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四章:代谢与平衡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四章:代谢与平衡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四章:代谢与平衡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四章:代谢与平衡知识点整理

一、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作用

食物中的营养素主要有水、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粗纤维等七大类。(1)水——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

水虽然不能提供能量,但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水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体内的养分和废物都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进行运输。

(2)糖类——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糖类包括淀粉、蔗糖、麦芽糖、葡萄糖等,在大米、小麦、马铃薯等食物中含量较多,是人体所需能量主要来自糖类。

(3)蛋白质——细胞生长及修补组织的主要材料

蛋白质是细胞生长及修补组织的主要材料,占人体细胞干重的50%以上。蛋白质也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4)脂肪——生物体内贮藏能量的物质

当人体内的糖类氧化分解不足以提供人体所必需的能量时,才会分解脂肪提供能量。(5)无机盐——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营养物质

食物中含有多种无机盐,它们不能提供能量,却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6)粗纤维(食物纤维)——促进消化

食物纤维主要由纤维素组成,是一类不能被消化吸收的物质,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对人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7)维生素——参与人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理活动

维生素不能提供能量,但它参与人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理活动,对保持人的身体健康关系极大。除维生素D外,其他维生素人体都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二、热量价

动物的生命活动消耗能量,能量是由食物供给的。那么,食物中是否真的含有能量?同样质量的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能量也一样多吗?究竟哪种物质能提供更多的能量呢?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实验前要注意以下问题:

(1)通过测量食物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来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2)选用的食物应该是容易燃烧的,食物种类应具有典型性,如富含糖类的、富含脂肪的、富含蛋白质成分的等,以便进行比较。

(3)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热能。

(4)为比较不同物质所含能量的多少,对实验原料应进行必要的称量。

实验进行时,要注意燃烧花生仁、大米、牛肉干时的着火点,一般燃烧2分钟~3分钟材料会燃尽,而试管中的温度会明显上升。

通过实验,知道食物中蕴含能量,从而得出热量价的概念: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能量叫热量价。在蛋白质、糖类和脂肪三类物质中,热量价最高的是脂肪。

三、动物的摄食

动物需要从食物中获取生存所需的营养和能量。各种动物获取食物的手段各不相同,各自具有自己特有的捕食方式和捕食器官。

(1)海葵——用触手来捕食

(2)昆虫——取食的器官是口器

①蝶类的虹吸式口器;

②蝗虫的咀嚼式口器;

③密封的嚼吸式口器;

④苍蝇的舐吸式口器;

⑤蚊的刺吸式口器。

(3)一些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用滤过方式获得食物

(4)青蛙——用舌来捕食(它的舌根是倒生的)

(5)啄木鸟——用喙来捕食

(6)猫——用可以伸缩的钩爪和发达的犬齿来捕捉鼠

(7)蜘蛛——能织网捕虫

(8)蛇——头部具有能感受红外线刺激的器官

四、人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牙

牙齿是人取食和消化的重要器官,能切割、撕裂、捣碎和磨细食物。人的牙的总数为28颗~32颗。

(1)牙的组成

牙冠——牙被牙釉质所覆盖的部分,也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

牙颈——牙冠和牙根的交界处称为牙颈。

牙根——牙被牙骨质所覆盖的部分。

(2)牙的分类

①从成分上分:

牙本质——构成牙的主要成分。

牙骨质——牙根的表面。

牙髓腔——由牙本质围成,内有牙髓,为富有神经、血管的结缔组织。

②按形态及功能分:

切牙——位于口腔前部,共8颗,其主要功能为切割食物。

尖牙——位于口角处,共4颗,牙冠粗壮,牙根长而粗,主要功能为穿刺和撕裂食物。

前磨牙——又称双尖牙,位于尖牙之后,磨牙之前,共8颗。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协助尖牙撕裂食物及协助磨牙捣碎食物。

磨牙——位于前磨牙之后,共12颗,结构复杂,作用是磨碎食物。

③按存在的时间分

乳牙——幼儿时长出的一组牙,共20颗,存在于出生6个月左右至6岁左右。

恒牙——继乳牙脱落后长出的第二组牙,自6岁左右萌出。

智牙——第三磨牙,于二十岁后萌出。

(3)牙的功能

①咀嚼

②发音和语言

③保持面部正常形态

(4)龋齿

①龋齿及其形成原因:龋齿俗称蛀牙。龋齿的形成过程:牙齿上粘有糖类食物→微生物发

酵→产生酸性物质→腐蛀牙釉质(出现黑斑)→破坏牙本质→牙髓腔受破坏→牙髓受病菌感染发炎疼痛。

②龋齿的预防:饭后要漱口,及时清除口腔中的食物,早晚要正确刷牙,睡前睡后清洁牙

面。

七、食物与能量

(1)食物中的七大类营养素,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粗纤维是有机物,水和无机盐是无机物。

(2)其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糖类是人体的主要能源物质,脂肪常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必要时,蛋白质也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同等质量的蛋白质与躺了氧化所释放的热量相同,而同等质量的脂肪释放的热量要比蛋白质和糖类高得多。由于每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同,因此,它们所含的能量也不相同。

(4)人体每天需要摄入一定量的食物来满足身体对能量的需要,如维持体温和神经、循环、呼吸等器官系统的基本生理活动。

(5)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也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对人体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6)粗纤维虽然在人体内不能作为能源物质,但它在消化道内能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排除附着于肠壁上的黏稠有害物质。

八、 消化系统的组成 (1) 消化系统的组成:

????

??????

??????????????????????????

?????????

??????盐酸和胃蛋白酶胃腺:分泌胃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肠腺:分泌肠液,含有小消化腺消化酶肝脏:分泌胆汁,不含多种消化酶胰腺:分泌胰液,含有

有唾液淀粉酶等唾液腺:分泌唾液,含大消化腺消化腺肛门大肠部位小肠:消化道中最长的部位胃:消化道中最膨大的

食道咽口腔消化道消化系统

九、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1) 消化及其类型

人体将食物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消化。消化有两种类型,分别是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物理消化只改变食物的形状和大小,但不改变食物的分子结构;化学消化改变了食物的分子结构。如胃壁肌肉层的收缩导致胃的蠕动,有利于食物的物理消化。

(2) 三大营养物质消化后的最终产物

食物的七大类营养物质中,有三类物质即水、无机盐和维生素无需经过消化即可被消化道直接吸收;有三类物质即蛋白质、糖类和脂肪须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其消化后的最终产物分别是氨基酸、葡萄糖和甘油与脂肪酸;而食物纤维是不能被消化的。 (3) 吸收以及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当食物消化后,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的管壁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做吸收。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肠内完成。

(4) 小肠与消化、吸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① 与消化相适应的特点:肝脏、胰腺、肠腺等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均进入小肠、食

物主要在小肠内消化。 ② 与吸收相适应的特点:小肠长;小肠内表面有环状皱襞;环状皱襞上有小肠绒毛;

每根小肠绒毛内都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的表面积,加快了营养物质的吸收。 十、 酶

(1) 酶的概念

(2) 酶的作用特点

(3) 酶缺乏或不足,会导致代谢紊乱,甚至出现疾病,如白化病。 (4) 活动——研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

实验成败关键有四条:

一条:制备的淀粉糨糊(将淀粉制成糨糊后很均匀,有利于与唾液淀粉酶充分混合,充分分解)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否则唾液中的淀粉酶会被高温破坏而失去活性。

二条:在取唾液前,必须漱净口。切忌从咽喉处吐取黏液,因为这里的黏液不是唾液。

三条: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在37℃恒温的水浴中进行,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酶的催化,影响实验结果。

四条:加碘液前,要先将试管冷却后再滴加碘液,温度过高会使碘液中的碘升华,影响实验效果。所以在这个实验中,温度的控制是关键所在。

十一、 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1) 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图解:

(2) 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过程:

?????????→?+????→???

→???→????????→???????→?????→???????→?毛细淋巴管脂肪酸甘油脂肪微粒脂肪毛细血管氨基酸多肽蛋白质葡萄糖麦芽糖淀粉消化吸收过程进入肠液、胰液胆汁进入肠液胃液、肠液、胰液肠液、胰液唾液、肠液、胰液

十二、 探究: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影响酶催化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温度、pH 等,只有在适宜的温度、pH 等条件下,淀粉酶才能使淀粉迅速水解。以下活动仅供参考。 探究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1) 假设pH 可能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在中性环境中具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过酸或过碱的环境都会影响酶的催化效率。

(2) 制订实验计划:①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并且分别按下表中序号1至5的要

求操作。②振荡这3支试管,使试管内的液体混合均匀。然后,将3支试管的下半部浸入37℃的温水中,保温10分钟。③取出试管,冷却,向3支试管分别滴加2

(3) 讨论:①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选择37℃恒温?(人体内的酶在正常体温条件下催化

效率最高)②该实验能不能按照表格中序号1、5、2、3、4的步骤操作?为什么?(不能,因为在注入氢氧化钠和盐酸之前淀粉可能已被分解,导致3支试管中溶液加碘后均不变蓝)③根据实验结果,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活性受pH 的影响)

十三、 血液 (1) 血量 ① 血量: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7%~8%。 ② 血型:人体血型可分为A 型、B 型、AB 型和O 型。 ③ 输血:坚持输血同型血原则。 ④ 献血:成年人一次献血200毫升~300毫升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与工作。 (2) 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

?????

?

??

?

??????????

??质为人体输送各种营养物占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血细胞血浆占血液(红色)%45%55 (3) 血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

?

??固有关规则,血小板与血液凝,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血小板:最小的血细胞体传染功能有关

吞噬病菌,与机体的抗红细胞大且数量少,能白细胞:有细胞核,比,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形,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红细胞:两面凹的圆盘血细胞

(4) 血液常规检查

血液常规检查报告单中如果白细胞数量偏高,说明被检查者可能有炎症;如果血红蛋白含量偏低,红细胞数量偏低,说明被检查者可能有贫血症状 解读血液常规检查报告单

十四、 心脏和血管 (1) 心脏的位置

心脏位于胸部的中部偏左下方

(2) 与心脏四个腔相连的血管以及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情况以及瓣膜的作用:

与心房相连的都是静脉:其中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连;与心室相连的都是动脉;其中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 血液在心脏中流动总是由心房流向心室,由心室流向动脉。

心房和心室间的瓣膜会防止血液倒流回心房。心室和动脉间的瓣膜(动脉瓣)会防止血液倒流回心室。 (3) 心动周期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成年人心房收缩一次一般约需0.1秒,舒张一次约需0.7秒,在心房开始舒张的同时,心室开始收缩。心室收缩1次约需0.3秒,舒张1次约需0.5秒。 (4) 血管

??

?

??通过,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皮细胞构成,血流很慢管径较细,由一单层上毛细血管:管壁极薄,使血液单向流动

力小、速度慢,有瓣膜腔大、弹性小、血流压静脉血管:管壁薄、管快性大、血流压力大速度动脉血管:管壁厚、弹血管

十五、 血液循环

(1)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途径

血液在由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封闭管道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血液在一次完整的循环过程中要流经心脏两次,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2) 读图——体循环和肺循环过程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大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3) 动脉血与静脉血

含氧量高的血呈鲜红色,称动脉血;含氧量较低的血呈暗红色,称静脉血。 (4) 心率与脉搏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称为心率。健康的成年人安静时心率约为每分钟75次。

心脏每次收缩都会产生很大的压力,这个压力会沿动脉向前推动血液,使所有动脉受到压力,形成脉搏。脉搏与心率是相同的。

(5)血压

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强叫血压,可用血压计测定。人的血压是在不断变化的,当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叫做收缩压。当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叫做舒张压。一般用分式表示人体的血压,如16/10.7千帕,表示收缩压16千帕,舒张压10.7千帕。健康成年人收缩压变动范围为12千帕~18.7千帕,舒张压为8千帕~12千帕。如果一个人的舒张压经常超过12千帕,则可能是高血压。如果一个人的收缩压经常低于12千帕,则认为是低血压。低血压和高血压对人体都是有害的。

十七、动脉血与静脉血

十八、氧化供能

(1)食物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都富含能量,它们是动物体获得能量的来源。(2)食物中的这些有机物只有在被氧化为更简单的一些物质或者是被彻底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时,才能部分或者全部地把贮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需要,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呼吸作用。

细胞通过呼吸作用氧化分解糖类、蛋白质和脂肪,释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

如:

+

?→

+

?

糖类酶+

能量

二氧化碳

(3)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一般情况下,人体每天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大多来源于糖类,也有一部分来源于脂肪,极少数来源于蛋白质。

(4)细胞的呼吸作用根据是否需要氧气,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贮存在食物中的能量主要通过有氧呼吸的方式释放出来,无氧呼吸只是作为一种补充,它释放的能量

比有氧呼吸要少得多。

十九、 无氧呼吸

(1) 无氧呼吸的概念

无氧呼吸是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作用,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2) 无氧呼吸的实例

实例一:人的肌肉在暂时缺氧的情况下会进行无氧呼吸,释放出一些能量。反应式:

能量(少量)

乳酸葡萄糖酶

+?→? 实例二: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况下,也可进行短时间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反应式:

能量(少量)二氧化碳酒精葡萄糖酶

++?→?

(3)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关系 ① 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的呼吸形式是原因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② 有氧呼吸是高等植物和动物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 ③ 无氧呼吸只提供少量能量,不能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因此无氧呼吸不是生命活动

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它只是对能量需求的一种暂时补充。

二十一、 无氧呼吸与发酵

发酵一般是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如: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又叫酒精发酵,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又叫乳酸发酵。而高等动植物在无氧呼吸过程中也产生酒精或乳酸,就不能叫发酵,可见两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一般来讲,高等植物的无氧呼吸,其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部分生物的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和甜菜的块根)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物是乳酸。高等动物的无氧呼吸,其产物全部是乳酸。 二十二、 营养物质的利用

(1) 食物中淀粉的消化和吸收:

小肠毛细血管葡萄糖麦芽糖淀粉吸收麦芽糖酶淀粉酶??→????→????→?

(2) 血液中葡萄糖的利用: ① 进入细胞氧化分解供能; ② 合成肝糖元和肌糖原贮存; ③ 转变成脂肪贮存起来。

(3) 食物中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

????

→???→????→????→?↑

巴淋脂肪酸血液甘油脂肪微粒脂肪吸收吸收脂肪酶

胆汁乳化

(4) 血脂的利用:

① 进入细胞氧化分解供能; ② 合成脂肪贮存起来。

(5) 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

小肠毛细血管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吸收

肽酶蛋白酶??→???→???→?

(6) 血液中氨基酸的利用: ① 进入细胞氧化分解供能(氨基酸分解后,会产生二氧化碳、水和含氮废物,如尿素

等); ② 合成自身的蛋白质,构成细胞的结构; ③ 合成糖类和脂肪。

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终产物分别是: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碳、水、含氮废物(尿素、尿酸)。 二十三、 泌尿系统 (1) 废物的排出

我们在利用营养物质获得能量、合成身体新的组成物质的同时,会产生一些废物,这些废物通过泌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体外,其中绝大部分是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的。 (2) 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① 组成:人体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② 功能: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暂时储存尿液;——尿

道——排出尿液。

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大约有100万以上个肾单位。(如下图所示)

(3) 尿的形成过程

血液流经肾单位,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在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通过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由收集管收集进入肾盂。原尿和血浆相比,除缺少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的成分如水、葡萄糖、无机盐、尿素等物质完全相同;尿液与原尿相比,除缺少葡萄糖和小分子的蛋白质外,水、无机盐、尿素所含比例增多。 (4) 尿的排出过程

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产生尿意,进行排尿,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二十四、 水盐平衡 (1) 水盐平衡的意义

人体通过自身调节来实现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其中水盐平衡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方面,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2)水的平衡

正常人每天水的出入量相等,维持动态平衡,称为水的平衡。

①人体通过下列途径获得水分:

a.食物:成人一般每日从食物中摄入水约为900毫升。

b.饮水:成人每日饮水约1300毫升。

c.细胞呼吸:一般情况下,每日细胞呼吸作用生成的水约为300毫升。

其中主要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②人体通过下列途径排出水分:

a.呼吸蒸发:成人每日由呼吸蒸发的水分约350毫升。

b.皮肤蒸发:成人每日由皮肤蒸发的水分约500毫升。

c.粪便排出:成人每日由粪便排出的水分约150毫升。

d.肾脏排出:成人一般每日尿量约为1000毫升~2000毫升,平均1500毫升。

(3)无机盐平衡

①人每天通过饮食摄入无机盐的量和每天排出无机盐的量是保持平衡的。

②肾脏对体内的水和盐的浓度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却是有一定限度的。

二十五、新陈代谢

(1)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2)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概念

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不断地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身体新的组成成分,贮存能量的过程;异化作用是指生物体不断地氧化分解身体内原有的部分物质,释放能量,排出废物的过程。

(3)新陈代谢的意义

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根本的区别。

二十六、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

二十七、血尿、蛋白尿、糖尿

(1)血尿:尿液中混有血细胞时称为血尿。血尿呈鲜红色,像洗肉水样或茶水样。血尿是泌尿系统及其邻近器官发生病变或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有三种情况:①泌尿系统病变引起血尿,由于泌尿系统由炎症、结石、肿瘤、外伤等疾病,而使肾脏血管破裂或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造成血尿;②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疾病波及尿道,使尿道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血尿;③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血尿。

(2)蛋白尿:健康人尿中蛋白质(多指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的含量很少,每日排出量小于150毫克;由于各种原因,如患有肾病时,滤过膜的滤过作用会发生改变,原来不能滤过的蛋白质被滤过,造成尿中蛋白质含量过高(每日排出量超过150毫克),

形成蛋白尿。

(3)糖尿:尿中含有葡萄糖。病因是肾小管发炎,重吸收作用减弱,不能将葡萄糖全部吸收。通常的原因是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过少,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过高。

二十八、营养的方式

(1)自养

①概念:无论生活在水中的植物还是生活在陆地上的植物,它们都能通过光合作用自

己制造有机物并贮存能量,这种营养方式叫做自养。

②植物适应自养生活的特征。

植物都能向光生长,植物的叶表面颜色深、背面颜色浅,叶的着生方式不重叠以利于充分接受阳光照射等。

③几个实例。

深海中没有阳光,因此,通过光合作用方式获取营养的自养植物(海带、紫菜等)不能在深海中生活。

葫芦藓没有发达的根系(只有起固着作用的假根),因此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才能吸收足够的水分进行光合作用。

(2)异养

①概念:人和动物等通过摄取现成食物来获得营养,这种营养方式称异养。

②动物适应异养生活的特征。

老鹰具有敏锐的视力、锋利的喙和爪,虎豹有发达的犬齿、良好的奔跑能力,兔有发达的门齿,牛的反刍胃等都有利于这些动物的异养生活。

③几个实例

除人和动物外,绝大多数微生物是异养的。如大肠杆菌、乳酸菌、酵母菌、霉菌等。(3)自养与异养的比较

二十九、微生物的代谢

(1)微生物及其存在环境

自然界的细菌、真菌和病毒通常都称为微生物。

从人的皮肤到身体内的某些器官,如肠、胃,以及周围的各种环境中都有微生物的存在。(2)列举微生物的名称

①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乳酸菌等。

②真菌:如酵母菌、青霉菌、蘑菇等。

③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艾滋病病毒、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等。

(3)寄生生物和腐生生物

生活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获得营养的生物为寄生生物。从已死的、腐烂的生物体中获得营养的生物为腐生生物。腐生生物和寄生生物都属于异养生物。

(4) 发酵及其类型 ①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被称为发酵。 ②

?

?

?乳酸发酵酒精发酵(酵母发酵)

发酵的类型 a . 酒精发酵(酵母发酵)

酵母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但在无氧情况下则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叫酒精发酵,又叫酵母发酵。 b . 乳酸发酵

乳酸菌只在无氧环境中生活,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因此叫乳酸发酵。 三十、 细菌、真菌与病毒

三十一、 细菌、真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细菌、真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要辩证地理解,一方面,细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靠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吸收营养,导致动植物和人患不同的疾病,像真菌引起的癣,水稻的稻瘟病,细菌引起的破伤风等;病毒完全寄生生活,导致的疾病有艾滋病、烟草花叶病等,对动植物和人确实有危害。但有些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形成共生,像人类肠道的大肠杆菌、地衣等。从这个角度讲某些细菌、真菌是不能缺乏的,并且人们已经能利用某些病毒制造疫苗来防治疾病,如接种牛痘疫苗来预防天花。再者,大多数细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的平衡中发挥不可缺少的作用。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 节: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学习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3、科学带给我们什么? ①科学的发展改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渐提高。工业化时代——电器时代——信息时代。 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③科学技术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④科学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第2 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一、常见的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 (一)、试管 1、主要用途: ①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②收集少量气体或验纯;③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④用作少量气体的发生容器。 2、使用方法: ①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使用前应擦干试管外壁,再进行预热,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③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要朝着别人或自己,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 ④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⑤使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 处),加热后不能骤冷,也不能立即放回塑料试管架上。 3、原因:①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②防止液体溢出;③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倾斜可增大受热面积,使受热均匀;④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⑤避免烫伤手,防止试管炸裂,塑料试管架熔化变形。 (二)、试管夹 1、主要用途:夹持试管。 2、使用方法: ①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然后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 处); ②手握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3、原因:①防止杂质带入试管,加热时烧焦试管夹。②防止试管脱落。 (三)、烧杯 1、主要用途:①用作常温或加热时较多量的液体物质的反应容器;②溶解物质或配制溶液。 2、使用方法: ①加热时要垫石棉网,液体体积不超过容积的2/3,加热前外壁应擦干,不能用于固体加热; ②进行反应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容积的1/3;③配溶液时,要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3、原因: ①避免受热不均引起破裂,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②便于加热、搅拌以免溅出;③以免损坏烧杯。

浙教版科学知识点总结八上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一节地球上的水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地球上的淡水仅占总水量的2.5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儿童身上4/5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 d地表径流e下渗(地下径流) (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气体能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 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m=ρ/v (公式变形:m=ρv v=m/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 (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 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或克/厘米3,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 (4)单位转化::1毫升=1cm3=1×10-6m31吨=1000千克=1×106克 3 1毫升=1×10-3升1升=10-3 m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新浙教版七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 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9个多月(约280 天,38周), 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阻断一些传染病,但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 10.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安全、营养和氧有保障,是胎生的优越性。 1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12.分娩几秒钟后婴儿就会哭或咳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 13.初生婴儿主要靠母乳,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4.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体外受精,体内发育) 第二节走向成熟 15.人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16.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17.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出生就有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 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 女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骨盆变大,乳房增大,声音变尖;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总结

各种组织细胞 体循环小肠肠腔 第六章糖代谢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葡萄糖(G )、果糖(F ),半乳糖(Gal ),核糖 双糖:麦芽糖(G-G ),蔗糖(G-F ),乳糖(G-Gal ) 多糖:淀粉,糖原(Gn ),纤维素 结合糖: 糖脂 ,糖蛋白 其中一些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 淀粉: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糖原: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 一、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2. 机体重要的碳源 3. 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二、糖代谢概况——分解、储存、合成 三、糖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 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 胃 肠腔 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依赖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 )转运。 2.吸收 吸收途径:

过程 2 H 2 四、糖的无氧分解 第一阶段:糖酵解 第二阶段:乳酸生成 反应部位:胞液 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净生成ATP 数量:2×2-2= 2ATP E1 E2 E3 调节:糖无氧酵解代谢途径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各种变构剂对三个关键酶进行变 构调节。 生理意义: 五、糖的有氧氧化 E1:己糖激酶 E2: 6-磷酸果糖激酶-1 E3: 丙酮酸激酶 NAD + 乳 酸 NADH+H + 关键酶 ① 己糖激酶 ② 6-磷酸果糖激酶-1 ③ 丙酮酸激酶 调节方式 ① 别构调节 ② 共价修饰调节 糖无氧氧化最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收缩更为重要。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①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②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G (Gn ) 丙酮酸胞液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0-4章知识点汇总 第0章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 2、学习科学的方法有观察、实验、思考。其中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收集和处理事实依据②提出问题③作出假设 ④实验,调查,收集证据⑤检验假设⑥合作交流 4、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制单位为米,符号m ,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之间的换算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1mm=1000μm 1μm=1000nm 长度测量的步骤:①观察刻度尺:⑴零刻度线⑵最小刻度值⑶量程⑷单位 ②选正确: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的尺。 ③放正确:有刻度的一遍紧靠被测物体。 ④看正确:视线应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⑤读记正确: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后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 位组成。 误差: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可避免,减小误差的方有①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实验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其中③ 是我们实验室常用的减少误差的方法。 5、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温度的常用工具温度计,测量体温的温度计为体温计,两者的原理都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 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①被测温度不得大于温度计的量程。②充分接触被测液体。③待温度稳定后读数,不得拿出读数。④读数方法与刻度尺近似(不需估读)。 体温计的构造特点:①下端玻璃泡的容积比细管容积大得多。②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玻璃管(温度计可以拿出来读数的原因)。③外形是三棱形。

浙教版初一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3.8%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新课标浙教版初一《科学》复习 第一章 科学入门 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长度的单位是米,用“m ”表示。 1米=106 微米=109 纳米 测量步骤:放正确 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线紧贴物体 看正确 视线与刻度尺垂直,不能斜视 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 1000立方米=1000升 1升=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测量前,量筒必须平放在桌面上。大多数液体在静止时,液面在量筒内呈凹形。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向平。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零度以下,应读作零下多少摄氏度。 注意:使用温度计时,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体温计除外),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kg ”表示。 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是: 1调平。把天平放在水平台板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调解横梁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是横梁平衡。 2称量。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横梁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这时盘里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3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 注意:用天平称量时,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盘或砝码;取放砝码时要使用镊子;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加减砝码时要请拿轻放。 时间的单位是秒(s ) 1时=60分 1分=60秒 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 观察生物 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是动物中最高等的动物,根据他们的形态特征不同,可以分成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等几个大类。 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表面有 鳞片。 两栖动物幼体水生,用鳃呼吸,用尾游泳,成体能 上陆,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卵生,体外受精,体温不恒定。 爬行动物一般贴地爬行,身体内有肺,体表覆盖着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第四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太阳和月球 1、太阳概况: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2、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要防晒避免紫外线过强照射损伤皮肤 月球 3、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等地陷地点,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4、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小天体撞击月球(主要原因)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5、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无空气);没有空气和水,表面只 有岩石和碎屑。 6、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7、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 ①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安放;②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a.先在镜筒外沿镜筒延伸方向用眼睛瞄准目 标星体。b.用调节手柄做水平方位和不同高度的搜索。C.将目标星体置于视野中央;③用主镜观察目标星体。a.调节目镜的焦距使主镜内的影像清晰。b. 用调节手柄缓慢调节,直至在主镜内找到目标星体。c. 瞄准目标后再次调节目镜焦距,使目标星体的像清晰。(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顺时针方向旋转。(南顺北逆)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4小时 4、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出现昼夜现象 1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一个圆圈),它由晨线(半圆)和昏线(半圆)构成。 ①晨线:太阳升起的地方(由黑夜进入白天);②昏线:太阳落下的地方(由白天进入黑夜) 16、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②昼夜交替;③星星的视运动照片 注:①晨昏线与太阳光垂直;②东边先过晨线,故东边先天亮(如:杭州天亮了,拉萨天黑还在睡觉)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32、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呈66.5°夹角)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周期为365.2422天,即一年 33、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①一天中太阳高度早中晚:先变大再变小,杆影先变短再变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 ②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大,杆影短(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 杆影长(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由于地球公转) ③同一时间,中高纬度地区,纬度越大,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④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两边递减,即: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19、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为9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20、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②北半球其他地区: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内发生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昼);从秋分日到来年春分日(太 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发生极夜现象(冬至日北极圈 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 ③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南北极圈内无极昼极夜现象 ④太阳直射点北上: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南下: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⑤纬度越高,昼夜变化越大 第四节、月相 2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代谢与平衡单元复习知识点归纳

第4章代谢与平衡单元复习 4.1 食物与营养 知识点1 食物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 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能释放热量 不同点:体内氧化是一个缓慢的氧化过程,能量是逐步释放的;体外燃烧是一个剧烈的氧化过程,迅速地放出热量。 知识点2 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作用 是人体细胞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常见维生素的名称、来源和缺乏症

知识点3 平衡膳食 1.合理膳食 (1)每日三餐、按时进餐。 (2)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2.食品安全 (1)食品原料的成分和质量问题。 (2)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销售过程中人为改变其性质而产生的安全问题。 3.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知识点1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食物在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作用下消化。 牙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牙齿的结构分为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根据组成成分又分为牙釉质(珐琅质)、牙本质(象牙质)、牙髓(神经腺)等。牙釉质位于牙冠的表面,损坏后不能再生。 知识点2 三类大分子物质最终消化产物 淀粉→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 脂肪→甘油与脂肪酸 知识点3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具有的特点: 小肠很长,内壁有许多皱襞,小肠内壁有绒毛,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小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知识点4 七大营养素在消化道被吸收的情况 胃:酒精和少量的水; 小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维生素、无机盐;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部分维生素。

知识点5 消化分为两类 物理消化:牙齿——切、撕、磨(咀嚼);胃——搅拌;小肠——蠕动;胆汁——乳化作用。 化学消化:各种消化液中的消化酶的作用。 3.3 体内物质的运输 知识点1 血液 1.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一个体重50千克的人,他体内的血量约为3.5~4.0升。这些血液一刻不停地循环,为人体细胞输送各种营养物质。 2.红骨髓担负血细胞的再生任务。 3.血液的功能 血液具有输送氧、二氧化碳、各种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的功能,还能起预防保护作用,对调节体温也有重要作用。 4.会读血样分析报告 如果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值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白细胞大值于正常值通常患有炎症。 知识点2 心脏 1.位于人体胸中部偏左下方,心脏能自主地节律性收缩舒张,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动力来源。 2.心脏被心肌隔成左右不相通的两部分。左右两部分又被能够控制血液定向流动的、只能向一个方向开的瓣膜(房室瓣)分别隔成上下两个腔,整个心脏可分为4个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知识点3 血管 知识点4 血液循环

最新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七上 第一章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完整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完整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知识要点 第一节: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即极半径)是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所以地球仪制成了正球体),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长约4万千米。 2.有些什么事例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呢? (1)月食时的阴影是圆形(注意:日食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 (2)登高望远发现地平圈越来越大。 (3)轮船的远去和返回。 (4)麦哲伦环球航行。 (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的照片。等 3.地球由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最薄,平均厚度17千米;地核最厚, 4.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地核可以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第二节 1.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是一个正球体。地球仪上的基本元素: (1)地轴:地球自转的旋转轴,穿过地心;是假想的轴; (2)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

(4)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 (5)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2.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 0° ~30°30° ~60°60° ~90° 3.经度和纬度: 经线(经度)纬线(纬度0)形状特征半圆圆 位置关系相交于南北两极点相互平行 长短等长赤道最长指示的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最大度数值180°90° 0°的确定本初子午线(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赤道度数的变化规律向西向东各180°从赤道向两极递增至90° 分布规律无数条,除0°和180°外, 其余的都有2条 无数条,除0°外,其余度 数的纬线有2条 从两极看的形状辐射状以极点为圆心的同心圆 划分半球的界线20°W、160 °E 赤道(0°纬线) 3. 东半球包括:0°——160°E和0°——20°W; 西半球包括:160°E——180°E和20°W——180°W 4.地图是以各种图式符号,将地球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5.地图的类型:政区图、旅游图、平面示意图等。

代谢与平衡基础知识要点

第四章 代谢与平衡基础知识点 第一节 食物与摄食 2.食物中的七大类营养素主要有水 、糖类 、蛋白质 、脂肪 、无机盐 、维生素 和粗纤维 等。 3.各类营养素的作用: 糖类:①是人体细胞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②人体细胞的—种组成成分。 蛋白质:①是细胞生长和修补的主要原料; ②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③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脂肪:生物体贮存能量的物质。 水:①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 ②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无机盐:构成组织和维护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如缺 锌 时会使儿童味蕾功能下降,造成食欲减弱。缺铁易贫血,缺钙易患佝偻症,缺碘易甲状腺肿大。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粗纤维:来源于植物性食物,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的蠕动,有利于及时排便。减少大肠癌的发病率,有助于减少肠道吸收脂肪,预防心血管疾病。 4.几种维生素来源及缺乏症 名称 缺乏症 主要来源 维生素A 夜盲症 肝、鸡蛋黄、胡萝卜、玉米 维生素B1 脚气病 牛肉、肾脏、谷类种皮、豆类 维生素C 坏血病 蔬菜、水果 维生素D 成人骨软化、儿童佝偻病 肝脏、鸡蛋、鱼肝油(嗮太阳自身合成) 5(1)海葵——触手捕食 (2)昆虫——口器:舐吸式——蝇类 虹吸式——蝶类 咀嚼式——蝗虫、蚕 嚼吸式——蜜蜂、蜂类 刺吸式——蚊类 (3)鱼类——滤过方式(4)青蛙——舌(舌根倒生)(5)啄木鸟——喙 (6)猫——可伸缩的钩爪和发达的犬齿(7)蛇——头部具有能感受红外线刺激的器官 6.牙的结构及龋齿的形成: (1)牙的组成:①一: 牙冠 ;二: 牙颈 ; 三: 牙根 。 ②构成牙齿的主要物质是[ 2 ] 牙本质 ; ③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物质是:[1]牙釉质; ④人得了龋齿发生疼痛,是由于 病菌 已侵入[ 3 ] 牙髓腔 而引起 神经发炎 所致; ⑤保护牙齿要做到 饭后漱口,早晚刷牙 。 (2)龋齿的形成:牙齿上粘有的糖类食物 → 微生物发酵 → 产生酸性物质 → 腐蚀牙釉质(出现黑斑)→ 破坏牙骨质 → 牙髓腔受到破坏 → 牙髓受病菌感染发炎、疼痛。 (3)牙齿的作用:牙齿是人取食和消化的重要器官。能切割、撕裂、捣碎和磨细食物。发音和语言。 (4)牙的分类: ①形态和功能分:切牙(8颗)、尖牙(4颗)、前磨牙(8颗)、磨牙(12颗) ②存在时间分:乳牙(20颗)、恒牙(32颗) 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 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 和 消化腺 。食物在由消化腺分泌的 消化液 作用下消化。 (1)消化道: 口腔 、 咽 、 食道 、 胃 、 小肠 、 大肠 、 肛门 。 (2)消化腺: 唾液腺 、 胃腺 、 肝脏 、 肠腺 、 胰腺 。 消化腺 分泌消化液(含消化酶) 流入部位 消化物质 唾液腺 唾液(淀粉酶) 口腔 初步消化淀粉 胃腺 胃液(蛋白酶) 胃 初步消化蛋白质 肝脏 胆汁(不含消化酶) 暂存胆囊流入小肠 促进脂肪消化 胰腺 胰液(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 小肠 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一 二 三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章 科学入门 1. 科学就是研究各种 _______________ , 并寻找它们 _______________ 的学问 . 如大家熟悉的牛顿发现了 ______________ , 瓦特发明了 ________________ 等.可 以这样说 : 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 ,它就在 ______ . 2. 学习科学的方法和目标 : 多 ___________ , 多 ____________ , 多 ___________ , 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 , 推动社会的进步 , 协调 ______________ 的关系 , 为人类创造 更美好的生活 . 3. _________ 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 做实验时 , 我们一定要遵守实 验室的 ______________ , 要注意安全. 要熟悉每种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 4. 将生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里 , 鸡蛋便会 ______________ . 在烧杯里放入较 多的食盐 ,搅拌后食盐开始溶解 , 生鸡蛋会 ___________ , 最后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进行比较的过程 . 要测量 即长度单位 , 然后选用合适的 进 6. 长度的主单位是 ____ , 较大的还有 _____ ,较小的还有 ________ , ____ 等 ___ 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 7. 对形状规则的物体 ,如正方体 ,长方体等可用 ___________ 计算它的体积。 测量液体的体积 ,一般用 __________ . 8. 量筒的使用方法 : 首先要看清它的 ___________ 要与凹形液面的中央 _____________ 保持水平 . 9. 对不溶于水也不吸水的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 测量方法可以将它 ______________ 在水中,两次读数的 _____________ 就是该物体的体积 . 10. 温度表示物体的 __________ 程度 ,平时我们讲今天真热或真冷 , 就是指今天 的温度 ____ 或 _______ . 11. 实验室中常用的有 ________ 温度计, ________ 温度计等,它们是根据 的性质制成的 .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 , 用 表示, 它的规定是 : 把 的温度定为 0, 的温度定为 100, 5.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 物体的长度 , 先要规定 ____ 行测量. 测出它的边长 ,然后 和最小刻度 . 量液体时 ,视线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 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 9个多月(约 280 天,38周), 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阻断一些传染病,但 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 10、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安全、营养和氧有保障,是胎生的优越性。 1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12、分娩几秒钟后婴儿就会哭或咳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 13、初生婴儿主要靠母乳,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4、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体外受精, 体内发育) 第二节、走向成熟 15、人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16、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17、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出生就有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 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

浙教版代谢与平衡知识点

糖类: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70% 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占细胞干重的50%以上 七蛋白质细胞生长及组织修复的主要原料 大提供能量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经消化才能被吸收营 养脂肪:贮藏能量的主要物质 素水: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 生化反应、营养物质在水溶液中运输 调节生理直接吸收 无机盐:维持正常生理活动 Ca、 Fe、 I、 Na、 骨骼血红蛋白甲状腺渗透压 、 C、 D 维生素:A、 B 1 夜盲症脚气病环血病佝偻病 不消化也不吸收:膳食纤维(水果蔬菜) 测定食物中的能量:花生仁、大米、牛肉干燃烧法 (脂肪)(淀粉)(蛋白质) 注意点:1、质量相同控制变量法 2、切碎、再次点燃。扩大食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完全燃烧。 3、比较升高了的温度△t =最高温度-最初温度转换法 4、减小误差带孔橡皮塞 多次实验

物理性消化 消化:人体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化学性消化 吸收: 经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和一些不需消化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管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胆汁)(胰液)(肠液) ↓↓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淀粉→麦芽糖蛋白质→多肽对脂肪具有 乳化作用 消吸收:(水、无机盐、酒精)(所有)(水、无机盐、维生素)化 系唾液淀粉酶胰肠淀粉酶 统淀粉麦芽糖 口腔小肠 胃蛋白酶胰肠蛋白酶 蛋白质多肽 胃小肠 胆汁胰肠脂肪酶甘油 脂肪脂肪酸 十二指肠、小肠小肠 消化吸收 食物小分子循环系统 功能 排出食物残渣大便排便 1、消化液多(胆汁、胰液、肠液)消化 小肠 2、一层上皮细胞(薄) 的 3、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结构 4、小肠最长(5至6米)消化 功能 5、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表面积吸收 主要是蛋白质(核糖核酸) 多样性 酶特点高效性 (生物催化剂)专一性诱导契合学说 温度 37℃先水浴加热达到所需温度,再混合影响因素唾液淀粉酶:7 酸碱度胃蛋白酶:1.8 小肠:8 不同的酶所需的最适外界条件往往不同 胃蛋白酶:pH 1.8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她们产生、发展的原因与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观察与实验就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就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4、测量就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与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瞧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 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与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与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8、

9、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瞧清测量范围与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瞧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 13、 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下)

浙教版科学九下 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二)、群落 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 6.不可缺少的成分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 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直接比较。 (五)、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知识点整理.doc

第2章观察生物 2.1 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没听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生物非生物 1 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 2 能生长不能生长 3 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 4 有严整的结构无严整的结构 5 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 6 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 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 (1)运动: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2)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动物不可以。 2.2 细胞 1.1665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 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 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 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 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 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 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6.1831 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可在目镜和物镜上面,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越长,倍数越高。目镜越短,倍数越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