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之道,归根结底,便是“以民为本”。他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修养生息;他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他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教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还特别重视人才。他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凡是能够帮助他治国安邦的人,他都委以重任。在他统治期间,社会上涌现了大批的能人志士。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纳谏。他有着惊人的客观角度,以致当时朝廷上下都敢于进谏。唐太宗经常通过大臣的谏言进行自我对照,发现过失及时修正。他的这种胸襟犹为可贵。对于有时直言进谏到当众冒犯篾君的大臣魏征,唐太宗非但没有定他的罪,还非常器重他。魏征死后,唐太宗非常悲痛,说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他客观体己的真诚。

在他统治期间,还以开明的政策对待周边少数民族。他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得北方各族首领纷纷朝见他,尊称他为“天可汗”。他还将文成公主嫁给了当时的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更加密切了汉藏两族的联系。

正因为唐太宗李世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唯才是任的准则,虚怀纳谏的胸襟以及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它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而唐太宗,则是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片段1)

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片段2)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一般略去不演)

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片段3)

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片段4)

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片段5)

7.《保卫黄河》(轮唱,片段6)

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片段7

李世民如何组建管理团队

李世民如何组建管理团队 王凤翔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在用人组队的时候,不必苛求全面全能,关键是要弄清人才有什么长处,如何用他的长处。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公认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唐盛世由此开始。唐太宗李世民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第一明君”、“中国皇帝排行榜第一位”、“大唐第一CEO”等,贞观贤臣也是名扬千古。唐太宗自述人君之道的《帝范》和记载贞观君臣政论的《贞观政要》,俱已成为后世君臣和今日领导干部的必读之书。 “贞观之治”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度,与唐太宗的治国用人之术及其组建的管理团队是分不开的。那么唐太宗是如何在开国登基不久,将天下人才为己所用,组建成一支高效合理的管理团队的呢? 任官惟贤才 自古管理即以人为本。唐太宗非常重视选才用人,提出了“治天下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把招揽人才,选贤用能看作治国第一要务。他认为争天下的关键是有争天下的人才。因此,李世民早在即位之前的秦王时期,就广纳贤士,文有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等“秦王府十八学士”,武有程知节、秦琼、尉迟敬德等一干猛将。为世艳羡的秦王府臣正是李世民为收人心、组团队建立的人才库。这些人才都成为他日后发动玄武门之变,夺权登基的骨干力量,为大唐创业直至贞观盛世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基础。 李世民以知人善任著称,自有识人用人之道。首先,内选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贞观外臣长孙无忌是李世民妻长孙皇后的哥哥,唐太宗评价他“善于躲避嫌疑,待人接物聪明敏捷,处理事务古人不及”,准备授其高位,但有人以“外戚位三公,嫌议者谓天子以私后家”进行劝阻,连长孙皇后也不同意。唐太宗仍坚持拜其为相,终襄大业。屈突通、尉迟敬德曾为沙场敌将,李世民却能倾心结纳,用之不疑,二人终究效其心膂,立下殊功。魏征早年追随过李密、窦建德,入唐后又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在宫廷斗争激化时,他多次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本应杀之为后快的唐太宗却被魏征“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气节所感动,毅然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 其次,任人唯贤,不限出身门第。贞观名臣中,即有杜如晦、高士廉、崔仁师等世家大族,又有寒门子弟的刘洎、马周、张亮等,甚至还有出身奴隶而被提拔为大将的钱三陇、马三宝。马周,本一寒门布衣,困顿流落京师后,靠给中郎将常何做门客糊口度日。因偶替常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李世民的用人之道 何元茂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中国传统史学界认定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星皇帝”。盛世局面的形成除了归功于他出众的文才武略,而高超的用人艺术更是关键所在。其用人思想历经重重岁月而光辉不减,直到今天还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 才行并举 唐太宗以才行取人的思想,不同于曹操的“唯才是举”,其人才标准更为全面,是兼顾才能与德行两个方面,其中的“行”作为人才标准,则更具有动态性和实践性。唐太宗在人才评价标准上突出德的首要地位,强调人才道德素质的首要价值。德是才的统帅,决定才发挥作用的方向和力度;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和范围。无德之才必将对社会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 弃怨用人 唐太宗非常赞赏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举人胸怀。他一贯主张:“只要是真正的人才,即使是子弟和仇人,也不得不举。”宰相是朝廷重臣,任命时皇族是十分慎重的。唐太宗皇帝生涯23年,在先后任用的12个宰相中,有的是前朝的皇族,有的是高祖李渊重用过的人,这些人能为太宗所用,正体现了唐太宗非同凡响的择人标准和胆识。与朱元璋“吾当以投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的用人思想具有相似之处。魏征曾经是李建成的心腹,也是谋害唐太宗的罪魁祸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后来竟成了他的高参和宰相。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是中国封建帝王时代最理想的君臣关系。魏征病逝,唐太宗亲临吊唁,放声痛哭,并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施恩御人 唐太宗常以“亡隋为戒”,任贤纳谏。当贞观盛事已经形成后,回顾自己的用人思想时,他颇有感触地对大臣们说:朕即位之初,上书者皆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朕从其语,天下大宁(《旧唐书·魏征传》)。是“威权独运”以用人,还是“布德施惠”以用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用人思想,必然造成不同的君臣关系、上下关系,并且最终造成不同的人脉关系和政治局面,这已为历史所反复证明。唐太宗接受魏征的建议,在用人时除了牢牢掌握权力驱动之外,还大力培植与臣下的亲和关系,即同时运转权力驱动与情谊驱动这两个动因去驾御人才。 赏罚分明 赏罚乃统军御众之柄。唐太宗在《贞观政要·卷三·封建篇》中强调“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他的堂叔李神通,既是开国元勋,又是他的救命恩人。封官定爵时,李神通不甘人后,李世民当即指出,“叔父首倡举兵反隋有功,救我之命终身难忘。但后来!窦建德吞并山东,你曾全军覆没;刘黑达卷土重来,你又望风而逃。我不能因为你是皇亲国戚就滥行赏赐。”唐太宗在用人治事时,对各级官吏始终严格考察,按照政绩来决定升降,不受诌媚,赏罚严明。为此,他还设立了专门的考功机构,制定了“四善”、“二十七最”的考功标准,以此作为监察官吏的尺度。 如器用人 唐太宗把用人比作好木匠做家具:“智慧的人取其谋略,愚笨的人取其力量,勇敢的人取其神威,怯懦的人取其谨慎,各种人物要兼而有之。良匠不放弃任何木材,明君不放弃任何人才。不要因为有一样短处就忘掉他的长处,也不要因为毛病而掩盖他的功绩。可以取长补短,人尽其用。”正因为唐太宗对大臣总能用其所长而避其

比较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杨广

比较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杨广 关于李世民的材料:1,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最初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由于他的勋业,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柏杨) 2,玄武门在唐代多次政变中均处于关键地位,谁能控制它,就容易在军事上处于优势,取得胜利,因此乃兵家必争之地。(陈寅恪) 3,“一日之恶”成就“三年之善”:李世民是在为自己鸣不平。他的“一日之恶”只能是玄武门之变,“三年之善”当然是贞观之治。(孟宪实) 4,天下英雄,尽入吾豰中:李世民成功的第一个原因是他拥有一个人才济济的心腹集团,他们团结一致,投入战斗,因而制胜。(胡如雷) 5,李世民和隋炀帝杨广,二人就有着极其相似之处。他们都出身贵族,惯于玩弄权术。他们都在父皇的统一大业中都立下大功。两人都是次子,都是通过非正常手段取得王位,都成功的在东北亚建立了军事霸权,都被各族人民所热爱,一个被称为“天可汗”。一个被称作为“圣人可汗”然而不同的是,两个人得到了不同的结局,一个称 为世人尊崇的一代圣君,一个则身败名裂,成为中国声誉最差的皇帝之一。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在用人方面,杨广问题很大,而李世民则遵循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的原则。 《随书》中对杨广有这样的评价“普天之下,莫匪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改 评价虽有其苛刻的地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杨广一方面重用宇文述等奸佞小人, 另一方面又嫉贤妒能,自然无法很好治理国家,在加上他穷奢极欲,好大喜功,所以 怎能不亡国呢? 6)李世民爱才。李世民有一套自己的选人标准,“打天下用人在于人和,治天下用人 在与无才不用、用尽天下才。”鼓励运用德才兼备的人,爱才,尊重人才,无论出生 贵贱,皆一视同仁。他在晚年写得《帝范》中就反复强调:国之匡辅,必有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

最新我最欣赏的者及其之李嘉诚

我最欣赏的管理者及其管理之道 我最欣赏的管理者就是李嘉诚。之所以欣赏他是因为在高中阶段就听说他特别受人爱戴,受人尊敬,我也想成为他这样的人。由此原因,我就特别想深入的了解这位伟大的人,这才知道李嘉诚老先生不仅在人格上突出,管理方面是更有其成功之道,值得我们大家去了解去学习。 李嘉诚说:“作为一个司令,你不需要去管实际操作,你只要懂得运用战略便行。管理之道最简单是知人善任,但是先决条件,则是要令下属对公司有归属感,让他先喜欢你。”他靠一个制度,令公司多年来运作良好。每有重大决策时,他都会先听取决策部门各人的意见,到他得出结论时,再与他们讨论,直至对方同意他的说法为止。所以李老的一个管理之道就有制度。这个制度要以理服,人让大家都有归属感,让大家都喜欢心甘情愿的工作。 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人才: 汉高祖刘邦曾经这样总结他从一介平民成为大汉王朝开国皇帝的原因:“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子房;筹集钱粮,保证大军的物质供应,我不如萧何;指挥军队,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英杰,但是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李嘉诚的用人之道,与刘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他为什么能够成为开创自己前无古人的商业帝国的根本原因。创业伊始,李嘉诚选用忠心耿耿、埋头苦干的人才。宁损自己也不亏员工,留人先留心,使员工具有极大的积极性,从而企业也具有很强的活力。企业发展壮大后,老员工的知识和业务技能就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李嘉诚又适时任用富于开拓精神的青年专门人才。这时候,李嘉诚对公司的事务不再事必躬亲了,而是将自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人事管理上。——《李嘉诚谈管理》李嘉诚说的对,一切总是发展的,应该随着时段,不断更新,时间是磨练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贞观之治的君明臣贤 ——《贞观君臣论治》读书札记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唐太宗一生文韬武略才华出众,在位期间,国家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民族融合、国力强盛,平定突厥,各国来朝,一手创建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这盛世局面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唐太宗个人的文才武略,更是源于他出众的用人之明。 具体来说,就是四个字:知人善用。 首先,唐太宗善于知人。魏征果断敢言,正直进谏,不畏权威,但缺乏处事的圆润;岑文本性情敦厚,文章辞藻华丽,内容丰富,但有些不切实际;长孙无忌待人接物聪明敏捷,处理事务圆润得体,但领兵打仗不是他的长处;马周遇事果断,性格忠实正直,评论衡量别人能秉公直言;褚遂良有才识学问,性格坚强正直,竭尽忠诚。唐太宗对于的评价都非常中肯,而且符合实际,不能不说是有知人之明。 再者,唐太宗善于任用人才。主张用人取长补短,兼而用之。唐太宗能正确对待人才德行能力的差异,认为每个人都有其长,也有不足之处,在使用时要尽量发挥人才的长处,避开其短处,尽量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贞观初年,共同掌管朝政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深得唐太宗的信任,他们的长处是多谋善断,史称“房谋杜断”,而短处是不善于处理杂务琐事。太宗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才,贞观三年分别擢升为尚书省左右仆射,成为唐太宗的重要辅佐大臣。而对于李靖、李勣两元大将,则长期让他们握有重兵,驻守边关,为唐朝政权的巩固立下了特殊功勋。贞观年间,唐太宗对各种人才都能量才而用,使大批的文臣武将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华。 所谓君明臣贤,有了唐太宗的知人善用,便有了贞观时期的人才辈出,这些人才在贞观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建功立业,从而推动了贞观之治的发展。 其中,对“贞观之治”起作用最大的当推魏征。他不仅向太宗提出施政方案,还不断督促唐太宗切实实行。十几年间,他以直言进谏为己任,成为唐太宗的一面镜子。在太宗击败东突厥志得意满时,他提醒太宗居安思危,在太宗晚年政治退后时依然勇敢进谏,保证了贞观时代的稳定发展。 在贞观时期的宰相中,另一位不得不提的人便是房玄龄,在宰相位上十四年,人称贤相,堪比萧何,与魏征不同,他不是经常谏诤,而是亲身实干,总理六部,统领百官,是一位不

李世民简介_李世民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李世民简介_李世民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李世民代表作品: 《赠萧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其全文古诗如下: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翻译】 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过旧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 园荒一径新,苔古半阶斜。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还陕述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翻译】 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这一切都是为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啊/a/ihiminhtm。战争的场面如电闪,军情火急,动作迅猛。满山遍野驻宅了千军万马。战场如登山一样,指挥也需要灵活。昨天的战争必修会流血牺牲,却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统一。 《经破薛举战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谈唐太宗李世民名言中的领导决策

浅谈唐太宗李世民名言中的领导决策 “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与作为贞观时期的最高统治者李世民的领导决策有着直接的联系。 一、符合国情的治国总方针 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代表的唐代地主阶级,都亲身经历了隋王朝由盛到衰,溃于一旦的过程,他们亲眼目睹在反抗隋王朝暴政中人心向背所产生的巨大威力,因而在深为震惧之余,十分重视汲取隋亡的教训。唐太宗与其臣下谈论隋亡的教训,仅记载于《贞观政要》之中的就有近50处。唐太宗曾深有感慨地得出隋亡的教训是:“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蕺。外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属,殒于匹夫之手。”显然,李世民已从隋亡的教训中,认识到关键是要以隋的暴政为戒,要注重人心向背。因此,他不但在教戒太子时反复多次以水比喻人民,以舟比喻君子,强调“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谓惧!”而且对臣下一再强调“先存百姓”的重要性。李世民以隋亡为教训,深怀忧惧,面对“百姓凋残,敝于兵革,田亩荒废,饥馑荐臻”的现实,以“安人宁国”为总方针,一方面采取一系列与民休

息,不夺农时,轻徭薄赋,少兴土木,慎动兵戈的让步与改革的政策;一方面则擢用贤能,求谏纳谏,重视法制,整饬吏治,力戒奢靡,使朝野上下形成一种以隋亡为戒的勤谨为政,清廉自律的风气。 二、高超的用人艺术 由于官吏是执行国家职能和政策的工具,所以,唐太宗一贯重视人才问题。登基之前,在他手下就有著名的十八学士常与他纵论天下,指点江山,成了他的智囊团。贞观元年,唐太宗初登大宝,便对大臣们说:“正主御邪臣,不能治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治理。唯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也。”在任用官员时,他很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知人善任,扬长避短。房玄龄长于谋略,杜如晦能断大事,李世民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珠联璧合,同心辅政,人称“房谋杜断”;魏征敢于进谏,被封为谏议大夫,李世民将其视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孔颖达精通经学;姚思廉擅长文史;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温彦博“敷奏详明,出纳惟允”;戴胄“处繁理剧,众务必举”;王“激浊扬清,嫉恶好善”都是一时之俊杰。李世民均让其各自发挥特长,各尽所能。 2.不计旧怨,真诚相待。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曾劝李建成尽早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把魏征召来,当众斥责魏征离间他们兄弟俩的关系,周围人都为魏征捏了把汗,但魏征神情自若并说太子若早听他的话,就不会

李嘉诚的用人之道

李嘉诚的用人之道 李嘉诚给人的忠告 “如果你任人唯亲的话,那么企业就一定会受到挫败。”2002年5月17日下午,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先生来到汕头大学,给汕头大学商学院的同学一个忠告。 李嘉诚先是汕头大学的主要赞助人,但是此次他是作为汕大商学院学生“经济沙龙”的主讲人和师生们见面。这堂课的讲题是:“公司战略”。 一位同学问道,李先生手下有许多杰出的高层管理人员,可谓“卧虎藏龙”。请问您是如何降龙伏虎,激励和约束他们,使得他们既能接受管理又保持自主性和创造性? 对此,李嘉诚回答说:这个问题对我而言是比较幸运的。他们与我的关系非常好。一方面,我自己也曾经打过工,受过薪,我知道他们的希望是什么。所以,我的所有的行政人员,包括非行政人员,在过去10年至20年,变动是所有的香港大公司中最小的,譬如高级行政人员流失率低于百分之一。为什么?第一,你给他好待遇;第二,你给他好的前途,让他有一个责任感,你公司的成绩跟他是百分之百挂钩的。另外要有个制度,山高皇帝远,一个人好的也会变坏。亲人并不一定就是亲信。如果你用人唯亲的话,那么企业就一定会受到挫败。如果是一个跟你共同工作过的人,工作过一段时间后,你觉得他的人生方向,对你的感情都是正面的,你交给他的每一项重要的工作,他都会做,这个人才可以做你的亲信。如果一个人有能力,但你要派

三个人每天看着他,那么这个企业怎么做得好啊! 一位同学提问:“当企业进行战略调整时,公司内部应进行多方面的变革以适应这种调整。请问,您认为哪些方面的调整最为重要?哪些环节最容易出错?哪些环节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略?” 李嘉诚先生回答:“最要紧的是提出正确的方针,但是你作出正确的方针之前一定要拿到最确实的资料,这是绝对不能错的,这是第一点。流动资金你一定要非常留意,没有流动资金的时候,很多公司都会撞板。还有,这样的改革,非常重要的是公司同事的士气。我们是一个国际公司、综合企业,就是不是一个行业的,有非常多的不同的行业。我们公司的组织是:原则上是西方管理模式,加入中国文化哲学。” 同学问:当您发现一个发展机遇,而你的意见与其他人的意见相左时,您怎么处理? 李嘉诚:你自己应该知识面广,同时一定要虚心,听听专家的意见。我常常是这样,假如一个项目我认为是不好的话,我还是非常虚心地听。有的时候,可能百分之九十是你认为不好的,但他讲的百分之十是你不知道的。那么这个百分之十可能就是成败的关键。当然,自己作为一家公司的最后决策者,一定要对行业有相当深的了解。不然的话,你的判断力一定会出错。今天跟从前有一个不同,传统的行业如果出错错不了多少,但是今天的决定错了,可以错得非常离谱。 李嘉诚半开玩笑地说,今天要是香港记者来听我讲,掏一万元都会愿意听的。我想,虽然这是笑谈,但这里边包含了李嘉诚先生的从

牛势领导要做的78件事_第二章 做该做的事牛势领导应该做什么

领导者是一个团队的首领,是一个组织的灵魂。他们所干的不应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关乎团队生存与发展的大事。 做好了这些大事,他就是一个牛势的领导者。就能统筹全局议大事,集中精力抓关键,积聚力量攻重点,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业。 牛势领导要做的第23件事会识人,善用人 知人善任、用人得法,人才就会知恩图报、群策群力,这是一个领导者缔造丰功伟业的根基。 领导的职责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用人是领导者的基本功,想要成为一个牛势领导必须会用人。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自己能够统一天下,并做到先前帝王们不能做到的事,即使西北和北方的少数民族臣服,原因有五条:过去的帝王常常妒忌贤才,而我却喜欢有品德才能的人;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可能完美,我总是采用别人的长处,避开他的短处;我发现一个人才就敬重他,发现有缺点的人就怜悯他,使他们各得其所;明杀暗害有才能的人,历代都有这种现象,我当皇帝以来,却从未加害过一人。过去的帝王以中华为贵,以少数民族为贱,我独不持这偏见,像爱汉人一样爱少数民族,因此境外部落都归顺于大唐。不难看出,李世民所说的这五条中,前四条都是关于用人之道的。难怪李世民自己也感慨道:要想天下安定,必须会使用人才。 一个领导者即使再能干,能力也是有限的,因为他不能将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完。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有这么一个共性,就是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为自己所用。关于人才的重要性,有句话最为经典,就是得人者兴,失人者亡。这是自古以来所有成就事业的牛势领导们都有所共识的一条真理。 在中国历代的成功帝王里,刘邦不但谋略最差,而且还是一个十足的无赖。他从小不太喜欢读书,也不喜欢下地劳动,又不如哥哥会经营,还好酒色,骗吃骗喝是常事,所以被乡亲称为流氓,被其父亲训斥为无赖。但刘邦有一项别人所不能企及的优点,那就是善于用人。 为刘邦打下江山的人才,除了张良、韩信、萧何、陈平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之外,还有很多值得提及的人: 杀狗为职业的樊哙,屡建战功,救驾鸿门;沛县尉马车驾驶员夏侯婴,能征善战,曾救下太子刘盈和鲁元公主;编席兼吹鼓手周勃,勇冠三军,屡立战功,在刘邦死后平定诸吕,安定了汉朝江山;山大王英布,先跟着项羽灭秦,后来叛楚归汉,成为刘邦三大主将之一;酒鬼郦食其投靠刘邦以后,凭三寸不烂之舌,屡建奇功;落魄书生叔孙通在刘邦得天下后,制定朝仪,让刘邦过足了皇帝瘾……以及陆贾、随何、魏无知、郦商、张苍、娄敬等众多来自三教九流的人才,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为刘邦流了汗,洒了血,出了力。正是由于刘邦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团队优势,因此他夺得天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领导者与下属不同在哪里呢?一般下属以其能力强弱来衡量才干,而领导者却是以能否任用人才作为其能力的依据。领导成就事业的杀手锏就是深谙用人之道。也就是说,除了领导者

李世民事迹

李世民事迹 篇一:(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政治家成长故事_盛世君王李世民公元599年,李世民出生在武功郡(今陕西武功)。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他的长兄叫李建成,还有李元吉、李元霸等几个弟弟。李家是陇西人,有鲜卑人的血统。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最有作为的君王。他在位期间,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能任贤纳谏,减轻人民的负担,重视维护民族团结,发展西域交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在历史上被誉为“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鼎盛时期。另外,他还是著名的军事家、书法家。李世民少年聪颖,胸怀大志。不断的读书求学使他逐渐具备了不凡的气概和胆略。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应募勤王,崭露头角。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被任为太原留守,李世民随从来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这时隋政已衰,天下大乱,李世民便广交英雄豪杰,积极招兵买马,准备举兵反隋,夺取天下。他的密友、晋阳县令刘文静因受瓦岗军首领李密株连,被捕入狱。 李世民以探视为名,与他在狱中拟定了招募兵士、西入关中、创立帝业的起兵计划,并将这个计划转告给了李渊。李渊在晋阳起兵以后,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分统左、右两军,并肩作战,于大业十三年十一

月攻克长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因功被拜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李世民实为唐王朝之开国皇帝。武德元年(618)三月,盘踞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薛仁果父子率部进犯关中,李世民奉命率兵征讨。将其击败。薛仁果投降后被处死。 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称王称帝的很多,鹿死谁手一时还很难预料。年轻的李世民领兵出征,开始了统一之战。经过多年不停的征战,李世民终于率领唐军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 公元621年,李世民带着盖世无双的战功,回到长安。他的声誉、威望超过了太子李建成,引起了李建成的妒恨。为了保住太子的地位,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联合起来,一同对付李世民。而李世民既然名气“奄有四海”,也并不掩饰自己想当皇帝的欲望。两大集团之间终于发生了殊死决斗。 公元626年6月,李世民在长安玄武门设下伏兵,一举诛灭了李建成集团。当年,李渊退位,李世民黄袍加身,尊为唐太宗。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平定天下,战胜政治对手太子集团而登上帝位,除了他本人卓越超群的智慧和才能之外,更在于他能够识别和使用人才。 李世民用人以德才为标准,不分新人旧人和亲疏贵贱,只要有德有才,都根据他们的实际,安置到能够充分发挥他们才能的位置上。李世民又是一个善于纳谏的君主,能随时用隋亡的教训来提醒自己。他对大臣们说,如果君主做事不对,就要勇于进言促使改正。 李世民还打破当时传统的门阀观念,继承隋朝的科举制度并进一步固

唐太宗李世民最爱的女人是杨妃吗

唐太宗李世民最爱的女人是杨妃吗?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隋炀帝杨广的女儿究竟有多少个,不过从各处零散的史料可以得知,杨广唯一明确有封号的女儿是长女南阳公主,而在杨广被弑后跟随嫡母萧皇后去了突厥的至少有3个女儿,杨广下江都前留在长安的又有数女,其中一位因为为唐太宗生育了皇子,得以在史书中留下一笔记载。 而李世民后宫中的这位杨妃,史书中对其的记载只有一句话:“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看似出身高贵,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且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不足一年,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当时看起来与皇位无缘的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以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只是个五品的孺人。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恪却在李唐武德二年(619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守孝期间怀的孕,竟然连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都做不到。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了,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而杨妃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之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陈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亲妹妹,乐昌公主被赏给杨素做妾,宣华夫人被没入了隋掖庭,还有一个被赏给了贺若弼;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一样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杨贵妃,贵妃的封号是死后追封,可见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号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贤妃升为德妃的,原因是阴德妃之子李祐谋反被诛,阴德妃也由此被降为了嫔。还有一位郑贤妃,应当是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

领导者行为研究--李嘉诚

重用新人,让企业充满活力 企业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在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创业之初,企业主要希望有忠心耿耿、踏实苦干的人才。 盛颂声、周千和就是这样的人才。他们从29世纪50年代初就跟随李嘉诚,盛颂声负责生产,周千和主理财务。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辅助李嘉诚创业,是长江劳苦功高的元勋。 周千和回忆道:“那时,大家的薪酬都不高,才百来港纸上下,条件之艰苦,不是现在的青年仔所可想象的。李先生跟我们一样埋头搏命做,大家都没什么话说的。有人会讲,李先生是老板,他为自己苦做,打工的就不是。话补课这么讲,李先生宁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顾大家的利益,把我们当自家人。” 1980年,李嘉诚提拔盛颂声为董事副总经理;1985年,他又委任周千和为董事副总经理。 有人说:“这是很重旧情的李嘉诚,给两位老臣子的精神安慰。” 其实不然,李嘉诚委以重职又同时委以重任。盛颂声负责长实公司的地产业务,周千和主理长实的股票买卖。直到1985年,盛颂声因移民加拿大,才脱离长江集团。李嘉诚和下属为他践行,使盛颂声非常感动。 周千和任然留在长实服务。后来他的儿子也加入长实并成为长实的骨干。李嘉诚认为,长江产业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要归功于属下同仁的鼎力合作和支持。 香港某周刊在《李嘉诚的左右手》一文中,探讨李嘉诚的用人之道时说:

“创业之初,衷心苦干的左右手,可以帮助富豪‘起家’,但元老重臣并不能跟得上形势。到了某一个阶段,倘若企业家要在事业上再往前跨进一步,他便难免要向外招揽人才,一方面弥补元老们胸襟见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利用有专才的干部,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故此,一个富豪便往往需要任用不同的人才。。。。李嘉诚的用人之道,显然超卓。如果他一直只任用元老重臣,长实的发展相信会不如今天。 元老重臣经验丰富,老成持重,但却往往拙于开拓,缺乏闯劲。 如果要不断地发展事业,就需要一批博学多才的青年才俊作为新鲜的血液注入企业中来。这样不但可以弥补老臣们的胆识、胸襟和见识上的不足,更可以推动事业不断前进,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 李嘉诚深谙此理。因此,他虽然一直看重那些初期的创业伙伴,但并不一味依赖元老重臣。 在长实管理层的后起之秀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霍建宁。他之所以引人注目并非因为他经常抛头露面。时间上,他主要从事幕后工作。此人擅长理财负责长实集团的财务策划,他处事较为低调,认为自己不是个冲锋陷阵的干将,而是个专业管理人士。 霍建宁毕业于香港大学,随后赴美深造。1979年学成回港,被李嘉诚招至旗下,出任长实会计主任。他持有英联邦澳洲的特许会计师资格证(凭此证可以去任何英联邦国家与地区做专业会计师)。 李嘉诚很赏识他的才学,1985年委任他为长实董事,两年后又提升他为董事副总经理。此时,霍建宁才35岁,如此年轻就担任香港最大集团的要职,实属罕见。

论唐太宗举贤 -

论唐太宗举贤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贤明的君主之一,他的用人之道和从政之道盛传至今,当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就如《太宗举贤》中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说的正是唐太宗的举贤之道! 知人善任,举贤荐才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唐太宗举贤就是用人之长,大材大用,小材小用,担心的只是自己不能识人,也不能说今世没有能人。的确,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的不仅是领导的能力,更需要的是发掘人才,懂得用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人才来帮助你。懂得用人才也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因为人不可能都是完美的,有特长总会也有缺点,要运用它们,就必须做到不拘一格,用我所用,只要是有能力的,可以胜任的,都要人尽其才。 纵观历史,一直以来都有争论到举贤避不避亲的问题,不避亲又怕别人说是靠关系的,如果避亲了又怕无法用到真正的人才,但其实关键的问题是举荐的人到底是不是可用之才,如果可用,又用得着去避亲吗?只要有所贡献,事实会说明一切,而且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人会怀疑一个有能力的人,因此,举贤不仅是一种胆识也是一种艺术。但是在现今的社会上,举贤不避亲就会变得十分的敏感。比如前段时间的25岁的女镇长,媒体报道说她有个“官爸爸”,是干部的子女,有违规提升的嫌疑,

不久25岁的女镇长就辞职了。为什么她会被怀疑呢?难道干部子女就不能升吗?如果因为她是干部子女而浪费了一个人才,那是多么的可惜啊,年轻的女镇长确实缺少了点经验,但她可是社会的新力军啊,更何况能力才是判断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结合今天,唐太宗举贤就是要告诉我们在选人才的时候不能对其苛刻要求,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而不是要别人样样都精通,学会发现长处才不会埋没人才。 当前,中国正在处于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对人才的需求是那么的迫切。对于有才能的人,我们要用尽其才,更要制定完善的社会制度,完善的法律规范,吸引更多的人才,防止人才大量地流向海外,扭转局势,加强社会的舆论,这样才能做到用尽其才。反观唐太宗举贤,他开创了贞观之治,更为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一切都离不开唐太宗的举贤之道、用人之道。我也相信,到了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的时候,就是中国民族繁荣强盛的时候!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中华帝国千古一帝,唐代第二位君主,唐高祖李渊之次子。世民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4岁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以为名。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年仅16岁的李世民应募勤王,崭露头角。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被任为太原留守,李世民随从来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这时隋政已衰,天下大乱,李世民便广交英雄豪杰,积极招兵买马,准备举兵反隋,夺取天下。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王府幕僚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发动“玄武门之变”。两天以后,唐高祖下诏将李世民立为太子。八月,唐高祖禅位而为太上皇,

李世民登上帝位,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登基之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很快出现了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的升平景象。这种景象的出现,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唐太宗实行一整套比较开明的人才政策则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一 唐太宗人才政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 唐太宗即位之初,国内形势并不是很好。一方面,唐王朝是在攫取隋末农民起义果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最后击败刘黑闼起义军是在武德六年,至唐太宗即位不过3年多时间,农民起义的余散力量

同唐王朝统治者之间仍然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另一方面,建成、元吉余党既不甘心也不安心,总想侍机捣乱。武德九年和贞观元年,地方上不止一次发生过局部变乱,这些都给唐太宗政权带来威胁。 历史的得失是唐太宗的一面宝鉴。隋炀帝在治理国家中实行“骄矜自用”的孤家寡人政策,无法使“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对此,唐太宗深有感触地说:“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在时势面前,唐太宗认识到,“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把“用贤才”与“安天下”联系起来,其见解是客观的,同时又是辩证的。应该说,这是唐太宗人才政策得以形成的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 为了尽快地稳定局势,唐太宗必须恰当地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复杂的阶级矛盾和

[总结范文]李世民简介

[总结范文]李世民简介 李世民简介 学习总结(一):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最终统一中国。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让位,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即位为帝之后,用心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 唐太宗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最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之后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唐太宗在位23年,享年50岁,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749年加谥

文武大圣皇帝,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学习总结(二):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方法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用心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

李嘉诚给儿子的10句话,值得所有创业者借鉴

李嘉诚给邵朋的10句话,值得所有创业者借鉴 李嘉诚吐露了他的成功之道:对重大趋势要有“悟性”,方能赚得巨利,必成大赢家。李嘉诚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级富豪,其财富秘诀自然有多条,以下有10条值得借鉴。 一、克勤克俭,不求奢华 李嘉诚的儿时是多苦多难的,也正因为此,才让他养成了一种别人所不能有的品格。并不过分一点说,正是这种品格促成了他今天的成就,也正是这种成就、这种品格让他在儿子们面前变的伟大,而“克勤克俭,不求奢华”这八个字也成为他对儿子们最深切感怀的忠告。 二、赚钱靠机遇,成功靠信誉 “信义”一直是正直君子们的座右铭,也是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李嘉诚能发展到今天,正如他自己所言,靠努力,更靠信义。在生意场上,李嘉诚笃信信誉是宝贵的经营资本,他时时把这种经营思想传给儿子。有时候,他对信义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而这种痴迷也正影响了他的两个儿子,可以说,这十个字是李嘉诚对经商儿子们最大的忠告。 三、耐心等待成功的到来 李嘉诚经常跟他的儿子们说,十年树木百载成林,做大品牌,就要关注细节,要有耐心,惟其如此,才能成就你所能想象的事业。 “精细商作,耐心为本”是长江实业的口号。而许多人并不知道的是,这八个字还是李嘉诚家族的“家规”。 四、学会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 在李嘉诚看来,一个并不完全懂事的孩子就应该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虽然他们还小,但是我想早期启蒙教育会让他们从小知道父亲创业的艰难,学习父亲顽强拼搏的精神,长大了才能成为栋梁之材。如果现在放松了对他们的早期教育,他们成了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再进行教育就迟了。我所做的这一切其实只是想让他们学会独立面对生活和社会的一切。” 五、别人如果放弃,你就要出手 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它自己的高潮与低谷。 在低谷的时候,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都会选择放弃,有的是由于目光的短浅而放弃,还有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得不放弃。所以,李嘉诚告戒他的两个儿子们:在这个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地分析一下,是不是这个产业已经到

贞观之治对中国梦的启迪

“贞观之治”对实现中国梦具启迪 作者:胡冰 [国家信访局党组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其时,社会呈现出政治清明、重视民生、广开言路、倡廉用贤、厉行节约、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乐业的安定局面。因其年号为“贞观”,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作为唐朝第二个皇帝,曾饱尝战乱之苦,对百姓流离失所的痛楚深有感触,故其在执政的二十余年间,一直把百姓安定、四境安宁作为自己追求的政治理想。《资治通鉴·唐纪》中所记载的李世民的治国之道等,对于我们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积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以史为鉴,居安思危 历史上,历朝历代君主登基后,最大的愿望和追求是江山稳固。然而,实现这一目标极其困难。正如侍御史马周上书李世民所言:“三代(夏商周)及汉,历年多者八百,少者不减四百,良以恩结人心,人不能忘其故也。自是以降,多者六十年,少者才二十余年,皆无恩于人,本根不固故也。”贞观二年,李世民读《隋炀帝集》后,对大臣说,我发现炀帝亦崇尧、舜而诋桀、纣。魏征说,炀帝“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李世民听罢道:“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后妃徐惠曾上书李世民,“昔秦王并吞六国,反速危亡之兆;晋武奄有三方,翻成覆败之业”,原因是“矜功恃大,弃德而倾邦;图

利忘害,肆情而纵欲”。对此,李世民深以为然。他说,“齐后主、周天元皆重敛百姓,厚自奉养,力竭而亡。譬如馋人自啖其肉,肉尽而毙,何其愚也”;“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由此看来,对执政者来说,居安思危须日慎一日。 李世民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论断,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李世民及其臣僚的上述论述表明,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真正强盛起来,必须善于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李世民十分重视广开言路。他曾召见给事中张玄素,问以治道。张玄素答:“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李世民认为,张玄素所言非常重要,故“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事”,并专设谏官一职。其时,李世民从谏如流,大臣进谏蔚然成风。魏征等一批忠直之臣,对李世民的过失,直言规劝谏诤。比如,李世民的长女长乐公主出嫁时,因其是长孙皇后所生,便令人以厚礼相送。魏征得知后,上谏阻止。当李世民把魏征谏言传给长孙皇后时,长孙皇后说:“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诚然,李世民亦有按捺不住的时候。魏征曾当庭面折李世民。李世民罢朝后,气愤地对长孙皇后说:“会须杀此田舍翁!”“魏征每廷辱我!”然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你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生平吗?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希望对你有用!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李世民军事才能卓越,助父统一中国;在位期间灭东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扩充教育机构,笼络国家人才;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官冗员;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开创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唐太宗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早年经历 李世民于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农历十二月戊午日(一说公元599年,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李世民4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自称会相面的书生,对其父李渊说:“您是贵人,而且您有贵子。”当见到李世民时,书生竟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李渊便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为“世民”。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

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 公元613年(隋炀帝大业九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长孙氏为妻[7] 。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李世民参加云定兴的军队,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 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父亲李渊出任晋阳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并随父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 晋阳起兵 公元617年(义宁元年),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官拜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徙封秦国公,食邑万户。 公元617年(义宁元年)农历十二月,李世民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率兵十万进攻隋朝的东都洛阳,不克而还,设三路伏兵于三王陵,击败隋将段达。公元618年(武德元年)农历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为唐,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进封秦王。 四方征战 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自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起,李世民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 其一,破薛举,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