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6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

06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

06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
06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

第六章货币政策传导与效应

本章探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中介指标、传导机制和政策效应问题。学习本章的目的是要理解货币政策作用于经济的调节机理,掌握分析货币政策作用及其效应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含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过程,即如何通过货币政策各种措施的实施,经济体制内的各种经济变量影响整个社会经济活动。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包括涉及的要素、传导过程、传导的内容和传导的形式等内容。

二、货币政策传导途径

机构传导途径:央行→商行→企业

市场传导途径:央行→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三、西方主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主要有3种:资产组合调整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财富变动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和信用可得性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

1.资产组合调整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之后,必然改变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改变往往引起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货币供给和需求变化之后,往往改变了经济主体的资产组合中不同资产的收益、风险和流动性,因而破坏了原有的资产组合均衡。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主体就会重新调整资产组合,直到重新恢复均衡为止。经济主体调整资产组合的行为,通过改变对不同资产的供给和需求,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和收益,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最终影响实际经济活动。

凯恩斯、弗里德曼和托宾是资产组合调整效应理论的代表人物。在具体的传导过程上,他们的理论又有所不同:

(1)凯恩斯的资产组合调整效应理论强调利率的重要作用;

(2)弗里德曼的资产组合调整效应理论强调相对价格的作用;

(3)托宾的资产组合调整效应理论则具有折中的性质。

2.财富变动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在货币供应量、财富和国民收入之间存在着一条因果链,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影响实际财富存量,进而影

响实际经济。途径包括:

(1)商品市场。货币供应量增加,经济主体财富相应增加,往往相应增加消费支出,从而引起消费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也增加。

(2)资产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一方面对资产的需求产生影响,人们会调整用于购买生息资产的支出;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财富拥有量也会相应增加,企业可能决定利用新增加的货币扩大投资,金融机构能够扩大放款规模。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合力的作用下,资本市场失衡,影响资本存量,进而影响资本的价格(收益率)以及市场利率。资本价格和市场利率的变化,又必然影响投资需求,从而影响国民收入。

3.信用可得性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一般说来,货币供应量增加,银行信用可供量也随之增加;相反,货币供应量减少,银行信用可供量也随之减少。信用可得性的变动,必然引起经济主体最终支出的变动,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动。

四、货币政策高效传导的条件

高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必须有一个健全的经济环境,即必须具有以下3个主要条件:

(1)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中央银行只有对整个经济发展状况负责而不是受各种政府行为的行政干预,才能保证货币政策的超前性、长远性和正确性,才能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调控主体开始就较为准确、有效;

(2)完备的金融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货币政策工具的启动到最终对企业和居民行为的影响都是借助于形形色色的金融市场来完成的,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是建立有效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条件;

(3)企业与银行行为市场化。只有企业与商业银行真正走向市场,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才能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反应灵敏、准确,使调控成效显著。

五、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包括:

(1)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主体,根据实际需要,独立自主地制定货币政策的职能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2)转轨时期各商业银行仍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距甚远;

(3)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对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向反应差;

(4)传导机制的运行载体(主要是指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

2.要在我国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但必须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本身涉及的各相关要素,协调各相关关系,而且必须培育规范的市场经济微观主体,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调控制度。

第二节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

一、操作目标、中介目标的含义

中介指标,也称中间目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选定的便于调控,具有传导性的金融变量。由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并不在中央银行的直接控制之下,为实现最终目标,央行必须选择与最终目标关系密切的,央行可直接控制的并在短期内可以度量的指标作为中介指标,以实现对最终目标的调节与控制。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也称近期目标,是接近中央银行政策工具的金融变量,它直接受政策工具的影响,中央银行容易对它进行控制,但它与最终目标的因果关系不太稳定。

检测货币政策作用效果的短期指标。

设立货币政策标的主要是由于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

(1)货币当局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详尽地掌握有关最终目标的信息资料,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利用一些能够反映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的金融变量,作为考察货币政策工具最终目标的实施过程和效果的信号;

(2)为了考察和比较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实现最终目标的作用和效果,必须首先确定用以检测和比较的标准;

(3)货币政策工具最终目标的实现,除了受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之外,也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利用货币政策指标,以显示政策工具因素和政策工具以外的因素究竟对中介目标发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从而把政策工具因素变动效果与政策工具以外的因素变动效果区分开来。

二、选择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的原则

适宜的货币政策标的,一般要符合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三个原则:

1.可控性。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可以直接和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目标变动状况和趋势。

2.可测性。就是指货币政策标的有明确而合理的内涵和外延,能迅速收集有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3.相关性。就是选定的货币政策标的的预期值——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有稳定、较高的统计相关度。

由国内学者还提出了抗干扰性和适应性:

4.抗干扰性。就是选定的货币政策标的在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调节过程中,受其他非货币政策因素的干扰度较低。

5.适应性。就是选定的货币政策标的要适应本国的社会经济、金融体制和当时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等实际情况。

三、备选操作目标性能分析

(一)数量型指标:基础货币、准备金

1.存款准备金(商行的库存现金+央行准备金存款)

它符合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

(1)可测性:这一指标在任何时候都满足可测性要求,央行只要通过资产负债表,就可知道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总额。

(2)可控性:准备金是央行负债的组成部分,能创造多少负债,央行可自主决定;商行准备金的来源途径有:吸收存款、自有资本、向央行借款、在金融市场筹资,整个金融体系能吸收多少存款受央行政策规定的影响和制约;即使央行对商行的部分准备金缺乏直接的控制能力,但通过准备金比率的调整,也能将这部分准备金予以控制。

(3)相关性:在一定条件下,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增加,意味着信贷规模的缩减,货币供给量随之减少。若经济处于过度繁荣阶段,出现了通货膨胀,提高准备金率,准备金存款增加有利于减少社会总需求,稳定物价;若处于萧条时期,紧缩会导致价格进一步下降,失业增加,相反之。

(4)抗干扰性:准备金中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受商业银行自身影响较大,因而,抗干扰性不是很强。

局限性:尽管存款准备金可测性程度很高,但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难以控制。

2. 基础货币(B)

是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总和,它构成了货币供给量倍数伸缩的基础,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性负债的总额。

(1)可测性:基础货币表现为央行的负债,央行负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流通中的现金,央行每年向流通中注入多少货币,央行可以自主测算二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中央银行可随时获取。

( 2)可控性:基础货币由央行的负债控制和决定、央行的负债通过以下途径形成:一是每年向社会注入的现金量(可控);二是向商行银行的贷款(可控);三是向财政借款(可控);

由此,B满足可控性要求。

( 3)相关性:由于B能由央行控制,而B不是商行信用创造的基础,因此央行可通过对B的操作,就能使商行和社会公众调整自己的资产的构成,改变社会的,从而影响市场利率、价格,进而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B↑-R↑-Ms ↑。

(4)抗干扰性:根据货币供给理论模型Ms=B*M,只要控制B就可控制Ms。

局限性:央行对B的控制不是完全的,相比而言,由公开市场业务形成的基础货币中央银行控制能力强,其余部分即由再贴现和再贷款创造的那部分基础货币央行控制力弱。

(二)价格型指标:短期利率

短期利率,通常以同业拆借利率来代表。由于同业拆借利率是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央行通过调整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就可以改变货币供给量,以影响长期利率。

1.可测性:央行对于同业拆借利率水平和变动情况可以很方便得到。

2.可控性:央行根据既定的的目标,认为有必要改变或影响同业拆借利率时,可通过相应的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窗口影响和改变。

3.相关性:它和再贴现率、与货币供求关系有较高的相关度,能较好地传递货币政策的意愿。

(4)抗干扰性

央行要减少Ms,卖出政府债券,银行准备金减少,银行为弥补准备金不足,增加在同业市场融资,导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上升,同业拆借利率↑,引起金融市场↑进而影响Ms和相关金融活动。

局限性:同业拆借利率对经济产生作用存在是顺商业周期的,易形成货币供应量的周期性膨胀或紧缩。

经济周期影响收入↑→r↑,央行为使r↓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导致B↑→Ms↑;当发生相反情况时,Ms↓符合逆经济风向调节。利率还受通货膨胀、市场供求、心理预期等非货币因素的影响,不利于央行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行动。1979年,美国由于恶性通货膨胀上升,美元大幅度贬值,金融市场信心动摇,美联储将操作目标的重点由短期利率转变到存款准备金上。

此外,其可控性要求有许多的前提条件,如各经济主体产权明晰;投资的利率弹性必须较大;各经济主体对利率反映敏感等。

四、备选中间目标性能分析

数量型指标:货币供应量、贷款规模、社会信用总量

价格型指标:资本市场利率

1.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标的也有不足之处:

(1)利率会受到货币政策调节之外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往往使人们在宏观金融政策调节方向和调节力度变动时难以准确地区分宏观金融政策的实际效果和偶然性的外生效果;

(2)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决定借款主体行为的根本因素是实际资本损益,而不是名义利率变动带给他们的那些表面上的影响。但是,中央银行能够观察和控制的是名义利率,而不是实际利率。

2.从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性、可测性和可控性等方面来看,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标的是可行的。这是因为:

(1)货币供应量与物价、经济增长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2)货币供应量有明确的含义和层次划分,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统计资料都可以及时获得,随时可以进行测算和分析;

(3)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

作为货币政策标的,货币供应量也存在一些问题:

(1)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是非线性的,其变动方向和数量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稳定、不一致的;

(2)不同层次货币的流动性、功能强弱存在很大差异,货币供应结构的变动客观上对经济活动的总量和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

(3)中央银行在短期内控制货币供应量比在长期内控制其更加困难。

3.小国开放型经济的货币当局通常把本国货币与某一强国(一般选择最主要的贸易伙伴)货币挂钩,并以维持汇率稳定为基本目标。以汇率作为政策标的具有很强的可测性和一定的相关性,但可控性很弱。而且,容易使本国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往往难以避免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和经济震荡。

4.J.托宾等主张以股权收益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但是,股权收益率作为政策标的存在许多未澄清的问题,而且也只适用于以直接融资为主体且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因此,该主张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接受。

5.中央银行在利率与货币供给量之间的抉择

央行不能同时选择Ms和 r作为中间目标,两个目标间存在较大的冲突,同时选择两个目标会使中央银行陷入两难境地。

(1)选择Ms会使利率失控

有这一货币市场供需图中,中央银行予期的货币需求曲线为Md1,然而由于予出的意外变化或物价水平变动等不确定因素变化,使该事实上的曲线在Md2与Md3间波动。若中央银行确定了货币供给总量的增长目标,将货币供给量确定在Ms1位置,这样中央银行预期的利率水平为r1,然而,Md事实上的波动,使该利率在r2-r3之间波动,因此,追求货币总量目标,意味着利率将无法保持稳定。

(2)选择r会使Ms失控

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卖出债券干预利率这样使该基础货币和发货币供给量在M2-M3间波动。

结论:两个中介指标不能同时选取,但这两个指标又难以用选择标准直接比较。因而中介银行一般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状况进行选择,通常情况下,将物价稳定作为主要业务时,选择货币供给量而当以经济增长为核心时时,央行则选择r作为中介目标。

五、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变

1.西方国家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上,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中介目标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密切相关,从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二是在大致相同的历史阶段,不同国家在中介目标的设置上不拘一格,从而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西方各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2.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曲折演变过程有许多经验教训和启发性:

(1)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社会经济主要矛盾不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侧重点有所不同,中介目标也必须与货币政策最需要解决的社会经济矛盾紧密联系。有关的经验是,衰退时期的中介目标以利率和信贷为主较好,膨胀时期的中介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佳;

(2)中介目标表现形式多样,选择时要适应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

(3)任何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甚至货币政策本身都不是万能的。

六、中国货币政策标的的选择与运用

1.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我国大部分时间里把现金发行和贷款限额作为货币政策标的。从1994年起,我国逐步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标的。

2.贷款限额在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方面都较好,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多次宏观调控中还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间接调控的扩大,贷款限额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逐渐呈现出其局限性。1998年1月,我国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控制。它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真正转向货币供应量以及实施间接调控奠定了基础。

4.我国现阶段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标的,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1)能够满足可测性要求;

(2)具有较强的可控性。随着间接调控工具的广泛运用和不断完善,中央银行有能力通过各种间接调控工具对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并影响其变动趋势;

(3)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标的,能够有效地抵抗非货币政策因素的干扰,避免政策效果与非政策效果相互混淆;

(4)能够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金融的要求。

5.同时有人反对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主要理由是:(1)就可测性而言,我国目前的货币供应量统计存在结构上的问题,即按照负债主体进行分组而不是按照流动性分组,这种分组方式很难完全准确地计算出实际的货币供应量;

(2)就相关性而言,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变化受行政干预的成分较重,行政干预难免会扭曲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变量之间的稳定联系。

6.从实践上来看,信用总量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标的;以同业拆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标的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三节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应

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高低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及其变动与宏观经济总量调控和结构优化之间的相关程度;其二,中央银行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住货币供应量,即政策工具的选用及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如何。

2.现在几乎所有国家的中央银行都相信: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是有影响的。不过,现有已知的货币供应量与各种实际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仅仅是经验观察的结果,而且这些关系很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取决于对这些相关关系的认识和把握。

二、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基础货币的创造及其结构是否合理;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标的的选择是否恰当;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政策标的进而作用于实际经济变量的过程是否顺畅;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流通速度。

三、货币政策时滞

1.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挥实际效果全过程所经历的时间。货币政策时滞包括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可细分为认识(识别)时滞和决策时滞;外部时滞(又称效应时滞)可以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

内部时滞:认识时滞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政策制定当局通过分析物价、利率、投资等实际经济变量的变动,认识到是否应采取行动所花费的时间;决策时滞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政策制定当局从认清形势到政策实际实施所需的时间。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是决策机构花费的时间,因此称为内部时滞。

外部时滞:操作时滞是指从动用货币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目标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市场时滞是指从中介指标发生反应到最终目标变量发生反应所需要耗费的时间。

2.时滞客观存在,其中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可以通过各种措施缩短,但不可能完全消失;效应时滞则涉及更复杂的因素,一般说来也是难以控制的。时滞的存在可能使政策决策时的意图与实际效果脱节,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四、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主义以外的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变动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种主要限制因素。他们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性表现在,货币流通速度中的一个相当小的变动,有可能使货币政策效果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

可能使本来正确的政策走向反面。

专栏6-1

货币政策传导有多难

白手套洁净无瑕,指挥动作坚定有力,但周围车流混乱不堪。一位中国经济学家曾将央行行长周小川比作北京大街上拥堵路口的交警。

这个描述也适用于周小川所领导的央行的政策推行:尽管2004年央行几乎创新和动用了现代货币政策的一切操作工具来完成?法律赋予央行的货币政策职能?,但谈起政策的效率,经济学家的批评总是直言不讳:?货币政策出台后往往不能见到预期的效果,央行需要认真检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正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中总结的:?近年来,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甚理想。?

数量型工具的现实困境

回顾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体系的演变,不难发现这样的过程,过去货币政策传导从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自1990年代以后,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从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的货币政策传导体系逐渐形成。

?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市场化不高、间接融资占主导的国家,央行在分离了银行监管职能后,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问题随之出现。失去了对银行信贷——这条中国货币政策最为重要的传导途径的直接监管职能后,货币政策传导的链条在无形中被拉长了,也就是说,原本可以直接控制的信贷数量和投向,现在必须要通过货币市场的操作来间接影响,其效力自然大打折扣。?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曾刚博士认为央行失去了一个原本运用自如的工具,短期内难免会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

?作为银行监管机构的银监会,与中央银行所关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政策指向往往不同。对中央银行而言,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为宏观经济运行创造一个平稳的外部环境,是其最主要的目标。但对银行监管当局来说,确保银行业机构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并进而保护所有存款者的利益,才是其职责所在。此时,央行与银监会之间的政策冲突和协调问题开始凸现了出来。?曾刚指出,在具体的操作中,两个职能部门会因为短期关注的问题不同,在政策

方面出现一些冲突,这些冲突常常会给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带来难以意料的冲击。

从2003年的情况来看,面对银行贷款数量的飞速扩张,央行先是创造性地采用了发行央行票据的方法来回笼货币。本以为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没想到短短两个月后,货币市场利率再次掉头向下,并一路走低。不得已之下,央行又在2004年4月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推出了差别准备金率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中,两度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各国的货币政策实践中都是相当少见的。

紧缩性政策最后的实现,实际上还是靠银监会起到作用的。就此,曾刚认为,如何加强货币政策当局与银行监管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是未来几年中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所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但在工商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詹向阳的眼里,货币政策实施的盲区将是今后金融稳定的最大风险,?2004年货币政策的盲区在于——金融脱媒化。?所谓?金融脱媒?,是指资金的供给通过一些新的机构或新的手段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输送到需求单位,从而避免政府的金融管制。

2004年,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新动向,在货币信贷投放较往年下降了6500亿的条件下,经济增长不仅没有下降还较前年有所上升,经济靠哪些资金实现了比去年还要高的增长?显然,在银行、财政和资本市场外,还有其他资金管道存在。实际上,是体外循环的资金支撑了2004年经济增速的不降反增,居高不下。这一新动向提示,中国经济建设资金来源已进一步分散化,体外资金运动已经开始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詹向阳谈到,去年的后4个月里,由于央行开始实施提高超额储备率、采取信贷控制等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固定投资额与银行信贷开始出现较大的数量差,这说明固定投资的资金来源,越来越少的来自于银行信贷资金,这种金融脱媒的效果使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失效。

但是目前,由于连基本的统计都没有,致使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微观上,对这种体外巨额资金的运动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冲击,都没有把握和控制,这是中国货币政策新的难题,也将是潜在的金融风险源头。

价格型工具开始起步

根据?稳定货币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这个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未来一定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仍将是货币供应量和基础货币,即实行以数量型为主的间接调控。但重视引入资金的价格 (利率)调控机制: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仺货币市场的利率引导仺商业银行的成本利润约束仺企业和居民的利润利益动力,使用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对固定投资和银行信贷进行调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可是当百亿热钱敲打国门、气势汹汹下注人民币升值时,当国内居民已不再

愿意持有美元时,被各界期望扮演雷霆救兵的货币政策,委实肩负了太多的重任。

2004年,至少有两件事已经让中国人民银行?疲于奔命?:在外汇市场上买入所有愿意以1:8.27出售的美元,同时发行央行票据以冲销外汇占款带来的基础货币膨胀。

为了对冲通过外汇公开市场业务投放的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信贷量的过快增长,央行2003年来一直试图通过人民币公开市场业务回笼基础货币。理论上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最理想的工具是市场容量大、期限短的国债,美国就是靠买入卖出足够规模的短期国债来调控货币供应量。

而在中国,作为发债主体的财政部,在国债的发放上倾向于发行中长期国债,而一年期以下的国债很少。债券市场并不发达,国债市场的规模也不足以让央行毫无顾忌地进行正回购、逆回购等操作,当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正回购不足以对冲外汇占款引起的基础货币增加,只好另起炉灶发行票据。

?中国需要成立一个完善的国债体系,一方面对央行的财务成本有好处,更大的好处在于给金融市场形成基准的利率体系。?曾刚谈到,确定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目前中国将一年期存款利率当作是基准利率,但这不是市场化的产物,没有充分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对推进利率市场化不利。

一般来说,基准利率应具备以下要求:市场参与程度高,能客观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力大,与其他利率有较强联动性;可控性好,要便于中央银行调节;稳定性好,风险较小。从这些条件来看,国债有充当基准利率的很多优势。在现实生活中,无风险的金融产品主要是国债,国债需要涵盖从短期到长期,国债的发行需要满足从短期到长期的要求。

现在央行票据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一种无风险的金融工具,但是央行票据的期限以中短期为主,无法解决长期金融工具的定价问题,期限完整的国债结构有助于形成利率基础的结构,这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是至关重要的。这套机制没有形成的话,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也无法市场化。

改革路径

?要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短期内需要加强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从长期来看,还需要进一步推动金融体系改革,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才能解决货币政策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曾刚认为。

这个协调包括两个层面:央行和各个部委的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金融改革确实需要各个部门配合统一进行。目前这是一个难题,但并不是央行一家所能解决的,因此可能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的协调机构。

?这个协调机构可以以委员会的形式存在,其成员应涵盖与货币政策相关的各个部委和监管部门,与现有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不同的是,这样一个负责货币政策协调的机构不应只是一个单纯的咨询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具有相应的决策权,这样才可以保证协调的有效性。?

从长期来看,要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需要进一步推动金融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银行业改革以及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司法体制等各个方面,规范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使其能对货币政策操作做出及时而且是正确的反应。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的市场传导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货币政策的效力问题。

资料来源:舒眉《货币政策传导有多难》,《全球财经观察》,2005年2月22日。

专栏6-2

国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演变所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就是在预测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方面能够提供有用信息、从而指引货币当局进行政策操作的变量。就像看病一样,医生并不直接知道病人到底患了什么病,他们只能通过对病人脉搏、血压的分析来作出判断,并据此开出药方。通过对中介目标变动的分析,货币当局也可以了解到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以及其偏离调控目标的方向和程度,从而为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指导。引入中介目标概念以后,货币政策实施过程就通常被划分为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3个相互关联的阶段。

二战以后,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研究方法和角度虽然在不断演进,但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却一直比较稳定,其基本选择标准就是:(1)可控性,即中央银行要能够实现对该经济指标的有效控制;(2)相关性,即人们要能够从中介目标的变化中,比较准确地预测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情况;(3)可测性,即中介目标要能够被及时、准确地测量到。

从战后各国的经验看,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经济变量可分为总量指标(货币量、信用总量)和价格指标(利率、汇率等)两大类。并且,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充当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也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当中。

受维克塞尔和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各国货币当局主要是通过调节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并以此来调节国民收入、维持?充分就业?。长期推行低利率政策导致了通货膨胀的不断发展(奥肯在事后曾承认,70年代对自然失业率的估计偏低,从而导致宏观经济政策过于宽松)。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英美等国的物价上涨幅度急剧上升,从而使稳定物价的问题空前尖锐起来。

通货膨胀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新货币数量论的复活。经过弗里德曼等人的理论努力,在学术界、决策圈乃至公众范围内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思想潮流:只要控制了货币增长,就可以实现物价稳定和潜在的经济增长。在这种背景下,英、美等国转而采用货币量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美国,美联储自1971年开始正式定期公布M1、M2、M3的目标增长幅度。1979年,美联储正式开始采用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英格兰银行也于1976年正式采用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美联储采用货币量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同时,货币量指标却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纪60年代以来,各种结合了付息特征和随时支取特征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这不仅模糊了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界限,也模糊了投机性货币持有和交易性货币持有的界限,使不同层次货币量变化同实体经济运行的稳定联系趋于破裂。不仅如此,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也使英美等国越来越难以控制货币总量。到1982年,美联储放弃了M1,转而利用M2充当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1993年7月,格林斯潘宣布转向盯住实际利率(但此后,格林斯潘再也没有讲过美联储推行的就是盯住(真实)利率的货币政策),从而彻底放弃了货币量指标。同样的事情在英国也发生了:英格兰银行最初监测和控制是M3,此后不久就转向了£M3和国内信用扩张,1986年又改为M0,1990年,英格兰银行开始推行固定汇率制,从而彻底放弃了货币量指标。

货币量指标的失效使货币经济学家再一次把注意力转到金融价格指标上,宣称利率、利率价差具有更好预测作用的文章大量出现。但是,这些研究多以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所表明的因果关系为依据,而这种因果关系本身并不足以表明其对实体经济运行乃至物价变动具有较高的解释度。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还表明:在美国,利率、利差对实体经济乃至物价水平变动的解释能力自80年代后期以来又纷纷解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充分证明:虽然一些金融变量(价格或总量)对通货膨胀或产出具有一定的预测力,但到底哪些变量可以具有预测力、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它们才会具有预测力都是难于预测的。要提高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预测的准确性,就必须同时利用多种经济变量所包含的有用信息。而这又与中介目标应具有的简单明了、易于理解的特点产生了尖锐冲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一些国家取消了中介目标(如美国、日本)(在美国,一直有人主张通过推行?盯住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以消除货币政策操作的个人色彩。在米什金看来,美国货币政策的基点,就是对物价稳定的高度关注,因此,他把美国的货币政策称为?暗含的‘盯住通货膨胀’?。在日本,则有人主张通过推行通货膨胀政策来改变市场预期,使日本经济摆脱长期衰退的困扰),而另一些国家(如英国、新西兰等)则走向了?盯住通货膨(Inflationtargeting)?。

1990年,新西兰国会与其中央银行(新西兰储备银行)通过协商谈判,确定了当年的反通货膨胀目标并把该目标公诸于众;同时,又明确了储备银行的责任:如果通货膨胀水平未能降低到事先确定的目标区域,而储备银行又不能给出

令人满意的解释,则储备银行行长就有可能被解职。这样,新西兰就成了全世界第一个采用?盯住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国家。此后,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泰国、韩国、南非等国先后宣布?盯住通货膨胀?。到2000年初,?盯住通货膨胀?的国家已达到30多个。

盯住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设臵物价稳定的标准,并向公众公布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通货膨胀率;(2)央行建立模型预测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并以此指导货币政策的操作;(3)加强央行同公众的交流,增加政策透明度;(4)增加央行独立性,强化央行的责任。同货币量、利率乃至汇率充当中介目标相比,?盯住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操作直接指向政策最终目标(物价稳定),从而打破了传统货币政策实施理论的三分法。由于公众注意力被引导到对物价稳定的关注上,其对信贷总量、利率、汇率水平的关注程度自然会有所下降。这样,央行就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综合利用信贷、利率、汇率乃至股票价格变化所提供的信息,对本国的经济运行和物价变动作出更加准确的预测和判断,在此基础上,中央银行可以灵活运用利率、汇率乃至信用控制等政策手段,对经济运行和物价变动进行灵活调节。这样,?盯住通货膨胀?就克服了传统货币政策框架过度依赖单个特定金融变量的弊端,实现了政策操作规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正是基于此,米什金等人宣称:?盯住通货膨胀?已不再是货币政策规则,而是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

专栏6-3

经济虚拟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一)经济虚拟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趋势,即经济的虚拟化,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日益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虚拟经济不再是实体经济的附属品,作为虚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虚拟资产在经济虚拟化过程中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在宏观层面主要表现为国民财富构成发生变化。如西方发达国家和加入到金融全球化行列中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虚拟资产与国民财富的比率不断提高,并且出现趋同化趋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虚拟资产膨胀速度赶上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到九十年代这些国家拥有的虚拟资产总量都超过GDP总量,有的国家达到3倍多。

在微观层面体现在居民家庭财富和收入来源构成以及企业利润来源占比的

变化。如主要工业国家的居民所持有的财富形式越来越与物质财富相脱离,虚拟资产财富在家庭财富中逐渐占据主要地位。表1提供了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家庭持有财富中,虚拟资产财富所占的比例。其中当代美国人的财富中有82%以上是金融资产,这还不包括地产在内。在银行的抵押资产中,大约有70%以上是房地产。可见,虚拟资产在发达国家的财富中占有重要地位(刘骏民,2002)。在居民收入来源构成中,美国居民来自制造业的收入与来自资本红利利息收入和服务业收入形成鲜明的反差,在曲线图上表现为一把?大剪刀?(见图1)。制造业收入占比从22.05%降至8.50%,减少了近2倍;资本红利利息收入和服务业收入占比分别从9.04%和9.85%升至16.95%和21.45%,上升了近1倍,两者之和达到38.40%。与此同时,企业利润来源构成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的1959-2002年期间,美国制造业利润持续下降,从1959年的49.35%降至2002年的11.76%,减少了近四倍;而同期的金融业利润却从13.59%上升到26.63%,增加了约一倍(见图2)。由此可见,经济虚拟化的发展使整个经济出现结构性的变化,这势必影响到经济主体行为方式和经济运行规律的变化。

表 1 主要工业国家金融资产占家庭净财富的百分比单

(二)经济虚拟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由上文分析可知,经济虚拟化的发展不仅影响到居民财富观念的转变,从以实物资产为真正的财富逐渐过度到越来越重视对虚拟财富的拥有,而且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整个经济系统日益分成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两大子系统。在这两大子系统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价方式:一个是附着在商品上的物价系统,另一个是资产价格系统。前者是成本支撑的价格系统,后者是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它们根本的区别不是有形和无形,而是定价方式所反映的行为方式(成思危,刘骏民,2003)。正是这种微观理财行为和投资心理以及宏观层面运行机理的变化,使货币流通速度出现结构性的变化,即有必要把货币流通速度分成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流通速度。原因如下: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195919621965196819711974197719801983198619891992199519982001

图1 美国居民个人收入来源 图2 各产业企业利润与总利润之比

1.资产定价方式强化两种货币流通速度的差异性

实物资产实行成本加成定价,而虚拟资产实行资本化定价,所以价格变动的

决定因素是不同的。前者价格主要取决于资产成本、预期利润水平和供需状况,而这些变量变化相对平稳,因此实物资产价格变化是较稳定的。而后者价格主要受贴现率、预期、市场情绪、投资者对市场信息判断偏差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它们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反复变化,投资者对其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高,因此虚拟资产价格的波动性较实物资产要大得多。而正是由于这种资产价格升跌频率的差异,或投资者获取资本价差利得机会的差异,使货币流通速度的差异性得以形成。经济虚拟化程度越高,这种差异性就越强。

2.现代信息技术的不对称性影响强化差异性

现代信息技术对虚拟资产与实物资产流通速度的影响是不对称性的。如?电

子数据交换?和?电子资金转移?等计算机网络技术使虚拟资产能24小时不间断地以?光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几百万美元的国际资本能在几秒针内转移至全球各地,但实物资产的交易受运输条件限制不可能以?光的速度?流动。这样即使是同一货币,它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中的流通速度是不同。在虚拟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区别对待这两种货币流通速度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直接涉及到货币需求与供给、金融风险的防范和货币政策应对措施的制定等等。

资料来源:节选自伍超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再认识——对中国1993~2003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分析》,《经济研究》,2004第9期。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总练习与答案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总练习 一、名词解释 1.中介目标 2.再贴现政策 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4.公开市场操作 5.道义劝告 6.窗口指导 7.信贷配给 1.中介目标——中介目标是处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之间的、与最终目标精密相关的、中央银行可以观测与控制的效果指标,又被称为“远期目标”,常见的主要有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等金融变量。 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金而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再贴现政策应该包括再贴现率的调整和再贴现条件的规定两个方面内容。 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及其信用创造能力而达到扩张或收缩信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涉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构成、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程序三方面内容。 4.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而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公开市场操作有防御性公开市场操作与主动性公开市场操作之分。 5.道义劝告——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与地位,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公告、指示、会议或与金融机构负责人直接面谈等方式以使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正确理解货币政策意图,主动自觉地配合采取相应措施配合货币政策的实施。 6.窗口指导——“窗口指导”一词源于日本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动态、物价变动趋势和金融市场的动向,规定商业银行信贷的重点投放方向及其规模等。这些规定虽然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但是由于中央银行对不配合的银行一般将采取制裁措施,使得窗口指导具有一定的强制力。 7.信贷配给——当信贷资金需求超过银行可贷资金时,在同样具有信贷资金需求的借款者中,有的借款人可以获得银行信贷,而有的借款人即使这些借款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难以获得银行信贷,这种现象即为信贷配给。 8.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效应是指货币政策从需要制定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之间的时段差。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效应可以划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制定货币政策待采取行动所需要占用的时间。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时滞,是指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这一新的货币政策最终对经济发生作用所需要耗用的时间。 9.回购协议——回购协议是指中央银行在买进有价证券的时候,同时与有价证券的出售者签订、要求出售者在约定时间按照约定的价格购回其所出售的有价证券的协议;回购协议的政策意义在于为社会提供短期资金、满足临时资金需求,防止政府债券不规则的波动、稳定金融市场。

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

1 学年论文 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 宝” 学 院: 商学院 专 业: 金融系 班 级: 09级1班 学生姓名: 完成时间:二О一二年 六月二十九日 序号: 序号:37

摘要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正日益增强。货币政策对一个国家的货币供求均衡、利率和汇率的合理水平、资本流动及经济发展与稳定具有支配性的作用。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主要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无论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有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补充性政策工具三类。一般性政策工具作为中央银行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俗称“三大法宝”。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及其现实效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来研究中央银行是如何运用这“三大法宝”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调节进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 关键词:货币政策,“三大法宝”,传导机制,现实效应

abstract With modern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the importance of monetary policy is growing by. Monetary policy on a the currency of the country of the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interest rate and exchange rate of a reasonable level,capital flow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has the dominant role. The central bank as a monetary policymakers,mainly through the control of the money supply to adjust interest rates and the whole economy affect investment and,whether the deflating monetary policy or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is through the use of monetary policy tool to realize. Monetary policy tools have general policy tools,selective policy tools and other complementary policy tools three categories. General policy tools as the central bank's main monetary policy tools including legal deposit reserve discount policy, the policy,and the open market operations,commonly known as the “three magic weapons”.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general monetary policy tools i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its practical effect,with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to study the central bank is how to use this “three magic weapons”o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effectively regulate the impact the entire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Keywords:monetary policy,“three magic weapons”,conduction mechanism,the reality effect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概述 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布通货膨胀率、汇率或货币政策目标以及根据自己的操作决定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时不受政策的干预,在解决中央银行与政府间矛盾时存在公开的和透明的程序,并且中央银行的管理和财务是独立的。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指中央银行在运用国家赋予的职能,作为一国经济领域的核心领导者自主、连续、不受干扰进行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一个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有利于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从而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二、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如果一国的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其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将存在不一致性。我国至今仍然未能解决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独立性依然偏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相对于国务院而言,只享有一般货币政策事项的决策权,对于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重大货币政策事项只有制定和执行权,但没有最终决策权。而这种最终决策权以及重大与非重大货币事项的确定权都操在国务院手中。所以,我国中央银行难以摆脱政府对货币发行的干预,其货币政策的制定是为了配合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应对金融危机。政府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中央银行作为资金的供应机构,迫使中央银行发行大量货币,使得中央银行的自身经济目标无法实现,缺乏自己的独立性。 其次,我国中央银行从属于财政,成为财政透支的工具,缺乏经济独立性。当财政出现赤字时则向中央银行透支,中央银行对其资金运用缺少可供操作的具体法律保障,其后果将可能导致经济的通货膨胀加剧,使得人民币贬值,削弱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另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国家经济发展计划,配合财政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等,这使得中央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浅谈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介 要了解货币政策工具,首先来认识一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等变量的方针、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是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法律解释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 本条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这是法律层面上对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解释。 三、种类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常规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二)选择工具 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三)补充工具 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11

第十一章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与效果检验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的变量主要有三个层次,即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中介变量利率对目标变量物价水平的传导,则要经由货币需求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分别对__________和_________产生影响,进而传递到物价水平。 3. 20世纪90年代中期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就总体过程而言,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对私人投资产生“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的货币政策中介变量是( B )。 A.收入 B.利率 C.货币供应量 D.基础货币 2.中介变量货币供应量对目标变量物价指数的传导是通过( B )变量。 A.利率 B.消费 C.投资 D.收入 3.法定存款准备率工具应该属于中央银行的( A )业务范畴,它是决定法定存款准备金占商业银行所吸收存款比重、进而影响实际存款准备率的一个比率变量。 A.负债 B.资产 C.表外 D.中介 4.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在于( D )。 A.增加就业 B.刺激经济增长 C.抑制通货膨胀 D.抵御经济波动 5.在经济的复苏阶段,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搭配适宜采用( C)模式。 A.双松 B.双紧

C.一松一紧 D.一松一中性 三、多项选择题 1.货币供给增量分别由(ABD )决定。 A.基础货币增量 B.货币结构比率变动量 C.贷款结构比率变动量 D.存款准备率变动量 E.再贴现率变动量 2.外部时滞可以细分为( DE )两段。 A.认识时滞 B.决策时滞 C.传导时滞 D.操作时滞 E.市场时滞 3.属于货币政策内部效应指标的有( ABC )。 A.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B.货币购买力指数 C.货币贬值率 D.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E.国际收支概况 4.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共性主要表现在( BC D)。 A.政策的实施者相同 B.实现共同的经济目标 C.作用于同一个经济范围 D.出自于同一个决策者 E.作用过程相同 5.政策扩张能力的自我约束机制主要包括( ACD )三个方面。 A.资金来源的约束 B.资金用途的约束 C.弥补收支差额的约束 D.自身均衡机制的约束 E.政府行政能力的约束 四、判断且改错 1.若以稳定物价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中介目标时应侧重于利率水平。()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要介绍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选择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④优惠利率; ⑤特种存款 补充工具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 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新工具 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常备借贷便利,在各国名称各异,如美联储

我国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又称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1.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3.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Operation,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它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 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 一国政府拥有多种政策工具可用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其中主要包括: 1.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现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国家货币政策 国家货币政策 (1)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的中心点是调节货币供应量。 增加货币供应量称为“放松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称为“紧缩银根”;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 摘要: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我此次论文的目的是阐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具体作用。论文的第一部分,我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概述,具体涉及到货币政策的含义,内容及特点,在明确对象的概念及特点的情况下我才能更好的引申出货币政策的作用及价值。第二部分我详细介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产生的作用,具体分为了6个作用,其中还涉及到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及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既定的目标,通过对目标的分析,我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有了更详尽的理解。 关键字: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物价稳定经济增长 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概述 (一)含义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也就是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信用量或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1.狭义的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2.广义的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二)内容 1.货币政策作用过程来看: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有效性等内容。 2.货币政策作用范围来看: a)信贷政策:对信用行为进行管理而采取的方针和措施:调节社会信用总量和结构。 b)利率政策:对市场利率的一般水平进行调节,是间接调控信用规模的手段。 c)外汇政策: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汇率实施外汇管制。控制国际资本流动和平衡国际收支的方针和措施。 (三)特征 1.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考研类试卷]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模拟试卷4.doc

[考研类试卷]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模拟试 卷4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经济形势变化需要中央银行实际采取行动的时间过程,称作( )。 (A)外部时滞 (B)内部时滞 (C)操作时滞 (D)决策时滞 2 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新政策的出台并加以实施所需要的时间,称作( )。 (A)外部时滞 (B)市场时滞 (C)决策时滞 (D)行动时滞 3 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决定调整其资产总量与结构到整个社会的产出、就业、物价、收入等经济变量发生变化的时间过程,称作( )。 (A)产出时滞 (B)市场时滞 (C)决策时滞 (D)行动时滞

4 货币政策调整后,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决定调整其资产总量与结构的时间过程,称作( )。 (A)产出时滞 (B)市场时滞 (C)决策时滞 (D)行动时滞 5 下列属于内部时滞范畴的是( )。 (A)认识时滞、决策时滞 (B)行动时滞、产出时滞 (C)认识时滞、行动时滞 (D)决策时滞、产出时滞 6 下列属于外部时滞范畴的是( )。 (A)认识时滞、决策时滞 (B)行动时滞、产出时滞 (C)认识时滞、行动时滞 (D)决策时滞、产出时滞 7 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增加,而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未加以考虑,仍按以往的货币流通速度进行货币供给,则导致( )。 (A)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名义货币供给增加 (D)名义货币供给减少 8 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减缓,而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未加以考虑,仍按以往的货币流通速度进行货币供给,则导致( )。 (A)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名义货币供给增加 (D)名义货币供给减少 9 中介目标变量发生变化到这种变化对宏观经济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经历的时间,叫做( )。 (A)认识时滞 (B)行动时滞 (C)市场时滞 (D)决策时滞 10 中央银行从采取措施到措施对经济体系产生影响的时间被称为( )。 (A)内部时滞 (B)认识时滞 (C)行政时滞

简述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功能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以后,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来保证其实现。中央银行可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等。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且能对社会的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节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目前,凡是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基本上都实行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即规定金融机构只要经营存款业务,就必须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建立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盲目发放贷款,保证客户存款的安全,维护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后,人们开始认识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一个重要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是: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从而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目的。具体来说,当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减少,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增加,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扩张,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增加。相反,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增加,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减少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紧缩,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减少。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和局限性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主要有:第一,中央银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定者和施行者,中央银行掌握着主动权。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影响货币乘数作用于货币供给,作用迅速、有力,见效快。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具有局限性:第一,缺乏弹性,有固定化倾向。由于作用于货币乘数,即使准备金率较小幅度的调整,可能也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巨大波动,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中央银行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调控效果较为强烈,不宜作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日常性工具,这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第二,为了体现公平性,各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各类存款机构基本都一样,“一刀切”式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可能使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难以把握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与效果。第三,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干扰较大,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和管理的难度,当对法定准备金存款不付息时,还会降低银行的盈利,削弱其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二)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进行转让的票据行为。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利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再贴现资格的规定与调整。 1.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理 (1)调整再贴现利率的作用机理。 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利率主要着眼于短期的供求均衡。中央银行通常会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调整再贴现利率,用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向

浅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浅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引言 中央银行的所有职能都与货币政策的制定﹑贯彻以及日常的操作紧密相连。中央银行无论是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还是政府的银行,都是围绕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这一核心问题。因此,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完成其任任务、实现其职能的核心所在。 货币政策的含义 所谓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与信贷数额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政策最终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是货币政策研究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 从一个国家的整体来看,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执行其职能的一种手段。因而货币政策所要实现的经济目标与当时社会所发生的经济问题有关。一般来说,货币政策要达到的目标有: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法展过程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着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度。在金本位制度下,社会经济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所以维持货币价值的稳定成为当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30年代经济大危机以后,信用货币取代了金本位制。因而币值的稳定与否,是用单位货币的购买力稳定与否来衡量的,而单位货币的购买力通常以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所以各国的货币政策目标都是物价稳定。

在30年代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的物价水平下跌22%,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减少31%,失业率高达22%。于是各国政府开始怀疑黄金的自动调节机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采取货币贬值,建立关税壁垒,加强输出等措施,以促进国内就业水平。具体地将就业正式列入货币政策目标是1946年的美国就业法案。 美国自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以后,通货膨胀形势日益严重。为克服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各种经济措施则带来了经济衰退的威胁,使美国的实际增长率慢与西方其他国家,美国的经济力量在国际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于是追求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成为货币政策的第三个目标。 1958年以后,由于美国长期通货膨胀的影响,美国贸易收支发生赤字,而美国的对外经济援助和军事支出并未减少,从而使国际收支恶化,大量美元外流,降低了世界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使国际货币危机更加严重。要遏制美元外流,就必须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于是平衡国际收支就成为货币政策的第四个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看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摘自2010年9月新华网)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一直采取多目标制,这次金融危机让我们发现,在一些阶段里多个目标无法同时实现,有时候这些目标相互之间可能发生冲突,关系十分复杂。他建议中央银行应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权重去考虑多个目标,同时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去改变权重,或进行多个目标间的切换。 目前,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采取“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多目标制,而大多数央行采取控制通胀的单一目标制。

中级经济师基础第十九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习题

第十九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短期市场利率能够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且变动灵活,因此通常将其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 A、最终目标 B、中间目标 C、传统工具 D、特殊工具 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A、税收工具 B、目标变量 C、货币政策目标 D、货币政策工具 3、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进行金融宏观调控时,主要是通过调控()来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 A、货币供应量 B、货币需求量 C、国民生产总值 D、国内生产总值 4、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发出通告或指示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这种做法称为()。 A、信用管制 B、道义劝告 C、窗口指导 D、信用配额 5、某国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对居民提供汽车贷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是40%,最长还款期限是5年,这种规定属于()。 A、消费者信用控制 B、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C、间接信用指导 D、直接信用控制 6、在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对货币乘数影响很大、作用力很强的是()。 A、再贴现率 B、再贷款利率 C、公开市场业务 D、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7、根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等将其所吸收的存款和发行的票据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最低比率称为()。 A、再贴现率 B、再贷款率 C、最高存贷款利率 D、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8、公开市场操作是比较灵活的金融调控工具,关于其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 B、可以经常性、连续性操作 C、可以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 D、可以不需要其他工具配合 9、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其资金主要贷给()。 A、个人 B、企业 C、商业银行 D、政府 10、下列中央银行的业务中,属于对政府提供的业务是()。 A、货币发行 B、集中存款准备金 C、组织全国银行间的清算 D、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 11、关于中央银行业务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央银行为企业办理存贷、结算业务 B、中央银行以盈利为目的的开展业务 C、中央银行不与政府部门发生资金往来关系 D、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可以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指标是()。 A、利率 B、通货膨胀率 C、货币供给量 D、基础货币 E、货币需求量 2、货币政策一般包含的内容有()。 A、货币政策目标 B、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 C、货币政策效果 D、货币政策工具 E、货币政策措施 3、下列属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有()。 A、法定存款准备金 B、不动产信用控制 C、消费者信用控制 D、公开市场业务 E、预缴进口保证金 4、法定存款准备率金政策不能作为适时调整的经常性政策工具来使用,原因是()。

国家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1,国家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手段。可供货币政策当局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三大类。 一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以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信用和货币状况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 二是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以某些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只影响某些特殊经济领域中的信用和货币状况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消费信用管理、不动产信用控制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等。 三是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两类。前者是指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手段包括规定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管理、流动性比率管理和直接干预。后者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目前我国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大体包括: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指导性信贷计划和信贷政策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货币供给的划分分为哪几个层次 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1)流通中现金(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2)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M2与M1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称作准货币。谈谈通货膨胀的经济含义 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第十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第十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1、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客观经济基础 中央银行是在商业银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其产生和发展源于以下五方面因素: (1)政府融资问题 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家机器也不断强化,在频频爆发自然灾害以及战争,使得政府的收支经常处于不平衡的情况下,政府就需要借钱,向个人借款明显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向银行借款。但是一般的商业银行的规模、数量有限,并不能完全满足政府的要求,这样在客观上就需要有这样一家银行出现,作为政府在融资时通常有这样两种做法:①联合大的商业银行在一起;②新建一个银行。 (2)银行券的统一发行问题 早期的许多商业银行除了办理存款汇总之外,都要从事银行券的发行,但是银行券的分散发行弊病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①一些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由于经营能力不善、信誉薄弱,面对挤兑现象无法保证银行券的兑现,进而会引起社会的混乱;②一些银行由于势力、信誉、分支机构等问题,所发行的银行券只能在国内有限的地区活动,从而对生产流通带来困难。因此,客观上要有实力雄厚,并在全国范围内有权威的机构统一发行银行券,而政府确立最有权威机构,由政府亲自或者指定其代表统一银行券发行成为必然趋势。

(3)票据交换问题 随着银行数量的不断增多,债权债务关系业日益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票据交换所以及清算所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清理及合理处置,客观上就会对整个经济运行带来极大障碍,因此在全国要求有这样一个机构对商业银行之间的票据进行清算,而符合这样清算要求的清算中心只能由中央银行来承担 (4)最后贷款人问题 随着信用规模的扩大,在对银行的需求上表现为银行贷款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贷款期限不断延长的情况下,使得商业银行面临以下问题:①商业银行仅仅使用自己的存款提供贷款,就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②如果商业银行将吸收到的贷款过多提供贷款,一旦社会出现大量提现的问题,而此时商业银行将存款大量放贷收不回来,就会面临支付危机;③一个商业银行出现支付危机,会造成连锁反应使整个金融业陷入困境。客观上要求有信誉卓绝,实力强大,并且提供有效支付手段能力的最终支持者,从而使真个金融业稳健运行,而这个机构只能是中央银行。 (5)金融监管问题 金融业能否稳健运行是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保证银行公平、有序竞争,保证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减少金融运行风险,政府指定专门机构对其进行监管是非常

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试卷4

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试卷4 (总分:4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凯恩斯主义主张以( )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目标。 (分数:2.00) A.利率√ B.货币供给量 C.通货膨胀率 D.存款准备金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凯恩斯很注重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 2.货币主义主张以( )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目标。 (分数:2.00) A.利率 B.货币供给量√ C.通货膨胀率 D.存款准备金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此题注意与第l题相区别,货币主义不认为利率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相反他们认为维持货币供给的稳定对宏观经济有重要意义。 3.在下列货币政策目标中,不属于中间目标的是( )。 (分数:2.00) A.适度货币供给量 B.适度利率水平 C.适度的经济增长√ D.适度的存款准备金率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分为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两种基本类型。其中,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准备金、基础货币。比较可发现:A、B、D属于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故此,正确答案是C。 4.在下列货币政策目标中,不属于最终目标的是( )。 (分数:2.00) A.适度的失业率 B.适度利率水平√ C.适度的经济增长 D.适度的通货膨胀率 解析:解析:见第3题解析。 5.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不包括( )。 (分数:2.00) A.物价稳定 B.国际收支平衡 C.经济增长 D.收入分配平衡√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收入分配不属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9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和_______ 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所谓“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是指货币供给主要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3.货币政策目标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 4.金融危机主要指由___________带来的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并威胁到________的正常运行。 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选择的主要操作指标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存在较大的理论分歧,但从理论演变过程来看,其认识经历了( B )的演变。 A.无效—有效—无效 B. 有效—无效—有效 C.无效—有效 D. 有效—无效 2.( C )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A.经济增长 B.充分就业 C.币值稳定 D.国际收支平衡 3.以下不是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的是( C )。 A.货币供给量 B.利率 C.准备金 D.汇率 4.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以下( A )不是其特点。 A.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 B.能够表现货币与信用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 C.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得

D.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相关性高 5.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决策权在( D )。 A.中国人民银行 B.财政部 C.全国人民代表委员会 D.国务院 三、多项选择题 1.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以下( ABCDE )的变化。 A.总需求和总供给 B.一般价格水平 C.经济结构 D.国际收支平衡 E.经济增长速度 2.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 BDE )。 A.计划手段 B.经济手段 C.市场手段 D.法律手段 E.行政手段 3.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ABCD E)。 A.政策目标 B.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 C. 各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 D. 政策传递机制 E. 政策效果 4.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 ABCDE )。 A.金融稳定 B.经济增长 C.充分就业 D.币值稳定 E.国际收支平衡 5.关于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BCD E )。 A.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B.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 C.社会总供给决定了真实货币需求 D.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 E.宏观经济均衡的关键是货币均衡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重点内容以及预测习题(完美版)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重点内容以及预测习题 一、名词解释 最后贷款人、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货币政策、菲利普斯曲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中介目标、货币政策时滞、信贷配给、托宾的投资q理论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 )。 A.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B.稳定币值 C.经济增长,充分就业 D.经济增长 2.当一个贷款人拒绝提供贷款,尽管借款人愿意支付合同利率甚或更高的利率,这种现象被称为( )。 A.强迫交易 B.战略选择 C.信贷配给 D.共谋行为 3.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以( )最为流行。 A.单一制 B.复合制 C.跨国型 D.准中央银行制 4.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中,属于结构性调控工具的有( )。 A.再贴现政策 B.公开市场业务 C.直接管制 D.消费者信用控制 5.英格兰银行的建立标志着现代银行业的兴起,它成立于( )。 A.1765年 B.1921年 C.1694年 D.1473年 6.属于准中央银行体制的国家或地区是( )。 A.马来西亚 B.印度尼西亚 C.缅甸 D.新加坡 7.属于货币政策远期中介指标的是( )。 A.利率 B.超额准备金 C.基础货币 D.短期利率 8.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通过( )的变动直接影响收入和支出的。 A.利率 B.基础货币 C.货币供应量 D.银行准备金 9.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于( )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 A.1983年 B.1985年 C.1984年 D.1986年 10.货币政策的时滞由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构成,其中内部时滞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 )。 A.第一阶段是行动时滞,第二阶段是决策时滞 B.第一阶段是认知时滞,第二阶段是行动时滞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 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 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2013年11月6日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并正式发布今年常备借贷便利开展情况,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对金融企业窗口 指导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间接调控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直接调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取消了贷款规模控制,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利率政策、汇率政策、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等。 概述 为实现其最终目标有一个传导机制,并有一个时间过程,一般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也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监控基础货币、银行的超额储备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中介指标主要监测货币供应量和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 种类。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常规工具,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