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国大业观后感

建国大业观后感

《建国大业》观后感

——共产党胜利的原因

姓名:王言虎

学号:14151217

院系:宇航学院

班级:141541

联系方式:130********

摘要

本文主要写了《建国大业》观后感,不同于之前的观后感,更多的是从细节、单独事件出发,本文主要写了自己之前理解过少或完全错误理解的几点,李宗仁与蒋介石这对老搭档、傅作义投诚的原因分析、默默奉献的劳动人民。国民党有先进的后备军,高素质的军人,雄厚的兵力,这场战争怎么会输?因为国民党是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根本不管人民死活,在电影中,国统区物价飞涨,人民正常生活难以继续,而杜月笙等大资本家囤积物资哄抬物价企图发一批国

难财。电影中,解放军占领上海,没有一个人去住到民宅中,累了,就睡大街,当宋庆龄走到大街上,看到满大街的人民解放军,我想,一切都明白了,一个军人能始终为人民着想,这样的军队怎么会不得人心?有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支持,革命怎么会不胜利?人心向背定成败、得民心者得天下,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共产党的崛起也必然有他的理由,从三个方面简单的分析一下我党胜利的原因。

关键词,建国大业,共产党,胜利原因

引言

《建国大业》所讲的,其实是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10月前的国家编年史,并顺便道出人心向背定成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千古道理。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历史书上已经讲了无数遍,正义和邪恶也摆的明朗,《建国大业》所突破的一个思想关卡,就是把国军从牢笼中解放,用“国民党也是人”的全新观念替代了“国民党是吃人老虎”的陈腐思想。这当然是思想领域的一大进步,既顺应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又弘扬了“和平解放”的思想,相信海峡那边的朋友听到这样的消息,也会觉得宽慰的吧。

看过《建国大业》,你应该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个历史反复的年头风云诡谲,充斥着尔虞我诈和暗地纷争,党中央和毛主席用胸怀回应纷至沓来的利剑,毫无计较本方的利害得失。从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和平时光,到烽烟再起、内战轰鸣的残酷岁月,作为中国旗帜的共产党屹立不摇,靠的是领导人的气魄,以及人心向背的逐渐升级。更多的是对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无限崇拜,感到我们这越来越强大的国家来之不易。

我暂且从一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一下共产党胜利的原因。

正文

国民党内紧张局势:蒋介石与李宗仁

蒋介石和李宗仁,在旧中国都不是无名之辈。而且他俩的名字还往往连在一起:北伐之初,蒋介石是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李宗仁是第七军军长;北伐军行至长沙,两人互换兰谱,成了异姓兄弟;十年内战时间,蒋、冯、阎、李四大派,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玩弄“还政于民”的把戏时,蒋介石是总统,李宗仁是副总统;其后中共权威人士评战犯名单时,蒋介石名列榜首,李宗仁紧随其后。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别看这两人总是一前一后,如影随形,实则貌合神离,有时甚而彼此翻脸,兵戈相见。他们从相识那天起,到彻底决裂前,始终存在着不大不小的缺口,又疼又痒的矛盾。1965年李宗仁回大陆后,

两人终于泾渭分明。

片中交锋点,即副总统竞选,将此展露无遗。

1948(民国37年)年5月20日的中华民国总统选举,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举行的首次全国性的总统选举,也是“行宪”后的中华民国政府首次在中国大陆地区举办的重大政治选举活动,选举方式为具有民意基础的中华民国行宪国民大会代表(以下简称国大代表)参与投票的间接选举。这次选举发生于第二次国共内战(解放战争)胜负基本决定时期,适逢战争的关键阶段,由于正、副总统蒋中正、李宗仁在政治理念上的不和,是次选举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性闹剧色彩。

3比起总统选举单纯,该届副总统选举较为复杂。在1948年4月20日副总统候选人登记截止前,共有李宗仁、孙科、程潜、于右任、莫德惠、徐傅霖等六人参选。其中前四位为中国国民党籍,徐傅霖属中国社会民主党,莫德惠为无党籍。

其中,由于蒋中正自己本身是军人出身,因此希望在副总统人选上,能够由文人出任,以平衡正副总统的角色形象。李宗仁出身武人,桂系的军事力量在历史上又多次与蒋不合,只会造成蒋日后的行政阻力,大力反对李氏参选。不过,因李宗仁在对日抗战期间颇有战功,且于政界富有人望,蒋中正终无法迫其退选。劝退不成后,蒋中正乃在副总

统选举当中,全力支持国父孙文长子,曾任行政院院长,时任国民政府副主席、立法院院长的孙科。

据李宗仁回忆说“蒋介石早就决定好,就职当天要穿长袍马褂的礼服出席,却在典礼前一天,通知我穿一般军便服即可”。结果在就职大典上,李宗仁穿着挂满勋章的军服出席,站在蒋介石后方时,活像是蒋中正的侍卫或副官,毫无副总统的形象。蒋李二人关系不合在当时已经台面化。

爱国将领——傅作义,从人民角度出发

之前看到傅作义投诚一事,一直认为这是傅软弱无能的表现,但现在更深入地想一下,傅能做到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已说明其能力的不凡,而之所以投降,更多的事对人民的爱戴,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北京及其全部珍贵历史建筑完好地得到保存,200万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免遭兵燹。

那么傅作义投诚的真是原因在哪?根据本片及网上查找,自己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傅作义先生本人就是一位爱国将领。爱国不仅仅体现在爱国家,更爱一个完整的国家。傅先生长期盘踞绥远,其实他开始和蒋介石是没有多大联系的,也和阎锡山关系不大,而且相互都有点矛盾,后来跟随蒋介石,被册封为华北总司令,权力不可谓不大。傅先生爱国,最主要的体现是抗日。他在华北战场上指挥了诸多十分著名的对日战争,比如涿州保卫战,怀柔战役,长城保卫战,太原保卫战以及百灵庙战役,而且驰援共产党的平型关大捷。傅先生在中国抗日史上的成绩是功不可没的。

第二,傅先生爱一个完整的国家。傅作义部队总部当时在北平,中南海。

林彪的大

军取得辽沈战役胜利以后,下一步的计划就是打北平和天津,天津和北平相比,重要性就显得小的多,因此林彪的部队就先取了天津,并且俘获了当时天津市长和警备总司令。北平在这个时候就是一座孤城,西逃的线路和海上线路也已经被共产党切断。尽管如此,但是北平城内的傅作义的部队的战斗力还是十分的强,还有几十万的部队在城内,而且西北方向还有他的心腹孙兰峰和董其武占据坚守绥远,他们是能够给傅作义以大力支持的,所以要是真打起来,傅作义不会如辽沈的杨耀武等人这么溃败,但是傅先生想到了北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那么多的文物,那么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一旦战争打

响,北平将成一片瓦砾,这不是他想看到的。

第三,当时战局形式。前面说到,林彪已经解放东北全境,占领天津,俘获了主和的天津警备总司令。傅作义几乎成了孤军,尽管实力尚存,但是灭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蒋介石当时是希望傅作义抵抗一段时间,他在江南组织200万军队猛扑过来,而且派他的儿子蒋经国来说服傅作义。尽管傅作义有点动摇,他一方面不想对不起党国,一方面又不想自断于人民,摇摆中,作为一个明白人,他看清楚了解放军的前途和未来。

第四,幕僚的工作。当时傅作义手中有两部分的兵,一部分是他的心腹,以35军为代表,一部分是蒋介石的兵,归他领导,但是他还是有点不能完全领导。蒋介石的兵和将领都是不主和的,但是傅作义身边的人主和的非常多。有三个人值得一提。一个是傅作义先生的女儿,傅冬菊,她是傅作义最亲近的人,而恰恰就是这个最亲近的人,却是中共地下党员,她对傅作义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一位是崔载之,这位是傅作义最看重的人才,他当时是傅作义创办的平明日报的主编,长期跟随傅作义,进步爱国人士,非常不喜欢国民党。一位是杨宝珊将军,是他同崔载之还有其他傅的部下一起,同共产党进行谈判,为北平和平起义做了大量的工作。

以上是我认为促成傅作义起义的几个重要的原因,当然,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傅作义是英明的,为明智的,起义,保全了北京,也保全了他。如果当时他同共产党打了,中国至多晚几个月解放,但是历史将永远地重写,北京将是满目疮痍,成为历史上因为战争遭受毁坏最大的城市,傅作义将是历史和人民的罪人,永远地被后代所诟病。然而,傅作义没有这么做,他改变了历史的路线。

无数人的默默奉献

中国革命的胜利源于无数人的默默付出,也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存在,才有了中国

革命的胜利。

当国民党的飞机在头顶放肆的咆哮之时,当无数的炮弹在自己身旁爆炸时,这一个普通的厨师长却返回轰炸区域,只为了保住给毛主席炖的菜。

最后不幸中弹身亡······

正是数亿像他一样的人使中国永远站了起来。

结论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革命需要人民的支持。国民党有先进的后备军,高素质的军人,雄厚的兵力,这场战争怎么会输?因为国民党是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根本不管人民死活,在电影中,国统区物价飞涨,人民正常生活难以继续,而杜月笙等大资本家囤积物资哄抬物价企图发一批国难财。电影中,解放军占领上海,没有一个人去住到民宅中,累了,就睡大街,当宋庆龄走到大街上,看到满大街的人民解放军,我想,一切都明白了,一个军人能始终为人民着想,这样的军队怎么会不得人心?有了中国最

广大人民的支持,革命怎么会不胜利?

此时此刻,我终于深切体会到历史的价值,看完《建国大业》。我更加尊敬老一辈

的革命家,是他们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黑暗,迎向了新生活。我也更加觉得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好好学习,掌握真正的本领,肩负起强大中国的重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