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娣娜版)课堂笔记(完美打印版)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娣娜版)课堂笔记(完美打印版)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娣娜版)课堂笔记(完美打印版)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娣娜版)课堂笔记(完美打印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

*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组成:

*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种类、功用;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研究的设计等。)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教育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概述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对象与特性一、科学研究

(一)科学

对科学的理解主要有三种:

其一,将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科学就是尖端技术;

其二,将科学定义为“一切系统的、有组织的、正确的知识体系”;

其三,认为科学就是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现有的学科。

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的各种关系、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性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其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

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其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所谓教育存在包括两个方面的存在,一是实践形态的存在,一是理论形态的存在;

其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研究者所意识到或预见到了的教育问题。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中对于教育研究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教育存在”具有三种形态:教育活动型存在、教育观念型存在、教育反思型存在。(二)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性

叶澜在她的《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点:

1、教育系统的人为性;

2、教育系统的实践性;

3、教育系统中主客体的复合性;

4、教育系统结构的层次性;

5、教育系统的自控性和它控性;

6、教育系统效果的滞后性和隐蔽性。

杨小微主编的《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问题教育问题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四点:

1、教育问题的复杂性;

2、教育问题的整合性;

3、教育问题的二难性;

4、教育问题的开放性。

四、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性

1、复杂性

2、实践性

3、准控性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种类与功能一、教育科学研究的种类

(一)以教育实践活动的范围和层次来分类,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1、宏观研究(macroscopic research)

2、中观研究

3、微观研究(microcosmic research)

(二)以教育研究的目的来分类,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1、理论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

2、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

(三)以时间为标准分类,可分为历史研究、现状研究和预测研究

1、历史研究(Historical Research)

2、现状研究

3、预测研究(Prediction Research)

(四)依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1、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1)定性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的说明。

(2)定性研究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3)定性研究关心的是研究对象在自然情境中,对事物已经发生或已经存在的意义的理解、看法和体验,而不注重对象的操作行为和反应。

(4)定性研究强调分析研究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2、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

(1)定量研究基本上是采用逻辑实证主义的看法

(2)定量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受试者行为与有关变量间必然性的因果关系或固定性的相关关系。

(3)定量研究一般采用假设演绎方式,

(4)定量研究所得的结果,企图对同类问题作广泛推论。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功能

1、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

2、教育科学研究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

3、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经。

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四、系统性原则

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教育研究方法论本章主要有四节内容:

第一节教育研究方法和方法论

第二节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层次和结构

第一节教育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一、教育研究方法

(一)方法(Method)的内涵

方法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选择和采用的途经、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和。

(二)教育研究方法(The method of education research)

教育研究方法是研究者为了解决教育问题或获得教育规律,有组织、有计划地采用的途经、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和。

二、教育研究方法论

教育研究方法论是一个复合概念。对这一概念的分解,至少可分为三种:

一是分解为“教育研究-方法-论”;

二是分解为“教育-研究方法-论”;

三是分解为“教育研究-方法论”.

(一)方法论(Methodology)

方法论,也有人称之为“元方法(Metamethod)。

1、从科学意义上理解,方法论是指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及关于方法的学问。

2、从哲学意义上理解,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学说。

(二)教育研究方法论(The methodology of education research)

教育研究方法论是指关于教育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是人们认识教育现象,研究教育规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二节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考察

从古到今,教育研究方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以经验和思辨为主的时期

直觉(Intuition)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最原始的方法。

古希腊第一位自然哲学家泰勒斯研究了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

又如: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阿那克西米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而不是水。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不是水,也不是气,而是更富变化性的火。

再如:

我国古代(西周晚期),先哲们用“五行(金、木、水、火、士)来说明万物的构成,用阴气和阳气等四气来解答自然界的变化。

因此,直觉带有不少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因素。

1、孔子的有关思想

①教育教学理论

②为学之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③为人之道:“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老子的思想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庄子的思想

一个人最可宝贵的是他的生命,而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

4、荀子的思想

“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5《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至善”就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二、以实验和分析为主的时期

近代自然科学的根本观念是机械论和原子论。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方法论贡献,是确立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第一个对实验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是伽利略,

伽利略的实验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把实验方法看作是发明知识和证明知识的重要手段。

第二,创立了理想实验。

第三,把数学方法和实验方法结合起来。

而对实验方法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弗兰西斯·培根。

培根认为:

1、任何科学都是实验的科学;

2、自然的奥秘也是在技术的干扰下比在自然活动时容易表露出来;

3、科学就是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观察,比较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重要条件。

4、制定了实验方法的原则,即所谓的实验八法:变化法、重复法、倒转法、转移法、消除法、应用法、连接法、偶获法。

第一次提出对教育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康德。

真正开教育实验先河的是裴斯泰洛齐。

福禄倍尔于1840年创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并创立了幼儿教育理论体系。

蒙台梭利于20世纪初创立了“幼儿之家”,她强调运用科学的方法了解儿童:她致力于在自然条件下研究儿童,运用自然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自此开始。

中国学前教育实验的开创者陈鹤琴通过观察和实验写出了《儿童心理之研究》

教育测量学应用而生

桑代克:“所有的存在都存在一定的数量之中。”

麦柯尔:“凡有其数量的事物都可以测量。”

总之,实验和分析的方法为西方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重描述轻理论揭示、重分析轻综合、重归纳轻演绎的特点,使得西方科学“支离破碎”。

三、以综合研究(Synthetical Study)为主的时期

(一)世界的统一性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作用

(三)科学的发展趋势

彭加勒曾指出,科学的发展有两种趋势:

其一、是走向统一与简明的道路;

从古希腊的原子论——发展到17-18世纪的机械论——再发展到当代还原论其二、是走向变化与复杂的道路

从亚里士多德的整体论——发展到18-19世纪活力论——再发展到当代整体

论和生成论

两种趋势此起彼伏,形成了科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四)系统科学的推动作用

20世纪系统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系统理论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诞生可以看作系统科学的理论奠基。

第二阶段——自组织理论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以耗散结构论、协同学和突变论为代表的自组织理论先后兴起,可以看作系统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非线性理论

20世纪80至90年到迅速发展起来的分形理论与混沌理论

1、系统论(System Theory)—贝塔朗菲

以“整体不可分性”的“机体论”和“整体论”原则,批判了经典科学的还原论和机械论,使科学研究的对象从孤立的部分转向对复杂系统整体及其整体性规律的研究,突出了部分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以及部分与整体间的层次关系

2、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申农

第一次赋予信息以严格的科学定义,从此,信息成为可以定量研究的最基本的科学概念,成为与物质、能量并列的三大要素进入现代科学的殿堂。

3、控制论(Cybernetics)-维纳

揭示了系统作为整体的自调节稳定机制,通过反馈控制和信息通信,为那将目的性和学习的概念赋予了机器,为计算机、智能机的制造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和技术规范。4、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普里高津

研究了系统新结构产生的条件和机制,证明了系统进化的可能,解决了使经典科学陷入困境的进化与退化、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宇宙佯谬

5、协同学(Synergetic)-哈肯

突破了以往线性科学着眼于他组织的局限,探讨了在突变点上系统如何通过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竞争,自己组织起来形成结构的内在机制。

6、突变论(Catastrophe Theory)--托姆

超越了以往“自然界无飞跃”的渐进进化思想,使突变现象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而且给系统科学提供了新的数学工具。

7、分形理论(Fractal)--芒德勃罗

是自欧几里得以来几何学最大的一次变革,它研究探讨了被以往几何学排斥在外的大量不规则几何对象,揭示出深藏在复杂形状中从大尺度到小尺度的几何规律,建立了图形生长的模型。

8、混沌学(Chaos)--洛仑兹

通过非线性确定性方程所蕴含的蝴蝶效应,揭示了分形结构的动力学根源。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惠勒所说:在过去,只有在人们了解到熵概念后,才能说他们受过科学教育。在将来,如果一个人不懂分形,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是科学文盲。

(五)教育的综合研究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研究:

首先,以综合的观点处理好教育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的问题;以综合的观点处理好教育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搞好对学生的综合研究。

其次,以整体的观点对待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分析教学效果。即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来研究任何教学现象。

我国二十世纪90年代的整体改革实验或综合改革实验。

总结:

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教育实证研究的不足

实证方法的理论根源是实证主义哲学。它认为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价值因素的影响。

其研究过程是: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验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预定的假设。

不足之处:

第一,实证研究方法简化了教育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首先,人有意识

其次,人有差异性

第二,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教育研究如果只是“价值中立”纯客观描述,就很难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实证主义认为:教育研究虽然无法排除价值问题,但它仅在形成假设中产生作用,在研究过程和方法上,务必符合“价值中立”的要求,研究者必须把情绪作用和价值判定排除在研究过程之外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德国社会学家,释义学之父——狄尔泰《人文科学引论》

胡塞尔在《现象学的观念》中强调整体的方法,即把人理解为具有完整性的和在适当情境中的个体,要通过移情作用来理解人类反应背后的动机,要尽力避免由实证主义的和实验的方法所引起的支解。

“诠释——理解”的研究方法,有人称其为人类的研究方法,或称其为定性的研究方法,或称其为质的研究方法。其特点是注重直观和切身体验,强调对人和社会的主观理解或阐释。

它的理论基础是解释主义和批判理论。

解释主义发源于象征互动主义和现象学,该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不是截然分离的,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互为主体,相互渗透的过程

批判理论植根于黑格尔的辩证哲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评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某些利益动机,所谓的“知识”,“事实”,“真理”都受到某种价值观或理论的制约;主体和客体不应分离,主体在和客体的互动关系中,不仅要了解和认识客体,而且也要得到发展和进步,从而对研究对象乃至自身获得完全真切的理解。

(一)高度综合与高度分化并存

(二)定性与定量研究逐步结合

(三)向宏观与微观研究两极发展

(四)注重研究方法的引进、移植与数学化

(五)研究的重点向现实的教学问题转移

第四节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层次和结构

一、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层次和结构

叶澜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

哲学方法论、系统科学方法论、数学方法论、自然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等

我们认为:哲学方法论、系统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双重结构:

其一,是该层次对于对象规律的自觉运用而形成的方法论

其二,是具有该层次对象特点的纯工具的方法论

二、教育研究的哲学方法论

(一)哲学在教育研究方法论中地位

从整体上看,哲学在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中处于最高层的地位没有变化。

(二)哲学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作用

1、直接作用

(1)哲学中有关人与世界的观念和认识作为教育研究的前提性认识,即理论基础,发挥着方法作用

(2)每一种哲学观中蕴含的思维方式和路线对教育研究和学科发展自身的反思具有直接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3)某种新的哲学观可以成为批判、反思已有教育理论和研究方式,寻找新的生长点、新的视角的思想武器,具有开拓、更新教育科学和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价值。

2、间接作用

指哲学的发展、变化带来其他科学、尤其是与教育学科相关学科的发展、变化,从而为教育学科的研究带来方法论的启发。

(三)教育研究哲学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1、实践反映论。

第一,理论的产生于实践,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强调教育实践反映的辩证决定性。

第二,教育研究的对象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受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强调教育实践反映的社会性。

第三,研究教育现象不仅要强调教育的社会性,而且还要看到教育对象自然属性的一面。

第四,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

第五,教育的发展性。

第六,人在教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第七,教育实践活动的系统性。

2、普遍联系论

3、运动发展论

4、对立统一论

5、质量互变论

三、教育研究的系统科学方法论

(一)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研究的意义

1、整体原理

整体原理指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由各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系统功能是指它的整体功能,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

(1)整体不可分原理

部分在整体中只是名义的部分,不存在转化为独立物的可能性,部分一旦离开整体便立即失去作为整体之部分的特性和功能。

(2)非加和性原理

系统的各部分之间具有“强相互作用”和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和作用,整体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

(3)突现性原理

系统具有组成它的要素及要素的总和所不具有的性质和特点。

(4)层次性原理

一切复杂系统都是由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层次组成的,系统的结构和运动形式具有等级次序性,也就是说系统有次序、分层次。

整体性原理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启示在于:

第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教育工作的整体效益。

第二,在教育研究中,不仅要发挥各部分的功能,而且要特别注意发挥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的新的功能,即通过调整和协调各部分的相互关系来增强整体的功能。

2、有序(开放)原理

有序原理指出开放、与外界交往,是事物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必要条件。

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的区别:

第一、开放系统能够始终保持自身的稳定状态,而封闭系统只能达到平衡状态。

第二、开放系统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重新恢复稳定状态,

而封闭系统则不具有此功能。

第三、开放系统具有等结局性,异因同果性。

有序(开放)原理对于教育研究的意义:

第一,教育科学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如何通过教育的开放来促进教育的发展。用封闭守旧的思想指导教育研究是没有出路的。

第二,教育科学研究本身应当是开放的,只有广泛吸取、借鉴,只有积极参与教育改革的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才会有生命力。

3、反馈原理

反馈原理指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不能接受反馈信息的开放回路,是不能实现控制的。

反馈控制对教育科研的启示在于:

第一,如何取得真实反映教育状态的反馈信息,实现对教育过程的有效控制,应当是教育研究的重要任务。

第二,教育研究过程本身应当是一个反馈信息畅通的闭合回路。只有实现有效的反馈控制,才能保证研究沿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二)“三论”的基本范畴对于教育研究的指导意义

1、系统与要素

系统是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体

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各个单元、因子或部分

系统与要素对于教育科研的启示:

第一,教育系统是十分复杂的,它的功能是这些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同一类的系统,由于各要素有自己的特点与个别差异,系统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第三,系统与要素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

2、结构与功能

结构是系统的组成形式,是从系统内部反映系统的整体性

功能是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从系统外部反映系统的整体性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一、组成系统结构的要素及其素质对系统功能存在影响。

第二、系统要素的组合方式的改变将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

第三、同一种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系统结构来实现。

第四,同一结构能发挥多种功能。

结构与功能对于教育研究的启示:

第一,研究任何对象,都必须首先弄清它的基本结构,不掌握其基本结构就无法理解和发挥其基本功能;

第二,教育研究本身的功能的充分发挥,在于认真改善其内部的结构。

3、过程与状态

过程是系统状态的变化,是系统变化性的一面;

状态是系统特性的度量,是系统稳定性的一面。

四、教育研究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教育研究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1、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理论起源经验主义哲学,是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认为现实是“真实的”,而且可以被了解。

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上

在对客体的认识方式上

2、后实证主义

简单地说,后实证主义是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

后实证主义可以分为两类:唯物的实证主义和维心的实证主义。

唯物的实证主义

维心的实证主义

所谓“扎根理论”是1967年格拉斯和施特劳斯提出的。它是一种研究的方法,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3、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是一种“历史现实主义”。

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二)教育研究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1、主体性

人类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有意志的行动,人的行动是人的意志和情感作用完成的价值活动。社会科学中充满了主体人的情感、想象、意志。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主客体关系上的区别是:

自然科学中主体(人)与客体(对象)处于一种主客二元对立的外在关系中。是将对象作为一个东西,一个“物”来对待的;

主体性理论对教育研究的意义:

首先,在教育研究中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要注意学生具有主动的“意向性”,教师应当注意引发学生的主动作用;

其次,教育研究要注重情感方面的作用。

2、沟通性

要解决人类价值的冲突和矛盾,人要回到现实生活中去,要通过主体的沟通和妥协才能完成。

沟通性理论对教育研究的意义:

其一、对教育问题的探讨要用诠释的方法而不用描述的方法。

其二、为我们观察思考教育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3、互动性

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主体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不断与别人或所接触的事物的沟通来实现的,换言之,知识是经过“磋商”而形成的。。

互动性理论对教育研究的意义:

其一、既然知识是“协议”而来,因此学习就是意义与符号在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交换、沟通和重建的动态过程;

其二,教育的内容脱离不了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其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与所处的政治、经济及其社会条件有密切关系。

五、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六、教育研究方法论应注意的问题

(一)高层次的方法论对低层次方法论有指导作用。

(二)不宜混同各研究方法的概念术语

(三)正确使用具体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教育研究设计

第一节研究课题的确定

一、教育研究课题的确定的意义

二、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

(一)课题来源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学校教学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2、学校德育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3、学校管理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4、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5、学校内外联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来源于学科交叉所产生的空白区

(三)课题来源于对已有理论、传统观点和结论的怀疑

(四)课题来源于勤于观察,善于思考

处理好个人兴趣与社会责任(旨趣)

个人兴趣私人话题自娱自乐

社会责任公共议题济世助教

三、选择研究课题

(一)教育科研课题筛选的过程

其一,初选备择课题;

其二,查阅资料,了解动态;

其三,进行筛选。

(二)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原则

1、课题必须有价值

2、课题要有科学性

3、课题要有新颖性、创造性

4、课题要有可行性

四、课题的论证和评价

第一、目的性论证。

第二、根据性论证。

主攻领域与相关学科(基础)

主攻领域:明确定位

相关学科:增加底蕴

三大支柱学科:哲学社会学心理学

哲学:面向人类:追寻意义通向根基

社会学:面向群体寻找差别转向背后

心理学:面向个体:

第三、创造性论证。

要处理好目中有人与目中无人的关系

目中有人:了解他人(综述)

目中无人:超越他人(创新、价值、意义)

别人的思想自己的思想

我言我思原创的思想气壮如牛

我言共思混合的思想不卑不亢

我言他思借用的思想狐假虎威

他言他思贩卖的思想鹦鹉学舌

第四、可行性论证。

课题论证报告内容一般包括:

(1)课题名称。题目名称要简明、具体、确切地反映出研究的内容、范围和准备完成的任务。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阐明本项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课题研究的现状、趋势。包括前人及其他人有关研究的基础,研究已有的结论及分歧点,该课题领域研究的动向。

(4)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研究将在那些方面有所突破。

(5)研究内容。研究准备在哪几方面进行。

(6)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哪几种研究法法。

(7)条件分析。包括课题研究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

(8)研究步骤和各阶段的时间分配。

(9)经费预算。

(10)成果形式。

第二节研究课题与假设的表述一、研究课题的表述

研究课题的表述要求能清楚地说明研究课题的范围与变量的限定。

课题名称应尽可能说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

如《初一代数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

1、对研究对象的界定

(1)对研究对象总体范围进行界定。

就是对该课题的研究对象总体外延与内涵作出具体的解释和规定。

(2)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

2、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与表述

(一)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

1,按研究假设的形成,可分为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两种。

2 ,按研究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研究假设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

(二)一个好假设具备的条件

1、假设应说明两个以上变量的关系,但在每一个假设中,只陈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可以有一组假设。

2、研究者应有该假设是否值得检验的明确的理由,这一理由是理论的或事实的依据的。

3、假设应是可检验的,一个原则上不可检验的陈述是没有科学价值的。

4、假设应以叙述的方式加以说明

第三节教育研究的设计

一、确定研究类型

(一)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二)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三)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二、选择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实地研究

(三)调查研究

(四)实验研究

三、确定分析单位与研究内容

(一)分析单位

1、个人

2、群体

3、组织

4、社区

5、社会产物

(二)研究内容

1、状态

2、意向性

3、行为

(三)确定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1、层次谬误

层次谬误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研究,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2、简化论

简化论是指在教育研究中局限于用某类特征来分析和解释各种复杂的教育现象。

四,选择研究对象

五、确定资料收集的方法

六、确定研究的场所时间和经费

七、选择资料的分析处理方法

定性分析法也称为因果分析法,逻辑学上分析和探求因果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即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1、求同法(契合法)

求同法是指如果在出现某种现象的若干先行场中,只有一个因素是共同的,则此唯一的共同的因素,就是该现象的原因,其模式是:

场合因素现象

1 AB a

2 ABC a

3 AE a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A 是a 的原因

2、求异法

求异法是指如果出现某现象的一种场合和不出现该现象的另一场合中,只有一种情况不同,则此唯一不同的情况就是该现象的原因,其模式是:

场合因素现象

1 ABC a

2 BC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A 是a 的原因

3、求同求异并用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是指如果在出现某现象的若干场合只有一种因素 A 是共同的,而在不出现该现象的若干场合中,又只有无A这一点是共同的那么因素A就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其模式是:

场合因素现象

1 ABC a

2 ADE a

┆┆

1 BC —

2 DE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A是a的原因

4、共变法

共变法是指在其他因素(B、C)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因素A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现象a 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同向或异向),那么因素A是现象a 的原因,其模式是:

场合因素现象

1 A1BC a1

2 A2BC a2

3 A3BC a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A是a的原因

5、剩余法

剩余法是指已知某一复合因素是某一复合现象的原因,又知复合因素中的一部分因素是复合现象中一部分现象的原因,则复合因素中剩余因素也是复合现象中剩余现象的原因,其模式:

场合因素现象

1 ABC abc

2 B b

3 C c ————————————————————

所以 A 是a的原因

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预计有哪些突破

三、课题研究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四章观察法

第一节观察法概述

一、什么是观察法

(一)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

观察的重要特点正是在于强调“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

(二)什么是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考察),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有两种:广义观察和科学观察。

广义观察(日常观察):

科学观察:

一般说来,科学观察有以下特点:

第一,正式的观察具有目的性。

第二,正式的观察具有客观性。

第三,正式的观察具有能动性。

二、观察的类型

1、按观察的情境条件分: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

实验室中的观察:

2、按观察的方式分: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

间接观察:

3、按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分: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参与性观察:

非参与性观察:

4、按观察实施的方法分:结构式观察与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

非结构式观察:

三、观察的步骤

(1)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确定观察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

(2)通过检索资料、专家访谈等,为观察做好充分准备。

(3)编制观察提纲。

(4)实施观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面而系统的观察。

(5)资料收集记录。

(6)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四、观察研究的记录

(一)描述记录

1、日记描述法

以日记的方式记录观察对象行为表现或教育现象一种观察方法。分为综合日记描述和主题日记描述。

最早使用者为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我国最早使用者为陈鹤琴

《儿童心理之研究》

2、轶事记录法

将研究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或感兴趣的事件完整地记录下来。

3、连续记录法

(二)取样记录方法

1、时间取样法

2、活动取样法

3、事件取样法

(三)行为核对表

五、观察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客观性

3.观察的自觉性

六、观察法的作用和局限

(一)观察法的作用

第一,观察是获得教育信息的重要手段,全面、细致和深入的观察,有利于深入认识教育现象,总结教育经验,提出新的教育理论。

第二,观察研究也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观点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第三,观察是提出理论假设的基础,有利于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形成。

第四,观察法操作简单,具有不妨碍被观察者日常生活、学习和正常发展等特点,适用于广泛的教育领域。

(二)观察法的局限

1、观察法不能判断所观察的因果关系,只能说明有什么和是什么,因此,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不能证明事物的必然。

2、由于观察时间和观察情境的限制,在研究对象多且分散的情况下应用较困难。

3、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及多变性,观察项目归类结论太多,会影响研究的信度。

4、观察研究往往取样小,观察资料琐碎不易系统化、普遍性程度不高。

第二节参与观察法

一、参与观察与人类学

参与观察法的创始人之一的马林诺斯基在其名著《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书中描述了他对突布兰群岛土著文化进行实地观察的情况:

二、参与观察的类型和实例

1、“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

研究者的身份是被所研究和观察的群体知道的,即人们知道他是一个研究人员。

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威廉·福特·怀特所作的“街角社会”的研究。

2、“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

要求研究者采用虚伪的角色,例如,装作一个体验生活的作家或进行采访实习的记者。

3、“完全参与者”

研究者的角色就是间谍。

前苏联社会学家奥里珊斯基的研究

美国社会学家奥瓦波安进行监狱管理与囚犯生活调查研究

三、参与观察的主要问题

1、进入现场

第一,进入原始社区;

第二,现代社区和群体;

第三,禁止外人进入的社区和群体。

2、观察内容

(1)现场的情境;

(2)观察对象的角色、地位、数量以及相互关系;

(3)人们行动的目的、动机、态度;

(4)社会行动的时间、产生与发展过程,行为的性质、细节以及影响等;

(5)事件和行为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频率、持续的期间等。

3、观察的时间、地点

4、与被观察者的关系

5、观察的准确性

第三节间接观察

一、物质痕迹观察

1、腐损测量

2、累积物测量

二、行为标志观察

“丢失邮件或物品”的观察

第四节观察效度与信度

一、观察的效度

观察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实施和资料处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第一,要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

第二,观察对象的选择要考虑研究目的和观察角色的影响;

第三,观察范畴的选择和操作化。

(二)观察实施阶段

1、被观察者的“反应”;

2、观察者本人的价值观和期望的影响;

3、观察者本人感官和记忆力的影响。

(三)资料处理阶段

第一,研究者可能依据自己的偏好决定资料的取舍;

第二,研究者挑选有利的数据来构造自己喜好的理论

二、观察的信度

(一)观察的信度包括三种类型:

1、不同观察者的相关度;

2、稳定系数。即同一观察者在不同时间观察的符合度;

3、信度系数,及不同观察者在不同时间内观察的符合度。

(二)提高观察信度的方式

1、通过在不同时间的重复观察;

2、增加观察者的人数;

3、要注意选择有经验的和受过专业训练的观察者;

4、对观察的类别要有较清楚的定义。

第五章调查法

第一节调查法概述

一、调查法的涵义和特点

(一)调查法的涵义

调查法是运用问卷、访谈等科学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从而对事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出客观描述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调查法的特点

1、研究对象的广泛性

2、调查手段的多样性

3、调查效率的高效性

二、调查法的类型

(一)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调查范围)

1、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

3、个案调查

(二)现状调查、历史调查、发展调查、比较调查(调查功能)

1、现状调查

2、历史调查

3、发展调查

4、比较调查

(三)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座谈调查、测验调查(调查手段)

三、调查法的步骤

(一)确定调查的课题

(二)选择调查对象

(三)选定调查的具体方法

(四)制订调查计划

(五)调查的实施

(六)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二节问卷法

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称“问卷是社会调查的支柱”。

英国社会学家莫泽则说“十项社会调查中就有九项是采用问卷进行的”

一、问卷的意义和类型

(一)问卷的意义

问卷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用以测量人们的特征、行为和态度等。

(二)问卷的类型

依据填答或使用的方式的不同,问卷可分为:

1、访问问卷

2、自填问卷

二、问卷的基本结构

(一)封面信

同志,你好!

这份问卷是由国家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实施的,我们请求参加答卷的教师能够如实的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这种信息对于制定政策和科学研究的是很有价值的。请你按照每个问题的要求进行作答,您的积极参与对这次调查是非常重要的。你告诉我们的一切都将严格地予以保密,您的姓名绝不会与研究结果连在一起。

在封面信中,一般需要说明以下内容:

1、调查的主办单位和个人的身份。

2、调查的内容和范围。

3、调查的目的。

4、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

(二)指导语

指导语有卷头指导语和卷中指导语两种:

1、卷头指导语一般以“填表说明”的形式出现在封面信之后,正式调查问题之前。

2、卷中指导语一般是针对某些较特殊的问题所作出的特定指示。

(三)问题和答案

问题的形式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

1、开放式问题

(1)优点

(2)不足

2、封闭式问题

(1)优点

(2)不足

3、问题的内容可分为事实的、态度的、个人背景资料三大类:

(1)事实的(行为)

(2)态度或看法

(3)个人背景资料

(四)其他资料

三、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把为调查对象着想作为问卷设计的出发点

调查者——问卷——调查对象

1、问卷设计得很长,问题太多,需要填答的量太大。

2、问卷中要求被调查者进行难度较大的回忆和计算。

(二)保证问卷的适当性

1、研究目的(理由)的充分性

2、问题对于调查目标的适宜性

3、问题对调查对象的适当性

(三)对于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有明确的认识

1、主观障碍(畏难情绪、顾虑重重、漫不经心、毫无兴趣)

2、客观障碍(阅读能力的限制、理解能力的限制、表达能力的限制、记忆能力的限制、计算能力的限制)

四、问题的形式和答案的设计

(一)问题的形式

1、填空式(用于那些既容易回答,又方便填写的问题)

例1,您的实足年龄:--------岁。

2、是否式(答案只有肯定与否定两种,回答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一)

例2,您是否打算调动工作?是否

3、多项选择式(给出的答案至少在两个以上,回答者选择其一)

例3,您的文化程度

(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4)大专以上

4、矩阵式(询问若干具有相同答案形式的问题时,可以将其设计成矩阵形式)

例4您认为下列环境问题在您居住的城市是否严重?

很严重比较严重不太严重不严重不知道(1)噪音□□□□□

(2)烟尘□□□□□

(3)污水□□□□□

(4)垃圾□□□□□

5、表格式(表格式与矩阵式十分相似,比如将上例变成表格式)

例5您认为下列环境问题在您居住的城市是否严重?

(二)答案设计的要求

首先,要保证答案具有穷尽性和互斥性。

所谓穷尽性是指所列出的答案包括所有的回答,不能使有的回答者无答案可选。

所谓互斥性是指所列的答案相互之间不能重叠或相互包含,不能使有的回答者可以选多于一个的答案。

其次,要根据研究的需要来确定变量的测量层次。

斯蒂文斯1951年创立了测量分类法.

(1)定类测量

定类测量也称为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它是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种。

(2)定序测量

定序测量也称为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

(3)定距测量

定距测量也称为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

(4)定比测量

定比测量也称为等比测量或比例测量。

五、问题的语言和提问方式

1、尽量用简单的语言。

2、问题要尽量简短。

3、避免双重含义问题。

例6、您的父母是工人吗?

4、问题不要带倾向性。

例7、您不抽烟,是吗?

例8、医生认为抽烟是有害的,您的看法如何?

5、不用否定形式提问。

例9、您是否赞成不进行改革?

6、不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

例10、您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否满意?

7、不直接问敏感性问题。

8、问题的参考框架要明确。

所谓参照框架,是指问题相对于什么背景,在什么范围和对什么方面而言。

例11、这个城市属于哪种类型?

六、问题的数目和顺序

(一)问题的数目

(二)问题的顺序

1、被调查者熟悉的、简单易懂的问题的放在前面,比较生疏、较难回答的问题放在后面。

2、把能引起被调查者的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容易引起被调查者紧张和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

3、把开放式问题放在问卷的结尾部分。

4、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方面的问题,最后问有关个人的背景资料。

5、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问题。

七、相倚问题

例12、您是个体经营者吗?

(1)是请问,您从事个体经营有-- 年了?

一般情况下您每天工作---小时?

(2)否

例13,您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吗?

(1)是的

(2)不是的。请跳过问题14------问题17,直接从问题18开始回答

八、问卷的设计

(一)问卷的理论构思

1、概念的操作化

(1)概念、变量和指标

①概念

概念是对现象的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②变量

指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或者说,就是包括一个以上范畴的概念。

③指标

表示一个概念含义的一组可观察到的事物,称作这一概念的一组指标。

“社会阶层”;

“夫妻权利”

(2)概念操作化的含义与作用

所谓概念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

“同情心”可以操作化为下列一组指标:

①给讨饭者钱、物;

②捐献衣物给受灾地区人民;

③帮助走失的小孩找到父母;

④搀扶盲人过马路。

(3)操作化与命题

“女性比男性更富有同情心”。

“同情心”可以操作化为下列一组指标:

①给讨饭者钱、物;

②捐献衣物给受灾地区人民;

③帮助走失的小孩找到父母;

④搀扶盲人过马路。

“不同学科的教师受欢迎的程度不同”。“欢迎”是一个抽象概念,其测量指标:

①学生评价老师的评分值;

②各科教师上课时学生的缺勤率;

③教师节、元旦、春节期间各科教师收到的学生送的名信片、贺年片,或其他礼物的件数。

“学生越是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成绩就越好。”

“理解”可用下列指标测量:

①学生听课时点头的次数;

②学生回答对老师提问的次数;

③学生做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的次数。

2、操作化的方法

①概念澄清与界定

首先,要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

其次,决定一个定义。

②发展变量指标

首先,列出概念的维度;

其次,建立测量指标。

第一种方式是寻找和利用前人已有的指标。

第二种方式是研究者自行寻找。

3、指标选择的多样性

4、操作化的几个例子

(1)“溺爱孩子”

首先,根据“溺爱孩子”概念的名义定义,将其操作化为4个不同的维度:1.不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2.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3.对孩子过分迁就;

4.物质上对孩子尽量满足。

其次、在每个维度上选择若干个具体指标。

(2)“人的现代性”

1.积极参与公共事务2.年老者的角色3.教育期望与职业期望4.可依赖性5.对变革的认识与评价6.公民权7.消费态度8.对尊严的评价9.效能10.家庭大小

11.意见的增多12.与国家的认同13.信息14.大众传播媒介15.亲属义务16.社会阶级分层17.新经验18.妇女权力

19.宗教20.专门技能

21.对时间的评价22.计划

23.工作信念24.了解生产

“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①“是否属于某一个组织”、②“所参加的组织的数目”、③“哪一个组织在政治上持有自己的观点”、④“是否用谈话或书信方式向政府官员表明白己的观点”、⑤“参加投票的次数”、⑥“是否曾高度关心某件公共事务”。

(二)问卷的设计的主要步骤

1、探索性工作

首先,研究者要亲自进行一定时间的非结构式访问;

其次,通过访谈去发现有含糊性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

再次,通过访谈把自由回答的开放式问题转变成多项选择的封闭式问题。

2、设计问卷初稿

第一,根据研究假设和所测变量的逻辑结构,列出问卷内容;

第二,将探索性工作中得到的问题的答案写在一张张卡片上;

第三,安排并调整好卡片的结构和顺序;

第四,最后将满意的结果抄在纸上,并附上上封面信等有关内容,形成问卷初稿。

3、试用和修改

对预调查问卷的分析和检查:

(1)回收率

(2)有效回收率

(3)对未回答的问题的分析

(4)对填答错误的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树图

1.按适用围和概括程度分 适用于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方法:具体点科学方法论 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归纳法、演绎法、系统科学方法等 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领域的哲学方法论:唯物论和辩证法 2.按研究目的功能和作用分 ①基础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②应用研究:用于应用和检验理论,评价它在教育解决实际中的作用。(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③发展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策略。(回答的是“如何改进”) ④评价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收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 ⑤预测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回答的是“将会怎样”的问题) 3.按研究方法分 ①历史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遗忘时间段原因、结果或趋向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目前时间和预测未来事件 ②描述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研究的问题 ③相关比较研究:相关研究目的在于建立相关或用于与预测,比较研究按一定标准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分析,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④实验研究:目的在于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出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 ⑤理论研究: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从而发现它的在规律 1,教育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转变教育观念【科技意识,人才观,全面发展观】 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和提高教育质量 2,教育研究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核心:教育规律】 3,教育研究能够增强研究者的能力,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中重要战略措施。

方剂学笔记

00绪论 绪言 1、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 3、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 4、《黄帝内经》载方13首。 5、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共收载方剂314首。“方书之祖” 6、晋唐时期,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前者载方5300余首,后者载方2 7 8、金元时期。 9、明清时期,明·朱橚《普济方》,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10、方论方面,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其后又有明吴昆的《医方考汪昂的《医方集解》。 方剂与治法 常用治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汗法不仅能发汗,尚能祛邪于外,透邪于表其血,调和营卫。“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 吐法: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排出的治法。“其高者,因而越之” 下法: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痰结等从下而出的治法。“其下者,引而竭之” 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达到消除病邪的治法。“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 温法:通过温阳、祛寒或回阳等作用,使寒祛阳复,用治里寒证的治法。“寒者热之”,“治寒以热” 清法:通过清解热邪的作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法。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等。“热者寒之”,“治热以寒” 消法:通过消导和散结的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所成的有形之邪,使之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坚者削之”,“结者散之补法: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以补养的治法。“虚则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 方剂的分类 北齐徐之才的“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后又有“十二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寒热。 方剂的组成 1、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二是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药的毒性和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当病人不拒药时就不必用反佐药。 4、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5、常见的引经药: 桔梗(载药上行)--肺经;心经(如天王补心丹) 羌活――太阳经 柴胡――少阳经 白芷――阳明经 川芎――厥阴经 细辛、附子――少阴经(细辛:性甚走窜,透表达里,搜剔筋骨而祛邪。) 牛膝――引药下行,引气血下行 6、在组方体例上,君药宜少,一般只用一味,若病情复杂可用二味,但君药药味不宜过多,多则药力分散。 7、方剂的组成变化:药味增减变化;药量增减变化;剂型更换变化。 01解表剂 总论 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治疗表证的方剂,同称为解表剂。 二、用途解表剂主要用于六淫病邪侵袭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 三、分类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四、注意事项 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煎煮不宜太久。 2、解表剂一般宜温服,服后取汗,以遍身微汗为佳,不可发汗太过,也不可发汗不彻。(因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 过,易耗气伤阴,甚则造成亡阴亡阳的危候。) 3、若表邪未尽,而又出现里证者,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俱急者,当表里双解。 4、如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以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伤津等,均不宜使用。 5、服解表剂后,应注意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助取汗。 6、服解表剂之同时,应注意禁生冷、油腻之品。 第一节辛温解表 麻黄汤 组成:麻黄(去节)9g桂枝6g 杏仁(去皮尖)6g 炙甘草3g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功用:发汗解表(为主),宣肺平喘(为辅)。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汤主要用治外感风寒表证。本方关键之处在于宣肺气。表实证的症状皆是由于肺气不宣所致。肺主气,合皮毛理。外感风寒之邪束表,导致毛窍闭塞,卫阳被遏,不能达外,故而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又由于毛窍不透,故不能宣通,则上逆而为咳喘。故治疗本病的最关键之处在于宣通肺气。 而本方之中,用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正可以治疗本病的主症;此外,由于本病卫强营弱卫气与邪气交争于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九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第一编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 第1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选择题 1.近年来,一些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教育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非线性特征及其中潜在的、无序的和偶然的因素。这种发展方向体现了教育研究的()。[统考2010研] A.经验—分析范式 B.社会批判范式 C.诠释—理解范式 D.复杂思想范式 【答案】D 【解析】复杂思想范式是和世界的多样性、随机性、组织性、突变性、无序性等概念相对应的一种研究范式。复杂性思想关注随机性,不确定性,偶然性,潜在性,正是这些系统内外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客观世界变得复杂,使思维主体本身要具备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复杂性思想)去面对世界自身的复杂。关注教育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非线性特征及其中潜在的、无序的和偶然的因素正是体现了教育研究的复杂思想范式。 2.区别科学方法与非科学方法最主要的特性是()。 A.预见性

B.精确性 C.客观性 D.系统性 【答案】C 【解析】方法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其中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客观性问题。 3.教育科学研究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特点不包括()。 A.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B.研究方法比较独特 C研究的周期较;针对性、实践性强 D.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B 【解析】教育科学研究还有它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独特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②研究的周期较长;③针对性、实践性强;④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包括()。 A.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B.基础研究、案例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C.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反馈研究 D.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答案】A

(完整版)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I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I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1、 〈〈五十二病方》 2、 〈〈黄帝内经》 二、 汉代 〈〈伤寒杂病论》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 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廉) 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 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 〈〈外台秘要》王焘 五、 宋代 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 2、 《小儿药证直诀》 六、 金元时期 1、 《伤寒明理论》 2、 金元四大家 ① 刘完素:字守真 788首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金?成无己 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 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倡导“相火论” 七、 明代 1、 〈〈普济方》朱棣 2、 〈〈医方考》吴昆 八、 清代 1、 〈〈医方集解》汪昂 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② 吴鞠通(瑭) ③ 薛雪(生白) ④ 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I 方剂与病证 I 方剂与治法 一、 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 载方61739首 如:知柏地黄丸 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著有〈〈温病条辨》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创“三焦”辨证 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 (与方剂)关系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 、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三、 “八法” 一一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 1、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 /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类:辛温,辛凉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树图 第 一 章教育研究方法的概述第一 节 教育 科学 研究 方法 的界 说 教育研究的 含义 教育研究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 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的过程。 教育研究方 法的含义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 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它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 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 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教育科学研 究方法的特 点 ①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为导向。 ②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 供检查的指标。 ③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搜集可靠的 资料数据。 ④强调方法的科学性:它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 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因此,方法本身是可辨认 的,运用过程和研究结果是可检验的,研究结果要回到实践中检验。 ⑤创造性:对原有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有所突破,这 是研究最重要的特点。 教育科学研 究区别于自 然科学、思维 科学研究的 独特性 ①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②研究的周期较长。 ③针对性、实践性强。 ④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教育科学研 究方法和方 法论涉及到 的主要课题 1.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基本过程,结构模式,研究程序、方 法、手段以及应遵循的逻辑和方法论规则 2.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建立,各类方法的含义、理论基础、 操作步骤、适用范围以及使用时应考虑的条件。 3.教育理论的形式化、证明和评价的一般认识论原理 4.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新方法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育 研究中的应用

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

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I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砺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I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 廉) 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 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 〈〈外台秘要》 王焘 五、宋代 I 方剂与病证 I 方剂与治法 一、 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 (与方剂)关系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 、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三、“八法” 一一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 1、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 /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类:辛温,辛凉 ?注意:适度发汗(通身微汗出)/药常不宜久煎 2、 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1、 〈〈五十二病方》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2、 〈〈黄帝内经》 大部分成书战国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期 张仲景(机) 载方314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 〈〈金匮要略》讲杂病 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 788首 2、 《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 《伤寒明理论》 金?成无己 2、 金元四大家 ①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 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 倡导“火热论”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倡导“相火论” 七、 明代 1、 〈〈普济方》 朱棣 载方61739首 2、 〈〈医方考》 吴昆 女口:知柏地黄丸 八、 清代 1、 〈〈医方集解》汪昂 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② 吴鞠通(瑭) 著有〈〈温病条辨》 ③ 薛雪(生白) ④ 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创“三焦”辨证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笔记(完美打印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 *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组成: *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种类、功用;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研究的设计等。)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教育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对象与特性 一、科学研究 (一)科学 对科学的理解主要有三种: 其一,将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科学就是尖端技术;其二,将科学定义为“一切系统的、有组织的、正确的知识体系”;其三,认为科学就是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现有的学科。 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的各种关系、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性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其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 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其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所谓教育存在包括两个方面的存在,一是实践形态的存在,一是理论形态的存在; 其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研究者所意识到或预见到了的教育问题。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中对于教育研究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教育存在”具有三种形态:教育活动型存在、教育观念型存在、教育反思型存在。 (二)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性 叶澜在她的《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点: 1、教育系统的人为性; 2、教育系统的实践性; 3、教育系统中主客体的复合性; 4、教育系统结构的层次性; 5、教育系统的自控性和它控性; 6、教育系统效果的滞后性和隐蔽性。 杨小微主编的《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四点: 1、教育问题的复杂性;2、教育问题的整合性; 3、教育问题的二难性;4、教育问题的开放性。 四、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性 1、复杂性 2、实践性 3、准控性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种类与功能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种类 (一)以教育实践活动的范围和层次来分类,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1、宏观研究(macroscopic research)2、中观研究3、微观研究(microcosmic research) (二)以教育研究的目的来分类,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1、理论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2、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 (三)以时间为标准分类,可分为历史研究、现状研究和预测研究 1、历史研究(Historical Research)2、现状研究3、预测研究(Prediction Research) (四)依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1、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1)定性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的说明。 (2)定性研究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配套题库-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圣才出品】

第三编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8章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 一、选择题 1.在历史研究法的运用中,主要确定文献资料本身的意义、价值和准确可靠程度的评论被称为是()。 A.外部评论 B.内部评论 C.辨伪评论 D.证真评论 【答案】B 【解析】内部评论主要确定史料的客观性、可靠性(accuracy),即确定文献资料本身的意义、价值和准确可靠程度(内容特性)。一般而言,影响文献内容正确性的主要因素是:著者的学识能力,品德威望;记载的真实程度;著者的偏见和动机;以及资料的一致性程度。 2.下面有关历史研究法局限性的表述错误的是()。 A.历史文献的搜集和考证比较困难,影响到历史研究的可靠性问题。 B.历史文献的理论内容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失误。 C.历史研究中无法做精确的质的分析。 D.历史研究中无法做精确的量的分析。 【答案】C

【解析】历史是按年代顺序,经历了一个时间空间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而历史文献常常是滞后记载,历史史料十分零散,很不系统。由于搜集和考证分析这些史料的困难,影响到历史研究的可靠性问题;历史文献的理论内容,是经过“加工”的抽象形态,留存着加工者们的主观认识;而历史研究过程对史料的分析取舍,又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失误;历史研究中无法做精确的量的分析。 3.下面关于历史研究方法,不确切的表述是()。 A.抽象的分析方法 B.历史的分析方法 C.逻辑的分析方法 D.历史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 【答案】A 【解析】历史的分析方法包括:历史的分析方法:通过整理、排比史料,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中分析和清理出发展线索,明确其内在的相互关系或因果关系,论定问题的是非;逻辑的分析方法:运用逻辑学方法去认识研究历史上的教育问题;历史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应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教育历史现象和评论教育史人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4.历史研究方法系统中的第三层次是()。 A.笛卡尔唯理论的方法论 B.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方法论 C.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

)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 {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 娣娜版)课堂笔记(完美打印版)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裴娣娜版课堂笔记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 * 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组成: * 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种类、功用;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研究的设计等。) *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 教育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 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第一章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对象与特性 一、科学研究 (一)科学 对科学的理解主要有三种: 其一,将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科学就是尖端技术;

其二,将科学定义为“一切系统的、有组织的、正确的知识体系”;其三,认为科学就是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现有的学科。 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的各种关系、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性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其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 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其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所谓教育存在包括两个方面的存在,一是实践形态的存在,一是理论形态的存在; 其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研究者所意识到或预见到了的教育问题。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中对于教育研究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教育存在”具有三种形态:教育活动型存在、教育观念型存在、教育反思型存在。 (二)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性 叶澜在她的《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点: 1、教育系统的人为性; 2、教育系统的实践性; 3、教育系统中主客体的复合性;

方剂笔记(最全的)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一章解表剂 概说 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二、立法依据: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 三、功用:解表剂总的功效是:发汗、解肌透疹、消痈。 四、适应范围: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1、小儿麻疹:麻疹以透为顺,本法具有辛散发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 2、痈疮肿毒:初期病位在表,且多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使用本法可促进痈肿消散。 3、水肿:初起而见有发热、脉浮等表证者,多为风湿之邪束于肌表,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水液留于肌肤而为水肿。本法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表证病性有寒热之别,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异,故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六、注意事项: 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解表作用减弱。 2、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可饮适量热水,并宜加衣盖被以助取汗,但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可耗伤津液,甚至造成亡阳危候。 3、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南方地带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易出汗,故使用解表剂,用量不宜过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北方或冬季较寒冷,使用本类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以免汗出不彻。 4、若表邪未解,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应表里双解。若外邪已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5、本类方剂,一般宜饭后服用,服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辛温解表 麻黄汤《伤寒论》 方歌 麻黄汤中臣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 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八纲辨证 (太阳伤寒证——六经辨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 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平喘,可恢复肺之宣发之功能。—君 桂枝:解肌发表,温经通阳,助麻黄发散肌表之寒。—臣 杏仁:宣肺利气,止咳平喘,与麻黄配伍则肺气可宣可降,喘止咳平。(二药性味,麻黄属升,杏仁属降,一升一降,相得益彰)——佐 炙甘草:调和诸药。 (1)缓解麻黄、桂枝悍烈之性,不致发汗太过。 (2)使气分之麻黄和血分之桂枝协调为用。(3)协调升发之麻黄与肃降之杏仁的作用。(4)炙甘草本身有止咳平喘之功。——使运用 1、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2、使用注意:只能用于体质强壮者,且只能暂用不宜久服。表虚自汗、体虚外感、新产妇人禁用。对疮家、淋家(血淋)、衄家、亡血家皆禁用。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书笔记

讲方法,善研究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书笔记 最近两周我仔细读了两遍裴娣娜教授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我对这本书深有感触,尤其是这本书中介绍的核心内容——教育研究的各种方法和教育研究方案的构思和设计。我结合了我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上所学的知识以及本次研究方案的制作,将实际情况和书本中的内容进行了一下对比和思考,有了比较深的启发和感悟。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全书对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教育研究的构思和设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这本书中,作者广泛地借鉴吸收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方面的成果和研究方法。纵观本书的四编,我认为作者大体是按照研究假设、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这一过程为线索来写的。在第一编大致综合讲述了一般的理论问题之后,裴娣娜教授从教育研究的构思与设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即研究的过程、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估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首先,我结合我在这门课中学到的关于教育、变量、问题等概念的定义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顺序等方面的知识,谈谈读了这本书后我的收获和我的一些感悟和思考。对于即将从事教育事业的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我能够从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制作研究方案来解决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 在本书第二编教育研究设计和构思中,裴娣娜教授系统地阐述了如何进行教育研究的构思与设计。就各个章节章来看,我觉得裴教授阐述的研究逻辑思路十分系统并且详细,对我们的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从中,我懂得了我们研究问题的选定是很严谨的,这个课题需要有现实性、要从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来提出课题。结合我的实际,即我需要从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来进行研究。同时,在研究方案中,“课题名称要准确、简洁、精练。课题名称要能确切地反映问题的限定范围、变量和主体。”例如本次我的课题而我也联想到了我的研究方案《提高学生对文言文教学接受度的调查研究方案——以德阳市罗江中学高2015级5班为例》。这其中:主体就是该班级的学生,变量是文言文教学,方法是调查法。而在课上袁老师说过,“研究目标是形成一个完善可行方案的重要条件”。结合这句话,针对现阶段德阳市文言文教学存在的效果不佳的问题,以探究问题成因,寻找方法解决为目的的我的本次研究是可行的而有参考价值的。 这本书的题目叫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因此第三编应该是这本书比较重要的部分。也是阅读这本书和做研究方案重点要把握的内容。而在本书第三编中,裴娣娜教授按照研究方法的划分角度阐述了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一共阐述了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和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这五种方法。而本次研究我就采用了调查研究中的访谈调查法。而本书中谈到,“调查研究主要涉及的是问卷调查,这是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都要使用的方法。作为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其实只是对客观情况的一种调查,对于信度效度区分度等统计学指标的要求并不像自然学科那样严格。”而针对我本次采用的访谈调查法,在访谈调查法中:“访谈问题的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应该是访谈提纲的格式与表面效度,要让提

方剂学笔记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 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白芍半夏炙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 止嗽散(紫菀百部桔梗白前荆芥陈皮草)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 香苏散(香附紫苏叶甘草陈皮)疏散风寒理气和中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辛凉解表 银翘散(银花连翘卜荷牛蒡子芥穗淡豆豉芦根竹叶桔梗生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 桑菊饮(桑叶菊花卜荷杏仁桔梗连翘生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石膏杏仁炙草)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葛根柴胡羌活白芷黄芩石膏桔梗白芍大枣草)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扶正解表 败毒散(羌活独活川芎柴胡桔梗枳壳前胡茯苓人参生姜卜荷甘草)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暴哑

加减葳蕤汤(生葳蕤生葱白桔梗东白微淡豆豉苏卜荷炙草红枣)滋阴解表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泻下剂 寒下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等 大黄牡丹汤(大黄丹皮芒硝桃仁冬瓜仁)泻热破瘀散结消肿肠痈初起温热瘀滞证 温下 温脾汤(附子大黄芒硝干姜人参当归草)攻下冷积温补脾阳阳虚寒积证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寒积里实证 泻下 麻子仁丸(麻子仁杏仁芍药大黄枳实厚朴蜂蜜)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济川煎(肉从蓉当归牛膝枳壳泽泻升麻)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 逐水 十枣汤(甘遂大戟芫花大枣)攻逐水饮悬饮;水肿 攻补兼施 黄龙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人参当归桔梗姜枣草)攻下通便补气养血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和解剂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复习资料(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第一章概论 一.概念界定 1.研究:就是一个认真的提出问题,并以系统的方法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 2.科学研究:①含义:指人们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的一种认识或实践活动。②特征:客观性、系统性、创造性 3.教育科学研究:①含义: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发现或发展教育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②基本要素: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技术③功能:解释、预测、控制④特点: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创造性(最突出的)、伦理性 4.方法: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研究自然界、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方式、手段 5.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含义: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程序研究,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2)特点:①一般:A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已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B要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述,研究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C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的资料数据D强调方法的科学性E创造性。②独特:A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B研究的周期较长;C针对性、实践性强;D教育研究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是关于研究教育现象和过程的一般方法原则的知识体系,是将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形式、方式加以理论化、系统化。 2.教育研究方法论:从哲学观、世界观的应用中概括出来的一般方法原则,是方法的理论表现形态。 三.分类 1. 四种水平: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探索原因水平(在效度);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理论研究水平。 2. 依据适用围和概括程度分:①具体的科学方法论:文献法等②一般研究方法:归纳法等③最一般的方法论:唯物论和辩证法 ③依据研究目的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④依据研究方法可分为: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四.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1.提高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预见性; 2.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与多元性; 3.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 4.关注教育研究的价值标准; 5.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五.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 2.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的合理移植和借鉴; 3.数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4.从国情出发,批判、继承与创新。 六.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报告

方剂学笔记总结

注:本文根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方剂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本科教材(方剂学)及本人课堂笔记综合整理而成,有助于中药类(士、师)、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中药类研究生考试等多门学科复习使用。 方剂学笔记总结 第一章解表剂 1、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2、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 3、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 4、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川芎治少阳厥阴头痛,细辛少阴,白芷阳明。分经论治。 5、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荆芥穗、淡豆豉去幸存用。 6、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石膏倍于麻黄。 8、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生痰之源-茯苓,贮痰之器-前胡,气顺痰消-桔梗+枳壳。人参亦属佐药,一助正气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复入;二则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逆流挽舟。 9、再造散:助阳益气,散寒解表。阳气虚弱,外感风寒。黄芪、人参为君药。煨生姜温胃,大枣滋脾,合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调和营卫而助汗出,是佐使之品。 10、加减葳蕤汤: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薄荷辛凉,归肝肺经,“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用以疏散风热,清利咽喉,和葳蕤共为君药。 11、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不仅四时

感冒者可服,妇女经期感冒风寒者亦可服。 12、正柴胡饮:(柴胡、陈皮、防风、白芍、甘草、生姜)解表散寒。外感风寒轻证。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初起及妇女经期、妊娠、产后感冒等外感风寒而气血不虚者。 13、升麻葛根汤:(升麻、赤芍、炙甘草、葛根)解肌透疹。麻疹初起。赤芍清热凉血之中兼能活血,解血络热毒。 14、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减轻,身热增盛。葛根配白芷、石膏,清透阳明之邪热,柴胡配黄芩,透解少阳之邪热,羌活发散太阳之风寒,如此配合,三阳兼治,以治阳明为主。清温并用,侧重于辛凉清热,表里同治,侧重于疏泄透散。 15、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暴喑。 16、参苏饮:益气解表,理气化痰。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 17、葱白七味饮:养血解表。血虚外感风寒证。劳水滋养脾胃、汗出表解、阴血不伤,用劳水煎煮,是本方特色。劳水味甘体轻以滋养脾胃,养血而不伤正,增强了本方养血的功效。本方补血药与辛温解表药并用,故为治血虚外受风寒证之代表方。“相去行八九里,如觉欲汗,渐渐覆之”意思是不可温覆过早,以免汗出过多。 鉴别:升麻葛根汤升阳解肌而透疹,宜于麻疹欲出不出而身热无汗者;竹叶柳蒡汤透疹解毒,清泻肺胃,专用于麻疹初起不得出,肺胃热甚之证。再造散助阳益气,辛温发汗,适用于阳气虚弱而见表寒证,非汗不解者。 第二章泻下剂 1、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通因通用 ),里热实证兼热厥(寒因寒用)、痉病或发狂。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冲服芒硝。 2、大陷胸汤:泻热逐水。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大黄先煮,乃取其“治上者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