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醉翁亭记》导学案(第二课时)

《醉翁亭记》导学案(第二课时)

《醉翁亭记》导学案(第二课时)
《醉翁亭记》导学案(第二课时)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资料助读】

写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亲戚中有人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课前测评】

1.加点字的注音

A 林壑.()尤美觥.( )筹交错

林霏.( )开

B 树林阴翳.( ) 泉香而酒洌.()

岩穴暝.()

C 伛偻.()提携蔚.()然而深秀

山肴野蔌.()

D 晦.()明变化颓.()然乎其间者听课锦囊

学法点睛

(先全班测试,后分小组由小组长点评打分)

酿.()泉为酒

4.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野芳发而幽.香()

②日出而林霏.开()

③苍.颜白发()

④伛偻

..提携()【课堂探究案】(合作探究形成真知!)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2.文中写出了谁“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6.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各小组要大胆发言,展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收获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

【班级展示】(我自信,我展示!)

【质疑探究】(我质疑,我收获!)

1.学生可能对文中“而”字的用法不易掌握,多找文中例句让学生细

细辨解。

2.学生可能对游人乐与太守乐的“乐”理解不透,讲清作者所处背景

让学生透彻理解。

【当堂检测】

1.请结合上下问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乐”字的含义。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2)

(3)(4)

(5)

2.按提示默写。

(1)描写醉翁亭春夏之景的语句是:

(2)把游览山水的乐趣寄托在宴饮之中的句子是:

(3)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3.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作用?

【回顾总结】

【自悟自得】(我收获,我表述!)

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可从知识获得、写作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来谈。)

【课后提升】

喜雨亭记(节选)

苏轼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③虽欲优游④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注释】①忭(biàn)欢乐。②荐饥:连年饥荒。③二三子:你们。④优游:悠闲自得。

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⑴明年⑵雨⑶属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苛政猛于虎也

B.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陈涉)辍耕之垄上

C.忧者以乐,病者以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越三月,乙卯乃雨乃重修岳阳楼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8.《喜雨亭记》一文表现了苏轼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与欧阳修在《》一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

【课后反思】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导语

【篇一】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导语《醉翁亭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及个一些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1、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杜甫说“文章憎命达”,这话充分地说明了文章与生活处境之间的尴尬关系,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悖论。一般情况下,文章写得好的人,他的生活景况都不太顺畅。因而又有人说愤怒出诗人,孤独出诗人等等,不一而足。我们今天要学的《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被贬官滁州时写下的传世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

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尤为著名。其诗平易舒畅,风格与散文相近;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2、关于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2、了解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娱情山水以排解抑郁的复杂思想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3、学习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教学设想: 1、对文章字词的学习,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通过“线条串联法”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教师说出:“庆历四年”。 学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教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学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教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知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解题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三、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

醉翁亭记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 一、易考实词梳理 1. 古今异义 (1)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_________今义:意思 (2)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_________ 今义:散发 (3)佳木秀.而繁阴 古义:_________ 今义:秀气,好看 (4)山间之四时.也[F] 古义:_________ 今义:时间 (5)非丝.非竹. ①丝:古义:_________ 今义:丝线 ②竹:古义:_________ 今义:竹子 (6)游人去.而禽鸟乐也[F] 古义:_________ 今义: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2.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山.行六七里山[F]: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杂然而前.陈者前[F]:____________________(2)名词作动词 ①名.之者谁2016.16A,2009.16(1)名[F]: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自号.曰醉翁也号[F]:__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重点实词 (1)环.滁皆山也环:_____________________2017.14D (2)望之蔚然 ..者蔚然:___________________..而深秀 深:_____________________ 秀:_____________________(3)峰回.路转回: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_____________________(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霏: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云归.而岩穴暝 ...归:_____________________ 岩穴:___________________

《醉翁亭记》学案

《醉翁亭记》学案

《醉翁亭记》学案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把握以下内容 1.熟读课文,注意文中“也”“而”的作用,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2.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成语。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试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文学常识 欧阳修,字,号,晚年又号,北宋卓越的、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创作实绩灿烂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三、字斟句酌 1.给下列字添加注音 滁()壑()琅玡()()潺()僧()辄()暝()伛偻()()洌()蔌()弈()觥筹()()翳() 四、翻译课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 秀者,琅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第二课时 1、复习提问 2、翻译课文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 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01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导学案之六

28醉翁亭记1(教师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及一些虚词的读法。 2. 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一.预学导航(学情检测) (一)资料助读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自主学习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生疑问(归纳整理学生的主要问题): 二.共学助行(活动设计) 一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滁(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答案要点: 学法指导:(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2)小组内交流,互纠字音。 二读课文:准确流利的诵读课文 请学生个别诵读。 学法指导: (1)注意朗读节奏,特别是整句与散句的停顿。 (2)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

《醉翁亭记》学案

《醉翁亭记》学案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把握以下内容 1.熟读课文,注意文中“也”“而”的作用,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2.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成语。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试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文学常识 欧阳修,字,号,晚年又号,北宋卓越的、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创作实绩灿烂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三、字斟句酌 1.给下列字添加注音 滁()壑()琅玡()()潺()僧()辄()暝()伛偻()()洌()蔌()弈()觥筹()()翳() 四、翻译课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第二课时 1、复习提问 2、翻译课文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 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环:。(2)皆:。(3)壑:。(4)蔚然:。 (5)深秀:。(6)翼然:。 (7)峰回路转:。(8)临:。(9)名:。自谓:。(10)辄(zhé):。(11)意:。(12)得:。寓:。(13)霏:。开:。(14)归:。(15)晦明变化:。暝:。(16)芳:。发:。(17)秀:。(18)风霜高洁:。(19)负者:。(20)涂:。(21)伛偻:。(22)提携:。(23)临: (24)渔:。(25)洌:。(26)山肴野簌:。(27)蔌:。(28)杂然:。(29)前陈:。陈,。 (30)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丝:。 竹:。(31)弈:。(32)觥筹交错:。觥:。筹:。(33)颓然:。(34)已而:。(35)阴翳:。翳:。 (36)鸣声上下:。乐(3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 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的实词及“也”“于(乎)”“之”“而”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3.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感受文章意境美。

醉翁亭记导学案及答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及答案 【篇一:醉翁亭记导学案及答案(示范课)】 强不息☆ 榆林八中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班级组号姓名☆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 【篇二:28、--醉翁亭记-导学案答案】 标】 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初步感知琅琊山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体味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1007—1072),字,号(),晚年又号(),北宋()、(),“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 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文章极其生动 地描写了醉 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 乐的图画,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欧阳修 写本文时不 过三十九岁,其中的“醉翁”、“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3、醉翁亭的由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 饮酒抒 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 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 这座亭子命名,这便是醉翁亭的由来。 【字斟句酌】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环滁()林壑()琅琊()()潺潺()辄()......暝(). 伛偻()()携()酒洌()野蔌()觥筹()()....... 翳()晦明()颓然()...3、解释下列加点字或划线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饮少辄醉: (4)醉翁之意不在酒: .. (5)得之心而寓之酒:(6)云归而岩穴暝:.... (7)野芳发而幽香:(8)佳木秀而繁阴:.. (9)伛偻提携:(10)觥筹交错: .... (11)颓然乎期间:(12)阴翳:... (13)而不知太守乐其乐:(14)太守自谓也:... 3.文章出现了大量的“而”字,它具有表示并列、顺承、修饰、转折 等关系 的作用,请判断下列语句中“而”字所表示的关系。 (1)溪深而鱼肥:(2)杂然而前陈者: (3)日出而林霏开:(4)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 (5)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4.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知心而寓之 酒也: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 不知太守 之乐其乐也: 5、成语积累。 《醉翁亭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流传至今。例如形容饮宴 尽欢的 ();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的();比喻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的();比喻事情真相大白的()。 【整体感知】 1、根据作者的描述,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醉翁亭的位置。 2、醉翁游亭的目的 【合作探究】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导学案及答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 设计人:杨惠珍审核人:八级语文备课组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而”的作用,“然”的意义。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段落层次,把握文章中心。 2、体会欧阳修的山水游记,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的特点。【知识链接】 1、再说“记”。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 2、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3、写作背景。 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

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 39 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4、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一起来总结: (1)课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全篇熔于一炉,表面上句句记山水,实际上句句记亭,句句记太守。作者把自己的之情,含蓄巧妙地蕴藏在。 (2)全文以“”字贯穿始终,各部分都紧扣主旨,层层深化,逐步推进。 (3)文章结尾,作者用“”画龙点睛,点明“醉”与“乐”的统一关系,从而完成了文章主旨的表达。文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你认为“醉翁之意”在乎,更在乎。作者的乐,真谛在于。 (4)本文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5)、如果给每一段加上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中都有一个“亭”字:点出亭────── 如果小标题中含有“乐”字,该怎样归纳呢? ──────醉归之乐 阅读理解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 目标导航: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地解释词语及正确翻译课文的每个句子。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2.比较本文与《岳阳楼记》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预习案 课前导学 1.走进作者: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所做。 (2)关于“六一居士”: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2.写作背景: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耶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3.解题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尝试练习 1.注音 环滁()林壑()琅琊()饮少辄醉() 岩穴瞑()伛偻()酒洌()山肴野蔌() 觥筹()射者中()弈者胜()颓然()阴翳() 2.解释下列词语 环滁:。林壑尤美:壑,。尤,。 蔚然:。深秀,山行:。 峰回路转:回,转,翼然:。名之者: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掌握本课中的难解字词。 2、体会古人“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二.阅读扩展文章 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三.简介作者 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四.重点引领 课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 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许多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望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了少许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课文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翻译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秋高气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导学案《醉翁亭记》.doc

《醉翁亭记》复习课导学案 导学案——课前热身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0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与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 /志O 2.欧阳修,字,号,又号, 朝代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解词 蔚然:翼然: 林霏:晦明: 秀:繁阴: 涂:低偻: 提携:山肴: 野簌:射: 觥筹交错:筹: 翳: 三、原文填空 1.能够表明四季变化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2?点明作者情趣所在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描写琅琲山朝暮景物变化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5.文中描绘众宾欢快饮酒场面的成语:觥筹交错 导学案——整体把握

1.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情感。 2.结构(板书): . 路线:环滁——m山一酿泉一醉翁亭 二.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山水之乐(醉 景) 三. 风俗:滁人游一—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游之乐(醉 人) 四. 心情:禽鸟乐一一人之乐——乐其乐与民同乐 (醉 情) 导学案——复习重点及典型题 (-)各段重点 第一段内容:交代了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重点: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大处起笔,引人入胜。同时,乂将下文的游览路线交代清楚,为下文写人的活动设置了具体环境。 典型问题 1.作者为醉翁亭作记,起笔先写滁州之山,你认为这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大处起笔,由远及近,层层深入,托出主景, 这种空间变换的手法,使文章富有变化的动态感,富有韵味。 2 .给醉翁亭作记为什么还要写山和泉? 由山引出泉,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环境,乂为写亭做了自然铺垫,也为下文写纵情山水做铺垫。 3.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句有何作用? 全文的核心命意旬,交代醉翁的意趣在于欣赏山水的快乐,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遣谪居的抑郁,为下文的写景打情定下感情基调。 第二段内容:描摹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重点:使用排偶句,词语运用准确生动。打发了作者陶醉于美景的欢乐心情。典型问题 1.文章第二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季景物的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野花树木风霜水石或答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霜高洁,冬天水落石出。 2 .第二段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2、《卖油翁》导学案及答案(最新整理)

12、《卖油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 熟读课文。复述故事,反复诵读,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词义、句义。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感受两个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 【学习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1、作者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朝代及评价: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开创了“诗话”这一新体裁,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 展有影响。代表作:《六一诗话》、《醉翁亭记》。《卖油翁》选自 《欧阳文忠公文集》;本文是作者采用笔记体写的一片短小精悍的小说,它通过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 道理。 二、拓展延伸: 1.陈尧咨,蜀地人,宋真宗时的状元。陈尧咨善射,以铜钱作靶标,一箭就能射入方孔中。陈尧咨还特别擅长隶书。可以说他是一个文

武双全的人才。 2.谥号: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3.文人居士:青莲居士(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 东坡居士(苏轼)易安居士(李清照) 4.古代的六艺: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算术)。 【温故互查】 1.本文作者是,他是朝家、家,号,晚年又号,是之一。 2.给加列加点字注音 尧咨自矜家圃睨之忿然覆其口颔之酌油遣之沥之3.解释词语的意思 善射自矜尝睨

释担但微颔忿然酌油因惟遣 【设问导读】 1. 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教师范读后,小组内分段朗读并互评。 2.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注意抓住重点词语,标出不懂的字词,小组内交流并口译全文。 3. 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互相补充并作适当评价。 4.精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蕴含什么道理? (2)文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哪个才是主要人物? (3)故事中先出现的陈尧咨这个人物有何特点?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4)卖油翁是怎么观射的?他观射时的神态说明了什么?

醉翁亭记 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2、疏通文意,了解判断句式。 3、品析优美语句。 4、体会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感情。 5、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感。 重点:1、疏通文意,理解判断句式。 2、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感。 难点:体会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感情。 课前预习案 1、了解“记”:古代的“记”是一种不定体。一般地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 感受,而后不拘一格地写出来,都可以叫做“记”。它可以全是叙事,可以全是写景,还可 以兼有叙事、写景、状物、议论等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虽有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抒发作者的 情思和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观点。“记”在写法上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作者不直接说, 或基本不表露自己的观点或感情状态,而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另一类是由事、 景、物的描述中,自然发生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属于第二类。 2、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 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存世。 3、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上书为范 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洲知州。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滁州地 处江淮间,交通不便,不有舟车商贾、四方宾客往来,百姓安于农事,生活简朴安闲,民风 淳朴,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仁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不悲戚嗟叹,而是以 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 自得其乐,并与民同乐,心境愉快闲适,把内心的抑郁压在山水和诗酒之中。欧阳修写本文 时不过三十九岁,其中的“醉翁”“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4、通读全文,疏通文意,弄清“醉翁亭”的由来。 课中探究案 1、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疑难地方,可以通过小组交流来解决,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 (寻找文中的“也”字句,通过句子的朗读来体会“也”字的作用。 可以舒缓语气,使得文章回环往复,形成一种咏叹情调,并富有节奏感。) ?◆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它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乐”字山水乐,鸟乐,游客乐,太守乐. 2、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太守为何而醉?为景,为人,为情?为什么?交流自己的看法,组长记录好,推选出好的 全班交流。 (太守是为景,为人,为情而醉,景色优美,同学们自己从文中找出描写景色的句子进 行赏析,如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 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作者写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 设计人:审核人: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 一、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豁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章。 二、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四、教法与学法 反复诵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有关背景资料 六、教学过程 【目标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整体感知】 一、放录音,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感情。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洌( )

二、教师指导学生多形式的反复诵读,要读出语气、重音,特别强调读出层次. 三、以小组为单位,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让学生在交流中把握文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1、结合注释翻译第1自然段。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饮少辄醉:辄,就。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环绕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边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间飞泻下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很少就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而寄托在酒罢了。 6、学生自译,然后抽查。 2、结合注释翻译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 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风高霜洁,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3、结合注释翻译第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 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 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

醉翁亭记导学案及答案

8.《醉翁亭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背诵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根据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方式。 3、初步认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学习重点】 1、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方式。 2、认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学习作者旷达的情怀。 【学习难点】 1、认识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方式。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环滁()晦明()觥筹() 饮少辄醉()琅琊()()林霏()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②泉香而酒洌() ③负者歌于途()④树林阴翳() 3、本文选自,作者,字永叔,号,晚年又自号为,谥号“文忠”,世称“”。他是(朝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的另外几家是:唐朝的和;宋朝的另外几位散文家是、、__ 、_ 、、。 4、填空。 ①《醉翁亭记》以“______”“_____”二字提挈全篇。文中的脉络关系极为密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结尾部分用____________一句就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 ②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____________ _ 。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是___________ ,与它意思相同的成语还有_________ 、_____ 、______ 。 ④文中“水落而石出者”一句现在已提炼成一个成语:____ 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 。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后多用来比喻_______ ______________ 它的近义词是________ 。 5.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链接材料: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醉翁亭记》中考复习教学案(知识点梳理)

《醉翁亭记》中考复习教学案(知识点梳理) 一、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 1、《醉翁亭记》体裁:游记散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皆好,散文成就最高。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2、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等人的政治改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为安徽省滁州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即被贬的第二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二)全文翻译。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秀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谷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像那太阳出来后树林中的雾气消散了,云雾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明或暗,变化不一,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放而散发出清香,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浓郁的绿阴,风高霜洁,水位下降露出了水里的石头,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游玩,傍晚回去,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啊。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至于那些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着歌,游玩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叫着,后面的人回应着,老人和儿童往来不绝的,是滁州人来山里游玩。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水酿成酒,泉水清香酒味清醇。山珍野菜,杂乱的地摆放在席前,这是太守举办的野宴。宴会饮酒的乐趣,不是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取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起时坐,欢呼叫嚷的,是宾客们正在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不久,傍晚的太阳将要落山,人影散散乱乱,这是太守回去,宾客跟随着下山。在枝叶茂密成荫的树林中,鸟儿到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开了,禽鸟在欢乐。可是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写文章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啊。 (三)文言词语 1、词语解释。 1.环滁皆山也(环:环绕。皆:副词,都。) 2.林壑尤美(壑:山谷。尤:格外,特别。)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深:幽深。秀:秀丽。) 4.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泻:飞泻。于:从) 5.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6. 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居高面下。) 7.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给……命名。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8. 饮少辄醉(辄:就) 9. 故自号曰醉翁也(故:因此,所以。号:取号,名词用作动词。曰:叫做。)10.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1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领会。寓:寄托。)12.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像那。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开:消散,散开。)13.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聚集。暝:昏暗) 14. 晦明变化(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晦,昏暗。)15.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发:开放。)16.佳木秀而繁阴(佳:好。秀:茂盛,繁茂。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17. 风霜高洁(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18.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在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歌:唱歌。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9. 行者休于树(休于树于:在。)20.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伛偻:腰弯背曲,这里指老年人。提携:搀扶,带领,这里指小孩子。绝:断。)21.溪深而鱼肥(临:到。渔:捕鱼。)22. 山肴野蔌(肴:野味。野蔌:野菜。蔌:菜蔬。) 23.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众多而杂乱的样子。陈:摆开,摆放,摆设。) 24.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的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