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藏民俗文化手工艺—掐丝唐卡产业化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藏民俗文化手工艺—掐丝唐卡产业化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藏民俗文化手工艺—掐丝唐卡产业化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藏民俗文化手工艺—掐丝唐卡产业化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XXXX有限公司

藏民俗文化手工艺—掐丝唐卡产业化发展

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高建

目录

第一章企业简介 (5)

1.1项目企业基本情况 (5)

1.2项目团队实力........................................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项目内容. (5)

2.1项目概况 (5)

2.1.1项目名称 (5)

2.1.2项目建设单位 (5)

2.1.3项目建设性质 (5)

2.1.4项目建设地点 (5)

2.1.5项目负责人 (5)

2.1.6项目资金来源 (5)

2.1.7项目建设规模 (6)

2.1.8项目建设期限 (6)

2.2项目核心理念 (6)

2.3项目经营内容与模式 (6)

2.4项目发展目标 (7)

2.5项目经营理念 (7)

2.6项目产品优势 (7)

2.7项目产品生产方案 (8)

2.8项目产品工艺技术方案 (8)

2.9项目主要设备方案 (9)

第三章项目建设方案 (11)

3.1项目工程建设方案 (11)

3.1.1建设指导思想 (11)

3.1.2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量 (11)

3.2给排水设计 (11)

3.2.1设计依据 (11)

3.2.2给水设计 (11)

3.2.3排水设计 (12)

3.3供配电设计 (12)

3.4项目拟建地选址优势 (13)

3.4.1厂址与地理位置 (13)

3.4.2厂址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面积 (13)

3.4.3园区建设条件 (13)

3.4.4气象条件 (13)

3.4.5外部建设条件 (15)

4.1项目提出背景 (17)

4.1.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17)

4.1.2青海省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可观 (17)

4.1.3掐丝唐卡市场需求十分旺盛 (18)

4.2本次项目提出理由 (19)

第五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

5.1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20)

5.1.1项目实施是凸显青海优势文化资源的需要 (20)

5.1.2项目实施是促进青海省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0)

5.1.3符合青海省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 (21)

5.1.4可满足市场对藏民俗文化手工艺—掐丝唐卡工艺品的旺盛需求 (22)

5.1.5通过掐丝唐卡产业化发展,弘扬地方文化特色的需要 (23)

5.1.6增加当地就业带动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23)

5.1.7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23)

5.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4)

5.2.1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规划 (24)

5.2.2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4)

5.2.3符合青海省产业政策 (25)

5.2.4 具备市场可行性 (25)

5.2.4具备管理可行性 (26)

5.3可行性分析结论 (26)

第六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7)

6.1投资估算依据 (27)

6.2建设投资估算 (27)

6.3流动资金估算 (28)

6.4资金筹措 (28)

6.5项目投资总额 (28)

6.6资金使用和管理 (30)

第七章项目效益分析 (31)

7.1总成本费用估算 (31)

7.1.1基本数据的确立 (31)

7.1.2产品成本 (32)

7.1.3平均产品利润与销售税金 (33)

7.2财务评价 (33)

7.2.1项目投资回收期 (33)

7.2.2项目投资利润率 (34)

7.2.3不确定性分析 (34)

7.3经济效益评价 (36)

7.4社会效益评价 (37)

8.1建设工期的规划 (39)

8.2 建设工期 (39)

8.3实施进度安排 (39)

8.4项目的组织领导 (39)

第九章风险分析及规避 (41)

9.1项目风险因素 (41)

9.1.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 (41)

9.1.2 工程风险 (41)

9.1.3市场风险 (41)

9.1.4资金管理风险 (42)

9.2风险规避对策 (42)

9.2.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规避对策 (42)

9.2.2工程风险规避对策 (42)

9.2.3市场风险规避对策 (42)

9.2.4资金管理风险规避对策 (43)

第十章结论与建议 (44)

10.1结论 (44)

10.2建议 (44)

附表 (45)

附表1 销售收入预测表 (45)

附表2 总成本表 (47)

附表3 外购原材料表 (48)

附表4 外购燃料及动力费表 (49)

附表5 工资及福利表 (50)

附表6 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51)

附表7 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表 (52)

附表8 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表 (53)

附表9 流动资金估算表 (54)

附表10 资产负债表 (55)

附表11 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56)

附表12 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57)

附表13 项目投资现金量表 (59)

附表14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61)

第一章企业简介

1.1项目企业基本情况

第二章项目内容

2.1项目概况

2.1.1项目名称

藏民俗文化手工艺—掐丝唐卡产业化发展项目

2.1.2项目建设单位

XXXX有限公司

2.1.3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项目

2.1.4项目建设地点

青海省西宁市青海生物

2.1.5项目负责人

2.1.6项目资金来源

本项目总投资资金568.00万元人民币,全部由项目企业自筹。

2.1.7项目建设规模

本项目拟租赁生产场地面积1200㎡。项目建成后,拟生产车载挂件800件、办公室唐卡摆件800件、掐丝唐卡摆件100幅、商务礼品摆件200幅、掐丝唐卡摆件80幅,每年举办三十余次展会,直接带动就业70人。2.1.8项目建设期限

本项目从2015年4月开始实施,2016年5月正式投入运营,建设工期共计14个月。

2.2项目核心理念

项目充分挖掘藏民俗文化独具历史特色的旅游资源,传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手工艺术,造福地方百姓。以青海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带动促进传统藏民俗文化手工艺—掐丝唐卡产品由传统手工艺结合产业化的需求,向特色文化品牌推广转型,丰富其文化渊源和附加值,开辟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加工销售渠道,以提高企业在市场的占有率和知名度。最终以企业带动产业,拉动消费,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3项目经营内容与模式

项目拟在原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提高藏民俗文化手工艺—掐丝唐卡产品质量,使之成为当地独具魅力的特色旅游文化产品,创造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开发的过程中,提高产品的质量、设计、制作和文化品味,使其成为市场竞争的热点,突出藏区民族文化内涵,扩大旅游商品市场规模,实现与旅游业同步发展,扩大民族文化创意优势品牌的知名度,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构筑区域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格局。

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在良好的投资环境下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充分利用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快项目建设进程。拟采用企业文化

产业多元化生产经营模式。

2.4项目发展目标

项目的实施将促进藏民俗文化手工艺—掐丝唐卡工艺品的传统工艺技术上与现代文化创意开发工艺的结合,实现特色文化旅游工艺品的产业化生产满足现代社会的消费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引领西宁市藏文化创意产业与手工艺、旅游等具有优势的产业结合;带动当地特色藏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解决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5项目经营理念

公司经营理念:以藏民俗文化旅游为思路,着力研发创意各类藏民俗文化手工艺—掐丝唐卡工艺品,形成藏民俗文化手工艺—掐丝唐卡产业化发展新局面。

1)整理“适宜创作”的文化元素,系统搜集、整理创作素材,挖掘

一系列反映藏民俗文化特质与时常元素相结合的创意文化资源。

2)组建“开放式”研发、设计团队。以再有企业的设计队伍为主体。

3)开展“作品向精品、商品”的转变。突破传统文化产品个人“精

品”创作少,市场受众小的范畴。以满足普通大众消费为目标。

4)生产极富有“藏民俗文化”特色的普世掐丝唐卡系列产品。

2.6项目产品优势

掐丝唐卡——是以中国传统掐丝为基础,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经过我们多年地研究和探索,将传统工艺与汉藏文化有机的融为一体,创作了“掐丝唐卡”这一独特艺术种类,为唐卡赋予了高雅华贵的气质,使青藏高原的唐卡艺术得以更完美的展现与升华。

其工艺特点:内涵丰富,色彩明亮,立体感强且不褪色。传统工艺与现代风格相结合后,使古老的唐卡融入了时代的气息,色彩更艳丽,内涵

更丰富,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

2.7项目产品生产方案

项目建成后,拟生产藏民俗文化手工艺—掐丝唐卡产品主要有:车载挂件800件、办公室唐卡摆件800件、掐丝唐卡摆件100幅、商务礼品摆件200幅、掐丝唐卡摆件80幅;以及每年将举办三十余次展会。

项目主要产品一览表

2.8项目产品工艺技术方案

掐丝唐卡加工工艺流程:

掐丝唐卡主要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选样:由专业的设计师,将所要制作的掐丝唐卡样式选定,制作

成画的过程。

?制版:将选样后制成的画印上画板的程序。

?选釉:主要是筛选出所需制作掐丝唐卡釉料颜色。

?淘釉:对所选釉料进行清理、淘洗的过程。

?上胶:在制作掐丝唐卡的画板上涂抹万能胶水,为后面掐丝工序

做准备。

?掐丝:将选好的金箔丝粘贴到画板上。

?修版:将画板上不合适的金箔丝条进行修整。

?点蓝:将选好的釉料处理后,在画板上色的过程。

?开眼:是掐丝唐卡制作工艺中最重要的一项工序,是有专业的掐

丝唐卡制作师傅向掐丝唐卡的人物点睛的过程。

?晾晒:将做好的掐丝唐卡晾干的工序。

?装帧、制裱:将做好的掐丝唐卡拿到装裱车间通过设备包装。

2.9项目主要设备方案

本项目生产设备根据产品类型、产量进行选择,生产设备全部选择国产设备。共需购置各类设备857台(套),设备明细详见下表:

主要设备明细表

第三章项目建设方案

3.1项目工程建设方案

3.1.1建设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以文化经济交流为目标,以德令哈市的地域优势为依托,打造民族文化展示交易平台。

3.1.2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量

本次项目场地为租赁,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1200㎡,主要建筑工程为场地的装修改造等工程,在设备购置安装完成后,即可投入运营使用。

3.2给排水设计

3.2.1设计依据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2)《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05年版)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5)《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7)国家和本地区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标准等

3.2.2给水设计

本次项目工程用水由自建深水井和市政自来水为水源,并建设高位水池,引入两根DN100的给水管供给生活及消防用水,生活用水给水管采用PP-R给水管,用水量为24m3/T。

消防用水和生活用水共用一套系统,沿道路一侧设室外消火栓,室外消防管采用热镀无缝钢管,消防用水量l0L/T。

3.2.3排水设计

本工程污、废水采用分流式,污、废水采用自建生态生物厌氧污水处理池,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室内排水管采用PVC管,室外排水管采用砼管。

3.3供配电设计

本次项目供配电设计如下:

一、电源供给

①计算负荷:360kw;

②该工程供电电源等级为三级,部分为二级,电源引自三角坪变压站,本项目每个单位的电压等级为380/220V,采用地埋式引入;

③每个建筑物内均设一总配电箱,各层设一分配电箱,各房间设开关箱,各箱之间的配线为BV导线穿槽管敷设。

二、照明、消防、防雷、电话、闭路电视系统及暖通系统。

①房间内以电子型镇流器节能型荧光灯为主。

②按规范要求,房间、办公区、公共走道,电梯前室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③该工程的建筑物防雷等级为三级,屋顶设避雷敷口利用结构梓中的钢筋作避雷引下线,采用结构基础中的钢筋作为水平接地体。

④该工程设电话交换机,室内发电话分机和卫生间副机,电视设共用天线和闭路电视系统,并应根据建设单位和功能使用设电视监控系统。

⑤采用置冷、暖分散空调设施。

唐卡艺术之乡

唐卡艺术之乡——青海热贡之旅 说到唐卡,到过西藏的朋友应该不会陌生,是流行于藏区的一种宗教卷轴画,通常绘于麻、棉、帛、丝等材料上,是藏族绘画中与壁画同等重要的绘画形制,是可以移动携带的神像。 但对热贡这个地方,熟悉的人不是很多了,这里就是唐卡艺术很发达的“唐卡艺术之乡”了。热贡艺术始于元代,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流派,主要包括唐卡、壁画、雕塑、堆绣、建筑彩画、图案与酥油花等多种形式,因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热贡而得名。热贡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枝瑰丽的奇葩,其中,又以惊艳唯美的热贡唐卡艺术最为世界所关注。 这次应热贡旅游局和博物馆之邀,以设计师身份前往热贡,筛选热贡唐卡西安巡展的唐卡作品。此行可以说是大开眼界,见到不少文物级别的唐卡,以及大师级作品,但很快这些作品就会来到西安和大家见面了。 唐卡的起源与印度及汉地都有关联。首先唐卡与汉地历史久远的幡画有密切关系。我们很容易想起,晚周西汉时代的遗址,如马王堆汉墓帛画,唐卡的发展基本上与汉唐至宋元时期中原汉地卷轴画的发展进程相适应,它是在蕃汉交往密切的敦煌,沿着佛教绘画的轨迹,由吐蕃旗幡画演变而形成的。起源于汉地的根据主要不是从唐卡画面的内容,而是从形制上,即从汉族古代绘画的装裱方式上找到了确切的联系,从而解释了唐卡装裱形制的起源。另一方面印度早已有可携带的布画神像的传统。前文谈到了阿底侠大师到卫藏后有感于卫藏佛教绘画失于正统规范而请印度画师绘典范之作带入西藏的史实。汉地幡画与印度布画的联姻产生了“唐卡”,至此唐卡便风行不止,唐卡的大量出现标志着唐卡在高原的诞生。唐卡绘画风格的变化总是和壁画的风格变化同步一致,壁画、唐卡所指就是两种不同的绘画载体。成熟的唐卡形制产生在后宏期早期,并一直被广泛地沿用到今天。 唐卡自产生之日起就被广泛用于寺院悬挂、密修观想,更被广泛用于佛事活动、百姓的婚丧嫁娶。唐卡上所绘神像可以是某人的护佑神,携带身边保佑吉祥;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创建学校办学特色——民族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创建学校办学特色 ——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县民族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 ——民族小学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引言:(引用陶行知的一句话)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 融水县民族小学建于1990年秋,现有师生1677人,是一所环境幽美,设施齐全的学校,近年来,各种殊荣接踵而至,学校先后荣获:柳州市素质教育综合评估一等奖,市“文明学校”“优秀学校”、“优美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等光荣称号,获国家级区市级团体奖达数十项,师生获奖达五百人次。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以及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让我们这所座落在大苗山的民族小学,脱颖而出。学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办特色学校,育全面人才”的原则,努力探索以民族文化进校园为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形成了以艺促教、以美育人、以体健身的艺体教育特色,以民族文化教育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适合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如今学校形成“春绿满眼,夏荫成凉,桂花飘香”的靓丽风景,绿化覆盖率为82%,是融水县名符其实的美丽校园。 背景分析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艺体特长、创建学校特色,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个性化学生”。 作为一所处在少数民族聚集区,有多个少数民族成分学生的学校,我们在艺体教育方面,独树一帜,敢为人先。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地域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把艺体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并确定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校本课程研究为主形式,以特色教育活动为载体,以校园文化为依托,突破制约发展瓶颈,实施整体推进战略”的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思路。学校立足科学发展,以学生为本,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结合学生爱活动、好模仿、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形成以弘扬国学经典文化、传承科技创新文化、开发校本研究课程、打造学校“特色大课间活动”、开展“大家唱、大家跳”民族艺术教育活动及阳光体育运动等多元化发展的艺体教育特色发展格局。形成具有民小特色的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让家、校形成教育合力。 基本做法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为美丽校园的创建创建营造氛围。 (1)组织学习,统一认识

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以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为例 内容摘要: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日益受旅游消费者的青睐,民族传统文化日渐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成为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同时,旅游发展中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也成为社会各界研究讨论的焦点。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法对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对旅游发展中如何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进行探讨。本文前部分介绍了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规划中对满族屯满族乡的定位、满族屯满族乡的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等内容,后部分重点对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措施进行了全面探讨,以期在满族屯满族乡文化产业化中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兴安盟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一、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规划中对满族屯满族乡的具体定位 满族屯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据2008年8月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应兴安盟旅游局要求制作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纲要)》可知,在兴安盟区域旅游市场中科尔沁右翼前旗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客源市场以分流阿尔山客流为主。并将科尔沁右翼前旗在兴安盟旅游市场中的位置定位为“中途岛型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其具备中途岛型旅游目的地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市场条件。并将整个科尔沁右翼前旗的旅游资源功能定位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过境通道、短途休息地→逗留地、短途度假地→旅游目的地。在充分考虑与阿尔山差异化、互动发展的基础上,设置有生命力的草原旅游项目、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最终把科尔沁右翼前旗打造成与阿尔山联动发展的中国新兴草原旅游目的地。 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形象定位为:草原嘉年华,梦回科尔沁。主题特色分为红色草原、诗意草原、浪漫草原、生态草原、休闲草原、欢乐草原等六部分。空间发展布局为“一头两翼八节点”,一头:科尔沁右翼前旗旗政府所在地大坝沟;

少数民族文化(配图)

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服饰文化 段艳冰 2013.11 【少数民族简介】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 泰语系。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满族过 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 的是旗袍。古代,满族先民一年四季都 穿袍服,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 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 蒙古族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称蒙古袍;系腰带;蒙古靴。男子穿 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 维吾尔族

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面套斜领、无纽扣褂子,外系腰带。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 朝鲜族 朝鲜族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 在黑龙江省、辽宁省,还有些 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 居区。白色是朝鲜族最喜欢的 服装颜色,象征着纯洁、善良、 高尚、神圣,故朝鲜族自古有 "白衣民族"之称。 回族 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宁夏为主要聚居区。男子多带小 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

男子多留有大胡子! 壮族 人口最多的民族,主 治区。 在壮族聚居的农村,妇女的服装端庄得体,朴素大方蓝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 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 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 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 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 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黎族 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中南部。黎族服饰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的贡献。 服饰

热贡唐卡产业发展的问题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815756595.html, 热贡唐卡产业发展的问题探究 作者:谢楚楚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0期 摘要:"好酒也怕巷子深",唐卡作为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藏族同胞的智慧结晶,更是赋予了全人类无形的文化思想财富;打造唐卡产业,赋予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济价值,不仅能激发本地人注重自身所处地域的文化价值的意识;调动更多当地人积极学习绘画唐卡,传承唐卡文化,更能致使他们利用本地艺术资源发家致富,调动当地人生产的积极性,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将唐卡产业系统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势在必行。本文将从唐 卡产业发展的有利背景出发,主要分析当地唐卡产业的宣传手段和营销方式的现状,探究出热贡唐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说明解决办法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唐卡产业,宣传手段,营销方式,元素挖掘 一、热贡唐卡产业的发展背景 热贡艺术包含唐卡、壁画、堆绣、雕塑、图案、版画、建筑装饰等十多个艺术门类,尤以唐卡最为突出。唐卡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它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 唐卡作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特殊的民族文化价值,更有作为一种高附加值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打造唐卡文化产业,能够给予传承唐卡工艺的有力支撑,宣传藏族优秀的艺术文化,同时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户的经济收入。而热贡地区,即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唐卡产业化发展已经有了初步发展,同时具有较强的人文、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因此,当地唐卡的产业发展不仅具有产业深化发展的潜力而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文化部关于印发《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对于艺术品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保持在全球前列,形成2-3家具有世界影响的艺术品产业集聚区,积极构建艺术原创、学术评价、艺术品市场互为推进的艺术品业发展体系。“ 因此,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唐卡产业有了迎合此契机深入发展的机会。随着人们消费层次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由解决温饱转移到了精神与文化层面的消费,唐卡市场呈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加上唐卡申遗的成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唐卡的特殊价值。 二、产业发展现状 从宣传方式来说,热贡唐卡的宣传渠道的牵头主要是国家、地方政府、州政府、省政府,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以及大型展览、展销会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主要是通过当地大型博物馆宣传唐卡以及各地的唐卡展销会和展览会、和权威的广电媒体合作--中央电视台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 报告

关于吉林省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文管一班三组

第一部分研究方法和目的

1、研究目的:为了了解吉林省民俗的发展状况,促进民俗产业健康发展,我们组织了这次面向吉林省居民的调查。 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形式,由我们调查员随机寻找调查对象形成的调查结果。 第二部分样本总量和构成 1、样本总量(总166人,男86,女80)和样本的民族(汉104人,回7人,满13,朝12,蒙34人)分布(附图) 2、样本的年龄(20岁以下17%,20-25岁40%,30-45岁25%,45岁以上19%)构成(附图) 3、样本的收入(500以下16.7%,500-1000元25.7%1000-3000元34.3%,3000以上17.7%)构成(附图) 4、样本文化程度(博士0.3%,本科64%,大专24%,中专3%,高中9%,初中2%,小学1%)构成(附图) 5、综合分析(附图) 第三部分调查主要发现 以下所有内容都能够结合样本的属性进行分析如:不同的年龄、区域、性别、收入、文化程度等,同时也能够根据其中的几项进行多元对应分析。 一、调查结果显示:调查问卷18个条目,都是关于民俗文化的陈述,分为如下4个维

度: 1、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认识:共7项 2、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态度:共5项 3、获得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知识的渠道:共1项 4、对整改与发展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态度:共2项对所有的问题,都要求受试者在A、B、C、D中作出一个选择。 二、结果与分析: 1、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认识 (1)在对“能吉林省旅游特色品牌”的调查中,有 58%的人选择吉林雾凇,43%的人选择长白山,而选择吉 林美食和民俗文化的人比例相对较低。 在调查结果来看,人们不但把雾凇看作是吉林的特 色,更把它看做是吉林旅游特色品牌。而在全国范围内都 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长白山则稍微逊于吉林雾凇。在多山 的中国,这个现象是能够理解的,毕竟雾凇更具有地域特 色。 (2)在对“吉林民族风俗的了解”的调查中,有58% 的人选择“长春国际雕塑展净月潭冰雪旅游节电影 节”,60%的人选择“长春冰雪节森林旅游节国际旅游 节”。而选择“藏族传统节日”和“延边寒食习俗”的均 不足5%。

我看同仁县唐卡艺术的发展

我看同仁县唐卡艺术的发展 撰稿人:刘欢唯法学61 班 将青海省同仁县作为我们此次青海之行的重要考察地,源于它唐卡制作历史的源远流长、唐卡艺人的人数众多、唐卡作品的丰富多彩。 异常的繁荣 随着藏学热的不断升温,近年来,藏传佛教艺术品的收藏日益成为国内外收藏家关注的热点。其中,唐卡因色彩亮丽、图像庄严,具有高度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被称为佛教艺术的一朵奇葩。唐卡历史悠久,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从形式到内容跟其他任何画都不一样,是独树一帜的画种,它传递给人们的不仅是艺术,还有一种信仰和精神。一幅好的唐卡是画师用心血铸成的,是宗教热情、毅力以及高度的工艺技巧的反映,因此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唐卡收藏升温给从事唐卡绘制的艺人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对推动藏族传统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仁在藏语中称作“热贡”,在这里,依托藏传佛教寺院,形成了以制作唐卡、泥塑、堆绣等宗教艺术品闻名的热贡艺术。其中热贡艺人绘制的唐卡更是精美绝伦,享誉海内外。同仁县隆务河畔的吾屯、郭麻日、年都乎等村几乎家家有画室,人人会作画,唐卡绘制已成为当地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产品主要销往甘肃、四川等省及尼泊尔、日本等国。更为重要的是,唐卡热使这门长期深藏在寺院中的艺术在民间得到发扬传承据了解,过去大多数热贡艺人自小进寺院当喇嘛,奉佛事艺,热贡艺术长期深藏于寺院之中,仅为寺院服务。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同

仁县成立了热贡艺术研究所。同仁县的中小学现在都幵设了热贡艺术基础课。热贡艺术作为一门学科还步入了高等院校的课堂。作品过去主要表现宗教故事和人物,而现在幵始反映社会生活。随着人们对唐卡幵始了解和喜爱,近年来,唐卡艺术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事唐卡绘制的艺人越来越多,对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有利的。 繁荣的背后 受市场经济影响,大多数唐卡艺人的创作停留在复仿制作的层面上,简单迎合市场,致使大量粗制滥造的新唐卡充斥市场。此外,为了销售,一些唐卡艺人简化程序,放弃矿物颜料的使用。他们认为,这种状况不利于唐卡艺术的健康发展。目前,唐卡艺术培养人才的方向和目标存在问题。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培养唐卡艺术人才的目的偏重于商业效果,把唐卡艺术的发展和创作目标简单、肤浅地定格在经济的层面上,成为脱贫致富和搞活地方经济的突破口,这样的目标不可能造就高素质、高水平的画师。唐卡艺术面临着传承链断裂、精品匮乏、绝技不断消失的危机,唐卡艺术在当下表面繁荣的创作态势中也隐含着诸如佛像量度计算混乱、构图简化、颜料调制技艺失传,以及佛像身姿、法器、手印等错乱的现象;同时艺人队伍中也存在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渐次离世、其技艺被世人遗忘的情况。在唐卡制作材料、工艺技法过程中也存在传统工艺的简化、省略情况。这些有目共睹的事实,充分说明了唐卡艺术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我们的措施 对于唐卡艺术存在的诸多问题,相关地方政府和单位已经幵始关注和重视,

青海唐卡艺术

浅谈热贡唐卡艺术 唐卡(藏语,意为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绘画艺术,它类似于汉族的卷轴画,具有独特的藏传佛教传统工艺特色,画面金碧辉煌,绚丽多彩,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大约于公元 7 世纪中叶,在藏王松赞干布时期(文成公主进藏后),已经在这一地区各地以绘画艺术的形式出现。这时的唐卡大都是民间的一些画师供奉给寺院的供品,是零散的还没有真正形成系统的唐卡绘画艺术,直到五世纪达赖罗桑嘉措以后,这一地区才成立了相当于现在的画院机构,唐卡创作从此进入了一种专门化的创作时期。 现存较早的唐卡以及现在盛行于藏传佛教寺院和藏族民间的唐卡绘画艺术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丝绢绸缎为材料,用刺绣、编织、拼贴或套版印刷等方式制成的唐卡叫做“国唐”;二是用天然矿物植物颜料在画布上绘制的唐卡叫做“迟唐”。唐卡具体可细分为:布面唐卡、刺绣唐卡、织锦唐卡、贴花唐卡、惮丝唐卡、印刷着色唐卡、珍珠唐卡等。 唐卡形状多为直立的长方形,用锦缎装裱。通常由四部分组成;中央佛像画面美龙、四周裱衬的红黄蓝三色彩缎边饰彩虹、画面之上的黄色丝幔和两条红色飞燕飘带。每幅唐卡画面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据说分别代表净土、人间与地狱。中央部位一般绘上本尊造像,亦即信徒供养膜拜的主尊,诸如释迦牟尼、五部金刚、诸传承祖师等;画面上部称为空界,亦或圣界,绘有诸佛、菩萨;画面中部即为人间,也称凡界,绘有护法神及僧侣;画面下部则为阴间,也称地狱,绘有罗刹、鬼等。居于空界最中央的一尊佛像,称之为顶严,中央的本尊即是此佛的部属唐卡的大小并不规则,尺寸各异。常见的唐卡,一般长一公尺左右,宽六、七十公分,寺院和个人居室收藏或悬挂的唐卡主要是这一种。另外较为特别的还有长达数十公尺的巨幅唐卡和可置于掌上的微型唐卡。 国唐中的巨型唐卡称为国固。这些巨幅唐卡,做工精致、色泽鲜艳,艺术价值很高,有的还是国宝。今天我们能见到的最大的唐卡,为布达拉宫所珍藏的长达五十余公尺的二幅巨型唐卡。其中一幅最大的国固唐卡,高五十五点八公尺,宽四十六点八一公尺。这幅唐卡是在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由摄政王第巴#桑杰嘉措主持制作的,唐卡中描绘的主尊是无量光佛。 国固的尺寸太大,所以也不经常悬挂示人,只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抬出来展示。如传统的宗教节日雪顿节,就有规模庞大的晒佛仪式。拉萨哲蚌寺的晒佛是很有名的,到了雪顿节那天,寺庙僧人将寺内珍藏的高三十公尺、宽二十公尺的巨幅释迦牟尼佛像唐卡像抬出,展示于根培乌孜山的晒佛台。等天光出现,第一抹朝霞染红东边天际的时候,佛像表面的印纱徐徐升起,在朝晖映衬下更显得光彩夺目、神圣庄严。无数男女信徒整装敬礼,观瞻佛容,赞美之声如浪涛拍岸,洁白的哈达似雪莲飘飞。 根据藏族文献资料,早在松赞干布时代,祖国藏区就有了关于唐卡艺术创作的记录。随着藏传佛教的不断流布,这种来自域外的宗教文化也在不断本土化的传播实践中,选择了藏民族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进行佛像造型,并且在题材、技法、色彩、工艺、风格等方面,对其具有根基性意义的异域文化进行了更多的探索与创新。自公元 15 世纪以来,在广大藏区逐步形成了曼唐、钦孜、噶赤三大画派,涌现出曼拉顿珠、钦孜钦莫、南卡扎西等著名画师,他们不断结合自己丰富的绘画创作经验著书立说,规范和探讨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的技法和理论,《如来佛身量明析宝论》等著作成为后世藏画创作的经典。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经过无

藏民族的传统生态观

藏民族的传统生态观 藏族人的神山圣湖崇拜,保护大自然的承诺有效解决生态恶化与资源匮乏的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个棘手问题。围绕这一热门话题,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提出不少新的观点和理论。在这里,我们不妨了解一下藏民族的传统生态观与生态保护实践,但愿对今人有所启示。 谈到藏民族的传统生态观与生态保护实践,我们不能不提到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藏民族的诞生地,也是迄今为止藏人居住最多的地方。从地理角度看,青藏高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其原始生态环境在全球占有特殊的地位,对亚洲乃至世界的气候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构筑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青藏高原是一个资源富集的高原。青藏高原在我国境内面积为25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强。这里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唐古拉山等巨大山脉;有大面积的湿地和上千个湖泊,仅西藏地区的平均天然水能蕴藏量约在2亿千瓦;地表水资源总量约3548亿立方米;冰川占我国现代冰川总面积的80%。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河等大水系都源自青藏高原。统计显示,我国陆地五分之一的淡水来自青藏高原,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青藏高原大部分地方的年日照时间在3200-3500小时。这里还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和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仅高等植物就有5000多种,藏羚羊、野牦牛和野驴等野生动物属世界稀有动物。 青藏高原又是一个自然条件严酷的高原。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为4500米,而最高处达8848米,是这个星球上最高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又称“地球的第三级”。青藏高原约86%的土地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带。这里极高而寒冷,常年积雪覆盖,无绝对无霜期,干旱氧气,且年太阳辐射值高达160-200千卡/平方厘米。这里地广人稀,还有大片无人区,而有些地方则视为“生命禁区”。总的看,青藏高原的自然条件极为严酷,生态环境脆弱。 人与自然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是人类所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对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问题,也就是自身的生存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人们不禁要思考人在自然界中到底处于怎样的地位,如何处理人与诸多生物的关系等等。随着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与不断实践,逐渐形成了藏民族的宇宙观、自然观等,我们也称其

民族文化经济与产业化研究综述

民族文化经济与产业化研究综述 摘要: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加快,文化日益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的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已经变为一种诱人的“软实力”。因此,对于文化经济的 运作及发展便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通过文献分析,对民族文化经济与 产业化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将为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我国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和 创新民族特色文化品牌,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的发展,为民族地区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民族文化;经济;产业化 1 文化产业的内涵及范围 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并没有达成共识。文化产业最早被译作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源于1926年法兰克福学派瓦尔特?本杰明(Walter Ben jamin)发 表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文。1947年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wiesengrundAdorno)与马克斯?霍克海默(M.MaxHorkheimer)出版的《启蒙 的辩证法》一书中专列一章“文化工业:欺骗群众的启蒙精神”,首次系统的使用了 文化工业概念。英国学者大卫?赫斯蒙德夫认为文化产业就是与社会意义的生产(the production of socialmeaning)最直接的相关机构,这些机构包括营利性公司、 国家组织以及非营利组织,文化产业的定义内涵广泛,应当包括电视、无线电广播、电影、书报刊出版、音乐的录音与出版产业、广告以及表演艺术等。这些文 化活动的核心就在于与受众沟通并创作文本。1997年欧盟委托当时的轮值主席国 芬兰结合对欧洲文化发展现状的调研下了一个定义,认为文化产业就是生产文化 意义内容的活动,除传统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文学艺术和音乐创作外,还包括一切表现现代文化内容的产品及贸易活动(摄影、舞蹈、艺术场馆、博物馆、艺术拍卖、文化演出等)。美国在同期出台的北美行业分类系统中把新闻出版、影视、通信和信息四大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产业体系。澳大利亚则把 文化和休闲作为一个整体来定义文化产业,认为“文化和休闲活动是娱乐、放松和消遣活动,视觉、音乐、写作、动感和戏剧等形式的艺术表演,体育运动技能的 应用、训练和开发,文化内容和精神价值的创造、发展、保存和传播,以及为了 促进和推动上述各项活动而开展的相关活动等以从事文化和休闲活动为目的的行业、产品和服务都可归为文化和休闲产业。 2 文化产业的属性 文化产业的文化性是文化产业相较于一般产业更为本质的属性,所谓文化性,是指文化产业整个生命运动的本质是关于文化的生产、流通、传播与交流,其能 够满足人类社会精神发展需求以及实现人们的文明生存,本质上都是要实现精神 地和艺术地把握世界,在把握世界的过程中把握人自身。所以文化产业的属性主 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将文化资源产品化、服务化,转变成可供消费的 形态,整个生命构成都是关于文化符号和意义的生产,从而为社会成员提供丰富 的产品以繁荣和发展文化。文化产品背后的内涵、意义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它以内在的价值观、审美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进而影响全社会的精 神面貌和文明进步。二是由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构成的文化市场实际上意味着不 同文化间的对话,一个文化产品往往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今人的创造,人们 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都是基于自己成长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人对同一文化产品 的消费以及同一人对不同文化产品的消费,往往都是文化对话、文化交流的结果。在文化市场上,文化通过文化产品得以传播交流,古今交汇,不同的文化传统纵

藏民族的饮食文化

藏民族的饮食文化 藏族饮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一世纪前后西藏就已经开发灌溉农田,并开始将牧地和农田合为一片,这些农田和牧地为王室和平民提供了丰富的糌粑和酥油。此后湖盐的发现和茶叶、瓷碗从中原的引进,更是丰富了藏族的饮食文化。 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藏族人民世代居住、生活的地方。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藏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孕育出了独具风格的餐饮文化。藏民族在独特的居住环境和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周边地区、国家和民族的交往中积累了丰富的饮食知识,形成了独特的烹饪技术。无论是从种类上,还是从营养价值上都为世人瞩目。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汉语:炒面)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便于保存。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 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

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作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 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须的饮料,此外也饮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含有维生素和茶碱,可以补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维生素不足,帮助消化。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 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肠,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奶发酵后制成。酥油茶是藏族群众每日不离的饮料。一般藏族群众早上定要喝上几杯酥油茶,才去劳动或工作。到藏族群众家中作客,一般都会得到酥油茶的款待。 藏族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一般是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但对客人的茶杯总要添满;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满,客人就摆着,告辞时再一饮而尽,这是藏族的饮食习惯。

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语言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语言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语言文化资源;语言文化产业化云南文化处于多种文化的交汇叠合的边缘地带,是汉文化的西南边缘,青藏文化的东南边缘和东南亚小乘佛教文化的北部边缘。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不仅是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交流工具,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在现代化进程中使用人口少的少数民族语言在强势语言的交融中能否稳定传播使用和发展?是否会出现语言衰退和语言濒危?在文化日益繁冗的新时期如何开发和利用宝贵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语言文化资源的开发能否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研究。 一、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发展的大文化背景 2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云南民族文化。由于各民族生产生活状况、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这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正是在与此相应的复杂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居住于坝区交通便利的民族往往比较开放,如白族、纳西族等,他们既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较多地接受汉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二是居住于边远山区的民族则比较封闭,如拉祜族、部分彝族等,他们居住地区离中心城市较远,交通不便,不易接受外来文化;三是一些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化成果较多并趋于定型化,或者表现为物质载体(如建筑、雕塑、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或者表现为语言文字,或者表现为抽象的思想和性格(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四是一些传统文化积累较浅和后进的民族,如基诺族、景颇和部分佤族,在一定条件下反而容易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这些民族都信仰原始宗教,也容易改信外来的人为宗教,如佛教、基督教等。 从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商品经济得到发展,资源得到开发,到当今全新的、自主的得以积极发展的阶段。从总体上来说,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整合化、现代化、艺术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二、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的开发 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是语言的资源、文化的资源、经济发展的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许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一)有利条件 第一,国家政策。我国政府历来都很重视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成立专门机构,帮助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国家共为壮、彝、布依、苗、侗、哈尼、傈僳、佤、白、纳西和景颇等民族设计了十几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很受欢迎。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根本。文化是人类从起源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独有的,宝贵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无价结晶。它是区别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有力证据。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不断发展中把那些劣质的文化淘汰掉,留下那些优良的并可以让人继承的传统传至今天(但也有很多好的部分流失掉了)。 我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多文化的团结大国。因此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容,在这些文化里有着对研究我国各个民族历史的发展情况有着不可标定的价值。对此我们每一个子民都有义务对我国遗留下来的,特有的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接,发展,创造,使之不断发展壮大。 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包括它的礼仪艺术,语言文字,手工艺术,服装文化艺术,道德宗旨以及宗教信仰等等。 我国各个省内都有一种或几种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地区是我国的西南地区,如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区。曾经还有特别的贵州专属少数民族文化的探索频道————多彩贵州,发现贵州。在这个节目中集中主要以黔东南地区苗侗民间族文化为主(如苗族服饰,侗族大歌,独具风格的建筑物以及他们的一些传统节日活动)。 就此我们来谈谈如何对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化的进行传承。首先我们先来了解黔东南地区民族情况。 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其中居住着侗族,苗族,汉族,黎族,仡佬族,瑶族等33个民族,该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

81.87%,拥有全国1/3的苗族和一半的侗族人口。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发展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丰富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是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以侗族大歌,琵琶歌,苗族古歌,飞歌,反排木鼓舞,锦鸡舞,芦笙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以苗族吊脚楼,侗族鼓楼,风雨桥为代表的民居建筑,以刺绣,蜡染,苗族银饰为代表的民族服饰,以酸汤鱼,羊瘪为代表的特色饮食等名扬中外,令人叹为观止。 在国家和贵州首批非物质文化名录中黔东南鸡占有16项和40项,是我国民族民间抢救,挖掘,保护,和开发的重要区域。黔东南自然生态,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原貌的历史遗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自然保护区之一,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列为全球十八个少数民族保护圈之一,是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与教学资源富饶之州。 为了能让这些传统优良文化得到遗存和发展,所以我们要为之遗存和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定保护措施和传承方法。其中在这里主要说的是如何对黔东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传承---传,传递,这里传授的意思。承,托着,接着,拿着,这里是继承的意思。传承,泛指对某某学问、技艺、教义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 一就该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而言,要使之能够长存,不被我们所谓的“汉化”保留其独特的风格,我们就有必要把它当做一种义务来对待,如人们的教育义务,即我们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对之重视并呼吁人们要保护好它的独特艺术性,他还需要有关部门在经济,制度等方面对之有所支持。主要的方法是国家相关部门可以根据相关要求在少数民族文化气息比较浓厚地区建立或创办一些主要以发展某些比较独特的少数民族服饰学校,要求的地地道道该种民族(可以是少年,成年人,或一些比较年长

少数民族文化

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突破点 ——少数民族工艺品 挑战杯论文 作者:宋晓宁 学校:呼伦贝尔学院 年级:2011级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郭楠

弘扬民族文化的突破点 ——民族工艺品 内容摘要:目前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较落后,其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旅游业,而且少数民族文化这一块的发展速度较慢,创造的经济价值较低。要想让民族文化传播的更广,对民族文化了解的人更多,那就要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了,不能一成不变了,要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进行改变,进行创新,只有目前的传播方法加以改进和创新,寻找新的突破点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播与发扬。 关键字:中国文化,民族文化,民族工艺品,蒙古民族,发展与创新,产业化,商业化,网络,电子商务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遥远的古代起,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在漫漫长河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也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我国各少数民族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特点,由于其居住的环境不同,所以就形成了具有各自文化风俗的特点。谈到民族文化我想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长大,并且我们的性格也与这个文化息息相关。但是要让我们说什么是民族文化,大家就有可能说不明白其具体的概念了。民族文化就是指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习俗,其中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而物质文化包括饮食、衣着风格、住宅、生产工具,

精神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一个民族的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和独特的文化气质。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都会形成具有本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因此想要深入的理解民族文化,就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一、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在21世纪的国际关系中,文化作为软国立重要性正在日益凸现,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态势也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一些外国文化对我国国民的影响日益加重,目前我国出现了一些崇洋媚外的现象,怎么在外国文化的冲击下让我过文化发展的更好成为我们目前急需思考的问题了。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伴随着对传统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的冲击,这是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达到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到空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般较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要滞后一些,但至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舞蹈和习俗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手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

深入学习藏民族文化的调研报告

藏族传统法律文化与依法治国 --深入学习藏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调研报告 藏族传统法律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建设现代法律文化的重要因素,是构筑法治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历史上藏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孕育着藏族的法律文化,本质上属于传统法律文化范畴。藏族传统法律文化虽然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它在整体上无法创生现代法治,许多方面甚至成为现代法治的反向力量。近年来,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新的浪潮,已经对我国的安全和政治稳定构成威胁.要实现藏区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必须摒弃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某些阻滞因素,同时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使传统法律文化为藏族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一、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任何形态的文化,首先是民族性的文化,它是适应民族生存的特点而形成的,是在民族身上体现出来的民族化的精神依托和力量,它往往凝聚着民族特有的国民性格和社会心理意识,同时又通过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生命的存在得以凸现,并时时刻刻影响人、改造人。藏族传统法律文化是藏族藏民族特有的,以藏传佛教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法律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的构成体。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的这些内容不同程度地渗透、影响着民族心理素质、风俗习惯乃至人们的思维、行为、生活方式等。从而影响着现代法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每个民族都有构成本民族精神凝聚力的文化传统。此文化传统是多层面构成的系统,在文化系统运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与此系统相契合的价值判断关系。价值判断系统往往对整个文化系统的发展轨迹和方向起着调控、制约的作用。价值判断的这种调控制约性,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性。藏族封闭的地理位置、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人们对藏传佛教的虔诚信仰,使得藏族的传统法律文化有着自身的价值取向性,从而形成藏族传统法律文化自身独有的特征: (一)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的宗教性 以宗教思想为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宗教的教义、教规贯穿在法律条文中,这是藏族阶级社会制定法律的一个重要特征。吐蕃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庞大而多彩的体系已如潮水般荡涤着藏人的意识形态领域。统治者们开始以佛教为指导思想来制定自己的法律,尤其是佛教戒律,成为非常重要的法律内容而加以吸收,并贯穿于传统的制度法、习惯法、习俗法的始终。如吐蕃时期在制定法律时对佛教十善律的吸收,就是把佛教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贯穿在当时法律始终的具体体现。《吐蕃王统世系明鉴》中说:松赞干布时,从东方汉地、木雅输入工艺、历算从南方印度翻译佛经,从西方索波、尼泊尔获取饮食珍宝,从北方胡人和回纥地方引进法律及职事制度,并仿效佛教的“十善法”制定吐蕃法律。“立十善之法,对善者予以奖励,对恶人加以惩处,对豪强大族用法律压抑,对贫弱

浅论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方略

浅论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方略(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方略 [论文摘要」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国家文化经济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使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功能效用,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使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这就需要重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方略问题研究,而可持续发展方略、整合规划方略、市场化开发方略、创新推动方略、人才资源开发方略等五个方略的实施可以为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实现提供思维导向和根本保证。 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文化生态系统多姿多彩,文化资源察赋独特、丰厚,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随着小康社会目标及和谐文化建设任务的确立,社会各界对我国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多层次价值的认识逐渐深人,对其需求也显得更为迫切和直接。发达国家发展文化经济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国家文化经济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其产业化进程,宏观的思

考和方略的制定必不可少。要使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功能效用,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就必须重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方略选择问题。 我们认为,就方略思路而言,中国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需要坚持实施五大方略,即可持续发展方略、整合规划方略、市场化开发方略、创新推动方略、人才资源开发方略。这五个方略的实施可以为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实现提供思维导向和根本保证。本文即以此为基础,就这五个方略的选择与实现途径展开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方略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人类社会走向21世纪文明的共同道路,是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口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资源具有消耗性与非消耗性、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辩证统一的特征。许多文化资源如作为旅游文化的自然生态景观,作为无形资源基础的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品牌资源等,都可以反复利用,具有非消耗性特征。然而,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如果不遵循客观规律,以“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模式来开发文化资源,盲目的发展消耗型文化产业,忽视文化积累和文化资源的再造,就会导致文化资源的严重破坏与消耗。因此,在文化产业领域,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重要性尤其突出。 文化的延续性和传承性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决定了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必须尊重和保护人类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