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责任语境下对公司捐赠的法律约束

社会责任语境下对公司捐赠的法律约束

社会责任语境下对公司捐赠的法律约束
社会责任语境下对公司捐赠的法律约束

社会责任语境下对公司捐赠的法律约束

肖江华

【摘要】

让公司承担一定程度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了公司立法的一大趋势,但公司的社会责任与公司的营利性目的无疑是矛盾的。公司捐赠是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公司捐赠中如何平衡公司社会责任与营利性目的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中一直是个难题。通过法律和公司章程对公司捐赠效力进行必要约束并进一步明确公司捐赠中董事所应承担的责任应该说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公司捐赠社会责任经营判断原则

【点击次数】749

一、公司捐赠的理论基础:公司的社会责任理论

公司的社会责任理论被公司法学者提出是在1920年的德国,但发扬光大却是在公司制度发达的美国。在美国,经济学家伯利教授(Adolf A.berle)和多德教授(E.Merrick Do dd)于1931至1932年以“董事对谁承担义务”的主题展开的讨论成了社会责任论的出发点。

[1]多德教授指出:公司对雇员、消费者和公众负有社会责任,尽管这些社会责任未必见诸法律而为公司的法定义务,但应当成为公司管理人恪守的职业道德。这反映了公司社会责任论的基本观点。

虽然由于公司社会责任论与传统的公司股东利益至上论产生了矛盾而遭到了广泛的批判,但是为了缓和公司利益与社会利益日益尖锐的冲突,让公司承担一定程度的社会责任已成为公司法发展的一大趋势。而且,这种趋势反映到公司立法时,其重点大多都放在了允许公司对社会和国家的捐赠行为上。以公司社会责任论在立法中体现最为明显的美国为例,从1919年的德克萨斯州公司法开始,大部分州公司法都对捐赠行为作出了规定。例如,标准商事公司法(MBCA)3.02(13)规定了公司可以为公共福利、慈善以及科学和教育进行捐赠,特拉华州公司法更是进一步规定公司有为了支援战时及其他的国家紧急状态而捐赠的义务。

[2]另外,美国法学会于1984年通过的《公司治理之原则:分析与建议》中第2条第1款规定:“商事公司从事商业行为,应以提升公司利润与股东利得为目标。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则不问公司利润与股东利得是否因此提升:……(3)得为公共福祉、人道主义、教育与慈善目的,捐献合理数目之公司资源。” [3]

在我国公司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当然,也有学者指出,《公司法》第14条第1款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遵守职业道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是我国公司法要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性

规定。[4]但考虑到我国公司发展的短暂历史,我们认为,仅仅这一条还不足以说明公司

社会责任论在我国公司立法中得到了体现,至于具体到公司捐赠行为我国现有立法中除了《公益事业捐赠法》外基本还没有涉及。

二、公司捐赠的障碍:公司越权行为原则

在法学史上,对公司是否具有行为能力主要存在两种学说。一种是以萨维尼为代表的拟制说,认为公司是一种组织,没有意思能力,所以不具有行为能力。另一种观点是基尔克为代表的实在说,认为公司虽是一种组织,但有自己的机关,机关是公司意思能力的体现,所以公司具有行为能力,并通过其代表机关实施意思表示。当今的通说为实在说。

虽然公司在法律上具有独立人格,但是它毕竟和自然人不同,所以它的人格也不可能像自然人那样完全、充分和普遍。一般而言,公司的人格主要受公司本身的性质、法律规定以及公司目的范围的影响。而公司越权行为原则指的就是,公司超越其章程,从事其经营范围

以外的活动,法律因此赋予其无效的后果。[5]也有学者认为,公司越权行为原则指公司董事会行使权力时受到双重限制:公司权力和能力的限制以及公司股东会授权范围的限制。

[6]但公司超越其章程规定的公司目的(即经营范围)的行为属于越权行为当无疑义,我们姑且把前者称为狭义的公司越权行为,把后者称为广义的公司越权行为。对于公司越权行为,英国普通法时代采取的是绝对否定态度,因而越权行为是绝对无效的。然而,公司越权行为不仅涉及到公司和股东的合法权益,而且还关系到第三人的利益。一概认定公司越权行为无效不仅无视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甚至也不利于公司利益的维护。所以,当今公司立法的发展趋势是严格限制公司越权行为无效的适用范围,包括欧共体各成员国在内的大多数国

家立法都体现了这个趋势。[7]

公司捐赠行为是否属于公司越权行为?理论上对此有两种看法。传统观点认为,公司是企业法人,以营利为目的,而捐赠行为与此目的悖离,所以是一种越权行为。另一种观点认

为,捐赠行为表面上是无偿的,但实质上有无形的收益,属于公司正常的经营事务。[8]应该说,这两种看法都过于绝对,因为不是任何公司捐赠行为都是越权行为,只有当该行为超过一定范围限制时才能被认定为越权行为。

在英美公司法早期,人们认为公司捐赠行为是否合法有三种检验标准:○1它是否有利于公司;○2它同公司的商事行为是否有合理的附属关系;○3它是否是为了公司的利益而善意地作出的。一般认为,这是判断公司捐赠行为是否越权的标准。但也有学者持否定态度,

他们认为这个标准应该不确定的,根据捐赠对象不一样应该实施不同的检验标准。[9]

我们认为,判断公司捐赠行为是否越权的标准虽然不可能是统一不变的,但有以下两点则是必需考虑的:○1是否违背公司章程和股东大会决议;○2是否违背公司营利性原则。

三、公司捐赠的效力:公司章程和法律的约束

1.对公司捐赠约束之一——公司章程

公司章程是公司的自治性规范,公司应该在其所规定的经济范围内开展经济或经营活动。根据我国公司法第11条规定,公司的效力仅及于公司、股东、监事和经理,对公司以外的第三人没有约束力。公司章程主要是通过规定捐赠的决策机关、捐赠数额和捐赠对象来对捐赠行为进行约束的。

按照公司法理论,公司捐赠的一般决策权应当然归属于董事会,而非其他任何股东、董事或经理,但也不排除公司章程作出的其他安排。对于公司捐赠的合理数额,有学者认为它“是使公司捐赠适法的一项前提,也是公司恪尽社会责任与顾及公司股东权益的一项平衡点设计。” [10]由此可见限定捐赠合理数额是约束公司捐赠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而言,公司章程主要通过预先设定捐赠的数额上限或占公司营利比例上限的方法来限定捐赠的数额。至于对捐赠对象的限定,公司章程主要通过积极列举式和消极排除式两种方法来完成,即章程中一方面列举出捐赠要达到的目的以及潜在的对象,另一方面规定不允许对什么类型的对

象进行捐赠。[11]由于公司章程的效力仅及于公司内部,所以他对公司捐赠的决策机关、捐赠数额以及捐赠对象的限定不能对抗善意的第三人。

另外,我国合同法第50条规定:“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合同,除相对人知道或者应该知道其超越权限的以外,该代表性为有效。”所以,只要受赠主体具备主观善意条件(即不知道捐赠行为越权),那么不管公司捐赠行为是否越权都应有效。至于章程对捐赠行为的限定,仅能作为公司事后追究内部机关责任的依据而得以适用。因此,在现代各国立法中,越权与否对公司捐赠行为效力的影响不大,除非法律有强制性规定。

2.对公司捐赠的约束之二——合同法规定

对公司捐赠行为的效力影响最大的法律莫过于公司法和合同法(我国还包括《民法通则》)。但是,由于我国公司法没有对公司捐赠进行规定,这里主要探讨我国《合同法》和

《民法通则》对公司捐赠效力的影响。

根据《民法通则》第55条的规定,合同的生效要件应该包括: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而《合同法》第52条规定,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公司捐赠行为实际是一种赠与合同行为,应该受相关的合同法规约束。因此,我们认为公司的下列捐赠行为无效:○1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捐赠行为,比如为逃避国家税收或逃避第三人债务的捐赠行为;○2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捐赠行为,比如以捐赠为名非法转移财产为实的捐赠行为;○3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捐赠行为,比如不符合社会道德风俗的捐赠;○4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捐赠,比如向国外捐赠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当然,并不是每一类捐赠行为都能简单地规为有效或无效,有些捐赠行为还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判断。

特殊捐赠行为1:公司对第三人承担债务情况下的捐赠行为。一般情况,根据合同相对性原理,公司与第三人的债权债务关系并不影响公司的捐赠行为。但当该捐赠行为危害到第三人债权时则另当别论。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可以根据《合同法》第74条行使撤销权,请求法院撤销该捐赠行为。不过,该撤销权的除斥期间为一年,债权人一年内不行使该撤销权将不得再行使之。

特殊捐赠行为2:公司在无权处分情况下的捐赠行为。公司捐赠实际是无权处分的情况在实践中屡见不鲜,处理起来很复杂。根据《合同法》第51条,该种捐赠行为在权利人追认或捐赠人合法取得处分权的条件下有效,否则视为无效。根据善意取得制度,该无效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但学者对于赠与行为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有很大争议,通说认为有偿取得是善意取得的要件之一。我们认为,除了特殊的捐赠行为,公司在无权处分情况下的捐赠行为无效。

3.对公司捐赠的约束之三——撤销和拒绝履行

前面提到,公司捐赠行为首先是赠与合同行为。一般而言,赠与合同是一种实践合同,《合同法》第186条第一款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这点公司捐赠也不例外。但根据该条的除外规定,在下列情况捐赠人不得任意撤销捐赠:第一,标的物已经交付或已经办理登记等有关手续。第二,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另外,《合同法》第192条规定的赠与的法定撤

销情形也可以适用与公司捐赠行为。

所谓的拒绝赠与履行规定在《合同法》第195条,该条规定:“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明显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公司捐赠过程中,如果捐赠人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且已经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时,捐赠人可以拒绝履行赠与义

务。不过,这种拒绝履行只能作为抗辩权行使。[12]

四、公司捐赠的责任分配:以董事为中心

韩国李哲松先生在探讨公司的社会责任时明确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责任主体是“董

事”。[13]同样,如果公司在捐赠行为中需要承担责任时,其责任主体无疑也应该以董事为主。毕竟,公司捐赠的决策机关主要是董事会。

1.在捐赠行为中董事对公司的法律责任

董事对公司主要负有忠实和注意义务,并在经营活动中遵守法律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在公司捐赠行为中,董事主要违反注意和遵守公司章程的义务。当然,公司捐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董事违反忠实义务谋取个人私利的情况,但这一般直接影响到公司捐赠的效力,董事承担的法律责任也非常明确,这里不再详细予以探讨。

对于董事是否违反注意义务,英美法中主要根据经营判断原则(business judgment r ules,也有人为译商事判断原则)来判断。该原则包括下列内容:如果董事在作出某种决议时,是基于合理的资料而合理行为,则即使此种决议就公司来看是十分有害的,甚至是灾难性的,董事也不对公司承担法律责任;董事在上述情况下作出的决议是有效的,对公司有约

束力,公司股东不得予以禁止、要求撤销或提起无效之诉。[14]这种判断原则虽然具有很强的原则性,但在操作上仍然有一定的具体标准可以依循,英美法中已经有了许多相关的案例。根据这个判断标准,如果董事违反了注意义务在捐赠行为中给公司造成了损害,他就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否则就不应该承担。我国在公司法中规定了董事的注意义务,但由于没有具体的判断标准,实践中一般无法追究董事违反注意义务的责任。我们认为,在判断董事是否违反注意义务时,我们可以借鉴英美法中的经营判断原则。

董事违反公司章程规定而进行的捐赠行为实际属于前文我们提到的广义的越权行为。这种越权行为一般不影响捐赠行为的效力,但对董事是否对公司承担法律责任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该越权行为给公司造成了损害,作出该行为的董事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这种行为的判断一般比较明确,除了在董事会议记录中明确表示异议的董事以外,其他的董事都应该对此承担责任。

对于董事对公司承担的赔偿责任是否应该有所限制,尚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董事个人财力有限,无法完全赔偿公司损失,为防止有才干的人员对进入董事会望而却步,应该建立最高赔偿额的限制。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建立完全赔偿原则。在公司捐赠行为中,这两种观点都不可取。首先,董事的支付能力千差万别,很难确定一个统一的最高额。其次,完全赔偿原则确实也不利于充分发挥董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公司捐赠中,董事应该根据其主观过错程度以及其过错和公司损失之间的联系程度来承担责任,一般按所造成损失的一定比例赔偿。

2.在捐赠行为中董事对第三人的法律责任

在公司捐赠中,一般由公司对第三人(指受捐赠人)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董事承担责任是例外情况。一般而言,董事对第三人造成的损害主要承担合同责任和侵权责任。

实践中,董事往往作为公司的代表与第三人签订赠与合同。但在许多情况下,董事的签约行为可能是一种无权代表行为,对其代表的公司没有约束效力。如果第三人因此受到损害,该董事就应该依法承担合同责任,包括缔约过失责任和违约责任。另外有学者认为,当董事的行为是一种表见代表行为时,一般由公司对第三人承担责任,但如果董事具有恶意或者重

大过失时应该和公司一起对第三人承担连带责任。[15]]

侵权在捐赠行为中主要体现在:由于捐赠物具有瑕疵给被捐赠人造成了损害,而捐赠人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董事在执行职务时具有恶意或者重大过失往往也要与公司承担连带的侵权赔偿责任。

3.董事责任的免除

我们认为,在公司捐赠行为中,董事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应承担法律责任。所以,除了法强制性规定以外,董事在符合下列情形时不应该承担法律责任:○1捐赠行为符合法律和公司章程的规定;○2董事在捐赠决策过程中已经尽了合理注意义务;○3董事在该捐赠行为中不存在与自身相关的利益;○4股东会决定免除董事的责任(对第三人承担的责任除外)。

【注释】

[1] [2] [13] [韩]李哲松.韩国公司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53、53、50。

[

[

[] [

[] [] [] [

[

[

[

[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感

论企业的社会责任 摘要: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作为一种被大家所普遍认同的理念,随着我国改的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作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可以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人方面,于此同时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快速发展,而身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只有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才会使企业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也随之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话题。为此明确企业社会责任感,提升企业的社会的责任已势在必行。 关键字: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 (一)何为企业的社会责任 (1)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社会责任是一个国家中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样作为企业,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义不容辞的,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因此也变的非常重要的。所谓企业社会责任, 就是企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 要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是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首先,企业社会责任仅是企业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统一体,其次企业社会责任具有自愿性,同时也需要政府的引导、需要与政府合作,最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而是要求企业避免社会问题。 同人一样,企业在与社会中也同样享有权利与义务,企业的社会责任则是作为企业所必须要遵守的守则,一个企业只要在遵守社会的前提下才能回更好的进步与发展。 (2)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 对于社会责任,是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的,同样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也是多个方面的,企业所要面对的社会责任范围也是很广泛的。 首先,企业应该承担并履行好经济责任,经济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石。经济效益好的的企业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发展,并保持较好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综合包含了销售收入、净利润等经济指标,也就是企业的经济责任,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最核心、最基础的层面,没有经济责任作为基石,企业社会责任也变是虚无缥缈的。

设立中公司法律问题研究

设立中公司法律问题研究

设立中公司法律问题研究 马其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上传时 间:2009-1-15 浏览次 数:2694 字体大小:大中小 关键词:设立中公司/法律地位/民事责任 内容提要:我国公司法对设立中公司的法律调整一直是一项空白,理论研究也相当薄弱,但实践中与设立中公司相关的法律纠纷却屡屡发生。因此,有必要对设立中公司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对设立中公司的认定、法律地位及民事责任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其研究结论对完善我国公司设立法律制度和正确处理司法实践中公司设立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我国公司法对设立中公司的法律调整一直

是一项空白,理论研究也相当薄弱,但实践中与设立中公司相关的法律纠纷却屡屡发生。这类纠纷仅仅依靠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发起人制度来调整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好地解决公司设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利,保证交易的安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有必要对设立中公司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 一、设立中公司的认定 所谓设立中公司,是指自订立章程起至设立登记完成前尚未取得法人资格的公司而言[1]。 公司的设立需要经过一系列设立行为,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包括:订立发起人协议;订立公司章程以确定公司的种类、名称、经营范围及住所;确定出资总额及出资方式;申请设立登记。在以募集设立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时,还包括公告招股说明书、认股人认股并缴纳股款、召开创立大会等。 设立中公司是公司设立行为的产物,它的存在起于公司章程制定之时,设立行为的完成将导致设立中公司的消灭。依据我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25条的规定,只有公司营业

执照的签发,才表明公司法人资格的真正确立,公司设立行为才真正完成。因此,公司营业执照签发之日应是设立中公司终止之日。另外,公司创立大会决定公司不设立,也能导致设立中公司的终止。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设立中公司一般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1)设立中公司的存续具有明显的时间性。设立中公司以达到公司成立为目的,公司一旦成立,设立中公司因使命完成而消亡。即使公司因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成立,设立中公司也因其目的不能达成而进行解散清算,并告消灭。所以,设立中公司是公司设立过程中的过渡性产物,属于公司正式成立前的预备状态,其存续具有一定的时间性。 (2)设立中公司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设立中公司存在的目的是促成公司的有效成立。完成公司设立行为进而促成公司成立,使之获得独立参与民商事活动的法律资格,是设立中公司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设立中公司的一切活动都围绕该目的展开,从制订公司章程到认缴股份,从设置拟成立的公司机关到完成公司设立登

企业需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感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首先,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何谓社 会责任。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一份组织应以一种有利于社会的 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社会责任通常是指组织承担的高于组织自己目标的社会义务。 如果一个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 目标”的义务,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 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有的企业因为未履行其社会责任而走向破产,也 有的企业,因为出色履行社会责任而获得市场的肯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对于社 会而言,企业的社会责任又有何意义呢? 简单地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于和谐社会建设、企业的发展壮大都具有重要 的意义。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是以人为本,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它直接接触的对 象就是个体的人、市场、社会。企业若能履行其社会责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实现 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于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企业和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局面,建立诚信友爱的 社会氛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 要作用。因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其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竞争力、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也是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和降低经营风险的有效 途径。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提高与 企业个体利益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会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尊重和支持,并提升企业形 象和品牌价值。企业信息的发布所带来的透明度可以使顾客对企业和产品产生信任, 这种信任使顾客不愿转换品牌,形成较高的品牌忠诚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和 市场竞争能力。而基于对企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认同,员工会产生较高的工作满 意度和自豪感,可以减少员工流失,并有利于企业吸引优秀人才。 再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节约资源、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和环境将面临巨大压力。由于企业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 染的主体,所以国际社会、政府和环保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向企业施压,要求企业重视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 在理论界,长期存在着一种否认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其中最为典型的 代表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的观点,他认为企业是假想人,无责任可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违背了股东的利益,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这种认识显然是错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感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感 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细胞——企业,其行为已经可以影响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感”也随之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话题。为此明确何为企业社会责任感。了解企业社会现状,认清导致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知道提升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基本举措已势在必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讲的就是每个人都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有一种责任感。作为社会的一员,如果责任意识能深扎我们心中,经济才会迅猛发展,军队才会成为最具战斗力的组织,国家、民族才会更具凝聚力,更加团结。而身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只有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才会使企业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而何谓社会企业责任感,目前并没有对它的统一定义。从它的表面意思来看,企业社会责任感是指企业对待社会的一种责任态度,是指企业所面临的社会责任。一个企业的存在,绝不能仅仅以赚钱为唯一目标。除了赚钱之外,企业还应服务社会,创造文化,提供就业机会,捐款资助贫困地区和灾区。在一点上国外的某些大企业管理者做得比较好,如:世界富豪比尔盖茨和“股神”巴菲特,他们并没有只是追本逐利唯利是图,而是在各国纷纷建立基金会,将自己从社会中赚来点钱回馈社会,造福人类。再看国内的某些企业大亨,他们已从人民手中赚足了资本,然而他们依旧贪得无厌,利用拖欠民工工资,加长工作时间,偷工减料,制假卖假获取高额利润,这不得不令我们反思。这些差距背后究竟说明了什么?是什么导致了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 纵观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虽然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有了很大改观,然而又有市场自身的缺陷性,许多问题也如雨后春笋般暴露出来,尤其是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不讲道德,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事件频频曝光。回顾这几年发生的大事件,企业责任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安全,职业健康问题。有些企业对劳动保护、安全生产很不重视,尤其是采矿业、建筑业等生产企业,火灾、爆炸肢体外伤等事故频发,严重威胁着工人的生命健康和安全。(2)在商业经营中违背诚信的非道德行为。其业务为了赢本逐利,做出危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主要涉及产品质量和广告宣传问题,如苏丹红、三聚氰胺、激素门、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和利用虚假广告、明星效应欺骗误导消费者。(3)环境污染问题。许多企业不按要求处理三废,思议掠取、开采自然资源,导致资源短缺、地面沉陷等问题。(4)社会保障问题。这种种问题,都与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匮乏有关。而对于正处于和谐社会的中国,要实现经济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推动当代中国诚信社会进程,减少由于诚信缺失导致的负面影响,任务还非常艰巨。 那么导致中国一些企业责任缺失的原因何在?其实归结起来无非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政府、企业和消费者。 (一)、政府方面。政府往往追求企业的利润和税收,而忽略对企业守法行为的监督力度,从而是企业逃避社会责任有了可乘之机。再就是,我国还未成立正式的企业社会责任组织,而且企业责任制度不完善,政府推动力度不足,使得企业更加缺乏责任意识。 (二)、企业自身。○1社会责任淡薄,过于追求利益最大化。○2民营企业比起国营企业资源相对匮乏,资金短缺,生存成为他们的第一要务。 (三)、消费者。许多消费者法律维权意识淡薄,对企业欺骗行为忍气吞声,不敢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责任心水企业生存的根本,是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缺乏责任感的企业,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面对种种社会现状和经济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对于政府来说,应该加强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引导,积极开展各种社会责任教育活动,建立有效、健全的约束机制和完善的监督机制来规范监督企业的行为。对企业本身而言,管理者应该勤于监督,加强宣传,将员工责任感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联系起来。也可以通过培养加强员工的团队精神,使得员工真正融入集体,与企业共命运。而消费者应该提高维权意识,用正

公司捐赠合法性探究

公司捐赠合法性探究 摘要:汶川地震后,许多企业都积极参加到灾后重建当中,其中最典型的形式就是公司捐赠。在国外,公司捐赠作为现代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之一,不仅有助于树立公司良好的社会形象,而且有助于推进整个市场经济的繁荣。但从法律角度审视,公司捐赠是否具有捐赠的能力?本文尝试从公司捐赠的历史维度和价值维 度对公司捐赠合法性进行分析,以期能对我国公司捐赠的合法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公司捐赠历史维度价值维度合法性 一、汶川地震提出的法律问题 (一)汶川地震公司捐赠案例 “512”震灾当天,万科集团总部宣布捐款人民币200万,员工捐赠20万。随后,网友纷纷指责万科“为富不仁,惺惺作态”。指出万科此次捐赠,不足其净利润的万分之四。对此,王石在其博客上表示:“万科捐出的200万元是合适的”。王石表态很快带来铺天盖地的指责和谩骂。网友甚至发起了“不买万科房”、“让万科股票跌成中石油”的号召。无奈之下,万科开始启动危机公关。并于5月20日,发表声明表示,公司董事会同意在净支出额度人民币一亿元以内参与灾后重建工作。 (二)汶川地震公司捐赠提出的法律问题 地震后许多企业都积极捐款捐物,如台塑集团、王老吉、万科等。他们捐赠行为的道德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但作为法律人,我们不免

面临这样的思考:公司是否真的具有捐赠的能力?万科第一次的200万元的捐款以及其后临时股东大会决议追加1亿元的捐款是合法? 二、公司捐赠的合法性分析 (一)公司捐赠合法性之历史分析 纵观各国公司捐赠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各国对公司捐赠的态度从一开始严格禁止到逐渐放松,再到有限制的鼓励。 传统公司理论认为:“股东作为剩余风险的承担者,享有法律上所赋予的公司所有权,公司存在的唯一目的是为股东获取利益。”故盈利性是公司的内在本质,任何有损公司盈利性的行为都是与公司的本质相违背。因此,早期公司捐赠被严格禁止,任何公司捐赠行为都被判为无效。在司法上,这种禁止主要表现在英国19世纪中期通过特别法所确立的“逾越权能原则”。 20世纪50年代,美国smith公司董事会决定向普林斯顿大学捐赠1500美元。然而部分股东并不赞同这一观点,对公司的捐赠行为的合法性提出质疑。新泽西高等法院则认为公司的这项捐赠数额合理,并且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是在法律的限制之内,对普通法原则下公司暗含和附随权利的一次具有法律意义的实践。①该案判决标志着美国在公司捐赠问题上开始转变观点,公司捐赠不再全部被认定为越权行为,而是开始有条件的接受公司捐赠合法化。随着公司社会责任、企业公民理念和相关利益者理论的深入发展,司法实务对“越权原则”的解释越来越宽泛,对捐赠不再要求必须给公司带来直接的利益,只要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即可。

企业社会责任感案例分析

中国从改革开放开始,大力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责任理念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而引入中国。迄今为止,全球500强企业大部分已入驻中国,这些跨国公司已经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公司责任,如何在利润与伦理、利益杠杆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找平衡点。巴斯夫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巴斯夫是全球知名的化学公司,创建于1865年。它多次被《财富》杂志评选为最受赞赏的化学公司,它从2001年开始连续数年被列入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排行榜。此外,它还被列入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FTSFAgood指数。 巴斯夫在全球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它在承担责任方面的表现令人称赞。2001年德国政府出台新节能法规,要求新建筑物的采暖能耗降至“7升”,巴斯夫利用其资源和技术优势,将德国已有70年历史的老建筑物改成德国第一幢“3升”房,采暖耗油量从20升降到3升,不仅为住户节约了大量采暖费用,并且环保效益十分显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降至原来的七分之一。由此,“3升房”在德国得到大力推广。 巴斯夫在公司责任方面的突出表现还在于,它从不将经济利益凌驾于环保、安全和健康之上,在处理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和公司盈利之间的关系方面表现得驾轻就熟,获得了巨大成功。 巴斯夫早在1985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可谓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之一。1999年巴斯夫在中华区的销售额是亿欧元,2005年则为28亿欧元。如今,巴斯夫已是中国化工业最大的外资企业。 从环境方面看,巴斯夫十分注重“责任关怀”和“生态效益分析”。责任关怀,是指巴斯夫在全球首批建立可持续理事会,全面贯彻国际化工界的“责任感怀”运动;该运动是针对化工行业的特殊性而自发形成的一种自律行为,主要是指化工界在环保、安全和健康等方面进行的“改善行动”。巴斯夫早在1992年就提出“负责的行为”这一理念;在中国,巴斯夫的有关活动主要包括:对学校特别是大学的教育计划、社区顾问小组行动以及对诸如供应商和承包商等第三方的审计等。生态效益分析可以说是巴斯夫的首创,这一战略工具可以让我们在产品开发、优化工艺以及选择最具生态效益的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兼顾经济和环境。

企业公益性捐赠股权财务规定解读

2009年10月20日,新华都集团董事长将其个人持有的价值83亿元人民币的有价证券全部捐出,组建了国内最大的个人慈善基金——新华都慈善基金会,但我国对于股权捐赠成立非公募基金会尚没有完善的流程和法规。对此,财政部下发了《关于企业公益性捐赠股权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财企[2009]213 号)对类似捐赠行为予以规范。 一、企业公益性捐赠股权的特点 对比2003年5月实施的《财政部关于加强企业对外捐赠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3]95号)等相关法规,新政策在以下方面值得关注:(1)捐赠范围扩大到“股权”。财企[2003]95号规定,企业持有的股权和债权不得用于对外捐赠。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延伸和发展。财政部引进股权捐赠这一新形式,对公益机构今后的发展道路具有划时代意义。(2)企业捐赠股权须经审议。由自然人、非国有的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投资控股的企业,依法履行内部决策程序,由投资者审议决定后,其持有的股权可以用于公益性捐赠。(3)企业捐赠股权须办理股权变更手续,不再对已捐赠股权行使股东权利,并不得要求受赠单位予以经济回报。目的是规避假慈善、真避税的行为。(4)受赠对象是依法设立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5)企业以持有的股权进行公益性捐赠,应当以不影响企业债务清偿能力为前提。 随着“股权捐赠”行为的逐渐增多。出现了一些个人基金组织。纵观国内捐股,非公募基金具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所有的股权捐赠都是流向捐赠者专门设立的基金会;第二,基金会的日常运作还是以股权的红利为主,较少出现将股份套现以进行捐赠的情况;第三,由于国内慈善立法尚不完善,因此以捐股形式成立的基金会通常选择在海外注册或者挂靠在政府名下,比如,阳光文化基金是在香港地区注册,老牛基金会的主管单位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第四,捐股者所拥有的股份都是在香港上市,这也与香港资本市场对捐股的慈善理念较为接受有关;第五,由于捐股牵涉上市公司治理与股价,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来完成过户。 二、企业公益性捐赠股权的税务处理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如果捐赠股权成立的个人基金组织不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则企业的股权捐赠不得在税前扣除。 而对于是否为“非盈利”社会团体或事业单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 [2008]160号),明确了申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应具备的条件。并于2009年8月联合公布了《关于公布2008年度2009 年度第一批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名单的通知》(财税[2009]85号),名单包括“2008年度第一批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66家,“2009年度第一批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3家。 虽然以上公布的名单中不包括个人捐赠股权成立的个人基金组织,但为了争取税收上的优惠,非公募基金组织可以根据财税[2008]160号第四条规定,进行申报。 公益性社会团体是指依据国务院发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经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符合以下条件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等公益性社会团体:(1)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条件。即公益性社会团体,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等社会团体:依法登记,具有法人资格;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且不以营利为目的;全部资产及其增值为该法人所有;收益和营运结余主要用于符合该法人设立目的的事业;终止后的剩余财产不归属任何个人或者营利组织;不经营与其设立目的无关的业务;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捐赠者不以任何形式参与社会团体财产的分配。(2)申请前3年内未受到行政处罚。(3)基金会在民政部门依法登记3年以上(含3年)的,应当在申请前连续两年年度检查合格,或最近1年年度检查合格且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在3A以上(含3A),登记3年以下1年以上(含1年)的,应当在申请前一年年度检查合格或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在3A以上(含3A),登记一年以下的基金会具备本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条件。(4)公益性社会团体(不含基金会)在民政部门依法登记3年以上,净资产不低于登记的活动资金数额,申请前连续两年年度检查合格,或最近一年年度检查合格且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在3A以上(含3A),申请前连续三年每年用于公益活动的支出不低于上年总收入的 70%(含70%),同时需达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本文作者1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做出的一种持续承诺:按照道德规范经营,在为经济 发展做贡献的同时,既改善员工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又帮助实现所处社区甚至社会的整 体生活质量改善。 【关键词】:企业,社会,企业社会责任,承担 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其商业运作里对其利害关系人应付的责任。企 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是基于商业运作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想法,企业除了考虑 自身的财政和经营状况外,也要加入其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的考 量。 正文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始于德国,1924年美国的谢尔顿提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概念。1971年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给企业社会责任下了一个定义,该定义包括三个层次:“最内层次是实现经济职能的有效运行而产生的清晰的、基本的责任——产品、工作和经济增长责任;中间层次的责任是企业以敏感的知晓变化的社会价值和期望的方式执行经济职能,而产生的相关责任,如环境保护,善待员工等;最外层次的责任包括新出现的以及无形的责任,这些责任是为提高社会环境,企业应该更多参与的责任,如贫困问题等。”1979年Carroll将 企业社会责任首次正式定义为“社会在一定的阶段对于组织的一种包含了经济、法律、道德以及意思自治等多方面的期待。”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最为广泛引用的定义是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委员会的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做 1本文作者:

出的一种持续承诺:按照道德规范经营,在为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同时,既改善员工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又帮助实现所处社区甚至社会的整体生活质量改善。”由这些定义可见,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中包括着四个部分——经济的、法律的、道德的和慈善的。基于这四项内容,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企业应当尽力做到获得利润、遵守法律、合乎道德以及做一个良好的企业公民。其中获得利润是企业为了其基本的生存发展和满足股东要求而履行的最基本的责任,遵守法律和合乎道德是企业若想长期良好的生存发展所必须做出的适应社会的举措,良好的企业公民则是要求企业在合法追逐利益最大化之外对社会做出的其他善举 企业社会责任的分类 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应型企业社会责任,另一类是战略 型企业社会责任。 反应型企业社会责任有两种形式:一是做一个良好的企业公民,关心各利 益相关者所关注的社会问题的变化;二是减少企业经营活动已经产生的或可能 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履行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不只是做一个良好的企业公民,也不只是减轻价 值链活动所造成的不利社会影响,而是要推出一些能产生显著而独特的社会效 益和企业效益的重大举措。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既包括由内及外的维度,也包 括由外及内的维度,两者相辅相成——创造共享价值的机会恰恰蕴藏在这里。 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还包括投资于竞争环境中某些能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的社 会因素,发挥出企业与社会的共享价值,并由此建立起企业与社会的共生关 系:企业越成功,社区就越繁荣;反之,社区越繁荣,企业就越成功。通常而言,某个社会问题与企业的业务关系越紧密,利用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造福社会 的机会就越大。 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划分标准

对公司捐赠行为中若干问题之探析

对公司捐赠行为中若干问题之探析 作者:李彰益律师摘要:公司捐赠是现代公司社会责任的体现,符合社会道义之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会负担。就法律性质而言,其实质上是公司无偿转让财产的一种行为,涉及公司、股东及公司外第三的利益,影响甚巨。而现行法对其规定之欠缺,使该行为无章可循,容易导致各种利益的冲突,使其在法律情境中缺乏正当性。基于此,笔者针对公司捐赠中之若干重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之处理方法,试图完善捐赠行为之法律规制,进而增强捐赠在现实中的可行性和正当性。 关键词:公司捐赠义务免除撤销权 在谈及公司捐赠时,我们应先对其概念进行界定。针对公司捐赠而言,我国现行《合同法》并未对其做出明确的界定,而是将其纳入对赠与的规定之中,但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并不妥当,其不仅使概念模糊化,也有碍事实的操作。因此,应对二者加以区分。赠与是指当事人约定,并以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他方,他方允诺接受的双方民事法律行为,1其具有明确的受赠主体。而捐赠则指一方当事人出于社会道义、社会公益的要求,而将自己的财产无偿转让给他方,而不必经他方同意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其具有公益性、道德性、公开性、主体不特定性。 一、公司捐赠之基本原则 公司作为营利性组织,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仅符合其本质要求,也是其目的所在。但随着公司的现代化发展,许多国家开始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即要求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盈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2而公司捐赠是出于社会公益、社会道义的要求而进行的救助行为,因此,可以说公司捐赠符合社会责任制度的本意,是其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其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减轻负担,亦可在社会为公司树立良好形象,创造潜在利益。可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司捐赠行为于社会、公司都是有利的,具有相当之合理性,应予以肯定。 但公司捐赠实质上是对公司财产的无偿转让,其在事实上导致了公司财产的直接减少,关涉公司的根本利益。因此,应当对其课以原则性的规定,否则将会导致公司以及相关利害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但现行法并未对此做出明确的规定,盖出于捐赠行为系公司作为一民事主体行使民事行为之考虑,为体现自由原则,不宜对其课以强制性规定,而将其纳入公司章程规定之范畴。但笔者认为,鉴于公司捐赠行为之特殊性及其对公司之重大影响性,只有对其加以原则

人体器官捐赠的法律思考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人体器官捐赠的法律思考 李显冬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关键词: 人体器官/遗体/ 器官捐赠/器官买卖 内容提要: 在器官捐赠立法缺位的情况下,一方面是众多的有意捐赠人体器官的人捐赠无门;另一方面则是更多急需移植器官的病人因没有器官可以移植而不得不忍受病痛的折磨。一方面是有意捐赠器官者死后因家属的强烈反对而使死者的遗愿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则是医院害怕引来各种纠纷,对人体器官的捐赠和利用顾虑重重。本文从民法的角度论证了人体器官是物权法的客体,归属于本人和继承法理下的其他人。在法律限制流通的范围内可由权利人进行处分。只要利益均衡,符合公序良俗和尊重捐赠者的意愿,遗体和遗体器官的法律处分应是法律允许的,不应当受到限制。同时作者认为,我国的器官捐赠立法应当注重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一、问题的提出 一名因抢劫罪被法院一审判处死刑的人,向深圳市红十字会、深圳狮子会眼库等方面的负责人表示,愿意死后捐献自己的全部器官。然而,我国任何一部法律均无“死刑犯捐赠器官”的相关规定,也没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有相关有关器官捐赠的立法可以适用,这类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2]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进行肾移植手术仅约2000余例, 而需要手术者则多达30余万人, 仅满足0.17 %病患者的需要。又如, 占我国残疾人总数15 %的500余万的盲人之中,有近400万人可通过角膜移植而重见光明, 但由于供体严重缺乏, 每年却只有700多名病人能够接受角膜移植。 [3]故在器官移植立法缺位的情况下,一方面,每天有大量的可用器官随同遗体火化而被一道焚毁,另一方面,又有如此之多的患者仍在等待中渴求,终因缺少供体得不到及时救治,或残疾加重或遗憾地告别人世。无疑,现实生活向法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人体器官是物吗?公民是否有权自由处分自己的器官?我国器官捐赠的现状如何?器官移植的立法该如何设计?该遵循何种原则?以至于死刑犯可不可以捐赠器官也都摆到了我们的面前,成为了目前法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人体器官的性质与权属 人体器官捐赠作为法律行为既是一种单方的行为,又是一种死因行为,所以其只要有行为一方的意思表示就可以成立,故其在法律属性上与遗嘱非常相似。其实,人体器官的捐赠行为与其物的捐赠在构成要件上并无特殊之处,只要符合法律行为意思表示的要件就可以成立。而关键的问题则是要搞清楚遗体与器官的性质以及其处分权的问题。

造血干细胞捐献现状及法律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e14909661.html, 造血干细胞捐献现状及法律问题研究 作者:辛佳锶 来源:《大观》2015年第10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医事卫生法治研究中心立项资助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现状及法律问题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F13-Q20。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治愈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病,但目前我国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数量难以满足患病人群的需要。本文就烟台市造血干细胞捐献现状展开调查,通过分析烟台市民对造血干细胞的捐献意愿、动机及影响因素,找出捐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捐献;建议 一、造血干细胞捐献概述 造血干细胞是指尚未发育成熟的细胞,是所有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起源,是多功能干细胞,医学上称其为“万用细胞”,也是人体的始祖细胞。干细胞是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是机体的起源细胞,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祖宗细胞。造血干细胞主要有两种采集方法,一种是采取抽取骨髓的方法,通过对捐献者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从捐献者的髂骨中抽取骨髓血;另一种选用外周血采取造血干细胞的方法,对捐献者进行注射动员剂,之后进行血液成分单采术,从捐献者手臂静脉处采集造血干细胞。目前我国较为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外周血采取造血干细胞,其优点包括采集方便、不需麻醉、不需住院、合并症少、供者易接受等,可以更加高效快捷的提取到造血干细胞,同时,可以将其他血液成分输回捐献者体内,避免浪费。 二、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本次调查对象为烟台市区居民及各高校在校大学生,主要走访烟台市芝罘区、莱山区、福山区、开发区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及高校校园,对烟台市区居民及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30份,有效收回786份,回收率为94.7%。其中参与调查的男性有301人,占调查人数的38.3%;女性有253人,占调查人数的61.7%。 (二)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文献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造血干细胞捐献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捐献意愿、捐献途径以及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相关内容等问题,在烟台市各

器官捐献常识

器官捐献常识 一、器官捐赠简介 什么是器官捐赠 器官捐赠就是当一个人被诊断脑死亡,只能依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生命体征时,基于个人生前的意愿或家属的同意,以无偿捐赠的方式,把自己的器官捐赠给濒临死亡、等待移植的病人,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 身体健康的成年人也可以将自己的一个肾脏或部分肝脏捐赠给亲属或配偶。 器官捐赠的范围 器官捐赠的范围包括细胞捐赠、组织捐赠和器官捐赠。 细胞捐赠 是指从一个健康人的体内提取有活力的细胞群,输入另外一个需要救助的病人体内。临床上最典型的就是捐赠骨髓以救助需要骨髓移植的病人。 组织捐赠 是指将人体的部分组织捐赠给那些需要救助的病人。这些组织包括:皮肤、眼角膜、骨骼、肌腱、血管、神经等等。一位捐赠者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同时捐赠多种组织给那些等待移植的病人。 器官捐赠 就是将人体的某个仍然保持活力的器官捐赠给另外一个需要接受移植治疗的病人。这些病人的病情通常非常严重,而且已经不能用

其他治疗方法治愈。目前世界上已经成功地进行过心脏、肾脏、肝脏、胰、肺、小肠以及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等多种移植。 器官捐赠的种类 活体捐赠 身体健康的成年人可以将自己的一个肾脏或部分肝脏捐赠给三代以内的亲属或配偶。活体捐赠者首先必须是绝对自愿的,而且必须经过医院的检查和公正处的公正才可以进行捐赠。 尸体捐赠 捐赠的器官来自一个刚刚去世的人,他/她在生前表示愿意在死后捐赠器官,用于救助那些濒临死亡、需要接受移植手术的病人。 器官捐赠 传统判定死亡 传统判定一个人死亡的标准就是永久性的心脏停跳、呼吸停止以及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在心跳、呼吸停止以后,身体其他部位的组织和器官都将因得不到氧气与养分的供应而失去功能。 脑死亡 人体脑组织是由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组成的,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它控制着人体呼吸、心跳、血压等重要功能。人体一些部位的细胞在受到伤害后可以通过再生来恢复功能,脑细胞则不同:一旦坏死就无法再生。所以,当一个人的脑干遭受无法复原的伤害时,脑干就会永久性完全丧失功能,以致呼吸、心跳停止。随后,身体的其他器官和组织也会因为没有呼吸和心跳而逐渐丧失功能。临床上所

企业法律风险评估

企业法律风险评估 企业在建立和实施货币资金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中,至少应当强化对以下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 (二)现金、银行存款的管理应当符合法律要求,银行账户的开立、审批、核对、清理应当严格有效,现金盘点和银行对账单的核对应当按规定严格执行; (三)与货币资金有关的票据的购买、保管、使用、销毁等应当有完整的记录,银行预留印鉴和有关印章的管理应当严格有效。 对外投资风险控制评估 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对外投资内部风险控制中,至少应当强化对以下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 (二)投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应当真实,支持投资建议和可行性的依据与理由应当充分、可靠; (三)对外投资实施方案应当科学完整,投资合同或协议的签订应当征求法律顾问的意见,对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应当全面及时,投资收益的确认应当符合规定,投资权益证书的管理应当严格有效,计提对外投资减值准备的依据应当充分、审批程序应当明确; (四)对外投资处置的方式、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与投资处置有关的文件资料和凭证记录应当真实完整。 固定资产风险控制评估 企业在建立并实施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中,至少应当强化对以下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权责分配和职责分工应当明确,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 (二)固定资产取得依据应当充分适当,决策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

(三)固定资产取得、验收、使用、维护、处置和转移等环节的控制流程应当清晰,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工程进度、验收使用、维护保养、内部调剂、报废处置等应当有明确的规定; (四)固定资产成本核算、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处置等会计处理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筹资风险控制评估 企业在建立和实施筹资内部控制制度中,至少应当强化对以下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 (一)权责分配和职责分工应当明确,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 (二)筹资决策、执行与偿付各环节的控制流程应当清晰,筹资方案的拟订与审批、筹资合同的审核和签订、筹集资金的收取与使用、还本付息的审批与办理等应当有明确规定; (三)筹资业务的会计处理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成本风险控制评估 企业在建立和实施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制度中,至少应当强化对以下关键方面和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 (一)权责分配和职责分工应当明确,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 (二)成本费用定额、成本计划编制的依据应当充分适当,成本费用事项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 (三)成本费用预测、决策、预算、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的控制流程应当清晰,对成本费用核算、内部价格的制订和结算办法、责任会计及有关成本费用考核等应当有明确的规定。 担保风险控制评估 企业在建立和实施担保内部控制中,至少应当强化对以下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权责分配和职责分工应当明确,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 (二)担保的对象、范围、条件、程序、限额和禁止担保的事项应当明确;

十佳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评选方案doc

郯城县第一届“十佳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 和“十佳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家” 评选表彰活动方案 根据全县“五讲五比五争当”活动的总体安排,为了发现、推树、宣传具有社会责任感、诚信和进取意识、关爱和奉献精神的企业典型和企业家模范,经研究,决定在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中组织开展郯城县第一届“十佳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和“十佳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干部作风建设“五讲五比五争当”活动相关要求,紧紧围绕“工业立县、工业强县”的战略目标,通过宣传、表彰的方式,强化企业科学发展意识,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引领广大企业向更高、更好的目标方向发展,为郯城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评选范围 在全县范围内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规模以上企业都可参加评选。 三、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9月上旬)。通过媒体和网络向社会发布郯城县第一届“十佳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和“十佳最具

社会责任感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启事,公布评选要求、标准、方法步骤等,全面启动评选活动。 (二)组织推荐阶段(9月中旬)。由各乡镇、街道、开发区、景区牵头,负责辖区内企业的提名推荐,每个推荐部门推荐数量不多于5个。推荐的候选企业要认真填写《推荐表》和组织事迹材料,事迹材料要求一式二份1000字左右,并提供履行社会责任的证明资料,所有提报材料于9月30日前报送县经信局(县政府办公楼8楼经信局办公室)。电子版发至:tcjmj337@https://www.doczj.com/doc/fe14909661.html,,联系电话:6221337 (三)审核初选阶段(10月上旬)。评委会根据评选标准,确定15个十佳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候选名单和15名十佳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家候选名单,候选企业和候选企业家提报能够反映企业和企业家风采、事迹的简讯一份。 (四)公示投票阶段(11月上旬)。评委会将15个十佳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候选名单和15名十佳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家候选名单及其风采、事迹简讯,在县级媒体和网络公布。各部门及企业要积极动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参与评选活动。 (五)公布结果(年底或次年初)。评委会按照公众投票占60%与评委会投票占10%和材料审核占30%的比重相加,确定10个第一届“十佳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和“十佳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家”名单,在县级新闻媒体和网络上公布评选结果,向

公司捐赠法律问题研究

公司捐赠法律问题研究 公司捐赠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公司捐赠行为在公司产生之初,是属于公司权利能力范围之外的问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兴起,公司捐赠行为大量涌现,法律也逐渐将其纳入到立法和司法规制中。我国公司法正处在完善与发展阶段,对公司制度的设计应当力求精细化,所以对于公司捐赠也应当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特点做出更详尽的规定。 【关键词】公司捐赠;慈善捐赠;政治捐赠;捐赠数额;捐赠主体 在公司能力的学理争论中,公司的捐赠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在公司章程缺乏相应规定的情况下,公司是否具有捐赠能力?公司捐赠的决策权归属股东会还是董事会?公司捐赠中股东利益和债权人 利益如何保护?如何避免公司以捐赠为名而行高管自利之实?对此,我国《公司法》并无明确的规定,这给涉及公司捐赠的司法裁判带来了相当的困难。我国必须参酌国外相关立法例和法理,在立法和司法层面妥当解决公司捐赠的法律问题。 一、公司捐赠法律制度的概述 公司捐赠是指公司将其持有的部分资产无偿赠与第三人的法律 行为。公司捐赠对于扶助弱者、彰显公司良好的社会形象均大有助益。然而,在公司章程缺乏相应规定的情况下,公司是否具有捐赠的能力?近年来公司捐赠风波迭出,法律问题亦层出不穷,典型事例即为万科的“捐款门”风波。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灾害。当天,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捐赠人民币200万元。由于此次捐赠的善款不足其净利润的万分之四,因而网友纷纷对万科捐赠数额之低表示质疑。同年5月15日,万科董事长王石通过个人博客回应称:“对捐出的款项超过1000万的企业,我当然表示敬佩。但作为董事长,我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是合适的。这

捐献人体器官有什么限制

捐献人体器官有什么限制 有的人在去世之后,其家属会将其尚能正常使用的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造福社会。但是,进行人体器官捐献的也会受到相应的限制,那到底▲捐献人体器官有什么限制呢?请跟随小编一起在下文中进行具体了解吧。 ▲一、捐献人体器官有什么限制 为了保障捐献个体器官的个人的生命健康权不受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对捐献器官规定设有几方面的限制: (一)捐献人体器官的公民应当有书面形式的捐献意愿,对已经表示捐献其人体器官的意愿,有权予以撤销。 (二)活体器官的接受人限于活体器官捐献人的配偶、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有证据证明与活体器官捐献人存在因帮扶等形成亲情关系的人员。 (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摘取未满18周岁公民的活

体器官用于移植。 (四)公民生前表示不同意捐献其人体器官的,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捐献、摘取该公民的人体器官。 (五)公民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其人体器官的,该公民死亡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以书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捐献该公民的人体器官的意愿。(注意:公民死亡的,应由其配偶、成年子女和父母都以书面形式表示同意) ▲二、注意:关于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精神病人的捐献器官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8条第1款有关规定,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因此,对于完全无民事行为人的精神病人捐献器官,监护人非为精神病人的利益处分其人体器官的,该行为应当无效。 ▲三、器官的捐赠要符合哪些要件 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并依该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关于法律行为,不管法学家如何定义,都是把意思表示作为核心的要件,器官捐赠同样符合其法律行为的一般要件: ▲1、标的需确定可能

器官移植带来的法律问题

器官移植所带来的法律问题及措施 器官移植,是指摘除一个身体的器官并把它置于同一个体(自体移植),或同种另一个体(同种异体移植),或不同种个体(异体移植)的相同部位(常位)或不同部位(异位)。随着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 人体器官移植已成为一项先进医疗技术,是医学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科技进步成果。并且由于人体器官移植涉及社会关系比较复杂, 此项技术从一开始出现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实践表明,人体器官移植是挽救脏器衰竭病人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当一个人生命垂危,而器官移植是挽救病人的唯一方法时,考虑器官移植是适宜的,也是充分可行的。病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其他的考虑都在其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生命健康因人体器官移植的成功应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生命因器官移植而得以延长,健康因器官移植而得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因器官移植技术的应用得以提高。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推动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人类传统的生老病死的自然生命过程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的生命健康会因器官移植技术的成功变得更加充满活力与生机。 器官移植的现状: 据统计,至2003年底全世界器官移植已突破百万例次。国际上人体器官的移植涉及到重大人体器官,如肾移植、肝移植、心移植、胰移植、肺移植、骨髓移植等方面。而中国器官移植始于20 世纪60 年代,1974年第一例肾移植成功。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至2002年底我国人体器官移植登记处统计共施行各种实质大器官移植48121例次,其中肾移植46002例次,中国人体器官移植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国际上能开展的人体器官移植手术在中国几乎都能开展。尽管中国移植数量在稳步增加,但必须看到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中国器官移植后存活率仍然还很低。国内肝移植的中长期生存率3 年为60%左右,5 年不超过40%。美国每年有10 万人接受肝移植手术,但在中国每年仅有不到500 个肝病患者能享受到这种服务。 器官移植引起的法律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