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

2005-10-13 11:32:25

为贯彻实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开创山区工作新局面,现就加快我省山区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快山区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在新形势下山区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目前,我省山区正面临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山区作为我省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是我省的主要生态屏障、重要后备资源和发展后劲之所在,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快山区发展,是实践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两个大局”战略构想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增创我省发展新优势,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下增强我省经济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建设经济强省的重大举措;是促进不同类型地区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握机遇,把加快山区发展摆上重要议程,作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树立长期作战思想,推动山区经济社会实现新的发展。

加快山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实现脱贫奔康为总目标总任务,依靠山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努力,在充分发挥内因作用的基础上,加大外部扶持力度,突出抓好以公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山区投资环境;加快山区优势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全面提升山区生产力水平;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全面实施国家和省扶贫纲要;实行资源深度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切实加强山区生态系统建设,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加快山区发展的目标是:五年打基础,十年上台阶。到2007年,全省50个山区县以公路交通为重点的各项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形成中心城市通往山区和山区之间的高速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经济发展有所加快,财政状况明显好转,自我积累

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较大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新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全面实现脱贫奔康,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的比重大幅下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效果显著;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到2012年,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加快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心城市通往山区高速公路和省际高速公路建设力度,加快山区国道、省道主干线公路的改造,实现地级市通高速公路,市到县通二级公路,形成与高速公路网相互连接、相互补充、层次分明的区域干线公路网络;加强县乡(镇)公路的建设与改造,基本实现县到镇通三级公路,形成较为完善的县乡公路网。省安排80亿元,其中50亿元用于山区、东西两翼及省际高速公路建设的资本金,重点加快阳江至茂名、河源至江西、河源至龙川、龙川至梅州、湛江至广西、广州至清远、潮州至揭阳、汕头至揭阳等八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安排30亿元(分两年)用于山区普通公路网络建设,适当提高山区国道、省道及县通镇公路补助标准。加快山区航道建设,重点是北江、东江、西江、韩江等航道。

进一步加快山区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省安排17亿元作为农网建设资本金,并通过融资共筹集85亿元用于第三批农网改造,重点支持山区改造1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的电网,主要解决供电能力不足、供电设备陈旧、综合线损高、小水电送出难等问题,改善山区农村电网结构,降低电网损耗,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目标。

增加山区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山区市县列入省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安排的重点防洪工程和重点水利工程,按以下标准给予补助:20年至3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堤防工程,每公里由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5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堤防工程,每公里由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山区市县列入省计划安排的支流江河堤围陂坝修复工程的补助标准,按核定工程造价的80%给予补助。对山区小Ⅰ、小Ⅱ型水库的除险加固,省的补助标准提高到工程造价的80%以上。同时,抓紧研究解决山区农村人畜饮用水、节水、灌区改造、机电排灌等问题,抓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设。

加快山区信息化步伐。从2003年至2007年,省每年安排3500万元,用于扶持山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山区信息不畅的状况,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五年内全部山区镇配备计算机并实现终端设备上网,基本建立起村级信息发布点。在搞好以镇为中心的山区信息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山区各行业信息推广应用工作,建立健全市县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巩固提高以行政村为单位的“五通”(通路、通电、通讯、通邮、通广播电视)成果。

加快山区城镇化进程。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有关政策,加大对山区市县城区和中心镇建设的支持力度,把山区地级市建设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认真规划建设好300个中心镇,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城镇环境质量,完善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引导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聚,把中心镇建设成为山区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居住中心。

三、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

进一步加快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充分发挥山区气候、生态环境和资源比较优势,建立一批规模化的畜牧业、水产、蔬菜、水果、花卉、南药、烟草、编织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培育发展山区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推动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工作,大力发展优质、专用、有机、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加快实施产地标签制度,打造一批农产品品牌。把落实“一乡一品”的工作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从2002年至2007年,省每年安排1500万元,继续支持山区和革命老区实施“一乡一品”项目。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粤发〔2001〕8号),积极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投资兴办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民入股参与产业化经营。鼓励珠江三角洲涉农企业与山区农业龙头企业联合经营办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其在山区所办项目享受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省在扶持扶贫工作重点县发展3家农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支持山区非扶贫工作重点县(市)各兴办1家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省财政给予贷款贴息支持。

积极推动山区工业化进程。有条件的山区,要根据市场需求,从实际出发,制

定本地区工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与指导目录,通过发展工业促农业,围绕农业上工业。发展工业要立足本地优势,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实行资源型和非资源型工业并举,注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严格控制污染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外资、民资项目,引导工业项目重点向市县城区、城镇集中并向工业园区聚集。

大力推进山区流通业发展。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流通方式,在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依托现代流通网络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山区市县以拳头产品和支柱产业为依托,有计划地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会展经济,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改造和提升农村集贸市场,在山区建立一批农产品中高级批发市场。加快供销社系统的改革与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其在加快山区流通业现代化中的积极使用。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山区流通业的现代化。

大力发展山区特色旅游服务业。把山区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扶持发展,通过发展旅游促进一、二产业。发展旅游要做到先规划后开发,优先开发有地方特色、有文化内涵、有生态旅游意识的项目,正确处理好自然景观、生态保护、人文传统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山区旅游业的发展,要坚持政府营造旅游大环境,以企业投入建设和经营为主。从2002年开始,连续五年,省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扶持贫困地区尤其是山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扶持山区电力建设。省对山区小水电建设补助500元/千瓦的标准不变;县镇所办电厂电站的发电,在县域内使用,允许只收过网费;大力支持山区发展风力发电。

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轻历史债务负担

加大对山区市县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从2003年起,对市县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采取“基数不动,提高递增比例”的办法,一定五年。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年递增比例由10%提高到14%,其余享受新增转移支付补助的市县年递增比例由8%提高到12%.政策性增支仍实行专项补助。

适当减轻山区市县“中央专项再贷款”和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负担。对市县(区)政府承借的中央专项再贷款的使用情况,要逐项进行专项审计,并报省有关部门确

认。对造成损失,确实无法收回的再贷款,由省、市、县(区)共同承担,逐步消化,市、县(区)要负起责任,加大追收力度。省按照“追收资产效绩大的多减,效绩小的少减;财政承受能力弱的多减,承受能力强的少减;债务压力大的多减,压力小的少减”的原则,安排100亿元专项用于减轻以山区为重点的“中央专项再贷款”负担。对农村义务教育欠债,采取省、市、县(区)三级合理负担的办法逐步解决,省安排20亿元重点用于山区减轻农村义务教育所欠的历史债务。

五、加强山区科技、教育和卫生工作

加快山区科技进步。省直有关部门支持的各类科技项目和资金,要向山区倾斜。根据山区科技发展实际,组织实施山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选择一批有一定基础的山区工业、农业园区以及经济开发区,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建立省民营科技园或农业科技园,提升这些园区的水平。选择一批在产业方面有一定特色和规模的山区专业镇建立技术创新中心。认真实施山区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推进山区县级科学馆建设,发挥其科学普及、技术成果交易等功能。

加强山区基础教育建设。进一步加大山区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重点完成薄弱学校的改造。从2002年至2003年,省帮助山区、老区和贫困地区改建2000所小学,每所学校省财政安排30万元。大力提倡和鼓励社会力量、外商和个人在山区兴办各类学校。进一步落实免收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的政策,确保每个贫困家庭的子女能享受义务教育。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支持山区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和英语教育。逐步加快山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加大山区劳动力技能教育和岗前实用技能培训力度。从2002年至2007年,省财政共安排2.1亿元,用于每年资助5000名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二至三年的技校教育。另外,从2003年起,连续五年,省每年安排1000万元组织开展对贫困家庭子女进行岗前短期职业实用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劳务合作,促进山区劳动力转移到珠江三角洲的企业就业,引导企业调整用工结构。

促进山区卫生事业发展。帮助山区县(市)抓紧建立符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

求的医疗服务体系、预防保健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快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从2003年起,一定五年,省每年安排农村卫生专项资金1亿元,专项用于支持山区困难地区公共卫生建设。

六、积极引导和促进珠江三角洲产业向山区转移

加强产业转移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工作。认真落实《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促进资源型、贸易型、生产型、资产型和科技型等多种形式合作,加快实施珠江三角洲的75类产品向山区转移,把珠江三角洲企业的技术、管理、营销、品牌、资金等优势与山区的资源优势、成本优势结合起来,推动山区工业发展。山区要大力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在用地、用水、用电、用工和厂房建设等方面营造低成本优势。产业转移要遵循市场规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牵线搭桥,做好引导和扶持工作,为产业转移积极创造条件。要按照世贸组织的要求,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山区对外开放水平,尤其在利用外资、出口等方面提高山区的竞争力。

落实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对于发达地区企业以各种形式到山区投资设厂、合作开发的,在省确认的限下技改项目,报经税务机关核准,给予技术改造固定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省在技改专项资金(包括省挖潜改造资金、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使用方面,要加强对产业转移项目的支持;对转移过程中实现技术升级的项目,优先安排贷款贴息;对珠江三角洲企业到山区合作兴办农副产品深加工、中药材种植及加工等项目,经省确认为示范项目后,可享受财政专项资金贴息;对到山区办的技术含量高、有市场前景的生产项目,优先纳入省项目安排的总体规划。鼓励珠三角企业到山区合作造林、建设工业原料基地。

继续办好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省每两年在山区地级市轮流举办珠三角地区与山区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全面推进两类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经济技术合作。省各有关部门要积极牵线搭台,为山区市县举办各种类型的展销、招商、经贸洽谈活动提供服务。支持和鼓励行业协会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推介活动,通过有效的项目对接和经贸协作,促进珠三角地区和山区

之间、企业之间的对口交流,带动山区的资源开发和产业升级。

七、对山区建设用地实行政策倾斜

按照耕地占补平衡的原则,解决山区非农用地问题。山区以地级市为单位,在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和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增加山区工业和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安排和审批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指标;对无法缴交耕地开垦费、又未开出耕地作为先补后占储备的山区市县,经批准可允许在一定时限内耕地先占后补。优先安排山区补充耕地易地开发项目。

提高办事效率,改革现行征地办法。进一步简化现行用地审批程序,减少用地报批材料,加快审批用地的办结时限。适度下放土地安排项目审批权,对已办理农地转用和征用审批手续的用地,安排项目的审批权下放给县镇,并建立备案抽查制度。对山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其控制性工程先行开工用地。积极开展建设用地整理,允许通过土地置换、归并方式调整使用土地,可按新增耕地面积的60%折抵建设用地指标。依法允许集体建设用地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流通,扩大其使用范围。

调整山区新增建设用地收费分成办法。从2002年开始,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省留成部分全部留给山区县(市)。

八、切实搞好山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加强山区环境保护管理。山区开发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重点加强对饮用水源、农业生产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布局,严禁污染环境的项目立项和建设,严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核心区兴办污染企业。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山区市县城区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轻纺、矿冶、水泥、造纸等利用山区资源的企业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规模和环保标准。山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必须防止污染企业向山区转移,对可能造成污染的企业坚决不建。制定有效措施,促使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集中处理工业和生活污水。认真搞好山区小城镇环境建设和保护,突出抓好小城镇的垃圾和污水处理。

多形式多渠道搞好山区生态系统建设。进一步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加强对组成生态屏障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江河源头、湖泊水库、重要湿地、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区(村、镇)建设。重点抓好东江、西江、北江、韩江等“四江”流域地区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除省财政安排一定资金外,“四江”上下游要共建生态屏障,共享生态效益。探索下游市县出资,在上游异地造林,山权不变,资源共享,谁出资冠谁名等办法,建设和保护省内各流域生态林。

适当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从2003年到2007年,对省级生态公益林的补助标准,由原来的4元/亩年提高到8元/亩年。加强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审计监督工作,各市县和林业部门,务必要把补助金落实到生态公益林的林农手上,决不允许克扣挪用补助资金。

九、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扶贫开发实行重点倾斜。一是向重点地区倾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扶持我省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革命老区、石灰岩地区、库区、重点林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五类地区,尤其要加大对连南、连山、乳源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扶持力度。二是向村户扶贫倾斜。按照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下移到镇到村的要求,以镇和行政村为基本单位,逐村逐户做好脱贫计划,并安排专项资金扶持贫困村。继续落实贫困山区农户的“四个一”(有一块“保命田”,输出一个劳动力,挂上一个龙头企业,学会一门实用技术)工程。三是继续以“大禹杯”竞赛活动为载体,推动全省山区和贫困地区深入开展以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以及工程措施与生物技术措施相

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山区尽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调整省属水库利益分配和工作责任,切实解决水库转民的历史遗留问题。在执行全省统一财政体制前提下,对省属7大水电厂(新丰江、枫树坝、南水、长湖、流溪河、清溪、长潭)利益分配格局作如下调整:除清溪电厂上网电价保持不变外,其他6座电厂电价提高0.25元/千瓦时;省属水电厂缴纳的税收除上交中央外,省收入部分全额返还水库属地市县;省属水电厂税后利润实行省市二八分成;按0.5

分/千瓦时分别征收的水土保持费和水资源费,全额留市县使用。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后,地方从水电厂获得的利益,在水库移民遗留问题未解决之前要用于解决水库移民问题,在问题解决后全部由地方政府支配。省继续安排水库移民专项资金1亿元不变。

在现行管理和电力运行调整度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将省属7座水库管理的库区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责任及相关的不库移民工作责任下放到属地市或县。按照责、权、利相统一原则,有关市县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有关法律法规,确保水库安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一揽子解决水库移民的各种问题。水库移民较多的市县可单独设立水库工作机构,依照公务员管理,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严禁使用移民专项经费。乡镇以下不再单独设立移民机构。

大力扶持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发展集体经济。从2002年起连续五年,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支持县(市)建立扶贫周转金,专项用于扶持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低于3万元的行政村发展集体经济。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效益、不留包袱”的原则,在项目选择方面,尽量以当地效益比较好的小水电企业、龙头企业等为主,采取合作制或股份制等经营形式,保护投入有比较稳定的回报。积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和新途径,努力提高村级集体服务农民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

继续组织好珠江三角洲对山区的结对帮扶。一是重新调整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江门等7市对山区的帮扶对象。从2003年起,广州市帮扶梅州市及其所属的五华、丰顺、大埔、平远县和兴宁市;深圳市帮扶河源市及其所属的东源、紫金、龙川、和平和连平县;佛山市帮扶清远市及其所属的清新、阳山、连南和连山县;东莞市帮扶韶关市及其所属的新丰、乳源县;江门市帮扶韶关市及其所属的乐昌市、翁源县;中山市帮扶汕尾市及其所属的陆河县;珠海市帮扶揭阳市及其所属的揭西县。二是多形式加大帮扶力度。在市对市整体帮扶的基础上,组织劳动、科技、教育、卫生等部门对口帮扶,开展区、县(市)之间的对口帮扶。珠江三角洲各地级以上市要组织落实资金,确保每年无偿援助对口扶持的山区县500万元,并逐年递增5%,重点用于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三是加强结对帮扶工作的领导。珠江三角洲各市、县要指定一名党政领导分工负责帮扶工作,明确日常工作

部门。结对帮扶双方要建立协商制度,由地级市统一协调各县的帮扶,制定五年帮扶规划,逐年实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帮扶水平。

十、加强山区发展工作的领导

加强山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山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山区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努力搞好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配好镇、村两级领导班子,按照“六个好”和“五个好”要求,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对镇村基层干部的培训,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山区各级领导要克服“等靠要”等无所作为的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广大干部群众自身的力量,解放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真抓实干,把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精神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大干部交流的力度,从省直机关和发达地区抽调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政策水平高、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到山区市县担任领导职务,推动山区工作的开展。

突出抓好山区发展软环境建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数,降低山区行政成本。山区市县要严格执行省核定的编制,坚决清理编外人员。优化行政区域组合,对规模较小的县、镇(乡)和行政村,积极稳妥地进行合并,对一些县要重新核定领导职数和行政编制。加快山区事业单位的改革和转制,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山区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法制环境,彻底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严禁任何单位向山区的企业乱摊派、乱收费、拉赞助。对各级部门开展的达标活动,要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未经省政府批准的达标检查活动一律停止。

加快推进税费改革,认真做好农民减负工作。在原来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全省的农村税费改革,从制度上规范农民应承担的义务,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继续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规定,坚决落实“一项制度、八个禁止”,加大治理农村“三乱”工作力度,加强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行为。

建立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省对山区发展工作的领导。省成立加快山区发展工

作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领导任正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由省扶贫办承担,负责加强对山区工作的指导,组织协调有关工作的开展,检查督促山区政策的落实。对省扶持山区的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统筹起来形成合力。省直各部门要把支持山区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切实转变职能,加强服务,并按照本决定的精神,结合部门实际,抓紧制定具体的支持山区发展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编辑:谭礼剑)

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深精修订

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深 圳市人民政府令第深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的决定》已经市政府六届五十三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市长许勤 2016年11月12日 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本市城市更新活动,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土地、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城市更新活动。 本办法所称城市更新,是指由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主体对特定城市建成区(包括旧工业区、旧商业区、旧住宅区、城中村及旧屋村等)内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区域,根据城市规划和本办法规定程序进行综合整治、功能改变或者拆除重建的活动: (一)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亟需完善; (二)环境恶劣或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三)现有土地用途、建筑物使用功能或者资源、能源利用明显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影响城市规划实施; (四)依法或者经市政府批准应当进行城市更新的其他情形。 第三条城市更新应当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划统筹、节约集约、保障权益、公众参与的原则,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 第四条城市更新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更新实行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和年度计划管理制度。 城市更新单元规划是管理城市更新活动的基本依据。

城市更新年度计划应当纳入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及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第五条城市更新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规定分别由市、区政府、土地使用权人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主体实施。 第六条市、区政府应当保障开展组织实施城市更新的工作经费,对城市更新项目提供适当的资金扶持。 城市更新涉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当从土地出让金中安排相应的项目资金。城市更新涉及政府投资项目的,根据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相关规定实施。 第七条市规划国土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市城市更新工作,依法拟订城市更新相关的规划土地管理政策,统筹城市更新的规划、计划管理,制定城市更新相关技术规范,组织制定城市更新单元规划,负责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回和收购工作。 第八条各区政府(含新区管理机构,下同)组织辖区内城市更新用地的整理,组织辖区内综合整治类更新项目和市政府确定由其实施的拆除重建类更新项目的实施,对功能改变类和其他拆除重建类更新项目的实施进行协调。 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拟定城市更新相关的产业指导政策,统筹安排涉及政府投资的城市更新年度资金。市财政部门负责按照计划安排核拨城市更新项目资金。 各相关主管部门依法在各自职能范围内为城市更新活动提供服务并实施管理。 第二章城市更新规划与计划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广州市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的决定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广州市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的决定 广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 7 号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广州市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的决定》已经第13届28次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市长张广宁 二○○八年一月十六日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广州市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的决定 广州市人民政府第13届28次常务会议决定对《广州市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将文中的“技术监督部门”修改为“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县级市技术监督部门”修改为“区、县级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 二、第十八条中的“应自期满之日起30日内”修改为“应当在有效期满之日前30日内”。 三、第十九条中的“应当在有效期满之日起30日内”修改为“应当在有效期满之日前30日内”。 四、第二十二条修改为“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理:(一)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之一规定的,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由有关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该办法根据本决定修改后重新公布。 广州市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 (1997年2月25日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4号发布根据2008年1月16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广州市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的决定》修订) 第一条为加强组织机构代码工作的管理,准确反映组织机构的信息,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组织机构,是指依法成立的各级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本办法所称的组织机构代码,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赋予本市组织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不变的标准代码标识。

广东省非农业建设补充耕地管理办法(广东省正政府令第146号)

《广东省非农业建设补充耕地管理办法》 广东省正政府令第146号 《广东省非农业建设补充耕地管理办法》已经2010年5月2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一届5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二○一○年六月十三日第一条为了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农业建设用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非农业建设补充耕地的管理。 第三条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耕地开垦费应当作为建设用地成本列入建设项目总投资。 耕地开垦费应当专款专用,用于耕地开垦和新开垦耕地的地力培育等开支。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实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当地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专项规划,建立省、市(地级以上市,下同)、县(含县级市、区,下同)补充耕地项目库;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以及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专项规划,编制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年度计划方案,并从补充耕地项目库中安排具体项目,组织有关单位实施项目建设;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进行项目验收。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专项规划应当与城乡规划相衔接,补充的耕地不得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划定。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实施和监督。

《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第197号令)

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 比 选 办 法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06年2月15日

四川省人民政府令 第197号 《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已经2005年12月1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第8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2月15日起施行。 省长:张中伟 二○○六年一月十四日 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活动,保障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比选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项目质量,节约投资,体现公平,提高效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做到操作简便、提高效率、节约时间、监督有效。 第三条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施工、勘察、设计、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采购的比选,适用本办法。 前款规定的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项目达到下列标准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比选: (一)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下(不含,下同)20万元人民币以上(含,下同)的施工;

(二)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以下5万元以上的勘察、设计服务; (三)单项合同估算价在30万元人民币以下5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监理服务; (四)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下1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设备、材料等货物的采购。 市(州)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本地区必须进行比选的具体标准,但不得缩小本办法规定的应当进行比选的范围。 第四条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依法开展两次招标失败后,经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同意不再进行招标的,应当通过比选确定承包人。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的比选,是指比选人事先公布条件和要求,从自愿报名的比选申请人中按本办法规定的方式邀请特定数量的 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参加项目竞争,比选人通过比较,选择和确定中选人的行为。 比选人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排斥潜在参选人,不得对潜在参选人实行歧视待遇,不得对潜在参选人提出与比选项目实际要求不符的过高的资质等级要求和其他要求。 第六条本办法所称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是指全部或部 分使用财政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包括: (一)使用各级财政预算资金的项目; (二)使用纳入财政管理的各种政府性专项建设基金的项目; (三)使用国家发行债券所筹资金的项目; (四)使用国家对外借款或者担保所筹资金的项目; (五)省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执行<关于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执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的若干意见》 的通知 【法规类别】廉政 【发文字号】粤府办[1997]22号 【发布部门】广东省政府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员会 【发布日期】1997.10.23 【实施日期】1997.10.2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关于执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 的规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粤府办(1997)22号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三日) 各市、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局以上单位: 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关于执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的若干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关于执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 重大事项的规定》的若干意见

省委、省政府: 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的通知》(中办发〔1997〕3号,以下简称《规定》),认真做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工作,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现就执行《规定》的几个具体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除《规定》指定须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人员外,下列人员也必须报告个人重大事项: 1、省属处级或相当于处级以上、市属科级或相当于科级以上、县属股级或相当于股级以上国有企业中的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正副书记、纪委正副书记、工会主席,企业的正副董事长、执行董事、正副厂长(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 2、在《规定》和本意见所规定的须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人员范围中,已经办理退(离)休手续,又被返聘担负领导工作的和已到退(离)休年龄尚未办理退(离)休手续的相应级别的领导干部。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第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调整和保留行政审批、备案事项的决定(90号令)

广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90号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第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调整和保留行政审批、备案事项的决定》已经2012年12月17日市政府第14届4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陈建华 2013年1月15日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第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调整和保留行政审批、备案事项的决定根据省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我市开展了第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市场优先和社会自治的原则,大力清理、压减行政审批、备案事项。对市场和社会能够自我调节的事项取消行政审批,对社会组织能够承担的事项转移给社会组织,对各区、县级市政府能够实施的事项进行下放。经全面清理和严格审查,市政府决定取消行政审批 60项、备案 18项,调整行政审批138项、备案29项,保留行政审批201项、备案67项,省或部委下放实施行政审批130项、备案5项,省或部委委托管理行政审批15项、备案2项。 市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级市政府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重管制向重服务、重监管转变,努力提

高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保留的行政审批、备案事项,在广州市行政审批备案事项管理系统实行统一编码,规范管理。凡未纳入此次保留、调整的行政审批、备案事项,各部门一律不得实施审批、备案。凡新增、调整的行政审批、备案事项,负责实施的主管部门应及时报政府法制部门审查、公告,实行动态管理。各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监管责任,确保取消、调整的行政审批、备案事项落实到位。同时,各部门要在门户网上公布取消、调整和保留的行政审批、备案事项目录,方便社会公众查询。 附件:1.市政府决定取消的行政审批、备案事项目录 2. 市政府决定调整的行政审批、备案事项目录 3. 市政府决定保留的行政审批、备案事项目录 4.省或部委下放实施的行政审批、备案事项目录 5.省或部委委托的行政审批、备案事项目录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人事厅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人事厅职能配置、内设机 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构编制 【发文字号】粤府办[2000]52号 【发布部门】广东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0.04.18 【实施日期】2000.04.1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人事厅 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粤府办[2000]52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广东省人事厅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粤发[2000]2号),设置人事厅。人事厅是主管人事工作和推行人事制度改革的省人民政府组成部门。 一、职能调整

(一)划出的职能 将办理厅级干部因私出国(境)政审的职能,交给省委组织部承担。 (二)转变的职能 将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和职称考试事务、各类培训任务的组织实施、《广东人事》的编辑出版和各类教材的编写、发行以及信息、人才库等工作,交给直属事业单位或委托社会中介组织承担。 (三)增加的职能 人才资源规划、开发工作。 二、主要职责 根据以上职能调整,人事厅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定人事制度改革规划、方案,拟订人事管理政策法规,建立科学化、法制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并进行监督检查;研究拟订机构改革机关人员定岗和分流的政策规定,并组织实施。 (二)拟订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总体规划和结构调整的宏观政策;编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计划和工资计划并组织实施,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总额和工资基金。 (三)指导和协调各地、各部门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和指导国家公务员的培训工作;负责省直、中央驻穗机关公务员录用和调任、转任工作;负责省直、中央驻穗单位和在人事厅设立人事户头单位从广州市区以外调进干部的审批工作。 (四)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工作;负责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改革工作,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推行专业技术执业资格制度;负责省直和中央驻穗事业单位招收聘用制干部工作;负责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五)负责高级专门人才规划、培养和管理工作;组织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选拔工作和我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推荐遴选工作;

广州市行政调解规定

广州市行政调解规定 【法规类别】行政机关 【发文字号】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09号 【发布部门】广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4.10.30 【实施日期】2015.01.01 【时效性】已被修改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修改依据】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因行政区划调整修改《广州市扩大区县级市管理权限规定》等93件政府规章的决定 广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109号) 《广州市行政调解规定》已经2014年10月8日市政府第14届13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陈建华 2014年10月30日 广州市行政调解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行政调解活动,依法解决争议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行政调解,是指行政机关在职权范围内,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通过协调和劝导,促使各方当事人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解决争议纠纷的活动。 第三条本市各级行政机关进行行政调解活动适用本规定。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条市、区(县级市)政府法制机构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调解工作进行指导。 第五条行政调解应当遵循谁主管谁负责,依法调解与依法处理相结合,自愿平等、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及时便民的原则。 第六条各级行政机关应当保障开展行政调解活动的必要工作条件。 行政调解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单位年度部门预算。 行政调解不得收费。 第二章行政调解范围和管辖 第七条行政机关可以对下列争议纠纷进行调解: (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可以调解的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行政争议; (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由行政机关裁决或者调处的民事纠纷; (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与行政管理有直接关系的争议纠纷。

四川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

四川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 四川省人民政府令2007年第208号 《四川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已经2007年2月1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第11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7月1日施行。 省长:蒋巨峰 二○○七年四月三日 四川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程序,保障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根据城市规划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设市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指以经过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为依据,对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性质、使用强度和道路、工程管线、公共配套设施及空间环境等作出控制要求的规划。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组织编制、实施和管理工作;市(州)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县(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实行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制度。市、县人民政府的城乡规划委员会由城市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代表、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 市、县城乡规划委员会工作规程,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六条城市规划督察员应当对派驻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批、调整和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督察。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二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第八条设市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一村(社区)一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一村 (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的意见 【法规类别】基层法律事务 【发布部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4.05.05 【实施日期】2014.05.0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的 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法律普及和法律服务进村(社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新基层治理,根据省委常委会2014年工作要点,现就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以构建法治广东、和谐社会为目标,建立完善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大力推进法律服务进城乡社区,切实增强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意识,促进村(居)委会民主

决策,依法办事,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矛盾纠纷,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基层和谐稳定,进一步推动法治广东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党委领导,协同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政府负责,人大监督,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明确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责任,组织引导社会力量,依托法律专业人才开展法律服务进村(社区),为基层组织和干部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2.促进法治,服务民生。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融于基层治理的各个方面,满足群众对法律知识和法律服务的基本需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3.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广大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是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的重点区域。各市可结合实际,采取适合的方式推进工作。全省分步组织实施,先试点总结经验,然后全面推开。 (三)主要目标 1.法律服务在全省实现全覆盖,群众不出村(社区)即可享受到法律服务,困难群体能够及时得到法律援助,群众对法律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2.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显著增强,逐步养成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能够自觉通过合法途径反映利益诉求,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 3.基层自治管理明显改善,形成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村(社区)公共事务、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维护村(居)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新格局。 二、人员配置和工作职责 (一)人员配置要求 1.我省范围内的执业律师、申请律师执业人员可以担任村(社区)法律顾问。由司法行政部门制定相关遴选制度,并组织培训。

广州市政务信息共享管理规定

广州市政务信息共享管理规定 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65号 《广州市政务信息共享管理规定》已经2018年12月6日市政府第15届5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 市长:温国辉 2019年4月10日 广州市政务信息共享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务信息共享,促进政务信息有效利用,提高行政效能,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根据《广州市信息化促进条例》等规定,结合本市政府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政务部门间共享政务信息的行为,适用本规定。 中央国家机关、省直机关派驻本市的机关或者派出机构参与本市政务信息共享的行为,可参照本规定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本市行政区域内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金融、电信、公共交通等公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依法共享政务信息的行为,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政务信息,是指政务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各类信息,包括政务部门直接或者通过第三方依法采集的、依法授权管理的和因履行职责需要依托政务信息系统形成的信息等。 本规定所称政务信息共享,是指政务部门间因履行职责需要使用其他政务部门政务信息和为其他政务部门提供政务信息的行为。 本规定所称政务部门,是指本市各级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行政机关委托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 本规定所称政务信息共享平台,是指为政务部门之间政务信息共享提供支撑的信息平台。 第四条政务信息共享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各政务部门形成的政务信息,原则上应当予以共享。涉及国家秘密,以及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规范共享。各政务部门应当按照履行职责的需要,依据程序规范和技术规范实施政务信息共享,做到及时完整、无偿提供、合法使用。 (三)高效便民。各政务部门应当加强基于政务信息共享的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降低办事门槛,提高服务水平,充分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四)保障安全。各政务部门和政务信息共享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的制度保障和技术保障,确保政务信息共享平稳、有序进行。 第五条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政务信息共享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与政务信息共享有关的重大问题。 市、区政务信息共享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政务信息共享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建设本级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编制、维护本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政务信息共享目录,管理政务信息共享基础设施,会同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会同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明确政务信息的采集和提供责任部门,定期对政务信息共享工作进行监督评估。 第六条各政务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政务信息采集、核准、更新、共享以及本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维护工作,并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等的有关规定,合法使用所获取的共享政务信息。 各政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共享工作管理制度,明确目标、责任和实施机构,各政务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部门政务信息共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第七条各政务部门的政务信息采集、目录编制、交换共享、运行维护等政务信息共享全流程工作经费,纳入本部门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费用,由各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二章政务信息共享目录 第八条各政务部门应当根据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要求,编制本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报送本级政务信息共享主管部门。政务信息共享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本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 有关法律法规作出修订或者行政管理职能发生变化的,各政务部门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更新本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报送本级政务信

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英文译名

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英文译名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General Office,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省政府组成部门广东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广东省粮食局) Development Planning Commiss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Grain Administr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广东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内设广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Economic and Trade Commiss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Office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 for National Defense of Guangdong Province, Bureau of Work Safety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教育厅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公安厅 Department of Public Secur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国家安全厅 Department of State Secur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监察厅 Department of Supervis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民政厅 Department of Civil Affairs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司法厅 Department of Justice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财政厅 Department of Finance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人事厅(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Department of Personnel of Guangdong Province (Office of Government Set-up Committee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 Department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Depart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建设厅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交通厅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s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信息产业厅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水利厅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农业厅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厅 Department of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文化厅 Department of Culture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卫生厅 Department of Health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计划生育委员会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审计厅 Audit Office of Guangdong Province 省政府直属机构广东省地方税务局 Administration of Local Tax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环境保护局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 Administration of Radio, Film and Televis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体育局(广东省体育总会) Administration of Sports of Guangdong Province (Sports Feder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统计局 Statistics Bureau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物价局 Price Control Administr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Administration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广东省版权局) Administration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Copyright Bureau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林业局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 Administration of Ocean and Fisheries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and Technology Supervis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Drug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严格规范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的意见(川府发【2007】14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严格规范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的意见 川府发【2007】14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级各部门: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等法律法规,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日益规范,较好地促进了我省经济发展。但招标投标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一些行政主管部门各自为政,未形成监管合力;一些项目业主和中介机构违法违规操作;挂靠投标、串通围标、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等。这些行为破坏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影响了工程质量。为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现就严格规范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理顺各部门的监督执法职责 (一)发展改革部门指导和协调招标投标工作。具体职责是: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拟定招投标配套法规、综合性政策,根据法律法规和省政府规定制订招投标实施细则;确定必须招标项目的具体范围、规模标准;指定发布招标公告的媒介;核准项

目招标事项;牵头组织对评标专家进行管理;对规避招标、违反招标事项核准规定和核准事项、违规发布招标公告或资格预审公告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对招标、评标无效进行认定;负责组织对重大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稽查;暂停项目执行或者通知有关部门暂停资金拨付;受理投诉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投诉。 (二)经委、建设、交通、信息产业、水利、林业、商务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所辖领域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执法。具体职责是:负责对招标投标过程中泄露保密资料、泄露标底、串通招标、串通投标、歧视排斥投标、骗取中标、违法确定中标人、转包或非法分包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受理投诉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投诉。 上列行政主管部门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部门的,应同时负责对核准项目的规避招标、违反招标事项核准规定或核准事项、违规发布招标公告或资格预审公告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和招标备案;对招标、评标无效进行认定;暂停项目执行或者通知有关部门暂停资金拨付。 上列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招标人的招标投标活动以及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由哪家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监督的招标投标活动由发展改革部门实施监督。 (三)财政部门负责对政府投资工程招标项目的预算投资额

广州市人民政府规章制定办法(2010修正)

广州市人民政府规章制定办法(2010修正) (2002年9月25日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7号发布,根据2010年2月1日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26号修正) 第一条为规范本市人民政府规章(以下简称规章)的制定工作,保证规章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和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规章的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备案、解释应当执行《条例》,同时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制定规章应当遵循《立法法》和《条例》确定的原则,适应本市实际需要,具有地方特色。 第四条制定规章,应当从国家整体利益和人民利益出发,不得谋求部门利益。 第五条本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市政府法制机构提出制定规章的建议。 制定规章的建议应当包括规章的名称、主要内容和制定的目的、依据。 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对制定规章的建议组织研究或者转交相关部门研究。相关部门应当在收到市政府法制机构转交的建议30日内将处理意见回复市政府法制机构,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在收到相关部门意见的15日内将处理意见回复建议者。对可行的建议,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在拟定规章计划时采纳。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于每年年初编制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市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和区、县级市人民政府(以下统称部门)认为需要制定规章的,应当拟定立项申请连同本办法第八条第(四)项所要求的有关资料,于编制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前一年的10月31日以前报市政府法制机构。 第七条报送制定规章的项目,应当经报送部门的法制机构审核并经该部门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在其主要负责人签署后送市政府法制机构。 第八条报送立项的规章项目应当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一)规章项目的内容不超越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权限,不与上位法相抵触; (二)规章项目的内容应当属于现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本省或市地方性法规、本省人民政府规章只有原则性规定或者本行政区域具体行政管理需要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的事项; (三)规章项目内容已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拟确定的主要制度或者措施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方案; (四)规章项目已拟出初稿,并附有对制定规章的必要性和本条第(三)项所要求的方案的说明以及相关资料; (五)有明确的起草工作计划。 第九条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立项基本条件,对制定规章的立项申请进行汇总研究,拟订市人民政府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应当明确规章的名称、起草部门、完成时间等。 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规章项目分为正式项目和预备项目。

广东省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方案

广东省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方案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众网”(WWW.GD.GOV.CN)由省府办公厅 创建于1999年8月。主要设有“政府领导”、“政府机构”、“政府文件”、“政务动态”、“广东政报”和“广东概况”等栏目,侧重于发布政府文件和信息。网站开通以来,对宣传政府方针政策、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没有很好地整合省直部门的网站信息资源等原因,目前网站存在着内容不够丰富、全面,部分资料更新不及时,提供的网上服务少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发挥我省政府互联网网站的作用,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经省府领导同意,拟对“广东省人民政府公众网”进行调整充实, 将其建成广东省政府门户网站。网站名称为“中国广东”,标注“政府门户网站” 字样(域名不变,仍为WWW.GD.GOV.CN)。建设方案如下。 一、建设目标和任务 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将省政府门户网站建成代表广东省政府形象的、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省级政府门户网站,使其成为广东省政府发布信息、公开政务、对社会经济实行在线行政管理和为公众提供在线服务的窗口,以及国内外了解广东的重要渠道。

(一)近期目标。用一年的时间(即在2003年内),建立以政府信息发布、政务公开为主的省级政府门户网站。其主要任务: 1.省直部门开通和完善互联网网站,发布信息、公开政务。 2.初步建立省政府及其部门通过互联网发布政务信息,实施政务公开的机制。 3.整合省直部门的网站信息。 4.链接已开通的省委,省人大、政协、纪委、法院、检察院等机关,地级以上市政府、国务院及其部门、各省政府的互联网网站。 5.有条件的省直部门开展在线政府业务管理和服务。 (二)远期目标。用两年的时间(即从2004年至2005年),建立具有政府信息发布、政务公开、管理和服务功能的“网上政府”。其主要任务: 1.建立完善的政府网上信息发布、政务公开机制。 2.省直部门实现在线政府业务管理和服务。 3.门户网站整合各部门的在线管理和服务,向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内容定位 省政府门户网站基本定位为传递政务信息,提供政府服务。网站整体风格要求庄重严肃,充分体现政府形象。内容要有权威性、准确性、合法性和时效性。具体内容分为六大块:

《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第197-1号令)

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省政府令2013年第197-1号) 时间:2013-08-06 17:30:52 点击:384次【字体:大中小】收藏 四川省人民政府令 第197-1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的决定》已经2013年1月21日省人民政府第12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的决定 省人民政府决定对《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三条第二款修改为:“前款规定的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项目达到下列标准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比选: (一)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下(不含,下同)50万元人民币以上(含,下同)的施工; (二)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下2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勘察、设计和监理服务; (三)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下3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设备、材料等货物的采购。” 二、将第五条第一款修改为:“本办法所称的比选,是指比选人事先公布条件和要求,从自愿报名的比选申请人中,按本办法规定的方式通过比较、选择,确定中选人的行为。” 三、将第五条第二款中的“参选人”修改为“比选申请人”;第九条第二款、第十一条第一、二款及第十三条第五款第一、二项中的“申请人”修改为“比选申请人”。 四、在第十一条第二款“报名办法”后增加“、比选方式”内容;将第四款修改为:“比选人可以确定2个或者3个比选申请人为比选被邀请人参加比选竞争,也可以事先公布项目的固定价格,从自愿报名的符合条件的比选申请人中随机抽取中选人。” 五、删去第十二条第一款“比选人进行比选时,应当通知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监察部门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到场监督,有关部门应当到场监督”中的“监察部门及”内容。 六、将第二十三条第一款中的“情节严重的,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取消其2年至5年内参加必须进行比选项目的申请资格并予以公告,直至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吊销营业执

广州市政府第95号令

广州市餐饮场所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95号) 时间:2013-11-19 15:43 来源: 食品伙伴网 第一条为防治本市餐饮场所污染,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促进餐饮场所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广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餐饮场所的污染防治及其相关管理活动。 餐饮垃圾的相关管理活动,按照本市餐饮垃圾管理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市餐饮场所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并组织实施本办法。 各区、县级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餐饮场所污染防治的具体监督管理。 规划、经贸、建设、城市管理、食品药品监管、工商、水务等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依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四条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财政资金,用于餐饮场所污染防治管理工作。 第五条本市餐饮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应当符合环境功能区和污染防治要求,推进餐饮场所与居民住宅楼分离,建设相对独立的餐饮场所集聚经营区。 具备条件的餐饮场所集聚经营区,应当建设专门的油烟集中处理设施。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积极运用业态调整等市场化经济手段,加强餐饮场所集聚经营区的污染综合防治工作。

第六条新建、改建、扩建具有餐饮功能的建筑物时,应当设计餐饮场所专用烟道、污水处理设施和隔音降噪设施,合理安排废气、污水和噪声等污染防治设施的安装位置。 第七条新建、改建、扩建餐饮场所,应当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工商、环保、食品药品监管、消防等相关部门在受理新建、改建、扩建餐饮场所行政许可申请时,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 第八条在居民点内建设餐饮场所,餐饮业户应当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采取派发调查问卷、现场公示、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利害关系人意见调查。 第九条新建、改建、扩建下列餐饮场所的,无需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手续: 不设厨房和中央空调的兑制冷热饮品、凉茶、零售烧卤熟肉食品、食品复热的餐饮场所; 不设炒炉和无煎、炒、炸、烧烤、等产生油烟和废气制作工序的甜品、炖品、西式糕点、中式包点等餐饮场所。 新建、改建、扩建6个基准灶头以上,涉及环境敏感区的餐饮场所,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并报餐饮场所所在地的区、县级市环保部门审批。 新建、改建、扩建前两款之外餐饮场所的,按照规定通过网上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等形式,向餐饮场所所在地的区、县级市环保部门进行环评备案。 第十条申请本办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餐饮场所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的,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书面申请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