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中特各章 结构

毛中特各章 结构

毛中特各章 结构
毛中特各章 结构

毛概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练习一: 一、判断题 1.冷战结束后的长时期内,不发生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 2.主张和平是社会主义的义务和要求。 3.我们在处理国家关系中,应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最高准则。 4.当今时代主题有时是和平与发展,有时是战争与革命。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适用于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不适用于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二、单选题 1.我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A.坚持独立自主 B.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D.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与合作 2.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是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B.独立自主 C.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D.增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 3.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是 A.加强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 B.加强对话,反对对抗 C.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D.独立自主 4.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 A.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 C.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D.同一切国家的关系 5.当代世界的和平问题是指 A.在较长时期内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B.人类消灭了包括局部战争在内的一切战争 C.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 D.实现国际社会广泛的、公正的和平合作 6.当代世界的主题是 A.战争与革命

B.民主与人权 C.和平与发展 D.改革与开放 7.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长期斗争中,必须始终 A.以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则为基础 B.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C.以不结盟原则为基础 D.以自由平等原则为基础 8.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 A.和平友好关系放在首位 B.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C.扩大我国的势力和影响放在首位 D.避免战争放在首位 9.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且赋予它新的内容 A.减少与不发展国家的结盟 B.把扩大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放在首位 C.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强权政治 D.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主权第一,安全第一 1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导致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是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世界多极化方向发展 C.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D.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 三、多选题 1.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的核心是 A.发展问题 B.南北问题 C.经济问题 D.和平问题 E.东西问题 2.确定我国外交政策宗旨的依据有 A.对当今世界时代主题的客观分析和科学把握是决定我国外交政策宗旨的基础 B.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决定我国外交政策宗旨的重要因素 C.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决定我国外交政策宗旨的基本出发点 D.看哪些国家和中国友好,哪些国家不友好 E.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判断标准 3.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独立自主的表现是

毛概笔记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一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1. 爱国主义的含义: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 爱国主义的意义: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2.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3. 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 4. 国家统一,反映了人民对于和平和安定的渴望与追求,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各族之间的亲密合作与交流。而分裂则常常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破坏,伴随着外部势力的入侵和压迫,给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1. 民族复兴的含义: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状况,使民族奋发图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清了障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起点,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局面。 3.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加快国家建设的步伐,更好的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使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1.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2.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把捍卫民族尊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带领中国人民为之英勇奋斗。 第二节、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1. 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2. 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内政问题。 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1. 1949年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成为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毛中特第七章自测题

第七章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A)。 A.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B.解放思想新时期 C.建设和谐社会新时期 D.求真务实历史新时期 2.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在( D )。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1992年南方谈话 3.在全面改革中,重点是( D ) A.政治体制改革 B.科技体制改革 C.教育体制改革 D.经济体制改革 4.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个全面阐述的是( D ) A.马克思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 5.把对外开放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在( C ) A.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B.党的十二大 C.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三大 6.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 C ) A.改革的性质决定的 B.改革的艰巨性决定的 C.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D.改革的长期性决定的 7 ( D )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 A.发展 B.改革 C.速度 D.稳定 8.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 C ) A.发展 B.创新 C.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战略是( D ) A.国内国际两种市场相结合 B.自力更生、独立自主 C.全面开放、兼顾内外 D.“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10.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全面开放新阶段的是( D ) A.兴办经济特区 B.开放浦东新区 C.大出口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完整系统论述的文章是( B )。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论十大关系》 D.《论联合政府》 1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 B )的深刻总结。 A.世界经济发展历史 B.中国发展历史 C.中国古代发展历史 D.中国近代发展历史 二、多项选择题 1.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 AB )。 A.两个市场 B.两种资源 C.两套本领 D.两种优势 E.两种制度 2.改革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 ABCD )。 A.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B.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 C.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 D.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E.一切根本制度 3.“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基本含义是(BCDE ) 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深刻的变化 E.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4.我们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时,必须做到( ABCDE ) A.坚持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方针

第六章毛中特

一、是非题 1、能够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决本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 答案:对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答案:错 二、单项选择题 1、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 A:科学的思想体系上 B: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C: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上 D:共产主义者同盟上 答案:B 2、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资本论》的出版 C:唯物史观的形成 D:私有制的消失 答案:A 3、“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 A:社会主义很难实现 B:社会主义必须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C: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D: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答案:C 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 A: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B:资本主义加速其帝国主义进程 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D:世界共产主义进程 答案:C 5、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人民民主专政 C: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D: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现实 答案:C 6、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建立工农联盟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答案:D

7、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为: A:资本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社会主义社会 D: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答案:C 8、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A: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 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C: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D: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解放 答案:B 9、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 A:必然阶段 B:表现形式 C:革命性过程 D:自我完善和发展 答案:D 10、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 A: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 B: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执政党的发展需要 答案:C 三、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 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D: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答案:ABCD 2、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 A: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B:根据社会的需要,又有计划的生产 C:按劳分配 D: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 答案:ABCD 3、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几次飞跃是: A: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B: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制度建立的实践 C: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 D: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答案:ABC

期末考试毛中特第十二章试题

第十二章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 1.台湾问题的核心是 A祖国统一 B一国两制 C一国两政府D“三通” 2.香港澳门台湾成立特别行政区后,享有高度自治权。其中可以保留军队的特别行政区是 A 香港 B 澳门 C 台湾 D 港澳台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最早开始于() A 香港问题 B 西藏问题 C 台湾问题 D 澳门问题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A 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B 祖国统一 C 大陆坚持社会主义 D 特别行政区权利有限 5.()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15次常委会上第一次提出以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邓小平 D 刘少奇 6.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 A 台港澳享有高度自治权 B 中国坚持社会主义 C 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D 一个中国 7.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的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讲话是()。 A 《告台湾同胞书》 B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C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D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8.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两岸统一,就是 A 通过经济交流的方式解决 B 力争用和平手段解决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C 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来解决 D 通过政治谈判的方式解决 9.现阶段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 A 反对和遏制“台独” B 推进两岸“三通” C 促进两岸政治谈判 D 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 10.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的转变是在哪一次会议上提出的: A 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12次会议 B 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13次会议 C 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14次会议 D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15次会议 二、多选题 1.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完成统一大业,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是因为 A 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B 两种制度的地位不同 C 特别行政区要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 D 特别行政区除高度自治外,与大陆各行政区没有什么区别 2.台湾问题是 A 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B 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C 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D 中国内政问题 3.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坚决反对 A “一中一台” B “两个中国” C “台湾独立” D “外国插手” 4.按照我国宪法规定,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论断表明

毛中特第六章

计划与市场,相煎何太急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只有程度上的区别,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世上没有绝对的计划经济,也没有绝对的市场经济,在这两者中间的某一点上,效率才是最高的。端宏斌先生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没有本质不同》一文中如是说。 在普遍的通俗理解之中,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先了解清楚这区别的源头,相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他们能够像文中最后提到的观点那样相辅相成,合二为一。 计划经济通常意义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而市场经济呢,是承认并维护私人拥有生产资料和鼓励自由竞争、通过市场交换中的价格调节供求和资源分配的经济运行体制。 我们很快并且很容易就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市场经济与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经济体制。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也很简单,一来是经济运行的机制不同:计划经济是无所不包的国家计划,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即价格供求竞争利率等。其次调节经济的手段也很不同:前者主要是行政手段,后者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第三,调节经济的方式不同。前者是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后者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四是所有制结构不同:前者的所有制结构单一,后者所有制结构多元。五是

利益分配不同。前者平均主义严重,后者注重效率。 而且我们会发现它们各有利弊:计划经济优点是能够高度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才力进行重点建设,集中有限的资金发展重点产业;指令性计划因集权体制领导而容易贯彻执行;保证按预期计划目标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建立比较合理的国民经济体系;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合理化,尤其是通过有计划的收入分配保证总供求的平衡,避免经济发展中的剧烈波动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宏观上提高了经济效益;能保证国计民生必需品的生产和供应,有利于解决人民最紧迫的生活需要,进而实现收入均等化,稳定经济,从而稳定社会。 计划经济缺点与不足是指令性计划束缚了企业的手脚,企业缺乏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革新;容易孳生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信息不完全、容易导致供求脱节及宏观经济比例重大失调。 而市场的功能和优势在于:市场调节就是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是根据价格信号反映供求缺口而指导企业生产;它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有自我调节、自动平衡的功能,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和利润机制来进行的;市场机制是技术革新和结构调整的内在推动器,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进行;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灵活性、应变能力强,能够实现动力刺激和竞争淘汰压力。 当市场调节同样存在弊端:它忽视长期利益和社会总体利益、对经济总量无力调节;对于大的结构调整,市场机制显得软弱无力;市

毛概第七章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理解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了解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即什么是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改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怎样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为什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怎样对外开放,明确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关于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关于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30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难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由30年改革开放后的新的阶段性特征。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手段与方法:讲授、多媒体ppt教学、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确立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国内国际背景 国内背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我们的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蓬勃兴起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与国际差距明显拉大,我们只能通过改革带领人民追赶时代潮流。 2、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 改革的实质在于体制创新,而不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 改革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从改革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革命。同时,改革引起了整个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也不能不引起人们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的重大转变。从这个角度来看,改革也不能不是一场革命。 但是,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暴力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变

2014年考研政治毛中特考点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专题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在于科学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把握了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科学总结了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以及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多年的实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成功;只有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鲜明的本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才能胜利。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制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互衔接、相互联系构成的一套制度体系,不同层面的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族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专题二毛泽东思想 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考研政治毛中特真题第七章

考研政治毛中特真题第七章

【1993年文】23.中共十四大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看其是否有利于: A.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E.加强全国各民族的团结 【答案】BCD 【解析】这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部分“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知识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准确认知。“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在1992年初南巡重要讲话中提出著名论断,正确选项如知识类所示,是B、C、D。这是1993年文科(第23题)和理科(第26题)通用的考题,用以测试文、理科考生程度的差异。【1995年理】9.进入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 A、技术引进从注重硬件发展到注重软件 B、从兴办经济特区发展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从吸收利用外资发展到扩大国际劳务合作的跨国经营 D、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 【答案】D 【解析】进入90年代,我国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997年理】5.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应该是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变革 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答案】D 【分析】本题考点: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地改革,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要求。但是这种改革不需要也不允许否定、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改变原有的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体制,以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因此选项D正确。选项A认为改革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显然错误;B项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社会主义改革不是

毛概第十二章答案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答:首先,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然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最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具体来说有十个方面的内容。 (1)一个中国。 (2)两制并存。 (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答: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凡是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都应该大力推进,凡是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都必须坚决反对。 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两岸同胞要开展经济大合作,扩大两岸直接“三通”,厚植共同利益,形成紧密联系,实现互利双赢。 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2014年考研政治毛中特考点第六章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专题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曾经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 1 毛泽东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后来,他又明确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只是“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2 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3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精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

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党的十八大指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专题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1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层含义: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三)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专题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一)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二)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毛概第7章试题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单项选择题: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 B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C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D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5、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C ) A.国外经验的借鉴 B.领导的价值判断 C.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D.综合国力的竞争 6、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并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 D )。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7、科学发展观在( B )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A.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B.抗击非典疫情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应对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挑战

D.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8、进入21世纪,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A )仍然是时代主题。 A.和平与发展 B.战争与发展 C.革命与发展 D.战争与革命 9、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 C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统筹兼顾 C.科学发展 D.以人为本 10、坚持以人为本,最终是为了实现( A )。 A.人的全面发展 B.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D.维护社会公平 11、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 B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12、科学发展观强调,( D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A.以人为本 B.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C.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D.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13、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 C )。

毛概 第13章试题及答案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最先提出 A、毛泽东 B 、周恩来C、乔冠华 2、在我国外交政策上,确定“真正的不结盟”战略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 A、国家主权平等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 4、我国对外政策的立足点是(): A、独立自主 B、发展与大国关系 C、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 作 5、威胁世界和平稳定的主要根源是() A、贫穷 B、水资源缺乏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6、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是() A、和平与发展 B 、霸权主义C、第三世界 7、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反对霸权主义 C、实现人类的解放 8、中国外交政策的崇高目标是() 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C、实现人类的解放 9、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他指出,亚洲除了(), 都是第三世界。 A、日本 B、中国 C、韩国 10、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关键因素是() A、军事力量 B、经济技术 C、政治力量 11、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的跨国流动。 A、资本 B、人才 C、货物 12、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人权的保护责任,主要还是由()来承担的 A、大国 B、主权国家的政府 C、国际组织 13、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国坚持的外交工作布局是: A、大国是首要,周边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B、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C、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首要,周边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14、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是() A、和平 B、发展 C、世界多极化 D、经济全球化 15、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中的核心和最重要原则是()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 D、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6、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 A、和平共处 B、不干涉他国内政 C、独立自主 D、发展经济 17、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A、贫富差距 B、民族矛盾 C、宗教问题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8、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方式是()

第一章 毛中特习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李大钊等党的早期领导人,曾经提出要以()为指导,努力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思想 A、马克思主义 B、邓小平理论 C、毛泽东思想 D、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明确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的会议是() A、一大 B、二大 C、三大 D、四大 3、明确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思想的会议是() A、一大 B、二大 C、三大 D、四大 4、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六届六中全会 C、遵义会议 D、党的七大 5、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在() 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6、在中共七大会议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进一步阐述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

7、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一切工作的指针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六大 D、中共七大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9、“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句话是谁说的?() A、邓小平 B、周恩来 C、恩格斯 D、毛泽东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和() A、邓小平理论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共同的“根”,这是“根”就是() A、马克思列宁主义 B、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C、邓小平理论 D、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12、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这标志着() A、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 B、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C、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D、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

2016考研政治复习:毛中特第六章第四节重点复习内容

2016考研政治复习:毛中特第六章第四 节重点复习内容 三大阶级的探索史 一、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农****动 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天朝田亩制度》: 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但是无法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并未付诸实施。 《资政新篇》 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践。 二、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 失败的重要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对外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三、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活动 (一)戊戌维新运动 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证明了这种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二)辛亥革命(内容较多,分版块总结) 1.新旧三民主义的对比 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第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尽管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真诚地希望把中国建设成为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二,客观原因: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第三,主观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首先,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其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最后,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他们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主张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他们的主张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反对,其反动统治最终也被****。

毛中特第一章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成果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和重要意义 (1)科学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A.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旧中国半殖半封、 落后具有特殊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不行)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做出呵护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B.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 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外来需要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2)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论成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成果的关系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1. 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