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案导学设计】2014高中语文同步精练:6-16蛊惑青年与鬼神的踪迹(人教选修《演讲与辩论》)]

【学案导学设计】2014高中语文同步精练:6-16蛊惑青年与鬼神的踪迹(人教选修《演讲与辩论》)]

16蛊惑青年与鬼神的踪迹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盅惑乐此不疲

藐视丁是丁,卯是卯

B.告诫功败陲成

面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轻率前拒后恭

惭恧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D.卤莽直截了当

谙熟冒天下之大不韪

解析A项盅惑—蛊惑;B项功败陲成—功败垂成,面事—面世、面试、面市;

C项前拒后恭—前倨后恭。

答案 D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一生维护法律,崇奉民主的苏格拉底却死在了民主的旗号下,被法律判了死

刑,每想到此,总是难以________。

(2)总书记强调,我们将始终如一地履行对台湾同胞作出的承诺,既不会因局势

的一时波动而有任何动摇,也不会因少数人的________干扰而有任何改变。

(3)我晓得坏人总是为害于与之接近的人,好人总是使同群者受益;而我

________于蠢到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

A.释怀故意竟然

B.释怀蓄意竟至

C.忘怀蓄意竟至

D.忘怀故意竟然

解析“释怀”,消除心中的某种情绪;“忘怀”,忘掉,不记得。“蓄意”,早就有这个意思,指坏的方面。“故意”,有意识,存心地。“竟然”,有“居然”的意思,表示情况发生的意外,没有料到。“竟至”,竟然到这地步,有出乎意料的意思,比“竟然”程度重一些,书面语色彩浓一些。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成语的用法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一些书店以“打折”来刺激读者消费,这种拉大旗作虎皮

......的做法,常使读者吃亏上当。

B.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实施精

品工程,成果显著。繁荣兴旺的文艺创作,屡.见不鲜

...的精品佳作,极大丰富和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和谐与进步。

C.杂技剧《天鹅湖》在充分运用杂技艺术顶级技巧的同时,大胆采用芭蕾舞姿,使古老的东方杂技和优美的西方芭蕾这两种分别以刚柔相对立的艺术门

类,在作品中被嫁接得天衣无缝

....。

D.我们周围专门有这么一帮人,唯恐天下不乱,人家干正事。他们却敲边鼓

...。

解析C项“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浑然天成,完美自然,没有破绽,与语境符合。A项“拉大旗作虎皮”,比喻打着某种旗号虚张声势,来吓唬人,来蒙骗人。“打折”的做法无此意。B项“屡见不鲜”,见得多了而不觉得新鲜,与语境不符。应换成“层出不穷”。D项敲边鼓:从旁协助。不含贬义,与句子语境不符。

答案 C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马尼拉市被劫持事件中,本应在几十秒内完成的突击,菲律宾警方用时79分钟,被媒体称为“世界上用时最长的营救突击”。

B.嫦娥二号卫星测控系统的科技人员提出并制定了月球噪声的测量方案,分别针对参加嫦娥二号卫星测控工作的喀什站和青岛站的测控设备开展月球辐射噪声测量。

C.一个半世纪的积淀,世博会历久而弥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仅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积极性和热情。

D.号称是马云、王菲、李亚鹏等三万精英人士师父的神奇道人李一,随着吹捧者的纷纷撇清或缄默,正成为一个声誉上的“破落户”而陷入讨伐之中。

解析A项语序不当,“香港游客”应放在第一个“被”的前面。B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试验”或“工作”。C项语序不当,将“不仅”后面的内容

和“而且”后面的内容位置互换。

答案 D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品的独创性亦称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作品。________。________。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

________。不同的人对同一题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的现象。________。作品的独创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言,并不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本身。________。

①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题材,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

相同的表达特征②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意的色彩、旋律、动作、语言等,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表达形式

③作者的创作活动表现为对素材的取舍、运用,素材是构成作品的原始材料,

它本身不是作品④但只要是作者本人独立创作的,必然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⑤任何人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明成果的传承、借鉴,也离不开同时代人的互相影响

A.②①⑤③④B.②④③①⑤

C.③②⑤④①D.③④②⑤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各句的意思可知,③句说的是作者的创作活动的表现,所以应该紧跟“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作品”一句;③句还说到素材本身不是作品,而②句说的是作者如何使素材变成作品。所以②句应紧跟③句。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C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9题。

来,迈雷托士,请说,你是否认为使青年尽量学好是首要的事?

“是的。”

现在请向在座指出谁使青年学好,显然你知道,因为你关心此事。据你说,你发现了蛊惑青年的人,把我带到在座面前控告我;来向在座说,谁使青年学好,指出他是什么人?瞧,迈雷托士,你倒不做声了,说不出什么了吗?这对你岂不丢脸,岂不是充分证明了我的话:你对此事毫不关心?我的好人,还是

请你说吧,谁使青年学好?

“法律。”

这不是我所问的,最好的人;我问的是什么人,什么人首先懂得这一行——法律。

“在座诸公——审判官。”

说什么,迈雷托士?他们能教诲青年,使青年学好?

“当然。”

他们全会,或者有会有不会?

“全会。”

我的哈拉,世上有这许多有利于青年的人。听审的人呢,他们也使青年学好吗?

“他们也使青年学好。”

元老院的元老们如何?

“他们也同样使青年学好。”

那么,迈雷托士,议会议员蛊惑青年,或者他们全体使青年学好?

“他们也使青年学好。”

这么说,除了我,全雅典人都使青年学好,唯我一人蛊惑青年。你是这么说的吗?

“对了,我确是这么说的。”

你注定我的悲惨命运呀!我问你一句:关于马,你是否这么想,举世的人对马都有益,唯有一人于马有损?或者相反,对马有益的只有一人或极少数人——马术师,而多数用马的人于马有损?不但马,所有其他畜生是否同此情况,迈雷托士?当然是,不管你和安匿托士承认与否。青年们福气真大,如果损他们的只有一人,益他们的举世皆是!迈雷托士,你已充分表明对青年漠不关心,你显然大意,对所控告我的事,自己毫不分晓。

6.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在辩护中,苏格拉底用自己擅长的设问方式,先从对方可接受的观点入手,不断揭露对方命题中的矛盾。

B.苏格拉底的诘问是从“你是否认为使青年尽量学好是首要的事”开始的,已经远离了“蛊惑青年”的辩题。

C.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否认自己蛊惑青年的罪名,而是按照对方的说法进行推论。

D.苏格拉底逻辑严谨、辩驳有力的申辩过程,严肃沉稳、锋芒内敛的申辩语言,至今仍然闪耀着独特的魅力。

E.苏格拉底表现出为坚持某种理想或原则而无所畏惧、勇于承担的精神。

解析A项“设问”应为“诘问”,B项没有远离。

答案AB

7.“我问的是什么人,什么人首先懂得这一行——法律。”苏格拉底的这句辩词有何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苏格拉底把“什么人”具体化为“什么人首先懂得法律”,就辩论技巧而言,这显然是一个圈套。对方如果回答是审判官首先懂得法律,按对方先前说法进行推论,就等于说是审判官使青年学好,而事实上对方也只好作出了这样的回答。对方在这里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由此节节败退。

8.苏格拉底对“蛊惑青年”指控进行辩解的内容线索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使青年学好是不是首要的事?谁使青年学好?除了“我”以外,全雅典人都使青年学好?

9.请分析苏格拉底的辩护方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辩护中,苏格拉底用自己擅长的诘问方式,先从对方可接受的观点入手,不断揭露对方命题中的矛盾,逐层辨析,迫使对方不敢作出必然如此的回答,继而概括出辩敌观点的错误乃至荒谬之处。这种奇妙的逻辑诱导术颇具论辩功效,常常使论敌哑口无言,因而在后世的法庭辩论中常被效仿。

三、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

苏格拉底之死

柏拉图

说完这番话,他站起身到另一间屋子去沐浴。克利托跟随着他,但却要求我们大家等在这里。我们边等边讨论刚才的谈话,接着又为降临到我们身上的

这个巨大的不幸而悲哀,因为我们都将他视为慈父,失去他会使我们像孤儿一般无依无靠。当他沐浴完毕后,他的孩子——两个小儿子和一个较大的儿子——就被送到他的身边,他的妻子也来了,克利托陪着他们。苏格拉底向他的妻儿说了一些临别的话。接着,他让女人先离去,他本人又回到了我们中间。这时太阳快要下山了,因为他在隔壁的房间呆了很长时间。他坐了下来,但没再多说什么。这时,11人陪审团的随从走了进来,他站在苏格拉底面前说:“苏格拉底,我绝不愿意因为你曾咒骂过我而找你的碴儿,因为我发现你在这里所有的日子都显示出你是最高尚、最仁慈的。现在,你已经知道我带来的是什么消息了,我们即将永别,我希望能像你一样轻松地面对这一噩讯。”但他无法抑制自己的眼泪,只得转身走了出去。苏格拉底抬头看了看他说:“我也向你道别了,朋友,我将按你所说的去办。”接着他又对我们说:“这是个多么好的人啊!自从我被关进这里之后,他就时常来看望我并与我交谈,他是那些人中间最善良的一个。你们看,他是多么真诚地为我而哭泣!但是克利托,请你过来,让我们来执行他带来的命令吧,如果毒药已经准备好了,就让他们把它拿来吧;如果还没准备,就让他们快些。”克利托说:“但是我想,苏格拉底,现在太阳还未下山呀!我知道有些人是很迟才喝毒药的,他们一直要拖到最后时刻。同时,他们总是先大吃大喝一顿,甚至还要享受一下他们最喜爱的活动。请你别太匆忙,现在还有时间啊。”

苏格拉底说:“克利托,你提到的那些人在按他们自己意愿这样行事时,他们是正确的。因为他们相信那样做是有益处的。而我不像他们那样做也是对的,因为我觉得推迟些喝毒药并没有什么益处。如果我死抓住生命不放,企图苟延残喘,那我就会瞧不起自己。我生命的最后时刻已经来临,我不愿意躲避。来吧,按我说的去做。”

克利托不再说什么,他对站在不远处的一个男孩点了点头。这个男孩跑了出去,过了很长时间他带着一个端着毒药的男人走了回来。苏格拉底对来人说:“好吧,朋友,关于这类事情你一定知道得很多,我该怎么做呢?”那人说:“没别的,你只须将毒药喝下去并来回走动就行了,当你感到双腿沉重时就可以躺下了。”

这时,他将杯子递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瞧了一眼手中的毒药,依然显得十分平静,他脸色没变,手也没有颤抖。他又抬头睁大眼睛看着那人,就像他

平时习惯的那样,他说:“我是否要洒一些毒药在地上敬敬某位神灵?”“苏格拉底,我准备的毒药刚够一个人喝的。”“我明白了,”苏格拉底说,“但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向那些神灵们祈祷,因为离开尘世对我而言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说着他就将杯子举到唇边,带着宁静而欣慰的神色将杯中的毒药一饮而尽。在此之前,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还能忍住自己的眼泪,但当亲眼看着他把毒药喝下去时,我们的泪水就像决了堤的水一样涌了出来。我用袍子蒙住头,独自哭着;我不是为他而哭泣。我是为自己竟会失去这样一个好朋友的巨大不幸而哭泣,克利托在我之前就已站起身走开了,因为他难以忍受这巨大的悲痛。但阿帕罗道鲁斯却失声号啕起来,这使我们都悲痛欲绝。只有苏格拉底本人是个例外。他说:“这是干什么呀,你们这些古怪的人!我正是不愿看到这种情景才把女人先送走的。我听说一个人最好是在沉默中死去,所以我恳求你们安静并勇敢些。”这时,我们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大家尽可能地控制住啜泣。他来回走着,过了一会儿他说感到双腿非常沉重,于是脸朝天躺了下来,因为这是刚才那个送毒药的人对他的忠告。一个监督死刑执行情况的狱吏把自己的双手按在苏格拉底的身上,过了一会儿他摸了摸苏格拉底的脚和大腿,然后使劲掐了掐他的脚。问道:“你能感觉到疼吗?”苏格拉底回答说:“不。”他又掐苏格拉底的大腿和身体的其他部分,一边掐一边告诉我们,一股寒气正在慢慢地上升,苏格拉底的躯体正从下往上开始僵硬。接着他触摸了一下苏格拉底的身体说:“当寒气到达心脏时,他将死去。”说着,他将盖在苏格拉底脸上的布揭开。苏格拉底说——这是他最后的话了:“克利托,我还欠伊斯科莱普斯一只鸡,你一定替我还给他。”克利托说:“我一定照办;但请你想想还有其他话要对我们说吗?”对这个问题苏格拉底没有给予任何回答。过了一会儿,他动弹了一下,当脸上的布再次揭开时,他的双眼似乎已经定住了。克利托看到这一情景,便帮他合上了双眼和嘴唇。

一切都结束了,埃切克莱特,我们的朋友,这便是我要说的一切,这个我们熟悉的、最好的、最聪明的、最正直的人离我们而去了。

10.苏格拉底的“古怪”行为有哪些具体的表现?试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临死前的遗嘱古怪。(2)可以不死或迟死,但却毅然选择死亡并在第一时间里赴死。(3)不以死为悲哀,却以死为快乐。

11.同样是“哭”,苏格拉底对学生和朋友的“哭”提出批评,对监守的哭却进行表扬,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因为,在“我们”(苏格拉底的学生)的眼泪里,苏格拉底看到的主要是情感的力量,是人对肉体的本能留恋,他要求“我们”以哲学家的理性来勇敢地对待死亡。而在监守的哭声中,苏格拉底听到的主要是理性和公正的力量,他赢得了监守对公正原则的认同。

12.本文有不少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找出几例,分析它们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无论是他服药时的细节描写,还是服药后狱卒对他检查的细节,都详细而具体,读之如在眼前。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格拉底不惧死亡,视死如归的豪气和感人力量。

13.苏格拉底拒绝逃亡,从容赴死,有怎样的意义?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苏格拉底之死,具有如下意义:

(1)苏格拉底之死是他的“美德即知识”观念的最高体现,他用生命对真善和高

尚作了最好的论证。

(2)他的死是对法律和正义的最高维护。

(3)苏格拉底的死向世人证实:用暴力和杀戮来控制人类的正义和言论是无效和

无力的。

(4)以不屈服、选择死亡的行为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为言论自由而献身的殉道者。

四、表达交流

14.据了解,国家语委即将出台《规范汉字表》,表中收录规范汉字8 000余个,要求我国新生儿的取名用字必须从中选取,避免乱取名、取怪名的现象。

准备给孩子取名为张Z的张先生、准备给孩子取名为李叕銐的李女士对此提出异议,他们说:给孩子取什么名是我们的自由,我们想让自己的孩子个性张扬,与众不同,这有什么错吗?

请选择恰当的角度,对张先生、李女士进行说服劝解,要求有理有据,语言得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为孩子取什么名的确是我们的自由,但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

出门走路是我们的自由,但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会出问题。姓名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规范其实是对人的自由的保护啊!(2)现在社会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标准化,如果姓名采用怪异符号和生僻字,无疑在信息化处理面前竖起了一道屏障,从而给孩子今后的生活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为了一时的所谓取名自由,而牺牲了孩子将来更大的自由,岂不是得不偿失?(3)孩子的个性应该体现在他的内在品质和将来的成就上,姓名不过是一个符号,用姓名来体现个性,未免舍本逐末。用多数人不认识、基本没人用的怪符号、生僻字起名,既不利于社会又不利于自己,这又何苦?

15.根据上下文内容补写。要求符合上下文语境,字数及句式上不作严格要求。

生机,不仅仅是个春天的话题。鲜嫩的浅绿,固然于萌芽透出生机,而茂盛的茁壮,则是于生长挺出生机;金色的丰硕,是于收获显出生机,冰天雪地里的昂首,不也是于抗争扬出生机?

生机,也不仅仅是个青春的话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机,更不仅仅是个诗意的话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机,它并不绽开于红润的面容,而更沉淀于热切的目光;它并不跌宕于慷慨的陈词,而更起伏于忙碌的奔走;它并不活跃于场面上的喧闹,而更萦绕于圣洁的灵魂。

答案(1)热血沸腾固然是青年奋发向上的生机,而奇美憧憬则是童年透明纯真的生机;稳健扎实是中年任劳任怨的生机,老当益壮,不也是暮年不甘示弱的生机?(2)鸟语花香固然装点了春和景明的生机,而危崖孤松,不也傲岸出了苍凉凄苦中的生机?满目葱茏固然展现了无边绿意的生机,戈壁驼铃不也摇曳出了飞沙走石下的生机?

16.班上举行节日文化主题班会,李明同学先介绍了“元宵节”(正月十五),接下来韩梅同学将介绍“中秋节”,这时班会主持人需要说一段话,将前后两位同学的节日介绍串联起来。请你为班会主持人写一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语意连贯,不少于60个字。(含标点符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要求写作串台词。答题时首先明确主持的场合,是节日文化的主题

班会,因此串联节目时应围绕这一主题,力求简短扼要,衔接巧妙自然,且和谐得体。完成题目时首先要寻找相关的串联点:“元宵节”“中秋节”都是传统的文化节日,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但又各有特点。据此,确定串台词的内容:可先点明二者的相同点,然后由前者的特点引出后者。具体进行表述时,应仔细揣摩语言的形式。

答案(示例一)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是团圆甜美的元宵,还是圆如明月的月饼,都无法化解游子的羁旅愁绪。重温了李明介绍的“元宵节”,下面再由韩梅引领我们去回味那寄予了无限思念之情的“中秋节”。(示例二)亲爱的同学们,中华传统节日意蕴丰富。李明介绍的“元宵节”寄予了人们对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期盼,下面再由韩梅同学为我们展示“中秋节”中蕴涵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团圆之意。

五、尝试体验

17.【辩论赛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假话蛊惑人心,假货害人不浅……对假的事物,人人喊打,可谓深恶痛绝。

但是,我们有时候也离不开“做假”;假花永不凋谢,装点生活;假牙、假肢为患者带来便利;爱美的女士常常通过巧妙的“做假”来化妆;对身患绝症的亲属,往往需要假言安慰;运用高科技从而以假乱真的魔术和电影大片让人获得艺术的享受;在战争中,以假象迷惑敌人更是一种制胜的战术。

请以“不妨让假离开我们的生活”或“不妨让假走进我的生活”为辩题,收集辩论材料,谋划辩论方法,准备辩论稿,同桌之间展开辩论。

答案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