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导论重点

政治学导论重点

政治学导论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1、政治:即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学:研究公共权力的形成与动作规律的科学。

3、政治的地位:○1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2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权力又决定着其他上层建筑○3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

4、政治学的科学性与规范性:○1科学性:关注政治的实证性。○2规范性:关注政治的应然性。

6、当代政治学方法论:(1)行为主义;(2)理性选择主义:○1社会选择理论○2集体行动理论○3公共选择理论;(3)新制度主义:○1历史制度主义○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第二章政治权力

1、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2、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合法性是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是来自被统治者的心理认同。

3、信仰体系:即说明为什么某人或某些人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或意识形态。

4、有限政府:是指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任何政治势力不得超越于法律。

5、权威:即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

6、合法律性:是指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既要符合实体法,如宪法,又要符合程序法,如有关如何建制政府的组织法。

7、政治权力的类型○1强制性权力:是普遍存在的权力形式,以威胁为基础,如果无法达到目标就实施制裁的权力类型。○2功利性权力:功利性权力与强制性权力相反,权力主体通过提供某种好处而达到自身目的的权力类型。○3操纵性权力:通过隐蔽的方式改变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权力主体的目标。操纵性权力形成于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如作为宣传手段的“洗脑”。○4人格型权力:又称克里斯马型权力,是通过自身的个人品质、个人魅力等人格力量而达到目的的权力类型。

8、合法性权力的获取主要通过信仰体系和有限政府来实现。

9、权力转化为权威,关键在于合法性,权威以合法性为基础,实现合法性向权威的转化。实现合法性向权威的转变的条件:○1合法律性。○2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政绩的有效性。○3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

10、政治权力的基础

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指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技能、知识、动机等。同时制度的好坏,也决定了权力的大小与质量。○1武力: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弱国无外交”就是鲜明例证。○2财富:政治权力的大小很多时候是由经济财富决定的,邓小平曾讲过“财大才能气粗”。○3技能:政治技能是获取政治权力的重要因素,无可否认政治谋略在获取权力和运用权力过程中的作用。○4动机:是否具有权力动机直接关系到能够拥有权力,动机大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权力的大小。○5知识:政治知识和政治信息的获得也是政治权力的重要基础。○6制度基础:作为一个国家政治权力衡量指标的综合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绩效。新制度主义研究表明,国家的兴衰成败与政治制度及其决定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制度本身是政治权力的最根本基础,它直接决定了作为权力基础的武力、财富、知识等因素。

第三章政治文化

1、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2、统治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体系中政治领导阶层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治理、政治原则的认识、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

3、大众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体系中一般成员对这些政治对象的认识、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

4、社会资本:是一个政治体系中一般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它们能提高社会效益,提高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即在社会及其特定的群体中成员之间普及信任的程度)

5、政治文化的内容:○1政治认知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2政治情感性成分: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和直观评价。○3政治评价性成分:即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正确和合理的价值信条,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这三种基本成分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以整体形式影响成员的政治态度,塑造政治习俗,进而决定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模式。)

6、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第一、可以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第二、社会资本需要创造和构建才能形成;第三、社会资本具有自我积累和增强的倾向;第四、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而是社会共享品。

7、社会资本的构成要件:信任、规范和社会联系而形成的网络。

8、政治文化的类型

(1)统治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以阶级分化为基础,既对立又统一)

统治政治文化是政治领导阶层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关系等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大众政治文化是一般成员对这些政治对象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

(2)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由阿尔蒙德与维巴提出的一种分类框架)

○1狭隘型文化:主要位于原始落后的社会政治系统中,这些地区尚未形成成熟的政治共同体,缺少政治角色分化。社会成员对政治制度、政治过程缺乏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更谈不上对体系内的决策及实施施加影响。

○2顺从型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成员对政治权威、政治结构和规范及自己在政治输出方面的责任等有较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而对政治输入和政治参与缺乏认知,这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关系。

○3参与型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政治输入和政治输出等都有强烈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及政治行为效能等有积极认知与评价。一般而言,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民主制度相一致。任何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都是三者的混合。

9、政治文化的功能

○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2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3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4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与发展。

第四章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指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其根本特征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

2、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1现实性:意识形态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一方面,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或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也是出于为社会所接受的现实目的。○2总体性:意识形态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政治思想、法律思想与经济思想,第二、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第

三、哲学、宗教。○3阶级性: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4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并不完全同步,或者先进于,或者滞后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5依赖性:意识形态来源于和依赖于社会存在,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以神秘的和扭曲的方式反映着现实世界。

3、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

○1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共产党才是唯一代表全人类利益的政党,主张通过革命取得无产阶级的政权,并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生产资料的国家与全民所有制的形式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实现共产主义。

○2民主社会主义:基本主张为,结合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点,克服其缺点,寻找一条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道路。(近来流行的“第三条道路”与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有所差别,其力图超越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找到一条新的中间道路。)

○3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继承了传统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即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强调对个人权利和个人价值的保障,进而实现公共利益),但是重点强调保证个人实现自由权利的社会公正。新自由主义尤其强调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对实现个人权力的重要性,反对国家过多干预,倡导公民社会作用,维护多元价值。

○4新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继承传统保守主义基本价值(即:极其重视传统、秩序、等级和自由的价值,反对激进的社会改革)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宪政秩序的重要性,倡导一种“宪政的民主”。一方面强调国家对于维护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主张加强国家的权威,另一方面又竭力反对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

○5社群主义(是与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两相对峙的一种政治思潮):其哲学基础是一种集体主义,认为个人是由所处的社群决定的,社群是政治分析的基本变量。社群主义强调国家、家庭和社区的价值,倡导爱国主义,强调集体权利相对于个体权利的优先性,希望以公益政治学代替权利政治学。

○6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在心理层面,民族主义是一种对民族利益、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的信仰或主张,是一种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在政治层面上,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追求建国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运动。政治上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强大的政治哲学,它与爱国心相结合,甚至成为宗教性的主义和运动。

4、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1维护政权的合法化;○2推动大规模社会政治动员;○3实现政权转移。

5、极端意识形态政治化的弱点:第一、削弱意识形态的其它功能;第二、造成思想模式化,缺乏创新;第三、意识形态封闭化,远离社会;第四、压制其它意识形态的发展;第五、造成对意识形态的反感,旧的社会化功能难以实现。

6、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1保护团体内部团结与稳定;○2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3动员团体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4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5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

7、能够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意识形态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全面性、灵活性、合理性、稳定性和包容性。

8、意识形态变革的滞后性及其影响:第一、压制创新;第二、破坏变革团体存在的合法性;第三、造成团体成员分裂,阻挠集体行动的进行;第四、助长“搭便车”现象的增加。

9、意识形态的变革方式与经济增长(自我改良与革命更替是意识形态的两种变革方式,兹论述前一种方式)

第一、自上而下的变革。往往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为经济增长提供有效的意识形态支持。

第二、自下而上的变革。这种变革往往是经济增长推动的,如果变革成功,就能推动经济继

续增长,反之则阻碍经济增长。

第三、上下互动变革方式。这是社会内部意识形态演进的常态,是意识形态自我调节的结果,由此而实现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契合关系。

第四、中心——边缘方式。这是一种由边缘地区向中心地区逐步变革意识形态的方式,边缘地区由于受中心控制较弱而率先变革意识形态,实现经济增长。

第五章政治社会化

1、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的特点: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第二、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第三、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1家庭:家庭是社会成员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与其它媒介相比,家庭在塑造儿童人格、形成人生观及政治启蒙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2学校:学校通过课程及活动灌输特定政治意识和政治价值,促进或改变家庭所形成的政治观,因而是政治体系培训公民的重要手段。○3同辈团体:同辈团体是具有大体相同的教育程度、社会经济背景、兴趣爱好相近者的自愿组合。这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结构,但对青少年的观念、态度影响极大。○4工作场所:这是政治社会化的正式媒介。在工作场所,个人对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都有明确认识,其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也趋于确定化。○5大众传播媒介: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也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但这种媒介可能会扭曲公众舆论,公共舆论并不总是可靠的。○6选举及其它政治活动场合:这些有助于公民在政治实践中提高政治认识和政治技能,不失为政治社会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7社会政治组织:社会政治组织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宣传组织的主张、信仰来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取向,以及通过组织的活动向其成员传播政治知识和技能,培养特定的政治文化。○8、其它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组织利益集团、国家机关等也都具有很强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不同社会和政治文化背景下,政治社会化机构也有较大差别,直接导致人们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的差异。

4、政治社会化的功能:○1从社会成员个体层面而言,可使其获得了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政治态度、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2从政治文化层面而言,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维持、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3从政治体系层面而言,政治社会化是影响体系正常维持和运转的关键因素。

第六章国家

1、国家:是管理社会的公共性权威组织的总体性指称,是一个兼具实证性与规范性的概念。

2、民族:指历史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

3、单一制国家:指在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里,权力和权威合法地集中于中央机构,地方部门的权力由中央授予,受中央监督,并可被中央收回。仅有一部宪法,一个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4、联邦制国家:由若干成员单位组成的同盟性质国家,各成员单位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联邦也有统一的宪法、法律和国家机关,联邦地位高于成员单位,联邦宪法对联邦中央和各成员单位的权限有明确规定,双方均不得逾越)

5、国家与社会的类型:强社会弱国家型;强国家弱社会型;强国家强社会型。

6、民族国家的基本要素:领土、人口、主权与政府。

7、民族国家建构的危机:认同性危机、合法性危机、渗透性危机、参与性危机和分配性危机。

8、国家权力的特征:第一,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制性。第二,国家权力具有主权性。第三,国家权力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总之,国家的本质就是以暴力为后盾的阶级专政,是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秩序的机器)

9、国家的基本目的

(1)保证安全:保障共同体的安全(国家的首要目的)。这种安全应建立在基本正义基础上,不应狭隘地理解为统治者的安全。(安全悖论安全也不是绝对的,国家为追求安全而进行的军备竞赛会导致各个国家的不安全)

(2)保障秩序:国家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必须保障资源分配的一定秩序。(这种秩序的形成必须基于两个条件:法律的限制是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秩序的仲裁必须是基于合法程序的公正裁决。)

(3)满足基本正义: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需的基本要求。资源分配应该给予公平交易,机会均等,同时又应该保障分配结果不至于差异巨大。安全需要暴力来保障,秩序需要权力来维护,正义需要权威来达成。

10、国家能力(国家能力是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主要是指中央政府能力):第一、汲取能力,即财政能力;第二、调控能力,即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第三、合法化能力,汲取政治认同的能力;第四、强制能力,即运用暴力维护统治的能力。(这四种能力根本基于有效产权与良好制度)

11、国家类型

(一)划分国家类型的方法和标准(从“分类法”到“类型学”的过程)

分类法指传统的国家分类,主张对国家作“质”的区别,如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法。类型学主张以实证标准,反对以先验的、思辨的标准,如韦伯的分类法。马克思的分类法则是基于所有制与阶级的划分。

(二)以所有制形式为标准的划分

○1奴隶制国家: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奴隶主所有制,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2封建制国家:封建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封建所有制,农民不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对封建主具有人身依附关系。封建制国家实行领主分封制和权力等级制,并直接运用宗教进行统治。

○3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产阶级对工人的雇佣制。资本主义国家又可分为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4社会主义国家: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意识形态。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以国家和社会关系为标准的划分(区分的标准除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迁,还包括人身监视力的加强、军事暴力的国家化和人类行为的工业主义特征)

○1传统国家。阶级分化、城乡差别明显,行政力覆盖范围有限,国家只有边陲而无疆界,大量军事力量受制于军阀和民间力量。

○2绝对主义国家。疆界划定,主权出现,国王成为主权代理人,法律成为全民性规范,军事力量大为扩张,军队内部行政管理手段高度发达,并未控制社会提供了可资借用的体系。○3现代民族国家。从绝对主义国家继承了疆界与主权。工业化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技术,行政力量扩大,国家对社会的监视力加强。(吉登斯实际上以欧洲历史为基础勾画出了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型过程。)

(四)以政治治理形式为标准的划分(以政治治理形式或权力集中的程度为参介)

○1集权主义国家

第一、法西斯主义国家(极权主义国家):根本特征是国家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实行极端的

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行一党政治;实行秘密警察统治;国家垄断经济、文化和信息机构。

第二、威权主义国家:威权主义国家主要是一些既没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也没有完全照搬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其主要特征是:政治威权较弱,因而实行中央集权;政治权力集中于个人或精英集团,政治反对派受到压制;社会受到国家有限控制,实行较开放的民间经济活动;意识形态先天不足,这些国家往往是赤裸裸的权力统治。(20世纪70年代以来,威权主义国家发生了民主转型。)

○2分权主义国家

分权主义国家主要是指西方的自由民主国家,其主要特征是:以自由主义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多元主义;竞争性的政党政治;定期选举制度;代议制政府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衡原则。

12、国家形态:(1)概念:指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所形成治理结构以及由此治理结构而产生的行为特征和治理绩效。

(2)类型:失败国家;依附国家以及相关国家形态;自主性国家(以及俘获型国家,勾结型国家和掠夺型国家,工具型国家等)。

13、国家机构(国家机构主要有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

国家元首

(1)概念:是一国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中居于实质或象征性的首脑地位。

(2)作用:是象征国家、代表国家、对内代表国家统一。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并非同一概念,若二者合一,则是实质元首;反之,则是虚位元首。

立法机关

(1)概念:立法机关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组成的代表大会的政治体制。

(2)议会主权:在议会拥有主权的国家,议会在制定任何法律或修改任何已经制定的法律方面享有无限的权力,并得到法院的承认。

(3)立法机关的结构:一院制与两院制;议会内部的政党组织;议会内部的委员会。(4)立法机关的职权:

第一,立法权: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权力;制定和修改普通法律的权力;提出法案的权力;委任立法制度。

第二,财政权:是指议会对政府提出的预算案、赋税案、公债案以及其它财政法案的审议权,又称议会统意权。

第三,监督权:批准官吏任命,监督政府执法,主要以听证会或委员会批准制度。

(5)中国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立法机关在结构上表现为一院制;主要职权有立法权、任命权与决定权和监督权。

(6)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首先需要理顺党与人大的关系,其次是在制度上健全人大,如选举制度、代表素质、会议制度和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

司法机关(司法机关指行使司法权的法院和检察院)

(1)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的职权主要有:独立审判权、违宪审查权、英美法系中通过判例制定政策的权力。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的原则:司法独立原则、司法民主原则、法律平等原则。(2)中国的司法制度:中国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第七章政府

1、政府:是国家的组织要素或政治机器,是体现达到国家目的和行使、表现、执行、解释国家意志的机关。

2、政府体制: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什么形式组成其实现阶级统治权力的国家机关。

3、官僚制:是指所有大型组织中由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组成行政管理机构。

4、政府外延:政府是国家的组织要素,广义上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全部立法、行政、司法和官僚机构。

5、不同国家政府设臵差异的取决因素:阶级性质与国家职能。

6、政府机构特性:是稳定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8、政府体制类型:(1)君主制(以君主作为国家元首的政权组织形式):○1专制君主制,如中国历代王朝。○2等级君主制,如欧洲中世纪。○3立宪君主制,又可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如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与现代英国。(2)共和制(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府体制或国家形式):按照总统、议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资产阶级共和国可分为:议会制、总统制和混合型的共和制。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无产阶级共和制,遵循议行合一与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9、中央政府

(一)总统制的中央政府

总统制国家的行政权力集于总统一身,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国家行政机关首脑。美国是最典型的总统制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衡原则。尽管总统也受到约束,但仍是政治中的核心,其主要作用有:(1)最高立法者;(2)行政首脑;(3)国防和外交政策首脑。(二)内阁制的中央政府

内阁是内阁制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其主要特点是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相结合,立法与行政权都集中在内阁手中。首相是内阁首席大臣,内阁重要活动由首相决定。其余阁员由首相挑选,对首相负责,负连带责任。内阁制的优势是:(1)行政、立法通力合作,效率高;(2)议会和选民都可以监督政府;(3)内阁可以实行应急政策。

(三)混合型的行政机关(兼具总统制与内阁制特点)

一般而言,总统具有很大权力,居于政治核心地位;总理虽然相对弱小,但对总统又有相当的制约权力。法国是最为典型的混合型政府体制。法国总统不仅拥有总统制国家的总统权力,而且可以主持内阁会议,甚至可以解散国民议会实行全民公决;但同时总理、国会对总统也拥有一定的制约能力。

(四)中国的中央政府(从广义上理解中国中央政府)

(1)党以执政者身份管理国家事务,通过归口管理制度领导个方面工作。政治局常委会、政治局和书记处在中国政治中至关重要。(2)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关,具有广泛的行政职权。(3)中国行政机关的设臵遵循议行合一原则。

10、韦伯对官僚制的经典研究:第一、官僚制的合理性在于它使行政受法规约束以及要求知识成为决策基础。第二、官僚制的特征有:等机制、非人格化、延续性、专业化。

11、行政机构的作用:(1)执行中央政府的决策或政策倾向。在此过程中,官员们也影响着决策过程。一方面是通过提供信息和参与决策;一方面是通过制定具体的法规条例和自由裁量权。(2)成为实际的立法者。一方面是制定具体的法规条例;一方面是通过委任立法。(3)对行政机构的控制。社会监督与体制监督。

第八章政党

1、政党:是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利,它也积极介入到政治生活之中,为取得或维持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2、政党的特征:○1政党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是把政府形式上的结构与社会中的各种不同成分联系起来的“纽带”○2政党一般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政治纲领;○3政党是一种制度化的组织,它有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原则;○4政党的存在受到法律的保护,具有合法性。

3、政党的类型(1)按理念的本质和角色来划分○使命政党:这是以吸引人们信奉其理念为主要目的,而非以扩大选民支持以赢得公职选举为主要目标的政党。○2掮客政党:这种政党的目标是要尽可能的退出候选人,而这些候选人要尽可能的代表许多不同利益和政治理念。这种政党划分是以政治理念在塑造政党态度与行动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进行的。

(2)按集权程度来划分:○1分权型政党:这些政党推举候选人的权力一般集中在地方性党组织之中,全国性党组织只有有限权力,并且不能或无力干涉地方性党组织的决策。○2集权型政党:这些政党的地方组织可以推举候选人,但中央组织有权否决某些候选人的提名,获决定候选人名单上的排列顺序。

(3)按政党对党员的控制能力来划分○1弱控制型政党:这些政党的领袖无法通过强制手段压制反对者和异议分子,也无法强制不支持其政纲的人落选,政党领袖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好言说服。○2强控制型政党:这些政党的领袖拥有强制其党员服从自己的政纲、与自己保持一致的传统与制度,对党内候选人的提名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党中的异议分子将要面临毁掉整个政治事业的风险。

(4)按团结性来划分:政党团结性是指在政府机构中的党员奉行政党对主要政策议题的○1一致型政党:这些政党的成员对几乎所有的议题都会按照政党领袖的意愿来投票。○2分散型政党:这些政党的成员几乎对每个政策议题都有分裂性意见,因此少有或没有团结性。(5)其它分类方法意识形态标准;阶级性质标准等。

4、政党的作用

○1目标制定:不仅反映政党的具体问题态度,也表明其政治哲学倾向。○2利益表达:通过纲领与行动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利益。○3动员与社会化功能:通过竞选活动动员政治参与,同时进行政治社会化。○4精英的形成与遴选:主要通过推举候选人、竞选、组织政府和其它活动来遴选国家精英。

第九章社会力量

1、社团:社团就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互益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和民间性。

2、利益集团:是一种社团形式,它是社会中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行动而达到共同目的的一种社会组织。在西方国家的政治过程中,利益集团也被称为压力集团或院外活动集团。

3、互联网的特点:(1)实效性(2)互动性(3)选择性

4、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媒体与政府的关系主要涉及新闻自由度和政府管制媒体的边界问题。

5、新闻媒体的政治功能:新闻媒体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它可以被民众启动,形成对政府和政治过程的有效制约,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它可以为统治集团所利用,成为政府控制社会的利器。新闻媒体的主要政治功能:○1传播信息○2影响舆论○3设臵议程○4政治社会化○5监督政府

第十章政治人

1、政治人:就是指公民以及在政治公民中产生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政治家。

2、政治阶层:指那些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关心、参与政治生活的人们。

3、政治家:指那些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政治远见和政治才干、掌握着政党或国家的领导权力、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领导人物。

4、影响人们进出政治阶层的因素:○1是否重视从事政治活动所得报酬;○2是否认为自己的政治选择重要;○3是否相信自己能够帮助改变政局;○4是否相信自己不行动将无法得到满意的结局;○5是否拥有关于当前问题的知识或技能;○6是否愿意克服政治行动的障碍。

5、公民的基本权利:○1保障个人自由,不受干扰,思想自由、平等权利和少数民族以及

妇女的权利等。○2争取社会进步和幸福。○3接受公正审判。○4言论自由和知情权。○5参加选举。○6为集体要求而自由结社。

6、政治家的特征:(1)政治家是一定阶级或政治势力的代表。(2)政治家掌握重要的权力。(3)政治家是事关全局的政治决策的制定者。(4)政治家是政治系统的协调者与组织者

7、政治家的主观条件:(1)必须有一定的从政经验。这是对现代政治家最基本的要求。(2)有一定的知名度。高知名度是以良好政绩为基础的。(3)良好的个人素质,包括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8、政治家的类型:

以阶级为标准(可划分出各个阶级的政治家)

以职业类型和活动方式为标准:(1)交易型。根据西方政治的特点,美国学者伯恩斯将政党领袖、政府首脑和立法领袖称为交易型领袖。他认为大多数领袖与群众之间是交易关系,即以工作换取选票,或以其它形式的补偿来报答竞选中的资助。(2)革命型。这是从革命中成长起来的政治家,具有献身革命事业的崇高理想,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3)改革型。这是引领国家改革方向的政治家,往往需要具备上述两种政治家的品格与能力。(4)道德型。这是“充满道德感”的政治家。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不仅是权力关系,而且具有道德号召力。领导者能够提出并且实现社会变革的美好承诺。

以历史发展类型为标准:(1)革命家型。他们的活动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富于理想色彩,如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2)技术专家型。他们的教育背景多为理工科专业,由专业工作而进入政坛,其特征为务实。(3)管理型。其教育背景为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以所学知识与经验治理国家。

以人格类型为标准:(1)主动—积极型。任职期间主动履行公务和乐意行使自己的职权,其目标是通过权力实现成功的事业。(2)主动—消极型。与上面类型不同的是:其目标是为了获取和保持权力。(3)被动—积极型。以消极的态度处理总统事务,但不具备第一种类型的积极程度。(4)被动—消极型。并不想当政治家,但责任感迫使他们承担起政治家的责任。

9、政治家的责任与作用:○1政治家掌握着核心权力,在政治体系中发挥统帅与整合的作用,必须具有国家责任感。○2政治家发挥思想的领导作用,在历史发展和危机变革中引领群众的价值观导向正确的方向。○3政治家应发挥创造作用,造就新的有效制度与进步的政治传统。

第十一章政治统治

1、政治统治:指运作政权和巩固政权的过程。

2、统治秩序:是社会各阶级经过特殊斗争和较量之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整个社会的统治行为。

3、政治统治的本质:国家产生的前提与目的决定了国家的政治统治实质就是阶级统治,是维护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最高行为。

4、统治秩序建立依赖的要素:(1)暴力后盾。统治秩序的建立首先依赖国家机器,即军队、警察、法庭和官僚机构等强制性国家权力。(2)制度建设。统治阶级依靠暴力后盾是为了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政治格局,这就是制度。统治者首先应健全和完善各种制度,制度越复杂,政治体系也就越稳定。(3)法律建构。制度的运转经常表现为法律规定。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普遍化,是统治关系的固定化。法律越完备,统治阶级越具有合法性,统治越稳定。(4)实现法治。法治要求法律至上,排斥特权,实行有限政府。法治有利于保障政治制度的稳定。

5、政治统治的类型

以合法性为基础的政治统治

(1)克里斯玛型统治。克里斯玛型人物具有吸引追随着的能力与魅力,追随者具有拥护这类领袖人物的赤诚态度。克里斯玛型统治具有不稳定性,这是因为:○1缺少理性的、稳定

的组织机构;○2具有反经济性;○3魅力领袖人物生命总会终结。

(2)传统型统治。统治的合法性来源于历代相传的神圣规则和权力,统治者获得权力的方式是根据沿袭下来的惯例。传统型统治实际上是一种家产制,这是因为:○1政府事务起源于统治者的家庭事务管理;○2贸易是统治者自己的特权,以供养自己的家族和军事人员;○3统治者将政治事务当作自己的个人事务来处理;○4政治统治的主要工具既有宗教,又有军事力量,传统型统治虽然有盛世,但终究会衰败。

(3)法理性统治。这是一种依据法律和程序而进行的统治,法律至上,包括统治者在内的人们服从这一非人格的秩序。法理型统治可以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作为非人格秩序,居于至高地位,统治者也要服从法律;○2法律作为一个规则系统,是理性立法的结果;○3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其职位;○4人们作为公民来服从统治者,根本上是服从法律与程序。

以阶级为基础的政治统治

(1)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历史上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社会。

(2)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全民所有制,人民成为统治者,使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社会。因为如此,这也是一个政治统治弱化的过程。

(3)多数人的统治要通过少数人的管理来实现,所以对少数人的监督就非常重要。

6、政治统治的规律:(1)政治统治的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变。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在弱化,日益向政治管理偏移。(2)政治统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生活就是在统治秩序之内。(3)成熟的现代政治日益表现出维护社会公正的一面。

7、政治统治的失败归根到底在于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与民主问题:1)民生问题。历史证明,社会大众物质生活的贫困是导致政治动荡、统治崩溃的主要原因。(2)民主问题,即合法性问题。民主作为一个程序是现代统治合法性的主要来源,通过民主赢得的人民认同有助于度过社会和经济危机。

8政治统治者利益的实现有赖于民众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满足。

第十二章公共治理

1、统治:指掌握了社会权力的阶级对另一个接受权力支配的阶级实行专断的、按照少数权力精英的意志开展的统领、指挥和管辖的行动。

2、管理:指政治统治者的地位保护和阶级压迫功能逐渐淡化,代之以将行政权力主要运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利等方面的政治意志执行过程。

3、治理:指由许多不具备明确的等级关系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合作的解决冲突的工作方式。

4、善治:指一种良好的治理。主要指治理能够收获到良好的绩效,这种绩效表现在治理的政治效果、管理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方面。

5、公共治理:则是在治理概念内涵的意义上进一步具体化。公共治理涵括了治理概念的所有内涵,同时它还继续突出了公共的价值和内容。

6、公共治理的原则:参与原则(民主的政治治理的基本原则),参与包含几个关键要素:授权、基层自治、对话协商。

透明原则(公共治理的重要标准),透明指政府在制定决策、执行决策过程中的绝大多数信息都要向公众公开,公众可以通过合法的、便利的途径在法定时间内获取所需的信息。透明原则包括信息公开与程序公开。

责任原则(公共治理的核心),其重中之重是强调公共机构的责任。其责任内涵是:积极的、建设性的责任;负面的、惩罚性的责任。责任性对公共治理的要求:○1公共治理的主体始终保持对公民或者社会广泛关注的状态,应该时时刻刻将公共群众作为自己服务的目标。○2公共治理的主体切实尊重和保护公众的权力,不得产生任何违反基本法律侵害公民权力的

行为。

回应原则(从效能的角度考虑公共治理的标准):是指公共治理机构必须能够及时快速、准确无误地了解社会公共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方案,集中充分的社会资源,帮助社会公众脱危救困、协作进取。回应原则主要关系到实效问题。

协作原则:是指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不是相互隔离而是通过建立起良性的叠加的组织网络来共同分享公共权力和协作处理公共事务。协商民主是贯彻协作原则的治理方式。

合法性原则:公共治理认为合法性不仅来源于公民的政治授权还来源于人民在具体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广泛参与、互动和支持。

7、公共治理的模式:

○1市场化治理:市场化模式将政府定为承包人、经营者的角色,希望政府能够将大量的公共资金最大化地运用在投资、生产领域,从而为公众资金创造赚取利润的机会,赢得更多的福利。市场化比较经典的方式是私有化。

○2弹性化治理:主张变革政府机构、放松僵化的制度,灵活、便捷、负责任地服务于地方社区。弹性化政府是指政府有应变能力、能够有效回应新的挑战。

○3多中心治理:多中心治理指在一个特定地区按照地域特点,遵照传统社会文化的惯例,建立多个治理中心,每个中心都成为一定地区的服务枢纽,实现公共治理的协调和整合功能。多中心治理包括政府、市场组织、社区、公民多方的共同协作管理。

○4公民治理:随着公民从外部参与政府组织事务的数量不断增多,如建立邻里协会等,以及伴随着民选管理组织和公共服务职业者角色的改变,博克斯认为现在已经归复到公民委员会广泛监督社区管理的时代了。

8、公民治理的实践:

(1)国家治理四种模式:○1等级主义的公共管理——具有很高的团体性和网格性。○2个人主义的公共管理——低团体性和低网格性。○3平等公共管理——起点或核心组织原则是团体主义的合作行为。○4宿命论公共管理——高网格性、低团体性。

(2)城市治理四种模式:○1管理模式——强调专业参与而非政治精英的渗入,口号是“让管理者管理”。○2社团模式——主要参与者是各个利益集团的高层领导和基层成员。○3支持增长模式——主要参与者是商界精英和当选的地方官员,他们在推动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利益共享。○4福利模式——主要参与者是地方政府官员和国家的行政机构。

(3)跨地区治理:○1经济合作区域联盟:通常由几个地理位臵相近的大行政区域互相组合而成,在中国则表现为几个省市的经济合作联盟。○2大都市区:以某个特大城市为中心,辐射到四周,利用大都市的集聚效应来拉动周边地区的成长与繁荣。○3城市圈:它是围绕特定的中心城市或者地理中心将其周边的大小城市都纳入一个共同协作的城市圈共同体,在经济、文化、政治诸方面进行协调布局、统一筹划、互相弥补、共同发展。

(4)公共资源治理:包括全球治理和国内治理两方面。

9、如何认识公共治理的参与原则:○1在公共治理中,绝大多数公民都有资格来观察、参与和发表意见,政治行动在平等互动中展开。○2参与包含的关联要素授权、基层自治、对话协商。

10、国家在治理中的作用:○1起主导作用;○2国家在制度设计和战略制定方面具有根本性作用;○3国家宏观调控及其组织协作。

11、如何看待多中心治理:○1它是一种公共治理的新思路;○2它对惯于集权化、统一化管理的国家和地区有着重要的启发性意义;○3它是复杂地区实现良好治理的关键选择。

第十三章政治参与

1、政治参与:指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活动的政治行为。○1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自下而上。○2政治参与是活动

而不包括态度。○3政治参与旨在影响政府决定。○4政治参与不仅包括行动者影响政府决策的自愿活动,而且包括动员型行动。

2、政治参与的方式与机制:○1投票:一是选举政治官员,二是进行全民公决。○2选举:选举由组织协调、宣传动员等一系列政治活动组成,投票只是最后阶段。○3主动接触:即直接接触政治官员。○4结社活动:集团参与又可分为社团性利益集团活动和非正规利益团活动。

3、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经济发展:○1政治参与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地位变化而变化。○2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团体增加。○3社会经济发展在社会群体之间造成了某种紧张关系。○4经济发展需要和促使政府扩大职能。○5对于欧洲国家而言,社会经济发展通常是通过民族国家的建构来实现的。现代化进程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定与政治参与水平一一对应:○1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决定政治参与的唯一因素,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传统也起着重要作用。○2现代化是决策中心提升到全国一级,减少了面对面接触机会○3经济发展也意味着社会流动的增加,流动中的个人不会或很难有机会参与政治。

(二)社会环境与社会地位:○1与个人相关的教育、职业、收入、年龄、种族、宗教信仰、性别和居住地,都与政治参与有联系。○2教育与政治参与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教育有助于增强公民的政治意识和义务观念,增强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3收入与政治参与也有直接关系。收入与政治参与一般成正比关系。

(三)政治制度:○1政治平等与自由。法制条件下的平等与自由是政治民主的基础,当然也是公民参政的基础。○2政党制度。在影响政治参与的政治变量中,政党最为突出。政党的主要作用是进行政治宣传与动员,最能调动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而政党制度不同,人们政治参与的热情也不一样。

(四)政治心理:○1对报酬的估量○2对选择对象的判断○3对自己能力的判断○4对结局的满意感。

第十四章政治现代化

1、政治现代化:其基本原则就是合法性政治、有限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参与,三者相辅相成,合法性有赖于政治参与,合法性政治才能保证有限政府或宪政的正常运行,有限政府或宪政是政治参与的保障。

2、革命:指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政策及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发生了迅速的、根本的、暴力的全国性变革。

3、狭义的政治改革:指统治者(统治阶级上层)自觉健全和完善政治统治体系的过程。广义的政治改革:与改革同义,任何方面的改革都是政治性的,都会对政治体制产生影响。

4、英国现代化的总特征:保护私有产权的代议制政府。

5、德国道路的特点:旧有的专制势力对政治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国家灾难。国家在民族大失败之后才走上真正的民主道路。

6、革命的特点:(1)革命是一种暴力行为。(2)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3)政治革命仅仅是社会革命的开端。

7、改革与革命的区别:(1)改革应当采取弹性政策,防止分裂,既防止保守,又防止激进;而革命则竭力使政治两极化,分清敌我。(2)改革是一场渐进变革,需要精心设计与控制;而革命是一场暴烈的社会运动,其任务是破坏秩序。(3)改革无论是以经济结构变革还是政治体系变革为开端,最终是为了达到社会经济结构与政治体系均衡发展;而革命则是进行政治动员以促成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变革。

8、政治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1革命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2革命建立的新制度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革命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独立,为政治现代化和经济现

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4革命不应是永久的,最终得转向改革的道路。

9、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1)政治改革是社会迫切需要的结果。(2)经济发展。这既为改革提供了充足资源,也为改革提供了社会支持。(3)社会稳定是政治改革的前提条件。(4)这些条件是相对的,因为有的改革成功并不必然以经济改革为先导,而是政治改革为经济改革铺平道路。

10、政治改革的主观条件:(1)改革者必须牢牢控制国家权力。(2)改革者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3)改革者要制定出实现目标的系统计划。(4)改革者要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11、政治改革的作用:(1)成功的政治改革有利于经济发展。涉及面广的全局性改革实际上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改变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方式和途径的影响,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政治改革有利于维持统治阶级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秩序。(3)改革的失败则会导致政权的瓦解和社会动荡。

第十五章政治民主

1、古典民主主义:(1)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实践。(2)洛克的社会契约论论证了政府是根据人民的同意来统治的。(3)卢梭提出了人民主权思想,主张一种直接民主。(4)洛克、卢梭等人的古典民主思想为密尔、麦迪逊等人所继承,密尔认为实现人民统治的最好形式是代议制政府。(5)波普提出了民主悖论,认为古典民主主义,不仅可以导致民主悖论,而且也不符合现实,因为统治总是少数人的统治。(6)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以后,资产阶级日益关注民主制度的具体运转,于是,民主是制度与程序的民主理论应运而生并流行起来

2、精英民主主义(1)意大利的精英理论家认为:历史是精英的历史,人民在历史中是没有地位的。任何社会都划分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寡头统治是铁的规律。(2)意大利的精英主义理论被韦伯和熊彼特发展成为精英民主理论。韦伯认为,管理国家是一项宏伟的事业,使那些对政治和公共事物感兴趣并有一定才能的精英的事业。民主像市场一样,是一种淘汰最弱者的制度机制,同时使那些最具有竞争能力的人去争取选票和权力。(3)熊彼特也将民主看成是一种竞争政治领导权的政治方法,是“某些人通过获取人民选票而得到做出决定的权力”。(4)韦伯和熊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论概括了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一些重要特征,但是忽略了现代西方政治过程的另一个重要现象,那就是利益集团的作用,这就为多元主义的发展留下了空间。

3、多元民主主义(1)政治多元主义的创始人拉斯基提出了多元国家观。他认为一元论国家观是一种想象,因为国家并不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只代表少数人的利益。他主张将国家权力分配给各种职能团体及社会中的自治区域,这种多元国家将由一系列目的可能极不相同的合作团体组成。(2)英国的社会主义者柯尔认为民主应该是“职能民主政治”,民主不应当只在议会中去寻求,也应该在各种代表团体中去寻求。这实际上是一种基尔特国家,既有一个政府系统,又有一个社会团体系统。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团体自治。(3)托克维尔市第一个认识到民主体制与多元社会和政体具有亲和力的人之一。他认为在美国这样的民主社会中。权力与各种社会功能以一种分散化的方式由众多团体来行使。(4)达尔直接继承了托克维尔的思想,高度重视利益集团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他将民主定义为多元政体,即多元的社会自治团体主导着政治过程。民主的价值不在于多数人的统治,主权在民无法实现。民主的实际意义在于群众的广泛参政(5)达尔也客观地认识到西方多元主义民主存在的重大缺陷:第一、使政治不平等稳定化;第二、扭曲公民意识;第三、使公共议事日程不正常;第四、使人民失去对议事日程的最终控制。但是,达尔并不否认多元民主的价值,克服这些缺陷的途径在于完善多元主义民主,尤其是增进经济民主。

4、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1)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在批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古典民主主义、尤其是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2)列宁指出,

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同时民主意味着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经典定义,包括三层涵义:○1民主就是“人民主权”,是一种阶级统治。在阶级社会中,“人民”自然是统治阶级。○2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或国家形态。这里的民主实际上是指所谓政体的民主制。第三、民主意味着公民的平等和参政的权利。(3)社会主义国家实践表明,民主首先意味着人民的权力。其次,人民的权力在实践中体现为有限多数原则。再次,有限多数原则要靠制度和程序来保障。5、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1)商品经济原则决定民主实现的程度。(2)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多元化促进了民主参与。(3)经济不平等会造成政治的实际不平等和民主政治的扭曲。

6、民主与法制的关系:近代以来的民主制度是在法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方面,民主制度要靠法律来保护;另一方面,民主所依赖的平等与自由原则都蕴含于法律之中。○1平等主要指政治上的平等参政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些都是靠法律来保护。○2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自由也是法律范围内的自由。

7、资本主义民主政治:(1)资本主义民主是以自由、平等为口号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2)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主要包括议会制、普选制、政党制和三权分立原则。(3)资本主义民主是人类发展的一大进步:○1首次从法律上确立了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并不断扩大和发展个人权利。○2资本主义民主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3资本主义民主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社会主义民主是以资本主义民主为基础产生和发展而来的。(2)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主集中制原则。(3)社会主义民主也存在有待完善的情况。(4)我国民主建设应涵盖的几个方面:○1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奠定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2发展教育,培育民主观念。○3加强法治,保证司法独立。○4政治改革是建设民主政治的现实途径。

第十六章人权

1、民主:指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的一种国家形式或国家形态

2、人权: 人权可以定义为:在既定的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基于最低限度的道德准则,以提供义务为准备而提出对自己所需要的权利的主张。

3、生存权与生命权:即人身不受伤害或得到保护以免遭伤害的权利,取得维持生命和最低健康的物质必需品的权利。具体而言包括人的出生、死亡、免于饥饿、反对种族灭绝和集体屠杀的权利。

4、政治参与权:即公民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制度的行动的权利。至少应包含公民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罢免和监督代表的权利。

5、受教育权:即公民享有提高文化素、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的权利。

6、民族自决权:即各民族有自我选择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自由。

7、发展权:指一国利用本国经济、文化、财富、资源发展本国国力而不受侵犯的权利.当发展权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国家社会的经济主张时,其涵义是:发达国家应给予国际援助与合作;各国共同努力改变国际旧秩序以消除穷国的发展障碍。

8、和平权:即各国人民要求制止战争,实现国际社会永久安全的权利。

9、人权学说在国际领域的争论焦点:(1)权利的主体问题。个人、集体、民族、国家哪一个拥有人权优先权的问题。(2)权利的内容问题。如社会、经济、文化权利是否应事先在一般性原则中规定。(3)人权与主权的争论。即“人权至上”与“主权至上”的争论。

10、人权的特点:(1)最低限度的道德性。人权是一种道德权利,并且保持在最低限度。(2)普遍性。人权的主体具有普遍性,涵盖所有个人与团体。(3)历史性。人权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历史内涵。(4)资格性。人权以相互尊重人权为资格,有相应义务。

11、个人主义人权观与集体主义人权观的关系:(1)前者将个人权力视为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强调个人人权相对于集体的优先性。后者则强调公共自由或国家自由,主张国家权力或社会权力相对于个人的优先性。(2)人权问题不能孤立看待,西方国家利用人权施加压力是干涉主权和推行霸权的手段。○1两种人权本质上是可以相互融合的,需要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来保证。○2应当承认政治民主、人的权利具有独立性,其自我完善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发展,提高民众文明程度,增进道德规范。

12、人权实现的条件○1自然条件即自然环境提供给人们享有的资料。○2生产力条件:生产力发展可以为人权实现提供物质基础。○3社会制度条件:人权的实现依赖于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法律和民主制度。○4权利意识和权能条件:即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素质条件和能力。○5政治制度因素:即政治权力制约制度。

13、人权的基本内容(一)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 (1)生存权与生命权;(2)平等权:○1平等权有两层涵义:第一、禁止对社会成员的不公正对待,这是消极涵义;第二、实现实质平等,这是积极涵义。○2关于平等的三种主张:自由主义的平等;民主主义的平等;社会主义的平等。○3法律体系中的平等原则:守法平等;司法平等;消除特权。(3)自由权:○1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2人身自由;○3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4)政治参与权. (二)社会和经济权利:(1)劳动和休息权:劳动权即公民参加社会劳动和领取相应报酬的权利,休息权是为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和提高劳动效率而休息的权利。(2)社会保障权:即公民要求国家承担维护全体国民基本生活水准的权利.(3)财产权:即财产所有权,只对自己财产的占有、使用与处分之权。(4)受教育权(三)民族权利:(1)民族自决权。○1民族自决权;○2国际领域关于民族自决权与人权的争论,即人权国际化问题。既要抵制以人权为借口干预别国内政,也要促进国内人权的增进。○3民族自决权为分离主义者所利用。(2)发展权。(3)和平权

14、人权与公民权的关系:公民权利是指由国家和法律规定的”法定权利”,而人权并不依赖于法律而存在,它是一种普遍权利;人权与公民权力具有共通性,人权是制定公民权的依据,公民权以实现人权为目标,以人权为价值取向;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实际操作上,往往把两者统一称为”人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