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台风、洪水等因瞬间破坏力巨大而更受关注,相比之下,____①____。其实,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在我国的气象灾害中是造成损失最重的。旱灾主要由气象因素造成,____②____:比如温室气体排放、植被破坏、水源过度开发等都会增加旱灾发生的频度和灾害程度。目前,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有限,气候稳定几乎完全依赖地球环境在可调节范围内的自我修复,____③____,或将造成雪崩式的环境突变,后果不堪设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干旱则因成灾缓慢常常受到忽视②但人类活动(人为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小视③一旦这种修复能力被破坏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半年前,一位日本盲人戴着手套亲密触摸我国国宝秦始皇兵马俑,此事一经曝光,立即引发公众的强烈质疑,因为触摸兵马俑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害。有关单位曾出面澄清说只是特例。然而,11月25日,法国总统萨科齐走进兵马俑坑,他用并未戴上手套的左手,触摸了一匹马俑的头部却无人阻止。

其实,对于残疾人等“特殊游客”可触摸文物之举无须过多苛责,此前也有先例。世界知名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就建有一个触摸式展厅,专门给视力有问题的参观者一个零距离接触文物的机会,以便让他们尽可能地对这些世界瑰宝有更深的了解。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向】

通过材料,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感悟,然后联系现实加以阐发。该材料作文比较适宜采用的文体是议论文,一事一议,话题集中,观点鲜明。不拖泥带水,不横生枝蔓。

观点一:关爱弱势群体,彰显人性光辉。法国卢浮宫建有一个触摸式展厅,专门给视力有问题的参观者一个零距离接触文物的机会,以便使他们尽可能地对这些世界瑰宝有更深的了解,我国有关单位让日本盲人朋友戴着手套亲密触摸国宝西安秦始皇兵马俑,这些做法均属于“特例”,是将文物功能最大化,是人性化的折射。于是,我们可以把目光集中到对残疾人等“特殊游客”的特别关照上,联系现实,谈谈人文关怀,谈谈爱心传递,谈谈对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些见解。

观点二:自尊自信,不卑不亢。就法国总统萨科齐用手触摸兵马俑无人劝阻一事而言,我们看到的是少数国民对权贵的谄媚与膜拜的卑微心理。于是,我们可以这样写——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习惯于对权贵进行无原则媚拜的思维,在这种思维的作用下,“让领导高兴”“让领导满意”就成了最高原则,是否符合文物的保护原则往往就被抛在脑后。因为萨科齐贵为一国总统,就可以近距离触摸兵马俑,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显示对其的重视,不足以表达我们的友好与热情。在我们这里,规则往往会因人的身份和地位而改变。

要想别人更尊重我们的文化,首先我们自己必须更加尊重自己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别人热爱我们的文化,正是建立在我们自己热爱的基础之上的。外国政要关注我们的历史文化当然得大力欢迎,在尽可能的前提下提供方便,但在文化保护原则面前,没有必要向权贵低头,这才是一种健康的文化观。

【佳作赏读】

“特权”之我见

临川一中傅蔷

日本盲人游客被允许戴手套亲密触摸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这是对“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法国总统萨科齐徒手触摸兵马俑却未被阻止,这无疑是文物管理人员慑于大国总统身份而做的妥协。应当说,以上两种人员都包含着“特权”因素,只不过前者是针对弱势群体做出的高尚之举,而后者则是面对强权所做的忍让退缩。作为有良知的公民,我们应当宽容关注弱者的“特权”,坚决反对屈从于强势群体的“特权”。

关爱弱者,传递爱心,乃是一个民族和谐的标志。曾听说某市教育部门为一位残疾考生制作专门的高考桌椅,曾看见公交车上设有专门的残疾人座位,曾目睹交通繁忙处所有车辆自动停下来为一位盲人让路,曾感动于安徽金寨人石青华创办北京光爱学校,为103名无家可归的孩子建立了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关爱弱者,给予他们一些“特权”,使他们弥合身体、心灵上的创伤,享受更多的人间温情。

给弱者一个舞台,邰丽华演绎端庄静美的“千手观音”;给弱者一个赛场,残疾人运动员何军举起灿灿的金牌;给弱者一个机会,舟舟指挥一场场盛大的音乐会……给弱者以“特权”,他们的生命将拥有更多的阳光。

人人平等,蔑视特权,乃是一个国家民主的基石。朱德当年在井冈山,挑粮食,学织布,“朱德的扁担”成了我们精神的脊梁;胡长清等贪官,贪赃枉法,营私舞弊,最终受到法律的严惩。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任时,常常在周末用自己开了三十多年的“老爷车”载着家人外出旅游。有时他带着夫人乘专机出国访问,若不是因为公干,他还要自己掏钱付费呢。千万别以为当了多年总统的希拉克腰缠万贯,钱多得没处花,他也许比中产阶级还贫穷。在多数西方国家,出了办公室的门,哪怕你权倾朝野,在百姓眼里你也只是个普通人。总统既然是为民服务,就要付出更多,也要遵纪守法,而根本不存在什么“特权”。也许萨科齐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我们却不能做权贵的奴仆,置文物保护规则于不顾。

如果我是花,我愿做装点荒凉空谷的野百合,而不愿成为华堂富室中极尽谄媚的玫瑰;如果我是水,我愿环绕清贫村野的农田,而不愿成为豪宅庭院中强颜欢笑的喷泉。同样,我愿将更多阳光雨露奉献给弱势群体,却不愿因权势、财富的砝码倾斜了我为人处世的天平。让爱与众不同,让世界充满温暖,我们包容并给予弱者“特权”,不“挡住”他们的“阳光”。我们生而平等,做人不卑不亢,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果能如此,乃国民之幸,民族之幸,中华之幸!

【名师点评】

习作者能结合所给材料的“新闻”事实,畅所欲言,且能辩证思考,做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令人信服。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条理清晰,脉络分明。所提观点主要有二:一是“关爱弱者,传递爱心,乃是一个民族和谐的标志”,一是“人人平等,蔑视特权,乃是一个国家民主的基石”。材料翔实,论据充分,正反对比,旗帜鲜明。而整散结合的句式,生动贴切的比喻,以及排比句的巧妙运用,又为文章增色不少。应试之作,写得如此大气,如此冷静,如此辩证,实属不易。

《老子·二章》注释、分析

《老子》二章 老子《老子》,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老子》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 天长地久⑩。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作品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⑩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以,因为。 ?身:自身,自己。以下三个“身”字同。先:居先,占据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邪(ye):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作品分析】 本文选自《老子》,第一章首先论述事物的相对性: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对而成立。然后论述“圣人”的行为准则:处无为之事,行不言而教,不为始,不有,不恃,弗居。“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准则。老子认为,“道”是

老子选读

1、《老子》三十四章说:“道,迅兮,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逐句翻译全文,并说说这一章与我们所学的老子其他各章的关系 翻译: 道,就像流水宏大而婉转啊,它可以通向左方,可以通向右方。成就了功业而不留名。万物归附它而它却不主宰万物。所以永远的没有欲望,可以认为它是渺小的。万物归附它而它却不主宰万物,又可以认为它是弘大的。因此,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人,是因为他并不表现自己的伟大,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人。 本章的内容分为三段。三段的内容在前几十章中都已表达过,此间完全是重复,其要表达的思想观点“无欲无为方能成其大”。第一段的内容,第十四章、二十一章、二十五章、第二章、第九章都已论述过。第二段的内容,第十章、第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二十二章都已论述过。第三段的内容是本章重点,但第七章、第十三章也都论述过。是十四章、二十一章、二十五章的继续。第十八章和第五十三章的大道,都指国家治理之道,而第三十四章,指的是自然规律的大道本章老子用水性进一步说明“道”的作用,“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 所需,而“道”又不主宰万物,完全顺任自然。这些观点,老子在前面某些章节中已经做过论述。这一章是继续阐发三十二章的道理,讲“道”可以名为“小”,也可 名为“大”,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圣人”、“侯王”,实际是在期望领导者(管理者)们应该像“道”那样起“朴”的作用。此章可以说是对大道的礼赞。全章通过对大道「小」、「大」辩证统一关系的阐述,对大道歌其功、颂其德、赞其大。“道,迅兮,其可左右也”简短的八个字把大道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表露净尽。 接下来老子阐述了大道对万物的生、成、养之功之德。在对大道的无限之功和至高至伟之德的强烈对比中突显出了大道的「大」。 最后老子明确揭示了大道的「小」、「大」辩证统一关系和其只所以为大的原因。说大道小是由于大道无形无欲,说大道大是由于它为万物所归,并终不自为大。常无欲虽不显其意志,但这正是万物所归的原因。因为常无欲就能包容万物,而如果常有欲,那么它就有了利己之心,一生利己之心,则万物自危,难归大道。本章阐明了大道的普遍存在,和大道的功绩,在全书中弘扬并讴歌了“道”,确立的“大道”的伟大。 大道迅兮,大道就像大水决堤那么厉害,厉害表现它可以左右着一切、影响着一切,具体的影响表现在万物恃之以生就是万物是在大道的作用下而生生不息,老子怎么在这里说这些?在第一章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就是大道,大道生了天地,天地生了万物,有名就是天地啦。确实是“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从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们以前讲过,这个无名是指大道,天地之始是说天地是从大道而产生的,万物是天地而产生的,所以继续推,将中间的天地省略掉,万物其实也是大道产生出来的,大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嘛,从这点追寻到三十四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就知道它有这种力量影响天地万物,就像太上老君的清净道论里面说,大道无名,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常养万物,就看的出了,它对万事万物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但这个影响力又是怎么样呢?它们是融为一体的,万物和大道不二,大道存于万事万物之中,所以这里的左右还是应该理解为影响、控制,控制的程度是怎么样啊?是不是强制性的占有啊?不是,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对老子第一章的看法

对老子第一章的看法 摘要:经过一学期《老子读解》课程的学习,谈谈对老子第一章所讲的个人看法,结合资料和所学对老子所讲进行解释。以及学习老子第一章之后的感受。关键词:道常道名常名无有欲 一、我对老子第一章的逐句理解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为什么说“道,可道,非常道”呢?“道”为什么说不出呢?我认为“道”是一种体验。体验是无法传达的。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爱,当有人为爱献身的时候,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你可以在字典里找到这个“爱”字,但你会理解不了它的意义。如果你真的爱过什么人,你就知道“爱”这个字的意义了。意义来自于体验,当你有了体验,它就变得有意义了——否则它就是空洞的。文字可以被传达,但文字只是一种容器。如果你没有体验,你拿到的就只是一个空洞的容器。当你看到它、或者听到它,你会用你的体验去理解它。许多人一辈子都没有爱过,他们一辈子也不能理解“爱”这个字的意义,当他们听到有人为爱献身的时候,他们会觉得那个人很傻。尽管字典里也在解释这个“爱”字的意义,但他们理解不了,他们只能姑妄听之。所以说,“道”是一种体验。你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理解它,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就像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吃饭和恋爱一样。所以说,如果“道”可道的话,那一定不是永恒的道(常道),或者理解为正确的道。 那又为什么说“名,可名,非常名”?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的看法是,名,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就不是恒久的名。对某事物进行定义,这个定义必然存在偏差。天地万物首先都是没有定义(名字)的,但是我们要先给它一个定义,它才算某物。认为可以称呼的名称都是应物而起的,它们随事物的发展而变迁,都不是永恒的。 (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个人的思路是,这句的重点在于有和无的含义。有与无,是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畴。在《老子》书中专门讨论“有”、“无”问题的有十几章之多。有,指有形,有名,实有等。无,指无形,无名,虚无等。老子提出这对范畴,他用无和有来指称“道”,表明“道”由无形向有形落实的活动过程。无,是作为天地初开、混沌未分之际的命名;有,是作为万物本原的命名。在老子看来,世界是统一的,由‘道’的运动产生的。老子认为‘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老子》第三十二章)由于天地相合,产生万物之后,才有名(概念)的出现。因此,“无”和‘有’分别代表世界产生过程的两个阶段。在有与无这一对范畴中,我推测,老子认为无和有同样重要,是世界重要组成。如“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 我把这句结合《老子》第四十章所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老子可能是在表达世上是从无实形到有实形继而衍生万物。 (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又是何意?人排除主观的欲望,就可以看出万物的奧妙,亦即万物形成一定的秩序。依此可以猜想造物的神奇,推源「万物之始」无法说出的奥秘。其次,常有欲,以观其徼,又是何意?人若想了解特定的现象,就得设计某些情境,由之看出其广大边界(徼)。

24《老子》三章

二十四《老子》三章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子其人、其书、其“道”。 2、体会《老子》在结构和语言上的特色。 3、正确理解老子的思想内涵,科学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教学重点】 理解《老子》三章的深层思想。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老子的思想内涵,科学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今河南鹿邑东)。相传老子的母亲怀了72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一出生就是白眉毛、白胡子、大耳朵,所以被称为“老子”,名“耳”。 老子学问渊博,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或称柱下史,是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问礼,受益颇多。老子晚年,周王室衰微,他弃官而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踪。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二、文学常识 老子传世作品《老子》,又名《道德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其成书年代多有争论,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此书文约义丰,仅五千余字,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全书分81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37七章,下篇德经44章。 老子哲学的思想核心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26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解析版)

易混易错点26、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错因归纳:对孔子、孟子、荀子在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上的主张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 【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4·上海单科·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 A.《孟子》 B.《庄子》C.《韩非子》 D.《道德经》 【解析】此段文字是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故A项正确;《庄子》是庄子的著作,属于道教,故B项错误;《韩非子》是韩非子的著作,属于法家,故C项错误;《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属于道家,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答案】B 6.(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 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

读《老子-第一章》

读《老子?第一章》 *导读:《老子》一书,版本多样,其中以王弼的通行本影响最大,本文在解读《老子第一章》时,即以王弼本为主,并参照马王堆…… 《老子》一书,版本多样,其中以王弼的通行本影响最大,本文在解读《老子第一章》时,即以王弼本为主,并参照马王堆帛书本进行解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为通行本《老子第一章》之内容。 道可道,非常道,此句解法颇多,笔者仅举影响较大的两例:其一,第一个道为人们习称之道,即今人所谓道理,第二个道意为言说,第三个道乃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常,帛书本为恒,通行本为避汉武帝刘恒讳而改为常(此说法亦是被大多数《老子》研究者所接受的,笔者亦如是),恒解为永恒,且恒变恒动。程颐言惟随时变易,乃常道,不动而恒常存在的理是会穷尽,唯有动则终而复始,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故,句意为,习常可以言说之道,并不是老子所言的永恒的、恒变恒动之道。其二,第一、三个道均为老子哲学之专有名词,是老子所言 道,第二个道仍为言说,意思是,老子所言之道一旦被言说

出来就不再是其所说的恒变恒动的永恒之道。 笔者认为,此两种解读意均在强调老子所言之道是不可言说的,他们认为,因为道是无限的,语言是有限的,人无法言尽其全部,而只言局部又会损坏其全部。笔者认为,此种解读是只看到了言说的缺陷而强调道不可说,却未思及老子之所以这样说之理。笔者认为,一方面,老子如大多数学者一样看到了言说的表达方式的有限性,以有限的语言去诠释无限的道就是以有限去限定无限,这明显是有缺陷的,但是老子却认为有缺陷的表达方式并不是错误的方式,它只是一种具有相对性的表达方式,所以,其所言之道也就是具有相对性的道。另一方面,老子认识到其自身对道的认识并非完全的,这与道本身特性是相关的,如道之形体就是很难把握的,《老子》中仅以恍兮惚兮、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等去描述道之形;但,作为规律性的道和发挥创生万物之功用的道又是可以认识的,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的事物相反相成之规律的道是可以认识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道的创生功用也是可以认识的。道本身可被清楚认识的部分和不可被清楚认识的部分给老子完全认 识道造成一定阻碍。因此,综上两方面而言,笔者认为,老子意在强调,首先,道是可以言说的;其次,其自身所言之道并非完全是那个恒变恒动的绝对正确之道。因此,笔者认为此句应解读为,道(老子所言之道)是可以言说的,但是一旦言说出来就又不完全是那个恒变恒动的永恒之道了。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理解

大学语文

一.《蒹葭》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右,迂回曲折。 3.这是一首情深景真的抒情诗。诗人对“伊人”的思念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里,而思心徘徊,难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八局,每章前两句借景起兴,三四句点明主题,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表达追寻。 4.诗中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描写,渲染出清秋的凄清气质,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了人物凄婉惆怅的情感。 二.《郑克段于鄢》 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与《公羊传》《殺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礼”的道德理论规范。儒家思想的理论观念主题有:义行慈孝爱敬就是君义臣行、父爱子孝、兄爱地精、这是处理好君臣、父子、兄弟的理论关系的准则。 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花侍坐》 1.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主要记载了孔子和四位弟子关于各人志向抱负的一次对话,通过孔子诱导弟子言志的谈话记录,反映了孔子“治国以礼”的政治主张。 3.本文提现了《论语》通过辑录人物言语的方式,反映人物性情及精神风貌的特点,作者摄取了孔子与学生讨论的生动场景,通过对人物语言及动作神态的记录,生动地表现了孔子和几位弟子不同的个性风采,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表现了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又点燃出任务的不同风貌。孔子的循循善诱,和蔼可亲,之路的心直口快,直率爽朗,冉有,公西华的谦逊温恭,曾皙的志趣高远,卓然不群,都描绘了栩栩如生,以片言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情与思想。 四.《老子》三章 1.老子,姓李名耳,生卒年不详,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相传为老子所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全书共分81章,文约益丰,论题广博,充满智慧。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

如何认识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相同的为都教育人要为善。不同点是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 二人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同时两人都强调了百姓的作用。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异: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前者从性善论出发,大大的深化了孔子的修己,按人学说,如存心养性,反身而成,养浩然之气.而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广泛的吸收先秦道法名阴阳等学派的思想成果,他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自然观"天行有常,部位尧存,不为桀亡". 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具有相同点,,但是荀子不象孟子那样强调统治者要启发民众的道德自觉,强调的是要以社会行为规范-礼约束民众,并且他并不排斥在治民中使用刑罚.孟子的性善是为修己提供人性根据,而性恶说则为修己时要约之以礼"提供人性根据. 荀子将人的生理本能称为"性",将人为的称为"伪".孟子将人天生具备的向善要求和可以为善的能力称为"性"[孟子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而荀子强调外在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有些学说认为孟子是"传道之儒"的代表,而荀子是"传经之儒"的代表,但这种区别不是绝对的. 孟子强调"天命",主张"天人合一";荀子强调天道自然,主张"天人之分". 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在最终目的上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引导人们在道德上加强修养,成为君子乃至"圣人".荀子的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其弟子韩非和李斯都从于法家,这与荀子的思想部分并不反对刑罚是有一定影响的. 孟子性善论、天赋道德观念、承认有天命。认识论是反省内求,先天具有荀子性恶论、道德后天形成、反对天命。通过后天学习才能掌握,并用之都从不同方面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

《道德经》第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 宫延庆释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世代人们读他、解释他,总是受益匪浅。几年来,我从另一个视角——认知学的视角去解读他,顿觉豁然开朗。虽然与许多前贤们很有出入,但还是愿作为一家之言与大家共享。 道可道也,非常道。名可名也,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这个东西是可以用语言来说一通的,但说一通的道与世间本来存在的那个道不是一回事。 (其中的道理也是容易理解的,要说一通就要用名称、概念这类语言材料,)名称、概念是可以解释的,但这种解释与它背后所指事物的丰富内涵也不是一回事。 (比方说)“无”这个词,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初始状态。 “有”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原因或母体。 但“无”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细微精致之处, 而“有”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整体框架方面。 “无”也好,“有”也好,其实说的是同一件事情,由于着眼点不同,才有不同的说法。 这种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的方法就叫做“玄”。 反反复复地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这是认知万事万物的根本法门。 第一章的逻辑思路是很清晰的,由“道”引出“名”,由“名”引出“无”和“有”,再由“无”和“有”归结为“玄”。“道”是出发点,“玄”是归结点。由此看来,第一章讲的既不是道、名,也不是无和有,而是“玄”。玄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认知方法。《道德经》八十一篇,其余的八十篇用的就是玄的方法,理解了“玄”就理解了《道德经》的篇章结构。 在通常情况下,玄字经常被理解为玄奥,通过这一章,使我们意识到,玄字并不玄奥。它其实就是指多视角的认知方法。这种多视角的认知方法,我们在现实生活里经常见到。在逻辑上叫“同出而异名”,现在经常说“辨证的看问题”,其意思和玄字也有些相近。中医诊病望、闻、问、切,可看成是玄的方法,西医看病要做切片化验,做CT扫描也是是玄的方法。机械制图三视图的方法,计算机CAD还

大学语文

翻译 一、樊迟仲弓问仁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齐桓晋文之事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3、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冯谖客孟尝君 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于是冯谖坐着车子,举起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并且说道:“孟尝君把我当客人一样哩!” 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他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整天埋在国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 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 四、《老子二章》 1、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

2017大学语文3

广东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3 大学语文 本试卷共6页,36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答案无效。 2.答卷前,考生务必按答题卡要求填写考生信息栏、粘贴条形码。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代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作答;如需改动,先划掉需改动部分,再重新书写;不得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出“爱人”主张的是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孟子 2.庄子在《秋水》中用“曲士”作比喻,是为了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 A.空间的限制 B.时间的限制 C.先天素质的限制 D.后天教育的限制 3.下列警戒性的名句不是出自《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有 A.智勇多困于所溺B C.祸患常积于忽微D.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4.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 A.班固 B.茅盾 C.巴金 D.鲁迅 5.《大同》一文选自是 A.《论语》 B.《孟子》 C.《礼记》 D.《尚书》 6.陶渊明诗作中成就最高的是 A.田园诗 B.咏怀诗 C.咏史诗 D.叙事诗 7.“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 选自 A.《长恨歌》 B.《哀郢》 C.《正气歌》 D.《涉务》 8.词作风格多样,而以豪放悲壮为主,可与苏轼并称的宋代词人是

儒家主要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主要思想 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 (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 (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复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仁政。 3、孝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1)孝与仁的关系。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本,一个人只有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在外才不会犯上作乱,做出悖礼的事情;只有敬爱父母,才可能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关爱他人,实现“仁”。孔子认为,“仁”是由“爱人”,即家庭的孝悌关系开始,逐步扩展的。 (2)如何做到孝? 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指子女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重要的是从精神上和情感上去慰藉、尊敬和善待父母。因此,孔子在“孝养”的基础上提出了“敬”、“爱”、“顺”的观点。 “敬”指的是子女要发自内心尊敬父母,和颜悦色侍奉父母,“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爱”指的是子女关怀、体贴父母和温暖父母。:“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6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带答案解析】

易混易错点26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错因归纳:对孔子、孟子、荀子在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上的主张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 项目孔子孟子荀子 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 同 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 异 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真题突破 1.(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 【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熊春锦先生讲《道德经》第一章(一)

第一章观妙 讲解一 (根据熊春锦先生2003-10-25讲座录音整理)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周末愉快,非常高兴今天在这里相逢相遇,共同探讨道医学的有关问题。 今天我们讲课的内容和共同探讨的内容,还是接着讲上一堂课没有讲完的部分进行阐述。我们要将《道德经》这一部万经之王真正弄懂、弄通,作为我们这一代人连接上古真人的一座桥梁,就必须对《道德经》诞生的背景、诞生的意义,《道德经》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作用,都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认识。只有把《道德经》这四大方面的意义弄清楚,再来研究和诵读、学习《道德经》,才能开辟一个比较顺畅的直达《道德经》根邃的一条路。我在正式开讲之前,为了使大家能够同步获得所讲的一些内容,产生真实不虚的效果,因此先请大家进入三调。 心身清静运太极 这三调就是要进入一种状态,先调我们的形,身体要整个符合松、静、自然,甚至是无为的状态。这个放松包括了从外向内和由内向外的整体松弛,皮肤、毛发、肌肉、骨骼、心腱、血管、神经、心、肝、脾、肾、肺五脏和六腑都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使自已的心也处在放松的状态,心不外想,意不外思,把呼吸调到一种自然的、悠长的、平衡的状态。这样一来,通过三调达到一种松、静、自然的状态,就比较容易感知到我所讲的《道德经》的一些内涵真谛。保持住一种恍兮惚兮的状态,来学习《道德经》,保持一种执两用中的内环境就容易感知到《道德经》的真境,这也是读经的奥秘,使我们真正切入到《道德经》内核的一种关键方法。然后保持住这一状态,与刚才讲的“天气下降,地气生升”融汇在一起进行听课,一起讨论《道德经》。那样,道德也就可以几十倍的提高,也就容易感知出言词与语言文字之外的深邃的意境,理解道和德的含义,紧密地联系它。请大家保持好这一状态。 我今天对《道德经》的展示、讲解,还是结合《道德经》本身的背景,对大全局反复强调一下,系统的讨论一下。这样有利于大家深刻的理解《道德经》。上次我讲了,希望大家先学习《道经》的第一章——观妙章第一;以及《德经》的第一章——论德章,也就是第三十八章。相信大家都已经初步把这两章基本上阅读了。在阅读的基础之上,我们再来共同探讨它的意义,那么许多东西也就一点即明,容易掌握。 宇宙本源光炁海 第一章之中的第一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是《道经》的开篇。这一段开篇可以说高度地概括了道的实质、本义,阐述了道的博大精深,虚渺无形,既有又无。这是一个非常难以用语言所能描述和展示清楚的一个根本的现象、自然的本质现象。这个道可以说由于距我们的历史时代很遥远,但却又进入我们的社会实际,非常地接近现实之中,因为它无所不在,它也就在万物之中,就在我们身体之内,虽是有名而不可见的。 “道可道,非常道”

大学语文_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考试题目及详细答案> 《兼爱》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章》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二、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1.娴熟论辩技巧。巧妙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人入彀,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 2.善于运用譬喻说明抽象的道理,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3.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使其文章形成气势磅礴、畅达雄辩的风格。 三、孟子思想在哪些方面是对孔子思想的发扬光大? 孟子“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主张“民有恒产”,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老子》二章 一、你对美与丑、善与恶有什么认识?美与丑、善与恶,有矛盾斗争的一面,是否也有相互依存及向对方转化的另一面? 美与丑、善与恶都是相对立而存在的,没有美也就无所谓丑;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反之也是一样,他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斗争也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向对方转化。 二、“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否说明天道自然是公平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否说明人道总是逆天而行? “损有余以补不足”是自然规律,也就是所谓天道,是不可抗拒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人道,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但人道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顺应天道的。 三、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与强调矛盾多样统一的和谐,二者截然相反,何者合天道而顺民意?何者逆天道而非善政?谈谈你的认识。 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性,这才构成了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矛盾,整个世界就是多样不同矛盾的和谐统一体。这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是天道,人类社会是不应该违背这一法则的。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就是逆天道而非善政;强调矛盾多样统一才合天道而顺民意。 《容忍与自由》 一、胡适为什么要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胡适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什么思想? 胡适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是让人们看清楚封建专制的不容忍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事实。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 二、胡适为什么要将中国古代的“四诛”与西方的宗教迫害并列为例? 为了说明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共同的习惯都是喜同而恶异的。因此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三、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胡适在经过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思想、宗教等历史几十年深入研究探索总结之后,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论断。他所说的容忍主要是指容忍异己的思想、信仰等,他所追求的自由也是在首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见解的度量的基础上的自由。 《像山那样思考》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学设计《老子》二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21世纪教育网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21世纪教育网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 稿 一、教材分析 《老子》从各种社会人生问题中,提炼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项;它对这对立双方的辩证抉择,显示了特有的、卓绝的智慧。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传世《老子》一书的第二章、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教材所选《老子》共7章,或全或不全。其思想涉及“认识观”和社会人生的生存智慧。《老子》一书在表达方面也极富特色,可以说是格言集锦。 二、学情分析 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3、学习和掌握一些的重点字词。 四、教学目标 1、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是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向处世的借鉴。 4、文言知识积累 五、教学设计 (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所选每一章的内容,不必贯穿一个中心,可能只是老子言及宇宙生成、社会人生的言论的辑录,勉强认为一个中心,难免牵强附会。历来注解《老子》者不可胜数,然对其文、其义歧见纷纷,故教师参考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拆分或整合或补充,以使学生有所了解。文字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知识性的问题教师主讲;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对七则做些取舍,主要在讲授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教学时,努力展示《老子》思想及其文章的独特性和价值,并努力挖掘语料在写作方面可以赏鉴的要素。读《老子》一书,我们不仅感觉到它的道理极为深邃,而且感觉到它的行文洁净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