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期末复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期末复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期末复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期末复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课堂知识点

1、国史的分期

①1949.10—1956.9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②1956.9—1966.5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

③1966.5—1976.10 “文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受挫时期;

④1976.10—1978.12 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历史转折的时期;

⑤1978.12—1992.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开展时期;

⑥1992.10—2002.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建设时期;

⑦2002.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时期。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主要内容:①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②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

③关于新中国的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④关于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起临时宪法作用,它指明了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具体体现,它既切合实际又坚定明确,对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起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的胜利;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4、新中国成立时的形势

①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

②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③军事上已取得基本胜利,还没有完全胜利;④经济凋敝,物价飞涨。

5、新中国成立时的任务

①解决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②动员全国人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

6、国营经济的组成部分

官僚资本、国外在华垄断企业、根据地的公有经济。

7、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性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8、没收官僚资本的意义

①奠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经济基础;②为改造、改组国民经济创造物质条件。

9、新中国成立之初物价上涨的原因

①物资缺乏;②投机资本的操纵;③庞大的财政赤字的存在。

10、解决新中国成立之初物价上涨的措施

①打击投机资本,稳定物价。(采取行政手段和经济措施结合的方法,以经济措施为主)

②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解决财政赤字。(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

11、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①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了国威和军威;

②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粉碎了美国侵略吞并朝鲜并进而侵略中国东北的计划;

③保卫了中朝两国及远东的和平与安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④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建设,为我军积累了进行现代局部战争的经验,促进我军现代化建设。

12、新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

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分别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13、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基本步骤

①发动群众;②划分农村阶级;③没收、分配土地;④复查分配情况,解决遗留问题,颁发土地证书。

14、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特点

①目的是如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②在政策上,把过去征收贫农的多余土地和财产的规定改为保存富农经济;

③在人民政权已经在全国建立的条件下,土改要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

15、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完成的意义

①彻底消灭了我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②建立和巩固了农村基层人民政权,提高了农民的政治热情,广大农民成为农村人民政权的支柱;

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16、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造

(1)革除陋习(①禁娼②禁毒、禁赌③废除封建婚姻制度);

(2)倡导新风(①注重执政党的党风和国家机关的政风建设,党风端正、吏治清明,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改观;②鼓励人民为新中国建功立业;③大力提倡勤俭节约)。

17、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主要内容:1950年6月6日—9日。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重要讲话。会议深刻地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内外的大好形势,总结了建国以来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指出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建国头三年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恢复国民经济,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完成这一任务的基本条件是:完成土地改革,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大量节减国家机构所需要经费。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搞好土改、稳定物价、调整工商业、改革旧有文化教育事业、救济失业人员、肃清反革命、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整党等八项工作。(“三个条件”、“八项工作”)确定党在当时的战略和策略方针是,不要四面出击。其实质是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

意义:会议的决议为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这次会议是建国后的第一次中央全会,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思想,对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迅速战胜财政经济困难,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具有

重要意义。

18、合理调整工商业

①调整工商业,即调整国营工商业与私营工商业的关系和负担;

②调整劳资关系,即处理好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③调整产销关系,主要在流通领域召开城乡物资交流大会,以销定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逐步走上计划产销的轨道。

意义:①是私营工商业渡过难关,出现抗战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发展;②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更得到加强。

19、“三反”、“五反”运动

“三反”,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五反”是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

背景:①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②资本家“五毒”行为极为严重;③爱国增产运动中,发现党政机关“三害”普遍。

意义: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打退了不法资本家的进攻,巩固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在私营企业中建立了工人监督,并实行民主改革,对工商业者普遍进行了守法经营教育,创造了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挽救了一批国家干部,起了清除旧社会污毒和移风易俗的作用。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资产阶级进一步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反”的经验教训:①反腐败要靠法制;②反腐败要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但不能运用群众运动;③社会主义时期的反腐败斗争应长抓不懈。

20、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所取得的成就、原因及经验

成就①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②交通运输、水利、贸易、文化教育得到巨大发展;

③国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营比重增加,工业比重增加,人民生活极大提高)。

原因:①稳妥的有步骤的变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关系,尽量减少社会震动,在安定的环境中搞生产;②运用“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坚持建立经济上反封建的统一战线;

③始终把恢复经济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④加强执政党的党风建设。

经验:①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应该紧急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一中心环节;②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③中国共产党加强了自身的建设,保持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21、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①“另起炉灶”;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③“一边倒”。(相同意识形态的需要;中国自身安全的需要;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22、建国初期对旧有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教育工作,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②改革学制;③学习苏联教育经验;④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

23、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是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改造学习运动,是新中国在各个方面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思想改造运动,知识分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克服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思想影响,提高了爱国主义思想觉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开始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但运动中也出现了一些违反政策的“左”的偏向,对“思想改造”要求过急过高,采取简单粗暴、群众斗争的方法,伤害了部分知识分子的感情,造成一定程度的消极作用。

二、名词解释

1、共同纲领:(见课堂知识点1)

2、另起炉灶:“另起炉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之一。就是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当作普通侨民对待。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执行独立自主的基本保证,解决了新中国如何对待同帝国主义的不平等关系和不平等条约问题,建立了一支忠诚可靠的外交队伍,为迎接50年代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之一。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不急于谋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承认,而是强调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如果在帝国主义势力特别是文化影响还很深的情况下与之建交,新中国的独立必然会受到影响。

4、抗美援朝战争: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鲜内部的战争,后中、美等分别支持朝韩双方的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1950年6月25日,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爆发。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并肩作战,战事陷入焦灼状态。1951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运动的深入开展,使全国人民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生产热情空前高涨,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社会改革和建设。

5、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新中国建立初期,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条件,在新解放地区继续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其它见课堂知识点12—15)

6、“三反”、“五反”运动:(见课堂知识点19)

7、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见课堂知识点20)

三、问答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总结和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经验教训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国史是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外交、国防、民族、宗教以及重大社会事件等各方面内容的全史、综合史。

内容:国史研究对象的具体化就是国史的内容。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建国后的中共党史,这些称谓的联系和区别

国史与建国后的中共党史的关系:1)联系:①时间跨度一致。②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和历史事件基本相同,内容交叉重合。③指导思想和功能相同。2)区别:①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不同。政党;国家。②学科性质有区别。政治学;史学。③研究的重点各有侧重。

国史与中国当代史的联系与区别:联系:都是1949年建国以来的中国历史。区别:研究内容上,国史研究较注意上层,政治、政策、意识形态等,当代史多注重下层,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面。涵盖空间上,广义的国史就是当代史,狭义的国史比当代史的范围小。

3、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意义

4、“三反”、“五反”运动有哪些启示

5、如何评价建国初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6、国民经济恢复阶段我国各条战线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经验

第二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课堂知识点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设想

中国共产党提出两个两步走:一是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二是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向社会主义过渡,也必须分为两步:第一步是进行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

2、1953年12月底明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内容解析:一是明确界定了过渡时期及其时间跨度。二是明确了主要内容及其关系。(主体——工业化;两翼——社会主义改造。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三是规定了总路线的实质。(逐步的改变生产关系,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促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以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根本目的。)3、党和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原因

1)建国后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

①经过土改、镇反、三反、五反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政治斗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政治基础;

②国家已经掌握了重要的经济命脉,医疗了战争创伤,恢复了国民经济,并且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③国家加强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管理和监督,并对部分私营工商业实行了公私合营;

④农业手工业向互助合作方向发展。

2)不利的国际环境和苏联的影响,是促使毛泽东改变原定战略的外部原因。

①中共“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提出,使毛泽东重新审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②苏联方面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和行为,使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成为可能。

③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坚定了毛泽东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决心。

3)新民主主义实践中所产生的困难与问题,改变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看法。过分地估量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消极作用,而忽视了其积极有用的一面;

4)对机械化与合作化关系的重新界定,失却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

4、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①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与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②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③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局限性

①总路线内容偏重社会主义改造,对工业化有不同程度的忽视;

②这条总路线没有上层建筑方面的目标和要求;

③对总路线实质的规定不符合中国的生产力实际。

6、“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见教材)

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会议任务与内容

①制定宪法和其他几个重要法律;②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③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

意义:结束了由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代替国家根本大法的过渡状态,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使我们的国家在

法制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8、二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

内容:1)规定了人民政协的性质。2)提出了人民政协的基本任务。

3)明确了参加政协的单位和个人共同遵守的七项准则。

4)确定了人民政协的组织原则。①以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为基础组成;②政协设全国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两个层次;③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以下的自治州、县、自治县和市辖区设立地方委员会;④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之间是指导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

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①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

②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10、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必要性

①我国农民确有互助合作的要求;②合作化是工业发展的客观要求;③合作化可以避免农村的两极分化;④农业合作化能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步骤

①社会主义萌芽的农业生产互助组;

②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③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3)发展过程

①从1949年10月到1953年底,以发展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社;

②1953年底至1955年春,是初级社大发展时期;

③1955年夏到1956年底为普遍办高级社阶段。

(4)完成意义

①在广大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②在兴修水利,进行农田基本建设,防御自然灾害等方面较好发挥集体的优越性;

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支援了国家工业化建设,是农业生活有所改善。

(5)基本经验

①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运用趁热打铁的方法,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②充分利用农民的两种积极性,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③采取逐步过渡的形式;

④遵循自愿互利原则,先典型示范,后逐步推广。

(6)教训

①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不能搞“一刀切”;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不能采取一哄而起的政治运动的办法。

1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

(1)原因

1)必要性:政治上有利于争取和稳定资产阶级。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知识和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可能性:①在阶级力量对比上,无产阶级占绝对优势;②民族资产阶级这时还有两面性;③党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正确的政策。

(2)改造过程

第一阶段(1949.10—1953年底)主要是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工业:委托加工、计划定货、统购包销。商业:委托经销代销;

第二阶段(1954年初—1955年秋)是单个企业公私合营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1955年秋到1956年底)为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

(3)经验

①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

②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

③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④运用两个联盟的关系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4)不足

①公私合营的面过宽;②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很适当;③在改造中存在简单否定一切、改革一切原有制度的错误倾向。

12、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

①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②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

③为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1)标志

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②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③在思想文化领域,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在各方面树立领导地位;④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2)意义

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③以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4、“一五”计划

(1)成果

①基本建设成果显著;②工业生产迅速发展;③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④全国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⑤文化科技和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⑥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2)成功经验

①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建设方针;

②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并把重点建设和全面安排结合起来;

③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并把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

15、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教育

(1)原因

中国共产党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比较低;为适应和推进政治变革与经济建设。

(2)举措

①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群众性学习活动;②党和政府大力倡导民主党派中的代表人物学习马列主义;③对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进行再教育;④有计划地翻译出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著作。

16、知识分子问题会议(1956.1)

(1)背景

①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展开,知识分子日益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作用;

②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同科技落后和科技人员匮乏的矛盾明显突出;

③党内存在着轻视知识分子的错误倾向。

(2)内容

①深刻地阐明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②正确估计了社会主义时期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

③阐明了在知识分子工作中应采取的正确方针。

17、“双百”方针

(1)背景

当时存在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形式主义。

(2)意义

“双百”方针的提出大大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是理论界、学术界和文化界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这一方针的贯彻执行,巩固和加强了党对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调动了科学文化工作者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18、国防建设的初步展开

①建立和完善国防体制;②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军队;③改建和新建军事院校。

19、外交新成就

(1)日内瓦会议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5国外交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在讨论朝鲜问题时,周恩来在会上多次发言,全面阐述中国政府对亚洲问题特别是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立场,并提出关于亚洲和平的主张。在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半岛和平问题时,中国政府代表团因势利导,积极在有关各方之间斡旋。7月21日,会议最后发表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

日内瓦会议关于朝鲜问题虽未达成协议,但就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果,为缓和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1953年12月周恩来代表我国政府同印度谈判时首次提出,并于1954年4月29日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成为指导中印,以及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后来渐渐发展成为指导中国与多国关系的处理原则。

(3)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这十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

二、名词解释

1、国家资本主义:是利用、限制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使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必由之路。主要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方式使私营企业纳入国家计划之中。作用:使国家不同程度地控制了资本主义企业的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限制了资本主义的剥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P61)

2、过渡时期总路线(见课堂知识点2、4、5)

3、知识分子问题会议(见课堂知识点16)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见课堂知识点19)

5、日内瓦会议(见课堂知识点19)

6、亚非会议(见课堂知识点19)

三、问答题

1、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①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必然出现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不能不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在资本主义企业和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在它们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在它们和本企业职工、全国各族人民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打击投机倒把、调整和改组工商业、进行“五反”运动、工人监督生产、粮棉统购统销等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和步骤,必然地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③我国个体农民,特别是在土地改革中新获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贫农下中农,为了避免重新借高利贷甚至典让和出卖土地,产生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抗御自然灾害,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对农产品的需要日益增大,一方面对农业技术改造的支援日益增强,这也是促进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动力。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意义(见课堂知识点7)

3、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评价

在过渡时期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逐步变革生产关系,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支持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改造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总的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4、如何评价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

作用:由于党的正确政策、优良作风和崇高威信深入人心,广大干部、群众、青年和知识分子自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各项革命和建设工作,在全国形成了革命的、健康的、朝气蓬勃的社会道德风尚。

问题:简单的否定一切,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政治与学术混淆;采取群众运动的形式,不利于法制化建设。

总的来说,这次学术批判是成功的,有利于党和国家政策的实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5、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是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是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历史的和逻辑的起点;社会主义改革是对改造积极成果的继承和进一步巩固与完善。二者是辩证统一、根本一致的。

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集中精力进行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为以后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基本制度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具有根本性和革命性的特点。

社会主义改革:任何新事物都要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改造必然

存在遗留问题,导致我国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平均主义严重、过度集权、体制僵化。改革是社会常态,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改革否定昨天的改造。

第三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课堂知识点

1、《论十大关系》

(1)发表背景

国内:当时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势头;管理体制僵化

国际:苏联暴露出个人崇拜、肃反扩大化、经济建设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管理体制集中过多过死等问题。

(2)主要内容

①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

②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③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④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

⑤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⑥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⑦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⑧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⑨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⑩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

(3)意义

《论十大关系》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文献,为即将召开的中共八大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2、中共八大

(1)内容

①根据对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分析,确定了党在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在总结实施一五计划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

③大会提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和设想;

④提出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扬人民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问题;

⑤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防止和反对个人崇拜的任务。

(2)意义

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八大正确分析了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制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和方针,是党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的运用,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新的发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经验不足,八大在有些重要问题上也还有不足之处。例如,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虽然指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但是对于这一科学论断所要求的党的指导方针和全部工作的深刻转变,对于如何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变化中坚持这一科学论断,还缺乏充分的认识。又如,正确地提出了反对个人崇拜的问题,但是在这次代表大会上对这个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制定更有效的防备和制止个人崇拜发展的措施,没有形成完备而牢固的党内民主制度。八大以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的方针、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3)中共八大路线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的原因

①中共八大路线是在几乎瞬间到来的历史巨变中形成的,这使路线的制定者本身对这一路线的正确性缺乏深刻的认识,缺乏将其贯彻到底的坚定信念;

②中共领导核心对八大存有异议,并首先对八大路线提出批评,这是中共偏离八大路线不可逆转的推动因素;

③客观形势的变化以及对客观形势变化的错误估计。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背景

国际: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的连锁反应;东欧先后出现波兰事件、匈牙利事件。

国内:发生罢工闹事的新情况、新问题: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合作社社员闹退社等。

(2)内容

全文阐述了12个问题,贯穿全文的基本思想是: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文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同阶级对抗社会的矛盾根本不同,它是一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不具有对抗性,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毛泽东全面地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系统地论述了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方针政策。指出要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作为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解决经济领域中的矛盾,应依据发展生产,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科学文化上的问题,应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应采取加强民族团结,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方针;在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应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

(3)意义

国内影响:

①理论:是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特别是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观点,以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方针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史增添了新的内容,对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②历史:对于工作重心的转移,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③现实: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局限性:

①对社会主义的各种矛盾分析上的不完整性;

②处理各种矛盾的方法上失衡;

③有些理论上存在矛盾。

4、中国共产党的开门整风

(1)原因

①为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以便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②整风是因为党的地位和任务发生了变化;

③为避免中国也出现类似波兰和匈牙利发生的事件。

(2)内容和过程

①内容: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官僚主义

②性质:思想教育运动

③方针:团结—批评—团结

④原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⑤特点:组织党外人士参加整风

(3)知识分子探索的表现

①政治上:个人崇拜和“三害”产生的原因主要不是思想方法问题,而是国家政治体制有缺陷;

②经济上: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

③反对盲目照搬斯大林模式。

5、反右派运动扩大化

(1)原因

①毛泽东和党中央对阶级斗争和右派进攻的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

②制定右派分子的政策和标准不明确;

③法制不健全,法制意识淡薄;

④错误的斗争策略和斗争方式;

⑤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的特点和规律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

⑥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认识不清。

(2)影响

①一大批关心国家前途、有作为的知识分子、革命干部、和爱国民主人士受到了不应有的压制,严重挫伤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②导致了“左”倾思潮的急剧发展,造成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全面紧张,严重损害和消弱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压制了人民群众的政治积极性,堵塞了言路;

③毛泽东轻率地改变了对国内形势的估计,否定了八大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正确论断;

④打击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⑤反右派的实践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基础。

6、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评价:①总路线出发点是要实现人民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它不但继承了八大前后党探索社会主建设道路的积极成果,也适应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需要;

②但是,总路线是在反右扩大化和错误地批判反冒进过程中形成和制定的,它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发展速度,否定了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

7、“大跃进”运动

(1)原因

1)新中国贫弱的巨大压力,导致产生急于摆脱局面改变现状的强烈要求;

2)中苏关系的非正常发展:①“大跃进”是为摆脱苏联的控制与束缚而建立独立完整地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准备的;②文明古国的历史责任感和国际社会的尊严感,促使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

3)把革命战争中的成功经验转而用于经济建设,即毛泽东“社会主义制度+群众运动=万能武器”;

4)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

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赶超思潮的激励。

(2)特点及表现

①赶超英美时间日益提前;②计划指标日益刷新;③浮夸风泛滥。

(3)后果

①极大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②拉长了基本建设战线;

③急剧地膨胀了职工队伍;④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8、人民公社化运动

(1)原因

①人民公社是“大跃进”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需要;

②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标准认识不清;

③毛泽东主观上的理论盲点(认为生产关系能决定生产力)与兴奋点(高估了人民的巨大能力)的结合;

④毛泽东早年的理想社会的影响。

(2)特点:

①“一大二公”公社的规模大,权力集中;集体化、公有化程度高;

②政社合一、分级管理;③实行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3)教训

①“一大二公”绝不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②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③贫困不是社会主义;④政社合一是产生官僚主义的根源。

9、对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

①第一次郑州会议(1958.11.2—10)②武昌会议(1958.11.21—27)

③八届六中全会(1958.11.28)④第二次郑州会议(1959.2.27—3.5)

⑤上海会议(1959.3.25—4.1)⑥八届七中全会(1959.4.2—4.5)

涉及方面:①划清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界限,划清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界限;

②批评急于向全民所有制和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

③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分配原则问题;

④采取一系列措施纠正“共产风”;

⑤会议对钢、煤、粮、棉四大生产指标作了初步的修改与调整。

10、庐山会议(1959.7.2—8.16)

(1)神仙会阶段

彭德怀在西北组先后作了七次发言和插话,谈及的主要问题有:

①在胜利面前,要要注意防止骄傲自满和脱离群众;②纠“左”比纠右更难;③人民公社成立有伟大意义但是办早了些;④要注意经济发展规律;⑤要发扬党内民主。

彭德怀意见书(7.14)

①肯定了成绩,指出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中的某些缺点和错误;

②分析了发生错误的原因。

(2)讨论批判彭德怀的信(7.16—8.11)

7.23毛泽东的批判:

①提出了内外夹攻的问题;②批驳了“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的说法;③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资产阶级动摇性”的说法;④尖锐地提出了解放军跟谁走和离右派很近了的问题;⑤他坚持办公共食堂;⑥讲了自己的责任和别热的责任。

11、“反右倾”运动

(1)后果

①政治上,使党内从中央到地方的基层民主生活都遭到严重破坏;

②经济建设上,打断了纠“左”的过程,掀起了继续“跃进”的高潮;

③把党内不同意见同阶级斗争等同起来并加以扩大化。

(2)经验教训

①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②不能搞所谓老账新账一起算;③不能凭感情和意气用事;④不要刮风。

12、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13、七千人大会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央、中央局、省、地、县(包括重要厂矿)五级领导干部,共7118人。人们习惯地称这次会议为“七千人大会”。这是我们党在执政后召开的一次空前规模的总结经验大会。会上,发扬了民主,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初步总结了1958年“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这次会议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提高认识和纠正工作中发生的“左”的错误,起了积极作用。

内容:①正确估计了国内经济困难形势,分析了当在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②初步总结了1958年“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今后建设和调整的任务;

③会议认真地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扬了党内民主,进一步增强了党内团结。

14、西楼会议

西楼会议是1962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西楼召开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会议由刘少奇主持。会议讨论了1962年国家预算和整个经济形势问题。陈云做了题为《目前财政经济的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在财政经济工作中克服困难的六点具体办法:减少城镇人口,制止通货膨胀,保证城市人民的最低生活,把一切可能的力量用于农业增产,计划机关的注意力应该从工业、交通方面转移到农业生产和通货膨胀方面来。

西楼会议后中央先后制定和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措施:

①精简职工、压缩城镇人口;②大办粮食、大办工业;③大力压缩基本建设规模;④压缩重工业,实行必要的关停并转;⑤积极发展轻工业,优先发展急需的新兴工业;⑥加速了动力工业,特别是石油工业的发展;⑦整顿经济秩序,加强经济管理;⑧稳定市场,回笼货币,消灭财政赤字。

15、国民经济建设的成效及经验

(1)成效:①工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1957年的水平;

②国民经济中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实现在新的基础上的协调发展;

③国民经济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基本恢复正常;

④财政收支实现平衡,市场稳定,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2)经验

①经济工作要尊重客观规律,要按客观条件办事;

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有什么倾向就反什么倾向,不能只反右,不反“左”;

④要不断调整,只有不断经过小调整,才会避免大调整。

16、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1)主要内容:①阶级斗争问题;②经济工作问题

毛泽东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被推翻的反动统治阶级不甘心灭亡,他们总是企图复辟。

(2)毛泽东把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的原因

①对国内形势的错误估计和对党内矛盾的错误判断;②广泛深刻的国际背景;③曲解马列著作中的某些论断。

17、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背景和过程

①1963年2月中央工作会议:着重讨论城乡社会主义教育问题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清账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工分

城市“五反”:反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分散主义、官僚主义

②1963.5制定《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

③1963.9制定《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一些具体政策问题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

④1964.9.18中共中央发布了由刘少奇主持修订并经毛泽东批改的“后十条”修正草案(简称第二个“后十条”)

④1964.12—1965.1讨论制定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

(2)评价

积极: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

消极:四清运动的基本方面是错误的,是“文化大革命”的一次预演。

18、十年建设的成就及经验教训

(1)成就

1)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很大一部分物质技术基础。

①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建立;②工业布局有了改善;③工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增长;④农业有较大发展。

2)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科学技术取得一些成果。

①教育发展;②科技进步。

3)国防建设取得巨大进展。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技术兵种的建设;②国防尖端科技成果显著。

(2)基本经验教训

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必须把工作重点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④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

⑤各级党组织必须毫无例外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

结合的制度。

第四章共和国的十年动荡

1、“文化大革命”的起因

(1)“文化大革命”是“左”倾阶级斗争理论和实践恶性循环的产物。

①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

②1959年庐山会议上错误地批判彭德怀和随后进行的“反右倾”;

③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突出强调阶级斗争;

④提出“中央反修正主义”的问题;

⑤《五一六通知》和“十六条”的通过,使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和完备化。

(2)毛泽东个人专断作风日益严重,并凌驾于党中央之上,使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受到消弱以致破坏。

(3)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是毛泽东晚年政治思考的结果。①反修防修;②考验和锻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③为了建立一个新世界。

(4)林彪、江青集团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历史教训

①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必须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②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其他社会矛盾;

③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④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的民主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复习题 1.建国初期为什么要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结合具体史实分 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党中央毛主席,应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政府和朝鲜劳动党金日成主席、朝鲜人民的要求,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我国为什么要抗美援朝,只是由当时特定的世界环境决定的。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如果当时朝鲜半岛全部落入美国人手中,整个东北亚就全部落入了美国人的手中,东北地区就要直接面对美军和美国人的渗透,对首都北京来说也就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历史意义:(1)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的同时,国内开展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这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它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热情。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也保卫了我国的安全,巩固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信心和勇气,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六,朝鲜战争则使中国的力量和地位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普遍承认: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成功进入联合国,成为世界秩序的执定者和维护者之一,便是朝鲜战争的影响使然。 牵制了美国,为后来的援越战争创造了条件。一旦朝鲜沦落,东北中国就直接和美国亲密接触了,后来中国就不可能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援越战争中去了。. 取得了现代化战争的作战经验、造就了一批军事指挥人才,我军的作战能力、战术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促进了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 2.反右扩大化的原因何在,我们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原因: 一、对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右派分子的进攻“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并不是普 遍的,全国性的”,而毛泽东却把它“看成是‘整个春季,中国天空上突然黑云乱翻’

希腊罗马神话教学大纲

《希腊罗马神话》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0132016 课程英文名称: Greco-Roman Mythology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英语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0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为英语专业一年级的选修课,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西方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渊源,从文化的角度学习英语词汇,培养和提高其文化素养、鉴赏能力和对异域文化的了解程度。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知识方面的基本要求: 了解希腊罗马神话的主要神抵、英雄事迹等;能够分析现代英语中源于神话的词语与典故以及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的英美文学作品等。 2.能力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学会从欣赏的角度去理解希腊罗马神话相关的文学作品、雕塑、绘画、建筑等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化能力和鉴赏水平。 (三)实施说明 授课时教师要着重介绍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神话传说,旧神谱系与天地的起源,奥林匹斯山新神,普罗米修斯与人类,次神的故事,英雄故事等,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希腊罗马神话相关的文化知识,对西方社会有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教师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课上讨论,在发表见解的同时他们会渐渐发觉自己在该学科的理解情况。同时留相关论文及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对该学科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扩展,以促进未来八级考试文化常识的掌握。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重点考核学生理解、欣赏及评论希腊罗马神话的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出勤占30%,平时考核占70%。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按百分制给出;平时考核以论文、课上讨论、课上或课下作业完成情况为准;无故旷课三次则取消学生总评成绩。 (七)主要参考书目: 《希腊罗马神话欣赏》,王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希腊神话故事精选》,贺明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的专业选修课,重点在于让学生知晓西方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渊源,从文化的角度学习英语词汇,培养和提高其文化素养、鉴赏能力和对异域文化的了解程度。以此来逐渐扩充学生的视野、提高其文化素养和欣赏能力。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含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含答案 一、化学反应原理 NH ClO为白色晶体,分解时产生大量气体,是复合火箭推进剂的重要成1.高氯酸铵() 44 分。 ()1高氯酸铵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_。 ()2高氯酸铵在高温条件下分解会产生H() O g和三种单质气体,请写出该分解反应的化 2 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设计如下装置检验高氯酸铵分解的产物。该小组连接好装置后,依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入试剂、通干燥的惰性气体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将导管末端移入盛满水的试管E、通入气体产物。(已知: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氧气) ①装置A、B、C、D中盛放的药品可以依次为__________(选填序号:Ⅰ、Ⅱ或Ⅲ)。 .碱石灰、湿润的淀粉KI试纸、氢氧化钠溶液、Cu Ⅰ .无水硫酸铜、湿润的红色布条、氢氧化钠溶液、Cu Ⅱ .无水硫酸铜、湿润的淀粉KI试纸、饱和食盐水、Cu Ⅲ ②装置E收集到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经查阅资料,该小组利用反应NaClO4(aq)+NH4Cl(aq)90℃=NH4ClO4(aq)+NaCl(aq)在实验室NH ClO,该反应中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 制取44 ①从混合溶液中获得较多粗NH ClO4晶体的实验操作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和过 4 滤、洗涤、干燥。 ②研究小组分析认为,若用氨气和浓盐酸代替NH Cl,则上述反应不需要外界供热就能 4 进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研究小组通过甲醛法测定所得产品NH4ClO4的质量分数。[已知:NH4ClO4的相对

高二化学期末化学反应原理复习

高二化学期末化学反应原理复习(1)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12小题,共24分。) 1.下列措施不能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是( ) A.利用太阳能制氢燃料? B.用家用汽车代替公交车 C.利用潮汐能发电?D.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既可表示微粒数,又可表示物质的量 B.热化学方程式中,如果没有注明温度和压强,则表示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的数据 C.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不仅要写明反应热的符号和数值,还要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D.凡是化合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分解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3.25 ℃,101 kPa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 kJ/mol。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H+(aq) +SO 42—(aq)+Ba2+(aq)+2OH-(aq)BaSO4(s)+2H2O(1)△H =-57.3 kJ/mol B.KOH(aq)+1 2 H2SO4(aq) 1 2 K2SO4(aq)+H2O(l)△H=-57.3kJ/mol C.C 8H18(l)+25 2 O2(g)8CO2(g)+9H 2 O△H=-5518 kJ/mol D.2C8H18(g)+25O2(g)16CO2(g)+18H2O(1)△H=-5518 kJ/mol 4.反应A(g)+3B(g)2C(g)+2D(g),在不同情况下测得反应速率,其中反应速率最快的 是() A.υ(D)=0.4mol /(L·s)?B.υ(C)=0.5 mol/ (L·s) C.υ(B)=0.6 mol/ (L·s)D.υ(A)=0.15mol /(L·s) 5.某温度下,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A)∶n(B)∶n(C)=2∶2∶1。保持温度不变,以2∶2∶1的物质的量之比再充入A、B、C,则( ) A.平衡不移动??? B.再达平衡时,n(A)∶n(B)∶n(C)仍为2∶2∶1 C.再达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增大 D.再达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6.在下列平衡2CrO42—(黄色)+2H+Cr2O72—(橙红色)+H2O中,溶液介于黄和橙红色之 间,今欲增加溶液的橙红色,则要在溶液中加入() A.H+?B.OH— C.K+? D.H2O 7.在一定温度下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 ①混合气体的压强②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③混合气体的密度④B的物质的量浓度 不再变化时,能表明可逆反应A(s)+2B(g)C(g)+D(g)已达平衡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④ D.只有④ 8.已知299K时,合成氨反应N2(g)+ 3H2 ( g)H3 ( g )△H=-92.0kJ/mol,将此温度下的1 mol N2和3 mol H2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时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为(忽略能量损失) ( ) A.一定大于92.0 kJ?B.一定等于92.0 kJ C.一定小于92.0kJ D.不能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 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 2、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了全国人民的空前大团结。 3、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 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与苏联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战) 5、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人民共和国方案中经济形态:由五种成分构成:1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2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3私人资本主义 4个体经济 5国家和个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方针: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共同纲领》内容: 1、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2、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4、关于人民的权利与义务 意义: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他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是政府的施政方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体现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署长 1948年秋到49年初对官僚资本的接管政策和办法,既不打乱企业原有的组织机构,而是先按照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由军管会对他们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完整的接收下来。派往这些企业的军队代表的职责是监督生产,而不是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所有这些规定的唯一出发点,就是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的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即中国买办资产阶级及摧毁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的意义看,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从消灭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来看,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第二章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p30 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明确提出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实现此任务的三条件:1、土地改革的完成 2、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3、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抗美援朝的原因: 1、国家安全与利益问题:中美一战不可避免,东北的安全问题 2、来自苏联的压力:苏联劝说中国参战,而自身为避免与美国直接冲突不参战 3、维护与强化大国形象 4、巩固中朝友谊 5、毛泽东喜欢挑战 1950年冬到1953年春新解放区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三个新特点 1、这次土改是在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新中国已经建立的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进行的 2、在政策上把过去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和财产的规定,改为保存富农经济,使富农在土改中处于中立的地位,保证土改的顺利进行 3、在人民政权已经已经在全国建立的条件下,强调土地改革要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的进行 七届三中全会后(1950年)人民政府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开始全面调整工商业。这次调整工商业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以调整公私关系为中心 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倒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希腊罗马神话期末考试

希腊罗马神话期末考试 https://www.doczj.com/doc/fd16098012.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Section1:T or F Section2:Choice Section3:Explain idioms 1. Pandora’s Box 灾难之盒 含义:to open Pandora's box means to create evil that cannot be undone. 来源:Pandora's box involves a mythological story in which the a box was given to a human who was warned never to open the box, but his curiosity made him open it resulting in a disaster. 2. The Horn of Amalthea丰饶角 含义:A symbol of abundance and nourishment, commonly a large horn-shaped container overflowing with produce, flowers, nuts, other edibles, or wealth in some form. 来源:One day, as Amalthea played with little Zeus, she accidentally broke off her horn. To make up for it and as a sign of gratitude, Zeus made the broken horn always be full of whatever its owner desired. 3. The Midas/Golden Touch点石成金 含义:Ability to turn everything he touched into gold. if someone has the Midas touch, everything they do is successful and makes money for them 来源:Midas’s job knew no bounds and as soon as he got home, he ordered the servants to set a splendid repast on the table. 4. A Procrustean Bed 强迫一致 含义:When something is Procrustean, different lengths or sizes or properties are fitted to an arbitrary standard. 来源: Procrustes was a rogue smith and bandit from Attica who physically attacked people by stretching them or cutting off their legs, so as to force them to fit the size of an iron bed. 5. Sow the Dragon Teeth挑起纠纷 含义:The dragon's teeth, once planted, would grow into fully armed warriors. 来源:In Greek myth, dragon’s teeth feature prominently in the legends o f the Phoenician prince Cadmus and Jason's quest for the Golden Fleece. 6. Apple of Discord祸根 含义: A euphemism for a small matter that could lead to a bigger dispute. 来源:The Greek goddess of discord, Eris, became disgruntled after she was excluded from the wedding of Peleus and Thetis. In retaliation, she tossed a golden apple inscribed Kallisti(‘for the most beautiful one'), into

全国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高考真题分类汇总

全国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高考真题分类汇总 一、化学反应原理 1.研究+6价铬盐不同条件下微粒存在形式及氧化性,某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Cr2O72-(橙色)+H2O2CrO42-(黄色)+2H+△H=+13.8kJ/mol,+6价铬盐在一定条件下可被还原为Cr3+,Cr3+在水溶液中为绿色。 (1)试管c和b对比,推测试管c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管a和b对比,a中溶液橙色加深。甲认为温度也会影响平衡的移动,橙色加深不一定是c(H+)增大影响的结果;乙认为橙色加深一定是c(H+)增大对平衡的影响。你认为是否需要再设计实验证明?__________(“是”或“否”),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试管a、b、c的实验现象,可知pH增大 2- 27 2- 4 c(Cr O) c(CrO) _____(选填“增大”, “减小”,“不变”); (4)分析如图试管c继续滴加KI溶液、过量稀H2SO4的实验现象,说明+6价铬盐氧化性强弱为Cr2O72-__________CrO42-(填“大于”,“小于”,“不确定”);写出此过程中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5)小组同学用电解法处理含Cr2O72-废水,探究不同因素对含Cr2O72-废水处理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Cr2O72-的起始浓度,体积、电压、电解时间均相同)。 实验ⅰⅱⅲⅳ 是否加入 Fe2(SO4)3 否否加入5g否 是否加入H2SO4否加入1mL加入1mL加入1mL 电极材料阴、阳极均为石 墨 阴、阳极均为石 墨 阴、阳极均为石 墨 阴极为石墨, 阳极为铁 Cr2O72-的去除率/%0.92212.720.857.3 ①实验ⅱ中Cr2O72-放电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ⅲ中Fe3+去除Cr2O72-的机理如图所示,结合此机理,解释实验iv中Cr2O72-去除率提高较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试卷B及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试卷 B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A]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论人民民主专政》 [B] 《共同纲领》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 会议确定把“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作为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A] 南宁会议 [C]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B] 成都会议 [D] 中共八大 3. 年被称为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 [A] 1960年 [C] 1962年 [B] 1961年 [D] 1963年 4.1969年4月,的召开,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与实践合法化。 [A] 中共八大 [C] 中共九大 [B] 中共十大 [D] 四届人大 5.“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作为方针是在1961年1月的中确定的。 [A] 八届九中全会 [C] 八届七中全会 [B] 八届八中全会 [D] 八届六中全会 6. 年1月邓小平提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实现干部的“四化”是革命和建设的战略需要。 [A] 1980年 [C] 1982年 [B] 1981年 [D] 1983年 7. 年9月28日,江泽民提出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A] 1992年[C]1994年 [B] 1993年[D]1995年 8. 年 11月26日至12月10日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召开,彭真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A] 1980年 [C] 1982年 [B] 1981年 [D] 1983年 9.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果断提出“”战略。 [A] 发展科技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 向科学进军 [D] 科教兴国 10.党的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C]党的十三大 [B]党的十二大[D]党的十五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双百方针

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复习 第一章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古希腊罗马神话欣赏 课程教学大纲及样题

《古希腊、罗马神话》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30615022 学分: 2 总学时:36 说明 【课程性质】 《古希腊、罗马神话》是全日制大学本科教育英语专业高年级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渊源,从文化的角度学习英语词汇,培养和提高其文化素养、鉴赏能力和对异域文化的敏感度。 【教学任务】 以古希腊、罗马神话的重要神祗、英雄的轶事为主线,分析现代英语中源于神话的词语与典故及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的英美文学作品、雕塑、绘画、建筑等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化能力和鉴赏水平。 【教学内容】 古希腊、罗马神话简介,旧神谱系与天地的起源,奥林匹斯山新神,普罗米修斯与人类,次神的故事,英雄的故事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以培养具有文化能力和鉴赏水平的学生为原则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辅以影视欣赏和学生讨论促进教学 【先修课程要求】 本课程是在学生完成了精读、泛读、英美文学、影视欣赏、英美文化概况等课程,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常耀信《希腊罗马神话》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年。 参考书:廖光蓉《英语词汇与希腊罗马神话》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徐国萍《希腊罗马神话及典故成语》海洋出版社,2001年。 陶洁《希腊罗马神话一百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 大纲内容 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神话简介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希腊述神话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教学要求:掌握学习古希腊、罗马神话的意义、目的,重要性和方法 【内容提要】 第一节什么是神话 第二节神话的起源和发展 第三节神话故事与神话学的区别 第四节神话的分类 第五节学习神话的原因、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神话的分类 教学难点:神话的起源和发展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神话? 2. 神话故事与神话学的区别是什么? 第二部分天地的起源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讲述天地的起源 教学要求:掌握旧神谱系中主要的神及由此派生出来的英语词汇 【内容提要】 第一节天地的起源 第二节旧神谱系:地神盖娅、天神乌拉诺斯,十二提坦巨神 第三节以cosmos、chron为词根的派生单词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天地如何起源的 教学难点:旧神谱系中诸神之间的关系及名称 【复习思考题】 1.天地是如何起源的? 2.试论述旧神谱系中诸神的关系。 第三部分奥林匹斯山新神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讲述奥林匹斯山新神谱系中诸神的职能、地位及轶事 教学要求:掌握诸神的名称、地位及由此派生出来的英语单词 【内容提要】 第一节宙斯:天神之父,地上万物的最高统治者 第二节赫拉:宙斯的正妻,女性的代表 第三节雅典娜:智慧女神、雅典城的守护女神 第四节阿波罗:太阳神

2018年高考化学真题与模拟类编:专题14-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含答案)

1.【2018新课标1卷】采用N2O5为硝化剂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硝化技术,在含能材料、医药等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1840年Devil用干燥的氯气通过干燥的硝酸银,得到N2O5。该反应的氧化产物是一种气体,其分子式为___________。 (2)F.Daniels等曾利用测压法在刚性反应器中研究了25℃时N2O5(g)分解反应: 其中NO2二聚为N2O4的反应可以迅速达到平衡。体系的总压强p随时间t的变化如下表所示(t=∞时,N2O5(g)完全分解): t/min0408016026013001700∞ p/kPa35.840.342.5. 45.949.261.262.363.1 ①已知:2N2O5(g)=2N2O4(g)+O2(g) ΔH1=?4.4kJ·mol?1 2NO2(g)=N2O4(g) ΔH2=?55.3kJ·mol?1 则反应N2O5(g)=2NO2(g)+ 1 2 O2(g)的ΔH=_______ kJ·mol?1。 ②研究表明,N2O5(g)分解的反应速率() 25 31 210?min N O p kPa υ-- =??。t=62min时,测得体系中2 O p p O2=2.9kPa,则此时的 25 N O p=________kPa,v=_______kPa·min?1。 ③若提高反应温度至35℃,则N2O5(g)完全分解后体系压强p∞(35℃)____63.1kPa(填“大于”“等 于”或“小于”),原因是________。 ④25℃时N2O4(g)2NO2(g)反应的平衡常数K p=_______kPa(K p为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计算 结果保留1位小数)。 (3)对于反应2N2O5(g)→4NO2(g)+O2(g),R.A.Ogg提出如下反应历程: 第一步N2O5NO2+NO3快速平衡 第二步NO2+NO3→NO+NO2+O2慢反应 2018年高考试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至今) 第一阶段(1949-1956)过渡时期 一:政治上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⑴时间和地点:1949年9月21日,北平。 ⑵背景: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 ⑶内容;①制定了《共同纲领》 ⅰ《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确定了国家的方针,政策,确定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框架。 ②改北平为北京,为首都。 ③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④明确规定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⑷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①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不在代行全国 人大的职能,而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②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共同实行:“长期共 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协的职能转变为:参政 议政,民主监督。 ㈡一届人大的召开 ⑴背景: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三大改造的开始。 ⑵地点:1954年在北京。

⑶内容: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 主义类型的宪法。以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 ⑷一届人大人大召开的意义: ①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标志着向社会主义过渡。 ③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证。(三)抗美援朝 时间(1950-1953) 二经济上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⑴国民经济的恢复 ①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形势:国民经济面临崩溃 ⅰ原因: ⒈长期的战乱。 2.帝国主义的掠夺 3.官僚资本的搜刮。 ②措施: ⅰ没收官僚资本和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进行民主 改革和生产改造,建立国营经济。 ⅱ平抑物价 ⅲ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把土地

化学反应原理期末考试试题

试卷类型:A 化学反应原理期末试题 2014.1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 23 Fe:56 Cu:64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模块从不同的视角对化学反应进行了探究、分析。以下观点中正确的是( ) A.放热反应在常温下均能自发进行 B.电解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而“储存”起来 C.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有关 D.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强于弱电解质溶液 2.250℃和101 kPa时,反应2N2O5(g)= 4NO2(g)+ O2(g) ΔH = +56.76 kJ·mol-1,能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 A.是吸热反应B.是放热反应 C.是熵减少的反应D.是熵增加的反应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腐蚀的实质是金属被氧化 B.原电池反应是导致金属腐蚀的主要原因,故不能用来减缓金属的腐蚀 C.为保护地下铁管不受腐蚀,将其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 D.钢铁因含杂质而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所以合金都不耐腐蚀 4.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 ..Na2SO4溶液,若保持温度不变,则一段时间后( ) A.溶液pH变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精心整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下午3时,首都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升起了庄严的五星红旗,宣告 ,从 崛起的日本打败了中国,认识到这个东方巨人已经躺在“死亡之榻”上,瓜分这个巨人“遗产”的时机已经到来,便纷纷在中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获得各种政治、经济利益。近代中国被迫同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内容涉及许多方面:第一,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包括割让领土、出让领土管制权、租

借地和租界、引水权、军舰驻泊权、内河航行权、驻军权等;第二,单方面开放通商口岸;第三,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第四,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的完整;第五,规定片面最惠国待遇,其他任何国家都可以沿用这种规定,从中国索取利益;第六,规定鸦片自由贸易;第七,规定自由传教;第八,涉及大量对外赔款。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侵犯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屠杀中国军民,掠夺中国财产, 索中,他鲜明地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张,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获得成功,摧毁了在中国沿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按照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念设计的新的国家形式。但是,辛亥革命后,国家政权为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所掌握,军阀争战,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国家的独立和民主、富强仍旧没有希望。

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毅然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从思想、道德和文化方面对封建主义进行深刻批判,从而揭开了思想启蒙的序幕。一些人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怀疑,提出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俄国十月革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看到劳动者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的胜利”,“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这种主张影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也 毛泽东指出:“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他在回顾中国人民所走的历史道路之后得出结论说:“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

最新希腊罗马神话期末考试

Section1:T or F Section2:Choice Section3:Explain idioms ? 1. Pandora’s Box 灾难之盒 含义:to open Pandora's box means to create evil that cannot be undone. 来源:Pandora's box involves a mythological story in which the a box was given to a human who was warned never to open the box, but his curiosity made him open it resulting in a disaster. ? 2. The Horn of Amalthea丰饶角 含义:A symbol of abundance and nourishment, commonly a large horn-shaped container overflowing with produce, flowers, nuts, other edibles, or wealth in some form. 来源:One day, as Amalthea played with little Zeus, she accidentally broke off her horn. To make up for it and as a sign of gratitude, Zeus made the broken horn always be full of whatever its owner desired. ? 3. The Midas/Golden Touch点石成金 含义:Ability to turn everything he touched into gold. if someone has the Midas touch, everything they do is successful and makes money for them 来源:Midas’s job knew no bounds and as soon as he got home, he ordered the servants to set a splendid repast on the table. ? 4. A Procrustean Bed 强迫一致 含义:When something is Procrustean, different lengths or sizes or properties are fitted to an arbitrary standard. 来源:Procrustes was a rogue smith and bandit from Attica who physically attacked people by stretching them or cutting off their legs, so as to force them to fit the size of an iron bed. ? 5. Sow the Dragon Teeth挑起纠纷 含义:The dragon's teeth, once planted, would grow into fully armed warriors. 来源:In Greek myth, dragon’s teeth feature prominently in the legends of the Phoenician prince Cadmus and Jason's quest for the Golden Fleece. ? 6. Apple of Discord祸根 含义:A euphemism for a small matter that could lead to a bigger dispute.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及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及答案 一、化学反应原理 1.某同学设计如下三个实验方案以探究某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方案一:如图1,在小烧杯里放一些除去氧化铝保护膜的铝片,然后向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1稀硫酸,再插入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温度由20 ℃逐渐升至75 ℃,随后,温度逐渐下降至30 ℃,最终停留在20 ℃。 方案二:如图2,在烧杯底部用熔融的蜡烛粘一块小木片,在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1硫酸溶液,再向其中加 入氢氧化钠溶液,片刻后提起烧杯,发现小木片脱落下来。 方案三:如图3,甲试管中发生某化学反应,实验前U形管红墨水液面相平,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U形管两侧红 墨水液面高低判断某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序号甲试管里发生反应的物质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 ①氧化钙与水左低右高 ②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充 分搅拌) ? ③铝片与烧碱溶液左低右高 ④铜与浓硝酸左低右高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方案二中,小木片脱落的原因是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则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

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边。 (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可观察到U形管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6)方案三实验②的U形管中的现象为________,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放热 2Al+6H+===2Al3++3H2↑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蜡烛熔化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低于放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小于 【解析】 【分析】 【详解】 (1)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6H+===2Al3++3H2↑,故答案为放热;2Al+6H+===2Al3++3H2↑;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故答案为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 (3)方案二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得蜡烛熔化,小木片脱落,故答案为蜡烛熔化;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 (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装置中气体的压强增大,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低于右边,故答案为低于; (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热量散失,装置中气体的压强与外界压强相等, 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故答案为放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 (6)方案三实验②属于吸热反应,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故答案为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小于。 2.水合肼(N2H4·H2O)是一种强还原性的碱性液体,常用作火箭燃料。利用尿素法生产水合肼的原理为CO(NH2)2+2NaOH+NaClO=N2H4·H2O+Na2CO3+NaCl。

希腊罗马神话——考试样卷

A Mid-term Examination in Greek and Roman Mythology Name:__________ Class:_________ Score:_________ I. Match the gods/goddesses and their roles in mythology. (10%) ( ) 1. Diana A. goddess of grain ( ) 2. Poseidon B. goddess of hunting, the moon ( ) 3. Hades C. god of the sea ( ) 4. Hera D. queen of Olympus; goddess of marriage and childbirth ( ) 5. Ceres E. goddess of arts and crafts and defensive war; goddess of wisdom ( ) 6. Athena F. goddess of beauty and sexual desire ( ) 7. Aphrodite G.. god of war ( ) 8. Mars H. metal smith of the gods ( ) 9. Hermes I. ruler of the Underworld; lord of the dead ( ) 10. Hephaestus J. Zeus’messenger, guardian of travelers, merchants and thieves K. one of the Fates who determine the length of each mortal’s life II. Choose a word/phrase from the following list to fill in each of the blanks with, changing their forms if necessary. (20%) 1.The report presented by the scientist to the government was extremely _______ - no one could understand it. 2.He was ________ by her beauty, but lacked the courage to speak to her. 3.Another round of negotiations were conducted on the Middle East under the _______ of the UN. 4.Seeing the ________ expression on his father’s face, the boy immediately knew what was awaiting him. 5.While the president was casually chatting with his supporters, his body-guards were _______, looking for any single sign of danger. 6.The scientist spent all his life researching the ____________ of his hometown. 7.Showing disrespect to gods according to many cultures is to invite ______. 8.The young man had about him a(n) _______ of youth and health. 9. When the theater caught fire, there was a great______. 10. The desk was a ______ of papers and unopened letter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