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按那些穴位可以缓解疲劳

按那些穴位可以缓解疲劳

按那些穴位可以缓解疲劳

按那些穴位可以缓解疲劳

1、眼部疲劳

选穴:眼部疲劳时可用指压法按摩上眼眶丝竹空穴、眉中鱼腰穴、眉头攒竹穴。

按摩方法:双眼轻闭,用食指、中指、无名指风别同时按住上述穴位,连续按揉30次,再将三指并拢,用其指腹按揉下眼眶30次。做完后,用左右手的中指,从左右外眼角向太阳穴按去,经过太阳穴再向耳边按去,如此反复3-4次。做完之后就会感觉到眼睛疲劳立即消除了。

2、大脑疲劳

选穴:太阳穴、印堂穴、头维穴、百会穴、风池穴、足三里穴

按摩方法:首先可用拇指指腹轻轻按揉太阳、印堂、头维、百会等穴各1-2分钟,以局部出现轻微酸胀为度;然后再用食指指腹点按枕后风池穴,直至局部出现酸胀,以可耐受为度;之后再用一手的手掌托扶于前额,另一手拇指和其余四指用力拿按项部两旁的肌肉约

1-2分钟,充分放松身体,以局部出现微热感为佳;最后再用拇指指端点按足三里穴1-2分钟即可。

3、按摩止瞌睡

选穴:中冲穴或者眉心

按摩方法:在工作和学习中,如果因疲惫而打瞌睡的话,可以反复按揉中指指尖正中的中冲穴,左右手交替按揉,当双手穴位经按揉出现疼痛感时,便可逐渐摆脱瞌睡的纠缠。此外,还可以在昏昏欲睡时,用中指叩打眉心处,连续扣打2-3分钟,也能起到消除疲劳的作用。

4、缓解全身疲劳

选穴:鸠尾穴、肩井穴、涌泉穴

按摩方法:如果出现体力过度消耗而表现为全身疲劳状态时,可先用指压位于心窝下的鸠尾穴30次,能恢复短暂性体力消耗所产生的疲劳感。然后再指压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中点上的肩井穴,按摩时缓缓用力按压10秒钟,反复3次,能消除因疲劳而产生的肩部酸痛,最后再屈食指,用食指的指间关节分别点按足底涌泉穴10次,可以让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

十三鬼穴(全身组合穴)

十三鬼穴(全身组合穴) 古代治疗癫狂等精神疾患的十三个经验效穴。古人认为精神疾患是由鬼邪作祟所致,故把治疗这类疾病的穴位称作“鬼穴”。为战国时期扁鹊所创。唐代孙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础上,"更加间使、后溪尤妙",拓为十五穴。 历代医家对十三鬼穴疗法都有论及,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高武的《针灸聚英》对十三鬼穴的记载基本一致,而与南北朝时期徐秋夫所论十三鬼穴有所出入,后世医家多采用孙思貌的十三鬼穴。该法具有疏通经络、协调阴阳、调整脏腑、醒脑开窍的功效,对神志病有较好疗效。 穴位名称 鬼宫(即水沟穴,刺入3分); 鬼信(即少商穴,刺入3分); 鬼垒(即隐白穴,刺入2分); 鬼心(即大陵穴,刺入5分); 鬼路(即申脉穴,刺入火针3下); 鬼枕(即风府穴,刺入2分); 鬼床(即颊车穴,刺入5分); 鬼市(即承浆穴,刺入3分); 鬼窟(即劳宫穴,刺入2分);

鬼堂(即上星穴,刺入2分); 鬼藏(即会阴穴,刺入3分); 鬼腿(亦称鬼臣,即曲池穴,火针刺入5分); 鬼封(即海泉穴,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乃横安板1枚,就两口吻,令舌不能动); 再加间使、后溪穴尤妙。 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持不锈钢毫针依次针刺十三鬼穴,男子先针左,女子先针右。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施强刺激针法,不留针。 适用范围 十三鬼穴疗法适用于一切精神疾患,如癔病、精神分裂症、癫狂等,也可用于由高热所致的狂躁不安等证。 歌诀 孙真人"十三鬼穴"歌 百邪为疾状癫狂,十三鬼穴须推祥。一针鬼宫人中穴,二针鬼信取少商,鬼垒三针为隐白,鬼心四刺大陵岗,申脉五针通鬼路,风府六针鬼枕旁,七针鬼床颊车穴,八针鬼市闹承浆,九刺劳宫钻鬼窟,十刺上星登鬼堂,十一鬼藏会阴取,玉门头上刺娇娘,十二曲池淹鬼腿,十三鬼封舌下藏,出血须令舌不动,更加间使后溪良,男先针左女先右,能令鬼魔立刻降。

5第五章 按摩治疗穴位和部位的选择

5第五章按摩治疗穴位和部位的选择.txt生活,是用来经营的,而不是用来计较的。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爱人,是用来疼爱的,而不是用来伤害的。金钱,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衡量的。谎言,是用来击破的,而不是用来装饰的。信任,是用来沉淀的,而不是用来挑战的。第五章按摩治疗穴位和部位的选择 (以下第五章按摩治疗穴痊和部位的选择包括第一节按摩治疗穴位的选择;第二节按摩治疗部位的选择。) 第一节按摩治疗穴位的选择 按摩治病,是用手法刺激腧穴,通过疏经通络,调和脏腑,平衡阴阳,而达到治疗目的。因此,按摩疗效除与按摩手法、疾病变化相关外,还与选择适当的穴位或治疗部位有关。同样的按摩手法作用于不同的穴位或部位,机体的反应会有差异,临床疗效也就不同。临床取穴配穴应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结合腧穴的主治、功能、特性,有方有法,灵活多变。 (以下第一节按摩治疗穴位的选择包括一、选穴原则;二、配穴原则;三。特定穴的应用。) 一、选穴原则 按摩取穴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以循经取穴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病证,其中可分为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对症取穴三个原则。近部取穴是指选取病痛的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远部取穴是指选取距离病痛处较远部位的腧穴;对症取穴是指针对某些症状选取的腧穴。三者在临床运用时可随机配合使用。此外,尚有不少是属于前辈的经验取穴。 (1)近部取穴。每一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和邻近部位的病证。近部取穴就是根据这一规律提出的。这种取穴方法,是以痛为腧和经脉所过、主治所在的取穴方法。多用于治疗病变的脏腑、五官、肢体在体表部位明显和较局限的症状。具有祛除局部邪气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如胃痛用一指禅推或摩中脘、梁门;腰痛按揉肾俞、命门;鼻病按揉迎香、印堂;眼疾取睛明、风池;膝痛一指禅推或按揉膝眼、阳陵泉。 (2)远部取穴。是根据阴阳、脏腑经络学说的理论和腧穴的主治功能提出的。在具体运用时,有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之分。 本经取穴:即根据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取本经的穴位。如:胃痛按揉胃经上的足三里;心绞痛按揉心包经上的内关;腰痛拿按膀胱经上的委中穴。 异经取穴:即取与病症有关的表里经脉的穴位。如肝气郁结的胁痛,除取肝经的太冲外,还可配以与其相表里的胆经的阳陵泉穴。 远部取穴还包括“上病下取”和“下病上取”。如头顶痛拿太冲;脱肛按揉百会等。 (3)对症取穴。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功能主治而提出的.一般属于治标的范围如点按大椎退热;掐人中苏厥;按揉天枢止泻;按压支沟通便;拿揉丰隆化痰等。 (4)经验取穴。根据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选择穴位来治疗疾病。如手臂麻木按揉颈臂穴;急性腰扭伤按揉手背腰痛点;小儿疳积掐揉四缝穴。 二、配穴原则 配穴方法,是在经穴主治和选穴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各种不同病证的治疗需要,按一定

【热敏灸理论】穴位热敏有哪些特征与规律

以下内容摘自陈日新、陈明人、康明非的着作:《热敏灸实用读本》 三、穴位热敏有哪些特征与规律 (一)穴位发生热敏的特征 在疾病状态下,穴位发生热敏有以下特征,这是探查和判断热敏穴位的标志。 1.透热灸热从施灸穴位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 2.扩热灸热以施灸穴位为中心向周围片状扩散。 3.传热灸热从施灸穴位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到达病所。 4.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的部位感觉甚热。 5.表面不(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 6.其他非热感觉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 热敏穴位在艾热的刺激下,会产生以上6种灸感,只要出现以上一种或一种以上灸感就表明该穴位已发生热敏化,即为热敏穴位。 (二)穴位发生热敏有以下规律 1.穴位热敏现象具有普遍性通过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排卵障碍性不孕、慢性盆腔炎、痛经、周围性面瘫等20种疾病以及健康人对照的穴位热敏普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疾病状态下,穴位热敏现象的出现率为70%,明显高于健康人1%。寒证、湿证、瘀证、虚证中居多,急性病和慢性病均可出现。疾病痊愈后穴位热敏出现率降为10%左右。表明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穴位发生热敏具有普遍性,与疾病高度相关。 2.穴位热敏部位具有动态性以周围性面瘫、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支气管哮喘、痛经、排卵障碍性不孕等7种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469个热敏穴位与经穴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其出现部位呈现出时变的特征,随病情变化而变化。动态的热敏穴位与部位固定的经穴重合率仅为%,与压痛点的重合率为%。表明热敏穴位的出现部位仅可以经穴或压痛点为参照坐标系来粗定位,而准确定位必须以热敏灸感为标准。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灵枢·背腧》所说:“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3.穴位热敏分布具有证候相关性我们的研究发现:穴位发生热敏有其自身的分布规律,如周围性面瘫,热敏常发生在翳风穴;功能性便秘,热敏常发生在大肠;痛经,热敏常发生在关元;过敏性鼻炎,热敏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1.百会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2.印堂 取穴: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作用:本穴多与百会配合用于预防高血压、失眠及忧郁症等。 3.素髎 取穴:在面部,当鼻尖正中。 作用:本穴为预防休克之要穴,可配合人中(水沟)同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穴能限止血压下降,促使血压上升,具有兴奋呼吸机能,以及提高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和代偿能力。 4.风池 取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两侧,正当斜方肌外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普通感冒、流感、高血压。对预防某些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也有一定作用。 5.太阳 取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作用:预防感冒、急性结膜炎以及头痛发作。 6.中脘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使病人仰卧,在胸骨剑突至脐心连线中点取之。 作用: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食欲。为传统的防病健身穴。 7.神阙(脐中) 取穴:在脐窝正中。 作用: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如宋代《扁鹊心书》提到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延年益寿”。明代《针灸集成》也记述一老者,“年逾百岁,而甚壮健”,原因是“每交(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脐中”之故。现代用它调节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 8.气海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取穴。

作用:培补元气、固益肾精。是防病强身穴之一。古人认为该穴是“元气之海”,也是“男子生气之海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代本穴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改善亚健康状态,以及预防休克,增强男性性功能。 9.关元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取穴。 作用:本穴为历代重要的保健益寿之穴。《医经精义》有“元阴、元阳交点之所”的说法,《扁鹊心书》对本穴颇为推崇,曾有诗云:“一年辛苦唯三百(壮),灸取关元功方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篯(又称彭祖,相传为古代长寿者)寿数更如何。”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男性性功能障碍防治等的要穴。 10.中极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4寸处取穴。 作用:用于预防妇产科病症及防治男性性功能紊乱。 11.天枢 取穴:在腹部,脐旁开2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胃肠疾病及术后腹胀等。 12.大椎 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

一种特殊的穴位刺激疗法

一种特殊的穴位刺激疗法 "全穴斜刺法":曾看到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其要点是在阿是穴旁开1~2寸处下针,斜刺至阿是穴深处,其疗效远比在阿是穴直刺为好。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其要点是要使针尖到达痛点深处后,再进针0.5~1寸,结果疗效更好。受此启发,既然穴位呈近似圆柱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应该让针体最大范围地透过呈卵圆体之穴位的有效刺激区的纵轴线,才能提高疗效。基于上述认识,对除危险区以外的穴位采用一种新的定位和针刺方法---"全穴斜刺法",取得了远比传统定位和针刺方法更好的疗效。其基本操作方法分作针刺较深的穴位和只能平刺的浅表穴位两类。 治疗方法依患者主诉,运动障碍和触诊结果,确定受损软组织的位置、深浅、走向、范围及其最痛点,沿肌肉长轴,取离最痛点有适当距离的一点为进针点。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进针后,注意保持针的斜行走向,使之能准确地刺入受损软组 织的最痛点处,可刺到骨膜或肌腱附着处。当有明显针感时留针,留针时不行针,时间视针感消失快慢而定,但对劳损者以5--10分钟左右为宜(长时有益无害)。在出针过程中,患者感到针感突然加强时,应暂停出针,待针感重新减弱后,再将针完全退出。一般3-5日针1次,急性损伤间隔时短些。针细间隔短,针粗间隔长些。 针刺体位,就是针刺施术要患者采取术者所需体位。笔者临床使用痛姿位、牵胀(恢刺)进针施术,效果很好。 注意事项:(1)斜刺效果取决于是否准确刺入受损组织、保持进针后的走向;(2)原痛点经斜刺后疼痛消失,其邻近部位又有较强的痛点出现,这可能是受损所涉及的部位较多及强痛点对较弱痛点的"掩盖"作用所致,故每次针刺后,应注意观察分析,继续对其它痛点给予斜刺;(3)压痛点较多且程度差别不大,可依患者的体质和 病情,对3~5个压痛点进行治疗;(4)针刺后,第2天如出现症状加重,但第3天会显著好转,这可能反映了针刺具有调整结构与功能恢复的后作用或是个体对针刺的反应不同,这样以适当间隔天数为宜。数次治疗后有二至三周恢复期。 针刀(刃针、粗针)斜刺,针刀治疗以简、便、廉、验治疗软组织损伤而被社会广泛认可。虽然有的患者能接受针刀治疗,但也有不少人恐惧针刀治疗所带来的痛苦,针刀治病的目的就是要减轻患者痛苦。如何将针刀施术痛苦降到最低限度,本博将针刀刃口改为一尖二刃,进针快,痛觉小。斜刺施术,取得了极好的临床效果。对个别惧针患者,初次用毫针或细针治1—2次,再改用合适针具治之。 基础医学研究和实践,在免疫电镜下观察到:当骨骼肌超过习惯性负荷工作致力平衡失调后,肌肉就发生延迟性收缩蛋白降解,从而导致收缩结构改变或解体的现象。当针刀斜刺进入损伤软组织时,肌肉中收缩蛋白马上出现组装、合成,收缩结构功能即时恢复,酸、胀、痛很快消除,带来稳定持久的疗效而不是一时性的镇痛。值得重视的是,斜刺治疗肌肉损伤是通过外周机制实现的。在分别破坏脑、脊髓、阻断运动终板的功能以及对离体肌肉等做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后,仍然能够观察到针刺有促进肌肉功能和结构恢复的作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斜刺促进肌肉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机理主要不是通过神经的调节,而是通过肌肉本身所固有的外周机制调节的。 针刀入路的选择:针刀临床主要用于松解软组织,而大多数疼痛或酸胀及功

治腰痛症手部点穴按摩

治腰痛症手部点穴按摩 腰推是人体中的大椎骨,承受一身之重。如果腰部过度使用,对腰椎的椎骨、间盘、韧带、骨的外膜等造成较大磨损,容易造成腰椎间盘突出、腰椎增生,使得循行其间的经脉运行受到阻碍,癖血阻络,使腰部正常生理活动所斋要的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而代谢的废物又不能及时排泄,形成“不通则痛”。这种情况在中年以上,长期精力、体力消耗过度的人中较为多见。而长期久坐不动、又缺少适当运动的人同样也会由于长时间的僵硬姿势,对腰部造成静损伤而引起腰痛。还有的则是遭受风、寒、湿三气侵袭,形成腰痛。腰痛,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归属于痹症。防治腰痛的关键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身体需要的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能够及时得到补充,以利达到滑利关节,缓解腰痛或至康复。手部点穴按摩法简单方便,易于操作,对防治腰痛有一定效果。具体方法是在双手选取如下穴位: 1、手三里此穴系手阳明大肠经之穴,其位置在手前臂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2寸处(以大拇指指骨关节的宽度为1寸,以下皆同)。阳明经是人体中多气多血之经脉,阳明经如能得到调整,脉气旺盛,对于疏通经脉会有较强的作用。此穴无论对急、慢性腰痛,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2、合谷此穴系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其位置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挠侧之中点处。“原”即本源,是原气之意,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有较好的调理气血的作用。合谷又具有理气止痛之功,此穴又为全身镇痛镇静之要穴,对防治腰痛有一定作用。 3、腰痛穴此穴系经外奇穴,其位置在手背,指总伸肌腔两侧,第二、三和第四、五掌骨之间,腕横纹下1寸处,一手两穴。此穴对急、慢性腰扭伤均有效。 4、大陵此穴系手厥阴心包经原穴。其位置在腕横纹正中凹陷处,当掌长肌健和挠侧腕屈肌胜之间。六阴经以“输”为“原”,故大陵穴又为五胎穴之输土穴,输主“体重节痛”,功可止痛,对缓解腰痛有一定作用。 5、肾穴此穴系反射区对应穴,其位置在掌面,小指第二、三指骨关节横纹中。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此穴对调整“肾”将有所裨益(右为穴位图)。在点穴按摩之前,要将指甲修短洗净,找准穴位后,垫上毛巾,针对其进行有节奏地点压按摩。手法要先轻后重再轻揉,点压时要有一定渗透力,以达到略有酸、胀、痛、麻等“得气”感为度,点压的频率约同呼吸次数,每穴约5分钟左右,做完一只手,再做另外一只手,每次时间大约一小时。

人体手部穴位图

人体手部穴位图 手部穴位图:手是一个全息元,刺激相应的穴位可调整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改善其病理状态,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作用。1、胃弱:“吃得太快”是胃弱的最大原因。建议每口至少咀嚼50次。 相关穴位图大全详解: 足部穴位 ?耳穴图 ?手部穴位 ?阳维脉 ?阴维脉 ?阳跷脉 ?阴跷脉 ?人体背部 ?人体正面 ?冲脉 ?带脉 ?任脉 ?督脉 ?足太阴脾经络图

?足阳明胃经络图 ?手太阴肺经络图 ?手阳明大肠经络 ?足厥阴肝经络图 ?足少阳胆经络图 ?足太阳膀胱经络图 ?足少阴肾经络图 ?手太阳小肠经络图 ?手少阴心经络图 ?手少阳三焦经络图 ?手厥阴心包经络图 ?手太阳小肠经络 ?人体经络穴位图背面-男性?人体经络穴位图侧面-男性?人体经络穴位图正面-男性?人体经络穴位图正面-女性?人体经络穴位图背面-女性?人体经络穴位图侧面-女性?人体面部背面穴位图 ?人体面部正面穴位图 ?人体背部穴位图 ?人体正面穴位图-古代

?人体背面穴位图-古代 ?人体生理解剖图--肌肉 ?人体生理解剖图---皮肤 ?人体生理解剖图---脊髓 ?人体生理解剖图---心脏 方法:手掌中央略下方健理三针区(缓刺激、长时间指压)、食指大肠穴、手背三间穴、合谷穴。 2、悸动气喘: 方法:手掌中央心包区、中指中冲、小指少冲、手腕神门穴 3、食欲不振:肠胃消化吸收能力弱。长期紧张引起精神疲倦。 方法:手心、拇指丘内侧食指下胃脾大肠区。 4、肩酸:过度活动引起的肩部僵硬。―――合谷穴气喘心衰引起肩酸:食指和中指下咳喘点 生殖器官异常引起肩酸:无名指和小指根间心悸点 5、腹泻:消化不良或食物变质而引起。须加强肠的消化吸收能力。

人体个穴位详解

人体个穴位详解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人体362个穴位详解 1.经脉循行: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沿手背外侧至腕部直上沿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于大椎(督脉)向下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食管过膈达胃,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交于足太阳膀胱经。取穴方法:少泽穴位于人体的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少泽穴(小吉穴,少吉穴)解析: 1)少泽。少,阴也,浊也。泽,沼泽也。该穴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本穴因有地部孔隙连通小肠经体内经脉,穴内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的经水,经水出体表后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如热带沼泽气化之气一般,故名。 2)小吉、少吉。孝少,阴也、浊也。吉,吉祥也。小吉、少吉名意指本穴中的气化之气为无火的炎上特性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虽为小肠经体内经脉的外输湿热水气,但因其从体内出体表后水液气化散去了较多热量,成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后其温度并不算高,无火的炎上特性,因而对于天部中的金性之气来说是吉祥之事,故名小吉、少吉。 3)小肠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属井,是因本穴有地部孔隙直通地之地部,故为小肠经井穴。 4)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体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变化为散热冷疑缩合,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性,故其属金。 附注:手太阳经所出为“井”。 少泽穴意义:小肠经体内经脉的高热水气由此外输体表。

劳宫穴定位、功能及按摩方法

劳宫穴定位、功能及按摩方法 【取穴方法】劳宫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二蚓状肌、拇收肌(横头)、骨间肌。掌部皮肤厚而坚韧,无汗毛及皮脂腺,但汗腺丰富。穴位皮肤由正中神经的掌皮支分布。皮纹处的皮肤直接与深筋膜连而不易滑动。皮下筋膜在掌心处非常致密,由纤维隔将皮肤和掌腱膜紧密相连,将皮下筋膜分成许多小隔样结构,其间穿行有浅血管、淋巴管和皮神经。当手掌的浅静脉与淋巴管受压时,除掌正中一小部血液与淋巴流向前臂外,大部分流向手背,并经指蹼间隙与深层的静脉与淋巴管相通。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掌腱膜后,经桡侧两条指浅、深屈肌腱之间的第二蚓状肌,入拇收肌的横头,直抵第二、三掌骨之间的骨间肌。第二蚓状肌由正中神经支配;拇收肌、骨间肌由尺神经支配。 【特异性】五输穴之荥穴,五行属火。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意外,昏迷,中暑,癔病,精神病,小儿惊厥,吞咽困难; 2.消化系统疾病:黄疸,食欲不振; 3.五官科系统疾病:口腔炎,齿龈炎; 4.其它:手癣,手指麻木,高血压等。 【人体穴位配伍】配后溪穴治三消、黄疸;配涌泉穴治五般痫。【刺灸法】直刺寸,禁灸。针刺时较痛,年老体弱者及孕妇慎用。

【别名】五里穴,鬼路穴,掌中穴。 【穴义】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名解】 1)劳宫。劳,劳作也。宫,宫殿也。该穴名意指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本穴物质为中冲穴传来的高温干燥之气,行至本穴后,此高温之气传热于脾土使脾土中的水湿亦随之气化,穴内的地部脾土未受其气血之生反而付出其湿,如人之劳作付出一般,故名。 2)五里。五里,指穴内气血场的履盖范围如五里之广也,无它意。 3)鬼路。鬼,与天相对,指地部。路,道路也。鬼路名意指穴内气血来自于地部。本穴物质主要为脾土中所含水湿的气化之气,气血物质是来自地部,故名鬼路。 4)掌中。掌中名意一指本穴位于手掌,二指穴内气血来自掌中。理同劳宫名解。 5)心包经荥。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的气血变化不光是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天部的水湿之气亦同时散热冷降,冷降之液形成极小的水流,故为心包经荥穴。 6)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此气性干燥,随中冲穴传来的热燥之气直上天之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

经络腧穴学 教学笔记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有路径的含义。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 (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

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 《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辩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 (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十二经筋 经脉 奇经八脉十二皮部 经络 络脉十五络脉 三百六十五络 二、经络的形成 (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

如何利用手指上的穴位瘦身

如何利用手指上的穴位瘦身 我们每天都用手来做这做那,却很少会对手指进行按摩,其实手指上还是有很多穴位的,这些穴位还能帮助我们进行减肥,不同的手指穴位对应不同的身体部位,利用这些穴位我们可以做到轻松减肥,那么如何利用手指上的穴位减肥呢?下面介绍各个手指对应的瘦身部位。 瘦脸——拇指 大拇指上有多个对减去面部脂肪有效的穴位。用绳子或皮筋在大拇指上缠几圈刺激这些穴位能有效减去面部脂肪。 瘦腰——拇指和食指 将大拇指第一节按在食指第三节上,用皮筋套在两根手指上,松紧以手腕内侧有膨胀感为宜,另一只手方法相同。 这个方法每天坚持10分钟,三周后就能瘦腰。 瘦腰——中指 在中指第三指节上将皮筋缠绕三四圈。 这个方法能有效减去腰部赘肉,因为中指第三指节有能减去腰部脂肪的穴位,套上皮筋三四分钟后拆下,隔10分钟再套上。 瘦脸——中指、无名指 把中指压在无名指上,在两根手指的第二关节处套上皮筋,松紧以手指稍有向内膨胀的感觉为宜。另一只手按照相同的方法套皮筋。 这个方法能刺激中指和无名指上的相应穴位,消除面部脂肪。 提臀——无名指小指 将无名指压在小指上,用皮筋套住两根手指第三指节中部,两只手同样。 这个方法能帮助提臀,塑造性感翘臀,因为无名指和小指根部有与胯部相关的穴位,每天套15分钟能刺激穴位,似的胯部向内向上收紧,起到提臀的功效。 瘦腿——小指 将铝箔纸捻成细卷在小指最下面一节缠绕几圈,保持两小时以上。 小指第三节有与腿脚有关的穴位,刺激这个地方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腿脚浮肿,还能有效瘦腿。 利用手指上的穴位减肥不用特意花时间来做,可以利用我们看电视上网的时间,这些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却有效,特别适合不爱运动的女性,可以说是动动手指就能减肥的方法。【瘦腿减肚子赘肉】两膝跪立双手撑地,右腿向前跨出成弓部放在双手之间,右侧小腿与地面垂直,身体向前倾指尖触地。左腿向后滑髋部下沉。吸气双臂上举合十在头顶上方,骶骨上提脊柱后弯,颈部后仰看上方,延展脊柱和颈部,均匀呼吸,保持30秒。屈臂双手着地,还原往后成跪姿,调息放松换边做。 我是健身教练,说说我的一点点建议吧。减肥健身都是有氧与无氧的结合,需要时间的坚持,不是说练哪里就能减哪里的,那些吹嘘什么什么能很快减下来的,都是靠不住的,即使瘦下来,也容易反弹,唯有锻炼才是最可靠的。 首先有氧运动1、跑步:每天3000米不能少于这个数,(跑步完,走也得走完)速度适当快点,但是得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刚刚开始可以慢点,以后慢慢加强,或是距离更长,或速度更快。(一般得保证时间在30分钟以上,因为20分钟往后开始消耗的就是脂肪。建议楼主50分钟左右)跑完和跑的过程中可以少量喝水,切不可大口喝,跑完不能马上冲凉吹风扇。除了跑步,跳绳和爬高楼和骑单车也都是很好的有氧运动方式。有氧运动可以很好的提升一个人的体能与体质,为其他强化运动打基础。

腧穴配伍源流及规律

?280? Shanghai J Acu-mox, Apr 2012, V ol 31, No 4 文章编号:1005-0957(2012)04-0280-03 ?综 述? 腧穴配伍源流及规律 刘婧1,王凡1,杜小正1,东贵荣2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上海 200437) 【摘要】 分析总结古代针灸典籍中针灸处方配伍的演化发展及其规律,在此基础上将选穴配伍的关键归纳为辨证、循经和远近三条指导原则,提出建立在经脉脏腑辨证基础上的病变局部取穴配合循经远取特定穴的循经远近配穴规律以指导临证应用。 【关键词】 腧穴学;配穴法;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 R224.2 【文献标志码】 A 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2.04.280 腧穴处方配伍是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针对具体病情,结合脏腑经络腧穴功能特性的基础上进行选穴配伍,对临床疗效有着直接影响。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古代针灸典籍中针灸选穴配伍的演化发展、变化规律,以期更好地传承各时期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为临证取穴提供指导。 1 腧穴配伍溯源 1.1 追本求源,始于《内经》 纵观现存的中医典籍,春秋战国至东汉时期是针灸处方配穴及其理论形成的萌芽时期[1-6]。《黄帝内经》载有针灸处方240余个[7],远超方药(13方)以及其他治疗手段,此时针灸处方配穴虽以单穴为重,但腧穴配伍已始得雏形,配穴多以经络辨证为纲,以循经取穴为主,局部与远端选穴为原则,被后世广泛应用的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左右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局远部配穴法在《内经》中已有显现。 1.1.1 配穴初现 如《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则为表里经配穴法;局部选穴与循经远取五腧穴的局远相配伍也有体现,如《灵枢?四时气》“腹中肠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即局部选“气海穴”配以远取“足三里”、“上巨虚”;“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输”也是此意(《灵枢?五乱》),以局部“天柱”、“大杼”配合膀胱经荥输穴。 1.1.2 辨证选穴 《内经》中另一标志即辨证循经选穴,体现在虽为同一种病,依辨证不同有数个及数十个不同穴方,如腰痛证:“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针对不同经脉所致腰痛,在局部取穴的基础上再循经远取进行治疗。此时已经形成了“局部取穴”结合“远道”的“辨证取穴”。 1.1.3 用穴精少,明析五腧 《内经》中配伍多为二至四穴,这种用穴精少的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今人承淡安先生[8]也有总以重点取穴,不必多用为宜之说。同时《内经》明确了五腧穴、络穴、郄穴、俞募穴等特定穴的名称和位置意义,对井荥输原经合各穴的功能特点及主治功效亦有总结,为后世配穴发展奠定了基础。《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荥俞治外经,合治内腑。”《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1.2 《难经》推子母,配穴添三焦 《难经》在《内经》配穴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的五行生克理论为依据,将五腧穴的主治特性与脏腑五行属性相配,演化而成子母配穴法[9-11]。临证运用时既可根据本经井、荥、输、经、合的五行关系进行补泻,又可根据经脉所属脏腑的五行关系补泻,是对《内经》五腧穴应用的继承和发展。《难经》还首次提出三焦配穴,《难经》十一难载:“上焦……其治在膻中;中焦……其治在脐旁;下焦……其治在脐下一寸……三焦,其府在气街。”本法主要用于治疗脏腑疾病,膻中主治上焦心肺疾病;天枢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06DZ19733);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项目(2006L028A);“十一五”国家科技 支撑计划项目(2006 BAI12B02) 作者简介:刘婧(1982 - ),女,2009级博士生,E-mail:liujing0113@ https://www.doczj.com/doc/fb14903627.html, 通信作者:东贵荣(1950 - ),男,教授,研究方向为经穴-脑髓-脏腑相关与针刺效应,E-mail:dongguirong@https://www.doczj.com/doc/fb14903627.html,

眼保健操穴位详解

眼保健操版本三 1 按揉攒竹穴 用双手大拇指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其余手指自然放松,指尖抵在前额上。随音乐口令有节奏地按揉穴位,每拍一圈,做四个八拍。 攒竹穴:攒竹穴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即是。 2 按压睛明穴 用双手食指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其余手指自然放松、握起,呈空心拳状。随音乐口令有节奏地上下按压穴位,每拍一次,做四个八拍。 睛明穴: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3 按揉四白穴 用双手食指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大拇指抵在下颌凹陷处,其余手指自然放松、握起,呈空心拳状。随音乐口令有节奏地按揉穴位,每拍一圈,做四个八拍。 四白穴: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4 按揉太阳穴刮上眼眶 用双手大拇指的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太阳穴上,其余手指自然放松,弯曲。伴随音乐口令,先用大拇指按揉太阳穴,每拍一圈,揉四圈。然后,大拇指不动,用双手食指的第二个关节内侧,稍加用力从眉头刮至眉梢,两个节拍刮一次,连刮两次。如此交替,做四个八拍。 太阳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拇指横指)凹陷处。 5 按揉风池穴 用双手食指和中指的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其余三指自然放松。随音乐口令有节奏地按揉穴位,每拍一圈,做四个八拍。 风池穴:风池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6 揉捏耳垂脚趾抓地 用双手大拇指和食指的螺纹面捏住耳垂正中的眼穴,其余三指自然并拢弯曲。伴随音乐口令,用大拇指和食指有节奏地揉捏穴位,同时用双脚全部脚趾做抓地运动,每拍一次,做四个八拍。 END 注意事项 看看就忘掉可是不行的,想要健康身体的朋友们一定要持之以恒,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充分执行并且认真贯彻其相关内容及要点。

手指发麻或是颈椎病 教你如何按摩缓解

常见的引起手指麻木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种:颈椎病/脑中风或脑梗塞、腕管综合征、尺神经卡压综合征。 手指发麻是怎么回事?经常手指麻木不要忽视,可以先试试看选用按摩方法,为自己缓解这种症状。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按摩的手法。 引起手指发麻的四种常见原因 常见的引起手指麻木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种: 一、颈椎病:颈椎病是常见的引起的手麻的原因,颈椎病引起手麻的表现主要是:从手指到手臂出现麻木或阵发性疼痛。同时伴有头晕、颈肩部酸痛等症状。低头或抬头症状加重或减轻。颈椎MRI可以确诊。 二、脑中风或脑梗塞:脑中风或脑梗塞也会引起手指麻木,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如果觉得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肢体麻木、舌头发胀不灵活,且平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应警惕脑中风或脑梗塞的可能。脑中风通常在运动后发病,脑梗塞常在休息时发病,只要突然感到手指无力,说话不清,应立即去神经科就诊。头颅CT可以确诊。 三、腕管综合征:这种疾病主要导致拇指、食指、中指麻木、肿胀、僵硬、疼痛,手指动作不灵活。腕部有压痛,握掌时症状加重。要与颈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 四、尺神经卡压综合征:无名指、小指的麻木疼痛,手部乏力、握力减退、手部活动笨拙、抓不紧东西等症状,严重者伴有肌萎缩,无名指、小指的屈指力下降,影响精细动作。常常在屈肘关节活动时症状加重。肘关节有明显的外伤史。 手指发麻的按摩方法 一、捏压捻揉内外劳宫穴 先用右手拇食指岔开,右拇指按压左手心劳宫(在掌心第二、第三掌骨之间。握拳,中指尖下便是此穴),右食指按压左手背外劳宫(在手背第二、第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右手拇食指齐用力,一捏压捻揉一松2~3分钟;再换用左手捏压捻揉内外劳宫2-3分钟。 二、捏压十宣 十宣(在十指尖端,去爪甲一分,双手共10穴)。两手交换,一手母食指岔开,一指一指挨着捏压两侧,10指共捏2—3分钟。 三、叉击八邪 八邪(在十指第一至第五指缝端,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两手共8穴)。两手十指张开,手心向内,两手同时用力互击手丫,一撞击一拨开,连续不断反复击2—3分钟。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有路径的含义。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 (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 《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辩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 (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十二经筋 经脉 奇经八脉十二皮部 经络 络脉十五络脉 三百六十五络 二、经络的形成 (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 (一)定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由于他们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中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二)命名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根据阴阳学说又结合脏腑学说而命名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气有多少异用也”。 (三)作用 因“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故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四)十二经脉的分布 1、分布特征: (1)分布于头部的为阳经:前头为阳明经。侧头为少阳经。后头为太阳经。(2)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为阴经,四肢外侧为阳经。 (3)分布于胸腹部的为阴经(足阳明经除外)。 (4)分布于腰背的为阳经,侧胸腹为阳经。 2、走向特征: 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阴足内腹,足之三阳头外足。 3、排列特征(四肢) 内侧:前为太阴,中为厥阴,后为少阴。

手指点穴疗法操作规范

手指点穴疗法操作规范 【概念】 点穴疗法是在患者体表穴位和特定的刺激线上,运用点、按、拍、掐、叩、捶等不同手法,促使机体的功能恢复正常,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适应症】 本疗法对脊髓灰质炎、脑炎后遗症、脑性瘫痪有较好疗效,尤对急性腰扭伤、小关节紊乱效果显著。 【禁忌症】 对感染性疾病,肿瘤,以及肌肤破损、烫伤、正在出血的部位,不宜采用本疗法。 【用物准备】 75%酒精棉球,必要时准备屏风。 【操作步骤】 1.点法:掌指关节微屈、食指按于中指背侧,拇指抵于中指末节,小指、无名指握紧。操作时,医者以中指端快速点于选定的经络和穴位上,利用手腕和前臂的弹力迅速抬起,如此反复叩点。一般每秒2~3次。叩点时可采取一虚二实节律。即在每一节律中,虚点时力轻,速度快;实点时力重,速度慢。施用点法时,要求医者既要有灵活的弹力,又要有坚实的指力和强劲的臂力。只有弹力而无指力,其力

不能深透;只有指力而无弹力,易致局部损伤。因此,须指力与弹力结合,方能刚柔并济,恰到好处。点法有轻、中、重之分。轻叩只运用腕部的弹力,属弱刺激,作用偏于补,多用于小儿、妇女或年老体弱患者。中叩需运用肘部的弹力,属中刺激,平补平泻。重叩要运用肩部的弹力,强刺激,作用偏于泻,主要用于青壮年、体质强壮及临床表现为

“实证”的患者。点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运用点法时,应掌握频率的快慢和位置的始终如一,不然会影响治疗效果。 2.按法:将拇指伸直,其余四指伸张或扶持于所按部位的旁侧。操作时,拇指端在穴位上,用力向下按压,指端不要在按的穴位上滑动或移位,否则易擦伤皮肤,属强刺激手法。 3.拍法:食指、无名指、小指并扰微屈,拇指与食指第二关节靠拢,虚掌拍打,以指腹、大小鱼际触及被拍打部位的皮肤。操作时,以肘关节为中心,腕关节固定或微动,肩关节配合,手掌上下起落拍打。切忌腕关节活动范围过大,以免手掌接触时用力不均。 4.掐法:以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在穴位上进行爪切,只适用于手指、足趾甲根和指、趾关节部。操作时,一手握紧患者应掐部位的腕、踝关节,以防止肢体移动,另一手捏起肢端,对准穴位进行爪切。掐法的轻重、频率应视患者的病情而定。爪切时力量不宜过重,避免掐伤皮肤。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细目一:主治特点 一、近治作用 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二、远治作用 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其突出。 三、特殊作用 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 治疗作用。所谓双向调整,是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所谓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指某些腧穴的治疗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 细目二:主治规律 腧穴的主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可概括为分经主治、分部主治。 一、分经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同一经不同的穴,可治本经相同的病证。 十四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手三阴经经名 本经特点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手太阴肺经 肺、喉病 胸部病

手厥阴心包经 心、胃病 神志病 手少阴心经 心病 手三阳经经名本经特点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手阳明大肠经

前头、鼻、口、齿病 咽喉病、热病 手少阳三焦经 侧头、胁肋病 目病、耳病 手太阳小肠经 后头、肩胛病,神志病足三阳经经名 本经特点 三经相同

足阳明胃经 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眼病、神志病、热病 足少阳胆经 侧头、耳病、胁肋病 足太阳膀胱 后头、背腰病-背俞治脏腑病足三阴经经名 本经特点 三经相同

足太阴脾经 脾胃病 前阴病、妇科病足厥阴肝经 肝病 足少阴肾经 肾病、肺病、咽喉病任督二脉经名 本经特点 二经相同

神奇的穴位

神奇的穴位 在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门武功——点穴。上面说,人们有哑穴、有死穴、有笑穴、有定穴,膻中穴是练武要穴,或者通过穴位来提高内力或疗伤。那么穴位是否真的存在,是否有这些功效呢? 在西医上,通过解剖无法找到经络或穴位,因此,西医认为穴位是不存在的。但在中医学上,穴位是存在的,而且非常重要。不论用针灸、艾灸,还是推拿、按摩,治疗疾病都要用到经络穴位。如果说经络是气血运行传输的通道,是一条条线的话,那么,穴位就是气血停留汇聚的地方所形成的一个个点。 在一门课上,曾听老师说过,我们的第一任校长承淡安先生的一些事情。他说当时承淡安先生在外国学习,会用中医给人治病,而且疗效甚好,但是外国人还是不认同中医,尤其是针灸方面的知识,比如:经络、穴位。但承淡安先生坚持己见,认为这些都是存在的。毕竟,针灸在我国是有悠久的历史,是我们的传统,怎么能被否认?虽然你看不见,但它确实存在。所以,承淡安先生后来回国专门研究针灸,创立了南中医。现在,针灸依然是南中医的特色项目。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发现一些部位作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在体表的投影点,在使用砭石刺痛、按压、叩击,或者火烧、烤灼之后,能减轻和消除病痛,这就是穴位被发现的原始阶段。但当时的穴位,并没有什么正规的名称,只要是“按之快然”“驱病迅捷”的部位,都可以称之为“穴”,这就是中医至今仍在使用的“以痛为腧”

的概念。 后来,传统中医认为,人体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络,来引导气血流通,而穴位就是经脉上的生命能量的出入口。其中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环绕于全身,在这些经络上面有361个经穴。而人体经脉分别与五脏六腑相对应,如果人体内系统发生了病变,就会通过经络系统反映于体表。如有肺部病变或呼吸系统疾病时,按压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就会有明显的痛感,有的还会出现肿块或冷热色泽的变化。同样,可以通过刺激与之对应经络上的穴位来进行调理,如治疗感冒等呼吸系统上疾病的特效穴有少商穴、尺泽穴,这些穴位都是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 现在,穴位在医学中是指可以针灸的部位,一般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它也被称为“腧穴”。而且人体穴位遍布全身各个部位,上至头顶,下至脚端,无处不在。穴位可以反映病症,协助诊断;也可以接受刺激,治疗疾病。 既然穴位是存在的,那么它的功效呢?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要想达到小说或影视作品中的那些效果,是不可能的,但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疾病的的确确是有作用的。 比如说:头痛。通常可伴有多种疾病的出现,如感冒、发热、高血压等,若人体长期处于紧张或疲劳状态,或饮酒过量等均可造成头痛,那么我们可以自己揉搓“太阳穴”,即用双手拇指指腹端揉搓太阳穴约3分钟。 失眠。失眠是因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引起的。随着工作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