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在动物源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在动物源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在动物源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在动物源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在动物源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闫宏远,杨更亮*

(河北大学药学院,河北省药物质量分析控制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以分子印迹材料作为特效吸附剂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具有从复杂样品中选择性吸附目标分子及其结构类似物的能力,较好地克服了由于样品复杂所带来的内源性干扰问题,因此非常适用于复杂样品的预处理与富集。本文介绍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的原理、最新进展以及相关萃取参数的优化过程,对近几年国内外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在动物源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阐明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分子印迹固相萃取;药物残留检测;动物源食品;应用

中图分类号:O6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13(2011)07057208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solid phase extraction on drug

residues in animal source foods

YAN Hongyuan, YANG Gengliang*

(College ofPharmacy ofHebei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Pharmaceutical

Quality ControlofHebei Province, Baoding071002, China)

Abstract: Due to the superiormolecular recognition and good physical and chemical stability, the molecularly imprinted materials have gained more and more concern recently in extrication and separation fields. Using the imprinted materials as adsorbents, the molecularly imprinted solid phase extraction (MISPE) allows selective extraction of the target molecules and its analogues from complex matrices, and is suitable for complex sample preparation and enrichment processe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rinciple, latest progresses and parameters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solid phase extraction and summarizes its extraction and application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drug residues of animal source foods in recent years. Moreover, the shortcoming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solid phase extraction are also mentioned.

Key words: molecularly imprinted solid phase extraction (MISPE); drug residue detection; animal source foods; applications

分子印迹技术(MIT)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项具有高选择性分子特异识别特性的功能材料制备技术[1]。分子印迹聚合物(MIP)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子识别材料,是模拟自然界存在的分子识别作用如酶与底物、抗体与抗原等特异性识别机制,由模板分子、具有结构互补的功能单体及交联剂共聚而形成在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上与模板分子完全匹配的聚合物[2]。该物质对模板分子具有可与生物抗体相媲美的选择性,同时具有一定的机械和化学强度,对酸、碱、有机溶剂、温度和压力均有一定的耐受性,且比生物抗体易于合成和贮存,在很复杂的化学环境中保持稳定。目前,人们对印迹材料分子识别机理的理解尚不深入,一般认为分子识别是MIP中特有的空间构型对样品中构型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物质产生特效性的记忆效应。分子印迹材料的合成过程涉及诸多因素,包括模板分子大小与性质、功能单体、交联剂、致孔剂,引发剂、聚合时间和方式等;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需要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且在合成过第7期闫宏远,等: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在动物源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中的应用进展程中要形成尽量多的识别位点[3]。近年来凭借良好的专一性和卓越的分子识别性能,MIT在许多相关领域如色谱固定相、固相萃取、化学或生物传感器、不对称催化和模拟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是在固相萃取分离方面的应用研究[4]。

1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

实际样品的成分复杂,干扰物质较多,因此样品预处理通常是分析过程中最耗时和不易进行自动化的步骤。固相萃取(SPE)作为一种吸附萃取分离过程,将样品上载到填充吸附剂的一次性萃取柱中,分析底物和杂质被保留在柱上,然后分别用选择性溶剂去除杂质,洗脱出底物,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5-8]。由于SPE具有形式多样、无需大量溶剂、易自动化的优点,目前被广泛用于制药工程、生物分

离、食品分析和环境分析等方面[9-12]。SPE可根据填充剂和溶剂分为正相吸附、反相吸附、离子交换、空间排斥等多种类型,然而由于吸附作用主要基于不同极性、氢键、离子交换作用等,缺乏特异选择性,需对萃取和洗脱条件进行仔细的选择,因此应用于复杂生物及食品中痕量组分的萃取分离时易受到共萃取物质的干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3]。

MIP的特异亲和性使其具有从复杂样品中选择性吸附目标分子及其结构类似物的能力,可用作固相萃取剂选择性分离提取和富集复杂样品中的痕量被分析物,克服医药、生物及环境样品体系复杂、预处理繁琐等不利因素,因此非常适用于复杂样品预处理与富集过程[14-16]。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将MIP与SPE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越来越多,采用分子印迹材料作为一种特效的固相萃取吸附材料较好地克服了由于样品复杂所带来的内源性干扰问题,不仅能用于富集分析物,而且能有效地除去样品基质的干扰,净化后的样品可以直接注入气相色谱(GC )、高效液相色谱(HPLC )、气相色谱/质谱(GC /MS)、HPLC /MS等仪器中进行分析[17]。近年来分子印迹固相萃取(MISPE)由于预识别能力较强,稳定性较好,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潜在的应用前景好而受到广泛的关注[18,19]。

在选择MISPE过程之前要了解试样基质和分析物的性质,如结构、极性、溶解度和酸碱性、试样中分析物的浓度范围及可能存在的干扰组分情况等。MISPE通常将20~100mg印迹材料填入萃取柱中作为萃取固定相,萃取分离过程包括预处理、上样、淋洗(除杂质)及洗脱4个步骤(见图1),每个步骤均以溶剂为中心展开,各种溶剂的优化选择是其主要的任务之一[20,21]。MISPE应用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1)模板分子料聚合时单体和交联剂的相对用量对识别性能有直接的影响,通常模板用量为总量的2%~8%。同时功能单体的量不足容易导致识别点少且聚合物对目标分析物的结合能力弱;功能单体的比例过高则会增加较多无选择性的位点。由于非共价的分子间作用力较弱,在聚合反应时常常需要加入过量的功能单体,这会在萃取时造成严重的非特异性吸附,从而降低萃取选择性。交联剂用量增加有利于形成稳定和完整的印迹位点并且增大聚合物的刚性。

(2)柱预处理的影响。底物与位点的结合能力与介质的性质密切相关,预处理的目的是创造一个与样品溶剂

相容的环境并除去柱内杂质。通常使用初溶剂和终溶剂两种溶剂。初溶剂用于净化固定相,初溶剂的选择应与洗脱溶剂一样强或者强于洗脱溶剂,以便洗去所有可能与分析物一起流出的杂质。终溶剂是用于建立一个固定相环境以得到样品分析物的合适保留,故终溶剂应该与样品溶剂性质相似,若使用的溶剂太强,加样时柱中存留的预处理溶剂会干扰MIP对底物的选择从而降低回收率。对于弱极性目标分子而言,有机溶剂作为介质时可达到较好的识别能力。(3)上样液的影响。原则上采用非极性或弱极性溶剂溶解样品以减弱其对MIP中识别位点与底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干扰,上样量取决于萃取柱的尺寸、类型、分析物的性质和浓度等因素,防止MISPE选择性萃取能力减弱和被测物损失。实际操作中可采用弱溶剂稀释试样、减少试样体积、增加SPE填料量和选择对目标物有较强保留的吸附剂等方式减少上样过程中分析物的流失。(4)淋洗液的影响。为了除去柱中残留样品及被MIP吸附的基质和杂质,需要使用适当强度的溶剂将干扰组分洗涤下来,同时使分析物仍保留在柱上。通常选择极性小且介电常数大的溶剂作为淋洗剂,如乙腈、氯仿、二氯甲烷等。当样品中的杂质与MIP非特异识别位点之间作用较强时,则需在不破坏特异性吸附的条件下增加溶剂极性,以破坏杂质

点之间的相互作用。(5)洗脱剂的影响。洗脱剂的性质对MISPE的萃取效果和回收率有很大的影响,底物被选择性萃取后,使用小体积洗脱溶剂即可有效地从柱上解吸附对纯化和富集底物十分重要。在淋洗除去杂质后,需使用适当洗脱剂把目标物从萃取柱上洗脱出来,一般使用极性较强的洗脱剂如甲醇等,还可以在溶剂中添加少量的酸或碱,如乙酸、三氟乙酸和三乙胺等,也可采取如超声辅助、微分脉冲洗脱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洗脱效果,缩短洗脱时间[22-24]。

2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在动物源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食品贸易的日益扩大,食品安全尤其是动物源性食品中药物残留对环境和公众的健康构成的潜在危害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样品预处理与样品的复杂性密切相关,动物源食品如肉制品、蛋类和奶制品中的药物残留和有害物质检测的预处理尤其重要。由于许多动物源食品的基体和组成相当复杂,被分析物处于痕量状态,因而药物残留分析易受到干扰。样品前处理方法已成为食品安全分析的关键步骤,所用时间通常占整个分析过程的60%以上,并且超过30%的分析误差来源于样品前处理[25,26]。MISPE具有特异亲和力和选择性,可以克服复杂样品体系中预处理繁杂等不利因素,在选择性提取目标物的同时可有效消除大部分干扰组分,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潜力[27]。

自1994年首次报道以戊脒为模板制备印迹聚合物并将该材料作为吸附剂对尿样中戊脒进行了提取、纯化和浓缩开始,MISPE在生物及食品样品中有害物质如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和违禁用药物的萃取分离应用已有较多的报道(见表1)。其中,MI SPE应用于动物源食品中激素类药物的萃取分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Jiang等[28]以17β板分子采用本体热聚合方式制备了对3种

内源性雌激素有高亲和力的印迹材料,并结合液相色谱对鱼和虾组织中痕量的17β

in内完成。Liu等[32]以乙烯雌酚为模板,在聚乙烯中空纤维管外壁采用光引发共聚合方式接枝了分子

印迹薄层,并应用合成的多孔高度交联复合印迹材料萃取分离牛奶中的双烯雌酚和己雌酚,显示出良好的协载能力和选择性,回收率为83·7%~90·6%。

Crescenzi等[33]尝试将基质固相分散和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相结合检测肝脏样品中的痕量克仑特罗残留含量。肝脏样品与C18吸附剂混合研磨分散后装入SPE萃取柱并连接于MISPE柱之前,随后采用乙腈(99∶1, v/v)洗脱C18柱上吸附的克仑特罗使之进入MISPE柱(溴代盐酸克伦特罗作为虚拟模板),然后以酸化甲醇作为洗脱剂解吸附MISPE柱上的克仑特罗,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电化学检测(HPLC ECD)或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LC /IT MS)检测。该联用萃取方法过程简单、快速且回收率大于90%。Hu等[34]采用改进的多步共聚合法在固相微萃取纤维表面涂覆一层印迹膜,并成功用于鱼和虾组织中4种雌激素药物的选择性萃取分离。与传统的商业固相微萃取(SPME)纤维(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基苯(PDMS/DVB)和聚乙二醇模板树脂(CW-TPR)纤维等)相比,MIP涂覆的SPME纤维表现出了较高的萃取效率和更洁净的色谱图,且可以重复使用100次以上;鱼和虾样品中4种雌激素药物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0·0%~83·6%和85·0%~94·1%, RSD分别为3·8%~8·0%和5·7%~8·3%。Zhao等[35]在纳米凹凸棒表面印迹了己烯雌酚薄层并作为固相萃取材料萃取分离了鱼样品中的痕量己烯雌酚;通过采用大体积(20mL)上样显著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回收率可达84·5%~100·5%。Hu等[36]以莱克多巴胺为模板分子,采用微波辅助加热制备了磁性分子印迹微球,并采用分散固相萃取相色谱

种β,回收率为82·0%~92·0%,RSD为5·8%~10·0%。磁分离技术和分散固相萃取方法的结合避免了柱填充过程并且吸附剂可以多次重复使用。Xu等[37]制备了一种新颖的具有均匀分子印迹涂覆层的吸附搅拌棒,并应用于吸附搅拌萃取猪肉、猪肝和饲料中痕量的莱克多巴胺等β动剂类药物,方法的回收率为73·6%~92·3%, RSD为2·9%~8·1%。在内填磁芯的玻璃毛细管表面合成的莱克多巴胺印迹层厚度(20·6μm )均匀,结合牢固,表现出很好的萃取容量和选择性,并且可重复使用40次以上。

MISPE应用于动物源食品中抗生素类药物残留检测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38-41]。Lombardo Agüí等[42]采用商品化的MISPE柱,结合毛细管电泳

单、灵敏且选择性好的牛奶和猪肾样品中4种喹诺酮药物含量,回收率为85·2%~98·6%,检出限为0·17~10·5μg/kg。Mohamed等[43]采用MISPE LC MS/MS

萃取检测了蛋类产品中的4种5其3种代谢物,回收率为90%~111%。该法采用虚拟模板技术制备印迹材料有效避免了实际定量分析

中模板泄漏的干扰问题,提高了方法的准确性。Jing等[44]考察了仓促聚合法中不同模板分子及复合模板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识别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混合模板印迹材料在在线

高效液相色谱(online MISPE HPLC UV)检测食品中痕量四环素残留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潜力,当上样量为10mL时,不同四环素药物的富集倍数可达159~410倍,印迹选择因子可达6·0。Pan等[45]在乙醇体系中合成了他巴唑印迹聚合物并作为亲和性萃取吸附剂,结合HPLC UV 萃取检测了鸡肉中痕量的他巴唑含量,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和净化效果,回收率为71·14%~88·41%。

Ge等[46]采用在线固相萃取感器分析了动物组织(肝脏和肉制品)中的氟甲砜霉素含量。氟甲砜霉素印迹材料作为识别单元在随后的固相萃取过程中可以去除潜在的干扰物质,方法简单并且准确性和回收率(96·8%~101·8%)都与色谱法相当。Rodríguez等[47]以恩诺沙星为模板

分子,采用仓促聚合法合成了一种新型水兼容性单分散的MIP微球,结合自动在线MISPE LC FLD(荧光检测器)检测水产养殖水和饮用水中6种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量。通过对影响萃取效率的参数进行优化除去了基质杂质干扰,回收率为62%~102%, RSD为2·0%~6·0%。Chen等[48]以磺胺对甲氧嘧啶为模板分子合成了针对磺胺类药物有较高亲和力的印迹微球,并结合LC MS/MS技术建立了简单、快速测定蜂蜜中7种磺胺类药物的MISPE分离检测方法。用2×3·0mL水作淋洗剂、4·5mL 甲醇(95∶5, v/v)作洗脱液,方法的检出限为1·5~4·3ng/g,回收率为67·1%~93·6%。He等[49]将溶胶选择性的氨基功能化硅胶凝胶试剂,并应用

于在线固相萃取检测猪肉和鸡肉产品中3种痕量磺胺类药物。硅胶凝胶微球印迹官能化后的复合材料表现出了高选择性和快速的吸附动力学平衡,当上样流速为4·0mL/m in、保持12·5m in时,3种磺胺类药物的富集倍数达到314~435倍;猪肉和鸡肉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69·3%~83·6%和67·3%~77·1%。Xu等[50]采用引发转移终止剂于多孔硅球表面的表面印迹聚合方式制备了对磺胺二甲嘧啶有特殊选择性的硅基印迹复合功能材料,并结合柱转移液相色谱法成功应用于牛奶中7种痕量磺胺类药物含量的测定。通过在多孔硅球表面固定两种不同官能团的印迹薄层,优化了印迹材料的水相识别性能,回收率为93%~107%, RSD<8·0%。

Thongchai等[51]发展了一种化学发光微流控系统,结合分子印迹预浓缩过程测定了蜂蜜样品中的氯霉素残留。以氯霉素为模板、甲基丙烯酸二乙胺乙酯(DAM)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为交联剂、安息香二甲醚(DMPA)为引发剂制备的印迹材料被装进平板玻璃微流控装置内的特定通道内,当样品进入微流控装置时首先在装MIP的管道内预浓缩富集,然后经过有放大效应的化学发光反应进行检测,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7·46×10-6和2·48×10-5μmol/L。Chen等[52]以疏水Fe3O4作为磁敏感元件、土霉素作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单体、苯乙烯

基苯为共聚体制备了对四环素类药物具有选择性的磁性MIP,并应用于鸡蛋和组织中痕量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萃取检测。通过简单混合搅拌样品、萃取液和印迹材料,萃取和净化过程可一步实现,回收率为72·8%~ 96·5%, RSD为2·9%~ 12·3%。Q iao等[53]以氧氟沙星为虚拟模板、2

,并用作基质固相分散剂选择性萃取分离了鸡肉组织中的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样品与吸附剂研磨混匀装柱后,用4·0mL水淋洗,3·0mL (99∶1, v/v)洗脱,洗脱液可以直接进样分析,回收率为82·7%~102%。Sun等[54]以分子印迹整体柱材料为介质,发展了一种新固相萃取技术并应用于牛奶和蜂蜜中6种四环素药物残留的检测,回收率为62·6%~90·6%。以四环素药物作为模板、甲醇为溶剂、环乙醇和十二醇作为混合致孔剂原位聚合技术得到的印迹材料可有效消除样品基质中的干扰杂质。对牛奶和蜂蜜样品中低含量水平的四环素药物检测,可在固相萃取过程前加一个整体柱作为预柱来进一步提高萃取富集效果。Zhang等[55]用磁性分子印迹材料作为吸附剂建立了超声辅助一步萃取法测定不同牛奶样品中βV钾为模板分子、Fe3O4磁体为磁性组分制备的磁性印迹材料对目标物有较好的亲和力,且萃取过程可一步实现净化、富集,回收率为71·6%~90·7%。

牛奶及相关奶制品中三聚氰胺残留是近两年食品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56,57]。Yang等[58]以三聚氰胺为模板分子、MAA和EDMA(5∶1·5, v/v)中采用本体热聚合方式制备了水溶液中对三聚氰胺有较高选择性的印迹材料,并应用于液态奶、奶粉等奶制品中三聚氰胺残留检测。结果表明,2mL水和甲醇淋洗、3mL

(95∶5, v/v)洗脱可使三聚氰胺有效地被萃取净化、富集,回收率为91·6%~102·8%。He等[59]以环丙氨嗪为虚拟模板,在甲醇:水(9∶1, v/v)体系中结合光引发和热引发方式制备了极性条件下对三聚氰胺有特异识别性的印迹材料,并用作固相萃取吸附剂对牛奶和饲料中三聚氰胺进行了检测,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甲醇作为淋洗剂,(95∶5, v/v)作为洗脱剂可在除去基质干扰组分的同时有效萃取富集目标物,回收率为88·2%~103%, RSD小于5·6%。Li等[60]采用MISPE GC MS检测了牛奶和饲料中三聚氰胺含量,回收率为93·1%~101·3%。以环丙氨嗪作为虚拟模板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的印迹微球材料在乙腈溶液中对三聚氰胺显示出良好的亲和力,最大键合容量为53·20nmol/mg,印迹影响因子为4·6,解离常数为90·45μmol/L。Zhang 等[61]在多壁碳纳米管表面采用表面印迹技术共价接枝了一层印迹薄膜层,并以此复合印迹材料作为在线固相萃取吸附剂结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了饲料和奶粉样品中的三聚氰胺。该材料结合了纳米材料和印迹材料的双重优势,表现出快速的动态吸附能力和高的吸附容量(79·9μmol/g),方法的富集倍数可达563倍,定量限为4·5μg/L。

李小红等[62]采用了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甲胺磷MIP微球,并利用该聚合物进行了牛奶中甲胺磷的固相萃取研究。静态吸附结果表明,在结构相似物乙酰甲胺磷和水胺硫磷为竞争底物存在下,MIP

对甲胺磷有良好的吸附识别能力。加标水平为100μg/kg时,甲胺磷回收率达87·4%,乙酰甲胺磷和水胺硫磷的回收率低于15%,表明MISPE对甲胺磷有很好的专一选择性。与C18固相萃取柱进行比较,MISPE的选择性及样品净化能力优势明显。Ji等[63]以双酚A为模板、2-乙烯基吡啶(2-VP)为功能单体,采用微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对双酚A有高选择性且具有规则大小和孔径的磁性分子印迹微球,并用作固相萃取吸附剂选择性分离检测了牛奶中的痕量双酚A。该方法结合了MISPE和磁分离技术的优势,避免了填充柱的繁琐和大体积上样所需时间,加标回收率为93%~101%。

Bueno等[64]LC MS/MS检测了三文鱼中的孔雀石绿残留量。该萃取过程虽较为复杂,但萃取净化效果明显,加标回收率为98%, RSD小于12%。Long 等[65]以花式红为模板、4VP,通过沉淀聚合方式制备了新型印迹功能材料并应用于辣椒香料和辣椒粉中3种水溶性和6种脂溶性合成色素的萃取检测,由于萃取过程中疏水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同时存在,克服了样品制备过程中水溶性和脂溶性色素不同溶解性能的局限,方法的回收率为72·1%~95·6%。Zhao等[66]以凹凸棒为基质制备了苏丹红Ⅰ印迹材料并发

,检出限为0·8 ~3·0ng/g。Yan等[67]以苯胺和萘酚为混合虚拟模板,采用水悬浮聚合方式制备了对苏丹红有高亲和力的印迹功能材料,

红残留量。该过程通过虚拟模板避免了模板泄露对定量的干扰,同时两种预处理方法的联用使样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和富集,回收率可达87·2%~103·5%。Zhang等[68]

凝胶技术在多壁碳纳米管表面成功印迹了对苏丹红IV有高亲和力的印迹涂层,并应用于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检测辣椒粉中的痕量苏丹红IV,回收率为89·1%~95·2%。该方法结合了纳米材料的大比表面积、快传质速率和印迹的特异亲和性,具有较好的净化富集效果,上样量50mL时,富集倍数可达741倍。

3 总结与展望

MISPE凭借其特异亲和力和选择性,克服了复杂样品体系中预处理繁杂等不利因素,在选择性提取富集目标物的同时消除了基质干扰组分,在食品安全检测中表现出卓越的研究潜力,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模板分子渗漏。合成MIP时需要相对大量的模板分子,即使通过非常仔细的溶剂提取,清除聚合物中全部模板分子也十分困难,通常有少量的模板分子残余,将严重影响超微量成分的测定。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使用与待测物结构相似的类似物作为模板分子,渗漏的模板分子与待测物采用色谱等手段分离以避免对定量测定的干扰,但是寻找结构相似的分子模板往往较为困难。化合物被同位素标记后,化学结构与性质不发生改变,是较理想的替代模板分子。(2)MIP的柱容量较低,选择性也低于生物抗体。由于MIP识别位点的非均匀性导致结构“完整”的识别位点均被饱和,分离效果主要由结构“不完整”的位点控制。这样在样品处理时同时存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萃取。

(3)识别能力受上样溶剂影响较大,在水溶液中选择性较差,结合位点的非均一性和低传质效率阻碍萃取效率和选择性的提高。(4)食品中的添加剂、兽药、农药等化学物质在动植物体内的分解、残留机制以及在人体内的安全性评价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地研究。食品的安全问题还包括包装材料的有害物质向食品迁移。包装材料的有害物质向食品迁移也极大地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对迁移到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的分析将成为一个热点。(5)加强与其他样品前处理技术的融合渗透,通过优势互补,简化前处理过程,缩短分析时间并进一步提高选择性。尽管如此,随着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深刻的理论意义,也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化学工作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这将使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在诸多领域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Corm ack P A G, Elorza A Z. J Chrom atogr B,2004,804(1):173

[2] Tokonam i S, ShiigiH, Nagaoka T. Anal Chim Acta,2009,641:7

[3] N icholls I A, Andersson H S, Charlton C, et a.l BiosensBioelectron,2009,25:543

[4] Beltran A, BorrullF, MarcéR M, et a.l Trends AnalChem,2010,29:1363

[5] Ravelo Pérez LM, Herrera Herrera A V, Hernández BorgesJ, et a.l J Chrom atogr A,2010,1217:2618

[6] Gong X M, Sun J, Dong J, et a.l Chinese JournalofChroma tography (宫小明,孙军,董静,等.色谱),2011,29(3):217

[7] Hu G D.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 atography (胡国栋.色谱),2009,27(1):1

[8] Tong L, Yang J J, Wu S Q.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 atog raphy (佟玲,杨佳佳,吴淑琪.色谱),2011,29(3):228

[9] Trenholm R A, Vanderford B J, Snyder S A. Talanta,2009,79:1425

[10] García López M, Rodríguez I, Cela R. J Chrom atogr A,2010,1217:1476[11] PohlP. Food Chem,2009,114:996

[12] Wang L, Xu R, Hu B, et a.l Food Chem,2010,123:1259

[13] Tam ayo F G, Turiel E, Martín Esteban A. J Chrom atogrA,2007,1152:32

[14] He C, Long Y, Pan J, et a.l J Biochem Bioph Methods,2007,70:133

[15] Caro E, MarcéR M, BorrullF, et a.l Trends Anal Chem,2006,25:143

[16] PuociF, Curcio M, C irillo G, et a.l Food Chem,2008,106:836

[17] Pichon V. J Chrom atogr A,2007,1152:41

[18] Beltran A, Borrull F, MarcéR M, et a.l Trends AnalChem,2010,29:1363

[19] TurielE, Martín Esteban A. Anal Chim Acta,2010,668:87

[20] Guo Y S, Xie JW, Hu X Y. ForeignMedicalScience: Sec tion on Pharm acy (郭宇姝,谢剑炜,胡绪英.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1,28(5):300

[21] Huang JX, Hu Y F, Pan J L, et a.l Chinese Journal ofSc ience (黄健祥,胡玉斐,潘加亮,等.中国科学),2009,39(8):733

[22] Ram strom O, Skudar K, Haines J, et a.l J Agric FoodChem,2001,49(5):2105

[23] He D X, Chen D D, Q iK Z, et a.l Veterinary Pharm aceutical& Feed Additives (何东旭,陈玎玎,祁克宗,等.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8,13:20

[24] TurielE, Tadeo J L, Martin Esteban A. AnalChem,2007,79:3099

[25] Mahony J O, Nolan K, SmythM R, et a.l AnalChim Acta,2005,534:31

[26] PicóY, Fernández M, Ruiz M J, et a.l J Biochem BiophMethods,2007,70:117

[27] Chen Y, Shen G X, Shao S W, et a.l Chinese Journal ofHealth Laboratory Technology (陈颖,沈更新,邵生文,等.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8):1696

[28] Jiang T, Zhao L, Chu B, et a.l Talanta,2009,78:442

[29] ShiY, Peng D D, ShiC H, et a.l Food Chem,2011,126:1916

[30] Wang S, Li Y, Wu X, et a.l J Hazard Mater,2011,186:1513

[31] Jiang X, Zhao C, Jiang N, et a.l Food Chem,2008,108:1061

[32] Liu M, LiM, Q iu B, et a.l AnalChim Acta,2010,663:33

[33] Crescenzi C, Bayoudh S, Corm ack A G P, et a.l AnalChem,2001,73:2171

[34] Hu Y, Wang Y, Chen X, et a.l Talanta,2010,80:2099

[35] Zhao C, JiY, Shao Y, et a.l J Chrom atogrA,2009,1216:7546

[36] Hu Y, LiY, Liu R, et a.l Talanta,2011,84:462

[37] Xu Z, Hu Y, Hu Y, et a.l J Chrom atogr A,2010,1217:3612

[38] Liu N, Ye N S, Gu X X, et a.l Journal of Analytical Sc ience (刘妮,叶能胜,谷学新,等.分析科学学报),2009,25(3):351

[39] Wang X Y, Tan H R, Q i K Z, et a.l Chinese Journal ofChrom atography (汪雪雁,檀华蓉,祁克宗,等.色谱),2010,28(11):1107

[40] LiF G, Su M, Li X Y, et a.l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 a tography (李锋格,苏敏,李晓岩,等.色谱),2011,29(26):120

[41] D ing T, Shen D X, Xu J Z, et a.l Chinese Journal ofChro m atography (丁涛,沈东旭,徐锦忠,等.色谱),2009,27(1):34

[42] Lombardo AgüíM, García Campa a A M, Gám iz Gracia L,et a.l J Chrom atogr A,2010,1217:2237.

[43] Mohamed R, Mottier P, Treguier L, et a.l J Agric Food Chem,2008,56:3500

[44] Jing T, Wang Y, DaiQ, et a.l Biosens Bioelectron,2010,25:2218

[45] PanM, Wang J, Fang G, et a.l J Chrom atogr B,2010,878:1531

[46] Ge S, Yan M, Cheng X, et a.l J Pharm Biomed Ana,l2010,52:615

[47] Rodríguez E, Navarro Villoslada F, Benito Pena E, et https://www.doczj.com/doc/f515343101.html,nalChem,2011,83:2046

[48] Chen L, Zhang X, Sun L, et a.l J Agric Food Chem,2009,57:10073

[49] He J, Wang S, Fang G, et a.l J Agric Food Chem,2008,56:2919

[50] XuW, Su S, Jiang P, et a.l J Chrom atogr A,2010,1217:7198

[51] ThongchaiW, Liawruangath B, Liawruangrath S, et a.lTalanta,2010,82:560

[52] Chen L, Liu J, Zeng Q, et a.l J Chrom atogr A,2009,1216:3710

[53] Q iao F, Sun H. J Pharm Biomed Ana,l2010,53:795

[54] Sun X, He X, Zhang Y, et a.l Talanta,2009,79:926

[55] Zhang X, Chen L, Xu Y, et a.l J Chrom atogr B,2010,878:3421

[56] Zhou W H, Lin L M, Guo X C, et a.l Journal of Instrum mentalAnalysis (周文辉,

林黎明,郭秀春,等.分析测试学报),2009,28:687

[57] Yu J, Zhang C, DaiP, et a.l Anal Chim Acta,2009,651:209

[58] Yang H H, Zhou W H, Guo X C, et a.l Talanta,2009,80:821

[59] He L, Su Y, Zheng Y, et a.l J Chrom atogr A,2009,1216:6196

[60] LiM, Zhang L, Meng Z, et a.l J Chrom atogrB,2010,878:2333

[61] Zhang H, Zhang Z, Hu Y, et a.l J Agric Food Chem,2011,59:1063

[62] LiX H, Cao Y H, Gao E N.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sisLaboratory (李小红,曹玉华,高婀娜.分析试验室),2009,28(1):5

[63] JiY, Yin J, Xu Z, et a.l Anal Bioanal Chem,2009,395:1125

[64] Bueno M JM, Herrera S, Uclés A, et a.l AnalChim Acta,2010,665:47

[65] Long C, Mai Z, Yang Y, et a.l J Chrom atogr A,2009,1216:8379

[66] Zhao C, Zhao T, Liu X, et a.l J Chrom atogr A,2010,1217:6995

[67] Yan H, Wang H, Q iao J, et a.l J Chrom atogr A,2011,1218:2182

[68] Zhang Z, Zhang H, Hu Y, et a.l Anal Chim Acta,2010,661:173

动物源性食品中青霉素类抗生素残留检测的研究进展

本版编辑: 四川畜牧兽医 2007年第12期 综述 直接的影响。其中RS-2与RS-4菌株具有较广的耐药性,在研制微生态制剂或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上有更好的使用价值,能达到较好的互补效应。3.3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是运用有益的活菌制剂来调节机体的微生态平衡,活菌的数量直接影响益生菌剂的使用效果。本试验发现一些抗菌药物如环丙沙星、左氟沙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对乳酸杆菌大部分菌株和芽孢杆菌都敏感。因此,当用猪源乳酸杆菌及植物源乳酸杆菌等菌株研制微生态制剂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应避免接触这些抗菌药物,以免杀死活菌使制剂失去效用。4结论本试验以6株猪源乳酸杆菌、1株植物源乳酸杆 菌以及4株芽孢菌对32种抗菌药物进行了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猪源乳酸菌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达31.25%~53.13%。所有猪源乳酸菌对复达欣、头孢他啶、头孢氨苄、苯唑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痢特灵、头孢噻肟、青霉素、杆菌肽等不敏感;其中对RS-2和RS-4株菌不敏感的药物达17种之多,可以作为本项目的新型益生素进行深入研究。植物源乳酸杆菌仅对10种药物有耐受性,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表现极敏,与猪源乳酸菌存在明显差异,不适合作为新型益生素应 用,但可用于后续课题的优化组合对比试验。芽孢杆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只有杆菌肽抑菌圈为零,可用于后续课题的对比及优化组合试验。■参考文献(略) 目前国内外已对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残留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为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各种新型研究技术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并为我国开展进一步的残留监测提供参考,现将国内外有关的残留检测方法综述如下。1残留标准和休药期 为了避免消费者受到抗生素残留的危害,各国都制定有各种抗生素最高残留限量(MRL)标准。我国对 牛乳中的抗生素残留问题一向非常重视,早在1982 年,卫生部颁布的《乳与乳制品卫生管理办法》中就明确说明:应用抗生素期间和停药后5d的乳汁不得食用。2001年9月,农业部发布《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的行业标准,并于10月正式实施,该标准也要求鲜牛乳中“抗生素不得检出”。早在1973年欧共体就规定:禁止使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作为饲料添加剂。我国《关于出口动物性食品中农药、兽药残留量和生物毒素检验方法标准摘要》中规定:青霉素的残留按SN0539-1996标准应小于0.025IU/g。对无公害肉产品有害物质限量应符合《无公害畜禽肉产品安全要求》(GB18406.3-2001)中的规定:青霉素在牛羊猪的肌肉、肝、肾中的残留应≤0.05mg/kg。 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78号中,根据各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吸收转化效率和半衰期的差异以及不同食品动物的代谢速度,对休药期作了具体的规定: 注射用青霉素G(钾、钠):弃奶期3d;注射用苄星青霉素(注射用苄星青霉素G):兽药规范78版,牛、羊 收稿日期:2007-09-10 作者简介:秦川(1982-),男,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预防兽医学。 动物源性食品中青霉素类 抗生素残留检测的研究进展 秦 川,田晋红 (西南大学药学院,重庆北碚400716) 中图分类号:S85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64(2007)12-0024-03 摘要: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给畜牧业带来巨 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其残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本文综述了青霉素类抗生素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检测的研究进展,包括两方面内容:青霉素类抗生素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和休药期;国内外关于青霉素类抗生素残留的检测方法,如:微生物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法等。 关键词:青霉素;动物源性食品;残留;休药期;检测方法 ###############################################曾宪春24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 及预防措施(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新版)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给人民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和潜在威胁,国内相继发生的“瘦肉精”,“三聚氰胺”,兽药残留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对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人类不应以牺牲自身健康为代价,换取畜产品量的增加,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需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不能保障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就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连国内市场也将失去立足之地。美国从1998年1月开始,实施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明确规定了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包括细菌,药物等)的临界值,超标的一律不准上市,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量的检出,已成为世界肉类贸易中重要的技术指标和技术壁垒之一,目前已成为制约我国动物产品

出口的瓶颈。我国仅2000年上半年就有634批出口食品因药残,食品卫生问题被美国FOA扣留;近几年,我国出口到俄罗斯,日本等国的鸡肉中常有被检出违禁药物超标事件;2002年初,欧盟从中国进口的虾、对虾中发现强力抗生素的药物残留,其后不久,欧盟委员会有关机构通过了全面禁止进口中国动物源食品的决议。该决议称:近期欧盟食品兽医局所做的调查显示,中国对药物残留的控制体系存在严重缺陷,问题出在兽医使用了受禁的药物。因此,只有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才能提高我国畜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障我国畜牧业长期持续发展。 畜产品安全生产隐患主要来自于动物疫病传播微生物污染、滥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兽药残留、化学物质污染和残留等,同时还包括如营养、食品质量、安全教育等问题。涉及畜禽养殖环节,畜禽运输,流通环节以及畜产品的加工环节。本文仅就畜产品生产阶段不安全动物源性食品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加以探讨。 1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1.1饲草、饲料的污染饲草、饲料安全是畜产品安全的前提和保

菊酯类农药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的制备及条件优化[设计+开题+综述]

开题报告 生物工程 菊酯类农药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的制备及条件优化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菊酯类农药是生物活性优异、环境相容性较好的一大类杀虫剂,具有品种多、药效高、毒性低、残留少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中。菊酯类农药的大量使用,容易使害虫产生耐药性,对人和生物危害也很大。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农药残留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 20世纪50年代,农药残留量分析方法局限于化学法、比色法和生物测定法,方法欠专一,灵敏度低。20世纪60年代,色谱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农药残留分析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农药残留的前处理方法存在样品用量大、花费时间长、有机或有毒溶剂消耗量较大等缺点。近年来在该领域所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如加速溶剂萃取(ASE)、超声波萃取(USE)、超临界流体萃取(SFE)、酶抑制检测、酶联免疫检测等技术,具有溶剂用量少、快速高效等优点。凝胶渗透色谱(GPC)、固相萃取(SPE)等净化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稳定、对环境友好等特点。还有萃取、净化一体化技术也发展较快。不过这些方法也存在问题,如样品预处理复杂,仪器设备昂贵,对操作技术人员的要求高,不能满足实际生活中对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要求。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ly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是一种新型高效分离及分子识别技术,具有优越的识别性和选择性。近年来,MIT在化学、环境监测、医学、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运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基本内容 1、菊酯类农药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的制备 2、菊酯类农药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条件优化 上样溶剂的选择 淋洗溶剂的选择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分子印迹技术是结合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它对于研究酶的结构、认识受体-抗体作用机理及在分析化学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识别机理、分子印迹聚合制备条件和制备技术三个方面综述了分子印迹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分子印迹发展前景。 关键词:分子印迹聚合物;印迹分子;综述 40年代,Pauling。试图用锁匙理论解释免疫体系。虽然他的理论经后人的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但是在他的这种错误的理论中仍有两点是正确的:(1)生物体所释放的物质与外来物质有相应的结合位点;(2)生物体所释放的物质与外来物质在空间上相互匹配。正是基于这两点假设,化学家们发展了一项有效的分析技术称为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imprinting, MIP),在国内也有人把它称为“分子烙印”。1949年,Dickey首先提出了“分子印迹”这一概念,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72年由Wulff研究小组首次报道了人工合成的有机分子印迹聚合物之后,这项技术才逐渐人们所认识,并于近10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MIPs具有三个特性: (ⅰ)预定性,可根据不同目的制备相应的MIPs; (ⅱ)识别性,MIPs是依据模板定做的,它具有与模板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官能团相符的孔穴,所以选择性地识别模板分子;(ⅲ)实用性,它可以与天然的生物识别系统如酶与底物、抗原与抗体等相媲美,具有抗恶劣环境、稳定性高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二十多年来,在固相萃取、膜分离技术、异构体的分离等方面获得广泛研究,展现了良好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MIPs的识别机理、制备技术条件及应用方面新进展. 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分子印迹技术是指为获得在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上与某一分子(模板分子)完全匹配的聚合物的实验制备技术。它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的:(1)首先以具有适当功能基的功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研究进展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研究进展 (08生微(1)班雷丽文 080548011) 摘要分子印迹是制备具有分子特异识别功能聚合物的一种技术,近年来,这项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影响到社会多方面的领域。本文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综述了该技术在环境领域、农药残留检测应用、食品安全检测、药学应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聚合物,基本原理,研究进展 1 前言 分子印迹技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化学分析技术,属于泛分子化学研究范畴,通常被人们描述为创造与识别“分子锁匙”的人工“锁”技术[1]。分子印迹技术也叫分子模板技术,最初出现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免疫学[1]。分子印迹聚合物以其通用性和惊人的立体专一识别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年来,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色谱分离、抗体或受体模拟、生物传感器以及生物酶模拟和催化合成等诸多领域,并由此使其成为化学和生物学交叉的新兴领域之一,得到世界注目并迅速发展。 2 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分子印迹技术是将要分离的目标分子作为模板分子,将它与交联剂在聚合物单体溶液中进行聚合制备得到单体、模板分子复合物,然后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除去模板分子,便得到“印迹”下目标分子的空间结构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 ,在这种聚合物中形成了与模板分子在空间和结合位点上相匹配的具有多重作用位点的空穴,这样的空穴对模板分子具有选择性[11]。 目前,根据印迹分子与分子印迹聚合物在聚合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机理不同,分子印迹技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1) 共价法(预组织法,preorganization),主要由Wulff 及其同事创立。在此方法中,印迹分子先通过共价键与单体结合,然后交联聚合,聚合后再通过化学途径将共价键断裂而去除印迹分子[1]。使用的共价结合作用的物质包括硼酸酯、席夫碱、缩醛酮、酯和螯合物等[14]。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硼酸酯,其优点是能够生成相当稳定的三角形的硼酸酯,而在碱性水溶液中或在有氮(NH3、哌啶) 存在下则生成四角形的硼酸酯[1]。采用席夫碱的共价键作用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由于共价键作用力较强,在印迹分子自组装或识别过程中结合和解离速度较慢,难以达到热力学平衡,不适于快速识别,而且识别水平与生物识别相差甚远[13]。因此,共价法发展较为缓慢。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控制对策和措施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TP-AR-L3031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制: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控制 对策和措施正式样本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控制对策和措施 正式样本 使用注意:该解决方案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一、广泛宣传,提高对畜产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应加强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全社会对畜产品 安全的重要性认识,增强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兽药 饲料生产者、养殖者和畜禽屠宰加工销售者的责任感 和使命感。只有全民的认识提高了,才能自觉执行国 家的法律法规,依法生产经营和使用,只有广大群众 的共同参与,才能筑牢畜产品质量安全屏障。 二、健全法制,完善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解决畜产品安全的根本措施是健全和完善立法, 严格执法。要针对当前畜产品安全方面法律法规少

的实际,加快立法步伐。参考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畜产品安全法律体系,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规范动物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行为。 三、完善机制,加强畜产品安全体系标准化建设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的畜产品安全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在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大力推广建设以HACCP为核心的IS09001安全管理体系。兽药生产企业大力推行GMP标准,兽药经营实行GSP连锁经营模式。同时应加强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建设及认证工作,积极推行畜禽标准化养殖,保障生产无公害动物源性食品。 四、严格管理,加强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加强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测加强对畜产品生产过程及畜产品市场的监督管理,建立动物源性

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实验方法步骤(精)

实验一粮食、水果和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测定的气相色谱法 Experiment 1 Determination of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stuff, Fruits and Vegetables by Gas Chromatographic Method 1. 方法原理 样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在加入无水硫酸钠后,用有乙酸乙酯提取、过滤、浓缩、定容,用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NPD或火焰光度检测器(FPD检测,根据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 2. 方法适用范围 本法规定了粮食(大米、小麦、玉米、水果(苹果、梨、桃等、蔬莱(黄瓜、大白菜、西红柿等中速灭磷(mevinphos、甲拌磷(phorate、二嗪磷(diazinon、异稻瘟净(iprobenfos、甲基对硫磷(parathionmethyl、杀螟硫磷(fenitrothion、溴硫磷(bromophos 、水胺硫磷(isocarbophos、稻丰散(phenthoate、杀扑磷(methidathion等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 3. 仪器与试剂 3.1 试剂 无水硫酸钠:分析纯,650℃灼烧4h ,冷却后贮于密闭容器中备有。丙酮:分析纯,重蒸馏。 乙酸乙酯:分析纯,重蒸馏。 所需有机磷农药标准溶液:纯度≥98.0%。 3.2 仪器与设备 气相色谱仪:配FPD 或NPD 高速组织捣碎机

微量注射器:5μL ,10μL 。 梨形瓶:200mL 具塞刻度试管:10mL 。 鸡心瓶:100mL 。 4. 样品处理步骤 4.1 提取和净化 称取试样25.0g 置于组织捣碎机中,加入25.0g 无水硫酸钠和50.0mL 乙酸乙酯,高速匀浆3min ,提取液经铺有无水硫酸钠的漏斗过滤,残渣用10mL 乙酸乙酯洗涤2次,合并滤液于梨形瓶中,用旋转蒸发器在45℃水浴减压浓缩后定容至5.0mL ,采用GC 测定。在分流/不分流进样口的玻璃衬管中填入0.5cm 高的石英棉,进样70次后,更换石英棉。 4.2 测定 4.2.1 色谱条件 (1 色谱柱:BP-10石英毛细管柱(25m×0.22mm×0.35μm (2 色谱柱温度:60(2min→10/min→200(0.2min →2/min→250℃℃℃℃℃ (3 进样口温度:270℃ (4 检测器温度:270℃ (5 载气和尾吹气:N2≥99.99%,0.5mL/min,尾吹气:35mL/min (6 氢气(FPD:40mL/min;空气(FPD:120mL/min (7 进样方式:不分流进样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是20世纪末出现的一种高选择性分离技术,这种技术的基本思想是源于人们对抗体-抗原专一性的认识,利用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聚合物材料——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e imprinting polymer,MIP)来分离、筛选、纯化化合物的一种仿生技术。因为制备的材料有着极高的选择性及卓越的分子识别性能,很快在固相萃取、人工酶学、手性拆分、生物传感器、不对称催化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笔者现主要对MIT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1 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及聚合物的制备 1.1 基本原理 MIT是选用能与印迹分子产生特定相互作用的功能性单体,通过共价或非共价作用在溶剂中形成印迹分子-功能单体复合物,加入交联剂,在引发剂的引发下与带有特殊官能团的功能单体进行光或热的聚合,形成三维交联的聚合物网络,然后,用合适的溶剂除去印迹分子,在聚合物网络中形成空间和化学功能与印迹分子相匹配的空穴。这种空穴与印迹分子结构完全一样,可对印迹分子或与之结构相似的分子实现特异性的识别。 1.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过程可分为3步:第一步是印迹,将印迹分子和功能单体按比例混合,使其存在一定的分子间作用力;第二步是聚合,加交联剂,使复合物通过聚合反应形成聚合物;第三步是去除印迹分子,反复洗脱水解,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空穴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根据功能单体和印迹分子间作用力的差异,MIP可分为以下3类。 1.2.1 共价键法 也称预先组织法。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通过可逆的共价键结合,加入交联剂共聚后,印迹分子通过化学方法从聚合物上断开,再用极性溶剂将印迹分子洗脱下来,使其形成具有高密度空腔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其主要的反应类型有形成硼酸酯、西佛碱、缩醛(酮)、酯等。共价键法的优点是空间位置固定,选择性高,峰展宽和脱尾少,常用于诸如糖类、氨基酸类、芳基酮类等多种化合物的特定性识别。由于共价键比较稳定,因而会生成较多的键合位点,印迹效率要高于非共价键印迹法。其缺点是功能单体选择有限,使模板限制较大且难以除去。因此,在选择模板时共价键键能必须适当,否则会使在识别过程中结合与解离速度偏慢,难以达到热力学平衡。 1.2.2 非共价键法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知识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知识 食用私屠滥宰肉有什么危害? 私宰肉未经过检验检疫,很可能带有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若是毒死、死因不明畜禽被私宰,食用后可能造成感染人需共患病、引起中毒等危害。 如何鉴别生鲜猪肉、牛肉好坏? 新鲜猪肉宰杀口外翻,切面粗糙,周围有血液浸润,表面有一层微干或微湿润的外膜,触摸时不粘手,肌肉呈现均匀的红色、有光泽,切断面稍湿。脂肪洁白,肌肉富有弹性,指压后凹陷能立即恢复,无异味。 生鲜牛肉有光泽,红色均匀,脂肪洁白或呈淡黄色;外表微干或风干的膜,不粘手,手指按压后的凹陷能立即恢复。 如何鉴别变质肉? 变质肉的脂肪失去光泽,色泽黄甚至变绿,肌肉暗红,表面沾手,切面潮湿,指压后凹陷不能恢复。 如何鉴别注水肉? 注水肉肉色淡红,有光泽,手摸瘦肉不粘手。新切面湿,指压有水渗出,切割刀口内可见渗水。 如何识别老母猪肉? 老母猪肉分层明显,手触有粗糙感。肉色暗红,肌纤维粗,纹路乱,水分少,按压无弹性、无沾性。脂肪松弛,呈灰白色,手摸时手指沾的油脂少。 如何辨别病死猪肉? 病死猪肉具备以下一种或多种特种:皮肤大片或全身紫红、有红色斑块或多处红点;脂肪黄染,肉中有异物,或外观显著异常;病死猪肉的宰杀口切线平整,切面光滑,无血液浸润;刀口不外翻,平整,周围组织稍有血液浸润。 如何选购安全的畜产品? 到正规的超市或冷鲜肉店购买;(2)购买有明确生产单位或生产日期的畜产品;(3)购买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产品A/B)》和胴体背部有检验检疫印章的畜产品。 8、食用畜禽产品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1)清洗:制作前要清洗,以保证产品的卫生;(2)休整:修去淋巴、淤血、异常色斑等;(3)煮熟:食用时要熟透,不食用未熟透的畜产品;(4)分开:生熟要分开,避免交叉感染;(5)保存:未食用完的畜产品应立即冷藏保存;(6)加热:再次食用时应完全加热;(7)放置:放置半年以上的冷冻畜产品应慎用;(8)肉制品:应加热后食用,不宜冷用。 社会事务局

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实验方法步骤(精)教学内容

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实验方法步骤(精)

实验一粮食、水果和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测定的气相色谱法 Experiment 1 Determination of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stuff, Fruits and Vegetables by Gas Chromatographic Method 1. 方法原理 样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在加入无水硫酸钠后,用有乙酸乙酯提取、过滤、浓缩、定容,用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NPD或火焰光度检测器(FPD检测,根据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 2. 方法适用范围 本法规定了粮食(大米、小麦、玉米、水果(苹果、梨、桃等、蔬莱(黄瓜、大白菜、西红柿等中速灭磷(mevinphos、甲拌磷(phorate、二嗪磷(diazinon、异稻瘟净(iprobenfos、甲基对硫磷(parathionmethyl、杀螟硫磷(fenitrothion、溴硫磷(bromophos 、水胺硫磷(isocarbophos、稻丰散(phenthoate、杀扑磷(methidathion等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 3. 仪器与试剂 3.1 试剂 无水硫酸钠:分析纯,650℃灼烧4h ,冷却后贮于密闭容器中备有。丙酮:分析纯,重蒸馏。 乙酸乙酯:分析纯,重蒸馏。 所需有机磷农药标准溶液:纯度≥98.0%。 3.2 仪器与设备 气相色谱仪:配FPD 或NPD 高速组织捣碎机

微量注射器:5μL ,10μL 。 梨形瓶:200mL 具塞刻度试管:10mL 。 鸡心瓶:100mL 。 4. 样品处理步骤 4.1 提取和净化 称取试样25.0g 置于组织捣碎机中,加入25.0g 无水硫酸钠和50.0mL 乙酸乙酯,高速匀浆3min ,提取液经铺有无水硫酸钠的漏斗过滤,残渣用10mL 乙酸乙酯洗涤2次,合并滤液于梨形瓶中,用旋转蒸发器在45℃水浴减压浓缩后定容至5.0mL ,采用GC 测定。在分流/不分流进样口的玻璃衬管中填入0.5cm 高的石英棉,进样70次后,更换石英棉。 4.2 测定 4.2.1 色谱条件 (1 色谱柱:BP-10石英毛细管柱(25m×0.22mm×0.35μm (2 色谱柱温度:60(2min→10/min→200(0.2min →2/min→250℃℃℃℃℃ (3 进样口温度:270℃ (4 检测器温度:270℃ (5 载气和尾吹气:N2≥99.99%,0.5mL/min,尾吹气:35mL/min (6 氢气(FPD:40mL/min;空气(FPD:120mL/min (7 进样方式:不分流进样

分子印迹化合物的研究与进展

分子印迹化合物的研究与进展 发表时间:2019-12-27T15:13:36.13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7期作者:李荣康吴一鸣王小双[导读] 分子印迹技术(MIT)是一种有效的在高度交联,刚性的聚合物母体中引入特定分子结合位点的技术,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的高分子材料叫做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如今,这项技术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这类聚合物具备优秀的可识别性、物理化学稳定性,目前广泛应用在色谱分离、固相萃取、催化、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在此对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现状,并且基于文献基础对未来 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江苏大学,江苏镇江 212013) 摘要:分子印迹技术(MIT)是一种有效的在高度交联,刚性的聚合物母体中引入特定分子结合位点的技术,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的高分子材料叫做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如今,这项技术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这类聚合物具备优秀的可识别性、物理化学稳定性,目前广泛应用在色谱分离、固相萃取、催化、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在此对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现状,并且基于文献基础对未来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聚合物;研究与发展 引言 分子从多种多样的物质中识别和结合特定分子的能力是受人们关注的生物学特征之一。这种能力赋予了人体信号调节、催化、免疫和物质运输等各种生理机能。随着技术的成熟,关于酶、抗体等是如在体内进行特定识别的问题,吸引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各种方法试图研究并且合成能模仿其功能的材料,通过化学合成具有特征结构域的生物功能材料来复制和呈现生物体特异识别功能,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其作用机制,分子印迹聚合物便是其中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仿生功能材料,在生物传感器、生物调节器、合成酶等许多领域的应用已经有了客观的研究进展。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 or Technology,MIT)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界中“抗原-抗体”分子识别作用的仿生分子识别技术[1~3]。该技术利用化学交联反应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生成稳定的聚合物,除去模板分子后生成分子印迹聚合物。MIP保留有与原模板分子大小形状完全匹配的结合位点和立体空穴[4],这样的结构就像锁与钥匙,能够对模板分子表现出特异的选择性和识别性。 1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按照功能单体与目标分子官能团之间不同的作用形式,可将MIT最基本的技术方法分为:共价法、非共价法以及半共价法三类[5]。 共价法也可称之为预组织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功能单体与目标分子之间共价键相互作用结合的方式,首先加入交联剂,当形成聚合物之后,再将共价键断裂出去目标分子。此类聚合物的制备以及分子识别过程的关键因素是功能单体与目标分子之间的可逆共价键的相互转化。因为共价法制备印迹聚合物的方法过于复杂导致难以成功,如今并没有广泛的应用[6]。 非共价法又名自组织法。此方法的原理为:首先,功能单体与目标分子之间依靠较弱的非共价键、氢键、疏水作用、静电等作用进行自组织,形成带有多重作用位点的分子复合物,之后经过交联剂处理,除去目标分子,得到分子印迹聚合物[7]。此方法相对简便,在实际应用比较广泛。 半共价法是介于共价法与非共价法中间的一种方法,它结合了共价法和非共价法的特点。简单的说即在制备印迹聚合物时功能单体和目标分子以共价键的方式结合,在洗脱目标分子之后,其所形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则是以非共价作用来识别目标分子[8]。 2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2.1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从食品基质中提取有害物质 近年来,食品安全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发展快速、高效针对有害物质残留的检测技术成为当前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一种能够特异性识别其对应分子的高分子材料吸附剂,具有预定性、较强识别性和较高稳定性的优点[9],MIPs以其优良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目前主要包括对食品中药物残留、非法添加物、环境污染物等的分离和纯化检验。 MIPs的主要制备方法有沉淀聚合,本体聚合,原位聚合,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以及表面印迹聚合。主要采用固相萃取(SPE)的方法进行检测[10]。固相萃取技术即根据样品在溶剂及吸附剂间的不同分配,利用吸附剂将液体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吸附,与样品基质及干扰化合物分离,再用洗脱液洗脱,以分离、富集或者纯化目标化合物。通过沉淀聚合制备用于从废水中提取6种酚类化合物的 MIPs 吸附剂,得到的多模板 MIPs(平均粒径4μm) 用于填充柱SPE,对其他结构类似物化合物也有一定的选择性。固相萃取技术由于具有使用较少有机溶剂,可批量处理样品,耐极端环境、高选择性、制备简单、有机溶剂及水溶液中均可使用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农残检测、食品分析中。将分子印迹技术和固相萃取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了二者的优势。总体而言,预计今后将开发大量材料均匀性好和孔隙率(总表面积、孔隙宽度和体积)高的新型复合MIPs 吸附剂,并且着力提高 MIPs 的可重复使用性和批次重现性,增强其可扩展性和适应性,便于供大规模生产和实验室使用[11]。 结语 本文对分子印迹的制备,应用现状做出了论述,随着分子印迹技术研究的不断发展,它的制备将会越来越简便,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选择性也更加完善。新型聚合方法的研究也可大大提高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理化性质。而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普及,也为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分子印迹技术有望成为多组分分离及衡量组分富集的常规方法,并应用更多标准物质的定值工作。更多的应用于我们的食品安全,医疗疗健康等生活领域。 参考文献 [1]Byuns HS,YounbYN,Yunc YH.Sep Purif Technol,2014,74(1):144~153. [2]Cameron A,Hakan SA,Lars IA.JMol Recongni,2006,19(2):106~180. [3]Porkodi K,Carla M,Ana F.JChemTechnol Biotechnol,2015,90( 9):1552~1564. [4]韦寿莲,刘玲,黎京华.分析化学,2015,43(1):105~109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Malikullidin iz kaldurux tehnikisi wa uning tarakkiyati 分子印迹技术 近年来分子印迹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门类得到巨大的发展。分子印迹技术是 一种模拟抗体- 抗原相互作用的人工生物模板技术。它可为人们提供具有期望结构和性质的分子组合体,因此,分子印迹技术已成为当今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之一。分子印迹的出现源于免疫学,早在20世纪40年代由诺贝尔奖获得者Pauling 根据抗体与抗原相互作用时空穴匹配的“锁匙”现象,提出了以抗原为模板来合成抗体的理论。直到1972年德国科学家Wulff [18]研究小组首次成功制备出分子印迹聚合物,使这方面的研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93年Mosbach[19]研究小组在美国《自然杂志》(《Nature》)上发表有关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报道,更加速了分子印迹在生物传感器[20-24]、人工抗体模拟[25]及色谱固定相[26-30]分离等方面的发展,并由此使其成为化学和生物学交叉的新兴领域之一,得到了世界注目并迅速发展。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研究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环境、医药、食品、 军事等。 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分子印迹聚合物是具有特定功能基团以及孔穴大小和形状的新型高分子材料。是具有高度交联的结构,稳定性好,能够在高温、高压、有机溶剂以及耐酸碱的分子识别材料。它的制备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的:首先用功能单体(functional monomer)(funkissial tana)和模板分子(template)(izi kaldurlidigan malikulla)以共价键或非共价键形成复合物,再加入适当的交联剂 (cross-linker)(tutaxturguqi)和引发剂在加热、紫外光或其它射线照射的条件下聚合, 从而使模板分子在空间固定下来;最后通过一定的方法把模板分子洗脱,将模板分子从聚合物中除去, 这样就在聚合物中留下一个与模板分子在空间结构上完

试题第三讲食品中兽残的检验

兽药残留检测知识测试题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29 分) 1、农药残留的“三致”作用指__________ 、_ ________ 、_ ________ 2、常见兽药按用途分为___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 、_ 3、MRL 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_____ ,_ 以_______ 计_ ,单位是__________ 或__________ 。_ 4 、使用兽药的目的:___________ 、 _________ 、_ ______ 。_ 5、残留分析中所用的试剂至少应该为____________ 。_ 6、目前监测激素类残留药物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 、_ _______ 、_ 7 、盐酸克仑特罗俗称为__________ 。_ 8、兽药残留检验的方法目前主要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 9、食品中青霉素族残留物抗生素采用液相色谱-质谱/ 质谱法测定时用 _____________ 提_取。 10 、酶联免疫反应测定的基础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 11 、放射受体分析法中从原始样品中取出部分有代表性样品,应尽可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 。_用_ 于测定的样品细菌数不超过_______ 。_

12、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的检测方法主要有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 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于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自()起施行。 A.2009年5月1日 B.2009年6月1日 C.2015年6月1日 D.2015年10月1日 2、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应当落实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对本企业的食 品安全工作全面负责。 A.后勤人员 B.员工 C.中层以上领导 D.主要负责人 3、国家建立(),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 A.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 B.食品安全监督制度 C.食品安全抽检制度 D.食品安全检查制度 4、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药物残留、食品的加工卫生等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简述了当前动物性食品安全的现状,初步分析动物性食品安全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保障我国动物食品安全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动物性食品;食品安全;对策 动物性食品又称动物源性食品,是指动物肉、蛋和奶等可食性组织及其加工的产品。动物性食品安全是指在人类食用的动物性产品中,不应该有或不存在潜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危险因素,人们在食用了这样的产品之后,不应该有导致疾病或潜在疾病的危险,不应该有危害后代健康的隐患。由于动物性食品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我国动物食品安全的现状 1.1动物食品产量大安全性差 尽管我国的畜禽产品生产数量和增长速度已连续十几年保持世界第一,且市场潜力、生产成本等方面具备优势,但是食品安全仍然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从生产环节看,分散饲养目前仍然在我国占主导地位,而养殖业发达的国家十年前就已淘汰了这种家庭式的养殖方式;从加工环节看,大多数加工企业的设备、工艺和管理水平十分落后,私屠乱宰的现象没有得到完全的控制,而一些大中型现代化肉联厂的生产能力又处于闲置状态;从营销方式看,我国的动物食品绝大多数是通过农贸市场进行,而发达国家肉类流

动全部采用先进的超市零售方式经营。 1.2动物食品安全事故不断 近年来国际上动物食品安全事故接连发生,如比利时的“二恶英毒鸡”事件,起始于英国并扩散到其他国家的“疯牛病”、“口蹄疫”,使这些国家的食品工业和畜牧业受到沉重的打击,这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国外相比,我国动物食品的安全问题更为严重,如浙江“瘦肉精”中毒事件;农兽药、重金属、抗生素和激素对动物食品的安全及环境污染带来了潜在危害;含三聚氰胺婴儿奶粉使更多的婴儿形成尿路结石,严重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对我国的奶牛业造成了难性的影响,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2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因素 2.1生物性因素 动物性食品在生产、运输、包装过程中受到污染,导致大量微生物、寄生虫孳生,造成食物中毒。人食用了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畜禽肉品后,极易被感染、发病,使得动物疫病流行,尤其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发生。由此可见,动物性食品的生物污染严重影响了动物性食品的质量,危害着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2.2饲料因素 饲料霉烂变质、含有毒性物质、被药物污染,或饲料中某些元素缺乏或过量都会影响肉品的品质;饲料中重金属含量超标,通过动物性食品的富集作用使人中毒。现代化的养殖业由于高度的集约化,需大量使用药物来防治动物疾病,容易在饲料中超量使用兽药,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闻军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7班,自贡 643000 摘要: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制备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聚合物的新技术, 是在近十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科学技术。现已应用于色谱分离、抗体和受体模拟物、固相萃取、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分子印迹技术于近十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回顾了分子印迹技术近十多年来的发展过程,总结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分子印迹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分子印迹聚合物; 分子印迹;研究进展 引言 每年公开发表的论文数几乎直线上升。人们研究分子印迹聚合物(也叫分子烙印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MIP s)的历史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1940 年,Pauling 就提出以抗原为模板来合成抗体的设想,这是对分子印迹技术(即分子烙印技术,(molecule imprinting technology, MIT)的最初描述。目前主要从事, 研究工作的国家有瑞典、日本、德国、美国、英国、中国等十多个国家。国内主要研究单位有大连化物所、南开大学、兰州化物所、上海大学、军事科学院毒物所、湖南大学、东南大学、防化研究院等。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主要是因为它有三大特点:即预定性、识别性和实用性。由于mips具有抗恶劣环境的能力,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和长的使用寿命等优点,因此,它在许多领域,如色谱中对映体和异构体的分离、固相萃取、化学仿生传感器、模拟酶催化、临床药物分析、膜分离技术等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已有一些文献介绍了这方面的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1-2].本文通过对这十几年的论文 的回顾,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旨在引起国内分析化学工作者对该领域研究的关注,以便更快地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1.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在生物体内,分子复合物的形成通常需要借助非共价键(氢键,范德华力,离子键等)相互作用。虽然单个非共价键比单个共价键键能低,但多重非共价键的藕合和多个作用位点的协同则会形成很强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复合物具有很高的稳定性。由Pauling抗体形成理论出发,当模板分子与聚合物单体接触时会尽可能地同单体形成多重作用点,如果通过聚合,把这些多重作用点固定或“冻结”下来,当模板分子除去后,聚合物中就形成了与模板分子在空间和结合位点上相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及其在分离提纯上的应用

生物分离的新技术——分子印迹 —创新论坛—工业生物技术专家报告会 2008级生命学院3班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 2008001243 宋汉臣

目录 1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3) 1.1 MIP的制备过程 (3) 1.2制备MIP的方法 (3) 1.2.1预组装法——共价键作用 (4) 1.2.2自组装法——非共价作用 (4) 1.2.3 共价作用与非共价作用联合法 (5) 2 分子印迹技术在分离上的应用 (5) 2.1 MIP作为固定相的分离技术 (6) 2.1.1MIP作为固定相分离天然产物 (6) 2.1.2MIP作为固定相检测食品中药物的残留 (7) 2.2分子印迹膜(MIM)分离技术 (7) 3问题与展望 (8) 4 参考文献 (9)

摘要:分子印迹技术[1](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是一种新的、很有发展潜力的分离技术。由于其具有选择性高、抗恶劣环境能力强、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分子印迹聚合物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临床医学、环境监测及食品工业等众多领域,在分离提纯、免疫分析、酶模型以及生物模拟传感器等许多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有望在三聚氰胺的快速痕量检测上发挥作用。 关键字:分子印迹生物分离分子印迹聚合物

前言: 分子印迹技术最初出现源于 20世纪 40年代的免疫学,当时Pauling[3]首次提出抗体形成学说为分子印迹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993年Mosbach等人有关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报道,使这一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人工抗体模拟及色谱固相分离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得到世界注目并迅速发展。基于该技术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亲和性和选择性高、抗恶劣环境能力强、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因此分子印迹技术在许多领域,如色谱分离、固相萃取、仿生传感、模拟酶催化、临床药物分析、膜分离等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研究和开发,有望在生物工程、临床医学、天然药物、食品工业、环境监测等行业形成产业规模化的应用。目前,全世界[3]至少有包括瑞典、日本、德国、美国、中国、澳大利亚、法国在内的 10多个国家、100个以上的学术机构和企事业团体在从事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和开发。

食品中抗生素残留危害及检测方法

食品中抗生素残留危害及检测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为广大消费者所关注,特别是农药和抗生素等药物残留问题更是广大消费者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在食品安全这个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如何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安全的问题已成为重中之重。要检测抗生素在食品中的残留,必须选择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高效快速的检测方法。因此,研究各种抗生素类残留检测的方法,提高其灵敏度与选择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抗生素具有哪些危害 人们吃了有抗生素残留的肉、蛋、奶等食物后,会造成抗生素在人体内蓄积,使人产生对抗生素的抗性,引起各种组织器官病变,甚至癌变。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 人体肠道菌群是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对保持人体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们长期摄入含有抗生素的食品后,会使敏感菌群被杀灭或抑制,而耐药菌群却大量繁殖,从而打破原来的平衡状态造成菌群失调,这就可能会导致长期腹泻或营养不良,严重时还可造成耐药菌感染,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引起过敏和变态反应

青霉素、四环素、磺胺类及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能使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氯霉素可破坏机体造血功能,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经常食用含抗生素的动物性食品,轻者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关节肿痛,重者导致血管性水肿、休克、甚至死亡。 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 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得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加,食用含抗生素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后,人体内细菌的耐药性增加。同时,动物体内的耐药性菌株的耐药性也可能转移到人体细菌中,从而对人类产生极大的危害。 其他毒害作用 动物性食品中残留的链霉素进入人体后可引起肾损害和听神经受损。长期摄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残留严重超标的动物性食品,可损害第8 对脑神经,出现头晕、头痛、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症状。四环素会引起肝损伤,与骨骼或牙齿中的钙质结合后,使骨骼及牙齿黄染,还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邻氯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可引起人类免疫性疾病;氯霉素会损害人的造血功能,抑制蛋白质 摘要:文章综述了抗生素残留的来源与途径, 介绍了抗生素残留对人类健康、乳制品生产、环境及其他方面造成的危害,分析了检测抗生素残留的方法,包括微生物检测法、仪器检验法、免疫学分析法等,并指出了这些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对乳制品生产工艺的危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